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43837B - 一种感应淬火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感应淬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43837B
CN110343837B CN201910710896.5A CN201910710896A CN110343837B CN 110343837 B CN110343837 B CN 110343837B CN 201910710896 A CN201910710896 A CN 201910710896A CN 110343837 B CN110343837 B CN 1103438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auxiliary
coil
communicated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108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43837A (zh
Inventor
韩毅
张鏖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ZHOU YINGXIN KITCHEN APPLIANCES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Xuzhou Yingxin Kitchen Appliance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zhou Yingxin Kitchen Appliance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uzhou Yingxin Kitchen Appliance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1089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438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43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43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43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438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34Methods of heating
    • C21D1/42Induction he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62Quenching devices
    • C21D1/667Quenching devices for spray quench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28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for plain shaf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3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for crankshafts; for camshaf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感应淬火装置,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主线圈和副线圈,所述主线圈与电源连接,所述主线圈的一端与所述副线圈的一端通过第一铰接结构连接,所述主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副线圈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铰接结构连接,所述电源、所述主线圈、所述第一铰接结构、所述副线圈和所述第二铰接结构形成闭合回路,所述主线圈上设置有主喷水口,所述副线圈上设置有副喷水口,所述主喷水口和所述副喷水口相对且相互错开设置。本发明可使各截面加热温度均匀,淬硬层连续,使整个表面同时达到预定淬火温度,减少了工序,节约了电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变截面轴零件强度和产品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感应淬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淬火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感应淬火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汽车工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但发展的同时往往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对于一般汽车而言,其内部的传动、转向和悬挂系统中往往涉及多种轴类零件,这些零件多为变截面轴,在工作中往往承受着较高的弯曲和扭转疲劳强度,这就要求这些变截面轴在淬火后其高应力区的淬硬层连续且深度较深。传统的变截面轴类零件多用中碳低合金钢制造,并采用中频连续加热淬火,然后在炉中或用感应加热低温回火并矫直。但由于变截面轴其截面差的存在,通常采用的圆环感应器在加热时往往加热不均,淬硬层不易连续,无法满足变截面轴的生产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感应淬火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变截面轴零件加热均匀,淬硬层连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感应淬火装置,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主线圈和副线圈,所述主线圈与电源连接,所述主线圈的一端与所述副线圈的一端通过第一铰接结构连接,所述主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副线圈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铰接结构连接,所述电源、所述主线圈、所述第一铰接结构、所述副线圈和所述第二铰接结构形成闭合回路,所述主线圈上设置有主喷水口,所述副线圈上设置有副喷水口,所述主喷水口和所述副喷水口相对且相互错开设置。
