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46398A - 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46398A
CN110146398A CN201910509432.8A CN201910509432A CN110146398A CN 110146398 A CN110146398 A CN 110146398A CN 201910509432 A CN201910509432 A CN 201910509432A CN 110146398 A CN110146398 A CN 1101463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case
control valve
exchange pipeline
storag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094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宏
吕汉忠
柳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aiq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aiq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aiq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aiq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0943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463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0146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463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60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e.g. refractory materials, to rapid heat chan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冲击试验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包括:箱体、控制器、测试箱、制冷箱、制热箱、第一储能组件、第二储能组件,所述测试箱分别与制热箱、制冷箱连通,所述第一储能组件与制冷箱进行换热,所述第二储能组件与制热箱进行换热,所述第一储能组件与第二储能组件连通。通过设置第一储能组件将制冷箱的冷空气与第一储能组件中的热量交换,使得第一储能组件的储能材料温度降低,进而相当于储存了“冷空气”,通过设置第二储能组件将制热箱的热量与第二储能组件中的热量交换,使得第二储能组件的储能材料升温,进而相当于储存了“热空气”。

Description

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击试验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
背景技术
冷热冲击试验机是蓄能式冷热冲击试验箱,主要测试产品是当前电子部品测试用,冷热冲击试验机能模拟高温与低温之间的瞬间变化环境。从而判断产品的可靠性及稳定性能等参数是否合格;将提供给您预测和改进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依据,用于检测电子、汽车、橡胶、塑胶、航天科技、军品科技及高级通信器材等产品在反复冷热变化下的抵抗能力,同时通过此装备试验,可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进行产品的质量控制,高低温冲击试验箱是航空、汽车、家电、科研等领域必备的测试设备,考核和确定电工、电子、汽车电器、材料等产品,在进行高低温试验的温度环境冲击变化后的参数及性能,使用的适应性,适用于学校,工厂,军工等单位。
目前三厢式冷热冲击试验箱的热量多数为将制冷装置中的冷空气和制热装置中的热空气进行中和,进行降温,每做一次冷热冲击试验需要重新将空气进行制冷和制热,这种降温方式非常浪费,因此,如何将制冷箱冷空气和制热箱的热空气进行重复使用成为了目前试验机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能够蓄能的冷热冲击试验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包括:箱体、控制器、测试箱、制冷箱、制热箱、第一储能组件、第二储能组件,所述测试箱分别与制热箱、制冷箱连通,所述第一储能组件与制冷箱进行换热,所述第二储能组件与制热箱进行换热,所述第一储能组件与第二储能组件连通。
具体的,所述第一储能组件包括:第一储能箱、第一换热器、第一交换管路,所述第一交换管路与第一储能箱、第一换热器形成第一交换环路,所述第一交换管路上设有制冷推动泵;所述第二储能组件包括:第二储能箱、第二换热器、第二交换管路,所述第二交换管路与第二储能箱、第二换热器形成第二交换环路,所述第二交换管路上设有制热推动泵;所述第一交换管路通过分支交换管路与所述第二交换管路连通,所述分支交换管路有两条,所述分支交换管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
具体的,所述第一储能箱和第二储能箱均为圆筒型储能箱,交换环路在圆筒型储能箱内为螺旋形环路,圆筒型储能箱内的所述螺旋形环路内侧与外侧均布满储能材料,所述螺旋形环路到圆筒型储能箱筒心的距离与到圆筒型储能箱侧壁的距离比例为7:3,所述圆筒型储能箱表面设有隔热层。
