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3991A - 一种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3991A
CN110293991A CN201910667112.5A CN201910667112A CN110293991A CN 110293991 A CN110293991 A CN 110293991A CN 201910667112 A CN201910667112 A CN 201910667112A CN 110293991 A CN110293991 A CN 1102939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lugging
train
passenger
circular orb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671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嘉雯
韩礼红
陈秀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66711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939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93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39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00General arrangement of stations, platforms, or sidings; Railway networks; Rail vehicle marshall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7/00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 B61D17/02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by modifying contour ;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for fast vehicles sustaining sudden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e.g. when crossing in tun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KAUXILIARY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ILWAY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K1/00Transferring passengers, articles, or freight to and from moving trains; Slipping or coupling vehicles from or to moving tr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LGUIDING RAILWAY TRAFFIC; ENSURING THE SAFETY OF RAILWAY TRAFFIC
    • B61L15/00Indicators provided on the vehicle or train for signalling purpo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该接驳站系统包括两条列车运行轨道,两个供乘客上下车的站台,至少一辆用于和列车运行轨道上进站的列车对接的接驳车以及用于接驳车运行的环形轨道,两站台设在环形轨道内且位于环形轨道的两端;中转车厢和接驳车上均设有光信号交互识别器,中转车厢和接驳车还均设有中央控制器,光信号交互识别器上设有第一微处理器,第一微处理器通过无线发送模块与中央控制器无线信号连接,中央控制器信号连接有指示灯。本发明从站点设计,接驳车的运行路径以及接驳过程都进行了合理的设计,确保乘客进站出站以及上下车等重点环节,实现中间站点乘客快速、有序、安全上下车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中国人口稠密,站点众多,大量列车在不同站点交错停车,经过同一站点的列车众多,加上双向运行,并联铁道多,管理人员多,大量耗费财力物力人力。列车不停车接驳乘客是技术发展趋势之一,可实现线路减少,总体运行车次减少,运行时间减少,站点管理人员减少,大幅提升铁路运行经济性。
现有技术中有通过串联追联与释放原理实现列车不停车接驳。此方法的实现会使得同一铁路线上同一站点区域有大量动力机车同时运行,安全风险巨大。而目前针对列车不停车接驳乘客站点运行设计比较缺乏,而列车运行中,中间站点众多,乘客上下车是重点环节,因此在列车不停车条件下,实现中间站点乘客快速安全上下车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包括两条列车运行轨道,两个供乘客上下车的站台,至少一辆用于和列车运行轨道上进站的列车对接的接驳车以及用于接驳车运行的环形轨道,所述两条列车运行轨道平行设置,所述环形轨道设在两条列车运行轨道之间,且环形轨道至少包括两条与列车运行轨道平行的直线段轨道,所述两个上下车站台设在环形轨道内且位于环形轨道的两端,所述两个站台分别连通有供乘客进站或出站的地下通道;所述列车包括多个车厢以及一个设置在多个车厢之间的中转车厢,中转车厢位于列车运行轨道的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门体,所述接驳车位于环形轨道的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门体,所述接驳车内设有能延伸至中转车厢的伸缩门;
中转车厢和接驳车上均设有光信号交互识别器,中转车厢和接驳车还均设有中央控制器,所述光信号交互识别器设在中转车厢和接驳车运行方向的两侧,光信号交互识别器上设有第一微处理器,第一微处理器通过无线发送模块与中央控制器无线信号连接;中央控制器还连接有用于提示司机和乘务员的指示灯,所述光信号交互识别器、中央控制器和指示灯均与电源控制模块电连接。
较佳地,两个直线段轨道的两端分别设有圆弧形端部共同构成环形轨道,所述直线段轨道处还设有将两个直线段轨道连通的X型变道道岔。
