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50306B -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50306B
CN110150306B CN201910415402.0A CN201910415402A CN110150306B CN 110150306 B CN110150306 B CN 110150306B CN 201910415402 A CN201910415402 A CN 201910415402A CN 110150306 B CN110150306 B CN 1101503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tosan
chitin
pyraclostrobin
active ingredient
ingredient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154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50306A (zh
Inventor
罗昌炎
詹姆斯·T·布里斯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1540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5030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50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503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503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503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特别涉及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类化合物的农用组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所述活性成分组合物含有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类化合物,所述壳多糖类化合物为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且所述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的重量比为10000:1至1:10000。本发明还涉及包含上述活性成分组合物及农业上可接受的助剂和/或载体的农药组合物,以及所述组合物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和/或改善植物健康的用途。

Description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410616022.0,申请日为2014年11月5日,发明名称为“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特别涉及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类化合物的农用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农业病害的防治一直是农业生产中最为关心和重要的问题。作物的整个生长季几乎都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Cas.NO:175013-18-0) 又名唑菌胺酯,纯品为白色至浅米色无味结晶体。吡唑醚菌酯为新型广谱杀菌剂。作用机理: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合成中阻止电子转移。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吡唑醚菌酯对多种作物如麦类、玉米、大豆、蔬菜以及果树等的多种病害有较好的防效、例如白粉病、霜霉病、黑星病、叶斑病、菌核病等等。
壳多糖(chitin)又称几丁质,为N-乙酰葡糖胺通过β连接聚合而成的结构同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的外壳、昆虫的甲壳和真菌的胞壁中,也存在于一些绿藻中,主要是用来作为支撑身体骨架,以及对身体起保护的作用。其外观为类白色无定形物质,无臭、无味,能溶于含8%氯化锂的二甲基乙酰胺或浓酸;不溶于水、稀酸、碱、乙醇或其它有机溶剂。
脱乙酰壳多糖又称壳聚糖,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壳多糖(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是植物病原菌的细胞壁和昆虫体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农业领域可以作为土壤改良剂、果蔬保鲜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脱乙酰壳多糖不仅能诱导许多植物的抗性防卫反应,如诱导过氧化物酶和几丁质酶的积累,诱导番茄叶片蛋白酶抑制剂的积累,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而且对植物病原菌也有抑制作用。
CN101248793 A 公开了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多抗霉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用于防治多种植物病害。
CN101647456 A 公开了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霜脲氰的杀菌组合物,其可用于防治果树、蔬菜的多种病害,如黄瓜霜霉病、番茄霜霉病等。
文章“壳聚糖及壳聚糖铜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朱晓红等,安徽农业科学,38(18))公开了壳聚糖对棉花褐斑病菌、黄瓜灰霉病菌、棉花红腐病菌、黄瓜镰刀病菌、凤尾兰炭疽病菌及辣椒根腐病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CN101027985 A公开了一种多糖类农业杀菌剂,其中采用壳多糖季铵盐作为主要活性成分,对多种农业病害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反复和单一施用单独的农药化合物在很多情况下导致植物病原性真菌出现快速选择性,即植物病原性真菌对所述活性化合物具有天然或适应的耐药性。
作物保护领域还需要改善植物健康的组合物。更健康的植物能产生更高的植物果实产量和/或更高的植物或果实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对有害真菌具有良好的效力、降低的剂量率、增强的活性谱。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提供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改善了植物健康。
