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9787B - 电动增压器及其冷却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动增压器及其冷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9787B
CN110299787B CN201910519371.3A CN201910519371A CN110299787B CN 110299787 B CN110299787 B CN 110299787B CN 201910519371 A CN201910519371 A CN 201910519371A CN 110299787 B CN110299787 B CN 1102997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inverter
hole
bear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1937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99787A (zh
Inventor
唐云冰
徐韬
陈力
庄赵栋
章景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E&e Turb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E&e Turb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E&e Turb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E&e Turb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1937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997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99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97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997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97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增压器的冷却结构,逆变器壳体的壁部设有贯通该逆变器壳体轴向端面且供液体冷却介质流过的第一输入通孔和第一输出通孔,轴承壳体的外周面上间隔布置有多个延伸到该轴承壳体内腔中的第二输入通孔和第二输出通孔;外壳体与轴承壳体、马达壳体以及逆变器壳体之间形成供液体冷却介质流过的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导热端盖固定于逆变器壳体的端部,导热端盖上设有轴向的第三输入孔和第三输出孔,该第三输入孔与第一输入通孔的另一端对应;导热端盖的中部设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环形内腔中的前轴承座,前轴承座的周面上设有多个延伸到该前轴承座内腔中的导液孔。本发明具有冷却效果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电动增压器及其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增压器及其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文献1(CN109072777A)公开了一种电动增压器具备:压缩机、电动马达以及逆变器。压缩机、电动马达以及逆变器收容于外壳。外壳包括压缩机外壳、马达外壳以及逆变器外壳。电动增压器通过被逆变器控制的电动马达而使压缩机旋转驱动,产生压缩空气。该压缩空气向上述内燃机供给。该电动增压器依靠设置于马达外壳上的散热片进行散热。
文献2(CN105940201A)公开了一种增压器,该增压器的结构为:在与压缩机部连接的转子轴的端部,安装有电动机,该电动机具有将冷却用空气导入到内部的开口部,增压器具备:吸入空气导入路,所述吸入空气导入路形成于消声器,以使吸入空气主流从所述消声器的径向朝向所述消声器与所述压缩机部的连接部流入;及冷却空气取入流路,所述冷却空气取入流路在所述消声器中至少出口设于所述转子轴的轴中心线上。
上述文献1通过设置于马达外壳上的散热片对电动马达进行散热,文献2通过吸入的冷却空气对电动机进行冷却。对于电动增压器来说,电动马达属于高转速的部件,电动马达工作时的转速高达7至8万转每分钟,如此高的转速将产生大量的热,独自依靠如文献1的散热片的冷却方式或者依靠冷却空气的方式进行冷却,均无法使电动马达的热量获得大幅地降低,从而导致支承电动马达的轴承容易受到磨损,造成轴承的使用寿命短。并且,上述冷却结构无法对逆变器进行冷却,逆变器在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逆变器被封装在逆变器外壳内在长时间不能获得冷却,导致逆变器上的电子元器件迅速老化,造成逆变器的使用寿命缩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效果好的电动增压器及其冷却结构。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电动增压器的冷却结构,包括:
