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87155A - Pon中的编码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Pon中的编码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87155A
CN110087155A CN201810072184.0A CN201810072184A CN110087155A CN 110087155 A CN110087155 A CN 110087155A CN 201810072184 A CN201810072184 A CN 201810072184A CN 110087155 A CN110087155 A CN 1100871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 word
coding
word size
coding mode
busi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721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铮
卢刘明
郭勇
黄新刚
张伟良
袁立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007218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87155A/zh
Priority to US16/964,395 priority patent/US11469853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9/072656 priority patent/WO201914486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087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7155A/zh
Priority to US17/956,169 priority patent/US11916669B2/en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5Unequal or adaptive error protection, e.g. by provid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significance of source information or by adapting the cod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ransmission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4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sourc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11/0067Provisions for optical access or distribution networks, e.g. Gigabit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GE-PON), ATM-base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A-PON), PON-R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1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using multiple parity bits
    • H03M13/1102Codes on graphs and decoding on graphs, e.g.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03M13/15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 H03M13/151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using error loca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polynomials
    • H03M13/1515Reed-Solomon c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lgebr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Compression Or Coding Systems Of Tv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PON中的编码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先预设好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然后对于对于待编码的业务,获取该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根据获取的码字长度N在预设的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匹配出码字长度对应的编码方式,采用匹配出的编码方式对所业务的数据进行编码即可。本发明可以根据各业务对应的码字字长以及各种编码方式所对应的码字字长范围为各业务匹配出适合自身的编码方式,避免因编码方式选用错误导致业务出现较大时延或纠错能力差等问题的出现。

Description

PON中的编码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10G的PON中,例如10G的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以太网无源光网络)/GPON(Gigabit-Capable PON,无源光接入系统)的上行信道与下行信道都是使用RS(Reed-Solomon)编码,例如RS(255,223)或者RS(255,239)的编码方式,码字字长都是固定的255个符号数。但是随着10G EPON/GPON系统升级到25G/50G EPON/GOPN系统的过程中,新的编码方式也被引进,例如50G EPON/GPON系统引进的16K比特码字字长的LDPC(Low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编码;当然后续也不排除会继续引入其他的编码方式。随着编码方式的丰富和各种编码方式各自的优缺点,在哪种条件下选用哪种变化方式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提供一种可靠且准确的编码方式选择机制以满足不同业务的编码需求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ON中的编码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为各业务可靠、准确的选择编码方式以满足不同业务的编码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待编码的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
根据所述码字长度N在预设的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匹配出所述码字长度N对应的编码方式;
采用匹配出的所述编码方式对所业务的数据进行编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编码的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
