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38899A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38899A
CN110138899A CN201810136265.2A CN201810136265A CN110138899A CN 110138899 A CN110138899 A CN 110138899A CN 201810136265 A CN201810136265 A CN 201810136265A CN 110138899 A CN110138899 A CN 110138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shell
mobile terminal
slot
wall
suppor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3626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成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3626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3889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138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8899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壳体、显示屏和功能器件。壳体包括第一后壳、承载部和第二后壳,承载部由第一后壳延伸而出且承载部与第一后壳之间具有层差,第二后壳滑动设置在承载部上并相对第一后壳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时第二后壳填平层差,在第二位置时至少部分承载部因第二后壳的移动而露出;第二后壳的背向承载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施力槽;显示屏与第一后壳连接;功能器件设置在第二后壳上,在第一位置时功能器件被显示屏遮挡,在第二位置时功能器件从显示屏所在的一侧外露。上述移动终端有利于实现移动终端的高屏占比。由于第二后壳上开设有第一施力槽,第一施力槽有利于用户推动第二后壳在承载部上滑动。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一般配备有受话器或环境光传感器等功能器件,功能器件需占用移动终端的显示屏所在的一侧的部分面积,不利于提升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以解决功能器件的设置不利于提升移动终端的屏占比的问题。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壳体,包括第一后壳、承载部和第二后壳,所述承载部由所述第一后壳延伸而出且所述承载部与所述第一后壳之间具有层差,所述第二后壳滑动设置在所述承载部上并相对所述第一后壳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后壳填平所述层差,在第二位置时至少部分所述承载部因所述第二后壳的移动而露出;所述第二后壳的背向所述承载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施力槽;
显示屏,与所述第一后壳连接且位于所述承载部的背向所述第二后壳的一侧;及
功能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后壳上,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功能器件被所述显示屏遮挡,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功能器件从所述显示屏所在的一侧外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后壳包括底壁和由所述底壁的两相对边缘向所述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延伸而出的第一侧周壁和第二侧周壁,所述第一侧周壁和所述第二侧周壁界定所述移动终端的宽度,所述层差处形成断面;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断面与所述第二后壳贴合;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断面与所述第二后壳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壁的外表面上开设有第二施力槽,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施力槽和所述第二施力槽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施力槽的深度由所述第一施力槽的边缘向所述第一施力槽的中部逐渐增大;及/或,所述第二施力槽的深度由所述第二施力槽的边缘向所述第二施力槽的中部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断面与所述底壁的外表面的相交线为直线,且所述断面与所述底壁的外表面的相交线与所述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壁的外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周壁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侧周面的外表面平滑过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后壳包括底板、第一外周壁、第二外周壁和端壁,所述第一外周壁和所述第二外周壁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两相对边缘,所述端壁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周壁和所述第二外周壁之间且位于所述底板的一端,所述功能器件设置于所述端壁上;所述第一外周壁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侧周壁的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外周壁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侧周壁的外表面平齐;所述底板的另一端在第一位置时与所述断面贴合,在第二位置时与所述断面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外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外周壁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外周壁的外表面平滑过渡;及/或,所述