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洗衣机。本发明防溅水结构对洗涤桶的扩容不具有限制作用,可以为洗涤桶的扩容提供充裕的空间,同时,防溅水结构不仅利于水的收集和排出,还能够防止脱水排水时排出的水飞溅出集水腔或者飞溅至集水腔侧壁,防止飞溅的水腐蚀箱体和集水腔侧壁,同时防止飞溅的水引起电路短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洗衣机,包括
洗涤桶,所述洗涤桶在洗涤时为盛水桶;
集水装置,设置在洗涤桶下方外部;
防溅水结构,设置在洗涤桶和集水装置之间,配置为防止洗涤桶排出的水从集水装置和洗涤桶之间飞溅至集水装置外。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集水装置包括具有上开口的集水腔,所述防溅水结构设置在集水腔内。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洗衣机还包括具有出水端的排水结构,所述出水端设置在防溅水结构内。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溅水结构与集水腔配合形成防溅水的迷宫水封。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溅水结构包括至少一个防溅水环,所述防溅水环与集水腔配合形成防溅水的迷宫水封,优选的,所述防溅水环与洗涤桶同轴。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溅水结构包括第一防溅水环,所述第一防溅水环包括设置在集水腔顶端或者洗涤桶底端的防溅水盖,配置为防止洗涤水从集水腔上方溢出。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防溅水环还包括从防溅水盖末端向集水腔底部延伸的折边,配置为防止洗涤水沿周向溢出至集水腔外,优选的,所述防溅水盖设置在洗涤桶底端。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溅水结构还包括第二防溅水环,所述第二防溅水环与集水腔配合形成开口向上的环形槽,所述第一防溅水环的折边延伸至该环形槽内。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防溅水环包括从集水腔底向洗涤桶底方向延伸的侧壁,该侧壁与集水腔配合形成环形槽,该侧壁的顶端低于洗涤桶底。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防溅水环与集水腔配合形成U型迷宫水封。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防溅水环、第二防溅水环与集水腔配合形成N型或U型迷宫水封。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排水结构包括设置在洗涤桶外壁上的、与洗涤桶连通的、用于排出洗涤桶甩出的水的脱水水道,所述脱水水道的出水端设置在防溅水结构内。
进一步的方案,集水腔的侧壁的上端低于所述洗涤桶的桶底。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洗涤桶的下方外部设置集水装置,一方面当水从洗涤桶排出时,可以收集洗涤桶中排出的水,防止水溢出;另一方面,集水装置位于洗涤桶底部,不占据洗涤桶与箱体之间的空间,对洗涤桶的扩容不具有限制作用,为洗涤桶的扩容提供充裕的空间。
2、本发明所述的防溅水结构在不增加集水装置体积的前提下,即保证在不影响洗涤桶扩容的前提下,还起到防止排水结构排出的飞溅的水不能飞溅至集水腔外或者飞溅至集水腔侧壁,避免飞溅出的洗涤水腐蚀箱体、集水腔侧壁,以及引起电路短路的作用。
3、集水腔的侧壁的上端优选低于所述洗涤桶的桶底,集水装置整体位于洗涤桶以下,使集水装置不具有位于洗涤桶和箱体之间的部分结构,既不会发生撞桶现象,也进一步为为洗涤桶的扩容提供空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洗衣机,包括
洗涤桶2,所述洗涤桶2在洗涤时为盛水桶;
集水装置5,设置在洗涤桶2下方外部;
防溅水结构7,设置在洗涤桶2和集水装置5之间,配置为防止洗涤桶2排出的水从集水装置5和洗涤桶2之间飞溅至集水装置5外。
