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33111A - 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33111A CN110133111A CN201910427944.XA CN201910427944A CN110133111A CN 110133111 A CN110133111 A CN 110133111A CN 201910427944 A CN201910427944 A CN 201910427944A CN 110133111 A CN110133111 A CN 1101331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ow
- siding
- dry ice
- test
- base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9/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Visualisation of the interior of objects by transmitting ultrasonic or sonic waves through the object
- G01N29/04—Analysing solids
- G01N29/11—Analysing solids by measuring attenuation of acoustic wav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91/00—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group G01N29/00
- G01N2291/01—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the measuring variable
- G01N2291/015—Attenuation, scattering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91/00—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group G01N29/00
- G01N2291/02—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the analysed material
- G01N2291/023—Solid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91/00—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group G01N29/00
- G01N2291/26—Scanned objects
- G01N2291/263—Surfaces
- G01N2291/2632—Surfaces fla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Abstract
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大型壁板部件的空气隔声性能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领域,该测试装置包括两套冷空气生成装置、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三个温度传感器和两套干冰布局机构。本发明利用冰挥发吸热作用生成的冷空气在导流风扇的作用下在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循环流动,从而在壁板类部件的外侧壁上降温制冷效果,通过监控温度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和控制导流风扇的工作时间,可以实现温度控制的闭环控制。本发明通过在被测壁板类部件双侧分别加装带有独立制冷和温控功能的密封部件,从而为在标准隔声室中低成本进行‑50℃低温环境条件下的隔声量测试创造了先决条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型壁板部件的空气隔声性能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至图4所示,隔声量是一种反应材料吸声隔音性能的度量指标,标准的隔声量测试方法是在包含发声室和受声室的标准隔声室1中进行,用于间隔发声室1-1和受声室1-2的隔墙1-3中央设有1m×1m的标准测试窗口1-4,使用时,在25℃的室温下,用被测的壁板类部件2对标准测试窗口1-4进行隔音封堵,此后从发声室1-1中距离标准测试窗口1-4中心1000mm远的位置,由测试声音发生器发出频谱和声级均固定且已知的测试声波,并在另一侧的受声室1-2内距标准测试窗口中心500mm的位置,通过声级计对测试声波进行数据采集,从而根据隔音测试领域公知的插入损失和计权隔声量测试方法获得大型的被测板材在常温状态下的计权隔声量RW数据。
轨道列车往往包含诸多车顶、侧墙、地板等大型壁板类部件2,此大型壁板类部件2通常为型腔板材,其在常温条件下的隔声量数据一般均可通过前述公知的常规隔声量测试方法获得。然而,部分新设计的高寒地区列车车型,需要获得其车体壁板材料在-50℃极寒环境下的隔声性能参数,以便为其隔声降噪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然而,标准隔声室1的试验环境为25℃室温,其无法提供-50℃的恒温极寒环境,现有在标准隔声室内营造低温环境的方法是:在冬季开启标准隔声室1的隔声门,使其与室外相互连通,利用冬季室外的冷空气使其自然降温,但该低温环境的营造方法严重的受到地理位置和季节等自然气温的制约和限制,通常仅能使标准隔声室1降温至约-25℃,但依然难以满足-50℃环境温度下的隔声测试需求,因此在-50℃状态下的材料隔声量测试研究尚属技术空白。此外,通过制冷设备将标准隔声室1改造为可降温至-50℃的超低温实验室,需要非常高昂的建造和养护成本。而将大型壁板类部件2从预定制的冷库内转移至标准隔声室1的方案,则面临大型壁板类部件2与标准测试窗口1-4之间的安装过程耗时较多,造成大型壁板类部件2升温较快,其温度变化难以掌控,导致该方案的试验精度和经济效益均不够理想。
