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1861A - 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1861A
CN110351861A CN201810284966.0A CN201810284966A CN110351861A CN 110351861 A CN110351861 A CN 110351861A CN 201810284966 A CN201810284966 A CN 201810284966A CN 110351861 A CN110351861 A CN 1103518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terminal
base station
mimo
channel quality
ma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8496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宇
陈偲艺
李安新
陈岚
染谷隆雄
下平英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028496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51861A/zh
Priority to JP2019059896A priority patent/JP2019186924A/ja
Publication of CN110351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18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groups of terminals or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和基站。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由基站执行的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包括:从连接到所述基站的用户终端中,选择其信道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阈值的用户终端,其中根据用于用户终端的天线端口数和所述基站的天线端口数,调整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根据所选择的用户终端进行用户分组;调度所述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并且具体涉及用户终端的调度方法和基站。
背景技术
MIMO技术通过配置多根天线以分集或复用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可显著提高无线网络中的容量。已经提出了通过使用相同时频资源的多个并行的数据流来提高一个用户的传输效率的单用户MIMO(SU-MIMO)技术,以及通过使用相同时频资源的多个并行的数据流来提高不同用户的传输效率的多用户MIMO(MU-MIMO)技术。
在使用MU-MIMO的通信系统中,通常对选择了同一波束的多个用户进行分组,以确定使用相同时频资源的多个并行的数据流来进行通信的用户分组(以下简称为用户分组)。具体地,基站可考虑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来对选择了同一波束的多个用户进行用户分组。然而,当对选择了不同波束的多个用户进行用户分组时,由于不同用户所选择的波束不同,其反馈的信道质量信息(例如,CSI信息)所针对的波束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基站无法对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进行估计。因此,现有的用户分组方法不适用于调度选择了不同波束的多个用户以MU-MIMO方式进行通信。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包括:从连接到所述基站的用户终端中,选择其信道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阈值的用户终端,其中根据用于用户终端的天线端口数和所述基站的天线端口数,调整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根据所选择的用户终端进行用户分组;调度所述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选择单元,配置为从连接到所述基站的用户终端中,选择其信道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阈值的用户终端,其中根据用于用户终端的天线端口数和所述基站的天线端口数,调整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分组单元,配置为根据所选择的用户终端进行用户分组;调度单元,配置为调度所述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和基站中,通过选择其信道质量较好的用户终端来作为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候选用户终端,从而在无法获得用户之间的干扰的情况下,提高了以MU-MIMO方式进行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此外,通过根据用于用户终端的天线端口数和基站的天线端口数调整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阈值可提高对用户终端进行选择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A描述了应用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一个示例。
图1B描述了应用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一个示例。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由基站执行的用户终端调度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了的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将相对信道质量参数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框图。
图5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发送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和移动台。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的元件。应当理解:这里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此外,这里所述的UE可以包括各种类型的用户终端,例如移动终端(或称为移动台)或者固定终端,然而,为方便起见,在下文中有时候可互换地使用UE和移动台。
首先,参照图1A和图1B描述可以应用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例。该无线通信系统使用SU/MU MIMO技术与一个或多个UE进行通信。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基站可对选择了同一波束的多个移动台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在此,波束可以是基站通过波束赋形而产生的。如图1A所示,基站110可将选择了同一波束120的第一移动台131和第二移动台132作为一个用户分组进行调度。具体地,在图1A所示的示例中,基站110可根据用户之间的干扰,在选择了同一波束120的多个移动台中选择用户之间的干扰较小移动台作为一个用户分组。
