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7221B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7221B
CN110417221B CN201910335272.XA CN201910335272A CN110417221B CN 110417221 B CN110417221 B CN 110417221B CN 201910335272 A CN201910335272 A CN 201910335272A CN 110417221 B CN110417221 B CN 1104172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pole
gap
engaging
axial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352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17221A (zh
Inventor
桂齐士
北村太一
植村公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xed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xed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176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1591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Exedy Corp filed Critical Exed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417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72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17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72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02Details
    • H02K21/04Windings on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Windings and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H02K21/042Windings on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Windings and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with permanent magnets and field winding both rotating
    • H02K21/044Rotor of the claw 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4Ro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Variable reluctance rotors
    • H02K1/243Ro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Variable reluctance rotors of the claw-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2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with salient poles or claw-shaped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9/00Synchronous motors or generators
    • H02K19/16Synchronous generators
    • H02K19/22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windings each turn of which co-operates alternately with poles of opposite polarity, e.g. heteropolar generators
    • H02K19/24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windings each turn of which co-operates alternately with poles of opposite polarity, e.g. heteropolar generators with variable-reluctance soft-iron rotors without wind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7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rotors only
    • H02K3/528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rotors only of the claw-pole type

Abstract

一种旋转电机,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以简单的构成在保持非接触状态的同时进行定位。旋转电机(1)包括定子(3)、转子(2)和励磁线圈(7),转子包括具有第一圆环部(21a)和多个爪部(21b)的第一磁极(21)和具有第二圆环部(22a)和多个凸部(22b)的第二磁极(22),在转子中,爪部和凸部在周向上交错地定位,并且通过在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之间设置径向间隙、周向间隙及轴向间隙,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保持在非接触状态,转子还包括布置在径向间隙或周向间隙中的非磁性体的间隙布置部件,间隙布置部件具有轴向定位部,轴向定位部相对于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中至少一方沿轴向卡定,并在轴向上定位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刷绕组励磁型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无刷绕组励磁型旋转电机:通过将定子配置在转子的径向外侧,并从静止的励磁线圈向转子供应磁通量,从而省略磁化转子所需的电刷。
专利文献2公开了如下结构:通过连接发动机和旋转电机,将发动机启动时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且行驶中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的旋转电机配置在动力传递装置的外周。
当将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组合时,在动力传递装置的外周侧的狭小空间中,定子、转子和励磁线圈这三个部件配置在旋转轴的同轴异径上。因此,对旋转电机的体积施加严格的约束,设计自由度受到限制,并且旋转电机的输出性能受到限制。
期望如下无刷绕组励磁型旋转电机:在旋转电机的转子中,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以简单的构成在保持非接触状态的同时进行定位,从而增大设计自由度且提高输出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3445492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0-5165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问题在于,提供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以简单的构成在保持非接触状态的同时进行定位的无刷绕组励磁型旋转电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包括:
定子,包括通过交流电流产生旋转磁场的定子绕组;
转子,相对于所述定子以旋转轴为中心保持自由地旋转;以及
励磁线圈,通过直流电流激励所述转子,
所述转子包括:
第一磁极,具有第一圆环部和从所述第一圆环部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延伸的多个爪部;以及
第二磁极,具有第二圆环部和在所述第二圆环部的外周面上沿径向突出的多个凸部,
在所述转子中,
