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45025A -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45025A
CN110345025A CN201810292639.XA CN201810292639A CN110345025A CN 110345025 A CN110345025 A CN 110345025A CN 201810292639 A CN201810292639 A CN 201810292639A CN 110345025 A CN110345025 A CN 110345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main shaft
shaft
sprocket
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926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凌宏一
凌远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029263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450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345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450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3/00Other motors, e.g. gravity or inertia motors
    • F03G3/06Other motors, e.g. gravity or inertia motors using pendulu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包括两组驱动机构,每组驱动机构设有左右两个驱动单元,两组驱动机构的主轴沿机架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并同步联接。本发明利用左边驱动单元第一配重块对摆动架施加的重力,通过第二棘轮机构将力矩施加于主轴,为主轴提供转动力源,利用右边驱动单元压力组件产生的压力施加在悬吊组件经拉绳将力源传递至摆动架右端,再通过第一传动机构及第一棘轮机构将力源施加于主轴,使每组驱动机构左右两个驱动单元错位对主轴转动做功,其可实现在无其他动力或其他动力较小的情况下,使主轴持续地转动,从而输出转动动力,因此,本发明可以减小利用煤炭、汽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并且不会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

Description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能源的日趋紧缺,人们对于机械动力输出装置节能型以及环保型的要求逐渐提高,目前的发电机通常是采用煤炭作为能源,将煤炭燃烧后驱动发电机组,是发电机组高速转动的情况下发电,从而将煤炭转换为电能,但是,这种做法对于能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并且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排入大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对环境污染较大。此外,也有的是采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虽然能够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并且为可持续的再生能源,但是太阳能设备的使用地域受限,其通常仅能够用于一些高海拔、低纬度等太阳光线较为充足的地域,并且太阳能设备具有相对较高的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其能够解决现有的煤炭发电机组以及其他传动装置燃料消耗大、对环境影响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至少两组驱动机构,每组驱动机构设有左右两个驱动单元,该两组驱动机构沿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每组驱动机构均包括,
沿机架长度方向延伸并枢接在机架上的主轴,主轴上设有主动链轮及第一棘轮机构;
摆动架固接于一轴套套接于主轴,该摆动架与主轴之间设有第二棘轮机构,摆动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摆动臂,摆动架的一端设有第一配重块,所述轴套上同步联接有第二链轮;
两拉绳,拉绳的一端连接摆动臂的末端并随着摆动臂上下活动,拉绳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配重块;