较佳地,伸缩门的一端设在接驳车上,伸缩门的另一端铰接有搭接板,所述搭接板还和中转车厢的地面连接。
较佳地,接驳车上沿运行方向的每一侧均铰接有两个定位导风板,所述同一侧的两个定位导风板位于伸缩门的两侧,所述定位导风板上还设有导向风道,所述导向风道的进风口设在定位导风板的迎风面上,所述导向风道的出风口设在定位导风板的顶部,所述定位导风板与中转车厢可拆卸连接。
较佳地,接驳车上设有容纳凹槽,容纳凹槽内设有伸缩式支撑斜杆,伸缩式支撑斜杆的外端与定位导风板铰接。
较佳地,定位导风板上设有挂扣,中转车厢设有挂环,所述挂扣与挂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接驳站系统的站点结构设计合理,通过接驳车在环形轨道上的运行实现对两个方向运行的列车乘客进行不停车接驳,站点位于环形轨道的两端,上车乘客在一端站台上接驳车并在接驳车与列车的接驳过程中进入列车,列车的下车乘客进入接驳车,接驳完成后两车分离,接驳车继续沿列车运行方向行驶至前方的站点,下车乘客进入另一站台后从地下通道出站,整个接驳过程进站乘客与出站乘客分离,实现有序上下客接驳;
本发明中通过光信号交互识别器精确定位,实现接驳过程的安全性,且通过定位导风板导流减压实现对伸缩门进行保护;本发明从站点设计,接驳车的运行路径以及接驳过程都进行了合理的设计,确保乘客进站出站以及上下车等重点环节,实现中间站点乘客快速、有序、安全上下车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列车和接驳车对接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定位导风板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定位导风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列车运行轨道,2.站台,3.接驳车,31.伸缩门,32.定位导风板,33.导向风道,331.进风口,332.出风口,34.搭接板,4.环形轨道,41.直线段轨道,42.圆弧形端部,43.X型变道道岔,5.地下通道,6.列车,61.中转车厢,7.光信号交互识别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包括两条列车运行轨道1,两个供乘客上下车的站台2,至少一辆用于和列车运行轨道1上进站的列车6对接的接驳车3以及用于接驳车3运行的环形轨道4,所述两条列车运行轨道1平行设置,所述环形轨道4设在两条列车运行轨道1之间,且环形轨道4至少包括两条与列车运行轨道1平行的直线段轨道41,所述两个上下车站台2设在环形轨道4内且位于环形轨道4的两端,所述两个站台2分别连通有供乘客进站或出站的地下通道5;所述列车6包括多个车厢以及一个设置在多个车厢之间的中转车厢61,中转车厢61位于列车运行轨道1的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门体,所述接驳车3位于环形轨道4的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门体,所述接驳车3内设有能延伸至中转车厢61的伸缩门31;
中转车厢61和接驳车3上均设有光信号交互识别器7,中转车厢61和接驳车3还均设有中央控制器,所述光信号交互识别器7设在中转车厢61和接驳车3运行方向的两侧,光信号交互识别器7上设有第一微处理器,第一微处理器通过无线发送模块与中央控制器无线信号连接;中央控制器还连接有用于提示司机和乘务员的指示灯,所述光信号交互识别器7、中央控制器和指示灯均与电源控制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地,两个直线段轨道41的两端分别设有圆弧形端部42共同构成环形轨道4,所述直线段轨道41处还设有将两个直线段轨道41连通的X型变道道岔43。
进一步地,伸缩门的一端设在接驳车3上,伸缩门的另一端铰接有搭接板34,所述搭接板34还和中转车厢61的地面连接。
进一步地,接驳车3上沿运行方向的每一侧均铰接有两个定位导风板32,所述同一侧的两个定位导风板32位于伸缩门的两侧,所述定位导风板32上还设有导向风道33,所述导向风道33的进风口331设在定位导风板32的迎风面上,所述导向风道33的出风口332设在定位导风板32的顶部,所述定位导风板32与中转车厢61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接驳车3上设有容纳凹槽,容纳凹槽内设有伸缩式支撑斜杆,伸缩式支撑斜杆的外端与定位导风板32铰接。
进一步地,定位导风板32上设有挂扣,中转车厢61设有挂环,所述挂扣与挂环连接。
本实施例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光信号交互识别器7用于发出光信号并识别光信息;中转车厢61和接驳车3的光信号交互识别器7相互识别时,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正对,中央控制器用于接收光信号识别信息并在接收到光信号识别信息后控制司机操作室的指示灯首次闪亮,指示灯闪亮后接驳车司机启动加速追赶列车,列车司机保持匀速;光信号交互识别器7第二次正对识别后,中央控制器接收二次正对识别信息后,指示灯二次闪亮,接驳车与列车同速运行;
接驳车乘务员与司机同步看到指示灯第二次闪亮信号后,接驳车乘务员依次开启接驳车定位导风板32、第二门体,启动伸缩门31,同时,列车乘务员打开列车6上的第一门体,伸缩门31通过搭接板与列车6的地面连接,乘客开始上下车;乘客上下车完成后,列车乘务员翻转搭接板,关闭列车第一门体,并给接驳车乘务员发送回收信号;接驳车乘务员收到回收信号后,收回伸缩门31,关闭第二门体,并回收定位导风板32;接驳完成后,两列车的乘务员分别通过对讲设备给司机发送接驳完成信号,接驳车3与列车6开始分离,接驳车3减速,列车6加速;接驳车3将乘客运送至站台2,乘客下车并从地下通道出站。其中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可以在车体的同侧设置两个,用于上车和下车乘客从不同的门进出,实现有序上下客接驳。
以东行列车接驳为例,说明实施例。
实施例1:
列车运行速度恒定为360km/h接驳高铁速度;
当运行列车到达A点前,运行列车开启光信号交互识别系统,到达A点时,接驳车接收到运行列车第一次光信号,启动,加速,追击列车,在B点与运行列车同址等速运行并监测到第二次光信号,开启两车对接,乘客上下客,分离。分离后,光信号交互识别系统关闭,运行列车正常前行,接驳车刹车,到C点停靠东站台,乘客下车,并由地下通道出站。
