CN110486911B - 新风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新风空调 - Google Patents
新风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新风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86911B CN110486911B CN201910788438.3A CN201910788438A CN110486911B CN 110486911 B CN110486911 B CN 110486911B CN 201910788438 A CN201910788438 A CN 201910788438A CN 110486911 B CN110486911 B CN 11048691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fresh air
- indoor
- air
- indoor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24F1/003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in combination with simultaneous exhaustion of inside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新风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新风空调,属于新风空调控制技术领域。本申请包括: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当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调整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调整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气流流动,来降低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温差。通过本申请,有助于降低室内环境各处温控效果的差异性,提升温控效果和用户的舒适性体验,以及降低能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新风空调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风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的空调大多是封闭式循环风量的空调,长期封闭的循环风量后,会导致室内空气环境变差,也更容易滋生细菌,进而对消费者的健康、生活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
在追求室内温度环境舒适的同时,消费者对健康的方面的呼声越来越高,新风空调也应运而生。新风空调为集成有新风系统的空调,新风空调可在进行制热或制冷时,通过新风通道将制冷或者制热新风引入室内,同时通过排风通道将室内的空气排放到室外,来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
以开放式办公空间应用多联机新风空调为例,在开放式办公空间的不同位置安装多联机新风空调的多个室内机,多联机新风空调控制多个室内机对开放式办公空间可以进行温度控制和新风输送。在实际应用中,开放式办公空间通常较大,因而开放式办公空间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实际现状中,新风空调仍是按普通空调的温度控制方式,按设定温度进行运行,存在的问题是,开放式办公空间各个区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有的区域阳光直照,有的区域发热电器设备较多,等等,表现出的是上述这些区域温控效果较差,导致上述这些区域下温度控制目标往往难以达到,一方面,形成短板效应,多联机新风空调因此可能长时间维持在高功耗运行,另一方面,更直接的是,用户在某些区域的舒适性体验较差,使用户在直观体验上,会感觉新风空调的温控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新风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新风空调,有助于降低室内环境各处温控效果的差异性,提升温控效果和用户的舒适性体验,以及降低能耗。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空调控制方法,所述新风空调控制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新风,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
当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时,调整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调整所述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气流流动,来降低所述室内环境中的温差。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
如果所述新风空调控制多个所述室内机输送新风,则获取各个所述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
根据各个所述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判断是否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各个所述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判断是否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
如果某两个所述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温差,则判断出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
进一步地,所述当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时,调整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当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时,确定温控类型,所述温控类型包括:室内机按设定温度制冷或制热调节温度,或者,仅通过引入新风来调节温度;
根据所述温控类型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温控类型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如果所述温控类型是室内机按设定温度制冷调节温度,则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低环境温度向高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或者,
如果所述温控类型是室内机按设定温度制热调节温度,则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高环境温度向低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温控类型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当所述温控类型是仅通过引入新风来调节温度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
将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进行比较,确定引入新风是用于制冷还是用于制热;
根据确定结果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确定结果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如果所述确定结果是引入新风是用于制冷,则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低环境温度向高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或者,
如果所述确定结果是引入新风是用于制热,则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高环境温度向低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
如果所述新风空调仅控制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新风,则获取所述室内机室内侧的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其中,所述第一气流温度和所述第二气流温度两者中,一者为新风气流的温度,另一者为排风气流的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气流温度和所述第二气流温度判断是否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
进一步地,所述获取所述室内机室内侧的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包括:
当输送新风运行时长达到预设运行时长时,获取所述室内机室内侧的所述第一气流温度和所述第二气流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气流温度和所述第二气流温度判断是否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气流温度和所述第二气流温度之间的温差达到或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温差,则判断出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
如果所述新风空调仅控制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新风,则当达到预设的调整周期时长时,判断出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
进一步地,所述当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时,调整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当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时,对所述室内机进行切换控制,以使所述室内机的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中,之前输送所述新风气流的一者切换为输送所述排风气流,以及之前输送所述排风气流的另一者切换为输送所述新风气流。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室内机进行切换控制,包括:
切换所述第一输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对应的风机的旋转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室内机进行切换控制,还包括:
切换所述第一输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对应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所述工作状态包括:吸热或者放热。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所述第一输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中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包括:
如果所述新风空调为制冷运行,则将所述第一输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风通道两者中,切换为输送所述新风气流的一者所对应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切换成吸热。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所述第一输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中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包括:
如果所述新风空调为制热运行,则将所述第一输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风通道两者中,切换为输送所述新风气流的一者所对应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切换成放热。
第二方面,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空调控制装置,所述新风空调控制装置用于控制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新风,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
调整模块,用于当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时,调整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调整所述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气流流动,来降低所述室内环境中的温差。第三方面,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以及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执行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空调包括多联机空调,或者,单机空调。
通过本申请,新风空调在当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调整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利用新风和/或排风的调整,来改变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气流流动,进而达到降低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温差的目的,通过本申请,有助于降低室内环境各处温控效果的差异性,提升温控效果和用户的舒适性体验,以及降低能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中配置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中配置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所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新风空调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
步骤S102、当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调整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调整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气流流动,来降低室内环境中的温差。
具体的,新风空调为集成有新风系统的空调,新风空调可在进行制热或制冷时,通过新风通道将制冷或者制热新风引入室内,同时通过排风通道将室内的空气排放到室外,来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新风的利用,还仍是停留在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的阶段,对于室内环境的温控,仍是采用普通空调(无新风的空调)的控制方式。本申请给出上述实施例方案,新风空调在当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调整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利用新风和/或排风的调整,来调整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气流流动,进而达到降低室内环境中的温差的目的,通过本申请,有助于降低室内环境各处温控效果的差异性,提升温控效果和用户的舒适性体验,以及降低能耗。
下述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对实现本申请利用新风空调,来降低室内环境各处温控效果的差异性,提升温控效果和用户的舒适性体验,以及降低能耗,进行进一步说明。
以多联机新风空调为例,多联机新风空调具有多个室内机,可以应用于对室内开放空间进行温度和新风控制,在实际应用中,室内开放空间,比如,开放式办公空间,通常较大,需要多个室内机共同控制。
围绕多联机新风空调应用于室内开放空间的应用场景,本申请给出如下相关实施例,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新风空调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如果新风空调控制多个室内机输送新风,则获取各个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根据各个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
具体的,多联机新风空调应用于室内开放空间时,在室内开放空间配置多个室内机,比如,四个室内机,来实现对整个室内开放空间进行温度和新风控制。可以通过各个室内机自身配置的检测周围环境温度的传感器,来实现获取各个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各个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如果某两个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温差,则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比如,将第一预设阈值温差设置为3度,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温控区域是阳光直照区域的室内机,相对于其他不受阳光直照区域的室内机来说,阳光直照区域的室内机对对应区域的温控效果要差些,当某个阳光直照区域的室内机处的室内环境温度与某个不受阳光直照区域的室内机处的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达到3度时,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新风空调通过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来触发调整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
