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14724A - 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14724A
CN110214724A CN201910538382.6A CN201910538382A CN110214724A CN 110214724 A CN110214724 A CN 110214724A CN 201910538382 A CN201910538382 A CN 201910538382A CN 110214724 A CN110214724 A CN 1102147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s
area
pond
cultivation
de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383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德光
张凯
许晓东
谢骏
王广军
林旭斌
李志斐
田晶晶
龚望宝
郁二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De Yang Aquaculture Co Ltd
Pearl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AFS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De Yang Aquaculture Co Ltd
Pearl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AF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De Yang Aquaculture Co Ltd, Pearl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AFS filed Critical Zhuhai De Yang Aquacul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3838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147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14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147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1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fi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03Aquaria; Terra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4Arrangements for treating water specially adapted to 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4Arrangements for treating water specially adapted to 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 A01K63/042Introducing gases into the water, e.g. aerators, air pum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池塘分为集中养殖区、污物沉淀区和净水区,各区面积分别为占池塘水体有效面积的2.0%~4.0%、50%~60%和36%~48%;在集中养殖区内设置养殖水槽;在净水区内按池塘水体的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生态基和生态浮床;在集中养殖区内放养吃食性鱼类,在污物沉淀区内放养底栖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在净水区内放养滤食性鱼类;集中养殖区采用投放饲料喂养方式,污物沉淀区和净水区均采用自然摄食放养方式。采用本发明,在养殖期间能达到少换水、甚至不换水的效果,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减少药物使用及减少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对保障池塘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养殖模式及有效提高养殖鱼产品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类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池塘养殖设施模式发展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进水渠+养殖池塘+排水沟”或“进排水渠+养殖池塘”为主要形式。近二十年来,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及提高土地的使用率,普遍采用“进排水渠+养殖池塘”方式进行构筑池塘,主要依赖水源水质、增氧机、化学药剂及益生菌的使用等保障集约化池塘养殖生产的进行,而这种方式抵御环境水质变化和水域污染事故的能力很差,及养殖系统自身还存在着水质劣化、池塘老化等问题,养殖过程富营养物质的排放还加剧了日益脆弱的自然水域净化能力,疾病泛滥、药物残留的现象频繁发生。在高产池塘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很大部分是依靠大量换水,以其达到池塘水体改善的目的,在这样的养殖操作模式下,高含量氮(N)、磷(P)、有机物等的池塘废水对养殖水环境造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还因此破坏了环境生态系统,造成寄生微生物孳生,高度依靠化学药物的使用,来维护高密度集约化池塘养殖操作,直接威胁鱼产品质量卫生安全。