在AB段,假设接驳车平均加速度为2m/s2,追击时间为100s,追击距离(AB长)为10km。在BC段,按照2min上下客计算,并行距离为12km。按照接驳车与AB段相同的负加速度减速,需要100s刹车,刹车距离为10km,则环形接驳站直线距离(即AC段长)为32km。
实施例2
运行列车在到达A点之前减速为216km/h(动车速度),并恒定运行,完成接驳后加速前行。
当运行列车到达A点前,运行列车开启光信号交互识别系统,到达A点时,接驳车接收到运行列车第一次光信号,启动,加速,追击列车,在B点与运行列车同址等速运行并监测到第二次光信号,开启两车对接,乘客上下客,分离。分离后,光信号交互识别系统关闭,运行列车正常前行,接驳车刹车,到C点停靠东站台,乘客下车,并由地下通道出站。
在AB段,假设接驳车平均加速度为2m/s2,追击时间为60s,追击距离(AB长)为3.6km。在BC段,按照2min上下客计算,并行距离为7.2km。按照接驳车与AB段相同的负加速度减速,需要60s刹车,刹车距离为3.6m,则环形接驳站直线距离(即AC段长)为14.4km。
实施例3
运行列车在到达A点之前减速为108km/h(快速列车),并恒定运行,完成接驳后加速前行。
当运行列车到达A点前,运行列车开启光信号交互识别系统,到达A点时,接驳车接收到运行列车第一次光信号,启动,加速,追击列车,在B点与运行列车同址等速运行并监测到第二次光信号,开启两车对接,乘客上下客,分离。分离后,光信号交互识别系统关闭,运行列车正常前行,接驳车刹车,到C点停靠东站台,乘客下车,并由地下通道出站。
在AB段,假设接驳车平均加速度为2m/s2,追击时间为30s,追击距离(AB长)为900m。在BC段,按照2min上下客计算,并行距离为3.6km。按照接驳车与AB段相同的负加速度减速,需要30s刹车,刹车距离为900m,则环形接驳站直线距离(即AC段长)为5.4km。
实施例4
运行列车在到达A点之前减速为54km/h(普通列车),并恒定运行,完成接驳后加速前行。
当运行列车到达A点前,运行列车开启光信号交互识别系统,到达A点时,接驳车接收到运行列车第一次光信号,启动,加速,追击列车,在B点与运行列车同址等速运行并监测到第二次光信号,开启两车对接,乘客上下客,分离。分离后,光信号交互识别系统关闭,运行列车正常前行,接驳车刹车,到C点停靠东站台,乘客下车,并由地下通道出站。
在AB段,假设接驳车平均加速度为2m/s2,追击时间为15s,追击距离(AB长)为225m。在BC段,按照2min上下客计算,并行距离为1.8km。按照接驳车与AB段相同的负加速度减速,需要15s刹车,刹车距离为225m,则环形接驳站直线距离(即AC段长)为2.25km。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条列车运行轨道(1),两个供乘客上下车的站台(2),至少一辆用于和列车运行轨道(1)上进站的列车(6)对接的接驳车(3)以及用于接驳车(3)运行的环形轨道(4),所述两条列车运行轨道(1)平行设置,所述环形轨道(4)设在两条列车运行轨道(1)之间,且环形轨道(4)至少包括两条与列车运行轨道(1)平行的直线段轨道(41),所述两个上下车站台(2)设在环形轨道(4)内且位于环形轨道(4)的两端,所述两个站台(2)分别连通有供乘客进站或出站的地下通道(5);所述列车(6)包括多个车厢以及一个设置在多个车厢之间的中转车厢(61),中转车厢(61)位于列车运行轨道(1)的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门体,所述接驳车(3)位于环形轨道(4)的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门体,所述接驳车(3)内设有能延伸至中转车厢(61)的伸缩门(31);
中转车厢(61)和接驳车(3)上均设有光信号交互识别器(7),中转车厢(61)和接驳车(3)还均设有中央控制器,所述光信号交互识别器(7)设在中转车厢(61)和接驳车(3)运行方向的两侧,光信号交互识别器(7)上设有第一微处理器,第一微处理器通过无线发送模块与中央控制器无线信号连接;中央控制器还连接有用于提示司机和乘务员的指示灯,所述光信号交互识别器(7)、中央控制器和指示灯均与电源控制模块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直线段轨道(41)的两端分别设有圆弧形端部(42)共同构成环形轨道(4),所述直线段轨道(41)处还设有将两个直线段轨道(41)连通的X型变道道岔(4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门的一端设在接驳车(3)上,伸缩门的另一端铰接有搭接板(34),所述搭接板(34)还和中转车厢(61)的地面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驳车(3)上沿运行方向的每一侧均铰接有两个定位导风板(32),所述同一侧的两个定位导风板(32)位于伸缩门的两侧,所述定位导风板(32)上还设有导向风道(33),所述导向风道(33)的进风口(331)设在定位导风板(32)的迎风面上,所述导向风道(33)的出风口(332)设在定位导风板(32)的顶部,所述定位导风板(32)与中转车厢(61)可拆卸连接。
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驳车(3)上设有容纳凹槽,容纳凹槽内设有伸缩式支撑斜杆,伸缩式支撑斜杆的外端与定位导风板(32)铰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导风板(32)上设有挂扣,中转车厢(61)设有挂环,所述挂扣与挂环连接。
CN201910667112.5A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 Pending CN1102939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7112.5A CN110293991A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7112.5A CN110293991A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3991A true CN110293991A (zh) 2019-10-01

Family

ID=68031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67112.5A Pending CN110293991A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9399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9385A (zh) * 2019-12-04 2020-04-10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高铁不停车上下客的运行系统