所述第一磁极的所述爪部和所述第二磁极的所述凸部在周向上交错地定位,
通过在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极之间设置径向间隙、周向间隙及轴向间隙,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保持在非接触状态,
所述转子还包括布置在所述径向间隙或所述周向间隙中的非磁性体的间隙布置部件,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具有轴向定位部,所述轴向定位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中至少一方沿轴向卡定,并在轴向上定位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
根据本发明,通过布置在径向间隙或周向间隙中的非磁性体的间隙布置部件进行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的径向定位或周向定位,并且通过间隙布置部件的轴向定位部进行轴向定位。因此,通过间隙布置部件提供多种功能,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实现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在径向或周向和轴向上保持非接触状态的同时进行定位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旋转电机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电机的转子沿旋转轴垂直切断时的立体图。
图3是将图2所示的转子沿旋转轴垂直切断时的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5是从轴向观察图2所示的转子时的图。
图6是从图2所示的转子中移除了磁极保持部件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7是从轴向观察磁极保持部件时的图。
图8是插入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旋转电机的转子沿旋转轴垂直切断时的立体图。
图10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涉及的旋转电机的转子沿旋转轴垂直切断时的立体图。
图11是沿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电机的旋转轴垂直切断时的立体图。
图12是沿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旋转轴垂直切断时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14是从图12所示的转子中移除了磁极保持部件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5是从图14所示的转子中移除了间隔部件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6是间隔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有关的、沿转子的旋转轴垂直切断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旋转电机(无刷绕组励磁型旋转电机)
2…转子
3…定子
4…动力传递装置
5…壳体
6…励磁芯
7…励磁线圈
8…发动机
9…变速器
10…旋转轴
11…第一气隙
12…第二气隙
14…定子绕组
16…径向间隙
17…周向间隙
18…轴向间隙
21…第一磁极
21a…第一圆环部
21b…爪部
21c…第一前端卡定部
121d…卡合凸部
21e…被卡合面
22…第二磁极
22a…第二圆环部
22b…凸部
122c…第二前端卡定部
22d…磁体卡定部
22e…被卡合面
23…磁极保持部件
23a…基部
123a…嵌合部
23b…卡定部
23e…被卡合面
26…开口部
26a…一个开口部
26b…另一个开口部
26c…一个导入孔
26d…另一个卡合孔
26e…另一个导入孔
26f…另一个卡合孔
27…永磁体
27e…被卡合面
28…伸出部
30…插入部件(间隙布置部件)
31…圆环基部
32…卡合突出部(轴向定位部)
32a…第一卡合突出部
32b…第二卡合突出部
33…腿部
33a…一个腿部
33b…另一个腿部
34…卡合爪部(轴向定位部)
34a…一个卡合爪部(轴向定位部)
34b…另一个卡合爪部(轴向定位部)
38…卡合凹部
38a…第一卡合凹部
38b…第二卡合凹部
130…间隔部件(间隙布置部件)
130a…一个间隔部件
130b…另一个间隔部件
131…螺纹孔
132…轴向卡合部(轴向定位部)
133…卡合端部
134…卡合凹部
138…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说明旋转电机1的整体构成。
如图1所示,旋转电机1是沿旋转轴10配置在车辆的发动机8与变速器9之间、且位于内包有动力传递装置4的壳体5与动力传递装置4之间的无刷绕组励磁型旋转电机1。旋转电机1至少包括转子2、定子3和励磁线圈7。动力传递装置4配置在从发动机8的输出轴到变速器9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例如是变矩器、摩擦式离合器、液力耦合器等。
定子3是不能旋转地固定保持到壳体5的圆筒状部件。定子3例如包括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定子芯、形成于定子芯的多个槽、以及安装于槽的多个定子绕组14。定子3在内部包括定子绕组14,并通过流过定子绕组14的交流电流产生旋转磁场。
转子2连接到与发动机8的输出轴同步旋转的同步旋转部件,且以发动机8的输出轴的中心轴为旋转轴10。因此,发动机8的输出轴和旋转电机1的转子2的旋转轴10具有相同的中心轴。
转子2固定地配置于动力传递装置4的外壳(同步旋转部件),转子2的外周面与定子3的内周面面对,且转子2的变速器9侧的端面与励磁线圈7的发动机8侧的端面面对,并且转子2以旋转轴10为中心相对于定子3和励磁线圈7保持自由地旋转。如后所述,转子2具有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
励磁线圈7沿旋转轴10相对于转子2移位到变速器9侧,并与转子2沿旋转轴10并排配置,在变速器9侧固定保持到壳体5。励磁线圈7设置在励磁芯6(图11中示出)的内部,并通过直流电流激励磁通量。此外,励磁线圈7也可以沿旋转轴10相对于转子2移位到发动机8侧,并且经由第二气隙12与转子2并排配置。
在转子2与定子3之间形成第一气隙11,经由第一气隙11在转子2与定子3之间传递磁通量。第一气隙11是在定子3的内周面与转子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并且沿旋转轴10的轴向延伸。
在转子2与励磁芯6之间形成第二气隙12,经由第二气隙12在转子2与励磁线圈7之间传递磁通量。第二气隙12是在转子2的旋转轴10的轴向的变速器9侧的端部与励磁芯6的发动机8侧的端部之间形成的间隙。
这样,励磁线圈7经由第二气隙12与转子2在旋转轴10的轴向上并排配置。根据该构成,励磁线圈7相对于转子2在轴向上移位而配置,因此通过增加励磁线圈7的径向厚度,能够增大励磁线圈7的磁通量,并且能够增大设计的自由度。
在上述构成的旋转电机1中,当励磁线圈7通电时,励磁线圈7产生磁通量。励磁线圈7的磁通量构成为,从励磁芯6经由第二气隙12、转子2的第一磁极21、第一气隙11、定子3、第一气隙11、转子2的第二磁极22及第二气隙12返回到励磁芯6。此时,例如,当对励磁线圈7通入直流电流时,励磁线圈7产生磁通量,并且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例如分别被磁化为N极和S极。
对使旋转电机1在发动机8启动时作为电动机(启动电机)发挥功能的情况进行说明。基于发动机8的启动指令,驱动未图示的逆变器使三相交流电流流入定子3以磁化定子3,并且使直流电流流入励磁线圈7。当直流电流流过励磁线圈7时,转子2的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被激励。其结果,转子2相对于定子3开始旋转,并且在定子3中产生具有感应电压的电动势。
之后,当感应电压根据转子2的转速而增加,转速达到比与发动机8的怠速对应的怠速转速低的初爆转速,且发动机8的启动完成时,停止逆变器的驱动,以后,自动转换到发电模式即、使旋转电机1作为发电机(交流发电机)发挥功能的情况,以便保持预定的感应电压(所需电压)。
在该发电模式下,当继续激励励磁线圈7时,调整励磁电流,使得感应电压在预定的感应电压下为固定。以转子2的磁化力随着转速的上升而减小的方式调整励磁电流,以使感应电压为固定。另外,当未激励励磁线圈7时,通过逆变器调整三相交流电流的提前角,使得感应电压在预定的感应电压下为固定。进而,也可以组合上述两种方法来进行调整。通过这样控制,在转子2旋转时,旋转电机1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
其结果,通过连接发动机8和旋转电机1,旋转电机1可以在发动机启动时作为电动机(启动电机)发挥功能,且在行驶中作为发电机(交流发电机)发挥功能。
