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6113A - 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6113A
CN110166113A CN201910470235.XA CN201910470235A CN110166113A CN 110166113 A CN110166113 A CN 110166113A CN 201910470235 A CN201910470235 A CN 201910470235A CN 110166113 A CN110166113 A CN 1101661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trapped person
stranded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702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文洋
廉小亲
周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47023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661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1661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61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85Space-based or airborne stations; Stations for satellite systems
    • H04B7/18502Airborne stations
    • H04B7/18506Communications with or from aircraft, i.e. aeronautical mobile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6Airborne or Satellite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及方法,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利用发射设备采集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并进行编码,然后将编码后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发送至中继设备,通过中继设备转发编码后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至接收设备,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信息发送的速度,并通过合理设置中继设备的位置提高通信覆盖的广度。

Description

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1、国外应急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对应急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领先。近年来由突发灾害事件的经验发现,应急通信系统存在的公网设施与专有网络的整合问题、多种救援部门之间设备互通问题是首先函待解决的问题。有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利用AdHoc网络建立自组织架构的通信系统,该系统的灵活组网和功能的多样性可以在短时间解决救援现场通信的需求。以前,移动多跳AdHoc网络被视为通过建立多跳无线连接的点对点网络的设备组合。所以,AdHoc技术可以利用在相应的手持终端设备上,在救援最初阶段可以迅速建立可靠及时的通信服务。近些年来,利用多跳AdHoc技术组成特殊应急网络在Manet的研究基础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Mesh网络、机会网络等。Mesh网络的作用在于利用未被破坏的通信设施进行无线扩展;由Manet技术发展而来的车载网络实现了在救援车辆之间的通信,救援现场的数据监测可以通过传感器网络实现。Manet技术的补充则是机会网络,这些技术在灾害现场快速恢复通信能力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AdHoc网络在救援应急通信中的研究,UalJones(2005)等针对假想的灾害场景中利用固定应急通信的可能性及存在的挑战提出了一种使用AdHoc网络支持突发事件的环境智能服务(AmbientIntelligent Services);Johan Bergs(2007)等针对应急无线Mesh网络中的802.11无线技术的干扰问题影响网络性能而提出了一种适应多通道多接口的AdHoc网络,这种技术能够对现场的干扰进行最大程度的降低;G Iapichino(2008)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解决统一接入问题,提出了基于IP的移动Ad Hoc网络,该方案可以将陆基通信和卫星通信相结合实现端到端的应急通信。在无线Mesh网络研究方面,R.B.Dilmaghani和R.R.Rao(2008)提出了一种如何在应急场景想布设无线Mesh基础设施的方法,对该网络的实际性能也做了测试分析;Fang Tia(2008)等对无线Mesh改进了它的路由协议,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架构和拓扑方法,并针对该方案提出了一种基于该网络架构的非GPS定位方法;AsadAmir Pirzada(2009)等人后来提出了一种新的路由协议SafeMesh,其思想是针对无线Mesh和Ad Hoc路由协议在混合无线Mesh网络中性能不优的问题,SafeMesh路由协议对其系统性能的提升有很好的效果。
在应急救援现场,为了更好的解决应急通信混合网络的问题,既要考虑技术本身的问题也要考虑其实用性,Raheleh B.Dilmaghani等人提出了一种混合无线Mesh网络(HWMN),该网络成本低、可广泛部署、对应急现场比较适合。Kazuo Takahata等人结合移动通信网络和各种无线局域网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灾害救援应急通信的新型无线移动网络,通过对该网络的性能测试发现该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Azzedine Boukerche等人通过研究总结提出了一种基于Gnutella的混合网络的架构,它支持移动协同虚拟环境(MOVE)的所有应用。Kenichi Mase提出一种Skymesh方案,该方案将AdHoc网络和卫星通信结合为灾害现场提供与外界信息交换的良好方式。在其他方面,Go Hasegawa提出了一种重叠网络技术,利用该技术也可以为灾害救援提供应急通信服务。
许多科技发达的国家及大地震多发国家对灾害救援通信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年来通过对公共事件及自然灾害的研究发现,应急通信平台需要与公共网络或专有网络进行整合、各级搜索救援单位之间设备尤其是通信需要互通。有技术人员提出利用新技术建立自组织架构的通信平台,该平台可自由组网,可以利用其多功能性和健壮性在短时间解决救灾现场通信的需求。近几年来,在Manet研究的基础上对利用多跳技术组成的特殊网络平台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如利用未被破坏的通信设施特殊网络平台可以进行无线扩展;通过Manet技术实现了车载通信平台在救援队伍之间的通信,通过传感器网络可以监控救灾现场的数据。发达国家的灾害救援队伍配备的包括先进网络通信器材在内的专业救援装备,通常情况下在灾害救援现场会采用专业、业余无线电台,如国际海事卫星电话、卫星电话等通信手段。日本等发达国家针对本国的实际国情对应急通信体系做了详细规划,如日本的体系分为市町村防灾无线网和都道府县防灾无线网以及国家层次的应急通信网络。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建立了能够促进不同子系统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分层结构模型——应急通信体系,在为灾害救援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供了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持的同时还可以使得灾害应急通信体系的各种信息资源能及时得到更新。
