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51338B - 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及其临床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及其临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51338B
CN110151338B CN201910341733.4A CN201910341733A CN110151338B CN 110151338 B CN110151338 B CN 110151338B CN 201910341733 A CN201910341733 A CN 201910341733A CN 110151338 B CN110151338 B CN 1101513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ircular
fixing
connecting rod
distr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4173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51338A (zh
Inventor
江宏兵
张平
程杰
李盛
袁华
杜一飞
徐荣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ffiliated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Affiliated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ffiliated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Affiliated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34173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513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51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513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513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513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7/00Orthodontics, i.e. obtaining or maintaining the desired position of teeth, e.g. by straightening, evening, regulating, separating, or by correcting malocclusions
    • A61C7/002Orthodontic computer assisted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7/00Orthodontics, i.e. obtaining or maintaining the desired position of teeth, e.g. by straightening, evening, regulating, separating, or by correcting malocclusions
    • A61C7/08Mouthpiece-type retainers or positioners, e.g. for both the lower and upper arch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属于牵张成骨领域,包括铸造带环、后连接杆、前连接杆、旋转螺丝和支持杆,所述后连接杆和前连接杆之间连接有旋转螺丝和支持杆,且后连接杆和前连接杆的底部均连接有铸造带环。本发明通过安装有铸造带环、后连接杆、前连接杆、旋转螺丝和支持杆,能有效通过上颌颊侧放置的牵张器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畸形,减少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便于在临床应用中调节骨块水平和垂直移动方向,使得水平牵张成骨后的成骨间隙能有效解除上颌前牙区牙齿的过度拥挤,垂直牵张避免骨块发生逆时针旋转出现的前牙开合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及其临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牵张成骨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及其临床应用。
背景技术
唇腭裂是我国最常见的颅颌面先天发育畸形,居各类新生儿出生缺陷第二位;根据我国2012年最新出生缺陷防治报告的数据,其发病率高达11.43‰,唇腭裂患者中绝大多数都伴发颌骨的畸形缺损,临床常表现为上颌骨面中份发育不足,下颌骨发育相对过度等,具体表现为前牙反合、上牙弓拥挤等,该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进食、发音和身心健康。
