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26320B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26320B
CN110226320B CN201780084799.9A CN201780084799A CN110226320B CN 110226320 B CN110226320 B CN 110226320B CN 201780084799 A CN201780084799 A CN 201780084799A CN 110226320 B CN110226320 B CN 1102263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mobile terminal
touch
middle frame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479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26320A (zh
Inventor
金东辰
郑广在
金德伦
尹彰源
李素延
李松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226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63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263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63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49Details of the mechan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housing parts or relating to the method of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4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using equipment having another main function to serve additionally as an antenna, e.g. means for giving an antenna an aesthetic aspe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1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10Resonant slo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77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8Earthing means; Earth screens; Counterpoi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其内部设置有电装部;中间框架,安装在所述壳体;主基板,安装在所述壳体;第一天线,与所述中间框架隔开并对齐地配置,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端部开放,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二端部连接于所述中间框架;第一供电线,连接于所述第一天线并传送信号;接地线,连接于所述第一天线并接地;第二天线,连接于所述接地线;以及第二供电线,连接于所述第二天线,所述移动终端增加了Wi‑Fi天线的数目,从而能够加快数据传送速度。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其具有在减小边框的大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天线性能的结构。
背景技术
终端根据可移动与否而可以划分为移动终端(mobile/portable terminal)及固定终端(stationary terminal)。并且,移动终端根据用户可直接携带与否而可以划分为便携式终端(handheld terminal)及车载式终端(vehicle mounted terminal)。
移动终端的功能呈现多样化。例如,具有数据和语音通信、通过相机的照片拍摄及视频拍摄、语音录音、通过扬声器系统的音乐文件播放以及向显示部输出图像或视频的功能。一部分终端追加有玩电子游戏的功能,或者执行多媒体播放器功能。尤其是,最近的移动终端可以接收提供诸如广播和视频或电视节目的视觉内容的多播信号。
随着如上所述的终端(terminal)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其实现为例如具有拍摄照片或动态影像、播放音乐或动态影像文件、游戏、接收广播等复合功能的多媒体装置(Multimedia player)的形态。
随着这样的终端的功能不断扩展,采用多样的方式的无线通信以无线方式收发数据。为了采用多样的无线通信方式,需要配备分别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的天线,并且,为了收发更多的数据,还需要配备在一个频带上进行动作的多个天线,从而能够同时或依次收发数据。
但是,无线通信受到周边电子部件的影响,并存在有引起相互干扰的问题,因此,对于与其它部件的距离及天线间的距离和布置展开有研究。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使多个天线之间的干扰最小化的天线的移动终端。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其内部设置有电装部;中间框架,安装在所述壳体;主基板,安装在所述壳体;第一天线,与所述中间框架隔开并对齐地配置,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端部开放,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二端部连接于所述中间框架;第一供电线,连接于所述第一天线并传送信号;接地线,连接于所述第一天线并接地;第二天线,连接于所述接地线;以及第二供电线,连接于所述第二天线。
所述第二天线可以包括:第一图案,与所述接地线相连接;第二图案,与所述第二供电线相连接,以与所述第一图案形成间隙(gap)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天线可以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图案和所述第二图案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对齐地配置。
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天线的间隙可以不相重叠。
所述第二天线的间隙可以具有弯折的形状。
所述第二天线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中间框架之间的隔开空间相重叠地配置。
所述第二天线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所述中间框架相重叠,并位于所述壳体的背面方向的位置。
所述第一天线可以构成向所述壳体的侧面露出的侧壳的一部分。
所述壳体可以包括包含有非金属材质的后壳,所述第二天线为贴合于所述后壳的导电性图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其内部设置有电装部;中间框架,安装在所述壳体;主基板,安装在所述壳体;第一天线,对齐地配置在所述中间框架的一侧,所述第一天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中间框架,所述第一天线的另一端开放,从而在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中间框架之间形成开放插槽;以及第二天线,其一侧与所述插槽相重叠,另一侧与所述中间框架相重叠;所述第二辐射体包括间隙,所述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二辐射体与所述中间框架相重叠地配置的部分。
本发明可以包括:第一供电线,连接于所述第一天线并传送信号;接地线,连接于所述第一天线及所述第二天线线并接地;以及第二供电线,连接于所述第二天线并传送信号;所述间隙位于所述第二天线的所述接地线的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供电线的连接部分之间。
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增加了Wi-Fi天线的数目,从而能够加快数据传送速度。
并且,通过使收发各不同的频率的信号的天线之间的干扰最小化,能够提高天线性能,并且即使增大显示部的大小,也能够确保天线性能,从而能够减小显示部上端的边框大小。
根据下文给出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可适用性的进一步范围将变得更加明显。然而,应当理解的是,由于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内的各种改变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因此仅通过例示的方式给出了表示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和具体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a是用于说明与本发明相关的移动终端的框图。