底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端壁的外表面平滑过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与所述底壁连接且所述基板的厚度小于所述底壁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上开设有避空槽,所述端壁朝向所述显示屏所在的一侧外凸形成安装部;所述功能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上,且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安装部容置于所述避空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还包括由所述基板的两相对边缘向所述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延伸而出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周壁且所述第一侧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侧周壁的厚度,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二侧周壁且所述第二侧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侧周壁的厚度;所述第二后壳上开设有收容槽,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外周壁、所述第二外周壁和所述端壁界定所述收容槽,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承载部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外周壁的内表面上开设有多个卡顿槽;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卡顿组件,所述卡顿组件包括弹性件和顶针,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承载部和所述顶针连接,所述顶针与所述承载部连接;当所述第二后壳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顶针能够滑入或滑出所述卡顿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均沿所述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槽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槽的最大宽度,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顶针包括主体部和凸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凸台一体成型;所述主体部的抵接于所述第二后壳上,所述凸台抵接于所述弹性件上;所述凸台容置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主体部容置于所述第二槽内,所述凸台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一槽的槽壁上以限制所述主体部的移动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电磁驱动机构,所述电磁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磁铁组件、第二磁铁组件,所述第一磁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后壳上,所述第二磁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后壳上,所述第二磁铁组件通电后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后壳在所述承载部上滑动;及/或,所述第一磁铁组件通电后能够驱动所述第二后壳在所述承载部上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器件包括受话器、距离传感器和环境光传感器,所述受话器、所述距离传感器和所述环境光传感器分别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微处理器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器件还包括身份识别模组,所述身份识别模组包括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和点阵投影器,所述红外镜头、所述泛光感应元件和所述点阵投影器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通信连接。
上述移动终端,功能器件在第一位置被显示屏遮挡,在第二位置从显示屏所在的一侧外露,通过第二后壳在承载部上的滑动即可实现功能器件的遮挡和外露,从而避免了功能器件占用移动终端的显示屏所在的一侧的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移动终端的屏占比。由于第二后壳上开设有第一施力槽,第一施力槽可用于容纳用户的手指,有利于指尖对第二后壳的施力以推动第二后壳滑动,从而有利于第二后壳与第一后壳的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第二后壳处于第二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移动终端的第二后壳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后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移动终端的第二后壳处于第一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移动终端的第二后壳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后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移动终端的俯视图;
图7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后壳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立体图;
图8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后壳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立体图;
图9为图8所示移动终端的爆炸图;
图10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又一实施例中的爆炸图;