近年来,外置式牵张成骨技术被逐步引入到唇腭裂继发上颌骨畸形的临床矫治,常在上颌LeFort I/II型截骨的基础上通过外置式牵张器,缓慢加力前移上颌骨的同时截骨间隙产生新生骨组织,这一临床技术的开展虽然解决了部分传统正颌外科术后易复发的问题,但是由于牵张器体积大并且需要固定于颅骨两侧,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而且会继发颅内感染,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推广;腭侧放置的牙支持式牵张成骨器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由于其只能水平移动骨块,并且当前移超过10mm易造成骨块发生逆时针旋转,出现前牙开合的现象,易加大后期矫正难度,以至于部分患者需要二次手术来矫正前牙开合,因此,临床上急需一种可以在水平向和垂直向都可以调节骨块前移方向的新型牵张器。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能有效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畸形,减少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避免引发患者颅内感染,同时便于在临床应用中调节骨块水平和垂直移动方向,使得水平牵张成骨后的成骨间隙能有效解除患者上颌前牙区牙齿的过度拥挤,垂直牵张避免骨块发生逆时针旋转出现的前牙开合现象,尤其适用于上颌骨发育不足伴有前牙开合患者,降低后期矫正难度,避免进行二次手术矫正。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包括铸造带环、后连接杆、前连接杆、旋转螺丝和支持杆,所述后连接杆和前连接杆之间连接有旋转螺丝和支持杆,且后连接杆和前连接杆的底部均连接有铸造带环;
所述后连接杆包括第一上端部、第一中端部和第一下端部,且第一上端部和第一下端部分别倾斜连接于第一中端部的上下两端,所述第一上端部远离第一中端部的一端设有固定孔,固定孔内贯穿有第一固位钉,且第一下端部远离第一中端部的一端焊接有第一点焊接点,所述第一中端部一侧的中央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两端的第一中端部上下均设有第二凹槽,且第二凹槽的内部均穿插有第一固位螺丝;
所述前连接杆包括第二上端部、第二中端部和第二下端部,且第二上端部和第二下端部分别倾斜连接于第二中端部的上下两端,所述第二中端部的两端均连接有圆形固定端,圆形固定端的中央均穿插有第二固位螺丝,且第二中端部一侧的中央设有螺旋凹槽,螺旋凹槽两端的第二中端部上下均设有固定凹槽,所述第二上端部和第二下端部的一端均连接有圆形连接端,且圆形连接端均通过第二固位螺丝与同一端的圆形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上端部的另一端设有孔洞,孔洞内部贯穿有第二固位钉,且第二下端部的另一端焊接有第二点焊接点;
所述旋转螺丝的一端为球形,且旋转螺丝的另一端为表面设有外螺纹的圆柱体结构,所述旋转螺丝的球形端部插入第一凹槽内部,且旋转螺丝的柱状端穿过螺旋凹槽并延伸至第二上端部和第二下端部之间;
所述支持杆的一端为圆形结构,且支持杆的另一端为表面光滑的柱状结构,所述支持杆的圆形端部插入第二凹槽内部,且支持杆的柱状端穿过固定凹槽并延伸至第二上端部和第二下端部之间。
具体地,所述第一中端部的尺寸为1.5mm×2mm×10mm,且第二凹槽的尺寸为1.1mm×1.6mm,所述第一凹槽的直径为1.6mm,且第一凹槽的底部为球形凹面。
具体地,所述第二凹槽一侧的第一中端部上均设有刻度线,刻度线的0刻度与第二凹槽的横向中心线对齐。
具体地,所述圆形固定端的直径为2mm,圆形固定端的厚度1mm,且圆形固定端的侧面设有高度为0.4mm圆形凹槽,所述圆形连接端的直径为2mm,圆形连接端的厚度0.3mm,且圆形连接端插入圆形固定端的侧面凹槽通过第二固位螺丝互相连接,圆形连接端外接有延长部,其尺寸为1.5mm×6mm×0.5mm。
具体地,所述第二中端部的尺寸为1.5mm×2mm×10mm,且固定凹槽的尺寸为1.5mm×1.1mm,螺旋凹槽的直径为1.1mm。
具体地,所述旋转螺丝的球形端直径为1.5mm,且旋转螺丝的柱状端尺寸为1mm×12mm,所述旋转螺丝的球形端与柱状端之间均匀设有4个小孔,小孔的直径为0.5mm,且外螺纹牙距为1mm。
具体地,所述支持杆的圆形端直径为1.5mm,所述支持杆的柱状端尺寸为1mm×1mm×12mm。
3.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安装有铸造带环,便于根据患者上颌发育程度,通过个性化铸造带环将骨切开线之前的双侧第二前磨牙之间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整的前移骨块,便于骨块的整体移动,便于增加手术的便捷性。
(2)本发明通过安装有前连接杆,便于通过前连接杆第二下端部的第二点焊接点与铸造带环连接,便于根据患者的上颌发育程度,调节第二上端部、第二中端部和第二下端部之间的固定角度,从而使得前连接杆两端的第二上端部和第二下端部固定在上颌骨前份的不同位置,便于装置适用于不同患者的上颌骨,便于增加装置的适用性。