优选的,所述主线圈包括并排设置且相互独立的第一主线圈和第二主线圈,所述第一主线圈和所述第二主线圈均通过旋转结构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主喷水口包括第一主喷水口和第二主喷水口,所述第一主喷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线圈上,所述第二主喷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主线圈上,所述第一主线圈包括第一主线圈管,所述第一主线圈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旋转结构连接,所述第一主线圈管的另一端垂直设置有第一主铰接部,所述第一主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副线圈的一端铰接;
所述第二主线圈包括第二主线圈管,所述第二主线圈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旋转结构连接,所述第二主线圈管的另一端垂直设置有第二主铰接部,所述第二主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副线圈的另一端铰接。
优选的,所述副线圈包括副线圈管,所述副线圈管的一端垂直设置有第一副铰接部,所述副线圈管的另一端垂直设置有第二副铰接部,所述第一主铰接部与所述第一副铰接部铰接,所述第二主铰接部与所述第二副铰接部铰接。
优选的,所述旋转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源上的铰支座和旋转接板,所述铰支座与所述旋转接板铰接,所述旋转接板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主铰接部和所述第二主铰接部均为中心角为90°的弧形,所述第一主铰接部上设置有第一主连接孔,所述第一主铰接部通过所述第一主连接孔与所述第一副铰接部连接,所述第二主铰接部上设置有第二主连接孔,所述第二主铰接部通过所述第二主连接孔与所述第二副铰接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副铰接部和所述第二副铰接部均为中心角为90°的弧形,所述第一副铰接部上设置有第一副连接孔,所述第二副铰接部上设置有第二副连接孔,所述第一主连接孔和所述第一副连接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主连接孔和所述第二副连接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主线圈管包括第一主内管和第一主外管,所述第一主内管设置在所述第一主外管的内侧,所述第一主内管和所述第一主外管之间为第一主容腔且所述第一主内管和所述第一主外管不连通,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一主进水口,所述第一主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主容腔连通,所述第一主线圈管上设置有第一主出水口,所述第一主出水口与所述第一主容腔连通;所述第一主外管上设置有第一主冷却水口,所述第一主冷却水口与所述第一主内管连通且不与所述第一主容腔连通,所述第一主内管上设置有第一主通孔,所述第一主喷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主外管上且沿所述第一主外管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所述第一主通孔与所述第一主喷水口连通且不与所述第一主容腔连通;
所述第二主线圈管包括第二主内管和第二主外管,所述第二主内管设置在所述第二主外管的内侧,所述第二主内管和所述第二主外管之间为第二主容腔且所述第二主内管和所述第二主外管不连通,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主进水口,所述第二主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二主容腔连通,所述第二主线圈管上设置有第二主出水口,所述第二主出水口与所述第二主容腔连通;所述第二主外管上设置有第二主冷却水口,所述第二主冷却水口与所述第二主内管连通且不与所述第二主容腔连通,所述第二主内管上设置有第二主通孔,所述第二主喷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主外管上且沿所述第二主外管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所述第二主通孔与所述第二主喷水口连通且不与所述第二主容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副线圈管包括副内管和副外管,所述副内管设置在所述副外管的内侧,所述副内管和所述副外管之间为副容腔,所述副线圈管上设置有副进水口和副出水口,所述副进水口与所述副容腔连通,所述副出水口与所述副容腔连通;所述副外管上设置有副冷却水口,所述副冷却水口与所述副内管连通且不与所述副容腔连通,所述副内管上设置有副通孔,所述副外管上沿所述副外管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副喷水口,所述副通孔与所述副喷水口连通且不与所述副容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主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主铰接部上,所述第一主出水口通过所述第一主铰接部与所述第一主容腔连通;所述第二主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主铰接部上,所述第二主出水口通过所述第二主铰接部与所述第二主容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副进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副铰接部上,所述副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一副铰接部与所述副容腔连通,所述副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副铰接部上,所述副出水口通过所述第二副铰接部与所述副容腔连通。