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21623A - 太阳能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21623A
CN110121623A CN201780081233.0A CN201780081233A CN110121623A CN 110121623 A CN110121623 A CN 110121623A CN 201780081233 A CN201780081233 A CN 201780081233A CN 110121623 A CN110121623 A CN 1101216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glass
energy
energy utilization
thermal col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12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21623B (zh
Inventor
中村拓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121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216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216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216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10/0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 F24S10/6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trickling freely over absorb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10/0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 F24S10/7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being conveyed through tubular absorbing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0/00Solar hea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or environments
    • F24S20/60Solar heat collectors integrated in fixed constructions, e.g. in buildings
    • F24S20/63Solar heat collectors integrated in fixed constructions, e.g. in buildings in the form of window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10/0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10/30Thermophotovoltaic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20Solar therm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4Heat exchange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太阳能利用系统(1),包括:太阳能集热器(20),该太阳能集热器(20)由室内安装于建筑物的玻璃面,并且通过利用吸收太阳能获得的热能加热热介质;和内玻璃(30),该内玻璃(30)在建筑物的室内侧设置于太阳能集热器(20),并且在室内侧使用来自太阳能集热器(20)的热介质。对内玻璃(30)施加远红外隔断处理,使得具有至少9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波长的远红外线的吸收/辐射率以及透过率均是20%以下。

Description

太阳能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经提出了这样的技术,其中,吸收太阳能以产生电能的太阳能电池和利用通过捕捉太阳能获得的热能来加热热介质的太阳能集热器布置在双层结构玻璃的空间中(参见专利文献1至3)。由此,在将阳光通过窗玻璃吸收到室内的同时,能够通过使用太阳能获得电能和热能,并且能够实现节能。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S58-197781
专利文献2:JP-A-H6-147650
