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14715A -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14715A
CN110114715A CN201780078922.6A CN201780078922A CN110114715A CN 110114715 A CN110114715 A CN 110114715A CN 201780078922 A CN201780078922 A CN 201780078922A CN 110114715 A CN110114715 A CN 1101147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ight source
led
light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89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富樫泰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114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147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in the packa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502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for cool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F21V29/503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for cool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of light sour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70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73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5Means for removing heat created by the light source from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背光源装置(12)包括:LED(13);LED基板(14),其至少具有LED安装部(22)和第一延伸部(23),其中,该LED安装部(22)供LED(13)中的与发光面(13a)相邻的表面安装,该第一延伸部(23)从LED安装部(22)朝向发光面(13a)侧的相反侧延伸;以及LED支承部件(18),其至少具有LED支承部(25)和基板抵接部(27),其中,该LED支承部(25)支承LED(13),相对于LED(13)配置在与LED基板(14)侧相反的相反侧,该基板抵接部(27)沿LED基板(14)的板面延伸并与第一延伸部(23)的至少一部分抵接。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前壳、后壳和用于保持显示面板的P底盘、构成边型LED背光源的LED基板、散热器、背光源底盘和导光板支承部件。散热器由在LED基板的背面安装的基板配置面和与反射片层分离规定间隔的支承部件配置面构成。在支承部件配置面与反射片层之间的空间的规定位置配置导光板支承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22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由于是电视机用,因此为LED基板安装有顶面发光型LED的构造。与此相对,在手机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要求薄型化,因此通常使用安装有侧面发光型LED的LED基板。虽然存在发热在这种侧面发光型LED中也成为问题的情况,但现状是尚未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侧面发光型光源的散热性。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包括:光源;光源基板,其至少具有光源安装部和延伸部,其中,该光源安装部供所述光源中的与发光面相邻的表面安装,该延伸部从所述光源安装部朝向所述发光面侧的相反侧延伸;以及光源支承部件,其至少具有光源支承部和基板抵接部,其中,该光源支承部支承所述光源,相对于所述光源配置在与所述光源基板侧相反的相反侧,该基板抵接部沿所述光源基板的板面延伸并与所述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抵接。
若采用这种方式,则光源支承部件以将光源夹在相对于光源配置在光源基板侧的相反侧的光源支承部与光源基板之间的方式支承光源。与光源的发光相伴而产生的热量经由光源基板中的供光源中的与发光面相邻的表面安装的光源安装部和从光源安装部朝向发光面侧的相反侧延伸的延伸部,向至少一部分与延伸部抵接的光源支承部件的基板抵接部传递。基板抵接部沿光源基板的板面延伸,因此来自延伸部的传热变得高效。传递到基板抵接部的热量被向光源支承部传递,从而促进散热。通过以上方式,侧面发光型光源的散热性提高。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构成。
(1)具有抵接部支承部件,其至少具有抵接部支承部,该抵接部支承部支承所述基板抵接部,相对于所述基板抵接部配置在与所述延伸部侧相反的相反侧。若采用这种方式,则基板抵接部以夹在抵接部支承部件的抵接部支承部与延伸部之间的方式被支承。由此,能够良好地保持基板抵接部与延伸部的抵接状态,散热性能更高。
(2)所述基板抵接部沿所述光源基板的板面且在与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设有多个,所述抵接部支承部件具有基板支承部,该基板支承部与所述基板抵接部沿所述正交方向排列配置并抵接于所述延伸部以支承所述光源基板。若采用这种方式,则在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基板抵接部与光源基板的延伸部抵接,从而实现光源的散热。在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的基板抵接部和沿正交方向排列的抵接部支承部件的基板支承部与延伸部抵接,从而实现光源基板的支承,因此能够分别良好地保持多个基板抵接部与延伸部的抵接状态。由此散热性能更高。
(3)所述基板抵接部与所述光源沿所述延伸方向排列配置。若采用这种方式,则与假设基板抵接部未与光源沿延伸方向排列配置的情况相比,由于光源与基板抵接部间的距离变短,因此从光源发出的热量经由光源安装部及延伸部更高效地向基板抵接部传递。由此散热性能更高。
(4)所述光源支承部件包括:第一保持部,其相对于所述基板支承部配置在与所述光源基板侧相反的相反侧,并与所述基板支承部抵接;以及第二保持部,其从所述第一保持部朝向所述光源基板侧立起,且相对于所述基板支承部在所述延伸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光源侧相反的相反侧,并与所述基板支承部抵接,所述基板抵接部以与所述第二保持部相比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朝向所述光源侧突出的方式设置。若采用这种方式,则能够在第一保持部与光源基板之间夹入保持基板支承部,并且,利用第二保持部在延伸方向上从光源侧的相反侧保持基板支承部。基板抵接部与第二保持部相比在延伸方向上朝向光源侧突出,因此对应于该突出量,与延伸部的接触面积变大。由此,从延伸部向基板抵接部的传热效率提高,散热性能更高。
(5)所述光源支承部件为金属板制,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与所述基板抵接部分离并沿所述正交方向延伸,所述光源支承部件具有分别与所述基板抵接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相连的连接部。若采用这种方式,则光源支承部件采用金属板制,从而从延伸部向基板抵接部的传热效率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更高。传递到基板抵接部的热量经由连接部向第二保持部传递后,经由第一保持部向光源支承部传递,促进散热。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与基板抵接部分离,因此能够在成形金属板制的光源支承部件时通过切开翘起加工而形成基板抵接部。因此,与假设通过弯曲加工形成基板抵接部的情况相比,光源支承部件的制造变得容易,且制造成本降低,因而优选。
(6)所述抵接部支承部件具有第二基板支承部,其以沿所述延伸方向排列的方式与所述基板支承部相连,与所述光源安装部中的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光源间配置的部分抵接以支承所述光源基板。若采用这种方式,则抵接部支承部件的基板支承部与延伸部抵接,在此基础上,第二基板支承部与光源安装部中的在正交方向上相邻的光源之间配置的部分抵接以实现光源基板的支承,因此能够分别更加良好地保持多个基板抵接部与延伸部的抵接状态。由此散热性能更高。