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中的主线圈和副线圈平行设置,通过第一铰接结构和第二铰接结构连接配合,有效线圈近似矩形,有效线圈的主线圈的中心线与副线圈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与变截面轴零件的中心线重合,有效线圈中主线圈中的电流、副线圈中的电流与变截面轴零件的中心线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此时有效线圈所产生的磁力线垂直变截面轴零件表面,即产生横向磁场,在横向磁场中感应加热变截面轴可使各截面加热温度均匀,淬硬层连续,使整个表面同时达到预定淬火温度,减少了工序,节约了电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变截面轴零件的强度和产品质量。并且,主线圈上设置有主喷水口,副线圈上设置有副喷水口,主喷水口和副喷水口相对设置,在加热后对变截面轴零件进行喷水冷却,完成淬火处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感应淬火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线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主线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主线圈主视图;
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
图6为图4的B-B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主线圈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主线圈主视图;
图9为图8的C-C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I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副线圈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副线圈主视图;
图13为图12的D-D剖视图;
图14为图12的E-E剖视图;
图15为图13中II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发明的感应淬火装置应用示意图;
图17为采用本发明的感应淬火装置进行淬火处理的变截面轴零件示意图;
其中:1-电源,2-第一支架,3-第一电极,4-第一主铰接部,5-第二支架,6-第二电极,7-第二主铰接部,8-第一副铰接部,9-第二副铰接部,10-铰支座,11-旋转接板,12-第一主连接孔,13-第二主连接孔,14-第一副连接孔,15-第二副连接孔,16-第一主内管,17-第一主外管,18-第一主容腔,19-第一主出水口,20-第一主进水口,21-第一主冷却水口,22-第一主通孔,23-第一主喷水口,24-第二主内管,25-第二主外管,26-第二主容腔,27-第二主出水口,28-第二主进水口,29-第二主冷却水口,30-第二主通孔,31-第二主喷水口,32-副内管,33-副外管,34-副容腔,35-副进水口,36-副出水口,37-副冷却水口,38-副通孔,39-副喷水口,40-变截面轴零件,41-旋转卡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感应淬火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变截面轴零件加热均匀,淬硬层连续。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感应淬火装置,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主线圈和副线圈,主线圈与电源1连接,主线圈的一端与副线圈的一端通过第一铰接结构连接,主线圈的另一端与副线圈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铰接结构连接,电源1、主线圈、第一铰接结构、副线圈和第二铰接结构形成闭合回路,本实施例中的主线圈和副线圈平行设置,通过第一铰接结构和第二铰接结构连接配合,有效线圈近似矩形,有效线圈的主线圈的中心线与副线圈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与变截面轴零件40的中心线重合,有效线圈中主线圈中的电流、副线圈中的电流与变截面轴零件40的中心线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此时有效线圈所产生的磁力线垂直变截面轴零件表面,即产生横向磁场,在横向磁场中感应加热变截面轴可使各截面加热温度均匀,淬硬层连续,使整个表面同时达到预定淬火温度,减少了工序,节约了电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变截面轴零件40的强度和产品质量。并且,主线圈上设置有主喷水口,副线圈上设置有副喷水口39,主喷水口和副喷水口39相对且相互错开设置,在加热后对变截面轴零件40进行喷水冷却,完成淬火处理。
本实施例中,主喷水口和副喷水口39均为若干个,若干个主喷水口和若干个副喷水口39沿变截面轴零件40的轴线方向交错设置。
本实施例中,有效线圈是指主线圈、第一铰接结构、副线圈和第二铰接结构形成的线圈,装置装配好后,从俯视角度看,整个轮廓为一个矩形,这就是主线圈和副线圈的有效圈,主线圈和副线圈起主要作用,第一铰接结构和第二铰接结构只起传导电流的作用,整个感应淬火装置的核心原理就是感应加热的原理,通过磁场在变截面轴零件40上产生感生电流,感生电流通过电流热效应来对变截面轴零件40加热。而本实施例采用了有效圈为矩形线圈的感应线圈,它可以产生横向磁场(磁力线垂直于工件表面的磁场称为横向磁场)。矩形线圈产生的磁力线方向与变截面轴零件40表面(指变截面轴零件40水平装配好后,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的表面)垂直,变截面轴零件40在感应加热过程中处于转动状态,因此,矩形线圈产生的磁力线方向与变截面轴零件40表面一直处于垂直状态,产生的磁力线垂直变截面轴零件40的中心线方向,而变截面轴零件40上感生电流的产生与其所受磁场强度有关,横向磁场就可以保证变截面轴零件40截面变化不是特别大的变截面轴零件40,其表面各处所受磁场强度大小相近,从而实现对变截面轴零件40的均匀加热。在对变截面轴零件40加热时,其上任一点产生的感生电流大小决定于对应感应部位产生的磁感应强度,而在矩形线圈内加热时,磁力线垂直于对变截面轴零件40表面,只要变截面轴零件40表面直径差距不是特别大,变截面轴零件40各处受到的磁场强度大小是几乎相同的,且不受感应线圈其他部位产生的磁场影响,所以变截面轴零件40上各点产生的感生电流大小是相同的,即加热效果相同。
