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7952A - 一种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7952A
CN110417952A CN201810402292.XA CN201810402292A CN110417952A CN 110417952 A CN110417952 A CN 110417952A CN 201810402292 A CN201810402292 A CN 201810402292A CN 110417952 A CN110417952 A CN 1104179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host side
handheld terminal
communication unit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022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自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0229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17952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83849 priority patent/WO201920612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417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795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2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battery compart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主机端和手持端,主机端设有第一电池、处理器、第一通信单元以及第二通信单元,处理器、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分别与第一电池耦合连接;手持端设有显示屏、第二电池以及第三通信单元,显示屏和第三通信单元分别与第二电池耦合连接;其中,第一通信单元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连接,以实现主机端和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第二通信单元用于与第三通信单元进行通信连接,以实现主机端和手持端之间的通信,手持端和主机端能够通过装配机构实现手持端和主机端之间的分离和装配。本申请的移动终端包括可分离的手持端和主机端,手持端和主机端的设计互不影响,设计上避免了移动终端产品的同质化。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移动终端的外观形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同时,随着消费者对移动终端性能和外观轻薄性的要求逐渐提高,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制约,使得传统的一体式移动终端设计遇到很大的瓶颈。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主机端和手持端,主机端设有第一电池、处理器、第一通信单元以及第二通信单元,处理器、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分别与第一电池耦合连接;手持端设有显示屏、第二电池以及第三通信单元,显示屏和第三通信单元分别与第二电池耦合连接;其中,第一通信单元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连接,以实现主机端和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第二通信单元用于与第三通信单元进行通信连接,以实现主机端和手持端之间的通信,手持端和主机端能够通过装配机构实现手持端和主机端之间的分离和装配。
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主机处理部分(主机端)和显示操控部分(手持端),主机端设有第一电池、处理器、第一通信单元以及第二通信单元,处理器、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分别与第一电池耦合连接,手持端设有显示屏、第二电池以及第三通信单元,显示屏和第三通信单元分别与第二电池耦合连接,主机端和外部设备之间通过第一通信单元和外部设备的通信连接实现通信,手持端和主机端之间通过第二通信单元和第三通信单元的通信连接实现通信。这样设置可以实现手持端和主机端独立分开,手持端和主机端的设计互不影响,设计上避免了移动终端产品的同质化。
此外,在设计手持端时,手持端的器件数量可以大大减少,从而实现更大的屏占比,进而实现手持端的极致轻薄,在设计主机端时,移动终端的整体性能(如电池容量)不再受外观尺寸的限制。将移动终端拆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解决了移动终端产品轻薄和电池容量不可兼得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移动终端在装配状态下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移动终端在分离状态下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图2中主机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图2中手持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图1中Ⅴ-Ⅴ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图5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移动终端在装配状态下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8是本申请移动终端在装配状态下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9是本申请图8中Ⅸ-Ⅸ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图9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移动终端在装配状态下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12是本申请移动终端在装配状态下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13是本申请移动终端在分离状态下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移动终端在装配状态下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申请移动终端在分离状态下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本申请中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
