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76187B - 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76187B
CN110176187B CN201910533717.5A CN201910533717A CN110176187B CN 110176187 B CN110176187 B CN 110176187B CN 201910533717 A CN201910533717 A CN 201910533717A CN 110176187 B CN110176187 B CN 1101761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pixel
structures
solid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3371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76187A (zh
Inventor
蒋咏黎
卢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3371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761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76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6187A/zh
Priority to US16/669,534 priority patent/US11088353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761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61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0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2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2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for the control of the colou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4Insulating layers formed between TFT elements and OLED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4Arrangements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该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包括:驱动电路层,以及依次层叠在驱动电路层上的加热层和像素功能层;像素功能层中的多个像素结构呈阵列排布,像素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反射层、谐振腔层、相变材料层及透明覆盖层;多个光调节结构,设置在阵列的行方向或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像素结构之间;每个光调节结构朝向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环境光入射侧呈凹陷状,这样可以使入射到每个光调节结构的部分环境光的反射路径发生改变,而不能从光调节结构出射,或者出射到用户视线范围外,从而使进入人眼的光线减少,让像素结构周围变暗以提高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对比度,进而提高全反射显示器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显示技术领域中,液晶显示器和OLED显示器都是十分常见的,液晶显示器通过使用背光源进行显示,而OLED显示器则是通过自发光进行显示。
还有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不会进行自发光,也不使用背光源,而是通过对外界入射到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环境光进行反射,来实现显示的。
然而,为了降低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厚度,在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各像素之间通常未设遮挡结构(如黑边框),这使得外界光线入射到固态全反射显示器中后,到达驱动电路层的部分光线会被驱动电路层中的金属线路所反射,进而对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显示造成干扰,降低显示效果。
鉴于此,在不增加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厚度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减少环境光对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干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受环境光影响而降低显示效果的问题。
第一方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包括:驱动电路层,以及依次层叠在所述驱动电路层上的加热层和像素功能层;所述像素功能层中的多个像素结构呈阵列排布,所述像素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反射层、谐振腔层、相变材料层及透明覆盖层;
多个光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阵列的行方向或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像素结构之间;每个光调节结构朝向所述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环境光入射侧呈凹陷状。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权第一方面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
提供一驱动电路层,及与所述驱动电路层相对设置的加热层;
在所述驱动电路层与所述加热层之间形成第一绝缘透明层;
用刻蚀工艺在所述第一绝缘透明层,刻蚀出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光调节结构;每个光调节结构朝向所述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环境光入射侧呈凹陷状,用于将入射到所述每个光调节结构的部分环境光发生全反射而不能从所述光调节结构出射,或出射到用户视线范围外;
在所述加热层远离所述驱动电路层的一侧表面,依次形成第二绝缘透明层和像素功能层,所述像素功能层中的所有像素结构呈阵列排布,所述像素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反射层、谐振腔层、相变材料层及透明覆盖层。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包括:驱动电路层,以及依次层叠在驱动电路层上的加热层和像素功能层;像素功能层中的多个像素结构呈阵列排布,像素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反射层、谐振腔层、相变材料层及透明覆盖层;通过在阵列的行方向或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像素结构之间设置光调节结构;并让每个光调节结构朝向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环境光入射侧呈凹陷状,可以使入射到每个光调节结构的部分环境光的反射路径发生改变,而不能从光调节结构出射,或者出射到用户视线范围外,从而使进入人眼的光线减少,让像素结构周围变暗以提高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对比度,进而提高全反射显示器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相变材料层对反射光进行色彩调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中的所有光调节结构在像素功能层中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层中的加热元件、驱动电路层在像素功能层上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层中一个像素单元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