上述方案中,本实施例的洗衣机没有外桶,洗涤桶2可以作为盛水桶,也就是洗涤桶2通过排水结构排水,洗涤桶2不额外设置脱水孔,也就是为无孔洗涤桶2,洗涤桶2在洗涤/漂洗时为盛水桶。本发明为了防止排水结构排出的洗涤水飞溅腐蚀洗衣机箱体1或者引起电路短路,在洗涤桶2底部设置集水装置5,一方面当水从洗涤桶2排出时,可以收集洗涤桶2中排出的水,防止水溢出;另一方面,集水装置5对洗涤桶2的扩容不具有限制作用,为洗涤桶2的扩容提供充裕的空间。但也同时因为考虑到不影响洗涤桶2扩容而导致集水装置5无法做的很大,又由于洗涤桶2要进行旋转,集水装置5为了不对其旋转产生干涉,其与洗涤桶2之间必然存在间隙,集水装置5无法彻底防止洗涤桶排出的水从集水装置5与洗涤桶2之间飞溅至集水装置5外,腐蚀箱体1、集水腔501侧壁,以及引起电路短路,本发明所述防溅水结构7,设置在集水装置5和洗涤桶之间,所述防溅水结构7在不增加集水装置5体积的前提下,即保证在不影响洗涤桶2扩容的前提下,还起到防止洗涤桶排出的水从集水装置和洗涤桶之间飞溅至集水装置外。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装置5包括具有上开口的集水腔501,所述防溅水结构7设置在集水腔501内。
上述方案中,集水腔用于收集并排出洗涤桶排出的水,所述防溅水结构7设置在集水腔501内,不增加集水装置5的体积,不影响洗涤桶2扩容。
进一步的,所述洗衣机还包括具有出水端的排水结构,所述出水端设置在防溅水结构7内。
上述方案中,排水结构可以设置在洗涤桶2底部,在洗涤/漂洗时关闭,在排水时打开,洗涤桶2其他位置不设脱水孔;或者所述排水结构为设置在洗涤桶2外壁上与洗涤桶2连通的、用于排出洗涤桶2甩出的水的脱水水道4,也就是为仅在洗涤桶2上部设有脱水孔、中部和下部无孔的洗涤桶2。无论何种方式的排水结构,为方便排水,所述排水结构的出水端都优选设置在洗涤桶2底部。所述出水端设置在防溅水结构7内,才能实现防止出水端排出的洗涤水飞溅至集水腔501外/集水腔501侧壁的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防溅水结构7与集水腔501配合形成防溅水的迷宫水封。
上述方案中,所述迷宫水封为洗涤水从出水端到达集水腔501侧壁或集水腔501外所需经过的水路,具有相应的障碍使得经过的水弯折前行。所述迷宫水封增加排水飞溅出集水腔501或集水腔501侧壁的难度,水流经过迷宫水封需要很大的动力,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自行到达集水腔501侧壁或集水腔501外侧。集水腔501的侧壁的上端优选低于所述洗涤桶2的桶底,集水装置5整体位于洗涤桶2以下,使集水装置5不具有位于洗涤桶2和箱体1之间的部分结构,既不会发生撞桶现象,也进一步为洗涤桶2的扩容提供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防溅水结构7包括至少一个防溅水环,所述防溅水环与集水腔501配合形成防溅水的迷宫水封,优选的,所述防溅水环与洗涤桶2同轴。
上述方案中,所述防溅水环为飞溅的洗涤水提供了障碍,与集水腔501配合形成迷宫水封,使其无法直接飞溅至集水腔501侧壁或集水腔501外,水流遇到迷宫水封一直在减弱,直到无法继续落回集水腔501内。因为集水腔501为了更好的集水与洗涤桶2同轴,所述防溅水结构7为了更好的防溅水,包括与洗涤桶2同轴的防溅水环。
进一步的,所述防溅水结构7包括第一防溅水环701,所述第一防溅水环701包括设置在集水腔501顶端或者洗涤桶2底端的防溅水盖,配置为防止洗涤水从集水腔501上方溢出。
上述方案中,所述防溅水盖包括设置在集水腔501顶端向洗涤桶2方向延伸的盖体,或者所述防溅水盖包括设置在洗涤桶2底端向集水腔501顶端延伸的盖体,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盖体沿水平方向延伸,以遮挡集水腔501上方与洗涤桶2之间的间隙,防止飞溅的洗涤水从集水腔501上方与洗涤桶2之间的间隙溢出至集水腔501外。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溅水环701还包括从防溅水盖末端向集水腔501底部延伸的折边,配置为防止洗涤水沿周向溢出至集水腔501外,优选的,所述防溅水盖设置在洗涤桶2底端。
上述方案中,所述折边向集水腔501内部延伸,在洗涤水到达集水腔501侧壁处设置周向障碍,防止洗涤水沿周向溢出至集水腔501外。所述折边在洗涤桶2旋转时不产生干扰的前提下,尽可能接近集水腔501侧壁,其末端在洗涤桶2旋转时不产生干扰的前提下,尽可能向集水腔501底部延伸。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防溅水盖设置在洗涤桶2底端,因为设置在集水腔501顶端时,为了避免洗涤桶2旋转时发生干扰或碰撞摩擦,所述防溅水盖无法彻底封堵集水腔501上端与洗涤桶2之间的间隙,导致依然有水从上端溢出。