开发和运用新的池塘工程化修复技术,减少池塘用水的排放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池塘养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自2011年,池塘分区式循环水养殖系统(PAS)的相关技术从美国引进以来,因其易管理、操作方便、可控性强、病害少及养殖水循环利用等优点,已在江苏、浙江、安徽及广东等地进行推广应用,但仍存在主要问题有:
(1)养殖水槽放养鱼规格小,单茬放养密度过大;
(2)养殖水槽内安装的推水装置,仅安装定向挡流板,高溶解氧的水流在养殖水槽内的表层流速过大,因鱼均具有“顶水”的习性,导致养殖鱼几乎集中在养殖水槽前方,“扎堆”现象严重,导致鱼易机械损伤或惊吓,不利于健康生长;
(3)推水装置所水流没能形成剖面垂直方式流入养殖水槽内,溶解氧分布不均衡;一般地,养殖水槽两边出安装曝气管,以提高池内的溶解氧,但这样反而影响养殖水槽的残饵、粪便等污物及时排出。
(4)受距离的影响,养殖水槽后端(15m-20m)水流养殖水槽的残饵、粪便等污物没能及时排出,导致水槽内水体氨氮、亚硝酸氮等水质指标显著高于净化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简单、易推广、节水节能、安全高效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池塘分为集中养殖区、污物沉淀区和净水区,各区面积分别为占池塘水体有效面积的2.0%~4.0%、50%~60%和36%~48%;各区之间分别设置拦网,池塘水体的循环流动路径为集中养殖区、污物沉淀区、净水区、集中养殖区;
步骤二,在所述集中养殖区内设置多条相互平行的养殖水槽,每条养殖水槽的长度在15m~25m之间,宽度在3m~5m之间,深度在1m~2m之间;
步骤三,在所述净水区内按池塘水体的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生态基和生态浮床,所述净水区中每亩水体布置50m2~60m2的生态基和50m2~60m2的生态浮床;
步骤四,各区鱼类放养:在所述集中养殖区内放养吃食性鱼类,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放养底栖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在所述净水区内放养滤食性鱼类,并确定各区养殖鱼的规格、密度和产量;
步骤五,投喂喂养:所述集中养殖区采用投放饲料喂养方式,所述污物沉淀区和所述净水区均采用自然摄食放养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养殖水槽内放养的吃食性鱼类为草鱼、大口黑鲈或罗非鱼;所述草鱼的规格为0.2公斤/尾~0.5公斤/尾,且在每条所述养殖水槽内的放养密度为0.9万尾/槽~1.1万尾/槽;大口黑鲈的规格为40尾~60尾/kg,且在每条所述养殖水槽内的放养密度为0.8万尾/槽~1.0万尾/槽;罗非鱼的规格为10尾/kg~30尾/kg,且在每条所述养殖水槽内的放养密度为1.0万尾/槽~1.2万尾/槽。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污物沉淀区内放养的底栖性鱼类为鲫或鲮,鲫的规格为30尾/kg~5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200尾/亩~400尾/亩,或者,鲫的规格为10尾/kg~2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150尾/亩~200尾/亩;鲮的规格为50尾/kg~10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800尾/亩~1000尾/亩,或者,鲮的规格为30尾/kg~5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400尾/亩~500尾/亩;所述污物沉淀区内放养的滤食性鱼类为鳙或鲢,鳙的规格为5尾/kg~1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100尾/亩~150尾/亩,或者,鳙的规格为2尾/kg~3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80~100尾/亩;鲢的规格为5尾/kg~1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10尾/亩~15尾/亩,或者,鲢的规格为2尾/kg~3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5尾/亩~8尾/亩。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净水区内放养的滤食性鱼类为鳙或鲢,鳙的规格为5尾/kg~10尾/kg,且在所述净水区内的放养密度为80尾/亩~100尾/亩,或者,鳙的规格为2尾/kg~3尾/kg,且在所述净水区内的放养密度为50尾/亩~80尾/亩;鲢的规格为5尾/kg~10尾/kg,且在所述净水区内的放养密度为10尾/亩~15尾/亩,或者,鲢的规格为2尾/kg~3尾/kg,且在所述净水区内的放养密度为5尾/亩~8尾/亩。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池塘水体的循环流动速度为8cm/秒~18cm/秒。