〔第一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图8,详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转子2的构成。
如图2所示,转子2为爪极型,包括第一磁极21、第二磁极22和磁极保持部件23。
第一磁极21具有第一圆环部21a和多个爪部21b,并且例如由铁等软磁性体构成。爪部21b从第一圆环部21a沿旋转轴10的轴向延伸。爪部21b例如为矩形薄板状。爪部21b在周向上以一定间隔例如等间隔配置,爪部21b的轴向长度全部相同。各爪部21b的外周面与第一圆环部21a的外周面在相同圆周上延伸。爪部21b构成为,在组合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时,相对于第二磁极22处于非接触状态并在径向上具有径向间隙16。
如图6所示,各爪部21b延伸至第一圆环部21a的发动机8侧的端缘而形成第一前端卡定部21c。第一前端卡定部21c是通过将爪部21b的外周端缘切除而形成的台阶部。各第一前端卡定部21c的外周面位于以旋转轴1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相同圆周上。
第二磁极22具有第二圆环部22a和多个凸部22b,并且例如由铁等软磁性体构成。第二圆环部22a相对于第一圆环部21a和爪部21b具有径向间隙16,配置成从径向观察时与爪部21b部分地重叠。凸部22b从第二圆环部2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凸部22b相对于爪部21b在周向上隔开周向间隙17而配置。凸部22b例如为矩形板状。凸部22b也在周向上以一定间隔例如等间隔配置,凸部22b的径向高度全部相同。凸部22b的轴向长度全部相同,并且比爪部21b的轴向长度短。另外,各凸部22b的外周面以旋转轴10的中心轴为中心,并位于与各爪部21b的外周面相同的外周上。
如图2、图3及图6所示,在第一圆环部21a和第二圆环部22a的轴向一侧(例如,磁极保持部件23的相反侧或变速器9的一侧)的径向间隙16中形成有卡合凹部38。卡合凹部38由第一卡合凹部38a和第二卡合凹部38b构成。第一卡合凹部38a是通过将第一圆环部21a的径向内侧切除而形成的凹部。第二卡合凹部38b是通过将第二圆环部22a的径向外侧切除而形成的凹部。
如图2、图3及图6所示,多个永磁体27配置在与第一磁极21的各爪部21b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永磁体27配置在与第一磁极21的爪部21b周向上相同的位置、且爪部21b的内周面与第二圆环部22a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径向间隙16中。根据该配置,永磁体27的磁通量形成在第一磁极21的爪部21b与第二磁极22的凸部22b之间。永磁体27例如呈矩形板状。
永磁体27是以钕为主要原料的磁体或以铁氧体为主要原料的磁体。具体而言,作为永磁体27,例如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永磁体,诸如SmCo磁体、AlNiCo磁体或钕粘结磁体等。永磁体27可以配置在爪部21b中的径向间隙16的整体或其一部分中。
根据该构成,除了励磁线圈7的磁通量以外,还利用永磁体27的磁通量,由此能够提高旋转电机1的输出性能。另外,通过将永磁体27夹持并保持在爪部21b与第二圆环部22a之间,能够增强永磁体27相对于旋转时作用的离心力的强度,能够防止由离心力引起的永磁体27的变形,并且能够提高高旋转时的离心强度。
在组装而成的转子2中,第一磁极21的各爪部21b配置在相邻的凸部22b之间的周向间隙17的中间部。由此,爪部21b和凸部22b在周向上交错地定位。
如图2和图6所示,在组装而成的转子2中,在第一磁极21与第二磁极22之间形成有用于保持非接触状态的间隙。即,在第一圆环部21a与第二圆环部22a之间的径向上存在径向间隙16,在爪部21b与凸部22b之间的周向上存在周向间隙17,并且在第一圆环部21a与凸部22b之间的轴向上存在轴向间隙18。通过这些间隙16、17、18,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能够分别在径向、周向及轴向上保持非接触状态。
转子2还包括用于在保持上述非接触状态的同时进行固定的磁极保持部件23。如图3所示,磁极保持部件23是圆环状部件,具有基部23a、卡定部23b、开口部26和伸出部28。磁极保持部件23例如由铝或奥氏体不锈钢等非磁性体构成。卡定部23b在基部23a的外周侧的端部向轴向一侧(例如,变速器9侧)突出,并相对于爪部21b的第一前端卡定部21c卡定。根据该卡定结构,相对于第一磁极21的第一圆环部21a以悬臂方式支承的爪部21b通过磁极保持部件23沿径向保持,因此能够抵抗旋转时作用的离心力。
在磁极保持部件23的基部23a形成有开口部26。开口部26是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基部23a的开口。如图2所示,开口部26在周向上以一定间隔例如等间隔配置,并且具有一对开口部即一个开口部26a和另一个开口部26b。一个开口部26a和另一个开口部26b隔着凸部22b沿周向对称地形成。开口部26用于提供后述卡合爪部34的卡扣连接。
如图7所示,一个开口部26a具有一个导入孔26c和一个卡合孔26d。一个导入孔26c形成在径向内侧,其周向长度和径向宽度大于一个卡合孔26d的周向长度和径向宽度。一个卡合孔26d形成在径向外侧,并且在周向上靠近凸部22b形成。一个导入孔26c是用于导入后述插入部件30的一个卡合爪部34a的孔。一个卡合孔26d是用于收容后述插入部件30的一个腿部33a并使一个卡合爪部34a与被卡合面23e卡合的孔。
同样地,另一个开口部26b具有另一个导入孔26e和另一个卡合孔26f。另一个导入孔26e形成在径向内侧,其周向长度和径向宽度大于另一个卡合孔26f的周向长度和径向宽度。另一个卡合孔26f形成在径向外侧,并且在周向上靠近凸部22b形成。另一个导入孔26e是用于导入后述的插入部件30的另一个卡合爪部34b的孔。另一个卡合孔26f是用于收容后述插入部件30的另一个腿部33b并使另一个卡合爪部34b与被卡合面23e卡合的孔。
磁极保持部件23具有布置在周向间隙17中的多个伸出部28。伸出部28从基部23a朝向轴向一侧(例如,变速器9侧)延伸。伸出部28的形状和尺寸构成为填充周向间隙17。
通过将磁极保持部件23的伸出部28配置在周向间隙17中以填充周向间隙17,能够消除第一磁极21与第二磁极22之间的周向上的相位偏移,因此在第一磁极21与第二磁极22之间可靠地传递扭矩。
如图2、图3及图6所示,在转子2中,插入部件30布置在径向间隙16中。插入部件30用作布置在径向间隙16中的间隙布置部件,并且例如由铝或奥氏体不锈钢、树脂材料等非磁性体构成。
如图8所示,插入部件30具有圆环基部31、卡合突出部32、多个腿部33和多个卡合爪部34。圆环基部31呈圆环形状。卡合突出部32形成于圆环基部31的轴向一侧(例如,磁极保持部件23的相反侧或变速器9的一侧)的端部,并沿径向突出。卡合突出部32包括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卡合突出部32a和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第二卡合突出部32b。插入部件30的卡合突出部32构成为与径向间隙16的卡合凹部38卡合。即,第一卡合突出部32a和第二卡合突出部32b分别构成为与第一卡合凹部38a和第二卡合凹部38b卡合。
腿部33在径向间隙16中从圆环基部31朝向轴向另一侧(例如,磁极保持部件23的一侧或发动机8的一侧)延伸。腿部33在周向上以一定间隔例如等间隔配置,并且由一对腿部即一个腿部33a和另一个腿部33b构成。腿部33可弹性变形,以提供卡扣连接。
卡合爪部34形成于腿部33的轴向另一侧(例如,磁极保持部件23的一侧或发动机8的一侧)的端部,并且具有在周向上向凸部22b的一侧突出的钩形状。卡合爪部34包括形成于一个腿部33a的一个卡合爪部34a,和形成于另一个腿部33b的另一个卡合爪部34b。一个腿部33a和一个卡合爪部34a、另一个腿部33b和另一个卡合爪部34b隔着凸部22b沿周向对称地设置。插入部件30的卡合爪部34构成为相对于磁极保持部件23的开口部26沿轴向卡合。即,一个卡合爪部34a和另一个卡合爪部34b分别构成为相对于一个卡合孔26d及另一个卡合孔26f和被卡合面23e沿轴向卡合。
在插入部件30的轴向一侧(例如,磁极保持部件23的相反侧或变速器9的一侧),以卡合突出部32相对于径向间隙16的卡合凹部38沿轴向卡合的方式,将圆环基部31夹持在第一圆环部21a与第二圆环部22a之间的径向间隙16中。根据该构成,在插入部件30的轴向一侧,通过卡合突出部32相对于卡合凹部38的卡合来进行轴向的定位和固定,因此卡合突出部32用作轴向定位部。
然后,一个卡合爪部34a和另一个卡合爪部34b分别被导入一个导入孔26c和另一个导入孔26e。之后,通过使一个腿部33a和另一个腿部33b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一个卡合爪部34a和另一个卡合爪部34b分别与一个卡合孔26d和另一个卡合孔26f卡合,并且与被卡合面23e卡合。因此,通过卡合爪部34与开口部26的一个卡合孔26d及另一个卡合孔26f嵌合,将插入部件30相对于磁极保持部件23以卡扣连接的方式固定。根据该构成,通过一个卡合爪部34a和另一个卡合爪部34b在轴向另一侧上的轴向卡合来进行轴向定位,因此一个卡合爪部34a和另一个卡合爪部34b用作轴向定位部。通过与卡合凹部38卡合的卡合突出部32和与被卡合面23e卡合的卡合爪部34,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实现轴向定位。另外,通过上述卡扣连接,能够将插入部件30相对于磁极保持部件23容易且可靠地固定。
