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13450A - 一种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13450A
CN110113450A CN201910261743.7A CN201910261743A CN110113450A CN 110113450 A CN110113450 A CN 110113450A CN 201910261743 A CN201910261743 A CN 201910261743A CN 110113450 A CN110113450 A CN 1101134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mobile terminal
modulus
transmission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617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昭才
张文铿
罗育峰
孟凡虎
陈明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6174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134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113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1345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81901 priority patent/WO2020200128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5Slidable or telescopic telephones, i.e. with a relative translation movement of the body parts; Telephon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other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7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modu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延长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移动终端包括可进行信号传输的第一信号区域和第二信号区域,第一信号区域为信号发送区域或信号接收区域,第二信号区域为信号接收区域或信号发送区域,第一信号区域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信号聚合模组和第一信号转换模组,第二信号区域包括相连接的第二信号聚合模组和第二信号转换模组,第一信号转换模组与第二信号转换模组通过柔性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其中,第一信号区域的信号源可经第一信号聚合模组聚合,以及第一信号转换模组转换后传输到第二信号区域的处理端;第二信号区域的信号源可经第二信号聚合模组聚合,以及第二信号转换模组转换后传输到第一信号区域的处理端。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手机在工作的时候,有些数据需要在手机内部做长距离的传输,比如需要将USB端口的数据传输到手机中的主板,中间需要跨越手机中的电池;又比如将显示屏芯片的信息传输到手机中的主板,需要穿过手机的中框等,这时就需要对中间传输通道做弯折处理。
目前,常在FPC(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中设置铜线,并将铜线作为进行信号传输的中间传输通道。由于铜线便于弯折,从而可实现中间传输通道的弯折处理。但是,为保障在手机折叠的过程中铜线不发生断裂,需要将铜线做的较薄,且只能做单层。这样,在信号通道多的时候,就需要将FPC做的较宽,其很可能会与整机架构范围较小产生冲突。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以在不与整机架构范围较小产生冲突的基础上,提高移动终端的中间传输通道传输信号的可靠性,延长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可进行信号传输的第一信号区域和第二信号区域,第一信号区域的信号可以传输到第二信号区域,第二信号区域的信号也可以传输到第一信号区域。具体的,第一信号区域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信号聚合模组和第一信号转换模组;对应的,第二信号区域也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二信号聚合模组和第二信号转换模组。除此之外,该移动终端还包括将第一信号区域和第二信号区域信号连接的柔性信号传输介质。在具体连接时,第一信号聚合模组和第一信号转换模组连接,第二信号聚合模组和第二信号转换模组连接,第一信号转换模组与第二信号转换模组通过柔性信号传输介质连接。
以第一信号区域为信号发送区域,第二信号区域为信号接收区域为例对两个信号区域的信号传输进行说明:第一信号区域的多路信号源通过第一信号聚合模组聚合为第一聚合信号,第一信号转换模组对第一聚合信号进行转换,使其成为能够通过柔性信号传输介质进行传输的第一传输信号,第一传输信号经柔性信号传输介质传输到第二信号转换模组进行转换,并经第二信号转换模组转换为第二传输信号,第二信号聚合模组将第二传输信号分散到第二信号区域对应的信号处理端进行处理。同样的原理,当第二信号区域为信号发送区域,第一信号区域为信号接收区域时,两个信号区域的信号传输过程与上述过程相类似。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该移动终端的两个信号区域的信号进行传输时,其中一个信号区域的各路信号源经聚合及转换之后再通过柔性信号传输介质传输到另一个信号区域,这样可有效的减小柔性信号传输介质的占用空间;并且,第一转换模组和第二转换模组通过柔性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可有效的提高其连接可靠性,从而使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较为稳定,有利于移动终端使用寿命的延长。
