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1991A - 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1991A
CN110351991A CN201910661991.0A CN201910661991A CN110351991A CN 110351991 A CN110351991 A CN 110351991A CN 201910661991 A CN201910661991 A CN 201910661991A CN 110351991 A CN110351991 A CN 1103519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transfer
plate
transfer substrat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619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51991B (zh
Inventor
卢忠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axi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Karh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Karh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Karh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6199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519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51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19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19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19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36Heat pipes, e.g. wicks or capillary pump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05K7/20409Outer radiating structures on heat dissipating housings, e.g. fins integrated with the hou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传热基板包括:传热基板主体,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设有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沟槽,沟槽沿第一方向延伸;传热管路,位于传热基板主体内并延伸至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当本发明的传热基板表面插设具有相互隔离的散热管路及换热管路的传热翅片时,基板内的传热管路可以经由连接管与传热翅片内的换热管路相连通,这样在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传热基板上的热量不但可以通过与传热翅片直接接触的部分传递,也可以通过传热基板内的传热管路传递至传热翅片内的换热管路后与传热翅片内的散热管路直接进行热交换,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热阻,提高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传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无论采用常规散热器结构还是散热器结构对功率器件进行散热时,散热器结构一般包括基板及插设于基板上的若干个翅片,此时,所述传热基板主体一般为表面形成有沟槽的实体板材,所述翅片插设于所述沟槽内。在上述结构中,采用插设方式将所述翅片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相连接时,由于所述翅片仅通过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插接处的接触部位进行换热,又所述翅片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插设处有间隙,所述翅片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之间的热阻非常大,即使在所述沟槽内填充导热胶或焊料,所述翅片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之间的热阻仍然非常大,这必然会大大降低散热器结构的散热效率。
因此,提供一种散热器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实数必要。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散热器结构的基板为表面形成有沟槽的实体板材,翅片插设于沟槽内时存在翅片与基板之间的热阻非常大,散热器结构的散热效率非常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传热基板,所述传热基板包括:
传热基板主体,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设有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沟槽,所述沟槽沿第一方向延伸;
传热管路,位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并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热管路包括:
若干个第一传热管路,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若干个所述第一传热管路至少分别一一对应于各所述沟槽的同一侧,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若干个第二传热管路,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若干个所述第二传热管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下方,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一一上下对应设置;
若干个第三传热管路,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之间,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均相连通;所述第三传热管路沿第二方向延伸;
若干个第一延伸传热管路,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的一端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表面;
若干个第二延伸传热管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远离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的一端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表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传热管路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均分别位于所述沟槽相对的两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传热管路的长度小于若干个所述沟槽的排布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沿所述第二方向上包括至少两行所述第三传热管路,相邻两行所述第三传热管路之间具有间距。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传热管路的直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之间的间距。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沿所述第三传热管路排布的方向,不同相邻所述第三传热管路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及第二间距。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热基板还包括第一传热工质,所述第一传热工质至少位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散热器结构,所述散热器结构包括:
如上述任一方案中所述的传热基板;
若干块传热翅片,分别插设于所述沟槽内;所述传热翅片内形成有散热管路及换热管路;所述散热管路为封闭管路,所述散热管路内填充有第二传热工质;
连接管路,位于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传热基板之间,并将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传热管路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管路包括:
第一连接管,一端与所述传热管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表面的一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路的一端相连接;