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养殖水槽内的溶解氧为5mg/L~8mg/L。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向所述集中养殖区投放的饲料中的蛋白质量比重为25%~35%,投放饲料的总重量按所述集中养殖区所有鱼的总重量的2%-3%进行饲养,每天投喂2次,每隔18天~22天向池塘内泼洒益生菌。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养殖水槽的进水端设有第一导流增氧装置,所述第一导流增氧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在朝向养殖水槽的一侧设有第一导流口,所述第一导流口的长度与所述养殖水槽的宽度配合,所述第一导流口的高度小于所述养殖水槽的深度,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导流板,且所述导流板自壳体内部向导流口倾斜向上20度~30度,所述第一壳体的底板上设有第一曝气管网。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养殖水槽的出水端设有第二导流增氧装置,所述第二导流增氧装置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在朝向所述污物沉淀区的一侧设有第二导流口,所述第二导流口的长度与所述养殖水槽的宽度配合,所述第二导流口的高度小于所述养殖水槽的深度,所述第二壳体的底板上设有第二曝气管网。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导流板设有两块,所述导流板在所述第一导流口的高度方向上呈等距间隔设置。
实施本发明的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工程化措施,确定了各功能区的建设面积,在集中养殖区,合理制定放养方式,确定了养殖鱼的规格、密度和产量;在污物沉淀区,合理放养底栖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有效利用养殖集中区排出的残饵、鱼粪等营养物质,达到物质多次利用;在净化区,应用水体修复技术,布置生态基和生态浮床,及放养滤食性鱼类,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在养殖期间达到少换水、甚至不换水的效果,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减少药物使用及减少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对保障池塘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养殖模式及有效提高养殖鱼产品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为广大养殖户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两口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布局示意图;
图2是单口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布局示意图;
图3是养殖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导流增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导流增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结合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池塘分为集中养殖区1、污物沉淀区2和净水区3,各区面积分别为占池塘水体有效面积的2.0%~4.0%、50%~60%和36%~48%;各区之间分别设置拦网4,拦网4的网目为2cm~3cm,池塘水体的循环流动路径为集中养殖区1、污物沉淀区2、净水区3、集中养殖区1。当池塘为单口池塘时,在单口池塘的中间设置隔板9,将单口池塘分开成两边,隔板9可使用塑料板或塑料薄膜,高度与池塘高程相同,底部插入池塘底泥20cm~30cm,隔板9的两端与距离塘基2.5m~3.0m。当池塘为双口池塘时,其中一池塘为污物沉淀区2,另一池塘为净水区3,两口池塘之间的塘基的一端设有集中养殖区1,两口池塘之间塘基的另一端设有回水渠10。
步骤二,在所述集中养殖区1内设置多条相互平行的养殖水槽11,每条养殖水槽11的长度在15m~25m之间,宽度在3m~5m之间,深度在1m~2m之间;本实施例中,养殖水槽11的长×宽×高规格为20.0m×4.0m×2.0m,养殖水槽11可采用水泥砖混结构、不锈钢结构、玻璃钢板材或采光板材等多种方式构筑。
步骤三,在所述净水区3内按池塘水体的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生态基31和生态浮床32,所述净水区3中每亩水体布置50m2~60m2的生态基31和50m2~60m2的生态浮床32。其中,生态浮床32上种植水雍菜、鱼腥草等。
步骤四,各区鱼类放养:在所述集中养殖区1内放养吃食性鱼类,在所述污物沉淀区2内放养底栖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在所述净水区3内放养滤食性鱼类,并确定各区养殖鱼的规格、密度和产量。
步骤五,投喂喂养:所述集中养殖区1采用投放饲料喂养方式,所述污物沉淀区2和所述净水区3均采用自然摄食放养方式。