匹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码字长度N在预设的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匹配出所述码字长度N对应的编码方式;
控制模块,用于采用所述匹配模块匹配出的所述编码方式对所业务的数据进行编码;
所述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至少包括两种编码方式,每一种编码方式对应至少一个码字长度范围,所述码字长度N为N个比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源光纤网络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通信总线;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程序,以实现如上所述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的步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ON中的编码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先预设好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然后对于对于待编码的业务,获取该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根据获取的码字长度N在预设的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匹配出码字长度对应的编码方式,采用匹配出的编码方式对所业务的数据进行编码即可。本发明可以根据各业务对应的码字字长以及各种编码方式所对应的码字字长范围为各业务匹配出适合自身的编码方式,避免因编码方式选用错误导致业务出现较大时延或纠错能力差等问题的出现。
本发明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发明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根据码字长度匹配编码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无源光纤网络通信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为了实现为各业务可靠、准确的选择编码方式以满足不同业务的编码需求,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参见图1所示,包括:
S101:获取待编码的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
在本实施例中,业务的码字长度N一般在相应的通信协议中会根据业务自身的特性定义好,因此可以从相应的通信协议中获取到各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当然,也可以直接根据各业务自身的特性确定该业务所对应的码字长度,或采用其他任意能实现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的方式。
另外,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可以用比特进行表征,也可以用符号数进行表征,当然,也可以用码元进行表征。
例如,码字长度N用符号数据进行表征时,N=2n-1,n为一个符号数表示的比特数(信息位数),n的取值可以是5、6、7、8等等,如当n=8时,此时码字长度N就等于255个符号数;当n=7时,此时码字长度N就等于127个符号数;
又例如,码字长度N用比特数进行表征时,N=(2n-1)*n,n仍为一个符号数表示的比特数(信息位数),n的取值也可以是3、4、5、6、7、8等等,如当n=8时,此时码字长度N就等于2040个比特;当n=7时,此时码字长度N就等于889个比特,以此类推。
例如,码字长度N用二进制码元进行表征时,由于一个二进制码元信息量为1比特,因此当码字长度为2040个比特时,对应可换算成码字长度为2040个二进制码元。应当理解的是,当采用八进制码元、十六进制码元等码元时进行相应换算即可。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码字长度N用比特进行表征还是用符号数进行表征可以灵活选择,二者可以通过上述示例的关系进行灵活换算。本实施例以码字长度N用比特进行表征,此时码字长度N为N个比特。
S102:根据获取的码字长度N在预设的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匹配出码字长度对应的编码方式。
本实施例中,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可以预先设置好,其所包含的编码方式以及各编码方式对应的码字长度范围可以灵活设定。且一种编码方式对应的码字长度范围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例如,在一种示例中,参见下表1所示,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包括第一编码方式和第二编码方式,且第一编码方式对应第一码字长度范围,第二编码方式对应第二码字长度范围。
表1
编码方式 码字长度范围
第一编码方式 第一码字长度范围
第二编码方式 第二码字长度范围
又例如,在一种示例中,参见下表2所示,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包括第一编码方式、第二编码方式和第三编码方式,且第一编码方式对应第一码字长度范围,第二编码方式对应第二码字长度范围,第三编码方式对应第三码字长度范围和第四码字长度范围,第三码字长度范围和第四码字长度范围之间无交集。
表2
可见,本实施例中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所包含的编码方式以及各编码方式对应的码字长度范围可以灵活设定,且可以由业务提供商设定,也可以由网络提供商设定或者由其他方进行设置。各编码方式对应的码字长度范围可以根据各编码方式自身的特性,各业务的需求等因素灵活设定。且不同编码方式对应的码字长度范围之间可以无交集,也可以部分有交集。对于存在交集且业务的码字长度在该交集范围内时,可以选择该交集范围对应的多种编码方式的任意一种或再采用其他的选择机制从该交集范围对应的多种编码方式中任意选择一种,例如包括但不限于根据编码方式的使用热度、优先级等特性进行二次选择。
S103:采用匹配出的编码方式对所业务的数据进行编码。
通过S102为该业务选择好编码方式后,即可采用选择的编码方式对该业务相关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业务数据)进行编码。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适用于无源光纤网络中的各种通信设备,包括但不限于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线路终端),ONU(Optical Network Unit,光网络单元)。且本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控制方法不仅适用于无源光纤网络,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通信网络。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可以根据各业务对应的码字字长以及各种编码方式所对应的码字字长范围为各业务匹配出适合自身的编码方式,且该匹配过程可以是自动匹配(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非自动匹配),避免因编码方式选用错误导致业务出现较大时延或纠错能力差等问题的出现。
