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41963A - 一种背光模组、显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显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41963A
CN110441963A CN201910829198.7A CN201910829198A CN110441963A CN 110441963 A CN110441963 A CN 110441963A CN 201910829198 A CN201910829198 A CN 201910829198A CN 110441963 A CN110441963 A CN 1104419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or plate
light
plate
light beam
expan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291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汉锋
涂明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82919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419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41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19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27Systems for changing the beam intensity distribution, e.g. Gaussian to top-ha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38Using specific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Re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5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激光发射器、扩束透镜和反射片,扩束透镜设置在激光发射器一侧,扩束透镜用于将激光发射器射出的激光扩束后形成射向反射片的扩束光束,扩束光束从反射片侧方照射向反射片并形成光斑;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显像装置及成像方法,扩束光束从反射片侧方照射向反射片,利用反射片将扩束光束反射出后形成照向液晶面板的入射面的反射光,通过对反射光进一步混光、过滤和扩散等操作后,从而能够形成可用作背光的均匀出射光线;由于该结构为侧入式,这样有利于降低产品厚度,同时由于不需要使用导光板,从而能够保证产品品质,并且便于制作和加工,有利于降低产品制作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显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背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实现液晶显像装置背光的方案主要有直下式和侧入式两种,其中直下式存在背光厚度太大的问题,不利于降低液晶显像装置的厚度,无法满足人们对液晶显示设备厚度越来越薄的要求;侧入式需要使用导光板,导光板成本较高,且导光板是PMMA材质,因其吸水性很强,在使用对边背光系统的情况下,会因为膨胀而顶屏,导致液晶屏破裂,从而引发产品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因为PMMA材质的耐温性问题,热变形温度在80度,而大功率的LED发光表面贴近导光板,LED灯珠表面温度超过100度,这会使得导光板发生老化,长时间的老化导致与LED贴近的导光板表面出现熔化变形,进而产生死灯的问题。同时导光板本身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很高,需要大型的设备加工,需要高洁净度的环境来保存,需要高精密的打点设备进行网点制作等等,工序复杂,良率很低。因此导光板成为制约侧入式显像装置背光方案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导光板也没有一个更合适的器件能够替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需要借助导光板的侧入式背光模组、显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激光发射器、扩束透镜和反射片,所述扩束透镜设置在所述激光发射器一侧,所述扩束透镜用于将所述激光发射器射出的激光扩束后形成射向所述反射片的扩束光束,所述扩束光束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长度大于宽度,所述扩束光束从所述反射片侧方照射向所述反射片并在所述反射片上形成光斑,所述光斑的长度大于所述扩束光束临近所述扩束透镜一侧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长度,且所述光斑的面积大于所述扩束光束临近所述扩束透镜一侧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面积。
