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07129A - 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07129A
CN110307129A CN201910601906.1A CN201910601906A CN110307129A CN 110307129 A CN110307129 A CN 110307129A CN 201910601906 A CN201910601906 A CN 201910601906A CN 110307129 A CN110307129 A CN 1103071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feed
level
steam
steam turb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019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07129B (zh
Inventor
吴俊杰
韩宇
宋�莹
郭淑青
裘浔隽
许万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060190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071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07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071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071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071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5/00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devices driven thereby
    • F01D15/1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or combinations with, electric gen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1/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 F01K11/02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the engines being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3/00General layout or general methods of operation of complete pl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0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4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pressure differences or thermal differences occurring in n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3/00Steam-generation plants, e.g. comprising steam boilers of different types in mutual association
    • F22B33/18Combinations of steam boilers with other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DPREHEATING, OR ACCUMULATING PREHEATED, FEED-WATER FOR STEAM GENERATION; FEED-WATER SUPPLY FOR STEAM GENERATION; CONTROLLING WATER LEVEL FOR STEAM GENERATION;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OMOTING WATER CIRCULATION WITHIN STEAM BOILERS
    • F22D1/00Feed-water heaters, i.e. economisers or like preheaters
    • F22D1/32Feed-water heaters, i.e. economisers or like preheaters arranged to be heated by steam, e.g. bled from turbines
    • F22D1/325Schematic arrangements or control device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DPREHEATING, OR ACCUMULATING PREHEATED, FEED-WATER FOR STEAM GENERATION; FEED-WATER SUPPLY FOR STEAM GENERATION; CONTROLLING WATER LEVEL FOR STEAM GENERATION;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OMOTING WATER CIRCULATION WITHIN STEAM BOILERS
    • F22D1/00Feed-water heaters, i.e. economisers or like preheaters
    • F22D1/50Feed-water heaters, i.e. economisers or like preheaters incorporating thermal de-aeration of feed-w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TGEOTHERMAL COLLECTORS; GEOTHERMAL SYSTEMS
    • F24T50/00Geothermal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步骤1:设置汽轮机系统的抽汽级数为N级,将汽轮机系统分为N+1级汽轮机子系统,N+1级汽轮机子系统内的通流量相等,将回热系统分为N级回热子系统,N级回热子系统分别对应N级给水加热器。步骤2:根据地热集热系统和燃煤机组的设计工况数据与设计运行数据,确定N级给水加热器的能量平衡并联矩阵关系式,计算N级抽汽中每一级抽汽的流量,然后计算N+1级汽轮机子系统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Description

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与燃煤的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能源的消耗水平的不断攀升,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储量不断被消耗,面临枯竭的危险。同时,化石能源的过量使用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与气候问题。近几年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客观的前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
作为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我国地热能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同时可以实现能量的稳定输出,然而地热能的温度很低,因而其能量品位较低,严重限制了地热能的发电潜能。将地热能与燃煤机组进行耦合,可以一定程度提高地热能的发电潜能。一方面,地热能与燃煤机组都以热作为中间介质参与热力循环,另一方面,地热能可以借助火电机组大容量、高参数的火力发电设备实现更高效的能量转化。
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通常由地热能换热器和燃煤机组两部分构成,地热能产生的能量用于预热低压加热器的给水,同时,汽轮机末级抽汽减少并继续在汽轮机中做功,从而达到多发电的效果。
然而,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是一个多能量输入输出的系统,地热能与煤是两种不同的能源,两者的能量数量与能量品位差异很大,因此,在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发电总量中,地热能与燃煤各自的贡献度是制定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补贴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而区分地热能发电量与燃煤发电量是目前遇到的重要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提供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所述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包括地热集热系统和燃煤机组,所述燃煤机组包括汽轮机系统、锅炉系统、回热系统、凝汽器系统19和发电机10;所述汽轮机系统包括汽轮机高压缸、汽轮机中压缸和汽轮机低压缸,所述汽轮机高压缸具有N1级高压缸子系统,所述汽轮机中压缸具有N2级中压缸子系统,所述汽轮机低压缸具有N3级低压缸子系统;所述锅炉系统包括锅炉过热子系统20和锅炉再热子系统21;所述回热系统包括多级回热子系统,每级回热子系统对应一级给水加热器;给水是指经过所述凝汽器系统19冷凝后的凝结水,给水经过多级所述给水加热器加热后进入所述锅炉过热子系统20,疏水是指抽汽经过多级所述给水加热器放热后形成的凝结水;从所述凝汽器系统19而来的给水依次被最后一级给水加热器至第一级给水加热器加热到达所述锅炉系统,其中,最靠近所述凝汽器系统19的给水加热器为最后一级给水加热器,最远离所述凝汽器系统的给水加热器为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所述锅炉系统将给水加热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并进入所述汽轮机高压缸做功,所述汽轮机高压缸中的第一部分抽汽被分级抽取,分别进入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和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中加热,所述汽轮机高压缸中的第二部分抽汽以排汽的形式进入所述锅炉再热子系统21再热后形成再热蒸汽,然后进入所述汽轮机中压缸和所述汽轮机低压缸做功,做功后的第一部分抽汽被分级抽取分别进入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至最后一级给水加热器中加热给水,做功后的第二部分抽汽以乏汽的形式进入所述凝汽器系统19冷却;