由此,本发明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通过工程化措施,确定了各功能区的建设面积,在集中养殖区1,合理制定放养方式,确定了养殖鱼的规格、密度和产量;在污物沉淀区2,合理放养底栖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有效利用养殖集中区排出的残饵、鱼粪等营养物质,达到物质多次利用;在净化区,应用水体修复技术,布置生态基31和生态浮床32,及放养滤食性鱼类,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在养殖期间达到少换水、甚至不换水的效果,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减少药物使用及减少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对保障池塘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养殖模式及有效提高养殖鱼产品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为广大养殖户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示例性的,为确定集中养殖区1养殖鱼的规格、密度和产量,所述养殖水槽11内放养的吃食性鱼类为草鱼、大口黑鲈或罗非鱼;所述草鱼的规格为0.2公斤/尾~0.5公斤/尾,且在每条所述养殖水槽11内的放养密度为0.9万尾/槽~1.1万尾/槽;大口黑鲈的规格为40尾~60尾/kg,且在每条所述养殖水槽11内的放养密度为0.8万尾/槽~1.0万尾/槽;罗非鱼的规格为10尾/kg~30尾/kg,且在每条所述养殖水槽11内的放养密度为1.0万尾/槽~1.2万尾/槽。
示例性的,为确定污物沉淀区2养殖鱼的规格、密度和产量,所述污物沉淀区2内放养的底栖性鱼类为鲫或鲮,鲫的规格为30尾/kg~5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2内的放养密度为200尾/亩~400尾/亩,或者,鲫的规格为10尾/kg~2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2内的放养密度为150尾/亩~200尾/亩;鲮的规格为50尾/kg~10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2内的放养密度为800尾/亩~1000尾/亩,或者,鲮的规格为30尾/kg~5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2内的放养密度为400尾/亩~500尾/亩;所述污物沉淀区2内放养的滤食性鱼类为鳙或鲢,鳙的规格为5尾/kg~1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2内的放养密度为100尾/亩~150尾/亩,或者,鳙的规格为2尾/kg~3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2内的放养密度为80~100尾/亩;鲢的规格为5尾/kg~1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2内的放养密度为10尾/亩~15尾/亩,或者,鲢的规格为2尾/kg~3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2内的放养密度为5尾/亩~8尾/亩。
示例性的,为确定净水区3养殖鱼的规格、密度和产量,所述净水区3内放养的滤食性鱼类为鳙或鲢,鳙的规格为5尾/kg~10尾/kg,且在所述净水区3内的放养密度为80尾/亩~100尾/亩,或者,鳙的规格为2尾/kg~3尾/kg,且在所述净水区3内的放养密度为50尾/亩~80尾/亩;鲢的规格为5尾/kg~10尾/kg,且在所述净水区3内的放养密度为10尾/亩~15尾/亩,或者,鲢的规格为2尾/kg~3尾/kg,且在所述净水区3内的放养密度为5尾/亩~8尾/亩。
示例性的,池塘水体的循环流动速度为8cm/秒~18cm/秒,以保证水体在各个功能区内的运转时间,更好地实现水质控制。
示例性的,所述养殖水槽11内的溶解氧为5mg/L~8mg/L,以满足养殖鱼的需氧量。
示例性的,向所述集中养殖区1投放的饲料中的蛋白质量比重为25%~35%,投放饲料的总重量按所述集中养殖区1所有鱼的总重量的2%-3%进行饲养,每天投喂2次,分别7:30、17:30各一次,每隔18天~22天向池塘内泼洒益生菌。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所述养殖水槽11的进水端设有第一导流增氧装置5,所述第一导流增氧装置5包括第一壳体51,所述第一壳体51为具有弧形顶板的扇形壳体,所述第一壳体51在朝向养殖水槽11的一侧设有第一导流口52,所述第一导流口52的长度(4m)与所述养殖水槽11的宽度(4m)配合,所述第一导流口52的高度(0.75m)小于所述养殖水槽11的深度(2m),所述第一壳体51的底板上设有第一曝气管网53,从而在养殖水槽11的进水端形成前推、后提的水体垂直剖面定向流,有利于养殖水槽11水体的快速流动。为进一步提高导流效果,所述第一壳体51内设有导流板54,且所述导流板54自壳体内部向导流口倾斜向上20度~30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54设有两块,所述导流板54在所述第一导流口52的高度方向上呈等距间隔设置,也即在第一导流口52的高度为0.25m和0.5m处分别设置一导流板54。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为加快养殖水槽11内水体的交换,所述养殖水槽11的出水端设有第二导流增氧装置6,所述第二导流增氧装置6包括第二壳体61,所述第二壳体61为具有弧形顶板的扇形壳体,所述第二壳体61在朝向所述污物沉淀区2的一侧设有第二导流口62,所述第二导流口62的长度与所述养殖水槽11的宽度配合,所述第二导流口62的高度小于所述养殖水槽11的深度,所述第二壳体61的底板上设有第二曝气管网63。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曝气管网53和第二曝气管网63均包括连接鼓风机的通气管和多条并排连接于所述通气管的曝气管。