专利文献3:JP-A-2010-144375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至3中公开的技术中,由于需要吸收大量的太阳能来获得大量的电能和热能,所以优选地使用具有高自然光透过率的玻璃作为双层结构玻璃。然而,具有高的自然光透过率的玻璃容易地使得远红外线从室内透射到室外,并且在室内的隔热方面不好。因此,在节能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已经做出了本发明以解决该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节能性的太阳能利用系统。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利用系统包括:能量接收器、室内侧透明部件和能量利用装置。所述能量接收器相对于建筑物的透明部件设置在内侧,并且吸收太阳能以获得电能和热能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室内侧透明部件相对于所述能量接收器设置在所述建筑物的室内侧,并且所述能量利用装置在室内侧使用来自所述能量接收器的能量。此外,所述室内侧透明部件经过远红外隔断处理,使得具有至少9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波长的远红外线的吸收/辐射率以及透过率均为20%以下。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设置了经过远红外隔断处理的室内侧透明部件,所以难以在不抑制太阳能到达能量接收器的情况下将远红外线从室内侧辐射到室外侧。因此,能够在确保太阳能的利用性的同时改进室内隔热,并且能够提高节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的构造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压力吸收部的详细框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的构造的图。
参考标记列表
1、2:太阳能利用系统
10:外玻璃(透明部、室外侧透明部件)
11:第一玻璃
12:第二玻璃
20:太阳能集热器(能量接收器)
21:真空管
22:太阳能发电板
30:内玻璃(能量利用装置、室内侧透明部件)
31:第一玻璃(透明部件)
32:第二玻璃(透明部件)
40:压力吸收部
41:入口部
42:出口部
43:热介质储存部
43a:气体
50:吸收型制冷器(能量利用装置)
51:热交换器
51a:流动管
51b:连接管
52:冷凝器功能部
53:蒸发吸收器功能部
60:第二压力吸收部
PVT:混合太阳能板
R1至R6:管
V:阀
V2:第二阀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优选实施例描述本发明。本发明不限于下面描述的这些实施例,并且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适当地变形。在下面示出的实施例中,在一些地方省略了一部分构造的图示和描述,但是对于省略的技术的详情,不言自明的是,在不与下面描述的内容发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应用已知或公知的技术。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的构造图。在图1中,示出了其中在高层建筑物等的中间层使用太阳能利用系统的实例,但是太阳能利用系统不限于在建筑物的中间层使用的情况,并且可以在高层和低层使用,或者可以在中低层建筑物或独立式房屋中使用。
如图1所示,太阳能利用系统1包括外玻璃(透明部)10、太阳能集热器(能量接收器)20、内玻璃(室内侧透明部件、能量利用装置)30、第一和第二管R1和R2、以及压力吸收部40。
外玻璃10是安装在建筑物中的板状的玻璃部件,并且优选地是具有80%以上的自然光透过率的透过型玻璃。外玻璃10不限于透过型玻璃,并且可以使用现有的安装在高层建筑物中的吸热玻璃或热反射玻璃。外玻璃10是建筑物的一部分,并且承受风压和满足建筑物标准。
太阳能集热器20使用透过外玻璃10供给到室内侧的太阳能而获得热能,并且通过使用太阳能获得的热能来加热热介质(诸如乙二醇这样的防冻剂)。太阳能集热器20具有包括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真空管21的水平百叶窗(blind)型结构。真空管21包括透明的外管和经过阳光的选择吸收处理的内管,并且例如,具有用于加热在插入到内管内的U状热介质通路中流动的热介质的结构。
太阳能集热器20不限于具有多个真空管21的真空管型,并且可以是诸如具有集热翅片的其它类型。此外,真空管21和集热翅片不限于水平百叶窗型,并且可以采用垂直百叶窗型或半透过型。关于处于相对于太阳高度的角度不是最优的窗户,诸如垂直面或水平面,由于水平百叶窗型窗户具有比垂直百叶窗型窗户高的热效率、能够减少真空管21等的数量,所以考虑到成本和将阳光吸收到室内而优选水平百叶窗型窗户。在具有多个真空管21的真空管型的情况下,即使夏天与冬天太阳的高度不同,也能够通过圆形的内管而获得稳定的集热效果。
内玻璃30是设置在建筑物的室内侧的太阳能集热器20上的板状玻璃部件。特别地,在实施例中,内玻璃30具有能够通过第一管R1将热介质引入到内部的双层结构,并且用作使用内部的热介质来加热室内的辐射加热板(能量利用装置)。
具体地,通过利用预定金属的薄膜等涂覆不与热介质接触的表面而使太阳能集热器20上的双层结构的内玻璃30的第一玻璃(透明部件)31经过低辐射处理(远红外线隔断处理)。通过该处理,在第一玻璃31中,具有至少9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波长的远红外线的吸收辐射率以及透过率均是20%以下。
相比之下,室内侧的双层结构的内玻璃30的第二玻璃(透明部件)32不经过低辐射处理。因此,第二玻璃32的吸收辐射率以及透过率至少比第一玻璃31的吸收辐射率以及透过率高,并且具体地,相对于远红外线的吸收辐射率以及透过率之和为80%以上。从而,虽然来自热介质的远红外线被第一玻璃31隔断并从而难以辐射到室外侧,但是远红外线容易地通过第二玻璃32辐射到室内侧。结果,内玻璃30用作几乎不浪费辐射的辐射加热板。第一玻璃31起到不仅抑制来自热介质的远红外线而且抑制来自室内的远红外线辐射到室外,即,抑制室内温度的降低的作用。
这里,内玻璃30与太阳能集热器20设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处。此外,第一管R1连接太阳能集热器20的上部与上玻璃30的上部,并且第二管R2连接太阳能集热器20的下部与内玻璃30的下部。因此,由内玻璃30冷却的热介质通过第二管R2到达太阳能集热器20,由太阳能集热器20加热,并且通过第一管R1返回内玻璃30。即,能够进行自然循环。