本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包括主机端10和手持端20两个部分,主机端10和手持端20之间设置有装配机构30,该装配机构30用于实现手持端20与主机端10的分离和装配。该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可以组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参考图1);还可以分开使用,即用于在使用该移动终端的过程中,可以只是握持手持端20的这一部分,而将主机端10至于其他位置,进而达到分体式使用的目的(参考图2)。
具体而言,该主机端10内设有第一电池、处理器、第一通信单元以及第二通信单元,处理器、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分别与第一电池耦合连接,第一电池为处理器、第一通信单元以及第二通信单元等零部件供电。
该第一电池可以为可拆卸的结构形式,便于主机端10及时更换能量源。第一电池也可以选用体积小,寿命长,不需要反复充放电的电池。第一电池还可以是能通过光能充电的新型电池。第一电池的形状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或其他形状,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该主机端10的第一电池的充电形式可以为通过接口直接充电,该主机端10的第一电池的充电形式也可以为无线充电。
本实施例中的手持端20内设有显示屏、第二电池以及第三通信单元,显示屏和第三通信单元分别与第二电池耦合连接,第二电池用于为显示屏和第三通信单元等零部件供电。
该第二电池可以为可拆卸的结构形式,便于手持端20及时更换能量源。第二电池也可以选用体积小,寿命长,不需要反复充放电的电池。第二电池还可以是能通过光能充电的新型电池。第二电池的形状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或其他形状,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该手持端20的第二电池的充电形式可以为通过接口直接充电,也可以通过主机端10进行充电,这一部分技术特征将在后文中做详细描述。
显示屏可以是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屏。显示屏可以是双面显示的显示屏,显示屏也可以是单面显示的显示屏。显示屏还可以是透明显示屏,充分体现出手持端20结构的科技感。
该第一通信单元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连接,而第二通信单元用于与第三通信单元进行通信连接,其中,本实施例中所指的外部设备包括基站、云端服务器或者其他主机端10或者终端设备等,处理器则用于处理数据。
其中,该手持端20的第三通信单元和主机端10的第二通信单元为蓝牙通信单元、WIFI通信单元、ZigBee通信单元或者NFC通信单元中的任意一种。近程通信单元用于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之间的近场通信,使用场景包括:家庭或者办公等,可以将主机端10放置于某一位置,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只是拿着手持端20进行操作即可,第三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提供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之间的近场通信连接。
而主机端10的第一通信单元为远程通信单元,主机端10的第一通信单元为主天线,实现正常通信和网络功能;远程通信单元则可以为2G\3G\4G\5G\6G、CDMA等蜂窝通信单元,用于数据远程的通信与传输,关于远程通信单元的种类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的分工一般为:手持端20主要用于显示、TP操控,还可以包括影像或其他功能;而主机端10则用于运算、存储、通讯、能量存储影像及其他附加功能(譬如音频输出、外部接口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主机处理部分(主机端10)和显示操控部分(手持端20),主机端10内设有第一电池、处理器、第一通信单元以及第二通信单元,处理器、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分别与第一电池耦合连接,手持端20内设有显示屏、第二电池以及第三通信单元,显示屏和第三通信单元分别与第二电池耦合连接,主机端10和外部设备之间通过第一通信单元和外部设备的通信连接实现通信,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之间通过第二通信单元和第三通信单元的通信连接实现通信。这样设置可以实现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独立分开,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的设计互不影响,设计上避免了移动终端产品的同质化。
此外,在设计手持端20时,手持端20的器件数量可以大大减少,从而实现更大的屏占比,进而实现手持端20的极致轻薄,在设计主机端10时,移动终端的整体性能(如电池容量)不再受外观尺寸的限制。将移动终端拆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解决了移动终端产品轻薄和电池容量不可兼得的问题。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本申请图2中主机端10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图2中手持端20的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主机端10包括第一前端面11、第二前端面12、第一后端面13、第一侧面14以及连接面15。
第一后端面13、第一前端面11和第二前端面12依次相背设置,可以理解地,相背设置具体指,第一后端面13、第一前端面11和第二前端面12可以相互平行或者近似平行,在此不做限定。
第一前端面11和第二前端面12通过连接面15连接共同形成台阶状结构,第一前端面11、连接面15、第二前端面12和第一后端面13通过第一侧面14连接形成第一容置腔16,第一容置腔16设置有第一电池、处理器、第一通信单元以及第二通信单元。