本发明人经过了长期的研究,发现将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类化合物例如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复配,能够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和/或改善植物健康,并且协同增效。基于该发现,发明人完成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所述活性成分组合物含有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类化合物,其中所述壳多糖类化合物为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
优选的,在上述活性成分组合物中,所述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的重量比为1000:1至1:1000,优选5000:1至1:5000,更优选2500:1至1:2500,更优选1000:1至1:1000,再优选500:1至1:500,再优选250:1至1:250,再优选100:1至1:100,再优选50:1至1:50,再优选10:1至1:10。
在上述壳多糖类化合物中,所述壳多糖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300,000、优选5,000-100,000,更优选5,000-50,000;所述脱乙酰壳多糖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300,000,优选4,000-80,000,更优选4,000- 40,000。所述脱乙酰壳多糖的脱乙酰度大于50%、优选大于80%,更优选大于90%。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农药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含上述活性成分组合物,以及农业上可接受的助剂和/或载体。
优选的,在上述农用组合物中,所述活性成分组合物在所述农用组合物中的重量含量为1wt.%至90wt.%、优选5wt.%至60wt.%、更优选10wt.%至50wt.%。
上述农药组合物制备成农业上可接受的任意剂型,其中优选制备成乳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剂、悬浮种衣剂、悬乳剂等。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或农药组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中的用途。
本发明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或农药组合物在改善植物健康中的用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和/或改善植物健康的方法,将本发明所述的活性成分组合物或农药组合物作用于目标有用植物、目标病原性真菌或其环境、目标有用植物的种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和/或改善植物健康的方法,将预期长出目标植物的种子在播种前和/或催芽之后用本发明所述的活性成分组合物或农药组合物处理。
发明详述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所述活性成分组合物含有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重量比以协同增效有效量存在。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的重量比为1000:1至1:1000,优选5000:1至1:5000,更优选2500:1至1:2500,更优选1000:1至1:1000,再优选500:1至1:500,再优选250:1至1:250,再优选100:1至1:100,再优选50:1至1:50,再优选10:1至1:10。本发明惊讶的发现,在上述范围内,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获得了协同增效的作用。
在上述壳多糖类化合物中,所述壳多糖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300,000、优选5,000-100,000,更优选5,000-50,000;所述脱乙酰壳多糖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300,000,优选4,000-80,000,更优选4,000- 40,000。所述脱乙酰壳多糖的脱乙酰度大于50%、优选大于80%,更优选大于90%。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农药组合物,其中所述农药组合物包含上述活性成分组合物,以及农业上可接受的助剂和/或载体。
优选的,在上述农药组合物中,所述活性成分组合物在所述农药组合物中的重量含量为1wt.%至90wt.%、优选5wt.%至60wt.%、更优选10wt.%至50wt.%。
上述农药组合物制备成农业上可接受的任意剂型,其中优选制备成乳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剂、悬乳剂。
上述剂型均为本领域常规剂型,其制备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制备成上述各种剂型所用到的农用助剂和/或载体及其用量同样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这些均可以参见例如《农药剂型加工技术》(刘步林主编,第二版)。所用的助剂和/或载体例如包括但不限于溶剂、助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囊壁材料、粘合剂、成膜剂、崩解剂、增稠剂、防冻剂、稳定剂、pH调节剂、警戒色、填料和/或载体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助剂和/或载体。
例如,当制备成悬浮剂时,可以包含如下重量组分:活性成分1%-90%、润湿剂2%-15%、分散剂2%-15%、增稠剂1%-5%、防冻剂1%-5%、消泡剂0.1%-2%、水余量;
当制备成悬浮乳剂时,可以包含如下重量组分:活性成分1%-90%、溶剂1%-30%、乳化剂2%-15%、润湿剂2%-15%、分散剂2%-10%、增稠剂1%-5%、防冻剂1%-5%、消泡剂0.1%-2%、水余量;
当制备成水乳剂时,可以包含如下重量组分:活性成分1%-90%、溶剂及助溶剂2%-30%、乳化剂1%-15%、防冻剂1%-5%、消泡剂0.1%-2%、水余量;
当制备成微乳剂时,可以包含如下重量组分:活性成分1%-90%、溶剂及助溶剂2%-30%、乳化剂5%-25%、防冻剂1%-5%、消泡剂0.1%-2%、水余量;
当制备成可湿性粉剂时,可以包含如下重量组分:活性成分1%-90%、润湿剂2%-15%、分散剂2%-15%、填料余量;
当制备成水分散粒剂时,可以包含如下重量组分:活性成分1%-90%、润湿剂2%-15%、分散剂2%-15%、崩解剂1%-6%、粘合剂1%-5%、填料余量。