这里,“设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处”的表述是指内玻璃30被安装为至少部分地包括在从太阳能集热器20的上端到下端的高度范围内。从而,当内玻璃30的大部分位于从太阳能集热器20的上端到下端的高度时,能够进行自然循环,并且在内玻璃30不位于这样的位置且不能进行自然循环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增大用于热介质循环的泵的输出。
压力吸收部40是所谓的膨胀容器,用于防止内玻璃30的内部压力由于热介质的热膨胀而增大并导致损坏。压力吸收部40设置于例如第一管R1。
图2是图1所示的压力吸收部40的详细框图。如图2所示,压力吸收部40包括连接于太阳能集热器20的入口部41、连接于内玻璃30的出口部42、和布置在入口部与出口部之间的热介质储存部43。热介质储存部43是内部体积比入口部41和出口部42大的容器状部,并且下部填充有热介质,但是上部处于存在气体43a的状态。因此,当热介质热膨胀时,热介质储存部43的气体43a压缩,并且抑制内玻璃30的内部压力的增大。压力吸收部40可以是其中气体43a通向大气压的所谓的开放型的蓄水罐。
再次参考图1。如上所述,太阳能利用系统1能够通过将内玻璃30用作辐射加热板而进行加热。此外,太阳能利用系统1包括阀V、第三管R3和第四管R4、以及用于进行冷却的吸收型制冷器(能量利用装置)50。
阀V是设置于第一管R1中的压力吸收部40的下游侧的三通阀,并且能够改变用于将热介质从太阳能集热器20供给到内玻璃30的路径和用于将热介质供给到第三管R3的路径。在阀V中,可以基于来自检测室温或热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的信号通过控制器切换路径,或者可以手动地切换路径。此外,阀V可以通过使用双金属、毛细管中的液体的体积变化、固液相变、形状记忆合金等的技术根据室温自动地切换热介质的流路。
吸收型制冷器50包括用作再生器的热交换器51。第三管R3是连接阀V与热交换器51的上部的管,并且第四管R4是连接热交换器51的下部与第二管R2(图1所示的由参考标记A表示的位置)的管。与内玻璃30相似地,热交换器51设置在与太阳能集热器20大致相同的高度处。此外,吸收型制冷器50包括用作冷凝器的冷凝器功能部52和用作蒸发器和吸收器的蒸发吸收器功能部。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吸收型制冷器50。热交换器51设置有吸收液和制冷剂通过其流动的流动管51a。稀释溶液导入到作为再生器的热交换器51内,并且通过来自太阳能集热器20的热介质加热。从而,来自太阳能集热器20的热介质冷却并且再次返回到太阳能集热器20。
另一方面,稀释溶液通过加热分离为浓缩液和蒸气制冷剂,并且蒸气制冷剂导入到冷凝器功能部52。这里,例如,冷凝器功能部52具有与内玻璃32相似的双层结构。此外,例如,冷凝器功能部52被安装为朝向室外。因此,导入到冷凝器功能部52的蒸气制冷剂由外部空气冷却并且冷凝,从而变为液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导入蒸发吸收器功能部53。
另外,通过热交换器51中的加热获得的浓缩液导入到蒸发吸收器功能部53。蒸发吸收器功能部53也具有双玻璃结构,一个玻璃53a用作蒸发器,并且另一个玻璃53b用作吸收器。液体制冷剂沿着蒸发器侧的一个玻璃53a滴落,并且浓缩液沿着吸收器侧的另一个玻璃53b滴落。
另外,蒸发吸收器功能部53包括多个截面是U状的U状部件53c。多个U状部件53c布置在两个玻璃53a与53b之间从而形成大致反U状,并且被构造为防止处于减压状态的蒸发吸收器功能部53的损坏。另外,由于U状部件53c布置在相反方向上,所以沿着两个玻璃53a和53b滴落的液体制冷剂或浓缩液临时存储在U状部件53c与玻璃面之间,并且起到提高玻璃面的润湿性的作用。
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吸收器功能部53中蒸发和汽化,转变为制冷剂蒸气,并且由浓缩液吸收。结果,稀释溶液从蒸发吸收器功能部53排出,并且供给到作为再生器的热交换器51。另外,一个玻璃53a朝向室内,并且室内空气通过液体制冷剂的蒸发而冷却。另一个玻璃53b朝向室外,并且通过外部空气消除制冷剂蒸气的吸收热。
优选地,吸收型制冷器50被构造为使得能够通过调整各个位置而进行自然循环。然而,对此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设置泵,或者可以增加图中省略的其它部件。
另外,例如,连接建筑物的屋顶与地下的连接管51b贯通热交换器51。因此,热交换器51中的热介质能够与在连接管51b中流动的冷水和热水交换热量。这里,在实施例中,例如,太阳能集热器安装于建筑物的屋顶,吸收型水冷却加热机安装于地下,并从而使用这些装置冷却或加热建筑物的走廊和公共区域。连接管51b连接屋顶的太阳能集热器与地下的吸收型水冷却加热机。此外,连接管51b贯通各楼层中的热交换器51。因此,在连接管51b中流动的热介质能够通过利用热交换器51的加热而上升而传递到屋顶的太阳能集热器。从而,热交换器51也用作用于在使热介质的温度升高的同时将热介质从地下的吸收型水冷却加热机传递到屋顶的太阳能集热器的泵。
另外,虽然在第一实施例的图中未示出,但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装置1可以设置有地板加热装置(能量利用装置)。由于地板加热装置设置于地板,所以地板加热装置位于太阳能集热器20的下方。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地板加热装置可以不设置在与太阳能集热器20大致相同的高度处。从而,当进行热介质的自然循环时,可以进一步设置双层结构的内玻璃30,从双层结构的内玻璃30排出的热介质可以供给到地板加热装置,并且从地板加热装置排出的热介质可以返回到太阳能集热器20的下端。从而,通过使用双层结构的内玻璃30将地板加热装置增加到自然循环过程,能够原样地使用自然循环。