可选地,第一后端面13、第一前端面11和第二前端面12相互平行或者近似平行,连接面15分别与第一前端面11、第二前端面12垂直或者近似垂直,第一侧面14分别与第一前端面11、第二前端面12、第一后端面13垂直或者近似垂直,以使主机端10的形状呈L型。
手持端20包括第二后端面21、第三前端面22以及第二侧面23,第二后端面21和第三前端面22相背设置,且通过第二侧面23连接形成第二容置腔24。可以理解地,相背设置具体指,第二后端面21和第三前端面22可以相互平行或者近似平行,在此不做限定。
第二容置腔24设置有显示屏、第二电池以及第三通信单元。
可选地,第二后端面21和第三前端面22相互平行或者近似平行,第二侧面23分别与第二后端面21、第三前端面22垂直或者近似垂直,以使手持端20呈方形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图3和图4中所展示的主机端10呈L型结构和手持端20呈方形结构为一个整体轮廓示意情况,例如主机端10和手持端20上存在圆滑过度面时,只要主机端10整体呈L型结构,手持端20整体呈方形结构都是在本申请所保护的范围内。
具体地,第三前端面22部分或者全部用于显示显示屏所展示的信息,第二后端面21用于和第一前端面11相互配合,第二后端面21与第一前端面11之间设置有装配机构30,请参阅图1,在手持端20与主机端10为装配状态时,第二后端面21与第一前端面11通过装配机构30相互抵接且固定。
可选地,手持端和主机端在相互装配的状态时,第二侧面23与第一侧面14对齐,第三前端面22与第二前端面12对齐。当主机端呈L型、手持端呈方时,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可以装配形成一个方形状的整体。
装配机构30包括凸部31和卡接槽32,第二后端面21和第一前端面11中之一设置有卡接槽32,第二后端面21和第一前端面11中另一凸出设置有凸部31,凸部31和卡接槽32相互配合以实现手持端20与主机端10之间的相互固定。图3所展示的是第一前端面11设置有凸部31的情况,图4所展示的是第二后端面21设置有卡接槽32的情况。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本申请图1中Ⅴ-Ⅴ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图5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凸部31可以包括顶壁313和侧壁314,侧壁314与第一前端面11或者第二后端面2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侧壁314与第一前端面11连接,侧壁314环绕顶壁313设置,顶壁313、侧壁314和第一前端面11共同围设在第一前端面11上凸出形成凸部31。
可选地,侧壁314与顶壁313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即凸部31从顶壁313到第一前端面11之间逐渐收缩形成一个卡合空间,卡接槽32与凸部31相互配合且进一步地卡持在卡合空间内,从而增加了凸部31和卡接槽32的配合强度。
侧壁314与顶壁313之间的夹角也可以是任意夹角,装配机构30进一步包括弹性套33,弹性套33可以容置在卡接槽32内,弹性套33也可以套设在凸部31上,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套33依靠自身的弹性,弹性收缩套设在凸部31上。
弹性套33设置在凸部31和卡接槽32之间,凸部31和卡接槽32相互配合时将弹性套33压缩于两者之间,这样设置有两个好处1:凸部31和卡接槽32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相互固定在一起;2:弹性套33可以防止在凸部31和卡接槽32相互配合时手持端20与主机端10直接硬接触,本申请的重点在手持端20与主机端10为可分离的,也就是说,手持端20与主机端10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会经常地配合和分离,弹性套33可以有效的保证手持端20与主机端10在配合和分离的过程中不受损,提高了手持端20与主机端10的使用寿命,此外,弹性套33如果损坏,也可以方便拆卸和更换,产品使用周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弹性套33可以是硅胶或者泡棉等等软性材质制成。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移动终端在装配状态下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卡接槽32设置在第一前端面11上,凸部31凸出设置在第二后端面21上,凸部31可以在完成与卡接槽32配合的同时增大手持端20的第二容置腔24,进而在不影响手持端20整体轻薄化的前提下,提高手持端20的容置能力,为在手持端20上设置更多的功能提供了可能。
可选地,第二容置腔24设置有摄像头模组26,摄像头模组26从第三前端面22取光,摄像头模组设置在凸部31所占的空间位置处,从而增大了摄像头模组的调焦空间。
当然,第二容置腔24可以不设置摄像头模组26,第一容置腔16设置摄像头模组26,当手持端20需要使用到摄像头模组26拍照或者摄影等任务时,通过第三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之间的交互激活主机端10上的摄像头模组26,进而手持端20调取主机端10上的摄像头模组26完成拍照或者摄影等任务。这样可以节省第二容置腔24内的空间,使手持端20更加轻薄化。
此外,第一容置腔16和第二容置腔24也可以都设置摄像头模组26用于拍照或者摄影。
可选地,第二电池设置在凸部31所占的空间位置处,从而增大了第二电池的电池容量。
请参阅图8、图9和图10,图8是本申请移动终端在装配状态下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9是本申请图8中Ⅸ-Ⅸ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图9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装配机构30还可以包括弹性顶针34和顶针槽35,连接面15或者第二侧面23中之一设置有弹性顶针34,连接面15或者第二侧面23中另一设置有与弹性顶针34相对应的顶针槽35,在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相互配合时,弹性顶针34弹性顶持在顶针槽35内,从而与凸部31、卡接槽32共同将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装配在一起。图10所展示的是连接面15设置有弹性顶针34,第二侧面23中设置有与弹性顶针34相对应的顶针槽35,以下实施例将以此作为讲解。可以理解地,第二侧面23设置有弹性顶针34,连接面15中设置有与弹性顶针34相对应的顶针槽35的技术方案的原理是一样的。