其中,在上述配方中,所述溶剂可以选用: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三氯甲烷、二氯甲烷、环己烷、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异丁醇、环己醇、甲基乙二醇醚、乙基乙二醇醚、石油醚、乙腈、石蜡、四氢化萘、异佛尔酮、大豆油、棉籽油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助溶剂可以选用: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乳化剂可以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胺盐、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胺盐、三苯乙基酚聚氧乙醚磷酸酯胺盐、聚氧乙烯脂肪酰胺、烷基吡啶鎓盐、烷基异喹啉鎓盐、二烷基吗啉鎓盐、油酰胺磺酸盐、二异丙基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苯乙烯基苯基聚氧乙烯醚、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聚氧化丙二醇单脂肪酸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分散剂可以选用:木质素磺酸盐、对羟苯基木质素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萘磺酸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十二烷基三甲基铵盐、烷基二甲基苄基铵盐、二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磷酸盐、苯乙烯-马来酸盐共聚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甘油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聚氧乙烯羊毛脂醇、聚氧乙烯山梨聚糖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甘油基单脂肪酸酯、烷基醇酰胺和聚氧乙烯烷基胺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润湿剂可以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异辛醇琥珀酸酯磺酸钠、油酰基甲基牛磺酸钠、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羧酸钠、月桂酰基肌氨酸钠、N-月桂酰基谷氨酸钠、二辛基磺基琥珀酸盐、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磷酸酯盐、三硅氧烷聚氧乙烯醚、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聚基醚甲醛缩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酸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山梨聚糖脂肪酸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粘合剂可以选用:淀粉、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明胶、阿拉伯胶、黄原胶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成膜剂可以选用: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聚丙烯酰胺、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阿拉伯胶、明胶、黄原胶、淀粉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崩解剂可以选用:尿素、硫酸钠、硫酸钙、碳酸氢钠、硫酸铵、氯化镁、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增稠剂可以选用:阿拉伯胶、黄原胶、明胶、聚乙烯醇、硅酸镁铝、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消泡剂可以选用:磷酸丁酯、磷酸异丁酯、正-辛醇、硅酮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防冻剂可以选用: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稳定剂可以选用:亚磷酸三苯酯、N-大豆油基三亚甲基二胺、二烷基丁二酸酯磺酸盐、环氧氯丙烷、丁基缩水甘油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警戒色可以选用:碱性玫瑰精、碱性紫10、碱性紫49、酸性红51、酸性红52、酸性红14、酸性蓝9、酸性黄23、碱性红10、碱性红108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防腐剂可以选用:苯甲酸、苯甲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pH调节剂可以选用:盐酸、六偏磷酸钠、柠檬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氢氧化剂、三乙醇胺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填料和/或载体可以选用:凹凸棒土、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膨润土、蒙脱石、碳酸钙、沸石、酸性粘土、白土、叶蜡石、滑石、方解石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或农药组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中的用途。
其中,本发明组合物的适用农作物和/或农作物种子包括但不限于:水稻、小麦、玉米、大麦、黑麦、燕麦、高粱、棉花、大豆、小豆、菜豆、花生、荞麦、甜菜、油菜、向日葵、甘蔗、烟草、茄子、番茄、花椒、马铃薯、西葫芦、黄瓜、南瓜、西瓜、冬瓜、南瓜、萝卜、大头菜、大白菜、甘蓝、芥菜、西兰花、花椰菜、牛蒡、苘蒿、菊芋、生菜、大葱、洋葱、大蒜、芦笋、胡萝卜、香菜、芹菜、菠菜、豌豆、唐莴苣、芸苔等。
本发明组合物适于防治的农业病原真菌包括但不限于:
鞭毛菌亚门真菌,例如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节壶菌属(Physoderma)、水霉属(Saprolegnia)、绵霉属(Achlya)、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霜霉属(Peronospora)、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单轴霉属(Plasmopara)、盘梗霉属(Bremia)、指梗霉属(Sclerospora)等真菌;
接合菌亚门真菌,例如根霉属(Rhizopus)、毛霉属(Mucor)、犁头霉属(Absidia)、笄霉属(Choanephora)等真菌;
