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1815A - 终端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31815A
CN110431815A CN201880018698.6A CN201880018698A CN110431815A CN 110431815 A CN110431815 A CN 110431815A CN 201880018698 A CN201880018698 A CN 201880018698A CN 110431815 A CN110431815 A CN 1104318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ch
pucch
psd
transmiss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86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31815B (zh
Inventor
山本哲矢
铃木秀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to CN20221027701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264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31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1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318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18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1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channel quality metrics, e.g. SIR, SNR, CIR, Eb/l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2Timing of allocation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5Power control of control or pilo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5Power headroom repor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终端中,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PUCCH的功率谱密度(PSD)和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容许值)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在与PUCCH的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的发送区间中丢弃PUSCH的码元。发送单元在上述时隙中至少发送PUCCH。

Description

终端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及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近年来利用移动带宽的服务的普及,移动通信中的数据业务指数函数性地持续增加,面向将来数据传输容量的扩大成为当务之急。此外,期待今后所有的“物品”通过因特网连接的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飞跃式的发展。为了支持IoT的服务的多样化,不仅数据传输容量,对于低延迟性及通信区域(覆盖)等各种各样的必要条件,被要求飞跃性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推进与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4G:4th Generation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比较大幅度地提高性能及功能的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技术开发和标准化。
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中,在5G的标准化中,在推进未必与高级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具有后向兼容性的新无线访问技术(NR:New Radio;RAT)的技术开发。
在NR中,与LTE同样,在研究终端(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使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将表示下行链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ACK/NACK: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ment;确认/否定确认)、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分配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调度请求)发送到基站(eNG或gNB)。
此外,在NR中,终端可进行将PUCCH和发送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PUSCH: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在同一时隙同时地发送的PUCCH-PUSCH同时发送(同时的PUCCH和PUSCH)(参照非专利文献4、5)。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 V13.4.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13),"December2016.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3 V13.4.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13),"December2016.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1 V13.4.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13),"December2016.
非专利文献4:Chairman’s note,RAN1#87,November 2016.
非专利文献5:Chairman’s note,RAN1 NR#NR Adhoc(Spokane’s meeting),January 2017.
非专利文献6:R1-1700174,“Discussion on multiplexing of short PUCCH andUL data,”MediaTek,January 2017.
发明内容
在PUCCH-PUSCH同时发送的情况下,有在PUCCH和PUSCH之间功率谱密度(PSD:Power Spectrum Density)不同的情况。若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之差超过终端包括的RF(Radio Frequency;无线频率)电路的性能的限度(以下,称为“容许差”),则在信号中产生失真,传输质量会劣化。特别是在研究,在NR中,与高级LTE比较,分配更宽频带的频率并提高传输速度。为此,在NR中,与高级LTE比较,PSD的容许差对传输质量的影响更显著。
本发明的一方式,有助于提供可以防止PSD的容许差造成的传输质量的劣化,并且可以进行PUCCH-PUSCH同时发送的终端及通信方法。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终端包括:电路,其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在与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重叠的所述PUSCH的发送区间中丢弃所述PUSCH的码元;以及发送机,所述时隙中至少发送所述PUCCH。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终端包括:电路,其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在与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重叠的所述PUSCH的发送区间中丢弃被分配了所述PUSCH的频率资源的一部分资源;以及发送机,在所述时隙中,发送所述PUCCH以及被丢弃了所述一部分频带后的所述PUSCH。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终端包括:电路,其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变更所述PUCCH的发送格式;以及发送机,在所述时隙中,发送所述发送格式变更后的PUCCH以及所述PUSCH。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在与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重叠的所述PUSCH的发送区间中丢弃所述PUSCH的码元,在所述时隙中至少发送所述PUCCH。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在与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重叠的所述PUSCH的发送区间中丢弃被分配了所述PUSCH的频率资源的一部分资源,在所述时隙中,发送所述PUCCH以及被丢弃了所述一部分频带后的所述PUSCH。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变更所述PUCCH的发送格式,在所述时隙中,发送所述发送格式变更后的PUCCH以及所述PUSCH。