悬吊在两拉绳的悬吊组件,该悬吊组件包括两滚轮、连接两滚轮的轮轴及固定于轮轴中部的第一凸轮,两拉绳分别缠绕在对应滚轮的外表面;
压力组件,包括一转动架、压力轮及第二凸轮,所述转动架的一端枢接在两圆柱上以使转动架可绕该枢接点转动,该两圆柱分别套入于两圆柱筒内并可上下活动,在两圆柱筒内的上部设有压簧,压簧下压在圆柱的顶端,该两圆柱筒固定在机架上,所述压力轮枢接于转动架上,该压力轮底边缘下压在第一凸轮,所述第二凸轮通过转轴同步联接有第一链轮,且第二凸轮装设于转动架自由端连接杆的上方,该第一链轮通过第一链条与主动链轮同步联接,所述转轴枢接在机架上;
主动链轮与第一链轮的传动比范围为1比2至1比20;
传动机构,包括同步联接在传动轴上的传动链轮及传动齿轮,同步联接在从动轴上的从动链轮及从动齿轮,所述传动链轮通过第二链条与第二链轮同步联接,所述从动齿轮与传动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链轮经第三链条与第一棘轮机构同步联接,所述传动轴及从动轴枢接在机架上;
机架上设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用于限定轮轴只在上下方向移动;
该两组驱动机构的主轴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并同步联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棘轮机构及第二棘轮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棘轮,棘爪及用于装设棘爪的圆环,棘轮设有旋向一致的棘齿,所述棘轮与主轴同步联接装设于圆环中心,圆环上围绕棘轮设若干个棘爪,棘爪的中部枢接于圆环上,棘爪的后端与圆环之间设有拉簧,该拉簧用于提供一个使棘爪的前端压紧棘轮的弹性力。每个棘爪应对一个齿槽,棘爪前端与齿槽根部的距离呈均匀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棘轮机构的圆环通过轴承枢接在主轴上并同步联接有第三链轮,该第三链轮通过第三链条与从动链轮同步联接,所述第二棘轮机构的圆环固定在摆动臂上与摆动臂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链轮开设有一对定位孔,主轴上设有可沿其轴向来回移动的离合板,主轴与离合板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导轨及滑槽,导轨和滑槽的长度方向与主轴的轴向一致,离合板上设有一对定位柱,该定位柱可插置于定位孔内以使主轴与主动链轮同步转动,所述离合板上设有用于推动离合板在主轴上来回移动的拉杆。
进一步地,转动架自由端的连接杆上通过轴承枢接有一滑轮。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链轮与第一链轮的传动比为1∶3。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链轮、传动链轮、传动齿轮、从动齿轮、从动链轮及第三链轮的传动比为1。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轮外轮周设有凹槽,该凹槽耦合于第一凸轮的凸边。
进一步地,所述轮轴的两端同步联接有齿轮。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由固定于机架上的两组挡柱组成,两组挡柱分别挡持于轮轴的两端,每组挡柱分别由一挡柱及齿条组成,所述挡柱挡于轮轴左边的轮轴外表面,所述齿条挡于齿轮右端与齿轮啮合,该限位机构用于限定轮轴只能上下移动。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左边驱动单元第一配重块对摆动架左端产生的重力,使摆动架逆时针摆动通过第二棘轮机构施加于主轴上,为主轴提供转动的力源,利用右边驱动单元压力组件产生的压力施加在悬吊组件经拉绳将力源传递于摆动架的右端,并在第二配重块对滚轮施加的转动的配合下带动摆动架往下摆动,再通过传动机构及第一棘轮机构将转动力源施加于主轴,使每组驱动机构的左右两个驱动单元错位对主轴转动做功,其可实现在无其他动力或其他动力较小的情况下,使主轴持续地转动,从而输出转动动力,因此,本发明可以减小利用对煤炭、汽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并且不会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动力输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a及图2b为本发明的第一棘轮机构、第二棘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主动链轮与离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及图5为图3中A-A向及B-B向的剖面图;