内壳体,该内壳体包括收容电动马达的马达壳体、收容逆变器的逆变器壳体以及收容后轴承的轴承壳体,逆变器壳体的壁部设有贯通该逆变器壳体轴向端面且供液体冷却介质流过的第一输入通孔和第一输出通孔,轴承壳体的外周面上间隔布置有多个延伸到该轴承壳体内腔中的第二输入通孔和第二输出通孔;
套在轴承壳体以及马达壳体上的外壳体,外壳体与轴承壳体、马达壳体以及逆变器壳体之间形成供液体冷却介质流过的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外壳体的一端与内壳体连接后,逆变器壳体上的第一输入通孔的一端与输入通道对应,逆变器壳体上的第一输出通孔的一端与输出通道对应;外壳体的另一端设有液体冷却介质输入口和液体冷却介质输出口;
具有环形内腔的导热端盖,该导热端盖固定于逆变器壳体的端部,导热端盖上设有轴向的第三输入孔和第三输出孔,该第三输入孔与第一输入通孔的另一端对应,第三输出孔与第一输出通孔的另一端对应,第三输入孔和第三输出孔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环形内腔连通;导热端盖的中部设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环形内腔中的前轴承座,前轴承座的周面上设有多个延伸到该前轴承座内腔中的导液孔。
电动增压器,包括后轴承、前轴承、转轴、压缩机叶轮、电动马达、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结构,所述后轴承安装在轴承壳体内,前轴承安装在前轴承座上,转轴的一端与后轴承配合,转轴的另一端穿过前轴承后与压缩机叶轮连接,电动马达位于马达壳体内且一部分安装在所述转轴上,逆变器位于逆变器壳体内且与逆变器壳体固定,逆变器还与电动马达电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为:由内壳体、外壳体、导热端盖形成供液体冷却介质循环流动的流道,液体冷却介质沿着所述流道流动时,对安装在轴承壳体内的后轴承、马达壳体内的电动马达、逆变器壳体的内逆变器、导热端盖上的前轴承均进行了冷却,从而,本发明相对现有点技术中的电动增压器的风冷却方式而言,由于液体冷却介质具有更好更快地吸热性能,因此,在合理布局液体冷却介质的流道后,使得电动增压器的冷却效率获得提升,从而使电动增压器的寿命获得保证。本发明的结构实用具备液体冷却介质对各器件进行冷却,液体冷却介质还对前轴承和后轴承进行润滑,以及使得液体冷却介质与电动马达的有机融合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电动增压器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电动增压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和图4为本发明中的内壳体的示意图;
图5和图6为本发明中的外壳体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的导热端盖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的导热端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的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的后轴承的外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的后轴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的压缩机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碳纤维套管与磁钢进行装配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的冲头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
10为内壳体,11为马达壳体,12为逆变器壳体,12a为第一输入通孔,12b为第一输出通孔,12c为第一凹腔,12d为隔离部,12e为第一贯通孔,12f为第二贯通孔,12g为交换室,13为轴承壳体,13a为第二输入通孔,13b为第二输出通孔,13c为第一分隔部,14为输入通道,15为输出通道,16为第一密封部件;
20为外壳体,20a为液体冷却介质输入口,20b为液体冷却介质输出口,20c为第二分隔部,20d为容纳部,21为第一套筒,22为盖板,23为第二凹腔,24为环形槽,25为环形套,25a为第一壁,25b为第二壁,25c为第三壁,25d为第四壁,26为盖体,26a为装配孔,27为引出通道;
30为导热端盖,31为环形内腔,31a为第三输入孔,31b为第三输出孔,32为轴承座本体,32a为导液孔,33为密封盖;