图11为图9所示移动终端的局部剖视图;
图12为图11所示移动终端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移动终端的卡顿组件的爆炸图;
图14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又一实施例中第二后壳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作为在此使用的“通信终端”(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
参考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为手机。移动终端10包括壳体100、显示屏200和功能器件300,壳体100包括第一后壳110、承载部120和第二后壳130,承载部120由第一后壳110延伸而出且承载部120与第一后壳110之间具有层差。第二后壳130滑动设置在承载部120上并相对第一后壳11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时第二后壳130填平层差,在第二位置时至少部分承载部120因第二后壳130的移动而露出。显示屏200与第一后壳110连接。功能器件300设置在第二后壳130上,第二后壳130的背向承载部120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施力槽140。参考图4和图5,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后壳110与第二后壳130处于合拢状态,功能器件300被显示屏200遮挡。参考图2和图3,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后壳110与第二后壳130处于分离状态,功能器件300从显示屏200所在的一侧外露,即功能器件300不被移动终端10的其他部件遮挡。
在一实施例中,功能器件300包括受话器、距离传感器和环境光传感器,受话器、距离传感器和环境光传感器分别与移动终端10的微处理器通信连接。受话器可用于接听电话,距离传感器可用于检测显示屏200与用户面部之间的距离,以使用户在接听电话过程中显示屏200能够亮屏或熄屏。环境光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环境光的亮度,以使显示屏200能够根据环境光的亮度调整显示亮度,以使用户能够舒适地查看显示屏200上的信息。在一实施例中,功能器件300还可以包括身份识别模组,身份识别模组包括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和点阵投影器,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和点阵投影器分别与微处理器通信连接。红外镜头、点阵投影器和泛光感应元件可用于移动终端10的面部识别过程中。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10也可以为平板等。
参考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施力槽140位于第二后壳130的边缘处,且第一施力槽140贯穿第二后壳130的边缘,第一施力槽140的深度由第一施力槽140的边缘向第一施力槽140的中部逐渐增大。第一施力槽140可用于容置用户的指尖。指尖置于第一施力槽140中后,指尖可抵接至第一后壳110上。指尖对第一后壳110施加推力后,借助于指尖与第二后壳130的摩擦力及第一后壳110对指尖的反作用力,第二后壳130就可以在承载部120上滑动,以使第二后壳130相对第一后壳110滑动,进而使功能器件300外露于显示屏200所在的一侧。
上述移动终端10,功能器件300在第一位置时被显示屏200遮挡,在第二位置从显示屏200所在的一侧外露,通过第二后壳130在承载部120上的滑动即可实现功能器件300的隐藏和露出,从而避免了功能器件300占用移动终端10的显示屏200所在的一侧的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移动终端10的屏占比。例如,上述结构的移动终端10的屏占比可以在85%以上,从而可以实现移动终端10的高屏占比。由于第二后壳130上开设有第一施力槽140,第一施力槽140可用于容纳用户的手指,有利于指尖对第二后壳130的施力以推动第二后壳130滑动,从而有利于第二后壳130与第一后壳110的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后壳110包括底壁111和由底壁111的两相对边缘向移动终端10的厚度方向延伸而出的第一侧周壁113和第二侧周壁115,层差处形成断面11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周壁113和第二侧周壁115界定移动终端10的宽度。可以理解的是,层差可以视为底壁111与承载部120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高度差,在底壁111与承载部120的连接位置处即产生了断面112。在第一位置时,断面112与第二后壳130贴合。在第二位置时,断面112与第二后壳130分离。底壁111的外表面上开设有第二施力槽150,当第二后壳13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施力槽140和第二施力槽150连通。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施力槽150位于底壁111的边缘且贯穿第一后壳110的断面112。第二施力槽150的深度由第二施力槽150的边缘向第二施力槽150的中部逐渐增大。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施力槽140的最大宽度与第二施力槽150的最大宽度相等。当第二后壳13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施力槽140的端部与第二施力槽150的端部抵接,第一施力槽140和第二施力槽150在第一位置时形状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可以防止对移动终端10的外观产生不利影响。第二施力槽150同样有利于指尖容置其内,以利于指尖对第一后壳110的施力,并有利于第二后壳130在承载部120上的滑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施力槽150也可以省略。
参考图3,在一实施例中,断面112与底壁111的外表面的相交线为直线,且断面112与底壁111的外表面的相交线与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以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以移动终端1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则断面112与底壁111的外表面的相交线在xoy平面上的正投影为直线,且该相交线与y轴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在一实施例中,断面112和底壁111的外表面的相交线与y轴夹角的范围为45度~85度。上述设置使得断面112和底壁111的外表面的相交线的长度大于移动终端10的宽度,从而有利于延长第二后壳130与第一后壳110的接触长度,进而使得第二后壳130与第一后壳110在第一位置时能够更稳定地扣合。
