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6085A -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6085A
CN110166085A CN201910363779.6A CN201910363779A CN110166085A CN 110166085 A CN110166085 A CN 110166085A CN 201910363779 A CN201910363779 A CN 201910363779A CN 110166085 A CN110166085 A CN 1101660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user
downlink data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637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6085B (zh
Inventor
张希
陈磊
颜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6377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660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66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60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60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60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with predefined switching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16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in which the time allocation to individual channels within a transmission cycle is variable, e.g. to accommodate varying complexity of signals, to vary number of channels transmitted
    • H04J3/1694Allocation of channels in TDM/TDMA networks, e.g. distributed multiplex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04L1/0008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by supplementing frame payload, e.g. with padding b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based on age of data to be s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5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 usage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在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内引入时分复用的传输方式;利用宽波束向当前传输时间间隔所服务的用户发送控制信号;将用户分组并利用不同的窄波束向不同的用户组发送数据信号。通过在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内引入时分复用和利用宽、窄波束分别传输控制信号和数据信号,从而可以避免仅仅基于频分复用的传输方案所带来的吞吐率瓶颈。

Description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通过使用更大的带宽来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无线通信系统开始向更高的频段迁移。可以将6GHz以下的频谱称为低频(Low frequency,LF),将6至100GHz的频谱称为高频(High frequency,HF)。如何有效的利用高频是当前通信业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相比于低频通信,高频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路径损耗更加严重。因此,高频信号的传播距离较短,处于固定位置的高频基站无法有效的为高速移动中的设备提供服务。基于这一点,目前认为下一代蜂窝通信系统有较大可能采用高低频混合组网的模式:由低频基站提供远距离的信号覆盖和高移动性的支持,由高频基站在热点区域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服务。图1为现有技术中简单组网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个基站可以与多个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同时进行通信。而在未来通信系统中,该基站可以是高频基站、低频基站或高低频混合基站。为了有效的支持这一工作模式,未来通信系统的设计将会寻求高低频在数据帧结构的时间粒度上的一致性,便于跨频段的调度。这里所说的一致性包括:1.高低频采用相同的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2.高低频采用相同的周期发送用于调度和反馈的控制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频和低频中传输的数据格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低频工作的通信系统具有系统带宽相对较窄和传输速率相对较低的特性。例如,在第四代无线本地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和第四代蜂窝通信系统即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这两个当前最常用的通信标准中,系统的带宽通常为数十兆赫兹(Megahertz,MHz),传输速率通常为数百兆比特每秒(Megabit per second,Mbps)。相比而言,高频通信可以使用更多的频率资源,如采用从数百到数千MHz不等的系统带宽,提供高达数个吉比特每秒(Gigabit per second,Gbps)的传输速率。同时,在高频通信中通常使用波束赋形形成的定向波束发送信号,利用波束赋形带来的信号增益对抗较高的路径损耗并且增加信号的覆盖范围。
图2为定向波束信号经过一定的传播距离后的覆盖范围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高频通信系统中所使用的定向波束信号经过一定的传播距离后将会覆盖较大的面积,在该波束覆盖的范围内可能存在多达上百个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结合前面的讨论可以总结出,高频通信系统既需要能够支持为单个用户提供速率高达数Gbps的数据传输服务,也需要能够支持同时为数量较多的用户提供中低速率的数据传输服务。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高频通信系统需要拥有较高的调度自由度。
