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24754B - 光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24754B
CN110224754B CN201811374187.6A CN201811374187A CN110224754B CN 110224754 B CN110224754 B CN 110224754B CN 201811374187 A CN201811374187 A CN 201811374187A CN 110224754 B CN110224754 B CN 1102247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dding
core
refractive index
optical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741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24754A (zh
Inventor
金伦贤
高恒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 Guoguangjishuyuan
Original Assignee
Han Guoguangjishuyu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 Guoguangjishuyuan filed Critical Han Guoguangjishuyuan
Publication of CN110224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47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247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47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5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5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 H04B10/250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for the reduction or elimination of distortion or disp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80Optical aspects relating to the use of optical transmission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B10/03 - H04B10/70, e.g. optical power feeding or optical transmission through water
    • H04B10/85Protection from unauthorised access, e.g. eavesdrop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光通信系统。本发明的光通信系统包括:光发射器,其接收要传输的电信号并将所述电信号调制成与其对应的光信号而传输;光纤,将所述光发射器所要传输的光信号传输给光接收器;以及光接收器,接收经由所述光纤而传递到的光信号并恢复成电信号。

Description

光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通信过程中能够使入侵(hacking)风险最小化的光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此部分(section)中所记载的内容仅仅是单纯地提供对本发明的背景信息而已,并不构成现有技术。
光通信技术是作为信息化社会的基础的重要网络技术,具有通信网所需的诸多特征。例如,光通信技术具有超高速性、统计复用(statistical multiplexing)的效率性、硬件交流的低延迟性、根据通信的信息量而同时处理声音、文字、静态影像、动态影像等的特性不同的信息的多媒体特性。根据这种特性,近年来利用光通信系统而实行通信的技术领域剧增。
光通信系统剧增并在利用光通信系统而收发信息的过程中图谋骗取信息的入侵企图时有发生。随着光通信系统的发展,入侵的对象不仅是国防、经济/金融等的社会信息网,还扩张至个人信息、卫星TV、交通信息、广播节目,入侵的目标设备正向电话、手机、网络设备、卫星传输设备、光缆等多样化。尤其是,光缆由于布设面积广且暴露于多种环境(地下、海底、山、建筑等)中,因此,为了防止入侵而给光缆的整体设置安全保护装置是无论是费用方面还是物理实现方面均有限度。