再者,这些概括性的或具体的方式,可通过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存储介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和存储介质的任意组合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可以防止PSD的容许差造成的传输质量的劣化,并且可以进行PUCCH-PUSCH同时发送。
从说明书和附图中将清楚本发明的一方式中的更多的优点和效果。这些优点和/或效果可以由几个实施方式及说明书和附图记载的特征来分别提供,不需要为了获得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同一特征而提供全部特征。
附图说明
图1表示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的一例子。
图2A表示长PUCCH-长PUSCH同时发送的一例子(情形1-1)。
图2B表示长PUCCH-长PUSCH同时发送的一例子(情形1-2)。
图3A表示短PUCCH-短PUSCH同时发送的一例子(情形2-1)。
图3B表示短PUCCH-短PUSCH同时发送的一例子(情形2-2)。
图4A表示长PUCCH-短PUSCH同时发送的一例子(情形3-1)。
图4B表示长PUCCH-短PUSCH同时发送的一例子(情形3-2)。
图5A表示短PUCCH-长PUSCH同时发送的一例子(情形4-1)。
图5B表示短PUCCH-长PUSCH同时发送的一例子(情形4-2)。
图6表示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一部分结构。
图7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
图8表示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
图9表示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处理。
图10表示实施方式1的功率缩放(power scaling)的一例子。
图11表示实施方式1的功率缩放的一例子。
图12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一例子。
图13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一例子。
图14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一例子。
图15表示实施方式2的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一例子。
图16表示实施方式2的丢弃(drop)的频带的单位(粒度)的一例子。
图17表示实施方式2的CB或TB的映射例子。
图18表示实施方式3的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一例子。
图19表示实施方式3的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一例子。
图20表示实施方式4的过渡期的设定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基站对于各终端分配用于发送PUCCH及PUSCH的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有时也称为PRB(物理RB))。终端使用由基站分配的RB发送PUCCH及PUSCH。此时,假定PUCCH及PUSCH的发送带宽不同。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典型的是PUSCH比PUCCH具有更宽的发送带宽。
一般来说,在无线通信中,若占有带宽变宽则PSD变小,若占有带宽变窄则PSD变大。因此,如图1所示,在PUCCH-PUSCH同时发送的情况下,在发送带宽(W PUCCH)窄的PUCCH和发送带宽(WPUSCH)宽的PUSCH之间有PSD不同的情况。
在终端中,因终端包括的RF电路的性能等,在同时发送的信号的PSD之差上有界限(容许差)。在终端中,在将PSD之差超过了容许差的信号同时发送的情况下,在RF电路中信号中产生失真,传输质量劣化。
在LTE-A中,在PUCCH-PUSCH同时发送的情况下,考虑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的容许值而控制发送功率(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3)。然而,在LTE-A中,对于终端中同时发送的信号的PSD的容许差的影响却没有任何考虑。
作为避免PSD的容许差造成的传输质量的劣化的方法,可考虑终端包括PSD的容许差大的RF电路,但终端的电路规模增加。
而且,如上述,在NR中,在研究与LTE-A比较,分配更宽频带的频率并提高传输速度,所以与LTE-A比较,终端的PSD的容许差造成的对传输质量的影响变得更显著。
因此,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说明通过考虑PSD的容许差而控制PUCCH及PUSCH的无线资源(时间、频率、发送功率),不增加终端的电路规模,防止PSD的容许差造成的传输质量的劣化并进行PUCCH-PUSCH同时发送的方法。
以下,详细地说明各实施方式。
再者,在NR中,支持使用1时隙内的1码元或2码元发送PUCCH的“短PUCCH”、以及使用3码元以上(例如,也可以将最小码元设为4码元)的码元发送PUCCH的“长PUCCH”。
此外,在NR中,支持对于1时隙内的短UL区间(1码元或2码元)分配PUSCH的“短PUSCH”、以及对于1时隙内的长UL区间(1时隙内的全部码元或一大半的码元)分配PUSCH的“长PUSCH”。
在各实施方式中,关于PUCCH-PUSCH同时发送,假定将PUCCH及PUSCH的各类型(短或长)组合的以下4个情形(情形1~情形4)。再者,以下,表示了1时隙由7码元构成的例子,但构成1时隙的码元数不限定为7码元,例如,也可以由14码元构成。
[情形1:长PUCCH-长PUSCH同时发送]
在图2A中,假定长PUCCH发送区间和长PUSCH发送区间完全重叠的情况(情形1-1)。此外,如图2B所示,还假定长PUCCH及长PUSCH的码元长度不同的情况,即,长PUCCH发送区间和长PUSCH发送区间部分重叠的情况(情形1-2)。
[情形2:短PUCCH-短PUSCH同时发送]
在图3A中,假定短PUCCH发送区间和短PUSCH发送区间完全重叠的情况(情形2-1)。此外,如图3B所示,还假定短PUCCH及短PUSCH的码元长度不同的情况,即,短PUCCH发送区间和短PUSCH发送区间部分重叠的情况(情形2-2)。
[情形3:长PUCCH-短PUSCH同时发送]
在图4A中,假定长PUCCH发送区间和短PUSCH发送区间部分重叠的情况(Case3-1)。此外,如图4B所示,还假定长PUCCH的发送区间和短PUSCH的发送区间不重叠的情况(情形3-2)。
[情形4:短PUCCH-长PUSCH同时发送]
在图5A中,假定短PUCCH发送区间和长PUSCH发送区间部分重叠的情况(情形4-1)。此外,如图5B所示,还假定短PUCCH的发送区间和长PUSCH的发送区间不重叠的情况(情形4-2)。
(实施方式1)
[通信系统的概要]
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包括基站100及终端200。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框图。在图6所示的终端200中,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容许值)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09在与PUCCH的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的发送区间中丢弃PUSCH的码元。发送单元217在上述时隙中至少发送PUCCH。
[基站的结构]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框图。在图7中,基站100具有控制单元101、数据生成单元102、编码单元103、重发控制单元104、调制单元105、高位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6、编码单元107、调制单元108、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9、编码单元110、调制单元111、信号分配单元112、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13、发送单元114、天线115、接收单元116、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117、提取单元118、PUSCH解调和解码单元119、PUCCH解调和解码单元120、以及判定单元121。
控制单元101确定对于终端200是否设定PUCCH-PUSCH同时发送,将确定的信息发送到终端200(后述的控制单元209)(未图示)。此外,控制单元101将确定的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118。
此外,控制单元101确定对下行链路信号(例如,PDSCH: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无线资源分配,将指示下行链路信号的资源分配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9及信号分配单元112。
此外,控制单元101确定发送对下行链路信号的ACK/NACK信号的PUCCH资源分配,将指示PUCCH资源分配的PUCCH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9及提取单元118。此外,控制单元101确定对上行链路信号(PUSCH)的无线资源分配,将指示PUSCH资源分配的PUSCH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9及提取单元118。
此外,控制单元101确定与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有关的信息,将确定的信息输出到高位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6或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9。此时,控制单元101也可以使用从终端200的控制单元209输入的PHR(Power Head Room;功率余量),确定对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分配及与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有关的信息。
数据生成单元102生成对终端200的下行链路数据,输出到编码单元103。