所述地热集热系统包括地热井、地热/给水换热器22、热用户及多个阀门,所述地热集热系统负责收集地热能并通过所述地热/给水换热器22传递到所述燃煤机组,在所述地热井中,地下水被地热能加热形成高温地热蒸汽,并通过所述地热/给水换热器22预热所述凝汽器系统19出口的给水,以提高最末级给水加热器中入口给水的温度,最后,所述地热/给水换热器22把冷却的地热蒸汽输送给附近的热用户,以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
本发明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设置所述汽轮机系统的抽汽级数为N级,且所述N为正整数,将所述汽轮机系统分为N+1级汽轮机子系统,即N1+N2+N3=N+1,其中,前N级汽轮机子系统用于抽汽,最后一级汽轮机子系统用于排汽,所述N+1级汽轮机子系统内的通流量相等,将所述回热系统分为N级回热子系统,所述N级回热子系统分别对应N级给水加热器;
步骤2:根据所述地热集热系统和所述燃煤机组的设计工况数据与设计运行数据,确定N级所述给水加热器的能量平衡并联矩阵关系式,并根据N级所述给水加热器的能量平衡并联矩阵关系式计算N级抽汽中每一级抽汽的流量,然后根据N级抽汽中每一级抽汽的流量计算N+1级所述汽轮机子系统到所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步骤3:对各能量流编号,结合N+1级所述汽轮机子系统到所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建立所述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事件矩阵、输入能量事件矩阵以及能量流的流向量,得到各部件的损向量;
步骤4:建立地热能份额向量和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通过建立所述事件矩阵、所述输入能量事件矩阵、所述能量流的流向量、各部件的损向量、所述地热能份额向量和所述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之间的关系,算出所述地热能份额向量和所述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的具体数值;
步骤5:输出结果,即根据各部件的损向量和所述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算出所述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损分布和燃煤损分布。
较佳地,在所述步骤1中,设定所述N为8,即所述回热系统包括8级回热子系统,所述8级回热子系统分别对应8级给水加热器,且所述8级给水加热器分别为3级高压加热器、1级除氧器和4级低压加热器,所述3级高压加热器分别为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和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所述除氧器为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所述4级低压加热器为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至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所述汽轮机系统共有8级抽汽,分为9个所述汽轮机子系统,所述N1为2,所述N2为2,所述N3为5,所述汽轮机高压缸中具有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和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所述汽轮机中压缸中具有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和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所述汽轮机低压缸中具有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至第九级汽轮机子系统9;从所述凝汽器系统19而来的给水通过所述回热系统被所述8级给水加热器加热到达所述锅炉系统,所述锅炉系统将给水加热为高温高压蒸汽进入所述汽轮机高压缸做功,所述汽轮机高压缸中的第一部分抽汽被分级抽取,分别进入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和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中加热,所述汽轮机高压缸中的第二部分抽汽以排汽的形式进入所述锅炉再热子系统21再热后形成再热蒸汽,并进入所述汽轮机中压缸和所述汽轮机低压缸做功,做功后的第一部分抽汽被分级抽取分别进入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至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中加热给水,做功后的第二部分抽汽以乏汽的形式进入所述凝汽器系统19冷却。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8级回热子系统的能量平衡并联矩阵关系式为式(1):
为所述凝汽器系统19的给水流量;
为单位质量给水和疏水放热量的能量矩阵,其中,qi表示抽汽在第i级给水加热器的放热,γi表示疏水在第i级给水加热器的放热量,πi表示给水在第i级给水加热器的吸热量,i表示不大于8的正整数;
为所述汽轮机系统的抽汽量向量,其中,表示第i级抽汽的抽气量;
为地热能在各级所述给水加热器中的放热量矩阵,其中,表示所述凝汽器系统(19)出口的给水吸收的来自所述地热/给水换热器22的放热量;
Π=[π1 π2 π3 π4 π5 π6 π7 π8]T为给水的得热量矩阵,πi表示给水在第i级给水加热器的吸热量;
根据式(1)算出所述汽轮机系统的各级抽汽量,即
计算9级所述汽轮机子系统到所述发电机的机械能输出为:其中,Wt表示第t级汽轮机子系统到所述发电机的机械能输出,t表示不大于9的正整数,hsh为所述汽轮机高压缸中的蒸汽的焓值,heh为乏汽的焓值,hex,i为第i级抽汽的焓值,hrho表示所述再热蒸汽的焓值。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3中,所述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中有45股能量流,将所述45股能量流编号并定义如下:
能量流1:从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到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的汽轮机第一级抽汽;
能量流2:从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到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的汽轮机第二级抽汽;
能量流3:从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到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的汽轮机第三级抽汽;
能量流4:从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到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的汽轮机第四级抽汽;
能量流5:从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到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的汽轮机第五级抽汽;
能量流6:从第六级汽轮机子系统6到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的汽轮机第六级抽汽;
能量流7:从第七级汽轮机子系统7到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的汽轮机第七级抽汽;
能量流8:从第八级汽轮机子系统8到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的汽轮机第八级抽汽;
能量流9:从第九级汽轮机子系统9到凝汽器系统19的汽轮机排汽;
能量流10:从锅炉过热子系统20出并进入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的蒸汽;
能量流11:从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出并进入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的蒸汽;
能量流12:从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出并进入锅炉再热子系统21的蒸汽;
能量流13:从锅炉再热子系统21出并进入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的蒸汽;
能量流14:从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出并进入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的蒸汽;
能量流15:从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出并进入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的蒸汽;