在一实施例中,底壁111的外表面分别与第一侧周壁113的外表面和第二侧周壁115的外表面平滑过渡。具体地,底壁111的外表面与第一侧周壁113的外表面的连接部位可以采用曲面例如弧面过渡,以使底壁111的外表与第一侧周壁113的外表面平滑过渡。底壁111的外表面与第二侧周壁115的外表面的连接部位可以采用曲面例如弧面过渡,以使底壁111的外表与第二侧周壁115的外表面平滑过渡。上述结构,可以使得移动终端10的外观较为美观。
进一步,参考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后壳110还可以包括第三侧周壁117和第四侧周壁119,第三侧周壁117连接于第一侧周壁113、第二侧周壁115的一端,第四侧周壁119连接于第一侧周壁113、第二侧周壁115的另一端。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周壁113和第二侧周壁115界定移动终端10的宽度,第三侧周壁117和第四侧周壁119界定移动终端10的长度。在一实施例中,第三侧周壁117位于移动终端10的顶部,第四侧周壁119位于移动终端10的底部。第四侧周壁119上可以开设出音孔和连接口,出音孔可用于扬声器的声音的传出,连接口可用于对应设置耳机座或USB座等。
在一实施例中,底壁111的外表面与第四侧周壁119的外表面的连接部位也可以采用曲面例如弧面过渡,以使底壁111的外表面与第四侧周壁119的外表面平滑过渡。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周壁113的外表面与第三侧周壁117的外表面、第四侧周壁119的外表面的连接部位,第二侧周壁115的外表面与第三侧周壁117的外表面、第四侧周壁119的外表面的连接部位也可以采用曲面平滑过渡。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后壳130包括底板131、第一外周壁133、第二外周壁135和端壁137,第一外周壁133和第二外周壁135连接于底板131的两相对边缘,端壁137连接于第一外周壁133和第二外周壁135之间且位于底板131的一端,功能器件300设置于端壁137上。第一外周壁133的外表面与第一侧周壁113的外表面平齐,第二外周壁135的外表面与第二侧周壁115的外表面平齐。当第二后壳130位于第一位置时,上述结构使得移动终端10的底壁111的外表面所在的一侧的外观较为平整。底板131的另一端在第一位置时与断面112贴合,在第二位置时与断面112分离。上述设置,有利于保持移动终端10的外观整体性,例如,当第二后壳130处于第一位置时,移动终端10的外观整体性较高。
在一实施例中,底板131的外表面分别与第一外周壁133的外表面、第二外周壁135的外表面和端壁137的外表面平滑过渡。具体地,底板131的外表面与第一外周壁133的外表面的连接部位可以采用曲面例如弧面过渡,以使底板131的外表与第一外周壁133的外表面平滑过渡。在一实施例中,底板131的外表面与第二外周壁135的外表面的连接部位可以采用曲面例如弧面过渡,以使底板131的外表与第二外周壁135的外表面平滑过渡。上述结构,可以使得移动终端10的外观较为美观。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底板131的外表面与第一外周壁133的外表面的连接部位的曲面的曲率、底壁111的外表面与第一侧周壁113的外表面的连接部位的曲面的曲率可以相同,底板131的外表面与第二外周壁135的外表面的连接部位的曲面的曲率、底壁111的外表面与第二侧周壁115的外表面的连接部位的曲面的曲率也可以相同,当第二后壳130处于第一位置时,移动终端10具有较高的外观整体性。可以理解的是,底板131的外表面与端壁137的外表面也可以采用曲面平滑过渡。
参考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承载部120包括基板121,基板121与底壁111连接且基板121的厚度小于底壁111的厚度。基板121的背向显示屏200的一侧可以为平面,第二后壳130的朝向承载部120的一侧为平面,第二后壳130可以贴合于承载部120上,并能够沿承载部120滑动。基板121的厚度小于底壁111的厚度时,有利于承载部120的加工。例如,承载部120可以和底壁111一体成型,承载部120可以通过去除材料的方法加工获得。
在一实施例中,基板121上开设有避空槽160,端壁137朝向显示屏200所在的一侧外凸形成安装部139。功能器件300设置于安装部139上,且在第一位置时安装部139容置于避空槽160内。避空槽160的设置,可以使得功能器件300凸设在安装部139上,第二后壳130的其他位置的厚度可以不用增加,从而有利于整个移动终端10的薄型化。可以理解的是,安装部139可以省略。
参考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承载部120还可以包括由基板121的两相对边缘向移动终端10的厚度方向延伸而出的第一侧板123和第二侧板(图未标),第一侧板123连接第一侧周壁113且第一侧板123的厚度小于第一侧周壁113的厚度,第二侧板连接第二侧周壁115且第二侧板的厚度小于第二侧周壁115的厚度。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3和第二侧板界定基板121的宽度,且基板121的宽度的延伸方向与移动终端10的宽度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后壳130上开设有收容槽170,底板131、第一外周壁133、第二外周壁135和端壁137界定收容槽170。在第一位置时,承载部120收容于收容槽170内。由于第一侧板123的厚度小于第一侧周壁113的厚度,第二侧板的厚度小于第二侧周壁115的厚度,承载部120呈台阶状结构。上述结构,有利于第二后壳130与第一后壳110的装配,并有利于第二后壳130在承载部120上的滑动。例如,可以利用第二后壳的第一外周壁133、第二外周壁135起到导向作用,以利于第二后壳130在承载部120上的滑动。
参考图10,在一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10的厚度方向上,第三侧周壁117可以省略,即第二后壳130的第一外周壁133、第二外周壁135和端壁137可以延伸至显示屏200的朝向第二后壳130的一侧。在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侧周壁113和第二侧周壁115延伸至断面112处。此时,第二后壳130在第一位置时可以完全包覆在承载部120上。以断面112为界,第一后壳110的断面112的朝向第二后壳130的一侧可以无需设置中框结构,第二后壳130的第一外周壁133、第二外周壁135和第三外周壁可以取代移动终端10的中框,从而可以简化移动终端10的结构,并有利于第二后壳130与第一后壳的组装。例如,省略第三侧周壁117时,第二后壳130在移动终端10的厚度方向上可以具有较大的尺寸,从而有利于第二后壳130与第一后壳110的组装。