示例性的,为了避免净水区底部底泥因增氧系统的运行导致底泥进入养殖水槽,故所述养殖水槽11的底部高于所述净水区3的底部,约15cm~20cm。
示例性的,为了养殖水槽内的残饵、粪便快速进入污物沉淀区及避免污水区底部底泥因增氧系统的运行导致底泥进入养殖水槽,故所述养殖水槽11的底部高于所述污物沉淀区2的底部,约15cm~20cm。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为利于养殖水槽11内养殖鱼的放养及商品鱼的收获,所述养殖水槽11的进水端或出水端设有自动称量装卸吊机7。本实施例中,自动称量装卸吊机7安装在轨道上,由无线遥控器控制,吊机最大起重量为1吨。
示例性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污物沉淀区2内设置有增氧机81,所述增氧机优选为水车式增氧机或叶轮式增氧机,从而通过增氧机控制污物沉淀区2的溶解氧,以满足该区养殖鱼的需氧量。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所述净水区3内设置有增氧机82,所述增氧机优选为水车式增氧机或叶轮式增氧机,从而通过增氧机控制净水区3的溶解氧,以满足该区养殖鱼的需氧量。
实施本发明的养殖方法进行养殖效果验证试验。
以两口池塘为例,两口池塘分别为25亩和20亩,总面积为45亩,按图2布局方式,采用304#不锈钢,建设养殖水槽11(20.0m×4.0m×2.0m)8条,同时安装相关的设施,构建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水槽11内放养大规格草鱼(0.4-0.5公斤/尾)1万尾,运行增氧系统(包括第一导流增氧装置5、第二导流增氧装置6和增氧机),养殖水槽11内的溶解氧为5mg/L~8mg/L,水流速度为8cm/秒~18cm/秒;投喂蛋白为30%的草鱼饲料,投放饲料的总重量按所述集中养殖区1所有鱼的总重量的2%-3%进行饲养,每天投喂2次,分别7:30、17:30各一次,具体视气候条件适当调整,以鱼摄食至“7~8分”饱为宜。养殖过程不换水,视池塘水位情况适当添加水源水,及每20天向池塘内泼洒益生菌,如EM菌、芽孢杆菌等,经55-65天养殖,草鱼规格为0.9-1.2公斤/尾,每条养殖水槽11内的草鱼产量约为1万公斤,可起捕收获或分疏养殖。按此方式,继续放养大规格草鱼,年可生产4批草鱼,每条养殖水槽11年产量可达8万斤,毛增重约4万斤,草鱼饲料系数1.7;经一年的养殖,收获沉淀区中的鲮、鲫及鳙、鲢等商品鱼1156斤/亩,计28900万斤;收获净水区3中的鳙、鲢等商品鱼316斤/亩,计6320斤。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该系统构建方式合理,池塘水体指标正常,经两年养殖,尚未进行水体交换,基本实现养殖“零排放”。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池塘分为集中养殖区、污物沉淀区和净水区,各区面积分别为占池塘水体有效面积的2.0%~4.0%、50%~60%和36%~48%;各区之间分别设置拦网,池塘水体的循环流动路径为集中养殖区、污物沉淀区、净水区、集中养殖区;
步骤二,在所述集中养殖区内设置多条相互平行的养殖水槽,每条养殖水槽的长度在15m~25m之间,宽度在3m~5m之间,深度在1m~2m之间;
步骤三,在所述净水区内按池塘水体的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生态基和生态浮床,所述净水区中每亩水体布置50m2~60m2的生态基和50m2~60m2的生态浮床;
步骤四,各区鱼类放养:在所述集中养殖区内放养吃食性鱼类,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放养底栖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在所述净水区内放养滤食性鱼类,并确定各区养殖鱼的规格、密度和产量;
步骤五,投喂喂养:所述集中养殖区采用投放饲料喂养方式,所述污物沉淀区和所述净水区均采用自然摄食放养方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水槽内放养的吃食性鱼类为草鱼、大口黑鲈或罗非鱼;所述草鱼的规格为0.2公斤/尾~0.5公斤/尾,且在每条所述养殖水槽内的放养密度为0.9万尾/槽~1.1万尾/槽;大口黑鲈的规格为40尾~60尾/kg,且在每条所述养殖水槽内的放养密度为0.8万尾/槽~1.0万尾/槽;罗非鱼的规格为10尾/kg~30尾/kg,且在每条所述养殖水槽内的放养密度为1.0万尾/槽~1.2万尾/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污物沉淀区内放养的底栖性鱼类为鲫或鲮,鲫的规格为30尾/kg~5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200尾/亩~400尾/亩,或者,鲫的规格为10尾/kg~2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150尾/亩~200尾/亩;鲮的规格为50尾/kg~10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800尾/亩~1000尾/亩,或者,鲮的规格为30尾/kg~5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400尾/亩~500尾/亩;