作为入侵光缆的代表性的方法,存在利用弯曲光纤(Fiber Bending)而检测出的少许的光信号来100%地接收传输中的通信数据的方法、或者弯曲光纤之后入射入侵光信号而扰乱通讯服务的方法。目前,在广泛应用于光缆中的满足ITU-T G.652标准的通常的单模光纤的情况下,具有约30mm的弯曲容许半径。因此,光缆中的光纤弯曲成30mm以下的话,行进于光缆中的光的一部分可向外泄漏。结果,这种光纤的特性使入侵光缆成为可能。为了解决这种光缆的入侵,以往采用了在光纤的外部适用在光传输用光源的波段内光吸收特性高的涂覆材料的方法等,但这并非是根治的方法。光纤基本上只要具有由纤芯(core)和包层(Clad)组成的光波导(optical waveguide)结构的话,就能传输光。即使使用光吸收性优异的涂覆材料制作光纤,也存在如下问题:即,除去涂层并重涂现有的材料的话,则照样能够应用现有的入侵技术,从而现有技术在预防入侵方面不完美。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著降低弯曲损耗而能够使光传输过程中的入侵风险最小化的光通信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通信系统包括:光发射器,其接收要传输的电信号并将所述电信号调制成与其对应的光信号而传输;光纤,将来自所述光发射器的光信号传输给后述的光接收器;以及光接收器,接收经由所述光纤而传递到的光信号并恢复成电信号。
此外,所述光纤具有比已设定的基准值低的弯曲损耗。
此外,所述光纤包括:纤芯;第一包层(clad),其包住所述纤芯;第二包层,其包住所述第一包层;以及第三包层,其包住所述第二包层。
此外,所述纤芯具有从所述纤芯的中心向所述第一包层方向随着距离的增加线性减少的折射率分布。
此外,所述光纤在所述纤芯的终点和所述第一包层的始点处、所述第一包层的终点和所述第二包层的始点处、以及所述第二包层的终点和所述第三包层的始点处具有不连续的折射率分布。
此外,所述第一包层具有从所述第一包层的始点至所述第一包层的终点为止线性减少的折射率分布。
此外,所述第二包层具有比所述第一包层低的折射率,并具有与距离无关地恒定的折射率分布。
此外,所述第三包层具有比所述第二包层高的折射率,并具有与距离无关地恒定的折射率分布。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纤具有低弯曲损耗(Bending Loss),并包括:纤芯,其具有从中心随着距离的增加线性减少的折射率分布;第一包层,其包住所述纤芯,并具有从与所述纤芯的邻接部随着距离的增加减少的折射率分布;第二包层,其包住所述第一包层,并具有与离所述第一包层的邻接部的距离无关地恒定的折射率分布;以及第三包层,其包住所述第二包层,并具有与离所述第二包层的邻接部的距离无关地恒定的折射率分布。
此外,所述光纤在所述纤芯的终点和所述第一包层的始点处、所述第一包层的终点和所述第二包层的始点处、以及所述第二包层的终点和所述第三包层的始点处具有不连续的折射率分布。
此外,所述第一包层具有比所述第二包层高的折射率,所述第三包层也具有比所述第二包层高的折射率。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具有通过显著降低弯曲损耗来即使不设置额外的设备也能够使光传输过程中的入侵风险最小化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通信系统的图。
图2为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纤的折射率分布与截面图相匹配的图。
图3为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纤发生弯曲时能够预测到的有效折射率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可以进行多种变更,且可具有多种实施例,将特定的实施例示出于附图中而进行详细说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本发明限定于特定的实施方式,应理解为属于本发明的构思及技术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等同物乃至替代物均包含于本发明中。对各附图进行说明时,对类似的构成要素使用了类似的附图标记。
“第一”、“第二”、“A”、“B”等的术语使用于对多种多样的构成要素的说明,但这些构成要素并不被这些术语所限定。这些术语是为了将一个构成要素与其他的构成要素区别而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内,第一构成要素可被命名为第二构成要素,同样地,第二构成要素也可被命名为第一构成要素。术语“及/或”包括多个相关联的记载项目的组合、或者多个相关联的记载项目中的某一项目。
当提及某种构成要素“连结”或“连接”于其他的构成要素上时,不仅有直接连结或连接于该其他的构成要素上的情况,还有中间存在另外的构成要素的情况。相反,当提及某种构成要素“直接连结”或“直接连接”于其他的构成要素上时,中间不会存在另外的构成要素。
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说明特定的实施例而使用,并没有限定本发明的意图。单数的表述除非上下文明确表示其他意思则包含多数的表述。本申请中所使用的“包括”或“具有”等的术语并不事先排除说明书中所记载的特征、数字、阶段、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这些的组合物的存在或附加的可能性。