(7)在所述光源基板上,相对于所述延伸部沿所述光源基板的板面且沿与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而配置有多个所述光源,所述基板抵接部以横穿多个所述光源且沿所述正交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若采用这种方式,则与假设在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基板抵接部的情况相比,基板抵接部与光源基板的延伸部的接触面积相对增大。由此散热效率更高。
(8)包括导光板,其呈板状,所述导光板的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光源对置以设为光射入的入光端面,并且任一个板面设为使光射出的出光板面,所述光源支承部件具有导光板支承部,其与所述光源支承部相连,从所述出光板面侧的相反侧支承所述导光板。若采用这种方式,则从光源发出的热量在从光源基板的延伸部向光源支承部件的基板抵接部传递后,经由光源支承部向导光板支承部传递。导光板支承部从出光板面侧的相反侧支承导光板,通常面积大于光源支承部,因此热容量变大。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光源的散热,因此散热性能更高。
(9)设有至少收容所述光源、所述光源基板及所述光源支承部件的框体,所述框体具有与所述光源支承部件抵接的光源支承部件抵接部。若采用这种方式,则从光源发出的热量从光源基板的延伸部向光源支承部件传递后,向框体的光源支承部件抵接部传递。框体至少收容光源、光源基板及光源支承部件,通常面积大于光源支承部件,因此热容量变大。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光源的散热,因此散热性能更高。
(10)设有热传导性固接部件,其夹设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基板抵接部之间并固接于二者,具有沿所述光源基板的板面延伸的基材和在所述基材的两个表面设置的热传导性固接层。若采用这种方式,则基板抵接部隔着热传导性固接部件与延伸部抵接。热传导性固接部件为在基材的两个表面设有热传导性固接层的构成,因此能够将来自延伸部的热量高效地向基板抵接部传递。由此散热性能更高。
(11)所述光源基板为绝缘树脂制,构成为至少在所述延伸部的板面设有用于向所述光源供电的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布线图案,所述基板抵接部与所述延伸部中的所述布线图案的形成部位抵接。若采用这种方式,则光源使用利用布线图案供给的电力点亮。延伸部中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布线图案与绝缘树脂部分相比热传导性良好。因此,基板抵接部与延伸部中的布线图案的形成部位抵接,从而从光源发出的热量经由布线图案高效地向基板抵接部传递。由此散热性能更高。
接下来,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从所述照明装置照射的光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在这种构成的显示装置中,由于使用侧面发光型光源,因此能够实现薄型化。虽然若与显示面板的高清晰化相伴而显示面板的透过率降低,则存在要求照明装置的高亮度化的倾向,使照明装置高亮度化则光源的发热量增加,但光源支承部件的基板抵接部与光源基板的延伸部抵接,因此能够充分提高散热性能,即使与照明装置的高亮度化相伴而光源的发热量增加,热量也不易蓄积。因此,能够实现显示面板的高清晰化,因而优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侧面发光型光源的散热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将背光源装置中的LED附近放大了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线剖视图。
图6是LED支承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LED支承部件及抵接部支承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LED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图9是将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LED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图10是将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成为LED之间的部分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图11是LED支承部件及抵接部支承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将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LED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图13是LED支承部件及抵接部支承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至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液晶显示装置10进行例示。并且,在各附图的局部示出X轴、Y轴及Z轴,以各轴方向为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的方式绘制。另外,将图4的上侧设为表侧,将该图下侧设为背侧。
液晶显示装置10如图1所示,作为整体呈纵长的方形状。液晶显示装置10至少包括: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其具有能够显示图像的显示面11DS;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其相对于液晶面板11配置在背侧,向液晶面板11照射显示用的光;以及固定带10FT,其用于固定液晶面板11及背光源装置12。其中,优选固定带10FT形成为追随液晶显示装置10的框缘形状(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的纵长框状,例如由在具有遮光性的基材的两个表面涂布粘接材料而成的遮光双面胶构成。该固定带10FT如图4所示在遮光双面胶中的背侧表面具有缓冲材料10B,由此能够对固定对象物进行缓冲并调整Z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被用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信息终端。因此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的画面尺寸通常为分类为小型的大小(例如几英寸的程度)。
液晶面板11如图4所示构成为,将大致透明的一对玻璃制的基板11a、11b以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贴合并在两个基板11a、11b之间封入有液晶。在一对基板11a、11b中的配置在背侧的阵列基板(有源矩阵基板)11b上设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布线和栅极布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取向膜等。另外,该液晶面板11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部(有源区域)和包围显示部的形成为框缘状(框状)且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部(无源区域)。另一方面,在配置于表侧的CF基板(对置基板)11a上设有将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以规定排列配置的滤色部和将相邻的着色部之间分隔开的遮光部(黑色矩阵),此外还设有对置电极、取向膜等。并且,在一对基板11a、11b的外表面侧分别贴附有表背一对偏光板11c。
接下来说明背光源装置12。背光源装置12如图1所示,至少包括作为光源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13;安装有LED13的LED基板(光源基板)14;导光板15,其对来自LED13的光进行引导;光学片层(光学部件)16,其层叠配置在导光板15的表侧;反射片层(反射部件)17,其层叠配置在导光板15的背侧;LED支承部件(光源支承部件)18,其从背侧支承LED13并与LED基板14的一部分抵接;以及抵接部支承部件19,其从背侧支承LED支承部件18中的基板抵接部27。该背光源装置12在其短边侧的一对端部中的一个端部配置有LED基板14,安装在该LED基板14上的各LED13偏向液晶面板11中的短边侧的一端。按照这种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采用使LED13的光仅从一侧射入导光板15的单侧入光式的边光型(侧光型)。接下来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各构成部件。
LED13如图1及图4所示,采用利用封固材料将LED芯片封固在固接于LED基板14的基板部上的构成。该LED13具有未图示的负极端子和正极端子,在这些端子之间流通正向偏压的直流电流从而使LED芯片发光。LED13采用LED芯片例如发出单色蓝色光的构造,通过在封固材料中分散混合荧光体(黄色荧光体、绿色荧光体、红色荧光体等)而作为整体发出白色光。LED13采用与安装于LED基板14的表面(被安装面)邻接的表面成为发光面13a的所谓侧面发光型。