此外,设置折边后的防溅水效果也是防溅水盖设置在洗涤桶2上的效果更好,水流无法轻易到达防溅水盖与集水腔501上端的间隙,防溅水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防溅水结构7还包括第二防溅水环702,所述第二防溅水环702与集水腔501配合形成开口向上的环形槽,所述第一防溅水环701的折边延伸至该环形槽内。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防溅水环701的折边延伸至环形槽内,防止洗涤水沿周向飞溅至集水腔501侧壁或者集水腔501外。第一防溅水环701和第二防溅水环702在飞溅的水到达集水腔501侧壁或集水腔501外的路上设置了障碍,水流需要经过几次弯折方能到达,无持续动力的水流无法自行进行弯折。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防溅水环702包括从集水腔501底向洗涤桶2底方向延伸的侧壁,该侧壁与集水腔501配合形成环形槽,该侧壁的顶端低于洗涤桶2底。
上述方案中,所述侧壁的顶端低于洗涤桶2底,该侧壁在其内部包括排水口的前提下可以向洗涤桶2中心轴方向移动,甚至可以设置在洗涤桶2底部的区域内,使得整个防溅水结构7都可向中心轴方向缩放,几乎不增加集水腔501的大小,进而不影响洗涤桶2的扩容,又可以达到很好的防溅水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溅水环701、第二防溅水702环与集水腔配合形成N型或U型迷宫水封。
上述方案中,所述防溅水结构7包括第一防溅水环701、第二防溅水环702,两防溅水环的方向不同,共同配合起到更好的防溅水作用。所述N型或U型迷宫水封即飞溅的水流要到达集水腔外或集水腔侧壁要像大写英文字母N或U一样要经过三次或两次弯折后才能实现,没有持续动力的水流无法支持进行两次或三次弯折,即使进行了两次或三次弯折后,也不具备足够的动力继续飞溅。出水端飞溅出的洗涤水大部分被防溅水结构挡住,部分水要到达集水腔外被N型迷宫水封挡住,具体为洗涤水从集水腔501底部反射后爬升到第二防溅水环702的侧壁上方后方可进行第一次弯折进入第二防溅水环702的侧壁与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之间的间隙,在到达该间隙底部时或者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下方后方可进行第二次弯折进入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与集水腔501侧壁之间的间隙,在该间隙内爬升至集水腔501侧壁顶部方可发生第三次弯折溅出至集水腔501外,在进行弯折和爬升的过程中,水流的动力不断被消耗,不足以支撑其完成所有弯折溅出至集水腔501外;或者,出水端飞溅出的洗涤水大部分被防溅水结构挡住,部分水要到达集水腔外被U型迷宫水封挡住,具体为洗涤水经过第二防溅水环702的侧壁上方直接进入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与第二防溅水环702的侧壁之间的间隙内,在到达该间隙底部或者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下方时方可进行第一次弯折进入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与集水腔501侧壁之间的间隙,在该间隙内爬升至集水腔501侧壁顶部方可发生第二次弯折溅出至集水腔501外,在进行弯折和爬升的过程中,水流的动力不断被消耗,不足以支撑其完成所有弯折溅出至集水腔501外。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向集水腔501底部中心处倾斜延伸,优选的,该侧壁竖直延伸;
所述第二防溅水环702的侧壁向洗涤桶2底部中心处倾斜延伸,优选的,该侧壁竖直延伸。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向集水腔501底部中心处倾斜延伸,可以更好的拦截飞溅的洗涤水,拦截到的洗涤水更多,通过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底进入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与集水腔501侧壁或者第二防溅水环702的侧壁之间的间隙的洗涤水越少,防溅水的效果更高,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在避免与集水腔501底发生干涉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向集水腔501底延伸;第二防溅水环702的侧壁向洗涤桶2底部中心处倾斜延伸,可以更好的拦截飞溅的洗涤水,拦截到的洗涤水更多,通过第二防溅水环702的侧壁上方进入第二防溅水环702的侧壁与集水腔501侧壁或者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之间的间隙的洗涤水越少,防溅水的效果更高,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防溅水环702的侧壁在避免与洗涤桶2底发生干涉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向洗涤桶2底延伸。