层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层中的加热元件在像素功能层上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的正投影在像素功能层中的分布示意图一;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的正投影在像素功能层中的分布示意图二;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的正投影在像素功能层中的分布示意图三;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的正投影在像素功能层中的分布示意图四;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的正投影在像素功能层中的分布示意图五;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全为凹槽的分布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全为凹点的分布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组的正投影在像素功能层中的分布示意图一;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组中凹槽的延伸方向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为凹点时的三维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为凹槽时的三维示意图一;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为凹槽时的三维示意图二;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入射光在光调节结构的一斜面反射的示意图一;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射光L4从法线O’O’的上侧的斜面出射时的光路示意图一;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射光L4从法线O’O’的下侧的斜面出射时的光路示意图一;
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射光L4从法线O’O’的上侧的斜面出射时的光路示意图二;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射光L4的出射角大于γ的光路示意图;
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射光L4的出射角小于γ的光路示意图;
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射光L4从法线O’O’的下侧的斜面出射时的光路示意图二;
图3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α≥θ时出射光L4在光调节结构的斜面分布区域的示意图;
图3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θ/2<α<θ时出射光L4在光调节结构的斜面分布区域的示意图;
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α≤θ/2时出射光L4在光调节结构的斜面分布区域的示意图;
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为凹槽时的三维示意图;
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为凹槽时凹槽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为凹槽时凹槽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用以解决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受环境光影响而降低显示效果的技术问题。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发明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本发明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真实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固态全反射显示器1包括衬底11、位于衬底11上的多个彼此间隔且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12。像素单元12包括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121,外界光照射到相变材料121,相变材料121可以根据分子结构在晶化和非晶化之间转变来改变反射出的光的颜色,从而让用户观看到固态全反射显示器1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当入射光进入像素单元12之间的像素间隔13后,由于像素间隔13中无相变材料121,所以不能起到滤光的作用,这使得像素单元12的周围会出现亮光,且从像素间隔13中出射的光不能根据需要反射出固态全反射显示器1需要的颜色的光,这就对固态全反射显示器1的正常显示造成了干扰,使固态全反射显示器1的对比度降低,进而降低了显示效果。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该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包括:
驱动电路层21,以及依次层叠在驱动电路层21上的加热层22和像素功能层23;像素功能层23中的多个像素结构231呈阵列排布,像素结构231包括依次层叠的反射层2311、谐振腔层2312、相变材料层2313及透明覆盖层2314。当外界光线入射到像素功能层3的像素结构31中后,入射光通过像素结构31中的谐振腔层2312产生色彩,并通过相变材料层2313对色彩进行调制,让特定波长的光(即特定颜色的光)被反射出去,从而让用户观看到不同的色彩。
请参见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相变材料层对反射光进行色彩调制的示意图,当入射光(白光有红R、绿G、蓝B组成)入射到像素功能层23中后,经反射层2311反射,在谐振腔层2312中分离出R、G、B三种颜色,假设相变材料层2313的分子结构为晶化时,不允许B色彩对应波长的光出射,则此时出射光的颜色为黄色(假设黄色为R和G混合后的颜色);当相变材料层2313经加热层加热并在一定时间的作用下,相变材料层2313的分子结构变为非晶化,假设在非晶化下不允许G色彩对应波长的光出射,则此时出射光的颜色为紫色(假设紫色为R和B混合后的颜色)。通过对相变材料层2313进行加热,使其分子结构在晶化和非晶化之间转变来改变像素功能层3出射出的光的颜色,从而让用户观看到全反射显示器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多个光调节结构24,设置在阵列的行方向或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像素结构231之间;每个光调节结构24朝向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的环境光入射侧呈凹陷状。换言之,光调节结构24整体呈边缘高、中心低的结构。这里高度方向为垂直于显示器所在平面的方向。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一个光调节结构24对应一个完整的、一体成型的凹陷。光调节结构24朝向背离出光面的一侧可以视为平面。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中,通过在相邻的两个像素结构231之间设置光调节结构24,并让光调节结构24朝向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的环境光入射侧呈凹陷状,可以使入射到每个光调节结构24的部分环境光的反射路径发生改变,而不能从光调节结构24出射,或者出射到用户视线范围外,从而使进入人眼的光线减少,让像素结构231周围变暗以提高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的对比度,进而提高全反射显示器2的显示效果。
请参见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中的所有光调节结构在像素功能层中的正投影示意图。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中的所有光调节结构24,在像素功能层23中的正投影所构成的图形呈网格状结构,每个网格的网孔中对应一个像素结构231。在图5中,未示出单个光调节结构24的边界。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将像素结构231设置在由像素功能层23中的光调节结构24构成的每个网格的网孔中,可以通过光调节结构24使像素结构231周围变暗以提高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的对比度,进而提高全反射显示器2的显示效果。