在具体实现第一信号区域和第二信号区域之间的信号传输时,可将进行传输的信号由数字信号调制到高频电磁波。根据所要调制的高频电磁波的种类不同,第一聚合模组和第二聚合模组可采用不同的构成方式,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一信号聚合模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信号聚合芯片以及第一信号传输芯片,第一信号传输芯片与第一信号转换模组连接;对应的,第二信号聚合模组包括相连接的第二信号聚合芯片以及第二信号传输芯片,第二信号传输芯片与第二信号转换模组连接。基于此,在具体设置第一信号转换模组和第二信号转换膜组时,可将第一信号转换模组设置为第一介质波导转换器,第二信号转换模组设置为第二介质波导转换器。
在将进行传输的信号由数字信号调制到毫米波后,再实现第一信号区域和第二信号区域之间的信号传输时,第一信号传输芯片为毫米波传输芯片,第二信号传输芯片为毫米波传输芯片。类似的,当需要将进行传输的信号由数字信号调制到太赫兹后,再实现第一信号区域和第二信号区域之间的信号传输时,第一信号传输芯片为太赫兹传输芯片,第二信号传输芯片为太赫兹传输芯片。无论以何种高频电磁波作为载波进行信号的传输,均需使第一信号传输芯片与第二信号传输芯片的类型相同。
在具体设置柔性信号传输介质时,柔性信号传输介质可为介质波导片,其中,介质波导片的材质可以为聚酰亚胺,该材质的介质波导片质地较为均匀,且耐弯折性较佳。
在将进行传输的信号由数字信号调制到光波后,再实现第一信号区域和第二信号区域之间的信号传输时,第一信号聚合模组为第一调制解调模组,第一信号转换模组为第一光电转换器;第二信号聚合模组为第二调制解调模组,第二信号转换模组为第二光电转换器。此时,柔性信号传输介质为光纤,光纤的占板空间较小,柔韧性较佳,耐弯折性较强,因此,其可有效的提高第一信号模组与第二信号模组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针对不同结构形式的移动终端,第一信号区域及第二信号区域的设置方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移动终端为可折叠移动终端,包括可折叠连接的第一子机体和第二子机体,第一信号区域设置于第一子机体内,第二信号区域设置于第二子机体内。
在可折叠移动终端中,第一子机体和第二子机体可通过转轴连接,柔性信号传输介质的一端与设置于第一子机体的第一信号区域连接,另一端穿过转轴,并与设置于第二集体的第二信号区域连接。将柔性信号传输介质穿过转轴,可使机体内部结构得到优化。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移动终端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三子机体和第四子机体,第一信号区域设置于第三子机体内,第二信号区域设置于第四子机体内。
在移动终端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三子机体和第四子机体时,第三子机体设置有滑轨,第四子机体设置有滑块,柔性信号传输介质的一端与设置于第三子机体的第一信号区域连接,另一端穿过滑轨,并与设置于第四子机体的第二信号区域连接。
在移动终端为一体结构时,第一信号区域以及第二信号区域分别设置于移动终端的两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下面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针对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应用铜线作为信号传输通道,而为了实现信号的传输有时需要对该传输通道进行弯折处理,而铜线的抗弯折性能较差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用以提高移动终端的中间传输通道传输信号的可靠性,并使该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延长。该移动终端可为可折叠移动终端,例如可折叠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或者该移动终端为可滑动移动终端,例如滑盖手机;或者,该移动终端为平板型移动终端,例如平板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
首先参考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可进行信号传输的第一信号区域2和第二信号区域3,第一信号区域2的信号可以传输到第二信号区域3,第二信号区域3的信号也可以传输到第一信号区域2。具体的,第一信号区域2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信号聚合模组201和第一信号转换模组202;对应的,第二信号区域3也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二信号聚合模组301和第二信号转换模组302。除此之外,该移动终端1还包括将第一信号区域2和第二信号区域3信号连接的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在具体设置第一信号区域2时,第一信号聚合模组201和第一信号转换模组202连接,在具体设置第二信号区域3时,第二信号聚合模组301和第二信号转换模组302连接;在将第一信号区域2进行连接时,第一信号转换模组202与第二信号转换模组302通过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连接。