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65078A -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65078A
CN110365078A CN201910638516.1A CN201910638516A CN110365078A CN 110365078 A CN110365078 A CN 110365078A CN 201910638516 A CN201910638516 A CN 201910638516A CN 110365078 A CN110365078 A CN 1103650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real time
unit
conductive
time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385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绍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Anhao Technology Servic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Anhao Technology Services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Anhao Technology Services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3851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650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0365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650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02J7/0027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用于设有充电平台的充电装置,充电平台由多个可导电单元排布组成,包括以下步骤:建立至少一个实时充电区域,实时充电区域包括至少两个相邻的导电单元;通过实时充电区域对停靠在充电平台上的待充电设备充电;并且,控制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使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在对待充电设备充电过程中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本发明还提供了充电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以提供更稳定更高效的充电效果。

Description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软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充电方式一般有接触式充电和无线充电两种,接触式充电一般需要插座和插头接触实现充电,而无线充电一般是通过电磁场的方式传递能量。
美国专利US20160336772A1公开了一种充电装置,通过多个单独设置的单元排布成一个可以充电的平台,每个单独设置的单元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其电压。该充电平台可以对无人驾驶的汽车或者飞行器进行充电,具体为:无人驾驶的汽车或者飞行器停靠在该充电平台上,无人驾驶的汽车或者飞行器的内部电池通过导电支脚与充电平台的单元接触,此时充电平台检测识别与导电支脚接触的单元,并将该单元激活(即使其带上符合无人驾驶的汽车或者飞行器的充电标准的电压),并且通过该单元稳定的向无人驾驶的汽车或者飞行器提供持续充电。
由于该充电平台通过检测识别与导电支脚接触的单元,并在识别后将指定的某一对单元激活(一个单元为正极、一个单元为负极),实现对设备进行充电。而为了提高充电平台的充电效率和扩大接触范围,该专利公开了采用多对导电支脚与平台进行接触,但是在实际充电过程中,仍然采用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导电支脚进行充电的方式。这种操作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当同一个导电支脚同时接触多个单元时,由于平台的选择以及实际存在的不可控因数,会导致降低充电效率,具体为:例如当导电支脚同时接触两个单元A和B时,由于导电支脚具有一定的截面面积,当导电支脚有70%的截面面积接触单元A,20%的截面面积接触单元B时(还有10%是单元A和B之间的间隙),此时平台可以采用单元A或者单元B的任意一个对设备进行充电,但是无论采用单元A还是单元B,由于导电支脚与单元接触的截面的面积限制,其充电电流相比于理想的充电电流下降,因此会影响平台的充电效率。最后,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如接触不良的不可控因素,这些因素会使充电的情况变得复杂,而单纯提供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导电支脚的方式对设备进行充电,无法应对这些复杂的情况。
另外,这种采用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导电支脚进行充电的方式,还存在以下问题:当在充电的过程中,设备与平台之间发生位移(由刮风或者其他因素导致),此时很容易导致导电支脚与正在激活的单元断开连接,此时平台需要重新扫描识别新的与导电支脚接触的单元,才能继续恢复充电状态,这样降低了充电的效率。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单个单元的面积扩大,使其远大于导电支脚的接触面积,但是这种设置方式,无法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汽车或者飞行器使用,这是因为汽车或者飞行器的两个导电支脚必须与不同的单元接触,这样才可以保证正负两个电极,如果单个的单元的面积太大,汽车或者飞行器的两个导电支脚很容易落入同一单元中,无法实现充电。另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方式是将导电支脚的横截面积缩小,使其远小于单个单元的面积,但是这种方式,由于缩小了导电支脚与单元的接触面积,会直接降低充电电流,即降低充电效率。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控制方法,使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得到保证。
本发明的方案如下: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用于设有充电平台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平台由多个可导电单元排布组成,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至少一个实时充电区域;通过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对停靠在所述充电平台上的待充电设备充电。
实际应用中,实时充电区域包括至少两个相邻的导电单元;在对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的过程中,所述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并且所述实时充电区域中的一个导电单元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其中一个导电支脚电连接,所述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其余各导电单元分别空接或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该导电支脚电连接。
实际应用中,待充电设备可以为各种需要充电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也可以为电动汽车、无人飞行器等。当需要使用本发明的充电装置对待充电设备充电时,需要通过物理电连接结构,将待充电设备的电源的正负极与充电装置的充电平台进行接触式的电连接。例如,当待充电设备为无人飞行器时,可以在待充电设备的支脚上固定导电支脚,导电支脚通过引线与无人飞行器的电池正负极连接,当无人飞行器停靠在充电平台时,导电支脚与充电平台电接触,此时只要调节充电平台的输出电压,就可以对无人飞行器进行充电了。
实时充电区域的建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在待充电设备停靠在充电平台之前,获取待充电设备的相关信息(如充电电压、导电支脚尺寸和距离、预计停靠时间等信息),根据待充电设备的相关信息预先建立好实时充电区域,同时在待充电设备准备停靠至充电平台的时候,提供引导功能,使待充电设备可以准确停靠,保证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落在建立好的实时充电区域上。又如可以先等待充电设备停靠在充电平台上后,检测待充电设备的停靠位置(具体可以为导电支脚的位置),然后根据导电支脚的位置建立实时充电区域。
在充电装置对待充电设备的充电过程中,控制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使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与实时充电区域中任意一个或多个导电单元接触,都能保证对待充电设备正常充电。同样,针对一些充电电压变化的充电方法,要求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输出电压可以保持同步变化,以实现对待充电设备正常充电。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处理器、单片机等硬件结构配合控制程序,实现对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精准控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平台和控制模块,所述充电平台由多个导电单元排布组成,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用于建立至少一个实时充电区域,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包括至少两个相邻的导电单元;
充电单元,用于通过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对停靠在所述充电平台上的待充电设备充电;
电压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使所述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在对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过程中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
在对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的过程中,所述实时充电区域中的一个导电单元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其中一个导电支脚电连接,所述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其余各导电单元分别空接或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该导电支脚电连接。