第二连接管,一端与所述传热管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表面的另一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路的另一端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热翅片通过导热胶、挤压或焊料固定于沟槽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热翅片为复合板式结构,包括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及第三板材,所述第一板材、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复合在一起,且所述散热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之间,所述换热管路位于所述第二板材与所述第三板材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热翅片为复合板式结构,包括第一板材、第二板材、第三板材及第四板材,所述第一板材、所述第二板材、所述第三板材及所述第四板材复合在一起,且所述散热管路位于所述第二板材与所述第三板材之间,所述换热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之间,及所述第三板材与所述第四板材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器结构还包括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位于所述传热翅片的至少一表面,所述散热鳍片沿平行于所述传热翅片表面的方向呈波浪状或方波状延伸。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传热基板不但表面设有用于插设翅片的沟槽,内部延伸至基板表面的传热管路,当所述传热基板表面插设具有相互隔离的散热管路及换热管路的传热翅片时,基板内的传热管路可以经由连接管与传热翅片内的换热管路相连通,这样在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所述传热基板上的热量不但可以通过与传热翅片直接接触的部分传递,也可以通过所述传热基板内的传热管路传递至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所述换热管路后与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散热管路直接进行热交换,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热阻,提高散热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散热器结构在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所述传热基板上的热量不但可以通过与传热翅片直接接触的部分传递,也可以通过所述传热基板内的传热管路传递至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所述换热管路后与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散热管路直接进行热交换,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热阻,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传热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沿图1中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沿图1中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沿图2中CC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及图6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散热器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至图8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散热器结构中的传热翅片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传热基板主体
10 沟槽
11 第一传热管路
12 第二传热管路
13 第三传热管路
14 第一延伸传热管路
15 第二延伸传热管路
2 传热翅片
21 散热管路
22 换热管路
23 第一板材
231 第一凸起部
24 第二板材
25 第三板材
251 第二凸起部
26 第四板材
27 第二传热工质
3 第一连接管
4 第二连接管
d1 第一间距
d2 第二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8。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提供一种传热基板,所述传热基板包括:传热基板主体1,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上表面设有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沟槽10,所述沟槽10沿第一方向延伸;传热管路,所述传热管路位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内并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上表面。
作为示例,所述传热管路包括:若干个第一传热管路11,若干个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内;若干个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至少分别一一对应于各所述沟槽10的同一侧,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若干个第二传热管路12,若干个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内;若干个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下方,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一一上下对应设置;若干个第三传热管路13,若干个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内,且位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之间,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均相连通;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沿第二方向延伸;若干个第一延伸传热管路14,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14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1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的一端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表面;若干个第二延伸传热管路15,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路15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路1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远离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14的一端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表面。
作为示例,所述沟槽10可以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表面相垂直,也可以相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表面倾斜一定的角度。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具体的,所述第一方向可以为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长度方向,此时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也可以为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宽度方向,此时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长度方向。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还可以为任意两个相互垂直且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表面相平行的两个方向。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的长度小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沿第一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的长度小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的长度小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以确保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在第一方向上不会贯穿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且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在第二方向上不会贯穿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的长度如图1及图2所示的大于所述沟槽10的长度,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的长度也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沟槽10的长度。
在一示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沟槽10的同一侧,即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的数量与所述沟槽10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均位于各所述沟槽10的同一侧。
在另一示例中,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还可以均分别位于所述沟槽10相对的两侧,即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的数量均为所述沟槽10的两倍,且各所述沟槽10相对的两侧均设有一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一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位于所述沟槽10相对两侧的两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传热基板上插设的传热翅片的厚度,位于所述沟槽10相对两侧的两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传热基板上插设的传热翅片的厚度。
