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41809A - 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 - Google Patents

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41809A
CN110441809A CN201910796054.6A CN201910796054A CN110441809A CN 110441809 A CN110441809 A CN 110441809A CN 201910796054 A CN201910796054 A CN 201910796054A CN 110441809 A CN110441809 A CN 1104418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armored cable
ionisation chamber
accident
armo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960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41809B (zh
Inventor
吕锋
于建新
高彦斌
王学诚
于德昭
田香玲
王梓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Central Nuclear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Central Nuclear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Central Nuclear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Central Nuclear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9605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41809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1079605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04418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41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1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41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18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1/00Measuring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cosmic radiation
    • G01T1/16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 G01T1/185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with ionisation chambe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7/00Details of radiation-measuring instrument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7/00Monitoring; Testing ; Maintai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2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023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between cables or wires and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包括外保护筒、内电离室以及设置在所述外保护筒外且与所述内电离室连接的无机铠装电缆,外保护筒包括外筒、外筒前盖和外筒后盖,外筒后盖的后端设置有充气管,内电离室包括高压极和收集极,无机铠装电缆包括两根铠装电缆,铠装电缆的两端均设置有铠装电缆封头。本发明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内绝缘均采用陶瓷绝缘,外保护筒、内电离室和无机铠装电缆均采用焊接密封,适应高温、高压、高湿、高辐照和耐酸碱性的环境使用,同时无机铠装电缆将铠装电缆的端头绝缘延长,避免高温焊接对铠装电缆端头破坏同时保护好铠装电缆端头绝缘,易于对铠装电缆的二次加工且进一步提高了铠装电缆芯线的强度。

Description

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离室辐射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