具体的,所述第一储能箱和所述第二储能箱的数量均为3个,3个所述第一储能箱在第一交换管路上并联设置,3个所述第二储能箱在第二交换管路上并联设置。
具体的,所述第一换热器端部的交换管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储能箱端部的第一交换管路上设有第三控制阀,两条所述分支交换管路之间的第一交换管路上设有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二换热器端部的交换管路上设有第五控制阀,所述第二储能箱端部的第二交换管路上设有第六控制阀,两条所述分支交换管路之间的第二交换管路上设有第七控制阀。
具体的,还包括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将制冷箱、制热箱、外部空气相互连通,所述外部空气端的通气管上设有通气装置,所述制冷箱端的通气管上设有第八控制阀,所述制热箱端的通气管上设有第九控制阀,所述外部空气端的通气管上设有第十控制阀。
具体的,所述制热箱、测试箱、制冷箱从上到下依次在箱体内排布,所述测试箱底部设有挡网;所述测试箱通过第一通道与制冷箱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第一排气扇,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第一封闭门,所述第一封闭门通过第一气缸控制第一封闭门的打开和关闭;所述测试箱通过第二通道与制热箱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第二排气扇,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第二封闭门,所述第二封闭门通过第二气缸控制第二封闭门的打开与关闭。
具体的,所述第一排气扇由制冷箱向测试箱进行排气,所述第二排气扇由制热箱箱测试箱排气。
具体的,所述制冷箱底部设有聚流板,所述制冷箱上设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活动端受重力作用抵住聚流板,所述转动板与聚流板与制冷箱形成密封空间,密封空间外的聚流板上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设有S形储水隔离结构。
具体的,所述箱体底部设有万向活动轮,所述万向活动轮上设有锁轮结构。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包括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储能组件将制冷箱的冷空气与第一储能组件中的热量交换,使得第一储能组件的储能材料温度降低,进而相当于储存了“冷空气”,通过设置第二储能组件将制热箱的热量与第二储能组件中的热量交换,使得第二储能组件的储能材料升温,进而相当于储存了“热空气”,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在1分钟内实现-40℃~85℃的温度转化。
(2)本发明通过分支交换管路将第一交换管路和第二交换管路连通,当只需要做冷冲击试验或者热冲击试验时能够将不需要使用到的储能组件进行使用,提升储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储能箱、第二储能箱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包括:箱体1、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测试箱2、制冷箱3、制热箱4、第一储能组件、第二储能组件,所述测试箱2分别与制热箱4、制冷箱3连通,所述第一储能组件与制冷箱3进行换热,所述第二储能组件与制热箱4进行换热,所述第一储能组件与第二储能组件连通,制冷箱3内和制热箱4内均设有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所述控制器(图中未示出)与第一储能组件、第二储能组件、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信号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储能组件将制冷箱3的冷空气与第一储能组件中的热量交换,使得第一储能组件的储能材料温度降低,进而相当于储存了“冷空气”,通过设置第二储能组件将制热箱4的热量与第二储能组件中的热量交换,使得第二储能组件的储能材料升温,进而相当于储存了“热空气”。
具体的,所述第一储能组件包括:第一储能箱5、第一换热器6、第一交换管路7,所述第一交换管路7与第一储能箱5、第一换热器6形成第一交换环路,所述第一换热器6设置在制冷箱3内,所述第一交换管路7上设有制冷推动泵8,制冷推动泵8有制冷功能与增加液体流速功能,当制冷箱3内的温度在储能装置吸收热量仍没有达到额定温度时制冷推动泵8对第一交换管路7进行制冷,进而使得制冷箱3内温度达到额定温度,第一储能箱5能够通过第一交换管路7和第一换热器6将第一储能箱5中的热量传导到制冷箱3内,制冷室温度升高,而第一储能箱5温度降低,达到储存“冷空气”相同的效果;所述第二储能组件包括:第二储能箱9、第二换热器10、第二交换管路11,所述第二交换管路11与第二储能箱9、第二换热器10形成第二交换环路,所述第一换热器6设置在制热箱4内,所述第二交换管路11上设有制热推动泵12,制热推动泵12有制热功能和增加液体流速功能,当制热箱4内的温度在储能装置释放热量仍没有达到额定温度时制热推动泵12对第二交换管路11进行加热,进而使得制热箱4内温度达到额定温度,第二储能箱9能够通过第二交换管路11和第二换热器10将制热箱4中的热量传导到第二储能箱9中,达到储存“热空气”相同的效果;所述第一交换管路7通过分支交换管路13与所述第二交换管路11连通,所述分支交换管路13有两条,所述分支交换管路13上设有第一控制阀101,通过设置分支交换管路13能够将第一储能箱5和第二储能箱9并联使用,具有特殊需求的条件下能够将第一储能箱5和第二储能箱9并联使用提升储能效果,扩大使用范围。所述第一储能箱5和第二储能箱9内均设有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所述控制器(图中未示出)与所有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信号连接,所述第一交换管路7和所述第二交换管路11内均填充有交换液。
