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38498A - 数据交织方法与数据解交织方法、存储介质、处理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交织方法与数据解交织方法、存储介质、处理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38498A
CN110138498A CN201810106953.4A CN201810106953A CN110138498A CN 110138498 A CN110138498 A CN 110138498A CN 201810106953 A CN201810106953 A CN 201810106953A CN 110138498 A CN110138498 A CN 1101384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client layer
data
client
slo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069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38498B (zh
Inventor
杨敏华
吕安新
宋贞清
刘明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010695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384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38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84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384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84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交织方法与数据解交织方法、存储介质、处理器,其中,上述数据交织方法包括:根据所述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所述多个子客户层对应以太网中的客户层;根据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于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所述交织操作包括:将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通过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将所述交织后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无法满足多客户小带宽网络需求的问题,以达到在现有的以太网中即使时隙粒度固定,仍然可以实现多客户需求的效果。

Description

数据交织方法与数据解交织方法、存储介质、处理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交织方法与数据解交织方法、存储介质、处理器。
背景技术
回顾以太的发展历程,第一代以太网(Native Ethernet)诞生于1980年,其被广泛应用于园区、企业以及数据中心互连。第二代以太网(Carrier Ethernet)从2000年开始发展一直沿用到现在,主要面向运营商网络,广泛应用于电信级城域网、3G/4G移动承载网、专线接入等,其具备了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简称为QoS)保障,运行、管理和维护(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简称为OAM),保护倒换和高性能时钟等电信级功能。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云服务、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车联网等新业务得以涌现,以太网技术也随之进一步发展,称为灵活以太网(Flex Ethernet,简称FlexE)的第三代以太网逐渐得以推广。
随着近两年的迅速发展,FlexE已经成为承载网的一种重要的接口技术,用来实现业务隔离承载和网络分片技术。2016年底,光联网论坛(Optical Internet Forum,简称为OIF)形成了FlexE V1.0标准,该标准在100G标准以太网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FlexE的具体解决方案。目前,OIF在100G FlexE的基础上,已经形成200G/400G的标准草案。
现有的FlexE包括客户层模块(Client),适配器模块(Adapter),物理编码子层(Physical Coding Sublayer,简称为PCS),物理介质连接子层(Physical MediumAttachment Sublayer,简称为PMA)以及FlexE Shim,上述FlexE的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在目前的OIF FlexE V1.0标准中,其将100G带宽的物理线路分为20个时隙,每个时隙颗粒度为5G;而在FlexE V2.0的草案中,时隙颗粒度可以定义为5G或者25G。基于以上定义,在100G带宽的物理线路上最多可以承载20个客户,每个客户的最小带宽为5G,这个定义能够满足OTN网络传递业务需要,但是其不能满足客户业务数量很多,且每个业务带宽很小的其他网络应用。
针对相关技术中,由于时隙粒度固定,在物理线路的带宽确定的情况下,无法满足承载更多客户的需求的问题,相关技术中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交织方法与数据解交织方法、存储介质、处理器,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相关技术中,由于时隙粒度固定,在物理线路的带宽确定的情况下,无法满足承载更多客户的需求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交织方法,包括:
根据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所述多个子客户层对应以太网中的客户层;
根据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于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所述交织操作包括:将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
通过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将所述交织后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于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包括:
在每一个子客户层向所述客户层接口发送的数据流中携带标识,所述标识包括:号标识与子时隙数量标识,所述号标识用于指示数据流中发送的数据与子客户层的对应关系,所述子时隙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根据所述标识对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每一个子客户层向所述客户层接口发送的数据流的前导码中携带标识。
可选地,所述将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包括:
根据所述标识从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中获取与该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相对应的数据块,将获取的所述数据块填充至与所述子客户层对应的多个子时隙中。
可选地,当多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小于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时,采用IDLE填充多余的子时隙。
可选地,当所述子客户层待连续发送多个数据流时,对于每一个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循环执行交织操作,并将交织后的数据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
可选地,根据所述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包括:
根据同一个客户层所承载的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总数以及所述以太网的时隙颗粒度确定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时隙数量;
