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38922A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38922A
CN110138922A CN201810137040.9A CN201810137040A CN110138922A CN 110138922 A CN110138922 A CN 110138922A CN 201810137040 A CN201810137040 A CN 201810137040A CN 110138922 A CN110138922 A CN 1101389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outer peripheral
peripheral surface
lateral circle
sl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370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38922B (zh
Inventor
成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3704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389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38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89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389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89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后壳、滑块、显示屏和功能器件。后壳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侧周面,侧周面包括第一侧周面、第二侧周面、第三侧周面和第四侧周面;第一侧周面、第二侧周面分别位于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第三侧周面、第四侧周面分别位于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二表面向第一表面所在的一侧凹陷形成凹槽,凹槽贯穿第一侧周面和第三侧周面;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凹槽内;显示屏设置于第一表面所在的一侧;功能器件设置在滑块上,滑块能够相对后壳滑动以隐藏于凹槽内或从凹槽内滑出。上述移动终端,滑块位于移动终端的角落上,有利于滑块与后壳的相对滑动,进而有利于滑块与后壳的分离。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一般配备有受话器、环境光传感器等功能器件,功能器件需占用移动终端的显示屏所在的一侧的部分面积,不利于提升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以解决功能器件的设置不利于提升移动终端的屏占比的问题。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后壳,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侧周面,所述侧周面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周面、第二侧周面,和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周面、所述第二侧周面之间的第三侧周面、第四侧周面;所述第一侧周面、所述第二侧周面分别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三侧周面、所述第四侧周面分别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所在的一侧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凹槽贯穿所述第一侧周面和所述第三侧周面;
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的一侧;及
功能器件,设置在所述滑块上,所述滑块能够相对所述后壳滑动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功能器件位于所述凹槽内,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功能器件位于所述凹槽外且从所述显示屏所在的一侧外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块能够沿所述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滑动以滑入所述凹槽,或从所述凹槽内滑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块包括外表面、内表面,和连接在所述外表面、所述内表面之间的外周面,所述外周面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周面、第二外周面,和相背设置的第三外周面、第四外周面,所述第三外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周面、所述第二外周面的一端,所述第四外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周面、所述第二外周面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外周面与所述第一侧周面齐平;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外周面与所述第三侧周面齐平;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外周面与所述第三侧周面错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按压组件,所述按压组件设置于所述滑块上,且所述按压组件凸出于所述第一外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按压组件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设置于所述后壳与所述显示屏之间;所述按压组件与所述微处理器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外周面上开设有多个卡顿槽;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卡顿组件,所述卡顿组件包括弹性件和顶针,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后壳和所述顶针连接;当所述滑块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顶针能够滑入或滑出所述卡顿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壳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均沿所述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槽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槽的最大宽度,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顶针包括主体部和凸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凸台一体成型;所述主体部抵接于所述滑块上,所述凸台抵接于所述弹性件上;所述凸台容置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主体部容置于第二槽内,所述凸台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一槽的槽壁上以限制所述主体部的移动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块能够沿所述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