即使直径差异很大,由于矩形线圈结构很简单,在主线圈和副线圈上加上导磁体也可以使变截面轴零件40上各截面受到的磁场强度大小近似相等。
本实施例中的感应淬火装置的所有结构均为导电材料。
本实施例中,主线圈包括并排设置且相互独立的第一主线圈和第二主线圈,第一主线圈和第二主线圈均通过旋转结构与电源1连接,主喷水口包括第一主喷水口23和第二主喷水口31,第一主喷水口23设置在第一主线圈上,第二主喷水口31设置在第二主线圈上,第一主线圈包括第一主线圈管,第一主线圈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架2,第一支架2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极3,第一电极3与旋转结构连接,第一主线圈管的另一端垂直设置有第一主铰接部4,第一主铰接部4用于与副线圈的一端铰接;第二主线圈包括第二主线圈管,第二主线圈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架5,第二支架5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极6,第二电极6与旋转结构连接,第二主线圈管的另一端垂直设置有第二主铰接部7,第二主铰接部7用于与副线圈的另一端铰接。旋转结构包括设置在电源1上的铰支座10和旋转接板11,铰支座10与电源1内部连接,铰支座10与旋转接板11铰接,旋转接板11与第一电极3或第二电极6固定连接。旋转结构用于调节主线圈与副线圈的水平度,使主线圈和副线圈能够保持水平。
本实施例中,副线圈包括副线圈管,副线圈管的一端垂直设置有第一副铰接部8,副线圈管的另一端垂直设置有第二副铰接部9,第一主铰接部4与第一副铰接部8铰接,第二主铰接部7与第二副铰接部9铰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主铰接部4和第二主铰接部7均为中心角为90°的弧形,即1/4圆形线圈,第一主铰接部4上设置有第一主连接孔12,第一主铰接部4通过第一主连接孔12与第一副铰接部8连接,第二主铰接部7上设置有第二主连接孔13,第二主铰接部7通过第二主连接孔13与第二副铰接部9连接;第一副铰接部8和第二副铰接部9均为中心角为90°的弧形,即1/4圆形线圈,第一副铰接部8上设置有第一副连接孔14,第二副铰接部9上设置有第二副连接孔15,第一主连接孔12和第一副连接孔1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二主连接孔13和第二副连接孔1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主铰接部4和第一副铰接部8形成的第一铰接结构,与第二主铰接部7和第二副铰接部9形成的第二铰接结构能够根据待加工的变截面轴零件40的直径调节主线圈与副线圈的相对位置,使得装置能够对不同尺寸的变截面轴零件40进行淬火处理。
当更换不同尺寸的变截面轴零件40时,根据变截面轴零件40的直径调节主线圈和副线圈的相对位置,然后可以通过调节变截面轴零件40的位置,使变截面轴零件40的中心线与主线圈的中心线和副线圈的中心线形成的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也可以通过调节旋转结构,使主线圈的中心线和副线圈的中心线形成的平面与变截面轴零件40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
本实施例中,第一主线圈管包括第一主内管16和第一主外管17,第一主内管16设置在第一主外管17的内侧,第一主内管16和第一主外管17之间为第一主容腔18且第一主内管16和第一主外管17不连通,第一支架2上设置有第一主进水口20,第一主进水口20通过第一支架2与第一主容腔18连通,第一主线圈管上设置有第一主出水口19,第一主出水口19设置在第一主铰接部4上,第一主出水口19通过第一主铰接部4与第一主容腔18连通,冷却水从第一主进水口20进入第一支架2中,随后流入第一主容腔18中,从第一主出水口19流出,实现对第一主线圈的冷却;第一主外管17上设置有第一主冷却水口21,第一主冷却水口21与第一主内管16连通且不与第一主容腔18连通,第一主内管16上设置有第一主通孔,第一主喷水口23设置在第一主外管17上,第一主通孔与第一主喷水口23连通且不与第一主容腔18连通;冷却水通过第一主冷却水口21进入第一内管后通过第一主喷水口23喷出,喷至变截面轴零件40上对变截面轴零件40进行冷却。
本实施例中,第二主线圈管包括第二主内管24和第二主外管25,第二主内管24设置在第二主外管25的内侧,第二主内管24和第二主外管25之间为第二主容腔26且第二主内管24和第二主外管25不连通,第二支架5上设置有第二主进水口28,第二主出水口27设置在第二主铰接部7上,第二主出水口27通过第二主铰接部7与第二主容腔26连通,第二主线圈管上设置有第二主出水口27,第二主出水口27与第二主容腔26连通,冷却水从第二主进水口28进入第二支架5中,随后流入第二主容腔26中,从第二主出水口27流出,实现对第二主线圈的冷却;第二主外管25上设置有第二主冷却水口29,第二主冷却水口29与第二主内管24连通且不与第二主容腔26连通,第二主内管24上设置有第二主通孔30,第二主喷水口31设置在第二主外管25上,第二主通孔30与第二主喷水口31连通且不与第二主容腔26连通,冷却水通过第二主冷却水口29进入第二内管后通过第二主喷水口31喷出,喷至变截面轴零件40上对变截面轴零件40进行冷却。
本实施例中,副线圈管包括副内管32和副外管33,副内管32设置在副外管33的内侧,副内管32和副外管33之间为副容腔34,副线圈管上设置有副进水口35和副出水口36,副进水口35设置在第一副铰接部8上,副进水口35通过第一副铰接部8与副容腔34连通,副出水口36设置在第二副铰接部9上,副出水口36通过第二副铰接部9与副容腔34连通,冷却水从副进水口35进入副容腔34中,从副出水口36流出,实现对副线圈的冷却;副外管33上设置有副冷却水口37,副冷却水口37与副内管32连通且不与副容腔34连通,副内管32上设置有副通孔38,副外管33上设置有副喷水口39,副通孔38与副喷水口39连通且不与副容腔34连通,冷却水通过副冷却水口37进入副内管32后通过副喷水口39喷出,喷至变截面轴零件40上对变截面轴零件40进行冷却,主喷水口和副喷水口39共同完成变截面轴零件40的冷却处理。
本实施例中,变截面轴零件40的两端设置有锥形小孔,旋转卡头41的端部呈圆锥形且与变截面轴零件40的锥形小孔相匹配。