背景技术
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主要是用来监测核电站核反应堆内在正常条件下和失水事故或冷却剂泄漏意外时的γ辐射吸收剂量率,利用电离效应测量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在介质中产生电离离子对,在电场的作用下,正负离子分别向负极和正极漂移,形成电离电流。由于电离电流与辐射的强度成正比,测量该电流即可得到电离辐射的强度。由于此设备长期运行在核反应堆内,须在高温、高湿、高辐照和耐酸碱性的环境下工作,开发的技术难度大。另外,电离室辐射探测器性能的优劣还取决于电缆的信号传输,现有的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多采用铠装电缆进行电压的输送以及电流信号的采集,但是就铠装电缆而言,造成电缆短路故障原因是:在电缆接线时,电缆端头接线环节薄弱,电缆端头接线工艺不符合质量要求,特别注意的是处理好端头的绝缘,不允许让潮气进入关键连接处,避免影响其绝缘。在核事故及事故后监测电离室辐射探测器时,为能保证探测器在高温、高湿、高压、高辐照的环境下工作,现有的铠装电缆在出厂时端头的封装方式一直通过粘接方式完成,此方式无法进行高温焊接,难以有效的传输电离室辐射探测器采集的信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设计新颖合理,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内绝缘均采用陶瓷绝缘,适应高温、高压、高辐照和耐酸碱性的环境使用,外保护筒、内电离室和无机铠装电缆均采用焊接密封,适应高湿的环境使用,内电离室通过减震弹簧设置在外保护筒内,使探测器可以耐受在事故条件下的各种冲击,同时无机铠装电缆将铠装电缆的端头绝缘延长,实现铠装电缆与连接部件之间的高温焊接,避免高温焊接对铠装电缆端头破坏同时保护好铠装电缆端头绝缘,易于对铠装电缆的二次加工且进一步提高了铠装电缆芯线的强度,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保护筒、设置在所述外保护筒内的内电离室以及设置在所述外保护筒外且与所述内电离室连接的无机铠装电缆,所述外保护筒包括外筒以及均与外筒密封配合的外筒前盖和外筒后盖,外筒前盖的前端设置有两个出线管,外筒前盖的前侧设置有保护套,保护套上开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出线管配合的通孔,保护套外套设有中空结构的前压盖,外筒后盖的后端设置有充气管,外筒后盖外安装有用于封闭充气管的后盖;
所述内电离室包括均为管状结构的高压极和收集极,收集极设置在高压极内且与高压极同轴布设,充气管与内电离室连通,工作气体通过充气管进入内电离室,收集极和高压极的前端通过内压环连接,高压极的线缆接头和收集极的线缆接头均设置在内压环内,高压极的线缆接头和收集极的线缆接头与内压环接触位置处均设置有第一陶瓷绝缘子,收集极和高压极的后端通过后压环连接,收集极和高压极与后压环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陶瓷绝缘子,后压环后端与外筒之间通过减震弹簧连接,内压环通过保护环与中空结构的挡板连接,两个第一电缆插座穿过挡板的中空区域,高压极的线缆接头与一个第一电缆插座的底端连接,收集极的线缆接头与另一个第一电缆插座的底端连接,两个第一电缆插座通过第三陶瓷绝缘子与挡板固定连接;
所述无机铠装电缆包括两根依次穿过前压盖、保护套和外筒前盖分别与两个第一电缆插座配合的铠装电缆,铠装电缆远离第一电缆插座的一端与第二电缆插座连接,铠装电缆的两端均设置有铠装电缆封头,铠装电缆靠近第一电缆插座的一端通过铠装电缆封头与第一电缆插座配合,铠装电缆远离第一电缆插座的一端上的铠装电缆封头外设置有电缆插座母头,第二电缆插座外设置有与电缆插座母头配合的电缆插座公头。
上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铠装电缆封头包括套装在铠装电缆端头的陶瓷绝缘套,陶瓷绝缘套包括中空结构的陶瓷绝缘帽和与陶瓷绝缘帽一体连通的陶瓷绝缘管,陶瓷绝缘管的内径与铠装电缆的芯线外径相等,陶瓷绝缘管的外径与铠装电缆的外径相等,陶瓷绝缘管的外径小于陶瓷绝缘帽的外径,铠装电缆的芯线伸入至陶瓷绝缘管内,铠装电缆上套设有外保护套,外保护套的一端套设在陶瓷绝缘管上且与陶瓷绝缘帽抵接,陶瓷绝缘帽远离陶瓷绝缘管的一端设置有内保护套,陶瓷绝缘帽的内径与内保护套的内径相等,铠装电缆的芯线穿过陶瓷绝缘帽与内保护套通过压接方式连接。
上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保护套的外径与陶瓷绝缘帽的外径相等;所述外保护套的长度大于陶瓷绝缘管的长度;
所述铠装电缆的外壳通过钎焊方式与外保护套连接,外保护套通过熔封焊接的方式与陶瓷绝缘管的外壳连接;
所述内保护套通过熔封焊接的方式与陶瓷绝缘帽连接;所述内保护套和外保护套之间为断路,且内保护套和外保护套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1015Ω;
陶瓷绝缘帽的长度为L,L的取值范围为0.5cm~1.5cm;
所述内保护套为不锈钢内保护套,所述外保护套为不锈钢外保护套。
上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铠装电缆上位于两个铠装电缆封头之间的电缆段上设置有与电缆插座母头配合的滑套。