参考图11和图12,在一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外周壁133的内表面上开设有多个卡顿槽180。移动终端10还可以包括卡顿组件700,卡顿组件700包括弹性件710和顶针720,弹性件710分别与承载部120和顶针720连接,顶针720与承载部120连接。当第二后壳130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顶针720能够滑入或滑出卡顿槽180。卡顿槽180和卡顿组件700的设置,使得用户在推动第二后壳130滑动时,能够感受到明显的停顿感,因而能够给予用户明确的反馈,以提升用户的体验。
具体地,参考图12和图13,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710为弹簧,顶针720大致呈圆柱状。承载部120上开设有安装槽800,弹性件710和顶针720可以收容于安装槽800内,安装槽800的背向显示屏200的一侧可以设置挡板(图未示),挡板盖设于安装槽800上。挡板可以采用螺纹紧固件连接于第一后壳110上,以使挡板与承载部120固定连接,且使得弹性件710和顶针720在承载部120上可靠定位。顶针720的一端抵接于弹性件710上,顶针720的另一端外露于安装槽800外并凸出于第一侧板123的边缘上。在第二后壳130沿移动终端10长度方向滑动时,顶针720可以压缩弹簧,以使弹簧产生弹力,进而使得顶针720在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滑动伸缩。顶针720凸出的部分可以滑入卡顿槽180内,或从卡顿槽180内滑出,从而产生明显的停顿感。
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顶针720包括主体部721和凸台723,主体部721与凸台723一体成型。主体部721大致呈圆柱状,主体部721的一端连接于凸台723上,主体部721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后壳130上。凸台723大致呈圆柱状,凸台723的一端与主体部721连接,凸台723的另一端抵接于弹性件710上,凸台723的最大宽度大于主体部721的最大宽度。在一实施例中,安装槽800包括第一槽810和第二槽820,第一槽810和第二槽820连通,且第一槽810和第二槽820均沿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槽810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二槽820的最大宽度。弹性件710设置于第一槽810内并与承载部120抵接。凸台723容置于第一槽810内,主体部721容置于第二槽820内。顶针720安装于安装槽800内后,凸台723可以抵接于第一槽810的槽壁上。上述设置可以限制主体部721的移动距离,防止主体部721在弹性件710的弹力作用下从安装槽800内脱出。可以理解的是,顶针720还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顶针720可以呈棱柱状。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710也可以弹片、塑胶件、硅胶件,橡胶件等。可以理解的是,卡顿组件700可以有多个。例如,在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上,承载部120的两侧均可设置卡顿组件700。
参考图14,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还可以包括电磁驱动机构900,电磁驱动机构900包括第一磁铁组件910、第二磁铁组件920,第一磁铁组件910设置于第一后壳110上,第二磁铁组件920设置于第二后壳130上,第二磁铁组件920通电后能够带动第二后壳130沿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滑动以使功能器件300外露。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组件910为永磁铁,第一磁铁组件910具有N极和S极。第二磁铁组件920为电磁铁,第二磁铁组件920通电后产生磁性。例如,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组件910的N极朝向第二磁铁组件920,第一磁铁组件910的S极背向第二磁铁组件920。第二后壳13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磁铁组件920通电,第二磁铁组件920产生磁性,通过控制第二磁铁组件920内电流的方向,可以使得第二磁铁组件920的N极朝向第一磁铁组件910,第一磁铁组件910和第二磁铁组件920之间就可以产生相互排斥的作用力,从而可以推动第二后壳130在承载部120上滑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组件910也可以为电磁铁,第一磁铁组件910通电后产生磁性,第二磁铁组件920通电后产生磁性,可以控制第一磁铁组件910和第二磁铁组件920中电流的方向,使得第一磁铁组件910和第二磁铁组件920的相互面对的磁极相异。例如,第一磁铁组件910的朝向第二磁铁组件920的一端为N极,第二磁铁组件920的朝向第一磁铁组件910的一端为N极,即可在第一磁铁组件910和第二磁铁组件920之间产生排斥力,推动第二后壳130在承载部120上滑动。又如,第一磁铁组件910的朝向第二磁铁组件920的一端为S极,第二磁铁组件920的朝向第一磁铁组件910的一端为S极,同样可在第一磁铁组件910和第二磁铁组件920之间产生排斥力,推动第二后壳130在承载部120上滑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磁铁组件910为电磁铁的实施例中,第二磁铁组件920也可以为永磁铁,第一磁铁组件910通电产生磁性,使得第一磁铁组件910和第二磁铁组件920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即可推动第二后壳130在承载部120上滑动。可以理解的是,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后壳130上还可以设置后置摄像头、闪光灯等电子元器件,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6)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第一后壳、承载部和第二后壳,所述承载部由所述第一后壳延伸而出且所述承载部与所述第一后壳之间具有层差,所述第二后壳滑动设置在所述承载部上并相对所述第一后壳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后壳填平所述层差,在第二位置时至少部分所述承载部因所述第二后壳的移动而露出;所述第二后壳的背向所述承载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施力槽;
显示屏,与所述第一后壳连接且位于所述承载部的背向所述第二后壳的一侧;及
