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75384A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75384A
CN110475384A CN201810450360.XA CN201810450360A CN110475384A CN 110475384 A CN110475384 A CN 110475384A CN 201810450360 A CN201810450360 A CN 201810450360A CN 110475384 A CN110475384 A CN 1104753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ran
service identification
ran equipmen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503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75384B (zh
Inventor
吴义镇
范强
罗海燕
朱元萍
戴明增
王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5036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75384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81948 priority patent/WO201921438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4753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53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753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53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4Negotiating 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Negotiating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4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vehicles and infrastructures, e.g. vehicle-to-cloud [V2C] or vehicle-to-home [V2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8Mobility data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2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该方法中第一RAN设备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业务标识、以及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进而第一RAN设备基于业务标识和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以及,第一RAN设备基于业务标识和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其中,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用于传输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执行的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数据包,第二RAN设备是指为第二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RAN设备。上述方法中,终端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可以不经过核心网设备进行转发,可以缩短数据包在网络侧的传输过程,不仅可以节省建立通信链路的时间,也可以降低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中的时延。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移动通信网络中,在一些业务场景下,例如车与外界的信息交换(vehicle toeverything,V2X)业务场景下,当两个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首先需要建立起通信链路,该通信链路不仅包括两个终端设备分别与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还包括无线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以及核心网设备与V2X业务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链路。
在建立好通信链路后,发送端可以将数据包发送给为发送端服务的第一RAN设备,进而由第一RAN设备经由核心网设备将数据包发送给V2X业务服务器,之后,再由V2X业务服务器将该数据包经由核心网设备发送给为接收端服务的第二RAN设备,最终由第二RAN设备将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
上述现有方案,为实现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需要建立用于传输数据包的多级通信链路,而多级通信链路的建立过程、以及数据包经过多级通信链路进行传输的过程存在着较大的时延,这很难满足一些业务场景中对低时延的性能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方案在实现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时存在较大的时延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一RAN设备发送业务标识、以及该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进而第一RAN设备可以基于该业务标识和/或该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该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以及,基于该业务标识和/或该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其中,该第一承载和/或该第二承载用于传输该第一终端设备与该第二终端设备之间执行的该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数据包,该第二RAN设备是指为该第二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RAN设备。
通过上述方法,RAN设备可以在终端设备的触发下,基于业务标识以及对应的服务质量需求,建立起RAN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承载、以及RAN设备之间的承载。当终端设备发起业务时,数据包可以直接经由RAN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承载、以及RAN设备之间的承载传输至对端的终端设备,从而可以无需经过核心网设备进行转发,也可以不必建立RAN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建立用于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不仅可以节省建立用于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的时间,还可以降低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中的时延。
其中,业务标识可以包括目的地址,目的地址可以被用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参与该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与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可以包括用于表征业务的时延需求的第一指标、用于表征业务的可靠性需求的第二指标等。其中,当与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为V2X业务时,服务质量需求可以包括近距离包优先级(prose per-packetpriority,PPPP)、以及近距离包可靠性(prose per-packet reliability,PPPR)。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业务标识和/或该服务质量需求可以携带在第一终端设备向该第一RAN设备发送的控制指示中,该控制指示用于指示该第一RAN设备为该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建立与该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RAN设备可以在识别到与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为低时延、或高可靠性需求后,按照上述方法为终端设备建立第一承载和/或第二承载。例如,假设服务质量需求用PPPP、以及PPPR表示,第一RAN设备可以在确认接收的PPPP低于第一门限值、PPPR高于第二门限值时,确定与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为低时延、高可靠性需求,进而按照上述方法为终端设备建立第一承载和/或第二承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第一RAN设备可以接收来自于核心网设备的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授权信息,该授权信息中包括该第一终端设备已被授权的业务的授权业务标识、以及该第一终端设备执行该已被授权的业务时的服务质量需求。这样,第一RAN设备可以在该授权业务标识中包括该业务标识、且该业务标识对应的服务质量需求与来自于该第一终端设备的该服务质量需求相匹配的情况下,建立与该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该第一承载。
上述设计中,RAN设备中可以预先从核心网设备中获取并存储有关终端设备的授权信息,后续RAN设备在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业务标识、以及与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后,可以直接将本地存储的终端设备的授权信息与接收的来自于终端设备的相关业务信息进行匹配,进而确定是否为终端设备建立无线承载,建立无线承载的过程可以无需核心网设备参与,从而尽量避免核心网控制面对建立无线承载时的时延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第一RAN设备在基于该业务标识和/或该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时,可以配置该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一端点标识,以及,在确定该第二RAN设备记录有该目的地址后,获取该第二RAN设备配置的该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端点标识。可选的,该第一RAN设备在建立起与该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后,可以利用该第一端点标识和/或该第二端点标识来标识建立该第二承载。
上述设计中,RAN设备中存储有目的地址,目的地址可以标识在RAN设备管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支持的业务,RAN设备之间可以交互各自存储的目的地址,在确定存在相同的目的地址时,可以基于目的地址建立起RAN设备之间的承载。可选的,建立的RAN之间的承载可以通过与目的地址对应的端点标识来标识,后续RAN设备在转发数据包时,只需识别出端点标识,便可以通过该端点标识对应的承载传输数据包。
在建立起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一RAN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以及第一RAN设备与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后,这里,假设第二RAN设备也基于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业务标识以及服务质量需求建立起了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建立的终端设备与RAN设备之间的承载、以及RAN设备之间的承载来传输数据包。后续,随着第一终端设备的移动,可能会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随着RAN设备之间的切换,也需要更新用于传输数据包的承载。
当该第一终端设备和该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单向传输该数据包,且该第一终端设备为发送该数据包的发送端、该第二终端设备为接收该数据包的接收端时,一种更新用于传输数据包的承载的实现方式为:
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一RAN设备可以发送测量报告,其中,该测量报告中携带切换指示,该切换指示包括该业务标识,该切换指示用于指示该第一RAN设备为该终端设备执行的该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
该第一RAN设备在基于该测量报告中携带的该业务标识确定该第一终端设备执行该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需要由该第一RAN设备切换至第三RAN设备后,向该第三RAN设备发送第一切换请求,其中,该第一切换请求中包括该业务标识和/或该服务质量需求,该业务标识和/或该服务质量需求用于指示该第三RAN设备建立与该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三承载,该第三承载用于传输该第一终端设备向该第三RAN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切换请求中还可以包括该第二RAN设备的第二端点标识、以及该第二RAN设备的第一通信地址,该第一通信地址为该第一RAN设备在建立该第二承载时获取的。这里,该第二端点标识和/或该第一通信地址用于指示该第三RAN设备建立与该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四承载,该第四承载用于传输该第三RAN设备向该第二RAN设备发送的来自于该第一终端设备的该数据包。
当该第一终端设备和该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单向传输该数据包,且该第一终端设备为接收该数据包的接收端、该第二终端设备为发送该数据包的发送端时,一种更新用于传输数据包的承载的实现方式为:
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一RAN设备发送测量报告,其中,该测量报告中携带切换指示,该切换指示包括该业务标识,该切换指示用于指示该第一RAN设备为该终端设备执行的该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
该第一RAN设备在基于该测量报告中携带的该业务标识确定该第一终端设备执行该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需要由该第一RAN设备切换至第四RAN设备后,向该第四RAN设备发送第二切换请求。其中,该第二切换请求中包括该业务标识和/或该服务质量需求,该业务标识和/或该服务质量需求用于指示该第四RAN设备建立与该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五承载,该第五承载用于传输该第四RAN设备向该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来自于该第二终端设备的该数据包。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RAN设备还可以接收来自于该第四RAN设备的该第四RAN设备的第二通信地址、以及该第四RAN设备配置的该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三端点标识,进而该第一RAN设备向该第二RAN设备发送该第二通信地址、以及该第三端点标识。其中,该第二通信地址以及该第三端点标识用于指示该第二RAN设备建立与该第四RAN设备之间的第六承载,该第六承载用于传输该第二RAN设备向该第四RAN设备发送的来自于该第二终端设备的该数据包。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RAN设备还可以基于接收的该第二通信地址以及该第三端点标识,建立与该第四RAN设备之间的第七承载,该第七承载用于传输该第一RAN设备向该第四RAN设备发送的已从该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但还未发送的该数据包。