在前面提到的高低频采用相同的传输时间间隔(如250us)的前提下,由于高频系统具有较大的带宽,在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内,高频链路可以传输一个巨大的数据包。如果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包进行多用户数据传输的话,这就需要较高的调度自由度。同时,现有技术中当前被服务的多个用户必须处于基站所产生的同一个定向波束内,则该系统无法进一步获得采用更窄的波束传输信号所带来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增益,也就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吞吐率。也就是说,现有技术无法提供高频通信所需的较高的调度自由度,同时也将会为系统的吞吐率设置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通过在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内引入时分复用和利用宽、窄波束分别传输控制信号和数据信号,可以提高系统吞吐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生成下行数据帧,其中,所述数据帧的时长为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
所述下行数据帧包括位于头部的控制部分和用于传输多用户数据的数据部分,其中,所述多用户数据中至少两个用户数据的时间资源是不同的;
所述控制部分携带分配给所述多用户数据中各个用户数据的时间和频率位置信息;
发送所述下行数据帧。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行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处理器、发射机及总线,其中所述处理器及发射机通过所述总线连接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处理器用于生成下行数据帧,其中,所述数据帧的时长为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所述下行数据帧包括位于头部的控制部分和用于传输多用户数据的数据部分,其中,所述多用户数据中至少两个用户数据的时间资源是不同的;所述控制部分携带分配给所述多用户数据中各个用户数据的时间和频率位置信息;
所述发射器用于发送所述下行数据帧。
通过在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内引入时分复用,可以为高频通信系统提供更高的调度自由度,在高用户密度和低速率要求的场景中降低每个用户所承受的调度时延。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给出了进一步的描述如下:
可选地,所述数据部分占用的时间和频率资源按预设的粒度划分时频资源块并对所述时频资源块编号;所述所述多用户数据中各个用户数据所占用的时间和频率位置信息为各个用户数据所占用的一个或多个时频资源块的编号。
可选地,所述数据部分包括多个用户组数据,所述多个用户组数据通过时分的方式复用。
可选地,不同的用户组数据使用不同的波束发送。
通过结合时分复用的方法,采用不同的窄波束给不同的用户组发送信号,可以更具针对性地对处于同一窄波束内的用户进行信号传输,从而可以避免仅仅基于频分复用的宽波束传输方案所带来的吞吐率瓶颈,并且利用窄波束传输所带来的功率增益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率。
可选地,使用第一波束发送所述控制部分;使用第二波束发送所述数据部分,其中,所述第二波束与所述第一波束不同。
可选地,不同的波束可以有不同的波束配置,其中,波束配置包括波束宽度和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第二波束的波束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波束的波束宽度;或者,所述第二波束的波束方向和所述第一波束的波束方向是不同的。
通过采用宽波束发送控制信号的方法,可以提高控制信号的接收稳定性,降低其对用户移动的敏感程度。
可选地,不同的用户组数据之间预留用于波束切换的时间区间或冗余信号。
可选地,所述控制部分和所述数据部分之间预留用于波束切换的时间区间或冗余信号。
可选地,将所述下行数据帧所占据的时间资源划分为多个数据块,所述多个数据块中的一个或多个被用来进行波束切换。进一步地,可以对所述多个数据块进行编号,通过所述控制部分指示用于进行波束切换的数据块的编号。
可选地,当利用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多载波波形传输所述下行数据帧时,所述冗余信号为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或者,当利用基于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的单载波波形传输所述下行数据帧时,所述冗余信号为SC-FDMA符号的循环前缀。
同时,本发明提供的下行数据传输方法能够更高效的支持高频通信和低频通信采用相同的传输时间间隔和控制信令周期,便于跨频段的调度操作和数据业务的转移和切换操作。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送信号的方法,包括:
生成下行数据帧,其中,在当前传输时间间隔的开始位置为下行控制信号,所述下行控制信号包含对多个用户的调度信息;
在当前传输时间间隔的后续位置将给多个用户的待发送数据映射到所述调度信息所表征的时间和频率资源位置,其中,至少存在两个用户的待发送数据经过映射后所处的时间资源位置不同;
对映射后的整个传输时间间隔上的下行数据帧进行调制并发送出去。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收信号的方法,包括:
对下行控制信号进行解调,获取其中对多个用户的调度信息;
根据所述调度信息,获取发送给当前用户的数据所处的时间和频率资源位置信息,并利用所述位置信息从接收信号中恢复发送给当前用户的数据。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送信号的方法,包括:
在当前传输时间间隔的开始位置使用第一种波束配置发送下行控制信号;
在当前传输时间间隔的后续位置使用第二种波束配置发送下行数据信号,其中,所述第二种波束配置与所述第一种波束配置不同。
可选地,所述波束配置包括波束宽度和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第二种波束配置与所述第一种波束配置不同包括:所述第二种波束配置的波束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种波束配置的波束宽度。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送信号的方法,包括:
在当前传输时间间隔的第一时间资源位置使用第一种波束配置发送下行控制信号,所述第一时间资源位置是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中的一段时间资源所对应的时间位置;
在当前传输时间间隔的第二时间资源位置使用第二种波束配置发送下行数据信号,所述第二时间资源位置是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中除所述第一时间资源位置以外的一段时间资源所对应的时间位置;