当装置开始工作时,通过第一主进水口20向第一主线圈、第二主进水口28向第二主线圈、副进水口35向副线圈通水,旋转卡头41带动变截面轴零件40在主线圈和副线圈之间匀速转动,启动电源1,通过铰支座10和旋转接板11向第一主线圈或第二主线圈通电,电流通过副线圈构成闭路,主线圈与副线圈构成的近似矩形的有效线圈开始对变截面轴零件40进行感应加热,当加热结束,电源1关闭,分别通过第一主冷却水口21向第一主线圈、第二主冷却水口29向第二主线圈、副冷却水口37向副线圈通水,冷却水通过第一主喷水口23、第二主喷水口31和副喷水口39喷向刚刚加热完成的变截面轴零件40,且随着变截面轴零件40的匀速转动,实现对变截面轴零件40的精细化冷却淬火。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主线圈和副线圈,所述主线圈与电源连接,所述主线圈的一端与所述副线圈的一端通过第一铰接结构连接,所述主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副线圈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铰接结构连接,所述电源、所述主线圈、所述第一铰接结构、所述副线圈和所述第二铰接结构形成闭合回路,所述主线圈上设置有主喷水口,所述副线圈上设置有副喷水口,所述主喷水口和所述副喷水口相对且相互错开设置;
所述主线圈包括并排设置且相互独立的第一主线圈和第二主线圈,所述第一主线圈和所述第二主线圈均通过旋转结构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主喷水口包括第一主喷水口和第二主喷水口,所述第一主喷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线圈上,所述第二主喷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主线圈上,所述第一主线圈包括第一主线圈管,所述第一主线圈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二主线圈包括第二主线圈管,所述第二主线圈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主线圈管包括第一主内管和第一主外管,所述第一主内管设置在所述第一主外管的内侧,所述第一主内管和所述第一主外管之间为第一主容腔且所述第一主内管和所述第一主外管不连通,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一主进水口,所述第一主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主容腔连通,所述第一主线圈管上设置有第一主出水口,所述第一主出水口与所述第一主容腔连通;所述第一主外管上设置有第一主冷却水口,所述第一主冷却水口与所述第一主内管连通且不与所述第一主容腔连通,所述第一主内管上设置有第一主通孔,所述第一主喷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主外管上且沿所述第一主外管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所述第一主通孔与所述第一主喷水口连通且不与所述第一主容腔连通;
所述第二主线圈管包括第二主内管和第二主外管,所述第二主内管设置在所述第二主外管的内侧,所述第二主内管和所述第二主外管之间为第二主容腔且所述第二主内管和所述第二主外管不连通,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主进水口,所述第二主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二主容腔连通,所述第二主线圈管上设置有第二主出水口,所述第二主出水口与所述第二主容腔连通;所述第二主外管上设置有第二主冷却水口,所述第二主冷却水口与所述第二主内管连通且不与所述第二主容腔连通,所述第二主内管上设置有第二主通孔,所述第二主喷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主外管上且沿所述第二主外管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所述第二主通孔与所述第二主喷水口连通且不与所述第二主容腔连通;
所述副线圈包括副线圈管,所述副线圈管包括副内管和副外管,所述副内管设置在所述副外管的内侧,所述副内管和所述副外管之间为副容腔,所述副线圈管上设置有副进水口和副出水口,所述副进水口与所述副容腔连通,所述副出水口与所述副容腔连通;所述副外管上设置有副冷却水口,所述副冷却水口与所述副内管连通且不与所述副容腔连通,所述副内管上设置有副通孔,所述副外管上沿所述副外管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副喷水口,所述副通孔与所述副喷水口连通且不与所述副容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旋转结构连接,所述第一主线圈管的另一端垂直设置有第一主铰接部,所述第一主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副线圈的一端铰接;
所述第二支架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旋转结构连接,所述第二主线圈管的另一端垂直设置有第二主铰接部,所述第二主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副线圈的另一端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管的一端垂直设置有第一副铰接部,所述副线圈管的另一端垂直设置有第二副铰接部,所述第一主铰接部与所述第一副铰接部铰接,所述第二主铰接部与所述第二副铰接部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源上的铰支座和旋转接板,所述铰支座与所述旋转接板铰接,所述旋转接板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铰接部和所述第二主铰接部均中心角为90°的弧形,所述第一主铰接部上设置有第一主连接孔,所述第一主铰接部通过所述第一主连接孔与所述第一副铰接部连接,所述第二主铰接部上设置有第二主连接孔,所述第二主铰接部通过所述第二主连接孔与所述第二副铰接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铰接部和所述第二副铰接部均中心角为90°的弧形,所述第一副铰接部上设置有第一副连接孔,所述第二副铰接部上设置有第二副连接孔,所述第一主连接孔和所述第一副连接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主连接孔和所述第二副连接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主铰接部上,所述第一主出水口通过所述第一主铰接部与所述第一主容腔连通;所述第二主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主铰接部上,所述第二主出水口通过所述第二主铰接部与所述第二主容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进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副铰接部上,所述副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一副铰接部与所述副容腔连通,所述副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副铰接部上,所述副出水口通过所述第二副铰接部与所述副容腔连通。