当该第一终端设备与该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双向传输该数据包时,一种更新用于传输数据包的承载的实现方式为:
该第一终端设备向该第一RAN设备发送测量报告,其中,该测量报告中携带切换指示,该切换指示包括该业务标识,该切换指示用于指示该第一RAN设备为该终端设备执行的该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
该第一RAN设备在基于该测量报告中携带的该业务标识确定该第一终端设备执行该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需要由该第一RAN设备切换至第五RAN设备后,向该第五RAN设备发送第三切换请求。其中,该第三切换请求中包括该业务标识和/或该服务质量需求,该业务标识和/或该服务质量需求用于指示该第五RAN设备建立与该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八承载,该第八承载用于传输该第一终端设备向该第五RAN设备发送的该数据包、以及该第五RAN设备向该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来自该第二终端设备的该数据包。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三切换指令中还包括该第二RAN设备的第二端点标识、以及该第二RAN设备的第一通信地址,该第一通信地址为该第一RAN设备在建立该第二承载的时获取的。该第二端点标识以及该第一通信地址用于指示该第五RAN设备建立与该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九承载,该第九承载用于传输该第五RAN设备向该第二RAN设备发送的来自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数据包。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RAN设备还可以接收该第五RAN设备发送的该第五RAN设备的第三通信地址、以及该第五RAN设备配置的该目的地址对应的第四端点标识。可选的,该第一RAN设备可以向该第二RAN设备发送该第三通信地址、以及该第四端点标识,其中,该第三通信地址以及该第四端点标识用于指示该第二RAN设备建立与该第五RAN设备之间的第十承载,该第十承载用于传输该第二RAN设备向该第五RAN设备发送的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数据包。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具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涉及的第一RAN设备的功能,比如,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所述第一RAN设备执行以上第一方面中涉及步骤所对应的模块或单元或手段(means),所述功能或模块或单元或手段(means)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实现,也可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处理单元、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执行的功能可以和上述第一方面涉及的第一RAN设备执行的步骤相对应,在此不予赘述。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收发信号,所述处理器执行程序指令,以完成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第一RAN设备执行的方法。
其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涉及的第一RAN设备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与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完成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第一RAN设备执行的方法。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具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涉及的第一终端设备的功能,比如,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涉及步骤所对应的模块或单元或手段(means),所述功能或单元或手段(means)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处理单元、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执行的功能可以和上述第一方面涉及的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步骤相对应,在此不予赘述。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收发信号,所述处理器执行程序指令,以完成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
其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涉及的第一终端设备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与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完成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可以与存储器相通信,或者所述芯片中包括存储器,所述芯片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所涉及的所述第一RAN设备或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相应功能。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执行时,使得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所涉及的所述第一RAN设备或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相应功能。
第六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包含软件程序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所涉及的所述第一RAN设备或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相应功能。
第七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在所述通信系统中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所涉及的所述第一RAN设备,和/或,所述第二RAN设备,和/或,终端设备。其中,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所涉及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能的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第一承载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第一承载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承载的场景示意图一;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承载的场景示意图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第二承载的流程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的应用场景示意图一;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的应用场景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切换场景一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切换场景一中更新用于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切换场景二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切换场景二中更新用于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切换场景三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切换场景三中更新用于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示意图一;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示意图二;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示意图一;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首先,对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适用的通信系统进行说明。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适用在各种通信系统中,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以及其它类似的通信系统。
图1示例性示出了一种可能的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图。该网络架构包括终端设备、RAN设备、核心网设备。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网络架构下的核心网设备还可以连接到外部的数据网络。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用于通过无线空口接入到运营商部署的RAN设备,继而通过核心网设备访问外部的数据网络。终端设备也可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例如为手机、车联网终端、电脑、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膝上型计算机、手持式通信设备、手持式计算设备、卫星无线设备、无线调制解调器卡、电视机顶盒(set top box,STB)、用户驻地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等任意可以用于在上述通信系统上进行通信的设备。
RAN设备可以用于实现无线物理层功能、无线资源管理、无线接入控制以及移动性管理等功能。RAN设备可以为LTE系统或演进的LTE系统中的基站,例如节点B(Node B,NB)、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或者也可以为5G系统中的接入节点(access point,AP)、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下一代演进型节点B(ng-eNB,gNB)、收发点(transmission receive point,TRP)、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某种其它接入节点等。
核心网设备可以包含但不限于管理设备和网关设备,其中,管理设备可以用于终端设备的注册、安全认证、移动性管理和位置管理等,网关设备可以用于建立、维护、释放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通道,还可以在该传输通道上转发终端设备和外部的数据网络之间通信时的数据包。
数据网络可以包含网络设备(例如,服务器、路由器等),数据网络可以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多种数据业务服务,例如V2X业务等。
应理解,图1仅为示例性网络架构图,除图1中所示的网元设备之外,该网络架构还可以包括其他网元设备或功能单元,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基于上述示出的通信系统,在一些业务场景下,例如V2X业务场景下,当终端设备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时,现有方案中终端设备首先向核心网设备发起注册过程,由核心网为终端设备建立和维护用于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通信链路具体包括核心网设备指示RAN设备建立的RAN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核心网设备与RAN设备之间建立的通信链路、以及核心网设备与数据网络中的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链路等。基于建立起的通信链路,作为发送端的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需要经过为发送端提供服务的RAN设备、核心网设备、数据网络中的服务器、核心网设备、以及为接收端提供服务的RAN设备才能被作为接收端的终端设备接收。
由此可见,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建立用于传输数据包的多级通信链路的过程存在着较大的时延,数据包经过建立的多级通信链路在网络侧传输的过程也存在着较大的时延。示例性的,尽管另一现有方案中提出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直连的通信链路进行数据包的传输,即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通信,可以使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较低,但是这种通信方式下终端设备之间需要经过竞争机制来抢占用于传输数据包的无线资源等,使得终端设备之间通信时很容易造成丢包现象,使得可靠性较低。故此,按照现有技术中提出的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在一些业务场景下很难兼顾低时延、以及高可靠性的性能需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建立了终端设备之间通过RAN设备来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数据包可以不经过核心网设备进行转发,缩短了数据包在网络侧的传输过程,不仅可以节省建立通信链路的时间,后续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中也可以降低传输时延。数据包通过无线接入网侧进行传输,RAN设备可以提供管理无线资源的功能,为终端设备分配用于传输数据包的无线资源,从而可以尽量避免现有D2D方案中终端设备之间抢占无线资源的情况,因此也可以兼顾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包的可靠性。
下面,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通信链路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其中,本申请中涉及的通信链路包括终端设备与RAN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以及RAN设备与RAN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需要理解的是,下文的描述中通信链路也可以被称为承载。示例性的,下文中涉及的“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等。例如,下文的描述中采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分别作为传输数据包的两端。其中,第一终端设备既可以作为发送端,也可以作为接收端,相应地,当第一终端设备为发送端时,第二终端设备为接收端,当第一终端设备为接收端时,第二终端设备为发送端。此外,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并不限定于单向通信,还可以进行双向通信。