能量流16:从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出并进入第六级汽轮机子系统6的蒸汽;
能量流17:从第六级汽轮机子系统6出并进入第七级汽轮机子系统7的蒸汽;
能量流18:从第七级汽轮机子系统7出并进入第八级汽轮机子系统8的蒸汽;
能量流19:从第八级汽轮机子系统8出并进入第九级汽轮机子系统9的蒸汽;
能量流20:从凝汽器系统19出并进入地热/给水换热器22的给水;
能量流21:从地热/给水换热器22出并进入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的给水;
能量流22:从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出并进入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的给水;
能量流23:从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出并进入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的给水;
能量流24:从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出并进入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的给水;
能量流25:从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出并进入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的给水;
能量流26:从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出并进入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的给水;
能量流27:从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出并进入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的给水;
能量流28:从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出并进入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的给水;
能量流29:从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出并进入锅炉过热子系统20的给水;
能量流30:从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出并进入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的疏水;
能量流31:从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出并进入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的疏水;
能量流32:从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出并进入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的疏水;
能量流33:从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出并进入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的疏水;
能量流34:从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出并进入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的疏水;
能量流35:从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出并进入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的疏水;
能量流36:从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出并进入凝汽器系统19的疏水;
能量流37:从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38:从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39:从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0:从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1:从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2:从第六级汽轮机子系统6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3:从第七级汽轮机子系统7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4:从第八级汽轮机子系统8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5:从第九级汽轮机子系统9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建立所述事件矩阵F,F是一个22×45的矩阵,行数为22,代表22个部件,包括9级汽轮机子系统、8级给水加热器、凝汽器系统19、锅炉过热子系统20、锅炉再热子系统21、地热/给水换热器22和发电机10,列数为45,代表45股能量流;所述事件矩阵F的元素Fxy表示第x行第y列的数,Fxy是0、1、-1的其中一个数,Fxy=1表示第y股能量流进入第x个部件,Fxy=-1表示第y股能量流出第x个部件,Fxy=0表示第y股能量流未进入或流出第x个部件,其中,x表示不大于22的正整数,y表示不大于45的正整数;
建立所述输入能量事件矩阵Fin,Fin是一个22×45的矩阵,所述输入能量事件矩阵Fin的元素Fin,xy示第x行第y列的数,Fin,xy是0或1,Fin,xy=1表示第y股能量流进入第x个部件,Fin,xy=0表示第y股能量流未进入第x个部件,
建立所述能量流的流向量Es=[Es1,Es2,Es3,...,Es45]T,其中,Es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值,Esy=msy[hsy-h0-T0(ssy-s0)],其中,ms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质量,hs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焓值,ss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熵值,T0表示环境的绝对温度,s0表示环境的绝对熵值,h0表示环境温度的绝对焓值,22个部件的损向量为Ir=FEs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4中,建立所述地热能份额向量G=[G1,G2,G3,...,G45]T,其中,G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地热能份额;
建立所述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Gin=[Gin,1,Gin,2,Gin,3,...,Gin,22]T,其中,Gin,x表示第x个部件的地热能输入份额,所述地热能份额向量G与所述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Gin的关系如下:
式(2):(FinEs)·Gin=Fin(Es·G),
式(3):Ir·Gin=F(Es·G);
除此之外,所述地热能份额向量G的部分元素还满足如下条件:
式(4):
G1=G2=G11=G12=G30=G31=G37=G38
式(5):
G3=G4=G5=G6=G7=G8=G9=G13=G14=G15=G16=G17=G18=G19
=G33=G34=G35=G36=G37=G39=G40=G41=G42=G43=G44=G45
式(6):
Es,20(1-G20)=Es,21(1-G21);
根据式(2)、式(3)、式(4)、式(5)和式(6)计算出所述地热能份额向量G与所述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Gin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5中,输出结果:
向量Ir·Gin的各元素表示各部件的地热能损;
向量Ir-Ir·Gin的各元素表示各部件的燃煤损;
由此即得到所述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损分布和燃煤损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不仅结合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从能量的质和量来衡量地热能与燃煤的输入量,而且,可以通过定量描述系统内的传递过程与传输机理,对系统内各流、系统各部件损的地热能份额进行评估,从而揭示地热能、燃煤在系统中的传递过程及损分布,其结果进一步成为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节能诊断的理论依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2-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3-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4-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5-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6-第六级汽轮机子系统;7-第七级汽轮机子系统;8-第八级汽轮机子系统;9-第九级汽轮机子系统;10-发电机;11-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2-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3-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4-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5-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6-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7-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8-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9-凝汽器系统;20-锅炉过热子系统;21-锅炉再热子系统;22-地热/给水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涉及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包括地热集热系统和燃煤机组,燃煤机组包括汽轮机系统、锅炉系统、回热系统、凝汽器系统19和发电机10。