根据所述时隙数量、子客户层数量以及每一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该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以及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解交织方法,包括:
通过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接收交织后的数据,所述交织后的数据包括: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的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多个所述子客户层对应以太网中的客户层;
根据所述客户层对应的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中的以下对象执行解交织操作,其中,通过以下参数确定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所述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客户层对应的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包括:
提取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中携带的标识,根据所述标识对于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
所述标识包括:号标识与子时隙数量标识,所述号标识用于指示数据流中发送的数据与子客户层的对应关系,所述子时隙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可选地,所述数据流包括多个数据块,每一个所述数据块对应填充到一个所述子时隙中,其中,所述数据流对应的多个数据块中包含有第一数据块,所述第一数据块携带有所述标识;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接收到的当前数据流的首个数据块为非第一数据块时,在接收完所述数据流的全部数据块后,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其中,所述非第一数据块为所述数据流中除所第一数据块之外的其他数据块。
可选地,当所述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连续接收多个数据时,根据所述客户层对应的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所述数据中交织后的数据执行循环解交织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交织装置,包括:
分配模块,用于根据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所述多个子客户层对应以太网中的客户层;
交织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于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所述交织操作包括:将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根据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于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所述交织操作包括:将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
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将所述交织后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
可选地,所述交织模块,包括:
携带单元,用于在每一个子客户层向所述客户层接口发送的数据流携带有标识,其中,所述标识:号标识,子时隙数量标识,所述号标识用于指示数据流中发送的数据与子客户层的对应关系,所述子时隙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交织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标识对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解交织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通过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接收交织后的数据,所述交织后的数据包括: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的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多个所述子客户层对应以太网中的客户层;
解交织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客户层对应的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其中,通过以下参数确定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所述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其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通过本发明,由于在客户层向以太网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将以太网中的客户层对应分配为多个子客户层,进而可以根据确定的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并通过将交织后的数据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以完成数据发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以小时隙颗粒度进行多个子客户层数据的发送;因此,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无法满足多客户小带宽网络需求的问题,以达到以太网中即使时隙粒度固定,仍然可以实现多客户需求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相关技术中FlexE协议中规定的系统架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交织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子客户层位置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MAC帧格式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增加头标识之后MAC帧格式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交织流程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的解交织流程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发送侧的数据发送流程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接收侧的数据接收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解交织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交织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交织装置的发送模块106的结构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交织装置的确定模块114的结构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解交织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数据交织方法,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交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2,根据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所述多个子客户层对应以太网中的客户层;