图1b及图1c是从彼此不同的方向观察与本发明相关的移动终端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辐射体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天线的动作及性能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第二天线的立体图和概念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第二天线的动作及性能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相互干扰的图表。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效率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此,与附图标记无关的对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的参照标记,并将省去对其重复的说明。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针对结构要素的接尾词“模块”及“部”仅是考虑到便于说明书的撰写而被赋予或混用,其自身并不带有相互区分的含义或作用。并且,在对本发明揭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如果判断为对于相关的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会导致混淆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实施例的技术思想,则将省去对其详细的说明。并且,所附的附图仅是为了容易理解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实施例,不应由所附的附图来限定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思想,而是应当涵盖了本发明的思想及技术范围中所包括的所有变更、均等物乃至替代物。
第一、第二等包含序数的术语可用于说明多种结构要素,但是所述结构要素并不由所述术语所限定。所述术语仅是用于将一个结构要素与其它结构要素区分的目的来使用。
如果提及到某个结构要素“连接”或“接入”于另一结构要素,其可能是直接连接于或接入于另一结构要素,但也可被理解为是他们中间存在有其它结构要素。反之,如果提及到某个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接入”于另一结构要素,则应当被理解为是他们之间不存在有其它结构要素。
除非在上下文明确表示有另行的含义,单数的表达方式应包括复数的表达方式。
在本申请中,“包括”或“具有”等术语仅是为了指定说明书上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而并不意在排除一个或其以上的其它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的可能性。
本文说明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蜂窝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终端、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导航仪、触屏平板电脑(slate PC)、平板电脑(tablet PC)、超级本、可穿戴装置(例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头戴式显示器(HMD))等。
但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例的结构元件除了仅可以适用于移动终端的情况以外,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容易想到同样适用于数字 TV、台式计算机、数宇标牌等固定终端。
参照图1a至图1c,图1a是用于说明与本发明相关的移动终端的框图,图1b和1c是从彼此不同的方向观察与本发明相关的移动终端的一例的概念图。
所述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无线通信部110、输入部120、感测部140、输出部150、接口部160、存储器170、控制部180以及供电部190等。图1a所示的结构元件并非为在实现移动终端时所必需的结构元件,因此,本说明书上说明的移动终端可以具有比以上例举的结构元件更多或更少的结构元件。
更具体而言,所述结构元件中的无线通信部110可以包括用于能够实现移动终端100与无线通信系统之间、移动终端100与其它移动终端 100之间,或者移动终端100与外部服务器之间的无线通信的一个以上的模块。并且,所述无线通信部110可以包括用于将移动终端100连接于一个以上的网络的一个以上的模块。
这样的无线通信部110可以包括广播接收模块111、移动通信模块 112、无线因特网模块113、近距离通信模块114、位置信息模块115中的一种以上。
输入部120可以包括用于输入影像信号的相机121或者影像输入部、用于输入音频信号的麦克风122(microphone)或者音频输入部、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信息的用户输入部123(例如,触摸键(touch key)、机械键(mechanical key)等)。从输入部120收集的语音数据或图像数据可以被分析而处理为用户的控制指令。
感测部140可以包括用于感测移动终端内信息、包围移动终端的周边环境信息以及用户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的一个以上的传感器。例如,感测部140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141,proximity sensor)、照度传感器142 (illumination sensor)、触摸传感器(touchsensor)、加速度传感器 (acceleration sensor)、磁传感器(magnetic sensor)、重力传感器 (G-sensor)、陀螺仪传感器(gyroscope sensor)、运动传感器(motion sensor)、RGB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IR传感器:infrared sensor)、指纹识别传感器(finger scansensor)、超声波传感器(ultrasonic sensor)、光传感器(optical sensor,例如,相机(参照附图标记121))、麦克风 (microphone,参照附图标记122)、电池电流计(batterygauge)、环境传感器(例如,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放射能感测传感器、热感测传感器、气体感测传感器等)、化学传感器(例如,电子鼻、保健传感器、身体特征识别传感器等)中的一种以上。另外,本说明书中披露的移动终端可以组合从这样的传感器中的两种以上传感器感测出的信息来使用。
输出部150用于产生与视觉、听觉或触觉等相关的输出,其可以包括显示部151、音响输出部152、触觉模块153、光输出部154中的一种以上。显示部151可以与触摸传感器构成彼此层结构或以一体的方式形成,从而实现触摸屏。这样的触摸屏作为提供移动终端100和用户之间的输入接口的用户输入部123起到作用的同时,能够提供移动终端100 和用户之间的输出接口。
接口部160执行作为与和移动终端100相连接的多样的种类的外部装置的通道作用。这样的接口部160可以包括有线/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 (port)、外部充电器端口(port)、有线/无线数据端口(port)、存储器卡(memory card)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port)、音频I/O(Input/Output)端口(port)、视频I/O(Input/Output)端口(port)、耳机端口(port)中的一种以上。在移动终端100中,可以与在所述接口部160连接有外部装置的情形对应地执行与所连接的外部装置相关的适当的控制。
并且,存储器170存储用于支持移动终端100的多样的功能的数据。存储器170可以存储移动终端100中驱动的多个应用程序(application program或应用(application))、用于移动终端100的动作的数据、指令语。这样的应用程序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从外部服务器下载。并且,这样的应用程序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为了移动终端100的基本功能(例如,来电、去电功能、消息接收、发送功能)而出厂时便存在于移动终端100上。另外,应用程序存储在存储器170,并安装在移动终端100上,其可以被控制部180驱动而执行所述移动终端的动作(或者功能)。
控制部180除了控制与所述应用程序相关的动作以外,通常还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整体上的动作。控制部180对通过以上描述的结构元件输入或输出的信号、数据、信息等进行处理或对存储器170中存储的应用程序进行驱动,从而能够向用户提供或处理适当的信息或功能。
并且,为了驱动存储器170中存储的应用程序,控制部180可以控制参照图1a描述的结构元件中的至少一部分。进一步,控制部180为了驱动所述应用程序,其可以将移动终端100中包括的结构元件中的两种以上彼此组合并进行动作。
供电部190在控制部180的控制下,接收所施加的外部的电源、内部的电源并向移动终端100中包括的各结构元件供应电源。这样的供电部190包括电池,所述电池可以是内置型电池或者可更换的形态的电池。
所述各结构元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彼此协作的方式进行动作,从而实现与以下说明的多样的实施例对应的移动终端的动作、控制或控制方法。并且,所述移动终端的动作、控制或控制方法可以由所述存储器 170中存储的至少一个应用程序的驱动来在移动终端上实现。
以下,在对通过以上描述的移动终端100实现的多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之前,参照图1a对以上罗列的结构元件进行更加具体的描述。