两侧壁均为竖直侧壁时,减小了防溅水结构7的大小,进一步减小了集水腔501的大小,不影响洗涤桶2的扩容。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结构包括设置在洗涤桶2外壁上的、与洗涤桶2连通的、用于排出洗涤桶2甩出的水的脱水水道4,所述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设置在防溅水结构7内。
上述方案中,所述脱水水道4为排水结构排水的一种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所述洗涤桶2上部包括脱水孔,中部底部均不包括脱水孔,所述洗涤桶2上部的脱水孔即为脱水水道4的入水口。所述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设置在防溅水结构7内,才能实现防溅水的功能。所述防溅水盖上设置有脱水水道4避让口,所述脱水水道4通过该避让口设置在集水腔内,其排水口设置在防溅水结构内。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防溅水结构7包括第一防溅水环701,所述第一防溅水环701包括设置在集水腔501顶端或者洗涤桶2底端的防溅水盖,配置为防止洗涤水从集水腔501上方溢出。
上述方案中,所述防溅水盖包括设置在集水腔501顶端向洗涤桶2方向延伸的盖体,或者所述防溅水盖包括设置在洗涤桶2底端向集水腔501顶端延伸的盖体,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盖体沿水平方向延伸,以遮挡集水腔501上方与洗涤桶2之间的间隙,防止飞溅的洗涤水从集水腔501上方与洗涤桶2之间的间隙溢出至集水腔501外。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溅水环701还包括从防溅水盖末端向集水腔501底部延伸的折边,配置为防止洗涤水沿周向溢出至集水腔501外,优选的,所述防溅水盖设置在洗涤桶2底端。
上述方案中,所述折边向集水腔501内部延伸,在洗涤水到达集水腔501侧壁处设置周向障碍,防止洗涤水沿周向溢出至集水腔501外。所述折边在洗涤桶2旋转时不产生干扰的前提下,尽可能接近集水腔501侧壁,其末端在洗涤桶2旋转时不产生干扰的前提下,尽可能向集水腔501底部延伸。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防溅水盖设置在洗涤桶2底端,因为设置在集水腔501顶端时,为了避免洗涤桶2旋转时发生干扰或碰撞摩擦,所述防溅水盖无法彻底封堵集水腔501上端与洗涤桶2之间的间隙,导致依然有水从上端溢出。此外,设置折边后的防溅水效果也是防溅水盖设置在洗涤桶2上的效果更好,水流无法轻易到达防溅水盖与集水腔501上端的间隙,防溅水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溅水环701与集水腔501配合形成U型迷宫水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向集水腔501底部中心处倾斜延伸,优选的,该侧壁竖直延伸。
上述方案中,出水端飞溅出的洗涤水大部分被防溅水结构挡住,部分水要到达集水腔外被U型迷宫水封挡住,具体为洗涤水从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底部发生弯折进入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与集水腔501侧壁之间的间隙内,洗涤水需继续爬升至集水腔501侧壁顶端方能溅出至集水腔501外侧。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向集水腔501底部中心处倾斜延伸,可以更好的拦截飞溅的洗涤水,拦截到的洗涤水更多,通过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底进入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与集水腔501侧壁之间的间隙的洗涤水越少,防溅水的效果更高,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溅水环701的侧壁在避免与集水腔501底发生干涉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向集水腔501底延伸。
