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46139B - 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46139B
CN110346139B CN201910636425.4A CN201910636425A CN110346139B CN 110346139 B CN110346139 B CN 110346139B CN 201910636425 A CN201910636425 A CN 201910636425A CN 110346139 B CN110346139 B CN 1103461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angular contact
ring
outer ring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364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46139A (zh
Inventor
姚振强
胡永祥
沈洪
钱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63642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461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46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461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461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461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3/00Measuring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mechanical efficiency, in gener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3/00Testing of machine parts
    • G01M13/04Bear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 Support Of The Bearing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判断轴承组外圈是否存在间隙;若轴承组外圈存在间隙,则轴承组外圈未预紧,结束步骤;若轴承组外圈无间隙,则轴承组外圈预紧,继续执行步骤2;步骤2:判断轴承组内圈是否存在间隙;若轴承组内圈存在间隙,则轴承组内圈未预紧,结束步骤;若轴承组内圈无间隙,则轴承组内外圈均预紧。本发明通过测量比较轴承组内各个轴承在轴向预紧力作用下转动力矩的分布状态,确定出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背对背安装时轴承内外圈端面接触时是否存在间隙,从而评估轴承内外圈的预紧状态,以便对轴承轴向接触间隙做出评估和补偿,以实现轴承组的均匀预紧。

Description

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测量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及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尤其是一种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及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串联角接触球轴承组的均匀预紧可以提高轴的旋转精度、刚度、寿命,降低振动噪声。在对轴承组的安装预紧时,由于轴承的内外圈宽度不一致以及轴承轨道对称度误差等原因会导致轴承内外圈端面存在共面误差(间隙),使部分轴承得不到有效预紧和承载,而另一些轴承则发生过载失效。所以安装使用之前,需要对安装的轴承组进行预紧测试,确保轴承组的每一个轴承处于均匀预紧状态。对于没有效预紧的轴承组,为了对轴承内外圈轴向接触间隙做出评估和补偿以实现轴承组的均匀预紧,需要测量出预紧力分布状态及安装间隙位置。
公开号为CN 101922906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背对背角接触球轴承轴向游隙或预载荷游隙的测量方法是先制作外圈隔套、垫圈、内径载荷块和一个测量系统。轴承I的内圈放在垫圈上,轴承I和轴承II背对背放在外圈隔套,内径载荷块放在轴承II的内圈中。校准测量仪表,通过内圈隔套的两个缺口槽将两个等长杠杆设有直角测头的一端伸入其内。测量时,配重的内径载荷块对轴承I和轴承II施加轴向载荷,两个直角测头分别对准轴承I和轴承II的中心点A和B,A-B=δ,若δ为负值表明轴承I和轴承II是轴向游隙,若δ为正值表明轴承I和轴承II是预载荷游隙。改方法是通过侧向对轴承间隙进行测量,采用外圈隔套放置在待测量轴承之间才能实现测量,对于已安装好的轴承组,无法放入外圈隔套,也就无法实现测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及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判断轴承组外圈是否存在间隙;若轴承组外圈存在间隙,则轴承组外圈未预紧,结束步骤;若轴承组外圈无间隙,则轴承组外圈预紧,继续执行步骤2;
步骤2:判断轴承组内圈是否存在间隙;若轴承组内圈存在间隙,则轴承组内圈未预紧,结束步骤;若轴承组内圈无间隙,则轴承组内外圈均预紧。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采用如下方法判断轴承组外圈是否存在间隙:
步骤1.1:轴向预紧:将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通过外套筒、内套筒背对背安装在芯轴上,芯轴两端设置有压紧螺母,利用扭矩扳手拧紧压紧螺母对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进行轴向力的加载预紧;
步骤1.2:测量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完成预紧之后,将芯轴两端通过V形块进行水平支撑并做防转动固定,然后通过转矩测量工具测量内侧轴承、外侧轴承的外圈的转动阻力矩;
其中,远离外套筒、内套筒的轴承称为外侧轴承,靠近外套筒、内套筒的轴承成为内侧轴承,即内侧轴承包括第二角接触轴承、第三角接触轴承,外侧轴承包括第一角接触轴承、第四角接触轴承;第一角接触轴承与第二角接触轴承串联,第三角接触轴承与第四角接触轴承串联;
步骤1.3:判断串联的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外圈转动阻力矩的大小:若外侧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小于内侧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则外侧轴承与内侧轴承的串联处外圈端面之间存在间隙,外侧轴承与内侧轴承的串联处外圈未预紧;若外侧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等于内侧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则外侧轴承与内侧轴承的串联处外圈端面之间无间隙,外侧轴承与内侧轴承的串联处外圈预紧。
优选地,所述转矩测量工具包括绕线和砝码,在待测转动阻力矩的轴承外圈利用绕线和砝码测量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采用如下方法判断轴承组内圈是否存在间隙:
步骤2.1:轴向预紧:将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通过外套筒、内套筒背对背安装后置于柱形筒中,所述柱形筒端部通过外圈端盖将轴承组的外圈预紧;将柱形筒竖直放置并固定,柱形筒底部设置有底部端盖,底部端盖将串联的第三角接触轴承与第四角接触轴承的内圈及外圈预紧,柱形筒顶部通过环形重锤将串联的第一角接触轴承与第二角接触轴承的内圈或者内圈和外圈预紧;
步骤2.2:测量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利用内孔转矩测量装置测量第一角接触轴承与第二角接触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将柱形筒倒转使得第三角接触轴承与第四角接触轴承位于顶部,或者直接将轴承组倒转后安装在柱形筒内,使得第三角接触轴承与第四角接触轴承位于顶部;通过内孔转矩测量装置测量第三角接触轴承与第四角接触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
其中,远离外套筒、内套筒的轴承称为外侧轴承,靠近外套筒、内套筒的轴承成为内侧轴承,即内侧轴承包括第二角接触轴承、第三角接触轴承,外侧轴承包括第一角接触轴承、第四角接触轴承;第一角接触轴承与第二角接触轴承串联,第三角接触轴承与第四角接触轴承串联;
步骤2.3:判断串联的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内圈转动阻力矩的大小:若内侧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小于外侧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则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的串联处内圈端面之间存在间隙,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的串联处内圈未预紧;若内侧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等于外侧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则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的串联处内圈端面之间无间隙,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的串联处内圈预紧。
优选地,所述柱形筒两端开口,其中一端开口处设置有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的尺寸与轴承外圈端面尺寸相当,配合另一端的外圈端盖,实现对柱形筒内背对背安装轴承组外圈的预紧。
优选地,所述外圈端盖、底部端盖均成L形,底部端盖设置在外圈端盖下方。
优选地,所述外套筒、内套筒的长度不同,通过外套筒、内套筒的长度差进行轴承预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所述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包括测量套筒、测量撑杆,所述测量撑杆通过螺纹与测量套筒连接,测量撑杆与测量套筒的相对位置通过螺纹调节,测量套筒筒身上设置有刻度,测量套筒底部设置有柔性开口,测量撑杆底部为锥形,测量撑杆顶部设置有螺母,测量撑杆通过螺纹移动时,底部锥形撑开测量套筒底部柔性开口并与内圈固定。