具体地,所述扩束光束照射到所述反射片时所述扩束光束的照射方向与所述反射片表面呈夹角设置。
具体地,所述扩束光束照射到所述反射片上形成的光斑覆盖整个所述反射片。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片一侧设有用于接收所述反射片反射光线的扩散板,所述反射片与所述扩散板之间间隔设置。
具体地,所述扩束透镜为球面透镜、自由曲面透镜、椭圆面透镜中的任一种。
具体地,所述反射片为平面反射片、球面反射片、椭球面反射片、自由曲面反射片中的任一种。
具体地,所述扩束光束经过所述反射片反射后射向所述扩散板,并从所述扩散板背离所述反射片的一侧射出。
具体地,所述反射片与扩散板外侧设有若干挡光板,所述反射片、扩散板与若干挡光板围合形成一混光腔体。
具体地,所述扩散板的厚度为0.3mm-5mm,所述扩散板与反射片之间的距离为1mm-15mm。
具体地,所述扩散板为半透半反板。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片与扩散板之间连接有若干支撑柱,若干所述支撑柱为透明支撑柱或者白色支撑柱。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像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的成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扩束:将激光光线进行扩束形成扩束光束,所述扩束光束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长度大于宽度;
侧方照射:让所述扩束光束从所述反射片侧方照射向所述反射片,所述扩束光束的照射方向与所述反射片呈夹角设置,所述扩束光束照射到所述反射片形成所述光斑,所述光斑的长度大于所述扩束光束临近所述扩束透镜一侧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长度,且所述光斑的面积大于所述扩束光束临近所述扩束透镜一侧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面积;
反射和混光:让所述光斑通过所述反射片反射向与其间隔设置的扩散板,所述反射片反射出的部分反射光在所述反射片与扩散板之间实现混光,部分反射光和经过混光后照射到所述扩散板上的光线共同照亮所述扩散板朝向所述反射片的一侧;
过滤和扩散:利用所述扩散板对进入其内部的光线进行过滤和扩散;所述反射片的反射光部分直接经过过滤和扩散后射出,并形成第一出射光线;另外部分经过混光、过滤和扩散后射出,并形成第二出射光线;所述第一出射光线和第二出射光线共同组成射向液晶面板的入光面的均匀出射光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显像装置及成像方法,借助扩束透镜将激光扩束后形成扩束光束,扩束光束从反射片侧方照射向反射片,利用反射片将扩束光束反射出后形成照向液晶面板的入射面的反射光,通过对反射光进一步混光、过滤和扩散等操作后,从而能够形成可用作背光的均匀出射光线;由于扩束光束是从反射片侧方射向反射片,激光发射器和扩束透镜均设置在反射片侧方,即该结构为侧入式,这样有利于降低产品厚度,同时由于不需要使用导光板,因而也不会引发产品内部器件老化,发生变形,影响产品品质的问题;并且该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内部的激光发射器可以直接通过采购获得,而扩束透镜和反射片对制作的环境和工艺要求远远低于导光板,从而便于制作和加工,达到降低产品制作成本,同时显著提高产品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激光经过扩束透镜扩束得到的一种截面呈条形的扩束光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激光经过扩束透镜扩束得到的一种截面呈长圆形的扩束光束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激光经过扩束透镜扩束得到的一种截面呈椭圆形的扩束光束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扩束光束照射到反射片上形成光斑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与扩散板平行设置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与扩散板呈夹角设置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有棱镜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8是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有反光镜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两组光源组件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两组光源组件照射到反射片上A、B两个区域的示意图。