实施例三
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洗衣机,包括箱体1、设置于箱体1内的洗涤桶2、用于驱动所述洗涤桶2转动的驱动装置3以及设置在洗涤桶2底部的集水装置5,在洗涤/漂洗时所述的洗涤桶2为盛水桶,所述洗涤桶2的外壁上设有与洗涤桶2连通的、用于排出洗涤桶2甩出的水的脱水水道4,所述集水装置5包括具有上开口的集水腔501,集水腔501的底壁上具有凹部6,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向下延伸到凹部6内。
本实施例的洗衣机没有外桶,洗涤桶2可以作为盛水桶,也就是为仅在上部设有脱水孔、中部和下部无孔的洗涤桶2。在洗涤桶2的底部设置集水装置5,一方面当水从洗涤桶2排出时,可以收集洗涤桶2中排出的水,防止水溢出;另一方面,集水装置5对洗涤桶2的扩容不具有限制作用,为洗涤桶2的扩容提供充裕的空间。
在集水腔501的底壁上设置凹部6,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延伸插入凹部6中,有利于水的收集和排出,还能够防止脱水排水时排出的水飞溅出集水腔501,防止溅出的水腐蚀箱体1,同时防止溅出的水引起电路短路,尤其适用于集水腔501侧壁较低时防止水的飞溅,同时达到最佳的扩容和防止溅水的效果。
所述的凹部6可以由集水腔501的底壁向下凹陷形成,或者,也可以另外底壁上设置单独的件,如在集水腔501的底壁的上设置设有挡水筋502,挡水筋502与集水腔501的底壁共同形成凹部6。
优选的方案,所述集水腔501的侧壁上端低于所述洗涤桶2的桶底。
由于集水腔501的侧壁上端低于所述洗涤桶2的桶底,可以使集水腔501整体位于洗涤桶2的桶底以下,使集水腔501的侧壁不具有位于洗涤桶2和箱体1之间的结构,不用在洗涤桶2和集水装置5之间设置一定的安全距离,防止洗涤桶2碰撞到集水装置5造成损坏,同时也不用在集水装置5和箱体1之间再设置安全距离,因此仅设计洗涤桶2与箱体1之间的安全距离即可,可以大大增加洗涤桶2桶径,更好的实现洗涤桶2的扩容。
优选的方案,所述的集水装置5包括安装底板503和设置在安装底板503上的挡水筋502,所述安装底板503与挡水筋502围合形成具有上开口的集水腔501,所述挡水筋502的上端低于洗涤桶2的桶底,所述的凹部6由安装底板503向下凹陷形成。
通过设置安装底板503和挡水筋502,使二者围合形成集水腔501,两者可以一体成型,或者密封固定。凹部6可以在安装底板503上直接设置,凹陷形成,该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进一步的方案,洗涤桶2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位于集水腔501在水平方向的投影的内部时,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可以向下竖直延伸或者弯折延伸,插入凹部6中;优选向下竖直延伸,如此不需要计算弯折角度,加工简单,而且水流不受弯折阻挡,更流畅,更利于排水。
洗涤桶2在水平方向的投影覆盖所述集水腔501在水平方向的投影时,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向内弯折,并延伸至凹部6中。此种方案的集水腔501的外径小于洗涤桶2的外径,由于脱水水道4设置在洗涤桶2的外周壁上,因此需要向内弯折进入,可以经过多道弯折,插入到凹部6中。
凹部6可以通过管路11与洗衣机的排水管8连通,直接通过排水管8及时排出凹部6中的水,防止水从上部溅出;也可以充分利用集水腔501的底壁,集水腔501的底部设有出水端7;集水腔501的部分底壁低于凹部6的底部,凹部6中的水可以直接汇集到集水腔501中,然后经过出水端7排出。此种方式可以不用再另行设置管路11。
实施例四
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为实施例一的进一步的限定,本实施例的凹部6由集水腔501的底壁向下凹陷形成;所述的凹部6为由集水腔501的底壁沿周向向下凹陷一圈形成的环形凹槽601,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向下延伸至环形凹槽601的开口内。