LED基板14如图1及图4所示,相对于LED支承部件18及导光板15配置在表侧,以沿Z轴方向被夹入的方式配置在LED支承部件18及导光板15与液晶面板11(固定带10FT)之间。LED基板14为绝缘树脂材料制,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膜状(片层状),其背侧的板面成为安装LED13中的与发光面13a相邻的表面(被安装面)的安装面14a。在LED基板14中的安装面14a上表面安装LED13,并且形成用于向LED13供电的布线图案(未图示)。LED基板14如图1及图2所示,由作为整体呈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且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大致带状的基板主体20和从基板主体20沿Y轴方向朝向LED支承部件18的外部引出的引出部21构成。上述布线图案由导电性及热传导性高于树脂材料的金属材料构成,横跨基板主体20和引出部21排布。另外,在引出部21上以与布线图案的端部连接的方式设有供电端子部21a,在该供电端子部21a连接未图示的供电连接器,从而从外部的未图示的LED驱动基板供给电力。
LED基板14的基板主体20如图4所示,包括:供LED13安装的LED安装部(光源安装部)22;第一延伸部(延伸部、被支承部、被抵接部)23,其从LED安装部22沿Y轴方向(延伸方向)朝向发光面13a侧(导光板15侧)的相反侧(引出部21侧)延伸;以及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导光板重叠部)24,其从LED安装部22沿Y轴方向朝向发光面13a侧(导光板15侧)延伸。在LED安装部22上以沿X轴方向(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隔开间隔(间歇地)排列的方式安装多个(在图1及图2中为10个)LED13,各LED13通过上述布线图案串联连接。相邻的LED13间的排列间距大致恒定。也就是说,可以说各LED13在X轴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排列。在第一延伸部23设有布线图案的主要部分(大部分),布线图案的主要部分在第一延伸部23的安装面14a上以沿X轴方向(正交方向)延伸的方式排布,在其中途与各LED13连接。第二延伸部24以与下述的导光板15中的LED13侧的端部(具有入光端面15a的端部)在表侧重叠的方式配置,由导光板15从背侧支承。另外,在LED基板14的基板主体20中的表侧(安装面14a的相反侧)的板面上固接固定带10FT中的背面侧的粘接材料。
导光板15采用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MMA等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酯等),折射率与空气相比足够高。导光板15如图1及图2所示,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地形成为纵长的板状,并且配置在液晶面板11及光学片层16的正下方位置,其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厚度方向与各附图的Z轴方向一致。导光板15如图2及图4所示,其外周端面中的一个(图2所示的下侧)短边侧的端面形成为与LED13对置的对置状,并且成为供来自LED13的光射入的入光端面(光源对置端面)15a,而其余三个端面(另一短边侧的端面及一对长边侧的端面)均不与LED13对置,成为LED13的光不直接射入的非入光端面(光源非对置端面)15d。该入光端面15a与LED13的发光面13a平行,并且,沿X轴方向(LED13的排列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导光板15如图4所示,表背一对板面中的朝向表侧(液晶面板11侧)的板面设为使光朝向液晶面板11射出的出光板面15b,朝向背侧的板面设为出光板面15b的相反侧的出光对侧板面15c。出光板面15b与液晶面板11的板面(显示面11DS)平行,夹着下述光学片层16呈与液晶面板11的板面对置的对置状。根据这种构成,导光板15具有下述功能:将从LED13沿Y轴方向发出的光从入光端面15a导入,并使该光在内部传播后沿Z轴方向升起而从出光板面15b朝向光学片层16侧(表侧、光射出侧)射出。另外,导光板15中的具有入光端面15a的端部与其他部分相比板厚较大,从而Z轴方向上的入光范围扩大。导光板15中的具有入光端面15a的端部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楔形,出光板面15b的局部形成为倾斜状。
光学片层16如图1及图4所示,与液晶面板11或导光板15同样地形成为纵长板状,其板面与液晶面板11或导光板15的板面平行,并且,以在Z轴方向上夹设在液晶面板11与导光板15之间的方式配置,从而具有对来自导光板15的射出光赋予规定的光学作用并使其朝向液晶面板11射出的功能。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片层16具体来说从背侧起依次由扩散片层16a、第一棱镜片层16b、第二棱镜片层16c这三片构成。扩散片层16a采用在大致透明合成树脂制的基材内大量分散设有扩散粒子的构成,具有使透过的光扩散的功能。第一棱镜片层16b及第二棱镜片层16c构成为,在大致透明合成树脂制的基材的板面上沿Y轴方向或X轴方向大量排列配置有以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延伸的棱镜,仅在棱镜的排列方向上选择性地对透过光赋予聚光作用。第一棱镜片层16b及第二棱镜片层16c以棱镜的延伸方向为相互正交关系的方式配置。另外,固定带10FT固接于在最表侧配置的第二棱镜片层16c。
反射片层17如图1及图4所示,以其板面与液晶面板11或导光板15的板面平行并覆盖导光板15的出光对侧板面15c的方式配置。反射片层17呈光反射性优异的白色,能够高效地使从导光板15的出光对侧板面15c漏出的光朝向表侧(出光板面15b)升起。反射片层17具有比导光板15大一圈的外形,以其一个短边侧的端部与入光端面15a相比向LED13侧突出的方式配置。
LED支承部件18为作为金属材料使用例如铝等的金属板制,如图1所示,作为整体设为朝向表侧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型,能够在其内部一并收容LED13、LED基板14、导光板15、光学片层16、反射片层17及抵接部支承部件19等。LED支承部件18构成为,包括:底板18a,其具有与LED基板14及导光板15的板面平行的板面;四个侧板18b,其分别从底板18a中的各为一对的长边及短边的各外端朝向表侧立起;以及四个突板18c,其分别从各侧板18b的立起顶端向外突出。
构成LED支承部件18的底板18a与导光板15同样地,在俯视观察时呈纵长的平板状,如图4所示,至少包括:LED支承部(光源支承部)25,其相对于LED13配置在背侧即LED基板14侧的相反侧,支承LED13;以及导光板支承部26,其与LED支承部25相连,从背侧即出光板面15b侧的相反侧(出光对侧板面15c侧)支承导光板15。LED支承部25由底板18a中的一个短边侧的端部构成,隔着反射片层17从背侧一并支承各LED13。各LED13通过夹入在配置于表侧的LED基板14和配置于背侧的LED支承部25之间而在Z轴方向(LED基板14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被支承。导光板支承部26由底板18a中的在俯视观察时与导光板15重叠的大部分构成,隔着反射片层17从背侧支承导光板15。
并且,构成LED支承部件18的突板18c如图4所示包含具有基板抵接部27的构造,该基板抵接部27沿LED基板14的板面延伸且与第一延伸部23的至少一部分抵接。基板抵接部27由四个突板18c中的与LED基板14邻接并沿LED基板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一个短边侧的突板18c的一部分构成。该突板18c如图4及图6所示,通过将本身连续的侧板18b局部切开翘起而使形成范围局部扩张,由该扩张部分构成基板抵接部27。该基板抵接部27与LED基板14的第一延伸部23面接触,由此,伴随LED13的发光而产生的热量经由LED安装部22及第一延伸部23传递。传递到基板抵接部27的热量经由侧板18b向底板18a的LED支承部25传递,进而向导光板支承部26传递,从而促进散热。特别是,导光板支承部26占底板18a的大部分,热容量远大于LED支承部25,因此散热性能高。而且,基板抵接部27由于与第一延伸部23中的布线图案的形成部位抵接,因此从LED13发出的热量经由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布线图案高效地向基板抵接部27传递,从而进一步促进散热。另外,LED支承部件18采用金属板制也使得散热性能提高。
基板抵接部27如图6所示,以在具有该基板抵接部27的突板18c的延伸方向即X轴方向(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的方式配置。多个基板抵接部27如图1及图4所示,以沿Y轴方向(延伸方向)与LED基板14中的多个LED13相邻的方式排列配置。也就是说,多个基板抵接部27与多个LED13以X轴方向(正交方向)上的配置对齐而在Y轴方向上前后排列的方式配置。若采用这种方式,则与假设采用多个基板抵接部相对于多个LED13不沿Y轴方向排列的配置(X轴方向上的配置不对齐而错开的配置)的情况相比,从各LED13到各基板抵接部27的距离变短。因此,从各LED13发出的热量更高效地经由LED安装部22及第一延伸部23向基板抵接部27传递,因此散热性能更高。这些沿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基板抵接部27与由突板18c的其余部分构成的连接部28连接。连接部28横穿多个基板抵接部27且沿X轴方向延伸,与各基板抵接部27及侧板18b相连。