参照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实施例中以第一终端设备、以及为第一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第一RAN设备为例,描述了第一RAN设备在第一终端设备的触发下建立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一RAN设备发送业务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
具体的,所述业务标识至少包括目的地址,所述目的地址可以被用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参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也可以理解为,所述目的地址可以用于标识业务,能够执行同一业务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可以配置有同一目的地址,这样,使用同一目的地址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可以参与同一业务。例如,假设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一RAN设备发送的业务标识为目的地址#1,那么同样配置了目的地址#1的第二终端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可以基于建立好的通信链路传输执行目的地址#1标识的业务的数据包。此外,包含第一终端设备在内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中配置的目的地址可以有至少一个,具体配置的目的地址的数目可以根据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实际支持的业务的个数来确定。可选的,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一RAN设备上报的业务标识的数目也可以为至少一个。例如,若业务标识用目的地址来表示时,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一RAN设备上报至少一个目的地址。在一个示例中,至少一个目的地址可以采用目的地址列表的形式。
所述业务标识还可以包括业务类型,在V2X业务场景下,作为车联网终端的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的业务类型例如可以包括用于表征某一路段出现交通事故的事故类业务、用于表征某一路段出现拥堵的拥堵类业务等。这里目的地址可以与业务类型一一对应,一个目的地址还可以与多种业务类型对应等,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可以包括用于表征业务的时延需求的第一指标,还可以包括用于表征业务的可靠性需求的第二指标等。其中,第一指标例如为PPPP、第二指标例如为PPPR。当然,还可以采用能够同时表征业务的时延需求、以及可靠性需求的第三指标,例如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参数等,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具体实施时,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在附着网络的过程中向第一RAN设备上报业务标识以及服务质量需求,也可以在成功附着到网络后请求发起业务时向第一RAN设备上报业务标识以及服务质量需求等。具体上报方式将在后文中进行示例性说明。
步骤202:第一RAN设备基于来自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业务标识以及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
步骤203:第一RAN设备基于来自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业务标识以及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
其中,第二RAN设备是指为第二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RAN设备,第二终端设备指除第一终端设备以外能够执行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终端设备。建立的第一承载和/或第二承载可以用于传输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执行的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数据包。这里,第二RAN设备也可以接收到来自于第二终端设备的业务标识并存储在本地,可选的,第二RAN设备接收的来自于第二终端设备的业务标识与第一RAN设备接收的来自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业务标识可以相同,这样,第一RAN设备可以针对相同的业务标识建立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
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RAN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业务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后,可以首先判断服务质量需求是否表征为低时延、高可靠性需求,若是,则可以按照步骤202和步骤203的方式为第一终端设备建立起第一承载和/或第二承载,若否,则可以依据现有方案来建立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数据包的传输路径。例如,当服务质量需求用PPPP、PPPR来表示时,可以为PPPP配置第一门限值,为PPPR配置第二门限值,当PPPP低于第一门限值、PPPR高于第二门限值时,确定为低时延、高可靠性需求,进而采用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方案建立第一承载和/或第二承载。当然,实际应用时,本申请实施例也可以适用于存在低时延需求的场景下、或者存在高可靠性需求的场景下,随着业务需求的不断丰富,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适用于其他类似的业务需求的场景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数据包可以泛指一类数据包,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执行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交互的数据包均可以被归为一类数据包。可选的,第一RAN设备建立第一承载以及第二承载的过程可以为彼此独立的过程,故上述步骤202和步骤203在执行顺序上可以不分先后顺序。
下面,分别针对上述步骤202所述的建立第一承载的过程,以及上述步骤203所述的建立第二承载的过程进行具体介绍。
(一)第一RAN设备基于来自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业务标识以及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
其中,第一RAN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可以理解为第一RAN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
鉴于第一终端设备既可以作为发送数据包的发送端,也可以作为接收数据包的接收端,那么,当第一终端设备为发送端时,第一RAN设备为为发送端提供服务的RAN设备,当第一终端设备为接收端时,第一RAN设备为为接收端提供服务的RAN设备。下面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分别介绍。
情况A1:第一终端设备为发送端,第一RAN设备为为发送端提供服务的RAN设备。为便于描述,以第一终端设备为Tx UE,第一RAN设备为gNB#1,第一承载为无线承载#1为例进行说明。
在示例一中,建立无线承载#1的过程可参照图3A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A:Tx UE向gNB#1发送控制指示。
一种实现方式中,Tx UE向gNB#1发送控制指示可以在请求附着网络的过程中实现。另一种实现方式中,Tx UE向gNB#1发送控制指示也可以在成功附着网络后请求发起业务的过程中实现。所述控制指示可以包括业务标识、以及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
其中,Tx UE发送的控制指示可以携带在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消息中,这种情况下,gNB#1接收NAS消息后不解析控制指示,透明转发至核心网设备。或者,TxUE发送的控制指示还可以携带在接入层(access stratum,AS)消息中,这种情况下,gNB#1接收AS消息后可以解析控制指示,并将解析出的控制指示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步骤302A:gNB#1向核心网设备发送来自于Tx UE的控制指示。
步骤303A:核心网设备向gNB#1发送承载建立请求。
核心网设备接收到控制指示后,通过识别业务标识获取与业务标识对应的服务质量需求,并将业务标识、以及对应的服务质量需求携带在承载建立请求中发送给gNB#1。
步骤304A:gNB#1为Tx UE配置无线承载#1。
gNB#1接收到承载建立请求后,可以基于承载建立请求中携带的服务质量需求,为Tx UE配置用于建立无线承载#1的参数并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指示给Tx UE。
步骤305A:Tx UE向gNB#1发送承载建立完成指示。
Tx UE可基于接收的用于建立无线承载#1的参数完成无线承载#1的配置,并在配置成功后,向gNB#1发送承载建立完成指示,承载建立完成指示也可以携带在RRC信令中。具体实施时,上述步骤305A也可以为可选步骤。
步骤306A:gNB#1向核心网设备发送承载建立完成响应。
该承载建立完成响应可以指示核心网设备对Tx UE基于无线承载#1传输的数据包进行计费等控制策略操作。另外,该承载建立完成响应还可以指示核心网设备在无线承载#1被释放时保留该无线承载#1的配置参数。
至此,Tx UE与gNB#1之间的无线承载#1建立完成、建立的无线承载#1用于传输TxUE执行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向gNB#1发送的数据包。
上述示例一,核心网设备参与了Tx UE与gNB#1之间建立无线承载#1的过程,考虑到核心网设备的参与,对建立无线承载#1带来较长的时延,故在示例二中,设计了可以直接由gNB#1建立无线承载#1,以便尽可能减少建立无线承载#1的时延。
在示例二中,建立无线承载#1的过程可参照图3B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B:Tx UE向gNB#1发送控制指示,控制指示中携带有Tx UE的业务标识、以及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
其中,同上述步骤301A所述,控制指示既可以在请求附着网络的过程中发送给gNB#1,也可以在请求发起业务的过程中发送给gNB#1。控制指示用于指示gNB#1为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建立与Tx UE之间的无线承载#1。
步骤302B:gNB#1在确定来自于Tx UE的业务标识、服务质量需求满足预设条件后,为Tx UE配置无线承载#1。
一种实现方式中,gNB#1中预先存储有来自于核心网设备的有关Tx UE的授权信息,授权信息中包括Tx UE已被授权的业务的授权业务标识、以及Tx UE执行已被授权的业务时的服务质量需求。gNB#1在接收到来自于Tx UE的业务标识、服务质量需求后,在判断出授权业务标识中包含来自于Tx UE的业务标识,可选的,在预先存储的业务标识对应服务质量需求与来自于Tx UE的服务质量需求相匹配的情况下,确认满足预设条件,进而为Tx UE的该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配置无线承载#1。其中,在预先存储的业务标识对应服务质量需求与来自于Tx UE的服务质量需求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可以视为两者相匹配。相近可以理解为两者之间的差距不超出设定阈值。另外,在gNB#1接收的来自于Tx UE的业务标识、服务质量需求的格式与预先存储的来自于核心网设备的授权业务标识、授权业务标识对应的服务质量需求的格式不一致的情况下,gNB#1可以先将两者的格式统一后,再进行上述分析过程。
gNB#1在为Tx UE配置无线承载#1时,可以通过RRC信令将配置的用于建立无线承载#1的参数指示给Tx UE。
步骤303B:Tx UE向gNB#1发送承载建立完成指示。
Tx UE可以基于接收的用于建立无线承载#1的参数完成无线承载#1的配置,并在配置成功后,向gNB#1发送承载建立完成指示,承载建立完成指示也可以携带在RRC信令中。具体实施时,上述步骤303B也可以为可选步骤。
步骤304B:gNB#1向核心网设备发送承载建立完成响应。
其中,承载建立完成响应中可以携带Tx UE的终端标识、无线承载#1的服务质量需求、以及时频资源等信息,以便后续在Tx UE通过无线承载#1传输数据包的过程中,由核心网设备完成对Tx UE的计费等策略控制操作,另外,该承载建立完成响应还可以指示核心网设备在无线承载#1被释放时保留该无线承载#1的配置参数。
至此,Tx UE与gNB#1之间的无线承载#1建立完成、且建立的无线承载#1用于传输Tx UE执行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向gNB#1发送数据包。
情况A2:第一终端设备为接收端,第一RAN设备为接收端提供服务的RAN设备。为便于描述,以第一终端设备为Rx UE,第一RAN设备为gNB#2,第一承载为无线承载#2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上述示例一和/或示例二中记载的方案可以同样适用于gNB#2与Rx UE之间建立无线承载#2的过程。示例一和/或示例二给出的方案可以通过控制面信令的交互来完成无线承载的建立。
针对情况A2,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建立无线承载#2的示例三。示例三给出的方式,是在发送端与gNB#2之间已经建立好通信链路的情况下实现的。具体的,gNB#2可以基于与发送端之间建立好的通信链路接收到来自于发送端的数据包,其中,数据包的包头可以包括业务标识以及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等。由于发送端和接收端执行同一业务时的服务质量需求基本相同,故gNB#2可以根据来自于发送端的数据包的包头的业务标识以及服务质量需求,建立起gNB#2与Rx UE之间的无线承载#2。可选的,gNB#2可以将来自于发送端的数据包通过无线承载#2发送给Rx UE。示例三给出的方案中gNB#2可以在转发数据包的过程中完成与Rx UE之间的无线承载#2的建立。
以上三个示例中列举出第一RAN设备建立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的方式,第一RAN设备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建立起用于传输数据包的第一承载。可选的,示例二和示例三中,第一RAN设备建立第一承载的过程中,可以不需要核心网设备的参与,从而可以减少建立第一承载的时延。另外,关于第二终端设备与第二RAN设备之间也可以参照上述示例建立起无线承载,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第一RAN设备基于来自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业务标识以及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
在介绍第二承载的建立过程之前,首先对第二承载的概念做出进一步说明。参照图4A和图4B所示的场景示意图,第一RAN设备与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又可称为RAN间的隧道,可以是基于X2接口的直连链路(图4A所示),也可以是第一RAN设备与第二RAN设备基于桥接(bridge)功能模块而建立起的桥接链路(图4B所示)等。其中,在RAN设备之间不存在X2接口的情况下,RAN设备之间可以通过bridge功能模块完成RAN设备之间的控制面信令以及用户面数据的交互。具体的,bridge功能模块可以和RAN设备共部署,也可以和RAN设备分离部署。可选的,RAN设备之间当通过bridge功能模块交互控制面信令或用户面数据时,bridge功能模块起到透明转发的作用,实际可以看做是RAN设备之间直接进行交互。