本发明的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平台,该充电平台可以固定安装在室内或者户外(例如大厦的楼顶);当然,本发明的充电装置也可以设置成随身携带或者安装在可移动的设备上(如汽车、大型飞行器等)以方便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充电平台由多个导电单元排布组成,这些导电单元与控制模块连接,控制模块可以控制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例如控制某些导电单元输出待充电设备的标准充电电压,控制某些导电单元悬空不输出电压)。当需要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控制模块控制充电平台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待充电设备通过其底部设置的导电支脚与充电平台的导电单元电接触,通过电压控制单元控制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提供该待充电设备的标准充电电压即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通过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建立实时充电区域,为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提供连续大范围的充电面积(即为某一导电支脚提供电压的区域的面积),不但保证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与充电平台有效充电接触面积(即在充电过程中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接触并为其提供充电电压的面积),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由于待充电设备发生轻微位移而导致充电中断的概率,保证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实时充电区域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接触的说明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实时充电区域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接触的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实时充电区域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接触的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实时充电区域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接触的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无人机停靠在充电平台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实时充电区域建立方法的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实时充电区域建立方法的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模块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控制模块的结构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用于设有充电平台的充电装置,通过该充电控制方法控制该充电装置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该充电平台100由多个导电单元110排布组成(参见图1)。
参见图2,本实施例公开的充电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至少一个实时充电区域。
S2、通过实时充电区域,对停靠在充电平台上的待充电设备充电。
实际应用中,实时充电区域为在充电过程中对待充电设备提供充电电压的区域,并且实时充电区域包括至少两个相邻的导电单元。
实际应用中,在对待充电设备充电的过程中,控制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即,在对待充电设备充电过程中,实时充电区域不但要提供待充电设备的标准充电电压,还要求实时充电区域中的每一个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者同步变化。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实时充电区域的每一个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者同步变化的时间可以为充电过程中的某一段充电时间,或者优选为整个充电过程。
实际应用中,在对待充电设备充电的过程中,实时充电区域中的一个导电单元与待充电设备的其中一个导电支脚电连接,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其余各导电单元分别空接或与待充电设备的该导电支脚电连接。其中,导电单元空接表示导电单元不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直接接触。而“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其余各导电单元分别空接或与待充电设备的该导电支脚电连接”是指实时充电区域中其余每一个导电单元为以下两种状态中的其中一种:第一种为空接状态,第二种为与导电支脚电连接状态。
基于上述说明,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实时充电区域中的所有导电单元可以与待充电设备的同一个导电支脚电连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实时充电区域中存在某一个导电单元与待充电设备的一个导电支脚电连接,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其余导电单元空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实时充电区域中存在某几个导电单元与待充电设备的同一个导电支脚电连接,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其余导电单元空接。
具体的,在对待充电设备的充电过程中,实时充电区域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的接触情况具体说明如下。
在某些应用实例中,参见图3,虚线框中的两个导电单元110组成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而导电单元100中的符号(﹢和-)则代表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导电单元100的极性,其余不带极性的导电单元100为悬空状态,即导电单元不带任何极性(实际可以通过将导电单元与控制芯片/控制电路断开与电源的连接来实现)。当待充电设备停靠在充电平台100上时,其导电支脚21与实时充电区域120中的其中一个导电单元接触(具体是位于左边的导电单元),而实时充电区域120中的另一个导电单元空接(位于右边的导电单元不与导电支脚21直接接触)。该实施例中,利用两个导电单元组成的实时充电区域120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当待充电设备相对于充电平台100发生向右轻微位移时(即导电支脚21向右轻微位移,移动后参见图3中虚线圆表示的导电支脚21),位移后的导电支脚21一部分仍然与左边的导电单元110接触,而另一部分则与右边的导电单元110接触,这时通过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即左右两块导电单元)为导电支脚21提供充电电压,保证了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与充电平台具有较大的有效充电接触面积(即在充电过程中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接触并为其提供充电电压的面积),保证了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
当然,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实时充电区域120可以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21一一对应设置,即每一个导电支脚21对应有一个实时充电区域120为其提供充电电压。参见图4,待充电设备通过两个导电支脚21与充电平台100电接触,此时可以提供两个实时充电区域120与两个导电支脚对应,如图4中的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和负极实时充电区域120,并通过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和负极实时充电区域120分别为待充电设备的两个导电支脚21提供充电电压。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适当将实时充电区域120扩大,例如参见图4,图4中的实时充电区域120由9个导电单元110组成,此时无论待充电设备相对于充电平台向哪个方向发生位移(例如参见图4中虚线表示的导电支脚21),都可以保证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与充电平台具有较大的有效充电接触面积,保证了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
在另一些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待充电设备的其中一导电支脚21同时与实时充电区域120中的所有导电单元110接触。例如参见图5,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由4个导电单元组成,而在实际对待充电设备充电时,待充电设备的其中一导电支脚21同时与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中的所有导电单元接触,此时由实时充电区域120中的所有导电单元为该导电支脚21提供充电电压,保证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与充电平台具有较大的有效充电接触面积(即在充电过程中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接触并为其提供充电电压的面积),保证了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
在另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适当扩大实时充电区域120,例如参见图6,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由16个导电单元组成,待充电设备的其中一导电支脚21同时与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中的多个导电单元接触,当然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中还存在空接的导电单元110。该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好。