这样,通过插入部件30在轴向一侧上包括卡合突出部32,并且在轴向另一侧上包括卡合爪部34,从而能够简单且容易地进行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在轴向上的定位。
经由布置在径向间隙16中的插入部件30的圆环基部31,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沿径向保持在非接触状态。插入部件30的圆环基部31、第一磁极21的第一圆环部21a和第二磁极22的第二圆环部22a具有相同的中心轴(即为同轴),因此能够简单且容易地进行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的径向定位(所谓的定心)。
在本发明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转子2中,通过布置在径向间隙16中的插入部件30,能够简单且容易地进行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的径向定位(所谓的定心),并且通过插入部件30的轴向定位部即卡合突出部32和卡合爪部34来进行轴向定位。因此,通过插入部件30提供多种功能,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实现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在径向和轴向上保持非接触状态的同时进行定位的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参照图9,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变形例。图9是将变形例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转子2沿旋转轴10垂直切断时的立体图。在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与图2所示的转子2相比,插入部件30的卡合爪部34与凸部22b的被卡合面22e卡合。
图9所示的插入部件30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布置在径向间隙16中,并且具有圆环基部31、卡合突出部32、腿部33(一个腿部33a和另一个腿部33b)和卡合爪部34(一个卡合爪部34a和另一个卡合爪部34b)。凸部22b在轴向另一侧(例如,与磁极保持部件23面对的一侧或发动机8的一侧)具有被卡合面22e。
在圆环基部31的轴向一侧(例如,磁极保持部件23的相反侧或变速器9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沿径向突出的卡合突出部32。卡合突出部32构成为相对于径向间隙16的卡合凹部38沿轴向卡合。卡合突出部32用作轴向定位部。
在腿部33的轴向另一侧(例如,磁极保持部件23的一侧或发动机8的一侧)的端部,形成具有在周向上向凸部22b的一侧突出的钩形状的卡合爪部34(一个卡合爪部34a和另一个卡合爪部34b)。腿部33(一个腿部33a和另一个腿部33b)朝向凸部22b沿周向弹性变形,由此卡合爪部34(一个卡合爪部34a和另一个卡合爪部34b)构成为相对于凸部22b的被卡合面22e沿轴向卡合。将插入部件30的卡合爪部34相对于凸部22b以卡扣连接的方式固定。这样,一个卡合爪部34a和另一个卡合爪部34b用作轴向定位部。因此,通过与卡合凹部38卡合的卡合突出部32和与被卡合面22e卡合的卡合爪部34,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实现轴向定位。
在该变形例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转子2中,通过布置在径向间隙16中的插入部件30,能够简单且容易地进行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的径向定位(所谓的定心),并且通过插入部件30的轴向定位部即卡合突出部和和卡合爪部34来进行轴向定位。因此,通过插入部件30提供多种功能,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实现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在径向和轴向上保持非接触状态的同时进行定位的结构。
而且,在该变形例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转子2中,多个永磁体27被第二磁极22的磁体卡定部22d沿轴向卡定。即,磁体卡定部22d在第二磁极22的第二圆环部22a的轴向另一侧(例如,磁极保持部件23的一侧或发动机8的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通过磁体卡定部22d,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处的径向间隙16在径向上变窄。由此,能够将布置在径向间隙16中的永磁体27沿轴向固定。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
参照图10,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其他变形例。图10是将其他变形例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转子2沿旋转轴10垂直切断时的立体图。在图10所示的其他变形例中,与图2所示的转子2相比,插入部件30的卡合爪部34在轴向另一侧(例如,与磁极保持部件23面对的一侧或发动机8的一侧)与第一磁极21的爪部21b和永磁体27这两者卡合。需要注意的是,插入部件30的卡合爪部34未必需要与第一磁极21的爪部21b和永磁体27这两者卡合,例如也可以仅与永磁体27卡合。
图10所示的插入部件30布置在径向间隙16中,并且具有圆环基部31、卡合突出部32、腿部33(一个腿部33a和另一个腿部33b)和卡合爪部34(一个卡合爪部34a和另一个卡合爪部34b),一个卡合爪部34a和另一个卡合爪部34b具有在周向上向凸部22b的相对侧延伸的钩形状。
爪部21b在轴向另一侧具有被卡合面21e。永磁体27在轴向另一侧也具有被卡合面27e。当永磁体27被布置在径向间隙16中时,被卡合面21e和被卡合面27e构成为一个面。
通过腿部33(一个腿部33a和另一个腿部33b)在周向上朝向凸部22b的相反侧弹性变形,卡合爪部34(一个卡合爪部34a和另一个卡合爪部34b)相对于爪部21b的被卡合面21e和永磁体27的被卡合面27e这两者沿轴向卡合。其结果,插入部件30相对于爪部21b和永磁体27以卡扣连接的方式固定。由于卡合爪部34用作轴向定位部,因此通过与卡合凹部38卡合的卡合突出部32和与爪部21b及永磁体27这两者卡合的卡合爪部34,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实现轴向定位。而且,通过卡合爪部34,能够将布置在径向间隙16中的永磁体27沿轴向固定。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图16,详细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转子2的构成。
如图11和图12所示,转子2为爪极型,包括第一磁极21、第二磁极22和磁极保持部件23。
第一磁极21具有第一圆环部21a和多个爪部21b,并且例如由铁等软磁性体构成。爪部21b从第一圆环部21a沿旋转轴10的轴向延伸。爪部21b例如为矩形薄板状。爪部21b在周向上以一定间隔例如等间隔配置,爪部21b的轴向长度全部相同。各爪部21b的外周面与第一圆环部21a的外周面在相同圆周上延伸。爪部21b构成为,在组合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时,相对于第二磁极22处于非接触状态并在径向上具有径向间隙16。
各爪部21b延伸至第一圆环部21a的发动机8侧的端缘而形成第一前端卡定部21c。第一前端卡定部21c是通过将爪部21b的外周端缘切除而形成的台阶部。各第一前端卡定部21c的外周面位于以旋转轴10的轴心为中心的相同圆周上。
第二磁极22具有第二圆环部22a和多个凸部22b,并且例如由铁等软磁性体构成。第二圆环部22a配置成,在爪部21b的内侧隔开径向间隙16,并从径向观察时与爪部21b部分地重叠。凸部22b在第二圆环部22a的外周面沿径向突出。凸部22b相对于爪部21b在周向上隔开周向间隙17而配置。凸部22b例如为矩形板状。凸部22b也在周向上以一定间隔例如等间隔配置,凸部22b的径向高度全部相同。凸部22b的轴向长度全部相同,并且比爪部21b的轴向长度短。