步骤S104,根据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于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所述交织操作包括:将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
步骤S106,通过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将所述交织后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
通过上述步骤,由于在客户层向以太网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将以太网中的客户层对应分配为多个子客户层,进而可以根据确定的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并通过将交织后的数据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以完成数据发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以小时隙颗粒度进行多个子客户层数据的发送;因此,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无法满足多客户小带宽网络需求的问题,以达到以太网中即使时隙粒度固定,仍然可以实现多客户需求的效果。
此外,通过上述步骤,还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的FlexE标准的情况下,实现在以太网中多个客户的数据发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子客户层可以理解为客户层之上所承载的实体,本申请中多个子客户层均为同一客户层所分配的多个子客户层;上述构架如图3所示。
上述步骤S104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在一个可选示例中,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在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中携带标识;所述标识包括:号标识与子时隙数量标识,所述号标识用于指示数据流中发送的数据与子客户层的对应关系,所述子时隙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根据所述标识对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其在子客户层进行数据发送过程中,通过对于上述标识的识别即可实现子客户层内的数据流与对应的子时隙的匹配与填充,进而有效实现子客户层数据的完整发送。为进一步说明号标识以及子时隙数量标识与子客户层以及子时隙的关系,以下提供了一种号标识以及子时隙数量标识的具体设定方式:
具体而言,号标识用于指示数据流中发送的数据与子客户层的对应关系,即号标识可以理解为来指示当前发送的数据流中的数据属于哪个子客户层;设定号标识为0、1、2……X,X为大于2的整数,当一个客户层被分配为3个子客户层时,该客户层对应的三个子客户层所发送的数据依次被标识为子客户层0、子客户层1以及子客户层2。由于子客户层与该子客户层发送的数据存在对应关系,故号标识在标识子客户层发送数据时,也可作为子客户层的编号。
子时隙数量标识用于指示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设定子时隙数量标识为Q,则子时隙数量标识表示在交织过程中,从当前子时隙开始的Q个子时隙均属于子时隙数量标识对应的号标识所标识的子客户层。
基于上述标识设定方式,以子客户层0占用3个子时隙为例,则该子客户层0向客户层接口发送的数据流中携带的标识为Q[0]=3,该标识代表从当前子时隙开始的3个子时隙均属于子客户层0。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上述号标识与子时隙数量标识的设定或定义,所有可表示子客户层与子时隙数量之间匹配关系的标识定义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可选地,上述标识可采用替换或添加的方式携带至子客户层的数据流中;当标识采用替换的方式携带至子客户层的数据流中,则在接收侧同样采用替换的方式去除该标识;当标识采用添加的方式携带至子客户层的数据流中,则在接收侧采用剥除的方式去除该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MAC帧格式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增加头标识之后MAC帧格式示意图,如图4,5所示,在每一个子客户层向客户层接口发送的数据流的前导码中携带标识。
具体而言,前导码(PREAMBLE)通常为16进制码,在向子客户层数据流的前导码内携带标识时,可将前导码的高三位分别修改为号标识与子时隙数量标识,即可使得每一路数据均具有对应的标识。
对于如何将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以下实施方式:
根据所述标识从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中获取与该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相对应的数据块,将获取的数据块填充至与子客户层对应的多个子时隙中。
上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所包含的数据块与该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一一对应,即当子客户层占用子时隙数量为2时,则需从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中获取2个数据块依次填充至对应的2个子时隙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子客户层的数据流完成与对应的多个子时隙的交织处理,进而完成后续数据的发送。为确保数据发送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子客户层的数据流应按照设定次序填充至对应的多个子时隙中。优选的,子客户层的数据流顺序填充至对应的多个子时隙中。此外,子客户层的数据流也可按照设定的间隔次序填充至对应的多个子时隙中。
其中,当多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小于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时,采用IDLE填充多余的子时隙。这样可在多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小于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时完成对于空余子时隙的填充,以避免数据的发送受到影响。
可选地,当所述子客户层待连续发送多个数据流时,对于每一个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循环执行交织操作,并将交织后的数据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
针对上述步骤S102的实现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选实现方式:
根据同一个客户层所承载的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总数以及以太网的时隙颗粒度确定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时隙数量;
根据时隙数量、子客户层数量以及每一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该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以及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其可通过子客户层的相关参数以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在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进而实现子客户层与子时隙之间的匹配;为方便进一步理解上述方法,以下通过多组具体实施例对于上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的确定过程进行具体说明:
具体实施例1
步骤101,确定同一个客户层所承载的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总数:业务带宽总数根据客户层所承载的每一个子客户层的业务带宽需求累加所得,故确定业务带宽总数实质上为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的业务带宽需求;每一个子客户层的业务带宽需求由实际应用对象需求决定,具体确定方式见下述设定:
设定同一个客户层所承载有三个子客户层,三个子客户层分别为子客户层0、子客户层1以及子客户层2,上述三个子客户层所需业务带宽分别为:子客户层0为1G,子客户层1为2G,子客户层2为2G,客户层的业务带宽总数为5G;
步骤102,确定以太网的时隙颗粒度:根据目前FlexE标准中,时隙颗粒度通常为5G/25G;设定以太网的时隙颗粒度为5G;
步骤103,确定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时隙数量:由步骤101中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总数为5G以及步骤102中时隙颗粒度为5G即可确定,为该组子客户层分配一个时隙即可满足业务需求,故其所需的时隙数量为1个;
当多个子时隙所需的业务带宽总数不构成时隙颗粒的整数倍时,为满足多个子客户层的业务需求则应多分配一个时隙;
步骤104,根据时隙数量、子客户层数量以及每一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该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
由于多个子客户层的业务带宽均需构成子时隙颗粒度的整数倍,故子时隙颗粒度实际应为多个子客户层的业务带宽的最小公约数,即多个子客户层中的业务带宽最小值;
对于上述多个子客户层中,子客户层0为1G,子客户层1为2G,子客户层2为2G的业务带宽需求,其最小公约数为1G,因此,子时隙颗粒度应为1G,则该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即为步骤103中所确定的时隙数量内含有的子时隙数量,即5个子时隙;
步骤105,根据时隙数量、子客户层数量以及每一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根据每一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以及步骤104中的子时隙颗粒度即可获知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子客户层0所占用1个子时隙,子客户层1占用2个子时隙,子客户层2占用2个子时隙,子客户层占用的子时隙的数量为子客户层的业务带宽需求除以子时隙粒度;上述三个子客户层共计占用5个子时隙,刚好将分配的5个子时隙填满。
通过上述步骤即可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在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进而完成后续的数据发送处理。
为进一步阐述上述根据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在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的技术方案,以另一种业务带宽需求的设定进行如下说明:
具体实施例2
步骤201,设定同一个客户层所承载有五个子客户层,五个子客户层分别为子客户层0、子客户层1、子客户层2、子客户层3与子客户层4,上述五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分别为:子客户层0为1G,子客户层1为2G,子客户层2为1G,子客户层3为1G,子客户层4为1000M,五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总数为5.1G;
步骤202,设定以太网的时隙颗粒度为5G;
步骤203,由于五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总数无法构成时隙颗粒度的整数倍,即业务带宽总数除以时隙颗粒度包含余数,则需在业务带宽总数除以时隙颗粒度所得商的基础上增加1个时隙,以构成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时隙数量;上述五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总数5.1G/时隙颗粒度5G的商为1,故五个子客户层实际所需的时隙数量为2个;
步骤204,根据子客户层0至4的业务带宽,其最小公约数(业务带宽需求的最小值)即为子客户层4的业务带宽1000M(0.1G),即子时隙颗粒度应为0.1G,故该组子客户层中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为2*5/0.1=100,承载有100个子时隙;
步骤205,根据子客户层0至4的业务带宽以及该组子客户层内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即可确定,子客户层0占用10个子时隙,子客户层1占用20个子时隙,子客户层2占用10个子时隙,子客户层3占用10个子时隙,子客户层4占用1个子时隙,共占用51个子时隙,剩余49个空余子时隙。
为进一步阐述本申请所保护的数据交织方法,采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如图6至图8所示:
具体实施例3
参数设定:设定客户层包括四个子客户层:子客户层0的业务带宽为1G,子客户层1的业务带宽为2G,子客户层2的业务带宽为1G,子客户层3的业务带宽为3G;FlexE中,时隙颗粒度为5G。
图6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交织流程示意图,基于图6所示的流程示意图,图6所示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理解和实现:
步骤301,确定该组子客户层的业务带宽总数为7G;
步骤302,确定该组子客户层所需的时隙数量为2个时隙;
步骤303,确定子客户层0至3中的最小公约数为1G,则子时隙颗粒度为1G,因此,该组子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为10个;
步骤304,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子客户层0占用1个子时隙,子客户层1占用2个子时隙,子客户层2占用1个子时隙,子客户层3占用3个子时隙,共计占用7个子时隙,剩余3个空余子时隙;采用IDLE填充空余子时隙后,即可得到10个子时隙的填充内容依次为:子客户层0、子客户层1、子客户层1、子客户层2、子客户层3、子客户层3、子客户层3、IDLE、IDLE、IDLE;
步骤305,该组子客户层向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发送数据,共计有4路数据(分别对应子客户层0至3);
步骤306,在每一个子客户层向客户层接口发送的数据流中携带标识:标识包括号标识与子时隙数量标识,其中,号标识则为子客户层0、子客户层1、子客户层2、子客户层3,子时隙数量标识(设定为Q)则为子客户层0的Q为1、子客户层1的Q为2、子客户层2的Q为1、子客户层3的Q为3;
基于上述号标识与子时隙数量标识即可得到子客户层0至3所需携带的标识依次为Q[0]=1、Q[1]=2、Q[2]=1、Q[3]=3,将上述标识依次替换每一个子客户层的前序码的高三位,即可完成标识的携带;
步骤307,通过适配器模块将多个子客户层的数据流适配到CGMⅡ格式;
步骤308,根据子客户层0的数据流中的标识Q[0]=1,从子客户层0的数据流中提取一个数据块发出,填充到0子时隙中;
步骤309,根据子客户层1的数据流中的标识Q[1]=2,从子客户层1的数据流中提取两个数据块发出,填充到1、2子时隙中;
步骤310,根据子客户层2的数据流中的标识Q[2]=1,从子客户层2的数据流中提取一个数据块发出,填充到3子时隙中;
步骤311,根据子客户层3的数据流中的标识Q[3]=3,从子客户层3的数据流中提取三个数据块发出,填充到4、5、6子时隙中;
步骤312,通过IDLE填充7、8、9子时隙,则可得到交织后的数据流顺序:子客户层0、子客户层1、子客户层1、子客户层2、子客户层3、子客户层3、子客户层3、IDLE、IDLE、IDLE,其如图6所示;
步骤313,重复上述步骤308至312即可将交织后的数据流发送至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中,以完成数据发送处理。
以上步骤为子客户层向以太网的数据交织方法,图7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的解交织流程示意图,基于图7所示的接收侧的流程示意图,图7所示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理解和实现:
步骤401,以太网接收多个子客户层发送的数据流;
步骤402,读取每一个数据流中前序码内的标识(号标识与子时隙数量标识),将该标识提取后在前序码的原有位置将前序码修改为原16位码;
步骤403,以第一路数据流所提取的标识为Q[1]=2为例,则当前子时隙开始的两个子时隙内的数据块均为子客户层1;
步骤404,第二路数据流所提取的标识为Q[2]=1,则当前子时隙的数据块为子客户层2;
步骤405,第三路数据流所提取的标识为Q[3]=3,则当前子时隙开始的三个子时隙内的数据块均为子客户层3;
步骤406,检测到3路IDLE;
步骤407,第三路数据流所提取的标识为Q[0]=1,则当前子时隙的数据块为子客户层0;至此,接收侧接收到的数据顺序为:子客户层1、子客户层1、子客户层2、子客户层3、子客户层3、子客户层3、IDLE、IDLE、IDLE、子客户层0,其如图7所示;