图11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成像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激光发射器1、扩束透镜2和反射片3,扩束透镜2设置在激光发射器1一侧,扩束透镜2用于将激光发射器1射出的激光扩束后形成射向反射片3的扩束光束,扩束光束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长度大于宽度;参阅图1~4,本实施例中,扩束光束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可以为呈线形、条形、矩形、长圆形、椭圆形状等中的任一形状,只要其(即扩束光束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满足长度大于其宽度即可(现有的激光发射器与扩束透镜已经能够实现此技术要求),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参阅图4~6,扩束光束从反射片3侧方照射向反射片3并在反射片3上形成光斑,光斑的长度大于扩束光束临近扩束透镜2一侧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长度,且光斑的面积大于扩束光束临近扩束透镜2一侧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面积;即扩束光束沿其出射方向呈渐宽变化照射到反射片3上,这样在不需要扩散板进行扩散的情况下便能让扩束光束照亮整个反射片3,进而实现背光功能,并且有利于降低产品厚度,提高产品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借助扩束透镜2将激光扩束后形成扩束光束,扩束光束从反射片3侧方照射向反射片3,利用反射片3将扩束光束反射出后形成照向液晶面板的入射面的反射光,通过对反射光进一步混光、过滤和扩散等操作后,从而能够形成可用作背光的均匀出射光线,即形成均匀的面光源;由于扩束光束是从反射片3侧方射向反射片3,激光发射器1和扩束透镜2均设置在反射片3侧方,即该结构为侧入式,这样有利于降低产品厚度,同时由于不需要使用导光板,因而也不会引发产品内部器件老化,发生变形,影响产品品质的问题;并且该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内部的激光发射器1可以直接通过采购获得,而扩束透镜2和反射片3对制作的环境和工艺要求远远低于导光板,从而便于制作和加工,达到降低产品制作成本,同时显著提高产品性能的效果。
具体地,所述扩束光束照射到反射片3时与反射片3表面呈夹角设置,扩束光束侧方照射到反射片3上时,反射片3与扩束光束的出射方向呈夹角的方向,这样有利于拉长扩束光束在反射片3上形成的光斑宽度,增加反射片3上形成的光斑面积,让扩束光束照亮整个反射片3,从而保证反射光线能够完全照亮液晶面板,提高液晶面板的显像效果。
具体地,所述扩束光束照射到反射片3时与反射片3表面的夹角为锐角。
本实施例中,激光发射器1的发射方向和扩束透镜2的轴线方向相同,并且激光发射器1的发射方向和扩束透镜2的轴线方向与反射片3表面呈夹角设置来达到让扩束光束从反射片3侧方照射向反射片3,并且扩束光束照射到反射片3时与反射片3表面呈夹角设置的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仅改变扩束透镜2的扩光方向,让其扩束后的扩束光束直接射向反射片3,改变扩束透镜2的扩光方向既可以通过改变扩束透镜2的轴线方向,也可以改变扩束透镜2的结构让其扩光方向偏离其轴线,只要能够实现让扩束光束从反射片3侧方射向反射片3,并且与反射片3呈夹角设置即可,此处不再详述。
具体地,所述扩束光束照射到反射片3上形成的光斑覆盖整个反射片3。
参阅图7,具体地,所述扩束光束经过棱镜3a进行光路调整后照射到反射片3上,棱镜3a设置在所述扩束透镜2一侧,棱镜3a用于使扩束光束偏向反射片3一侧,这样有利于缩小激光发射器1和扩束透镜2与反射片之间的夹角和距离,从而便于降低背光模组的厚度,便于实现显像装置的超薄设计。
参阅图8,具体地,所述扩束光束至少部分光束经过反光镜3b进行光路调整后照射到反射片3上,反光镜3b设置在反射片3远离扩束透镜2的一侧,反光镜3b用于将至少部分扩束光束反射向反射片3临近扩束透镜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扩束光束部分直接照射到反射片3,扩束光束直接照射到反射片3上后与部分经过反射照射到反射片3上后共同形成的光斑覆盖反射片3表面,有利于克服由于扩束光束的照射角度、照射距离和扩束程度等原因而导致的反射片3上临近扩束透镜2的位置照射不到的缺陷,从而有利于缩小激光发射器1和扩束透镜2与反射片3之间的夹角和距离,同时尽量保证扩束光束的光束的利用率和照射强度,便于降低背光模组的厚度,实现显像装置的超薄设计,同时保证照射的光束的亮度和背光显效果。