接着,将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1的作用和效果。
首先,在加热时,通过阀V选择用于将热介质传递到内玻璃30的路径。当阳光入射到太阳能集热器20时,太阳能集热器20使用太阳能来加热热介质。热介质通过加热而上升,并且通过第一管R到达内玻璃30。在内玻璃30中,热介质经通第二玻璃32的内部,并且辐射远红外线以加热室内。另一方面,由于室外侧的第一玻璃31经过低辐射处理,所以抑制了要辐射到室外侧的远红外线的量。
通过远红外线的辐射冷却的热介质在内玻璃30中向下移动,通过第二管R2排出,并且返回太阳能集热器20。这里,内玻璃30的内部压力通过由于太阳能集热器20中的加热而膨胀的热介质而增大,并且内部压力的增大基本由被压缩的压力吸收部40的气体43a吸收。
从而,依照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1,由于设置了经过低辐射处理的内玻璃30,所以能够使得来自室内侧的远红外线较少地辐射到室外,同时不阻挡到达太阳能集热器20的太阳能。因此,能够在确保太阳能的利用性的同时改进室内隔热,并且能够提高节能性。
特别地,一个现有的窗玻璃的热传递系数通常为约6W(m2·K),并且与约0.5W/(m2·K)的壁部的热传递系数相比,隔热显著不好。因此,在外玻璃10是一个现有的窗玻璃的情况下,虽然通过采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构造,热传递系数与作为被动式房屋的窗户的世界标准的0.8W/(m2·K)相距甚远,但是能够获得接近被动式房屋要求的热传递系数的热传递系数。
另外,内玻璃30具有能够将热介质导入到内部的双层结构,双层结构的玻璃31和32中的在太阳能集热器20侧的一个玻璃31经过远红外隔断处理,并且热量通过另一个玻璃32而从热介质辐射。从而,内玻璃30能够用作辐射加热板。
由于双层结构的内玻璃30被布置为至少部分地包括在从太阳能集热器20的上端到下端的高度中,所以内玻璃30与太阳能集热器20布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处。从而,能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20的集热和内玻璃30的散热进行自然循环,并且即使安装了用于热介质循环的泵,也不需要高输出泵。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例如,如果太阳能集热器20与内玻璃30单元化,则能够通过将单元装接于外玻璃10而简化安装工作。
接着,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与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相同,但是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部分地不同。在下文中,将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图3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2的构造的图。在图3中,吸收型制冷器50、流动管51a和连接管51b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并从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3所示,除了第一实施例的构成部件之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2还包括第二阀V2、第五管R5和第六管R6、以及第二压力吸收部60。此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2与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太阳能集热器2包括代替太阳能集热器20的混合太阳能板PVT,并且外玻璃(室外侧透明部件)10的构造不同。
除了第一实施例中示出的太阳能集热器20(多个真空管21)之外,混合太阳能板PVT还包括吸收太阳能并且产生电能的太阳能发电板22。由太阳能发电板22产生的电能用于诸如家电(未示出)这样的装置(能量利用装置)。太阳能发电板22可以安装在真空管21的内部。
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像内玻璃30一样,外玻璃10具有能够将热介质导入到内部的双层结构。在外玻璃10中,室外侧的第一玻璃11和室内侧的第二玻璃12两者不进行低辐射处理,从而不阻挡阳光到达混合太阳能板PVT。
第二阀V是相对于第一管R1中的压力吸收部40设置于混合太阳能板PVT侧的三通阀。并且能够切换用于将热介质从混合太阳能板PVT供给到内玻璃30的路径和用于将热介质供给到外玻璃10的路径。在第二阀V2中,像阀V一样,可以通过控制器切换路径,或者可以手动切换路径。此外,可以通过使用双金属等自动切换第二阀V。另外,当在第二实施例中设置热水存储罐时,可以根据热水存储罐中的热水的温度进行切换。
第五管R5是连接第二阀V2与外玻璃10的上部的管,并且第六管R6是连接外玻璃10的下部与第二管R2(图3所示的由参考标号B表示的位置)的管。第二压力吸收部60与压力吸收部40相同,并且具有抑制内部压力的增大的功能。
例如,当热介质温度达到预定温度以上(例如,60℃以上)时,太阳能利用系统2中的第二阀V2切换为用于将热介质供给到外玻璃10的路径。从而,热介质从混合太阳能板PVT通过第五管R5到达外玻璃10,并且通过外玻璃10中的外部空气冷却。由外部空气冷却的热介质通过第六管R6再次返回混合太阳能板PVT。