在当前传输时间间隔的第三时间资源位置使用第三种波束配置发送下行数据信号,所述第三时间资源位置是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中除所述第一时间资源位置和所述第二时间资源位置以外的一段时间资源所对应的时间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种波束配置的波束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种波束配置的波束宽度;所述第三种波束配置的波束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种波束配置的波束宽度;所述第三种波束配置的波束宽度不等于所述第二种波束配置的波束宽度或者所述第三种波束配置的波束方向和所述第二种波束配置的波束方向不同。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送信号的方法,包括:
在当前传输时间间隔的开始位置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包括用于指示用于波束切换的时间资源的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所包括的用于指示用于波束切换的时间资源的位置信息,发送下行数据并在相应时间资源位置进行波束切换。
第八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送下行数据的方法,包括:
生成下行数据帧,其中,所述数据帧的时长为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
所述下行数据帧包括位于头部的控制部分和用于传输多用户数据的数据部分,其中,使用第一种波束配置发送所述控制部分;使用第二种波束配置发送所述数据部分,其中,所述第二种波束配置与所述第一种波束配置不同;
发送所述下行数据帧。
可选地,所述波束配置包括波束宽度和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第二种波束配置的波束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种波束配置的波束宽度;或者,所述第二种波束配置的波束方向和所述第一种波束配置的波束方向是不同的。在阅读了以下各附图中图示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明白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这些及其它目的和优点。
通过采用宽波束发送控制信号的方法,可以提高控制信号的接收稳定性,降低其对用户移动的敏感程度。通过采用不同的窄波束给不同的用户组发送信号,可以更具针对性地向处于同一窄波束内的用户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可以避免仅仅基于频分复用的宽波束传输方案所带来的吞吐率瓶颈,并且利用窄波束传输所带来的功率增益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率。
附图说明
附图包含在并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中相同的数字描绘相同的元件,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内容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现有技术中简单组网示意图;
图2为定向波束信号经过一定的传播距离后的覆盖范围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数据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高频信号传输方法对应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高频信号传输方法对应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不同宽度的波束传输不同类型的数据的方案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高频信号传输方法对应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高频信号传输方法对应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留波束切换时间资源的方案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预留波束切换时间资源的方案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行数据传输设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虽然会结合这些实施例进行描述,但可以理解的是它们并不用于将本发明限制于这些实施例。相反,本发明公开旨在覆盖可能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替代技术、修改和等同技术。另外,在以下本发明的详细描述中,阐述了许多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透彻理解。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实际应用中,可以不包括本发明的这些特定细节。在其它实例中没有详细描述众所周知的方法、流程、部件和电路,以免对本发明的各方面造成不必要地模糊。
图3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数据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现有的用于低频的第四代蜂窝通信系统中,从基站发给多个用户的下行数据帧的基本结构包括控制信号和多用户数据。其中,用于承载控制信息的控制信号的发送周期与基本的传输时间间隔一致。同时,发送给各个用户的数据均占满整个传输时间间隔内除控制信号持续时间以外的其它时间资源;各个用户的数据占用互不交叠的频率资源。也就是说,在一个传输时间间隔以内,基站通过频分复用的方式向多个用户发送数据。这一方案同样可以被高频通信所采用。
如果按照前面描述的在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内采用频分的方式复用多个用户的方案,能够同时发送的用户数据的数量有限,无法应对前面提到的用户较多的场景。也就是说,在高频通信中如果仅仅使用频分复用的方法,存在用户调度的自由度不足的问题。如果将不同的用户的数据放到不同的传输时间间隔中发送,则每个用户所经历的调度时延较大,系统无法为每个用户提供低时延的数据传输服务。同时,高频通信系统使用波束赋形的方法利用所形成的定向波束发送信号以提高接收信号的强度和增大小区的覆盖范围。如果在高频通信系统的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内仅仅采用频分复用的方式复用多个用户的数据,那么当前被服务的多个用户必须处于基站所产生的同一个定向波束内,则该系统无法进一步获得采用更窄的波束传输信号所带来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增益,也就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吞吐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解决高频通信中用户密度较高时在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内仅使用频分复用所带来的调度自由度不足和系统吞吐率不高的瓶颈,以及将不同用户的数据调度在不同的传输时间间隔中发送所带来的调度时延较大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也可称为信号传输方法,例如下文中的高频信号传输方法。