CN201910710896.5A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感应淬火装置 Active CN1103438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10896.5A CN110343837B (zh)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感应淬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10896.5A CN110343837B (zh)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感应淬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43837A CN110343837A (zh) 2019-10-18
CN110343837B true CN110343837B (zh) 2020-08-14

Family

ID=68183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10896.5A Active CN110343837B (zh)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感应淬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43837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47491U (zh) * 2009-07-03 2010-05-05 山东荣泰电炉制造有限公司 阶梯轴淬火感应器
CN202063958U (zh) * 2011-05-03 2011-12-07 天津天海同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频淬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47491U (zh) * 2009-07-03 2010-05-05 山东荣泰电炉制造有限公司 阶梯轴淬火感应器
CN202063958U (zh) * 2011-05-03 2011-12-07 天津天海同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频淬火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变截面轴用矩形感应器加热淬火;刘子斌;《金属热处理》;19861231(第12期);第40、42页 *
深层感应加热淬火;刘子斌;《金属热处理》;19860930(第09期);第1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43837A (zh) 2019-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9061B (zh) 法兰-输出轴轴颈和端面同时感应淬火技术
US1147316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heating and quenching tubular members
CN101509062B (zh) 装配式凸轮轴端头槽口部位淬火方法
CN110343837B (zh) 一种感应淬火装置
CN210916149U (zh) 一种淬火感应器
CN201447491U (zh) 阶梯轴淬火感应器
CN113122686B (zh) 一种用于齿轮同步感应加热装置及使用方法
US2213241A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 heat treated article
CN105238909A (zh) 一种具有不同热量分布的加热淬火感应器
CN205223290U (zh) 一种具有不同热量分布的加热淬火感应器
US2419619A (en) Method of heat-treating flanges and the like
US2170130A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hardening a metal article
CN104212949A (zh) 一种超大型轴类零件的表面淬火装置
US11846001B2 (en) Split multiple coil electric induction heat treatment systems for simultaneous heating of multiple features of a bearing component
KR200401078Y1 (ko) 고주파 열처리용 워크코일
CN104419815A (zh) 轴类零件的感应回火工艺及感应器
CN218666142U (zh) 一种数控淬火机床用曲线槽感应淬火装置
CN219637280U (zh) 一种内花键感应淬火装置
JPS61261423A (ja) 高周波焼入法による筒形部品の端部への表面硬化処理法
CN204824968U (zh) 一种地勘钻机立轴高频淬火用感应圈
JP2002167618A (ja) 異形円筒部材の誘導加熱コイルおよび焼入装置
CN209508349U (zh) 球头轴超音频淬火感应器
CN103882207A (zh) 矫直辊中频淬火工艺及其淬火设备
KR20230085366A (ko) 고주파 열처리 워크코일
CN210438778U (zh) 用于楔形体部件的局部淬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22

Address after: 221200 Bali Village, Gaozuo Town, Suining County,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XUZHOU YINGXIN KITCHEN APPLIANCE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066000 No. 438 west section of Hebei Avenue, seaport District, Hebei, Qinhuangdao

Applicant before: Yanshan University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