请参见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层中的加热元件、驱动电路层在像素功能层上的正投影示意图,驱动电路层21包括反光金属层211,反光金属层211在像素功能层23上的正投影与两个像素结构231之间的间隔232交叠,加热层22中的加热元件221在像素功能层23上的正投影与间隔232不交叠。
在图6中,一个加热元件221(图6中以封闭的实线区域示出)与一个像素结构231(图6中以封闭的实线区域示出)对应,且加热元件221在像素功能层23上的正投影与间隔232(图6中以相邻的封闭实线区域之间的区域示出)不交叠,驱动电路层21(图6中以虚线区域示出)的反光金属层211(图6中以虚线区域内的斜线覆盖区域示出)在像素功能层23上的正投影与间隔232交叠,这样可以避免加热元件221产生的热量对驱动电路层21产生影响,由于间隔232与反光金属层211在像素功能层23上的正投影交叠,使得反光金属层211对入射到其表面的入射光产生反射,而设置在间隔232中的光调节结构24能够有效的减少被反光金属层211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的视线内,从而使像素结构231周围变暗以提高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对比度,进而提高全反射显示器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像素功能层23、加热层22、驱动电路层21在垂直于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的方向上是依次层叠在一起的,所以在图6中为了示出驱动电路层21,而将加热元件221、间隔232做半透明处理,以便能观察到驱动电路层21、反光金属层211在像素功能层上的正投影情况。
请参见图7和图8,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层中一个像素单元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层的俯视图。
在图7中,驱动电路层21包括:基材层213、设置在基材层213上的控制器件212,在基材层213和控制器件212上设置了有机层214,有机层214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有机层214a和第二有机层214b,反光金属层211的列电极211b设置在第一有机层214a上,反光金属层211的行电极211a设置在第二有机层214b上,请参见图8,行电极211a和列电极211b限定出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在图8中以白色方框区域示出)。请继续参见图7,在反光金属层211上依次层叠第一绝缘透明层25和加热元件221,一个像素单元对应控制器件212和一个加热元件221,控制器件212连接于加热元件221和对应的行电极211a之间,加热元221远离控制器212的一端与列电极211b电连接,通过对控制器件212的导通或关断来控制加热元件221是否加热。
控制器件212例如可以为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当控制器件212为TFT时,TFT的栅极与行电极211a连接,TFT的源极与列电极211b连接,TFT的漏极与对应像素单元的加热元件221连接。当TFT为开状态时,加热元件221对像素结构231进行加热,当TFT为关状态时,停止加热元件221对像素结构231进行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有基层214是透明绝缘的,有基层214可以采用与第一透明绝缘层25相同的材料,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在此不做限制,关于第一绝缘透明层25由于在后续有相关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层中的加热元件在像素功能层上的正投影示意图,一个像素结构231也可以对应多个加热元件221,例如可以是如图9中所示的2个加热元件221对应一个像素结构231,当然也可以是3个、4个或更多加热元件21对应一个像素结构31,具体几个加热元件221对应一个像素结构231在此不做限定,但这些加热元件221在像素功能层23上的正投影与两个像素结构231之间的间隔232均不交叠。通过让一个像素结构231与至少一个加热元件221对应,可以有效的提高对像素结构231的温控精度。
请参见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二,该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还包括第一绝缘透明层25,设置在驱动电路层21和加热层22之间,第一绝缘透明层25形成多个光调节结构24。
在驱动电路层21和加热层22之间设置第一绝缘透明层25,一方面可以防止驱动电路层21与加热层22间短路,起到绝缘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加热层22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驱动电路层21而对驱动电路层21产生影响。在第一绝缘透明层25中使用指定的技术(如压印技术、蚀刻工艺等),形成光调节结构24(如图10中虚线所示的区域)。
请参见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三,该固态全反射器还包括第二绝缘透明层26(以图11中虚点线上方的灰色区域示出),设置在加热层22和像素功能层23之间,并覆盖位于第一绝缘透明层25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24(以图11中虚线框内虚点线下方的灰色区域示出),其中,第二绝缘透明层26覆盖光调节结构24的部分(以图11中虚线框内虚点线上方的灰色区域示出)随着光调节结构24向驱动电路层21方向凹陷。
第二绝缘透明层26可以具有较好的热传导形,这样可以将加热元件221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给对应的像素结构231,并且由于第二绝缘层26为绝缘材料,所以覆盖光调节结构24的部分能够防止相邻的加热元件221短路。由于在第一绝缘透明层25中形成的多个光调节结构24为凹陷状,所以在第二绝缘透明层26中覆盖光调节结构24的部分随着光调节结构24向驱动电路层21方向凹陷,这样可以使光调节结构24的中的凹陷状不会因增加了第二透明绝缘层26而改变,从而让光调节结构24由第一绝缘透明层25和第二绝缘透明层26共同构成,让光调节结构24能减少被反光金属层211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的视线内,从而使像素结构231周围的光亮减少、提高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的对比度,进而提高全反射显示器2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第一绝缘透明25层和第二绝缘透明层26的折射率的范围为1.2~2.0。
第一绝缘透明层25和第二绝缘透明层26的折射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不做限定。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绝缘透明层25和第二绝缘透明层26的折射率设置为1.2~2.0之间,可以使进入间隔232的环境光在光调节结构24的作用下发生折射进入光调节结构24而不从光调节结构24中出射,从而使像素结构231周围的光亮减少、提高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的对比度,进而提高全反射显示器2的显示效果。
请参见图12和图13,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调节结构的正投影在像素功能层中的分布示意图一,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调节结构的正投影在像素功能层中的分布示意图二,相邻的两个像素结构231之间的间隔232中,包括至少一个光调节结构24,光调节结构24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凹槽,第一方向平行于间隔232的延伸方向。
请参见图12,像素结构231阵列排布形成的间隔232,位于相邻两行像素结构231,或相邻两列像素结构231之间。由像素结构231构成的像素阵列排布形成的间隔232位于相邻两行像素行或相邻两列像素列中。当光调节结构24沿第一方向为X方向(例如为行方向)向延伸方时,行方向(X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凹槽贯穿多个像素列;当光调节结构24沿第一方向为Y方向(例如为列方向)向延伸方时,列方向(Y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凹槽贯穿多个像素行。