在没有另行定义的前提下,包括技术性或科学性术语在内的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术语所表达的意思与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意思相同。
定义在常用词典中的术语的意思应解释为与相关技术的文脉上具有的意思相同,在本申请中没有明确定义的前提下,不会解释成理想性或过度形式性的意思。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通信系统的图。
参照图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通信系统100包括光发射器110、光纤120及光接收器160。进而,光通信系统100还可包括光复用器130、150及光放大器140。
光发射器110接收要传输的电信号并将电信号调制成与其对应的光信号而传输。光发射器110包括光源113及光调制器116。光调制器116将从外部接收的电信号调制成与其对应的光信号。光源113利用光纤120而将所调制的光信号向光接收器160传输。
光纤120将来自光发射器110的光信号传递给光接收器160。此时,光纤120具有已设定的基准值、例如0.01dB以下的低的弯曲损耗(Bending Loss),据此在光传输过程中能够使因入侵而信息被骗取或流失的情况最小化。参照图2及图3而对光纤1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光接收器160接收经由光纤120而传递到的光信号并恢复成电信号。光接收器160包括光检测器163及光解调器166。光检测器163用于检测经由光纤120而传递的光信号的存在。在被光检测器163检测出光信号的情况下,光解调器166将所检测的光信号解调成原来的电信号。
进而,光通信系统还可包括光复用器130、150。光复用器130、150应用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等的多种复用方式而传递或接收光信号。
光放大器140对经由光复用器130、150或从光源113传输的光信号进行放大。
图2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纤的折射率分布与截面图相匹配的附图。
参照图2,本发明的具有低弯曲损耗的光纤120包括:纤芯210、第一包层(clad)220、第二包层223及第三包层226。
纤芯210为在中央具有第一半径r1的部分,第一包层220为形成于纤芯210的外侧而包住纤芯210的部分。第二包层223为形成于第一包层220的外侧而包住第一包层220的部分,第三包层226为形成于第二包层223的外侧而包住第二包层223的部分。
纤芯210及第一包层至第三包层220、223、226在作为基本材料的氧化物类玻璃组成物中添加能够符合后述的折射率分布特性的添加要素而形成。
纤芯210能够由属于下述的第一群的氧化物类玻璃组成物中的任何一种组成物组成或在属于第一群的组成物中添加氟离子(F-)而组成。
属于第一群的氧化物类玻璃组成物包括:锗硅酸盐(SiO2-GeO2)、铝锗硅酸盐(SiO2-GeO2-Al2O3)、磷硅酸盐(SiO2-P2O5)、磷锗硅酸盐(SiO2-GeO2-P2O5)、铝硅酸盐(SiO2-Al2O3)、磷铝硅酸盐(SiO2-Al2O3-P2O5)、钛硅酸盐(SiO2-TiO2)、磷钛硅酸盐(SiO2-TiO2-P2O5)及铝钛硅酸盐(SiO2-TiO2-Al2O3)。
另一方面,第一包层220能够由属于下述的第二群的氧化物类玻璃组成物中的任何一种组成或在属于第二群的组成物中添加氟离子(F-)而组成。
属于第二群的氧化物类玻璃组成物包括:磷硅酸盐(SiO2-P2O5)、铝硅酸盐(SiO2-Al2O3)、硼硅酸盐(SiO2-B2O3)、硼磷硅酸盐(SiO2-P2O5-B2O3)、硼铝硅酸盐(SiO2-Al2O3-B2O3)。
第二包层223能够在氧化硅(SiO2)中添加氟离子(F-)而组成、或在先前说明的属于第二群的氧化物类玻璃组成物中添加氟离子(F-)而组成。第三包层226能够由氧化硅(SiO2)组成或在氧化硅(SiO2)添加五氧化二磷(P2O5)或氟离子(F-)而组成。
作为一个例子,就纤芯210而言,在氧化硅(SiO2)中作为添加要素添加氧化锗(GeO2)、或氧化锗(GeO2)和氟离子(F-)而组成。就第一包层至第三包层220、223、226而言,在氧化硅(SiO2)中作为添加要素添加五氧化二磷(P2O5)或氟离子(F-)而组成。
其中,添加于纤芯210及第一包层至第三包层220、223、226的要素的添加量确定为与后述的折射率变换图案对应。
另一方面,纤芯210形成为其折射率从纤芯210的中心(r=0)随着距离r的增加线性减少。其中,r是指,以纤芯210的中心为基准而径向的距离。现有的光纤形成为纤芯210的折射率即使离纤芯的中心距离变化也具有均匀的折射率。据此,当光纤发生了弯曲时,纤芯内的光向发生了弯曲的方向的外围偏离并发生因折射率的变化而光向纤芯的外围逃逸的现象。因此,利用现有的光纤的光通信系统存在难以应对利用弯曲(折弯)而入侵的方法的缺陷。但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纤120、尤其是纤芯210具有从纤芯210的中心(r=0)随着距离r的增加线性减少的折射率。光纤120中即使发生了向特定的方向的弯曲,纤芯210的中心的折射率始终高。纤芯210内的光被约束(Confine)于纤芯210内而无法向纤芯外部逃逸。因此,利用光纤120的光通信系统具有能够克服利用弯曲而入侵的方法的优点。