另一方面,设隔墙1-3的厚度为D1,所需测验的大型壁板类部件2的厚度为D2,则当大型壁板类部件2以窗面形式嵌入标准测试窗口1-4的中部时,大型壁板类部件2的外端面与其临近的隔墙1-3外端面之间的间距值D3,D3=0.5(D1-D2)。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标准隔声室无法提供-50℃温度条件下的测试环境,且其温控改造方案成本高昂,经济效益差;而将预先降温后的大型壁板部件转移的方案也因大型壁板部件与隔声室中标准测试窗口之间的安装过程耗时较多,导致大型壁板部件升温较快,试验精度均不够理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其包括两套冷空气生成装置、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三个温度传感器和两套干冰布局机构;该测试装置在隔墙的前后端面上各设有四个隔墙螺孔,该测试装置在标准测试窗口窗台上沿其X轴方向中心线对称布置两个电源孔,并在标准测试窗口侧窗框上布置三个传感器导线孔,其中一个传感器导线孔位于侧窗框中心上,另两个传感器导线孔关于位于侧窗框中心的传感器导线孔镜像对称;三个温度传感器一一对应与三个传感器导线孔连接;
所述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包括矩形的保温密封板、矩形的密封圈和四个螺栓紧固件,所述保温密封板包括保温板和外罩板,其二者密贴并固连;保温密封板的长宽尺寸是标准测试窗口外形尺寸的120%至150%,密封圈的长宽尺寸是标准测试窗口外形尺寸的110%;保温密封板的四个矩形角点处分别设有保温密封板螺孔,外罩板和密封圈分别固连于保温板的前、后端面上;四个螺栓紧固件一一对应顺次穿过四个保温密封板螺孔和四个隔墙螺孔后与隔墙固连;
每套干冰布局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干冰布局支架,每个干冰布局支架包括基座板、四个立柱和多个长度不同的导流板,四个立柱的底部固连在基座板上,多个导流板上下分层等间距设置,每个导流板均与四个立柱固连,由上而下设置的多个导流板的长度依次递减;每套干冰布局机构沿Y轴方向的厚度值D4=D3,D3为壁板类部件的外端面与其临近的隔墙外端面之间的间距值;每套干冰布局机构沿Z轴方向的高度值是标准测试窗口高度尺寸的98%,每套干冰布局机构沿X轴方向的宽度值是标准测试窗口高度尺寸的95%;
所述冷空气生成装置包括多个干冰块和一个导流风扇,多个干冰块一一对应放置在多个导流板上,导流风扇放置在对称设置的两个干冰布局支架的两个基座板交界处,导流风扇与一个对应的电源孔连接;
所述每一套干冰布局机构均与一套一一对应的冷空气生成装置二者共同形成一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
两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分别从标准测试窗口的前、后两侧分别嵌入其窗框区域内部,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分别从标准测试窗口的前、后两侧将其窗框区域保温密封,并形成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
每个上述冷空气均布机构A中所包含的干冰块的体积总量均为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总容积的10%至15%。
多个导流板的外侧端部均沿X轴横向对齐,每个导流板的内侧端部之间的连线与铅垂线所呈夹角β的取值范围是8至15°。
上述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对被测的壁板类部件进行裁切,使其外形尺寸是标准测试窗口的尺寸的98%至99.5%;
步骤二:将壁板类部件沿Y轴方向嵌入标准测试窗口的窗框中心,使位于侧窗框中心上的温度传感器插入到壁板类部件的型腔夹层内部,并使另两个温度传感器与壁板类部件的前、后端面分别密贴,此后,用密封胶将壁板类部件的边缘与标准测试窗口的内框粘接固连;
步骤三:在壁板类部件的前、后两侧分别布置一个对应的冷空气均布机构A,并使壁板类部件与冷空气均布机构A之间留有空隙;
步骤四:在每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的两个基座板交界处均对应布置一个导流风扇,并使导流风扇与一个对应的电源孔电气连接;
步骤五:分别调整和平均配置每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中干冰块的总量和数量,使每个导流板上的干冰块的体积都基本相同;
步骤六:用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分别从标准测试窗口的前、后两侧将壁板类部件、三个温度传感器以及两套冷空气均布机构A均保温密封在标准测试窗口的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内部;
步骤七:分别启动每个导流风扇,使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中的空气在多个导流板的作用下形成空气环流,并促使干冰块融化和吸收热量;
步骤八:当位于侧窗框中心上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读数均首次达到-49℃时,使两个导流风扇暂停运转,使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内部的空气环流停止,而仅依靠各干冰块自身的自然挥发速率来进一步降低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内的温度,并持续30min;
当位于侧窗框中心上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读数达到-53.5℃时,重新启动两个导流风扇,并保持2min,从而使位于侧窗框中心上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接近恒定在-53.5℃±0.5℃,且位于壁板类部件的前、后端面的另外两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读数均分别达到-52℃±0.5℃;
步骤九:同步拆除标准测试窗口前、后两端的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并在1分钟内将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分别从发声室和受声室中移除;
步骤十:在3分钟以内,按照公知的常规隔声量测试方法快速完成对步骤八所述壁板类部件的数据采集,从而获得一组大型的被测板材在-50℃±0.5℃超低温状态下的计权隔声量RW数据;