请参见图14和图15,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调节结构的正投影在像素功能层中的分布示意图三,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光调节结构的正投影在像素功能层中的分布示意图四。
其中,图14与图12中所示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图15中与图13中所示实施例相同之处亦不再赘述。
不同的是,在间隔232中有至少两个光调节结构24时,至少两个光调节结构24在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并排排列在间隔232中。
需要说明的是,图12和图13中示出的为间隔232中包括一个光调节结构的图示,图14中示出的为间隔232中包括两个光调节结构24的图示。在实际应用中,每个间隔232中还可以包括3个甚至更多的光调节结构24,具体包括几个,在此不做限定。并且,在所有间隔232(包括沿X方向延伸和沿Y方向延伸的间隔)中都设置了光调节结构24,图12和图15只是为了方便理解而仅在沿X方向延伸的间隔232或沿Y方向延伸的间隔232中图示了光调节结构24,并且为了区分间隔232和光调节结构24,在标注间隔232的位置未示出对应的光调节结构24,这并不能被理解为在未示出光调节结构24的间隔232中就不存在光调节结构24。
请参见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的正投影在像素功能层中的分布示意图五,相邻的两个像素结构231之间的间隔232中,包括至少一个光调节结构组241,光调节结构组241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光调节结构24,第一方向平行于该光调节结构组241所在的间隔232的延伸方向。
图16中,在一个沿X方向延伸的间隔232中,包括一个光调节结构组241(以虚线区域内的多个光调节结构示出),该光调节结构组241包括7个光调节结构24(由3个长条状的凹槽和4个凹点构成);在一个沿Y方向延伸的间隔232中,包括一个光调节结构组41(以双点划线区域内的多个光调节结构示出),该光调节结构组241包括7个光调节结构24(由3个长条状的凹槽和4个凹点构成)。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由于凹槽或凹点受限于其对应的工艺尺寸,所以通过在间隔232中设置至少一个光调节结构组241,该光调节结构组241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光调节结构24,第一方向平行于该光调节结构组241所在的间隔232的延伸方向,能够让光调节结构24布满间隔232,从而使进入间隔232的几乎所有光线被光调节结构24改变光传输路径,使进入间隔232的几乎所有光线不能进入用户视野内,从而使像素结构231周围的光亮减少、提高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的对比度,进而提高全反射显示器2的显示效果。并且,将多个凹槽并排设置,可以在满足凹槽侧壁斜率的同时,避免凹槽过深;同时,还可以提高膜层的均一性,从而避免局部膜层过多缺少,而造成应力集中的问题。
可选地,光调节结构组241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全为凹点或全为长条状的凹槽,请参见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全为凹槽的分布示意图,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全为凹点的分布示意图,在图18中以圆圈示意凹点;或,
光调节结构组241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24分别包括凹槽和凹点,请参见图16,在图16中以圆圈示意凹点。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将光调节结构组241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全设置为凹点或全设置为长条状的凹槽,可以通过一种工艺实现,从而降低了工艺的复杂度,提高生成效率。
可选地,光调节结构组241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24分别包括凹槽和凹点时,凹槽与凹点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布,第一方向平行于间隔的延伸方向,请参见图16。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在光调节结构组241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24分别包括凹槽和凹点时,通过将凹槽与凹点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布,可以有效的利用凹槽和凹点的不同开口尺寸使间隔232被凹槽和凹点最大限度的布满,从而使进入间隔232的所有光线充分的被凹槽和凹点组成的多个光调节结构24改变光传输路径,让进入间隔232的光线不能进入用户视野内,从而使像素结构231周围的光亮减少、提高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的对比度,进而提高全反射显示器2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光调节结构组241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24全为凹槽时,多个光调节结构24沿第一方向排布、凹槽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请参见图17,当间隔232沿X方向延伸时,多个光调节结构24沿第一方向(即X方向)排布,该多个光调节结构24全为凹槽时,凹槽的沿第二方向延伸(即Y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垂直;当间隔232沿Y方向延伸时,多个光调节结构24沿第一方向(即Y方向)排布,该多个光调节结构24全为凹槽时,凹槽的沿第二方向延伸(即X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垂直。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当光调节结构组241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24全为凹槽时,通过将多个光调节结构24沿第一方向排布、凹槽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可以让进入间隔232的光线充分的被凹槽改变传输路径,使进入间隔232的光线不能进入用户视野内,从而使像素结构231周围的光亮减少、提高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的对比度,进而提高全反射显示器2的显示效果。
请参见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组的正投影在像素功能层中的分布示意图一,相邻的两个像素结构231之间的间隔232中,包括多个光调节结构组241,同一间隔232中的光调节结构组241沿第三方向排布。
在图19中,在一个沿X方向延伸的间隔232中,包括一个光调节结构组241(以虚线区域内的多个光调节结构示出),同一间隔232中的两个光调节组241沿第三方向(如Y方向)排布;在一个沿Y方向延伸的间隔232中,包括一个光调节结构组241(以双点划线区域内的多个光调节结构示出),同一间隔232中的两个光调节组241沿第三方向(如X方向)排布。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当间隔232的宽度较宽,而光调节结构24的尺寸较小时,光调节结构24将不能布满间隔232,这时通过在同一间隔232中设置多个沿第三方向排布的光调节结构组241,可以让光调节结构24布满间隔232,从而使进入间隔232的所有光线充分的被光调节结构24改变光传输路径,让进入间隔232的光线不能进入用户视野内,从而使像素结构231周围的光亮减少、提高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的对比度,进而提高全反射显示器2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多个光调节结构组241中至少有一个光调节结构24为长条状的凹槽;其中,凹槽沿第一方向延伸或第三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平行于间隔232的延伸方向,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请参见图19和图20,图2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组中凹槽的延伸方向示意图,多个光调节结构组241中至少有一个光调节结构24为长条状的凹槽时,沿X方向延伸的间隔232中的凹槽可以沿第一方向(X方向)延伸(请参见图19),也可以沿第三方向(Y方向)延伸(请参见图20)。