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若干个所述沟槽10的排布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此时,各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均沿所述第二方向贯穿所有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有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
在另一示例中,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的长度小于若干个所述沟槽10的排布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沿所述第二方向上包括至少两行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且相邻两行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之间具有间距,如图4所示。
作为示例,若干个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可以均匀平行间隔排布,即各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等间距排布,如图2所示;当然,在其他示例中,若干个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也可以呈非均匀平行间隔排布,譬如,在几个区域内若干个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呈等间距排布,而相邻区域之间的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之间的间距与各区域内相邻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之间的间距不同,即如图4所示,在如图4的三个不同区域中,相邻两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具有第一间距d1,不同区域之间的相邻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之间具有第二间距d2,图4中所述第二间距d2可以大于所述第一间距d1。
作为示例,所述传热基板还包括第一传热工质(未示出),所述第一传热工质至少位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内;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传热工质还可以同时位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及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中。所述第一传热工质可以为气体或液体或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物,更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热工质为液体与气体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传热基板不但表面设有用于插设翅片的所述沟槽10,所述传热基板的内部还设有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及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且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经由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14引至基板10的表面,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经由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路15引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0的表面,当所述传热基板表面插设具有相互隔离的散热管路及换热管路的传热翅片时,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0内的传热管路可以经由连接管与传热翅片内的换热管路相连通,这样在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所述传热基板上的热量不但可以通过与传热翅片直接接触的部分传递,也可以通过所述传热基板内的传热管路传递至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所述换热管路后与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散热管路直接进行热交换,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热阻,提高散热效率。
实施例二
请结合图1至图4参阅图5至图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散热器结构,所述散热器结构包括:
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传热基板,所述传热基板的具体结构请参阅实施例一,此处不再累述;
若干块传热翅片2,所述传热翅片2分别插设于所述沟槽10内;所述传热翅片2内形成有散热管路21及换热管路22;所述散热管路21为封闭管路,所述散热管路21内填充有第二传热工质27;
连接管路,所述连接管路位于所述换热管路22与所述传热基板之间,并将所述换热管路22与所述传热管路相连接。
作为示例,所述连接管路包括:第一连接管3,所述第一连接管3一端与所述传热管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表面的一端相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管路3与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14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0表面的一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路22的一端相连接;
第二连接管4,所述第二连接管4一端与所述传热管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表面的另一端相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管路4与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路15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0表面的一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路22的另一端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散热器结构的传热技术包括在密封的相互连通的微槽道系统(即本申请中的所述传热基板中的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14及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路15,以及所述传热翅片2中的所述散热管路21及所述换热管路22内充装工作介质,通过工作介质的蒸发与冷凝相变实现热超导传热的热管技术;以及通过控制密闭体系中工作介质微结构状态的相变抑制(PCI)传热技术,即在传热过程中,液态介质的沸腾(或气态介质的冷凝)被抑制,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工质微结构的一致性,而实现高效传热的热超导(PCI)传热。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基板可以采用热管传热板,也可以采用相变抑制传热板;同样,所述传热翅片2可以采用热管传热薄板,也可以采用相变抑制传热薄板。
在一示例中,所述换热管路22可以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表面相平行,如图5所示;在另一示例中,所述换热管路22可以相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表面倾斜预设角度,即所述换热管路22的一端高于所述换热管路22的另一端;所述换热管路22的一端高于另一端,可以使得传热沿固定方向传,有利于传热系统的形成,提高所述散热器结构的散热效率。
作为示例,所述传热翅片2中的所述第二传热工质27可以为但不仅限于流体,优选地,所述第二传热工质27可以为气体或液体或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物,更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热工质27为液体与气体的混合物。
作为示例,如图5所示,所述传热翅片2可以通过导热胶或焊料固定于所述沟槽10内。
作为示例,若干个所述传热翅片2平行间隔排布,且所述传热翅片2的表面可以与所述传热基板的表面相垂直;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所述传热翅片2的表面也可以相较于所述传热基板的表面倾斜预设角度。
作为示例,所述散热管路21的形状可以呈但不仅限于六边形的蜂窝状,所述换热管路22可以为U型、单口进单口出的椭圆形或曲折蜿蜒状等等。
在一示例中,所述传热翅片2为复合板式结构,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沟槽10的同一侧时,所述传热翅片2包括第一板材23、第二板材24及第三板材25,所述第一板材23、所述第二板材24及所述第三板材25复合在一起,且所述散热管路21位于所述第一板材23与所述第二板材24之间,所述换热管路22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4与所述第三板材25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示例中,所述传热翅片2可以呈如图7所示的双面胀形态,即所述第一板材23上形成有与所述散热管路21相对应的第一凸起部231,且所述第一凸起部231的凸起方向为所述第一板材23远离所述第二板材24的方向;所述第三板材25上形成有与所述换热管路22相对应的第二凸起部251,且所述第二凸起部251的凸起方向为所述第三板材25远离所述第二板材24的方向。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所述传热翅片2还可以呈单面胀形态,即所述第一凸起部231的凸起方向与所述第二凸起部232的凸起方向相同。