另一方面,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基站也可对选择了不同波束的多个移动台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如图1B所示,第三移动台221选择了基站110发送的波束211,第四移动台222选择了基站110发送的波束212。然而,在图1B所示的示例中,基站110无法获得波束212对第三移动台221的干扰,以及波束211对第四移动台222的干扰。因此,不能根据用户之间的干扰进行用户分组。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无法获得用户之间的干扰的情况下,也可对于用户进行有效地调度从而实现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基站。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下,参照图2描述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用户终端调度方法。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由基站执行的用户终端调度方法200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在步骤S201中,从连接到所述基站的用户终端中,选择其信道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阈值的用户终端,其中根据用于用户终端的天线端口数和所述基站的天线端口数,调整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可根据基站的具体设置来确定基站的天线端口数。例如,基站的天线端口数可以是基站的天线数。又例如,基站的天线端口数可以是基站的收发单元(Transceiver Unit,TxRU)数,其中,一个TxRU可包含一个或多个天线。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基站可使用其天线端口中的部分或全部端口形成波束来与一个用户终端进行通信。例如,在图1A和图1B所示的示例中,基站110可包括16个天线端口。在图1A所示的示例中,基站110可通过对16个天线端口进行波束赋形,以形成波束120。另一方面,在图1B所示的示例中,基站110可通过对16个天线端口中的4个天线端口进行波束赋形形成第三移动台221选择的波束211,此外,基站110可通过对16个天线端口中的8个天线端口进行波束赋形形成第四移动台222选择的波束212。
移动台可通过检测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向基站反馈其质量参数。由于该测量可能是基于通过基站的天线端口中的部分端口发送的参考信号进行的,因此,在步骤S201中,可根据用于用户终端的天线端口数和所述基站的天线端口数调整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例如,可根据用于用户终端的天线端口数与所述基站的天线端口数的比值来进行调整。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信道质量参数可以是能够反映用户终端的信道质量任何参数。例如,信道质量参数可以是用户终端的信道质量信息(CQI)、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秩指示(RI)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等。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信用户终端的道质量参数为该用户终端的绝对信道质量参数,并且所述阈值为对应于绝对信道质量参数的第一阈值。
例如,当信道质量参数为CQI时,绝对信道质量参数可是用户终端在多个传输块(transmission block)上测量的瞬时CQI的平均值或者长时(long term)CQI的平均值。类似地,当信道质量参数为SINR时,信道质量参数可以是用户终端在多个传输块上的瞬时SINR的平均值或长时SINR的平均值。
第一阈值为与绝对信道质量参数对应的值。当信道质量参数是用户终端的CQI时,可根据预先设置的CQI等级来设置第一阈值。例如,可选择预先设置的CQI等级中的特定CQI等级作为第一阈值。又例如,可对预先设置的CQI等级中的特定CQI等级进行偏置,以确定第一阈值。在步骤S201中,选择该用户终端的CQI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用户终端。
类似地,当信道质量参数是用户终端的SINR时,可根据预先设置的MCS等级或CQI等级所对应的SINR来设置第一阈值。例如,可选择预先设置的CQI等级中的特定CQI等级或预先设置的MCS等级中的特定MCS等级所对应的SINR作为第一阈值。又例如,可对特定CQI等级或特定MCS等级所对应的SINR进行偏置,以确定第一阈值。在步骤S201中,选择该用户终端的SINR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用户终端。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用户终端的道质量参数可以是该用户终端的相对信道质量参数,并且所述阈值为对应于相对信道质量参数的第二阈值。可根据用户终端的绝对信道质量参数和参考信道质量参数获得的相对信道质量参数。参考信道质量参数可以是最大CQI等级或最大MCS等级。例如在信道质量参数是CQI的情况下,可根据用户终端的瞬时CQI的平均值或者长时CQI的平均值确定该终端的CQI等级(即,最大CQI等级)。具体地,最大CQI等级可以是低于用户终端的瞬时CQI的平均值或者长时CQI的平均值的最大CQI等级。例如,可根据用户终端的瞬时CQI的平均值或者长时CQI的平均值,在预先设置的CQI等级,选择低于该平均值的,预先设置的CQI等级中最大的CQI等级作为用户终端的最大CQI等级。最大MCS等级的选择方式与最大CQI等级的选择方式类似,故在此不再赘述。
图3是示出了的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将相对信道质量参数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的示意图。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信道质量参数为SINR。如图3所示,用户终端的绝对信道质量参数为第一SINR 310,以及参考信道质量参数为与低于用户终端的SINR所要求的MCS的最大MCS等级所对应的第二SINR 320。可获得第一SINR 310与第二SINR 320之间的差值作为用户终端的相对信道质量参数。图3中的灰色箭头示出了对应于相对SINR的第二阈值。在步骤S201中,可确定第一SINR 310与第二SINR 320之间的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并且选择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的用户终端。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基站还可根据传输层(layer)数来对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进行调整。在此,传输层可以是进行数据传输时基站或UE所支持的同时进行传输的数据流的流数。具体地,图2中所示的方法200还可包括根据用于用户终端将被调度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层数以及所述基站将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中使用的总传输层数,调整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
例如,在信道质量参数为CQI的情况下,由于用户反馈的CQI基于RI所指示的数据流的SINR的平均值,也就是说,每个流分到的基站发射功率是基站发射总功率的1/RI,因此,可通过以下公式(1)来获得调整的信道质量参数CQIupdate:
CQIupdate=CQI*RI*L/M (1)
其中,用户终端的原始CQI,L为用户终端将被调度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层数,M为基站将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中使用的总传输层数。
在步骤S201中使用绝对信道质量参数与阈值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基站可根据用户终端自身的信道质量来选择信道质量较高的用户终端作为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候选用户终端。与绝对信道质量参数相比,相对信道质量参数不仅考虑了用户终端自身的信道质量还考虑了与用户最接近的系统传输性能所要求的信道质量,并通过比较二者的差值来选择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候选用户终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选择的准确性。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基站还可根据来自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对步骤S201中使用的阈值进行调整。例如,图2中所示的方法200还可包括根据来自一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调整用于该用户终端的阈值。应答信息可以是用户终端对从基站发送的信息反馈的ACK/NACK信号。当来自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为ACK信号时可降低在步骤S201中用于该终端的阈值,当来自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为NACK信号时可提高在步骤S201中用于该终端的阈值,反之亦然。
又例如,图2中所示的方法200还可包括根据来自连接到所述基站的部分或全部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调整用于所述部分或全部用户终端的阈值。当来自连接到所述基站的部分或全部用户终端ACK/NACK信号中ACK信号所占的比例高于设定值时,可降低在步骤S201中用于该部分或全部用户终端的阈值,否则可提高在步骤S201中用于该终端的阈值,反之亦然。
通过根据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对阈值进行调整,基站可更有效地对用户终端设置阈值,从而有效地选择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候选用户终端。
接下来,在步骤S202中,根据所选择的用户终端进行用户分组。然后在步骤S203中,调度所述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在步骤S203中,基站直接以MU-MIMO方式对在步骤S202中确定的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进行数据传输。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图2中所示的方法还可包括对于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比较该终端以S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和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当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高于以S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时,在步骤S203中,调度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例如,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可以是数据传输的比例公平因子。当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比例公平因子高于以S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比例公平因子时,在步骤S203中,调度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示例中,可独立地选择将以SU-MIMO方式进行通信的候选用户终端和将以MU-MIMO方式进行通信候选用户终端。例如,可对于一用户终端,基站可分别确定其是否可作为将以SU-MIMO方式进行通信的候选用户终端、以及是否可作为将以MU-MIMO方式进行通信的候选用户终端,并且,选择其中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较高的方式与该用户终端进行通信。从而,以SU-MIMO方式与其进行传输的用户终端可以是MU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也可以是MU用户分组外的用户终端。
下面,参照图4来描述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基站。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基站400的框图。如图4所示,基站400包括选择单元410、分组单元420和调度单元430。除了这三个单元以外,基站400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然而,由于这些部件与本公开实施例的内容无关,因此在这里省略其图示和描述。此外,由于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基站400执行的下述操作的具体细节与在上文中参照图1-3描述的细节相同,因此在这里为了避免重复而省略对相同细节的重复描述。
选择单元410可从连接到所述基站的用户终端中,选择其信道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阈值的用户终端,其中根据用于用户终端的天线端口数和所述基站的天线端口数,调整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基站可使用其天线端口中的部分或全部端口形成波束来与一个用户终端进行通信。移动台可通过检测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向基站反馈其质量参数。由于该测量可能是基于通过基站的天线端口中的部分端口发送的参考信号进行的,因此,可根据用于用户终端的天线端口数和所述基站的天线端口数调整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例如,可根据用于用户终端的天线端口数与所述基站的天线端口数的比值来进行调整。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可通过基站(例如,使用选择单元410)根据天线端口数来进行调整。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信道质量参数可以是能够反映用户终端的信道质量任何参数。例如,信道质量参数可以是用户终端的信道质量信息(CQI)、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秩指示(RI)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等。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信用户终端的道质量参数为该用户终端的绝对信道质量参数,并且所述阈值为对应于绝对信道质量参数的第一阈值。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用户终端的道质量参数可以是该用户终端的相对信道质量参数,并且所述阈值为对应于相对信道质量参数的第二阈值。