40为后轴承,40a为环形套,40b为环形槽,40c为通孔,41为前轴承,42为转轴,43为压缩机叶轮,43a为轮毂,43b为第一叶片,43c为第二叶片,43d为排气口,43e为空间,44为电动马达,44a为定子,44b为磁钢,44c为碳纤维套管,44e为限位环,45为逆变器,46为压缩机外壳;
50为底座,51为第一装配孔,52为第二装配孔,53为第三装配孔;
60为支撑部件;
70为冲头,71为第一内孔,72为第二内孔,73为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电动增压器的冷却结构,包括:内壳体10、外壳体20、导热端盖30,下面分别对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内壳体10包括收容电动马达的马达壳体11、收容逆变器的逆变器壳体12以及收容后轴承40的轴承壳体13,所述轴承壳体13位于马达壳体11的一端,所述逆变器壳体12位于马达壳体11的另一端,即马达壳体11的一端连接逆变器壳体12,马达壳体11的另一端连接轴承壳体13。所述马达壳体11、逆变器壳体12以及轴承壳体13整体成型,内壳体10优先采用塑料制成。
逆变器壳体12的外径大于马达壳体11的外径,逆变器壳体12的壁部设有贯通该逆变器壳体12轴向端面且供液体冷却介质流过的第一输入通孔12a和第一输出通孔12b,第一输入通孔12a用于使液体冷却介质沿外壳体10与外壳体20之间的输入通道流向导热端盖30,第一输出通孔12b用于使从导热端盖30输出的液体冷却介质回流至外壳体10与外壳体20之间的输出通道。液体冷却介质优先采用乙二醇。
轴承壳体13的外周面上间隔布置有多个延伸到该轴承壳体13内腔中的第二输入通孔13a和第二输出通孔13b;当液体冷却介质进入外壳体20与内壳体10之间后,液体冷却介质通过第二输入通孔13a进入到轴承壳体13的内腔中,对安装在轴承壳体13中的后轴承进行冷却后从第二输出通孔13b输出。
外壳体20套在轴承壳体13以及马达壳体11上,外壳体20与轴承壳体13、马达壳体11以及逆变器壳体12之间形成供液体冷却介质流过的输入通道14和输出通道15,外壳体20的一端与内壳体10连接后,逆变器壳体12上的第一输入通孔12a的一端与输入通道14对应,逆变器壳体12上的第一输出通孔12b的一端与输出通道15对应,外壳体20的另一端设有液体冷却介质输入口20a和液体冷却介质输出口20b。
在外壳体20的内壁与轴承壳体13外壁之间至少间隔布置有两个隔离液体冷却介质进出的第一分隔部13c,优选地,所述第一分隔部13c2设置于轴承壳体13外壁面上且沿轴承壳体13轴向延伸。外壳体20的内壁与马达壳体11外壁之间至少间隔布置有两个隔离液体冷却介质进出的第二分隔部20c,优选地,第二分隔部20c设置于外壳体20内壁面上且沿外壳体20轴向延伸。通过第一分隔部13c和第二分隔部20c,使得输入通道14和输出通道15的一部分相互隔离,以避免输入通道14和输出通道15中的冷却介质互串。
马达壳体11的外径大于轴承壳体13的外径,因此,需要在轴承壳体13和外壳体13上分别设置分隔部。
外壳体20包括呈筒状的第一套筒21以及设置于第一套筒21一端的盖板22,盖板22沿着第一套筒21的径向延伸,盖板22对逆变器壳体12的轴向端面进行封盖,所述逆变器壳体12面向外壳体20的轴向端面上设有第一凹腔12c,第一凹腔12c为两个,其中一个用于形成输入通道14的一部分,另一个用于形成输出通道15的一部分。在逆变器壳体12面向外壳体20的轴向端面上设有隔离部12d,隔离部12d用于将两个第一凹腔12c进行分隔,使得输入通道14和输出通道15的另一部分相互隔离,以避免输入通道14和输出通道15中的冷却介质互串。
外壳体20面向逆变器壳体的轴向端面上设有第二凹腔23,第二凹腔23位于盖板22上。第一凹腔12c与第二凹腔23相对应,第一凹腔12c与第二凹腔23合拢后,在逆变器壳体12与外壳体20之间形成所述输入通道14和输出通道15的一部分。在盖板22上设有环形槽24,环形槽24位于第二凹腔23中,环形槽24中安装有第一密封部件16,第一密封部件16对外壳体20以及逆变器壳体12进行密封。
由于逆变器安装在逆变器壳体12内部,而电动增压器工作时需要有电源供电,因此,逆变器接线柱需要与外部的供电电源进行连接,由此在逆变器壳体12上设置第一贯通孔12e,第一贯通孔12e供逆变器接线柱穿过,但在设置了上述液体冷却介质的流道后,为了不对流道产生影响,第一贯通孔12e位于所述第一凹腔12c的一侧,这样第一贯通孔12e与第一凹腔12c的位置互不干涉。
逆变器壳体12上设有位于第一凹腔12c另一侧的第二贯通孔12f,第二贯通孔12f用于安装装配逆变器的稳压模块(图中未示出),在外壳20上设有容纳部20d,容纳部20d的位置与第二贯通孔12f的位置对应,所述稳压模块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二贯通孔12f后进入到容纳部20d中。优先地,容纳部20d位于盖板22上,容纳部20d位于第二凹腔23的一侧,容纳部20d的位置与第二凹腔23互不干涉。
逆变器壳体12上还设有位于第一凹腔12c一侧的数据交换室12g,数据交换室12g上设有贯通到数据交换室12g内部的安装孔,所述逆变器上的数据接口(图中未示出)位于该数据交换室12g中,数据接口与电动增压器外部的电子设备(例如行车电脑)进行数据交换,以根据行车的情况时时地控制电动增压器工作。