编码单元103对从数据生成单元102输入的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纠错编码,将编码后的数据信号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04。
重发控制单元104在初次发送时,保持从编码单元103输入的编码后的数据信号,并且输出到调制单元105。此外,若重发控制单元104从后述的判定单元121输入了对发送的数据信号的NACK,则将对应的保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05。另一方面,若重发控制单元104从判定单元121输入了对发送的数据信号的ACK,则删除对应的保持数据。
调制单元105调制从重发控制单元104输入的数据信号,将数据调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12。
高位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6使用从控制单元101输入的控制信息,生成控制信息比特串,将生成的控制信息比特串输出到编码单元107。
编码单元107对从高位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6输入的控制信息比特串进行纠错编码,将编码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08。
调制单元108调制从编码单元107输入的控制信号,将调制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12。
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9使用从控制单元101输入的控制信息(PUCCH资源分配信息、PUSCH资源分配信息、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等),生成控制信息比特串,将生成的控制信息比特串输出到编码单元110。再者,控制信息还被发送到多个终端,所以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9也可以在对各终端的控制信息中包含各终端的终端ID而生成比特串。
此外,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9也可以使用指示在时隙的种类或上行链路上可使用的资源量(码元数等)的信息,生成发往多个终端的群公用(Group common)控制信息比特串。
编码单元110对从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9输入的控制信息比特串进行纠错编码,将编码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11。
调制单元111调制从编码单元109输入的控制信号,将调制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12。
信号分配单元112基于从控制单元101输入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将从调制单元105输入的数据信号映射到无线资源中。此外,信号分配单元112将从调制单元108或调制单元111输入的控制信号映射到无线资源中。信号分配单元112将被映射了信号的下行链路的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113。
IFFT单元113对从信号分配单元112输入的信号,施以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等的发送波形生成处理。在附加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OFDM传输的情况下,IFFT单元113附加CP(未图示)。IFFT单元113将生成的发送波形输出到发送单元114。
发送单元114对从IFFT单元113输入的信号进行D/A(Digital-to-Analog)转换、上变频等的RF(Radio Frequency;无线频率)处理,通过天线115对终端200发送无线信号。
接收单元116对通过天线115接收到的来自终端200的上行链路信号波形,进行下变频或A/D(Analog-to-Digital)转换等的RF处理,将接收处理后的上行链路信号波形输出到FFT单元117。
FFT单元117对从接收单元116输入的上行链路信号波形,施以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的FFT处理。FFT单元117将通过FFT处理得到的频域信号输出到提取单元118。
提取单元118基于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信息(上行资源分配信息、PUCCH资源分配信息等),从由FFT单元117输入的信号中,提取发送了PUCCH及PUSCH的无线资源,将提取的无线资源的成分(PUSCH信号、PUCCH信号)分别输出到PUSCH解调和解码单元119及PUCCH解调和解码单元120。
PUSCH解调和解码单元119对从提取单元118输入的PUSCH信号,进行均衡、解调及纠错解码,输出解码后的数据比特序列(接收数据)。
PUCCH解调和解码单元120对从提取单元118输入的PUCCH信号,进行均衡、解调及纠错解码,将解码后的比特序列输出到判定单元121。
判定单元121基于从PUCCH解调和解码单元120输入的比特序列,判定从终端200发送的ACK/NACK信号对于发送的数据信号表示ACK或NACK的哪一个。判定单元121将判定结果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04。
[终端的结构]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框图。在图8中,终端200具有天线201、接收单元202、FFT单元203、提取单元204、下行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5、高位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6、下行数据信号解调单元207、差错检测单元208、控制单元209、编码单元210、调制单元211、ACK/NACK生成单元212、编码单元213、调制单元214、信号分配单元215、IFFT单元216、以及发送单元217。
接收单元202对通过天线201接收到的来自基站100的下行链路信号(数据信号及控制信号)的信号波形,进行下变频或A/D(Analog-to-Digital)转换等的RF处理,将得到的接收信号(基带信号)输出到FFT单元203。
FFT单元203对从接收单元201输入的信号(时域信号),施以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的FFT处理。FFT单元203将通过FFT处理得到的频域信号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提取单元204基于从控制单元209输入的控制信息,从由FFT单元203输入的信号中,提取下行控制信号,输出到下行控制信息解调单元205。此外,提取单元204基于从控制单元209输入的控制信息,提取高位控制信号及下行数据信号,将高位控制信号输出到高位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6,将下行数据信号输出到下行数据信号解调单元207。
下行控制信息解调单元205将从提取单元204输入的下行控制信号进行盲解码,在判断为是发往本机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将该控制信号解调并输出到控制单元209。
高位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6将从提取单元204输入的高位控制信号解调,将解调后的高位控制信号输出到控制单元209。
下行数据信号解调单元207将从提取单元204输入的下行数据信号解调和解码,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输出到差错检测单元208。
差错检测单元208对从下行数据信号解调单元207输入的下行链路数据进行差错检测,将差错检测结果输出到ACK/NACK生成单元212。此外,差错检测单元208将差错检测的结果、判定为无差错的下行链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控制单元209基于从下行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5输入的控制信号中所示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计算对下行数据信号的无线资源分配,将表示算出的无线资源分配的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此外,控制单元209使用从高位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6输入的高位控制信号、以及从下行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5输入的控制信号,设定发送ACK/NACK信号等的上行链路控制信号的PUCCH资源、以及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PUSCH资源。然后,控制单元209将与设定的上行链路资源有关的信息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215。
此外,控制单元209根据后述的方法,确定对终端200实际发送的PUCCH及PUSCH的发送功率、时间和频率资源,将确定的信息输出到发送单元217。
编码单元210对输入的发送比特串(上行链路数据)进行纠错编码,将编码后的数据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11。
调制单元211调制从编码单元210输入的数据信号,将调制后的数据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215。
ACK/NACK生成单元212基于从差错检测单元208输入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对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ACK或NACK)。ACK/NACK生成单元212将生成的ACK/NACK信号(比特序列)输出到编码单元213。
编码单元213将从ACK/NACK生成单元212输入的比特序列进行纠错编码,将编码后的比特序列(ACK/NACK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14。
调制单元214调制从编码单元213输入的ACK/NACK信号,将调制后的ACK/NACK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215。