各凸部22b的外周面以旋转轴10的轴心为中心,并相对于各爪部21b的外周面位于相同的外周上。各凸部22b延伸至第二圆环部22a的发动机8侧的端缘而形成第二前端卡定部122c。第二前端卡定部122c是通过将凸部22b的外周端缘切除而形成的台阶部。各第二前端卡定部122c的外周面以旋转轴10的轴心为中心,并相对于各第一前端卡定部21c的外周面位于相同的圆周上。因此,各第一前端卡定部21c的外周面和各第二前端卡定部122c的外周面位于以旋转轴10的轴心为中心的相同圆周上。根据该构成,第一前端卡定部21c的外周面和各第二前端卡定部122c的外周面位于相同的外周上,因此易于进行第一前端卡定部21c和各第二前端卡定部122c与后述磁极保持部件23的嵌合部123a之间的嵌合。
在各爪部21b中的与凸部22b面对的一侧的面上,设置有卡合凸部121d。卡合凸部121d沿周向朝向凸部22b突出。卡合凸部121d如图13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形状,并且如图15所示在从轴向观察时呈矩形形状。卡合凸部121d的外周面位于与爪部21b的第一前端卡定部21c的外周面相同的圆周上。爪部21b的卡合凸部121d与间隔部件130的轴向卡合部132卡合。
如图11、图12、图14及图15所示,多个永磁体27配置在与第一磁极21的各爪部21b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永磁体27配置在与第一磁极21的爪部21b周向上相同的位置、且爪部21b的内周面与第二圆环部22a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16中。根据该配置,永磁体27的磁通量形成在第一磁极21的爪部21b与第二磁极22的凸部22b之间。永磁体27例如呈矩形板状。
永磁体27是以钕为主要原料的磁体或以铁氧体为主要原料的磁体。具体而言,作为永磁体27,例如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永磁体,诸如SmCo磁体、AlNiCo磁体或钕粘结磁体等。永磁体27可以配置在爪部21b中的径向间隙16的整体或其一部分中。
根据该构成,除了励磁线圈7的磁通量以外,还利用永磁体27的磁通量,由此能够提高旋转电机1的输出性能。另外,通过由爪部21b和第二圆环部22a夹持并保持永磁体27,能够增强永磁体27相对于离心力的强度,能够防止由离心力引起的永磁体27的变形,并且能够提高高旋转时的离心强度。
以如下方式组装转子2。使第一磁极21相对于第二磁极22沿轴向移动,并将第一磁极21的各爪部21b插入相邻的凸部22b之间的周向间隙17的中间部。由此,爪部21b和凸部22b在沿周向交错地配置的状态下进行组装。在组装的状态下,各第一前端卡定部21c的外周面和各第二前端卡定部122c的外周面构成为位于以旋转轴10的轴心为中心的相同圆周上。
如图14所示,在组装的状态下,在第一磁极21与第二磁极22之间形成有用于保持非接触状态的间隙。即,在爪部21b与第二圆环部22a之间的径向上存在径向间隙16,在爪部21b与凸部22b之间的周向上存在周向间隙17,并且在第一圆环部21a与凸部22b之间的轴向上存在轴向间隙18。因此,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在径向、周向及轴向上保持非接触状态。
转子2还包括用于在保持上述非接触状态的同时进行固定的磁极保持部件23。如图13所示,磁极保持部件23是圆环状部件,在外周侧的端部具有嵌合部123a。磁极保持部件23例如由铝或奥氏体不锈钢等非磁性体构成。嵌合部123a例如向变速器9侧突出,并与第一磁极21的爪部21b的第一前端卡定部21c和第二磁极22的凸部22b的第二前端卡定部122c嵌合。通过该嵌合结构,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通过磁极保持部件23沿径向固定地保持。另外,磁极保持部件23具有用于通过后述螺栓138进行螺栓连接的通孔(未图示)。
如图13、图14及图16所示,转子2还包括用于填充上述周向间隙17的间隔部件130。
如图16所示,间隔部件130由一对长方体形状的部件、即一个间隔部件130a和另一个间隔部件130b构成。一个间隔部件130a和另一个间隔部件130b构成为在周向上对称。以下,将一个间隔部件130a和另一个间隔部件130b合并而简称为间隔部件130。
间隔部件130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螺纹孔131和轴向卡合部132。间隔部件130用作布置在周向间隙17中的间隙布置部件,并且例如由铝或奥氏体不锈钢等非磁性体构成。轴向卡合部132设置在与第一磁极21的爪部21b面对的一侧。轴向卡合部132具有卡合端部133和卡合凹部134,并通过将与爪部21b和磁极保持部件23这两者面对的角部分局部切除而形成。
卡合端部133和卡合凹部134沿轴向排列,卡合端部133例如是位于变速器9侧的板状部,并与爪部21b的卡合凸部121d沿轴向卡合。卡合凹部134例如是位于发动机8侧的凹部,并收容爪部21b的卡合凸部121d。
如图13和图14所示,间隔部件130以填充周向间隙17的方式配置在第一磁极21的爪部21b与第二磁极22的凸部22b之间。此时,间隔部件130中的与凸部22b面对的一侧的面与凸部22b抵接,并且间隔部件130的卡合端部133中的与爪部21b面对的一侧的面与爪部21b抵接,因此周向间隙17基本上由间隔部件130填充。而且,间隔部件130的卡合凹部134收容爪部21b的卡合凸部121d,并且卡合端部133与爪部21b中的不与磁极保持部件23面对的一侧的面(例如,变速器9一侧的面)抵接,由此轴向卡合部132和卡合凸部121d沿轴向卡合。
在本发明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转子2中,间隔部件130在以填充周向间隙17的方式配置在第一磁极21的爪部21b与第二磁极22的凸部22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由磁极保持部件23嵌合而沿径向固定地保持。即,相对于处于间隔部件130配置在爪部21b与凸部22b之间的状态的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磁极保持部件23沿轴向安装。此时,磁极保持部件23的嵌合部123a与第一磁极21的爪部21b的第一前端卡定部21c和第二磁极22的凸部22b的第二前端卡定部122c嵌合。
然后,通过使螺栓138的螺纹部与间隔部件130的螺纹孔131螺合,间隔部件130被螺栓138固定(即,螺栓连接)到磁极保持部件23。通过该螺栓连接,能够将间隔部件130相对于磁极保持部件23容易且可靠地固定。当间隔部件130被螺栓连接到磁极保持部件23时,间隔部件130的卡合端部133被拉至磁极保持部件23的一侧而与爪部21b的卡合凸部121d沿轴向卡合,因此将第一磁极21沿轴向保持并固定到磁极保持部件23。另外,可以通过后述的任意固定方法将第二磁极22相对于磁极保持部件23固定。
通过将间隔部件130以填充周向间隙17的方式配置在第一磁极21的爪部21b与第二磁极22的凸部22b之间,从而沿周向保持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由此,消除了第一磁极21与第二磁极22之间的周向上的相位偏移,因此在第一磁极21与第二磁极22之间可靠地传递扭矩。
根据上述构成,除了通过磁极保持部件23将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沿径向保持以外,还通过填充周向间隙17的间隔部件130在第一磁极21与第二磁极22之间沿周向可靠地传递扭矩,并且通过间隔部件130相对于第一磁极的爪部21b沿轴向卡合,从而在轴向上保持第一磁极。因此,通过间隔部件130提供多种功能,能够容易地实现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在径向、周向和轴向上保持非接触状态的同时固定到磁极保持部件23的结构。
参照图17,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7是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有关的、沿转子2的旋转轴10垂直切断时的立体图。在图17所示的变形例中,与图12所示的旋转电机1相比,设置有用于将第二磁极22固定到磁极保持部件23的螺栓138。
在第二磁极22上形成有未图示的螺纹孔,并且与该螺纹孔对应的通孔形成于磁极保持部件23。第二磁极22的螺纹孔例如如图17所示形成于各凸部22b的径向内侧的第二圆环部22a,但并不限于该位置。
通过使螺栓138的螺纹部与第二磁极22的螺纹孔螺合,第二磁极22被螺栓138固定(即,螺栓连接)到磁极保持部件23。通过该螺栓连接,能够将第二磁极22相对于磁极保持部件23容易且可靠地固定。因此,能够将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相对于磁极保持部件23容易且可靠地固定。