在外壳体20上设有逆变器接线柱的安装壳体,安装壳体包括环形套25、盖体26,环形套25的至少一部分未被盖板22所遮挡,未被遮挡的部分形成逆变器接线柱的引出通道27,因此引出通道27位于第二凹腔23的外侧,从而引出通道27不会穿过第二凹腔23,这样引出通道27与液体冷却介质的流道没有交叉,引出通道27对液体冷却介质的流道不产生任何影响。
引出通道27与所述第一贯通孔12e的位置对应,这样逆变器接线柱穿过第一贯通孔12e和引出通道27后直接进入到环形套25内。盖体26与环形套25的开口部结合后与盖环形套25紧固为一体,在盖体26上设有供导体伸入的装配孔26a,导体伸入到装配孔26a中后与逆变器接线柱连接。
环形套25包括第一壁25a、第二壁25b、第三壁25c、第四壁25d,第一壁25a的外周面与第一套筒21结合,第二壁25b和第三壁25c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壁25的一端连接,第二壁25b和第三壁25c分别沿着第一套筒21的径向延伸,第二壁25b和第三壁25c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壁25d的两端连接。第三壁25c和第四壁25d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到盖板22外侧,从而在第三壁25c、第四壁25d以及盖板22之间形成所述引出通道27。
导热端盖30上设置有环形内腔31,导热端盖31上设有轴向的第三输入孔31a和第三输出孔31b,该第三输入孔31a与第一输入通孔12a的另一端对应,第三输出孔13b与第一输出通孔13b的另一端对应,第三输入孔31a和第三输出孔31b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环形内腔31连通。
导热端盖30固定于逆变器壳体12的端部,导热端盖30用于封盖逆变器壳体12端口,导热端盖30一方面用于引导安装在逆变器壳体12内的逆变器的热量,并通过流过该导热端盖30上的环形内腔31内的液体冷却介质将热量带走。导热端盖30的中部设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环形内腔31中的前轴承座,所述前轴承座包括轴承座本体32以及密封盖33,轴承座本体32的轴向端面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密封盖33通过紧固件与轴承座本体紧固。
前轴承座的周面上设有多个延伸到该前轴承座内腔中的导液孔32a,导液孔32a设置在轴承座本体32上。当液体冷却介质进入到环形内腔31中后,通过导液孔32a进入到前轴承座内腔中,对安装在前轴承座内的前轴承41进行冷却。
通过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由液体冷却介质输入口20a、输入通道14、第一输入通孔12a、第三输入孔31a、环形内腔31、第三输出孔31b、第一输入通孔12a、输出通道15、液体冷却介质输出口20b形成供液体冷却介质循环流动的流道(流动路径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液体冷却介质沿着所述流道流动时,对安装在轴承壳体13的后轴承、马达壳体11的电动马达、逆变器壳体12的逆变器、导热端盖30上的第一前轴承均进行了冷却,从而,本发明相对现有点技术中的电动增压器的风冷却方式而言,由于液体冷却介质具有更好更快地吸热性能,因此,在合理布局液体冷却介质的流道后,使得电动增压器的冷却效率获得提升。
本发明的电动增压器包括后轴承40、前轴承41、转轴42、压缩机叶轮43、电动马达44、逆变器45以及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冷却结构,所述后轴承40安装在轴承壳体13内,前轴承41安装在前轴承座内,转轴42的一端与后轴承40配合,转轴42的另一端穿过前轴承41后与压缩机叶轮43连接,电动马达44位于马达壳体11内且一部分安装在所述转轴42上,逆变器42位于逆变器壳体12内且与逆变器壳体12固定,逆变器45还与电动马达44电连接。电动增压器通过被逆变器45控制的电动马达而使压缩机压缩机叶轮43旋转驱动,产生压缩空气,该压缩空气向内燃机供给。
所述前轴承41和后轴承40均包括环形套40a,该环形套40a的内周面上设有环形槽40b,环形套40a的外周面上设有将液体冷却介质导入到环形套内的通孔40c,连续供给的液体冷却介质在转轴42与环形套40c之间形成浮膜,对轴承进行润滑及冷却。本发明中以汽车冷却液(乙二醇)做为电动增压器冷却介质的技术方案。在高速前轴承和后轴承中小孔供水阶梯腔轴承是常见的结构,液体冷却介质由通孔40c进入到环形槽40b中,高速前轴承和后轴承不仅起支承作用,更是压缩机转子轴承系统的重要部分,本发明中的高速前轴承和后轴承具有承载性能好、抗冲击振动能力强和不易磨损等优点。实现了水润滑与永磁电机的有机融合。
压缩机叶轮43位于压缩机外壳46中,所述压缩机叶轮43包括轮毂43a、接受废气的压力而使轮毂旋转的多个第一叶片43b、接受废气的压力而使轮毂旋转的多个第二叶片43c,第一叶片43b和第二叶片43c沿着轮毂的周向交替布置,第二叶片43c的一端与第一叶片43b的一端位于轮毂43a的同一圆周上,第二叶片43c沿轮毂43a轴向的尺寸小于第一叶片43b沿轮毂43a轴向的尺寸,即第二叶片43c的长度小于第一叶片43b的长度,为相邻两个第一叶片43b之间形成的排气口43d让出空间43e。