上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外边缘上设置有与外筒内壁配合的环形的支撑板。
上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极上设置有源托。
上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前端设置有中空结构的前压环,前压环外设置有外螺纹,外筒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前压环与挡板同轴布设。
上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极为圆管式高压极,收集极为圆管式收集极,所述内压环为圆环式内压环,所述保护环为圆环式保护环,支撑板为圆环式支撑板,支撑板、保护环和内压环的外径相等,内压环的外径大于高压极的外径。
上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支撑板、保护环、内压环、高压极、收集极和后压环均为铝制品;前压盖、保护套、外筒前盖、外筒、外筒后盖、充气管和后盖均为不锈钢制品。
上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气体为氩气和氮气。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内绝缘均采用陶瓷绝缘,适应高温、高压、高辐照和耐酸碱性的环境使用,在事故条件下起电性能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外保护筒、内电离室和无机铠装电缆均采用焊接密封,适应高湿的环境使用,便于推广使用。
2、本发明内电离室通过减震弹簧设置在外保护筒内,使探测器可以耐受在事故条件下的各种冲击,利用前压环将内电离室压入外保护筒,避免内电离室在外保护筒内振荡。
3、本发明通过在铠装电缆端头套装陶瓷绝缘套,实现铠装电缆的端头绝缘延长,实现铠装电缆与连接部件之间的高温焊接,避免高温焊接对铠装电缆端头破坏同时保护好铠装电缆端头绝缘,易于对铠装电缆的二次加工;通过在铠装电缆上套设外保护套,保护铠装电缆端头的同时固定铠装电缆端头结构,改善铠装电缆端头接线环节薄弱,提高了铠装电缆端头的强度;在陶瓷绝缘套的陶瓷绝缘帽远离陶瓷绝缘管的一端设置内保护套,改善铠装电缆芯线接线环节薄弱,提高了铠装电缆芯线的连接强度,便于铠装电缆与其它部件的连接,可靠稳定,使用效果好。
4、本发明设计新颖合理,外保护筒采用不锈钢制品,内电离室采用铝制品,在探测γ辐射时,具有非常好的测量线性和能量响应。
综上所述,本发明设计新颖合理,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内绝缘均采用陶瓷绝缘,适应高温、高压、高辐照和耐酸碱性的环境使用,外保护筒、内电离室和无机铠装电缆均采用焊接密封,适应高湿的环境使用,内电离室通过减震弹簧设置在外保护筒内,使探测器可以耐受在事故条件下的各种冲击,同时无机铠装电缆将铠装电缆的端头绝缘延长,实现铠装电缆与连接部件之间的高温焊接,避免高温焊接对铠装电缆端头破坏同时保护好铠装电缆端头绝缘,易于对铠装电缆的二次加工且进一步提高了铠装电缆芯线的强度,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除第二电缆插座和滑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内电离室与第二电缆插座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铠装电缆和铠装电缆封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陶瓷绝缘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铠装电缆和铠装电缆封头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铠装电缆; 2—铠装电缆封头; 2-1—内保护套;
2-2—陶瓷绝缘套; 2-2-1—陶瓷绝缘帽; 2-2-2—陶瓷绝缘管;
2-3—外保护套; 3—滑套; 4—前压环;
5—第一电缆插座; 6—第三陶瓷绝缘子; 7—挡板;
8—支撑板; 9—保护环; 10—内压环;
11—第一陶瓷绝缘子; 12—源托; 13—收集极;
14—高压极; 15—后压环; 16—减震弹簧;
17—第二陶瓷绝缘子; 18—前压盖; 19—保护套;
20—外筒前盖; 21—外筒; 22—外筒后盖;
23—充气管; 24—后盖; 25—电缆插座公头;
26—电缆插座母头; 27—第二电缆插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包括外保护筒、设置在所述外保护筒内的内电离室以及设置在所述外保护筒外且与所述内电离室连接的无机铠装电缆,所述外保护筒包括外筒21以及均与外筒21密封配合的外筒前盖20和外筒后盖22,外筒前盖20的前端设置有两个出线管,外筒前盖20的前侧设置有保护套19,保护套19上开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出线管配合的通孔,保护套19外套设有中空结构的前压盖18,外筒后盖22的后端设置有充气管23,外筒后盖22外安装有用于封闭充气管23的后盖24;