首先,对无线通信部110进行描述,无线通信部110的广播接收模块111通过广播频道从外部的广播管理服务器接收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的信息。所述广播频道可以包括卫星频道、地面波频道。为了实现对至少两个广播频道的广播的同时接收或者频道切换,可以在所述移动终端100提供两个以上的所述广播接收模块。
移动通信模块112可以在根据用于移动通信的技术标准或通信方式 (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GSM)、码分多址(CodeDivision Multi Access,CDMA)、码分多址2000 (Code Division Multi Access 2000,CDMA2000)、增强型优化语音数据或增强型仅语音数据(Enhanced Voice-Data Optimizedor Enhanced Voice-Data Only,EV-DO)、宽带CDMA(Wideband CDMA,WCDMA)、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igh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HSUP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先进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LTE-A)等)构建的移动通信网络上与基站、外部的终端、服务器中的一种以上收发无线信号。
所述无线信号可以包含与语音呼叫信号、视频通话呼叫信号或者文字/多媒体消息收发对应的多样的形态的数据。
无线因特网模块113是指用于接入无线因特网的模块,其可以内置或外置于移动终端100。无线因特网模块113构成为在基于无线因特网技术的通信网络中收发无线信号。
作为无线因特网技术例如有无线LAN(Wireless LAN,WLAN)、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Wi-Fi直连(Wireless Fidelity Direct)、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igitalLiving Network Alliance,DLNA)、无线宽带(Wireless Broadband,WiBro)、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HSDPA)、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igh SpeedUplink Packet Access,HSUP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先进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 LTE-A)等,所述无线因特网模块113可以在还包括以上未罗列的因特网技术的范围内根据至少一种无线因特网技术来收发数据。
基于WiBro、HSDPA、HSUPA、GSM、CDMA、WCDMA、LTE、 LTE-A等的无线因特网接入将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在此观点上,通过所述移动通信网络执行无线因特网接入的所述无线因特网模块113 也可以被理解为所述移动通信模块112的一种。
近距离通信模块114用于进行近距离通信(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其可以利用蓝牙(BluetoothTM)、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红外线通信(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 IrDA)、超宽带(Ultra Wideband,UWB)、紫蜂(ZigBee)、近场通信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 Wi-Fi直连(Wi-Fi Direct)、无线通用串行总线(Wireless Universal Serial Bus,WirelessUSB)技术中的一种以上来支持近距离通信。这样的近距离通信模块114可以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网络(Wireless Area Networks) 支持移动终端100与无线通信系统之间、移动终端100与其它移动终端 100之间,或者移动终端100与其它移动终端100(或者外部服务器)所处的网络之间的无线通信。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网络可以是近距离无线个域网(WirelessPersonal Area Networks)。
其中,其它移动终端100可以是与本发明的移动终端100能够相互交换数据(或者可联动的)的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例如,智能手表(smartwatch)、智能眼镜(smart glass)、头戴式显示器(head mounted display,HMD))。近距离通信模块114可以感测(或者识别)移动终端100周边的能够与所述移动终端100进行通信的可穿戴设备。进一步,在所述感测出的可穿戴设备为被认证为与本发明的移动终端100进行通信的设备的情况下,控制部180可以将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数据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近距离通信模块114传送给可穿戴设备。由此,可穿戴设备的用户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利用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数据。例如,通过这样的操作,在移动终端100接到电话的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执行电话通话,或者在移动终端100接收到消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确认所述接收的消息。
位置信息模块115是用于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或者当前位置)的模块,作为其代表性的例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模块或者WiFi(WirelessFidelity)模块。例如,当移动终端中使用GPS模块时,能够利用从GPS卫星传送的信号来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作为另一例,当移动终端中使用Wi-Fi模块时,可以基于与Wi-Fi模块接收或发送无线信号的无线接入点(Wireless Access Point,AP)的信息来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根据实际需要,为了置换或附加地获取与移动终端的位置相关的数据,位置信息模块115可以执行无线通信部110的其它模块中的一种功能。位置信息模块115为用于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或者当前位置)而使用的模块,其并不限定于直接计算或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的模块。
接着,输入部120用于输入影像信息(或者信号)、音频信息(或者信号)、数据、或者从用户输入的信息,为了输入影像信息,移动终端100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相机121。相机121对在视频通话模式或拍摄模式下通过图像传感器获取的静态影像或动态影像等的图像帧进行处理。被处理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部151或存储在存储器170。另外,移动终端100中设置的多个相机121可以构成矩阵结构的方式配置,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矩阵结构的相机121,移动终端100中可以输入具有多样的角度或焦点的多个影像信息。并且,多个相机121可以构成立体结构的方式配置,从而获取用于实现立体影像的左影像及右影像。
麦克风122将外部的音响信号处理为电性语音数据。被处理的语音数据可以根据移动终端100执行中的功能(或者运行中的应用程序)而以多样的方式利用。另外,麦克风122中可以实现用于去除在输入外部的音响信号的过程中发生的噪音(noise)的多样的去噪算法。
用户输入部123用于接收从用户输入的信息,当通过用户输入部123 输入信息时,控制部180可以与所输入的信息对应地控制移动终端100 的动作。这样的用户输入部123可以包括机械式(mechanical)输入单元 (或者,机械键,例如,位于移动终端100的前面、后面或侧面的按键、圆形开关(dome switch)、滚轮、拨动开关(jog switch)等)以及触摸式输入单元。作为一例,触摸式输入单元可以由通过软件方式的处理来显示在触摸屏的虚拟键(virtual key)、软键(soft key)或可视键(visual key)构成,或者由配置在所述触摸屏以外的部分的触摸键(touch key) 构成。另外,所述虚拟键或可视键可以具有多样的形态的方式显示在触摸屏上,例如,其可以由图形(graphic)、文本(text)、图标(icon)、视频(video)或者它们的组合构成。
另外,感测部140感测移动终端内的信息、包围移动终端的周边环境信息以及用户信息中的一种以上,并产生与之对应的感测信号。控制部180可以基于这样的感测信号控制移动终端100的驱动或动作,或者执行与设置于移动终端100的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处理、功能或动作。对于感测部140中可以包括的多样的传感器中的代表性的传感器进行更加具体的描述。