当然,实际应用中,实时充电区域120的范围大小可以根据导电支脚21的尺寸、导电单元110的尺寸、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导电支脚21之间的距离、导电支脚21的实际接触情况等因素进行选择,首要是需要保证正负极的实时充电区域120没有交集(即不会包含同一导电单元),甚至为了提高安全可靠性,可以设置为正负极的实时充电区域120存在一个适当的安全距离,该安全距离可以通过合理调整正负极的实时充电区域120的大小得到,也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导电支脚21的尺寸、导电单元110的尺寸、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导电支脚21之间的距离得到。具体的,实时充电区域120可以只包括两个相邻的导电单元,也可以优选包括多个与同一导电支脚电接触的导电单元,也可以优选包括多个与同一导电支脚电接触的导电单元以及与这些导电单元相邻的其他导电单元。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要求导电单元110的面积略大于导电支脚21与充电平台的接触面面积,并且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导电支脚21之间的距离至少大于3倍导电单元110中的任意两点的最大距离,例如参见图3中,导电单元110为正方形形状,则其任意两点的最大距的导电单元110的对角线距离,这时要求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导电支脚21之间的距离大于3倍导电单元110的对角线距离。当然,实际应用中,导电单元110可以采用其他形状,例如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
实际应用中,实时充电区域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可以只针对待充电设备的某一极性的导电支脚建立(例如参见图3),也可以优选地针对正负极性的导电支脚分别建立(例如参见图4)。如果待充电设备的某一极性的导电支脚设置有多个,此时可以针对每一个导电支脚单独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当然,如果同极性的两个导电支脚距离太近,那么可以将其当作一个导电支脚,建立一个范围较大的实时充电区域对其提供充电电压。
实际应用中,根据实际使用要求,不同极性或不同导电支脚所对应的实时充电区域的实际形状大小可以存在差异,例如图5中,正极实时充电区域和负极实时充电区域的形状大小不同。当然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要求不同极性或不同导电支脚所对应的实时充电区域的实际形状大小相同,例如图4中的正极实时充电区域和负极实时充电区域。
实际应用中,导电支脚可以采用现有的导电结构实现。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电支脚不但需要满足电连接功能,还可以实现支撑或辅助支撑功能,例如可以采用金属柱子、金属盘子等结构实现(保证与导电单元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实现大电流充电),导电支脚一端通过电路(如导线)与待充电设备的电源电连接,导电支脚另一端压在充电平台上,与导电单元电接触。
实际应用中,待充电设备可以为各种需要充电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也可以为电动汽车、无人飞行器等。当需要使用本发明的充电装置对待充电设备充电时,需要通过物理电连接结构,将待充电设备的电源的正负极与充电装置的充电平台进行接触式的电连接,例如当待充电设备为无人飞行器时,可以在待充电设备的支脚上固定导电支脚,导电支脚通过引线与无人飞行器的电池正负极连接,当无人飞行器停靠在充电平台时,导电支脚与充电平台电接触,此时只要调节充电平台上与导电支脚对应的实时充电区域的输出电压,就可实现对无人飞行器进行充电。又如当待充电设备是手机时,可以在手机背面固定导电片(实际可以为金属片,或者导电贴膜等结构),该导电片电连接手机的充电接口,通过该手机的充电接口与手机内部电池电连接,当需要充电时,将手机放置在充电平台上,手机背面的导电片与导电单元电接触,导电单元为手机提供充电电压。
在某些实施例中,步骤S2中对停靠在充电平台上的待充电设备充电,其中,当待充电设备为无人驾驶汽车或无人飞行器时,“停靠在充电平台上”可以理解为停放在充电平台上,并且无人驾驶汽车或无人飞行器的导电支脚与充电平台电连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待充电设备为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时,“停靠在充电平台上”可以理解为放置在充电平台上,并且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背面的导电片与充电平台电连接。
在充电装置利用实时充电区域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使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与实时充电区域中任意一个或多个导电单元接触,都能保证对待充电设备正常充电。例如参见图3,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中的两个导电单元110,在充电过程中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具体为,例如待充电设备为手机,并且手机的标准充电电压为5V,假设负极接地,那么正极输出电压就是﹢5V,此时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中的两个导电单元110的输出电压均为﹢5V,并且在整个充电过程,两个导电单元110的输出电压都保持相同,即两个导电单元110的输出电压保持一致。这种设置方式,如果初始状态是导电支脚21只与一个导电单元110电接触,那么当待充电设备相对充电平台发生位移时,导电支脚21与另外一个导电单元110也电接触,由于两个导电单元110的输出电压的电压保持一致,此时并不会打断待充电设备的充电状态,还可以实现两个导电单元110同时为导电支脚21提供充电电压,保证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如果初始状态是导电支脚21同时与两个导电单元接触,那么可以实现两个导电单元110同时为导电支脚21提供充电电压,保证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针对一些充电电压变化的充电方法,要求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输出电压可以保持同步变化,以实现对待充电设备正常充电和保证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例如假设开始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的电压为5V,当待充电设备电量恢复至95%以上时(即快要充满电时),调整充电电压为2.5V,此时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输出电压由一开始的5V,同步调整为2.5V。
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处理器、控制芯片、单片机等硬件结构配合控制程序,实现对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精准控制,以实现在对待充电设备的充电过程中,使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输出电压与待充电设备的充电电压相匹配,并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
本发明的充电控制方法,通过建立实时充电区域,为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提供连续大范围的充电面积(即为某一导电支脚提供电压的区域的面积),使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得到保证(可以通过保证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与充电平台较大的有效充电接触面积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减少中断充电进行重新检测的次数实现),同时使充电平台中的导电单元的尺寸可以适当缩小,使充电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尺寸的待充电设备使用。
实际应用中,实时充电区域的建立方式有多种,例如实时充电区域的建立可以采用预约建立方式和实时建立方式。
预约建立方式是指在待充电设备停靠在充电平台之前,获取待充电设备的信息,并根据待充电设备的信息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其中,待充电设备的信息可以包括待充电设备的充电电压信息、导电支脚的尺寸信息、各导电支脚之间的距离信息、待充电设备预计开始充电时间信息、预计离开时间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信息。
具体为,假设待充电设备是无人机,那么在无人机停靠充电平台之前,获取无人机的相关信息(如充电电压、导电支脚尺寸和距离、预计停靠时间等信息),根据无人机的相关信息预先建立好实时充电区域,此时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导电单元可以不带电压,或者带有很低的试探电压(主要是为了检测无人机是否已经准确停靠在充电平台上),当无人机准确停靠在充电平台上时,启动实时充电区域对无人机进行充电。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待充电设备准备停靠至充电平台的时候,提供引导功能,使待充电设备可以准确停靠,保证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落在建立好的实时充电区域上。其中引导功能可以通过设置LED灯、或者发送引导信号的方式实现。
实时建立方式是指在待充电设备停靠在充电平台之后,根据待充电设备的停靠位置信息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待充电设备的停靠位置信息可以包括与导电支脚电接触的导电单元信息(即实时充电单元信息)或者包括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等。其中与导电支脚电接触的导电单元信息包括导电单元的位置信息,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与导电支脚电接触的导电单元数量信息。
以下,假设待充电设备为无人机,对实时充电区域的实时建立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参见图7,是无人机停靠在充电平台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无人机通过4个支撑脚进行停靠,其中2个支撑脚上设置有导电支脚21。当充电装置检测到无人机停靠在充电平台100上后,开始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1、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信息。
A2、根据实时充电单元建立实时充电区域。
具体的,实时充电单元为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电连接的导电单元。参见图7中,标号130即为实时充电单元。实际应用中,实时充电单元130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例如参见图7中的正极导电支脚21只与一个导电单元接触,即存在一个实时充电单元130;而负极导电支脚21同时与两个导电单元接触,即存在两个实时充电单元130。