滑动以滑入所述凹槽,或从所述凹槽内滑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块包括外表面、内表面,和连接在所述外表面、所述内表面之间的外周面,所述外周面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周面、第二外周面,和相背设置的第三外周面、第四外周面,所述第三外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周面、所述第二外周面的一端,所述第四外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周面、所述第二外周面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外周面与所述第三侧周面齐平;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外周面与所述第一侧周面齐平;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外周面与所述第一侧周面错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按压组件,所述按压组件设置于所述滑块上,且所述按压组件凸出于所述第三外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按压组件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设置于所述后壳与所述显示屏之间;所述按压组件与所述微处理器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四外周面上开设有多个卡顿槽;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卡顿组件,所述卡顿组件包括弹性件和顶针,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后壳和所述顶针连接;当所述滑块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顶针能够滑入或滑出所述卡顿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壳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均沿所述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槽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槽的最大宽度,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顶针包括主体部和凸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凸台一体成型;所述主体部的抵接于所述滑块上,所述凸台抵接于所述弹性件上;所述凸台容置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主体部容置于第二槽内,所述凸台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一槽的槽壁上以限制所述主体部的移动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周面和所述第二侧周面平滑过渡;及/或,所述第二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三侧周面和所述第四侧周面平滑过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电磁驱动机构,所述电磁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磁铁组件、第二磁铁组件,所述第一磁铁组件设置于所述滑块上,所述第二磁铁组件设置于所述后壳上,所述第二磁铁组件通电后能够驱动所述滑块从所述凹槽内滑出;及/或,所述第一磁铁组件通电后能够带动所述滑块从所述凹槽内滑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器件包括受话器、距离传感器和环境光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器件还包括身份识别模组,所述身份识别模组包括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和点阵投影器,所述红外镜头、所述泛光感应元件和所述点阵投影器分别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微处理器通信连接。
上述移动终端,功能器件在第一位置时位于凹槽内,在第二位置位于凹槽外且从显示屏所在的一侧外露,滑块相对于后壳滑动即可实现功能器件的隐藏和露出,从而避免了功能器件占用移动终端的显示屏所在的一侧的面积,有利于实现移动终端的高屏占比。由于凹槽贯穿第一侧周面和第三侧周面,滑块位于移动终端的角落上,因此有利于手部对滑块的施力,以利于滑块与后壳的相对滑动,进而有利于滑块与后壳的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滑块处于第二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滑块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后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滑块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后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移动终端的滑块处于第一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移动终端的滑块处于第一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一实施例中滑块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移动终端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移动终端的卡顿组件的爆炸图;
图9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另一实施例中滑块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10为图9所示移动终端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另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滑块处于第二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12为图11所示移动终端的滑块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后视图;
图13为图11所示移动终端的滑块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后视图;
图14为图13所示移动终端的滑块处于第一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15为图14所示移动终端的滑块处于第一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16为图11所示移动终端的一实施例中滑块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17为图16所示移动终端的C处放大示意图;
图18为图11所示移动终端的另一实施例中滑块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19为图18所示移动终端的D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作为在此使用的“通信终端”(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
