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99751B -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99751B
CN110399751B CN201910599105.6A CN201910599105A CN110399751B CN 110399751 B CN110399751 B CN 110399751B CN 201910599105 A CN201910599105 A CN 201910599105A CN 110399751 B CN110399751 B CN 1103997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data
receiving end
main control
proces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991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99751A (zh
Inventor
林正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9910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997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99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9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99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97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10Program control for peripheral devices
    • G06F13/12Program control for peripheral devices using hardware independent of the central processor, e.g. channel or peripheral processor
    • G06F13/124Program control for peripheral devices using hardware independent of the central processor, e.g. channel or peripheral processor where hardware is a sequential transfer control unit, e.g. microprocessor, peripheral processor or state-machine
    • G06F13/126Program control for peripheral devices using hardware independent of the central processor, e.g. channel or peripheral processor where hardware is a sequential transfer control unit, e.g. microprocessor, peripheral processor or state-machine and has means for transferring I/O instructions and statuses between control unit and main process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 G06F13/428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serial bus, e.g. I2C bus, SPI b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70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 G06F21/82Protecting input, output or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 G06F21/85Protecting input, output or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e.g. bus-connected or in-lin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主控端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在结束发送待处理数据后,向接收端发送停止指令。接收端接收到主控端发送的停止指令后,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确定主控端不是目标主控端,待处理数据为无效数据,该无效数据不会被写入接收端中。因为预先在接收端与目标主控端中设定次数阈值的大小,若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不相等,主控端发送的数据不会被写入接收端中。所以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主控端只有在发送待处理数据的次数等于次数阈值的情况下,接收端才将数据写入接收端中,避免了任意主控端发送的数据都可以写入接收端的情况,提高了接收端数据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I2C总线作为一种双向二线制同步串行总线,只需要两根线即可使连接在总线上的器件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连接在I2C总线上的器件包括多个主控端和多个接收端。主控端用于将数据传送至接收端,使数据写入接收端中。
现有技术中,I2C总线上的接收端接收到任意一个主控端发送的数据后,都将接收到的数据写入接收端中,相当于任意一个主控端都可以将数据写入接收端中,在这种情况下,若其中某个主控端被恶意用户操纵,将携带病毒的数据或其他不良数据发送至接收端,则导致接收端的内部数据被破坏,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用于解决如何避免I2C总线中任意一个主控端都可以将数据写入接收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主控端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并在停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后,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停止指令;
所述接收端接收到所述主控端发送的所述停止指令后,所述接收端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确定所述主控端不是目标主控端,所述待处理数据为无效数据;其中,预先在所述接收端和所述目标主控端中设定所述次数阈值的大小,所述无效数据为不写入所述接收端的数据。
上述的方法,可选的,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与目标主控端各自向对方发送约定协议,所述约定协议包括所述目标主控端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的次数;
所述接收端与所述目标主控端各自接收所述约定协议,并将所述约定协议包括的次数作为次数阈值进行存储。
上述的方法,可选的,所述接收端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是否相同,包括:
所述接收端每次接收所述主控端发送的待处理数据后,依据预设的计数规则进行计数;
所述接收端接收到所述主控端发送的停止指令后,判断所述计数的总值是否等于所述次数阈值。
上述的方法,可选的,所述主控端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包括:
所述主控端向各个接收端发送接收端地址,接收到目标接收端发送的第一应答信号后,向所述目标接收端发送寄存器地址,接收到所述目标接收端发送的第二应答信号后,依次向所述目标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处理数据,其中,所述目标接收端为与所述主控端发送的接收端地址匹配的接收端;
所述第一应答信号为所述目标接收端确定所述接收端地址与自身的接收端地址相同后,向所述主控端发送的信号;
所述第二应答信号为所述目标接收端接收到所述主控端发送的寄存器地址后,向所述主控端发送的信号。
上述的方法,可选的,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相同后,确定所述主控端为目标主控端,所述待处理数据为有效数据;
所述接收端依据所述寄存器地址将所述有效数据写入寄存器中。
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
主控端,用于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并在停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后,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停止指令;
接收端,用于接收到所述主控端发送的所述停止指令后,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确定所述主控端不是目标主控端,所述待处理数据为无效数据;其中,预先在所述接收端和所述目标主控端中设定所述次数阈值的大小,所述无效数据为不写入所述接收端的数据。
上述的系统,可选的,所述接收端还用于,向目标主控端发送约定协议,接收所述目标主控端发送的所述约定协议,并将所述约定协议包括的次数作为次数阈值进行存储;
所述主控端还用于,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约定协议,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约定协议,并将所述约定协议包括的次数作为次数阈值进行存储;
其中,所述约定协议包括所述目标主控端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的次数。
上述的系统,可选的,所述接收端,用于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是否相同,包括:
所述接收端具体用于,每次接收所述主控端发送的所述待处理数据后,依据预设的计数规则进行计数,接收到所述主控端发送的停止指令后,判断所述计数的总值是否等于所述次数阈值。
上述的系统,可选的,所述主控端,用于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包括:所述主控端具体用于,向各个接收端发送接收端地址,接收到目标接收端发送的第一应答信号后,向所述目标接收端发送寄存器地址,接收到所述目标接收端发送的第二应答信号后,依次向所述目标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处理数据;
其中,所述目标接收端为与所述主控端发送的接收端地址匹配的接收端;
所述第一应答信号为所述目标接收端确定所述接收端地址与自身的接收端地址相同后,向所述主控端发送的信号;
所述第二应答信号为所述目标接收端接收到所述主控端发送的寄存器地址后,向所述主控端发送的信号。
上述的系统,可选的,所述接收端还用于,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相同后,确定所述主控端为目标主控端,所述待处理数据为有效数据,依据所述寄存器地址将所述有效数据写入寄存器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主控端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在结束发送待处理数据后,向接收端发送停止指令。接收端接收到主控端发送的停止指令后,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确定主控端不是目标主控端,待处理数据为无效数据,该无效数据不会被写入接收端中。因为预先在接收端与目标主控端中设定次数阈值的大小。当接收端接收到的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不相同时,说明发送待处理数据的主控端为不是目标主控端,则确定接收到的数据无效,该无效数据不会被写入接收端中,所以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主控端只有在发送待处理数据的次数等于次数阈值的情况下,接收端才将数据写入接收端中,避免了任意一个主控端都可以将数据写入接收端的情况,提高了接收端的内部数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主控端依次向接收端发送的待处理数据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I2C时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在多个器件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系统中,可以包括但不限于I2C系统。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主控端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主控端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主控端将待处理数据分批发送至接收端,即主控端每次发送固定字节的一段待处理数据。
本实施例中,待处理数据为待写入接收端的数据,主控端需将待处理数据依次发送至接收端,即主控端每次向接收端发送一段待处理数据,使接收端依次接收到待处理数据。具体的,主控端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的过程可以参考图2所示的流程。
S102、主控端停止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后,向接收端发送停止指令。
本实施例中,停止指令为主控端向接收端发送的表明停止发送数据的指令。
S103、接收端接收到主控端发送的停止指令后,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是否相同。
本实施例中,接收端每次接收到主控端发送的待处理数据后,根据预设的计数规则进行计数,具体的,该计数规则可以是接收到主控端发送的待处理数据后,计数累计加一,当接收端接收到主控端发送的停止指令后,判断计数的总值是否等于次数阈值。其中,次数阈值为预先在接收端中设定的值,本申请对次数阈值的大小不做限定,研发人员可以自行设定该次数阈值的大小。
S104、接收端如果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不相同,接收端确定主控端不是目标主控端,待处理数据为无效数据。
本实施例中,预先在接收端和目标主控端中设定次数阈值的大小,使目标主控端按该次数阈值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若接收端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不相同,说明发送待处理数据的主控端不是目标主控端,则接收端将接收的待处理数据确定为无效数据,该无效数据将不会被写入到接收端中,接收端的内部数据保持不变。