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降低工艺难度,可以将图19和图20中同一间隔232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组241中相邻的多个凹点用一个更大的凹点代替。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多个光调节结构组241中至少有一个光调节结构24为长条状的凹槽,通过让凹槽沿第一方向延伸或第三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平行于间隔232的延伸方向,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可以使间隔232中布置较多的长条状的凹槽,使进入间隔232中多数光线被凹槽改变传输路径,让进入间隔232的光线不能进入用户视野内,从而使像素结构231周围的光亮减少、提高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的对比度,进而提高全反射显示器2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光调节结构组241中的光调节结构也可以全为凹槽或全为凹点,全为凹槽时凹槽的延伸方向可参见图17,在此不再赘述。在图19中只是示出了同一间隔中设置了2个光调节结构组241的情况,在实际应用中,同一间隔232中可以设置更多个光调节结构组241,且光调节结构组241中各光调节结构24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时可以按照任意方式进行组合,如凹槽和凹点交替排布,两个凹槽间设置2个或更多个凹点,具体不做限定。
请参见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为凹点时的三维示意图,当光调节结构24为凹点时,凹点的凹陷空间为旋转体形状(图21中虚线所示),旋转体的中心轴Z垂直于像素功能层所在平面(即XY平面)。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当光调节结构24为凹点时,通过将凹点的凹陷空间设置为旋转体形状,并让旋转体的中心轴Z垂直于像素功能层所在平面,可以有效地降低制作凹点的工艺难度,提供生成效率。
请参见图16和图19,光调节结构组241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24分别包括凹槽和凹点时,凹点设置在沿第一方向(X方向)延伸的间隔和第四方向(Y方向)延伸的间隔相交的位置,第四方向为与第一方向不平行的方向。
请参见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为凹槽时的三维示意图一,凹槽包括相对的侧壁242,侧壁242关于凹槽的中心轴243对称,中心轴243平行于第一方向。可选的,第一方向为凹槽所在的间隔232的延伸方向。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凹槽相对的侧壁242,设置为关于凹槽的中心轴243对称,并让中心轴243平行于第一方向,可以有效的降低制作凹槽的工艺难度,例如可以用压印技术直接形成凹槽。
请参见图22和图23,光调节结构24为长条状的凹槽,凹槽包括相对的侧壁242,侧壁为弧面2422或斜面2421。
请参见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为凹槽时的三维示意图二,图23中的侧壁242为弧面2422,凹槽的两个侧壁242的弧面2422可以关于中心轴243对称,也可以不对称,例如两个弧面2422具有不同的弧面半径。
请继续参见图22中的侧壁242为斜面2421,凹槽的两个侧壁242的斜面2421可以关于中心轴243对称,也可以不对称,例如两个斜面2421具有不同的斜率。
请继续参见图22,在斜面(即侧壁242)贴近像素结构231的方向上,斜面2421与驱动电路层21所在平面(XY平面)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θ≤α<90°,θ为在光调节结构24中的光线在斜面2421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
请参见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入射光在光调节结构的一斜面反射的示意图,在图24中OO为垂直于驱动电路层21所在平面的法线,O’O’为垂直于斜面2421的法线。
当空气中的入射光L1到达光调节结构24的斜面时,会在光调节结构24的斜面2421的发生反射和折射,由于光调节结构24为透明材料构成的,所以发生反射的部分光的能量占入射光L1的能量比重极低,可以忽略不计,而占入射光L1能量比重较高的折射光L2则进入了光调节结构24内部。
折射光L2在到达光调节结构24底部与驱动电路层21的交界面时,将发生反射(由于驱动电路层21为非透明材料构成的,故此时反射光L3占折射光L2的能量较高,因此仅考虑反射光L3),当该反射光L3被反射到光调节结构24的斜面2421时,假设反射光L3在斜面2421发生折射产生对应的出射光L4进入空气中。
若出射光L4在人眼视线范围内,则用户观察到的光调节结构24呈亮态;若根据光路的唯一性,反推出不能在光调节结构24外找到能够产生出射光L4对应的入射光L1,则说明出射光L4根本不存在,或出射光L4存在但在人眼视线范围外,则用户观察到的光调节结构24呈暗态。下面就α的不同取值范围下,按出射光L4的出射范围进行介绍。
在介绍之前,先对发生全反射的条件进行说明,光线发生全反射需要同时满足2个条件:一为光线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二为光线的入射角大于等于全反射的临界角。
需要理解的是,由于入射光L1是从空气进入光调节结构24,而空气的折射率n1小于光调节结构24的折射率n2,即入射光L1是从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所以入射光L1不会在光调节结构24的斜面2421发生全反射,故不讨论L1发生全反射的情况。
由于L1在斜面2421会发生折射,产生折射光L2,当折射光L2被驱动电路层21反射后产生的反射光L3到达斜面2421时,此时反射光L3从光密介质(光调节结构24)射向光疏介质(空气),故反射光L3在斜面2421可能发生全反射,也可能发生折射。其中,L3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θ=arcsin(n1/n2)。
为了便于后续的介绍,现对上述光线中几个重要的标记进行说明,设垂直于斜面2421的法线(记为O’O’)与L2的夹角为β2(即L2的折射角),垂直于底面(即驱动电路层21与光调节结构24的交界面)的法线(记为OO)与L2的夹角为β’2(即L2在底面的入射角),相应的L2的反射角记为β’3=β’2,L2经过驱动电路层21形成的反射光线L3入射到斜面2421时,与法线O’O’的夹角记为β3(即L3在斜面的入射角),经过几何计算可知法线O’O’与法线OO之间的夹角(锐角)为α。
第一种情况,当α≥θ时,由于出射光L4可能从法线O’O’的上侧(即远离光调节结构24底面的一侧)出射,也可能从法线O’O’的下侧(即靠近光调节结构24底面的一侧)出射。若存在出射光L4则说明L3在斜面2421必定发生了折射,此时L3的入射角的取值范围必定满足:0<β3<θ(若β3≥θ则说明发生了全反射,将不存在出射光L4)。
请参见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射光L4从法线O’O’的上侧的斜面出射时的光路示意图一。
由于出射光L4的入射光L3的入射角β3<θ、在第一种情况中α≥θ,所以β3<α,而O’O’与法线OO之间的夹角也为α,则说明L3在的方向在O’O’与法线OO之间(如图25所示)。
又因为L3是由L2在底面反射而来的,所通过几何计算,可以计算出α=β3+β’3,β3=α+β’3,进而计算出β2=2α-β3,由于0<β3<θ,所以α<β2<2α,而在第一种情况中α≥θ,所以β2>θ,这说明L2是由光调节结构24内部的其它光线在斜面2421发生全反射得到的,即入射光L1不存在。
故,在α≥θ时,出射光L4要从法线O’O’上侧出射,入射光L1只能存在于光调节结构内,从而反证出所有斜面上入射的光线都不可能从法线O’O’上侧出射。
请参见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射光L4从法线O’O’的下侧的斜面出射时的光路示意图一。
可以计算出光线L3在底面的反射角β’3=β3+α,而根据反射定律光线L2在底面的入射角β’2=β’3=β3+α,则说明β’2>α,进而说明L2与斜面2421不相交,即L2实际为入射光,但从斜面2421入射的光线不能得到L2(即不存在入射光L1),所以出射光L4不存在。
故,在α≥θ时,出射光L4要从法线O’O’下侧出射,并不存在入射光L1,从而反证出所有斜面上入射的光线都不可能从法线O’O’下侧出射。
综上,在第一情况α≥θ下,空气中入射到斜面2421的入射光在进入光调节结构24后,不能再从斜面2421出射,使得人眼观看的光调节结构24所在区域呈暗态,由于光调节结构24位于像素结构231的间隔中,所以像素结构231呈暗态。
第二种情况,当α<θ时,由于出射光L4可能从法线O’O’的上侧(即远离光调节结构24底面的一侧)出射,也可能从法线O’O’的下侧(即靠近光调节结构24底面的一侧)出射。若存在出射光L4则说明L3在斜面2421必定发生了折射,此时L3的入射角的取值范围必定满足:0<β3<θ(若β3≥θ则说明发生了全反射,将不存在出射光L4)。