实际应用中,步骤A1中的实时充电单元的信息可以包括实时充电单元130的位置信息。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实时充电单元130的信息还可以包括身份信息(如编号信息)、当前工作状态信息、对待充电设备20充电时的电压信息等。需要说明的是,实时充电单元130的位置信息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由于充电平台100由多个导电单元110排布组成的,因此可以对每一个导电单元进行编号,并且记录各编号的相对位置关系,这时,编号信息相当于位置信息;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位置信息可以通过方位信息表达,例如某一实时充电单元130位于第N行第X列。实际应用中,只要是可以使充电装置知晓实时充电单元130在整个充电平台100的具体位置的信息,都可以是实时充电单元130的位置信息。
实际应用中,步骤A1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信息,其获取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有多种。例如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接收待充电设备的信息进行获取,例如接收待充电设备的型号信息、充电电压信息等,可以获取对该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需要提供给实时充电单元的电压信息。又如在另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充电装置对充电平台与待充电设备的接触情况进行监测获得。例如通过重力传感器等监测是否有待充电设备停靠在充电平台上,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位置(即设置摄像头拍摄)。又或者通过不断对充电平台的每一个导电单元进行通电尝试,并且利用如电流传感器等电子器件对通电的电路参数进行监测,可以判断实时充电单元的位置,具体为:对充电平台上的任意两个导电单元进行通电测试(一个接通正极,一个接通负极),此时监测充电平台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电流情况,当测试至某一组导电单元时,发现充电平台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电流处于合理范围内,则可以得出这一组导电单元为实时充电单元,记录这一组导电单元的相关信息(例如位置信息、编号信息等)。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可以对上述的不同的获取方式和手段进行组合使用,例如在同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不同的获取方式和手段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不同信息,具体为:可以通过接收信息的方式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电压信息(即待充电设备的充电电压信息),通过监测的方式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位置信息。当然,也可以通过监测的方式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电压信息,例如通过重量、外形、导电支脚的尺寸和距离等信息判断待充电设备的型号,从而得到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标准电压信息,即得到实时充电单元的电压信息;也可以通过接收信息的方式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位置信息,例如通过待充电设备或者第三方监测设备得到实时充电单元的位置信息,再发送给充电装置。
步骤A2中根据实时充电单元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具体可以有不同的建立方法,例如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实时充电单元建立实时充电区域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至少一个与实时充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和该实时充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其中,将导电单元与实时充电单元关联是指:控制导电单元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使两者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者保持同步变化。例如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控制逻辑和/或控制信号控制,使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
具体参见图8,假设无人机的导电支脚21与充电平台100的接触情况如图8所示,无人机的正极导电支脚21与充电平台100的其中一个导电单元接触,此时该导电单元为实时充电单元130,当检测得到该实时充电单元130的相关信息后,将实时充电单元130的右侧相邻的导电单元110与该实时充电单元130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120(参见图8中正极导电支脚处的虚线框),该实时充电区域120为正极实时充电区域,由一个实时充电单元130和一个导电单元110组成。
当然,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将所有与实时充电单元130相邻的导电单元110与该实时充电单元130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120(参见图4中的实时充电区域120)。
在另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实时充电单元建立实时充电区域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距离小于设定距离值的所有导电单元和该实时充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其中,将导电单元与实时充电单元关联是指:控制导电单元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使两者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者保持同步变化。例如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控制逻辑和/或控制信号控制,使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而导电单元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距离可以理解为导电单元的中心到实时充电单元中心的距离,或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理解为导电单元中的任意一点到实时充电单元中的任意一点的最小距离或最大距离。
实际应用中,参见图9,导电单元110采用边长为d的正方形金属片,此时可以预先设置一个距离值1.5d,那么距离实时充电单元130中心的距离小于1.5d即为图9中虚线圆的范围,将中心位于这个虚线圆内的导电单元与该实时充电单元130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120(参见图9中虚线方框)。
实际应用中,预设的距离值(即设定距离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调整。
在另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建立实时充电区域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B1、获取与待充电设备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所有导电单元的信息;
B2、若与待充电设备充电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导电单元数量大于1,则将与待充电设备充电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所有导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若与待充电设备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导电单元数量等于1,则将至少一个与该导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和该导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
步骤B1中所获取的导电单元信息,即为实时充电单元信息。其中,将导电单元与导电单元(实时充电单元)关联是指:控制导电单元与导电单元(实时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使两者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者保持同步变化。例如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控制逻辑和/或控制信号控制,使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
实际应用中,通过检测待充电设备与充电平台的接触情况来建立实时充电区域。例如参见图5,待充电设备的正极导电支脚同时与4个导电单元接触,则此时4个导电单元均为实时充电单元,此时只需要将这4个导电单元关联,使这4个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即可得到实时充电区域120(参见图5中正极导电支脚21的虚线框)。又如参见图5,待充电设备的负极导电支脚只与1个导电单元接触,此时该导电单元为实时充电单元130,此时将与该实时充电单元130相邻的导电单元110和该实时充电单元130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120(参见图5中负极导电支脚21的虚线框)。
在某些更优的实施方案中,针对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同时与多个导电单元接触的情况,在将这多个与同一导电支脚接触的导电单元(即实时充电单元)关联后,还可以将与这些实时充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进行关联,使某些与导电支脚不直接电接触的导电单元参与进来,建立范围更大的实时充电区域(参见图6中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此时即使待充电设备相对于充电平台发生较剧烈的位移,也可以防止待充电设备的充电状态被打断,保证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提高充电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建立实时充电区域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C1、获取停靠在充电平台上的待充电设备充电的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
C2、根据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建立实时充电区域。