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区域2为信号发送区域,第二信号区域3为信号接收区域,第一信号区域2的多路信号源5(例如高速的MIPI信号、中低速的CLK信号、控制信号等)通过第一信号聚合模组201聚合为第一聚合信号,第一信号转换模组202对第一聚合信号进行转换,使其成为能够通过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进行传输的第一传输信号,第一传输信号经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传输到第二信号转换模组302,并经第二信号转换模组302转换为第二传输信号,第二信号聚合模组301将第二传输信号分散到第二信号区域对应的信号处理端进行处理。同样的原理,当第二信号区域3为信号发送区域,第一信号区域2为信号接收区域时,两个信号区域的信号传输过程与上述过程相类似。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该移动终端1的两个信号区域的信号在进行传输时,其中一个信号区域的各路信号源5经聚合及转换之后再通过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传输到另一个信号区域,这样可有效的减少信号传输的通道数量,从而减小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的占用空间;并且,第一信号转换模组202和第二信号转换模302组通过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连接,可有效的提高其连接可靠性,从而使移动终端1的信号传输较为稳定,使移动终端1使用寿命延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通过第一信号转换模组202将第一信号聚合模组201聚合的信号转换成高频电磁波,同样的,也可通过第二信号转换模组302将第二信号聚合模组301聚合的信号转换成高频电磁波,从而以高频电磁波作为传输载体,进行信号的传输。其中,高频电磁波可以为毫米波、太赫兹或者光波等,对应的,当高频波为毫米波、太赫兹时,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可为介质波导片401,当高频波为光波时,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可为光纤402。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作为传输载体的高频电磁波为毫米波,在具体设置第一信号区域2时,第一信号聚合模组201包括信号连接的第一毫米波聚合芯片2011和第一毫米波传输芯片2012,第一信号转换模组202为第一毫米波导转换器2021。对应的,在具体设置第二信号区域3时,第二信号聚合模组301包括信号连接的第二毫米波聚合芯片3011和第二毫米波传输芯片3012,第二信号转换模组302为第二毫米波导转换器3021,其中第一毫米波导转换器2021与第二毫米波导转换器3021通过介质波导片401连接。介质波导片401可采用质地均匀,且耐弯折性较好的材料制成,例如PI(聚酰亚胺,polyimide)、PE(聚乙烯,polyethylene)、PC(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或PP(聚丙烯,polypropylene)。
以第一信号区域2为信号发送区域,第二信号区域3为信号接收区域为例来具体说明两个信号区域之间的信号传输过程。首先,将第一信号区域2的不同的信号源5传输到第一毫米波聚合芯片2011,并通过第一毫米波聚合芯片2011将不同的信号源5汇总到一起后传输到第一毫米波传输芯片2012;然后,第一毫米波传输芯片2012对汇总后的信号进行调制和放大等处理形成第一聚合信号;之后,第一毫米波导转换器2021将第一聚合信号转换为第一传输信号,以实现信号的从微带传输到波导传输的转换,其中,第一毫米波导转换器2021设置于第一毫米波传输芯片2012与介质波导片401之间,可以作为阻抗变换器使用,以使信号发射的能量最大化,从而提升信号传输的距离以及传输的质量;最后,第一传输信号通过介质波导片401传输到第二信号区域3,再通过第二毫米波导转换器3021传输到第二毫米波传输芯片3012内进行放大和解调后得到第二传输信号,第二毫米波聚合芯片3011将第二传输信号分散到第二信号区域中对应的信号处理端进行处理。在该实施例中,当第二信号区域3为信号发送区域,第一信号区域2为信号接收区域时,信号的传输过程与上述过程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将一个信号区域的多个信号进行聚合并调制到毫米波上进行传输,以使信号发射的能量最大化,从而可有效的提升信号传输的距离和传输的质量,并且,以介质波导片401作为传输介质,其所占用的空间较小,从而有利于整机架构的设计。
除了可用毫米波作为信号传输的载波,还可以采用太赫兹作为信号传输的载波。由于采用的载波的形式不同,第一信号聚合模组201和第一信号转换模组202,第二信号聚合模组301和第二信号转换模组302,以及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的设置会有不同。参照图1、图3和图5,当采用太赫兹作为载波时,其与上述应用毫米波作为载波时的物理元器件的设置稍有不同,主要为将第一毫米波聚合芯片2011、第一毫米波传输芯片2012以及第一毫米波导转换器2021,分别替换为第一太赫兹聚合芯片2013、第一太赫兹传输芯片2014以及第一太赫兹波导转换器2022;同时,将第二毫米波聚合芯片3011、第二毫米波传输芯片3012以及第二毫米波导转换器3021,分别替换为第二太赫兹聚合芯片3013、第二太赫兹传输芯片3014以及第二太赫兹波导转换器3022,并将介质波导片401替换为能够对太赫兹进行传输的介质波导片401。但以太赫兹作为载波进行信号传输的过程,与上述以毫米波作为载波进行信号传输的过程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针对以毫米波以及太赫兹作为载波进行信号传输的方式,同样适用于以光波作为载波进行信号传输的情况。