首先,接近传感器141是指,在没有机械接触的情况下,利用电磁场的力或红外线等来检测与预定的检测面靠近的物体或者附近是否存在有物体的传感器。这样的接近传感器141可以配置在以上描述的被触摸屏包覆的移动终端的内部区域或所述触摸屏的附近。
作为接近传感器141的例有透射型光电传感器、直接反射型光电传感器、反射镜反射型光电传感器、高频振荡型接近传感器、电容型接近传感器、磁型接近传感器、红外线接近传感器等。在触摸屏为电容型的情况下,接近传感器141可以构成为,利用因具有导电性的物体靠近而引起的电场的变化来检测所述物体的靠近。在此情况下,触摸屏(或者触摸传感器)自身可以被分类为接近传感器。
另外,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将物体在触摸屏上不接触的情况下靠近触摸屏并被识别出位于所述触摸屏上的行为称为“接近触摸(proximity touch)”,将物体在所述触摸屏上实际进行接触的行为称为“接触触摸 (contact touch)”。物体在所述触摸屏上接近触摸的位置是指,所述物体在进行接近触摸时,所述物体相对于所述触摸屏垂直地对应的位置。所述接近传感器141可以感测接近触摸和接近触摸模式(例如,接近触摸距离、接近触摸方向、接近触摸速度、接近触摸时间,接近触摸位置、接近触摸移动状态等)。另外,控制部180如上所述对与通过接近传感器141感测出的接近触摸动作及接近触摸模式相应的数据(或者信息) 进行处理,进一步,可以将与被处理的数据对应的视觉信息输出到触摸屏上。进一步,控制部180可以根据对触摸屏上的同一地点的触摸为接近触摸或者接触触摸来控制移动终端100处理彼此不同的动作或数据(或者信息)。
触摸传感器可以利用电阻膜方式、电容方式、红外线方式、超声波方式、磁场方式等多种触摸方式中的一种以上来感测向触摸屏(或者显示部151)施加的触摸(或者触摸输入)。
作为一例,触摸传感器可以构成为,将向触摸屏的特定部位施加的压力或特定部位上发生的电容等的变化转换为电性输入信号。触摸传感器可以构成为,能够检测向触摸屏上施加触摸的触摸对象体在触摸传感器上触摸的位置、面积、触摸时的压力、触摸时的电容等。其中,触摸对象体为向所述触摸传感器施加触摸的物体,例如,其可以是手指、触控笔或者手写笔(Stylus pen)、指示器等。
如上所述,在发生对触摸传感器的触摸输入的情况下,与之对应的信号将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对该信号进行处理后,将对应的数据传送给控制部180。由此,控制部180能够获知显示部151的哪个区域被触摸等。其中,触摸控制器可以是与控制部180独立的结构元件,也可以是控制部180自身。
另外,控制部180可以根据触摸触摸屏(或者设置于触摸屏以外的触摸键)的触摸对象体的种类而执行彼此不同的控制或执行相同的控制。根据触摸对象体的种类而执行彼此不同的控制或执行彼此相同的控制可以根据当前移动终端100的动作状态或运行中的应用程序来决定。
另外,以上描述的触摸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可以独立或组合的方式感测对触摸屏的短(或者轻敲)触摸(short touch)、长触摸(long touch)、多点触摸(multi touch)、拖曳触摸(drag touch)、轻拂触摸(flick touch)、缩小触摸(pinch-in touch)、放大触摸(pinch-out touch)、滑动(swype) 触摸、悬停(hovering)触摸等多样的方式的触摸。
超声波传感器可以利用超声波来识别感测对象的位置信息。另外,控制部180可以通过从光传感器和多个超声波传感器感测出的信息来计算波动发生源的位置。波动发生源的位置可以利用光远快于超声波的性质,即,利用光到达光传感器的时间远短于超声波到达超声波传感器的时间来进行计算。更具体而言,以光作为参考信号,利用光到达的时间与超声波到达的时间的时间差来计算波动发生源的位置。
另外,在输入部120的构成中所描述的相机121包括相机传感器(例如,CCD、CMOS等)、光电传感器(或者图像传感器)以及激光传感器中的一种以上。
相机121和激光传感器可以彼此组合而感测对于三维立体影像的感测对象的触摸。光电传感器可以层积于显示器元件,这样的光电传感器构成为对向触摸屏靠近的感测对象的移动进行扫描。更具体而言,光电传感器在行/列设置光电二极管(Photo Diode)和晶体管(Transistor,TR),并利用随着向光电二极管施加的光的量而变化的电信号来对放置于光电传感器上的内容物进行扫描。即,光电传感器执行与光的变化量对应的感测对象的坐标计算,并据此能够获取感测对象的位置信息。
显示部151对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信息进行显示(输出)。例如,显示部151可以显示移动终端100中驱动的应用程序的运行画面信息,或者与这样的运行画面信息对应的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GUI)信息。
并且,所述显示部151可以由用于显示立体影像的立体显示部来构成。
所述立体显示部中可以采用立体方式(眼镜方式)、自动立体方式 (无眼镜方式)、投影方式(全息方式)等三维显示方式。
音响输出部152可以在呼叫信号接收模式、通话模式或录音模式、语音识别模式、广播接收模式等中从无线通信部110接收音频数据或者输出存储器170中存储的音频数据。音响输出部152还输出与移动终端 100中执行的功能(例如,呼叫信号接收音、消息接收音等)相关的音响信号。这样的音响输出部152可以包括接收器(receiver)、扬声器(speaker)、蜂鸣器(buzzer)等。
触觉模块153(haptic module)产生用户能够感受到的多样的触觉效果。作为触觉模块153产生的触觉效果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是振动。触觉模块153中产生的振动的强度和模式等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或控制部的设定来控制。例如,所述触觉模块153可以将彼此不同的振动进行合成而输出或依次输出。
触觉模块153除了振动以外,可以产生多样的触觉效果,例如基于相对于接触皮肤面进行垂直运动的针排列、通过喷射口或吸入口的空气的喷射力或吸入力、对皮肤表面的轻拂、电极(electrode)的接触、静电力等的刺激的效果和基于利用可实现吸热或发热的元件的冷热感再现的效果等。
触觉模块153除了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来传递触觉效果以外,还能够实现为使用户通过手指或手臂等的肌肉感觉来感受到触觉效果。触觉模块153根据移动终端100的构成方式而可以设置有两个以上。
光输出部154利用移动终端100的光源的光来输出用于提示事件发生的信号。作为移动终端100中发生的事件的例子可以有消息接收、呼叫信号接收、未接电话、闹钟、日程提醒、电子邮件接收、通过应用的信息接收等。
光输出部154输出的信号通过移动终端向前面或后面发出单色或多色的光来实现。所述信号输出可以由移动终端感测出用户的事件确认而结束。
接口部160起到与和移动终端100相连接的所有外部装置的通道作用。接口部160可以从外部装置接收数据,或者接收电源供应并向移动终端100内部的各结构元件传送,或者将移动终端100内部的数据传送给外部装置。例如,在接口部160可以包括有线/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 (port)、外部充电器端口(port)、有线/无线数据端口(port)、存储器卡(memory card)端口(port)、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port)、音频I/O(Input/Output)端口(port)、视频I/O(Input/Output) 端口(port)、耳机端口(port)等。
另外,识别模块为存储有用于认证移动终端100的使用权限的各种信息的芯片,其可以包括用户识别模块(user identify module;UIM)、用户身份模块(subscriberidentity module;SIM)、通用用户身份模块 (universal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USIM)等。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 (以下称为“识别装置”)可以智能卡(smart card)形式进行制作。由此,识别装置可以通过所述接口部160与终端100相连接。
并且,在移动终端100与外部托架(cradle)相连接时,所述接口部 160可以成为来自所述托架的电源向所述移动终端100供应的通道,或者由用户在所述托架输入的各种指令信号向所述移动终端100传送的通道。从所述托架输入的各种指令信号或所述电源可以动作为用于识别所述移动终端100正确地安装于所述托架的信号。
存储器170可以存储用于控制部180的动作的程序,并可以临时存储输入/输出的数据(例如,电话簿、消息、静态影像、动态影像等)。所述存储器170可以存储在所述触摸屏上的触摸输入时所输出的多样的模式的振动及音响相关的数据。
存储器170可以包括闪存式(flash memory type)、硬盘式(hard disk type)、固态盘式(Solid State Disk type,SSD)、硅磁盘式(Silicon Disk Drive type,SDD)、微型多媒体卡式(multimedia card micro type)、卡式存储器(例如,SD或XD存储器等)、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memory, S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磁存储器、磁盘以及光盘中的一种以上类型的存储介质。移动终端100 还可以与在因特网(internet)上执行所述存储器170的存储功能的网络存储装置(web storage)相关联地进行动作。
另外,如前描述,控制部180控制与应用程序相关的动作,并通常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整体上的动作。例如,当所述移动终端的状态满足设定的条件时,控制部180可以运行或解除运行用于限制针对应用输入用户的控制指令的锁定状态。