汽轮机系统包括汽轮机高压缸、汽轮机中压缸和汽轮机低压缸,汽轮机高压缸具有N1级高压缸子系统,汽轮机中压缸具有N2级中压缸子系统,汽轮机低压缸具有N3级低压缸子系统。锅炉系统包括锅炉过热子系统20和锅炉再热子系统21。回热系统包括多级回热子系统,每级回热子系统对应一级给水加热器。
给水是指经过凝汽器系统19冷凝后的凝结水,给水经过多级给水加热器加热后进入锅炉过热子系统20,疏水是指抽汽经过多级给水加热器放热后形成的凝结水。从凝汽器系统19而来的给水依次被最后一级给水加热器至第一级给水加热器加热到达锅炉系统,其中,最靠近凝汽器系统19的给水加热器为最后一级给水加热器,最远离凝汽器系统的给水加热器为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
锅炉系统将给水加热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并进入汽轮机高压缸做功。汽轮机高压缸中的第一部分抽汽被分级抽取,分别进入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和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中加热;汽轮机高压缸中的第二部分抽汽以排汽的形式进入锅炉再热子系统21再热后形成再热蒸汽,然后进入汽轮机中压缸和汽轮机低压缸做功。做功后的第一部分抽汽被分级抽取分别进入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至最后一级给水加热器中加热给水;做功后的第二部分抽汽以乏汽的形式进入凝汽器系统19冷却。
地热集热系统包括地热井、地热/给水换热器22、热用户及多个阀门,地热集热系统负责收集地热能并通过地热/给水换热器22传递到燃煤机组,在地热井中,地下水被地热能加热形成高温地热蒸汽,并通过地热/给水换热器22预热凝汽器系统19出口的给水,以提高最末级给水加热器中入口给水的温度,最后,地热/给水换热器22把冷却的地热蒸汽输送给附近的热用户,以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
本发明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设置汽轮机系统的抽汽级数为N级,且N为正整数,将汽轮机系统分为N+1级汽轮机子系统,即N1+N2+N3=N+1,其中,前N级汽轮机子系统用于抽汽,最后一级汽轮机子系统用于排汽,N+1级汽轮机子系统内的通流量相等,将回热系统分为N级回热子系统,N级回热子系统分别对应N级给水加热器。
步骤2:根据地热集热系统和燃煤机组的设计工况数据与设计运行数据,确定N级给水加热器的能量平衡并联矩阵关系式,并根据N级给水加热器的能量平衡并联矩阵关系式计算N级抽汽中每一级抽汽的流量,然后根据N级抽汽中每一级抽汽的流量计算N+1级汽轮机子系统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步骤3:对各能量流编号,结合N+1级汽轮机子系统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建立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事件矩阵、输入能量事件矩阵以及能量流的流向量,得到各部件的损向量。
步骤4:建立地热能份额向量和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通过建立事件矩阵、输入能量事件矩阵、能量流的流向量、各部件的损向量、地热能份额向量和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之间的关系,算出地热能份额向量和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的具体数值。
步骤5:输出结果,即根据各部件的损向量和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算出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损分布和燃煤损分布。
较佳地,在步骤1中,设定N为8,即回热系统包括8级回热子系统,8级回热子系统分别对应8级给水加热器,且8级给水加热器分别为3级高压加热器、1级除氧器和4级低压加热器,3级高压加热器分别为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和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除氧器为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4级低压加热器为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至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
汽轮机系统共有8级抽汽,分为9个汽轮机子系统,N1为2,N2为2,N3为5,汽轮机高压缸中具有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和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汽轮机中压缸中具有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和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汽轮机低压缸中具有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至第九级汽轮机子系统9。
从凝汽器系统19而来的给水通过回热系统被8级给水加热器加热到达锅炉系统,锅炉系统将给水加热为高温高压蒸汽进入汽轮机高压缸做功。图1中的一至八表示第一级抽汽至第八级抽汽,汽轮机高压缸中的第一部分抽汽被分级为第一级抽汽和第二级抽汽并被抽取,第一级抽汽进入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中加热,第二级抽汽进入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中加热;汽轮机高压缸中的第二部分抽汽以排汽的形式进入锅炉再热子系统21再热后形成再热蒸汽,并进入汽轮机中压缸和汽轮机低压缸做功。做功后的第一部分抽汽被分级为第三级抽汽、第四级抽汽、第五级抽汽、第六级抽汽、第七级抽汽和第八级抽汽,并被抽取,分别进入8级给水加热器中加热给水,具体的分配方式为:第三级抽汽进入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第四级抽汽进入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第五级抽汽进入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第六级抽汽进入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第七级抽汽进入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第八级抽汽进入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做功后的第二部分抽汽以乏汽的形式进入凝汽器系统19冷却。
进一步地,在步骤2中,8级回热子系统的能量平衡并联矩阵关系式为式(1):
为凝汽器系统19的给水流量。
为单位质量给水和疏水放热量的能量矩阵,其中,qi表示抽汽在第i级给水加热器的放热,γi表示疏水在第i级给水加热器的放热量,πi表示给水在第i级给水加热器的吸热量,i表示不大于8的正整数。
为汽轮机系统的抽汽量向量,其中,表示第i级抽汽的抽气量。
为地热能在各级给水加热器中的放热量矩阵,其中,表示凝汽器系统(19)出口的给水吸收的来自地热/给水换热器22的放热量。
Π=[π1 π2 π3 π4 π5 π6 π7 π8]T为给水的得热量矩阵,πi表示给水在第i级给水加热器的吸热量。
根据式(1)算出汽轮机系统的各级抽汽量,即
计算9级汽轮机子系统到发电机的机械能输出为:其中,Wt表示第t级汽轮机子系统到发电机的机械能输出,t表示不大于9的正整数,hsh为汽轮机高压缸中的蒸汽的焓值,heh为乏汽的焓值,hex,i为第i级抽汽的焓值,hrho表示再热蒸汽的焓值。
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中有45股能量流,将45股能量流编号并定义如下:
能量流1:从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到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的汽轮机第一级抽汽。
能量流2:从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到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的汽轮机第二级抽汽。
能量流3:从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到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的汽轮机第三级抽汽。
能量流4:从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到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的汽轮机第四级抽汽。