可根据用户终端的绝对信道质量参数和参考信道质量参数获得的相对信道质量参数。参考信道质量参数可以是上述最大CQI等级或最大MCS等级。以上已结合CQI、SINR等信道质量参数对选择操作进行了详细说明,故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基站还可根据传输层(layer)数来对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进行调整。在此,传输层可以是进行数据传输时基站或UE所支持的同时进行传输的数据流的流数。具体地,选择单元410还可还可包括根据用于用户终端将被调度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层数以及所述基站将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中使用的总传输层数,调整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可根据以上公式(1)来根据传输层数对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进行调整,在此不再赘述。
在使用绝对信道质量参数与阈值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基站可根据用户终端自身的信道质量来选择信道质量较高的用户终端作为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候选用户终端。与绝对信道质量参数相比,相对信道质量参数不仅考虑了用户终端自身的信道质量还考虑了与用户最接近的系统传输性能所要求的信道质量,并通过比较二者的差值来选择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候选用户终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选择的准确性。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基站还可根据来自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对所使用的阈值进行调整。例如,基站400还可包括调整单元。调整单元可根据来自一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调整用于该用户终端的阈值。应答信息可以是用户终端对从基站发送的信息反馈的ACK/NACK信号。当来自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为ACK信号时可降低用于该终端的阈值,当来自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为NACK信号时可提高用于该终端的阈值,反之亦然。
又例如,调整单元还可包括根据来自连接到所述基站的部分或全部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调整用于所述部分或全部用户终端的阈值。当来自连接到所述基站的部分或全部用户终端ACK/NACK信号中ACK信号所占的比例高于设定值时,可降低用于该部分或全部用户终端的阈值,否则可提高用于该终端的阈值,反之亦然。
通过根据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对阈值进行调整,基站可更有效地对用户终端设置阈值,从而有效地选择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候选用户终端。
接下来,分组单元420根据所选择的用户终端进行用户分组。然后调度单元430调度所述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调度单元430可直接以MU-MIMO方式对分组单元420确定的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进行数据传输。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基站400还可包括比较单元。比较单元可比较该终端以S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和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当比较单元确定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高于以S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时,调度单元430调度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例如,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可以是数据传输的比例公平因子。当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比例公平因子高于以S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比例公平因子时,调度单元430调度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示例中,可独立地选择将以SU-MIMO方式进行通信的候选用户终端和将以MU-MIMO方式进行通信候选用户终端。例如,可对于一用户终端,基站可分别确定其是否可作为将以SU-MIMO方式进行通信的候选用户终端、以及是否可作为将以MU-MIMO方式进行通信的候选用户终端,并且,选择其中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较高的方式与该用户终端进行通信。从而,以SU-MIMO方式与其进行传输的用户终端可以是MU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也可以是MU用户分组外的用户终端。
<硬件结构>
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基站、用户终端等可以作为执行本公开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处理的计算机来发挥功能。图5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40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上述的基站400可以作为在物理上包括处理器510、内存520、存储器530、通信装置540、总线550等的计算机装置来构成。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装置”这样的文字也可替换为电路、设备、单元等。基站的硬件结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图中所示的各装置,也可以不包括部分装置。
例如,处理器处理器510仅图示出一个,但也可以为多个处理器。此外,可以通过一个处理器来执行处理,也可以通过一个以上的处理器同时、依次、或采用其它方法来执行处理。另外,处理器处理器510可以通过一个以上的芯片来安装。
基站400中的各功能例如通过如下方式实现:通过将规定的软件(程序)读入到处理器510、内存520等硬件上,从而使处理器510进行运算,对由通信装置540进行的通信进行控制,并对内存520和存储器530中的数据的读出和/或写入进行控制。
处理器510例如使操作系统进行工作从而对计算机整体进行控制。处理器510可以由包括与周边装置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构成。例如,上述的选择单元410、分组单元420、调整单元、比较单元以及调度单元430的部分功能等可以通过处理器510实现。
此外,处理器510将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数据等从存储器530和/或通信装置540读出到内存520,并根据它们执行各种处理。作为程序,可以采用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动作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序。
