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70200A - 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70200A
CN110070200A CN201810066784.6A CN201810066784A CN110070200A CN 110070200 A CN110070200 A CN 110070200A CN 201810066784 A CN201810066784 A CN 201810066784A CN 110070200 A CN110070200 A CN 1100702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ort
index
evaluation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667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浩波
苏丽宁
张一驰
周勤勇
覃琴
韩奕
韩家辉
王京景
杨铖
汤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EPRI
State Grid Anhui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EPRI
State Grid Anhu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EPRI, State Grid Anhui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EPRI
Priority to CN20181006678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7020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70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702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及系统,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基于采集到的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并对直流支撑程度弱的指标采取加强措施;所述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包括: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电压支撑强度指标和频率支撑强度指标。本发明综合考虑功率转移支撑强度、电压支撑强度、频率支撑强度等因素的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可以为多直流馈入电网规划设计和优化提供全面的评估指标,该方法具有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领域的评价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交直流发展不协调,交流工程建设滞后导致交流系统对直流运行支撑不足造成的安全稳定问题称之为“强直弱交”问题;
随着直流工程的大量建设和投运,电网结构形式复杂,运行特性发生新的变化,由于特高压交流电网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强直弱交”问题日益严重;
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度评价是电网规划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运用较多的是用多馈入短路比来评价,工程运行经验和理论分析表明,多馈入短路比可用于描述多直流馈入条件下交直流系统的相对强弱关系,但是随着特高压交直流工程的大量建设,直流送受端电网结构日益复杂,采用多馈入短路比单一指标不能满足规划过程中需要全面衡量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能力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随着特高压交直流工程的大量建设,直流送受端电网结构日益复杂,采用多馈入短路比单一指标不能满足规划过程中需要全面衡量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能力的要求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及系统,综合考虑功率转移支撑强度、电压支撑强度、频率支撑强度等因素,为多直流馈入电网规划设计和优化提供全面的评估指标,该方法具有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评价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
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
基于采集到的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
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并对直流支撑程度弱的指标采取加强措施;
所述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包括: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电压支撑强度指标和频率支撑强度指标。
进一步地:基于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所述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进行计算,包括:
采集稳定参数的交流输电通道的条数判断待评估电网的交直流结构形式;当交流输电通道条数>0时,为交直流并列运行电网形式;当交流输电通道条数=0时,为交流电网通过直流异步联网形式;
若为交直流并列通道运行电网形式,则根据断面输送能力和直流故障后功率波动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及峰值;若为交流系统通过直流异步联网形式,则先确定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后根据断面输送能力和直流故障后功率波动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及峰值;
根据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及峰值对功率转移强度指标进行计算。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包括:
选取交流输电通道或功率转移关键断面的输送功率极限中静稳极限和暂稳极限的较小值为功率转移关键断面。
进一步地:所述承受功率转移峰值如下式所示:
ΔPtie(tp)=2αΔP