参考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为手机。移动终端10包括后壳100、滑块200、显示屏300和功能器件400。后壳10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图未标)、第二表面110,和连接在第一表面、第二表面110之间的侧周面,侧周面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周面111、第二侧周面113,和相背设置的第三侧周面115、第四侧周面117,第三侧周面115连接于第一侧周面111、第二侧周面113的一端,第四侧周面117连接于第一侧周面111、第二侧周面113的另一端。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大致呈矩形块状,第一侧周面111和第二侧周面113分别连接于矩形的两条长边上,第三侧周面115和第四侧周面117分别连接于矩形的两条短边上,也即第一侧周面111、第二侧周面113分别位于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第三侧周面115、第四侧周面117分别位于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进一步,在移动终端10呈矩形块状的实施例中,第三侧周面115位于移动终端10的顶部,第四侧周面117位于移动终端10的底部。第四侧周面117上可以开设出音孔和连接口,出音孔可用于扬声器的声音的传出,连接口可用于对应设置耳机座或USB座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10向第一表面所在的一侧凹陷形成凹槽120,凹槽120贯穿第一侧周面111和第三侧周面115。滑块200可滑动地设置于凹槽120内。显示屏300设置于第一表面所在的一侧。功能器件400设置在滑块200上,滑块200能够相对后壳100滑动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功能器件400位于凹槽120内,在第二位置时功能器件400位于凹槽120外且从显示屏300所在的一侧外露。参考图3、图4和图5,在第一位置时功能器件400位于凹槽120内。参考图1和图2,在第二位置时功能器件400位于凹槽120外且从显示屏300所在的一侧外露。在一实施例中,功能器件400包括受话器,功能器件400外露后,用户即可通过功能器件400接听电话。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10分别与第一侧周面111和第二侧周面113平滑过渡。具体地,第二表面110与第一侧周面111的连接部位可以采用曲面例如弧面过渡,以使第二表面110与第一侧周面111平滑过渡。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10与第二侧周面113的连接部位可以采用曲面例如弧面过渡,以使第二表面110与第二侧周面113平滑过渡。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10与第三侧周面115或第四侧周面117的连接部位也可以采用曲面例如弧面过渡,以使第二表面110与第三侧周面115或第四侧周面117平滑过渡。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周面111与第三侧周面115、第四侧周面117的连接部位,第二侧周面113与第三侧周面115、第四侧周面117的连接部位也可以采用曲面平滑过渡。上述结构,可以使得移动终端10的外观较为美观。
上述移动终端10,功能器件400在第一位置时位于凹槽120内,在第二位置位于凹槽120外且从显示屏300所在的一侧外露,滑块200相对后壳100滑动即可实现功能器件400的隐藏和露出,从而避免了功能器件400占用移动终端10的显示屏300所在的一侧的面积,有利于实现移动终端10的高屏占。例如,在一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结构的移动终端10的屏占比可以大于85%。由于凹槽120贯穿第一侧周面111和第三侧周面115,滑块200位于移动终端10的角落上,因此有利于手部对滑块200的施力,以利于滑块200与后壳100的相对滑动,进而有利于滑块200与后壳100的分离。例如,采用上述结构的移动终端10,通过单手即可推动滑块200相对后壳100移动,有利于提升使用的便利性。
在一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上,滑块200的最大宽度与移动终端10的最大宽度的比值小于0.5。上述结构,滑块200在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上占用的尺寸较小,有利于手部对滑块200的施力,从而有利于推动滑块200相对后壳100滑动。
可以理解的是,功能器件400还可以包括摄像头模组500,摄像头模组设置于滑块200上。在一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500具有入光面510,入光面510朝向显示屏300设置,光线可以穿过入光面并入射至摄像头模组500上,以使摄像头模组500能够检测到光线。摄像头模组500可以包括摄像头、距离传感器和环境光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摄像头可用于提供视屏通话、自拍等功能。距离传感器可用于检测显示屏300与用户面部之间的距离,以使用户在接听电话过程中显示屏300能够亮屏或熄屏。环境光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环境光的亮度,以使显示屏300能够根据环境光的亮度调整显示亮度,以使用户能够舒适地查看显示屏300上的信息。在一实施例中,功能器件400还可以包括身份识别模组,身份识别模组包括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和点阵投影器,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和点阵投影器分别与移动终端10的微处理器通信连接。红外镜头、点阵投影器和泛光感应元件可用于移动终端10的面部识别过程中。这些电子元器件中的一种或多种均可安装于滑块200上。滑块200在第一位置时,上述电子元器件收容在凹槽120内。滑块200在第二位置时,上述电子元器件可以从显示屏300所在的一侧露出,功能器件400露出后,用户可以执行自拍、视屏通话或面部识别等操作。
参考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以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为x轴,以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为y轴,以移动终端10的厚度方向为z轴建立坐标系。滑块200能够沿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即y轴方向滑动,以滑入凹槽120或从凹槽120内滑出。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滑块200包括内表面241、外表面243,和连接在外表面243、内表面241之间的外周面,外周面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周面245、第二外周面246,和相背设置的第三外周面247、第四外周面248,第三外周面247连接于第一外周面245、第二外周面246的一端,第四外周面248连接于第一外周面245、第二外周面246的另一端。第一外周面245与第一侧周面111齐平。滑块200可以沿y轴方向滑动,在第一位置时,第三外周面247与第三侧周面115齐平,在第二位置时,第三外周面247与第三侧周面115错位。
在一实施例中,滑块200的外表面243分别与第一外周面245和第三外周面247平滑过渡。上述结构,可以使得移动终端10的外观较为美观。在一实施例中,外表面243与后壳100的背向显示屏300的一侧齐平,上述结构有利于保持移动终端10的外观整体性。例如,当滑块200位于第一位置时,上述结构使得移动终端10具有较好的外观整体性。