内存520是计算机可读取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电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P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它适当的存储介质中的至少一个来构成。内存520也可以称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主存储装置)等。内存520可以保存用于实施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可执行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等。
存储器530是计算机可读取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软磁盘(flexible disk)、软(注册商标)盘(floppy disk)、磁光盘(例如,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OM)等)、数字通用光盘、蓝光(Blu-ray,注册商标)光盘)、可移动磁盘、硬盘驱动器、智能卡、闪存设备(例如,卡、棒(stick)、密钥驱动器(key driver))、磁条、数据库、服务器、其它适当的存储介质中的至少一个来构成。存储器530也可以称为辅助存储装置。
通信装置540是用于通过有线和/或无线网络进行计算机间的通信的硬件(发送接收设备),例如也称为网络设备、网络控制器、网卡、通信模块等。通信装置540为了实现例如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和/或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Duplex),可以包括高频开关、双工器、滤波器、频率合成器等。
此外,处理器510、内存520等各装置通过用于对信息进行通信的总线550连接。总线550可以由单一的总线构成,也可以由装置间不同的总线构成。
此外,基站可以包括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硬件,可以通过该硬件来实现各功能块的部分或全部。例如,处理器1410可以通过这些硬件中的至少一个来安装。
(变形例)
另外,关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用语和/或对本说明书进行理解所需的用语,可以与具有相同或类似含义的用语进行互换。例如,信道和/或符号也可以为信号(信令)。此外,信号也可以为消息。参考信号也可以简称为RS(Reference Signal),根据所适用的标准,也可以称为导频(Pilot)、导频信号等。此外,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也可以称为小区、频率载波、载波频率等。
此外,无线帧在时域中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期间(帧)构成。构成无线帧的该一个或多个期间(帧)中的每一个也可以称为子帧。进而,子帧在时域中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时隙构成。子帧可以是不依赖于参数配置(numerology)的固定的时间长度(例如1ms)。
进而,时隙在时域中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符号(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符号、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符号等)构成。此外,时隙也可以是基于参数配置的时间单元。此外,时隙还可以包括多个微时隙。各微时隙在时域中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符号构成。此外,微时隙也可以称为子时隙。
无线帧、子帧、时隙、微时隙以及符号均表示传输信号时的时间单元。无线帧、子帧、时隙、微时隙以及符号也可以使用各自对应的其它名称。例如,一个子帧可以被称为传输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多个连续的子帧也可以被称为TTI,一个时隙或一个微时隙也可以被称为TTI。也就是说,子帧和/或TTI可以是现有的LTE中的子帧(1ms),也可以是短于1ms的期间(例如1~13个符号),还可以是长于1ms的期间。另外,表示TTI的单元也可以称为时隙、微时隙等而非子帧。
在此,TTI例如是指无线通信中调度的最小时间单元。例如,在LTE系统中,无线基站对各用户终端进行以TTI为单位分配无线资源(在各用户终端中能够使用的频带宽度、发射功率等)的调度。另外,TTI的定义不限于此。
TTI可以是经过信道编码的数据包(传输块)、码块、和/或码字的发送时间单元,也可以是调度、链路适配等的处理单元。另外,在给出TTI时,实际上与传输块、码块、和/或码字映射的时间区间(例如符号数)也可以短于该TTI。
另外,一个时隙或一个微时隙被称为TTI时,一个以上的TTI(即一个以上的时隙或一个以上的微时隙)也可以成为调度的最小时间单元。此外,构成该调度的最小时间单元的时隙数(微时隙数)可以受到控制。
具有1ms时间长度的TTI也可以称为常规TTI(LTE Rel.8-12中的TTI)、标准TTI、长TTI、常规子帧、标准子帧、或长子帧等。短于常规TTI的TTI也可以称为压缩TTI、短TTI、部分TTI(partial或fractional TTI)、压缩子帧、短子帧、微时隙、或子时隙等。
另外,长TTI(例如常规TTI、子帧等)也可以用具有超过1ms的时间长度的TTI来替换,短TTI(例如压缩TTI等)也可以用具有比长TTI的TTI长度短且1ms以上的TTI长度的TTI来替换。
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是时域和频域的资源分配单元,在频域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连续的副载波(子载波(subcarrier))。此外,RB在时域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符号,也可以为一个时隙、一个微时隙、一个子帧或一个TTI的长度。一个TTI、一个子帧可以分别由一个或多个资源块构成。另外,一个或多个RB也可以称为物理资源块(PRB,PhysicalRB)、子载波组(SCG,Sub-Carrier Group)、资源单元组(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PRG对、RB对等。
此外,资源块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资源单元(RE,Resource Element)构成。例如,一个RE可以是一个子载波和一个符号的无线资源区域。
另外,上述的无线帧、子帧、时隙、微时隙以及符号等的结构仅仅为示例。例如,无线帧中包括的子帧数、每个子帧或无线帧的时隙数、时隙内包括的微时隙数、时隙或微时隙中包括的符号和RB的数目、RB中包括的子载波数、以及TTI内的符号数、符号长度、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长度等的结构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此外,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参数等可以用绝对值来表示,也可以用与规定值的相对值来表示,还可以用对应的其它信息来表示。例如,无线资源可以通过规定的索引来指示。进一步地,使用这些参数的公式等也可以与本说明书中明确公开的不同。