2、国内应急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与国外的应急通信技术研究现状相比,由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差距和体制的不够完善,国内对应急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近些年,随着国内自然灾害的频发和经济实力的增加,国家对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和地震灾后救援有了明确的要求,很多专家学者开始针对我国国情研究适合自己应用现状的应急通信技术和管理机制。罗成旭为了解决应急系统的互通互联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IP技术的综合网络通信平台,并提出了如何构建应急综合通信系统,对互联互通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阮建英通过研究随后提出一种利用WiMax技术组件应急通信网络的方案;为了给灾害救援现场提供可行的方案,随后达格也提出了如何组建灾害现场的WiMax网络和如何解决WiMax与指挥中心的远距离组网方案。孙燕等人提出了一种可以将Ad Hoc技术、Mesh技术、卫星通信技术融合的通信组网方案,该方案能较好的满足现场应急通信需求的原因在于现场用户终端之间能相互通信,也能完成现场与场外终端用户之间的通信。张静等人设计了一种分级混合网络架构的动态频谱接入(DSA)应急移动专业通信网络,该设计方案是在下一代XGEN应急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对DSA应用需求研究的成果。刘玉藏等人在总结现有应急通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智能组网平台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服务质量较高的智能应急通信平台。
在另一方面,对于应急通信其他方面的研究,比如预警监测技术、网络容灾能力的评估技术等都应该有所涉及。所谓的预警监测技术是一种预警机制,对当前网络建立预警机制来监测网络中的损坏率,当这种损坏率达到了一定的阂值或者超过了该阂值就会自动判断为有紧急突发状况的发生,然后采取报警和启动一切可用的应急手段。对于网络容灾能力的评估技术是指一种能够对网络的容灾性能做出相应评估的技术,这种技术应用在网络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及时发现网络的薄弱地方。相比以上介绍的应急通信技术,这些技术更加抽象,研究这些抽象但是实用的技术,使其最后能够真正应用于地震灾害救援现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的不同,与发达国家在救灾领域通信技术研究状况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近些年,由于国内破坏性灾害的频发和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对大震灾后的救灾以及应急通信保障的建设有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和指导意见。针对我国具体情况,很多该领域的科技人员开始研究适合我国实际需求的应急通信技术和管理体系。为了解决各应急通信平台的互相通信问题,出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协议的综合通信系统,并提出了如何构建灾后应急救援通信平台。有科研人员提出一种可将卫星通讯、AdHoc技术和Mesh技术相互融合的互连通信解决方案,它能够完成地震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任务的原因在于该平台能承担救灾现场与后方终端用户之间的互联互通,还能保障现场各移动(固定)终端之间能相互通信。近些年我国的灾害救援应急通信发展和建设也颇有成效,在突发自然灾害后不仅有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援队伍,军队也大量投入到了救援现场,包括军用卫星设备及通讯装备也应用到灾害救援现场。
虽然应急通信的研究和发展十分迅速,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是应急通信建设覆盖广度不够,中国的土地面积大人口多,想要进行整体的应急通信覆盖难度非常大,从经济上来说,实现全面覆盖也比较不划算。所以就导致在基层地区一旦出现问题,难以及时的恢复通信和协助救援,这一点从2008年汉川大地震就可以看出来。其次,针对灾害救援现场的应急通信指挥也亟待提高。此外,现有的应急通信基本还是通过2G时代的电话、传真、文件等传统方式,这早己不满足如今现代信息社会应急通信的工作性质和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及方法,通过发射设备采集并发送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然后利用中继设备将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转发至接收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射设备,所述发射设备包括: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编码;第一通信模块,用于将所述编码后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发送至中继设备;中继设备,包括:第二通信模块,用于将所述编码后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转发至接收设备;以及接收设备,包括:第三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由所述第二通信模块转发的一个或多个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
可选的,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包括语音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所述被困人员的语音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所述第三通信模块中的一者或多者为无线通信模块。
可选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块还用于发送通信需求指令;所述中继设备还包括:第四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所述通信需求指令,并响应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处于空闲状态,发送响应信号至所述通信需求指令的信号发射设备。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接收到所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所述信息采集模块采集所述被困信息。
可选的,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显示装置,用于响应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接收到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显示所述发射设备的装置编码。
可选的,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由所述中继模块转发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
可选的,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解码模块,用于对所述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解码;语音播放装置,用于对所述解码模块解码后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语音播放。