功能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后壳上,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功能器件被所述显示屏遮挡,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功能器件从所述显示屏所在的一侧外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壳包括底壁和由所述底壁的两相对边缘向所述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延伸而出的第一侧周壁和第二侧周壁,所述第一侧周壁和所述第二侧周壁界定所述移动终端的宽度,所述层差处形成断面;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断面与所述第二后壳贴合;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断面与所述第二后壳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的外表面上开设有第二施力槽,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施力槽和所述第二施力槽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槽的深度由所述第一施力槽的边缘向所述第一施力槽的中部逐渐增大;及/或,所述第二施力槽的深度由所述第二施力槽的边缘向所述第二施力槽的中部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断面与所述底壁的外表面的相交线为直线,且所述断面与所述底壁的外表面的相交线与所述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的外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周壁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侧周面的外表面平滑过渡。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壳包括底板、第一外周壁、第二外周壁和端壁,所述第一外周壁和所述第二外周壁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两相对边缘,所述端壁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周壁和所述第二外周壁之间且位于所述底板的一端,所述功能器件设置于所述端壁上;所述第一外周壁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侧周壁的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外周壁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侧周壁的外表面平齐;所述底板的另一端在第一位置时与所述断面贴合,在第二位置时与所述断面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外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外周壁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外周壁的外表面平滑过渡;及/或,所述底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端壁的外表面平滑过渡。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与所述底壁连接且所述基板的厚度小于所述底壁的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开设有避空槽,所述端壁朝向所述显示屏所在的一侧外凸形成安装部;所述功能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上,且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安装部容置于所述避空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还包括由所述基板的两相对边缘向所述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延伸而出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周壁且所述第一侧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侧周壁的厚度,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二侧周壁且所述第二侧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侧周壁的厚度;所述第二后壳上开设有收容槽,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外周壁、所述第二外周壁和所述端壁界定所述收容槽,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承载部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外周壁的内表面上开设有多个卡顿槽;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卡顿组件,所述卡顿组件包括弹性件和顶针,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承载部和所述顶针连接,所述顶针与所述承载部连接;当所述第二后壳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顶针能够滑入或滑出所述卡顿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均沿所述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槽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槽的最大宽度,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顶针包括主体部和凸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凸台一体成型;所述主体部的抵接于所述第二后壳上,所述凸台抵接于所述弹性件上;所述凸台容置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主体部容置于所述第二槽内,所述凸台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一槽的槽壁上以限制所述主体部的移动范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驱动机构,所述电磁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