此外,第一包层220的折射率比纤芯210的折射率低,并形成为随着离纤芯210的中心(r=0)的距离r的增加线性减少。不过,与此不同地,第一包层220的折射率还可以具有与距离的变化无关地恒定的折射率。
第一包层220具有比纤芯210低的折射率,以使用于传递信息的光满足全反射条件而行进于纤芯内。此外,第一包层220的重要功能中的一个是控制行进于纤芯210的光的重要特性(光通信波段内的单模形成和模场直径(Mode Field Diameter,MFD)、基于波导结构的色散特性等)。依照光通信相关的国际标准(ITU-T),作为一个例子,远程通信用光纤/光缆应满足下面的条件。用于在光通信波段内形成单模的最小波长(又称,截止波长(cutoffwave length))应为1260nm以下,作为1310nm的波长所具有的MFD值标称值(NominalValue)为8.6~9.5μm,容差为±0.6μm,零色散波长(zero dispersion wavelength)应在1300nm至1324nm内形成,零色散斜率(zero-dispersion slope)应为0.092ps/(nm2×km)以下。如此地,存在光纤为了使用于光通信中而一定要满足的光特性,第一包层220的折射率就控制这种特性。
第二包层223具有比第一包层220的折射率低且与从纤芯210的中心的距离变化无关地恒定的折射率。第二包层223为具有增强低弯曲损耗特性的功能的区域。为了抵消因光纤的弯曲(Bending)而引发的包层区域的有效折射率的提升效果(与离纤芯中心的距离成比例而折射率增加),第二包层223具有比第一包层220小的折射率。此外,优选地,第二包层223具有与从纤芯210的中心的距离变化无关地恒定的折射率。第二包层223的折射率即使为恒定,但由于离纤芯210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基于从纤芯中心的距离变化的折射率变化不会给行进于纤芯内的光较大影响。由于第二包层223具有恒定的折射率,因此从光纤的制造观点出发能够相对容易地制造出光纤。
第三包层226具有比纤芯210的折射率低但比第二包层223的折射率高且与从纤芯210的中心的距离无关地恒定的基准折射率。
第三包层226是成为光纤折射率分布的基准的区域。为了实现作为通常的光纤的光传输原理的全反射现象,第三包层226的折射率应比纤芯210的折射率低,如上所述那样为了满足低弯曲损耗特性,第二包层223应比成为包层的基准的第三包层226的折射率低。
即,作为纤芯210和第一包层220的分界点的r1处的纤芯210的折射率、作为第一包层220和第二包层223的分界点的r2处的第一包层220的折射率、以及作为第二包层223和第三包层226的分界点的r3处的第二包层223的折射率分别具有不连续的值。如此,折射率的不连续在限定的区域(0~r1、r1~r2、r2~r3)内能够有效地呈现出光纤中所需求的多种多样的光学特性(截止波长、MFD、色散特性、光损耗特性等)。
在这种结构中,第一包层220以纤芯210的外径为基准具有适当的厚度,以满足作为光通信用光纤而一定要具备的光学特性的同时能够抑制光损失。为此,从纤芯210的中心至第一包层220的始点的距离r1、从纤芯210的中心至第二包层223的始点的距离r2、从纤芯210的中心至第三包层226的始点的距离r3、以及从纤芯210的中心至第三包层226的最外围的距离r4被设定为满足下面的数学式1至数学式3。
[数学式1]
1.75×r,≤r2≤2.8×r1
[数学式2]
1.15×r2≤r3≤4×r1
[数学式3]
r4≥50μm
如果r2比r1的1.75倍小的话,则存在模场直径(Mode field diameter,MFD)的值变小的问题(以容许范围为基准),如果r2比r1的2.8倍大的话,弯曲损耗的抑制效果则变差。
此外,如果r3比r2的1.15倍小的话,基于第二包层223区域的弯曲损耗的抑制效果则变差,如果r3比r1的4倍大的话,则光纤的制作困难,并且与制作费用相比效果并不大。
其中,从纤芯210的中心至第一包层220的始点的距离r1可设定为3.9μm~4.1μm,从纤芯210至最外围的距离r4可设定为50μm以上。在如此设定的情况下,与现有的通常的通信用单模光纤(纤芯半径:~4μm,包层半径:62.5μm)连接时,具有能够使连接损失最小化的同时连接顺利的优点。
另一方面,基于光纤120的距离的折射率n(r)满足下面的数学式4。
[数学式4]
Figure BDA0001870272560000071
其中,R为光纤的弯曲半径,C3为与光纤物质的弹性系数相关联的常数。此外,C1≥1,并相当于Reff=C3×R。如果C1小于1的话,则存在弯曲损耗的抑制效果变差。此外,光纤的弯曲半径R设定为5mm以上且15mm以下。
纤芯中心(r=0)处的折射率n(0)相当于n1。从纤芯中心距离变远时,光纤具有基于数学式4的折射率。
此外,纤芯中心的折射率n(0)和第三包层226的终点(在第三包层中,离纤芯的中心最远的端点)处的折射率n(r4)的差值(Δn1=n(0)-n(r4))为0.005以上且0.0065以下。如果纤芯中心的折射率和第三包层226的终点处的折射率的差值不足0.005的话,则弯曲损耗的抑制效果变差,如果比0.0065大的话,则存在MFD值变小的问题。
此外,第一包层220的始点(在第一包层中,离纤芯的中心最近的端点)处的折射率n(r1)和第三包层226的终点处的折射率n(r4)的差值(Δn3=n(r1)-n(r4))为-0.002以上且0.001以下。如果Δn3不足-0.002的话,则存在MFD值变小的问题,如果比0.001大的话,则存在截止波长变为比容许范围大的问题。