子囊菌亚门真菌,例如外囊菌属(Taphrina)、散囊菌目(Eurotiales)、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单丝壳属(Sphaerotheca)、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白粉菌属(Erysiphe)、叉丝壳属(Microsphaera)、钩丝壳属(Uncinula)、球针壳属(Phyllactinia)、长喙壳属(Ceratocystis)、赤霉属(Gibberella)、黑腐皮壳属(Valsa)、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球痤菌属(Guignardia)、黑星菌属(Venturia)、链核盘菌属(Monilinia,无性态为Monilia)、核盘菌属(Sclerotinia)等真菌;
担子菌亚门真菌,例如柄锈菌属(Puccinia)、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栅锈菌属(Melampsora)、层锈菌属(Phakopsora)、黑粉菌属(Ustilago)、腥黑粉菌属(Tilletia)、轴黑粉菌属(Sphacelotheca)、隔担耳属(Septobasidium)、外担菌属(Exobasidium)、亡革菌属(Thanatephorus)、蜜环菌属(Armillaria)等真菌;
半知菌亚门真菌,例如丝核菌属(Rhizoctonia)、小核菌属(Sclerotium)、丛梗孢属(Monilia)、粉孢属(Oidium)、葡萄孢属(Botrytis)、柱隔孢属(Ramularia)、梨孢属(Pyricularia)、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轮枝孢属(Verticillium、尾孢属(Cercospora)、链格孢属、枝孢属(Cladosporium)、黑星孢属(Fusicladium)、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平脐蠕孢属(Bipolaris)、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等病害。
具体的,本发明组合物用于防治的具体植物病害及病原真菌包括但不限于:
水稻病害:稻瘟病(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长蠕孢叶斑病(宫部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miyabeanus))、纹枯病(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恶苗病(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 ikuroi));
大麦、小麦、燕麦和黑麦病害:白粉病(禾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赤霉病(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燕麦镰孢(F. avenacerum)、大刀镰孢(F.culmorum)、F. asiatricum、雪腐微托菌(Microdochium nivale))、锈病(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禾柄锈菌(P. graminis)、小麦叶锈病菌(P. recondite)、 大麦柄锈菌(P. hordei))、雪疫病(Typhula sp.、Micronectriella nivalis)、散黑穗病(Ustilago tritici)、小麦团粒病(小麦网腥黑粉菌(Tilletia caries))、眼斑病(小麦基腐病菌(Pseudocercosporella herpotrichoides))、大麦云纹病(黑麦喙孢(Rhynchosporium secalis))、小麦云纹病(小麦叶枯病菌(Septoria tritici))、颖枯病(颖枯球腔菌(Leptosphaeria nodorum))和网斑病(Pyrenophora teres Drechsler);
玉米病害:玉米大斑病(突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玉米小斑病(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玉米锈病(高粱柄锈菌(Puccinia sorghi));
番茄病害:早疫病(索兰氏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叶霉病(黄枝孢霉(Cladosporium fulvum))、晚疫病(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灰叶斑病(茄匐柄霉(Stemphylium solani));
黄瓜病害:灰霉病(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黄瓜霜霉病(假霜霉属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黄瓜白粉病(单丝壳白粉菌(Sphaerothecafuliginea));
棉花病害:镰孢菌萎蔫病(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猝倒病(立枯丝核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黄萎病(大丽花轮枝孢(Verticillium dahlia));
油菜病害:菌核病(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黑斑病(甘蓝黑斑病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白粉病(Erysiphe cichoracearum)、黑胫病(Leptosphaeria maculans);
茄子病害:褐斑病(褐纹拟茎点霉(Phomopsis vexans))和白粉病(Erysiphecichoracearum);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交链包属叶斑病(Alternaria japonica)、白斑病(芜青白斑病菌(Cercosporella brassicae))、根肿病(甘蓝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和霜霉病(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
大葱病害:锈病(葱柄锈菌(Puccinia allii));
豆类病害:紫种子斑病(菊池尾孢(Cercospora kikuchii)、痂圆孢属疮痂病(Elsinoe glycines)、豆荚疫病和茎疫病(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 sojae)、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茎腐病(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灰霉病(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 tiorum);
菜豆病害:灰霉病(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菌核病(Sclerotiniasclero tiorum)、炭疽病(Colletotrichum lindemthianum);