集水腔501在制作过程时,底壁向下凹陷形成环形凹槽601,制备简单方便,成本低;或者,在集水腔501的内底壁上设置环形挡水筋,与集水腔501的底壁、侧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凹槽601;或者多条环形挡水筋与集水腔501的底壁围合成环形凹槽601。不论何种方式,只要能够形成凹部6,并与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配合,可以防止水溅出即可。
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插入到环形凹槽601中,在洗涤桶2旋转时,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在环形凹槽601中转动,不会产生阻碍。环形凹槽601低于集水腔501的底壁,出水端向下延伸至环形凹槽601的开口内,如此,脱水水道4中排出的水直接进入环形凹槽601中,空间较小,不会从集水腔501的上方溅出。
优选的,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的外侧壁与环形凹槽601的内壁接近并具有一定的间隙,既能够保证脱水水道4随着洗涤桶2顺利旋转不碰撞,又能够尽量减小间隙,避免水从上部溅出。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环形凹槽601位于脱水水道4的下方,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向下竖直延伸,插入到环形凹槽601中;
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的设置与环形凹槽601位置的设置需要相配合,环形凹槽601与洗涤桶2同轴设置,且直径与洗涤桶2相接近,如此,环形凹槽601的上开口可以正对着脱水水道4的下部的出水端。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竖直插入到环形凹槽601中,如此加工简单,而且水流不受弯折阻挡,更流畅,更利于排水。
优选的方案,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的边缘倾斜设置;出水端的边缘外侧低、内侧高,在旋转过程中,可以使水流流向内侧,避免溅出集水腔501。
进一步的方案,环形凹槽601的开口处设有水平挡筋,所述的水平挡筋由开口边缘向开口中间延伸,并与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的外壁间隔一定距离,阻挡水溅出。
环形凹槽601开口处设置水平挡筋,脱水水道4的出水端插入环形凹槽601中后,水平挡筋遮挡环形凹槽601,起到盖子的作用,可以避免槽中的水从上部溅出,同时,水平挡筋与出水端外壁还有一定的间隙,不会阻碍脱水水道4随着洗涤桶2转动。
进一步的方案,洗衣机包括排水管8,所述的环形凹槽601通过管路11与排水管8连通,环形凹槽601中的水直接排入排水管8中。
本方案的环形凹槽601的底部低于集水腔501的底壁,无法直接从环形凹槽601的底部将水排到集水腔501中,因此,可以设置管路11,将环形凹槽601直接与排水管8连通,排出环形凹槽601中的水,避免水过多溢出环形凹槽601上部,避免水溅出。
优选的,管路11靠近环形凹槽601一端的高度高于靠近排水管8一端的高度,利于集水腔501中的水顺畅的流入到排水管8中。
进一步的方案,洗衣机的排水管8位于环形凹槽601的内周的内侧并与集水腔501的底壁连接,环形凹槽601一端接近排水管8,另一端远离排水管8;所述环形凹槽601的底壁的高度在径向上由外向内向下倾斜设置;和/或,接近排水管8一端的环形凹槽601的底壁的高度低于远离排水管8一端的环形凹槽601的底壁的高度。
优选的,环形凹槽601的底壁高度最低的位置连接有管路11,并通过管路11与排水管8连通。
环形凹槽601的底壁倾斜设置,可以将水流由高的一侧导向低的一侧,加快水流速度,也能够避免积水。在靠近排水管8一侧设置管路11,将环形凹槽601与排水管8连通进行排水,管路11的距离短、设置方便。因此,本方案的环形凹槽601的底壁的高度在各方向上向有排水管8的一侧降低。
一般环形凹槽601设置在集水腔501的底壁的外周,而排水管8相应的就设置在环形凹槽601内周的内侧。此时,底壁的高度在径向上由外向内向下倾斜设置,有利于水流向中间汇集,而环形凹槽601在水平方向上靠近排水管8一端高,远离排水管8的一端低,水流也有利于向低的一端汇集,更容易通过管路11排入排水管8。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