下面,结合图5所示的示例四,对第二承载的建立过程进行说明。为便于描述,以第一终端设备为Tx UE,第一RAN设备为gNB#1,第二RAN设备为gNB#2为例进行说明,并且下文中RAN设备之间的承载用隧道来表示。
步骤501:Tx UE向gNB#1发送控制指示。所述控制指示可以包括业务标识,这里,业务标识以目的地址为例。
关于控制指示的具体说明,可参见本申请上述示例一中的描述,不再一一赘述。
步骤502:gNB#1记录所述目的地址,并确定同样记录有所述目的地址的gNB#2。
步骤503:gNB#1配置所述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一端点标识,以及,获取gNB#2配置的所述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端点标识。
步骤504:gNB#1建立与gNB#2之间的隧道,并利用第一端点标识和/或第二端点标识来标识建立的隧道。
一种实现方式中,gNB#1可以接收处于gNB#1服务范围内的终端设备发送的目的地址,并记录终端设备的标识与目的地址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终端设备的标识是可以唯一标识该终端设备的标识,例如可以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IMSI)、客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Module,SIM)号、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L2层地址(例如为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等)、或其他可以确定终端设备的标识,如终端设备的临时标识、或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等。
相应地,对于其它RAN设备,例如gNB#2来说,也可以接收到处于gNB#2服务范围内的终端设备发送的目的地址,并记录终端设备的标识与目的地址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记录的终端设备的标识与目的地址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例如可以采用列表的形式,如表1所述:
表1
终端设备#1 目的地址#1
终端设备#2 目的地址#2
...... ......
终端设备#n 目的地址#n
需要理解的是,上述表1仅作为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目的地址与终端设备具备一一对应的关系,实际上,一个目的地址可以对应多个终端设备的标识,一个终端设备的标识也可以对应多个目的地址。这是因为,目的地址用于标识终端设备支持的业务,一个终端设备可以支持多种业务,因此一个终端设备的标识可以对应多个目的地址,而多个终端设备可以支持同一个业务,因此一个目的地址可以对应多个终端设备的标识。
gNB#1与gNB#2之间可以通过路由更新等通信方式交互自身记录的目的地址,并根据交互的目的地址,建立RAN设备的标识与目的地址之间的第二映射关系。其中,RAN设备的标识是可以唯一标识RAN设备的标识,例如可以是RAN设备的IP地址、L2层地址(例如为MAC地址等)、或其他可以确定RAN设备的标识等。例如,假设gNB#1中记录了目的地址#1、目的地址#2、目的地址#3,gNB#2中记录了目的地址#1、目的地址#2,那么,gNB#1与gNB#2将自身记录的目的地址进行交互之后,生成的第二映射关系的列表如表2所示:
表2
gNB#1可以根据第二映射关系,确定gNB#2同样记录有目的地址#1、目的地址#2。进而gNB#1可以确定与gNB#2之间可以基于目的地址#1建立隧道,也可以基于目的地址#2建立隧道。可选的,为了标识建立的隧道对应哪一个目的地址,gNB#1可以配置目的地址#1对应的端点标识#1A,目的地址#2对应的端点标识#2A。其中,端点标识也可以理解为是隧道接口。
相应地,对于gNB#2来说,也可以确定与gNB#1之间可以基于目的地址#1和/或目的地址#2分别建立隧道,因此,gNB#2也可以配置目的地址#1对应的端点标识#1B,目的地址#2对应的端点标识#2B。
可选的,gNB#1可以与gNB#2之间交互各自配置的与目的地址对应的端点标识,这样,gNB#1可以利用端点标识#1A、端点标识#1B来标识基于目的地址#1建立的隧道,利用端点标识#2A、端点标识#2B来标识基于目的地址#2建立的隧道。
至此,可以完成gNB#1与gNB#2之间的隧道的建立。后续,可以基于建立的隧道转发来自于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上述示例一至示例四对建立第一承载、第二承载的过程进行了介绍。下面将结合具体应用场景,示例性说明基于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进行数据包的传输的过程。应理解的是,以下应用场景中,已假设接收端Rx UE与gNB#2之间已建立起无线承载。
参照图6A所示的应用场景示意图一,当gNB#1接收到来自于Tx UE的数据包后,若gNB#1确定数据包的包头中携带有目的地址#1,可以通过目的地址#1匹配到端点标识#1B,进而直接将该数据包通过端点标识#1B标识的隧道转发至gNB#2处。可选的,gNB#2可以根据记录的终端设备的标识与目的地址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出处于其服务范围内的至少一个Rx UE与目的地址#1之间存在第一映射关系,那么可以间接说明至少一个Rx UE支持目的地址#1标识的业务,进而gNB#2可以直接将来自于Tx UE的数据包转发给处于gNB#2的服务范围内的至少一个Rx UE。
此外,gNB#1接收到来自于Tx UE的数据包后,不仅可以进行上述图6A所示的RAN设备之间的转发,还可以进行RAN内的转发。继续参照图6B所示的应用场景示意图二,若gNB#1根据记录的终端设备的标识与目的地址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还确定出处于gNB#1的服务范围内的至少一个Rx UE与目的地址#1之间存在第一映射关系,那么可以间接说明至少一个Rx UE支持目的地址#1标识的业务,进而gNB#1可以直接将来自于Tx UE的数据包转发给处于gNB#1的服务范围内的至少一个Rx UE。
由此可见,本申请提供的上述方案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数据包传输时,可以不经过核心网设备的转发,直接在RAN内或RAN间传输数据包,能够减少数据包的传输时延。示例性,数据包经由RAN转发,由RAN设备管理用于传输数据包的无线资源等,相比D2D通信,也可以降低丢包率,从而能够兼顾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
考虑到在建立好用于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后,当Tx UE或者Rx UE发生移动时,可能会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而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会使得之前已建立的通信链路中部分通信链路失效,这种情况下需要对用于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进行更新,以保证TxUE与Rx UE之间能够正常传输数据包。
下面列举几种切换场景,分别对更新用于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的过程进行说明。
切换场景一:
参照图7所示,假设第一终端设备为Tx UE,第二终端设备为Rx UE,为第一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第一RAN设备为gNB#1,为第二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第二RAN设备为gNB#2,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进行单向通信。已建立好用于传输的Tx UE与Rx UE之间的数据包的通信链路包括Tx UE与gNB#1之间的无线承载#1、gNB#1与gNB#2之间的隧道#1,RxUE与gNB#2之间的无线承载#2。初始状态下,Tx UE发送的数据包通过无线承载#1发送给gNB#1,进而由gNB#1通过隧道#1发送给gNB#2,然后由gNB#2通过无线承载#2将数据包发送给Rx UE。
当Tx UE由gNB#1的服务范围内移动至gNB#1-N的服务范围内时,更新用于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的流程可参照图8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801:Tx UE由gNB#1的服务范围内向gNB#1-N的服务范围内移动过程中,向gNB#1发送第一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1)。
其中,第一测量报告中除了携带目标gNB的信号强度、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cell identifier,PCI)信息等现有的参数外,还可以携带有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中包括业务标识,切换指示用于指示gNB#1为Tx UE执行的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此外,切换指示中还可以包括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具体是否需要携带服务质量需求,可根据gNB#1的配置情况来确定,例如,若gNB#1的配置方式为在建立无线承载#1时存储了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那么Tx UE发送的第一测量报告中可以不携带该服务质量需求。
步骤802:gNB#1基于接收的第一测量报告确定Tx UE执行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需要由gNB#1切换至gNB#1-N,进而向gNB#1-N发送第一切换请求(handover request#1)。
其中,第一切换请求中包括Tx UE的终端标识、业务标识、以及与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这里以业务标识为目的地址#1为例。第一切换请求中包括的目的地址#1、以及服务质量需求用于指示gNB#1-N建立与Tx UE之间的无线承载#3。
另外,由于Tx UE切换到gNB#1-N时,后续数据包的传输需要由gNB#1-N发送给gNB#2,故gNB#1也可以在第一切换请求中携带gNB#2配置的目的地址#1对应的端点标识#1B、以及gNB#2的通信地址等,端点标识#1B、以及gNB#2的通信地址用于指示gNB#1-N建立与gNB#2之间的隧道#2。其中,gNB#2的通信地址可以是gNB#1在建立与gNB#2之间的隧道#1的过程中获取的,gNB#2的通信地址可以为L2协议层地址,如MAC地址等。在一个例子中能够,gNB#1可以在通过路由更新的方式与gNB#2交互各自记录的目的地址时获取的gNB#2的通信地址。
步骤803:gNB#1-N解析第一切换请求中携带的内容,根据解析出的目的地址#1、以及服务质量需求等为Tx UE配置用于建立无线承载#3的参数,进而向gNB#1发送第一切换响应(handover request ack#1)。
第一切换响应中包括第一切换命令(handover command#1),第一切换命令中包括Tx UE的终端标识、用于建立无线承载#3的参数、安全算法等。
步骤804:gNB#1-N解析第一切换请求中携带的内容,根据解析出的端点标识#1B、以及gNB#2的通信地址,完成gNB#1-N与gNB#2之间的隧道#2的配置。
步骤805:gNB#1从接收的第一切换响应中解析出第一切换命令,并通过RRC信令将第一切换命令发送给Tx UE。
步骤806:Tx UE接收到第一切换命令后,基于第一切换命令中携带的内容完成无线承载#3的配置,并从gNB#1上去附着。
后续,Tx UE可以将数据包通过无线承载#3发送至gNB#1-N,进而由gNB#1-N通过隧道#2发送至gNB#2,然后由gNB#2通过无线承载#2发送给Rx UE。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Tx UE由gNB#1切换至gNB#1-N的过程中,gNB#1中可能缓存了已从Tx UE处接收到但还未发送至gNB#2的数据包,这种情况下,gNB#1可以继续沿用隧道#1向gNB#2之间发送数据包,在缓存的数据包发送完成后,再使得隧道#1失效。可选的,TxUE在成功由gNB#1切换至gNB#1-N之后,gNB#1也可以删除Tx UE的相关信息,例如用于建立无线承载#1的参数等。
此外,Tx UE在移动过程中还可以出现由gNB#1的服务范围内移动至gNB#2的服务范围内的情况,这种情况下,gNB#1可以指示gNB#2建立与Tx UE之间的无线承载,具体流程可以参照上述图8所示的建立无线承载#3的过程,本申请不再一一赘述。
切换场景二:
参照图9所示,假设第一终端设备为Rx UE,第二终端设备为Tx UE,为第一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第一RAN设备为gNB#2,为第二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第二RAN设备为gNB#1,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进行单向通信。已建立好用于传输的Tx UE与Rx UE之间的数据包的通信链路包括Tx UE与gNB#1之间的无线承载#1、gNB#1与gNB#2之间的隧道#1,RxUE与gNB#2之间的无线承载#2。初始状态下,Tx UE发送的数据包通过无线承载#1发送给gNB#1,进而由gNB#1通过隧道#1发送给gNB#2,然后由gNB#2通过无线承载#2将数据包发送给Rx UE。
当Rx UE由gNB#2的服务范围内移动至gNB#2-N的服务范围内时,更新用于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的流程可参照图10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1:Rx UE由gNB#2的服务范围内向gNB#2-N的服务范围内移动过程中,向gNB#2发送第二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2)。
其中,第二测量报告中携带有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中包括业务标识,切换指示用于指示gNB#2为Rx UE执行的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有关第二测量报告的其它解释说明可参见步骤801中对第一测量报告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1002:gNB#2基于接收的第二测量报告确定Rx UE执行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需要由gNB#2切换至gNB#2-N,进而向gNB#2-N发送第二切换请求(handover request#2)。
其中,第二切换请求中包括Rx UE的终端标识、业务标识、以及与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这里以业务标识为目的地址#1为例。第一切换请求中包括的目的地址#1、以及服务质量需求用于指示gNB#2-N建立与Rx UE之间的无线承载#4。
步骤1003:gNB#2-N解析第一切换请求中携带的内容,根据解析出的目的地址#1、以及服务质量需求等为Rx UE配置用于建立无线承载#4的参数,并针对目的地址#1进行隧道接口配置,进而向gNB#2发送第二切换响应(handover request ack#2)。
其中,gNB#2-N在针对目的地址#1进行隧道接口配置时,可以配置目的地址#1对应的第三端点标识,即端点标识#1C作为隧道接口。
所述第二切换响应中包括第二切换命令(handover command#2),第二切换命令中包括Rx UE的终端标识、用于建立无线承载#4的参数、安全算法等。所述第二切换响应中还包括gNB#2-N配置的端点标识#1C、以及gNB#2-N的通信地址。其中,gNB#2-N的通信地址可以为L2协议层地址,如MAC地址等。
步骤1004:gNB#2从接收的第二切换响应中解析出端点标识#1C、以及gNB#2-N的通信地址,完成gNB#2与gNB#2-N之间的隧道#3的配置。
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步骤1004可以为可选步骤。即,当gNB#2中缓存了已从gNB#1处接收到但还未发送至Rx UE的来自于Tx UE的数据包时,gNB#2可以基于端点标识#1C、以及gNB#2-N,建立gNB#2与gNB#2-N之间的隧道#3,以便将缓存的来自于Tx UE的数据包发送给gNB#2-N,进而由gNB#2-N通过建立的无线承载#4发送给Rx UE。