具体的,所述第一储能箱5和第二储能箱9均为圆筒型储能箱,第一交换交换环路和第二交换环路在圆筒型储能箱内为螺旋形环路51,通过将第一交换环路和第二交换环路在圆筒型储能箱内的形状为螺旋形环路51,使得热交换面积尽可能大,提升交换速率,所述螺旋形环路51内侧与外侧均布满储能材料52,使得螺旋形环路51向外和向内都能够进行热交换,进一步提升交换速率,所述螺旋形环路51到圆筒型储能箱筒心的距离与到圆筒型储能箱侧壁的距离比例为7:3,当螺旋形环路51到圆筒型储能箱筒心的距离与到圆筒型储能箱侧壁的距离比例为7:3时,螺旋形环路51上的热量向内扩散到圆筒型储能箱筒心时也同时扩散到圆筒型储能箱侧壁,保证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热量均布整个圆筒型储能箱,进一步提高交换效率,所述圆筒型储能箱表面设有隔热层,隔热层能够使得圆筒型储能箱保存热能。
具体的,所述第一储能箱5和所述第二储能箱9的数量均为3个,3个所述第一储能箱5在第一交换管路7上并联设置,3个所述第二储能箱9在第二交换管路11上并联设置。
具体的,所述第一换热器6端部的交换管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102,所述第一储能箱5端部的第一交换管路7上设有第三控制阀103,两条所述分支交换管路13之间的第一交换管路7上设有第四控制阀104;所述第二换热器10端部的交换管路上设有第五控制阀105,所述第二储能箱9端部的第二交换管路11上设有第六控制阀106,两条所述分支交换管路13之间的第二交换管路11上设有第七控制阀107,当第一储能箱5和所述第二储能箱9的数量均为3个时能够提供多种不同的储能方式,其中一种储能方式为三个第二储能箱9同时打开同时交换管路同时对三个第二储能箱9进行储能,这种储能方式的特点为储能速度快,三个第二储能箱9同时进行工作,但是缺点是最多只能吸收制热箱4一半的热量,当需要释放时操作与蓄能相同;另一种蓄能方式是逐个打开第二储能箱9,当一个储能箱达到最大的储能效果时再关闭这个第二储能箱9打开下一个未储能的第二储能箱9进行储能,直到所有第二储能箱9都储满能量,当需要将能量释放时将步骤从后往前操作即可,这种储能方式能够尽可能的将能量储存,但缺点是蓄能时间比较长,针对不同需求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操作,将制冷箱3通过第一储能箱5储能与上述操作相同,在此便不再进行赘述。
具体的,还包括通气管31,所述通气管31将制冷箱3、制热箱4、外部空气相互连通,所述外部空气端的通气管31上设有通气装置32,所述制冷箱3端的通气管31上设有第八控制阀108,所述制热箱4端的通气管31上设有第九控制阀109,所述外部空气端的通气管31上设有第十控制阀110。当需要将制冷箱3的温度达到外界一样时只需要将第八控制阀108和第十控制阀110打开,当需要将制热箱4的温度达到外界一样时只需要将第九控制阀109和第十控制阀110打开。
具体的,所述制热箱4、测试箱2、制冷箱3从上到下依次在箱体1内排布,所述测试箱2底部设有挡网21;所述测试箱2通过第一通道与制冷箱3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第一排气扇61,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第一封闭门62,所述第一封闭门62通过第一气缸63控制第一封闭门62的打开和关闭;所述测试箱2通过第二通道与制热箱4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第二排气扇64,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第二封闭门65,所述第二封闭门65通过第二气缸66控制第二封闭门65的打开与关闭,由于制冷箱3在升温时会凝结成水滴,水滴汇聚在一起会渗入热冲击试验机内,但是如果制冷箱3下方设有制热箱4或者测试箱2时水滴会渗入制热箱4或者测试箱2内进而将产品损坏,通过制冷箱3设置在最底部保证水滴不会对测试箱2和制热箱4产生影响,通过在第一通道内设有第一封闭门62,第二通道内设有第二封闭门65,能够将测试箱2与制热箱4、制冷箱3隔离。所述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控制第一控制阀101、第二控制阀102、第三控制阀103、第四控制阀104、第五控制阀105、第六控制阀106、第七控制阀107、第八控制阀108、第九控制阀109、第十控制阀110、第一排气扇61、第二排气扇64、第一气缸63、第二气缸66、制热推动泵12、制冷推动泵8及通气装置32。
具体的,所述第一排气扇61由制冷箱3向测试箱2进行排气,所述第二排气扇64由制热箱4箱测试箱2排气,由于冷空气比普通空气密度大,所以冷空气是下沉状态,通过第一排气扇61由制冷箱3向测试箱2进行排气能够将冷空气上吹,加速将冷空气进入测试箱2中;由于热空气比普通空气密度小,所以热空气是上浮状态,通过第二排气扇64由制热箱4向测试箱2进行排气能够将热空气下吹,加速将热空气进入测试箱2中。