在高频通信中,由波束赋形产生的定向波束具有一定的角度域宽度特征,通常由功率增益衰减至峰值增益的一半时的角度来确定,又称3dB波束宽度(以下简称波束宽度)。对于3dB波束宽度较宽的波束(如25°以上,以下称宽波束),其具有信号功率增益相对较低,但是覆盖范围较广的特征。这种宽波束可以用于发送控制信号,因为控制信号通常采用低阶调制而不需要较高的信号功率,同时宽波束覆盖广的特性可以保证控制信号被可靠的接收,对用户的移动不敏感。对于3dB波束宽度较窄的波束(如6°以下,以下称窄波束),其具有信号功率增益极高,但是覆盖范围较小的特征。这种窄波束可以用于发送数据信号,因为为了提高吞吐率,数据信号通常采用高阶调制而需要较高的信号功率增益,对可靠接收的要求相比于控制信号较低。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在单个传输时间间隔内采用频分和时分复用的方式来传输多个用户的数据,并且结合新引入的时分复用方式采用更灵活的波束配置方案来传输待发送的数据(其中,波束配置方案可以指发送某一部分数据所采用的特定的波束宽度和/或特定的波束方向)。具体地,可以在每个传输时间间隔的开始位置所包含的控制信号中,携带发送给各个用户的数据在本次传输时间间隔内所占用的时间和频率资源位置等信息(也就是说,携带多用户数据的时频资源信息),并且在后续的数据信号中按照控制信号携带的信息的指示映射各个用户的数据信号。通过这种方案,可以达到在降低调度时延的同时提高系统整体的调度自由度和数据吞吐率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还包括在传输控制信号的阶段使用宽波束发送控制信号以提高控制信号接收的可靠性;在发送数据信号的阶段,将当前控制信号的覆盖范围内所服务的用户按照其相对于基站所处的角度进一步分组,针对各组用户使用窄波束来传输数据信号以提高接收信号的功率从而通过使用高阶调制达到增加系统吞吐率的目的。通过在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内引入时分复用和利用宽、窄波束分别传输控制信号和数据信号,从而可以避免仅仅基于频分复用的传输方案所带来的吞吐率瓶颈。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应用与高频通信系统,在低频通信系统或高低频混合通信系统中也可用于。下面以高频基站为例进行实施例的描述,但是高频基站也可换成低频基站,或高低频混合基站,对应发送的信号也就可以为低频信号或高低频混合信号;同时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类比应用于WiFi系统。
实施例一
高频基站(可以指工作在高频频段的基站)在单个下行传输时间间隔的开始位置为控制信号(也就是说,控制信号位于一个传输时间间隔的头部),在控制信号中携带当前服务的各个用户的数据在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中所占用的时间和频率位置等信息。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高频信号传输方法对应的帧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单个传输时间间隔内的下行数据帧的数据部分占用的时间资源分为三部分,其中用户1-3的数据分别占用一部分时间资源,当然用户数也可以为两个或三个以上。另外,数据部分占用的时间资源也可以分为两部分或三个以上部分。通过对单个传输时间间隔的时间资源进行划分,使得不同用户的数据可以通过时分的方式复用(例如图4中的用户1的数据和用户2的数据)。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将频率资源划分为一个或多个频带,使得不同用户的数据可以通过频分的方式复用(例如图5中的用户5的数据和用户6的数据)。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高频信号传输方法对应的帧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基站按照控制信号中携带的各个用户的数据所占用的时间和频率位置等信息,将各个用户的数据映射到相应的位置。具体地,基站(或高频基站)生成下行数据帧,其中,数据帧的时长为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该下行数据帧包括位于头部的控制部分(例如图5中的控制信号)和用于传输多用户数据的数据部分(例如图5中的用户1-12的数据),其中,多用户数据中至少两个用户数据的时间资源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至少有两个用户的数据占用不同的时间资源,如图5中的用户1的数据和用户5的数据占用了不同的时间资源);其中控制部分携带所述多用户数据中各个用户数据所占用的时间和频率位置信息,该信息可以为某个用户数据所处的时间和频率位置的范围,也可以为某个用户数据所处的时间和频率位置的起始位置和数量;发送该下行数据帧。进一步的,基站将该下行数据帧进行调制,形成待发送的信号,并且通过中射频链路发送出去。对于当前某一个用户,其首先解调接收到的信号中的控制信号部分,确定基站发送给该用户的数据在当前传输时间间隔内所处的时间和频率位置,然后进行数据解调以恢复该用户的数据。
实施例二
高频基站对当前传输时间间隔内需要服务的用户按照其相对于基站的角度进行分组,在角度上接近的用户放在同一个用户组内。然后,基站通过时分的方式向多个用户组传输数据,针对每个用户组采用不同的发送波束,并且在时分的分界点进行波束切换。每个用户组内的各个用户的数据占用不同的频率资源。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不同宽度的波束传输不同类型的数据的方案示意图,如图6所示,可以将在相对于基站的角度上接近的用户放在同一个用户组内。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高频信号传输方法对应的帧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同一个用户组的数据可以用同一种波束进行传输。具体地,对于图7中所示的用户,用户1至4构成前面提到的第一个用户组,用户5至9构成前面提到的第二个用户组,用户9至12构成前面提到的第三个用户组。这三组用户的数据通过时分的方式复用在一起。对于位于本次传输时间间隔开始位置的控制信号,基站采用宽波束的方式进行传输。对于后续的数据信号,基站采用窄波束的方式进行传输。对于不同的用户组的数据,基站采用不同方向和宽度的窄波束进行传输,例如,图7中第一个用户组用窄波束1进行传输,第二个用户组用窄波束2进行传输,第三个用户组用窄波束3进行传输。其中,窄波束1-3的波束方向和波束宽度可以不同。由于各个用户组相对于基站所处的角度中心和范围不同,基站所使用的多个窄波束的方向和宽度也就不同。通过这样的传输方案,基站可以充分的利用窄波束所带来的功率增益来给每个用户组提供更高的接收信号功率,从而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率。在发送前后两个用户组的数据之间的时刻,基站可能需要进行波束切换。因此,如图7所示,基站在前后两个用户组的数据之间预留了用于波束切换的时间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宽波束和窄波束是个相对概念。一般地,以25度为界,3dB波束宽度大于25度的波束可以认为是宽波束,3dB波束宽度小于25度的波束可以认为是窄波束。当然,这里的界限25度可以为其它的值。同时,宽窄波束的配置和概念也可以由基站灵活的确定。如图7中的宽波束需要覆盖用户1-4所在的用户组、用户5-8所在的用户组以及用户9-12所在的用户组,覆盖范围较大,因此可以称为宽波束。而窄波束1只需覆盖用户1-4所在的用户组即可,覆盖范围较小,因此可以称为窄波束。
对于当前某一个用户,其首先解调接收到的信号中的控制信号部分,确定基站发送给该用户的数据在当前传输时间间隔内所处的时间和频率位置,然后进行数据解调以恢复该用户的数据。
实施例三