所述污物沉淀区内放养的滤食性鱼类为鳙或鲢,鳙的规格为5尾/kg~1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100尾/亩~150尾/亩,或者,鳙的规格为2尾/kg~3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80~100尾/亩;鲢的规格为5尾/kg~10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10尾/亩~15尾/亩,或者,鲢的规格为2尾/kg~3尾/kg,且在所述污物沉淀区内的放养密度为5尾/亩~8尾/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区内放养的滤食性鱼类为鳙或鲢,鳙的规格为5尾/kg~10尾/kg,且在所述净水区内的放养密度为80尾/亩~100尾/亩,或者,鳙的规格为2尾/kg~3尾/kg,且在所述净水区内的放养密度为50尾/亩~80尾/亩;鲢的规格为5尾/kg~10尾/kg,且在所述净水区内的放养密度为10尾/亩~15尾/亩,或者,鲢的规格为2尾/kg~3尾/kg,且在所述净水区内的放养密度为5尾/亩~8尾/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池塘水体的循环流动速度为8cm/秒~18cm/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水槽内的溶解氧为5mg/L~8mg/L。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所述集中养殖区投放的饲料中的蛋白质量比重为25%~35%,投放饲料的总重量按所述集中养殖区所有鱼的总重量的2%-3%进行饲养,每天投喂2次,每隔18天~22天向池塘内泼洒益生菌。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水槽的进水端设有第一导流增氧装置,所述第一导流增氧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在朝向养殖水槽的一侧设有第一导流口,所述第一导流口的长度与所述养殖水槽的宽度配合,所述第一导流口的高度小于所述养殖水槽的深度,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导流板,且所述导流板自壳体内部向导流口倾斜向上20度~30度,所述第一壳体的底板上设有第一曝气管网。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水槽的出水端设有第二导流增氧装置,所述第二导流增氧装置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在朝向所述污物沉淀区的一侧设有第二导流口,所述第二导流口的长度与所述养殖水槽的宽度配合,所述第二导流口的高度小于所述养殖水槽的深度,所述第二壳体的底板上设有第二曝气管网。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设有两块,所述导流板在所述第一导流口的高度方向上呈间隔设置。
CN201910538382.6A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 Pending CN1102147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38382.6A CN110214724A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38382.6A CN110214724A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14724A true CN110214724A (zh) 2019-09-10

Family

ID=67814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38382.6A Pending CN110214724A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1472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3038A (zh) * 2019-12-12 2020-04-10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其水质调控方法
CN111700010A (zh) * 2020-04-17 2020-09-25 浙江师范大学 一种利用人工造流和臭氧防治养殖鱼类小瓜虫病的技术方法
CN113841655A (zh) * 2021-11-10 2021-12-28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水环境处理的鱼类养殖环境净化系统及方法
CN114304008A (zh) * 2022-03-01 2022-04-12 淮阴师范学院 一种鳙鱼的水槽养殖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34270A (zh) * 2016-08-11 2016-12-21 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一种循环流水养鱼系统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方法
CN106719144A (zh) * 2016-12-02 2017-05-31 西南大学 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方法
CN108668977A (zh) * 2018-03-27 2018-10-19 上海水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生产清洁水产品的湖区生态长效养护系统
CN108967277A (zh) * 2018-08-01 2018-12-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鳜鱼水槽式高密度微流水养殖的方法