能量流5:从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到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的汽轮机第五级抽汽。
能量流6:从第六级汽轮机子系统6到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的汽轮机第六级抽汽。
能量流7:从第七级汽轮机子系统7到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的汽轮机第七级抽汽。
能量流8:从第八级汽轮机子系统8到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的汽轮机第八级抽汽。
能量流9:从第九级汽轮机子系统9到凝汽器系统19的汽轮机排汽。
能量流10:从锅炉过热子系统20出并进入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的蒸汽。
能量流11:从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出并进入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的蒸汽。
能量流12:从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出并进入锅炉再热子系统21的蒸汽。
能量流13:从锅炉再热子系统21出并进入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的蒸汽。
能量流14:从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出并进入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的蒸汽。
能量流15:从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出并进入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的蒸汽。
能量流16:从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出并进入第六级汽轮机子系统6的蒸汽。
能量流17:从第六级汽轮机子系统6出并进入第七级汽轮机子系统7的蒸汽。
能量流18:从第七级汽轮机子系统7出并进入第八级汽轮机子系统8的蒸汽。
能量流19:从第八级汽轮机子系统8出并进入第九级汽轮机子系统9的蒸汽。
能量流20:从凝汽器系统19出并进入地热/给水换热器22的给水。
能量流21:从地热/给水换热器22出并进入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的给水。
能量流22:从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出并进入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的给水。
能量流23:从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出并进入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的给水。
能量流24:从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出并进入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的给水。
能量流25:从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出并进入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的给水。
能量流26:从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出并进入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的给水。
能量流27:从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出并进入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的给水。
能量流28:从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出并进入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的给水。
能量流29:从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出并进入锅炉过热子系统20的给水。
能量流30:从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出并进入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的疏水。
能量流31:从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出并进入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的疏水。
能量流32:从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出并进入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的疏水。
能量流33:从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出并进入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的疏水。
能量流34:从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出并进入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的疏水。
能量流35:从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出并进入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的疏水。
能量流36:从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出并进入凝汽器系统19的疏水。
能量流37:从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38:从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39:从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0:从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1:从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2:从第六级汽轮机子系统6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3:从第七级汽轮机子系统7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4:从第八级汽轮机子系统8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5:从第九级汽轮机子系统9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建立事件矩阵F,F是一个22×45的矩阵,行数为22,代表22个部件,包括9级汽轮机子系统、8级给水加热器、凝汽器系统19、锅炉过热子系统20、锅炉再热子系统21、地热/给水换热器22和发电机10,列数为45,代表45股能量流。
事件矩阵F的元素Fxy表示第x行第y列的数,Fxy是0、1、-1的其中一个数,Fxy=1表示第y股能量流进入第x个部件,Fxy=-1表示第y股能量流出第x个部件,Fxy=0表示第y股能量流未进入或流出第x个部件,其中,x表示不大于22的正整数,y表示不大于45的正整数。
建立输入能量事件矩阵Fin,Fin是一个22×45的矩阵,输入能量事件矩阵Fin的元素Fin,xy示第x行第y列的数,Fin,xy是0或1,Fin,xy=1表示第y股能量流进入第x个部件,Fin,xy=0表示第y股能量流未进入第x个部件,
建立能量流的流向量Es=[Es1,Es2,Es3,...,Es45]T,其中,Es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值,Esy=msy[hsy-h0-T0(ssy-s0)],其中,ms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质量,hs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焓值,ss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熵值,T0表示环境的绝对温度,s0表示环境的绝对熵值,h0表示环境温度的绝对焓值,22个部件的损向量为Ir=FEs
进一步地,在步骤4中,建立地热能份额向量G=[G1,G2,G3,...,G45]T,其中,G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地热能份额。
建立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Gin=[Gin,1,Gin,2,Gin,3,...,Gin,22]T,其中,Gin,x表示第x个部件的地热能输入份额,地热能份额向量G与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Gin的关系如下:
式(2):(FinEs)·Gin=Fin(Es·G),
式(3):Ir·Gin=F(Es·G)。
除此之外,地热能份额向量G的部分元素还满足如下条件:
式(4):
G1=G2=G11=G12=G30=G31=G37=G38
式(5):
G3=G4=G5=G6=G7=G8=G9=G13=G14=G15=G16=G17=G18=G19
=G33=G34=G35=G36=G37=G39=G40=G41=G42=G43=G44=G45
式(6):
Es,20(1-G20)=Es,21(1-G21)。
根据式(2)、式(3)、式(4)、式(5)和式(6)计算出地热能份额向量G与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Gin
进一步地,在步骤5中,输出结果:
向量Ir·Gin的各元素表示各部件的地热能损。
向量Ir-Ir·Gin的各元素表示各部件的燃煤损。
由此即得到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损分布和燃煤损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不仅结合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从能量的质和量来衡量地热能与燃煤的输入量,而且,可以通过定量描述系统内的传递过程与传输机理,对系统内各流、系统各部件损的地热能份额进行评估,从而揭示地热能、燃煤在系统中的传递过程及损分布,其结果进一步成为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节能诊断的理论依据。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所述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包括地热集热系统和燃煤机组,所述燃煤机组包括汽轮机系统、锅炉系统、回热系统、凝汽器系统(19)和发电机(10);所述汽轮机系统包括汽轮机高压缸、汽轮机中压缸和汽轮机低压缸,所述汽轮机高压缸具有N1级高压缸子系统,所述汽轮机中压缸具有N2级中压缸子系统,所述汽轮机低压缸具有N3级低压缸子系统;所述锅炉系统包括锅炉过热子系统(20)和锅炉再热子系统(21);所述回热系统包括多级回热子系统,每级回热子系统对应一级给水加热器;给水是指经过所述凝汽器系统(19)冷凝后的凝结水,给水经过多级所述给水加热器加热后进入所述锅炉过热子系统(20),疏水是指抽汽经过多级所述给水加热器放热后形成的凝结水;从所述凝汽器系统(19)而来的给水依次被最后一级给水加热器至第一级给水加热器加热到达所述锅炉系统,其中,最靠近所述凝汽器系统(19)的给水加热器为最后一级给水加热器,最远离所述凝汽器系统的给水加热器为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所述锅炉系统将给水加热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并进入所述汽轮机高压缸做功,所述汽轮机高压缸中的第一部分抽汽被分级抽取,分别进入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和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中加热,所述汽轮机高压缸中的第二部分抽汽以排汽的形式进入所述锅炉再热子系统(21)再热后形成再热蒸汽,然后进入所述汽轮机中压缸和所述汽轮机低压缸做功,做功后的第一部分抽汽被分级抽取分别进入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至最后一级给水加热器中加热给水,做功后的第二部分抽汽以乏汽的形式进入所述凝汽器系统(19)冷却;
所述地热集热系统包括地热井、地热/给水换热器(22)、热用户及多个阀门,所述地热集热系统负责收集地热能并通过所述地热/给水换热器(22)传递到所述燃煤机组;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设置所述汽轮机系统的抽汽级数为N级,且所述N为正整数,将所述汽轮机系统分为N+1级汽轮机子系统,即N1+N2+N3=N+1,其中,前N级汽轮机子系统用于抽汽,最后一级汽轮机子系统用于排汽,所述N+1级汽轮机子系统内的通流量相等,将所述回热系统分为N级回热子系统,所述N级回热子系统分别对应N级给水加热器;
步骤2:根据所述地热集热系统和所述燃煤机组的设计工况数据与设计运行数据,确定N级所述给水加热器的能量平衡并联矩阵关系式,并根据N级所述给水加热器的能量平衡并联矩阵关系式计算N级抽汽中每一级抽汽的流量,然后根据N级抽汽中每一级抽汽的流量计算N+1级所述汽轮机子系统到所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步骤3:对各能量流编号,结合N+1级所述汽轮机子系统到所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建立所述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事件矩阵、输入能量事件矩阵以及能量流的流向量,得到各部件的损向量;
步骤4:建立地热能份额向量和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通过建立所述事件矩阵、所述输入能量事件矩阵、所述能量流的流向量、各部件的损向量、所述地热能份额向量和所述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之间的关系,算出所述地热能份额向量和所述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的具体数值;
步骤5:输出结果,即根据各部件的损向量和所述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算出所述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损分布和燃煤损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设定所述N为8,即所述回热系统包括8级回热子系统,所述8级回热子系统分别对应8级给水加热器,且所述8级给水加热器分别为3级高压加热器、1级除氧器和4级低压加热器,所述3级高压加热器分别为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和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所述除氧器为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所述4级低压加热器为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至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所述汽轮机系统共有8级抽汽,分为9个所述汽轮机子系统,所述N1为2,所述N2为2,所述N3为5,所述汽轮机高压缸中具有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和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所述汽轮机中压缸中具有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和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所述汽轮机低压缸中具有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至第九级汽轮机子系统(9);从所述凝汽器系统(19)而来的给水通过所述回热系统被所述8级给水加热器加热到达所述锅炉系统,所述锅炉系统将给水加热为高温高压蒸汽进入所述汽轮机高压缸做功,所述汽轮机高压缸中的第一部分抽汽被分级抽取,分别进入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和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中加热,所述汽轮机高压缸中的第二部分抽汽以排汽的形式进入所述锅炉再热子系统(21)再热后形成再热蒸汽,并进入所述汽轮机中压缸和所述汽轮机低压缸做功,做功后的第一部分抽汽被分级抽取分别进入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至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中加热给水,做功后的第二部分抽汽以乏汽的形式进入所述凝汽器系统(19)冷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8级回热子系统的能量平衡并联矩阵关系式为式(1):
为所述凝汽器系统(19)的给水流量;
为单位质量给水和疏水放热量的能量矩阵,其中,qi表示抽汽在第i级给水加热器的放热,γi表示疏水在第i级给水加热器的放热量,πi表示给水在第i级给水加热器的吸热量,i表示不大于8的正整数;
为所述汽轮机系统的抽汽量向量,其中,表示第i级抽汽的抽气量;
为地热能在各级所述给水加热器中的放热量矩阵,其中,表示所述凝汽器系统(19)出口的给水吸收的来自所述地热/给水换热器(22)的放热量;
Π=[π1 π2 π3 π4 π5 π6 π7 π8]T为给水的得热量矩阵,πi表示给水在第i级给水加热器的吸热量;
根据式(1)算出所述汽轮机系统的各级抽汽量,即
计算9级所述汽轮机子系统到所述发电机的机械能输出为:其中,Wt表示第t级汽轮机子系统到所述发电机的机械能输出,t表示不大于9的正整数,hsh为所述汽轮机高压缸中的蒸汽的焓值,heh为乏汽的焓值,hex,i为第i级抽汽的焓值,hrho表示所述再热蒸汽的焓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中,所述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中有45股能量流,将所述45股能量流编号并定义如下:
能量流1:从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到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的汽轮机第一级抽汽;
能量流2:从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到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的汽轮机第二级抽汽;
能量流3:从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到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的汽轮机第三级抽汽;
能量流4:从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到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的汽轮机第四级抽汽;
能量流5:从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到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的汽轮机第五级抽汽;
能量流6:从第六级汽轮机子系统(6)到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的汽轮机第六级抽汽;