实施例二: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以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包括RS编码和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编码(LDPC编码)为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RS编码和LDPC编码可以分别都只对应一个码字长度范围,例如参见表3所示,RS编码对应第一码字长度范围,LDPC编码对应第二码字长度范围。此时,根据获取的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在预设的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匹配出该码字长度N对应的编码方式参见图2所示,包括:
S201:将码字长度N与第一码字长度范围和第二码字长度范围进行匹配。
S202:判断码字长度是否落入第一码字长度范围,如是,转至S203;否则,转至S204。
S203:确定码字长度N对应的编码方式为RS编码。
S204:判断码字长度是否落入第二码字长度范围,如是,转至S205;否则,转至S206。
S205:确定码字长度N对应的编码方式为LDPC编码。
S206:如还有其他编码方式则继续判断,如无其他编码方式,则结束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最终匹配失败,则可以发起告警,也可以根据预设规则选择一种编码方式,例如直接选择LDPC编码或RS编码等。
应当理解的是,S202和S204的执行顺序可以灵活设定,二者可同时并行执行,也可采用串行的方式执行。
表3
编码方式 码字长度范围
RS编码 第一码字长度范围
LDPC编码 第二码字长度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RS编码对应第一码字长度范围和LDPC编码对应第二码字长度范围之间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非连续的。例如参见表4所示,第一码字长度范围为码字长度小于等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第二码字长度范围为码字长度大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其中码字长度阈值X为比特数。
表4
编码方式 码字长度范围
RS编码 小于等于X
LDPC编码 大于X
本实施例中,码字长度阈值X的取值可以为大于等于128比特,小于等于2048比特,例如具体可取155比特、378比特、889比特、2040比特等,当然码字长度阈值X也可以通过表达式(2n-1)*n来设置,此时155比特则表征为(25-1)*5=31个符号数,378比特则表征为(26-1)*6=63个符号数,889比特则表征为(27-1)*7=127个符号数,2040比特则表征为(28-1)*8=255个符号数。当然,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码字长度阈值X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的取值范围,并不限于上述示例的大于等于128比特,小于等于2048比特取值范围。
本实施例中,码字长度阈值X可以直接设置为一个具体的比特数据,例如取128<=X<=2048,即X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取128至2048中的任意一个值,例如取2048时,当获取的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小于等于2048个比特时,则确定采用RS编码;否则,确定采用LDPC编码;例如取128时,当获取的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小于等于128个比特时,则确定采用RS编码;否则,确定采用LDPC编码;又例如取1024时,当获取的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小于等于1024个比特时,则确定采用RS编码;否则,确定采用LDPC编码。
又例如参见表5所示,第一码字长度范围为码字长度大于等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1,小于等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2,第二码字长度范围为码字长度大于等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3,小于等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4,其中X1小于X2,X3大于X2,X4大于X3。
表5
编码方式 码字长度范围
RS编码 大于等于X1,小于等于X2
LDPC编码 大于等于X3,小于等于X4
RS编码和LDPC编码至少一个对应两个以上的码字长度范围,例如参见表6所示,第一码字长度范围为码字长度大于等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1,小于等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2,第二码字长度范围为码字长度大于等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3,小于等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4,以及码字长度大于等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5,小于等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6;其中X1小于X2,X3大于X2,X4大于X3;X5大于X4,X6大于X5。
表6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RS编码和LDPC编码所对应的码字长度范围都仅仅是示例性的说明,应当理解的是具体的码字长度范围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具体的编码方式灵活设定。且X1、X2,X3、X4、X5、X6的具体取值表征方式可以参见上述X的表征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业务对应的码字字长确定出对应的编码方式之后,采用确定的编码方式对所业务的数据进行编码之前,还可包括确定匹配出的编码方式的编码参数的步骤,且本实施例中编码参数包括编码后的一个码字所包含的比特数(当然也可以换成书符号数n进行表征),以及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当然也可以换成书符号数n进行表征)。
当然,在一示例中,各种编码方式的编码后的一个码字所包含的比特数和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也可以预先设置好,例如都预先设置为一个固定的数值。但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进行动态灵活的设置,以更好的满足各业务的需求。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确定RS编码和LDPC编码的编码后的一个码字所包含的比特数可包括:将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作为编码后的一个码字所包含的比特数。此时当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2040时,如果匹配出的是RS编码,则RS编码的编码后的一个码字所包含的比特数为2040(换算成符号数为255);如果匹配出的是LDPC编码,则LDPC编码的编码后的一个码字所包含的比特数也为2040(换算成符号数为255)。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的确定方式可以遵循以下规则进行设置:
当匹配出的编码方式为RS编码时,确定RS编码的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包括:确定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为小于码字长度N,大于0的一个整数;例如当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2040时,则RS编码的编码后的一个码字所包含的比特数为2040(换算成符号数为255),则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可以为1784(换算成符号数为223)或1912(换算成符号数为239)。
当匹配出的编码方式为LDPC编码时,确定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包括:确定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为大于0.8乘以码字长度N,小于0.93乘以码字长度N的一个整数。例如假设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为k,则k的取值范围为0.8*N<k<0.93*N。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既可以根据各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为其匹配出对应的编码方式,还可进一步根据各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设置其编码方式对应的编码参数,可以进一步更精准的满足各业务的需求。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装置,该编码控制装置可设置于各种需要进行编码操作的无源光纤网络通信设备中,例如可以设置于包括但不限于OLT或ONU中,且编码控制装置所包含的各模块的功能可通过这些通信设备的处理器或控制器实现。参见图3所示,该编码控制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301,用于获取待编码的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在本实施例中,业务的码字长度N一般在相应的通信协议中会根据业务自身的特性定义好,因此信息获取模块301可以从相应的通信协议中获取到各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当然,信息获取模块301也可以直接根据各业务自身的特性确定该业务所对应的码字长度,或采用其他任意能实现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的方式。另外,本实施例中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可以用比特进行表征,也可以用符号数进行表征。
匹配模块302,用于根据信息获取模块301获取的码字长度N在预设的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匹配出码字长度N对应的编码方式。本实施例中,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可以预先设置好,其至少包括两种编码方式,每一种编码方式对应至少一个码字长度范围,且其所包含的编码方式以及各编码方式对应的码字长度范围可以灵活设定。且一种编码方式对应的码字长度范围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控制模块303,用于采用匹配模块302匹配出的编码方式对所业务的数据进行编码。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仍以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包括RS编码和LDPC编码为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RS编码和LDPC编码分别都只对应一个码字长度范围,RS编码的码字长度范围为码字长度小于等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LDPC编码的码字长度范围为码字长度大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其中码字长度阈值X为比特数。
在本示例中,X可以通过表达式X=(2n-1)*n进行表征;此时(2n-1)*n个bit的码字长度作为RS编码与LDPC编码之间进行选择的边界条件。当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X时,使用RS编码;当N>X时,使用LDPC编码;n取不为0的自然数,例如:
当n=8,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等于2040比特(也即255个符号数)时,可以采用RS编码,且具体可以复用RS(255,223)或RS(255,239)的编码方式;其中255为编码后的一个码字所包含的符号数,223为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换算成比特数分别为2040和1784;对应的239换算成比特数为1912。具体采用符号数表征还是比特数表征可以灵活设定。
同理,当n=7,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等于889比特(也即127个符号数)时,可以采用RS编码,具体可以使用RS(127,111)的编码方式;
当n=6,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等于378比特(也即63个符号数)时,可以采用RS编码,具体可以使用RS(63,55)的编码方式。
当n=5,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等于155比特(也即31个符号数)时,可以采用RS编码,具体可以使用RS(31,27)的编码方式。
以上示例是以符号数的表征方式进行示例说明,X可以直接以比特数进行表征。例如,可以设置128<=X<=2048个比特的码字长度作为RS编码与LDPC编码的选择的边界。此时阈值X可以取128至2048中的任意一个值。且应当理解的是,阈值X的具体取值范围可以灵活设置,例如还可以设置为0.9*1K<X<=1.1*32K中的任意一个整数,其中1K等于1024个比特。例如一种示例中,设阈值X等于0.9*1K,且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大于0.9*1K,此时选择LDPC编码,且LDPC编码的编码参数的设置规则具体可以为:
当0.9*1K<=N<=1.1*1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
当0.9*2K<=N<=1.1*2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
当0.9*4K<=N<=1.1*4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
当0.9*8K<=N<=1.1*8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
当0.9*16K<=N<=1.1*16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
当0.9*32K<=N<=1.1*32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