具体的,步骤C1中,可以采用摄像头拍摄停靠在充电平台上的待充电设备充电的导电支脚,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等分析得到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例如得出导电支脚具体位于充电平台的哪个具体位置(可以通过建立坐标系进行表达)。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对导电支脚进行识别,可以采用特殊形状、颜色的导电支脚。当然,结合本发明公开的技术内容,通过对现有技术手段的调整可以得出不同的获取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的方法、以及得出不同的表达导电支脚的位置的方式方法,在此不一一赘述。
实际应用中,步骤C2中根据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建立实时充电区域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将与导电支脚接触的导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又如可以将与导电支脚距离小于设定距离的导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其中,将导电单元与导电单元关联是指:控制导电单元与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使两者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者保持同步变化。例如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控制逻辑和/或控制信号控制,使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
当然,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其他与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导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进行关联,以建立范围更广的实时充电区域。只要是合理将某个或某些导电单元参与进来(该导电单元在待充电设备正常充电时为空接状态),共同形成实时充电区域,那么即可有助于提高充电装置的充电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更有效保障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实际应用中,实现使实时充电区域包括某个或某些与实时充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当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只与一个导电单元接触时(该导电单元即为实时充电单元),将该实时充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与该实时充电单元关联,形成实时充电区域;又如,当例如当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同时与多个导电单元接触时,将该多个导电单元关联形成实时充电区域,并且将该多个导电单元相邻的其他导电单元与该多个导电单元关联,实现扩大实时充电区域的面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只针对待充电设备的其中一个导电支脚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针对待充电设备的每一个导电支脚单独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即实时充电区域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一一对应,以提供更稳定更高效的充电效果。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充电装置,参见图1,该充电装置10包括充电平台100和控制模块200,该充电平台100由多个导电单元110排布组成,控制模块200与各导电单元110连接,实现控制每个导电单元110的输出电压,例如控制某些导电单元110输出待充电设备的标准充电电压,或者控制某些导电单元悬空不输出电压。参见图10,控制模块包括:
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210,用于建立至少一个实时充电区域,实时充电区域包括至少两个相邻的导电单元。
充电单元220,用于通过实时充电区域,对停靠在所述充电平台上的待充电设备充电。
电压控制单元230,控制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使所述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在对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过程中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
实际应用中,实时充电区域为在充电过程中对待充电设备提供充电电压的区域。
实际应用中,待充电设备可以为各种需要充电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也可以为电动汽车、无人飞行器等。当需要使用本发明的充电装置对待充电设备充电时,需要通过物理电连接结构,将待充电设备的电源的正负极与充电装置的充电平台进行接触式的电连接,例如当待充电设备为无人飞行器时,可以在待充电设备的支脚上固定导电支脚,导电支脚通过引线与无人飞行器的电池正负极连接,当无人飞行器停靠在充电平台时,导电支脚与充电平台电接触,此时只要调节充电平台上与导电支脚对应的实时充电区域的输出电压,就可实现对无人飞行器进行充电。又如当待充电设备是手机时,可以在手机背面固定导电片(实际可以为金属片,或者导电贴膜等结构),该导电片电连接手机的充电接口,通过该手机的充电接口与手机内部电池电连接,当需要充电时,将手机放置在充电平台上,手机背面的导电片与导电单元电接触,导电单元为手机提供充电电压。
具体的,待充电设备20为无人机,如图7所示,无人机通过4个支撑脚停靠在充电平台100上,其中2个支撑脚设置有导电支脚21,导电支脚21下端与充电平台100电连接,导电支脚21上端通过导向与无人机电池电连接。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210建立了两个实时充电区域120(正极实时充电区域和负极实时充电区域,图中﹢-图形表示极性),分别对应无人机的两个导电支脚。充电单元220利用正极实时充电区域和负极实时充电区域对无人机进行充电,并且电压控制单元230控制各实时充电区域120中的每一个导电单元110的输出电压,使各实时充电区域120中的每一个导电单元110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具体为,假设无人机的充电电压为5V,并且负极接地,正极输出电压为+5V,那么在无人机的充电过程中,电压控制单元230控制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的每一个导电单元110的输出电压为+5V,控制负极实时充电区域120的每一个导电单元110的输出电压为0V。这种设置方式,一方面保证了无人机的导电支脚与充电平台的有效充电接触面积,保证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同时无人机的导电支脚与实时充电区域中任意一个或多个导电单元接触,都能保证对无人机正常充电,即实现了即使无人机发生位移,也不会打断无人机的充电状态,进一步保证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根据充电方法不同,在充电过程中的电压可能会发生变化,此时电压控制单元230需要控制实时充电区域120中的每一个导电单元110的输出电压同步变化。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只针对待充电设备的其中一个导电支脚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针对待充电设备的每一个导电支脚单独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即实时充电区域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一一对应,以提供更稳定更高效的充电效果。
实际应用中,为了可以对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进行控制,可以采用如单片机、控制芯片等结构配合控制电路实现,例如单片机输出控制信号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根据控制信号控制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大小和极性。具体为,可以通过如单片机、控制芯片等结构配合控制电路实现对充电平台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进行统一控制,并且通过如单片机、控制芯片等结构配合控制电路实现控制每一个导电单元连接充电装置的充电电源正输出端、悬空或者接地。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实时充电区域中的所有导电单元可以与待充电设备的同一个导电支脚电连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实时充电区域中存在某一个导电单元与待充电设备的一个导电支脚电连接,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其余导电单元空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实时充电区域中存在某几个导电单元与待充电设备的同一个导电支脚电连接,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其余导电单元空接。其中,导电单元空接表示导电单元不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直接接触。
实际应用中,实时充电区域的建立方式有多种,例如实时充电区域的建立可以采用预约建立方式和实时建立方式,具体参见上述实施方式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实时建立方式建立实时充电区域,此时的充电装置,参见图11,还包括:
信息获取单元240,用于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信息,并将实时充电单元的信息发送给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210;
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210根据实时充电单元建立实时充电区域;
其中,实时充电单元为与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电连接的导电单元。
实际应用中,实时充电单元的信息可以包括实时充电单元的位置信息。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实时充电单元的信息还可以包括身份信息(如编号信息)、当前工作状态信息、对待充电设备充电时的电压信息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210可以对实时充电单元的信息进行分析,例如分析实时充电单元在充电平台上的具体位置,从而根据实时充电单元所在位置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实施方式说明。