凸部31、卡接槽32还有弹性顶针34和顶针槽35共同将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装配在一起的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手持端20的第二侧面23朝向主机端10的连接面15倾斜移动并贴紧,弹性顶针34顶持到顶针槽35中,此时弹性顶针34处于被手持端20压缩的状态;然后,手持端20的第二后端面21向主机端10的第一前端面11移动并贴紧,凸部31和卡接槽32相互配合在一起,从而手持端20完成装配到主机端10的过程。在凸部31和卡接槽32配合的过程中,处于压缩状态下的弹性顶针34根据凸部31和卡接槽32的具体配合情况进行适量的回弹或者进一步压缩,从而消除凸部31和卡接槽32的配合公差。
弹性顶针34可以包括密封壳341和弹性组件342,密封壳341与连接面15连接,密封壳341将弹性组件342盖封在密封壳341与连接面15之间,弹性组件342弹性伸出于密封壳341以插入顶针槽35。密封壳341与连接面15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卡接、螺纹连接等等,本实施例密封壳341与连接面15的连接方式是螺纹连接。
弹性组件342包括弹簧343和与弹簧343连接的伸缩头345,弹簧343顶持伸缩头345,以使伸缩头345可伸出且插入至顶针槽35内。
可选地,在手持端20与主机端10安装状态时,主机端10可实现对手持端20的充电。
具体而言,主机端10和手持端20上可以设有相互配合的接触端子。例如: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通过凸部31和卡接槽32之间的接触端子相互配合接触实现电性连接,或者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通过弹性顶针34和顶针槽35之间的接触端子相互配合接触实现电性连接。
也可以在主机端10设计手持端20的第二电池的充电的空间,日常可以配备两块手持端20的第二电池,一块在手持端20上安装使用,另一块则可在主机端10上进行充电,轮换使用,进而实现主机端10对手持端20的物理连接形式的充电。
另外,主机端10对手持端20还可以是无线的充电形式,譬如主机端10设有无线充电发射装置,与之对应的手持端20设有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在手持端20与主机端10靠近或者接触时,实现主机端10对手持端20的无线充电,可选地,主机端10与手持端20之间的无线充电的方式还可以为利用WIFI充电等。而主机端10的充电过程则可以为通过充电线连接插座进行充电。
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移动终端在装配状态下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第二容置腔24可以设置有电声器件25,电声器件25可以为麦克风(麦克风可分为主麦克风和副麦克风)、扬声器、听筒等用于接收或者传出声音信号的声音器件,电声器件25负责手持端20的声音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在手持端20上设置有第一音孔27,第一音孔27的位置与电声器件25相匹配,第一音孔27用于电声器件25向外界输出声音信号或者从外界拾取声音信号。
第一音孔27可以设置在手持端20上的第二后端面21、第三前端面22或者第二侧面23上。但是考虑到手持端20与主机端10在装配状态时,第二侧面23朝向连接面15的一侧或者第二后端面21会受到主机端10的遮挡,进而影响到第一音孔27的正常出音或者进音,在主机端10共用手持端20的电声器件25的情况下,以下将详细介绍针对这两种情况下的解决方案。
当第一音孔27设置在第二侧面23朝向连接面15的一侧时:
可以在第二侧面23和连接面15之间设置一定阈值的声音通道,声音通道的距离包括0.5mm至2mm,例如0.5mm、0.6mm、0.8mm、1.2mm、1.8mm或者2mm。第一音孔27通过声音通道保证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在装配状态时电声器件25正常出音或者进音,从而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在装配状态时主机端10可以共用手持端20的电声器件25。
也可以在主机端10上设置有与第一音孔27的位置相匹配的第二音孔17,第二音孔17设置在连接面15上,第二前端面12或者第一侧面14设置有第三音孔18,第三音孔18和第二音孔17从主机端10内部相互贯通,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在装配状态时电声器件25发出的声音依次从第一音孔27、第二音孔17和第三音孔18传出或者传出,从而保证电声器件25在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为装配状态时也可以正常出音或者进音,进而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在装配状态时主机端10可以共用手持端20的电声器件25。图11所展示的是第三音孔18设置在第一侧面14的情况。
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移动终端在装配状态下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手持端20还可以在第二侧面23靠近连接面15的一侧与第三前端面22的连接处设置第一音孔27,电声器件从该第一音孔27出音或者进音,从而保证电声器件25在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为装配状态时也可以正常出音或者进音,进而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在装配状态时主机端10可以共用手持端20的电声器件25。
当第一音孔27设置在第二后端面21时,主机端10上设置有与第一音孔27的位置相匹配的第二音孔17,第二音孔17设置在第一前端面11上,第一后端面13或者第一侧面14设置有第三音孔18,第二音孔17和第三音孔18从主机端10的内部贯通,电声器件发出的声音依次从第一音孔27、第二音孔17和第三音孔18传入或者传出,从而保证电声器件25在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为装配状态时也可以正常出音或者进音,进而手持端20和主机端10在装配状态时主机端10可以共用手持端20的电声器件25。
请参阅图13,图13是本申请移动终端在分离状态下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包括一个主机端10以及多个手持端20,多个手持端20可以同时与一个主机端10连接,关于手持端20以及主机端10的具体结构,请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的特点在于,可以节省主机端10的数量,一个单位(家庭或者公司等)可以设置一个主机端10,而设置多个手持端20,充分利用主机端10的功能,主机端10相当于是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中心,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手持端20发来的数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主机端,所述主机端设有第一电池、处理器、第一通信单元以及第二通信单元,所述处理器、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池耦合连接;及