具体地,所述扩束光束照射到反射片3上从反射片3上各点反射出的反射光强度随着反射片3上各点到扩束透镜2的距离从近变远而由弱变强;由于扩束光束从反射片3侧方射向反射片3,这样扩束光束照射到反射片3靠近扩束透镜2的一侧时的入射角度小于扩束光束照射到反射片3远离扩束透镜2一侧的入射角度,并且由于扩束光束照射到反射片3时与反射片3表面的夹角为锐角,这样扩束光束照射到反射片3上后,从反射片3靠近扩束透镜2的一侧射出的反射光的反射角度小于从反射片3远离扩束透镜2的一侧射出的反射光的反射角度,这就导致不同位置反射片3的对扩束光束的反射角度和反射能力不同,进而会影响反射光射向液晶面板的入射面的角度和能力,让扩束光束照射到反射片3上强度随着反射片3上各点到扩束透镜2的距离从近变远而由弱变强后,能够尽量平衡由于反射片3不同位置入射光角度差异而导致的液晶面板的入射面对应反射片3的位置接收到的反射光线差异,从而有利于保证液晶面板的入射面各位置接收到的反射光强度接近或者一致,进而达到让射入液晶面板的入射面的光线趋于均匀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让扩束光束照射到反射片3上从反射片3上各点反射出的反射光强度随着反射片3上各点到扩束透镜2的距离从近变远而由弱变强的效果;第一,可以改变扩束透镜2的曲率,让扩束透镜2用于将激光扩束后射向反射片3远离扩束透镜2的一侧的部分扩束能力较弱,而用于将激光扩束后射向反射片3靠近扩束透镜2的一侧的部分扩束能力较强;第二,通过对扩束透镜2表面进行镀膜,并且让用于将激光扩束后射向反射片3远离扩束透镜2的一侧的部分镀膜的透光率高于用于将激光扩束后射向反射片3远离扩束透镜2的一侧的部分镀膜的透光率;第三,可以在扩束透镜2一侧设置透光率变化的滤光片,并且让用于将扩束光束过滤后射向反射片3远离扩束透镜2的一侧的滤光片区域的透光率高于用于将扩束光束过滤后射向反射片3远离扩束透镜2的一侧的过滤片区域的透光率;第四,可以通过改变反射片3上不同位置的反光率,让反射片3靠近扩束透镜2的一侧反光率弱于反射片3远离扩束透镜2的一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这四种实现方式既可以各自独立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只要能够实现让扩束光束照射到反射片3上从反射片3上各点反射出的反射光强度随着反射片3上各点到扩束透镜2的距离从近变远而由弱变强的效果即可,此处不一一解释。
参阅图1~9,进一步地,所述反射片3一侧设有用于接收反射片3反射光线的扩散板4,反射片3与扩散板4之间间隔设置,反射片3与扩散板4间隔设置后有利于混光,同时扩散板4本身具有滤光和对反射光进行扩散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保证最终射向液晶面板的入射面的光线是均匀的,有利于提高显像质量。
具体地,所述反射片3与扩散片之间平行设置或者呈夹角设置,反射片3与扩散片呈夹角设置时,反射片3与扩散片之间的间距从靠近扩束透镜2的一侧向远离扩束透镜2的一侧呈渐窄设置。
具体地,所述扩束透镜2为球面透镜、自由曲面透镜、椭圆面透镜中的任一种。
具体地,所述反射片为平面反射片3、球面反射片3、椭球面反射片3、自由曲面反射片3中的任一种。
具体地,所述反射片3与扩散板4外侧设有若干挡光板,反射片3、扩散板4与若干挡光板围合形成一混光腔体,混光腔体有利于提高反射光的利用率,保证射入液晶面板入光面的光线强度,并且通过混光有利于让扩散板4朝向反射片3的一侧被均匀照亮,这样光线经过扩散板4进一步扩散后便能从扩散板4背离反射片3的一侧均匀射出,从而满足产品的背光要求;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反射光的利用率,也可以将挡光板设置为漫反射板,通过漫反射板将反射至其上的光线反射至反射片3或者/和扩散板4上,以进一步提高反射光的利用率。
具体地,所述扩散板4的厚度为0.3mm-5mm,扩散板4与反射片3之间的距离为1mm-15mm;本实施例中,扩散板4的厚度为0.5mm-3mm,扩散板4与反射片3之间的距离为2mm-12mm;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扩散板4以及扩散板4与反射片3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其厚度和距离也可不在上述范围之内,例如扩散板4的厚度也可为小于0.3mm、0.3mm-0.5mm、3mm-5mm或者大于5mm;同理,扩散板4与反射片3之间的距离也可为小于1mm、1mm-2mm、12mm-15mm或者大于15mm,本领域技术员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详述。
具体地,所述扩散板4为半透半反板,半透半反板能够提高混光效果,保证扩散板4朝向反射片3的一侧亮度均匀,从而有利于光线从扩散板4背离反射片3的一侧均匀射出。
参阅图9和10,进一步地,所述反射片3与扩散板4之间连接有若干支撑柱5,若干支撑柱5为透明支撑柱或者白色支撑柱;支撑柱5能够提高反射片3与扩散板4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同时使用透明或者白色的支撑柱5,使得支撑柱5本身具有较好的导光或者反光效果,有利于降低支撑柱5设置后对扩散板4与其连接位置的亮度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光线从扩散板4背离反射片3的一侧均匀射出。
具体地,一个激光发射器1与一个扩束透镜2形成一组光源组件12,光源组件12的数量至少为一组;对于一些较大的显示屏或者/和高清显示屏,当一组光源组件12不足以满足要求时,可以通过加强激光发射器1的功率或者增加光源组件12的组数来达到提高线状光束的覆盖面积或者/和亮度的效果,从而满足显示屏的尺寸或者/和清晰度需求;例如,在本发明的一改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反射片3包括A、B两个区域,第一组光源组件12A照射到反射片3上形成的光斑仅能完全覆盖A区域,第一组光源组件12A照射到反射片3上形成的光斑照射到反射片3上的覆盖面积略大于A区域,那么可以通过设置第二组光源组件12B并让第二组光源组件12B照射到反射片3上形成的光斑完全覆盖B区域,第二组光源组件12B照射到反射片3上形成的光斑覆盖面积略大于B区域,两组发光组件12(第一组光源组件12A和第二组光源组件12B)射出的光斑区域部分重叠,通过在重叠区域设置若干支撑柱5,若干支撑柱5为透明支撑柱或者白色支撑柱,来达到既能保证背光模组结构的稳定性和连接强度,同时利用支撑柱5削弱部分重叠光线的作用,避免两光斑重叠区域对应位置的扩散板亮度过高的问题,通过支撑柱5仅将部分重叠扩束光束扩散或者/和反射至扩散板4,避免设有扩散板4与支撑柱5对应的位置光线过明或者过暗的情况,从而保证扩散板4与光斑重叠区域对应位置(或者说是支撑柱5对应的位置)的亮度与其他位置接近,保证扩散板4被均匀照亮,有利于光线从扩散板4均匀射出。