在另一示例中,所述传热翅片2为复合板式结构,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还可以均分别位于所述沟槽10相对的两侧时,如图8所示,所述传热翅片2包括第一板材23、第二板材24、第三板材25及第四板材26,所述第一板材23、所述第二板材24、所述第三板材25及所述第四板材26复合在一起,且所述散热管路21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4与所述第三板材25之间,所述换热管路22位于所述第一板材23与所述第二板材24之间,及所述第三板材25与所述第四板材26之间。
作为示例,所述传热翅片2应为导热性良好的材料,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翅片2的材料可以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钛、钛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或任意至少两种的组合。
作为示例,所述散热器结构还可以包括散热鳍片(未示出),所述散热鳍片位于所述传热翅片2的至少一表面,所述散热鳍片沿平行于所述传热翅片2表面的方向呈波浪状或方波状延伸。
作为示例,所述散热鳍片可以位于所述传热翅片2的一表面,也可以同时位于所述传热翅片2相对的两表面。
在一示例中,所述散热鳍片可以为一块散热板经冲压加工成波浪状或方波状的散热板状结构。
在另一示例中,所述散热鳍片还可以位包括若干个呈波浪状或方波状延伸的散热条及位于所述散热条两端并将各所述散热条一体连接的连接部的结构。
通过在所述传热翅片2的表面设置所述散热鳍片,可以大幅增大散热面积,成倍增加散热能力,又可以增加所述传热翅片2的承压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本发明的散热器结构的工作原理为:贴置于所述传热基板上的功率器件工作发热时,热量经由两个路径传导至所述传热翅片2上,其中一条路径为:热量由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经由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与所述传热翅片2的接触处传递出所述传热翅片2上,另一条路径为:经由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14、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路15、所述第一连接管3及所述第二连接管4中的所述第二传热工质27传递至所述传热翅片2上的所述换热管路22上;传递至所述传热翅片2上的热量经由所述散热管路21传递至整个所述传热翅片2上。由于热量可以通过所述散热管路21与所述换热管路22直接交换,而所述散热管路21与所述换热管路22之间仅隔有一层板材,传热过程中的热阻非常小,使得所述散热器结构的热阻非常低,具有非常高的散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所述传热基板包括:热基板主体,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设有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沟槽,所述沟槽沿第一方向延伸;传热管路,位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并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本发明的传热基板不但表面设有用于插设翅片的沟槽,内部延伸至基板表面的传热管路,当所述传热基板表面插设具有相互隔离的散热管路及换热管路的传热翅片时,基板内的传热管路可以经由连接管与传热翅片内的换热管路相连通,这样在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所述传热基板上的热量不但可以通过与传热翅片直接接触的部分传递,也可以通过所述传热基板内的传热管路传递至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所述换热管路后与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散热管路直接进行热交换,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热阻,提高散热效率;本发明提供的散热器结构在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所述传热基板上的热量不但可以通过与传热翅片直接接触的部分传递,也可以通过所述传热基板内的传热管路传递至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所述换热管路后与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散热管路直接进行热交换,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热阻,提高散热效率。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4)

1.一种传热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基板包括:
传热基板主体,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设有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沟槽,所述沟槽沿第一方向延伸;
传热管路,位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并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去1所述的传热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路包括:
若干个第一传热管路,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若干个所述第一传热管路至少分别一一对应于各所述沟槽的同一侧,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若干个第二传热管路,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若干个所述第二传热管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下方,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一一上下对应设置;
若干个第三传热管路,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之间,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均相连通;所述第三传热管路沿第二方向延伸;
若干个第一延伸传热管路,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的一端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表面;
若干个第二延伸传热管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远离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的一端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均分别位于所述沟槽相对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热管路的长度小于若干个所述沟槽的排布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沿所述第二方向上包括至少两行所述第三传热管路,相邻两行所述第三传热管路之间具有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热管路的直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之间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基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传热管路排布的方向,不同相邻所述第三传热管路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及第二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热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基板还包括第一传热工质,所述第一传热工质至少位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内。
9.一种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结构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传热基板;
若干块传热翅片,分别插设于所述沟槽内;所述传热翅片内形成有散热管路及换热管路;所述散热管路为封闭管路,所述散热管路内填充有第二传热工质;
连接管路,位于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传热基板之间,并将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传热管路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路包括:
第一连接管,一端与所述传热管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表面的一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路的一端相连接;
第二连接管,一端与所述传热管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表面的另一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路的另一端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翅片通过导热胶、挤压或焊料固定于沟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翅片为复合板式结构,包括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及第三板材,所述第一板材、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复合在一起,且所述散热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之间,所述换热管路位于所述第二板材与所述第三板材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翅片为复合板式结构,包括第一板材、第二板材、第三板材及第四板材,所述第一板材、所述第二板材、所述第三板材及所述第四板材复合在一起,且所述散热管路位于所述第二板材与所述第三板材之间,所述换热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之间,及所述第三板材与所述第四板材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结构还包括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位于所述传热翅片的至少一表面,所述散热鳍片沿平行于所述传热翅片表面的方向呈波浪状或方波状延伸。