可选的,所述中继设备搭载在无人机上。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利用发射设备:采集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对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编码;将所述编码后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发送至中继设备;利用中继设备将所述编码后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转发至接收设备;以及利用接收设备接收由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一个或多个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
本发明利用发射设备采集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并进行编码,然后将编码后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发送至中继设备,通过中继设备转发编码后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至接收设备,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信息发送的速度,并通过合理设置中继设备的位置提高通信覆盖的广度。
本发明实施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实施例,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框图。
图2是ADPCM算法的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框图。
图4是ADPCM算法的原理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的原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框图,所述系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射设备,发射设备包括: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编码模块,用于对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编码;第一通信模块,用于将编码后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发送至中继设备;中继设备,包括:第二通信模块,用于将编码后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转发至接收设备;以及接收设备,包括:第三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由第二通信模块转发的一个或多个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
具体的,信息采集模块可用于采集被困人员的语音信息。采集到被困人员的语音信息后,可使用ADPCM算法或CELP算法对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编码压缩。CELP算法编码的压缩比为16:1。ADPCM(Adaptive 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是一种针对16bits(或8bits或者更高)声音波形数据的一种压缩算法,8bits采样的声音人耳是可以勉强接受的,而16bit采样的声音可以算是高音质了,因此通过采样16bit的声音数据并利用该算法可将声音流中的数据每次以4bit存储,压缩比为1:4,所以是一种低空间消耗、高质量高效率声音获得的好途径,且它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很简单。保存声音的数据文件后缀名为“.AUD”的大多用ADPCM压缩。ADPCM主要是针对连续的波形数据的,保存的是波形的变化情况,以达到描述整个波形的目的。可以理解,编码模块通过对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编码压缩,不仅可以降低空间消耗,还能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
ADPCM算法对线性PCM信号S(k)进行ADPCM压缩处理得到4位编码输出的I(k)编码的编码原理如图2所示,可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差值信号计算模块计算S(k)与自适应预测器的输出Se(k)的差值d(k),其中,
d(k)=S(k)-Se(k)。
(2)基于自适应量化标度因子Y(k),通过自适应量化模块对该d(k)-Y(k)进行量化,得到量化输出码流I(k),从而可输出给译码器。
(3)基于(2)计算出的I(k),通过量化标度因子自适应模块计算新的量化标度因子Y'(k)。
(4)基于I(k)和Y'(k),通过自适应反量化模块计算出新的差值dq(k)。
(5)差值dq(k)经过自适应预测器输出Se(k)作为下一条语音信号的预测值,如此回(1)。
本发明实施例利用发射设备采集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并进行编码,然后将编码后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发送至中继设备,通过中继设备转发编码后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至接收设备,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信息发送的速度,并通过合理设置中继设备的位置提高通信覆盖的广度,此外通过对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压缩编码,可降低空间消耗,并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框图,所述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射设备,发射设备包括: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编码模块,用于对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编码;第一通信模块,用于将编码后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发送至中继设备;中继设备,包括:第二通信模块,用于将编码后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转发至接收设备;以及接收设备,包括:第三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由第二通信模块转发的一个或多个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
作为一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发射设备还可包括存储单元,用于对采集到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存储,便于被困信息在中途丢失时直接进行调用。
其中,信息采集模块可包括语音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所述被困人员的语音信息,然后可使用ADPCM算法或CELP编码算法对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编码压缩,以降低空间消耗,并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ADPCM算法的原理及意义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具体阐述,在此不进行赘述。
第一通信模块还用于发送通信需求指令;中继设备还可包括:第四通信模块,用于接收通信需求指令,并响应于第二通信模块处于空闲状态,发送响应信号至第一通信模块,在第一通信模块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信息采集模块采集被困信息。
具体的,被困人员可先通过第一通信模块发送通信需求指令,第四通信模块接收到通信需求指令并在确定第二通信模块处于空闲状态后,返回响应信号至第一通信模块,以告知被困人员中继模块未被其他发射设备占用,可发送语音信息进行求救,此时信息采集模块可利用语音采集单元采集被困人员语音信息。若第一通信模块未接收到响应信号,则可知中继模块正被其他发射设备占用,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此时语音采集单元不可采集被困人员语音信息。