步骤S202、当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确定温控类型,温控类型包括:室内机按设定温度制冷或制热调节温度,或者,仅通过引入新风来调节温度;根据温控类型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
具体的,新风空调的新风输风实际应用可以是如下情况:按设定温度制冷同时输送新风,按设定温度制热同时输送新风,或者,仅输送新风改变室内空气质量。基于此,上述实施例给出的温控类型包括:按设定温度制冷同时输送新风,按设定温度制热同时输送新风,是容易理解的。对于上述实施例给出的温控类型包括:仅通过引入新风来调节温度,是本申请增加了一种温控类型,比如,在室外凉爽天气时,室内因一些发热设备的运行,使得室内空间温度过高,导致用户体感不舒适,此情况下,室内机可以仅通过引入新风对室内进行降温控制。室内机仅通过引入新风对室内进行温度控制,一方面室内机不用启动制冷,有助于降低增加能耗,另一方面用以提升用户的舒适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温控类型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如果温控类型是室内机按设定温度制冷调节温度,则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低环境温度向高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或者,
如果温控类型是室内机按设定温度制热调节温度,则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高环境温度向低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
具体的,比如,当温控类型是室内机按设定温度制冷调节温度时,可以增加环境温度高的室内机的排风量,和/或,减少环境温度低的室内机的排风量,来形成低环境温度向高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使高环境温度区域受到该区域的室内机和低环境温度区域的相对较冷气流的双重降温,从而实现降低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温差,提升用户的舒适性体验。又比如,当温控类型是室内机按设定温度制热调节温度时,可以增加环境温度低的室内机的排风量,和/或,减少环境温度高的室内机的排风量,来形成低环境温度向高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使低环境温度区域受到该区域的室内机和高环境温度区域的相对较热气流的双重升温,从而实现降低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温差,提升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温控类型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当温控类型是仅通过引入新风来调节温度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
将室外环境温度与至少一个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进行比较,确定引入新风是用于制冷还是用于制热;
根据确定结果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
具体的,新风空调没有开启按设定温度制冷或制热功能时,而是仅通过引入新风来调节温度,此情况下,可以通过新风空调的室外机配置的环境温度检测传感器,来检测室外环境温度。将室外环境温度与至少一个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的进行比较,比如,开放空间有四台室内机在进行新风控制,室外环境温度是20℃,室内因一些发热设备的运行,使得室内空间温度过高,导致用户体感不舒适,此情况下,检测到四台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分别为:25℃、29℃、25℃和26℃,可以通过四个温度中的任一个与20℃的室外环境温度进行比较,得出确定结果是引入新风是用于制冷。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确定结果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如果确定结果是引入新风是用于制冷,则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低环境温度向高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或者,
如果确定结果是引入新风是用于制热,则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高环境温度向低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
具体的,比如,当确定结果是引入新风是用于制冷时,可以增加环境温度高的室内机的排风量,和/或,减少环境温度低的室内机的排风量,来形成低环境温度向高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使高环境温度区域受到该区域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低环境温度区域的相对较冷气流的双重降温,从而实现降低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温差,提升用户的舒适性体验。又比如,当确定结果是引入新风是用于制热时,可以增加环境温度低的室内机的排风量,和/或,减少环境温度高的室内机的排风量,来形成低环境温度向高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使低环境温度区域受到该区域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高环境温度区域的相对较热气流的双重升温,从而实现降低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温差,提升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通过上述实施例,室内机仅通过引入新风对室内进行温度控制,一方面室内机不用启动制冷或制热,有助于降低增加能耗,另一方面,可降低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温差,提升用户的舒适性。
在实际应用中,多联机新风空调的各个室内机,还可以应用于各个独立的房间,比如,应用于家庭中的各个房间,各个房间仅由一个室内机进行调控,另外,在家庭应用中,对于一居室户型,或者,对于多居室户型的各个房间,新风空调可为单机空调,即新风空调仅有一个室内机,一个新风空调仅控制一个房间。围绕上述相关各个房间仅由一个室内机进行调控的应用场景,本申请给出如下相关实施例,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新风空调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1、如果新风空调仅控制一个室内机输送新风,则获取室内机室内侧的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根据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其中,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两者中,一者为新风气流的温度,另一者为排风气流的温度。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使排风通道尽可能的多排放质量较差的室内空气,排风通道在室内的风口会被设置为距离新风通道在室内的风口比较远些,该实际情况下,当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两者差异变得明显时,比如,在对室内制冷的情况下,获取到第一气流温度为24℃,以及第二气流温度为29℃,可认为室内不同区域出现5℃的温控差异,在用户的直观体验上,可能会导致用户感觉新风空调的温控效果不好。因而,可以根据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实现对进行调整控制时机的优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室内机室内侧的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包括:
当输送新风运行时长达到预设运行时长时,获取室内机室内侧的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