并且,控制部180可以执行与语音通话、数据通信、视频通话等相关的控制及处理,或者执行能够将触摸屏上进行的手写输入或绘画输入分别识别为文字及图像的图案识别处理。进一步,控制部180为了将以下说明的多样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移动终端100上实现,可以对以上描述的结构元件中的一个或将多个结构元件组合并进行控制。
供电部190在控制部180的控制下,接收外部的电源、内部的电源并供应各结构元件的动作所需的电源。供电部190包括电池,电池可以为能够进行充电的内置型电池,其可以为了进行充电等而以可装卸的方式结合于终端主体。
并且,供电部190可以具有连接端口,连接端口可以构成为为了进行电池的充电而与供应电源的外部充电器进行电连接的接口160的一例。
作为另一例,供电部190可以不利用所述连接端口,而是以无线方式充电电池。在此情况下,供电部190可以利用基于磁感应现象的感应耦接(Inductive Coupling)方式或基于电磁共振现象的共振耦接(Magnetic Resonance Coupling)方式中的一种以上来接收从外部的无线输电装置传送的电力。
另外,以下的多样的实施例例如可以利用软件、硬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在能够由计算机或与之类似的装置读取的存储介质内实现。
参照图1b及图1c,所披露的移动终端100具有直板形态的终端主体。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可以适用于手表型、夹子型、眼镜型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以相对可移动的方式结合的翻盖型、面盖型、滑盖型、旋转型、摆动型等多样的结构。虽然与移动终端的特定类型相关,但是与移动终端的特定类型相关的说明通常可以适用于其它类型的移动终端。
其中,终端主体可以被理解为将移动终端100看成至少一个集合体并指称其的概念。
移动终端100包括构成外观的壳体(例如,框架、机壳、盖等)。如图所示,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前壳101和后壳102。在由前壳101 和后壳102的结合而形成的内部空间配置各种电子部件。在前壳101和后壳102之间可以追加地配置至少一个中间壳体。
在终端主体的前面可以配置显示部151以输出信息。如图所示,显示部151的视窗151a可以安装在前壳101,从而与前壳101一同形成终端主体的前面。最近随着移动终端100的小型化,可以仅由视窗151a构成移动终端主体的前面而省去前壳。
为了移动终端100的刚性,可以设置有用于支撑显示部151的背面的中间框架290(参照图2),中间框架290为了保持刚性而可以包括金属构件。并且,中间框架290不仅向移动终端提供刚性,利用包含导电性物质的大面积的结构还可以起到接地作用,从而为了使诸如天线的电子部件接地而可以与各部件相连接。
中间框架290可以构成为不向外侧露出的形态,并可以与位于主体的前面的前壳或位于侧面的侧壳200构成为一体。
随着多媒体功能的扩展,呈现出显示部151的大小逐渐变大、位于显示部151的外围的边框的大小逐渐变小的趋势。尤其是,在上端部分需要确保用于布置相机121、音响输出部152、接近传感器141等的空间,在下端需要配置物理按键,因此在显示部151的大小扩展上存在有限制。
但是,最近使各部件的大小最小化,并实现了利用软键来代替物理按键的用户输入部123,从而仅在需要时使软键输出于画面,而在不需要时使软键消失,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大画面的大小。
根据情况,在后壳102也可以安装有电子部件。能够安装在后壳102 的电子部件有可装卸的电池、识别模块、存储器卡等。在此情况下,在后壳102可以可装卸的方式结合有用于覆盖所安装的电子部件的后面盖。由此,当后面盖103从后壳102分离时,安装在后壳102的电子部件将向外部露出。
这样的壳体101、102、103可以通过注塑合成树脂而形成,或者还可以由例如不锈钢STS、铝Al、钛Ti等金属形成。
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设置有包围侧面外围的侧壳200,所述侧壳 200可以包含金属材质。但是,为了实现无线通信性能,侧壳的一部分可以包含非金属材质。如图1b及图1c所示,侧壳200可以包括由诸如金属的导电性材质构成的多个天线230、240(参照图2)和配置在天线之间的非金属材质的狭缝203、204(参照图2)。
与多个壳体配备用于容置各种电子部件的内部空间的以上所述的例子不同地,移动终端100也可以构成为由一个壳体配备所述内部空间。在此情况下,可以实现合成树脂或金属从侧面相接到后面的单体的移动终端100。
另外,移动终端100可以设置有用于防止水渗透到终端主体内部的防水部(未图示)。例如,防水部可以包括防水构件,所述防水构件设置在视窗151a和前壳101之间、前壳101和后壳102之间或者后壳102 和后面盖103之间,从而在视窗151a、前壳101、后壳102以及后面盖 103相结合时封闭内部空间。
在移动终端100可以设置有显示部151、第一及第二音响输出部 152a、152b、接近传感器141、照度传感器142、光输出部154、第一及第二相机121a、121b、第一及第二操作单元123a、123b、麦克风122、接口部160等。
以下,如图1b及图1c所示,以在终端主体的前面配置显示部151、第一音响输出部152a、接近传感器141、照度传感器142、光输出部154、第一相机121a以及第一操作单元123a,在终端主体的侧面配置第二操作单元123b、麦克风122以及接口部160,在终端主体的后面配置第二相机121b的移动终端100为一例进行说明。
但是,这些结构元件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布置。这些结构元件可以根据需要而被排除或代替,或者配置在其它面。例如,在终端主体的前面可以不设置第一操作单元123a,第二音响输出部152b可以设置在终端主体的侧面而不是终端主体的后面。
显示部151对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信息进行显示(输出)。例如,显示部151可以显示移动终端100中驱动的应用程序的运行画面信息或者与这样的运行画面信息对应的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GUI)信息。
显示部151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 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柔性显示器(flexible display)、三维显示器(3D display)、电子墨水显示器 (e-ink display)中的一种以上。
并且,显示部151可以根据移动终端100的实现形态而存在有两个以上。在此情况下,移动终端100中多个显示部可以在一个面上以隔开或一体的方式配置,并且也可以分别配置在彼此不同的面。
为了能够利用触摸方式接收所输入的控制指令,显示部151可以包括用于感测对显示部151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利用这样的结构,当实现对显示部151的触摸时,触摸传感器可以感测所述触摸,控制部180 据此产生与所述触摸对应的控制指令。基于触摸方式所输入的内容可以是文字或数字,或者各种模式下的可进行指示或指定的菜单项目等。
另外,触摸传感器可以构成为具有触摸图案的薄膜形态,并配置在视窗151a和视窗151a的背面上的显示器(未图示)之间,或者还可以构成为在视窗151a的背面直接形成图案的金属线形态。或者,触摸传感器可以与显示器形成为一体。例如,触摸传感器可以配置在显示器的基板上,或者设置在显示器的内部。
如上所述,显示部151可以与触摸传感器一同形成触摸屏,在此情况下,触摸屏可以起到用户输入部123(参照图1a)的功能。根据情况,触摸屏可以代替第一操作单元123a的至少一部分功能。
第一音响输出部152a可以实现为用于将通话音传递到用户的耳朵的接收器(receiver),第二音响输出部152b可以实现为输出各种提示音或多媒体的播放音的扬声器(loud speaker)的形态。
在显示部151的视窗151a可以形成有用于释放从第一音响输出部 152a发出的声音的音响孔。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使所述声音沿着结构物间的组装间隙(例如,视窗151a和前壳101间的间隙)释放。在此情况下,在外观上可以使为了输出音响而独立地形成的孔不被看到或使其隐藏,从而进一步简化移动终端100的外观。
光输出部154构成为在事件发生时输出用于提示事件发生的光。所述事件的例子可以举出消息接收、呼叫信号接收、未接电话、闹钟、日程提醒、电子邮件接收、通过应用的信息接收等。当感测出用户的事件确认时,控制部180可以控制光输出部154以使其结束光的输出。
第一相机121a对在拍摄模式或视频通话模式下通过图像传感器获取的静态影像或动态影像的图像帧进行处理。被处理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部151,并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70。
第一及第二操作单元123a、123b为进行操作以接收所输入的用于控制移动终端100的动作的指令的用户输入部123的一例,其也可以统称为操作部(manipulatingportion)。只要是用户能够感受到触觉性的感觉并进行操作的方式(tactile manner),第一及第二操作单元123a、123b 可以采用触摸、按压、滚动等任意方式。并且,第一及第二操作单元123a、 123b还可以采用通过接近触摸(proximity touch)、悬停(hovering)触摸等来使用户在未感受到触觉性的感觉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方式。
本附图中例示出第一操作单元123a为触摸键(touch key)的情形,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操作单元123a可以由机械键 (mechanical key)构成,或者由触摸键和机械键的组合构成。