优选地,所述底部锥形外圈连接有楔形块,多个所述楔形块在底部锥形外部形成固定环,所述测量撑杆通过固定环与内圈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内孔转矩测量装置采用所述的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及扭矩扳手实现内孔转矩测量,将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放置到轴承内圈中,通过底部锥形与轴承内圈固定,利用扭矩扳手扭转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的测量撑杆顶端螺母即可实现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测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测量比较轴承组内各个轴承在轴向预紧力作用下转动力矩的分布状态,确定出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背对背安装时轴承内外圈端面接触时是否存在间隙(共面误差),从而评估轴承内外圈的预紧状态,以便对轴承轴向接触间隙做出评估和补偿,以实现轴承组的均匀预紧。
2、本发明提供的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结构简单,配合扭矩扳手能够有效测量轴承内孔的转动阻力矩,使用简单便捷。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流程图。
图2为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背对背安装预紧原理图。
图3为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背对背安装时轴承外圈存在间隙的状态图。
图4为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背对背安装时轴承内圈存在间隙的状态图。
图5为判断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背对背安装时外圈是否预紧的剖视测量原理图。
图6为判断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背对背安装时外圈是否预紧的侧视测量原理图。
图7为判断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背对背安装时内圈是否预紧的剖视测量原理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沿A向的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示出:
Figure GDA00024622311300000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发明针对背对背串联安装的角接触轴承组可能存在的未均匀预紧问题,提供一种两对角接触轴承背对背安装时各轴承预紧状态评估方法。该方法对已经确定相互之间在转轴安装位置的四个轴承进行预紧力分布的测量,能准确地判断轴承组的预紧状态;对于未均匀预紧的轴承,能准确地的判断轴承内外圈的安装间隙位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对角接触轴承背对背安装时各轴承预紧状态评估方法,用以解决由于内圈和外圈宽度误差、内圈和外圈沟道轴向位置误差等,造成两对轴承中一对轴承不能预紧,而另一对轴承却由于预紧过载提前失效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两套轴承组预紧状态测试方案,其中一套方案用于检测分布在外侧的轴承对过度预紧而分布在内侧的轴承对不能有效预紧的装配状态;另外一套方案用于检测内侧轴承对过度预紧而外侧轴承对不能有效预紧的轴承组装配状态。测试方案中,均在两个外侧轴承对内圈轴向加载,通过分析每个轴承的转动阻力矩的测量值及相互间的差异,确定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在内外圈端面接触状态的一致性。
图2为典型的串联安装角接触球轴承的安装预紧方式,其中,第一角接触轴承1与第二角接触轴承2串联,第三角接触轴承4与第四角接触轴承5串联;两对串联的角接触轴承背对背安装,第一角接触轴承1,第二角接触轴承2,第三角接触轴承4,第四角接触轴承5的安装位置确定。利用压紧螺母7施加轴向力,通过外套筒3和内套筒6的长度差进行预紧。如果轴承的加工和装配精度较高,轴向力由左端压紧螺母7作用于第一角接触轴承1和第二角接触轴承2的内圈,通过滚动体传递给第一角接触轴承1和第二角接触轴承2的外圈,再由轴承的外圈经过轴承外套筒3传递给第三角接触轴承4和第四角接触轴承5的外圈,最后由滚动体传递给第三角接触轴承4和第四角接触轴承5的内圈,对整个轴承组进行预紧;
轴承组未能实现均匀预紧的状态分为串联轴承外圈端面间存在间隙和串联轴承内圈端面间存在间隙两种情况。串联轴承的外圈端面存在间隙情况如图3所示,此时预紧力只经过内侧第二角接触轴承2和第三角接触轴承4的滚动体进行传递,外侧第一角接触轴承1和第四角接触轴承5组成的背对背支承得不到有效预紧。串联轴承组内圈端面产生间隙情况如图4所示,此时轴承的预紧力通过外侧第一角接触轴承1和第四角接触轴承5的滚动体进行传递,使得内侧第二角接触轴承2和第三角接触轴承4得不到有效预紧。由于未预紧轴承和预紧轴承的转动阻力矩存在较大差异,本发明通过分别测量内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对轴承组的预紧状态进行评估,并根据预紧力的分布情况,判断串联轴承内外圈端面间的配合间隙位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判断轴承组外圈是否存在间隙;若轴承组外圈存在间隙,则轴承组外圈未预紧,结束步骤;若轴承组外圈无间隙,则轴承组外圈预紧,继续执行步骤2;
步骤2:判断轴承组内圈是否存在间隙;若轴承组内圈存在间隙,则轴承组内圈未预紧,结束步骤;若轴承组内圈无间隙,则轴承组内外圈均预紧。
如图5-6所示,所述步骤1中采用如下方法判断轴承组外圈是否存在间隙:
步骤1.1:轴向预紧:将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通过外套筒3、内套筒6背对背安装在芯轴8上,芯轴8两端设置有压紧螺母7,利用扭矩扳手拧紧压紧螺母7对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进行轴向力的加载预紧;