具体的,比如,以预设运行时长为两分钟为例,在新风空调开始向室内输送制冷或者制热新风后的两分钟这段时间内,制冷或者制热新风可能还未扩散到室内各处,此情况下,获得的排风气流的温度更接近运行前的室内环境温度,还不能反映真实的控制效果,由此,根据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可能会判定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比如,在新风空调刚开始启动运行对室内制冷的情况下,获取到第一气流温度(新风气流温度)为24℃,以及第二气流温度(排风气流温度)为32℃,实际上,此时的第二气流温度(排风气流温度)反映的是新风空调制冷前的室内炎热的环境温度,还不能反映新风空调的制冷控制效果,而此情况下,根据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会判定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因而,在新风空调向室内输送制冷或者制热新风达到预设运行时长时,让温控新风扩散到室内各处,获取到的排风气流温度能反映新风空调的制冷控制效果,此情况下获取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可进一步实现对进行调整控制时机的优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
如果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之间的温差达到或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温差,则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
具体的,如果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之间的温差达到或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温差,说明室内不同区域出现明显的温控差异,在用户的直观体验上,会导致用户感觉新风空调的温控效果不好,此情况下,可以判定达到预设调整条件。而如果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之间的温差未达到预设阈值温差,说明室内不同区域还没有出现明显的温控差异,在用户的直观体验上,不会导致用户感觉新风空调的温控效果不好,此情况下,可以判定还未达到预设调整条件。
另外,对于各个房间仅由一个室内机进行调控的情况下,对于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本申请还给出如下实施例方案,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
如果新风空调仅控制一个室内机输送新风,则当达到预设的调整周期时长时,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
上述实施例方案为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的另一种实现方式,通过设置调整周期时长,每到达一次调整周期时长,就相应判定预设调整条件被触发成功一次,比如,可以设置每隔30分钟,就相应判定预设调整条件被触发成功一次,进而新风空调执行一次调整控制。
步骤S302、当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对室内机进行切换控制,以使室内机的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中,之前输送新风气流的一者切换为输送排风气流,以及之前输送排风气流的另一者切换为输送新风气流。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使排风通道尽可能的多排放质量较差的室内空气,排风通道在室内的风口会被设置为距离新风通道在室内的风口比较远些,利用该实际情况,本申请通过在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在当前温控类型下,进行切换控制,以使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中,之前输送新风气流的一者切换为输送排风气流,以及之前输送排风气流的另一者切换为输送新风气流,实现在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之间进行切换控制,能使两者交替输出新风,进而实现对室内新风气流流动的自适应选择控制,有助于降低室内各处温控效果的差异性,进而有助于提升用户的舒适性体验。同时,通过本申请也突破了新风空调产品中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用途固定的常规设计思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室内机进行切换控制,包括:
切换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对应的风机的旋转方向。
具体的,通过改变风机的旋转方向可以改变输风方向,实现使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均能在输送新风和输送排风之间进行切换,进而实现改变室内的气流方向。
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一种新风空调中配置的新风装置4,该新风装置4配置有全热交换器41,通过全热交换器41,回收经制冷或制热的室内排风的能量,来相应地制冷或者制热新风。图4中通过两路箭头指示方向标识两个输风通道,分别代表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每个输风通道配置有相应的风机42,下述结合图4进行具体应用说明。
比如,新风空调的始默认设置是:第一输风通道输送新风气流,第二输风通道输送排风气流。
在新风空调制冷情况下,通过第一输风通道输送制冷新风气流,以及第二输风通道输送排风气流,进而在室内形成气流流动,获取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在根据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说明室内不同区域的温度出现明显的温控差异,在用户的直观体验上,会导致用户感觉新风空调的温控效果不好。在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新风空调控制第一输风通道对应的风机反转,以及控制第二输风通道对应的风机反转,使第一输风通道由输送新风气流切换成输送排风气流,以及使第二输风通道由输送排风气流切换成输送新风气流,在室内中体现的是,新风出风位置和排风位置互换,进而使得室内气流流动发生改变,室内气流流动发生改变会改变室内之前的温度分布状态,进而有助于降低室内各处制冷温控效果的差异性,提升制冷温控效果,以及有助于提升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同样地,在新风空调制热情况下,通过第一输风通道输送制热新风气流,以及第二输风通道输送排风气流,进而在室内形成气流流动,获取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在根据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说明室内不同区域的温度出现明显的温控差异,在用户的直观体验上,会导致用户感觉新风空调的温控效果不好。在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新风空调控制第一输风通道对应的风机反转,以及控制第二输风通道对应的风机反转,使第一输风通道由输送新风气流切换成输送排风气流,以及使第二输风通道由输送排风气流切换成输送新风气流,在室内中体现的是,新风出风位置和排风位置互换,进而使得室内气流流动发生改变,室内气流流动发生改变会改变室内之前的温度分布状态,进而有助于降低室内各处制热温控效果的差异性,提升制热温控效果,以及有助于提升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对室内机进行切换控制,包括:
切换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对应的风机的旋转方向;以及
切换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对应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工作状态包括:吸热或者放热。
进一步地,切换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中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包括:
如果新风空调为制冷运行,则将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中,切换为输送新风气流的一者所对应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切换成吸热。
进一步地,切换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中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包括:
如果新风空调为制热运行,则将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中,切换为输送新风气流的一者所对应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切换成放热。
下述结合图5所示出的实施例,对上述相关实施例方案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另一种新风空调中配置的新风装置5,图5中通过两路箭头指示方向标识两个输风通道,分别代表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每个输风通道配置有相应的风机51,且每个输风通道配置有相应的换热器52,各个输风通道配置的相应的换热器52可单独使用。