上述N既为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也为LDPC编码的编码后的一个码字所包含的比特数,也即编码后的一个码字所包含的比特数等于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上述k为LDPC编码的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当业务对应的码字字长较小时,也可通过小码块的LDPC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可以降低算法复杂度与处理时延;当业务对应的码字字长较大时,则可通过大码块的LDPC码,可以增加编码增益。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源光纤网络通信设备,该无源光纤网络通信设备可以是无源光纤网络中需要进行编码操作的任意通信设备,例如可以为OLT或ONU。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无源光纤网络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401、存储器402及通信总线403;
通信总线403用于实现处理器401和存储器402之间的连接通信;
处理器401用于执行存储器402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程序,以实现如上实施例所示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各种电子通信设备中,例如包括但不限于OLT、ONU。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该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实施例所示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的步骤。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仍以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包括RS编码和LDPC编码为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RS编码和LDPC编码分别都只对应一个码字长度范围,RS编码的码字长度范围为码字长度小于等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LDPC编码的码字长度范围为码字长度大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其中码字长度阈值X为比特数。下面分别以几种具体的示例进行解释说明。
示例一:
在本示例中,X可以通过表达式X=(2n-1)*n进行表征;此时(2n-1)*n个bit的码字长度作为RS编码与LDPC编码之间进行选择的边界条件。当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X时,使用RS编码;当N>X时,使用LDPC编码;n取不为0的自然数,例如:
一种示例中,n=8,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等于2040比特(也即255个符号数)时,RS编码可以复用RS(255,223)或RS(255,239)的编码方式。
一种示例中,X通过比特数进行表征,且例如设置为X=1K=1024个比特,且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大于1K,此时,
当0.9*2K<=N<=1.1*2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这时,LDPC的译码时延可以控制在2us以内;
当0.9*4K<=N<=1.1*4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这时,LDPC的译码时延可以控制在4us以内;
当0.9*8K<=N<=1.1*8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
这时,LDPC的译码时延可以控制在6us以内;
当0.9*16K<=N<=1.1*16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这时,LDPC的译码时延可以控制在12us以内;
当0.9*32K<=N<=1.1*32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这时,LDPC的译码时延可以控制在20us以内。
示例二:
将阈值直接通过比特数进行表征,且阈值X的取值范围为:128<=X<=2048;当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X时,使用RS编码;当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X时,使用LDPC编码。根据这种选择条件,可以在更小的码字长度时切换到LDPC编码,获得更大的编码增益。此时假设根据上述匹配规则配出的编码方式为LDPC编码时,则具体的编码参数设置方式可为:
当0.9*1K<=N<=1.1*1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这时,LDPC的译码时延可以控制在1us以内;
当0.9*2K<=N<=1.1*2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这时,LDPC的译码时延可以控制在2us以内;
当0.9*4K<=N<=1.1*4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这时,LDPC的译码时延可以控制在4us以内;
当0.9*8K<=N<=1.1*8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这时,LDPC的译码时延可以控制在6us以内;
当0.9*16K<=N<=1.1*16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这时,LDPC的译码时延可以控制在12us以内;
当0.9*32K<=N<=1.1*32K时,使用LDPC(N,k)编码方式,0.8*N<k<0.93*N,这时,LDPC的译码时延可以控制在20us以内;
此时,当码字字长较小时,切换到小码块的LDPC码,可以降低算法复杂度与处理处理时延;当码字字长较大时,切换到大码块的LDPC码,可以增加编码增益。
示例三:
在本示例中,X通过表达式X=(2n-1)*n进行表征;此时(2n-1)*n个bit的码字长度作为RS编码与LDPC编码之间进行选择的边界条件。当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X时,使用RS编码;当N>X时,使用LDPC编码;n取不为0的自然数,例如:
n=7时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等于889比特(也即127个符号数)时,可以采用RS编码,具体可以使用RS(127,111)的编码方式;这时,RS的译码时延可以控制在1s以内;
n=6时,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等于378比特(也即63个符号数)时,可以采用RS编码,具体可以使用RS(63,55)的编码方式,这时,LDPC的译码时延可以控制在0.5us以内;
n=5时,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等于155比特(也即31个符号数)时,可以采用RS编码,具体可以使用RS(31,27)的编码方式,这时,LDPC的译码时延可以控制在0.25us以内。
根据上述方法,当码字字长小于2K bit时,升级后的25G/50G EPON/GOPN系统,可使用更小的RS码字字长,可以降低算法复杂度与译码处理时延;同时,更早地切换到小码块的LDPC码,相对于原有的RS(255,223)增加了编码增益。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计算机存储介质(ROM/RAM、磁碟、光盘)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所以,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待编码的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