只是以光波作为载波进行信号传输时,需要对第一信号聚合模组201和第一信号转换模组202,第二信号聚合模组301和第二信号转换模组302,以及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的设置做相应的调整。如图2、图4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信号聚合模组201为第一光通信模组2015,第一信号转换模组202为第一光电转换器2023,对应的,第二信号聚合模组301为第二光通信模组3015,第二信号转换模组302为第二光电转换器3023,同时将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设置为光纤402。以第一信号区域2为信号发送区域,第二信号区域3为信号接收区域为例来具体说明两个信号区域之间的信号传输过程。首先,将第一信号区域2的不同的信号源5汇总到第一光通信模组2015;然后,第一光通信模组2015对汇总后的信号进行调制和放大等处理形成第一聚合信号;之后,第一光电转换器2023将第一聚合信号转换为第一传输信号,以实现由电信号向光信号的转换;最后,第一传输信号通过光纤402传输到第二信号区域3,通过第二光电转换器3023转换成电信号后,传输到第二光通信模组3015内进行放大和解调得到第二传输信号,并分散到第二信号区域中对应的信号处理端进行处理。在该实施例中,当第二信号区域3为信号发送区域,第一信号区域2为信号接收区域时,信号的传输过程与上述过程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一个信号区域的多个信号进行聚合并调制后转换成光波传输,以使信号发射的能量最大化,从而可有效的提升信号传输的距离和传输的质量,并且,光纤402的耐弯折性较好,以光纤402作为传输介质,可以使两个信号区域的连接更加可靠;除此之外,光纤402所占用的空间较小,从而有利于整机架构的设计。
参照图1和图2,在具体设置该移动终端1时,移动终端1包括第一子机体101和第一子机体102,第一子机体101与第一子机体102可折叠连接,其中,可通过在第一子机体101和第一子机体102之间设置转轴,以使第一子机体101和第一子机体102通过转轴连接,从而方便的实现移动终端1的折叠。针对该移动终端1,在具体设置第一信号区域2和第二信号区域3时,可将第一信号区域2设置于第一子机体101,第二信号区域3设置于第一子机体102,而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介质波导片401或者光纤402)的一端与第一信号区域2连接,另一端穿过转轴之后与第二信号区域3连接,这样即可实现两个子机体在折叠的过程中的信号传输。又由于介质波导或者光纤402的耐弯折性较好,且所占的空间较小,因此,该移动终端1的信号传输可靠性较佳,整机架构较为合理,且使用寿命较长。
除了上述的可折叠结构的移动终端1外,还有可滑动移动终端1,可滑动移动终端1与可折叠移动终端1在结构上相同的地方是都包括两个子机体,不同的是两个子机体的连接方式以及运动方式不同。参照图3和图4,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三子机体103和第四子机体104,其中,可通过在第三子机体103上设置滑轨,并在第四子机体104上设置与滑轨匹配连接的滑块。这样,在具体设置第一信号区域2和第二信号区域3时,可将第一信号区域2设置于第三子机体103,第二信号区域3设置于第四子机体104,而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介质波导片401或者光纤402)的一端与第一信号区域2连接,另一端穿过滑轨之后与第二信号区域3连接,这样即可实现两个子机体在滑动的过程中的信号传输。又由于介质波导或者光纤402的耐弯折性较好,且所占的空间较小,因此,该移动终端1的信号传输可靠性较佳,整机架构较为合理,且使用寿命较长。
另外,参照图5和图6,当移动终端1为平板型移动终端1时,平板型移动终端1与上述的可折叠移动终端1以及可滑动移动终端1的不同在于,平板型移动终端1为一体结构,但是平板型移动终端1也有远距离信号传输的需求,例如将USB端口的数据传输到主板等情况。这样,在具体设置第一信号区域2和第二信号区域3时,可将第一信号区域2以及第二信号区域3分别设置于该平板型移动终端1可进行信号传输的两个端部,然后通过柔性信号传输介质4(介质波导片401或者光纤402)分别与第一信号区域2以及第二信号区域3进行连接,从而可实现两个信号区域的信号传输。由于介质波导或者光纤402的耐弯折性较好,且所占的空间较小,因此,该平板型移动终端1的信号传输可靠性较佳,整机架构较为合理,且使用寿命较长。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信号区域和第二信号区域,所述第一信号区域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信号聚合模组和第一信号转换模组,所述第二信号区域包括相连接的第二信号聚合模组和第二信号转换模组,所述第一信号转换模组与所述第二信号转换模组通过柔性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信号聚合模组,用于对所述第一信号区域中待发送的多路信号源进行聚合,得到第一聚合信号;
所述第一信号转换模组,用于将所述第一聚合信号转换为第一传输信号,并将所述第一传输信号经所述柔性信号传输介质传输到所述第二信号转换模组;
所述第二信号转换模组,用于对所述第一传输信号进行转换,得到第二传输信号;
所述第二信号聚合模组,用于将所述第二传输信号分散到所述第二信号区域中对应的信号处理端进行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聚合模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毫米波聚合芯片以及第一毫米波传输芯片,所述第一信号转换模组为第一毫米波导转换器,所述第一毫米波传输芯片与所述第一毫米波导转换器连接;