花生病害:叶斑病(球座尾孢菌(Cercospora personata))、褐叶斑病(花生尾孢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白绢病(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甜菜病害:尾孢菌叶斑病(甜菜尾孢(Cercospora beticola))、叶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根腐病(Aphanomyces cochlioides);
豌豆病害:白粉病(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
马铃薯病害:早疫病(索兰氏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晚疫病(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粉红腐烂病(Phytophthora erythroseptica)、粉状疮痂病(Spongospora subterranean f. sp. subterranea)和丝核菌病(Rhizoctonia solani);
烟草病害:褐斑病(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白粉病(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abacum)、霜霉病(霜霉真菌(Peronospora tabacina))和晚疫病(Phytophthora nicotianae)。
与单个化合物可能取得的防治率相比,当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的组合物用于植物、种子或其生长场所时,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的组合物获得了显著提高的对植物病原性真菌的作用(协同增效作用)。
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可以联合或分开施用。在分开施用的情况下,各活性成分的施用可同时或作为处理顺序的一部分一个接一个进行,其中在依次施用的情况下优选以数分钟至数天的间隔进行施用。
本发明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或农药组合物在改善植物健康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术语“改善植物健康”是指改善的作物特性,包括:出苗、作物产量、蛋白质含量、更发达的根系、分蘖增加、植物高度增加、叶片变大、死亡的基生叶更少、更强的分蘖、叶绿色更绿、色素含量、光合作用活性、需要更少肥料、需要更少的种子、更能生产的分蘖、较早开花、谷物更早成熟、更少的植物倒伏、枝生长增加、植物活力增加、植物直立增加和早期萌发。
植物生长调节剂为改变植物中的一般和具体生长和分化及发育过程的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通常加速或阻滞植物生长或成熟速度或其产量。例如,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刺激种子萌发、改变植物高度或改变植物生长速度,包括开花、使叶颜色加深、或改变结果的时间和效率。
令人惊讶的是,与单个化合物可能取得的活性相比,当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的组合物适用于植物、种子或其生长场所时,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的组合物对植物健康的改善以超加和的方式增加。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和/或改善植物健康的方法,将本发明所述的活性成分组合物或农药组合物作用于目标有用植物、目标病原性真菌或其环境、目标有用植物的种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和/或改善植物健康的方法,将预期长出目标植物的种子在播种前和/或催芽之后用本发明所述的活性成分组合物或农药组合物处理。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其本身施用,以其制剂形式或由其制备的使用形式施用。通过常规方式对其进行施用,例如进行浇灌、喷雾、弥雾、撒播、喷粉,干拌种、湿拌种、浆液拌种。
种子处理的方法,例如可列举有,稀释液体或固体状的药剂或者不用稀释直接将种子浸泡在液体状态溶液中使药剂浸透种子的方法、将固体药剂或液体药剂与种子混合在一起,进行包衣处理使种子表面附着药剂的方法、在种植的同时在种子附近喷洒等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表现在:
吡唑醚菌酯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好的杀菌和抑菌作用,而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可改善植物健康,本发明将二者有机结合,在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中和/或改善植物健康方面能够产生协同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将本发明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发明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备选方案、改进方案和等效方案。
(一)制剂实施例
下述制剂实施例中,除另有说明外,所述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实施例1 25%吡唑醚菌酯+0.005%壳多糖悬浮剂
配方组成为:吡唑醚菌酯25%、壳多糖0.00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8%、异辛醇琥珀酸酯磺酸钠6%、聚乙烯醇5%、乙二醇5%、磷酸丁酯0.5%、水余量;
制备方法为: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通过超微粉碎法,制得悬浮剂。
实施例2 0.2%吡唑醚菌酯+20%脱乙酰壳多糖悬浮剂
配方组成为:吡唑醚菌酯0.2%、脱乙酰壳多糖2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6%、烷基酚聚氧乙烯聚基醚甲醛缩合物8%、聚乙烯醇5%、乙二醇5%、正-辛醇0.5%、水余量;
制备方法为: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通过超微粉碎法,制得悬浮剂。
实施例3 10%吡唑醚菌酯+0.001%壳多糖悬乳剂
配方组成为:吡唑醚菌酯10%、壳多糖0.001%、二甲基甲酰胺13%、十二烷基硫酸钠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4%、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羧酸钠4%、聚乙烯醇4%、丙三醇4%、磷酸异丁酯0.5%、水余量;
制备方法为:制备方法为:将配方量的吡唑醚菌酯、溶剂、乳化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以及适量水混合,得到水乳液;将配方量的壳多糖、分散剂、润湿剂以及适量水混合并进行砂磨,得到悬浮液;将上述水乳液、悬浮液以及剩余量的水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悬乳剂。