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叶片43c的长度设计成小于第一叶片43b的长度,为相邻两个第一叶片43b之间形成的排气口43d让出空间43e,这样就增加了排气口43d的宽度,从而降低了对气流的流动时的阻碍,对于具有数量相同叶片的压缩机叶轮43来说,本实施例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使压缩机叶轮43的转换效率获得提升。而如果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叶轮43的排气口的尺寸较大,即两个第一叶片43b之间的间距较大,对于这样的结构而言,本实施方式在两个第一叶片43b之间增设第二叶片43c,增设第二叶片43c后,不影响排气口的尺寸,从而使得压缩机叶轮43的转换效率获得提升。
电动马达44包括定子44a、转子,所述转子包括多个磁钢44b以及碳纤维套管44c,多个磁钢44b以粘结的方式固定成一体,磁钢44呈环形且由永磁体制成,碳纤维套管44c以套装的方式套在这些磁钢44b上。本发明中采用碳纤维套管44c安装在磁钢44b上。
现有技术中的转子由磁钢和碳纤维布组成,碳纤维布以螺旋缠绕的方式缠绕在磁钢上,碳纤维布与磁钢的装配方式存在的缺点是:螺旋缠绕碳纤维布时会造成缠绕的碳纤维布的厚薄不均匀,并且缠绕的效率低,并由于电动马达的转速最高达8万转,因此,厚薄不均匀的碳纤维布会导致转子的动平衡性差,从而转子在旋转过程中引起前轴承和后轴承的磨损量大,造成前轴承和后轴承的寿命缩短。本发明采用碳纤维套管44c安装在磁钢44b上,具有如下优点:碳纤维套管44c密度均匀,厚薄一致,转子在旋转时具有动平衡好的特点,转子旋转时前轴承和后轴承的受力均匀,因此,前轴承和后轴承相对现有技术中的轴承来说磨损量小,确保了前轴承和后轴承的使用寿命。另外,套装的方式使得碳纤维套管44c与磁钢的装配效率高。
碳纤维套管44c的壁厚为0.4至1mm,该壁厚尺寸优先采用0.4mm。根据碳纤维套管44c的壁厚尺寸可以看出,碳纤维套管44c的壁厚很薄,因此,对于碳纤维套管44c与磁钢44b的装配需要非常小心,否则容易导致碳纤维套管44c破裂。对此,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碳纤维套管44c与磁钢44b进行装配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底座50、支撑部件60以及冲头70,底座50上设有第一装配孔51、第二装配孔52、第三装配孔53,第一装配孔51、第二装配孔52、第三装配孔53的孔径依次缩小,第一装配孔51用于与冲头70配合,第二装配孔52用于与转轴42的中部进行配合,第三装配孔53用于与转轴42的一端配合。
所述支撑部件60优先采用环形件,支撑部件60的一端用于与冲头70的第一内孔间隙配合,支撑部件60的另一端插入到碳纤维套管44c中与碳纤维套管44c形成间隙配合,支撑部件60对碳纤维套管44c形成支撑作用,防止碳纤维套管44c与磁钢44b发生破裂。
冲头70设有第一内孔71以及第二内孔72,第一内孔71的内径小于第二内孔72的内径,在第一内孔71以及第二内孔72之间形成台阶73,在装配前,碳纤维套管44c套在支撑部件60上,将支撑部件60放入到冲头70的内孔中后,支撑部件60与第一内孔71间隙配合,而碳纤维套管44c则与第二内孔72过渡配合,碳纤维套管44c的一端与所述台阶73形成抵顶。
将碳纤维套管44c与磁钢44b进行装配时,冲头70装夹在压力机的上模板上,底座50安装在压力机的下模板上,调试压力机的行程、压力等相关参数。碳纤维套管44c套在支撑部件60上并加热到75至85℃,该温度优先选用80℃,然后将加热后的碳纤维套管44c和支撑部件60一并放入到冲头70的内孔中,使支撑部件60与第一内孔71间隙配合,碳纤维套管44c则与第二内孔72过渡配合,碳纤维套管44c的一端与所述台阶73形成抵顶。启动压力机,驱使冲头70向底座50移动,碳纤维套管44c套在磁钢44b上,而支撑部件60则与磁钢44b进行轴向限位的限位环44e形成抵顶,支撑部件60不能继续移动,但碳纤维套管44c由于与台阶抵顶,因此冲头70继续下移时驱动碳纤维套管44c相对支撑部件60继续下移,从而使碳纤维套管44c完整地套在磁钢44b上。
碳纤维套管44c是一种强度高、脆性高的材料,同时碳纤维套管44c非常薄,这要求这种装配工艺必须提供保护装置保护碳纤维不破裂,而且装配精度必须非常高,来满足碳纤维套装配的过盈配合要求。
采用本发明中的装置进行装配,该道工序的不但效率提高了10倍,同时碳纤维套管44c致密性好,包裹均匀,不会对后续动平衡产生影响。

Claims (10)

1.电动增压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壳体,该内壳体包括收容电动马达的马达壳体、收容逆变器的逆变器壳体以及收容后轴承的轴承壳体,逆变器壳体的壁部设有贯通该逆变器壳体轴向端面且供液体冷却介质流过的第一输入通孔和第一输出通孔,轴承壳体的外周面上间隔布置有多个延伸到该轴承壳体内腔中的第二输入通孔和第二输出通孔;当液体冷却介质进入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后,液体冷却介质通过第二输入通孔进入到轴承壳体的内腔中,对安装在轴承壳体中的后轴承进行冷却;