步骤408,根据以上得到的子时隙与子客户层的对应顺序关系,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交织处理,得到CGMⅡ格式的4路子客户层对应数据流;
步骤409,通过适配器模块将上述CGMⅡ格式的数据流反适配成为相应的子客户层格式。上述CGMⅡ格式仅为100G FlexE下所采用的格式,其余任意数据格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发送侧和接收侧的主要流程,以下分别结合附图8-9来进行主要步骤的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下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图8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发送侧的数据发送流程示意图,如图8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802,子客户层发送数据流,如子客户层有效则发送有效数据流,若无效则发送IDLE;
步骤S804,根据子客户层的格式在每路数据中将前序码的高三位修改为子客户层号标示与子时隙数量标示;
步骤S806,通过适配器模块将各路数据适配到扩展CGMⅡ;
步骤S808,从第一路数据开始将多个子客户层进行交织;
步骤S810,将交织后的数据流发送到FlexE的客户层接口。
图9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接收侧的数据接收流程示意图,如图9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902,收到客户端层发送的数据;
步骤S904,在每路数据的相应位置搜寻sub-client号标识,以确定每路数据的走向,同时将该2byte sub-client号标识改回5555(16进制);
步骤S906,对数据进行5路解交织,得到5路扩展的CGII格式的数据;
步骤S908,通过Adapter将得到的扩展CGMII格式数据反适配成相应sub-client的格式;
步骤S910,恢复出sub-client的5路数据流。
通过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由于其在客户层向以太网发送数据的过程中,为客户层所分配的多个子客户层匹配相对应的多个子时隙,并通过上述多个子客户层与多个子时隙的匹配关系完成了数据的发送,以实现了对于时隙颗粒度的扩展,进而在现有的FlexE标准下以小时隙颗粒度进行多个子客户层数据的发送;因此,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的FlexE标准无法满足多客户小带宽网络需求的问题,以达到在现有的FlexE标准基础上实现多客户需求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实施例2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解交织方法,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解交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2,通过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接收交织后的数据,所述交织后的数据包括: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的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多个所述子客户层对应以太网中的客户层;
S204,根据所述客户层对应的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中的以下对象执行解交织操作,其中,通过以下参数确定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所述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由于在客户层向以太网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将以太网中的客户层对应分配为多个子客户层,进而可以根据确定的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并通过将交织后的数据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以完成数据发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以小时隙颗粒度进行多个子客户层数据的发送;因此,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无法满足多客户小带宽网络需求的问题,以达到以太网中即使时隙粒度固定,仍然可以实现多客户需求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根据以下对象对于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包括:
提取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中携带的标识,根据所述标识对于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
所述标识包括:号标识与子时隙数量标识,所述号标识用于指示数据流中发送的数据与子客户层的对应关系,所述子时隙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可选地,所述数据流包括多个数据块,每一个所述数据块对应填充到一个所述子时隙中,其中,所述数据流对应的多个数据块中包含有第一数据块,所述第一数据块携带有所述标识;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接收到的当前数据流的首个数据块为非第一数据块时,在接收完所述数据流的全部数据块后,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其中,所述非第一数据块为所述数据流中除所第一数据块之外的其他数据块。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由于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接收到的数据流中的数据块顺序不确定,故存在首先接收到未携带有标识的非第一数据块,在此情况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在数据流的数据块全部完成传输后,再对于该数据流对应的交织后的数据进行解交织处理。由于数据流中的标识往往被携带于数据流的前导码中,故第一数据块通常为数据流中形成的第一个数据块。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在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接收到的所有数据流均传输完成后,再对于未进行解交织的数据进行解交织处理。
可选地,当所述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连续接收多个数据时,根据所述客户层对应的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所述数据中交织后的数据执行循环解交织操作。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交织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交织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1所示,该装置包括:
分配模块102,用于根据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所述多个子客户层对应以太网中的客户层;
交织模块104,用于根据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于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所述交织操作包括:将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
发送模块106,用于通过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将所述交织后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