1、请参见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射光L4从法线O’O’的上侧的斜面出射时的光路示意图二。
假设入射光L1以和法线O’O’以入射角γ角度在斜面2421上入射,其折射光L2与法线OO的夹角为0,则L2的折射角β2=α。因为在第二种情况中α<θ,故β2<θ,说明L2可以经由L1折射得到,所以在L1以入射角γ入射时存在出射光L4。
此时L2和其在底面反射的L3重合,然后L3在斜面2421和空气交界处发生折射产生的出射光L4和入射光线L1重合。
当出射光L4和法线O’O’夹度(即L4的出射角记为β4)大于γ,L3位于垂直线右侧,当出射光L4和法线O’O’夹度小于γ,L3位于垂直线左侧。
1)针对出射光L4的出射角大于γ,L3位于垂直线右侧。
请参见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射光L4的出射角大于γ的光路示意图。
通过几何计算可以得到α=β3+β’3,产生L3的L2在斜面2421的折射角β2=α+β’3,进而可以计算出β2=2α-β3
由于β4>γ,相应的β3>α,又由于0<β3<θ,所以α<β3<θ,在第二种情况下α<θ,进而可以计算出2α-θ<β2<θ,说明此时存在产生L2的L。
即,在法线O’O’上侧,L4以大于等于γ出射时,存在入射光L1从空气中入射到光调节结构24,此时呈亮态。
2)针对出射光L4的出射角小于γ,L3位于垂直线左侧。
请参见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射光L4的出射角小于γ的光路示意图。
通过几何计算可以得到α=β3+β’3,产生L3的L2在斜面2421的折射角β2=α+β’3,进而可以计算出β2=2α-β3
由于β4<γ,相应的β3<α,又由于0<β3<θ,而在第二种情况下α<θ,所以0<β3<α,进而可以计算出α<β2<2α。
当2α>θ时,假设存在一个L3的临界角δ,使得2α-δ=θ,此时L4对应的出射角记为γ’,则当β3≤γ’时,β2=2α-β3≥θ,此时L1不可从斜面上方入射得到L2,对应的β4<γ’;当β3>γ’时,β2=2α-β3<θ,此时L1可从斜面上方入射得到L2,对应的β4>γ’。因此,斜面上入射的光L1对应的出射光L4可以从β4>γ’出射。
当2α≤θ时,α<β2<θ内存在L1产生L2,此时呈亮态。
即,在法线O’O’上侧,α≤θ/2时,有L4出射,呈亮态,在以θ/2<α<θ时,γ’<β4<90°内有L4出射,呈亮态,在0<β4<γ’内无L4出射,呈暗态。
2、请参见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射光L4从法线O’O’的下侧的斜面出射时的光路示意图二。
通过几何计算可以得到α+β3=β’3,β2=α+β’3=2α+β3
由于0<β3<θ,所以2α<2α+β3<2α+θ,即2α<β2<2α+θ。
当2α>θ时,β2>θ,此时无L1产生L2,即没有出射光L4从斜面2421出射,呈暗态。
当2α≤θ时,在2α<β2<θ的范围内有L1产生L2,在θ≤β2<2α+θ的范围内无L1产生L2。假设β2=θ时对应的L3在斜面2421的入射角β3=θ-2α,对应L4的出射角为γ”,当β4≥γ”时,β3≥θ-2α,β2≥θ,此时无L1产生L2,呈暗态;当β4<γ”时,β3<θ-2α,β2<θ,此时有L1产生L2,呈亮态。
即,若2α>θ,则在法线O’O’下侧没有出射光L4,呈暗态;若2α≤θ,则在法线O’O’下侧时,在γ”<β4<90°无出射光L4出射呈亮态,在0<β4<γ”有出射光L4出射呈亮态。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当α≥θ时从斜面2421入射到光调节结构24的光不会产生从斜面2421出射的光,呈暗态;当θ/2<α<θ时,在斜面2421有小部分区域有出射光;当α≤θ/2时,在斜面2421大多数区域有出射光。具体的请参见图31~图33,图3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α≥θ时出射光L4在光调节结构的斜面分布区域的示意图,图3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当θ/2<α<θ时出射光L4在光调节结构的斜面分布区域的示意图,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当α≤θ/2时出射光L4在光调节结构的斜面分布区域的示意图,在图31~图33中以白色区域示意存在出射光L4的区域,以黑色区域示意无出射光L4的区域。
所以将光调节结构24的斜面2421与驱动电路层21所在平面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θ≤α<90°时,入射到光调节结构24的入射光不会再从光调节结构24的斜面2421出射,使人眼观看到像素结构231间的间隔区域呈黑暗状态,从而提高固态全反射显示器2的对比度,进而提高全反射显示器2的显示效果。
请参见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为凹槽时的三维示意图,凹槽为圆锥体状(图34中以虚线内的白色区域示出),其中圆锥体底面(以XY平面中白色椭圆区域示出)位于凹槽的开口所在面。
通过将凹槽设置为圆锥体状,并让圆锥体底面位于凹槽的开口所在面,可以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凹槽内,进而改变更多光线的反射路径,使在光调节结构24覆盖范围内的入射光线更少的反射入人眼的视线范围内,从而降低调节结构24覆盖范围内的亮度,使像素结构24周围的区域变暗,进而提高全固态反射显示器的对比度,使显示效果更好。
请参见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为凹槽时凹槽的结构示意图一,凹槽包括相对的侧壁242,沿侧壁242、从凹槽的顶端a到底端b的方向上至少包括两个斜面2421,靠近顶端a的斜面24211的斜率最大,靠近底端b的斜面24212的斜率最小。
由于凹槽具有一定的深度,在越靠近凹槽顶端a的斜面24211入射的光线越多,采用斜率更大的斜面24211,可以让更多光线的路径被改变,使进入人眼实现范围内的光线数量减少,从而降低光调节结构区域的亮度;由于在越靠近底端b的斜面24212入射的光线越少,此时采用斜率更小的斜面24212既能改变这些光线的反射路径,使进入人眼实现范围内的光线数量减少,从而降低光调节结构区域的亮度,还能降低工艺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35中仅示出了一个侧壁242具有2个斜面24211、24212的情况,在实际应用中一个侧壁242可能具有更多的斜面,所以这里的斜面24211是与斜面24212相对而言更靠近顶端a的斜面,斜面24212是相对于斜面24211更靠近底端b的斜面,斜面24211和斜面24212可以是如图27中所示的那样是连续相邻的,也可以是被其它斜面分隔开的,但它们都同属于同一侧壁242。
请参见图3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结构为凹槽时凹槽的结构示意图二,凹槽包括相对的侧壁242,侧壁242包括多个连续的子面24211~24213,沿侧壁242、从凹槽的顶端a到底端b的方向上,子面24211~24213的斜率依次减小。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在侧壁242设置多个连续的子面24211~24213,并且沿侧壁242、从凹槽的顶端a到底端b的方向上,让子面24211~24213的斜率依次减小,可以让靠近凹槽的顶端a的子面24211、24212改变更多的入射光的反射路径,使进入人眼实现范围内的光线数量减少,从而降低光调节结构区域的亮度,并且让子面24211~24213的斜率依次减小可以降低工艺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36中示出的一个侧壁242仅具有3个子面,但在实际应用时,一个侧壁242可以具有超过3个子面,超过3个子面时,子面的斜率依然遵循沿侧壁242、从凹槽的顶端a到底端b的方向上,子面的斜率依次减小。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各部分结构、及实施例请参见上述固态全反射显示器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请参见图37为该制作方法的流程图,该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901:提供一驱动电路层,及与驱动电路层相对设置的加热层。
步骤902:在驱动电路层与加热层之间形成第一绝缘透明层。
步骤903:用刻蚀工艺在第一绝缘透明层,刻蚀出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光调节结构;每个光调节结构朝向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环境光入射侧呈凹陷状,用于将入射到每个光调节结构的部分环境光发生全反射而不能从光调节结构出射,或出射到用户视线范围外。
步骤904:在加热层远离驱动电路层的一侧表面,依次形成第二绝缘透明层和像素功能层,像素功能层中的所有像素结构呈阵列排布,像素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反射层、谐振腔层、相变材料层及透明覆盖层。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3)