实际应用中,信息获取单元240获取实时充电单元信息的获取方式和手段可以有多种。例如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接收待充电设备的信息进行获取,例如接收待充电设备的型号信息、充电电压信息等,可以获取对该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需要提供给实时充电单元的电压信息。又如在另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充电装置对充电平台与待充电设备的接触情况进行监测获得。例如通过重力传感器等监测是否有待充电设备停靠在充电平台上,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位置。又或者通过不断对充电平台的每一个导电单元进行通电尝试,并且利用如电流传感器等电子器件对通电的电路参数进行监测,可以判断实时充电单元的位置,具体为:对充电平台上的任意两个导电单元进行通电测试(一个接通正极,一个接通负极),此时监测充电平台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电流情况,当测试至某一组导电单元时,发现充电平台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电流处于合理范围内,则可以得出这一组导电单元为实时充电单元,记录这一组导电单元的相关信息(例如位置信息、编号信息等)。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可以对上述的不同的获取方式和手段进行组合使用,例如在同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不同的获取方式和手段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不同信息,具体为:可以通过接收信息的方式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电压信息(即待充电设备的充电电压信息),通过监测的方式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位置信息。当然,也可以通过监测的方式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电压信息,例如通过重量、外形、导电支脚的尺寸和距离等信息判断待充电设备的型号,从而得到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标准电压信息,即得到实时充电单元的电压信息;也可以通过接收信息的方式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位置信息,例如通过待充电设备或者第三方监测设备得到实时充电单元的位置信息,再发送给充电装置。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210根据实时充电单元建立实时充电区域的方式可以为: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将至少一个与实时充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和该实时充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其中,将导电单元与实时充电单元关联是指:控制导电单元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使两者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者保持同步变化。例如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控制逻辑和/或控制信号控制,使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
实际应用中,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将一个与实时充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和该实时充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或者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将多个与实时充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和该实时充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或者在另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将与实时充电单元相邻的全部导电单元和该实时充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210根据实时充电单元建立实时充电区域的方式可以为: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将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距离小于设定距离值的所有导电单元和该实时充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其中,将导电单元与实时充电单元关联是指:控制导电单元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使两者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者保持同步变化。例如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控制逻辑和/或控制信号控制,使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
实际应用中,导电单元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距离可以理解为导电单元的中心到实时充电单元中心的距离,或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理解为导电单元中的任意一点到实时充电单元中的任意一点的最小距离或最大距离。
实际应用中,预设的距离值(即设定距离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调整。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信息获取单元,可以用于获取与待充电设备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所有导电单元的信息(例如位置信息、数量信息等),并发送给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若与待充电设备充电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导电单元数量大于1,则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将与待充电设备充电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所有导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参见图5的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若与待充电设备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导电单元数量等于1,则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将至少一个与该导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和该导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参见图3中的正极实时充电区域120,图4中的正负极实时充电区域120)。
实际应用中,信息获取单元获取与待充电设备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所有导电单元的信息,该导电单元即为实时充电单元。并且,将导电单元与导电单元(实时充电单元)关联是指:控制导电单元与导电单元(实时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使两者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者保持同步变化。例如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控制逻辑和/或控制信号控制,使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与实时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
实际应用中,通过合理将某个或某些与实时充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参与进来(该导电单元在待充电设备正常充电时为空接状态),共同形成实时充电区域,那么即可有助于提高充电装置的充电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更有效保障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充电装置的各个实施例中,其所包含的如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充电单元、电压控制单元、信息获取单元等结构,可以采用单个或多个数据处理芯片(如单片机、处理器等)搭配控制电路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虚拟模块实现。并且,本发明充电装置中的各个单元(如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充电单元、电压控制单元、信息获取单元等)应当理解为包括可以实现上述充电装置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单元的功能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虚拟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该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的充电控制方法,从而实现利用充电平台对待充电设备进行稳定高效的充电。
请参照图12,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由单片机或控制芯片或处理器等结合控制电路形成的充电控制设备。电子设备300包括处理器301和存储器302。其中,处理器301与存储器302电性连接。处理器301是电子设备3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电子设备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02内的计算机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02内的数据,执行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电子设备进行整体监控。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中的处理器301会按照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公开的充电控制方法步骤,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计算机程序的进程对应的指令加载到存储器302中,并由处理器301来运行存储在存储器302中的计算机程序,从而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公开的充电控制方法步骤,利用充电平台对待充电设备进行稳定高效的充电。