CN109644903A (zh) * 2018-12-31 2019-04-19 周正海 一种采用池塘工业化循环水系统养殖大鳞鲃鱼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34270A (zh) * 2016-08-11 2016-12-21 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一种循环流水养鱼系统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方法
CN106719144A (zh) * 2016-12-02 2017-05-31 西南大学 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方法
CN108668977A (zh) * 2018-03-27 2018-10-19 上海水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生产清洁水产品的湖区生态长效养护系统
CN108967277A (zh) * 2018-08-01 2018-12-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鳜鱼水槽式高密度微流水养殖的方法
CN109644903A (zh) * 2018-12-31 2019-04-19 周正海 一种采用池塘工业化循环水系统养殖大鳞鲃鱼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占家智: "《图说稻田小龙虾高产高效养殖关键技术》", 28 February 2019,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吴建清等编著: "《高体型异育银鲫养殖技术》", 31 July 1995, 武汉出版社 *
贾丽: "《现代节水渔业技术》", 31 July 2017, 海洋出版社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3038A (zh) * 2019-12-12 2020-04-10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其水质调控方法
CN111700010A (zh) * 2020-04-17 2020-09-25 浙江师范大学 一种利用人工造流和臭氧防治养殖鱼类小瓜虫病的技术方法
CN113841655A (zh) * 2021-11-10 2021-12-28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水环境处理的鱼类养殖环境净化系统及方法
CN114304008A (zh) * 2022-03-01 2022-04-12 淮阴师范学院 一种鳙鱼的水槽养殖方法
CN114304008B (zh) * 2022-03-01 2023-06-02 淮阴师范学院 一种鳙鱼的水槽养殖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14724A (zh) 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方法
CN101120661B (zh) 一种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
CN100418411C (zh) 一种兼具节水和安全功能的池塘养殖复合系统
CN203492593U (zh) 一种南美白对虾室内工厂化培育装置
CN100475030C (zh) 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循环流水装置
CN110278898A (zh) 一种适合盐碱地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方法
CN106719270B (zh) 一种水产养殖维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2599091A (zh) 一种泥鳅杂交繁育方法及受精卵孵化装置
CN104054614B (zh) 一种河蟹、青虾和中华鳑鲏的生态混养方法
CN108040932A (zh) 一种养鱼方法
CN103814854A (zh) 一种跑道式生物絮凝养虾系统和方法
CN101933468A (zh) 一种控温条件下高密度流水养殖黄鳝的方法
CN103931525A (zh) 新疆裸重唇鱼的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方法
CN103270985A (zh) 南美白对虾高效生态养殖方法
CN201107973Y (zh) 一种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
CN105918171A (zh) 南美白对虾室内工厂化培育方法及培育装置
CN107787903A (zh) 鱼虾蔬菜水稻循环种养方法
CN205233182U (zh) 蟹虾鱼循环养殖系统
CN104082194A (zh) 一种二步流程泥鳅的培苗方法
CN210168781U (zh) 流水养鱼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装置、养殖场
CN101946742A (zh) 一种水产精养池塘养殖用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方法
CN104542426B (zh) 一种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水体循环利用方法
CN105557612B (zh) 蟹虾鱼循环养殖系统
CN109169424A (zh) 一种海水鱼池塘生态集约化养殖系统
CN111972324B (zh) 一种宽口裂腹鱼的培育与人工繁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