所述内电离室包括均为管状结构的高压极14和收集极13,收集极13设置在高压极14内且与高压极14同轴布设,充气管23与内电离室连通,工作气体通过充气管23进入内电离室,收集极13和高压极14的前端通过内压环10连接,高压极14的线缆接头和收集极13的线缆接头均设置在内压环10内,高压极14的线缆接头和收集极13的线缆接头与内压环10接触位置处均设置有第一陶瓷绝缘子11,收集极13和高压极14的后端通过后压环15连接,收集极13和高压极14与后压环15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陶瓷绝缘子17,后压环15后端与外筒21之间通过减震弹簧16连接,内压环10通过保护环9与中空结构的挡板7连接,两个第一电缆插座5穿过挡板7的中空区域,高压极14的线缆接头与一个第一电缆插座5的底端连接,收集极13的线缆接头与另一个第一电缆插座5的底端连接,两个第一电缆插座5通过第三陶瓷绝缘子6与挡板7固定连接;
所述无机铠装电缆包括两根依次穿过前压盖18、保护套19和外筒前盖20分别与两个第一电缆插座5配合的铠装电缆1,铠装电缆1远离第一电缆插座5的一端与第二电缆插座27连接,铠装电缆1的两端均设置有铠装电缆封头2,铠装电缆1靠近第一电缆插座5的一端通过铠装电缆封头2与第一电缆插座5配合,铠装电缆1远离第一电缆插座5的一端上的铠装电缆封头2外设置有电缆插座母头26,第二电缆插座27外设置有与电缆插座母头26配合的电缆插座公头25。
需要说明的是,外筒前盖20的前端设置有两个出线管,且保护套19上开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出线管配合的通孔,便于电缆插座的伸出,外筒21、外筒前盖20、保护套19和前压盖18采用焊接密封,外筒后盖22的后端设置有充气管23,充气管23焊接在外筒后盖22上,通过充气管23为收集极13进行检漏和充气,当内电离室密封效果达到要求时,通过充气管23向收集极13内充入工作气体,工作气体充入结束后将充气管23焊接密封;收集极13设置在高压极14内且与高压极14同轴布设,便于加载在高压极14上的电场对收集极13内的工作气体进行电离,收集极13均管状结构,使其具有良好收集电离电流能力,内压环10和后压环15固定高压极14和收集极13的两端,内压环10通过保护环9与中空结构的挡板7连接,内压环10和保护环9支撑高压极14和收集极13的同时为高压极14的线缆接头和收集极13的线缆接头提供安装基础,高压极14的线缆接头和收集极13的线缆接头与内压环10接触位置处均设置有第一陶瓷绝缘子11,同时,高压极14的线缆接头和收集极13的线缆接头与保护环9接触位置处也均设置有第一陶瓷绝缘子11,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内绝缘均采用陶瓷绝缘,适应高温、高压、高辐照和耐酸碱性的环境使用,在事故条件下起电性能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外保护筒、内电离室和无机铠装电缆均采用焊接密封,适应高湿的环境使用,后压环15后端与外筒21之间通过减震弹簧16连接的目的是使内电离室通过减震弹簧设置在外保护筒内,使探测器可以耐受在事故条件下的各种冲击。
实际使用中,铠装电缆1的两端均设置铠装电缆封头2,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保证辐射环境中远距离的数据传输稳定性。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铠装电缆封头2包括套装在铠装电缆1端头的陶瓷绝缘套2-2,陶瓷绝缘套2-2包括中空结构的陶瓷绝缘帽2-2-1和与陶瓷绝缘帽2-2-1一体连通的陶瓷绝缘管2-2-2,陶瓷绝缘管2-2-2的内径与铠装电缆1的芯线外径相等,陶瓷绝缘管2-2-2的外径与铠装电缆1的外径相等,陶瓷绝缘管2-2-2的外径小于陶瓷绝缘帽2-2-1的外径,铠装电缆1的芯线伸入至陶瓷绝缘管2-2-2内,铠装电缆1上套设有外保护套2-3,外保护套2-3的一端套设在陶瓷绝缘管2-2-2上且与陶瓷绝缘帽2-2-1抵接,陶瓷绝缘帽2-2-1远离陶瓷绝缘管2-2-2的一端设置有内保护套2-1,陶瓷绝缘帽2-2-1的内径与内保护套2-1的内径相等,铠装电缆1的芯线穿过陶瓷绝缘帽2-2-1与内保护套2-1通过压接方式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铠装电缆1的端头套装陶瓷绝缘套2-2,实现铠装电缆1的端头绝缘延长,实现铠装电缆1与连接部件之间的高温焊接,避免高温焊接对铠装电缆1的端头破坏同时保护好铠装电缆1的端头绝缘,易于对铠装电缆1的二次加工,铠装电缆1上套设外保护套2-3,保护铠装电缆1的端头的同时固定铠装电缆1的端头结构,改善铠装电缆1的端头接线环节薄弱,提高了铠装电缆1的端头强度,可靠稳定,使用效果好,在陶瓷绝缘套2-2的陶瓷绝缘帽2-2-1远离陶瓷绝缘管2-2-2的一端设置内保护套2-1,改善铠装电缆芯线接线环节薄弱,提高了铠装电缆芯线的连接强度,便于铠装电缆1与其它部件的连接,实用性强。
实际上使用中,陶瓷绝缘管2-2-2的内径与铠装电缆1的外径相等的目的一是便于铠装电缆1伸入至陶瓷绝缘管2-2-2内不被挤压,避免铠装电缆1被挤压而发热,进而损毁铠装电缆1;二是避免陶瓷绝缘管2-2-2内径过大,导致铠装电缆1在陶瓷绝缘管2-2-2晃动对铠装电缆1的端头的磨损,缩短铠装电缆1的使用寿命。
实际上使用中,陶瓷绝缘管2-2-2的外径小于陶瓷绝缘帽2-2-1的外径的目的是便于外保护套2-3的一端套设在陶瓷绝缘管2-2-2上与陶瓷绝缘帽2-2-1抵接,限定了外保护套2-3的安装位置,避免外保护套2-3穿过陶瓷绝缘帽2-2-1,降低外保护套2-3和内保护套2-1之间的绝缘电阻,使陶瓷绝缘套2-2无法有效的对内保护套2-1和外保护套2-3进行绝缘。