存储器302可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存储器302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中包含有可在处理器中执行的指令。计算机程序可以组成各种功能模块或功能单元,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充电单元、电压控制单元、信息获取单元等。处理器301通过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02的计算机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模块或功能单元的具体功能以及数据处理。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平台,该充电平台由多个导电单元排布组成,还包括上述的电子设备;当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该电子设备控制该充电平台,在该充电平台上建立至少一个实时充电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23)

1.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用于设有充电平台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平台由多个导电单元排布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至少一个实时充电区域,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包括至少两个相邻的导电单元;
通过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对停靠在所述充电平台上的待充电设备充电;
并且,控制所述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使所述同一个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在对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过程中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至少一个实时充电区域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信息;
根据实时充电单元建立实时充电区域;
所述实时充电单元为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电连接的导电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实时充电单元建立实时充电区域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至少一个与所述实时充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和该实时充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实时充电单元建立实时充电区域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与所述实时充电单元的距离小于设定距离值的所有导电单元和该实时充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至少一个实时充电区域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所有导电单元的信息;
若与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导电单元数量大于1,则将与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所有导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
若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导电单元数量等于1,则将至少一个与该导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和该导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至少一个实时充电区域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停靠在所述充电平台上的待充电设备充电的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建立实时充电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建立实时充电区域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与所述导电支脚接触的导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建立实时充电区域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与所述导电支脚距离小于设定距离的导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空接的导电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充电区域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一一对应。
11.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平台和控制模块,所述充电平台由多个导电单元排布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用于建立至少一个实时充电区域,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包括至少两个相邻的导电单元;
充电单元,用于通过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对停靠在所述充电平台上的待充电设备充电;
电压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使所述实时充电区域中的各导电单元的输出电压在对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过程中保持相同或同步变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实时充电单元的信息,并将所述实时充电单元的信息发送给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
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根据所述实时充电单元建立实时充电区域;
所述实时充电单元为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电连接的导电单元。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根据所述实时充电单元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包括: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将至少一个与所述实时充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和该实时充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根据所述实时充电单元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包括: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将与所述实时充电单元的距离小于设定距离值的所有导电单元和该实时充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所有导电单元的信息,并发送给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
若与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导电单元数量大于1,则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将与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所有导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
若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同一导电支脚电连接的导电单元数量等于1,则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将至少一个与该导电单元相邻的导电单元和该导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停靠在所述充电平台上的待充电设备充电的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并将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
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根据所述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建立实时充电区域。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根据所述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包括: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将与所述导电支脚接触的导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根据所述导电支脚的位置信息建立实时充电区域包括: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建立单元将与所述导电支脚距离小于设定距离的导电单元关联,得到实时充电区域。
19.根据权利要求11-18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充电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空接的导电单元。
20.根据权利要求11-18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充电区域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导电支脚一一对应。
21.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通过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3.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平台,所述充电平台由多个导电单元排布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设备;
当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所述电子设备控制所述充电平台,在所述充电平台上建立至少一个实时充电区域。