步骤十一:将步骤三至步骤十的试验过程重复两次,并将三次获得的试验数据取算数平均值,作为壁板类部件在超低温状态下的计权隔声量数据的最终结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通过两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分别从标准测试窗口的前、后两侧分别嵌入其窗框区域内部,并将待测试的壁板类部件夹在中间,再由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分别从标准测试窗口的前、后两侧将其窗框区域保温密封,并形成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
每一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均包括一套冷空气生成装置和一套干冰布局机构,干冰布局机构由两个对称设置的干冰布局支架共同组成,冷空气生成装置中的多个干冰块按照本发明给定的体积分量均布在干冰布局机构的两个冰布局支架上。冷空气生成装置中的导流风扇布置于两个冰布局支架中间。由干冰挥发吸热作用生成的冷空气在导流风扇的作用下在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循环流动,从而在壁板类部件的外侧壁上降温制冷效果,通过监控温度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和控制导流风扇的工作时间,可以实现温度控制的闭环控制。
本发明通过在被测壁板类部件双侧分别加装带有独立制冷和温控功能的密封部件,使旧有的标准测试窗口得以在经济成本极小的结构改造前提下成为具有低温制冷功能的测试窗口,从而为在标准隔声室中低成本进行-50℃低温环境条件下的隔声量测试创造先决条件。本发明还充分考虑了同步拆除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之后的工件升温速率,以及干冰块在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内制冷达到所需-50℃低温环境条件所需的最佳干冰块体积百分数,并据此分别制定了合理的降温和恒温控制时间,以及对应的试验限定时长等关键参数,上述参数均是经大量数据分析和实践总结而最终确定的最佳结果,系首创研发。
此外该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还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便于推广普及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剖除屋顶的现有标准隔声室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隔墙与标准测试窗口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是壁板类部件与标准测试窗口的装配关系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的爆炸装配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的主视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干冰布局支架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发明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与测试装置在标准测试窗口的爆炸装配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在隔墙上增设隔墙螺孔以及在标准测试窗口窗框区域内增设两个电源孔和三个传感器导线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与测试装置在标准测试窗口的爆炸装配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与测试装置在标准隔声室中的装配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的剖面应用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冷空气在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内环流时的原理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5至图9所示,本发明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包括两套冷空气生成装置3、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4、三个温度传感器5和两套干冰布局机构;如图11所示,该测试装置在隔墙1-3的前后端面上各设有四个隔墙螺孔1-3-1,该测试装置在标准测试窗口1-4窗台上沿其X轴方向中心线对称布置两个电源孔1-4-1,并在标准测试窗口1-4侧窗框上布置三个传感器导线孔1-4-2,其中一个传感器导线孔1-4-2位于侧窗框中心上,另两个传感器导线孔1-4-2关于位于侧窗框中心的传感器导线孔1-4-2镜像对称;三个温度传感器5一一对应与三个传感器导线孔1-4-2连接。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4包括矩形的保温密封板、矩形的密封圈4-3和四个螺栓紧固件4-4,所述保温密封板包括保温板4-1和外罩板4-2,其二者密贴并固连;保温密封板的长宽尺寸是标准测试窗口1-4外形尺寸的120%至150%,密封圈4-3的长宽尺寸是标准测试窗口1-4外形尺寸的110%;保温密封板的四个矩形角点处分别设有保温密封板螺孔,外罩板4-2和密封圈4-3分别固连于保温板4-1的前、后端面上;四个螺栓紧固件4-4一一对应顺次穿过四个保温密封板螺孔和四个隔墙螺孔1-3-1后与隔墙1-3固连。
如图9所示,每套干冰布局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干冰布局支架6,每个干冰布局支架6包括基座板6-1、四个立柱6-2和多个长度不同的导流板6-3,四个立柱6-2的底部固连在基座板6-1上,多个导流板6-3上下分层等间距设置,每个导流板6-3均与四个立柱6-2固连,由上而下设置的多个导流板6-3的长度依次递减;每套干冰布局机构沿Y轴方向的厚度值D4=D3,D3为壁板类部件2的外端面与其临近的隔墙1-3外端面之间的间距值;每套干冰布局机构沿Z轴方向的高度值是标准测试窗口1-4高度尺寸的98%,每套干冰布局机构沿X轴方向的宽度值是标准测试窗口1-4高度尺寸的95%。