具体的,所述制冷箱3底部设有聚流板71,所述聚流板71倾斜设置,所述制冷箱3上设有转动板72,所述转动板72活动端受重力作用抵住聚流板71,所述转动板72、聚流板71与制冷箱3形成密封空间,密封空间外的聚流板71上设有排水管73,所述排水管73设有S形储水隔离结构,所述排水管73通向排水箱,所述排水箱设有排水口,设置聚流板71能够将水滴聚集排出制冷箱3外,通过设置转动板72在没有水流时会抵住聚流板71,使得转动板72、聚流板71与制冷箱3形成密封空间,制冷时冷空气不会泄露出制冷箱3外,当聚流板71有积水时积水受到重力向转动板72施加压力,使得转动板72转动,进而积水经过转动进入排水管73,当积水流走时转动板72没有受到积水作用,当转动板72受到重力作用恢复到原处,使得转动板72、聚流板71与制冷箱3重新形成密封空间,排水管73设有S形储水隔离结构,S形储水隔离结构能够储存积水存留下来的聚集水74,聚集水74将排水管73制冷箱3的空间与外界隔离,即使有部分冷空气穿过转动板72也不会通过排水管73泄露出外部,进一步保证了制冷箱3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1底部设有万向活动轮80,所述万向活动轮80上设有锁轮结构,通过设置万向轮方便转运,通过设置锁轮结构能够将万向轮卡死,能够固定箱体1的位置。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实施例1:当需要对产品进行热冲击试验时,将测试产品放置在测试箱2内,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将第一控制阀101关闭,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将三个第二储能箱9的第六控制阀106关闭,将第九控制阀109关闭,第五控制阀105打开,第二气缸66控制第二封闭门65关闭使得制热箱4和测试箱2隔离,制热推动泵12对第二交换管路11进行制热并将第二交换管路11内的交换液在第二交换环路上循环,在经过第二换热器10时将热量传导在制热箱4内,制热箱4温度升高,当制热箱4内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制热箱4的温度到达额定温度时,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将第二气缸66工作使得第二封闭门65打开,第二排气扇64开始工作,测试箱2和制热箱4空气开始中和,制热推动泵12持续进行制热,当制热箱4内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制热箱4内温度达到产品需要测试的温度时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停止制热推动泵12的制热,完成对产品的热冲击试验。
实施例2:当需要对产品热冲击试验后的热能进行回收时,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控制打开第一控制阀101、第三控制阀103、第五控制阀105、第六控制阀106,关闭第二控制阀102、第四控制阀104、第七控制阀107、第九控制阀109,启动第二排气扇64,启动制热推动泵12和制冷推动泵8的增加液体流速功能,制热箱4中的热量会通过交换液经过第二交换管路11、分支交换管路13、第一交换管路7将热量传导在第一储能箱5和第二储能箱9内,当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所有储能箱内的温度均不再升高则关闭制热推动泵12和制冷推动泵8,关闭第六控制阀106和第三控制阀103,第二气缸66将第二封闭门65关闭,关闭第二排气扇64,完成对制热箱4内的热量进行回收。
实施例3:当需要对产品热冲击试验后的热能进行回收时还存在另一种热能回收方式,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控制打开第一控制阀101、第五控制阀105,关闭第二控制阀102、第三控制阀103、第四控制阀104、第六控制阀106、第七控制阀107、第九控制阀109,启动第二排气扇64,打开其中一个第二储能箱9的第六控制阀106,启动制热推动泵12和制冷推动泵8的增加液体流速功能,制热箱4中的热量会通过交换液经过第二交换管路11、分支交换管路13、第一交换管路7将热量传导在打开第六控制阀106的那个第二储能箱9内,当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第二储能箱9内的温度均不再升高则关闭储完能量的第二储能箱9的第六控制阀106,打开另一个未储能的第二储能箱9端部的第六控制阀106,往复对剩下未储能的第二储能箱9进行储能,当第二储能箱9储能完成时再打开其中一个第一储能箱5的第三控制阀103,对第一储能箱5进行储能,当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第一储能箱5内的温度均不再升高则关闭储完能量的第一储能箱5的第三控制阀103,打开另一个未储能的第一储能箱5端部的第三控制阀103,往复对剩下未储能的第一储能箱5进行储能,储能完成后关闭制热推动泵12和制冷推动泵8,关闭第二气缸66将第二封闭门65关闭,关闭第二排气扇64,完成对制热箱4内的热量进行回收。
实施例4:当需要对产品进行冷冲击试验时,将测试产品放置在测试箱2内,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将第一控制阀101关闭,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将三个第一储能箱5的第三控制阀103关闭,将第八控制阀108关闭,第二控制阀102打开,第一气缸63控制第一封闭门62关闭使得制冷箱3和测试箱2隔离,制冷推动泵8对第一交换管路7进行制冷并将第一交换管路7内的交换液在第一交换环路上循环,在经过第一换热器6时将吸收制冷箱3内的热量,制冷箱3温度降低,当制冷箱3内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制冷箱3的温度到达额定温度时,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将第一气缸63工作使得第一封闭门62打开,第一排气扇61开始工作,测试箱2和制冷箱3空气开始中和,制冷推动泵8持续进行制冷,当制冷箱3内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制冷箱3内温度达到产品需要测试的温度时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停止制冷推动泵8的制冷,完成对产品的冷冲击试验。