通过上述模块的作用,由于在客户层向以太网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将以太网中的客户层对应分配为多个子客户层,进而可以根据确定的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并通过将交织后的数据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以完成数据发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以小时隙颗粒度进行多个子客户层数据的发送;因此,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无法满足多客户小带宽网络需求的问题,以达到以太网中即使时隙粒度固定,仍然可以实现多客户需求的效果。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交织装置的发送模块106的结构框图,如图12所示,发送模块106,包括:
携带单元1060,用于在每一个子客户层向客户层接口发送的数据流携带有标识,其中,标识:号标识,子时隙数量标识,号标识用于指示子客户层,子时隙数量标识用于指示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交织单元1062,根据所述标识对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
可选地,交织单元1062,还用于根据所述标识从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中获取与该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相对应的数据块,将获取的数据块填充至与子客户层对应的多个子时隙中。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交织装置的确定模块104的结构框图,如图13所示,确定模块104,包括:
时隙确定单元1040,用于根据同一个客户层所承载的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总数以及以太网的时隙颗粒度确定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时隙数量;
子时隙确定单元1042,用于根据时隙数量、子客户层数量以及每一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该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以及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是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的,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但不限于此:上述模块均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以任意组合的形式分别位于不同的处理器中。
实施例4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解交织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解交织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4所示,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202,用于通过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接收交织后的数据,所述交织后的数据包括: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的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多个所述子客户层对应以太网中的客户层;
解交织模块204,用于根据所述客户层对应的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其中,通过以下参数确定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所述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由于在客户层向以太网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将以太网中的客户层对应分配为多个子客户层,进而可以根据确定的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并通过将交织后的数据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以完成数据发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以小时隙颗粒度进行多个子客户层数据的发送;因此,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无法满足多客户小带宽网络需求的问题,以达到以太网中即使时隙粒度固定,仍然可以实现多客户需求的效果。
可选地,解交织模块204中,所述根据所述客户层对应的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包括:
提取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中携带的标识,根据所述标识对于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
所述标识包括:号标识与子时隙数量标识,所述号标识用于指示数据流中发送的数据与子客户层的对应关系,所述子时隙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可选地,所述数据流包括多个数据块,每一个所述数据块对应填充到一个所述子时隙中,其中,所述数据流对应的多个数据块中包含有第一数据块,所述第一数据块携带有所述标识;所述解交织模块204之中:
通过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接收到的当前数据流的首个数据块为非第一数据块时,在接收完所述数据流的全部数据块后,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其中,所述非第一数据块为所述数据流中除所第一数据块之外的其他数据块。
可选地,所述解交织模块204中,当所述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连续接收多个数据时,根据所述客户层对应的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所述数据中交织后的数据执行循环解交织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是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的,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但不限于此:上述模块均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以任意组合的形式分别位于不同的处理器中。
实施例5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上述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代码:
S1,根据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所述多个子客户层对应以太网中的客户层;
S2,根据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于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所述交织操作包括:将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
S3,通过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将所述交织后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
可选地,存储介质还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代码:
S4,在每一个子客户层向所述客户层接口发送的数据流中携带标识,所述标识包括:号标识与子时隙数量标识,所述号标识用于指示数据流中发送的数据与子客户层的对应关系,所述子时隙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S5,根据所述标识对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为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为RAM)、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该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中的步骤。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程序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S1,根据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所述多个子客户层对应以太网中的客户层;