虽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与爪部21b对应的径向间隙16中配置永磁体27,但也可以不将永磁体27配置在该径向间隙16中,而使径向间隙16保持空洞的状态。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插入部件30相对于磁极保持部件23和凸部22b的固定方法,例示了通过卡扣连接进行的固定,但也可以使用卡合爪部34与被卡合面22e、23e的焊接或钎焊、或者卡合爪部34与开口部26的铆钉铆接等。通过该固定方法,能够将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相对于磁极保持部件23容易且可靠地固定。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将永磁体27配置在第一磁极21的爪部21b处的径向间隙16中,但也可以不将永磁体27配置在爪部21b处的径向间隙16中,而使径向间隙16保持空洞的状态。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相对于磁极保持部件23的固定方法,例示了通过螺栓138进行的螺栓连接,但也可以使用焊接、铆钉铆接或钎焊等。通过该固定方法,可以将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相对于磁极保持部件23容易且可靠地固定。
在示出旋转电机1的概略构成的图1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将定子3的位置与励磁线圈7的位置互换,将励磁线圈7配置在转子2的径向外侧,并将定子3相对于转子2在轴向上移位而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转子2与定子3之间形成第一气隙11,另一方面,在转子2与励磁线圈7之间形成第二气隙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子2固定到动力传递装置4的外壳(同步旋转部件),例如,在动力传递装置4为变矩器的情况下,动力传递装置4的外壳(同步旋转部件)是连接到变矩器的前罩、发动机8侧的驱动板。具有相同功能的同步旋转部件例如是摩擦式离合器的离合器盖、连接到摩擦式离合器的发动机8侧的飞轮、液力耦合器的外壳、连接到液力耦合器的发动机8侧的驱动板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将旋转电机1沿旋转轴10配置在发动机8与变速器9之间。然而,也可以将旋转电机1替换为交流发电机,旋转电机1与发动机8的输出轴连接,配置在发动机8与变速器9之间,或配置在变速器9与驱动轴之间,或者安装在驱动轴本身上。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1不限于车辆用,也可以广泛地用于一般的发电机和电动机。
本发明和实施方式总结如下。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旋转电机1,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1包括:
定子3,包括通过交流电流产生旋转磁场的定子绕组14;
转子2,相对于所述定子3以旋转轴10为中心保持自由地旋转;以及
励磁线圈7,通过直流电流激励所述转子2,
所述转子2包括:
第一磁极21,具有第一圆环部21a和从所述第一圆环部21a沿所述旋转轴10的轴向延伸的多个爪部21b;以及
第二磁极22,具有第二圆环部22a和在所述第二圆环部22a的外周面上沿径向突出的多个凸部22b,
在所述转子2中,
所述第一磁极21的所述爪部21b和所述第二磁极22的所述凸部22b在周向上交错地定位,
通过在所述第一磁极21与所述第二磁极22间设置径向间隙16、周向间隙17及轴向间隙18,所述第一磁极21和所述第二磁极22保持在非接触状态,
所述转子2还包括布置在所述径向间隙16或所述周向间隙17中的非磁性体的间隙布置部件30、130,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30、130具有轴向定位部32、34、132,所述轴向定位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磁极21和所述第二磁极22中至少一方沿轴向卡定,并在轴向上定位所述第一磁极21和所述第二磁极22。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布置在径向间隙16或周向间隙17中的非磁性体的间隙布置部件30、130进行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的径向定位或周向定位,并且通过间隙布置部件30、130的轴向定位部32、34、132进行轴向定位。因此,通过间隙布置部件30、130提供多种功能,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实现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在径向或周向和轴向上保持非接触状态的同时进行定位的结构。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30布置在所述径向间隙16中,进行所述第一磁极21和所述第二磁极22的径向定位。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间隙布置部件30提供多种功能,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实现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在径向和轴向上保持非接触状态的同时进行定位的结构。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所述转子2还包括沿径向保持所述第一磁极21的所述爪部21b的非磁性体的磁极保持部件23。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磁极21的爪部21b由磁极保持部件23沿径向保持,因此能够抵抗旋转时作用的离心力。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所述磁极保持部件23包括布置在所述周向间隙17中的伸出部28。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伸出部28消除第一磁极21与第二磁极22之间的周向上的相位偏移,因此在第一磁极21与第二磁极22之间可靠地传递扭矩。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所述转子2在轴向一侧具有卡合凹部38且在轴向另一侧具有被卡合面22e,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30在轴向一侧具有与所述卡合凹部38卡合的卡合突出部32,且在轴向另一侧具有与所述被卡合面22e卡合的卡合爪部34,
所述卡合突出部32和所述卡合爪部34用作所述轴向定位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与卡合凹部38卡合的卡合突出部32和与转子2的被卡合面22e卡合的卡合爪部34,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实现轴向定位。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所述转子2在轴向一侧具有卡合凹部38,且所述磁极保持部件23在轴向另一侧具有被卡合面23e,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30在轴向一侧具有与所述卡合凹部38卡合的卡合突出部32,且在轴向另一侧具有与所述被卡合面23e卡合的卡合爪部34,
所述卡合突出部32和所述卡合爪部34用作所述轴向定位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与卡合凹部38卡合的卡合突出部32和与磁极保持部件23的被卡合面23e卡合的卡合爪部34,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实现轴向定位。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所述励磁线圈7与所述转子2在所述旋转轴10的轴向上并排配置。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增加励磁线圈7的径向厚度而增大励磁线圈7的磁通量,并且能够增大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在与所述第一磁极21的所述爪部21b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且所述爪部21b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二圆环部22a的外周面之间的所述径向间隙16中,还包括永磁体27。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除了励磁线圈7的磁通量以外,还利用永磁体27的磁通量,由此能够提高旋转电机1的输出性能。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130布置在所述周向间隙17中,进行所述第一磁极21和所述第二磁极22的周向定位。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间隙布置部件130提供多种功能,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实现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在周向和轴向上保持非接触状态的同时进行定位的结构。