通过使热介质在混合太阳能板PVT与外玻璃10之间循环,能够降低热介质的温度。特别地,外玻璃10中的热介质通过外部空气连续地冷却,直到热介质温度达到60℃为止,并且具有低的温度。因此,通过使热介质在混合太阳能板PVT与外玻璃10之间循环,能够相对早地将热介质温度降低为低于60℃。从而,能够防止具有大约70℃的耐热温度的太阳能发电板22的故障和构成太阳能集热器20的真空管21(集热部)的损坏,并且能够抑制太阳能发电板22的发电效率的降低。
以这种方式,依照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2,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地,能够提高节能性,并且能够获得接近被动式房屋要求的热传递系数的热传递系数。另外,内玻璃30能够用作辐射加热板。此外,能够进行自然循环,并且即使安装用于热介质循环的泵,也不需要高输出泵。
另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由于外玻璃10具有能够在热介质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将热介质导入到内部的双层结构,所以能够防止其中安装了太阳能集热器20的真空管21和太阳能集热器20二者的太阳能发电板22由于热介质的过度加热而引起故障,并且能够抑制由于太阳能发电板22的发电效率的降低。
虽然已经基于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做出变形,并且其它技术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此外,已知或公知的技术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
例如,在实施例中,内玻璃30具有双层结构,并且用作加热室内的辐射加热板,但是不限于此。玻璃可以是经过低辐射处理的单层结构的玻璃部件,并且可以具有其中在吸收型制冷器50或用于地板加热等的能量利用装置中使用来自太阳能集热器20的热介质的构造。
在实施例中,热介质供给到用作辐射加热板的内玻璃30或吸收型制冷器50的再生器(热交换器51),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热介质可以供给到热水存储罐以升高热水存储罐的温度,或者来自水管的水可以通过太阳能集热器20加热并且供给到热水器。特别地,获得的超过加热需求和冷却需求的热量可以供给到热水存储罐,并且该热量可以与建筑物的外壳交换(外壳是储热层)。
此外,在需要抵抗水压的措施时,第二实施例的内玻璃30或外玻璃10可以通过肋或分隔壁强化。另外,考虑到水压,不优选地在多层中构造一个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内玻璃30和外玻璃10,优选地在每层都形成部件。
另外,屋顶的太阳能集热器和地下的吸收型水冷却加热机与整个建筑物关联,根据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1和2设置在各层中。从而,例如,可以认为太阳能利用系统1和2是各层的租户拥有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太阳能集热器20获得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器51应用于在连接管51b中流动的冷水或温水,所以优选地,适当地安装热量计并且测量多少热量应用于在连接管51b中流动的冷水和温水。从而,例如,能够使用系统来买卖热量。
在以上实施例中,当太阳能不充足时,热介质可以通过从连接管51b获得热量来加热,并且加热的热介质可以供给到内玻璃30以进行加热。此外,热量可以从连接管51b获得并且再次在吸收型制冷器50中使用。
另外,内玻璃30可以构造为滑动窗型(两个滑动窗)。从而,这是因为由于与滑动窗相似地,内玻璃30能够水平地移动,所以通过使两个滑动窗移动以互相重叠,能够将经过低辐射处理的表面减半,并且室内的热能够释放到室外。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1包括太阳能集热器20,但是不限于此。太阳能利用系统可以包括太阳能发电板22或混合太阳能板PVT。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太阳能利用系统包括混合太阳能板PVT,但是在包括太阳能集热器20的构造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混合太阳能板PVT。
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真空管21的内管的一部分由白色高反射板构成,并且当热介质的温度达到60℃以上时,整个内管或真空管21可以旋转从而将白色高反射板露出于阳光。从而,能够通过反射阳光而抑制热介质温度的升高,能够防止太阳能发电板22的故障,并且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2中,外玻璃10是建筑物的一部分,但是不限于此。外玻璃10可以是已经安装于高层建筑物的单层玻璃,并且可以具有其中另一个外玻璃10、混合太阳能板PVT和内玻璃30依次从内侧相对于该单层玻璃设置的构造。
此外,在实施例中,内玻璃30和外玻璃10不限于玻璃由所谓的玻璃部件形成的情况,并且可以使用包括诸如聚碳酸酯这样的透明树脂的透明部件。
这里,将在下面的[1]至[4]中简要概括和列出上述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利用系统的实施例的特征。
[1]一种太阳能利用系统,包括:
能量接收器(太阳能集热器20),该能量接收器相对于建筑物的透明部(外玻璃10)设置在内侧,并且吸收太阳能以获得电能和热能中的至少一者;
室内侧透明部件(内玻璃30),该室内侧透明部件相对于所述能量接收器设置在所述建筑物的室内侧;和
能量利用装置(吸收型制冷器50),该能量利用装置在室内侧使用来自所述能量接收器的能量,