实际上使用中,陶瓷绝缘帽2-2-1的内径与内保护套2-1的内径相等的目的一是便于铠装电缆芯线伸入至内保护套2-1内,避免内保护套2-1内径过大,导致铠装电缆芯线在内保护套2-1内晃动对铠装电缆芯线的磨损,缩短铠装电缆1的使用寿命,同时避免铠装电缆芯线连接其他部件时间隙过大,影响信号传输效率和信号传输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保护套2-3的外径与陶瓷绝缘帽2-2-1的外径相等;所述外保护套2-3的长度大于陶瓷绝缘管2-2-2的长度;
所述铠装电缆1的外壳通过钎焊方式与外保护套2-3连接,外保护套2-3通过熔封焊接的方式与陶瓷绝缘管2-2-2的外壳连接;
所述内保护套2-1通过熔封焊接的方式与陶瓷绝缘帽2-2-1连接;所述内保护套2-1和外保护套2-3之间为断路,且内保护套2-1和外保护套2-3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1015Ω;
陶瓷绝缘帽2-2-1的长度为L,L的取值范围为0.5cm~1.5cm;
所述内保护套2-1为不锈钢内保护套,所述外保护套2-3为不锈钢外保护套。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外保护套2-3的外径与陶瓷绝缘帽2-2-1的外径相等,便于使陶瓷绝缘套2-2和外保护套2-3装配成一体,减少线缆的表面粗糙度;所述外保护套2-3的长度大于陶瓷绝缘管2-2-2的长度,一是为了与陶瓷绝缘管2-2-2连接,二是为了延长封头的长度,提高封头端头的强度;内保护套2-1和外保护套2-3通过陶瓷绝缘套2-2隔离,保证内保护套2-1和外保护套2-3之间的断路;陶瓷绝缘帽2-2-1的长度为L决定了铠装电缆1端头的延长长度,L的取值范围为0.5cm~1.5cm,投入成本低且能保证焊接高温的温度快速散热,保护铠装电缆1焊接安全。
本实施例中,所述铠装电缆1上位于两个铠装电缆封头2之间的电缆段上设置有与电缆插座母头26配合的滑套3。
需要说明的是,铠装电缆1上位于两个铠装电缆封头2之间的电缆段上设置与电缆插座母头26配合的滑套3的目的是固定铠装电缆1的端头,保证铠装电缆1端头的强度,避免外保护套2-3长度过长,节省原材料,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板7的外边缘上设置有与外筒21内壁配合的环形的支撑板8。
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压极14上设置有源托12,用于探测器的自检。
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板7的前端设置有中空结构的前压环4,前压环4外设置有外螺纹,外筒21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前压环4与挡板7同轴布设,利用前压环4将内电离室压入外保护筒,避免内电离室在外保护筒内振荡。
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压极14为圆管式高压极,收集极13为圆管式收集极,所述内压环10为圆环式内压环,所述保护环9为圆环式保护环,支撑板8为圆环式支撑板,支撑板8、保护环9和内压环10的外径相等,内压环10的外径大于高压极14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板7、支撑板8、保护环9、内压环10、高压极14、收集极13和后压环15均为铝制品;前压盖18、保护套19、外筒前盖20、外筒21、外筒后盖22、充气管23和后盖24均为不锈钢制品,外保护筒采用不锈钢制品,内电离室采用铝制品,在探测γ辐射时,具有非常好的测量线性和能量响应。
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作气体为氩气和氮气。
本发明使用时,将组装好的内电离室安装到挡板7上,挡板7外设置支撑板8,后端的后压环15与减震弹簧16相连,将外筒21与已焊接好充气管23的外筒后盖22进行焊接,然后利用前压环4将带有减震弹簧16的内电离室压入外筒21;将外保护套2-3通过熔封焊接的方式与陶瓷绝缘管2-2-2的外壳连接,将内保护套2-1通过熔封焊接的方式与陶瓷绝缘帽2-2-1远离陶瓷绝缘管2-2-2的一端连接,将铠装电缆1穿过外保护套2-3、陶瓷绝缘帽2-2-1和内保护套2-1,铠装电缆1的外壳通过钎焊方式与外保护套2-3连接,易于对铠装电缆的二次加工且进一步提高了铠装电缆芯线的强度,实现铠装电缆1的端头绝缘延长,实现铠装电缆1与电缆插座之间的高温焊接,避免高温焊接对铠装电缆端头破坏同时保护好铠装电缆端头绝缘,接下来将带有铠装电缆封头2的铠装电缆1的一端依次套上前压盖18、保护套19、外筒前盖20,并使铠装电缆1的芯线插入电缆插座,将整个探测器夹紧,通过焊接方式分别将外筒前盖20和外筒21焊接,外筒前盖20和铠装电缆1焊接,焊接好后通过充气23对探测器进行检漏和充气,最后将充气管23封死,带有铠装电缆封头2的铠装电缆1的另一端引致数据处理端,在带有铠装电缆封头2的铠装电缆1的另一端外安装电缆插座母头26,调节滑套3的位置,并与电缆插座母头26焊接,保证带有铠装电缆封头2的铠装电缆1的另一端的强度,带有电缆插座母头26的铠装电缆1的另一端与带有电缆插座公头25的第二电缆插座27插接配合,两根铠装电缆1中,一根是高压电缆,另一根是信号电缆,电场通