步骤1.2:测量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完成预紧之后,将芯轴8两端通过V形块进行水平支撑并做防转动固定,然后通过转矩测量工具测量内侧轴承、外侧轴承的外圈的转动阻力矩;
其中,远离外套筒3、内套筒6的轴承称为外侧轴承,靠近外套筒3、内套筒6的轴承成为内侧轴承,即内侧轴承包括第二角接触轴承2、第三角接触轴承4,外侧轴承包括第一角接触轴承1、第四角接触轴承5;第一角接触轴承1与第二角接触轴承2串联,第三角接触轴承4与第四角接触轴承5串联;
步骤1.3:判断串联的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外圈转动阻力矩的大小:若外侧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小于内侧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实际应用中需远远小于,即两个转动阻力矩相差较大,相差数值根据实际应用需要预紧的程度确定),则外侧轴承与内侧轴承的串联处外圈端面之间存在间隙,外侧轴承与内侧轴承的串联处外圈未预紧;若外侧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等于内侧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实际应用中约等于就可以,即两个转动阻力矩数值相当),则外侧轴承与内侧轴承的串联处外圈端面之间无间隙,外侧轴承与内侧轴承的串联处外圈预紧。具体地,若第一角接触轴承1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小于第二角接触轴承2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则第一角接触轴承1与第二角接触轴承2的外圈端面连接处之间存在间隙,第一角接触轴承1与第二角接触轴承2的外圈未预紧;若第一角接触轴承1外圈的转动阻力矩等于第二角接触轴承2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则第一角接触轴承1与第二角接触轴承2的外圈端面连接处之间无间隙,第一角接触轴承1与第二角接触轴承2的外圈预紧;同理判断第三角接触轴承4、第四角接触轴承5的预紧状态;通过推理可知,如果四个轴承的阻力矩接近,则该轴承组预紧均匀。
优选地,所述转矩测量工具包括绕线和砝码,在待测转动阻力矩的轴承外圈利用绕线和砝码测量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
如图7所示,所述步骤2中采用如下方法判断轴承组内圈是否存在间隙:
步骤2.1:轴向预紧:将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通过外套筒3、内套筒6背对背安装后置于柱形筒13中,所述柱形筒13端部通过外圈端盖11将轴承组的外圈预紧;将柱形筒13竖直放置并固定,柱形筒13底部设置有底部端盖12,底部端盖12将串联的第三角接触轴承4与第四角接触轴承5的内圈及外圈预紧,柱形筒13顶部通过环形重锤9将串联的第一角接触轴承1与第二角接触轴承2的内圈或者内圈和外圈预紧;
步骤2.2:测量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利用内孔转矩测量装置测量第一角接触轴承1与第二角接触轴承2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将柱形筒13倒转使得第三角接触轴承4与第四角接触轴承5位于顶部,或者直接将轴承组倒转后安装在柱形筒13内,使得第三角接触轴承4与第四角接触轴承5位于顶部;通过内孔转矩测量装置测量第三角接触轴承4与第四角接触轴承5内圈的转动阻力矩;
其中,远离外套筒3、内套筒6的轴承称为外侧轴承,靠近外套筒3、内套筒6的轴承成为内侧轴承,即内侧轴承包括第二角接触轴承2、第三角接触轴承4,外侧轴承包括第一角接触轴承1、第四角接触轴承5;第一角接触轴承1与第二角接触轴承2串联,第三角接触轴承4与第四角接触轴承5串联;
步骤2.3:判断串联的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内圈转动阻力矩的大小:若内侧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小于外侧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实际应用中需远远小于,即两个转动阻力矩相差较大,相差数值根据实际应用需要预紧的程度确定),则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的串联处内圈端面之间存在间隙,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的串联处内圈未预紧;若内侧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等于外侧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实际应用中约等于就可以,即两个转动阻力矩数值相当),则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的串联处内圈端面之间无间隙,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的串联处内圈预紧。具体地,若第二角接触轴承2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小于第一角接触轴承1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则第二角接触轴承2与第一角接触轴承1的内圈端面连接处之间存在间隙,第二角接触轴承2与第一角接触轴承1的内圈未预紧;若第二角接触轴承2内圈的转动阻力矩等于第一角接触轴承1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则第二角接触轴承2与第一角接触轴承1的内圈端面连接处之间无间隙,第二角接触轴承2与第一角接触轴承1的内圈预紧;同理判断第三角接触轴承4、第四角接触轴承5的预紧状态。