参考图3至图5,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滑动的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还可以包括按压组件600,按压组件600设置在滑块200上,且按压组件600凸出于第一外周面245上。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外周面245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图未标),按压组件600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一通孔内。按压组件600穿过第一通孔后凸出于第一外周面245上。移动终端10还可以包括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设置于显示屏300和后壳100之间,且微处理器和按压组件600通信连接。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按压组件600为移动终端10的电源键,摁压按压组件600,可以执行电源键的相应功能。例如,可以实现亮屏或熄屏操作,或开关机操作。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按压组件600也可以为移动终端10的音量键,摁压按压组件600,可以执行音量键的相应功能。例如,摁压按压组件600,可以调节移动终端10的音量的大小。通过在滑块200上设置按压组件600,并使得按压组件600凸出于第一外周面245上,按压组件600所在位置可以作为施力点,以使手部能够较为容易的推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从凹槽120内滑出。
参考图6和图7,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滑动的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上,第二外周面246上开设有多个卡顿槽260。移动终端10还包括卡顿组件700,卡顿组件700包括弹性件710和顶针720,弹性件710分别与后壳100和顶针720连接。当滑块200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顶针720能够滑入或滑出卡顿槽260。卡顿槽260和卡顿组件700的设置,使得用户在推动滑块200滑动时,能够感受到明显的停顿感,因而能够给予用户明确的反馈,以提升用户的体验。
具体地,参考图7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710为弹簧,顶针720大致呈圆柱状。后壳100上开设有安装槽130,弹性件710和顶针720可以收容于安装槽130内,安装槽130的背向第一表面的一侧可以设置挡板(图未示),挡板盖设于安装槽130上。挡板可以采用螺纹紧固件连接于后壳100上,以使挡板与后壳100固定连接,且使得弹性件710和顶针720在后壳100上可靠定位。顶针720的一端抵接于弹性件710上,顶针720的另一端外露于安装槽130外并抵接至滑块200的第二外周面246上。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长度方向滑动时,顶针720可以压缩弹簧,以使弹簧产生弹力,进而使得顶针720在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滑动伸缩。顶针720凸出的部分可以滑入卡顿槽260内,或从卡顿槽260内滑出,从而产生明显的停顿感。
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顶针720包括主体部721和凸台723,主体部721与凸台723一体成型。主体部721大致呈圆柱状,主体部721的一端连接于凸台723上,主体部721的另一端抵接于滑块200上。凸台723大致呈圆柱状,凸台723的一端与主体部721连接,凸台723的另一端抵接于弹性件710上,凸台723的最大宽度大于主体部721的最大宽度。在一实施例中,安装槽130包括第一槽131和第二槽133,第一槽131和第二槽133连通,且第一槽131和第二槽133均沿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槽131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二槽133的最大宽度。弹性件710设置于第一槽131内并与后壳100抵接。凸台723容置于第一槽131内,主体部721容置于第二槽133内。顶针720安装于安装槽130内后,凸台723可以抵接于第一槽131的槽壁上。上述设置可以限制主体部721的移动距离,防止主体部721在弹性件710的弹力作用下从安装槽130内脱出。可以理解的是,顶针720还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顶针720可以呈棱柱状。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710也可以弹片、塑胶件、硅胶件,橡胶件等。
参考图9和图10,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滑动的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还可以包括电磁驱动机构800,电磁驱动机构800包括第一磁铁组件810、第二磁铁组件820,第一磁铁组件810设置于滑块200上,第二磁铁组件820设置于后壳100上,第二磁铁组件820通电后能够驱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从凹槽120内滑出。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组件810为永磁铁,第一磁铁组件810具有N极和S极。第二磁铁组件820为电磁铁,第二磁铁组件820通电后产生磁性。例如,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组件810的N极朝向第二磁铁组件820,第一磁铁组件810的S极背向第二磁铁组件820。滑块20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磁铁组件820通电,第二磁铁组件820产生磁性,通过控制第二磁铁组件820内电流的方向,可以使得第二磁铁组件820的N极朝向第一磁铁组件810,第一磁铁组件810和第二磁铁组件820之间就可以产生相互排斥的作用力,从而可以将滑块200从凹槽120内推出。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组件810也可以为电磁铁,第一磁铁组件810通电后产生磁性,第二磁铁组件820通电后产生磁性,可以控制第一磁铁组件810和第二磁铁组件820中电流的方向,使得第一磁铁组件810和第二磁铁组件820的相互面对的磁极相异。例如,第一磁铁组件810的朝向第二磁铁组件820的一端为N极,第二磁铁组件820的朝向第一磁铁组件810的一端为N极,即可在第一磁铁组件810和第二磁铁组件820之间产生排斥力,推动滑块200从凹槽120内滑出。又如,第一磁铁组件810的朝向第二磁铁组件820的一端为S极,第二磁铁组件820的朝向第一磁铁组件810的一端为S极,同样可在第一磁铁组件810和第二磁铁组件820之间产生排斥力,推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从凹槽120内滑出。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磁铁组件810为电磁铁的实施例中,第二磁铁组件820也可以为永磁铁,第一磁铁组件810通电产生磁性,使得第一磁铁组件810和第二磁铁组件820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即可推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从凹槽120内滑出。
参考图11和图12,在另一实施例中,滑块200能够沿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即x轴方向滑动,以滑入凹槽120或从凹槽120内滑出。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滑块200包括外表面243、内表面241,和连接在外表面243、内表面241之间的外周面,外周面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周面245、第二外周面246,和相背设置的第三外周面247、第四外周面248,第三外周面247连接于第一外周面245、第二外周面246的一端,第四外周面248连接于第一外周面245、第二外周面246的另一端。第三外周面247与第三侧周面115齐平。滑块200可以沿x轴方向滑动。参考图13至图15,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外周面245与第一侧周面111齐平。参考图11和图12,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外周面245与第一侧周面111错位。
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实施例中,滑块200的外表面243分别与第一外周面245和第三外周面247平滑过渡。上述结构,可以使得移动终端10的外观较为美观。在一实施例中,外表面243与后壳100的背向显示屏300的一侧齐平,上述结构有利于保持移动终端10的外观整体性。