过高压线加到高压极14上,充气介质是氩气和氮气,γ射线通过电场时产生电离电流被收收集极13吸收并通过信号电缆传出来,使用效果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保护筒、设置在所述外保护筒内的内电离室以及设置在所述外保护筒外且与所述内电离室连接的无机铠装电缆,所述外保护筒包括外筒(21)以及均与外筒(21)密封配合的外筒前盖(20)和外筒后盖(22),外筒前盖(20)的前端设置有两个出线管,外筒前盖(20)的前侧设置有保护套(19),保护套(19)上开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出线管配合的通孔,保护套(19)外套设有中空结构的前压盖(18),外筒后盖(22)的后端设置有充气管(23),外筒后盖(22)外安装有用于封闭充气管(23)的后盖(24);
所述内电离室包括均为管状结构的高压极(14)和收集极(13),收集极(13)设置在高压极(14)内且与高压极(14)同轴布设,充气管(23)与内电离室连通,工作气体通过充气管(23)进入内电离室,收集极(13)和高压极(14)的前端通过内压环(10)连接,高压极(14)的线缆接头和收集极(13)的线缆接头均设置在内压环(10)内,高压极(14)的线缆接头和收集极(13)的线缆接头与内压环(10)接触位置处均设置有第一陶瓷绝缘子(11),收集极(13)和高压极(14)的后端通过后压环(15)连接,收集极(13)和高压极(14)与后压环(15)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陶瓷绝缘子(17),后压环(15)后端与外筒(21)之间通过减震弹簧(16)连接,内压环(10)通过保护环(9)与中空结构的挡板(7)连接,两个第一电缆插座(5)穿过挡板(7)的中空区域,高压极(14)的线缆接头与一个第一电缆插座(5)的底端连接,收集极(13)的线缆接头与另一个第一电缆插座(5)的底端连接,两个第一电缆插座(5)通过第三陶瓷绝缘子(6)与挡板(7)固定连接;
所述无机铠装电缆包括两根依次穿过前压盖(18)、保护套(19)和外筒前盖(20)分别与两个第一电缆插座(5)配合的铠装电缆(1),铠装电缆(1)远离第一电缆插座(5)的一端与第二电缆插座(27)连接,铠装电缆(1)的两端均设置有铠装电缆封头(2),铠装电缆(1)靠近第一电缆插座(5)的一端通过铠装电缆封头(2)与第一电缆插座(5)配合,铠装电缆(1)远离第一电缆插座(5)的一端上的铠装电缆封头(2)外设置有电缆插座母头(26),第二电缆插座(27)外设置有与电缆插座母头(26)配合的电缆插座公头(25)。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铠装电缆封头(2)包括套装在铠装电缆(1)端头的陶瓷绝缘套(2-2),陶瓷绝缘套(2-2)包括中空结构的陶瓷绝缘帽(2-2-1)和与陶瓷绝缘帽(2-2-1)一体连通的陶瓷绝缘管(2-2-2),陶瓷绝缘管(2-2-2)的内径与铠装电缆(1)的芯线外径相等,陶瓷绝缘管(2-2-2)的外径与铠装电缆(1)的外径相等,陶瓷绝缘管(2-2-2)的外径小于陶瓷绝缘帽(2-2-1)的外径,铠装电缆(1)的芯线伸入至陶瓷绝缘管(2-2-2)内,铠装电缆(1)上套设有外保护套(2-3),外保护套(2-3)的一端套设在陶瓷绝缘管(2-2-2)上且与陶瓷绝缘帽(2-2-1)抵接,陶瓷绝缘帽(2-2-1)远离陶瓷绝缘管(2-2-2)的一端设置有内保护套(2-1),陶瓷绝缘帽(2-2-1)的内径与内保护套(2-1)的内径相等,铠装电缆(1)的芯线穿过陶瓷绝缘帽(2-2-1)与内保护套(2-1)通过压接方式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保护套(2-3)的外径与陶瓷绝缘帽(2-2-1)的外径相等;所述外保护套(2-3)的长度大于陶瓷绝缘管(2-2-2)的长度;
所述铠装电缆(1)的外壳通过钎焊方式与外保护套(2-3)连接,外保护套(2-3)通过熔封焊接的方式与陶瓷绝缘管(2-2-2)的外壳连接;
所述内保护套(2-1)通过熔封焊接的方式与陶瓷绝缘帽(2-2-1)连接;所述内保护套(2-1)和外保护套(2-3)之间为断路,且内保护套(2-1)和外保护套(2-3)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1015Ω;
陶瓷绝缘帽(2-2-1)的长度为L,L的取值范围为0.5cm~1.5cm;
所述内保护套(2-1)为不锈钢内保护套,所述外保护套(2-3)为不锈钢外保护套。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铠装电缆(1)上位于两个铠装电缆封头(2)之间的电缆段上设置有与电缆插座母头(26)配合的滑套(3)。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7)的外边缘上设置有与外筒(21)内壁配合的环形的支撑板(8)。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极(14)上设置有源托(12)。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7)的前端设置有中空结构的前压环(4),前压环(4)外设置有外螺纹,外筒(21)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前压环(4)与挡板(7)同轴布设。