并且,从底板18a的外周即四边立起的四个侧板18b中的除了具有基板抵接部27的侧板18b以外的三个侧板18b如图1所示,立起尺寸大于具有基板抵接部27的侧板18b。并且,与这三个侧板18b相连的三个突板18c隔着固定带10FT从背侧支承液晶面板11的外端。
详细说明支承上述构成的基板抵接部27的抵接部支承部件19。抵接部支承部件19为合成树脂制(例如聚碳酸酯制),如图1及图4所示,沿LED基板14的长边方向(多个LED13的排列方向、多个基板抵接部27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延伸,并且,以相对于各LED13在Y轴方向上与导光板15侧的相反侧相邻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抵接部支承部件19如图4所示,采用在Y轴方向上将各LED13夹入在导光板15之间的配置。并且,抵接部支承部件19至少具有抵接部支承部29,其在Z轴方向(LED基板14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相对于基板抵接部27配置在与LED基板14的第一延伸部23侧相反的相反侧,支承基板抵接部27。根据这种构成,基板抵接部27以夹在抵接部支承部件19的抵接部支承部29与第一延伸部23之间的方式被支承。由此,能够良好地保持基板抵接部27与第一延伸部23的抵接状态,散热性能更高。优选该抵接部支承部件19使用粘接剂等固定于LED支承部件18。
抵接部支承部29如图3、图4及图7所示,以在X轴方向(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的方式配置,X轴方向上的配置为与各为多个的基板抵接部27及LED13对齐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沿X轴方向延伸的抵接部支承部件19中的X轴方向上的配置与各基板抵接部27对齐的部分,以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的方式设有容纳各基板抵接部27的槽状部,也可以说该槽状部的槽缘构成抵接部支承部29。抵接部支承部件19中的在X轴方向上与抵接部支承部29相邻的(沿X轴方向与抵接部支承部29并列的)部分如图3、图5及图7所示,设为通过与第一延伸部23直接抵接来支承LED基板14的第一基板支承部(基板支承部)30。第一基板支承部30以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的方式配置,X轴方向上的配置为与各为多个的基板抵接部27及LED13不对齐的(错开的)关系。也就是说,多个第一基板支承部30以在X轴方向上与各为多个的基板抵接部27及LED13交替重复排列的方式配置。第一基板支承部30使与第一延伸部23(LED基板14)抵接的抵接面与基板抵接部27所抵接的抵接面呈一个平面状。根据这种构成,在X轴方向上交替排列多个基板抵接部27和多个第一基板支承部30分别与第一延伸部23抵接,从而实现LED基板14的支承,因此能够分别良好地保持多个基板抵接部27与第一延伸部23的抵接状态。由此散热性能更高。
抵接部支承部件19如图3、图5及图7所示,具有以沿Y轴方向排列的方式与第一基板支承部30相连的第二基板支承部(第二基板支承部)31。第二基板支承部31能够与LED基板14的LED安装部22中的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LED13之间配置的部分即LED间部(光源间部)22a抵接而从背侧支承LED基板14。第二基板支承部31配置为夹入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LED13之间,且在Y轴方向上与基板抵接部27相比向导光板15侧突出。第二基板支承部31与LED间部22a(LED基板14)抵接的抵接面和第一基板支承部30及基板抵接部27所抵接的抵接面呈一个面状。根据这种构成,在使第一延伸部23由第一基板支承部30支承的基础上,还使LED安装部22的LED间部22a由第二基板支承部31支承,因此LED基板14能够更加良好地分别保持多个基板抵接部27与第一延伸部23的抵接状态。由此散热性能更高。而且,第二基板支承部31如图5所示,通过使同导光板15对置的面与导光板15的入光端面15a抵接,从而能够限制导光板15的与热膨胀相伴的伸长。由此,即使在导光板15热膨胀了的情况下,应力也不易从导光板15作用于LED13。另外,抵接部支承部件19具有面板支承部32,其从背侧支承液晶面板11,在Y轴方向上配置在与抵接部支承部29及第一基板支承部30相比的外侧,且在Z轴方向上配置在表侧。面板支承部32借助固定带10FT固接于液晶面板11中的一个短边侧的端部。面板支承部32由LED支承部件18的突板18c(连接部28)从背侧(液晶面板11侧的相反侧)支承,夹入在突板18c与液晶面板11之间。
这种构成的抵接部支承部件19利用LED支承部件18实现保持,以下说明该保持构造。详细来说,构成LED支承部件18的底板18a如图5及图6所示,具有第一保持部33,其相对于抵接部支承部件19的第一基板支承部30配置在背侧(LED基板14侧的相反侧),并与第一基板支承部30抵接。第一保持部33在Z轴方向上在LED基板14之间夹入保持第一基板支承部30。构成LED支承部件18的各侧板18b中的LED基板14侧的侧板18b具有第二保持部34,其从第一保持部33朝向表侧(LED基板14侧)立起,相对于抵接部支承部件19的第一基板支承部30在Y轴方向上配置在LED13侧(导光板15侧)的相反侧,与第一基板支承部30抵接。第二保持部34在Y轴方向上从与LED13侧相反的相反侧保持第一基板支承部30。
并且,LED支承部件18的基板抵接部27如图4及图6所示,以与上述第二保持部34相比在Y轴方向上向内侧即LED13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根据这种构成,对应于基板抵接部27与第二保持部34相比向LED13侧突出的量,基板抵接部27与第一延伸部23的接触面积增大。由此,从第一延伸部23向基板抵接部27的传热效率提高,散热性能更高。另外,上述第一保持部33及第二保持部34与基板抵接部27分离,但第二保持部34与连接部28相连。根据这种构成,从LED13发出并向基板抵接部27传递的热量在经由连接部28向第二保持部34传递后,经由第一保持部33向LED支承部25及导光板支承部26传递,促进散热。第一保持部33及第二保持部34与基板抵接部27分离,因此在成形金属板制的LED支承部件18时,能够通过切开翘起加工形成基板抵接部27。因此,与假设通过弯曲加工形成基板抵接部的情况相比,LED支承部件18的制造变得容易,且制造成本降低,因而优选。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LED支承部件18及抵接部支承部件19与LED基板14之间,如图1、图4及图5所示,以夹设的方式配置热传导性固接部件35。热传导性固接部件35具有追随抵接部支承部件19的平面形状,作为整体呈沿X轴方向延伸的梳齿状。热传导性固接部件35夹设在LED支承部件18的基板抵接部27及抵接部支承部件19的第一基板支承部30与LED基板14的第一延伸部23之间,并且夹设在抵接部支承部件19的第二基板支承部31与LED基板14的LED安装部22之间,此外还夹设在导光板15与LED基板14的第二延伸部24之间。因此,热传导性固接部件35能够将LED基板14固定于LED支承部件18、抵接部支承部件19及导光板15。热传导性固接部件35包括沿LED基板14的板面延伸的基材和在基材的两个表面设置的热传导性固接层(与基材一起省略详细图示)。热传导性固接部件35的基材由例如合成树脂制的膜构成。热传导性固接层由例如热传导性丙烯酸系粘接剂构成。根据这种构成,LED支承部件18的基板抵接部27隔着热传导性固接部件35与第一延伸部23抵接,因此能够利用在热传导性固接部件35中的基材的两个表面设置的热传导性固接层高效地将来自第一延伸部23的热量向基板抵接部27传递。由此散热性能更高。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包括:LED(光源)13;LED基板(光源基板)14,其至少具有供LED13中的与发光面13a相邻的表面安装的LED安装部(光源安装部)22和从LED安装部22朝向发光面13a侧的相反侧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延伸部)23;以及LED支承部件(光源支承部件)18,其至少具有相对于LED13在与LED基板14侧相反的相反侧配置并支承LED13的LED支承部(光源支承部)25和沿LED基板14的板面延伸并与第一延伸部23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的基板抵接部27。
若采用这种方式,则LED支承部件18以将LED13夹在相对于LED13在与LED基板14侧相反的相反侧配置的LED支承部25与LED基板14之间的方式支承LED13。与LED13的发光相伴而产生的热量,经由LED基板14中的供LED13中的与发光面13a相邻的表面安装的LED安装部22,和从LED安装部22朝向发光面13a侧的相反侧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3,向LED支承部件18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延伸部23抵接的基板抵接部27传递。基板抵接部27沿LED基板14的板面延伸,因此从第一延伸部23的传热量变得高效。传递到基板抵接部27的热量通过向LED支承部25传递而促进散热。通过以上方式,侧面发光型LED13的散热性提高。