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滑动的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还可以包括按压组件600,按压组件600设置在滑块200上,且按压组件600凸出于第三外周面247上。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外周面247上开设有第二通孔(图未标),按压组件600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二通孔内。按压组件600穿过第二通孔后凸出于第三外周面247上。移动终端10还可以包括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设置于显示屏300和后壳100之间,且微处理器和按压组件600通信连接。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按压组件600为移动终端10的电源键,摁压按压组件600,可以执行电源键的相应功能。例如,可以实现亮屏或熄屏操作,或开关机操作。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按压组件600也可以为移动终端10的音量键,摁压按压组件600,可以执行音量键的相应功能。例如,摁压按压组件600,可以调节移动终端10的音量的大小。通过在滑块200上设置按压组件600,并使得按压组件600凸出于第一外周面245上,按压组件600所在位置可以作为施力点,以使手部能够较为容易的推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从凹槽120内滑出。
参考图16和图17,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滑动的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上,第四外周面248上开设有多个卡顿槽260。移动终端10还包括卡顿组件700,卡顿组件700包括弹性件710和顶针720,弹性件710分别与后壳100和顶针720连接。当滑块200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顶针720能够滑入或滑出卡顿槽260。卡顿槽260和卡顿组件700的设置,使得用户在推动滑块200滑动时,能够感受到明显的停顿感,因而能够给予用户明确的反馈,以提升用户的体验。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710为弹簧,顶针720大致呈圆柱状。后壳100上开设有安装槽130,弹性件710和顶针720可以收容于安装槽130内,安装槽130的背向第一表面的一侧可以设置挡板(图未示),挡板盖设于安装槽130上。挡板可以采用螺纹紧固件连接于后壳100上,以使挡板与后壳100固定连接,且使得弹性件710和顶针720在后壳100上可靠定位。顶针720的一端抵接于弹性件710上,顶针720的另一端外露于安装槽130外并抵接至滑块200的第四外周面248上。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宽度方向滑动时,顶针720可以压缩弹簧,以使弹簧产生弹力,进而使得顶针720在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滑动伸缩。顶针720凸出的部分可以滑入卡顿槽260内,或从卡顿槽260内滑出,从而产生明显的停顿感。
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顶针720包括主体部721和凸台723,主体部721与凸台723一体成型。主体部721大致呈圆柱状,主体部721的一端连接于凸台723上,主体部721的另一端抵接于滑块200上。凸台723大致呈圆柱状,凸台723的一端与主体部721连接,凸台723的另一端抵接于弹性件710上,凸台723的最大宽度大于主体部721的最大宽度。在一实施例中,安装槽130包括第一槽131和第二槽133,第一槽131和第二槽133连通,且第一槽131和第二槽133均沿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槽131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二槽133的最大宽度。弹性件710设置于第一槽131内并与后壳100抵接。凸台723容置于第一槽131内,主体部721容置于第二槽133内。顶针720安装于安装槽130内后,凸台723可以抵接于第一槽131的槽壁上。上述设置可以限制主体部721的移动距离,防止主体部721在弹性件710的弹力作用下从安装槽130内脱出。可以理解的是,顶针720还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顶针720可以呈棱柱状。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710也可以弹片、塑胶件、硅胶件,橡胶件等。
参考图18和图19,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滑动的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还可以包括电磁驱动机构800,电磁驱动机构800包括第一磁铁组件810、第二磁铁组件820,第一磁铁组件810设置于滑块200上,第二磁铁组件820设置于后壳100上,第二磁铁组件820通电后能够驱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从凹槽120内滑出。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组件810为永磁铁,第一磁铁组件810具有N极和S极。第二磁铁组件820为电磁铁,第二磁铁组件820通电后产生磁性。例如,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组件810的N极朝向第二磁铁组件820,滑块20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磁铁组件820通电,第二磁铁组件820产生磁性,通过控制第二磁铁组件820内电流的方向,可以使得第二磁铁组件820的N极朝向第一磁铁组件810,第一磁铁组件810和第二磁铁组件820之间就可以产生相互排斥的作用力,从而可以将滑块200从凹槽120内推出。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组件810也可以为电磁铁,第一磁铁组件810通电后产生磁性,第二磁铁组件820通电后产生磁性,只需控制第一磁铁组件810和第二磁铁组件820中电流的方向,使得第一磁铁组件810和第二磁铁组件820的相互面对磁极相亦。例如,第一磁铁组件810的朝向第二磁铁组件820的一端为N极,第二磁铁组件820的朝向第一磁铁组件810的一端为N极,即可在第一磁铁组件810和第二磁铁组件820之间产生排斥力,推动滑块200从凹槽120内滑出。又如,第一磁铁组件810的朝向第二磁铁组件820的一端为S极,第二磁铁组件820的朝向第一磁铁组件810的一端为S极,同样可在第一磁铁组件810和第二磁铁组件820之间产生排斥力,推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从凹槽120内滑出。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磁铁组件810为电磁铁的实施例中,第二磁铁组件820也可以为永磁铁,第一磁铁组件810通电产生磁性,使得第一磁铁组件810和第二磁铁组件820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即可推动滑块200沿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从凹槽120内滑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7)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壳,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侧周面,所述侧周面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周面、第二侧周面,和相背设置的第三侧周面、第四侧周面;所述第三侧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周面、所述第二侧周面的一端,所述第四侧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周面、所述第二侧周面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侧周面、所述第二侧周面分别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三侧周面、所述第四侧周面分别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所在的一侧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凹槽贯穿所述第一侧周面和所述第三侧周面;