8.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极(14)为圆管式高压极,收集极(13)为圆管式收集极,所述内压环(10)为圆环式内压环,所述保护环(9)为圆环式保护环,支撑板(8)为圆环式支撑板,支撑板(8)、保护环(9)和内压环(10)的外径相等,内压环(10)的外径大于高压极(14)的外径。
9.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7)、支撑板(8)、保护环(9)、内压环(10)、高压极(14)、收集极(13)和后压环(15)均为铝制品;前压盖(18)、保护套(19)、外筒前盖(20)、外筒(21)、外筒后盖(22)、充气管(23)和后盖(24)均为不锈钢制品。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气体为氩气和氮气。
CN201910796054.6A 2019-08-27 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 Active CN1104418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96054.6A CN110441809B (zh) 2019-08-27 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96054.6A CN110441809B (zh) 2019-08-27 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1809A true CN110441809A (zh) 2019-11-12
CN110441809B CN110441809B (zh) 2024-06-11

Family

ID=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3618A (zh) * 2019-12-26 2020-05-05 中核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电离室
CN112837835A (zh) * 2020-12-30 2021-05-25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探头保护装置及具有其的高温裂变室
CN114446500A (zh) * 2021-12-21 2022-05-06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一种高温裂变室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1196A (en) * 1973-08-03 1976-06-01 Alexeev Viktor I Miniature ionization chamber
JPS5824746B2 (ja) * 1974-04-19 1983-05-23 コミツサリア タ レネルギ− アトミ−ク ホウソヒフクデンリバコ
JPH0831484A (ja) * 1994-07-18 1996-02-02 Sukegawa Electric Co Ltd シースケーブル用アダプター端子
WO2000063948A1 (fr) * 1999-04-20 2000-10-26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CHAMBRE D'IONISATION, CHAINE DE MESURE D'ACTIVITE D'UN GAZ EMETTEUR DE RAYONNEMENT β ET PROCEDE DE MISE EN OEUVRE DE CELLE-CI
CN202533587U (zh) * 2012-03-09 2012-11-1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一种用于事故条件下强γ辐射场测量的电离室型探测器
CN104538763A (zh) * 2015-01-13 2015-04-22 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密性单芯铠装电缆插头
CN110148550A (zh) * 2019-06-17 2019-08-20 陕西卫峰核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事故后高量程区域辐射监测电离室
CN210572771U (zh) * 2019-08-27 2020-05-19 西安中核核仪器有限公司 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1196A (en) * 1973-08-03 1976-06-01 Alexeev Viktor I Miniature ionization chamber
JPS5824746B2 (ja) * 1974-04-19 1983-05-23 コミツサリア タ レネルギ− アトミ−ク ホウソヒフクデンリバコ
JPH0831484A (ja) * 1994-07-18 1996-02-02 Sukegawa Electric Co Ltd シースケーブル用アダプター端子