图6本发明的限位机构与轮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凸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链轮与转轴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二凸轮结构示意图;
图10至图14为本发明的五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两组驱动机构摆动架在某个状态下的侧向投影图。
其中:20、主轴;21、主动链轮;211、定位孔;22、离合板;221、离合外板;222、离合内板;223、定位柱;23,导轨;24、拉杆;30、第一棘轮机构;31、棘轮;32、棘爪;33、拉簧;34、圆环;35、第三链轮;10、摆动架;11、摆动臂;12、连接臂;13、第一配重块;14、轴套;15、第二链轮;40、拉绳;50,悬吊组件;51、轮轴;52、滚轮;53、第一凸轮;531、凸边;54、第二配重块;55、齿轮;100、压力组件;101、转动架;102、压力轮;103、滑轮;104、第一链条;105、第一链轮;106、转轴;107、第二凸轮;1071、第一凸边;1072、第二凸边;108、圆柱;109、圆柱筒;110、压簧;70,第二棘轮机构;90、传动机构;91传动链轮;92、传动齿轮;93、从动齿轮;94、从动链轮;95、传动轴;96、从动轴;97、第二链条;98、第三链条;60、限位机构;61、挡柱;62、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了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的清楚明白,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每组驱动机构均包括主轴20、摆动架10、第一棘轮机构30、拉绳40、悬吊组件50、压力组件100、第二棘轮机构70、传动机构90及限位机构60。
请结合参阅图1、图2a、图3、图4及图5,主轴20沿机架长度方向延伸并枢接在机架上,主轴20的前端设有主动链轮21,主轴20的后端设有第一棘轮机构30,具体的,主动链轮21通过轴承枢接在主轴20上;并且在主动链轮21开设有一对定位孔211,主轴20上设有可沿其轴向来回移动的离合板22,离合板22位于主动链轮21旁边,离合板22上设有一对定位柱223,该定位柱223可插置于定位孔211内,以使主轴20与主动链轮21同步转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离合板22包括离合内板222及离合外板221。其中,离合内板222与离合外板221之间通过轴承(图中未标示)进行连接,定位柱223设置在离合内板222的相对两侧;离合内板222与主轴20同步联接关系,具体的,所述主轴20与离合内板222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导轨23及滑槽(图中未标示),导轨23及滑槽的长度方向与主轴20的轴向一致,从而实现了该离合板22可在主轴20上来回滑动,在本实施例中,主轴20上设有一条导轨23,相应的,离合内板222上设有一条滑槽(如图5所示),离合板22上设有用于推动离合板22在主轴20上来回移动的拉杆24,具体的,拉杆24的中部铰接在机架上,拉杆24一端铰接在离合外板221上,通过推动拉杆24的自由端,可实现将离合板22沿着主轴20轴向来回移动的目的(如图3所示),进而实现主轴20与主动链轮21之间的同步传动或脱离的目的。所述第一棘轮机构30(如图2a所示),包括相互配合的棘轮31,棘爪32及用于装设棘爪32的圆环34,所述棘轮31设有旋向一致的棘齿,棘轮31与主轴20同步联接装设于圆环34中心。圆环34通过轴承枢接在主轴20上并同步联接有第三链轮35,在圆环34上围绕棘轮31设若干个棘爪32,棘爪32呈长条形,棘爪32的中部枢接在圆环34上,每个棘爪32的前端应对一个齿槽,棘爪32的后端与圆环34之间装设有拉簧33,该拉簧33用于提供一个使棘爪32的前端压紧在棘轮31的弹性力,该拉簧33可以是拉簧(如图2a所示),也可以设置为扭簧;棘爪32的前端部与应对齿槽根部的距离呈均匀的变化,也就是说当后一个棘爪32的前端恰好抵推在棘轮31齿槽根部时,前一个棘爪32与应对的齿槽根部相对有一点距离,如此依次使所有棘爪32与对应齿槽的根部距离逐步均匀的增大设置,由此,可使棘轮31怎么旋转至少总有一个棘爪32的前端部恰好抵推在对应齿槽的根部(如图2a所示),从而确保圆环34与主轴20同向旋转时实现棘爪32与棘轮31无间隙推动;请再次参阅图2a,当圆环34逆时针转动时,棘爪32的前端与齿槽根部相互咬合,拉簧33拉紧棘爪32的后端以防止棘爪32的前端从棘轮31上脱离,此时,圆环34通过棘爪32推动棘轮31转动,从而带动主轴20逆时针旋转,从而完成转动能的传递;当圆环34顺时针转动时,带动棘爪32顺时针转动,棘轮齿的特殊形状可顺利将棘爪32的前端拨开,棘爪32的前端从棘轮31齿背滑过,主轴20的旋转几乎不受到阻碍,主轴20与棘轮31仍然保持逆时针旋转。