式中:ΔPtie(tp)为功率波动峰值,ΔP为不平衡功率的总量,tp是交流输电通道达到峰值的时间,功率转移过程中,功率波动峰值最大达到稳态波动值的2倍;α为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外侧系统承担的不平衡功率比例,公式表示为:
式中:Mi为第i台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外发电机转动惯量,ΔPi为第i台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外发电机承担的不平衡功率分量;Mj第所有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外发电机转动惯量,N为所有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外发电机总台数,j表示对所有发电机进行遍历,ΔP断面外为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外侧系统承担的不平衡功率的总量。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及峰值对功率转移强度指标进行计算,包括:
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
计算承受功率转移峰值最大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
进一步地:所述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用下述公式表示为:
所述承受功率转移峰值最大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用下述公式表示为::
式中:Kac,dc,1、Kac,dc,2分别为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和承受功率转移峰值最大的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ΔP为转移到交流输电通道的功率;Pac0为交流输电通道初始功率;Paclimit为交流输电通道输送能力;PDCidc为发生故障的第i条直流输电通道的功率。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功率转移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并对直流支撑程度弱的指标采取加强措施,包括:
利用功率转移强度指标校验交流输电通道的支撑能力,并对支撑能力不足的交流输电通道采取加强措施,直至满足功率转移支撑强度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校验功率转移强度指标的支撑能力,包括:
当Kac,dc,1>1时,交流输电通道能承受直流故障后的最大可能峰值功率转移,不存在功率转移支撑能力不足问题;
当Kac,dc,2>1且Kac,dc,2<1时,交流输电通道能够承受稳态功率转移,但无法承受峰值功率转移,需要进一步校核;
当Kac,dc,2>1时,交流输电通道无法承受直流功率转移,当遇到直流故障时,转移的功率将突破交流输电通道的功率极限导致交流电网发生稳定性问题。
进一步地:基于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所述电压支撑强度指标进行计算,包括:
计算描述电压支撑强度指标的各直流多馈入短路比MISCRi,多馈入短路比MISCRi用下式表示:
式中:MIIFji'表示直流相互作用因子;ΔUjΔUi'在第i’回直流换流母线上施加无功扰动时在第i’、j’回直流换流母线上引起的电压变化,MISCRi'为第i’回直流所对应的多馈入短路比;Saci'为第i’回换流母线侧的短路容量;Pdi'、Pdj分别为第i’、j’回直流的额定功率;i’、j’、n分别表示第i’回直流、第j’回直流和直流总回数。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多馈入短路比MISCRi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包括:
对所有直流的多馈入短路比进行判断,若存在多馈入短路比小于第一阈值则认为电压支撑能力弱;否则,认为电压支撑能力强。
进一步地:对所述电压支撑能力弱的交流电网采取相应电压支撑加强措施,直至所有直流电压支撑能力达到第一阈值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阈值取值为大于3。
进一步地:基于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所述频率支撑强度指标进行计算,包括:
计算描述频率支撑强度指标的频率支撑临界功率,所述频率支撑临界功率用下式表示:
式中:ΔP0.2Hz表示频率支撑临界功率,PG表示发电机有功功率,PL表示负荷有功功率,KG表示发电机单位调节功率,KL表示负荷单位调节功率;PGNi表示第i台发电机有功出力;fN表示系统额定频率;k表示可靠性系数;δi表示第i台发电机的调差系数。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频率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包括:
比较频率支撑临界功率和交流电网最大一条直流输送功率,判断是否满足频率支撑要求,包括:
PDCmax_1>ΔP0.2Hz时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能力弱;
PDCmax_1<ΔP0.2Hz时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能力强;
其中:PDCmax_1表示交流电网最大一条直流输送功率。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并对直流支撑程度弱的指标采取加强措施包括:
基于功率转移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程度弱时,采取新增线路加强功率转移通道或降低交流输电通道初始功率的加强措施;和
基于电压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电压支撑强度弱时,采取加装同步调相机或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加强措施;和
基于频率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频率支撑强度弱时,采取增大同步电网规模的加强措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系统,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
计算模块,用于基于采集到的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
评价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并对直流支撑程度弱的指标采取加强措施;
所述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包括: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电压支撑强度指标和频率支撑强度指标。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模块包括:
第一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
第二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电压支撑强度指标;
第三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频率支撑强度指标。
进一步地:所述评价模块包括:
第一评价子模块,用于基于功率转移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程度弱时,采取新增线路加强功率转移通道或降低交流输电通道初始功率的加强措施;和
第二评价子模块,用于基于电压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电压支撑强度弱时,采取加装同步调相机或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加强措施;和
第三评价子模块,用于基基于频率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频率支撑强度弱时,采取增大同步电网规模的加强措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计算子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采集稳定参数的交流输电通道的条数判断待评估电网的交直流结构形式;当交流输电通道条数>0时,为交直流并列运行电网形式;当交流输电通道条数=0时,为交流电网通过直流异步联网形式;
若为交直流并列通道运行电网形式,则根据断面输送能力和直流故障后功率波动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的稳态值及峰值;若为交流系统通过直流异步联网形式,则先确定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后根据断面输送能力和直流故障后功率波动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的稳态值及峰值;
算数单元,用于根据承受功率转移的稳态值及峰值对功率转移强度指标进行计算。
进一步地:所述算数单元包括:
第一计算子单元,用于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的稳态值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
第二计算子单元,用于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的峰值最大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评价子模块,包括:
校验单元,用于利用功率转移强度指标校验交流输电通道的支撑能力;
第一加强单元,用于对支撑能力不足的交流输电通道采取加强措施,直至满足功率转移支撑强度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计算子模块,还用于计算描述电压支撑强度指标的各直流多馈入短路比MISCRi'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评价子模块,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对所有直流的多馈入短路比进行判断,若存在多馈入短路比小于第一阈值则认为电压支撑能力弱;否则,认为电压支撑能力强;
第二加强单元,用于对所述电压支撑能力弱的交流电网采取相应电压支撑加强措施,直至所有直流电压支撑能力达到第一阈值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阈值取值为大于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计算子模块,还用于计算描述频率支撑强度指标的频率支撑临界功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评价子模块,包括:
第三判断单元,用于比较频率支撑临界功率和交流电网最大一条直流输送功率,判断是否满足频率支撑要求,包括:
PDCmax_1>ΔP0.2Hz时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能力弱;
PDCmax_1<ΔP0.2Hz时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能力强;
其中:PDCmax_1表示交流电网最大一条直流输送功率。
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基于采集到的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并对直流支撑程度弱的指标采取加强措施;所述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包括: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电压支撑强度指标和频率支撑强度指标,解决了随着特高压交直流工程的大量建设,直流送受端电网结构日益复杂,采用多馈入短路比单一指标不能满足规划过程中需要全面衡量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能力的要求的问题,综合考虑多目标功率转移支撑强度、电压支撑强度、频率支撑强度等因素,为多直流馈入电网规划设计和优化提供全面的评估指标,全面的评估交流电网对直流的支撑强度。
本发明给出电网调整优化的方向。该方法具有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交直流输电通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的详细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雅中~南昌”双极闭锁后系统曲线图;(a)为“雅中~南昌”特高压直流电压曲线示意图;(b)为“雅中~南昌”特高压直流断面有功功率曲线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雅中~南昌直流双极闭锁后华北-华中电网频率情况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准东~皖南直流双极闭锁后华东电网频率情况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准东~成都直流双极闭锁后西南电网频率情况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的简易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方案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组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在本文中,本发明的这些实施方案可以被单独地或总地用术语“发明”来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发明,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发明或发明构思。