信号分配单元215将从调制单元211输入的数据信号、以及从调制单元214输入的ACK/NACK信号分别映射到由控制单元209指示的无线资源中。信号分配单元215将被映射了信号的上行链路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216。
IFFT单元216对从信号分配单元215输入的信号,施以OFDM等的发送波形生成处理。在附加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OFDM传输的情况下,IFFT单元216附加CP(未图示)。或者,在IFFT单元216生成单载波波形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信号分配单元215的前级追加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未图示)。IFFT单元216将生成的发送波形输出到发送单元217。
发送单元217对从IFFT单元216输入的信号,进行基于从控制单元209输入的信息的发送功率控制、D/A(Digital-to-Analog)转换、上变频等的RF(Radio Frequency)处理,通过天线201对基站100发送无线信号。
[基站100及终端200的动作]
详细地说明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基站100及终端200中的动作。
图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处理的流程。
基站100设定对终端200在同一时隙内同时发送PUCCH及PUSCH的模式(PUCCH-PUSCH同时发送模式)。
此外,基站100将终端200的发送功率控制上需要的参数通知给终端200。这里,作为终端200的发送功率控制上需要的参数,例如,有与目标接收功率有关的参数、部分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发送功率控制)的权重系数、传播损失、基于MCS(Modulationand Coding;调制和编码)的偏移、基于TPC指令的校正值、与PUCCH格式有关的参数等。
终端200判定对本机是否设定了PUCCH-PUSCH同时发送模式(ST101)。在未被设定PUCCH-PUSCH同时发送模式的情况下(ST101:“否”),终端200例如将PUCCH或PUSCH用分配给各自的无线资源(时隙等)发送(ST108)。
另一方面,在被设定了PUCCH-PUSCH同时发送模式的情况下(ST101:“是”),终端200分别计算PUCCH及PUSCH的发送功率(ST102)。例如,若以高级LTE为例,则终端200也可以使用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PUCCH及PUSCH的发送功率计算式。
此外,在同一时隙内同时地发送PUCCH和PUSCH的码元存在的情况下(即,PUCCH发送区间和PUSCH发送区间重叠的情况(相当于情形1-1、情形1-2、情形2-1、情形2-2、情形3-1、情形4-1),终端200使用PUCCH及PUSCH的发送功率值,计算PUCCH发送功率和PUSCH发送功率之和(总发送功率)。
然后,终端200进行PUCCH及PUSCH的总发送功率与UE固有的最大发送功率(Pmax)的比较,判定是否需要功率缩放(ST103)。具体地说,如果总发送功率为UE固有的最大发送功率以下,则终端200判定为“不需要功率缩放”,在总发送功率大于UE固有的最大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判定为“需要功率缩放”。
在“不需要功率缩放”的情况下(ST103:“否”),终端200进行后述的PUCCH及PUSCH的PSD的计算(ST105)。
另一方面,在“需要功率缩放”的情况下(ST103:“是”),终端200进行功率缩放(ST104)。例如,作为终端200中的对PUSCH的功率缩放,若以高级LTE为例,则也可以使用下式(1)那样的方法。
PPUSCH,tx=Pmax-PPUCCH (1)
其中,PPUSCH,tx表示功率缩放后的PUSCH发送功率,Pmax表示UE固有的最大发送功率,PPUCCH表示PUCCH发送功率。
此外,终端200遵循以下的功率缩放方法1或功率缩放方法2,进行PUSCH发送功率的定标(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6)。
<功率缩放方法1>
终端200对成为“需要功率缩放”的对象时隙的所有PUSCH码元进行功率缩放。
图10表示功率缩放方法1中的功率缩放的一例子。在图10中,PUSCH的发送功率(PPUSCH)和PUCCH的发送功率(PPUCCH)之和超过最大发送功率(Pmax)。相对于此,在图10中,终端200通过对时隙内的全部7码元进行功率缩放,PUSCH的发送功率(PPUSCH)被降低,PUSCH的发送功率(PPUSCH)和PUCCH的发送功率(PPUCCH)之和变为最大发送功率(Pmax)以下。
<功率缩放方法2>
终端200对于与成为“需要功率缩放”的对象时隙内的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发送区间的PUSCH码元进行功率缩放。
图11表示功率缩放方法2中的功率缩放的一例子。在图11中,PUSCH的发送功率(PPUSCH)和PUCCH的发送功率(PPUCCH)之和超过最大发送功率(Pmax)。相对于此,在图11中,终端200通过对与时隙内的7码元之中、短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长PUSCH发送区间的PUSCH码元(2码元)进行功率缩放,PUSCH的发送功率(PPUSCH)被降低,PUSCH的发送功率(PPUSCH)和PUCCH的发送功率(PPUCCH)之和变为最大发送功率(Pmax)以下。
以上,说明了功率缩放方法1、2。再者,图10及图11所示的PUSCH及PUCCH的结构是一例子,对其他结构也是同样的。
接着,在同一时隙内同时发送PUCCH和PUSCH的码元存在的情况下(即,PUCCH发送区间和PUSCH发送区间重叠的情况。相当于情形1-1、情形1-2、情形2-1、情形2-2、情形3-1、情形4-1),终端200分别计算PUCCH及PUSCH的PSD(ST105)。例如,终端200也可以从发送功率和各信道的发送带宽计算PSD。
然后,终端200通过进行PUSCH的PSD和PUCCH的PSD之差与UE固有的PSD的容许差(PSDlimit)的比较,判定是否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ST106)。
在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为UE固有的PSD的容许差以下的情况下(ST106:“否”),终端200判定为“不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在同一时隙中,用功率缩放后(也包含不进行功率缩放的情况)的发送功率发送PUSCH及PUCCH(ST108)。
另一方面,在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之差大于UE固有的PSD容许差的情况下(ST106:“是”),终端200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进行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ST107)。
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在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在与对象时隙内的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发送区间中丢弃PUSCH码元(不发送、或删截)。
作为一例子,图12表示长PUCCH发送区间和长PUSCH发送区间完全重叠的情况下(情形1-1)的发送控制,图13表示短PUCCH发送区间和短PUSCH发送区间完全重叠的情况下(情形2-1)的发送控制。
在图12及图13两者的情况下PUSCH和PUCCH之间的PSD之差都大于容许差(PSDlimit),处于“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如图12及图13所示,终端200将与对象时隙内的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的全部码元丢弃。由此,在该时隙内,终端200发送PUCCH(ST108)。
即,尽管终端200在时隙中发送PUCCH,但没有发送PUSCH,所以可以避免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对于终端200的发送处理的影响。即,可以防止PUCCH的传输质量的劣化。
此外,这种情况下,终端200丢弃PUSCH码元即可,不需要在考虑了UE固有的最大发送功率的功率缩放之外进行复杂的功率控制。
此外,通过PUSCH码元被丢弃,在基站100中的PUSCH码元检测处理中,容易检测终端200中的PSD差的发生状况。具体地说,在PUCCH-PUSCH同时发送时PSD差大于容许差的情况下,在终端200中PUSCH码元被丢弃,没有被发送。因此,基站100例如在接收PUSCH的区间中测量出与噪声电平同等的接收电平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判断终端200中PSD差变得大于容许差,PUSCH被丢弃。由此,基站100对于后续时隙中对象的终端200,可进行适当的发送功率控制及资源的分配。
此外,终端200在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大于容许差的情况下通过丢弃PUSCH而降低PSD差造成的对传输质量的影响,所以对PUCCH的发送不造成任何影响。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PUCCH的传输质量被保证,所以可以防止与数据信号(PUSCH)比较具有优先级高的ACK/NACK信号等的控制信号的传输质量下降。
再者,这里,说明了情形1-1(图2A、图12)及情形2-1(图3A、图13),但也可以同样地适用其他的情形。
<情形3-1(图4A)>
在长PUCCH-短PUSCH同时发送中,在长PUCCH发送区间和短PUSCH发送区间部分重叠的情况下,终端200在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与上述同样,丢弃与对象时隙内的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短PUSCH的全部码元(未图示)。
<情形4-1(图5A)>
在短PUCCH发送区间和长PUSCH发送区间部分重叠的情况下,终端200进行图14所示的发送控制。具体地说,如图14所示,终端200在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在对象时隙内的与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发送区间(图14中为末尾2码元)中丢弃PUSCH码元。即,在图14中,终端200在对象时隙内的与PUCCH发送区间不重叠的PUSCH发送区间中不丢弃地发送PUSCH码元(图14中为开头5码元)。