此外,第一包层220的终点(在第一包层中,离纤芯的中心最远的端点)处的折射率n(r2)和第三包层226的终点处的折射率n(r4)的差值(Δn4=n(r2)-n(r4))为-0.002以上且Δn3以下。
此外,第二包层223的终点(在第二包层中,离纤芯的中心最远的端点)处的折射率n(r3)和第三包层226的终点处的折射率n(r4)的差值(Δn5=n(r3)-n(r4))为-0.01以上且-0.0025以下。如果Δn5不足-0.01的话,则光纤的制作困难,如果比-0.0025大的话,则弯曲损耗的抑制效果变差。
图3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纤发生弯曲时能够想到的有效折射率的变化的图。
如图3所示,光纤120因弯曲而发生了折弯变形时,沿着弯曲方向R纤芯210中心区域(r=0)的折射率始终比纤芯外围区域(0<r<r1)大,从而抑制光损失。
由于光纤120具有如上所述的折射率分布,光纤120中即使产生了弯曲应力(bending stress)也能够使弯曲光损失最小化,并且光纤120能够具有最佳的色散(Dispersion)。
另一方面,光纤120在具有低弯曲光损失的基础上,还具有与现有的单模光纤的光特性(例如,截止波长、色散特性等)相同或类似的特性,从而具有高的与现有的光纤的互换性(compatibility)。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纤120能够用如下的实施例实现。
<实施例1>
制作了氧化硅类光纤,该光纤满足前面所说明的条件,并且纤芯210的半径或作为第一包层220的始点的r1=4μm,第一包层220的半径或作为第二包层223的始点的r2=9μm,第二包层223的半径或作为第三包层226的始点的r3=16μm,第三包层226的半径或至最外围的半径r4=62.5μm,Δn1=0.0062,Δn2=0.005,Δn3=-0.0007,Δn4=-0.0012,以及Δn5=-0.006。将所述光纤在5mm半径的线筒(bobbin)上缠绕一圈的情况下所呈现出的光学特性如下:在1.55μm波长中的弯曲损耗为0.001dB以下(弯曲损耗系数为2.83×10-7dB/m),截止波长为1144nm,MFD(@1310nm)为8.28μm,零色散波长为1304nm,零色散斜率为0.086ps/(nm2×km)。
<实施例2>
制作了氧化硅类光纤,该光纤满足前面所说明的条件,并且纤芯210的半径或作为第一包层220的始点的r1=4μm,第一包层220的半径或作为第二包层223的始点的r2=8μm,第二包层223的半径或作为第三包层226的始点的r3=10μm,第三包层226的半径或至最外围的半径r4=62.5μm,Δn1=0.0055,Δn2=0.0045,Δn3=0.001,Δn4=-0.001,以及Δn5=-0.003。将所述光纤在5mm半径的线筒上缠绕一圈的情况下所呈现出的光学特性如下:在1.55μm波长中的弯曲损耗为0.011dB(弯曲损耗系数为0.348dB/m),截止波长为1168nm,MFD(@1310nm)为8.20μm,零色散波长为1306nm,零色散斜率为0.089ps/(nm2×km)。
<比较例1>
作为相对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比较例,将现有的单模光纤(纤芯210的半径r1=4μm、第一包层220的半径r2=62.5μm、纤芯及包层间的折射率之差Δn1=0.005)在10mm半径的线筒上缠绕一圈的情况下所呈现出的光学特性如下:在1.55μm波长中的弯曲损耗为1.60dB(弯曲损耗系数为25.46dB/m),截止波长为1230nm,MFD(@1310nm)为8.70μm,零色散波长为1320nm,色散值为15.58ps/nm/km(@1550nm),零色散斜率为0.083ps/(nm2×km)。
从弯曲损耗的观点观察的话,能够确认出如下情况:比较例1的现有的单模光纤对弯曲半径10mm的弯曲损耗系数为25.46dB/m,而与此相反,实施例1及2的弯曲半径即使均变小至5mm,也能够分别具有2.83×10-7dB/m、0.348dB/m的特别小的值的弯曲损耗系数的情况。此外,还能确认出实施例1及2的单模光纤均满足ITU-T国际标准所需的光学特性(截止波长为1260nm以下,MFD(@1310nm)标称值为8.6~9.5μm,容差为±0.6μm,零色散波长1300nm至1324nm,零色散斜率为0.092ps/(nm2×km)以下)的情况。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纤120不仅满足远程通信用光纤的基本光学特性,而且还具有特别优异的弯曲损耗。
以上说明是对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示例性说明,只要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修改及变更。因此,上述实施例是为了说明的发明,并非限定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范围不会被这些实施例所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记载为准,与其同等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构思均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内。