实施例一、
结合电力系统稳定性分类,根据直流系统对交流电网的不同支撑需求可以将评估指标分为三类:一是交流电网承接直流功率的能力,即功率转移能力;二是交流电网对直流电压支撑能力(无功功率支撑);三是直流馈入的受端交流电网在直流功率失去后,系统的频率稳定能力(有功功率支撑)。
(1)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
用于定量研究交直流混联引起的直流故障后交流通道对功率转移的支撑能力,交直流互联方式可以根据是否存在交直流并列通道分为交直流并列运行和交流电网通过直流连接2中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当交直流并列运行时,直流故障后直流功率将全部转移到并列的交流通道,对并列的交流通道产生功率冲击,直流没有并列交流通道时将分部在送受端发生功率转移,并对关键功率转移通道产生功率冲击。
(2)电压支撑强度指标:
工程运行经验和理论分析表明,多馈入短路比可用于反映了多馈入交直流系统交流电网对直流换流母线的无功电压支撑能力,其定义如下:
式中:MIIFji'表示直流相互作用因子;ΔUj、ΔUi'在第i’回直流换流母线上施加无功扰动时在第i’、j’回直流换流母线上引起的电压变化,MISCRi'为第i’回直流所对应的多馈入短路比;Saci'为第i’回换流母线侧的短路容量;Pdi'、Pdj分别为第i’、j’回直流的额定功率;i’、j’、n分别表示第i’回直流、第j’回直流和直流总回数。
(3)频率支撑强度指标:
根据电网电能质量标准规定:电网频率偏差允许值为:±0.2Hz,当系统容量小时,可以放宽到±0.5Hz。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多指标评价方法,其流程图如图7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1、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
S12、基于采集到的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
S13、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并对直流支撑程度弱的指标采取加强措施;
所述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包括: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电压支撑强度指标和频率支撑强度指标。
具体的,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
步骤1: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包括读取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根据直流系统对交流电网的不同支撑需求,同时考虑功率转移支撑强度、电压支撑强度、频率支撑强度进行综合判断。
S12、基于采集到的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包括:
功率转移支撑强度计算包括:
步骤2:判断待评估电网的交直流结构形式,如果为交直流并列通道运行电网,则直接进行步骤3;如果为交流系统通过直流异步联网形式,则需要确定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后进行步骤3;
步骤3:计算断面输送能力和直流故障后承受功率转移的稳态值和峰值;
步骤4:基于步骤3计算功率转移强度指标Kac,dc,1、Kac,dc,2
步骤5:判断步骤4计算得到的Kac,dc,1是否小于1,小于1说明通道能承受直流故障后的最大可能峰值功率转移,不存在功率转移支撑能力不足问题;
步骤6:根据步骤5判断若Kac,dc,1大于1,则需要进一步判断Kac,dc,2是否小于1,若大于1,说明无法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存在功率转移支撑能力不足问题,否则需要进一步通过仿真分析校验功率转移支撑能力;
步骤7:若根据步骤5、6判断功率转移支撑能力不足,则可以采取相应加强措施;
步骤8:可以对采取措施后电网,重新进行步骤2~7,直至满足功率转移支撑强度要求;
其中:所述步骤(2)中,判断待评估电网的交直流结构形式,交直流混联系统中送受端通过m条交流输电通道和n条直流输电通道相联,当m>0即交直流并列运行,选定直流故障闭锁后,不考虑直流调制功能时,功率转移到m条交流输电通道组成的输电断面上,当m=0即交流系统通过直流异步联网,根据实际工程经验,一般只需要分析直流接入点1~2级潮流转移交流通道以及直流接入大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交流联络线即可。
所述步骤(3)中,潮流转移关键通道/断面的输送功率极限的计算参考《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从可靠性角度出发,取静稳极限、暂稳极限中的较小值。
所述步骤(3)中,研究交直流混联电网的不平衡功率再分配特性。当交直流混联电网出现有功功率不平衡时,将出现一系列动态响应和发电功率重新调整过程,以重新达到新的发电及负荷功率的平衡,一般电网中的不平衡功率分配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按照同步功率系数分配(与电气距离密切相关);
第二阶段按照惯量分配;
第三阶段取决于机组一次调频性能;
第四阶段则受AGC和调度人员支配。
在电网同步稳定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不平衡功率在第二阶段的按惯量分配过程,指扰动发生后,不平衡功率按照旋转发电机组的惯性比例大小重新分配,惯性较大的发电机承担的不平衡功率就越多:
式中ΔP为不平衡功率的总量,Mi为第i台发电机转动惯量,ΔPi为第i台发电机承担的不平衡功率分量。
由此可以求出输电断面外侧系统承担的不平衡功率比例为
所述步骤(4)中,直流故障后所有功率通过并列的交流通道转移,稳态的潮流转移强度因子为
功率扰动后的功率波动峰值估算公式为:
式中ξ为互联系统区域振荡模式的阻尼比。不考虑阻尼情况下,功率波动峰值:
ΔPtie(tp)=2αΔP (5)
即转移过程中,功率波动峰值最大可以达到稳态波动值的2倍。此时峰值潮流转移强度因子为
所述步骤(5)中,依据步骤(4)中计算得到的两个指标进行通道支撑能力评价,当Kac,dc,2<1时,交流通道能承受最大可能的功率转移,此时即使转移功率冲击达到最大可能的2倍稳态值通道也能承受;当Kac,dc,2>1,Kac,dc,1<1时交流通道可承受稳态功率转移,但可能无法承受峰值功率转移,需要进一步校核;当Kac,dc,1>1时,交流通道无法承受直流功率转移,一旦直流故障,转移的功率将突破交流通道的功率极限导致系统发生稳定性问题。
电压支撑强度判断步骤如下:
步骤9:计算各直流的多馈入短路比MISCRi;
步骤10:在步骤9基础上对所有直流的多馈入短路比进行判断,若存在多馈入短路比小于3则认为电压支撑能力弱;
步骤11:根据步骤10判断系统电压支撑能弱时,采取相应电压支撑补强措施。
步骤12:重复步骤9~11,直至所有直流电压支撑能力达到要求。
所述步骤(9)中,所述多馈入短路比MISCRi'公式如下:
式中:MIIFji'表示直流相互作用因子;ΔUj、ΔUi'在第i’回直流换流母线上施加无功扰动时在第i’、j’回直流换流母线上引起的电压变化,MISCRi'为第i’回直流所对应的多馈入短路比;Saci'为第i’回换流母线侧的短路容量;Pdi'、Pdj分别为第i’、j’回直流的额定功率;i’、j’、n分别表示第i’回直流、第j’回直流和直流总回数。