其中,所述室内侧透明部件经过处理,使得具有至少9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波长的远红外线的吸收辐射率以及透过率均是20%以下。
[2]根据[1]的太阳能利用系统,
其中,所述能量接收器是吸收太阳能并且加热热介质以获得热能的太阳能集热器(20),
所述室内侧透明部件是具有能够将热介质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导入到内部的双层结构的透明部件,两个透明部件中的所述太阳能集热器侧的透明部件经过处理并且用作能量利用装置,该能量利用装置通过两个所述透明部件中的室内侧透明部件辐射来自所述热介质的远红外线。
[3]根据[2]的太阳能利用系统,
其中,所述双层结构的室内侧透明部件被安装为至少部分地包括在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上端到下端的高度中。
[4]根据[2]或[3]的太阳能利用系统,还包括:
室外侧透明部件(外玻璃10),该室外侧透明部件设置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外侧,并且具有用于当来自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以上时将来自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所述热介质导入到内部的双层结构。
虽然已经参考特定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明显地,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形。
本申请基于2016年12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6-252457),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太阳能利用系统,该太阳能利用系统展现出了能够在确保太阳能的利用性的同时改进室内隔热的效果。展现出该效果的本发明对于能够提高节能性的太阳能利用系统是有用的。

Claims (4)

1.一种太阳能利用系统,包括:
能量接收器,该能量接收器相对于建筑物的透明部设置在内侧,并且吸收太阳能以获得电能和热能中的至少一者;
室内侧透明部件,该室内侧透明部件相对于所述能量接收器设置在所述建筑物的室内侧;和
能量利用装置,该能量利用装置在室内侧使用来自所述能量接收器的能量,其中
所述室内侧透明部件经过处理,使得具有至少9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波长的远红外线的吸收辐射率以及透过率均是2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利用系统,其中
所述能量接收器是吸收太阳能并且加热热介质以获得热能的太阳能集热器,
所述室内侧透明部件是具有能够将来自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所述热介质导入到内部的双层结构的透明部件,两个透明部件中的所述太阳能集热器侧的透明部件经过处理并且用作能量利用装置,该能量利用装置通过所述两个透明部件中的室内侧透明部件辐射来自所述热介质的远红外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利用系统,其中
所述双层结构的室内侧透明部件被安装为至少部分地包括在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上端到下端的高度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太阳能利用系统,还包括:
室外侧透明部件,该室外侧透明部件设置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外侧,并且具有用于当来自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以上时将来自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所述热介质导入到内部的双层结构。
CN201780081233.0A 2016-12-27 2017-11-20 太阳能利用系统 Active CN1101216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52457A JP6556691B2 (ja) 2016-12-27 2016-12-27 太陽光利用システム
JP2016-252457 2016-12-27
PCT/JP2017/041716 WO2018123348A1 (ja) 2016-12-27 2017-11-20 太陽光利用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21623A true CN110121623A (zh) 2019-08-13
CN110121623B CN110121623B (zh) 2020-12-01

Family

ID=62708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1233.0A Active CN110121623B (zh) 2016-12-27 2017-11-20 太阳能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085668B2 (zh)
JP (1) JP6556691B2 (zh)
CN (1) CN110121623B (zh)
BR (1) BR112019013254A2 (zh)
RU (1) RU2720126C1 (zh)
WO (1) WO20181233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211071A (ja) 2018-05-31 2019-12-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装置