中继设备可搭载在无人机上,第一通信模块、第二通信模块、第三通信模块和第四通信模块中的一者或多者可为无线通信模块,可以理解,通过无人机搭载中继设备可降低地理环境对各通信模块进行无线通信的限制。无线通信模块可采用可自组网的lora通信模块,例如可包括AS32-DTU-1W无线数传装置。在无线模块的应用中,可先对无线通信模块的TXD和RXD进行直连以验证无线模块是否能正常工作。
通过无人机进行应急通信是一种新兴的应急通信技术,无人机通信与普通的陆地通信也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例如都有着基站、终端、传播干扰以及传播模型等等,而本发明不同之处在于在无人机上搭载中继设备,从而对地面通信设备发送的信息进行空中转发,实现不受复杂地形影响的应急通信。相比以往陆地车载基站更快更高效。
鉴于建设广覆盖的应急通信网难度太大,急需新的应急通信技术改变这一传统方法。无人机被称为空中机器人,从1917年诞生到现在约100年间,无人机技术发展飞速,特别是在通信领域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无人机系统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无人机最初当时只是用来做训练之用,来训练防空炮手,而发展到现在,功能己经远不止这些,它己经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人类服务。除了在军事上可以用作侦察机和靶机这个小方面的需求之外,无人机真正的应用前景是和如今的民生行业应用相结合,例如在农业、航拍以及应急通信等方面,无人机的价值得到了本质性的提升。而在这所有的行业中,无人机通信的关键技术是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在如今的无人机应用中,基本要依赖地面信号进行控制,并且向地面回传部分信号以实现。而如果将无人机和应急通信相结合,将无人机作为临时基站以维持基站损毁地区的通信能力,则完美的解决了现有应急通信遇到的几大瓶颈。
无人机应急通信部署简单,并不需要实时维护,功率较低,只需要在平时设定日常维护周期即可。另外与部署庞大的应急通信网络相比经济成本小,通信能力强,且可以结合无线通讯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的应急通信,实现实时视频传输等等。作为一优选实施例,可利用无人机进行应急网络拓扑建立无人机基站,无人机基站可以呈现蜂窝状排列。
接收设备还可包括存储设备,用于存储由中继模块转发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
接收设备还可包括显示装置,用于响应于信号接收装置接收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显示发射设备的装置编码,以告知解救人员被困信息由什么编码的装置发送。
接收设备还可包括:解码模块,用于对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解码;及语音播放装置,用于对解码模块解码后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语音播放。
相应的,解码模块可利用ADPCM或CELP算法对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解码。
具体的,如图4所示,ADPCM的解码过程其实包含在了编码算法中,生成编码输出I(k)之后的工作即为译码器所做工作。就译码器的处理过程而言,每当从编码器接收到一个压缩字I(k)后,则依照如下方式进行译码:
(1)I(k)通过量化标度因子自适应模块计算新的量化标度因子Y(k)。
(2)依据(1)计算出的新的Y(k),I(k)通过自适应反量化模块计算出新的差值dq(k)
(3)差值dq(k)经过自适应预测器输出值So(k),即为此条语音信号的输出值,然后又回到第(1)步。
通过上述解码过程即可还原被困人员发送的被困信息。此外,如果期望在解压缩后得到的声音信号为立体声信号,则在采样时,需要通过两个声道对采集的声音信号进行分别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利用发射设备采集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并进行编码,然后将编码后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发送至搭载有中继设备的无人机上,然后转发至接收设备,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降低空间消耗,提高信息发送的速度,同时利用无人机部署简单,且对环境要求不高的特点,通过合理分布无人机的位置可提高通信覆盖的广度,实现灾害现场通信的及时恢复。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示意图,所述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射设备,所述发射设备用于:采集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对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发送至无人机;无人机,用于将编码后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转发至接收装置;以及接收装置,用于接收转发的一个或多个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
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可为语音信息,发射设备可为手持式移动设备,便于被困人员随身携带。
对于一些不便于建设通信基站的海拔较高或地势崎岖的山地区域,利用无人机体积小且可操纵的特点,可合理布置无人机位置,能在不依靠网络、基站等条件的协助避开一些难以穿透的障碍物,实现远距离无障碍语音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的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的原理图。所述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被困信息可例如为被困人员的语音信息,可通过AIC芯片以8K/s的采样频率进行采集;DSP1芯片,可为DSP5509芯片,用于接收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并进行存储、压缩编码和发送,其中,存储位置可为SDRAM,编码可采用ADPCM或CELP算法;第一无线模块,用于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将压缩编码后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转发至中继设备;中继设备,用于接收压缩编码后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该中继设备可搭载在无人机上,中继设备可包括DSP5509芯片;第二无线模块,用于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将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发送至DSP2芯片;DSP2芯片,可为DSP5509芯片,用于接收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并进行存储、解码,存储位置可为SDRAM,解码可采用ADPCM或CELP算法;语音播放模块,可包括AIC23芯片,用于将还原的信号通过AIC23芯片转换成音频信号播放出来;LCD显示,用于接收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后,显示发射设备的装置编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的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灾区的通讯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701,第一通信模块发送通信需求指令。
步骤S702,判断是否第四通信模块接收到通信需求指令,且第二通信模块处于空闲状态,若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703,反之继续判断。
步骤S703,发送响应信号至所述第一通信模块。
具体的,被困人员可先通过第一通信模块发送通信需求指令,第四通信模块接收到通信需求指令并在确定第二通信模块处于空闲状态后,返回响应信号至第一通信模块,以告知被困人员中继模块未被其他发射设备占用,可发送语音信息进行求救,此时信息采集模块可利用语音采集单元采集被困人员语音信息。若第一通信模块未接收到响应信号,则可知中继模块正被其他发射设备占用。