另外,设有抵接部支承部件19,其至少具有抵接部支承部29,该抵接部支承部29相对于基板抵接部27配置在与第一延伸部23侧相反的相反侧,支承基板抵接部27。若采用这种方式,则基板抵接部27以夹在抵接部支承部件19的抵接部支承部29与第一延伸部23之间的方式被支承。由此,能够良好地保持基板抵接部27与第一延伸部23的抵接状态,散热性能更高。
另外,基板抵接部27沿LED基板14的板面且在与第一延伸部2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设有多个,抵接部支承部件19具有第一基板支承部(基板支承部)30,其与基板抵接部27沿正交方向排列配置,通过与第一延伸部23抵接以支承LED基板14。若采用这种方式,则在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基板抵接部27与LED基板14的第一延伸部23抵接,从而实现LED13的散热。抵接部支承部件19的与在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基板抵接部27沿正交方向排列的第一基板支承部30与第一延伸部23抵接,从而实现LED基板14的支承,因此能够分别良好地保持多个基板抵接部27与第一延伸部23的抵接状态。由此散热性能更高。
另外,基板抵接部27与LED13沿延伸方向排列配置。若采用这种方式,则与假设基板抵接部同LED13不沿延伸方向排列配置的情况相比,LED13与基板抵接部27间的距离变短,因此从LED13发出的热量更高效地经由LED安装部22及第一延伸部23向基板抵接部27传递。由此散热性能更高。
另外,LED支承部件18具有相对于第一基板支承部30配置在与LED基板14侧相反的相反侧并与第一基板支承部30抵接的第一保持部33,和从第一保持部33朝向LED基板14侧立起且相对于第一基板支承部30在延伸方向上配置在与LED13侧相反的相反侧并与第一基板支承部30抵接的第二保持部34,基板抵接部27以与第二保持部34相比在延伸方向上朝向LED13侧突出的方式设置。若采用这种方式,则能够在第一保持部33与LED基板14之间夹入保持第一基板支承部30,并利用第二保持部34在延伸方向上从LED13侧的相反侧保持第一基板支承部30。基板抵接部27与第二保持部34相比在延伸方向上朝向LED13侧突出,因此对应于该突出的量,与第一延伸部23的接触面积变大。由此,从第一延伸部23向基板抵接部27的传热效率提高,散热性能更高。
另外,LED支承部件18为金属板制,第一保持部33及第二保持部34与基板抵接部27分离,该LED支承部件18具有沿正交方向延伸而分别与基板抵接部27和第二保持部34相连的连接部28。若采用这种方式,则通过使LED支承部件18为金属板制,能够进一步提高从第一延伸部23到基板抵接部27的传热效率,散热性能更高。传递到基板抵接部27的热量在经由连接部28向第二保持部34传递后,经由第一保持部33向LED支承部25传递,促进散热。第一保持部33及第二保持部34与基板抵接部27分离,因此能够在成形金属板制的LED支承部件18时通过切开翘起加工形成基板抵接部27。因此,与假设通过弯曲加工形成基板抵接部的情况相比,LED支承部件18的制造变得容易,且制造成本降低,因而优选。
另外,抵接部支承部件19具有第二基板支承部(第二基板支承部)31,其以沿延伸方向排列的方式与第一基板支承部30相连,与LED安装部22中的在正交方向上相邻的LED13之间配置的部分抵接,支承LED基板14。若采用这种方式,则抵接部支承部件19的第一基板支承部30与第一延伸部23抵接,在此基础上,第二基板支承部31与LED安装部22中的配置于在正交方向上相邻的LED13之间的部分抵接,从而实现LED基板14的支承,因此能够分别更加良好地保持多个基板抵接部27与第一延伸部23的抵接状态。由此散热性能更高。
另外,具有导光板15,其形成为板状,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设为与LED13对置并供光射入的入光端面15a,其中一个板面设为使光射出的出光板面15b,LED支承部件18具有导光板支承部26,其与LED支承部25相连,从出光板面15b侧的相反侧支承导光板15。若采用这种方式,则从LED13发出的热量在从LED基板14的第一延伸部23向LED支承部件18的基板抵接部27传递后,经由LED支承部25向导光板支承部26传递。导光板支承部26从出光板面15b侧的相反侧支承导光板15,通常面积大于LED支承部25,因此热容量大。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LED13的散热,散热性能更高。
另外,设有热传导性固接部件35,其夹设在第一延伸部23与基板抵接部27之间并固接于二者,具有沿LED基板14的板面延伸的基材和在基材的两个表面设置的热传导性固接层。若采用这种方式,则基板抵接部27隔着热传导性固接部件35与第一延伸部23抵接。热传导性固接部件35是在基材的两个表面设有热传导性固接层的构成,因此能够高效地将来自第一延伸部23的热量向基板抵接部27传递。由此散热性能更高。
另外,LED基板14为绝缘树脂制,且构成为至少在第一延伸部23的板面设有用于向LED13供电的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布线图案,基板抵接部27与第一延伸部23中的布线图案的形成部位抵接。若采用这种方式,则LED13使用通过布线图案供给的电力而点亮。第一延伸部23中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布线图案与绝缘树脂部分相比热传导性良好。因此,基板抵接部27与第一延伸部23中的布线图案的形成部位抵接,从而能够高效地将从LED13发出的热量经由布线图案向基板抵接部27传递。由此散热性能更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包括上述背光源装置12,和利用从背光源装置12照射的光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在这种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由于使用侧面发光型LED13,因此能够实现薄型化。存在若伴随液晶面板11的高清晰化而液晶面板11的透过率降低,则要求背光源装置12高亮度化的倾向,虽然若背光源装置12高亮度化则LED13的发热量增加,但LED支承部件18的基板抵接部27与LED基板14的第一延伸部23抵接,从而散热性能充分提高,因此即使伴随背光源装置12的高亮度化而LED13的发热量增加,热量也不易蓄积。因此能够实现液晶面板11的高清晰化,因而优选。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对LED支承部件118的构成进行变更并追加了框体36的构造。并且,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LED支承部件118如图8所示构成为,底板118a形成为以X轴方向(正交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状,仅具有与LED支承部125相连的侧板118b及突板118c。因此,底板118a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LED支承部125,但构成为导光板支承部126仅支承导光板115的很少一部分(入光端面115a侧的端部的一部分)。与LED支承部件118采用上述构成相伴,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10构成为具有将LED113、LED基板114、导光板115、LED支承部件118、抵接部支承部件119及液晶面板111等构成部件一并收容的框体36。框体36为金属制(例如铝制),作为整体形成为朝向表侧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型,在其内部一并收容上述各构成部件。
并且,框体36具有与LED支承部件118抵接的LED支承部件抵接部(光源支承部件抵接部)37。LED支承部件抵接部37与LED支承部件118中的底板118a(LED支承部125及导光板支承部126)和突板118c(连接部128)双方抵接。LED支承部件抵接部37中的与突板118c抵接的部分使框体36内表面的局部以台阶状突出,与突板118c中的背侧的板面面接触。根据这种构成,从LED113发出的热量从LED基板114的第一延伸部123经由LED支承部件118的基板抵接部127向LED支承部125及连接部128传递后,向框体36的LED支承部件抵接部37传递。框体36一并收容液晶显示装置110的各构成部件,与LED支承部件118相比,面积及容积均足够大,因此热容量大。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LED113的散热,因此散热性能更高。并且,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10用于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如图8的双点划线所示,优选在液晶面板111的表侧层叠配置盖板玻璃(保护板材)CG。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设有至少收容LED113、LED基板114及LED支承部件118的框体36,框体36具有与LED支承部件118抵接的LED支承部件抵接部(光源支承部件抵接部)37。若采用这种方式,则从LED113发出的热量从LED基板114的第一延伸部123向LED支承部件118传递后,向框体36的LED支承部件抵接部37传递。框体36至少收容LED113、LED基板114及LED支承部件118,因此通常面积大于LED支承部件118,热容量大。