步骤1005:gNB#2向gNB#1发送第一承载更新请求(bearer update request#1),第一承载更新请求中携带有端点标识#1C、以及gNB#2-N的通信地址。第一承载更新请求用于指示gNB#1建立与gNB#2-N之间的隧道#4。
步骤1006:gNB#1根据从第一承载更新请求中解析出的端点标识#1C、以及gNB#2-N的通信地址,完成gNB#1与gNB#2-N之间的隧道#4的配置。
其中,隧道#4可以用于传输gNB#1向gNB#2-N发送的来自于Tx UE的数据包。
步骤1007:gNB#1向gNB#2发送第一承载更新响应(bearer update request ack#1),指示gNB#2已经完成隧道#4的配置。
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步骤1007也可以为可选步骤。
步骤1008:gNB#2将从第二切换响应中解析出的第二切换命令通过RRC信令发送给Rx UE。
步骤1009:Rx UE接收到第二切换命令后,基于第二切换命令中携带的内容完成无线承载#4的配置,并从gNB#2上去附着。
后续,Tx UE可以将数据包通过无线承载#1发送至gNB#1,进而由gNB#1通过隧道#4发送至gNB#2-N,然后由gNB#2-N通过无线承载#4发送给Rx UE。另外,对于gNB#2中缓存的已从gNB#1处接收到但还未发送至Rx UE的来自于Tx UE的数据包,gNB#2可以通过建立的隧道#3发送给gNB#2-N,进而由gNB#2-N通过无线承载#4发送给Rx UE。可选的,Rx UE在成功由gNB#2切换至gNB#2-N之后,gNB#2也可以删除Rx UE的相关信息,例如用于建立无线承载#2的参数等。
此外,Rx UE在移动过程中还可以出现由gNB#2的服务范围内移动至gNB#1的服务范围内的情况,这种情况下,gNB#2可以指示gNB#1建立与Rx UE之间的无线承载,具体流程可以参照上述图10所示的建立无线承载#4的过程,本申请不再一一赘述。
切换场景三:
参照图11所示,假设第一终端设备为UE#1,第二终端设备为UE#2,为第一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第一RAN设备为gNB#1,为第二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第二RAN设备为gNB#2,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进行双向通信。已建立好用于传输的UE#1与UE#2之间的数据包的通信链路包括UE#1与gNB#1之间的无线承载#1、gNB#1与gNB#2之间的隧道#1A、gNB#1与gNB#2之间的隧道#1B,UE#1与gNB#2之间的无线承载#2。其中,隧道#1A为上行隧道、隧道#1B为下行隧道。这里假设UE#1向UE#2发送数据包为上行方向,UE#2向UE#1发送数据包为下行方向。
初始状态下,在上行方向上,UE#1发送的数据包通过无线承载#1发送给gNB#1,进而由gNB#1通过隧道#1A发送给gNB#2,然后由gNB#2通过无线承载#2将数据包发送给UE#2。在下行方向上,UE#2发送的数据包通过无线承载#1发送给gNB#1,进而由gNB#1通过隧道#1B发送给gNB#2,然后由gNB#2通过无线承载#2将数据包发送给UE#1。
参照图12所示,以UE#1由gNB#1的服务范围内移动至gNB#1-N的服务范围内为例,对更新用于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的流程进行示例性说明。应理解,图12所示的更新通信链路的过程同样适用在UE#2由gNB#2的服务范围内移动至gNB#2-N的服务范围内的场景下。
步骤1201:UE#1由gNB#1的服务范围内向gNB#1-N的服务范围内移动过程中,向gNB#1发送第三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3)。
其中,第三测量报告中携带有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中包括业务标识,切换指示用于指示gNB#1为UE#1执行的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有关第三测量报告的其它解释说明可参见步骤801中对第一测量报告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1202:gNB#1基于接收的第三测量报告确定UE#1执行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需要由gNB#1切换至gNB#1-N,进而向gNB#1-N发送第三切换请求(handover request#3)。
其中,第三切换请求中包括UE#1的终端标识、业务标识、以及与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这里以业务标识为目的地址#1为例。第一切换请求中包括的目的地址#1、以及服务质量需求用于指示gNB#1-N建立与UE#1之间的无线承载#5。
另外,考虑到UE#1切换到gNB#1-N时,后续在上行方向上,UE#1发送的数据包需要经由gNB#1-N、gNB#2才能被UE#2接收,故gNB#1也可以在第三切换请求中携带gNB#2配置的目的地址#1对应的端点标识#1B、以及gNB#2的通信地址等,端点标识#1B、以及gNB#2的通信地址用于指示gNB#1-N建立与gNB#2之间的隧道#5A。这里,隧道#5A为上行隧道。
步骤1203:gNB#1-N解析第三切换请求中携带的内容,根据解析出的目的地址#1、以及服务质量需求等为UE#1配置用于建立无线承载#5的参数,并针对目的地址#1进行隧道接口配置,进而向gNB#1发送第三切换响应(handover request ack#3)。
其中,gNB#1-N在针对目的地址#1进行隧道接口配置时,可以配置目的地址#1对应的第四端点标识,即端点标识#1D作为隧道接口。
所述第三切换响应中包括第三切换命令(handover command#3),第三切换命令中包括UE#1的终端标识、用于建立无线承载#5的参数、安全算法等。所述第三切换响应中还包括gNB#1-N配置的端点标识#1D、以及gNB#1-N的通信地址。其中,gNB#1-N的通信地址可以为L2协议层地址,如MAC地址等。
步骤1204:gNB#1-N根据第三切换请求中携带的端点标识#1B、以及gNB#2的通信地址,完成gNB#1-N与gNB#2之间在上行方向上的隧道#5A的配置。
步骤1205:gNB#1向gNB#2发送第二承载更新请求(bearer update request#2),第二承载更新请求中携带有端点标识#1D、以及gNB#1-N的通信地址。承载更新请求用于指示gNB#2建立与gNB#1-N之间的隧道#5B。这里,隧道#5B为下行隧道。
步骤1206:gNB#2根据从第二承载更新请求中解析出的端点标识#1D、以及gNB#1-N的通信地址,完成gNB#2与gNB#1-N之间在下行方向上的隧道#5B的配置。
其中,隧道#5B可以用于传输gNB#2向gNB#1-N发送的来自于UE#2的数据包。
步骤1207:gNB#2向gNB#1发送第二承载更新响应(bearer update request ack#2),指示gNB#1已经完成隧道#5B的配置。
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步骤1207也可以为可选步骤。
步骤1208:gNB#1将从第三切换响应中解析出的第三切换命令通过RRC信令发送给UE#1。
步骤1209:UE#1接收到第三切换命令后基于第二切换命令中携带的内容完成无线承载#5的配置,并从gNB#1上去附着。
后续,在上行方向上,UE#1可以将数据包通过无线承载#5发送至gNB#1,进而由gNB#1通过隧道#5A发送至gNB#1-N,然后由gNB#1-N通过无线承载#2发送给UE#2。在下行方向上,UE#2可以将数据包通过无线承载#2发送至gNB#2,进而由gNB#2通过隧道#5B发送至gNB#1-N,然后由gNB#1-N通过无线承载#5发送给UE#1。另外,对于gNB#1中缓存的已从UE#1处接收到但还未发送至gNB#2的数据包,gNB#1仍可以通过原先建立的隧道#1A发送给gNB#2,在缓存的数据包发送完成后,再使得隧道#1A失效。可选的,UE#1在成功由gNB#1切换至gNB#1-N之后,gNB#1也可以删除UE#1的相关信息,例如用于建立无线承载#1的参数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切换场景一至三中,更新用于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的过程,RAN设备可以直接在终端设备的触发下,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以及通信链路的更新,核心网设备不参与切换过程,可以降低切换过程的时延,从而使终端设备尽可能的对切换过程无感知,达到无缝切换的目的。
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RAN设备是针对接收的切换指示中业务标识所对应的业务而发起更新用于传输数据包的通信链路的过程。本申请中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主要包括低时延需求、高可靠性需求的业务等。对于除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之外的其它业务,可以仍按照现有方案进行RAN之间的切换以及通信链路的更新。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RAN设备所执行的功能。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通信装置130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1301、处理单元1302。具体的,接收单元1301可以用于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业务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处理单元1302可以用于基于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以及,基于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第二无线接入网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其中,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执行的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数据包,所述第二RAN设备是指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RAN设备。所述业务标识可以包括目的地址,所述目的地址被用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参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包括用于表征业务的时延需求的第一指标、用于表征业务的可靠性需求的第二指标。
本申请的一示例中,接收单元1301还可以用于接收来自于核心网设备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授权信息,所述授权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已被授权的业务的授权业务标识、以及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所述已被授权的业务时的服务质量需求。
相应地,处理单元1302在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时,具体可以用于在所述授权业务标识中包括所述业务标识、且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服务质量需求与来自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服务质量需求相匹配的情况下,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所述第一承载。
本申请的又一示例中,处理单元1302在建立与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时,具体可以用于配置所述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一端点标识,以及确定所述第二RAN设备记录有所述目的地址后获取所述第二RAN设备配置的所述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端点标识,可选的,建立与所述第二RAN设备之间的所述第二承载,并利用所述第一端点标识和所述第二端点标识来标识所述第二承载。
在通信装置1300完成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以及与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的建立过程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300进行转发。后续,随着第一终端设备的移动,可能会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在不同的切换场景下,通信装置1300所执行的具体功能也有所区别。
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单向传输所述数据包,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为发送所述数据包的发送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为接收所述数据包的接收端时,所述接收单元1301还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测量报告,其中,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包括所述业务标识,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装置1300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所述处理单元1302还用于:基于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的所述业务标识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需要由所述通信装置1300切换至第三RAN设备。所述通信装置1300还可以包括发送单元1303,发送单元1303用于向所述第三RAN设备发送第一切换请求。其中,所述第一切换请求中包括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三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三承载,所述第三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三RAN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切换请求中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二RAN设备的第二端点标识、以及所述第二RAN设备的第一通信地址,所述第一通信地址为所述通信装置1300在建立所述第二承载时获取的。其中,所述第二端点标识和所述第一通信地址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三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四承载,所述第四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三RAN设备向所述第二RAN设备发送的来自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数据包。