利用第一及第二操作单元123a、123b输入的内容可以多样的方式进行设定。例如,第一操作单元123a可以接收所输入的菜单、主画面键 (home key)、取消、搜索等的指令,第二操作单元123b可以接收所输入的调节从第一或第二音响输出部152a、152b输出的音响的大小、使显示部151转换为触摸识别模式等的指令。
另外,在终端主体的后面作为用户输入部123的另一例可以设置有后面输入部123c。这样的后面输入部123c进行操作以接收所输入的用于控制移动终端100的动作的指令,所输入的内容可以多样的方式进行设定。例如,可以输入电源的开启/关闭、开始、结束、滚动等的指令、从第一及第二音响输出部152a、152b输出的音响的大小调节、使显示部151转换为触摸识别模式等的指令。后面输入部123c可以实现为能够进行基于触摸输入、按压输入或者它们的组合的输入的形态。
后面输入部123c可以在终端主体的厚度方向上与前面的显示部151 相重叠的方式配置。作为一例,后面输入部123c可以配置在终端主体的后面的上端部,使得在用户用单手握住终端主体时,能够利用食指容易地进行操作。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后面输入部的位置可以进行变更。
在如上所述在终端主体的后面配置后面输入部123c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利用其的新的形态的用户接口。并且,在前面说明的触摸屏或后面输入部代替终端主体的前面设置的第一操作单元123a的至少一部分功能,使得在终端主体的前面未配置第一操作单元123a的情况下,可以使显示部151构成为更大的画面。
另外,在移动终端100可以设置有用于识别用户的指纹的指纹识别传感器,控制部180可以将通过指纹识别传感器感测出的指纹信息利用为认证手段。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可以内置于显示部151或用户输入部 123。
麦克风122构成为接收所输入的用户的语音、其它声音等。麦克风 122可以构成为设置在多处并接收所输入的立体声音响。
接口部160将成为能够使移动终端100与外部装置相连接的通道。例如,接口部160可以是用于与其它装置(例如,耳机、外置扬声器) 相连接的接入端子、用于近距离通信的端口(例如,红外线端口(IrDA Port)、蓝牙端口(Bluetooth Port)、无线LAN端口(WirelessLAN Port) 等)或者用于向移动终端100供应电源的供电端子中的一种以上。这样的接口部160还可以实现为容置用户身份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或用户识别模块(User Identity Module,UIM)、用于存储信息的存储器卡等外置型卡的插槽的形态。
在终端主体的后面可以配置第二相机121b。在此情况下,第二相机 121b将具有与第一相机121a实质上相反的拍摄方向。
第二相机121b可以包括沿着至少一条线排列的多个透镜。多个透镜还可以按照矩阵(matrix)形式进行排列。这样的相机可以被称为“阵列 (array)相机”。在第二相机121b构成为阵列相机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多个透镜以多样的方式拍摄影像,并且可以获取更佳品质的影像。
闪光灯124可以与第二相机121b相邻的方式配置。在利用第二相机 121b拍摄被摄体的情况下,闪光灯124朝向被摄体照射光。
在终端主体可以追加地配置第二音响输出部152b。第二音响输出部 152b可以与第一音响输出部152a一同实现立体声功能,在通话时,还可以为了实现扬声器模式而使用。
在终端主体可以设置有用于无线通信的一个以上的天线。天线可以内置于终端主体或形成在壳体。例如,构成广播接收模块111(参照图 1a)的一部分的天线可以构成为能够从终端主体引出。或者,天线可以薄膜方式形成而贴合于后面盖103的内侧面,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包含导电性材质的壳体作为天线起到功能。
在终端主体设置有用于向移动终端100供应电源的供电部190(参照图1a)。供电部190可以包括内置于终端主体或可以从终端主体的外部进行装卸的电池191。
电池191可以构成为通过连接于接口部160的电源线缆来接收所供应的电源。并且,电池191也可以通过无线充电装置能够进行无线充电。所述无线充电可以利用磁感应方式或者共振方式(磁共振方式)来实现。
另外,在本附图中例示出后面盖103以覆盖电池191的方式结合于后壳102,以限制电池191脱离,并且保护电池191免受外部冲击和杂质的影响。在电池191以可装卸的方式设置于终端主体的情况下,后面盖 103可以可装卸的方式结合于后壳102。
在移动终端100可以追加设置用于保护外观,或者辅助或扩展移动终端100的功能的配件。作为这样的配件的一例,可以举出用于覆盖或容置移动终端100的至少一面的盖或袋。盖或袋可以构成为与显示部151 相联动而扩展移动终端100的功能。作为配件的另一例,可以举出用于辅助或扩展对触摸屏的触摸输入的触控笔。
以下参照附图对与能够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移动终端中实现的控制方法相关的实施例进行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及必要特征的范围内能够具体化为其它特定的形态。
随着多媒体功能日趋重要,移动终端100中执行的无线通信技术以在近距离、远距离或装置间进行等多样的形态执行,由于此时利用的频带各不相同,需要分别利用不同的天线。
最近,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达而收发大容量的数据,为了支持这样的功能,可以利用同时或依次收发相同的频带的信号的多入多出 (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该技术为将基站和移动终端100的天线增加两个以上,从而以多条路径传送数据,并对在接收端按各自的路径接收的信号进行检测,从而减少干扰并能够降低各自的传送速度的技术。为了采用MIMO技术,需要在移动终端100的有限的大小内增加天线的数目。
天线因形成电磁场而与相邻的导电性物质彼此产生影响,在相邻地配置的各天线之间发生干扰时,将可能引起无线信号的性能降低。因此,为了将天线配置在移动终端100的外廓部分,可以将天线贴合于壳体,或者将壳体自身利用作为天线。
随着显示部的大小变大,移动终端100的左右边框的大小近乎于0,因此,位于显示部的左右的部分的侧壳实际上不易起到天线的功能,因而可以分别在移动终端100的上部和下部实现天线。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移动终端100的天线中用于诸如Wi-Fi和蓝牙的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天线的图。本发明的移动终端100中执行Wi-Fi/蓝牙无线通信的天线位于移动终端100的侧面上部。
Wi-Fi(WIFI)为Wireless Fidelity的缩略词,其为在设置有无线接入装置(AP:Access Point)的场所利用电波或红外线传送方式,来能够在一定距离内实现无线因特网的近距离通信网络的技术。Wi-Fi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更容易地访问信息,与周边装置共存而提高兼容性,并使用无线方式访问应用程序和数据、媒体、流而不显得复杂。为了使用Wi-Fi,需要有作为能够接入的地点的接入点(AP;Access Point)。当存在有 AP时,支持Wi-Fi的装置可以抓取接收电波而尝试因特网接入。
根据IEEE 802.11标准而利用2.4GHz和5GHz的频带的信号。现有技术的Wi-Fi天线中因利用了串入串出(serial in serial out,SISO)方式而速度较慢,最近将MIMO技术还应用于WIFI技术,使得数据传送量几何数级增加。
蓝牙使用作为工业、科学研究和医疗(Industrial Scientific and Medical,ISM)频带的2400~2483.5MHz,并为了避免与其它装置相干扰而分为79个频道来使用。蓝牙可以利用与WIFI相似的频带,因此,可以利用相同的天线来执行无线通信。
本发明中为了提高Wi-Fi无线通信性能,其特征在于利用两个天线来实现Wi-Fi天线。本发明中由利用侧壳的一部分的第一天线240和共享第一天线240的接地线241的第二天线250来实现Wi-Fi用天线。
参照图2,其中图示出中间框架290和侧壳200。中间框架290和侧壳200以隔开的方式分配置,但是其可以部分地连接而形成为一体。
侧壳200包括由诸如金属的导电性物质构成的天线230、240和用于划分各天线230、240之间的狭缝203、204。虽然图2中被省略示出,如图1b及图1c所示,可以通过双重注塑方式将非导电性物质注入到天线 230、240之间(狭缝203、204)来构成一体型的侧壳200。
多个天线中位于侧面的第一天线240为利用于Wi-Fi和蓝牙无线通信的天线,第一天线240的第一端部开放,第二端部与中间框架290相连接。即,中间框架290和第一天线240具有其第一端部开放、第二端部封闭的插槽形态。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的第一天线240 的动作及性能的图。图5 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 的第二天线250 的动作及性能的图。本发明的第一天线240的与狭缝204靠近的第一端部开放,第二端部与中间框架290相连接而被接地。
在与第一天线240相邻的第二天线250中,与第一天线240相邻的部分通过接地线241与中间框架290相连接,由此,使第二天线250和第一天线240的相互干扰最小化,从而能够减小相邻的第一天线240带来的影响。
第一天线240的第二端部与中间框架290相连接,使得与中间框架 290相连接的部分可以起到接地线241的作用而被接地,但是也可以追加地设置有额外的接地线241。在此情况下,与第一端部靠近的供电线242 的位置将决定第一天线240的共振频率。
还包括与接地线241相邻地配置的供电线242,在接地线241中电流沿着第一天线240流动,并且如图3的(b)所示,主要在狭缝204中引起辐射,从而呈现出狭缝204中的电场的强度最大。
只是,由于如前所述存在有天线的安装空间受限的问题,不易以彼此远离地隔开的方式安装天线,如图2所示,第一天线240和第二天线 250将相邻地配置。