CN201910638516.1A 2019-07-16 2019-07-16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03650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8516.1A CN110365078A (zh) 2019-07-16 2019-07-16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8516.1A CN110365078A (zh) 2019-07-16 2019-07-16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65078A true CN110365078A (zh) 2019-10-22

Family

ID=68219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38516.1A Pending CN110365078A (zh) 2019-07-16 2019-07-16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65078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01426A (zh) * 2019-12-09 2020-03-24 北京京东乾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无人机、充电板及无人机充电系统
CN111064258A (zh) * 2019-12-31 2020-04-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设备及供电方法
CN111129844A (zh) * 2019-12-31 2020-05-0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设备及方法
CN113098124A (zh) * 2021-03-31 2021-07-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设备及供电方法
CN113206526A (zh) * 2021-05-07 2021-08-03 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控制方法及其装置、电动载人飞行器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7250A (zh) * 2008-04-23 2009-10-2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导电结构及使用该导电结构的变压器
CN106154784A (zh) * 2014-12-06 2016-11-23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产生单元的供电方法以及处理盒
CN107221943A (zh) * 2017-07-26 2017-09-29 吴雯雯 一种基于区域配电协调控制的电动汽车充电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8110519A (zh) * 2018-02-05 2018-06-01 广州市君望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 充电桩和机器人充电系统
WO2019007995A1 (en) * 2017-07-03 2019-01-10 France Brevets COUPLING INTERFAC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CN109910650A (zh) * 2019-04-03 2019-06-21 上海歌尔泰克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接触式充电装置及无人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7250A (zh) * 2008-04-23 2009-10-2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导电结构及使用该导电结构的变压器
CN106154784A (zh) * 2014-12-06 2016-11-23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产生单元的供电方法以及处理盒
WO2019007995A1 (en) * 2017-07-03 2019-01-10 France Brevets COUPLING INTERFAC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CN107221943A (zh) * 2017-07-26 2017-09-29 吴雯雯 一种基于区域配电协调控制的电动汽车充电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8110519A (zh) * 2018-02-05 2018-06-01 广州市君望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 充电桩和机器人充电系统
CN109910650A (zh) * 2019-04-03 2019-06-21 上海歌尔泰克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接触式充电装置及无人机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01426A (zh) * 2019-12-09 2020-03-24 北京京东乾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无人机、充电板及无人机充电系统
CN110901426B (zh) * 2019-12-09 2021-05-25 北京京东乾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无人机、充电板及无人机充电系统
CN111064258A (zh) * 2019-12-31 2020-04-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设备及供电方法
CN111129844A (zh) * 2019-12-31 2020-05-0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设备及方法
CN113098124A (zh) * 2021-03-31 2021-07-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设备及供电方法
CN113206526A (zh) * 2021-05-07 2021-08-03 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控制方法及其装置、电动载人飞行器和存储介质
CN113206526B (zh) * 2021-05-07 2023-08-18 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控制方法及其装置、电动载人飞行器和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65078A (zh)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US10074998B2 (en) Charging system,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aircraft
CN105313718B (zh) 车载蓄电池充电设备、系统及方法
CN108711662A (zh) 一种电池组加热装置与控制方法
JP2018533338A (ja) 二次電池の出力パラメータを調整する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CN107078358B (zh) 电池温度检测方法、控制系统、电池及无人飞行器
CN109131921A (zh) 一种无人机自动充电平台及自动充电方法
CN102136751B (zh) 蓄电池组在线均衡系统
CN103457318A (zh) 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充电加热系统及加热方法
WO2017148182A1 (zh) 充电桩用电容量分配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066874A (zh) 快速充电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564230B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风光互补型充电桩装置
CN108725820A (zh) 无人机自动充电平台
US20230223784A1 (en) Supercapacitor system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
CN109088111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与铅酸电池混合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7017678A (zh) 一种充电管理装置及其方法
US20240128784A1 (en) Voltage regulation circuit, power supply module, vehicle and control method
CN106149577A (zh) 一种楔形可充电的电网杆塔无人机停机坪及其控制方法
CN106476646B (zh) 电动汽车能源管理装置
CN106797132B (zh) 电池充电方法、充电系统、充电器及电池
CN206171232U (zh) 电动汽车能源管理装置
CN103296702B (zh) 可移动电子设备及其充电系统、获得电池的方法和充电坞
CN204481547U (zh) 旋翼无人机充电桩
EP4131717A1 (en)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bidirectional charging system
CN206348398U (zh) 一种用于铝电解电容器电老炼试验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28500 Qintianhui Apartment Building, 928 Hefu Road, Hecheng Street, Gaoming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11, 1803

Applicant after: FOSHAN ANHAO TECHNOLOGY SER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500 Qintianhui Apartment Building, 928 Hefu Road, Hecheng Street, Gaoming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11 1803-1804

Applicant before: FOSHAN ANHAO TECHNOLOGY SERVICE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23

Address after: 650032 room 402, unit 1, building 1, No. 285, xiaocaiyuan, Wuhua District, Kunming, Yunn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Yang Shao

Address before: 528500 1803, block 11, qintianhui apartment building, No. 928, Hefu Road, Hecheng street, Gaoming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FOSHAN ANHAO TECHNOLOGY SERVICE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