所述冷空气生成装置3包括多个干冰块3-1和一个导流风扇3-2,如图7和图8所示,多个干冰块3-1一一对应放置在多个导流板6-3上,导流风扇3-2放置在对称设置的两个干冰布局支架6的两个基座板6-1交界处,导流风扇3-2与一个对应的电源孔1-4-1连接。
所述每一套干冰布局机构均与一套一一对应的冷空气生成装置3二者共同形成一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
如图10以及图12至图14所示,两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分别从标准测试窗口1-4的前、后两侧分别嵌入其窗框区域内部,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4分别从标准测试窗口1-4的前、后两侧将其窗框区域保温密封,并形成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
所述每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中所包含的干冰块3-1的体积总量均为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总容积的10%至15%。
如图9所示,所述多个导流板6-3的外侧端部均沿X轴横向对齐,每个导流板6-3的内侧端部之间的连线与铅垂线所呈夹角β的取值范围是8至15°。
如图10至图15所示,具体应用本发明的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对被测的壁板类部件2进行-50℃环境温度下的隔声测试时,同一个干冰布局支架6上的导流板6-3的个数设为四个,各导流板6-3的内侧端部之间的连线与铅垂线所呈夹角β设为12°。温度传感器5选用常规铂热电阻;保温板4-1选用厚度为50mm的常规聚苯板,外罩板4-2选用厚度为18mm的常规木工板。
具体的隔声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一:对被测的壁板类部件2进行裁切,使其外形尺寸是标准测试窗口1-4的尺寸的98%至99.5%;
步骤二:将壁板类部件2沿Y轴方向嵌入标准测试窗口1-4的窗框中心,使位于侧窗框中心上的温度传感器5插入到壁板类部件2的型腔夹层内部,并使另两个温度传感器5与壁板类部件2的前、后端面分别密贴,此后,用密封胶将壁板类部件2的边缘与标准测试窗口1-4的内框粘接固连;
步骤三:在壁板类部件2的前、后两侧分别布置一个对应的冷空气均布机构A,并使壁板类部件2与冷空气均布机构A之间留有空隙;
步骤四:在每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的两个基座板6-1交界处均对应布置一个导流风扇3-2,并使导流风扇3-2与一个对应的电源孔1-4-1电气连接;
步骤五:分别调整和平均配置每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中干冰块3-1的总量和数量,使每个导流板6-3上的干冰块3-1的体积都基本相同;
步骤六:用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4分别从标准测试窗口1-4的前、后两侧将壁板类部件2、三个温度传感器5以及两套冷空气均布机构A均保温密封在标准测试窗口1-4的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内部;
步骤七:如图15所示,分别启动每个导流风扇3-2,使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中的空气在多个导流板6-3的作用下形成空气环流,并促使干冰块3-1融化和吸收热量;
步骤八:当位于侧窗框中心上的温度传感器5的温度读数均首次达到-49℃时,使两个导流风扇3-2暂停运转,使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内部的空气环流停止,而仅依靠各干冰块3-1自身的自然挥发速率来进一步降低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内的温度,并持续30min;
当位于侧窗框中心上的温度传感器5的温度读数达到-53.5℃时,重新启动两个导流风扇3-2,并保持2min,从而使位于侧窗框中心上的温度传感器5的温度接近恒定在-53.5℃±0.5℃,且位于壁板类部件2的前、后端面的另外两个温度传感器5的温度读数均分别达到-52℃±0.5℃;
步骤九:同步拆除标准测试窗口1-4前、后两端的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4,并在1分钟内将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4分别从发声室1-1和受声室1-2中移除;
步骤十:在3分钟以内,按照公知的常规隔声量测试方法快速完成对步骤八所述壁板类部件2的数据采集,从而获得一组大型的被测板材在-50℃±0.5℃超低温状态下的计权隔声量RW数据;
步骤十一:将步骤三至步骤十的试验过程重复两次,并将三次获得的试验数据取算数平均值,作为壁板类部件2在超低温状态下的计权隔声量数据的最终结果。
Claims (4)
1.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测试装置包括两套冷空气生成装置(3)、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4)、三个温度传感器(5)和两套干冰布局机构;该测试装置在隔墙(1-3)的前后端面上各设有四个隔墙螺孔(1-3-1),该测试装置在标准测试窗口(1-4)窗台上沿其X轴方向中心线对称布置两个电源孔(1-4-1),并在标准测试窗口(1-4)侧窗框上布置三个传感器导线孔(1-4-2),其中一个传感器导线孔(1-4-2)位于侧窗框中心上,另两个传感器导线孔(1-4-2)关于位于侧窗框中心的传感器导线孔(1-4-2)镜像对称;三个温度传感器(5)一一对应与三个传感器导线孔(1-4-2)连接;
所述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4)包括矩形的保温密封板、矩形的密封圈(4-3)和四个螺栓紧固件(4-4),所述保温密封板包括保温板(4-1)和外罩板(4-2),其二者密贴并固连;保温密封板的长宽尺寸是标准测试窗口(1-4)外形尺寸的120%至150%,密封圈(4-3)的长宽尺寸是标准测试窗口(1-4)外形尺寸的110%;保温密封板的四个矩形角点处分别设有保温密封板螺孔,外罩板(4-2)和密封圈(4-3)分别固连于保温板(4-1)的前、后端面上;四个螺栓紧固件(4-4)一一对应顺次穿过四个保温密封板螺孔和四个隔墙螺孔(1-3-1)后与隔墙(1-3)固连;