所述柱形筒13两端开口,其中一端开口处设置有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的尺寸与轴承外圈端面尺寸相当,配合另一端的外圈端盖11,实现对柱形筒13内背对背安装轴承组外圈的预紧。所述外圈端盖11、底部端盖12均成L形,底部端盖12设置在外圈端盖11下方。所述外套筒3、内套筒6的长度不同,通过外套筒3、内套筒6的长度差进行轴承预紧。
由于从轴承内圈测量其转动阻力矩较为困难,本发明设计一种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与普通的扭矩扳手连接,可测量内孔转动体的转动阻力矩。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10,如图8-9所示,包括测量套筒101、测量撑杆102,所述测量撑杆102通过螺纹与测量套筒101连接,测量撑杆102与测量套筒101的相对位置通过螺纹调节,测量套筒101筒身上设置有刻度,能够判断所述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10伸入内圈的位置,测量套筒101底部设置有柔性开口,测量撑杆102底部为锥形,测量撑杆102顶部设置有螺母,测量撑杆102通过螺纹移动时,底部锥形撑开测量套筒101底部柔性开口并与内圈固定。所述底部锥形外圈连接有楔形块,多个所述楔形块在底部锥形外部形成固定环,所述测量撑杆102通过固定环与内圈固定连接。所述内孔转矩测量装置采用所述的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10及扭矩扳手实现内圈转矩测量,将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10放置到轴承内圈中,通过底部锥形与轴承内圈固定,利用扭矩扳手扭转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10的测量撑杆102顶端螺母即可实现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测量。优选地,所述螺母采用六角螺母,能够直接与扭矩扳手连接。
本发明提出的两对角接触轴承背对背安装时各轴承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和测量装置,通过测量出轴承组内各个轴承在轴向预紧力作用下转动阻力矩的分布状态,确定出两对角接触轴承串联安装时轴承内外圈端面接触时的共面误差,以便对轴承内外圈轴向接触间隙做出评估和补偿,以实现轴承组的均匀预紧。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Claims (9)

1.一种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判断轴承组外圈是否存在间隙;若轴承组外圈存在间隙,则轴承组外圈未预紧,结束步骤;若轴承组外圈无间隙,则轴承组外圈预紧,继续执行步骤2;
步骤2:判断轴承组内圈是否存在间隙;若轴承组内圈存在间隙,则轴承组内圈未预紧,结束步骤;若轴承组内圈无间隙,则轴承组内外圈均预紧;
所述步骤1中采用如下方法判断轴承组外圈是否存在间隙:
步骤1.1:轴向预紧:将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通过外套筒(3)、内套筒(6)背对背安装在芯轴(8)上,芯轴(8)两端设置有压紧螺母(7),利用扭矩扳手拧紧压紧螺母(7)对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进行轴向力的加载预紧;
步骤1.2:测量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完成预紧之后,将芯轴(8)两端通过V形块进行水平支撑并做防转动固定,然后通过转矩测量工具测量内侧轴承、外侧轴承的外圈的转动阻力矩;
其中,远离外套筒(3)、内套筒(6)的轴承称为外侧轴承,靠近外套筒(3)、内套筒(6)的轴承成为内侧轴承,即内侧轴承包括第二角接触轴承(2)、第三角接触轴承(4),外侧轴承包括第一角接触轴承(1)、第四角接触轴承(5);第一角接触轴承(1)与第二角接触轴承(2)串联,第三角接触轴承(4)与第四角接触轴承(5)串联;
步骤1.3:判断串联的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外圈转动阻力矩的大小:若外侧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小于内侧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则外侧轴承与内侧轴承的串联处外圈端面之间存在间隙,外侧轴承与内侧轴承的串联处外圈未预紧;若外侧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等于内侧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则外侧轴承与内侧轴承的串联处外圈端面之间无间隙,外侧轴承与内侧轴承的串联处外圈预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矩测量工具包括绕线和砝码,在待测转动阻力矩的轴承外圈利用绕线和砝码测量轴承外圈的转动阻力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采用如下方法判断轴承组内圈是否存在间隙:
步骤2.1:轴向预紧:将两对串联角接触轴承通过外套筒(3)、内套筒(6)背对背安装后置于柱形筒(13)中,所述柱形筒(13)端部通过外圈端盖(11)将轴承组的外圈预紧;将柱形筒(13)竖直放置并固定,柱形筒(13)底部设置有底部端盖(12),底部端盖(12)将串联的第三角接触轴承(4)与第四角接触轴承(5)的内圈及外圈预紧,柱形筒(13)顶部通过环形重锤(9)将串联的第一角接触轴承(1)与第二角接触轴承(2)的内圈或者内圈和外圈预紧;
步骤2.2:测量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利用内孔转矩测量装置测量第一角接触轴承(1)与第二角接触轴承(2)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将柱形筒(13)倒转使得第三角接触轴承(4)与第四角接触轴承(5)位于顶部,或者直接将轴承组倒转后安装在柱形筒(13)内,使得第三角接触轴承(4)与第四角接触轴承(5)位于顶部;通过内孔转矩测量装置测量第三角接触轴承(4)与第四角接触轴承(5)内圈的转动阻力矩;
其中,远离外套筒(3)、内套筒(6)的轴承称为外侧轴承,靠近外套筒(3)、内套筒(6)的轴承成为内侧轴承,即内侧轴承包括第二角接触轴承(2)、第三角接触轴承(4),外侧轴承包括第一角接触轴承(1)、第四角接触轴承(5);第一角接触轴承(1)与第二角接触轴承(2)串联,第三角接触轴承(4)与第四角接触轴承(5)串联;
步骤2.3:判断串联的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内圈转动阻力矩的大小:若内侧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小于外侧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则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的串联处内圈端面之间存在间隙,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的串联处内圈未预紧;若内侧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等于外侧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则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的串联处内圈端面之间无间隙,内侧轴承与外侧轴承的串联处内圈预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筒(13)两端开口,其中一端开口处设置有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的尺寸与轴承外圈端面尺寸相当,配合另一端的外圈端盖(11),实现对柱形筒(13)内背对背安装轴承组外圈的预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端盖(11)、底部端盖(12)均成L形,底部端盖(12)设置在外圈端盖(11)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3)、内套筒(6)的长度不同,通过外套筒(3)、内套筒(6)的长度差进行轴承预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转矩测量装置采用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10)及扭矩扳手实现内圈转矩测量,所述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10)包括测量套筒(101)、测量撑杆(102),所述测量撑杆(102)通过螺纹与测量套筒(101)连接,测量撑杆(102)与测量套筒(101)的相对位置通过螺纹调节,测量套筒(101)筒身上设置有刻度,测量套筒(101)底部设置有柔性开口,测量撑杆(102)底部为锥形,测量撑杆(102)顶部设置有螺母,测量撑杆(102)通过螺纹移动时,底部锥形撑开测量套筒(101)底部柔性开口并与内圈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锥形外圈连接有楔形块,多个所述楔形块在底部锥形外部形成固定环,所述测量撑杆(102)通过固定环与内圈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10)放置到轴承内圈中,通过底部锥形与轴承内圈固定,利用扭矩扳手扭转内孔转矩测量连接器(10)的测量撑杆(102)顶端螺母即可实现轴承内圈的转动阻力矩测量。
CN201910636425.4A 2019-07-15 2019-07-15 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 Active CN1103461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6425.4A CN110346139B (zh) 2019-07-15 2019-07-15 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6425.4A CN110346139B (zh) 2019-07-15 2019-07-15 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46139A CN110346139A (zh) 2019-10-18
CN110346139B true CN110346139B (zh) 2020-07-14

Family

ID=68176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36425.4A Active CN110346139B (zh) 2019-07-15 2019-07-15 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4613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64585A (ja) * 2006-12-08 2008-07-17 Nsk Ltd 絶縁転がり軸受用試験装置