直流相互作用因子MIIFji采用基于雅可比矩阵的计算方法,计算过程中考虑电网元件的动态特性。
所述步骤(10)中,依据步骤(9)中计算得到的多馈入短路比指标进行电压支撑能力评价,参考传统短路比对单馈入交直流系统强弱的划分,推荐利用多馈入短路比指标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电压支撑强弱的标准:
强系统:MISCR>3;
弱系统:2<MISCR<3;
极弱系统:MISCR<2。
频率支撑强度计算包括:
步骤13:统计电网各同步电网PG,PL,计算发电机单位调节功率KG,负荷单位调节功率KL
步骤14:在步骤13基础上计算频率支撑临界功率ΔP0.2Hz
步骤15:对比ΔP0.2Hz与系统最大一条直流输送功率,若ΔP0.2Hz小于最大一条直流功率则需要增大同步电网规模来满足频率支撑要
所述步骤(14)中,计算引入了调频投入率k的系统频率支撑临界功率:
所述步骤(15)中,将直流功率与步骤(14)中计算得到的系统频率支撑临界功率进行比较。
PDCmax_1>ΔP0.2Hz时交流系统对直流支撑能力弱;
PDCmax_1<ΔP0.2Hz时交流系统对直流支撑能力强。
所述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并对直流支撑程度弱的指标采取加强措施包括:
基于功率转移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程度弱时,采取新增线路加强功率转移通道或降低交流输电通道初始功率的加强措施;和
基于电压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电压支撑强度弱时,采取加装同步调相机或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加强措施;和
基于频率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频率支撑强度弱时,采取增大同步电网规模的加强措施。
实施例二、
本发明以我国电网“十三五”规划中“五交八直”特高压工程建成后形成的大规模交直流互联电网为应用场景,给出所提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的使用过程。
(1)功率转移支撑强度
根据本发明所提评价方法,对“五交八直”阶段,直流故障后的潮流转移及转移断面的功率转移强度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五交八直”阶段新建直流功率转移强度情况
由表1可知,“五交八直”建成后,由于华中-华北的特高压网架得到增强,华东电网实现特高压环网运行,所以当直流发生闭锁故障时,各直流转移断面稳态及峰值功率转移系数都小于1,所以从潮流转移通道强度指标来看,交流电网对直流具有较强的通道支撑能力。
以华中地区“雅中~南昌”特高压直流为例,如图3(a)、(b)所示,当发生双极闭锁故障后,系统保持稳定,华北-华中断面的功率不会超过最大输送极限,有较大的转移裕度,可以满足直流故障后的潮流转移需求。
(2)电压支撑强度
根据本发明所提电压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对“五交八直”阶段新建直流进行短路比/多馈入短路比计算,结果如下:
表2“五交八直”阶段新建直流换流站短路比/多馈入短路比情况
由计算结果可知,“五交八直”工程建成后,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能力较强,多馈入短路比都达到了3.0以上,所以从电压支撑指标来看,交流电网对直流具有较强的电压支撑能力。
(3)频率支撑强度
根据本发明所提频率支撑指标的计算方法,对华北-华中电网、华东电网、西南电网进行频率临界支撑功率进行计算,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五交八直”阶段同步电网频率临界支撑功率
由上述指标可以看出,除华北-华中电网外,华东和西南电网频率支撑临界功率均小于区域内最大单回直流功率,因此从频率支撑指标来看,交流电网对直流具有较强的频率支撑能力。
如图4所示,当落点华北-华中电网的雅中~南昌直流双极闭锁后,华北-华中电网最低频率达到49.86Hz,稳定后恢复到49.91Hz,交流系统频率支撑能力较强;
如图5所示,落点华东电网的准东~皖南直流双极闭锁后,华东电网最低频率达到49.5Hz,稳定后恢复到49.71Hz,系统不能满足直流故障后的频率支撑需求,可以通过远期和华北-华中电网形成同步电网解决该问题;
如图6所示,当落点西南电网的准东~成都直流双极闭锁后,西南电网最低频率达到49.04Hz,稳定后恢复到49.7Hz,系统不能满足直流故障后的频率支撑需求,可以通过远期和西北电网形成同步电网解决该问题。
实施例三、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系统,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
计算模块,用于基于采集到的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
评价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并对直流支撑程度弱的指标采取加强措施;
所述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包括: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电压支撑强度指标和频率支撑强度指标。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模块包括:
第一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
第二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电压支撑强度指标;
第三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频率支撑强度指标。
进一步地:所述评价模块包括:
第一评价子模块,用于基于功率转移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程度弱时,采取新增线路加强功率转移通道或降低交流输电通道初始功率的加强措施;和
第二评价子模块,用于基于电压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电压支撑强度弱时,采取加装同步调相机或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加强措施;和
第三评价子模块,用于基基于频率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频率支撑强度弱时,采取增大同步电网规模的加强措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计算子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采集稳定参数的交流输电通道的条数判断待评估电网的交直流结构形式;当交流输电通道条数>0时,为交直流并列运行电网形式;当交流输电通道条数=0时,为交流电网通过直流异步联网形式;