高频基站对当前传输时间间隔内需要服务的用户按照其相对于基站的角度进行分组,在角度上接近的用户放在同一个用户组内。然后,基站通过时分的方式向多个用户组传输数据,针对每个用户组采用不同的发送波束,并且在时分的分界点进行波束切换。每个用户组内的各个用户的数据占用不同的频率资源。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高频信号传输方法对应的帧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基站按照预先约定的规则将单个传输时间间隔中的时间和频率资源按照预设的最小粒度分块并且进行编号。基站在单个传输时间间隔的开始位置为控制信号,并在控制信号中携带用于传输各个用户的数据所使用的资源块的编号。其中,发送给某个用户的数据可能占用一个或多个资源块。基站按照控制信号中携带的资源块编号将各个用户的数据映射到相应的位置,形成下行数据帧,并对该下行数据帧进行调制形成待发送的信号,并且通过中射频链路发送出去。对于当前某一个用户,其首先解调接收到的信号中的控制信号部分,确定基站发送给该用户的数据所处的资源块编号。然后,该用户根据预先约定的映射规则确定基站发送给该用户的数据在本次传输时间间隔中所处的时间和频率资源的位置,然后进行数据解调以恢复该用户的数据。
进一步地,基站可以对当前传输时间间隔内需要服务的用户按照其相对于基站的角度进行分组,在角度上接近的用户放在同一个用户组内。然后,基站通过时分的方式向多个用户组传输数据,针对每个用户组采用不同的发送波束,并且在时分的分界点进行波束切换。每个用户组内的各个用户的数据占用不同的频率资源。具体地,如图8所示,按照预先约定的规则,基站根据当前传输时间间隔所服务的用户组的数量将当前传输时间间隔除控制信号以外的部分分割为数量与当前用户组数量相同的多个时间资源块(例如图8中的时间资源块1-3),并在这些时间资源块之间预留用于波束切换的时间资源。对于位于本次传输时间间隔开始位置的控制信号,基站采用宽波束的方式进行传输。对于后续的数据信号,基站采用窄波束的方式进行传输。对于不同时间资源块内的数据,基站采用不同方向和宽度的窄波束进行传输(例如图8中,时间资源块1用窄波束1进行传输,时间资源块2用窄波束2进行传输,时间资源块3用窄波束3进行传输)。在发送相邻两个用户组的数据之间的时刻(或时间区间),基站可能需要进行波束切换。
对于当前某一个用户,其首先解调接收到的信号中的控制信号部分,确定基站发送给该用户的数据所处的时间和频率资源块编号。然后,该用户根据预先约定的映射规则确定基站发送给该用户的数据在本次传输时间间隔中所处的时间和频率资源的位置,然后进行数据解调以恢复该用户的数据。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二和三中,基站在单个传输时间间隔中采用了宽波束发送控制信号和不同的窄波束向不同方向的用户组发送数据信号。这一过程涉及了波束切换的操作。在波束切换的过程中,基站无法有效的传输信号。因此,需要为波束切换预留一定的时间资源(或一段时间区间)或者提供一定的冗余信号避免波束切换给信号传输带来较大的失真。本实施例给出两种为波束切换预留时间资源或者冗余信号的方式。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留波束切换时间资源的方案示意图,如图9所示,单个传输时间间隔中的时间资源被划分为若干个数据块并且按数据块发送,其中,本发明并不限定数据块的划分粒度或者数据块的持续时间。对这些数据块进行编号(例如图9中,窄波束1中的数据块被编号为2-7),将其中某些特定的数据块预留为波束切换的用途(例如图9中,数据块1和数据块8),不发送信号。在这种方案下,基站可以在单个传输时间间隔的开始位置的控制信号中声明这些不发送信号的数据块的编号(例如图9中的编号1和8)。用户可以利用这一信息确定接收到的信号中的有效数据的时间位置,也可以利用这一信息确定实施例三和四中提到的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中的时间资源块的数量和位置等信息,便于进行后续的信号解调和恢复。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基站可以简单的将预留给波束切换的符号空置,且不在控制信号中声明这些符号的编号,由用户根据接收信号的幅度确定空置符号的位置,以获得前面提到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后续的信号解调和恢复。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预留波束切换冗余信号的方案示意图,如图10所示,如果采用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的多载波波形或者基于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SC-FDMA)的单载波波形传输信号,通常会在每个OFDM或SC-FDMA符号的前面添加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以对抗多径信道。这种循环前缀在接收机通常会被简单的去掉。为了给波束切换提供冗余信号,可以对这些OFDM或SC-FDMA符号进行编号并且将部分OFDM或SC-FDMA符号的循环前缀加长,便于基站在这些长循环前缀上进行波束切换。在这样的信号传输方案下,即使这些具有长循环前缀的OFDM或SC-FDMA符号的循环前缀由于波束切换的影响在接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其对抗多径信道的能力损失不大,对系统整体的解调性能的影响也不大。在这种方案下,基站可以在单个传输时间间隔的开始位置的控制信号中携带采用长循环前缀的OFDM或SC-FDMA符号的编号。用户可以利用这一信息确定接收到的信号中除循环前缀以外的有效数据的时间位置,也可以利用这一信息确定实施例二和三中提到的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中的时间资源块的数量和位置等信息,便于进行后续的信号解调和恢复。
本发明提供的高频通信的下行信号传输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内引入时分复用,可以为高频通信系统提供更高的调度自由度,在高用户密度和低速率要求的场景中降低每个用户所承受的调度时延;通过采用宽波束发送控制信号的方法,可以提高控制信号的接收稳定性,降低其对用户移动的敏感程度;通过结合时分复用的方法,采用不同的窄波束给不同的用户组发送信号,可以更具针对性地向处于同一窄波束内的用户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可以避免仅仅基于频分复用的宽波束传输方案所带来的吞吐率瓶颈,并且利用窄波束传输所带来的功率增益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率。同时,本发明提供的高频通信的下行信号传输方法能够更高效的支持高频通信和低频通信采用相同的传输时间间隔和控制信令周期,便于跨频段的调度操作和数据业务的转移和切换操作。
相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下行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下行数据帧,其中,所述数据帧的时长为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所述下行数据帧包括位于头部的控制部分和用于传输多用户数据的数据部分,其中,所述多用户数据中至少两个用户数据的时间资源是不同的;所述控制部分携带所述多用户数据中各个用户数据所占用的时间和频率位置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下行数据帧。
上述装置实施例中涉及到的一些技术特征,例如:传输时间间隔,控制部分,数据部分等,以及其他进一步的描述(如宽波束,窄波束,波束切换,波束配置等),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涉及到的一些技术特征类似或对应,在此不再进行重复说明。