请结合参阅图1及图2b,所述摆动架10的中部固定于轴套14套接于主轴20上,所述轴套14的外圆周固接有第二链轮15,摆动架10与主轴20之间设置有第二棘轮机构70,该摆动架1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摆动臂11,两摆动臂11之间通过多根连接臂12进行连接,这些连接臂12还用于确保两摆动臂11之间位置关系的固定;摆动架10左端枢接有第一配重块13,由此可使第一配重块13对摆动架10左端施加一个与其重量相等的垂直向下的重力,该第一配重块13用于驱动主轴20转动提供重力的作用。且第一配重块13对摆动架10左端产生向下的力矩,大于悬吊组件50及第二配重块54通过拉绳40对摆动架10右端施加的重力,以及驱动主轴20转动所需要的重量。所述第二棘轮机构70(如图2b所示)装设于主轴20与每个摆动臂11的联接处,第二棘轮机构70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与第一棘轮机构30相同,此处不再赘述,两棘轮机构不同之处是第一棘轮机构30的圆环34是通过轴承枢接在主轴20上并同步联接有第三链轮35的,第二棘轮机构70的圆环是固定在摆动臂11上与摆动臂11同步转动的。具体的,摆动架10顺时针摆动时是通过传动机构90驱动第一棘轮机构30,同时与第二棘轮机抅70脱离驱动关系,摆动架10逆时针摆动时是驱动第二棘轮机构70的,同时与第一棘轮机构30脱离驱动关系。
所述两拉绳40的一端连接在摆动臂11的右端并可随着摆动臂11上下活动,拉绳40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配重块54。
请结合参阅图6及7图,悬吊组件50悬吊在两拉绳40上,该悬吊组件50包括两滚轮52、连接两滚轮52的轮轴51及固定于轮轴51中部的第一凸轮53,所述滚轮52缠绕拉绳的部位设有绳槽(图未标示),所述两拉绳40从摆动臂10右端连接处向下反时针绕设在对应滚轮52的外表面的绳槽上,并缠绕相应的圈数后向下连接于第二配重块54,该第二配重块54用于在拉绳40在拉动摆动架10顺时针摆动时对滚轮52施加一个逆时针的转动力,所述滚轮52上设有用于防止拉绳40相对滚轮52滑动的定位钉(图未示),所述轮轴51的两端同步联接有齿轮55。
请参阅图1、图8及图9,所述压力组件100包括一转动架101、压力轮102及第二凸轮107,所述转动架101的右端通过轴承枢接在两圆柱108上,以使该转动架101可绕该枢接端转动,转动架101的左端连接杆上通过轴承枢接有一滑轮103,所述两圆柱108分别套入于两圆柱筒109内并可在圆柱筒109内上下移动,在两圆柱筒109内的上部装设有压簧110,该压簧110下压在圆柱108的顶端上,两圆柱108向上移动时可对压簧110产生压缩作用,由此使得压簧110对两圆柱108产生一个反向的压力,从而使得压力组件100有一个向下的压力施加在悬吊组件50上,并经拉绳40将力源传递至摆动架10的右端,从而使得摆动架10的右端往下摆动。所述两圆柱筒109固定于机架,在圆柱筒109的顶部设有用于调节压簧110压力大小装置(图末标示)并联接有压力表(图末标示),用于读取压簧110的压力数值,可以理解的是,该压簧110还可以替换为安装在转动架101右端向下的拉簧。所述压力轮102通过轴承枢于转动架101左端滑轮103到转动架101右端枢接点之间的中部,该压力轮102轮周设有凹槽,该凹槽下压在第一凸轮53的凸边531,所述第一凸轮53的外轮周设有围绕顺时针方向旋转延伸逐增大设置的凸边531(如图7所示),使第一凸轮53反时针旋转时,压力轮102会随着第一凸轮53的凸边531从低点转向高点,当第一凸轮53顺时针转动时,压力轮102又从第一凸轮53高点转回到低点,在此过程中,压力轮102只是随着第一凸轮53转动,不会上下和前后移动,只有第一凸轮53在转动中上下移动;因此,在第一凸轮53逆时针转动及顺时针转动的工作过程中,转动架101始终保持在一定高度。所述第二凸轮107经转轴106同步联接有第一链轮105,该第二凸轮107装设在滑轮103的上方,第一链轮105经第一链条104与主动链轮21同步联接,该主动链轮21与第一链轮105的传动比为1∶3,所述转轴106通过轴承枢接在机架上。第二凸轮107上设有第一凸边1071及第二凸边1072,第二凸边1072高度小于第一凸边1071高度,具体的,当主轴20通过主动链轮21经第一链条104带动第一链轮105反时针转动,进而经转轴106带动第二凸轮107反时针转动,当第二凸轮107的第一凸边1071与滑轮103接触并对转动架101左端向下压,由于压力轮102凹槽下压在第一凸轮53的凸边531上的,因此在压力轮102的作用下转动架101的右端向上移动,使得两圆柱108对压簧110产生压缩作用,同时压簧110对两圆柱108又有一个反向作用力,由此使得转动架101有一个向下的压力通过压力轮102施加到悬吊组件50上经拉绳40将力源传递至摆动架10的右端,并在第二配重抉54对滚轮52施加的转动力的配合下带动摆动架10顺时针摆动,并通过传动机构90及第一棘轮机构30将转动力源传递于主轴20,当第二凸轮107转动180度后第一凸边1071与滑轮103分离后,第二凸边1072应对滑轮103并呈分离状态,压力轮107对转动架101的左端没有压力作用,此时在拉绳40上只有转动架101、压力轮102、悬吊组件50及第二配重块54施加的重力。由此使得摆动架10在左端第一配重块13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摆动,并通过第一棘轮机构70将力源施加于主轴20,为主轴20转动提供力源。其中,第一配重块13对主轴20做一次功可通过主动链轮21带动第二凸轮107转动180°,压力组件100产生的压力对主轴20做一次功第二凸轮107也是转动180°,也就是说左右两个驱动单元对主轴20做一次功的过程中,主轴20通过主动链轮21带动第二凸轮107都是转动180°,由此使得同一组驱动机构的左右两个驱动单元错位对主轴20转动做功。