(3)本发明通过安装有后连接杆、旋转螺丝和支持杆,便于通过后连接杆第一下端部的第一点焊接点与铸造带环连接,便于旋转螺丝卡在后连接杆中的第一凹槽内部时,可以随意转动或上下移动,便于装置使用时根据使用需求调节后连接杆和前连接杆的连接角度,从而调节上颌骨前份移动方向,增加装置的适用性,并通过后连接杆中第一中端部上的刻度线,精确计算支持杆与后连接杆的连接角度,皆和旋转螺丝前进距离就可计算出骨块垂直方向移动距离,便于对患者上颌骨水平向垂直向发育不足进行矫正,使得水平牵张成骨后的成骨间隙能有效解除患者上颌前牙区牙齿的过度拥挤,垂直牵张有效避免骨块发生逆时针旋转出现的前牙开合现象,降低后期矫正难度,避免患者进行二次手术矫正,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4)本发明通过将牵张器置于患者上颌颊侧位置,使得上颌骨和截骨连接,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畸形,有效减少了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并避免了引发患者颅内感染的情况,从而增加了牵张器在临床应用的实用性。
综上,本发明所提供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能有效通过颊侧放置的牵张器连接上颌骨和截骨,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畸形,减少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避免引发患者颅内感染,同时便于牵张器在临床应用中调节骨块水平向和垂直向前移方向,避免骨块发生逆时针旋转出现的前牙开合现象,尤其适用于上颌骨发育不足伴有前牙开合患者,降低后期矫正难度,避免患者进行二次手术矫正,减少患者的痛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牵张器临床应用侧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牵张器临床应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后连接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中端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前连接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中端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旋转螺丝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支持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支持杆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支持杆与后连接杆连接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铸造带环;2、后连接杆;21、第一固位钉;22、第一上端部;23、第一中端部;24、第一下端部;25、固定孔;26、第一凹槽;27、第一固位螺丝;28、第一点焊接点;29、第二凹槽;3、前连接杆;30、第二固位钉;31、第二上端部;32、圆形连接端;33、圆形固定端;34、第二中端部;35、固定凹槽;36、第二固位螺丝;37、第二下端部;38、第二点焊接点;39、螺旋凹槽;4、旋转螺丝;41、小孔;5、支持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0,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包括铸造带环1、后连接杆2、前连接杆3、旋转螺丝4和支持杆5,后连接杆2和前连接杆3之间连接有旋转螺丝4和支持杆5,且后连接杆2和前连接杆3的底部均连接有铸造带环1;
所述后连接杆2包括第一上端部22、第一中端部23和第一下端部24,且第一上端部22和第一下端部24分别倾斜连接于第一中端部23的上下两端,第一上端部22远离第一中端部23的一端设有固定孔25,固定孔25内贯穿有第一固位钉21,且第一下端部24远离第一中端部23的一端焊接有第一点焊接点28,第一中端部23一侧的中央设有第一凹槽26,第一凹槽26两端的第一中端部23上下均设有第二凹槽29,第一中端部23的尺寸为1.5mm×2mm×10mm,且第二凹槽29的尺寸为1.1mm×1.6mm,第一凹槽26的直径为1.6mm,且第一凹槽26的底部为球形凹面,便于旋转螺丝4处于第一凹槽26内部时,可以随意转动或上下移动,便于装置使用时根据使用需求调节后连接杆2和前连接杆3的连接角度,从而调节上颌骨块前移方向,增加装置的适用性,且第二凹槽29的内部均穿插有第一固位螺丝27,第二凹槽29一侧的第一中端部23上均设有刻度线,刻度线的0刻度与第二凹槽29的横向中心线对齐,便于配合支持杆5使用时,通过观察支持杆5的横线与0刻度线的上下位置,得出支持杆5横线与0刻度重合时,骨块呈水平方向移动;当支持杆5横线与+1刻度或-1刻度重合时,骨块水平方向前移10mm,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1mm;当支持杆5横线与±2或3重合时,骨块水平方向前移10mm,垂直方向上分别上升或下降2mm和3mm,便于根据刻度线实时了解患者上颌骨前份移动方向,便于牵张器的临床使用;