实施例5:当需要对产品冷冲击试验后的冷空气进行交换时,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控制打开第一控制阀101、第二控制阀102、第三控制阀103、第六控制阀106、,关闭第四控制阀104、第五控制阀105、第七控制阀107、第八控制阀108,启动第一排气扇61,启动制热推动泵12和制冷推动泵8的增加液体流速功能,第一储能箱5和第二储能箱9中的热量会通过交换液经过第一交换管路7、分支交换管路13、第二交换管路11将热量传导在制冷箱3内,当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制冷箱3内的温度均不再升高则关闭制热推动泵12和制冷推动泵8,关闭第六控制阀106和第三控制阀103,第一气缸63将第一封闭门62关闭,关闭第一排气扇61,完成对制冷箱3内的冷空气进行交换。
实施例6:当需要对产品冷冲击试验后的冷空气进行交换时还存在另一种冷空气交换方式,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控制打开第一控制阀101、第二控制阀102,关闭第三控制阀103、第四控制阀104、第五控制阀105、第六控制阀106、第七控制阀107、第八控制阀108,启动第一排气扇61,打开其中一个第一储能箱5的第三控制阀103,启动制热推动泵12和制冷推动泵8的增加液体流速功能,打开第三控制阀103的那个第一储能箱5中的热量会通过交换液经过第一交换管路7、分支交换管路13、第二交换管路11将热量传导在制冷箱3内,当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第一储能箱5内的温度均不再降低则关闭正在储能的第一储能箱5的第三控制阀103,打开另一个未储能的第一储能箱5端部的第三控制阀103,往复对剩下未储能的第一储能箱5进行储能,当所有第一储能箱5储能完成时再打开其中一个第二储能箱9的第六控制阀106,对第二储能箱9进行储能,当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第二储能箱9内的温度均不再降低则关闭储完能量的第二储能箱9的第六控制阀106,打开另一个未储能的第二储能箱9端部的第六控制阀106,对另一个未储能的第二储能箱9进行储能,往复对剩下未储能的第二储能箱9进行储能,储能完成后关闭制热推动泵12和制冷推动泵8,关闭第一气缸63将第一封闭门62关闭,关闭第一排气扇61,完成对制热箱4内的热量进行回收。
实施例7:需要对产品高温骤降成低温的试验时,将测试产品放置在测试箱2内,关闭第一控制阀101,第三控制阀103、第六控制阀106、第八控制阀108、第九控制阀109、第十控制阀110,打开第二控制阀102、第四控制阀104、第五控制阀105、第七控制阀107,通过第二气缸66关闭第二封闭门65,通过第一气缸63关闭第一控制门,启动制热推动泵12的制热功能和增加液体流速功能,制热推动泵12对第二交换管路11进行制热并将第二交换管路11内的交换液在第二交换环路上循环,在经过第二换热器10时将热量传导在制热箱4内,制热箱4温度升高,当制热箱4内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制热箱4的温度到达额定温度时,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将第二气缸66工作使得第二封闭门65打开,第二排气扇64开始工作,测试箱2和制热箱4空气开始中和,制热推动泵12持续进行制热,当制热箱4内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制热箱4内温度达到产品需要测试的温度时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将制热推动泵12的制热功能关闭,打开其中一个第二储能箱9的第六控制阀106,制热箱4中的热量会通过交换液经过第二交换管路11,将热量传导在打开第六控制阀106的那个第二储能箱9内,当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第二储能箱9内的温度均不再升高则关闭储完能量的第二储能箱9的第六控制阀106,打开另一个未储能的第二储能箱9端部的第六控制阀106,往复对剩下未储能的第二储能箱9进行储能,完成储能后关闭制热推动泵12,打开第十控制阀110和第九控制阀109,启动通气装置32,外部空气会与制热箱4的空气进行交换,达到快速降温至常温状态后,第二气缸66将第二封闭门65关闭,关闭通气装置32、第九控制阀109和第十控制阀110,启动通气装置32的同时,启动制热推动泵12的制冷功能与增加液体流速功能,制冷推动泵8对第一交换管路7进行制冷并将第一交换管路7内的交换液在第一交换环路上循环,在经过第一换热器6时将吸收制冷箱3内的热量,制冷箱3温度降低,当确定制冷箱3内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制冷箱3的温度到达额定温度并且第二气缸66将第二封闭门65关闭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将第一气缸63工作使得第一封闭门62打开,第一排气扇61开始工作,测试箱2和制冷箱3空气开始中和,制冷推动泵8持续进行制冷,当制冷箱3内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制冷箱3内温度达到产品需要测试的温度时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停止制冷推动泵8的制冷功能,完成骤降温度测试,启动制冷推动泵8增加液体流速功能,打开其中一个第一储能箱5的第三控制阀103,打开第三控制阀103的第一储能箱5中的热量会通过交换液经过第一交换管路7将热量传导在制冷箱3内,当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检测到第一储能箱5内的温度均不再降低则关闭正在储能的第一储能箱5的第三控制阀103,打开另一个未储能的第一储能箱5端部的第三控制阀103,往复对剩下未储能的第一储能箱5进行储能,当所有的第一储能箱5储完能量时停止制冷制动器,启动通气装置32并打开第八控制阀108和第十控制阀110,对制冷箱3内的空气进行交换,使得制冷箱3和测试箱2迅速达到常温,达到常温后将通气装置32停止,并且关闭第八控制阀108和第十控制阀110,第一气缸63将第一封闭门62关闭,取出测试产品。