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的一侧;及
功能器件,设置在所述滑块上,所述滑块能够相对所述后壳滑动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功能器件位于所述凹槽内,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功能器件位于所述凹槽外且从所述显示屏所在的一侧外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能够沿所述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滑动以滑入所述凹槽,或从所述凹槽内滑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包括外表面、内表面,和连接在所述外表面、所述内表面之间的外周面,所述外周面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周面、第二外周面,和相背设置的第三外周面、第四外周面,所述第三外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周面、所述第二外周面的一端,所述第四外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周面、所述第二外周面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外周面与所述第一侧周面齐平;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外周面与所述第三侧周面齐平;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外周面与所述第三侧周面错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按压组件,所述按压组件设置于所述滑块上,且所述按压组件凸出于所述第一外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按压组件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设置于所述后壳与所述显示屏之间;所述按压组件与所述微处理器通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外周面上开设有多个卡顿槽;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卡顿组件,所述卡顿组件包括弹性件和顶针,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后壳和所述顶针连接;当所述滑块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顶针能够滑入或滑出所述卡顿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均沿所述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槽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槽的最大宽度,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顶针包括主体部和凸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凸台一体成型;所述主体部抵接于所述滑块上,所述凸台抵接于所述弹性件上;所述凸台容置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主体部容置于第二槽内,所述凸台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一槽的槽壁上以限制所述主体部的移动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能够沿所述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滑动以滑入所述凹槽,或从所述凹槽内滑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包括外表面、内表面,和连接在所述外表面、所述内表面之间的外周面,所述外周面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周面、第二外周面,和相背设置的第三外周面、第四外周面,所述第三外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周面、所述第二外周面的一端,所述第四外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周面、所述第二外周面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外周面与所述第三侧周面齐平;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外周面与所述第一侧周面齐平;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外周面与所述第一侧周面错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按压组件,所述按压组件设置于所述滑块上,且所述按压组件凸出于所述第三外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按压组件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设置于所述后壳与所述显示屏之间;所述按压组件与所述微处理器通信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四外周面上开设有多个卡顿槽;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卡顿组件,所述卡顿组件包括弹性件和顶针,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后壳和所述顶针连接;当所述滑块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顶针能够滑入或滑出所述卡顿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均沿所述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槽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槽的最大宽度,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顶针包括主体部和凸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凸台一体成型;所述主体部的抵接于所述滑块上,所述凸台抵接于所述弹性件上;所述凸台容置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主体部容置于第二槽内,所述凸台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一槽的槽壁上以限制所述主体部的移动范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周面和所述第二侧周面平滑过渡;及/或,所述第二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三侧周面和所述第四侧周面平滑过渡。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驱动机构,所述电磁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磁铁组件、第二磁铁组件,所述第一磁铁组件设置于所述滑块上,所述第二磁铁组件设置于所述后壳上,所述第二磁铁组件通电后能够驱动所述滑块从所述凹槽内滑出;及/或,所述第一磁铁组件通电后能够带动所述滑块从所述凹槽内滑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器件包括受话器、距离传感器和环境光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器件还包括身份识别模组,所述身份识别模组包括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和点阵投影器,所述红外镜头、所述泛光感应元件和所述点阵投影器分别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微处理器通信连接。