CN201910661991.0A 2019-07-22 2019-07-22 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Active CN1103519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1991.0A CN110351991B (zh) 2019-07-22 2019-07-22 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1991.0A CN110351991B (zh) 2019-07-22 2019-07-22 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1991A true CN110351991A (zh) 2019-10-18
CN110351991B CN110351991B (zh) 2020-10-27

Family

ID=68179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61991.0A Active CN110351991B (zh) 2019-07-22 2019-07-22 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51991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3911A (zh) * 2019-12-06 2020-03-27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口琴管散热器
CN111504095A (zh) * 2020-04-27 2020-08-07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CN112105235A (zh) * 2020-09-22 2020-12-18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板管结合的散热结构及电子设备
US20230055907A1 (en) * 2020-12-25 2023-02-23 Cooler Master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WI804812B (zh) * 2020-10-22 2023-06-1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裝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623181U (zh) * 2010-03-18 2010-11-03 王春 一种散热装置
CN201828175U (zh) * 2010-07-25 2011-05-11 东莞市为开金属制品厂 热管式散热器
CN105004205A (zh) * 2015-08-06 2015-10-28 浙江嘉熙光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体化热超导板式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140194A (zh) * 2015-07-03 2015-12-09 浙江嘉熙光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热超导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466262A (zh) * 2015-12-31 2016-04-06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8590210U (zh) * 2018-08-03 2019-03-08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循环通道热超导传热基板及热超导散热器结构
CN109699164A (zh) * 2019-02-28 2019-04-30 常州常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板式热管散热壳体
CN109962044A (zh) * 2019-03-19 2019-07-02 上海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热超导散热板及插翅散热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623181U (zh) * 2010-03-18 2010-11-03 王春 一种散热装置
CN201828175U (zh) * 2010-07-25 2011-05-11 东莞市为开金属制品厂 热管式散热器
CN105140194A (zh) * 2015-07-03 2015-12-09 浙江嘉熙光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热超导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004205A (zh) * 2015-08-06 2015-10-28 浙江嘉熙光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体化热超导板式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466262A (zh) * 2015-12-31 2016-04-06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8590210U (zh) * 2018-08-03 2019-03-08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循环通道热超导传热基板及热超导散热器结构
CN109699164A (zh) * 2019-02-28 2019-04-30 常州常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板式热管散热壳体
CN109962044A (zh) * 2019-03-19 2019-07-02 上海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热超导散热板及插翅散热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3911A (zh) * 2019-12-06 2020-03-27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口琴管散热器
CN111504095A (zh) * 2020-04-27 2020-08-07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CN112105235A (zh) * 2020-09-22 2020-12-18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板管结合的散热结构及电子设备
TWI804812B (zh) * 2020-10-22 2023-06-1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裝置
US11913726B2 (en) 2020-10-22 2024-02-27 Cooler Master Co., Ltd. Vapor chamber heatsink assembly
US20230055907A1 (en) * 2020-12-25 2023-02-23 Cooler Master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11713927B2 (en) * 2020-12-25 2023-08-01 Cooler Master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1991B (zh) 2020-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51991A (zh) 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US10619951B2 (en) Phase transition suppression heat transfer plate-based heat exchanger
CN109612315A (zh) 相变散热装置
TWI498519B (zh) 散熱模組
TWM619163U (zh) 散熱裝置
CN110366358A (zh) 热超导板及热超导散热器
CN206371038U (zh) 一种新能源电池箱用换热器
CN105555102A (zh) 具有热超导半导体制冷系统的密封机柜
CN111315192A (zh) 一种液冷式冷板热管换热装置
CN201156860Y (zh) 散热用水冷头结构
CN106895728A (zh) 一种卧式变径串、并联槽道板式脉动热管
CN204014395U (zh) 散热模组
CN206532224U (zh) Cpu相变抑制散热结构及电子产品
CN203369041U (zh) 散热模组
CN104215101B (zh) 板翅式换热器
CN204388666U (zh) 高效钛合金板翅式换热器芯体结构
CN218163392U (zh) 散热装置
CN208590210U (zh) 一种3d循环通道热超导传热基板及热超导散热器结构
CN211720951U (zh) 散热模组基板及热交换器结构
CN206847442U (zh) 一种变径串、并联槽道板式脉动热管
CN212629072U (zh) 一种换热单元以及换热模组
CN100464408C (zh) 散热装置
TWM267825U (en) Improved heat sink structure of liquid-cooling type heat sink device
CN107219905A (zh) 一种计算机机箱内的高效散热装置
CN110296621A (zh) 一种抗积垢板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1100 Room 201, 2 / F, building 2, No. 9, Taiji Road, Yu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Jiax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4117 No.1 Workshop, 188 Jinxiu Avenue, Yaozhuang Town, Jiashan Coun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JIAXI OPTOELECTRONIC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