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LED113的散热,因此散热性能更高。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图9至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使LED支承部件218的构成变更的构造。并且,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LED支承部件218如图9及图10所示构成为,基板抵接部227沿X轴方向(正交方向)延伸,相对于LED基板214以在大致全长范围内与之平行的方式配置。详细来说,LED支承部件218中的从底板218a中的LED基板214侧的端部立起的侧板218b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记载的构造相比,在Y轴方向上配置在与LED213接近的位置,且其内表面与LED213直接对置。因此,与该侧板218b的立起顶端相连的突板218c的宽度尺寸大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记载的构造,其表侧的板面在大致全域范围内隔着热传导性固接部件235与LED基板214的第一延伸部223面接触。也就是说,基板抵接部227由LED支承部件218中的LED基板214侧的突板218c的大致全域构成,包括在X轴方向上配置与各LED213对齐的部分和在X轴方向上配置与各LED213不对齐的部分(包含位于X轴方向上相邻的LED213之间的部分)。另外,抵接部支承部件219具有抵接部支承部229,其以与基板抵接部227平行的方式沿X轴方向延伸,在大致全域范围内从背侧支承基板抵接部227。抵接部支承部件219与侧板218b及基板抵接部227(突板218c)各自的外侧板面抵接,配置在LED支承部件218的外部。根据这种构成,与像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基板抵接部27的情况(图4及图5)相比,基板抵接部227与LED基板214的第一延伸部223的接触面积相对变大。由此散热效率更高。
上述构成的LED支承部件218中的各侧板218b及各突板218c(包含基板抵接部227)例如通过弯曲加工(冲压加工)成形。因此,在LED支承部件218中的角部,如图11所示,在从底板218a中的邻接的各边立起的一对侧板218b之间形成向外部开口的间隙C。对此,抵接部支承部件219在X轴方向上延伸至基板抵接部227的外侧,该延长部分219EX以封堵间隙C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避免间隙C处于向外部开口的状态,防止发生漏光,并且,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侵入背光源装置212内。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在LED基板214上,沿LED基板214的板面且沿与第一延伸部22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隔开间隔地与第一延伸部223排列配置多个LED213,基板抵接部227以横穿多个LED213且沿正交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若采用这种方式,则与假设基板抵接部在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多个的情况相比,基板抵接部227与LED基板214的第一延伸部223的接触面积相对变大。由此散热效率更高。
<第四实施方式>
根据图12或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使LED支承部件318的构成变更的构造。并且,对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LED支承部件318如图12所示,底板318a中的LED基板314侧的端部延长至到达LED基板314及液晶面板311的外端。因此,与该底板318a中的从LED基板314侧的端部立起的侧板318b相连的突板318c以从侧板318b的立起顶端向内突出的方式设置。该突板318c的宽度尺寸大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记载的构造,其表侧的板面在大致全域范围内隔着热传导性固接部件335与LED基板314的第一延伸部323面接触。也就是说,基板抵接部327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由LED支承部件318中的LED基板314侧的突板318c的大致全域构成。另外,抵接部支承部件319以与基板抵接部327平行的方式沿X轴方向延伸,与底板318a、侧板318b及基板抵接部327(突板318c)各自的内侧板面抵接,并收容在LED支承部件318的内部。这种构成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上述构成的LED支承部件318中的各侧板318b及各突板318c(包含基板抵接部327)例如通过弯曲加工(冲压加工)成形。因此,在LED支承部件318中的角部,如图13所示,在底板318a中的从邻接的各边立起的一对侧板318b之间形成向外部开口的间隙C。对此,抵接部支承部件319配置为在X轴方向上延长至基板抵接部327的外侧而以该延长部分319EX封堵间隙C。由此,能够避免间隙C处于向外部开口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发生漏光,并且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侵入背光源装置312内。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使用粘接剂固定LED支承部件及抵接部支承部件的情况,但也可以通过使用嵌入成形法制造LED支承部件及抵接部支承部件来实现LED支承部件及抵接部支承部件的固定。
(2)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基板抵接部、第一基板支承部及第二基板支承部中的与LED基板抵接的抵接面彼此形成为一个平面状的情况,但也可以在这些抵接面间形成间隔。在这种存在间隔的情况下,例如优选采用使夹设在LED基板之间的热传导性固接部件具有弹性以吸收间隔的构成。
(3)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抵接部支承部件形成为沿导光板的入光端面(LED基板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棒状的情况,但抵接部支承部件也可以形成为沿导光板的外周端面延伸的框状。另外,抵接部支承部件也可以形成为沿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相邻的两个端面或三个端面延伸的L字型或门型。
(4)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在LED支承部件、抵接部支承部件及导光板与LED基板之间夹设热传导性固接部件实现这些部件的固定的情况,但也可以取代热传导性固接部件使用粘接剂。同样地,也可以取代夹设在液晶面板与背光源装置之间的固定带使用粘接剂。
(5)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支承部件的基板抵接部在X轴方向上配置与LED对齐的情况,但也可以采用基板抵接部在X轴方向上配置与LED不对齐的构造。
(6)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支承部件中的基板抵接部的设置数量与LED基板中的LED的设置数量一致的情况,但可以采用LED支承部件中的基板抵接部的设置数量与LED基板中的LED的设置数量不一致的构成(一方较多或较少的构成)。
(7)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抵接部支承部件具有第一基板支承部及第二基板支承部的情况,但也可以采用抵接部支承部件具有第一基板支承部而不具有第二基板支承部的构成。
(8)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支承部件具有导光板支承部的构成,但也可以构成为采用LED支承部件与导光板不重叠的配置且不具有导光板支承部。
(9)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框体的LED支承部件抵接部与LED支承部、导光板支承部及连接部抵接的情况,但也可以是LED支承部件抵接部选择性地与LED支承部、导光板支承部及连接部中的一个或两个抵接的构成。
(10)也可以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记载的盖板玻璃上设置触控面板图案。此外,也可以将设有触控面板图案的触控面板与盖板玻璃分体设置。
(11)在上述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抵接部支承部件具有封堵在LED支承部件的角部形成的间隙的延长部分的构成,但在漏光或外部灰尘侵入不成为问题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抵接部支承部件中省略延长部分而使间隙保持开口状态。进而,还可以省略抵接部支承部件自身。