1.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路层,以及依次层叠在所述驱动电路层上的加热层和像素功能层;所述像素功能层中的多个像素结构呈阵列排布,所述像素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反射层、谐振腔层、相变材料层及透明覆盖层;
多个光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阵列的行方向或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像素结构之间;每个光调节结构朝向所述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环境光入射侧呈凹陷状;
第一绝缘透明层,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层和所述加热层之间,所述第一绝缘透明层形成多个光调节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全反射显示器中的所有光调节结构,在所述像素功能层中的正投影所构成的图形呈网格状结构,每个网格的网孔中对应一个像素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反光金属层,所述反光金属层在所述像素功能层上的正投影与两个像素结构之间的间隔交叠,所述加热层中的加热元件在所述像素功能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间隔不交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绝缘透明层,设置在所述加热层和所述像素功能层之间,并覆盖位于所述第一绝缘透明层中的所述多个光调节结构,其中,所述第二绝缘透明层覆盖所述光调节结构的部分随着所述光调节结构向所述驱动电路层方向凹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透明层和所述第二绝缘透明层的折射率的范围为1.2~2.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像素结构之间的间隔中,包括至少一个光调节结构,所述光调节结构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凹槽,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间隔的延伸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中有至少两个光调节结构时,所述至少两个光调节结构并排排列在所述间隔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像素结构之间的间隔中,包括至少一个光调节结构组,光调节结构组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光调节结构,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间隔的延伸方向。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调节结构组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全为凹点或全为长条状的凹槽;或,
所述光调节结构组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分别包括所述凹槽和所述凹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调节结构组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分别包括所述凹槽和所述凹点时,所述凹槽与所述凹点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间隔的延伸方向。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调节结构组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全为凹槽时,所述多个光调节结构沿第一方向排布、所述凹槽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像素结构之间的间隔中,包括多个光调节结构组,同一所述间隔中的光调节结构组沿第三方向排布。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调节结构组中至少有一个光调节结构为长条状的凹槽;
其中,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或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间隔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光调节结构为凹点时,所述凹点的凹陷空间为旋转体形状,所述旋转体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像素功能层所在平面。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调节结构组中的多个光调节结构分别包括所述凹槽和所述凹点时,所述凹点设置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间隔和第四方向延伸的间隔相交的位置,所述第四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的方向。
16.如权利要求6或7,9-11,13或14任一项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相对的侧壁,所述侧壁关于所述凹槽的中心轴对称,所述中心轴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调节结构为长条状的凹槽,所述凹槽包括相对的侧壁,所述侧壁为弧面或斜面。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斜面贴近所述像素结构的方向上,所述斜面与所述驱动电路层所在平面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θ≤α<90°,θ为在所述光调节结构中的光线在所述斜面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
19.如权利要求6或7,9-11,13或14任一项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圆锥体状,其中所述圆锥体底面位于所述凹槽的开口所在面。
20.如权利要求6或7,9-11,13或14任一项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相对的侧壁,沿所述侧壁、从所述凹槽的顶端到底端的方向上至少包括两个斜面,靠近所述顶端的所述斜面的斜率最大,靠近所述底端的斜面的斜率最小。
21.如权利要求6或7,9-11,13或14任一项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相对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多个连续的子面,沿所述侧壁、从所述凹槽的顶端到底端的方向上,所述子面的斜率依次减小。
22.一种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驱动电路层,及与所述驱动电路层相对设置的加热层;
在所述驱动电路层与所述加热层之间形成第一绝缘透明层;
用刻蚀工艺在所述第一绝缘透明层,刻蚀出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光调节结构;每个光调节结构朝向所述固态全反射显示器的环境光入射侧呈凹陷状,用于将入射到所述每个光调节结构的部分环境光发生全反射而不能从所述光调节结构出射,或出射到用户视线范围外;
在所述加热层远离所述驱动电路层的一侧表面,依次形成第二绝缘透明层和像素功能层,所述像素功能层中的所有像素结构呈阵列排布,所述像素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反射层、谐振腔层、相变材料层及透明覆盖层。
2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固态全反射显示器。
CN201910533717.5A 2019-06-19 2019-06-19 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Active CN1101761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33717.5A CN110176187B (zh) 2019-06-19 2019-06-19 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6/669,534 US11088353B2 (en) 2019-06-19 2019-10-31 Solid-state total reflection display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33717.5A CN110176187B (zh) 2019-06-19 2019-06-19 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76187A CN110176187A (zh) 2019-08-27