比如,对室内制冷时,新风空调的始默认设置是:第一输风通道通过对应的风机输送新风气流,第一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通过吸热制冷经过的新风,使第一输风通道输出制冷新风;第二输风通道通过对应的风机输送排风气流,第二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不使用,比如,通过电子膨胀阀关闭第二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由此在室内形成气流流动,获取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在根据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说明室内不同区域的温度出现明显的温控差异,在用户的直观体验上,会导致用户感觉新风空调的温控效果不好。在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新风空调控制第一输风通道对应的风机反转,使第一输风通道输送排风气流,并控制第一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不使用,比如,通过第一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来关闭第一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同时,新风空调控制第二输风通道对应的风机反转,使第二输风通道输送新风气流,并控制第二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比如,打开第二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通过吸热制冷经过的新风,使第二输风通道输出制冷新风。在切换控制后,在室内中体现的是,新风出风位置和排风位置互换,进而使得室内气流流动发生改变,室内气流流动发生改变会改变室内之前的温度分布状态,进而有助于降低室内各处制冷温控效果的差异性,提升制冷温控效果,以及有助于提升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比如,对室内制热时,新风空调的始默认设置是:第一输风通道通过对应的风机输送新风气流,第一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使用,通过放热制热经过的新风,使第一输风通道输出制热新风;第二输风通道通过对应的风机输送排风气流,第二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不使用,比如,通过电子膨胀阀关闭第二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由此在室内形成气流流动,获取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在根据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说明室内不同区域的温度出现明显的温控差异,在用户的直观体验上,会导致用户感觉新风空调的温控效果不好。在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新风空调控制第一输风通道对应的风机反转,使第一输风通道输送排风气流,并控制第一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不使用,比如,通过第一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来关闭第一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同时,新风空调控制第二输风通道对应的风机反转,使第二输风通道输送新风气流,并控制第二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比如,打开第二输风通道对应的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通过放热制热经过的新风,使第二输风通道输出制热新风。在切换控制后,在室内中体现的是,新风出风位置和排风位置互换,进而使得室内气流流动发生改变,室内气流流动发生改变会改变室内之前的温度分布状态,进而有助于降低室内各处制热温控效果的差异性,提升制热温控效果,以及有助于提升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上述图5示出的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中各自配置的换热器,可以并联设置,然后与空调外机换热器、四通阀形成换热回路,通过控制四通阀的换向,实现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中各自配置的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或者作为冷凝器使用,具体可以参考相关技术中的空调系统。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新风空调控制装置用于控制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新风,如图6所示,该新风空调控制装置6包括:
判断模块601,用于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
调整模块602,用于当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调整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调整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气流流动,来降低室内环境中的温差。
进一步地,判断模块601,具体用于:
如果新风空调控制多个室内机输送新风,则获取各个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
根据各个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
进一步地,根据各个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
如果某两个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温差,则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
进一步地,调整模块602,具体用于:
当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确定温控类型,温控类型包括:室内机按设定温度制冷或制热调节温度,或者,仅通过引入新风来调节温度;
根据温控类型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
进一步地,根据温控类型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如果温控类型是室内机按设定温度制冷调节温度,则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低环境温度向高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或者,
如果温控类型是室内机按设定温度制热调节温度,则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高环境温度向低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
进一步地,根据温控类型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当温控类型是仅通过引入新风来调节温度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
将室外环境温度与至少一个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进行比较,确定引入新风是用于制冷还是用于制热;
根据确定结果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
进一步地,根据确定结果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如果确定结果是引入新风是用于制冷,则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低环境温度向高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或者,
如果确定结果是引入新风是用于制热,则调整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高环境温度向低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
进一步地,判断模块601,具体用于:
如果新风空调仅控制一个室内机输送新风,则获取室内机室内侧的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其中,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两者中,一者为新风气流的温度,另一者为排风气流的温度;
根据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
进一步地,获取室内机室内侧的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包括:
当输送新风运行时长达到预设运行时长时,获取室内机室内侧的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
进一步地,根据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