作为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光源组件12的数量至少为两组,至少两组光源组件12分别从反射片3的两相对侧照射向反射片3,这样有利于弥补仅一侧设置光源组件12时,一侧光源组件射出的扩束光束照射存在盲区的缺陷,保证反射片被均匀照亮,同时有利于保证反射片3上各点反射出的光线基本一致,从而保证扩散板4被均匀照亮,从而有利于让扩散板4背离反射片3的一侧均匀出光,从而保证显示屏的显像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像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
如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的成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扩束:将激光光线进行扩束形成扩束光束,所述扩束光束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长度大于宽度;
侧方照射:将扩束光束照射向反射片3,扩束光束从反射片3侧方照射向反射片3,扩束光束入射方向与反射片3呈夹角设置,扩束光束照射到反射片3上形成光斑,光斑的长度大于扩束光束临近扩束透镜2一侧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长度,且光斑的面积大于扩束光束临近扩束透镜2一侧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面积;
反射和混光:让光斑通过反射片3反射向与其间隔设置的扩散板4,光斑从反射片3各点反射出的反射光的强度随着反射片3上各点距离扩束透镜2从近至远而由弱变强,反射片3反射出的部分反射光在反射片3与扩散板4之间实现混光,部分反射光照射向扩散板4后,在扩散板4与反射片3之间来回反射,从而实现混光,部分直接照射到扩散板4上的反射光以及经过混光后照射到扩散板4上的光线共同照亮扩散板4朝向反射片的一侧;通过反射片3与扩散板4之间的空间实现对部分反射光的混光操作,有利于提高反射光的利用率,能够弥补反射光直接照射到扩散板4上、由于反射角度以及反射片3上各处反射光强度不一、而导致的扩散板4朝向反射片3一侧各位置直接接收到的反射光强度不一的缺陷,通过对部分反射光进行混光,让反射光能够均匀照亮扩散板4与反射片3之间的空间,从而保证扩散板4朝向反射片3的一侧被均匀照亮,这样有利于经过进一步扩散后让光线从扩散板4背离反射片3的一侧均匀射出,从而提高显像装置的显像质量;
过滤和扩散:利用扩散板4对进入其内部的光线进行过滤和扩散,形成射向液晶面板的入光面的均匀出射光线;反射片3的反射光一部分直接经过过滤和扩散后射出,并形成第一出射光线;另一部分经过混光、过滤和扩散后射出,并形成第二出射光线;第一出射光线和第二出射光线共同组成射向液晶面板的入光面的均匀出射光线,均匀出射光线从液晶面板的出光面射出,从而实现显示图像的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与反射片3间隔设置的扩散板4,实现对反射光的过滤和扩散,通过反射片3与扩散板4之间的空间实现对部分反射光的混光操作,通过混光有利于提高反射光的利用率,能够弥补反射光直接照射到扩散板4上,由于反射角度以及反射片3上各处反射光强度不一,而导致的扩散板4朝向反射片3一侧各位置直接接收到的反射光强度不一的缺陷,通过部分反射光进行混光,让反射光能够均匀照亮扩散板4与反射片3之间的空间,从而保证扩散板4朝向反射片3的一侧被均匀照亮,这样有利于经过进一步过滤、扩散后让光线从扩散板4背离反射片3的一侧均匀射出,从而提高液晶面板的显像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显像装置及成像方法,借助扩束透镜2将激光扩束后形成扩束光束,扩束光束从反射片3侧方照射向反射片3,利用反射片3将扩束光束反射出后形成照向液晶面板的入射面的反射光,通过对反射光进一步混光、过滤和扩散等操作后,从而能够形成可用作背光的均匀出射光线;由于扩束光束是从反射片3侧方射向反射片3,激光发射器1和扩束透镜2均设置在反射片3侧方,即该结构为侧入式,这样有利于降低产品厚度,同时由于不需要使用导光板,因而也不会引发产品内部器件老化,发生变形,影响产品品质的问题;并且该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内部的激光发射器1可以直接通过采购获得,而扩束透镜2和反射片3对制作的环境和工艺要求远远低于导光板,从而便于制作和加工,达到降低产品制作成本,同时显著提高产品性能的效果。