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控制器、测试箱、制冷箱、制热箱、第一储能组件、第二储能组件,所述测试箱分别与制热箱、制冷箱连通,所述第一储能组件与制冷箱进行换热,所述第二储能组件与制热箱进行换热,所述第一储能组件与第二储能组件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组件包括:第一储能箱、第一换热器、第一交换管路,所述第一交换管路与第一储能箱、第一换热器形成第一交换环路,所述第一交换管路上设有制冷推动泵;所述第二储能组件包括:第二储能箱、第二换热器、第二交换管路,所述第二交换管路与第二储能箱、第二换热器形成第二交换环路,所述第二交换管路上设有制热推动泵;所述第一交换管路通过分支交换管路与所述第二交换管路连通,所述分支交换管路有两条,所述分支交换管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箱和第二储能箱均为圆筒型储能箱,交换环路在圆筒型储能箱内为螺旋形环路,圆筒型储能箱内的所述螺旋形环路内侧与外侧均布满储能材料,所述螺旋形环路到圆筒型储能箱筒心的距离与到圆筒型储能箱侧壁的距离比例为7:3,所述圆筒型储能箱表面设有隔热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箱和所述第二储能箱的数量均为3个,3个所述第一储能箱在第一交换管路上并联设置,3个所述第二储能箱在第二交换管路上并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端部的交换管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储能箱端部的第一交换管路上设有第三控制阀,两条所述分支交换管路之间的第一交换管路上设有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二换热器端部的交换管路上设有第五控制阀,所述第二储能箱端部的第二交换管路上设有第六控制阀,两条所述分支交换管路之间的第二交换管路上设有第七控制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将制冷箱、制热箱、外部空气相互连通,所述外部空气端的通气管上设有通气装置,所述制冷箱端的通气管上设有第八控制阀,所述制热箱端的通气管上设有第九控制阀,所述外部空气端的通气管上设有第十控制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箱、测试箱、制冷箱从上到下依次在箱体内排布,所述测试箱底部设有挡网;所述测试箱通过第一通道与制冷箱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第一排气扇,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第一封闭门,所述第一封闭门通过第一气缸控制第一封闭门的打开和关闭;所述测试箱通过第二通道与制热箱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第二排气扇,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第二封闭门,所述第二封闭门通过第二气缸控制第二封闭门的打开与关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扇由制冷箱向测试箱进行排气,所述第二排气扇由制热箱箱测试箱排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箱底部设有聚流板,所述制冷箱上设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活动端受重力作用抵住聚流板,所述转动板与聚流板与制冷箱形成密封空间,密封空间外的聚流板上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设有S形储水隔离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底部设有万向活动轮,所述万向活动轮上设有锁轮结构。
CN201910509432.8A 2019-06-13 2019-06-13 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 Pending CN1101463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09432.8A CN110146398A (zh) 2019-06-13 2019-06-13 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09432.8A CN110146398A (zh) 2019-06-13 2019-06-13 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46398A true CN110146398A (zh) 2019-08-20

Family