如果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之间的温差达到或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温差,则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
进一步地,判断模块601,具体用于:
如果新风空调仅控制一个室内机输送新风,则当达到预设的调整周期时长时,判断出达到预设调整条件。
进一步地,调整模块602,具体用于:
当达到预设调整条件时,对室内机进行切换控制,以使室内机的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中,之前输送新风气流的一者切换为输送排风气流,以及之前输送排风气流的另一者切换为输送新风气流。
进一步地,对室内机进行切换控制,包括:
切换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对应的风机的旋转方向。
进一步地,对室内机进行切换控制,还包括:
切换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对应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工作状态包括:吸热或者放热。
进一步地,切换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中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包括:
如果新风空调为制冷运行,则将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中,切换为输送新风气流的一者所对应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切换成吸热。
进一步地,切换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中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包括:
如果新风空调为制热运行,则将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中,切换为输送新风气流的一者所对应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切换成放热。
关于上述相关实施例中的新风空调控制装置6,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新风空调7包括:
存储器701,用于存储程序;以及
处理器702,用于执行存储器701中存储的程序,以执行如上述任一项的方法。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新风空调7,其处理器702执行存储器701中的程序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的含义是指至少两个。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7)
1.一种新风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控制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新风,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
当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时,调整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调整所述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气流流动,来降低所述室内环境中的温差;
其中,所述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
如果所述新风空调控制多个所述室内机输送新风,则获取各个所述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
根据各个所述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判断是否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
如果某两个所述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温差,则判断出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时,调整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当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时,确定温控类型,所述温控类型包括:室内机按设定温度制冷或制热调节温度,或者,仅通过引入新风来调节温度;
根据所述温控类型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温控类型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如果所述温控类型是室内机按设定温度制冷调节温度,则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低环境温度向高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或者,
如果所述温控类型是室内机按设定温度制热调节温度,则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高环境温度向低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2的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温控类型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当所述温控类型是仅通过引入新风来调节温度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
将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进行比较,确定引入新风是用于制冷还是用于制热;
根据确定结果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确定结果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如果所述确定结果是引入新风是用于制冷,则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低环境温度向高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或者,
如果所述确定结果是引入新风是用于制热,则调整多个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形成高环境温度向低环境温度方向的气流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
如果所述新风空调仅控制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新风,则获取所述室内机室内侧的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其中,所述第一气流温度和所述第二气流温度两者中,一者为新风气流的温度,另一者为排风气流的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气流温度和所述第二气流温度判断是否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室内机室内侧的第一气流温度和第二气流温度,包括:
当输送新风运行时长达到预设运行时长时,获取所述室内机室内侧的所述第一气流温度和所述第二气流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气流温度和所述第二气流温度判断是否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气流温度和所述第二气流温度之间的温差达到或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温差,则判断出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
9.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
如果所述新风空调仅控制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新风,则当达到预设的调整周期时长时,判断出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
10.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的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时,调整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包括:
当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时,对所述室内机进行切换控制,以使所述室内机的第一输风通道和第二输风通道两者中,之前输送所述新风气流的一者切换为输送所述排风气流,以及之前输送所述排风气流的另一者切换为输送所述新风气流。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室内机进行切换控制,包括:
切换所述第一输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对应的风机的旋转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室内机进行切换控制,还包括:
切换所述第一输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对应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所述工作状态包括:吸热或者放热。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所述第一输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中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包括:
如果所述新风空调为制冷运行,则将所述第一输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风通道两者中,切换为输送所述新风气流的一者所对应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切换成吸热。
14.根据权利要求12的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所述第一输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风通道两者各自中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包括:
如果所述新风空调为制热运行,则将所述第一输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风通道两者中,切换为输送所述新风气流的一者所对应的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切换成放热。
15.一种新风空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控制装置用于控制至少一个室内机输送新风,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达到预设调整条件,具体用于:如果所述新风空调控制多个所述室内机输送新风,则获取各个所述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根据各个所述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判断是否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包括:如果某两个所述室内机处的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温差,则判断出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
调整模块,用于当达到所述预设调整条件时,调整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输送的新风和/或排风,以调整所述新风空调控制下的室内环境中的气流流动,来降低所述室内环境中的温差。
16.一种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以及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包括多联机空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788438.3A CN110486911B (zh) | 2019-08-26 | 2019-08-26 | 新风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新风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788438.3A CN110486911B (zh) | 2019-08-26 | 2019-08-26 | 新风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新风空调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86911A CN110486911A (zh) | 2019-11-22 |
CN110486911B true CN110486911B (zh) | 2020-11-13 |
Family
ID=68553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88438.3A Active CN110486911B (zh) | 2019-08-26 | 2019-08-26 | 新风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新风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486911B (zh) |
-
2019
- 2019-08-26 CN CN201910788438.3A patent/CN110486911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86911A (zh) | 2019-11-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75052B2 (en) |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US10627130B2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EP2527754B1 (en) |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both energy saving and confort control in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EP3372907B1 (en) |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JP5507231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101948100B1 (ko)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KR20190019737A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 |
CN108759003A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9959073A (zh) | 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JP2015206519A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CN109140719A (zh) | 一种控制空调出风温度的方法 | |
CN112902480B (zh) | 一种空调换热结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外机 | |
JPWO2019058517A1 (ja) | 熱交換型換気システム | |
WO2024114586A1 (zh)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928413B (zh) | 空调组件及其联合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
WO2024045900A1 (zh) | 空调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 |
CN110486911B (zh) | 新风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新风空调 | |
JP2011127800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2902475B (zh) | 空调换热结构、空调内机、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 |
CN110736142B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不降温快速除湿控制方法 | |
JP7199529B2 (ja) | 制御装置、空気環境調整システム、空気環境調整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
CN111928412A (zh) | 空调组件及其联合控制方法 | |
US11802703B2 (en) | Automatic staging of multiple HVAC systems during a peak demand response | |
EP4130591A1 (en) |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US12078374B2 (en) | HVAC system with improved operation of a single-stage compressor during a peak demand respons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