前连接杆3包括第二上端部31、第二中端部34和第二下端部37,且第二上端部31和第二下端部37分别倾斜连接于第二中端部34的上下两端,第二中端部34的两端均连接有圆形固定端33,圆形固定端33的中央均穿插有第二固位螺丝36,且第二中端部34一侧的中央设有螺旋凹槽39,螺旋凹槽39两端的第二中端部34上下均设有固定凹槽35,第二中端部34的尺寸为1.5mm×2mm×10mm,且固定凹槽35的尺寸为1.5mm×1.1mm,螺旋凹槽39的直径为1.1mm,便于牵张器的调节和使用,前连接杆3与旋转螺丝4和支持杆5的配合连接,便于第二上端部31和第二下端部37的一端均连接有圆形连接端32,且圆形连接端32的直径为2mm,圆形连接端32的厚度0.3mm,圆形连接端32外接有延长部,其尺寸为1.5mm×6mm×0.5mm,便于圆形连接端32插入圆形固定端33侧面凹槽,通过第二固位螺丝36与同一端的圆形固定端33固定连接,便于根据患者的上颌骨前份位置以及手术需求调节圆形固定端33与圆形连接端32的固定位置,便于调节第二上端部31、第二中端部34和第二下端部37之间的固定角度,从而使得前连接杆3固定在上颌骨前份的不同位置,便于增加装置的适用性,且圆形连接端32均通过第二固位螺丝36与同一端的圆形固定端33固定连接,第二上端部31的另一端设有孔洞,孔洞内部贯穿有第二固位钉30,且第二下端部37的另一端焊接有第二点焊接点38;
旋转螺丝4的一端为球形,且旋转螺丝4的另一端为表面设有外螺纹的圆柱体结构,旋转螺丝4的球形端部插入第一凹槽26内部,且旋转螺丝4的柱状端穿过螺旋凹槽39并延伸至第二上端部31和第二下端部37之间,旋转螺丝4的圆形端直径为1.5mm,且旋转螺丝4的柱状端尺寸为1mm×12mm,旋转螺丝4的圆形端与柱状端之间均匀设有4个小孔41,小孔41的直径为0.5mm,且外螺纹牙距为1mm,便于旋转螺丝4两端分别与第一凹槽26和螺旋凹槽39的配合连接,便于通过旋转螺丝4调节前连接杆3和后连接杆2之间间距,从而根据患者的手术需求对患者上颌骨前份进行固定,便于装置的使用;
所述支持杆5的一端为圆形结构,且支持杆5的另一端为表面光滑的柱状结构,支持杆5的圆形端部插入第二凹槽29内部,且支持杆5的柱状端穿过固定凹槽35并延伸至第二上端部31和第二下端部37之间,所述支持杆5的圆形端直径为1.5mm,支持杆5的柱状端尺寸为1mm×1mm×12mm,便于支持杆5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凹槽29和固定凹槽35的配合连接,便于通过支持杆5连接前连接杆3和后连接杆2,便于牵张器的使用。
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及其临床应用,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术前对患者行颌面部CBCT扫描,扫描层厚1.25mm,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并将患者CT数据导入分析软件,测量分析患者上颌骨发育不足的严重程度,结合患者牙齿模型计算出上颌骨块所需移动的水平距离,再通过改善前牙齿开合状态,计算骨块所需移动的垂直距离;
步骤二:取患者上颌超硬石膏模型,按照手术设计方案制作个性化铸造带环1,将骨切开线之后的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作为支抗牙齿,并将骨切开线之前的双侧第二前磨牙之间通过铸造带环1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前移骨块;
步骤五:将上颌骨前份骨切开后充分止血,缝合,再将牵张器置于口内并与牙齿粘接,接着通过第一固位钉21和第二固位钉30将后连接杆2和前连接杆分别与上颌骨固定连接,松动后连接杆2和前连接杆上的第一固位螺丝27和第二固位螺丝36,向上或向下调节支持杆,使支持杆5的横线与后连接杆2最上端或最下端刻度重合,拧紧后连接杆2上的第一固位螺丝27后,再拧紧前连接杆上的第二固位螺丝36;
步骤六:术后第5天开始调节旋转螺丝4,每天早晚各旋转2次,每次旋转1/4圈,即1mm/天的速度前移上颌前份骨块,直至上颌骨前份骨块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移动距离与预定目标距离相等;
步骤七:将牵张器在口内维持固块稳定6个月,6个月后再拆除牵张器进行正畸治疗。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包括铸造带环(1)、后连接杆(2)、前连接杆(3)、旋转螺丝(4)和支持杆(5),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连接杆(2)和前连接杆(3)之间连接有旋转螺丝(4)和支持杆(5),且后连接杆(2)和前连接杆(3)的底部均连接有铸造带环(1);
所述后连接杆(2)包括第一上端部(22)、第一中端部(23)和第一下端部(24),且第一上端部(22)和第一下端部(24)分别倾斜连接于第一中端部(23)的上下两端,所述第一上端部(22)远离第一中端部(23)的一端设有固定孔(25),固定孔(25)内贯穿有第一固位钉(21),且第一下端部(24)远离第一中端部(23)的一端焊接有第一点焊接点(28),所述第一中端部(23)一侧的中央设有第一凹槽(26),第一凹槽(26)两端的第一中端部(23)上下均设有第二凹槽(29),且第二凹槽(29)的内部均穿插有第一固位螺丝(27);