请结合参阅图1,所述传动机构90包括传动链轮91经传动轴95同步联接的传动齿轮92,从动齿轮93经从动轴96同步联接的从动链轮94,所述传动链轮91通过第二链条97与第二链轮15同步联接,传动齿轮92与从动齿轮93啮合,从动链轮94经第三链条98与第一棘轮机构30联接,也就是从动链轮94经第三链条98与第三链轮35同步联接,所述传动轴97及从动轴98经轴承枢接在机架上。该传动机构90用于将摆动架10顺时针摆动产生的顺时针旋转力转换为与主轴20同向的反时针转动力施加于主轴20,具体的,当摆动架10顺时针摆动时带动轴套14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二链轮15固定在轴套14的,使得第二链轮15顺时针转动,从而通过第二链条97带动传动链轮91顺时针转动,由于传动齿轮92经传动轴95与传动链轮91同步联接的,使得传动齿轮92也是顺时针转动的,因从动齿轮93与传动齿轮92啮合,由此使得从动齿轮93反时针转动,由于从动齿轮93经从动轴96与从动链轮94同步联接的,使从动链轮94也是反时针转动,因从动链轮94通过第三链条98与第三链轮35同步联接的,从而使得第三链轮35反时针转动,由于第三链轮35与第一棘轮机构30的圆环34同步联接的,使得圆环34反时针转动,从而通过棘爪32推动棘轮31转动,因棘轮31与主轴20是同步联接的,从而带动主轴20反时针转动。所述传动机构90的传动比为1,也就是第二链轮15、传动链轮91、传动齿轮92、从动齿轮93、从动链轮94及第三链轮35的传动比为1∶1∶1∶1∶1∶1。
请具体参阅图6,所述限位机构60装设于机架上,该限位机构60用于限定轮轴51只在上下方向移动,具体的,限位机构60由固定于机架上的两组挡柱组成,两组挡柱分别挡持在轮轴51的两端,每组挡柱分别由一挡柱61及齿条62组成,所述挡柱61挡持在轮轴51左边轮轴51的外圆周表面,所述齿条62挡持于齿轮55右边与齿轮55啮合,由此可使悬吊组件50上下移动时齿轮55顺着齿条62啮合转动。
请参阅图10至图14,其为本发明在五种不同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其中,图10为左边驱动单元初始进入工作状态,右边驱动单元退出工作状态示意图。图11为左边驱动单元处于对主轴转动做功状态,右边驱动单元回归初始状态示意图。图12为左边驱动单元完成一个工作过程后退出工作状态,右边驱动单元回归初始状态后进入工作状态示意图。图13为左边驱动单元回归初始状态中,右边驱动单元处于对主轴转动做功状态示意图。图14为左边驱动单元回归初始状态后再次进入工作状态,右边驱动单元完成一个工作过程后退出工作状态示意图。两组驱动机构的第一凸轮107呈90度角错开安装,使得两组驱动单元完成安装后,以第一组驱动机构处在图11状态时,第二组驱动机构则处于图12状态,使两组驱动机构的摆动架从侧面看如图15所示的状态,并且使得第二组驱动机构的左边驱动单元处在对主轴20转动做功当中,从而使得本发明完成安装后即具有初始运行功能。
本发明在正常运转时,离合板22的定位柱223插置于主动链轮21的定位孔211内,此时主轴20与主动链轮21是同步联接的关系;
其中,以图10状态驱动机构来说明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以驱动单元对主轴20做一次功摆动架10摆动60°,主动链轮21与第一链轮105的传动比为1∶3为例,初始状态时,主轴20带动主动链轮21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一链轮105与主动链轮21经第一链条104同步联接的,从而使得第一链轮105通过转轴106带动第二凸轮107逆时针转动,使第二凸轮107的第一凸边1071与滑轮103分离,第二凸边1072应对滑轮103并呈分离状态,在悬吊组件50上只有压力架101及压力轮102的重力,由此使得在摆动架10的右端只有悬吊组件50、第二配重块54、压力架101及压力轮102通过拉绳40施加的重力,摆动架10左端在第一配重块13的重力作用下反时针摆动并通过第二棘轮机构70将转动力施加于主轴20,为主轴20转动提供力源,在摆动架10反时针摆动时,摆动架10右端抬高,使两拉绳40向上移动,由此带动悬吊组件50顺时转动并在转动中向上移动,当驱动单元运行到图11状态时,摆动架10在第一配重块13的重力作用下反时针摆动了30°,摆动架10通过第二棘轮机构70驱动主轴20逆时针转动了30°,从而使得主轴20对外输出动力。同时主轴20通过主动链轮21、链条104、链轮105及转轴106驱动第二凸轮107逆时针旋转了90°。此时,第二组驱动机构有一个驱动单元进入工作状态一个退出工作状态。驱动单元继续从图11向图12状态运行,当驱动单元运行到图12状态时摆动架10逆时针转动了60°,摆动架10通过第二棘轮机构70驱动主轴20逆时针转动了60°,第二凸轮107逆时针旋转了180°,此时,第二凸边1072与滑轮103分离,第一凸边1071与滑轮103接触并在转动中对转动架101左端往下压,至此,左边驱动单元完成一次对主轴20转动做功的过程,左边驱动单元停止对主轴20转动做功并进入回归初始状态程序。