每套干冰布局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干冰布局支架(6),每个干冰布局支架(6)包括基座板(6-1)、四个立柱(6-2)和多个长度不同的导流板(6-3),四个立柱(6-2)的底部固连在基座板(6-1)上,多个导流板(6-3)上下分层等间距设置,每个导流板(6-3)均与四个立柱(6-2)固连,由上而下设置的多个导流板(6-3)的长度依次递减;每套干冰布局机构沿Y轴方向的厚度值D4=D3,D3为壁板类部件(2)的外端面与其临近的隔墙(1-3)外端面之间的间距值;每套干冰布局机构沿Z轴方向的高度值是标准测试窗口(1-4)高度尺寸的98%,每套干冰布局机构沿X轴方向的宽度值是标准测试窗口(1-4)高度尺寸的95%;
所述冷空气生成装置(3)包括多个干冰块(3-1)和一个导流风扇(3-2),多个干冰块(3-1)一一对应放置在多个导流板(6-3)上,导流风扇(3-2)放置在对称设置的两个干冰布局支架(6)的两个基座板(6-1)交界处,导流风扇(3-2)与一个对应的电源孔(1-4-1)连接;
一套干冰布局机构与一套冷空气生成装置(3)共同形成一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
两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分别从标准测试窗口(1-4)的前、后两侧嵌入其窗框区域内部,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4)分别从标准测试窗口(1-4)的前、后两侧将其窗框区域保温密封,并形成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冷空气均布机构A中所包含的干冰块(3-1)的体积总量均为所述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总容积的10%至1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导流板(6-3)的外侧端部均沿X轴横向对齐,每个导流板(6-3)的内侧端部之间的连线与铅垂线所呈夹角β的取值范围是8至15°。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对被测的壁板类部件(2)进行裁切,使其外形尺寸是标准测试窗口(1-4)的尺寸的98%至99.5%;
步骤二:将壁板类部件(2)沿Y轴方向嵌入标准测试窗口(1-4)的窗框中心,使位于侧窗框中心上的温度传感器(5)插入到壁板类部件(2)的型腔夹层内部,并使另两个温度传感器(5)与壁板类部件(2)的前、后端面分别密贴,此后,用密封胶将壁板类部件(2)的边缘与标准测试窗口(1-4)的内框粘接固连;
步骤三:在壁板类部件(2)的前、后两侧分别布置一个对应的冷空气均布机构A,并使壁板类部件(2)与冷空气均布机构A之间留有空隙;
步骤四:在每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的两个基座板(6-1)交界处均对应布置一个导流风扇(3-2),并使导流风扇(3-2)与一个对应的电源孔(1-4-1)电气连接;
步骤五:分别调整和平均配置每个冷空气均布机构A中干冰块(3-1)的总量和数量,使每个导流板(6-3)上的干冰块(3-1)的体积都基本相同;
步骤六:用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4)分别从标准测试窗口(1-4)的前、后两侧将壁板类部件(2)、三个温度传感器(5)以及两套冷空气均布机构A均保温密封在标准测试窗口(1-4)的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内部;
步骤七:分别启动每个导流风扇(3-2),使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中的空气在多个导流板(6-3)的作用下形成空气环流,并促使干冰块(3-1)融化和吸收热量;
步骤八:当位于侧窗框中心上的温度传感器(5)的温度读数首次达到-49℃时,使两个导流风扇(3-2)暂停运转,使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内部的空气环流停止,而仅依靠各干冰块(3-1)自身的自然挥发速率来进一步降低测试窗口内部整体密闭腔内的温度,并持续30min;
当位于侧窗框中心上的温度传感器(5)的温度读数达到-53.5℃时,重新启动两个导流风扇(3-2),并保持2min,从而使位于侧窗框中心上的温度传感器(5)的温度恒定在-53.5℃±0.5℃,且位于壁板类部件(2)的前、后端面的另外两个温度传感器(5)的温度读数均达到-52℃±0.5℃;
步骤九:同步拆除标准测试窗口(1-4)前、后两端的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4),并在1分钟内将两套测试窗口区域保温密封装置(4)分别从发声室(1-1)和受声室(1-2)中移除;
步骤十:在3分钟以内,按照公知的常规隔声量测试方法快速完成对步骤八所述壁板类部件(2)的数据采集,从而获得一组在-50℃±0.5℃超低温状态下的壁板类部件(2)的计权隔声量RW数据;
步骤十一:将步骤三至步骤十的试验过程重复两次,并将三次获得的试验数据取算数平均值,作为壁板类部件(2)在超低温状态下的计权隔声量数据的最终结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27944.XA CN110133111B (zh) | 2019-05-22 | 2019-05-22 | 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27944.XA CN110133111B (zh) | 2019-05-22 | 2019-05-22 | 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33111A true CN110133111A (zh) | 2019-08-16 |
CN110133111B CN110133111B (zh) | 2021-10-08 |
Family