在本说明书中用于参数等的名称在任何方面都并非限定性的。例如,各种各样的信道(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等)和信息单元可以通过任何适当的名称来识别,因此为这些各种各样的信道和信息单元所分配的各种各样的名称在任何方面都并非限定性的。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信号等可以使用各种各样不同技术中的任意一种来表示。例如,在上述的全部说明中可能提及的数据、命令、指令、信息、信号、比特、符号、芯片等可以通过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性粒子、光场或光子、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来表示。
此外,信息、信号等可以从上层向下层、和/或从下层向上层输出。信息、信号等可以经由多个网络节点进行输入或输出。
输入或输出的信息、信号等可以保存在特定的场所(例如内存),也可以通过管理表进行管理。输入或输出的信息、信号等可以被覆盖、更新或补充。输出的信息、信号等可以被删除。输入的信息、信号等可以被发往其它装置。
信息的通知并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层信令(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广播信息(主信息块(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媒体存取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信令)、其它信号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施。
另外,物理层信令也可以称为L1/L2(第1层/第2层)控制信息(L1/L2控制信号)、L1控制信息(L1控制信号)等。此外,RRC信令也可以称为RRC消息,例如可以为RRC连接建立(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RRC连接重配置(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等。此外,MAC信令例如可以通过MAC控制单元(MAC CE(Control Element))来通知。
此外,规定信息的通知(例如,“为X”的通知)并不限于显式地进行,也可以隐式地(例如,通过不进行该规定信息的通知,或者通过其它信息的通知)进行。
关于判定,可以通过由1比特表示的值(0或1)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由真(true)或假(false)表示的真假值(布尔值)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数值的比较(例如与规定值的比较)来进行。
软件无论被称为软件、固件、中间件、微代码、硬件描述语言,还是以其它名称来称呼,都应宽泛地解释为是指命令、命令集、代码、代码段、程序代码、程序、子程序、软件模块、应用程序、软件应用程序、软件包、例程、子例程、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步骤、功能等。
此外,软件、命令、信息等可以经由传输介质被发送或接收。例如,当使用有线技术(同轴电缆、光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路(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等)和/或无线技术(红外线、微波等)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资源发送软件时,这些有线技术和/或无线技术包括在传输介质的定义内。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系统”和“网络”这样的用语可以互换使用。
在本说明书中,“无线基站(BS,Base Station)”、“无线基站”、“eNB”、“gNB”、“小区”、“扇区”、“小区组”、“载波”以及“分量载波”这样的用语可以互换使用。无线基站有时也以固定台(fixed station)、NodeB、eNodeB(eNB)、接入点(access point)、发送点、接收点、毫微微小区、小小区等用语来称呼。
无线基站可以容纳一个或多个(例如三个)小区(也称为扇区)。当无线基站容纳多个小区时,无线基站的整个覆盖区域可以划分为多个更小的区域,每个更小的区域也可以通过无线基站子系统(例如,室内用小型无线基站(射频拉远头(RRH,Remote RadioHead)))来提供通信服务。“小区”或“扇区”这样的用语是指在该覆盖中进行通信服务的无线基站和/或无线基站子系统的覆盖区域的一部分或整体。
在本说明书中,“移动台(MS,Mobile Station)”、“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以及“终端”这样的用语可以互换使用。无线基站有时也以固定台(fixed station)、NodeB、eNodeB(eNB)、接入点(access point)、发送点、接收点、毫微微小区、小小区等用语来称呼。
移动台有时也被本领域技术人员以用户台、移动单元、用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用户台、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持机、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客户端或者若干其它适当的用语来称呼。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无线基站也可以用用户终端来替换。例如,对于将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间的通信替换为多个用户终端间(D2D,Device-to-Device)的通信的结构,也可以应用本公开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同样,本说明书中的用户终端也可以用无线基站来替换。
在本说明书中,设为通过无线基站进行的特定动作根据情况有时也通过其上级节点(upper node)来进行。显然,在具有无线基站的由一个或多个网络节点(network nodes)构成的网络中,为了与终端间的通信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动作可以通过无线基站、除无线基站之外的一个以上的网络节点(可以考虑例如移动管理实体(MME,Mobility ManagementEntity)、服务网关(S-GW,Serving-Gateway)等,但不限于此)、或者它们的组合来进行。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还可以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切换来使用。此外,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的处理步骤、序列、流程图等只要没有矛盾,就可以更换顺序。例如,关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以示例性的顺序给出了各种各样的步骤单元,而并不限定于给出的特定顺序。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利用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高级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超越长期演进(LTE-B,LTE-Beyond)、超级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SUPER 3G)、高级国际移动通信(IMT-Advanced)、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4G,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5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未来无线接入(FRA,Future RadioAccess)、新无线接入技术(New-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新无线(NR,New Radio)、新无线接入(NX,New radio access)、新一代无线接入(FX,Future generation radioacces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注册商标),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s)、码分多址接入2000(CDMA2000)、超级移动宽带(UMB,Ultra MobileBroadband)、IEEE 802.11(Wi-Fi(注册商标))、IEEE 802.16(WiMAX(注册商标))、IEEE802.20、超宽带(UWB,Ultra-WideBand)、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其它适当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系统和/或基于它们而扩展的下一代系统。