WO2000063948A1 (fr) * 1999-04-20 2000-10-26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CHAMBRE D'IONISATION, CHAINE DE MESURE D'ACTIVITE D'UN GAZ EMETTEUR DE RAYONNEMENT β ET PROCEDE DE MISE EN OEUVRE DE CELLE-CI
CN202533587U (zh) * 2012-03-09 2012-11-1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一种用于事故条件下强γ辐射场测量的电离室型探测器
CN104538763A (zh) * 2015-01-13 2015-04-22 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密性单芯铠装电缆插头
CN110148550A (zh) * 2019-06-17 2019-08-20 陕西卫峰核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事故后高量程区域辐射监测电离室
CN210572771U (zh) * 2019-08-27 2020-05-19 西安中核核仪器有限公司 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3618A (zh) * 2019-12-26 2020-05-05 中核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电离室
CN112837835A (zh) * 2020-12-30 2021-05-25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探头保护装置及具有其的高温裂变室
CN114446500A (zh) * 2021-12-21 2022-05-06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一种高温裂变室
CN114446500B (zh) * 2021-12-21 2024-01-16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一种高温裂变室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23262U (zh) 一种内置式金属箔局放检测装置
RU2322717C1 (ru) Герметичный ввод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х проводников через защитную оболочку
JP5328598B2 (ja) 放射線モニタ
CN207320802U (zh) 一种用于绝缘母线连接的绝缘屏蔽筒及绝缘母线连接装置
CN110441809A (zh) 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
CN106537040A (zh) 同轴或三轴密封组件
CN111769511B (zh) 接头连接装置
CN202661488U (zh) 一种在线监测专用末屏引出结构
CN211294693U (zh) 铝合金导体交联聚乙烯绝缘联锁铠装护套节能电力电缆
CN210606655U (zh) 一种安全壳高量程区域辐射监测装置
CN110441809B (zh) 核反应堆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
CN206432515U (zh) 保险丝可拆卸的太阳能连接器
CN205693283U (zh) 带电电缆安全防护装置
CN210572771U (zh) 事故及事故后用电离室辐射探测器
CN107611921A (zh) 一种绝缘母线连接的绝缘屏蔽筒、连接装置及安装方法
US10502345B2 (en) Dissipative lightning resistant tubing system
CN211720128U (zh) 气体绝缘开关设备及用于其的局部放电检测装置
CN207691395U (zh) 一种刚性电缆接头
CN102255168B (zh) 铠装导体金属陶瓷绝缘子电气贯穿件
CN210404688U (zh) 铠装电缆专用封头
RU98825U1 (ru) Блок детектирования излучений
RU53456U1 (ru) Детектор нейтронов прямого заряда
CN214227221U (zh) 一种基于三同轴铠装电缆的探测器
RU190682U1 (ru) Высоковольтный вакуумный ввод
CN213846205U (zh) 一种导流灭弧型电缆中间接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Yanta District in Shaanxi province Xi'an City Road 710061, No. 108

Applicant after: Xi'an Zhonghe Nuclear Instru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Yanta District in Shaanxi province Xi'an City Road 710061, No. 108

Applicant before: XI'AN ZHONGHE NUCLEAR APPARATUS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