CN201093977Y (zh) * 2007-08-13 2008-07-30 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 组配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简易测量装置
CN108562438A (zh) * 2017-12-28 2018-09-21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 面对面配对轴承摩擦力矩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109341493A (zh) * 2018-12-20 2019-02-15 中国航发哈尔滨轴承有限公司 一种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轴向游隙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48919B2 (ja) * 1996-05-27 2005-05-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軸受の予圧測定方法および測定装置
US7059777B2 (en) * 2002-09-30 2006-06-13 Koyo Seiko Co., Ltd. Assembly for ball bearing with double racew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all bearing with double raceway
CN103722018B (zh) * 2013-12-27 2016-01-06 宝钢特钢有限公司 无缝钢管冷轧机轧辊装置滚动轴承工作游隙的调整方法
CN107063688B (zh) * 2017-04-05 2019-06-25 上海大学 配对角接触球轴承动态磨损测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64585A (ja) * 2006-12-08 2008-07-17 Nsk Ltd 絶縁転がり軸受用試験装置
CN201093977Y (zh) * 2007-08-13 2008-07-30 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 组配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简易测量装置
CN108562438A (zh) * 2017-12-28 2018-09-21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 面对面配对轴承摩擦力矩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109341493A (zh) * 2018-12-20 2019-02-15 中国航发哈尔滨轴承有限公司 一种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轴向游隙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46139A (zh) 2019-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60423B1 (en) Method of measuring preload in a multirow bearing assembly
CN102410898B (zh) 背对背配对微型球轴承施加轴向载荷下摩擦力矩测试方法
US20160017914A1 (en) Method of setting bearing preload
CN104713674B (zh) 一种六角头螺栓紧固轴力检测装置
CN204413981U (zh) 具有检测功能的滚动轴承预紧调整装置
CN203561471U (zh) 车轮轴承螺栓预紧力检测装置
JP3178328B2 (ja) 複列アンギュラ玉軸受の測定方法および組立方法
CN105300671B (zh) 一种精密螺栓连接扭矩‑预紧力映射关系测量装置
CN112254619B (zh) 齿轮箱用滚子轴承轴向游隙调整装置
CN113447177B (zh) 双半内圈轴承摩擦力矩检测装置
CN110146285B (zh) 基于受载变形曲线的滚珠丝杠副最大轴向载荷测量方法
CN110346139B (zh) 轴承组预紧状态评估方法
CN107101816B (zh) 半浮式半轴复合加载疲劳试验台
CN104568282B (zh) 一种车轮轴承螺栓预紧力检测装置
CN110725866B (zh) 一种锥轴承间隙检测调整方法
CN203561575U (zh) 一种用于检测螺纹啮合面摩擦系数的试验装置
CN211179397U (zh) 可调整同轴度的疲劳试验机
CN110836830A (zh) 可调整同轴度的疲劳试验机及加载链对中调整方法
CN216348497U (zh) 一种轮毂轴承工作游隙分析装置
CN112050983A (zh) 一种大型膨胀螺栓膨胀力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13819872A (zh) 一种轮毂轴承工作游隙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
CN220960994U (zh) 一种脆性非金属管料耐压检测工装
CN219200833U (zh) 一种转向管柱轴承耐久试验台架
CN117433783B (zh) 一种基于轴向刚度检测的圆锥滚子轴承定位预紧调整方法及装置
CN219694537U (zh) 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径向加载刚度测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