在图14所示的情况中,也与图12及图13同样,终端200不需要在考虑了UE固有的最大发送功率的功率缩放之外进行复杂的发送功率控制,可以避免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的影响。此外,即使在图14中,PUSCH码元也被丢弃,所以对PUCCH发送不造成任何影响,通过保证PUCCH的传输质量而不降低优先级高的ACK/NACK信号等的控制信号的传输质量。
而且,在图14中,终端200丢弃PUSCH码元之中、与PUCCH码元重叠的一部分码元,不丢弃与PUCCH码元不重叠的码元,所以可以抑制PUSCH上发送的信号的传输质量的下降。
<情形1-2(图2B)>
在长PUCCH-长PUSCH同时发送中,在长PUCCH及长PUSCH的码元长度不同的情况下(长PUCCH发送区间和长PUSCH发送区间部分重叠的情况),终端200在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与图14同样,在对象时隙内的与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发送区间中丢弃PUSCH码元,发送与PUCCH发送区间不重叠的PUSCH发送区间的PUSCH码元。
<情形2-2(图3B)>
在短PUCCH-短PUSCH同时发送中,在短PUCCH及短PUSCH的码元长度不同的情况下(短PUCCH发送区间和短PUSCH发送区间部分重叠的情况),终端200在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与图14同样,在对象时隙内的与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发送区间中丢弃PUSCH码元,发送与PUCCH发送区间不重叠的PUSCH发送区间的PUSCH码元。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分配了PUCCH及PUSCH的双方的时隙(进行PUCCH-PUSCH同时发送的时隙)中,在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大于容许差的情况下,终端200通过在与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发送区间中丢弃PUSCH码元,可以避免PSD差的影响,至少发送PUCCH(以及与PUCCH发送区间不重叠的PUSCH)。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不增加终端200的电路规模,防止PSD的容许差造成的传输质量的劣化并进行PUCCH-PUSCH同时发送。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终端200在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在与对象时隙内的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发送区间中丢弃PUSCH码元的(不发送或删截)情况。这是假定PUCCH上发送的ACK/NACK信号具有比PUSCH上发送的数据信号高的优先级。
另一方面,通过变更信道的优先级,还可变更要丢弃的信道。即,终端200在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在对象时隙内的PUCCH发送区间和PUSCH发送区间重叠的码元中,丢弃优先级低的信道的码元的(不发送或删截)动作。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及终端,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及终端200是共同的,所以沿用图7及图8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至进行功率缩放为止的基站100及终端200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是同样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情况下的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图9的ST107)与实施方式1不同。
在实施方式1中,例如,在长PUCCH-短PUSCH同时发送中PUCCH发送区间和PUSCH发送区间完全重叠的情况(情形1-1、情形2-1)、以及PUCCH发送区间和PUSCH发送区间部分地重叠、PUSCH发送区间比PUCCH发送区间短的情况(情形3-1)等中,对象时隙内的所有PUSCH码元被丢弃。
这种情况下,在基站100中的PUSCH码元的检测处理中,尽管有在终端200上容易检测PSD差变得大于容许差的状况的优点,但需要重发被丢弃的PUSCH信号。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即使在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也防止所有的PUSCH发送被丢弃,并且降低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造成的传输质量的劣化的方法。
具体地说,在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终端200将在与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发送区间中被分配了PUSCH的频率资源的一部分资源丢弃。即,终端200变更PUSCH的频率资源的使用。
例如,在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大于UE固有的PSD容许差的情况下(图9的ST106:“是”),终端200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进行基于以下说明的PSD差的发送控制(图9的ST107)。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终端200在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对与对象时隙内的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发送区间的PUSCH码元(一部分或全部的PUSCH码元),丢弃被分配给PUSCH的一部分发送频带(PRB)(不发送、或删截)。即,终端200削减PUSCH的频率资源。
如上述,若占有带宽变窄则PSD变大。因此,如图15所示,通过PUSCH的一部分发送频带被丢弃,PUSCH的占有带宽变窄,PSD变大。由此,如图15所示,在进行了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后,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之差变为容许差(PSDlimit)以下。
再者,在终端200丢弃PUSCH的一部分发送频带时,终端200也可以例如从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和UE固有的PSD容许差计算被丢弃的频率资源的量(PRB)。
此外,如图16所示,也可以将终端200丢弃的PUSCH的频率资源的量(PRB)的单位(粒度)规定为X PRB。终端200反复进行例如每X PRB的丢弃、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的计算,在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为UE固有的PSD容许差以下的阶段,也可以进行PUCCH和PUSCH的同时发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可以通过缩窄PUSCH的发送带宽,使PUSCH的发送PSD提高,使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在UE固有的PSD容许差以下。此外,终端200在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大于容许差的情况下丢弃PUSCH,所以对PUCCH的发送也不造成任何影响。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PUCCH的传输质量被保证,所以可以防止与数据信号(PUSCH)比较优先级高的ACK/NACK信号等的控制信号的传输质量下降。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进行PUCCH-PUSCH同时发送的时隙中,可以防止PSD的容许差造成的传输质量的劣化且进行PUCCH-PUSCH同时发送。
再者,在图15中,将情形1-1(长PUCCH-长PUSCH同时发送)作为一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对于其他的情形也可以适用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动作。也就是说,在进行PUCCH-PUSCH同时发送的时隙中,在PUCCH发送区间和PUSCH发送区间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情况下,终端200在PUSCH的一部分发送区间或所有区间中丢弃PUSCH的一部分频率资源即可。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2中,在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对于与对象时隙内的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发送区间中PUSCH码元或所有的PUSCH码元,终端200丢弃了PUSCH的一部分发送频带(PRB)。此外,此时,终端200将被丢弃的频率资源的量(PRB)的单位(粒度)规定为X PRB,反复进行每个X PRB的丢弃、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的计算,在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为UE固有的PSD容许差以下的阶段,实际地进行PUCCH和PUSCH的同时发送。
在NR中,在研究不仅进行高级LTE中所采用的每个传输块(TB)的重发,还进行传输块中包含的多个码块(CB)的每个码块的重发。这种情况下,可认为终端200基于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丢弃PUSCH发送频带(PRB)的单位(粒度)X而映射TB或CB。