ID=67572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27944.XA Active CN110133111B (zh) | 2019-05-22 | 2019-05-22 | 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13311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72811A (zh) * | 2020-05-07 | 2020-08-25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模拟低温压差环境的隔声测试的测试系统及隔声测试方法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32559A (zh) * | 2004-12-22 | 2005-06-29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材料隔音性能测量装置 |
US20050279168A1 (en) * | 2004-06-21 | 2005-12-22 | Carcoustics Tech Center Gmbh | Test stand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sound insulation or insertion loss on a test object |
US20060070445A1 (en) * | 2004-09-22 | 2006-04-06 | Frank Juber | Mobile test stand for determining the sound insulation or insertion loss of a test object |
CN102103136A (zh) * | 2009-12-17 | 2011-06-22 | 张永清 | 建材节能、隔音试验检验的便捷设备及方法 |
CN104849352A (zh) * | 2015-05-05 | 2015-08-19 |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 一种隔声性能检测系统 |
CN104914160A (zh) * | 2015-06-05 | 2015-09-16 | 国家电网公司 | 用于降噪材料的测试平台 |
CN105157928A (zh) * | 2015-08-20 | 2015-12-16 | 泉州施米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压密封测试仪 |
CN106680376A (zh) * | 2017-01-23 | 2017-05-17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三维声强阵列的隔声测量系统与测量方法 |
US20170276540A1 (en) * | 2014-11-28 | 2017-09-28 | Goertek Inc. | Device and method for testing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 and expansion performance of sound absorption material |
CN109307711A (zh) * | 2018-11-28 | 2019-02-05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混响室及消声室的列车贯通道隔声性能测试方法 |
CN109506962A (zh) * | 2018-11-28 | 2019-03-22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整车半消声室的轨道列车司机室内吸声系数测试方法 |
CN109541034A (zh) * | 2018-11-28 | 2019-03-29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整车半消声室环境的列车车体壁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 |
-
2019
- 2019-05-22 CN CN201910427944.XA patent/CN11013311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279168A1 (en) * | 2004-06-21 | 2005-12-22 | Carcoustics Tech Center Gmbh | Test stand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sound insulation or insertion loss on a test object |
US20060070445A1 (en) * | 2004-09-22 | 2006-04-06 | Frank Juber | Mobile test stand for determining the sound insulation or insertion loss of a test object |
CN1632559A (zh) * | 2004-12-22 | 2005-06-29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材料隔音性能测量装置 |
CN102103136A (zh) * | 2009-12-17 | 2011-06-22 | 张永清 | 建材节能、隔音试验检验的便捷设备及方法 |
US20170276540A1 (en) * | 2014-11-28 | 2017-09-28 | Goertek Inc. | Device and method for testing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 and expansion performance of sound absorption material |
CN104849352A (zh) * | 2015-05-05 | 2015-08-19 |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 一种隔声性能检测系统 |
CN104914160A (zh) * | 2015-06-05 | 2015-09-16 | 国家电网公司 | 用于降噪材料的测试平台 |
CN105157928A (zh) * | 2015-08-20 | 2015-12-16 | 泉州施米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压密封测试仪 |