磁铁组件、第二磁铁组件,所述第一磁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后壳上,所述第二磁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后壳上,所述第二磁铁组件通电后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后壳在所述承载部上滑动;及/或,所述第一磁铁组件通电后能够驱动所述第二后壳在所述承载部上滑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器件包括受话器、距离传感器和环境光传感器,所述受话器、所述距离传感器和所述环境光传感器分别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微处理器通信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器件还包括身份识别模组,所述身份识别模组包括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和点阵投影器,所述红外镜头、所述泛光感应元件和所述点阵投影器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通信连接。
CN201810136265.2A 2018-02-09 2018-02-09 移动终端 Withdrawn CN1101388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36265.2A CN110138899A (zh) 2018-02-09 2018-02-09 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36265.2A CN110138899A (zh) 2018-02-09 2018-02-09 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8899A true CN110138899A (zh) 2019-08-16

Family

ID=67568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36265.2A Withdrawn CN110138899A (zh) 2018-02-09 2018-02-09 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3889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41804A (zh) * 2020-05-08 2020-08-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64688A1 (en) * 2001-10-03 2003-04-03 Nec Corporation Slide-type portabl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KR20070064220A (ko) * 2005-12-16 2007-06-20 백남용 슬라이드형 이동통신 단말기
CN104994190A (zh) * 2015-07-10 2015-10-21 深圳市华锐博光电有限公司 无边框超薄滑盖手机
CN107295127A (zh) * 2017-06-30 2017-10-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手持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208079147U (zh) * 2018-02-09 2018-11-0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64688A1 (en) * 2001-10-03 2003-04-03 Nec Corporation Slide-type portabl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KR20070064220A (ko) * 2005-12-16 2007-06-20 백남용 슬라이드형 이동통신 단말기
CN104994190A (zh) * 2015-07-10 2015-10-21 深圳市华锐博光电有限公司 无边框超薄滑盖手机
CN107295127A (zh) * 2017-06-30 2017-10-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手持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208079147U (zh) * 2018-02-09 2018-11-0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41804A (zh) * 2020-05-08 2020-08-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22606B1 (ko) 와치형 휴대 단말기
EP3477922B1 (en) Functional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KR102468709B1 (ko) 키 모듈과 이를 구비한 이동 단말기 및 키 모듈 조립 방법
KR20170079637A (ko) 이동 단말기
CN216673110U (zh)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08174752U (zh) 移动终端
WO2020038149A1 (zh) 移动终端
CN208190696U (zh) 移动终端
CN208190695U (zh) 移动终端
CN208079147U (zh) 移动终端
CN110138899A (zh) 移动终端
CN208190694U (zh) 移动终端
CN209046678U (zh) 终端设备
CN208190693U (zh) 移动终端
CN208079146U (zh) 移动终端
CN208079149U (zh) 移动终端
CN110138897A (zh) 移动终端
CN110138908A (zh) 移动终端
CN110138918A (zh) 移动终端
CN208890848U (zh) 移动终端
CN110138924A (zh) 移动终端
CN111433685B (zh) 手表模组、手表、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0138902A (zh) 移动终端
CN110138912A (zh) 移动终端
CN110138901A (zh) 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Applicant after: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Applicant befor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