S2,根据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于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所述交织操作包括:将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
S3,通过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将所述交织后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可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数据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所述多个子客户层对应以太网中的客户层;
根据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于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所述交织操作包括:将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
通过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将所述交织后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于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包括:
在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中携带标识;所述标识包括:号标识与子时隙数量标识,所述号标识用于指示数据流中发送的数据与子客户层的对应关系,所述子时隙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根据所述标识对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进行交织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包括:
根据所述标识从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中获取与该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相对应的数据块,将获取的所述数据块填充至与所述子客户层对应的多个子时隙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多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小于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时,采用IDLE填充多余的子时隙。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子客户层待连续发送多个数据流时,对于每一个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循环执行交织操作,并将交织后的数据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包括:
根据同一个客户层所承载的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总数以及所述以太网的时隙颗粒度确定多个子客户层所需的时隙数量;
根据所述时隙数量、子客户层数量以及每一个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确定该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以及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7.一种数据解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接收交织后的数据,所述交织后的数据包括:填充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中的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多个所述子客户层对应以太网中的客户层;
根据所述客户层对应的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其中,通过以下参数确定所述每一个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所述子客户层所需的业务带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解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客户层对应的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包括:
提取所述子客户层待发送的数据流中携带的标识,根据所述标识对于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
所述标识包括:号标识与子时隙数量标识,所述号标识用于指示数据流中发送的数据与子客户层的对应关系,所述子时隙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子客户层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解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流包括多个数据块,每一个所述数据块对应填充到一个所述子时隙中,其中,所述数据流对应的多个数据块中包含有第一数据块,所述第一数据块携带有所述标识;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接收到的当前数据流的首个数据块为非第一数据块时,在接收完所述数据流的全部数据块后,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执行解交织操作,其中,所述非第一数据块为所述数据流中除所第一数据块之外的其他数据块。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解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以太网的客户层接口连续接收多个数据时,根据所述客户层对应的每一个子客户层在所述客户层可承载的子时隙数量中所占用的子时隙数量,对所述数据中交织后的数据执行循环解交织操作。
11.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6,或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2.一种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6,或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810106953.4A 2018-02-02 2018-02-02 数据交织方法与数据解交织方法、存储介质、处理器 Active CN1101384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06953.4A CN110138498B (zh) 2018-02-02 2018-02-02 数据交织方法与数据解交织方法、存储介质、处理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06953.4A CN110138498B (zh) 2018-02-02 2018-02-02 数据交织方法与数据解交织方法、存储介质、处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8498A true CN110138498A (zh) 2019-08-16
CN110138498B CN110138498B (zh) 2021-10-22

Family