JP2020173057A (ja) * 2019-04-10 2020-10-22 矢崎エナジー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6932740B2 (ja) * 2019-05-28 2021-09-08 矢崎エナジー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熱交換器ユニット
JP7433717B2 (ja) * 2020-03-27 2024-02-20 矢崎エナジー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の設備決定方法、設備決定装置、設備決定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7548A (en) * 1984-02-09 1985-07-09 Gustafson Gary R Window blind type solar collector
GB2273151A (en) * 1992-12-02 1994-06-08 Frederick Brian Mckee "Solar energy transfer structual elements."
EP0978620A2 (de) * 1998-07-02 2000-02-09 Heinz Dr. Kunert Isolierglaselement für die Gebäudeverglasung
CN102607185A (zh) * 2012-02-27 2012-07-25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空腔内水流式窗体节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20120279147A1 (en) * 2009-09-18 2012-11-08 Solarpath, Inc. Solar window apparatus and method
WO2013140052A1 (fr) * 2012-03-22 2013-09-26 Sunpartner Capteur d'énergie solaire transparent
WO2015017879A1 (en) * 2013-08-06 2015-02-12 Michael John Urch A power generating window assembly
US20150167298A1 (en) * 2012-08-31 2015-06-18 Odilo Reutter Building module and method for utilizing thermal energ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90635A (en) * 1975-03-17 1976-11-09 Restle Joseph W Window mounted solar heating unit
US4014313A (en) * 1975-06-09 1977-03-29 David William Peders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llecting solar energy at an upright surface
US4062347A (en) * 1976-08-24 1977-12-13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Solar heating system
SU953842A1 (ru) * 1981-02-27 1992-01-30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Г-4361 Скатное покрытие здани с солнечным обогревом
JPS58197781A (ja) 1982-05-12 1983-11-17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太陽電池を組み込んだ窓
US4615381A (en) * 1982-07-30 1986-10-07 One Design, Inc. Solar heating and cooling diode module
SU1477862A1 (ru) * 1987-07-28 1989-05-07 Институт высоких температур АН СССР Здание с солнечным обогревом
US5221363A (en) * 1991-02-28 1993-06-22 Lockheed Missiles & Space Company, Inc. Solar cell window fitting
US5524381A (en) * 1991-03-19 1996-06-11 Chahroudi; Day Solar heated building designs for cloudy winters
JP2816788B2 (ja) 1992-11-11 1998-10-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太陽集光器
RU2258946C2 (ru) * 2000-02-02 2005-08-20 Тривиум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Инк. Устройство, имеющее светопропускающие и отражающие свойства
JP5608973B2 (ja) 2008-12-17 2014-10-22 株式会社大林組 窓構造