手持端,所述手持端设有显示屏、第二电池以及第三通信单元,所述显示屏、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池耦合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连接,以实现所述主机端和所述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用于与所述第三通信单元进行通信连接,以实现所述主机端和所述手持端之间的通信,所述手持端和所述主机端能够通过装配机构实现所述手持端和所述主机端之间的分离和装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机端包括第一前端面、第二前端面、第一后端面、第一侧面以及连接面,所述第一后端面、所述第一前端面、所述第二前端面依次相背设置,所述第一前端面、所述第二前端面通过所述连接面连接形成台阶状结构,所述第一前端面、所述连接面、所述第二前端面、所述第一后端面通过所述第一侧面连接形成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设置有所述第一电池、所述处理器、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以及所述第二通信单元;
所述手持端包括第二后端面、第三前端面以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二后端面和所述第三前端面相背设置,且通过所述第二侧面连接形成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设置有所述显示屏、所述第二电池以及所述第三通信单元,所述第二后端面与所述第一前端面能够通过所述装配机构实现彼此的分离和装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配机构包括凸部和卡接槽,所述第二后端面和所述第一前端面中之一设置有所述卡接槽,所述第二后端面和所述第一前端面中另一凸出设置有所述凸部,所述凸部和所述卡接槽相互配合以实现所述手持端与所述主机端之间的相互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包括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一前端面或者所述第二后端面连接,所述侧壁环绕所述顶壁设置,所述侧壁与所述顶壁呈锐角连接,以增加所述凸部和所述卡接槽的配合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配机构包括弹性套,所述弹性套容置在所述卡接槽内,或者所述弹性套套设在所述凸部上,以防止在所述凸部和所述卡接槽相互配合时所述手持端与所述主机端直接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前端面设置有所述卡接槽,所述第二后端面设置有所述凸部;
所述第二容置腔内设置有摄像头模组,所述摄像头模组从所述第三前端面取光,所述摄像头模组设置在所述凸部所占的空间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配机构包括弹性顶针和顶针槽,所述连接面、所述第二侧面中之一设置有所述弹性顶针,所述连接面、所述第二侧面中另一设置有与所述弹性顶针相对应的所述顶针槽,在所述手持端和所述主机端相互配合时,所述弹性顶针弹性顶持在所述顶针槽内,以增加所述手持端和所述主机端的连接强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顶针包括密封壳和弹性组件,所述密封壳与所述连接面连接,以将所述弹性组件盖封在所述密封壳与所述连接面之间,所述弹性组件弹性伸出于所述密封壳以插入所述顶针槽,或者所述密封壳与所述第二侧面连接,以将所述弹性组件盖封在所述密封壳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所述弹性组件弹性伸出于所述密封壳以插入所述顶针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弹簧和与所述弹簧连接的伸缩头,所述弹簧顶持所述伸缩头,以使所述伸缩头可伸出且插入至所述顶针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持端和所述主机端在装配的状态下时,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通过所述凸部和所述卡接槽之间的配合实现电性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持端和所述主机端在装配的状态下时,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通过所述弹性顶针和所述顶针槽之间的配合实现电性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容置腔设置有电声器件,所述电声器件与所述第二电池电性连接,所述手持端在所述第二侧面朝向所述连接面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电声器件的位置相匹配的第一音孔,所述手持端和所述主机端在装配状态时,所述连接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预留有与所述第一音孔的位置相匹配的声音通道。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容置腔设置有电声器件,所述电声器件与所述第二电池电性连接,所述手持端在所述第二侧面朝向所述连接面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电声器件的位置相匹配的第一音孔,所述连接面设置有第二音孔,所述第二前端面或者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有第三音孔,所述第三音孔和所述第二音孔从所述主机端的内部贯通,所述手持端和所述主机端在装配状态时,所述第一音孔的位置和所述第二音孔的位置相匹配。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容置腔设置有电声器件,所述电声器件与所述第二电池电性连接,所述手持端在所述第二侧面靠近所述连接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三前端面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音孔,所述电声器件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音孔相匹配。