CN201810137040.9A 2018-02-09 2018-02-09 移动终端 Active CN1101389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37040.9A CN110138922B (zh) 2018-02-09 2018-02-09 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37040.9A CN110138922B (zh) 2018-02-09 2018-02-09 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8922A true CN110138922A (zh) 2019-08-16
CN110138922B CN110138922B (zh) 2021-11-09

Family

ID=67568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37040.9A Active CN110138922B (zh) 2018-02-09 2018-02-09 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38922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19027A (ja) * 2002-04-23 2003-11-07 Nec Corp カメラ付き携帯通信端末
CN201118679Y (zh) * 2007-11-12 2008-09-17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手机滑盖滑动装置
CN201657551U (zh) * 2010-01-22 2010-11-24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摄像功能的便携式移动电子设备终端及摄像头连接结构
CN102024600A (zh) * 2009-09-14 2011-04-20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按键组件及应用该按键组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3788362U (zh) * 2014-04-08 2014-08-20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头及移动终端
CN204408431U (zh) * 2015-02-25 2015-06-17 胡伟 手机
CN106657456A (zh) * 2016-10-24 2017-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6911883A (zh) * 2017-03-31 2017-06-30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结构及移动终端
CN206559413U (zh) * 2017-01-26 2017-10-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7483779A (zh) * 2017-07-31 2017-12-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19027A (ja) * 2002-04-23 2003-11-07 Nec Corp カメラ付き携帯通信端末
CN201118679Y (zh) * 2007-11-12 2008-09-17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手机滑盖滑动装置
CN102024600A (zh) * 2009-09-14 2011-04-20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按键组件及应用该按键组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1657551U (zh) * 2010-01-22 2010-11-24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摄像功能的便携式移动电子设备终端及摄像头连接结构
CN203788362U (zh) * 2014-04-08 2014-08-20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头及移动终端
CN204408431U (zh) * 2015-02-25 2015-06-17 胡伟 手机
CN106657456A (zh) * 2016-10-24 2017-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206559413U (zh) * 2017-01-26 2017-10-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6911883A (zh) * 2017-03-31 2017-06-30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07483779A (zh) * 2017-07-31 2017-12-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8922B (zh) 202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77922B1 (en) Functional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KR20110008607A (ko) 와치형 이동 단말기
CN208079162U (zh) 移动终端
CN208190695U (zh) 移动终端
KR101441919B1 (ko) 슬라이드형 휴대 단말기
WO2020224359A1 (zh) 电子组件、安装驱动模组及移动终端
KR101992190B1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동 단말기용 파우치
CN208174752U (zh) 移动终端
CN110138922A (zh) 移动终端
CN209046678U (zh) 终端设备
CN208190694U (zh) 移动终端
CN208079149U (zh) 移动终端
CN209134462U (zh) 移动终端
CN208079147U (zh) 移动终端
CN208190693U (zh) 移动终端
CN208987023U (zh) 移动终端
CN208890848U (zh) 移动终端
CN208079146U (zh) 移动终端
CN210038602U (zh) 安装设备及设备套装
CN110138899A (zh) 移动终端
WO2020010946A1 (zh) 手表模组、手表、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0138908A (zh) 移动终端
CN112534797A (zh) 终端设备
CN112019654A (zh) 设备套装及其终端设备
CN110138924A (zh) 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Applicant after: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Applicant befor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