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发射器、扩束透镜和反射片,所述扩束透镜设置在所述激光发射器一侧,所述扩束透镜用于将所述激光发射器射出的激光扩束后形成射向所述反射片的扩束光束,所述扩束光束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长度大于宽度,所述扩束光束从所述反射片侧方照射向所述反射片并在所述反射片上形成光斑,所述光斑的长度大于所述扩束光束临近所述扩束透镜一侧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长度,且所述光斑的面积大于所述扩束光束临近所述扩束透镜一侧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束光束照射到所述反射片时所述扩束光束的照射方向与所述反射片表面呈夹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束光束照射到所述反射片上形成的光斑覆盖整个所述反射片。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一侧设有用于接收所述反射片反射光线的扩散板,所述反射片与所述扩散板之间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束透镜为球面透镜、自由曲面透镜、椭圆面透镜中的任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为平面反射片、球面反射片、椭球面反射片、自由曲面反射片中的任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束光束经过所述反射片反射后射向所述扩散板,并从所述扩散板背离所述反射片的一侧射出。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与扩散板外侧设有若干挡光板,所述反射片、扩散板与若干挡光板围合形成一混光腔体。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为半透半反板,所述扩散板的厚度为0.3mm-5mm,所述扩散板与反射片之间的距离为1mm-15mm。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与扩散板之间连接有若干支撑柱,若干所述支撑柱为透明支撑柱或者白色支撑柱。
11.一种显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12.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的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扩束:将激光光线进行扩束形成扩束光束,所述扩束光束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长度大于宽度;
侧方照射:让所述扩束光束从所述反射片侧方照射向所述反射片,所述扩束光束的照射方向与所述反射片呈夹角设置,所述扩束光束照射到所述反射片形成所述光斑,所述光斑的长度大于所述扩束光束临近所述扩束透镜一侧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长度,且所述光斑的面积大于所述扩束光束临近所述扩束透镜一侧沿垂直于其出射方向的截面的面积;
反射和混光:让所述光斑通过所述反射片反射向与其间隔设置的扩散板,所述反射片反射出的部分反射光在所述反射片与扩散板之间实现混光,部分反射光和经过混光后照射到所述扩散板上的光线共同照亮所述扩散板朝向所述反射片的一侧;
过滤和扩散:利用所述扩散板对进入其内部的光线进行过滤和扩散;所述反射片的反射光部分直接经过过滤和扩散后射出,并形成第一出射光线;另外部分经过混光、过滤和扩散后射出,并形成第二出射光线;所述第一出射光线和第二出射光线共同组成射向液晶面板的入光面的均匀出射光线。
CN201910829198.7A 2019-09-03 2019-09-03 一种背光模组、显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Pending CN1104419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29198.7A CN110441963A (zh) 2019-09-03 2019-09-03 一种背光模组、显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29198.7A CN110441963A (zh) 2019-09-03 2019-09-03 一种背光模组、显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1963A true CN110441963A (zh) 2019-11-12

Family

ID=68438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29198.7A Pending CN110441963A (zh) 2019-09-03 2019-09-03 一种背光模组、显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41963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56231A (ja) * 2004-11-30 2006-06-15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バックライト