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所述转子2还包括沿径向保持所述第一磁极21和所述第二磁极22的非磁性体的磁极保持部件23。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由磁极保持部件23沿径向保持,因此能够抵抗旋转时作用的离心力。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在所述轴向定位部132与所述爪部21b卡合的状态下,所述间隙布置部件130固定到所述磁极保持部件23。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在径向、周向和轴向上保持非接触状态的同时进行固定。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所述爪部21b在与所述凸部22b面对的一侧上,具有沿所述周向突出的卡合凸部121d,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130在不与所述磁极保持部件23面对的一侧上,具有与所述卡合凸部121d在所述轴向上卡合的轴向卡合部132,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130的所述轴向卡合部132与所述爪部21b的所述卡合凸部121d卡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间隙布置部件130的轴向卡合部132与爪部21b的卡合凸部121d卡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轴向卡合。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所述第一磁极21的所述爪部21b在所述磁极保持部件23侧的端缘具有第一前端卡定部21c,
所述第二磁极22的所述凸部22b在所述磁极保持部件23侧的端缘具有第二前端卡定部122c,
所述磁极保持部件23在外周侧具有与所述第一前端卡定部21c和所述第二前端卡定部122c嵌合的嵌合部123a。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通过磁极保持部件23沿径向固定地保持。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所述第一前端卡定部21c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二前端卡定部122c的外周面位于以所述旋转轴10的轴心为中心的相同圆周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易于进行第一前端卡定部21c和各第二前端卡定部122c与磁极保持部件23的嵌合部123a之间的嵌合。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130与所述磁极保持部件23的固定是螺栓连接、焊接、铆钉铆接或钎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将间隙布置部件130相对于磁极保持部件23容易且可靠地固定。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所述励磁线圈7与所述转子2在所述旋转轴10的所述轴向上并排配置。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增加励磁线圈7的径向厚度而增大励磁线圈7的磁通量,并且能够增大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
在与所述第一磁极21的所述爪部21b周向上相同的位置、且所述爪部21b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二圆环部22a的外周面之间的所述径向间隙16中,还包括永磁体27。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除了励磁线圈7的磁通量以外,还利用永磁体27的磁通量,由此能够提高旋转电机1的输出性能。

Claims (17)

1.一种旋转电机,是无刷绕组励磁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子,包括通过交流电流产生旋转磁场的定子绕组;
转子,相对于所述定子以旋转轴为中心保持自由地旋转;以及
励磁线圈,通过直流电流激励所述转子,
所述转子包括:
第一磁极,具有第一圆环部和从所述第一圆环部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延伸的多个爪部;以及
第二磁极,具有第二圆环部和在所述第二圆环部的外周面上沿径向突出的多个凸部,
在所述转子中,
所述第一磁极的所述爪部和所述第二磁极的所述凸部在周向上交错地定位,
通过在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极之间设置径向间隙、周向间隙及轴向间隙,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保持在非接触状态,
所述转子还包括布置在所述径向间隙或所述周向间隙中的非磁性体的间隙布置部件,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具有轴向定位部,所述轴向定位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中至少一方沿轴向卡定,并在轴向上定位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布置在所述径向间隙中,进行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的径向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还包括沿径向保持所述第一磁极的所述爪部的非磁性体的磁极保持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极保持部件包括布置在所述周向间隙中的伸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在轴向一侧具有卡合凹部且在轴向另一侧具有被卡合面,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在轴向一侧具有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卡合突出部,且在轴向另一侧具有与所述被卡合面卡合的卡合爪部,
所述卡合突出部和所述卡合爪部用作所述轴向定位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在轴向一侧具有卡合凹部,且所述磁极保持部件在轴向另一侧具有被卡合面,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在轴向一侧具有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卡合突出部,且在轴向另一侧具有与所述被卡合面卡合的卡合爪部,
所述卡合突出部和所述卡合爪部用作所述轴向定位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励磁线圈与所述转子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并排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第一磁极的所述爪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且所述爪部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二圆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所述径向间隙中,还包括永磁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布置在所述周向间隙中,进行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的周向定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还包括沿径向保持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的非磁性体的磁极保持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向定位部与所述爪部卡合的状态下,所述间隙布置部件固定到所述磁极保持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部在与所述凸部面对的一侧上,具有沿周向突出的卡合凸部,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在不与所述磁极保持部件面对的一侧上,具有与所述卡合凸部在所述轴向上卡合的轴向卡合部,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的所述轴向卡合部与所述爪部的所述卡合凸部卡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极的所述爪部在所述磁极保持部件侧的端缘具有第一前端卡定部,