实施例4 1%吡唑醚菌酯+10%脱乙酰壳多糖悬浮乳剂
配方组成为:吡唑醚菌酯1%、脱乙酰壳多糖10%、二甲基甲酰胺3%、十二烷基硫酸钠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5%、三硅氧烷聚氧乙烯醚5%、聚乙烯醇4%、丙三醇4%、磷酸异丁酯0.5%、水余量;
制备方法为:制备方法为:将配方量的吡唑醚菌酯、溶剂、乳化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以及适量水混合,得到水乳液;将配方量的脱乙酰壳多糖、分散剂、润湿剂以及适量水混合并进行砂磨,得到悬浮液;将上述水乳液、悬浮液以及剩余量的水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悬乳剂。
实施例5 4%吡唑醚菌酯+40%壳多糖水分散粒剂
配方组成为:吡唑醚菌酯4%、壳多糖4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8%、硫酸钙5%、羧乙基纤维素4%、膨润土余量;
制备方法为:分别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并将其混合、造粒,制得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6 0.02%吡唑醚菌酯+20%脱乙酰壳多糖水分散粒剂
配方组成为:吡唑醚菌酯0.02%、脱乙酰壳多糖20%、甘油脂肪酸聚氧乙烯醚8%、三硅氧烷聚氧乙烯醚6%、硫酸钙5%、羧乙基纤维素4%、硅藻土余量;
制备方法为:分别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并将其混合、造粒,制得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7 30%吡唑醚菌酯+3%壳多糖可湿性粉剂
配方组成为:吡唑醚菌酯30%、壳多糖3%、对羟苯基木质素磺酸钠8%、山梨聚糖脂肪酸酯9%、酸性粘土余量;
制备方法为: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并将其混合、研磨、粉碎,制得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8 0.5%吡唑醚菌酯+25%脱乙酰壳多糖可湿性粉剂
配方组成为:吡唑醚菌酯0.5%、脱乙酰壳多糖25%、聚氧乙烯烷基胺8%、蓖麻油聚氧乙烯醚8%、酸性粘土余量;
制备方法为: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并将其混合、研磨、粉碎,制得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9 25%吡唑醚菌酯+0.005%脱乙酰壳多糖悬浮剂
配方组成为:吡唑醚菌酯25%、脱乙酰壳多糖0.00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8%、异辛醇琥珀酸酯磺酸钠6%、聚乙烯醇5%、乙二醇5%、磷酸丁酯0.5%、水余量;
制备方法为: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通过超微粉碎法,制得悬浮剂。
实施例10 10%吡唑醚菌酯+0.001%脱乙酰壳多糖悬乳剂
配方组成为:吡唑醚菌酯10%、脱乙酰壳多糖0.001%、二甲基甲酰胺13%、十二烷基硫酸钠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4%、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羧酸钠4%、聚乙烯醇4%、丙三醇4%、磷酸异丁酯0.5%、水余量;
制备方法为:制备方法为:将配方量的吡唑醚菌酯、溶剂、乳化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以及适量水混合,得到水乳液;将配方量的脱乙酰壳多糖、分散剂、润湿剂以及适量水混合并进行砂磨,得到悬浮液;将上述水乳液、悬浮液以及剩余量的水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悬乳剂。
上述实施例中,所用壳多糖的重均分子量约为40,000;所用脱乙酰壳多糖的重均分子量约为30,000;所述脱乙酰壳多糖的脱乙酰度约为90%。
实施例11 99.999%吡唑醚菌酯+0.001%脱乙酰壳多糖
吡唑醚菌酯99.999%、脱乙酰壳多糖0.001% 混合均匀。
实施例12 99.99%吡唑醚菌酯+0.01%脱乙酰壳多糖
吡唑醚菌酯99.99%、脱乙酰壳多糖0.01% 混合均匀。
以上实施例中配比为重量百分配比。
(二)杀菌生物测试
活性化合物组合后会出现三种情况:拮抗作用、加和作用和增效作用,通常当活性化合物组合物的作用各活性化合物单独施用时的作用总和时,即可认为活性化合物组合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活性化合物的预期作用通过Colby公式计算(Calculating Synergisticand Antagonistic Responses of Herbicide Combination”,Colby,S.R.;Weeds 15,20-22,1967):
Figure 693696DEST_PATH_IMAGE001
X=为当以m ppm的施用量使用活性组分A时的防效,表示为未处理对照组的百分比;
Y=为当以n ppm的施用量使用活性组分B时的防效,表示为未处理对照组的百分比;
E=为当以m和n ppm的施用量使用活性组分A和B时的防效,表示为未处理对照组的百分比。
若实际的防效高于计算值,则结合物的防效具有超加和性,即存在增效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实际观察到的防效必定超过采用上式算得的预期防效(E)。也即,如果观察到的活性大于从Colby公式预期的活性,则存在增效效应。
1、水稻稻瘟病防治试验
防治病害:水稻稻瘟病(Pyricularia grisea)
供试植物:水稻幼苗
用含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的去离子水分别配制表1所述浓度的各种药剂。将2-3周龄的水稻苗移植进长宽高分别为100cm×100cm×20cm的托盘中,常规培养。待水稻苗长至6-8真叶期时,按照表1所设定的药剂组合及其浓度进行喷雾处理,设清水对照。其中每个浓度为一个处理,各处理重复3次,且各处理各重复喷雾量一致。喷雾处理后自然晾干,24h左右进行接种,接种后置于温度20-25℃、湿度80-90%环境培养。一周后,待清水对照充分发病时,调查各处理防治效果,结果见表1。其中“观察杀灭率”为观察到的实际杀灭率,“理论杀灭率”为使用Colby公式计算得到的杀灭率。
其中,病害调查分级标准为: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防效计算方法为:
Figure 217081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178084DEST_PATH_IMAGE003
表1:
Figure 419709DEST_PATH_IMAGE004
Figure 225991DEST_PATH_IMAGE005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复配后,在10000:1至1:10000的范围内对水稻稻瘟病具有增效作用。
2、棉花黄萎病防治试验
防治病害:棉花黄萎病(大丽花轮枝孢(Verticillium dahlia))