CN201810402292.XA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移动终端 Withdrawn CN1104179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02292.XA CN110417952A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移动终端
PCT/CN2019/083849 WO2019206128A1 (zh) 2018-04-28 2019-04-23 移动终端与手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02292.XA CN110417952A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7952A true CN110417952A (zh) 2019-11-05

Family

ID=68357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02292.XA Withdrawn CN110417952A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1795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7948A (zh) * 2018-04-28 2019-11-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7651A (zh) * 2003-12-09 2005-06-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图像通信的可折卸移动终端及其操作方法
US20100222110A1 (en) * 2009-03-02 2010-09-02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US20120282980A1 (en) * 2011-05-05 2012-11-08 Lsi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apparatus having multiple mobile devices
CN106034168A (zh) * 2015-03-08 2016-10-19 郑建锋 可拆装屏幕的移动设备
CN208353374U (zh) * 2018-04-28 2019-01-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
CN110417950A (zh) * 2018-04-28 2019-11-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0417948A (zh) * 2018-04-28 2019-11-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7651A (zh) * 2003-12-09 2005-06-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图像通信的可折卸移动终端及其操作方法
US20100222110A1 (en) * 2009-03-02 2010-09-02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US20120282980A1 (en) * 2011-05-05 2012-11-08 Lsi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apparatus having multiple mobile devices
CN106034168A (zh) * 2015-03-08 2016-10-19 郑建锋 可拆装屏幕的移动设备
CN208353374U (zh) * 2018-04-28 2019-01-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
CN110417950A (zh) * 2018-04-28 2019-11-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0417948A (zh) * 2018-04-28 2019-11-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7948A (zh) * 2018-04-28 2019-11-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0417948B (zh) * 2018-04-28 2024-06-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53374U (zh) 一种手机
CN110049222B (zh) 移动终端
CN204795319U (zh) 可移动式无线摄像头模块及笔记本电脑、影像无线传输系统
CN203279123U (zh)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自充电无线耳机
CN203406909U (zh) 组合式手机
CN110417950A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08353375U (zh) 移动终端
CN208285348U (zh) 移动终端
CN110417952A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11455818U (zh) 分离式电池模组、电子设备及设备组件
CN205407893U (zh) 带大容量电池蓝牙音箱手机
CN109684241B (zh) 一种终端及终端设备
CN201414142Y (zh) 附带无线耳机安插位的多用手机
CN110417948A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16649957U (zh) 无线耳机盒及无线耳机装置
US20230319174A1 (en) Smart wearable solar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CN110417953A (zh) 移动终端
CN209897239U (zh) 颈挂式换电蓝牙耳机
CN208987023U (zh) 移动终端
CN210629595U (zh) 一种电子设备保护壳
CN208956103U (zh) 移动终端
CN211265904U (zh) 一种新型扩展器外壳
CN202586515U (zh) 可无线充电的转接器
CN205082839U (zh) 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套
US20240069597A1 (en) Smart Wearable Electri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05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