例如,如图17所示,也可以将TB或CB的映射中的频带带宽限制为丢弃PUSCH发送频带(PRB)的单位(粒度)X的单位。由此,即使在终端200因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的影响而丢弃一部分PRB的情况下,也可以避免所有的TB或CB被丢弃。例如,在终端200丢弃图17所示的CB1~CB4之中的、CB4的频带,发送CB1~CB3的情况下,基站100重发CB4即可。即,可以降低基站100重发的CB或TB的量。
再者,这种TB/CB的映射不限于PUCCH-PUSCH同时发送的情况,也可以适用于通过载波聚合等同时地发送多个信道的情况。此外,不限于不同的多个信道的同时发送,在PUSCH等的同一信道中,在支持NR中宽带分配的情况下,为了避免UE固有的最大发送功率限制的影响,可以丢弃一部分PUSCH。为此,如上述那样规定TB/CB映射的单位(粒度)是有效的。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及终端,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及终端200是共同的,所以沿用图7及图8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至进行功率缩放为止的基站100及终端200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是同样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基于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情况下的PSD差的发送控制(图9的ST107)与实施方式1不同。
在实施方式1中,例如,长PUCCH-短PUSCH同时发送中PUCCH发送区间和PUSCH发送区间完全重叠的情况下(情形1-1、情形2-1)、以及在PUCCH发送区间和PUSCH发送区间部分地重叠、PUSCH发送区间比PUCCH发送区间短的情况(情形3-1)等中,对象时隙内的所有PUSCH码元被丢弃。
这种情况下,在基站100中的PUSCH码元的检测处理中,尽管有在终端200中容易检测PSD差变得大于容许差的状况的优点,但需要重发被丢弃的PUSCH信号。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即使在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也防止全部的PUSCH发送被丢弃,并且降低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的方法。
具体地说,在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终端200变更PUCCH的发送格式。
例如,在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大于UE固有的PSD容许差的情况下(图9的ST106:“是”),终端200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基于以下说明的PSD差进行发送控制(图9的ST107)。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终端200对于对象时隙根据在以下的选项1或选项2中说明的方法变更PUCCH发送区间(发送格式)。
<选项1>
在选项1中,在同一时隙内,同时发送长PUCCH和PUSCH的码元存在的情况下(长PUCCH发送区间和PUSCH发送区间重叠的情况。相当于情形1-1、情形1-2、情形3-1),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如图18所示,终端200将对象时隙内的长PUCCH发送变更到短PUCCH发送。
而且,在选项1中,如图18所示,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将PUCCH发送变更到短PUCCH发送后,终端200在与对象时隙内的短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发送区间中丢弃PUSCH码元(不发送或删截)。
这样,在选项1中,终端200通过缩短PUSCH发送区间,不必全部丢弃PUSCH发送,所以可以抑制在PUSCH上发送的信号的传输质量的下降。再者,通过将长PUCCH变更为短PUCCH,PUCCH发送区间变短,所以假定在发送功率限制的影响少的环境,例如在终端200位于小区(基站100)附近那样的环境中运用选项1。
<选项2>
在选项2中,在同一时隙内,同时发送短PUCCH和PUSCH的码元存在的情况下(短PUCCH发送区间和PUSCH发送区间重叠的情况。相当于情形2-1、情形2-2、情形4-1),在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终端200将对象时隙内的短PUCCH发送变更到长PUCCH发送。
而且,在选项2中,如图19所示,终端200在将短PUCCH发送变更到长PUCCH发送后,定标(使之减少)长PUCCH的发送功率。由此,如图19所示,在对象时隙内中,使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在容许差(PSDlimit)以下,可以避免PUCCH-PUSCH同时发送中PSD差对传输质量的影响。
再者,在选项2中,PUCCH的发送区间被变更得长,所以即使定标(减少)PUCCH的发送功率,也可以保证PUCCH的传输质量。
以上,说明了选项1、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通过变更PUCCH的发送格式,在进行PUCCH-PUSCH同时发送的时隙中,可以防止PSD的容许差造成的传输质量的劣化并进行PUCCH-PUSCH同时发送。
(实施方式4)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及终端,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及终端200是共同的,所以沿用图7及图8来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功率缩放方法2(例如,参照图11)中,在判定为“需要功率缩放”的情况下,终端200对于与对象时隙内的PUCCH发送区间重叠的PUSCH码元进行功率缩放,对于与PUCCH发送区间不重叠的PUSCH码元不进行功率缩放。
这里,在发生功率缩放的情况下,需要在发生功率缩放的码元和未发生功率缩放的码元之间设置过渡时间(Transient period;过渡期)。这种情况下,可认为在包含过渡期的码元中,信号的质量劣化。特别是,码元数越少(例如,1码元或2码元发送),过渡期造成的信号质量劣化的影响越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在对象时隙内发生功率缩放的情况下,终端200在PUSCH发送侧设置过渡期。
具体地说,在图20中,在时隙内的末尾2码元上PUCCH发送区间和PUSCH发送区间重叠,发生功率缩放。因此,终端200需要在末尾第3码元和末尾第2码元之间设置过渡期。这种情况下,如图20所示,终端200在PUCCH发送区间和PUSCH发送区间重叠的码元,即,在发生功率缩放的码元中不设置过渡期,在PUCCH发送区间和PUSCH发送区间不重叠的码元,即,在图20中仅PUSCH发送区间内存在的码元(不发生功率缩放的码元)中设置过渡期。
由此,过渡期对PUCCH发送不造成任何影响,可以保证码元数更少的PUCCH的传输质量,可以防止优先级高的ACK/NACK信号等的传输质量的下降。
此外,在PUSCH发送中发生功率缩放是,PUSCH发送区间较长,PUCCH发送区间较短的情况,仅长的PUSCH区间(多个PUSCH码元)的一部分因过渡期而信号质量受到影响,所以可以抑制PUSCH整体的传输质量的下降。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再者,在高级LTE中,支持终端用于对基站报告剩余发送功率的PHR(PowerHeadroom Report;功率余量报告)。与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同样,终端200可以将用于报告剩余发送功率的PHR反馈给基站100。而且,终端200也可以将与PUCCH和PUSCH之间的PSD差有关的信息作为PHR反馈给基站100。基站100基于与反馈的PSD差有关的信息,可进行对后续时隙中对象终端200的合适的发送功率及无线资源的分配。此外,终端200也可以将UE固有的PSD容许差(PSDlimit)通知给基站10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PUCCH上发送ACK/NACK信号的情况,在PUCCH上发送的信号不限定为ACK/NACK信号,也可以是其他的上行信号(例如,CSI,SR等)。此外,根据在PUCCH上发送的信号的优先级,也可变更要丢弃的信道。即,在判定为“需要基于PSD差的发送控制”的情况下,终端200也可以进行在对象时隙内的PUCCH发送区间和PUSCH发送区间重叠的码元中,丢弃发送优先级低的信号的信道的码元的(不发送或删截)动作。
此外,本发明可通过软件、硬件、或与硬件协同的软件实现。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的各功能块可部分地或全体地作为集成电路即LSI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处理也可以部分地或全体地由一个LSI或LSI的组合来控制。LSI可以由各个芯片构成,也可以由一个芯片构成,使得包含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LSI也可以包括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因集成度的不同,LSI有时也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特大LSI(Ultra LSI)。集成电路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用专用电路、通用处理器或专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可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使用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ReconfigurableProcessor)。本发明也可以作为数字处理或模拟处理实现。而且,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终端包括:电路,其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在与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重叠的所述PUSCH的发送区间中丢弃所述PUSCH的码元;以及发送机,在所述时隙中至少发送所述PUCCH。