供试植物:棉花
用含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的去离子水分别配制表2所述浓度的各种药剂。选取3-5真叶期的棉花幼苗,按照表2所设定的药剂组合及其浓度进行喷雾处理,设清水对照。其中每个浓度为一个处理,各处理重复3次,且各处理各重复喷雾量一致。喷雾处理后自然晾干,24h左右进行接种,接种后置于温度20-25℃、湿度80-90%环境培养。一周后,待清水对照充分发病时,调查各处理防治效果(调查分级以及防效计算方法与上述相同),结果见表2。其中“观察杀灭率”为观察到的实际杀灭率,“理论杀灭率”为使用Colby公式计算得到的杀灭率。
表2:
Figure 400621DEST_PATH_IMAGE006
Figure 735787DEST_PATH_IMAGE007
由表2结果可以看出,吡唑醚菌酯与脱乙酰壳多糖复配后,在10000:1至1:10000的范围内对棉花黄萎病具有增效作用。
3、黄瓜灰霉病防治试验
防治病害:黄瓜灰霉病(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供试植物:黄瓜
用含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的去离子水分别配制表3所述浓度的各种药剂。选取6-8真叶期的黄瓜幼苗,按照表3所设定的药剂组合及其浓度进行喷雾处理,设清水对照。其中每个浓度为一个处理,各处理重复3次,且各处理各重复喷雾量一致。喷雾处理后自然晾干,24h左右进行接种,接种后置于温度20-25℃、湿度80-90%环境培养。一周后,待清水对照充分发病时,调查各处理防治效果(调查分级以及防效计算方法与上述相同),结果见表3。其中“观察杀灭率”为观察到的实际杀灭率,“理论杀灭率”为使用Colby公式计算得到的杀灭率。
表3:
Figure 995867DEST_PATH_IMAGE008
Figure 605840DEST_PATH_IMAGE009
由表3结果可以看出,吡唑醚菌酯与脱乙酰壳多糖复配后,在10000:1至1:10000的范围内对黄瓜灰霉病具有增效作用。
4、番茄灰叶斑病防治试验
防治病害:番茄灰叶斑病(Stemphylium solani)
供试植物:番茄
用含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的去离子水分别配制表4所述浓度的各种药剂。选取6-8真叶期的番茄幼苗,按照表4所设定的药剂组合及其浓度进行喷雾处理,设清水对照。其中每个浓度为一个处理,各处理重复3次,且各处理各重复喷雾量一致。喷雾处理后自然晾干,24h左右进行接种,接种后置于温度20-25℃、湿度80-90%环境培养。一周后,待清水对照充分发病时,调查各处理防治效果(调查分级以及防效计算方法与上述相同),结果见表4。其中“观察杀灭率”为观察到的实际杀灭率,“理论杀灭率”为使用Colby公式计算得到的杀灭率。
表4:
Figure 103817DEST_PATH_IMAGE010
Figure 908088DEST_PATH_IMAGE011
由表4结果可以看出,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复配后,在10000:1至1:10000的范围内对番茄灰叶斑病具有增效作用。
上述实施例中,所用壳多糖的重均分子量约为5,000-100,000;所用脱乙酰壳多糖的重均分子量约为4,000-40,000,所述脱乙酰壳多糖的脱乙酰度约为90%。
本发明的活性成分组合物或农药组合物已经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上述实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通过将上述方案进行简单的调整进而得到的方案,没有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均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作用于目标有用植物、目标病原性真菌或其环境、目标有用植物的种子,所述活性成分组合物含有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类化合物,所述壳多糖类化合物为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且所述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的重量比为10000:1-1000:1;所述植物病原性真菌为水稻稻瘟病菌、棉花黄萎病菌、黄瓜灰霉病菌、番茄灰叶斑病菌;且所述壳多糖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100,000;所述脱乙酰壳多糖的重均分子量为4,000-80,000,且所述乙酰壳多糖的脱乙酰度大于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吡唑醚菌酯与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的重量比为5000:1至250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多糖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50,000;所述脱乙酰壳多糖重均分子量为4,000-40,000,且所述脱乙酰壳多糖的脱乙酰度大于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成分组合物作用于目标有用植物、目标病原性真菌或其环境、目标有用植物的种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预期长出目标植物的种子在播种前和/或催芽之后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成分组合物处理。
CN201910415402.0A 2014-11-05 2014-11-05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Active CN1101503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15402.0A CN110150306B (zh) 2014-11-05 2014-11-05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16022.0A CN105613540A (zh) 2014-11-05 2014-11-05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CN201910415402.0A CN110150306B (zh) 2014-11-05 2014-11-05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16022.0A Division CN105613540A (zh) 2014-11-05 2014-11-05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50306A CN110150306A (zh) 2019-08-23
CN110150306B true CN110150306B (zh) 2021-12-14

Family