若为交直流并列通道运行电网形式,则根据断面输送能力和直流故障后功率波动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的稳态值及峰值;若为交流系统通过直流异步联网形式,则先确定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后根据断面输送能力和直流故障后功率波动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的稳态值及峰值;
算数单元,用于根据承受功率转移的稳态值及峰值对功率转移强度指标进行计算。
进一步地:所述算数单元包括:
第一计算子单元,用于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的稳态值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
第二计算子单元,用于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的峰值最大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评价子模块,包括:
校验单元,用于利用功率转移强度指标校验交流输电通道的支撑能力;
第一加强单元,用于对支撑能力不足的交流输电通道采取加强措施,直至满足功率转移支撑强度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计算子模块,还用于计算描述电压支撑强度指标的各直流多馈入短路比MISCRi'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评价子模块,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对所有直流的多馈入短路比进行判断,若存在多馈入短路比小于第一阈值则认为电压支撑能力弱;否则,认为电压支撑能力强;
第二加强单元,用于对所述电压支撑能力弱的交流电网采取相应电压支撑加强措施,直至所有直流电压支撑能力达到第一阈值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阈值取值为大于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计算子模块,还用于计算描述频率支撑强度指标的频率支撑临界功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评价子模块,包括:
第三判断单元,用于比较频率支撑临界功率和交流电网最大一条直流输送功率,判断是否满足频率支撑要求,包括:
PDCmax_1>ΔP0.2Hz时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能力弱;
PDCmax_1<ΔP0.2Hz时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能力强;
其中:PDCmax_1表示交流电网最大一条直流输送功率。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及系统,针对送受端交直流电网不同结构形式,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功率转移支撑强度、电压支撑强度、频率支撑强度等因素的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所述评价方法可以为多直流馈入电网规划设计和优化提供全面的评估指标,该方法具有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特点。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这些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在申请待批的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5)

1.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
基于采集到的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
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
所述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包括: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电压支撑强度指标和频率支撑强度指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所述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进行计算,包括:
采集稳定参数的交流输电通道的条数判断待评估电网的交直流结构形式;当交流输电通道条数>0时,为交直流并列运行电网形式;当交流输电通道条数=0时,为交流电网通过直流异步联网形式;
若为交直流并列通道运行电网形式,则根据断面输送能力和直流故障后功率波动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及峰值;若为交流系统通过直流异步联网形式,则先确定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后根据断面输送能力和直流故障后功率波动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及峰值;
根据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及峰值对功率转移强度指标进行计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包括:
选取交流输电通道或功率转移关键断面的输送功率极限中静稳极限和暂稳极限的较小值为功率转移关键断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受功率转移峰值如下式所示:
ΔPtie(tp)=2αΔP
式中:ΔPtie(tp)为功率波动峰值,ΔP为不平衡功率的总量,tp是交流输电通道达到峰值的时间,功率转移过程中,功率波动峰值最大达到稳态波动值的2倍;α为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外侧系统承担的不平衡功率比例,公式表示为:
式中:Mi为第i台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外发电机转动惯量,ΔPi为第i台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外发电机承担的不平衡功率分量;Mj第所有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外发电机转动惯量,N为所有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外发电机总台数,j表示对所有发电机进行遍历,ΔP断面外为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外侧系统承担的不平衡功率的总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及峰值对功率转移强度指标进行计算,包括:
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