KR20130034334A (ko) * 2011-09-28 2013-04-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태양 전지를 포함하는 진공창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443329B2 (ja) * 2013-04-10 2018-12-26 Agc株式会社 赤外線遮蔽フィルタおよび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7548A (en) * 1984-02-09 1985-07-09 Gustafson Gary R Window blind type solar collector
GB2273151A (en) * 1992-12-02 1994-06-08 Frederick Brian Mckee "Solar energy transfer structual elements."
EP0978620A2 (de) * 1998-07-02 2000-02-09 Heinz Dr. Kunert Isolierglaselement für die Gebäudeverglasung
US20120279147A1 (en) * 2009-09-18 2012-11-08 Solarpath, Inc. Solar window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2607185A (zh) * 2012-02-27 2012-07-25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空腔内水流式窗体节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13140052A1 (fr) * 2012-03-22 2013-09-26 Sunpartner Capteur d'énergie solaire transparent
US20150167298A1 (en) * 2012-08-31 2015-06-18 Odilo Reutter Building module and method for utilizing thermal energy
WO2015017879A1 (en) * 2013-08-06 2015-02-12 Michael John Urch A power generating window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9013254A2 (pt) 2019-12-24
US20190316811A1 (en) 2019-10-17
JP2018105551A (ja) 2018-07-05
RU2720126C1 (ru) 2020-04-24
CN110121623B (zh) 2020-12-01
JP6556691B2 (ja) 2019-08-07
US11085668B2 (en) 2021-08-10
WO2018123348A1 (ja) 2018-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21623A (zh) 太阳能利用系统
CN109237677B (zh) 一种集热-辐射装置及其制冷系统
DK2577176T3 (en) HEATING SYSTEM WITH INTEGRATED OUTDOOR HEAT PUMP WITH INTEGRATED SUNCATCHER AS EVAPORATOR
CN103453679B (zh) 家用壁挂式平板太阳能热泵热水器的控制方法
US20140020637A1 (en) Apparatus for using cast-off heat to warm water from household water heater
GB2247072A (en) Heating or cooling system
CN211526570U (zh) 一种室外机以及复合热泵系统
US20120312043A1 (en) Heat pump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6705231A (zh) 空调室内机组件、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05865073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302687A (zh) 一种太阳能pvt幕墙新风系统
US4163369A (en) Air-to-air heat pump
KR101578182B1 (ko) 자연 에너지를 이용한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CN207487126U (zh) 一种可嵌入于制冷系统的自动废热回收热水器
CN208186902U (zh) 全天候空气能热泵空调系统
US4539975A (en) Integral storage solar heating system
CN105783086A (zh) 一种利用微通道平板环路热管的太阳能热泵系统
JP2009262378A (ja) 表面材とその製造方法、建築物、空調機の室外機ケーシング、及び室外熱交換器
CN104613670B (zh) 利用太阳能热的溴化锂‑水吸收式制冷装置
KR20150018833A (ko) 솔라 패널을 이용한 유체 가열용 가열 설비
CN204880841U (zh) 防结霜空调机组
CN206504390U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天棚辐射采暖装置
CN206176548U (zh) 被动房用空调机组除湿安全运行系统
CN205807925U (zh) 自动感应热水防冻化霜冷风机
CN110953654A (zh) 一种室外机以及复合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