虽然在收发不同的频带的信号的天线相邻地配置的情况下也会发生相互干扰,但是在相同的频带下进行动作的多个天线之间将出现更加严重的相互干扰。因此,不易在大小较小的移动终端100内追加地设置用于收发相同的频带的信号的天线。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与本发明的第一天线240在相同的频率下动作的第二天线250可以具有共享接地线241的追加辐射体,从而能够避免相互干扰。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的第一天线240的图,图4的(a)是立体图,(b)是概略示出第一天线240的概念图。第二天线250 的端部在厚度方向上与第一天线240和中间框架290形成的插槽相重叠,并在背面方向上相隔开。第二天线250可以位于处在中间框架290的背面的后壳102的内侧面。
如图4的(a)所示,第二天线250由两个图案构成。其构成第一图案 254和第二图案255以及作为第一图案254和第二图案255之间的隔开空间的间隙253,与第一天线240共享的接地线241与第一图案254相连接,供电线252与第二图案255相连接。
第二天线250的端部与第一天线240和中间框架290形成的插槽在移动终端100的厚度方向上相重叠而配置。即,第二天线250从第一天线240向移动终端100的背面方向被隔开。第二天线250可以位于处在中间框架290的背面的后壳102的内侧面,并可以在后壳102的内侧面以注塑或贴合图案的形态来实现。
如图4的(b)所示,间隙253起到诸如电容的作用,可以利用电荷汇聚于间隙部分的特性来减少与第二天线250的干扰。间隙253的左侧为第一天线240部分,间隙253的右侧为第二天线250部分,第一天线240 和第二天线250具有分别独立地配备供电线242、252但共同地共享接地线241的形态。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的第二天线250 的动作及电场的分布的图,图5的(a)是示出在向第二天线250的供电线 252接通电源时电流的流动的图,图5的(b)是示出在向第二天线250的供电线252接通电源时形成的电磁场。
即使第一图案254和第二图案255不相连接,在间隙253如电容那样充电电荷之后可以流动电流,由此,电流将沿着第二天线250以构成环路(loop)的方式从第一图案254经由第二图案255而流动。如前所述,第一天线240构成的插槽和所述第二天线250相重叠并共享接地线241,因此,在第二天线250中流动的电流的作用下,第一天线240中也将流动电流,从而可以部分地作为缝隙天线(slot antenna)进行动作。
如图5的(b)所示,由于在间隙253汇聚的电荷最多,将在间隙253 形成最大的电场。如图3的(b)所示,当第一天线240进行动作时,主要辐射的位置(电场的强度最大的部分)为与第一天线240的第一端部相邻的狭缝204,如图5的(b)所示,当第二天线250进行动作时,主要辐射的位置为第二天线250的间隙253部分,因此两者辐射的位置彼此不同。由此,能够减少第一天线240和第二天线250之间的干扰。
从背面观察时,第二天线250与作为接地的中间框架290相重叠地配置。当与中间框架290相重叠时,电荷被中间框架290抓取而降低辐射性能,但是,由于共享第一天线240的接地线241,在第一天线240 的作用下,天线中可以实现图5的(b)所示的辐射。
电容根据两个导体之间的距离和彼此相向的导体的宽度来决定电容中汇聚的电荷量,因此,如图4的(a)及图5的(a)所示,间隙可以形成为弯折的形态而不是一字形态,从而能够使间隙的整体长度较长地构成。随着间隙中汇聚的电荷量越大,间隙中能够越多地发生辐射,从而能够提高与第一天线的隔离度。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天线240和第二天线250之间的相互干扰的图表。第一天线240和第二天线250均在2.5GHz 和5GHz中发生共振而呈现出向下侧凸出的形态。但是,由于第一天线 240和第二天线250配置在彼此相近的位置,表示与共振频率对应的部分的传递系数的S12在共振频率中变得更大,从而降低第一天线240和第二天线250的性能。
在通常的情况下,当收发相同的频率的信号的第一天线240和第二天线250相邻地配置时,传递系数具有-5dB以上的大的值,而在本实施例中,在2.5GHz下为-9dB的水平,在5GHz下传递系数表现为更低,从而实际上使第一天线240和第二天线250的相互影响达到可以忽略的水平。因此,如前所述,通过在第二天线250形成间隙来变更辐射位置,能够降低反射系数。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天线240和第二天线250的无线通信效率的图表。实线是示出在天线的阻抗被匹配而达到理想的状态,即反射系数S11、S22为-∞的情况下的理论上的效率(radiation efficiency)的图表,虚线表示实际设计的天线的性能。当实际实现天线时,由于无法完整地实现阻抗匹配,将具有相较于理论上的值更小的值的效率(total efficiency)。
如图6所示,在2.5GHz频带下,第一天线240和第二天线250的共振频率均准确地位于2.5GHz而较好地实现阻抗匹配,使得实际效率相较于理论上的效率降低不多。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移动终端100增加了Wi-Fi天线的数目,从而能够加快数据传送速度。
并且,通过使收发各个不同的频率的信号的天线之间的干扰最小化,能够提高天线性能,并且即使增大显示部的大小,也能够确保天线性能,从而能够减小显示部上端的边框大小。
以上所述的详细的说明在所有方面上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性的,而是应当被理解为时例示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应当由对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合理的解释而定,本发明的等价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应当落入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包括:
壳体,其内部设置有电装部;
中间框架,安装在所述壳体;
主基板,安装在所述壳体;
第一天线,与所述中间框架隔开并对齐地配置,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端部开放,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二端部连接于所述中间框架;
第一供电线,连接于所述第一天线并传送信号;
接地线,连接于所述第一天线并接地;
第二天线,连接于所述接地线;以及
第二供电线,连接于所述第二天线,
所述第二天线包括:
第一图案,与所述接地线相连接;以及
第二图案,与所述第二供电线相连接,以与所述第一图案形成间隙的方式分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沿着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图案和所述第二图案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对齐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天线的间隙在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上不相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天线的间隙具有弯折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天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中间框架之间的隔开空间在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上相重叠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天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中间框架在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上相重叠,并位于所述壳体的背面方向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构成向所述壳体的侧面露出的侧壳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包含有非金属材质的后壳,
所述第二天线为贴合于所述后壳的导电性图案。
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包括:
壳体,其内部设置有电装部;
中间框架,安装在所述壳体;
主基板,安装在所述壳体;
第一天线,对齐地配置在所述中间框架的一侧,所述第一天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中间框架,所述第一天线的另一端开放,从而在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中间框架之间形成开放插槽;以及
第二天线,其一侧与所述插槽在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上相重叠,另一侧与所述中间框架相重叠,
所述第二天线包括间隙,所述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中间框架在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上相重叠地配置的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供电线,连接于所述第一天线并传送信号;
接地线,连接于所述第一天线及所述第二天线并接地;以及
第二供电线,连接于所述第二天线并传送信号,
所述间隙位于所述第二天线的所述接地线的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供电线的连接部分之间。