步骤S704,判断第一通信模块是否接收到响应信号,若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705,反之继续判断。
步骤S705,信息采集模块采集被困信息。
其中,被困信息可为被困人员的语音信息。
步骤S706,存储被困信息。
步骤S607,对被困信息进行编码。
具体的,可使用ADPCM算法或CELP编码算法对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编码压缩,以降低空间消耗,并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
步骤S708,利用第一通信模块将被困信息发送至中继设备。
步骤S709,利用中继设备将被困信息转发至接收设备。
具体的,中继设备可搭载在无人机上,负责对传输过来的信息准确无误地进行转发。第一通信模块、第二通信模块、第三通信模块和第四通信模块中的一者或多者可为无线通信模块,可以理解,通过无人机搭载中继设备可降低地理环境对各通信模块进行无线通信的限制。
步骤S710,存储被困信息。
步骤S711,对被困信息进行解码。
相应的,可利用ADPCM或CELP算法对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解码。
步骤S712,对被困信息进行语音播放,以还原原来的音频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灾区的通讯方法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的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实施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单片机、芯片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一个或多个发射设备,所述发射设备包括:
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
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编码;
第一通信模块,用于将所述编码后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发送至中继设备;
中继设备,包括:
第二通信模块,用于将所述编码后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转发至接收设备;以及
接收设备,包括:
第三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由所述第二通信模块转发的一个或多个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包括语音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所述被困人员的语音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所述第三通信模块中的一者或多者为无线通信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模块还用于发送通信需求指令;
所述中继设备还包括:第四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所述通信需求指令,并响应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处于空闲状态,发送响应信号至所述第一通信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接收到所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所述信息采集模块采集所述被困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
显示装置,用于响应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接收到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显示所述发射设备的装置编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
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由所述中继模块转发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
解码模块,用于对所述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解码;
语音播放装置,用于对所述解码模块解码后的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语音播放。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搭载在无人机上。
10.一种用于灾区的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利用发射设备:
采集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
对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进行编码;
将所述编码后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发送至中继设备;
利用中继设备将所述编码后的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转发至接收设备;以及
利用接收设备接收由所中继设备转发的一个或多个所述被困人员的被困信息。
CN201910470235.XA 2019-05-31 2019-05-31 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及方法 Pending CN1101661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70235.XA CN110166113A (zh) 2019-05-31 2019-05-31 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70235.XA CN110166113A (zh) 2019-05-31 2019-05-31 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6113A true CN110166113A (zh) 2019-08-23

Family

ID=67630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70235.XA Pending CN110166113A (zh) 2019-05-31 2019-05-31 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6611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9309A (zh) * 2020-11-24 2021-03-05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主动诱导式无线自组织网络构建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4302385A (zh) * 2021-12-31 2022-04-08 西南交通大学 基于自适应ldpc与定向天线的灾害自救应急通信设备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10348A (ja) * 2001-06-29 2003-01-14 Teruya:Kk 地下又は建築構造物内における災害情報等の収集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CN101483901A (zh) * 2009-02-25 2009-07-1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的拓扑控制方法
CN101909270A (zh) * 2010-08-20 2010-12-08 北京中运人安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现场无线通信指挥系统