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根据”这样的记载,只要未在其它段落中明确记载,则并不意味着“仅根据”。换言之,“根据”这样的记载是指“仅根据”和“至少根据”这两者。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对使用“第一”、“第二”等名称的单元的任何参照,均非全面限定这些单元的数量或顺序。这些名称可以作为区别两个以上单元的便利方法而在本说明书中使用。因此,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参照并不意味着仅可采用两个单元或者第一单元必须以若干形式占先于第二单元。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判断(确定)(determining)”这样的用语有时包含多种多样的动作。例如,关于“判断(确定)”,可以将计算(calculating)、推算(computing)、处理(processing)、推导(deriving)、调查(investigating)、搜索(looking up)(例如表、数据库、或其它数据结构中的搜索)、确认(ascertaining)等视为是进行“判断(确定)”。此外,关于“判断(确定)”,也可以将接收(receiving)(例如接收信息)、发送(transmitting)(例如发送信息)、输入(input)、输出(output)、存取(accessing)(例如存取内存中的数据)等视为是进行“判断(确定)”。此外,关于“判断(确定)”,还可以将解决(resolving)、选择(selecting)、选定(choosing)、建立(establishing)、比较(comparing)等视为是进行“判断(确定)”。也就是说,关于“判断(确定)”,可以将若干动作视为是进行“判断(确定)”。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连接的(connected)”、“结合的(coupled)”这样的用语或者它们的任何变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间的直接的或间接的任何连接或结合,可以包括以下情况:在相互“连接”或“结合”的两个单元间,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间单元。单元间的结合或连接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逻辑上的,或者还可以是两者的组合。例如,“连接”也可以替换为“接入”。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可以认为两个单元是通过使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线、线缆、和/或印刷电气连接,以及作为若干非限定性且非穷尽性的示例,通过使用具有射频区域、微波区域、和/或光(可见光及不可见光这两者)区域的波长的电磁能等,被相互“连接”或“结合”。
在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使用“包括(including)”、“包含(comprising)”、以及它们的变形时,这些用语与用语“具备”同样是开放式的。进一步地,在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用语“或(or)”并非是异或。
以上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公开并非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公开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确定的本公开的宗旨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作为修改和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是以示例说明为目的,对本公开而言并非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义。

Claims (14)

1.一种由基站执行的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包括:
从连接到所述基站的用户终端中,选择其信道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阈值的用户终端,其中根据用于用户终端的天线端口数和所述基站的天线端口数,调整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
根据所选择的用户终端进行用户分组;
调度所述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信道质量参数为绝对信道质量参数,以及
所述阈值为对应于所述绝对信道质量参数的第一阈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信道质量参数为根据用户终端的绝对信道质量参数和参考信道质量参数获得的相对信道质量参数,以及
所述阈值为对应于所述相对信道质量参数的第二阈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根据用于用户终端将被调度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层数以及所述基站将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中使用的总传输层数,调整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根据来自一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调整用于该用户终端的阈值。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根据来自连接到所述基站的部分或全部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调整用于所述部分或全部用户终端的阈值。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对于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比较该终端以S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和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其中
所述调度所述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当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高于以S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时,调度所述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8.一种基站,包括:
选择单元,配置为从连接到所述基站的用户终端中,选择其信道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阈值的用户终端,其中根据用于用户终端的天线端口数和所述基站的天线端口数,调整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
分组单元,配置为根据所选择的用户终端进行用户分组;
调度单元,配置为调度所述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信道质量参数为绝对信道质量参数,以及
所述阈值为对应于所述绝对信道质量参数的第一阈值。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信道质量参数为根据用户终端的绝对信道质量参数和参考信道质量参数获得的相对信道质量参数,以及
所述阈值为对应于所述相对信道质量参数的第二阈值。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其中
选择单元还配置为根据用于用户终端将被调度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层数以及所述基站将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中使用的总传输层数,调整用户终端的质量参数或所述阈值。
12.如权利要求8-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站,还包括:
调整单元,配置来根据来自一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调整用于该用户终端的阈值。
13.如权利要求8-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站,还包括:
调整单元,配置来根据来自连接到所述基站的部分或全部用户终端的应答信息,调整用于所述部分或全部用户终端的阈值。
14.如权利要求8-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还包括:
比较单元,配置来对于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比较该终端以S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和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其中
所述调度单元当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高于以S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参数时,调度所述用户分组中的用户终端以MU-MIM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CN201810284966.0A 2018-04-02 2018-04-02 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和基站 Pending CN1103518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84966.0A CN110351861A (zh) 2018-04-02 2018-04-02 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和基站
JP2019059896A JP2019186924A (ja) 2018-04-02 2019-03-27 ユーザ端末を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する方法及び基地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84966.0A CN110351861A (zh) 2018-04-02 2018-04-02 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和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1861A true CN110351861A (zh) 2019-10-18

Family

ID=68173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84966.0A Pending CN110351861A (zh) 2018-04-02 2018-04-02 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86924A (zh)
CN (1) CN110351861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86924A (ja) 2019-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10906A (zh) 资源配置和调度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CN109076539A (zh) 用户装置以及基站
JP7398278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7039618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CN110447255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431898A (zh) 用户终端和无线通信方法
KR20190130598A (ko) 유저단말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JP7068330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CN109392123A (zh) 波束选择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10169106A (zh) 用户装置及基站
CN110121908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8811102A (zh) 干扰协调信息交互方法、减轻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和基站
WO2018235270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0476469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8631975A (zh) 参考信号发送方法、信道测量方法、无线基站及用户终端
CN110249602A (zh) 用户终端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9565804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9479207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9075917A (zh) 针对上行数据传输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8632833A (zh) 波束配置方法、移动台和基站
CN108809525A (zh) Harq-ack反馈方法、harq-ack提取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8631956A (zh) 反馈方法和通信设备
JP7301038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CN109845319A (zh) 用户装置
CN108809367A (zh) 波束信息反馈方法及用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