所述前连接杆(3)包括第二上端部(31)、第二中端部(34)和第二下端部(37),且第二上端部(31)和第二下端部(37)分别倾斜连接于第二中端部(34)的上下两端,所述第二中端部(34)的两端均连接有圆形固定端(33),圆形固定端(33)的中央均穿插有第二固位螺丝(36),且第二中端部(34)一侧的中央设有螺旋凹槽(39),螺旋凹槽(39)两端的第二中端部(34)上下均设有固定凹槽(35),所述第二上端部(31)和第二下端部(37)的一端均连接有圆形连接端(32),且圆形连接端(32)均通过第二固位螺丝(36)与同一端的圆形固定端(3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上端部(31)的另一端设有孔洞,孔洞内部贯穿有第二固位钉(30),且第二下端部(37)的另一端焊接有第二点焊接点(38);
所述旋转螺丝(4)的一端为球形,且旋转螺丝(4)的另一端为表面设有外螺纹的圆柱体结构,所述旋转螺丝(4)的球形端部插入第一凹槽(26)内部,且旋转螺丝(4)的柱状端穿过螺旋凹槽(39)并延伸至第二上端部(31)和第二下端部(37)之间;
所述支持杆(5)的一端为圆形结构,且支持杆(5)的另一端为表面光滑的柱状结构,所述支持杆(5)的圆形端部插入第二凹槽(29)内部,且支持杆(5)的柱状端穿过固定凹槽(35)并延伸至第二上端部(31)和第二下端部(37)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端部(23)的尺寸为1.5mm×2mm×10mm,且第二凹槽(29)的尺寸为1.1mm×1.6mm,所述第一凹槽(26)的直径为1.6mm,且第一凹槽(26)的底部为球形凹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29)一侧的第一中端部(23)上均设有刻度线,刻度线的0刻度与第二凹槽(29)的横向中心线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固定端(33)的直径为2mm,圆形固定端(33)的厚度1mm,且圆形固定端(33)的侧面设有高度为0.4mm圆形凹槽,所述圆形连接端(32)的直径为2mm,圆形连接端(32)的厚度0.3mm,且圆形连接端(32)插入圆形固定端(33)的侧面凹槽通过第二固位螺丝(36)互相连接,圆形连接端(32)外接有延长部,其尺寸为1.5mm×6mm×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端部(34)的尺寸为1.5mm×2mm×10mm,且固定凹槽(35)的尺寸为1.5mm×1.1mm,螺旋凹槽(39)的直径为1.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螺丝(4)的球形端直径为1.5mm,且旋转螺丝(4)的柱状端尺寸为1mm×12mm,所述旋转螺丝(4)的球形端与柱状端之间均匀设有4个小孔(41),小孔(41)的直径为0.5mm,且外螺纹牙距为1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杆(5)的圆形端直径为1.5mm,所述支持杆(5)的柱状端尺寸为1mm×1mm×12mm。
CN201910341733.4A 2019-04-26 2019-04-26 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及其临床应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1513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1733.4A CN110151338B (zh) 2019-04-26 2019-04-26 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及其临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1733.4A CN110151338B (zh) 2019-04-26 2019-04-26 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及其临床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51338A CN110151338A (zh) 2019-08-23
CN110151338B true CN110151338B (zh) 2021-11-05

Family

ID=67640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4173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151338B (zh) 2019-04-26 2019-04-26 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及其临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5133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703820C3 (de) * 1977-01-31 1981-10-22 Bernhard Förster GmbH, 7530 Pforzheim Kieferdehnschraube
US6435870B1 (en) * 2000-09-28 2002-08-20 Kevin C. Walde Orthodontic distalizing appliance
US7485121B2 (en) * 2004-05-04 2009-02-03 Synthes (Usa) Midface distractor