所述第二信号聚合模组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毫米波聚合芯片以及第二毫米波传输芯片,所述第二信号转换模组为第二毫米波导转换器,所述第二毫米波传输芯片与所述第二毫米波导转换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聚合模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太赫兹聚合芯片以及第一太赫兹传输芯片,所述第一信号转换模组为第一太赫兹波导转换器,所述第一太赫兹传输芯片与所述第一太赫兹波导转换器连接;
所述第二信号聚合模组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太赫兹聚合芯片以及第二太赫兹传输芯片,所述第二信号转换模组为第二太赫兹波导转换器,所述第二太赫兹传输芯片与所述第二太赫兹波导转换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信号传输介质为介质波导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波导片的材质为聚酰亚胺、聚乙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丙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聚合模组为第一调制解调模组,所述第一信号转换模组为第一光电转换器;所述第二信号聚合模组为第二调制解调模组,所述第二信号转换模组为第二光电转换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信号传输介质为光纤。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可折叠连接的第一子机体和第二子机体,所述第一信号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机体内,所述第二信号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机体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机体和所述第二子机体通过转轴连接,所述柔性信号传输介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区域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转轴,并与所述第二信号区域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三子机体和第四子机体,所述第一信号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三子机体内,所述第二信号区域设置于所述第四子机体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子机体设置有滑轨,所述第四子机体设置有滑块,所述柔性信号传输介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区域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滑轨,并与所述第二信号区域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信号区域以及所述第二信号区域分别设置于所述移动终端的两端。
CN201910261743.7A 2019-04-02 2019-04-02 一种移动终端 Pending CN1101134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61743.7A CN110113450A (zh) 2019-04-02 2019-04-02 一种移动终端
PCT/CN2020/081901 WO2020200128A1 (zh) 2019-04-02 2020-03-28 一种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61743.7A CN110113450A (zh) 2019-04-02 2019-04-02 一种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13450A true CN110113450A (zh) 2019-08-09

Family

ID=67485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61743.7A Pending CN110113450A (zh) 2019-04-02 2019-04-02 一种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13450A (zh)
WO (1) WO202020012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00128A1 (zh) * 2019-04-02 2020-10-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8200424A (zh) * 2024-05-14 2024-06-1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信号传输方法
CN118200424B (zh) * 2024-05-14 2024-10-2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信号传输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0549A (zh) * 2006-03-02 2007-10-24 夏普株式会社 便携式电话机及电子设备
US20100246107A1 (en) * 2009-03-30 2010-09-30 Fujitsu Limited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CN102654607A (zh) * 2011-03-02 2012-09-05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光电传输模块