同时右边驱动单元进入工作状态对主轴20转动做功,此时在第一凸边1071与滑轮103接触并在转动中对转动架101左端往下压时,使得转动架101在压力轮102的作用下右端向上移动,使两圆柱108向上移动对压簧110产生压缩作用,从而使得压簧110对两圆柱108有一个反向的压力,由此使得转动架101有一个向下的压力经压力轮102施加在悬吊组件50上,使拉绳40有一个向下的拉力传递于摆动架10的右端,对摆动架10施加一个顺时针摆动的力源。同时,此时滚轮52在第二配重块54的重力作用下逆时针转动并在转动中向下移动,由此带动摆动架10顺时针摆动,使得摆动架10左端抬高,由此带动左边驱动单元向回归初始状态运动,在此过程中由于轮轴51、滚轮52及第一凸轮53是同步联接的。因此第一凸轮53也是随着轮轴51在转动中向下移动的,并且在转动下移中凸边531与压力轮102凹槽的接触点逐步增大。即是从轮轴51的中心点到凸边531与压力轮102凹槽的接触点,会随着下移在转动中逐步增大,并且与下移高度是同等的。也就是说轮轴51的中心点向下移动了多少,同时带动第一凸轮53在下移转动中使凸边531与压力轮102凹槽接触点增大了多少,使转动架101在第一凸轮53的作用下不往下移动,使第一凸边1071对滑轮103保持下压状态。由此可使得压力组件100(转动架101)始终有一个向下的压力施加在悬吊组件50上,并经拉绳40将力源传递到摆动架10的右端,使摆动架10顺时针摆动,当驱动单元运行至图13状态时,压力组件100产生的压力通过悬吊组件50及拉绳40牵引摆动架10顺时针摆动了30°,同时在摆动架10顺时针摆动时,通过轴套14带动第二链轮15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二链轮15与传动机构90同步联接,传动机构90又与第一棘轮机构30同步联接的,使得摆动架10顺时针摆动的力矩在上述机构的传递下驱动主轴20逆时针转动了30°,从而使得主轴20对外输出动力。同时,主轴20通过主动链轮21经第一链条104带动第一链轮105逆时针转动,从而通过转轴106驱动第二凸轮107逆时针旋转了90°。此时第二组驱动机构有一个驱动单元进入工作状态,一个退出工作状态。驱动单元继续从图13向图14状态运行,当驱动单元运行到图14状态时,压力组件100产生的压力通过悬吊组件50及拉绳40牵引摆动架10顺时针摆动了60°,摆动架10也通过传动机构90及第一棘轮机构30驱动主轴20逆时针转动了60°,第二凸轮107逆时针旋转了180°,此时第二凸轮107的第一凸边1071与滑轮103分离,第二凸边1072应对滑轮103并呈分离状态,压力组件100施加在悬吊组件50上的压力解除,在悬吊组件50上只有压力架101及压力轮102的重力,由此使得在摆动架10的右端只有悬吊组件50、第二配重块54、压力架101及压力轮102通过拉绳40施加的重力,至此右边驱动单元完成一次对主轴20转动做功的过程,右边驱动单元停止对主轴20转动做功并进入回归初始状程序。同时摆动架10在第一配重块13的重力作用下反时针摆动,由此使得左边驱动单元再次进入工作状态对主轴20转动做功,重复上述过程,如此反复循环使得在两组驱动机构的四个驱动单元的相互配合下,主轴20得以持续的转动并对外输出动力。
本发明两组驱动机构的主轴20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即X向)依次排列并同步联接,所述主轴20实际上可设置为一条,两组驱动机构共用该主轴20。
请参阅图8,作为进一步的改进,除了上述的两组驱动机构外,还可设置一组空闲驱动机构,当上述两组驱动机构的其中一组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暂停该组驱动机构,并启动所述空闲驱动机构便可,由此可使不需整体停机,即可进行检修保养,具体的实现方式是:所述第一链轮105设有内八角体1051,转轴106的该端设为八面体,且转轴106的八面体可插置于第一链轮105的内八角体1051内,同时,在第一链轮105内八角体1051上边缘开设有螺丝孔(图中未标示),螺丝孔内有一螺丝1052,螺丝1052抵达于所述转轴106八面体的其中一个面上,从而使转轴106与第一链轮105实现固定关系;当有驱动单元需要检修保养时,松开螺丝1052,把第一链轮105从转轴106的八面体退出,然后调节空闲驱动机构的转轴106,使其第二凸轮107的角度与摆动架10的角度与暂停的驱动机构的相位保持一致即可,再将第一链轮105装回转轴106八面体将螺丝1052拧紧固定,将空闲驱动机构的离合板22上的定位柱223推入主动链轮21的定位孔211,即可启动该空闲驱动单元,然后将需要检修驱动机构的离合板22,通拉杆24将离合板推离主动链轮21,使定位柱223从定位孔211内退出,便可完成暂停待修驱动机构,检修后又可作为新的空闲驱动机构,用于替换新的故障驱动机构。