ID=67567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06953.4A Active CN110138498B (zh) 2018-02-02 2018-02-02 数据交织方法与数据解交织方法、存储介质、处理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3849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7641A (zh) * 2019-12-11 2020-05-05 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FlexE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1103928A1 (zh) * 2019-11-28 2021-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405395A (zh) * 2023-04-14 2023-07-07 之江实验室 一种网络硬切片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1454A (zh) * 2015-07-30 2017-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发送机和接收机
CN106788855A (zh) * 2015-11-23 2017-05-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灵活以太网业务的光传送网承载方法及装置
CN106850465A (zh) * 2016-12-27 2017-06-13 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Flex E数据交换方法及交换设备
CN107438029A (zh) * 2016-05-27 2017-1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转发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7566075A (zh) * 2016-07-01 2018-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和接收业务的方法、装置和网络系统
US20180013511A1 (en) * 2016-07-07 2018-01-11 Infinera Corp. Flexe gmpls signaling extensions
CN107612825A (zh) * 2017-08-04 2018-0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建立灵活以太网路径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1454A (zh) * 2015-07-30 2017-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发送机和接收机
CN106788855A (zh) * 2015-11-23 2017-05-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灵活以太网业务的光传送网承载方法及装置
CN107438029A (zh) * 2016-05-27 2017-1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转发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7566075A (zh) * 2016-07-01 2018-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和接收业务的方法、装置和网络系统
US20180013511A1 (en) * 2016-07-07 2018-01-11 Infinera Corp. Flexe gmpls signaling extensions
CN106850465A (zh) * 2016-12-27 2017-06-13 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Flex E数据交换方法及交换设备
CN107612825A (zh) * 2017-08-04 2018-0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建立灵活以太网路径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TONIO ELRA,ANDRE PEREIRA,JOAO PIRES,JOAO PEDRO: "On the efficiency of flexible ethernet client architectures in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s", 《IEEE/OSA JOURNAL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
占治国,詹欣彤: "基于灵活以太网技术的传送网", 《电信快报》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03928A1 (zh) * 2019-11-28 2021-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107641A (zh) * 2019-12-11 2020-05-05 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FlexE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107641B (zh) * 2019-12-11 2023-11-07 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FlexE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405395A (zh) * 2023-04-14 2023-07-07 之江实验室 一种网络硬切片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6405395B (zh) * 2023-04-14 2024-02-02 之江实验室 一种网络硬切片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8498B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29588B (zh)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266612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KR102030787B1 (ko) 광 전송 네트워크상에서 플렉서블 이더넷 서비스를 제공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6330782B (zh) 端口容量分配方法及装置、交换机业务板卡
CN109981208A (zh) 基于灵活以太网FlexE传输业务流的方法和装置
CN110138498A (zh) 数据交织方法与数据解交织方法、存储介质、处理器
CN108632886A (zh)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183764B (zh) 复帧发送、接收方法、装置、通讯设备及通讯网络系统
CN110266511B (zh) 带宽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08418766A (zh) 带宽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316388B (zh) 一种无源光网络系统中的灵活QinQ实现方法及其装置
WO2019080813A1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9672560A (zh) 灵活以太网管理通道扩展方法及设备
CN109802742B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5632751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02480652B (zh) 映射业务流的方法和ont
CN108023835B (zh) 数据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onu、olt
CN107465629A (zh) 限速方法及装置
CN113206721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370688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3812707A (zh) 一种线路标识报文的转发处理方法
CN113141620B (zh) 一种FlexE业务处理方法和装置
UA45402C2 (uk) Система доступу до локальної мережі в режимі асинхронної передачі (атм)
CN113473267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装置
CN109510716A (zh) 信号的处理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