套在轴承壳体以及马达壳体上的外壳体,外壳体与轴承壳体、马达壳体以及逆变器壳体之间形成供液体冷却介质流过的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外壳体的一端与内壳体连接后,逆变器壳体上的第一输入通孔的一端与输入通道对应,逆变器壳体上的第一输出通孔的一端与输出通道对应;外壳体的另一端设有液体冷却介质输入口和液体冷却介质输出口;
具有环形内腔的导热端盖,该导热端盖固定于逆变器壳体的端部,导热端盖上设有轴向的第三输入孔和第三输出孔,该第三输入孔与第一输入通孔的另一端对应,第三输出孔与第一输出通孔的另一端对应,第三输入孔和第三输出孔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环形内腔连通;导热端盖的中部设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环形内腔中的前轴承座,前轴承座的周面上设有多个延伸到该前轴承座内腔中的导液孔;当液体冷却介质进入到环形内腔中后,通过导液孔进入到前轴承座内腔中,对安装在前轴承座内的前轴承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外壳体的内壁与轴承壳体外壁之间至少间隔布置有两个隔离液体冷却介质进出的第一分隔部;外壳体的内壁与马达壳体外壁之间至少间隔布置有两个隔离液体冷却介质进出的第二分隔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部设置于轴承壳体外壁面上且沿轴承壳体轴向延伸;第二分隔部设置于外壳体内壁面上且沿外壳体轴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承座包括轴承座本体以及密封盖,轴承座本体的轴向端面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密封盖通过紧固件与轴承座本体紧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壳体位于马达壳体的一端,所述逆变器壳体位于马达壳体的另一端,逆变器壳体的外径大于马达壳体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壳体面向外壳体的轴向端面上设有第一凹腔,外壳体面向逆变器壳体的轴向端面上设有第二凹腔,第一凹腔与第二凹腔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壳体、逆变器壳体以及轴承壳体整体成型。
8.电动增压器,包括后轴承、前轴承、转轴、压缩机叶轮、电动马达、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结构,所述后轴承安装在轴承壳体内,前轴承安装在前轴承座上,转轴的一端与后轴承配合,转轴的另一端穿过前轴承后与压缩机叶轮连接,电动马达位于马达壳体内且一部分安装在所述转轴上,逆变器位于逆变器壳体内且与逆变器壳体固定,逆变器还与电动马达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承和后轴承均包括环形套,该环形套的内周面上设有环形槽,环形套的外周面上设有将液体冷却介质导入到环形套内的通孔,连续供给的液体冷却介质在转轴与环形套之间形成浮膜,对轴承进行润滑及冷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转子,所述转子包括多个磁钢以及碳纤维套管,碳纤维套管以套装的方式套在这些磁钢上。
CN201910519371.3A 2019-06-17 2019-06-17 电动增压器及其冷却结构 Active CN1102997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19371.3A CN110299787B (zh) 2019-06-17 2019-06-17 电动增压器及其冷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19371.3A CN110299787B (zh) 2019-06-17 2019-06-17 电动增压器及其冷却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9787A CN110299787A (zh) 2019-10-01
CN110299787B true CN110299787B (zh) 2020-05-22

Family

ID=68028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19371.3A Active CN110299787B (zh) 2019-06-17 2019-06-17 电动增压器及其冷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997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32638B2 (en) * 2019-11-26 2023-08-22 Garrett Transportation I Inc. E-charger with longitudinal cooling passage