CN110176187B true CN110176187B (zh) 2020-12-29

Family

ID=67697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33717.5A Active CN110176187B (zh) 2019-06-19 2019-06-19 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088353B2 (zh)
CN (1) CN1101761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0616B (zh) * 2021-04-20 2022-08-23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830995A (zh) * 2022-12-29 2023-03-21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29663B2 (ja) * 2002-05-22 2008-01-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半透過反射型液晶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TW200603401A (en) * 2004-04-07 2006-01-16 Nl Nanosemiconductor Gmbh Optoelectronic device based on an antiwaveguiding cavity
KR100797409B1 (ko) * 2006-12-05 2008-01-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명암비 향상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패널
US7868542B2 (en) * 2007-02-09 2011-01-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having periodic structure and sandwiched optical waveguide
JP5728411B2 (ja) * 2012-02-21 2015-06-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5961060B2 (ja) * 2012-07-18 2016-08-0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CN102929034A (zh) * 2012-11-12 2013-02-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090420A (zh) * 2014-07-11 2014-10-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半透半反式显示装置
US9772488B2 (en) * 2014-09-29 2017-09-2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wetting display pixels with patterned electric field
CN107209301B (zh) * 2015-02-05 2019-10-11 夏普株式会社 固态反射显示器
KR102499288B1 (ko) * 2016-01-08 2023-02-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448516B1 (ko) * 2016-01-20 2022-09-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289220B1 (ko) * 2016-03-18 2021-08-13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CN106019755B (zh) * 2016-08-04 2018-12-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反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10367171B2 (en) * 2016-12-29 2019-07-30 Research & Business Foundation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Low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CN108388059A (zh) * 2018-03-01 2018-08-1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884835B (zh) * 2019-03-29 2022-07-01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固态全反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88353B2 (en) 2021-08-10
US20200067022A1 (en) 2020-02-27
CN110176187A (zh) 2019-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132435A1 (en) Phot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display panel including the same
US9322977B2 (en) Display apparatus
JP4255334B2 (ja) 表示装置
US20090002597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CN10992093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RU2603947C2 (ru) Автостереоскоп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KR20150086497A (ko) 무안경 입체 영상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CN111769211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2014526056A (ja) 自動立体視表示装置
CN114068843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176187B (zh) 一种固态全反射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2713742A (zh) 显示设备和光源设备
TW200407628A (en)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JP2014178489A (ja) 表示装置
US798282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2028813A (zh) 顯示裝置
EP3198191B1 (en) Display device with directional control of the output, and a backlight for such a display device
KR100840934B1 (ko) 휘도 강화 도광판 및 이를 적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EP3859441A1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driving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8304715A (ja) 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08065181A (ja)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TWI830394B (zh) 電子裝置
US2023007628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30056290A1 (en) Display apparatus
TWI649737B (zh) 發光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