相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如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行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处理器1101、发射机1102及总线1103,其中所述处理器11012及发射机1102通过所述总线1103连接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处理器1101用于生成下行数据帧,其中,所述数据帧的时长为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所述下行数据帧包括位于头部的控制部分和用于传输多用户数据的数据部分,其中,所述多用户数据中至少两个用户数据的时间资源是不同的;所述控制部分携带所述多用户数据中各个用户数据所占用的时间和频率位置信息;
所述发射器1102用于发送所述下行数据帧。
进一步地,该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1101执行所需的指令或程序。
上述装置实施例中涉及到的一些技术特征,例如:传输时间间隔,控制部分,数据部分等,以及其他进一步的描述(如宽波束,窄波束,波束切换,波束配置等),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涉及到的一些技术特征类似或对应,在此不再进行重复说明。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除去针对高频的特有操作部分,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用于低频系统或高低频混合系统。
虽然本发明已经在特定实施例中进行了描述,但是应理解,本发明不应该被解释为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而是根据前面的权利要求书进行解释。

Claims (15)

1.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下行数据帧,其中,所述下行数据帧的时长为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所述下行数据帧包括位于头部的控制部分和用于传输多个用户的数据的数据部分,其中,所述多个用户的数据中至少两个用户的数据的时间资源是不同的;所述控制部分携带分配给所述多个用户的数据中各个用户的数据的时间和频率位置信息;以及
对所述下行数据帧的控制部分进行解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分是通过第一波束来接收,所述数据部分是通过第二波束来接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波束与所述第一波束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波束与所述第一波束的波束方向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分和所述数据部分之间存在用于波束切换的时间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用户的数据包括多个用户组的数据,所述多个用户组的数据通过时分的方式复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同的用户组的数据使用不同的波束发送。
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接收下行数据帧的装置,其中,所述下行数据帧的时长为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所述下行数据帧包括位于头部的控制部分和用于传输多个用户的数据的数据部分,其中,所述多个用户的数据中至少两个用户的数据的时间资源是不同的;所述控制部分携带分配给所述多个用户的数据中各个用户的数据的时间和频率位置信息;以及
用于对所述下行数据帧的控制部分进行解调的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接收下行数据帧的装置通过第一波束来接收所述控制部分和通过第二波束来接收所述数据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波束与所述第一波束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波束与所述第一波束的波束方向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分和所述数据部分之间预留用于波束切换的时间区间或冗余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8-12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用户的数据包括多个用户组的数据,所述多个用户组的数据通过时分的方式复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同的用户组的数据使用不同的波束发送。
15.根据权利要求8-1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为所述多个用户中的一个。
CN201910363779.6A 2015-12-29 2015-12-29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101660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63779.6A CN110166085B (zh) 2015-12-29 2015-12-29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19529.9A CN106937394B (zh) 2015-12-29 2015-12-29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201910363779.6A CN110166085B (zh) 2015-12-29 2015-12-29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1019529.9A Division CN106937394B (zh) 2015-12-29 2015-12-29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6085A true CN110166085A (zh) 2019-08-23
CN110166085B CN110166085B (zh) 2020-08-07

Family

ID=592246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63779.6A Active CN110166085B (zh) 2015-12-29 2015-12-29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201511019529.9A Active CN106937394B (zh) 2015-12-29 2015-12-29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1019529.9A Active CN106937394B (zh) 2015-12-29 2015-12-29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03614B2 (zh)
EP (2) EP3379882B1 (zh)
CN (2) CN110166085B (zh)