本发明的终端包括:电路,其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在与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重叠的所述PUSCH的发送区间中丢弃被分配了所述PUSCH的频率资源的一部分资源;以及发送机,在所述时隙中,发送所述PUCCH以及被丢弃了所述一部分频带的所述PUSCH。
本发明的终端包括:电路,其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变更所述PUCCH的发送格式;以及发送机,在所述时隙中,发送所述发送格式变更后的PUCCH以及所述PUSCH。
在本发明的在终端中,在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和所述PUSCH的一部分发送区间重叠的情况下,所述电路在所述PUSCH的发送区间之中、与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不重叠的区间内设定过渡期。
在本发明的在终端中,规定被丢弃所述PUSCH的频率资源量的单位(粒度),所述PUSCH中包含的传输块或码块以所述单位(粒度)被映射到所述频率资源中。
在本发明的在终端中,在所述发送格式从短PUCCH变更到长PUCCH的情况下,所述电路进行所述长PUCCH的功率缩放。
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在与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重叠的所述PUSCH的发送区间中丢弃所述PUSCH的码元,所述时隙中至少发送所述PUCCH。
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在与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重叠的所述PUSCH的发送区间中丢弃被分配了所述PUSCH的频率资源的一部分资源,在所述时隙中,发送所述PUCCH以及被丢弃了所述一部分频带的所述PUSCH。
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变更所述PUCCH的发送格式,在所述时隙中,发送所述发送格式变更后的PUCCH以及所述PUSCH。
本发明的一方式对移动通信系统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00 基站
101,209 控制单元
102 数据生成单元
103,107,110,210,213 编码单元
104 重发控制单元
105,108,111,211,214 调制单元
106 高位控制信号生成单元
109 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
112,215 信号分配单元
113,216IFFT 单元
114,217 发送单元
115,201 天线
116,202 接收单元
117,203FFT 单元
118,204 提取单元
119PUSCH 解调和解码单元
120PUCCH 解调和解码单元
121 判定单元
200 终端
205 下行控制信号解调单元
206 高位控制信号解调单元
207 下行数据信号解调单元
208 差错检测单元
212 ACK/NACK生成单元

Claims (9)

1.终端,包括:
电路,其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在与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重叠的所述PUSCH的发送区间中丢弃所述PUSCH的码元;以及
发送机,在所述时隙中至少发送所述PUCCH。
2.终端,包括:
电路,其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在与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重叠的所述PUSCH的发送区间中丢弃被分配了所述PUSCH的频率资源的一部分资源;以及
发送机,在所述时隙中,发送所述PUCCH以及被丢弃了所述一部分频带后的所述PUSCH。
3.终端,包括:
电路,其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变更所述PUCCH的发送格式;以及
发送机,在所述时隙中,发送所述发送格式变更后的PUCCH以及所述PUSCH。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
在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和所述PUSCH的一部分发送区间重叠的情况下,
所述电路在所述PUSCH的发送区间之中、与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不重叠的区间内设定过渡期。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
规定被丢弃所述PUSCH的频率资源量的单位,
所述PUSCH中包含的传输块或码块以所述单位被映射到所述频率资源中。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
在所述发送格式从短PUCCH变更到长PUCCH的情况下,所述电路进行所述长PUCCH的功率缩放。
7.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在与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重叠的所述PUSCH的发送区间中丢弃所述PUSCH的码元,
在所述时隙中至少发送所述PUCCH。
8.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在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在与所述PUCCH的发送区间重叠的所述PUSCH的发送区间中丢弃被分配了所述PUSCH的频率资源的一部分资源,
在所述时隙中,发送所述PUCCH以及被丢弃了所述一部分频带后的所述PUSCH。
9.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被分配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以及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信道即PUSCH两者的时隙中,所述PUCCH的功率谱密度即PSD和所述PUSCH的PSD之差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变更所述PUCCH的发送格式,
在所述时隙中,发送所述发送格式变更后的PUCCH以及所述PUSCH。
CN201880018698.6A 2017-03-23 2018-01-29 终端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104318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77018.0A CN114826481A (zh) 2017-03-23 2018-01-29 终端及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7807 2017-03-23
JP2017-057807 2017-03-23
PCT/JP2018/002724 WO2018173482A1 (ja) 2017-03-23 2018-01-29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77018.0A Division CN114826481A (zh) 2017-03-23 2018-01-29 终端及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1815A true CN110431815A (zh) 2019-11-08
CN110431815B CN110431815B (zh) 2022-03-11

Family

ID=6358533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8698.6A Active CN110431815B (zh) 2017-03-23 2018-01-29 终端及通信方法
CN202210277018.0A Pending CN114826481A (zh) 2017-03-23 2018-01-29 终端及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77018.0A Pending CN114826481A (zh) 2017-03-23 2018-01-29 终端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368921B2 (zh)
JP (2) JP7082971B2 (zh)
CN (2) CN110431815B (zh)
WO (1) WO20181734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2819B (zh) * 2017-11-16 2024-03-0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处理方法及终端
CN110167154B (zh) * 2018-02-12 202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上行信号的方法、通信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19205137A1 (zh) * 2018-04-28 2019-10-3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上行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EP3821631A1 (en) * 2018-07-09 2021-05-19 Cisco Technology, Inc. Bypassing radar in wide 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 (dfs) channels utilizing puncturing