CN106680376A (zh) * | 2017-01-23 | 2017-05-17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三维声强阵列的隔声测量系统与测量方法 |
CN109307711A (zh) * | 2018-11-28 | 2019-02-05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混响室及消声室的列车贯通道隔声性能测试方法 |
CN109506962A (zh) * | 2018-11-28 | 2019-03-22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整车半消声室的轨道列车司机室内吸声系数测试方法 |
CN109541034A (zh) * | 2018-11-28 | 2019-03-29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整车半消声室环境的列车车体壁板隔声性能测试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7)
Title |
---|
MELLET, C: "High speed train noise emission: Latest investigation of the aerodynamic/rolling noise contribution",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 |
姜燕坡: "应用于高速列车的多层复合材料声学性能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 * |
孙强: "低温环境下高速列车车内噪声问题及控制方案", 《振动测试与诊断》 * |
徐贝贝: "隔声结构的声学性能试验及仿真分析",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 |
罗乐: "基于结构-声耦合法研究高铁铝型材的隔声性能",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詹沛: "高铁车厢分层复合材料声学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 * |
赵蔷薇: "复杂板件的隔声量仿真方法", 《噪声与振动控制》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72811A (zh) * | 2020-05-07 | 2020-08-25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模拟低温压差环境的隔声测试的测试系统及隔声测试方法 |
CN111572811B (zh) * | 2020-05-07 | 2023-02-14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模拟低温压差环境的隔声测试的测试系统及隔声测试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33111B (zh) | 2021-10-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082506A1 (zh) | 一种热湿气候风洞及其多场耦合控制系统 | |
CN204877506U (zh) | 一种寒区隧道室内试验装置 | |
CN101576519B (zh) | 一种建筑外墙隔热涂料隔热性能室外动态测试方法 | |
CN108535314B (zh) | 一种寒区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幕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
CN104897721A (zh) | 建筑墙体相变保温隔热效果测试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3632618U (zh) | 一种光伏构件电性能与保温性能同步检测平台 | |
CN101504402A (zh) | 一种对于遮阳系统遮阳效果的测试方法 | |
CN105911092A (zh) | 研究地下空间顶部土体蓄放热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 |
CN112229870B (zh) | 一种可控多因素地源热泵试验装置 | |
CN203584452U (zh) | 金属矿山深部开采掘进巷道热交换模拟系统 | |
CN106442609A (zh) | 一种固固相变保温材料等效导热系数的测评方法 | |
CN110133111A (zh) | 超低温环境下高铁壁板的隔声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116297648A (zh) | 一种绿色建筑的节能环保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 |
CN108398453A (zh) | 一种用于实时模拟土体冻融过程的三样品联动冻融试验系统 | |
CN101493450A (zh) | 一种对于遮阳系统遮阳效果的测试装置 | |
CN101581682B (zh) | 一种建筑外墙隔热涂料隔热性能室外动态测试装置 | |
CN107748180A (zh) | 一种建筑外窗节能性能现场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 |
CN108978576A (zh) | 一种浅埋隧道管幕冻结施工温度场模型实验方法 | |
CN213715105U (zh) | 一种可控多因素地源热泵试验平台 | |
CN204789426U (zh) | 一种建筑墙体相变保温系统保温隔热效果测试装置 | |
CN109268014A (zh) | 一种富水砂层浅埋隧道管幕冻结施工温度场模型实验箱 | |
Nakielska et al. | Increasing natural ventilation using solar chimney | |
CN102788814B (zh) | 一种夏热冬冷地区热响应速度测试方法 | |
CN209343642U (zh) | 一种通风型寒区隧道纵向温度分布实验装置 | |
CN207717674U (zh) | 外窗节能性能现场检测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