能量流7:从第七级汽轮机子系统(7)到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的汽轮机第七级抽汽;
能量流8:从第八级汽轮机子系统(8)到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的汽轮机第八级抽汽;
能量流9:从第九级汽轮机子系统(9)到凝汽器系统(19)的汽轮机排汽;
能量流10:从锅炉过热子系统(20)出并进入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的蒸汽;
能量流11:从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出并进入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的蒸汽;
能量流12:从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出并进入锅炉再热子系统(21)的蒸汽;
能量流13:从锅炉再热子系统(21)出并进入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的蒸汽;
能量流14:从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出并进入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的蒸汽;
能量流15:从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出并进入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的蒸汽;
能量流16:从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出并进入第六级汽轮机子系统(6)的蒸汽;
能量流17:从第六级汽轮机子系统(6)出并进入第七级汽轮机子系统(7)的蒸汽;
能量流18:从第七级汽轮机子系统(7)出并进入第八级汽轮机子系统(8)的蒸汽;
能量流19:从第八级汽轮机子系统(8)出并进入第九级汽轮机子系统(9)的蒸汽;
能量流20:从凝汽器系统(19)出并进入地热/给水换热器(22)的给水;
能量流21:从地热/给水换热器(22)出并进入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的给水;
能量流22:从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出并进入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的给水;
能量流23:从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出并进入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的给水;
能量流24:从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出并进入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的给水;
能量流25:从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出并进入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的给水;
能量流26:从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出并进入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的给水;
能量流27:从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出并进入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的给水;
能量流28:从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出并进入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的给水;
能量流29:从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出并进入锅炉过热子系统(20)的给水;
能量流30:从第一级给水加热器(11)出并进入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的疏水;
能量流31:从第二级给水加热器(12)出并进入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的疏水;
能量流32:从第三级给水加热器(13)出并进入第四级给水加热器(14)的疏水;
能量流33:从第五级给水加热器(15)出并进入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的疏水;
能量流34:从第六级给水加热器(16)出并进入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的疏水;
能量流35:从第七级给水加热器(17)出并进入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的疏水;
能量流36:从第八级给水加热器(18)出并进入凝汽器系统(19)的疏水;
能量流37:从第一级汽轮机子系统(1)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38:从第二级汽轮机子系统(2)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39:从第三级汽轮机子系统(3)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0:从第四级汽轮机子系统(4)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1:从第五级汽轮机子系统(5)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2:从第六级汽轮机子系统(6)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3:从第七级汽轮机子系统(7)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4:从第八级汽轮机子系统(8)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能量流45:从第九级汽轮机子系统(9)到发电机(10)的机械能输出;
建立所述事件矩阵F,F是一个22×45的矩阵,行数为22,代表22个部件,包括9级汽轮机子系统、8级给水加热器、凝汽器系统(19)、锅炉过热子系统(20)、锅炉再热子系统(21)、地热/给水换热器(22)和发电机(10),列数为45,代表45股能量流;所述事件矩阵F的元素Fxy表示第x行第y列的数,Fxy是0、1、-1的其中一个数,Fxy=1表示第y股能量流进入第x个部件,Fxy=-1表示第y股能量流出第x个部件,Fxy=0表示第y股能量流未进入或流出第x个部件,其中,x表示不大于22的正整数,y表示不大于45的正整数;
建立所述输入能量事件矩阵Fin,Fin是一个22×45的矩阵,所述输入能量事件矩阵Fin的元素Fin,xy示第x行第y列的数,Fin,xy是0或1,Fin,xy=1表示第y股能量流进入第x个部件,Fin,xy=0表示第y股能量流未进入第x个部件,
建立所述能量流的流向量Es=[Es1,Es2,Es3,...,Es45]T,其中,Es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值,Esy=msy[hsy-h0-T0(ssy-s0)],其中,ms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质量,hs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焓值,ss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熵值,T0表示环境的绝对温度,s0表示环境的绝对熵值,h0表示环境温度的绝对焓值,22个部件的损向量为Ir=FEs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4中,建立所述地热能份额向量G=[G1,G2,G3,...,G45]T,其中,Gy表示第y股能量流的地热能份额;
建立所述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Gin=[Gin,1,Gin,2,Gin,3,...,Gin,22]T,其中,Gin,x表示第x个部件的地热能输入份额,所述地热能份额向量G与所述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Gin的关系如下:
式(2):(FinEs)·Gin=Fin(Es·G),
式(3):Ir·Gin=F(Es·G);
除此之外,所述地热能份额向量G的部分元素还满足如下条件:
式(4):
G1=G2=G11=G12=G30=G31=G37=G38
式(5):
G3=G4=G5=G6=G7=G8=G9=G13=G14=G15=G16=G17=G18=G19
=G33=G34=G35=G36=G37=G39=G40=G41=G42=G43=G44=G45
式(6):
Es,20(1-G20)=Es,21(1-G21);
根据式(2)、式(3)、式(4)、式(5)和式(6)计算出所述地热能份额向量G与所述部件地热能输入份额向量Gin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5中,输出结果:
向量Ir·Gin的各元素表示各部件的地热能损;
向量Ir-Ir·Gin的各元素表示各部件的燃煤损;
由此即得到所述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损分布和燃煤损分布。
CN201910601906.1A 2019-07-05 2019-07-05 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 Active CN1103071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01906.1A CN110307129B (zh) 2019-07-05 2019-07-05 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01906.1A CN110307129B (zh) 2019-07-05 2019-07-05 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07129A true CN110307129A (zh) 2019-10-08