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单向传输所述数据包,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为接收所述数据包的接收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为发送所述数据包的发送端时,所述接收单元1301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测量报告,其中,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包括所述业务标识,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装置1300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所述处理单元1302还可以用于基于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的所述业务标识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需要由所述通信装置1300切换至第四RAN设备。所述发送单元1303还用于向所述第四RAN设备发送第二切换请求。其中,所述第二切换请求中包括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用于指示所述第四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五承载,所述第五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四RAN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来自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数据包。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单元1301还可以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第四RAN设备的所述第四RAN设备的第二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四RAN设备配置的所述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三端点标识。可选的,所述发送单元1303还用于向所述第二RAN设备发送所述第二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三端点标识。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三端点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二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四RAN设备之间的第六承载,所述第六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二RAN设备向所述第四RAN设备发送的来自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数据包。
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1302还可以用于基于接收的所述第二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三端点标识,建立与所述第四RAN设备之间的第七承载,其中,所述第七承载用于传输所述通信装置1300向所述第四RAN设备发送的已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但还未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双向传输所述数据包时,所述接收单元1301还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测量报告,其中,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包括所述业务标识,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装置1300为所述终端设备执行的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
所述处理单元1302还用于在基于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的所述业务标识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需要由所述通信装置1300切换至第五RAN设备后,向所述第五RAN设备发送第三切换请求。其中,所述第三切换请求中包括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五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八承载,所述第八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五RAN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包、以及所述第五RAN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数据包。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切换指令中还包括所述第二RAN设备的第二端点标识、以及所述第二RAN设备的第一通信地址,所述第一通信地址为所述通信装置1300在建立所述第二承载的时获取的。所述第二端点标识以及所述第一通信地址用于指示所述第五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九承载,所述第九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五RAN设备向所述第二RAN设备发送的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数据包。
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单元1301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五RAN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五RAN设备的第三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五RAN设备配置的所述目的地址对应的第四端点标识。可选的,所述发送单元1303还可以用于向所述第二RAN设备发送所述第三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四端点标识,其中,所述第三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四端点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二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五RAN设备之间的第十承载,所述第十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二RAN设备向所述第五RAN设备发送的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数据包。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通信装置1400可以包括处理器1401和收发器1402。其中,处理器1401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或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处理器1401还可以是其他类型芯片,例如基带电路,射频电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任意组合。收发器1402可以包括天线。可选的,通信装置1400中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403,用于存储处理器1401所执行的程序以及所需处理的数据。所述存储器1403可以集成在所述处理器1401中,也可以与所述处理器1401分离设置。
所述处理器1401,用于用所述收发器1402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业务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基于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以及,基于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第二无线接入网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其中,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执行的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数据包,所述第二RAN设备是指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RAN设备。
其中,上述处理器1401可以对应于通信装置1300中所述的处理单元1302,上述收发器1402可以对应于通信装置1300中所述的接收单元1301以及发送单元1302。关于上述处理器1401和收发器1402的具体交互过程,可参见上述接收单元1301、处理单元1302、以及发送单元1303之间的交互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通信装置,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功能。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通信装置1500可以包括发送单元1501、处理单元1502。具体的,发送单元1501可以用于向第一RAN设备发送业务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处理单元1502可以用于在所述第一RAN设备的指示下建立与所述第一RAN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所述第一承载用于传输所述通信装置1500执行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与所述第一RAN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其中,所述业务标识至少包括目的地址,所述目的地址被用于至少一个通信装置参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包括用于表征业务的时延需求的第一指标、用于表征业务的可靠性需求的第二指标。
本申请的一示例中,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携带在所述通信装置1500通过所述发送单元1501向所述第一RAN设备发送的控制指示中,所述控制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AN设备为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建立与所述通信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承载。
本申请的另一示例中,所述发送单元1501还可以用于向所述第一RAN设备发送测量报告,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包括所述业务标识,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AN设备为所述通信装置1500执行的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
此外,通信装置1500还可以包括接收单元1503。具体的,接收单元1503可以接收第一RAN设备发送的用于建立第一承载的相关配置参数、以及用于进行RAN之间的切换的相关信息等。
图1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通信装置1600可以包括处理器1601和收发器1602。其中,处理器1601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或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处理器1601还可以是其他类型芯片,例如基带电路,射频电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任意组合。收发器1602可以包括天线。可选的,通信装置1600中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603,用于存储处理器1601所执行的程序以及所需处理的数据。所述存储器1603可以集成在所述处理器1601中,也可以与所述处理器1601分离设置。
所述处理器1601,用于用所述收发器1602向第一RAN设备发送业务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在所述第一RAN设备的指示下建立与所述第一RAN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所述第一承载用于传输所述通信装置1600执行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与所述第一RAN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包。
其中,上述处理器1601可以对应于通信装置1500中所述的处理单元1502,上述收发器1602可以对应于通信装置1500中所述的发送单元1501、以及接收单元1503。具体的,处理器1601和收发器1602的具体交互过程,可参见上述发送单元1501、处理单元1502、以及接收单元1503之间的交互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可以与存储器相通信,或者所述芯片中包括存储器,所述芯片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所述第一RAN设备或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相应功能。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执行时,使得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所述第一RAN设备或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相应功能。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包含软件程序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所述第一RAN设备或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相应功能。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在该通信系统中可以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所述第一RAN设备,和/或,所述第二RAN设备,和/或,终端设备。其中,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比如,该通信系统可以为由第一RAN设备、第二RAN设备、以及其它能够与第一RAN设备或第二RAN设备进行交互的网络设备构成的通信系统。再比如,该通信系统也可以为由终端设备、第一RAN设备、第二RAN设备、以及其它能够与第一RAN设备或第二RAN设备进行交互的网络设备构成的通信系统。再比如,该通信系统还可以为由终端设备、第一RAN设备构成的通信系统等。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可选的,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9)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无线接入网RAN设备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业务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
所述第一RAN设备基于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以及,
所述第一RAN设备基于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
其中,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执行的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数据包,所述第二RAN设备是指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RAN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RAN设备接收来自于核心网设备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授权信息,所述授权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已被授权的业务的授权业务标识、以及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所述已被授权的业务时的服务质量需求;
所述第一RAN设备基于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包括:
在所述授权业务标识中包括所述业务标识、且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服务质量需求与来自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服务质量需求相匹配的情况下,所述第一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所述第一承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标识包括目的地址,所述目的地址被用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参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
所述第一RAN设备基于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包括:
所述第一RAN设备配置所述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一端点标识;以及,所述第一RAN设备确定所述第二RAN设备记录有所述目的地址后,获取所述第二RAN设备配置的所述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端点标识;
所述第一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二RAN设备之间的所述第二承载,并利用所述第一端点标识和所述第二端点标识来标识所述第二承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单向传输所述数据包,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为发送所述数据包的发送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为接收所述数据包的接收端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RAN设备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测量报告,其中,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包括所述业务标识,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AN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执行的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
所述第一RAN设备基于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的所述业务标识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需要由所述第一RAN设备切换至第三RAN设备;
所述第一RAN设备向所述第三RAN设备发送第一切换请求;
其中,所述第一切换请求中包括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三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三承载,所述第三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三RAN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请求中还包括所述第二RAN设备的第二端点标识、以及所述第二RAN设备的第一通信地址,所述第一通信地址为所述第一RAN设备在建立所述第二承载时获取的;
所述第二端点标识和所述第一通信地址用于指示所述第三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四承载,所述第四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三RAN设备向所述第二RAN设备发送的来自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数据包。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单向传输所述数据包,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为接收所述数据包的接收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为发送所述数据包的发送端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RAN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测量报告,其中,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包括所述业务标识,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AN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执行的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
所述第一RAN设备基于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的所述业务标识,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需要由所述第一RAN设备切换至第四RAN设备;
所述第一RAN设备向所述第四RAN设备发送第二切换请求;
其中,所述第二切换请求中包括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用于指示所述第四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五承载,所述第五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四RAN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来自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数据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RAN设备接收来自于所述第四RAN设备的所述第四RAN设备的第二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四RAN设备配置的所述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三端点标识;
所述第一RAN设备向所述第二RAN设备发送所述第二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三端点标识;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三端点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二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四RAN设备之间的第六承载,所述第六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二RAN设备向所述第四RAN设备发送的来自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数据包。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RAN设备基于接收的所述第二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三端点标识,建立与所述第四RAN设备之间的第七承载;
所述第七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一RAN设备向所述第四RAN设备发送的已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但还未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包括用于表征业务的时延需求的第一指标、用于表征业务的可靠性需求的第二指标。
10.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向第一无线接入网RAN设备发送业务标识、以及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RAN设备的指示下建立与所述第一RAN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所述第一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与所述第一RAN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携带在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RAN设备发送的控制指示中,所述控制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AN设备为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建立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所述第一承载。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RAN设备发送测量报告,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包括所述业务标识,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AN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执行的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标识至少包括目的地址,所述目的地址被用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参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
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包括用于表征业务的时延需求的第一指标、用于表征业务的可靠性需求的第二指标。
1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业务标识、以及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
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以及,基于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与第二无线接入网RAN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
其中,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执行的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数据包,所述第二RAN设备是指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RAN设备。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于核心网设备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授权信息,所述授权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已被授权的业务的授权业务标识、以及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所述已被授权的业务时的服务质量需求;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在所述授权业务标识中包括所述业务标识、且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服务质量需求与来自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服务质量需求相匹配的情况下,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所述第一承载。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标识包括目的地址,所述目的地址被用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参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配置所述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一端点标识;以及,确定所述第二RAN设备记录有所述目的地址后,获取所述第二RAN设备配置的所述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端点标识;
建立与所述第二RAN设备之间的所述第二承载,并利用所述第一端点标识和所述第二端点标识来标识所述第二承载。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单向传输所述数据包,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为发送所述数据包的发送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为接收所述数据包的接收端时,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测量报告,其中,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包括所述业务标识,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装置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基于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的所述业务标识,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需要由所述通信装置切换至第三RAN设备;
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三RAN设备发送第一切换请求;
其中,所述第一切换请求中包括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三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三承载,所述第三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三RAN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请求中还包括所述第二RAN设备的第二端点标识、以及所述第二RAN设备的第一通信地址,所述第一通信地址为所述通信装置在建立所述第二承载时获取的;
所述第二端点标识和所述第一通信地址用于指示所述第三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二RAN设备之间的第四承载,所述第四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三RAN设备向所述第二RAN设备发送的来自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数据包。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单向传输所述数据包,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为接收所述数据包的接收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为发送所述数据包的发送端时,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测量报告,其中,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包括所述业务标识,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装置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基于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的所述业务标识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需要由所述通信装置切换至第四RAN设备;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四RAN设备发送第二切换请求;