(关联申请的相互引用)
本申请根据美国专利法119(a)条(35U.S.C§119(a))而要求主张2018年03月02日在韩国提出申请的申请号为第10-2018-0025065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进而,以同样的理由,本申请在除了美国以外的国家也主张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本专利申请。

Claims (3)

1.一种光纤,其具有低弯曲损耗,其特征在于,包括:
纤芯,其具有从中心随着距离的增加线性减少的折射率分布;
第一包层,其包住所述纤芯,并具有从与所述纤芯的邻接部随着距离的增加减少的折射率分布;
第二包层,其包住所述第一包层,并具有与离所述第一包层的邻接部的距离无关地恒定的折射率分布;以及
第三包层,其包住所述第二包层,并具有与离所述第二包层的邻接部的距离无关地恒定的折射率分布,
其中,所述纤芯中心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三包层中离所述纤芯的中心最远的端点处的折射率的差值为0.005以上且0.0065以下,
若将所述第一包层中离所述纤芯的中心最近的端点处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三包层中离所述纤芯的中心最远的端点处的折射率的差值称为第一折射率差值,则所述第一折射率差值为-0.002以上且0.001以下,
所述第一包层中离所述纤芯的中心最远的端点处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三包层中离所述纤芯的中心最远的端点处的折射率的差值为-0.002以上且所述第一折射率差值以下,
所述第二包层中离所述纤芯的中心最远的端点处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三包层中离所述纤芯的中心最远的端点处的折射率的差值为-0.01以上且-0.0025以下,
所述光纤还满足下面的数学式1至数学式3,
[数学式1]
1.75×r1≤r2≤2.8×r1
[数学式2]
1.15×r2≤r3≤4×r1
[数学式3]
r4≥50μm,
其中,r1为从所述纤芯的中心至所述第一包层的始点的距离,r2为从所述纤芯的中心至所述第二包层的始点的距离,r3为从所述纤芯的中心至所述第三包层的始点的距离,r4为从所述纤芯的中心至所述第三包层的最外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纤在所述纤芯的终点和所述第一包层的始点处、所述第一包层的终点和所述第二包层的始点处、以及所述第二包层的终点和所述第三包层的始点处具有不连续的折射率分布。
3.一种光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发射器,其接收要传输的电信号并将所述电信号调制成与其对应的光信号而传输;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纤,将所述光发射器所要传输的光信号传输给光接收器;以及
光接收器,将经由所述光纤而传递的光信号接收并恢复成电信号。
CN201811374187.6A 2018-03-02 2018-11-19 光通信系统 Active CN1102247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25065A KR102041275B1 (ko) 2018-03-02 2018-03-02 광통신 시스템
KR10-2018-0025065 2018-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4754A CN110224754A (zh) 2019-09-10
CN110224754B true CN110224754B (zh) 2022-01-21

Family

ID=67822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74187.6A Active CN110224754B (zh) 2018-03-02 2018-11-19 光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041275B1 (zh)
CN (1) CN11022475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0827A (zh) * 1998-03-18 1999-10-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纤通信方法以及实现该方法所用系统和设备
WO2009089608A1 (en) * 2008-01-17 2009-07-23 Institut National D'optique Multi-cladding fiber
CN101770051A (zh) * 2008-12-19 2010-07-07 三星光通信株式会社 低弯曲损耗光纤
CN204089820U (zh) * 2014-09-15 2015-01-07 四川泰瑞创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光模块性能参数测试装置