S105、接收端如果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相同,接收端确定该主控端为目标主控端,待处理数据为有效数据。
本实施例中,若接收端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相同,则确定发送待处理数据的主控端为目标主控端,接收到的数据确定为有效数据,该有效数据为写入到接收端的寄存器的数据。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因为预先在接收端与目标主控端中设定次数阈值的大小,若接收端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不相同,说明发送待处理数据的主控端为不是目标主控端,则确定接收到的数据无效,该无效数据不会被写入接收端中。若接收端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相同,则将发送待处理数据的主控端确认为目标主控端,并将接收的待处理数据写入接收端的寄存器中。所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主控端只有在发送待处理数据的次数等于次数阈值的情况下,接收端才将数据写入寄存器中,提高了接收端的内部数据的安全性。
图2为图1中的步骤S101主控端依次向接收端发送的待处理数据一种实施方式,具体可以包括:
S201、主控端发送接收端地址。
本实施例中,接收端地址代表接收端的身份标识,不同接收端的接收端地址不同,且接收端的接收端地址是唯一的。主控端向某一接收端发送数据,需先发送该接收端的接收端地址,以寻找到与接收端地址匹配的接收端。
S202、与接收端地址匹配的接收端接收到主控端发送的接收端地址后,向主控端发送第一应答信号。
本实施例中,与接收端地址相匹配即接收端的接收端地址与主控端发送的接收端地址相同。第一应答信号为接收端指示主控端自身为与主控端发送的接收端地址相匹配的接收端。
S203、主控端接收到第一应答信号后,向接收端发送寄存器地址。
本实施例中,寄存器地址为接收端内部寄存器的地址,当需将接收的待处理数据写入到接收端时,接收端将按该寄存器地址写入到内部对应的寄存器中。
S204、接收端接收到寄存器地址后,向主控端发送第二应答信号。
本实施例中,接收端接收到寄存器地址后,向主控端发送第二应答消息,指示接收端内部有该寄存器地址。
S205、主控端接收到第二应答信号后,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
本实施例中,主控端接收到接收端发送的第二应答信号后,确认接收端可以接收数据,则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主控端通过发送接收端地址,寻找到与该接收端地址匹配的接收端,并将待处理数据发送至接收端。确保了存在多个接收端的情况下,主控端可以准确的将数据发送至目标接收端。
上述的实施例中,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的主控端可以是目标主控端,也可以是非目标主控端,本实施例将以发送待处理数据的主控端为目标主控端的情况进行说明,具体的步骤如图3所示。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公开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01、目标主控端依据预先存储的约定协议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
本实施例中,预先在目标主控端和接收端中存储一个约定协议,该约定协议可以是接收端与目标主控端各自向对方发送约定协议,接收端与目标主控端接收到对方发送的协议后,双发都对该约定协议进行存储。该约定协议规定目标主控端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的次数,使目标主控端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时,发送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等于协议中规定的次数。
S302、目标主控端停止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后,向接收端发送停止指令。
本实施例中,如前述实施例所述,停止指令为目标主控端向接收端发送的表明停止发送数据的指令。
S303、接收端接收到目标主控端发送的停止指令并在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相同后,确定待处理数据为有效数据。
本实施例中,次数阈值即S301中的协议规定的目标主控端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的次数。因为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的主控端为目标主控端,所以接收端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一定会与次数阈值相同。接收端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相同后,确定待处理数据为有效数据。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预先在目标主控端和接收端中约目标主控端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的次数的协议,使目标主控端依据协议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因为协议中规定的目标主控端发送数据的次数也是接收端中设定的次数阈值,所以接收端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一定会与次数阈值相同,所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目标主控端发送的待处理数据都可以写入接收端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以I2C系统为例,通过图4公开的I2C时序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4中,START为主控端发起的开始信号,SLAVE_ADDRESS为主控端发起的接收端地址,R为读操作,W为写操作,ACK为接收端向主控端反馈的应答信号,REGISTER_ADDRESS为主控端发起的寄存器地址,DATA_BYIE0,DATA_BYIE1分别为主控端向接收端发送的第一笔数据和第二笔数据,STOP为主控端发起的停止信号。
本实施例中,接收端可以是复杂可程式逻辑装置(ComplexProgrammableLogicDevice,CPLD),在主控端与接收端预设的次数阈值为2。主控端与接收端数据传输的过程为:
主控端发送START信号,通知I2C总线上所有的接收端数据传输开始后,主控端发送一个接收端地址和写指令(SLAVE_ADDRESS/W)。与接收端地址相匹配的接收端接收到主控端发送的接收端地址后,向主控端发送应答信号(ACK)。主控端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ACK后,向该接收端发送寄存器地址(REGISTER_ADDRESS)。接收端接收到主控端发送的寄存器地址后,向主控端发送应答信号(ACK)。主控端接收到接收端的应答信号后,按发送数据的次数阈值为2的规定,依次向接收端发送数据DATA_BYTE0和DATA_BYTE1。接收端每次接收数据后,向主控端发送应答信号(ACK)。主控端数据发送完毕后,向接收端发送停止信号(STOP)。接收端接收到停止信号后,判断接收数据的次数等于次数阈值2后,按寄存器地址将数据DATA_BYTE0和DATA_BYTE1写入寄存器中,从而完成数据传输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在I2C系统中,主控端每次发送的数据的字节大小相同。