CN201780084799.9A 2017-01-26 2017-01-26 移动终端 Active CN1102263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KR2017/000942 WO2018139691A1 (ko) 2017-01-26 2017-01-26 이동 단말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6320A CN110226320A (zh) 2019-09-10
CN110226320B true CN110226320B (zh) 2021-01-12

Family

ID=62979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4799.9A Active CN110226320B (zh) 2017-01-26 2017-01-26 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10697B2 (zh)
EP (1) EP3576384B1 (zh)
KR (1) KR102174643B1 (zh)
CN (1) CN110226320B (zh)
WO (1) WO20181396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00460B (zh) * 2018-05-07 2020-10-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0892581B (zh) * 2018-05-15 2023-0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和终端设备
KR20210079998A (ko) * 2019-12-20 2021-06-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20220061572A (ko) * 2020-11-06 2022-05-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WO2022244894A1 (ko) * 2021-05-17 2022-1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차량에 탑재되는 안테나 시스템
KR20230027914A (ko) * 2021-08-20 2023-0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09881A (zh) * 2011-11-18 2012-06-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多天线的电子装置
CN103441330A (zh) * 2013-08-06 2013-12-11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设备
CN104425885A (zh) * 2013-09-06 2015-03-18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5305072A (zh) * 2015-09-18 2016-02-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及电子设备
CN105958201A (zh) * 2016-04-27 2016-09-21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框手机天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693B2 (ja) * 1986-11-18 1994-05-02 東洋シャッター株式会社 オ−バ−ドア
DE10039427A1 (de) 2000-08-11 2002-02-21 Siemens Ag Antennenanordnung eines mobilen Kommunikationsendgerätes, insbesondere eines Mobiltelefons
CN100347992C (zh) 2004-07-09 2007-11-07 清华大学 实现线速对数据流按规则库近似匹配的可配置的硬件结构
CN100353610C (zh) * 2004-07-22 2007-12-05 上海交通大学 小型高隔离度平面双天线
JP5741200B2 (ja) 2011-05-11 2015-07-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EP3525285B1 (en) 2012-06-21 2021-05-12 LG Electronics Inc. Antenna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JP6033693B2 (ja) 2013-01-22 2016-11-30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KR102025706B1 (ko) 2013-01-30 2019-09-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안테나 장치
US20160254589A1 (en) * 2013-07-17 2016-09-01 AQ Corporatio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tenna and smartphone having same antenna
KR20160067541A (ko) * 2014-12-04 2016-06-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동 단말기
US9735829B2 (en) 2015-03-18 2017-08-1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multi-feed, multi-band antenna using external conductor
KR101640709B1 (ko) 2015-04-06 2016-07-18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고감도 그라운드 방사 안테나
US9866252B2 (en) 2015-04-22 2018-01-09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KR102364413B1 (ko) 2015-05-27 2022-0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1622731B1 (ko) 2016-01-11 2016-05-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EP3419114B1 (en) * 2016-02-18 2022-06-0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ntenn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09881A (zh) * 2011-11-18 2012-06-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多天线的电子装置
CN103441330A (zh) * 2013-08-06 2013-12-11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设备
CN104425885A (zh) * 2013-09-06 2015-03-18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5305072A (zh) * 2015-09-18 2016-02-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及电子设备
CN105958201A (zh) * 2016-04-27 2016-09-21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框手机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76384B1 (en) 2022-01-19
US20200014093A1 (en) 2020-01-09
WO2018139691A1 (ko) 2018-08-02
KR20190090870A (ko) 2019-08-02
US10910697B2 (en) 2021-02-02
EP3576384A4 (en) 2020-09-16
EP3576384A1 (en) 2019-12-04
CN110226320A (zh) 2019-09-10
KR102174643B1 (ko) 2020-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6675B2 (en) Mobile terminal
US10164323B2 (en) Mobile terminal
CN113067122B (zh) 移动终端
KR101958789B1 (ko) 이동 단말기
CN110226320B (zh) 移动终端
US10107952B2 (en)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KR102098099B1 (ko) 이동 단말기
US10587737B2 (en) Mobile terminal
US10700417B1 (en) Mobile terminal
US10879593B2 (en) Mobile terminal
KR20190041231A (ko) 이동 단말기
KR102134159B1 (ko) 이동 단말기
KR20160023438A (ko) 이동 단말기
CN110622492B (zh) 移动终端
KR102158215B1 (ko) 이동 단말기
KR20180088018A (ko) 이동 단말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