BR (1) BR112018011935B1 (zh)
WO (1) WO201711402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9539A (zh) * 2021-04-12 2021-07-09 北京贝耀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智慧矿山管理的大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96874B1 (en) * 2016-04-25 2019-08-27 Avago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ales Pte. Limited Proactive beamforming while in motion
US10904784B2 (en) * 2016-06-15 2021-0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reporting and scheduling in multicarrier beamformed communications
CN108260134B (zh) * 2016-12-28 2023-1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波束调整的方法及装置
CN108923896B (zh) 2017-04-19 2021-03-26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寻呼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9392120B (zh) * 2017-08-10 2023-06-09 株式会社电装 信息指示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7635241B (zh) 2017-09-27 2021-05-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数据的发送方法及装置、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08093480B (zh) * 2017-09-30 2024-02-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JP2021503213A (ja) * 2017-11-17 2021-02-04 ホアウェイ・テクノロジーズ・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データ伝送方法および装置
EP3518471B1 (de) * 2018-01-24 2020-07-2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für ein industrielles automatisier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s
WO2019160652A1 (en) * 2018-02-15 2019-08-22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pping beam pattern to paging resources
JPWO2022215119A1 (zh) * 2021-04-05 2022-10-13
CN113347720A (zh) * 2021-05-25 2021-09-03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计算机大数据信息收集方法及系统
US11943705B2 (en) * 2021-06-11 2024-03-26 Skylo Technologies, Inc. RF (radio frequency) virtualization architecture
US11723053B2 (en) * 2021-07-08 2023-08-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domain coreset design for single carrier waveform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7564A (zh) * 2007-03-09 2010-01-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公共控制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CN101868926A (zh) * 2007-11-20 2010-10-2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为无线通信系统提供高效的帧结构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51639A (zh) * 2010-08-31 2011-0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基站及系统
WO2014007595A1 (en) * 2012-07-06 2014-01-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dd ul-dl configuration applicable for radio frames
US20140177521A1 (en) * 2009-06-16 2014-06-26 Viasat, Inc. Dynamic bandwidth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satellite downlin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51321A1 (en) * 2011-08-24 2013-02-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mdc)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s (csi-rs)
KR20230145244A (ko) * 2011-09-30 2023-10-17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감소된 채널 대역폭을 사용하는 장치 통신
CN103139125B (zh) 2011-12-02 2016-04-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数据发送、接收方法及基站与用户终端
US9699668B2 (en) * 2012-04-24 2017-07-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s for measuring and transmitting downlink signals and apparatuses therefor
US9526112B2 (en) * 2013-09-30 2016-12-20 Apple Inc. Control signaling optimization for LTE communications
US10512008B2 (en) * 2014-01-17 2019-12-17 Idac Holdings, Inc. 3GPP MMW access link system architecture
CN115483956A (zh) * 2014-11-26 2022-12-16 Idac控股公司 高频无线系统中的初始接入