(12)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热传导性固接部件的基材为树脂制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热传导性固接部件的基材为金属膜制,能够进一步提高热传导性。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晶显示装置(液晶面板或背光源装置)的平面形状为纵长的方形的情况,但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是横长的方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长圆形、椭圆形、梯形等。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一个短边侧的端面设为入光端面的单侧入光型背光源装置,但也可以是将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某一长边侧端面设为入光端面的单侧入光型背光源装置。另外,也可以是将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一对长边侧端面或一对短边侧端面分别设为入光端面的两侧入光型背光源装置。此外,也可以是将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任意三个端面分别设为入光端面的三边入光型背光源装置或将导光板的外周端面全部设为入光端面的四边入光型背光源装置。
(15)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背光源装置使用的光学片层的具体片数、种类、层叠顺序等能够适当变更。
(16)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省略覆盖导光板的出光对侧板面的反射片层。
(17)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LED基板的使用数量也可以适当变更。另外,在LED基板安装的LED的数量或相邻LED间的排列间隔等也可以适当变更。
(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光源示出了LED,但也可以使用除了LED以外的光源(有机EL等)。
(1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液晶面板的滤色部为红色、绿色及蓝色这三种颜色的构成,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具有在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基础上增加黄色或白色而成为四色构成的滤色部的构造。
(2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液晶层夹持在一对基板之间的构成的液晶面板,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在一对基板之间夹持有除了液晶材料以外的功能性有机分子(媒质层)的显示面板。
(2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面板的开关元件使用TFT,但也能够应用于使用除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面板,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面板以外,也能够应用于黑白显示的液晶面板。
(2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有分类为小型的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具有画面尺寸为例如10英寸至100英寸而分类为中小型、中型或大型(超大型)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液晶显示装置用于电视接收器、电子看板(数字看板)、电子黑板等电子设备。另外,作为具有分类为小型的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用途,除了智能手机以外,也可以是平板电脑型笔记本个人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
(2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面板例示了液晶面板,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其他种类的显示面板(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显示面板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111、3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212、3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3、113、213…LED(光源)、13a…发光面、14、114、214、314…LED基板(光源基板)、15、115…导光板、15a、115a…入光端面、15b…出光板面、18、118、218、318…LED支承部件(光源支承部件)、19、119、219、319…抵接部支承部件、22…LED安装部(光源安装部)、23、123、223、323…第一延伸部(延伸部)、24…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25、125…LED支承部(光源支承部)、26、126…导光板支承部、27、127、227、327…基板抵接部、28、128…连接部、29、229…抵接部支承部、30…第一基板支承部(基板支承部)、31…第二基板支承部(第二基板支承部)、33…第一保持部、34…第二保持部、35、235、335…热传导性固接部件、36…框体、37…LED支承部件抵接部(光源支承部件抵接部)。

Claims (13)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源;
光源基板,其至少具有光源安装部和延伸部,其中,该光源安装部安装有所述光源中的与发光面相邻的表面,该延伸部从所述光源安装部朝向所述发光面侧的相反侧延伸;以及
光源支承部件,其至少具有光源支承部和基板抵接部,其中,该光源支承部支承所述光源,且相对于所述光源配置在与所述光源基板侧相反的相反侧,该基板抵接部沿所述光源基板的板面延伸并与所述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抵接部支承部件,其至少具有抵接部支承部,该抵接部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基板抵接部配置在与所述延伸部侧相反的相反侧并支承所述基板抵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抵接部沿所述光源基板的板面并且在与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
所述抵接部支承部件具有基板支承部,该基板支承部与所述基板抵接部沿所述正交方向排列配置并抵接于所述延伸部以支承所述光源基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抵接部与所述光源沿所述延伸方向排列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支承部件具有:第一保持部,其相对于所述基板支承部配置在与所述光源基板侧相反的相反侧,并与所述基板支承部抵接;以及第二保持部,其从所述第一保持部朝向所述光源基板侧立起,且相对于所述基板支承部在所述延伸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光源侧相反的相反侧,并与所述基板支承部抵接,
所述基板抵接部以与所述第二保持部相比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朝向所述光源侧突出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支承部件为金属板制,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与所述基板抵接部分离并沿所述正交方向延伸,所述光源支承部件具有分别与所述基板抵接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相连的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支承部件具有第二基板支承部,其以沿所述延伸方向排列的方式与所述基板支承部相连,与所述光源安装部中的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光源间配置的部分抵接以支承所述光源基板。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光源基板上,相对于所述延伸部沿所述光源基板的板面且沿与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隔开间隔地与所述延伸部排列而配置有多个所述光源,
所述基板抵接部以横穿多个所述光源且沿所述正交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导光板,其呈板状,所述导光板的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光源对置以设为光射入的入光端面,并且任一个板面设为使光射出的出光板面,