ID=67591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09432.8A Pending CN110146398A (zh) 2019-06-13 2019-06-13 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4639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37374A (zh) * 2020-03-30 2020-06-26 深圳市德洋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冷热冲击试验箱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7509A (zh) * 2009-03-03 2010-09-08 赵继永 密封设备相变储能温度控制装置
CN104482790A (zh) * 2014-11-26 2015-04-01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利用发动机废气余热的相变蓄热装置及方法
CN205580911U (zh) * 2016-02-24 2016-09-14 东莞市剑乔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高效率冷热冲击试验箱
CN207051134U (zh) * 2017-08-02 2018-02-27 东莞市恒工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缩短温度恢复时间的冷热冲击试验箱
CN208888114U (zh) * 2018-10-10 2019-05-21 广东科明环境仪器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可线性降温的三槽式冲击箱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7509A (zh) * 2009-03-03 2010-09-08 赵继永 密封设备相变储能温度控制装置
CN104482790A (zh) * 2014-11-26 2015-04-01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利用发动机废气余热的相变蓄热装置及方法
CN205580911U (zh) * 2016-02-24 2016-09-14 东莞市剑乔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高效率冷热冲击试验箱
CN207051134U (zh) * 2017-08-02 2018-02-27 东莞市恒工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缩短温度恢复时间的冷热冲击试验箱
CN208888114U (zh) * 2018-10-10 2019-05-21 广东科明环境仪器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可线性降温的三槽式冲击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37374A (zh) * 2020-03-30 2020-06-26 深圳市德洋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冷热冲击试验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92089U (zh) 一种三箱高低温冲击试验箱
CN104567158B (zh) 控制制冷机系统中制冷液泄漏量的系统及方法
CN103293076A (zh) 一种升降式冷热冲击试验机
CN105698382B (zh) 热泵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953486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940677A (zh) 一种减缓空调室外机结霜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146398A (zh) 一种冷热冲击试验机
CN207623210U (zh) 一种新型冷热冲击试验箱
CN101338958B (zh) 空调热交换式冷凝器及喷淋蒸发冷却系统
CN103698355A (zh) 一种整体式冻融试验机
CN106989560A (zh) 冰箱及冰箱门封的除露方法
CN108132438B (zh) 新能源电机高低温测试系统
CN202057739U (zh) 一种新型冷热冲击试验机
CN205944342U (zh) 动力蓄电池温控系统、动力蓄电池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06387752U (zh) 一种快速温变试验箱
CN209379011U (zh) 一种模拟低温低压环境的实验箱
CN103912942A (zh) 一种室内自动换气装置耦合相变制冷器的空调系统
CN203810565U (zh) 便携式冷暖一体机
CN108679757A (zh) 一种相变蓄能装置和蓄能供能方法
CN207501325U (zh) 密闭工作空间内二氧化碳回收制冷空调系统
CN102944442B (zh) 冰箱制冷性能动态测试系统
CN109458781A (zh) 冷冻柜用防爆裂装置
CN108800692A (zh) 一种满液式制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7689645U (zh) 新能源电机高低温测试系统
CN208635248U (zh) 一种相变蓄能箱和相变蓄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2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