US9936519B2 (en) * 2015-03-15 2018-04-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f-containe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170013618A1 (en) * 2015-07-10 2017-01-12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Low latency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411777B2 (en) * 2016-08-24 2019-09-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pping between a control beam and a data channel bea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7564A (zh) * 2007-03-09 2010-01-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公共控制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CN101868926A (zh) * 2007-11-20 2010-10-2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为无线通信系统提供高效的帧结构的方法和装置
US20140177521A1 (en) * 2009-06-16 2014-06-26 Viasat, Inc. Dynamic bandwidth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satellite downlinks
CN101951639A (zh) * 2010-08-31 2011-0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基站及系统
WO2014007595A1 (en) * 2012-07-06 2014-01-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dd ul-dl configuration applicable for radio fram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9539A (zh) * 2021-04-12 2021-07-09 北京贝耀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智慧矿山管理的大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79882B1 (en) 2020-03-04
WO2017114021A1 (zh) 2017-07-06
BR112018011935B1 (pt) 2023-12-26
CN106937394A (zh) 2017-07-07
EP3379882A4 (en) 2018-11-14
US20180310322A1 (en) 2018-10-25
CN106937394B (zh) 2023-02-03
CN110166085B (zh) 2020-08-07
EP3755101A1 (en) 2020-12-23
EP3379882A1 (en) 2018-09-26
US11503614B2 (en) 2022-11-15
BR112018011935A2 (zh) 2018-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6085A (zh)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9462465B (zh) 使用重叠的候选参数配置集配置载波的系统和方法
CN112134674B (zh) 同步信号块检测方法、同步信号块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999529B (zh) 用于经由多层隧道传送和集中控制在多跳无线网络中进行转发的技术和装置
US7420915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s method
US692509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CN108377559A (zh) 基于波束的多连接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12584508B (zh) 解调参考信号端口的分配指示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US20220095389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9150445A (zh)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发送与接收方法及设备
KR20220116211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iab 노드의 동작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장치
CN108347273A (zh) 一种数据复用和数据解析方法、装置及系统
US8130717B2 (en) Random access method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y hopping patterns between neighboring cell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20052554A1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0545164B (zh) 用于通信系统中干扰指示的方法及装置
CN109217981A (zh) 一种被用于动态调度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KR20080047001A (ko) 다중 홉 중계방식의 광대역 무선접속통신시스템에서 자원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EP3430844B1 (en) Telegram splitting for slotted aloha
CN112235752A (zh) 铁路5g专网基站信号覆盖组网系统
CN112235753A (zh) 5g协作多连接冗余高铁无线通信系统及其链路的传输方法
KR102362708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초저지연 고신뢰성 통신을 위한 주파수 호핑을 이용한 반복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8401258B (zh) 网络优化方法及装置
JP2019165464A (ja) 基地局及び端末
KR20070103667A (ko) 다중 홉 중계방식의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중계서비스를 지원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Döring et al. An ultra-wide overlay cognitive radio system for wireless backhauling for small cel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