根据所述码字长度N在预设的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匹配出所述码字长度N对应的编码方式;
采用匹配出的所述编码方式对所述业务的数据进行编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至少包括两种编码方式,每一种编码方式对应至少一个码字长度范围,所述码字长度N为N个比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包括:RS编码和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编码,与所述RS编码对应的第一码字长度范围,以及与所述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编码对应的第二码字长度范围;
所述根据所述码字长度N在预设的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匹配出所述码字长度N对应的编码方式包括:
将所述码字长度N与所述第一码字长度范围和第二码字长度范围进行匹配;
若所述码字长度N在所述第一码字长度范围内,确定所述码字长度N对应的编码方式为RS编码;
若所述码字长度N在所述第二码字长度范围内,确定所述码字长度N对应的编码方式为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编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码字长度范围为码字长度小于等于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所述第二码字长度范围为码字长度大于所述预设码字长度阈值X。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匹配出所述码字长度对应的编码方式之后,采用匹配出的所述编码方式对所业务的数据进行编码之前,还包括:
确定匹配出的所述编码方式的编码参数,所述编码参数包括编码后的一个码字所包含的比特数,以及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编码后的一个码字所包含的比特数包括:
将所述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作为编码后的一个码字所包含的比特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匹配出的所述编码方式为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编码时,确定所述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包括:
确定所述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为大于0.8乘以所述码字长度N,小于0.93乘以所述码字长度N的一个整数。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匹配出的所述编码方式为RS编码时,确定所述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包括:
确定所述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为小于所述码字长度N,大于0的一个整数。
9.一种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编码的业务对应的码字长度N;
匹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码字长度N在预设的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匹配出所述码字长度N对应的编码方式;
控制模块,用于采用所述匹配模块匹配出的所述编码方式对所业务的数据进行编码;
所述码字长度范围与编码方式对应关系表中至少包括两种编码方式,每一种编码方式对应至少一个码字长度范围,所述码字长度N为N个比特。
10.一种无源光纤网络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通信总线;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的步骤。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1810072184.0A 2018-01-25 2018-01-25 Pon中的编码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ithdrawn CN1100871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72184.0A CN110087155A (zh) 2018-01-25 2018-01-25 Pon中的编码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6/964,395 US11469853B2 (en) 2018-01-25 2019-01-22 Coding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PCT/CN2019/072656 WO2019144861A1 (zh) 2018-01-25 2019-01-22 无源光纤网络中的编码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7/956,169 US11916669B2 (en) 2018-01-25 2022-09-29 Coding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72184.0A CN110087155A (zh) 2018-01-25 2018-01-25 Pon中的编码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7155A true CN110087155A (zh) 2019-08-02

Family

ID=67394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72184.0A Withdrawn CN110087155A (zh) 2018-01-25 2018-01-25 Pon中的编码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469853B2 (zh)
CN (1) CN110087155A (zh)
WO (1) WO201914486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45617A (zh) * 2021-01-07 2022-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fec编码和解码的方法、装置和光网络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99065A1 (en) * 2007-08-23 2009-08-06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Gldpc encoding with reed-muller component code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s
CN102118237A (zh) * 2010-08-02 2011-07-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基于mimo系统的uci处理方法和装置及其传输方法
US20110264983A1 (en) * 2010-04-21 2011-10-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signal reproducing apparatus