所述光源支承部件具有与所述光源支承部相连,从所述出光板面侧的相反侧支承所述导光板的导光板支承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至少收容所述光源、所述光源基板及所述光源支承部件的框体,
所述框体具有与所述光源支承部件抵接的光源支承部件抵接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热传导性固接部件,其夹设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基板抵接部之间并固接于二者,所述热传导性固接部件具有沿所述光源基板的板面延伸的基材和在所述基材的两个表面设置的热传导性固接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基板为绝缘树脂制,构成为至少在所述延伸部的板面设有用于向所述光源供电的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布线图案,
所述基板抵接部与所述延伸部中的所述布线图案的形成部位抵接。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
显示面板,其利用从所述照明装置照射的光显示图像。
CN201780078922.6A 2017-01-05 2017-12-22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01147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0504 2017-01-05
JP2017-000504 2017-01-05
PCT/JP2017/046062 WO2018128090A1 (ja) 2017-01-05 2017-12-22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14715A true CN110114715A (zh) 2019-08-09

Family

ID=62791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8922.6A Pending CN110114715A (zh) 2017-01-05 2017-12-22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54085B2 (zh)
CN (1) CN110114715A (zh)
WO (1) WO201812809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19717A (zh) * 2021-09-18 2022-02-08 信阳市谷麦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稳定量子点发光le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4926A (zh) * 2010-10-25 2012-05-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
WO2014061572A1 (ja) * 2012-10-18 2014-04-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5209818A (zh) * 2013-05-24 2015-12-30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54997B2 (en) * 2011-02-11 2014-06-17 Japan Display West Inc.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JP2015092235A (ja) 2013-10-04 2015-05-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7037739A (ja) * 2015-08-07 2017-02-1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0705375B2 (en) * 2015-10-30 2020-07-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side emitting light source and light guid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4926A (zh) * 2010-10-25 2012-05-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
WO2014061572A1 (ja) * 2012-10-18 2014-04-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5209818A (zh) * 2013-05-24 2015-12-30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19717A (zh) * 2021-09-18 2022-02-08 信阳市谷麦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稳定量子点发光led
CN114019717B (zh) * 2021-09-18 2023-10-24 信阳市谷麦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稳定量子点发光l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54085B2 (en) 2020-08-25
WO2018128090A1 (ja) 2018-07-12
US20200192019A1 (en) 2020-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4908B (zh)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EP3101467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CN205619047U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KR20060054742A (ko) 발광다이오드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KR102461530B1 (ko) 이형 액정표시장치
WO2014021209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2804431B (zh) 发光二极管封装件、背光单元以及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CN104620040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5209818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4583675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8027533A (zh)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KR20140076290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0320693A (zh) 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KR20140082557A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40009695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CN104040413B (zh)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5278030A (zh)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WO2014129369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40085546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10114715A (zh)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US8752996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JP2013171619A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2169440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102093629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09254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0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