CN106506088A (zh) * 2016-10-31 2017-03-15 中南大学 一种基于单边带调制的载波聚合和解聚合的方法与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98046B1 (ko) * 2011-07-28 2017-11-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CN110114718B (zh) * 2017-01-16 2023-10-10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736911A (zh) * 2017-04-25 2018-11-02 扬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芯片连接电路
KR20190009183A (ko) * 2017-07-18 2019-01-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무선 통신 방법
CN110113450A (zh) * 2019-04-02 2019-08-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0549A (zh) * 2006-03-02 2007-10-24 夏普株式会社 便携式电话机及电子设备
US20100246107A1 (en) * 2009-03-30 2010-09-30 Fujitsu Limited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CN102654607A (zh) * 2011-03-02 2012-09-05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光电传输模块
CN106506088A (zh) * 2016-10-31 2017-03-15 中南大学 一种基于单边带调制的载波聚合和解聚合的方法与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00128A1 (zh) * 2019-04-02 2020-10-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8200424A (zh) * 2024-05-14 2024-06-1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信号传输方法
CN118200424B (zh) * 2024-05-14 2024-10-2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信号传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00128A1 (zh) 2020-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65347B2 (en) Tightly-coupled near-field communication-link connector-replacement chips
US9191263B2 (en) Contactless replacement for cabled standards-based interfaces
CN108445590A (zh) 光模块及柔性基板
CN101998037A (zh) 成像装置
US9991579B2 (en) Waveguide device, communication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294611A (zh) 基于pam4调制的400gdml光收发模块
US9705169B2 (en) Waveguide device, communication module, method of producing waveguide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3460616A (zh) 用于短距离毫米波无线互连(m2w2互连)的周期性近场导引器(pnfd)
CN108551367A (zh) 一种基于模分复用的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10113450A (zh) 一种移动终端
US11616631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with radio frequency interconnect
CN114039665B (zh) 一种用于RoF系统的多载频生成和可靠传输方法
CN201365318Y (zh) 视频数据光端机
CN105659132A (zh) 用于光学传输高速数据和低速数据的方法、电路和光缆组件
CN106452596B (zh) 一种WDM-RoF系统
CN101867435A (zh) 一种全光正交频分复用符号发生器
CN105680949A (zh) 基于波分复用的带内全双工光载无线通信系统
US20130195466A1 (e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system
KR100970490B1 (ko) 무선 인터페이스
CN110082582A (zh) 一种基于光纤传输系统的电流传感器
CN102684791A (zh) 有线和无线融合通信系统、方法及多波段信号的生成方法、装置
CN102136866B (zh) 光传输设备和光传输系统及光传输参数配置方法
CN101951295B (zh) 一种基于相移法产生光载ssb调制的毫米波发生器
CN201550123U (zh) 光纤无线通信系统
CN103701530A (zh) 一种光纤无线传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