其中,所述第二切换请求中包括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用于指示所述第四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五承载,所述第五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四RAN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来自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数据包。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于所述第四RAN设备的所述第四RAN设备的第二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四RAN设备配置的所述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三端点标识;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二RAN设备发送所述第二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三端点标识;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三端点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二RAN设备建立与所述第四RAN设备之间的第六承载,所述第六承载用于传输所述第二RAN设备向所述第四RAN设备发送的来自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数据包。
21.如权利要求16或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基于接收的所述第二通信地址以及所述第三端点标识,建立与所述第四RAN设备之间的第七承载;
所述第七承载用于传输所述通信装置向所述第四RAN设备发送的已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但还未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22.如权利要求14至21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包括用于表征业务的时延需求的第一指标、用于表征业务的可靠性需求的第二指标。
2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一无线接入网RAN设备发送业务标识、以及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
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RAN设备的指示下建立与所述第一RAN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所述第一承载用于传输所述通信装置执行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时与所述第一RAN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包。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标识和所述服务质量需求携带在所述通信装置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第一RAN设备发送的控制指示中,所述控制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AN设备为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建立与所述通信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承载。
25.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
向所述第一RAN设备发送测量报告,所述测量报告中携带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包括所述业务标识,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AN设备为所述通信装置执行的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进行RAN设备之间的切换。
26.如权利要求23至2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标识至少包括目的地址,所述目的地址被用于至少一个通信装置参与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
所述服务质量需求包括用于表征业务的时延需求的第一指标、用于表征业务的可靠性需求的第二指标。
2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所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通信装置实现如所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网RAN设备或所述第二RAN设备的功能,或者,如所述权利要求10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终端设备的功能。
28.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网RAN设备,和/或,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所述第二RAN设备,和/或,如权利要求10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所述终端设备。
29.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可读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所述第一RAN设备或第二RAN设备的功能,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0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功能。
CN201810450360.XA 2018-05-11 2018-05-11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04753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50360.XA CN110475384B (zh) 2018-05-11 2018-05-11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PCT/CN2019/081948 WO2019214384A1 (zh) 2018-05-11 2019-04-09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50360.XA CN110475384B (zh) 2018-05-11 2018-05-11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5384A true CN110475384A (zh) 2019-11-19
CN110475384B CN110475384B (zh) 2021-12-03

Family

ID=68467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50360.XA Active CN110475384B (zh) 2018-05-11 2018-05-11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75384B (zh)
WO (1) WO201921438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1920A (zh) * 2020-03-09 2021-09-10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节点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1145A (zh) * 2011-11-24 2012-04-1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基站间数据直通方法及系统
CN103731513A (zh) * 2012-10-15 2014-04-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基站转发方法、基站和基站转发系统
WO2017193258A1 (en) * 2016-05-09 2017-11-16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ser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3117B (zh) * 2006-11-28 2011-1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终端之间互通的方法、接入网及无线网络
CN101800938A (zh) * 2009-02-05 2010-08-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为mbms承载业务建立无线承载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16159841A1 (en) * 2015-03-31 2016-10-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rvice continuity
CN106304271B (zh) * 2015-06-10 2019-09-1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无线接入网络下提供业务与接受业务的方法及设备
CN113473567A (zh) * 2016-06-23 2021-10-0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支持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1145A (zh) * 2011-11-24 2012-04-1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基站间数据直通方法及系统
CN103731513A (zh) * 2012-10-15 2014-04-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基站转发方法、基站和基站转发系统
WO2017193258A1 (en) * 2016-05-09 2017-11-16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service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1920A (zh) * 2020-03-09 2021-09-10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节点和存储介质
CN113381920B (zh) * 2020-03-09 2022-11-22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节点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5384B (zh) 2021-12-03
WO2019214384A1 (zh) 2019-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46811B2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fronthaul interface, method for performing access for a U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handover for a UE, data forwarding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US1164742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IAB node information in IAB network
US11825404B2 (en) Radio access network node, radio terminal, and methods and non 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a therefor
EP2797379B1 (en) Repeating method of wireless repeating device, and wireless repeating device
CN109479336A (zh) 用于连接管理的系统和方法
JP5947391B2 (ja) Wifi−dectワイヤレス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端末に関連するワイヤレス・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を変更する方法
EP4033851B1 (en) Method for unique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 user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ran) intelligent controller
WO2021062627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outing and bearer mapping configuration
WO202208260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donor mobility
WO2017118191A1 (zh) 一种控制面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1100894A1 (zh) 切换方法和中继节点
US8830954B2 (en) Protocol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bile station and WiMAX signaling forwarding function
CN111466131A (zh) 用于在多个接入之间分割流量的方法和计算设备
CN114071510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9041078A (zh) 一种业务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747515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14026390A1 (zh) 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475384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40147402A1 (en) Managing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ies in Single and Multiple Registration Scenarios
WO2023125967A1 (zh) 一种选择基站的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
WO2019212546A1 (en) Self-backhaul with enhanced signaling
WO2023115559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240129706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terminal
WO2021221021A1 (ja) 無線端末、センターサーバ装置、及びこれらの方法
US2022017478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