本实施提供的方法,预先在主控端和接收端中设定次数阈值的大小,使主控端按次数阈值依次向接收端发送数据,接收端判断接收数据的次数等于次数阈值后,将接收到的数据写入寄存器中。所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主控端只有在发送数据的次数等于次数阈值的情况下,接收端才将数据写入寄存器中,提高了接收端的内部数据的安全性。
与图1的方法相对应,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用于对图5方法的具体实现,其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具体包括:
主控端501,用于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停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后,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停止指令;
接收端502,用于接收到所述主控端发送的所述停止指令后,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确定所述主控端不是目标主控端,所述待处理数据为无效数据;其中,预先在所述接收端和所述目标主控端中设定所述次数阈值的大小,所述无效数据为不写入所述接收端的数据。
其中,主控端501还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约定协议,接收接收端发送的所述约定协议,并将所述约定协议包括的次数作为次数阈值进行存储,其中,约定协议包括目标主控端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的次数。
其中,接收端502还用于,向目标主控端发送约定协议,接收目标主控端发送的所述约定协议,并将所述约定协议包括的次数作为次数阈值进行存储。
其中,接收端502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是否相同的具体实现方式为:每次接收所述主控端发送的所述待处理数据后,依据预设的计数规则进行计数,接收到所述主控端发送的停止指令后,判断所述计数的总值是否等于所述次数阈值。
其中,主控端501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的具体实现方式为:各个接收端发送接收端地址,接收到目标接收端发送的第一应答信号后,向目标接收端发送寄存器地址,接收到目标接收端发送的第二应答信号后,依次向目标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处理数据,其中,目标接收端为与主控端发送的接收端地址匹配的接收端;第一应答信号为目标接收端确定所述接收端地址与自身的接收端地址相同后,向主控端发送的信号;第二应答信号为目标接收端接收到主控端发送的寄存器地址后,向主控端发送的信号。
其中,接收端502还用于,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相同后,确定所述主控端为目标主控端,所述待处理数据为有效数据,依据所述寄存器地址将所述有效数据写入寄存器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因为预先在接收端与目标主控端中设定次数阈值的大小,当接收端接收到的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不相同时,说明发送待处理数据的主控端为不是目标主控端,则确定接收到的数据无效,该无效数据不会被写入接收端中。当接收端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相同,则将发送待处理数据的主控端确认为目标主控端,并将接收的待处理数据写入接收端的寄存器中。所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主控端只有在发送待处理数据的次数等于次数阈值的情况下,接收端才将数据写入寄存器中,提高了接收端的内部数据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控端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并在停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后,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停止指令;
所述接收端接收到所述主控端发送的所述停止指令后,所述接收端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确定所述主控端不是目标主控端,所述待处理数据为无效数据;其中,预先在所述接收端和所述目标主控端中设定所述次数阈值的大小,所述无效数据为不写入所述接收端的数据;
所述接收端与目标主控端各自向对方发送约定协议,所述约定协议包括所述目标主控端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的次数;
所述接收端与所述目标主控端各自接收所述约定协议,并将所述约定协议包括的次数作为次数阈值进行存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是否相同,包括:
所述接收端每次接收所述主控端发送的待处理数据后,依据预设的计数规则进行计数;
所述接收端接收到所述主控端发送的停止指令后,判断所述计数的总值是否等于所述次数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端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包括:
所述主控端向各个接收端发送接收端地址,接收到目标接收端发送的第一应答信号后,向所述目标接收端发送寄存器地址,接收到所述目标接收端发送的第二应答信号后,依次向所述目标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处理数据;
其中,所述目标接收端为与所述主控端发送的接收端地址匹配的接收端;
所述第一应答信号为所述目标接收端确定所述接收端地址与自身的接收端地址相同后,向所述主控端发送的信号;
所述第二应答信号为所述目标接收端接收到所述主控端发送的寄存器地址后,向所述主控端发送的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相同后,确定所述主控端为目标主控端,所述待处理数据为有效数据;
所述接收端依据所述寄存器地址将所述有效数据写入寄存器中。
5.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控端,用于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并在停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后,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停止指令;
接收端,用于接收到所述主控端发送的所述停止指令后,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确定所述主控端不是目标主控端,所述待处理数据为无效数据;其中,预先在所述接收端和所述目标主控端中设定所述次数阈值的大小,所述无效数据为不写入所述接收端的数据;
所述接收端还用于,向目标主控端发送约定协议,接收所述目标主控端发送的所述约定协议,并将所述约定协议包括的次数作为次数阈值进行存储;
所述主控端还用于,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约定协议,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约定协议,并将所述约定协议包括的次数作为次数阈值进行存储;
其中,所述约定协议包括所述目标主控端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的次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用于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是否相同,包括:
所述接收端具体用于,每次接收所述主控端发送的所述待处理数据后,依据预设的计数规则进行计数,接收到所述主控端发送的停止指令后,判断所述计数的总值是否等于所述次数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端,用于依次向接收端发送待处理数据,包括:
所述主控端具体用于,向各个接收端发送接收端地址,接收到目标接收端发送的第一应答信号后,向所述目标接收端发送寄存器地址,接收到所述目标接收端发送的第二应答信号后,依次向所述目标接收端发送所述待处理数据;
其中,所述目标接收端为与所述主控端发送的接收端地址匹配的接收端;
所述第一应答信号为所述目标接收端确定所述接收端地址与自身的接收端地址相同后,向所述主控端发送的信号;
所述第二应答信号为所述目标接收端接收到所述主控端发送的寄存器地址后,向所述主控端发送的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还用于,判断接收待处理数据的总次数与次数阈值相同后,确定所述主控端为目标主控端,所述待处理数据为有效数据,依据所述寄存器地址将所述有效数据写入寄存器中。
CN201910599105.6A 2019-07-04 2019-07-04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03997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99105.6A CN110399751B (zh) 2019-07-04 2019-07-04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99105.6A CN110399751B (zh) 2019-07-04 2019-07-04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9751A CN110399751A (zh) 2019-11-01
CN110399751B true CN110399751B (zh) 2021-06-29

Family

ID=68323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99105.6A Active CN110399751B (zh) 2019-07-04 2019-07-04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9975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2978A (zh) * 2006-10-13 2008-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混合自动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04639296A (zh) * 2015-02-28 2015-05-20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can总线数据场校验方法及系统
CN106559186A (zh) * 2016-03-21 2017-04-05 天地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主通讯设备和从通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2978A (zh) * 2006-10-13 2008-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混合自动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04639296A (zh) * 2015-02-28 2015-05-20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can总线数据场校验方法及系统
CN106559186A (zh) * 2016-03-21 2017-04-05 天地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主通讯设备和从通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9751A (zh) 2019-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71960B1 (ko) 차량용 can 통신 보안 장치 및 방법
CN105677608B (zh) 一种多主rs485总线仲裁方法及系统
JPWO2017061330A1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5847456A (zh) 一种rs485自动分配地址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2347022A (zh) 用于can节点的安全模块
JP3772690B2 (ja) サービス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サービス方法
JPH0210936A (ja) 多ステーション通信バスシステム及びステーション
US4707830A (en) Token passing LAN using a plurality of tokens
CN106533976B (zh) 一种数据包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0505609B (zh) 一种蓝牙交互方法、蓝牙交互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0399751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10061773A (zh) 一种光模块测试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EP0598297B1 (en) A poll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7608711A (zh) 升级方法、装置、系统和电子设备
CN112422485B (zh) 一种传输控制协议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KR20170117326A (ko) 랜덤 액세스 메모리를 포함하는 하나 이상의 처리 유닛을 위한 직접 메모리 액세스 제어 장치
CN109951255A (zh) 一种基于tcp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源设备、及目标设备
CN115037659B (zh) 一种控制汽车的方法及装置
WO2024161803A1 (ja) 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端末装置の通信アドレス設定方法
CN111490919A (zh) 一种主从机系统、设备终端及其通信校验方法
KR20240146146A (ko) 차량용 can 통신 보안 장치 및 방법
CN111435930B (zh) 一种控制pdu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669046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機の送信タイミング分散方法
US20020099890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interruptions in a data transmission over a bus
CN114786277A (zh) 一种节点入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