CN204129382U (zh) * 2014-10-08 2015-01-28 Tcl海外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背光结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6019709A (zh) * 2016-07-25 2016-10-12 广州创维平面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屏
CN107559668A (zh) * 2017-08-21 2018-01-09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7440478U (zh) * 2017-11-03 2018-06-01 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入式空气导光激光光源背光模组
CN210428026U (zh) * 2019-09-03 2020-04-28 王汉锋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56231A (ja) * 2004-11-30 2006-06-15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バックライト
CN204129382U (zh) * 2014-10-08 2015-01-28 Tcl海外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背光结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6019709A (zh) * 2016-07-25 2016-10-12 广州创维平面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屏
CN107559668A (zh) * 2017-08-21 2018-01-09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7440478U (zh) * 2017-11-03 2018-06-01 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入式空气导光激光光源背光模组
CN210428026U (zh) * 2019-09-03 2020-04-28 王汉锋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像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48006B (zh) 用于平板显示器的薄膜型背光单元
TWI271585B (en) Bottom lighting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uniform illumination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3277739B (zh) 一种光学透镜
CN204593250U (zh) 一种光引导部件及光源装置
CN101975371B (zh) 下扩散片、背光模块及显示器
JP5779096B2 (ja) 照明系、照明器具、コリメータ、及び表示装置
CN101858566B (zh) 用于背光源组件中的光源反射器及其背光源组件
CN104781603B (zh) 光源装置
JP2005331969A (ja) 表示器に使用するための背面照明
CN112889105A (zh) 一种补光模组、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终端
JP4274239B2 (ja) 面状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面状照明方法
CN106019709A (zh) 一种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屏
CN109061942A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132304A (zh) 光学透镜
CN206301060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6896579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0428026U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像装置
CN110412796A (zh) 一种多光源背光模组、显像装置及局部控光方法
CN104165307A (zh) 透明显示器及其操作方法
CN110441963A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CN109085719A (zh) 直下式led背光源
CN109976037B (zh) 一种侧入式背光源及其显示装置
CN208367387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CN203517494U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10428025U (zh) 一种多光源背光模组和显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