CN104635296A (zh) * 2014-11-10 2015-05-20 江苏大学 一种长距离激光能量传输光纤
CN105445853A (zh) * 2016-01-28 2016-03-30 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一种少模光纤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30404A (ko) * 1998-12-26 1999-04-26 권문구 분산 기울기가 작은 분산이동 광섬유
KR100840389B1 (ko) * 2006-01-19 2008-06-20 (주)애니람다 단일광원을 구비한 혼성모드 광송신기
KR20100071901A (ko) * 2008-12-19 2010-06-29 에쓰이에이치에프코리아 (주) 낮은 구부림 손실 광섬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0827A (zh) * 1998-03-18 1999-10-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纤通信方法以及实现该方法所用系统和设备
WO2009089608A1 (en) * 2008-01-17 2009-07-23 Institut National D'optique Multi-cladding fiber
CN101770051A (zh) * 2008-12-19 2010-07-07 三星光通信株式会社 低弯曲损耗光纤
CN204089820U (zh) * 2014-09-15 2015-01-07 四川泰瑞创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光模块性能参数测试装置
CN104635296A (zh) * 2014-11-10 2015-05-20 江苏大学 一种长距离激光能量传输光纤
CN105445853A (zh) * 2016-01-28 2016-03-30 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一种少模光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104681A (ko) 2019-09-11
KR102041275B1 (ko) 2019-11-06
CN110224754A (zh) 2019-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76469C (zh) 具有改进的弯曲性能的光纤
CN105425335B (zh) 一种通信用抗弯多芯光纤
KR100919515B1 (ko) 광파이버 및 전송 시스템 및 파장 다중 전송 시스템
KR101941353B1 (ko) 초저감쇠 대유효면적의 단일모드 광섬유
CN104834054B (zh) 光纤
JP2002365464A (ja) 有効面積の広い正分散光ファイバ
EP3537192B1 (en) Optical fiber, colored optical fiber, and op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US7099545B2 (en) Single-mode optical fiber
US10514495B2 (en) Single-mode fiber with ultra low attenuation
JP3819355B2 (ja) 負の分散、負の分散スロープを持つ光ファイバ
KR20180006975A (ko) 초저 감쇠 대유효 면적의 단일 모드 광섬유
KR20130041566A (ko) 구부림 손실 강화 광섬유
JP4252894B2 (ja) 分散及び分散スロープ補償光ファイバ及びこれを含む伝送リンク
CN111399113B (zh) 一种小外径弯曲不敏感单模光纤
CN111007590B (zh) 模分复用所用的弱耦合少模光纤和相应的光学传输系统
CN104345379B (zh) 光纤和光传输系统
CN110224754B (zh) 光通信系统
JP2003084163A (ja) 光ファイバ、光伝送路および光通信システム
US20200333528A1 (en) Optical fiber, coated optical fiber, and op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US20110176766A1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single-mode fiber
JP2010271448A (ja) 光ファイバ
CN103376499A (zh) 光纤
CA2405146A1 (en) Dispersion-compensating optical fiber with w-shaped index profile
CN110824610B (zh) 一种弯曲不敏感单模光纤
KR102033405B1 (ko) 낮은 굽힘손실을 갖는 광섬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