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左边驱动单元第一配重块13对摆动架10左端施加的重力,使摆动架10左端往下摆动,通过第二棘轮机构70将旋转力矩施加于主轴20上,为主轴20提供转动的力源,利用右边驱动单元压力组件100产生的压力施加在悬吊组件50经拉绳40以传递的方式将力源施加在摆动架10的右端,并在第二配重块54对滚轮52施加的转动力的配合下带动摆动架10的右端向下摆动,再通过第一传动机构90及第一棘轮机构30将力源施加于主轴20,使得每组驱动机构的左右两个驱动单元错位对主轴20转动做功,由此可使在两组驱动机构的四个驱动单元相互配合下,本发明得以周而复始的转动,从而实现在无其他动力或其他动力较小的情况下,使主轴20持续地转动对外输出转动动力,因此,本发明可以减小利用煤炭、汽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并且不会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
本发明也可以根据上述的工作原理制作用于观赏性的,并适合各种场所的工艺品,使本发明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至少两组驱动机构,每组驱动机构设有左右两个驱动单元,该两组驱动机构沿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每组驱动机构均包括,
沿机架长度方向延伸并枢接在机架上的主轴,主轴上设有主动链轮及第一棘轮机构;
摆动架固接于一轴套套接于主轴,该摆动架与主轴之间设有第二棘轮机构,摆动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摆动臂,摆动架的一端设有第一配重块,所述轴套上同步联接有第二链轮;
两拉绳,拉绳的一端连接摆动臂的末端并随着摆动臂上下活动,拉绳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配重块;
悬吊在两拉绳的悬吊组件,该悬吊组件包括两滚轮、连接两滚轮的轮轴及固定于轮轴中部的第一凸轮,两拉绳分别缠绕在对应滚轮的外表面;
压力组件,包括一转动架、压力轮及第二凸轮,所述转动架的一端枢接在两圆柱上以使转动架可绕该枢接点转动,该两圆柱分别套入于两圆柱筒内并可上下活动,在两圆柱筒内的上部设有压簧,压簧下压在圆柱的顶端,该两圆柱筒固定在机架上,所述压力轮枢接于转动架上,该压力轮底边缘下压在第一凸轮,所述第二凸轮通过转轴同步联接有第一链轮,且第二凸轮装设于转动架自由端连接杆的上方,该第一链轮通过第一链条与主动链轮同步联接,所述转轴枢接在机架上;
主动链轮与第一链轮的传动比范围为1比2至1比20;
传动机构,包括同步联接在传动轴上的传动链轮及传动齿轮,同步联接在从动轴上的从动链轮及从动齿轮,所述传动链轮通过第二链条与第二链轮同步联接,所述从动齿轮与传动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链轮经第三链条与第一棘轮机构同步联接,所述传动轴及从动轴枢接在机架上;
机架上设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用于限定轮轴只在上下方向移动;
该两组驱动机构的主轴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并同步联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棘轮机构及第二棘轮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棘轮,棘爪及用于装设棘爪的圆环,棘轮设有旋向一致的棘齿,所述棘轮与主轴同步联接装设于圆环中心,圆环上围绕棘轮设若干个棘爪,棘爪的中部枢接于圆环上,棘爪的后端与圆环之间设有拉簧,该拉簧用于提供一个使棘爪的前端压紧棘轮的弹性力。每个棘爪应对一个齿槽,棘爪前端与齿槽根部的距离呈均匀变化。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棘轮机构的圆环通过轴承枢接在主轴上并同步联接有第三链轮,该第三链轮通过第三链条与从动链轮同步联接,所述第二棘轮机构的圆环固定在摆动臂上与摆动臂同步转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链轮开设有一对定位孔,主轴上设有可沿其轴向来回移动的离合板,主轴与离合板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导轨及滑槽,导轨和滑槽的长度方向与主轴的轴向一致,离合板上设有一对定位柱,该定位柱可插置于定位孔内以使主轴与主动链轮同步转动,所述离合板上设有用于推动离合板在主轴上来回移动的拉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动架自由端的连接杆上通过轴承枢接有一滑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链轮与第一链轮的传动比为1∶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链轮、传动链轮、传动齿轮、从动齿轮、从动链轮及第三链轮的传动比为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轮外轮周设有凹槽,该凹槽耦合于第一凸轮的凸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轴的两端同步联接有齿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由固定于机架上的两组挡柱组成,两组挡柱分别挡持于轮轴的两端,每组挡柱分别由一挡柱及齿条组成,所述挡柱挡于轮轴左边的轮轴外表面,所述齿条挡于齿轮右端与齿轮啮合,该限位机构用于限定轮轴只能上下移动。
CN201810292639.XA 2018-04-03 2018-04-03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Pending CN1103450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92639.XA CN110345025A (zh) 2018-04-03 2018-04-03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92639.XA CN110345025A (zh) 2018-04-03 2018-04-03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45025A true CN110345025A (zh) 2019-10-18

Family

ID=68172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92639.XA Pending CN110345025A (zh) 2018-04-03 2018-04-03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450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45025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10242519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10345026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9899255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10230576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8930639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10500246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9026577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8979983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10242520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10360067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9779857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10230578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10242515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10360069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10345024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6988973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10360068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8930643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9236590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6593795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8979982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10500244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8825455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8930640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