US11581791B2 (en) 2020-11-17 2023-02-14 Garrett Transportation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boosting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4880A (en) * 1995-06-20 1998-04-28 Hitachi, Ltd. Rotating motor and motor-driven vehicle
CN102130542A (zh) * 2010-01-14 2011-07-20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动机和车辆
JP2012191826A (ja) * 2011-03-14 2012-10-04 Komatsu Ltd 電動機の冷却媒体排出構造及び電動機
CN105305724A (zh) * 2014-06-25 2016-02-03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水冷式电动机
CN107228094A (zh) * 2016-03-23 2017-10-03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电动压缩机和冷却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4880A (en) * 1995-06-20 1998-04-28 Hitachi, Ltd. Rotating motor and motor-driven vehicle
CN102130542A (zh) * 2010-01-14 2011-07-20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动机和车辆
JP2012191826A (ja) * 2011-03-14 2012-10-04 Komatsu Ltd 電動機の冷却媒体排出構造及び電動機
CN105305724A (zh) * 2014-06-25 2016-02-03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水冷式电动机
CN107228094A (zh) * 2016-03-23 2017-10-03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电动压缩机和冷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9787A (zh) 2019-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83494B1 (ko) 계자권선형 구동모터의 회전자
US11864713B2 (en) Fan motor
CN110299787B (zh) 电动增压器及其冷却结构
CN102758780A (zh) 离心风扇
JP2013201823A (ja) 圧縮機又は真空機
CN211266684U (zh) 一种端板设有叶轮的永磁电动机及使用该电动机的电动车
WO2016121448A1 (ja)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気掃除機
JPH09215270A (ja) 電動機の冷却構造
JP2018038099A (ja) 電動モータ
CN111969767A (zh) 一种电机冷却系统和电机
CN112117858A (zh) 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
JPH10285838A (ja) 高速回転電機
US20160261169A1 (en) Motor Rotor Cooling System
US10205372B2 (en) Motor-generator shaft with centrifugal fan blades
JPWO2017022007A1 (ja) 回転電機ユニット
AU2014322794B2 (en) An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 using motor-generator having shaft with centrifugal fan blades for cooling
JP2016158402A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2018191509A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WO2020196117A1 (ja) 電動コンプレッサ
CN112383171B (zh) 一种油冷散热式的电动车电机
CN215566891U (zh) 空气压缩机
CN220325454U (zh) 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及车辆
KR20240061869A (ko) 전동식 워터 펌프
CN116633079A (zh) 一种轴向磁场电机
JP3989809B2 (ja) 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