CN102780537A (zh) * 2011-05-09 2012-1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5122656A (zh) * 2013-05-07 2015-1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编码及解码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5375A (zh) * 2011-06-29 2012-01-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US9203435B2 (en) * 2013-05-08 2015-12-01 Broadcom Corporation Multiple size and rate FEC code combination with minimum shortening and maximum combined code rate
CN104753654A (zh) * 2013-12-31 2015-07-0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编码和解码harq反馈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0230439B2 (en) * 2015-09-20 2019-03-12 Lg Electronics Inc. Coding method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9756307B (zh) * 2017-11-02 2020-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09873683B (zh) * 2017-12-01 2023-06-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编译码方法和装置、olt、onu和pon系统
US11050440B2 (en) * 2019-10-21 2021-06-29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Encoder, decoder, encoding method and decoding method based on 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99065A1 (en) * 2007-08-23 2009-08-06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Gldpc encoding with reed-muller component code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s
US20110264983A1 (en) * 2010-04-21 2011-10-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signal reproducing apparatus
CN102118237A (zh) * 2010-08-02 2011-07-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基于mimo系统的uci处理方法和装置及其传输方法
CN102780537A (zh) * 2011-05-09 2012-1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5122656A (zh) * 2013-05-07 2015-1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编码及解码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45617A (zh) * 2021-01-07 2022-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fec编码和解码的方法、装置和光网络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69853B2 (en) 2022-10-11
US20230090550A1 (en) 2023-03-23
US20210050943A1 (en) 2021-02-18
WO2019144861A1 (zh) 2019-08-01
US11916669B2 (en) 2024-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52390A (en) Data code block transmission using preselected control signals and delimiters
CN109120477A (zh) 基于modbus协议的动态解析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08390740A (zh) 一种信息的传输方法、译码方法和装置
CN113673688A (zh) 权重生成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CN107580076A (zh) 物联网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087155A (zh) Pon中的编码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601186A (zh) Pon多通道动态绑定传输方法、pon节点和存储介
EP3820158A1 (en) Line card and design method therefor,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07465629A (zh) 限速方法及装置
CN108233944A (zh) 一种循环冗余校验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864199A (zh) 物联网通信方法、装置及物联网通信的实现装置
CN108270508A (zh) 一种循环冗余校验crc实现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N108880756B (zh) 非正交多址系统中基于资源映射的信号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3891537B (zh) 通过电脑模拟数字调光协议时序逻辑的方法、装置及介质
CN104980308B (zh) 一种omci协议报文封装方法及装置
CN110011755A (zh) 一种ldpc编码的方法、装置及数据发送的方法、装置
CN109348316B (zh) 光网络单元的校准方法、光网络单元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5846894B (zh) 光模块中光信号监控方法及光模块
CN114374466B (zh) 编码块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8008976B (zh) 软件标识生成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单片机
CN101651571B (zh) 端口解析方法和设备
CN111107452B (zh) Pon终端设备onu的网关信息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4158903A (zh) Oam协议栈编码方法及系统
CN107896245A (zh) 物联网通信方法、装置及物联网通信的实现装置
CN108259108A (zh) 一种多节点服务器冗余同源时钟系统及时钟选择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