WO2012101098A1 (en) * 2011-01-27 2012-08-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and device for positioning a trapped individual in case of emergency
WO2015183152A1 (en) * 2014-05-28 2015-12-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relaying user data orthogonally for different users
JP2017033432A (ja) * 2015-08-05 2017-02-09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地域防災情報システム
CN206195781U (zh) * 2016-11-30 2017-05-24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红河供电局 一种实现应急通信的系统
CN107401423A (zh) * 2017-07-14 2017-11-28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
CN206807440U (zh) * 2017-06-20 2017-12-26 三峡大学 一种野外生存求救信号发生与接收装置
CN109618292A (zh) * 2018-11-05 2019-04-12 珠海派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ora无线通信方法、系统、中继方法及设备
CN209881789U (zh) * 2019-05-31 2019-12-31 北京工商大学 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10348A (ja) * 2001-06-29 2003-01-14 Teruya:Kk 地下又は建築構造物内における災害情報等の収集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CN101483901A (zh) * 2009-02-25 2009-07-1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的拓扑控制方法
CN101909270A (zh) * 2010-08-20 2010-12-08 北京中运人安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现场无线通信指挥系统
WO2012101098A1 (en) * 2011-01-27 2012-08-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and device for positioning a trapped individual in case of emergency
WO2015183152A1 (en) * 2014-05-28 2015-12-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relaying user data orthogonally for different users
JP2017033432A (ja) * 2015-08-05 2017-02-09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地域防災情報システム
CN206195781U (zh) * 2016-11-30 2017-05-24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红河供电局 一种实现应急通信的系统
CN206807440U (zh) * 2017-06-20 2017-12-26 三峡大学 一种野外生存求救信号发生与接收装置
CN107401423A (zh) * 2017-07-14 2017-11-28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
CN109618292A (zh) * 2018-11-05 2019-04-12 珠海派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ora无线通信方法、系统、中继方法及设备
CN209881789U (zh) * 2019-05-31 2019-12-31 北京工商大学 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9309A (zh) * 2020-11-24 2021-03-05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主动诱导式无线自组织网络构建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2449309B (zh) * 2020-11-24 2021-06-08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主动诱导式无线自组织网络构建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4302385A (zh) * 2021-12-31 2022-04-08 西南交通大学 基于自适应ldpc与定向天线的灾害自救应急通信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1344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ire ground entry control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CN102075893B (zh) 基于移动蜂窝电话网和Ad-hoc网的应急通信系统
US10110463B2 (en)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device for multipl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CN103369475B (zh) 一种基于北斗卫星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CN105472557A (zh) 基于北斗gps双模定位的td-lte应急通信终端和监控指挥系统
CN202838441U (zh)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内涝交通疏导与救援指挥系统
CN102006574A (zh) 一种基于无线自组网的一体化异构应急通信网络
US9693206B2 (en) System for providing high-efficiency push-to-talk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large groups over large areas
CN110166113A (zh) 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及方法
CN110380762B (zh) 一种计算与通信融合的大规模接入方法
CN103856891A (zh) 一种发送求救信号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Zhang et al. Green hybrid satellite terrestrial networks: Fundamental trade-off analysis
CN106961657A (zh) 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及通信方法
CN108124235A (zh) 指挥系统及指挥方法
CN209881789U (zh) 用于灾区的通讯系统
CN112601184B (zh) 便携式野外移动应急通信系统
CN104735628B (zh) 一种特殊区域火场无线支援组件系统和方法
CN112929505A (zh) 一种基于融合通信技术的高速公路应急调度系统
CN204795008U (zh) 一种游客定位通信装置
CN207283533U (zh) 一种基于电力应急集群通信技术的融合指挥系统
CN205901741U (zh) 通讯系统
Chen et al. A personal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service for smartphones using FM transmitters
CN110299145A (zh) 一种单兵现场监控取证系统
CN206041995U (zh) 新型基站
CN112423367A (zh) 一种可背负式自组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