US20210345390A1 (en) * 2018-08-09 2021-11-04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EP3857760B1 (en) * 2018-09-28 2024-01-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Overlapping multi-slot and single-slot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s
US11558887B2 (en) * 2020-01-31 2023-0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piggyback restrictions for ultra-reliable/low-latency communications
US20230292254A1 (en) * 2020-08-07 2023-09-14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yderabad Methods for improving coverage of a cellular network and systems thereof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20990A2 (ko) * 2010-08-10 2012-02-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WO2012090327A1 (ja) * 2010-12-28 2012-07-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660992A1 (en) * 2010-12-30 2013-11-06 ZTE Corporation Data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device
US20140105130A1 (en) * 2012-10-12 2014-04-17 Kt Corporation Controlling uplink power
CN104641577A (zh) * 2012-09-19 2015-05-20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36851B1 (en) * 2006-12-18 2019-08-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through an uplin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213414B2 (ja) * 2007-10-30 2013-06-1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US8855131B2 (en) * 2010-04-05 2014-10-0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ransmission device,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US8737330B2 (en) * 2011-06-24 2014-05-27 Motorola Mobility Llc Multi-cluster uplink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9025478B2 (en) * 2011-08-16 2015-05-05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Self-interference hand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supporting carrier aggregation
JP5706047B2 (ja) * 2011-11-01 2015-04-22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端末のサウンディング参照信号伝送決定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端末
US9077489B2 (en) * 2013-03-13 2015-07-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justing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and transmission power properties
WO2016021588A1 (ja) * 2014-08-04 2016-02-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7211306A (zh) * 2015-01-28 2017-09-26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20180132229A1 (en) * 2016-11-04 2018-05-10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ing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US10959188B2 (en) * 2017-01-16 2021-03-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power control for uplink channel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20990A2 (ko) * 2010-08-10 2012-02-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WO2012090327A1 (ja) * 2010-12-28 2012-07-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660992A1 (en) * 2010-12-30 2013-11-06 ZTE Corporation Data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04641577A (zh) * 2012-09-19 2015-05-20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20140105130A1 (en) * 2012-10-12 2014-04-17 Kt Corporation Controlling uplink power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NTEL CORPORATION: "R1-143771 "Discussion on data and control channel enhancement for eMTC"", 《3GPP》 *
INTEL CORPORATION: "R1-1700369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N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3GPP》 *
MEDIATEK INC.: "R1-1612140 "Multiplexing of PUCCH and other channels"", 《3GPP》 *
程哂: "TD-LTE系统同频干扰和组网方案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1815B (zh) 2022-03-11
US11368921B2 (en) 2022-06-21
CN114826481A (zh) 2022-07-29
WO2018173482A1 (ja) 2018-09-27
US20200008158A1 (en) 2020-01-02
US20220279459A1 (en) 2022-09-01
JP7082971B2 (ja) 2022-06-09
JP2022110160A (ja) 2022-07-28
JP7331204B2 (ja) 2023-08-22
JPWO2018173482A1 (ja) 2020-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31815A (zh) 终端及通信方法
US11005631B2 (en)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separately encod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S10136451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method
JP6580591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非周期的チャネル状態情報を処理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JP6410111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7030686B2 (ja) 端末、基地局、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10938505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710837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0524238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90028313A1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EP3557918A1 (en)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8886706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JP6785285B2 (ja) 基地局、端末、受信方法及び送信方法
US20200120703A1 (en)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network side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KR20160094165A (ko) 반송파 집성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를 전송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