CN110307129B CN110307129B (zh) 2020-08-04

Family

ID=68079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01906.1A Active CN110307129B (zh) 2019-07-05 2019-07-05 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0712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1241A (zh) * 2021-12-14 2022-03-29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与地热能耦合的协同储热调峰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3471A (ja) * 1995-10-17 1997-05-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輻射伝熱解析装置及び方法
US20090107144A1 (en) * 2006-05-15 2009-04-30 Newcastle Innovation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generating power from a heat source
CN103512768A (zh) * 2013-10-11 2014-01-15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火电机组性能的监测系统和方法
CN104612912A (zh) * 2015-01-21 2015-05-1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基于热管的利用地热能预热燃煤机组凝结水的互补发电系统
CN204663780U (zh) * 2015-01-21 2015-09-2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基于热管的利用地热能预热燃煤机组凝结水的互补发电系统
CN204783094U (zh) * 2015-05-21 2015-11-18 中国矿业大学 无损治理煤田火区的液氮系统
CN108266341A (zh) * 2018-01-30 2018-07-10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地热水预热冷凝水的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08301995A (zh) * 2018-01-30 2018-07-20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吸收式热泵提升地热能品位的发电装置及方法
CN207920673U (zh) * 2018-02-01 2018-09-28 贾博麟 燃煤/燃气/燃油/生物质/地热/太阳能/核能机组使用高低温汽轮机组联合发电系统
CN109826709A (zh) * 2019-03-06 2019-05-31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热力发电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3471A (ja) * 1995-10-17 1997-05-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輻射伝熱解析装置及び方法
US20090107144A1 (en) * 2006-05-15 2009-04-30 Newcastle Innovation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generating power from a heat source
CN103512768A (zh) * 2013-10-11 2014-01-15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火电机组性能的监测系统和方法
CN104612912A (zh) * 2015-01-21 2015-05-1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基于热管的利用地热能预热燃煤机组凝结水的互补发电系统
CN204663780U (zh) * 2015-01-21 2015-09-2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基于热管的利用地热能预热燃煤机组凝结水的互补发电系统
CN204783094U (zh) * 2015-05-21 2015-11-18 中国矿业大学 无损治理煤田火区的液氮系统
CN108266341A (zh) * 2018-01-30 2018-07-10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地热水预热冷凝水的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08301995A (zh) * 2018-01-30 2018-07-20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吸收式热泵提升地热能品位的发电装置及方法
CN207920673U (zh) * 2018-02-01 2018-09-28 贾博麟 燃煤/燃气/燃油/生物质/地热/太阳能/核能机组使用高低温汽轮机组联合发电系统
CN109826709A (zh) * 2019-03-06 2019-05-31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热力发电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1241A (zh) * 2021-12-14 2022-03-29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与地热能耦合的协同储热调峰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07129B (zh) 2020-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u et al. Comparison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efficiency enhancements of coal-fired power plants integrated with supercritical CO2 Brayton cycle and steam Rankine cycle
KR20080038233A (ko) 증기 터빈 사이클
CN104728823A (zh) 一种新型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锅炉
CN112780373B (zh) 一种基于超、亚临界回热的水蒸汽循环
CN113268887B (zh) 一种煤电机组锅炉暖风器最佳热源确定系统及方法
CN106960113B (zh) 一种单轴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性能验收中机岛与炉岛的责任划分方法
CN111666675B (zh) 一种设计带低温省煤器的汽轮机热力性能考核试验修正计算方法
CN106918030A (zh) 一种节煤型高温塔式太阳能热互补燃煤电站集成系统
CN111649310A (zh) 一种余热锅炉及利用余热锅炉的高效回收发电系统
CN109869205A (zh) 一种用于热电联产机组的储热、发电和供热系统
CN110298600B (zh) 太阳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太阳能发电量评估方法
CN110307129A (zh) 地热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的地热能发电量评估方法
CN112178620A (zh) 火力发电厂高压加热器凝结水能量利用装置
CN210197273U (zh) 采用主蒸汽加热的生活垃圾焚烧余热锅炉蒸汽再热系统
CN202732011U (zh) 火电厂联合热力系统及火电厂
CN202732010U (zh) 火电厂联合热力系统及火电厂
CN113051752B (zh) 一种与煤电耦合的高压空气储能系统最优热源的确定方法
Mohseni et al. Energy and exergy analysis of a steam power plant to replace the boiler with a heat recovery steam generator
Wang et al. Energy-Saving Optimization Study on 700° C Double Reheat Advanced Ultra-Supercritical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CN203036625U (zh) 一种燃煤机组蒸汽热力系统
CN204534516U (zh) 一种新型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锅炉
CN109185085B (zh) 一种二次再热式太阳能与燃煤电站互补发电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2696656A (zh) 一种具有双工质的高效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
Geet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rmal power plant under various operating conditions: A case study
CN205640864U (zh) 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的分流低温省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