ID=5602924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15402.0A Active CN110150306B (zh) 2014-11-05 2014-11-05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CN201410616022.0A Pending CN105613540A (zh) 2014-11-05 2014-11-05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16022.0A Pending CN105613540A (zh) 2014-11-05 2014-11-05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01503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29800A (zh) * 2017-09-11 2018-01-26 上海前引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825860A (zh) * 2021-01-23 2021-05-25 青岛海大汇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褐藻寡糖和吡唑醚菌酯的杀菌调节剂及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08873A (zh) * 2011-07-25 2012-01-11 冯家望 一种柑橘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02939977A (zh) * 2012-11-26 2013-02-27 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寡糖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成分的杀菌组合物
CN103260410A (zh) * 2010-12-08 2013-08-21 巴斯夫欧洲公司 农药混合物
CN103918682A (zh) * 2014-04-01 2014-07-16 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壳寡糖和吡唑醚菌酯的植物免疫杀菌组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6305A (zh) * 2010-05-09 2010-09-01 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壳寡糖的杀菌剂农药组合物
CN104247710B (zh) * 2013-06-29 2016-02-24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吡唑醚菌酯的保健组合物
CN104255756B (zh) * 2014-09-10 2016-05-18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与几丁聚糖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0410A (zh) * 2010-12-08 2013-08-21 巴斯夫欧洲公司 农药混合物
CN102308873A (zh) * 2011-07-25 2012-01-11 冯家望 一种柑橘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02939977A (zh) * 2012-11-26 2013-02-27 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寡糖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成分的杀菌组合物
CN103918682A (zh) * 2014-04-01 2014-07-16 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壳寡糖和吡唑醚菌酯的植物免疫杀菌组合物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吡唑醚菌酯等对番茄灰叶斑病菌的抑菌活性与防治试验;李长松 等;《山东农业科学》;20120530;第44卷(第5期);第103-105,11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50306A (zh) 2019-08-23
CN105613540A (zh) 201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2037118A (ja) 殺真菌剤の組み合わせ
US9089130B2 (en)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lant diseases
GB2519982A (en) Fungicidal composition and the use thereof
CN105613537A (zh)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JP2013107877A (ja) 植物病害防除組成物及び植物病害の防除方法
JP2013107879A (ja) 植物病害防除組成物及び植物病害の防除方法
JP2013107878A (ja) 植物病害防除組成物及び植物病害の防除方法
CN101969779B (zh) 包含噻虫胺和种菌唑的农药化合物混合物
JP2013060430A (ja) 植物病害防除組成物及び植物病害の防除方法
JP2013107876A (ja) 植物病害防除組成物及び植物病害の防除方法
CN111903697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10150306B (zh)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WO2015135422A1 (zh) 一种保护植物免于植物病害的方法
CN106922703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5557695B (zh)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CN105557706B (zh)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CN104488897B (zh) 含甲磺酰菌唑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5557705B (zh)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CN108419798A (zh) 一种含烯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066326A (zh) 植物病害防治组合物
JP3848530B2 (ja) 農園芸用殺菌組成物
JP2015147743A (ja) 植物病害防除用組成物及び植物病害の防除方法
CN114097802B (zh) 一种含氟环唑和稻瘟灵的乳油剂型
CN106922699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5557701B (zh) 一种活性成分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