CN201426790Y (zh) * 2009-06-30 2010-03-24 南京市口腔医院 上颌铸造基板固定式多方向成骨牵引器
WO2018139690A1 (ko) * 2017-01-25 2018-08-02 경희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악궁 확장 장치
CN107518954B (zh) * 2017-09-15 2023-03-2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牵张成骨装置
CN108324355A (zh) * 2018-02-06 2018-07-27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一种内置式弓形牵张成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51338A (zh) 2019-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ausche et al.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surgically assisted implant bone-borne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a pilot study
JP6325096B2 (ja) 歯科用トランスファーテンプレート
Sugawara et al. Minibone plates: the skeletal anchorage system
Abeltins et al. The stability of bilateral sagittal ramus osteotomy and vertical ramus osteotomy after bimaxillary correction of class III malocclusion
US20130252195A1 (en) Orthodontic expander system and method
CN114431989A (zh) 基于目标牙弓曲线的坐标系的建立方法、自动排牙方法及牙齿移动评价方法
US5281135A (en) Articulator for cast surgery and method of use
KR20050094794A (ko) 모형 부착기
CN110151338B (zh) 一种方向可调的上颌骨前份牵张器及其临床应用
CN110368109A (zh) 一种基于个性化弓形的精准化数据排牙方法
RU2623315C1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ого позиционируемого формирователя десны и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ый позиционируемый формирователь десны
JP6768718B2 (ja) 修復歯科インプラント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6333974B2 (ja) 歯科用トランスファーテンプレート
Ahn et al. Correction of facial asymmetry and maxillary canting with corticotomy and 1-jaw orthognathic surgery
CN107115155B (zh) 一种精确描绘基骨弓线和牙弓曲线的方法
Naini et al. Principles of orthognathic surgical correction of skeletal anterior open bite
CN210019725U (zh) 一种义齿种植用口腔支撑装置
Ueki et al. Comparison of maxillary stability after Le Fort I osteotomy for occlusal cant correction surgery and maxillary advanced surgery
Michl et al. Anterior open bite—Diagnostics and therapy
US20160157972A1 (en) Dental transfer template
Hawkinson Retrognathia correction by means of an arcing osteotomy in the ascending ramus
CN210903428U (zh) 扩弓器
CN214231576U (zh) 一种骨性扩弓器
US20230363856A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Orthodontic Appliance Using Bone expansion for Dental Alignment
Balasubramanian et al. Facial Asymmetry due to Hemifacial Microsomia Managed by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A Case Repor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