所述第二磁极的所述凸部在所述磁极保持部件侧的端缘具有第二前端卡定部,
所述磁极保持部件在外周侧具有与所述第一前端卡定部和所述第二前端卡定部嵌合的嵌合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前端卡定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二前端卡定部的外周面位于以所述旋转轴的轴心为中心的相同圆周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布置部件与所述磁极保持部件的固定是螺栓连接、焊接或铆钉铆接。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励磁线圈与所述转子在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向上并排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第一磁极的所述爪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且所述爪部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二圆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所述径向间隙中,还包括永磁体。
CN201910335272.XA 2018-04-27 2019-04-24 旋转电机 Active CN1104172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7331 2018-04-27
JP2018-087331 2018-04-27
JP2018-105413 2018-05-31
JP2018105413 2018-05-31
JP2019017678A JP7215917B2 (ja) 2018-04-27 2019-02-04 回転電機
JP2019-017678 2019-0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7221A CN110417221A (zh) 2019-11-05
CN110417221B true CN110417221B (zh) 2024-03-22

Family

ID=66290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35272.XA Active CN110417221B (zh) 2018-04-27 2019-04-24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86799B2 (zh)
EP (1) EP3562012A1 (zh)
CN (1) CN1104172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17426B (zh) * 2023-05-17 2023-08-18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变磁路式励磁绕组紧固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51733A (en) * 1952-06-14 1953-09-08 Gen Electric Lundel rotor construction
US2928963A (en) * 1956-06-06 1960-03-15 Gen Motors Corp Dynamoelectric machine
US3555327A (en) * 1969-03-25 1971-01-12 Ambac Ind Permanent magnet alternator with regulating means
JP2006345661A (ja) * 2005-06-09 2006-12-2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ラジア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
JP2012110181A (ja) * 2010-11-19 2012-06-07 Asmo Co Ltd ロータの構造及びモータ
CN102577030A (zh) * 2009-09-30 2012-07-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伦德尔型旋转机械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42870C1 (de) * 1993-12-16 1995-10-19 Bosch Gmbh Robert Elektrische Maschine, insbesondere Drehstromgenerator
JP3445492B2 (ja) 1998-05-25 2003-09-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クローポール型ブラシレス発電機
JP4109639B2 (ja) 2004-02-17 2008-07-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WO2008092426A2 (de) 2007-01-29 2008-08-07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Antriebsstrang mit nasser anfahrkupplung für hybridanwendungen
WO2012067223A1 (ja) * 2010-11-19 2012-05-24 アスモ 株式会社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5348178B2 (ja) 2011-05-20 2013-11-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オルタネータ
JP6477256B2 (ja) * 2015-05-28 2019-03-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51733A (en) * 1952-06-14 1953-09-08 Gen Electric Lundel rotor construction
US2928963A (en) * 1956-06-06 1960-03-15 Gen Motors Corp Dynamoelectric machine
US3555327A (en) * 1969-03-25 1971-01-12 Ambac Ind Permanent magnet alternator with regulating means
JP2006345661A (ja) * 2005-06-09 2006-12-2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ラジア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
CN102577030A (zh) * 2009-09-30 2012-07-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伦德尔型旋转机械
JP2012110181A (ja) * 2010-11-19 2012-06-07 Asmo Co Ltd ロータの構造及び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34395A1 (en) 2019-10-31
US10886799B2 (en) 2021-01-05
CN110417221A (zh) 2019-11-05
EP3562012A1 (en) 2019-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85638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10417221B (zh) 旋转电机
JP7215917B2 (ja) 回転電機
EP3561290B1 (en) Rotational electric machine
CN110417222B (zh) 旋转电机
EP3562008B1 (en) Rotational electric machine
US20220337143A1 (en) Rotor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10417156B (zh) 旋转电机
JP7141250B2 (ja) 回転電機
JP7141249B2 (ja) 回転電機
JP2017220986A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