JP7358591B1 (ja) 2022-09-13 2023-10-10 登 吉澤 車両間乗降システ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42782A1 (en) * 2009-03-29 2010-09-30 Pollack Robert W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102114850A (zh) * 2011-01-28 2011-07-06 袁国庆 列车到站不停车能上下乘客的装置和方法
CN103481894A (zh) * 2013-09-27 2014-01-01 天津掌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 恒速环绕传输系统的列车
CN103935382A (zh) * 2014-05-09 2014-07-23 陈传生 一种城铁及其工作方法
CN106740975A (zh) * 2017-01-12 2017-05-31 华东交通大学 一种列车不停站上下乘客的方法
CN109318931A (zh) * 2018-09-27 2019-02-12 张平顺 站台车伸缩通道
CN109436016A (zh) * 2018-12-25 2019-03-08 韩开敏 沿途不停站的智能化高速铁路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42782A1 (en) * 2009-03-29 2010-09-30 Pollack Robert W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102114850A (zh) * 2011-01-28 2011-07-06 袁国庆 列车到站不停车能上下乘客的装置和方法
CN103481894A (zh) * 2013-09-27 2014-01-01 天津掌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 恒速环绕传输系统的列车
CN103935382A (zh) * 2014-05-09 2014-07-23 陈传生 一种城铁及其工作方法
CN106740975A (zh) * 2017-01-12 2017-05-31 华东交通大学 一种列车不停站上下乘客的方法
CN109318931A (zh) * 2018-09-27 2019-02-12 张平顺 站台车伸缩通道
CN109436016A (zh) * 2018-12-25 2019-03-08 韩开敏 沿途不停站的智能化高速铁路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9385A (zh) * 2019-12-04 2020-04-10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高铁不停车上下客的运行系统
JP7358591B1 (ja) 2022-09-13 2023-10-10 登 吉澤 車両間乗降システ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35714B (zh) 一种无人驾驶的货物运输系统及运输方法
CN104787048B (zh) 一种更为灵活的电力动车组编组方法
CN204355082U (zh) 一种有轨电车正线信号联锁控制系统
CN107380212A (zh) 移动闭塞降级运行系统以及方法
CN110293991A (zh) 一种分离式列车不停车乘客接驳站系统
AU2006231369A1 (en) A method of mass transportation of people or cargo, and an associate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CN106255631A (zh) 连续移动式索道
CN106627651A (zh) 一种高速列车不停车上下客系统
EP2013065A1 (de) Aktives schienengebundenes transportsystem
EP2957478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assengers to board on and exit from a train without the train stopping at a train station
US3812788A (en) Transport installation with independent vehicles
WO2019052416A1 (zh) 一种智能轨道交通系统
CN102069726B (zh) 一种中低速磁浮列车的车载电源系统
CN107364468A (zh) 远程隔离电路、无人驾驶列车的制动故障隔离系统及方法
CN104859679A (zh) 制动设置系统及方法
EP3606799B1 (en) Station for a cable transportation system, cable transportation system comprising such sta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uch cable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205951968U (zh) 一站式超轻型电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CN106828517A (zh) 分体式电动轨道车
CN114144346A (zh) 一种多轨道变轨系统及其变轨方法、可变轨车辆
JPH07503681A (ja) 輸送装置
CN106114529A (zh) 一站式超轻型电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CN108032861B (zh) 一种轨道交通段场出入线接轨站工作站台的布置结构
CN203805889U (zh) 一种地铁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的布置结构
CN201980247U (zh) 一种轨道交通机车对接装置
CN107738652A (zh) 一种智能无停上下客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