计算承受功率转移峰值最大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用下述公式表示为:
所述承受功率转移峰值最大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用下述公式表示为::
式中:Kac,dc,1、Kac,dc,2分别为承受功率转移稳态值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和承受功率转移峰值最大的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ΔP为转移到交流输电通道的功率;Pac0为交流输电通道初始功率;Paclimit为交流输电通道输送能力;PDCidc为发生故障的第i条直流输电通道的功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功率转移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包括:
当Kac,dc,1>1时,交流输电通道能承受直流故障后的最大可能峰值功率转移,不存在功率转移支撑能力不足问题;
当Kac,dc,2>1且Kac,dc,2<1时,交流输电通道能够承受稳态功率转移,但无法承受峰值功率转移,需要进一步校核;
当Kac,dc,2>1时,交流输电通道无法承受直流功率转移,当遇到直流故障时,转移的功率将突破交流输电通道的功率极限导致交流电网发生稳定性问题。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所述电压支撑强度指标进行计算,包括:
计算描述电压支撑强度指标的各直流多馈入短路比MISCRi,多馈入短路比MISCRi用下式表示:
式中:MIIFji'表示直流相互作用因子;ΔUj、ΔUi'在第i’回直流换流母线上施加无功扰动时在第i’、j’回直流换流母线上引起的电压变化,MISCRi'为第i’回直流所对应的多馈入短路比;Saci'为第i’回换流母线侧的短路容量;Pdi'、Pdj分别为第i’、j’回直流的额定功率;i’、j’、n分别表示第i’回直流、第j’回直流和直流总回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多馈入短路比MISCRi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包括:
对所有直流的多馈入短路比进行判断,若存在多馈入短路比小于第一阈值则认为电压支撑能力弱;否则,认为电压支撑能力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阈值取值为3。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所述频率支撑强度指标进行计算,包括:
计算描述频率支撑强度指标的频率支撑临界功率,所述频率支撑临界功率用下式表示:
式中:ΔP0.2Hz表示频率支撑临界功率,PG表示发电机有功功率,PL表示负荷有功功率,KG表示发电机单位调节功率,KL表示负荷单位调节功率;PGNi表示第i台发电机有功出力;fN表示系统额定频率;k表示可靠性系数;δi表示第i台发电机的调差系数。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频率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包括:
比较频率支撑临界功率和交流电网最大一条直流输送功率,判断是否满足频率支撑要求,包括:
PDCmax_1>ΔP0.2Hz时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能力弱;
PDCmax_1<ΔP0.2Hz时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能力强;
其中:PDCmax_1表示交流电网最大一条直流输送功率。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之后,还包括:
基于功率转移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程度弱时,采取新增线路加强功率转移通道或降低交流输电通道初始功率的加强措施;和
基于电压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电压支撑强度弱时,采取加装同步调相机或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加强措施;和
基于频率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频率支撑强度弱时,采取增大同步电网规模的加强措施。
14.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
计算模块,用于基于采集到的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
评价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
所述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包括: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电压支撑强度指标和频率支撑强度指标。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模块包括:
第一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
第二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电压支撑强度指标;
第三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频率支撑强度指标。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模块包括:
第一评价子模块,用于基于功率转移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程度弱时,采取新增线路加强功率转移通道或降低交流输电通道初始功率的加强措施;和
第二评价子模块,用于基于电压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电压支撑强度弱时,采取加装同步调相机或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加强措施;和
第三评价子模块,用于基基于频率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频率支撑强度弱时,采取增大同步电网规模的加强措施。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计算子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采集稳定参数的交流输电通道的条数判断待评估电网的交直流结构形式;当交流输电通道条数>0时,为交直流并列运行电网形式;当交流输电通道条数=0时,为交流电网通过直流异步联网形式;
若为交直流并列通道运行电网形式,则根据断面输送能力和直流故障后功率波动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的稳态值及峰值;若为交流系统通过直流异步联网形式,则先确定功率转移关键断面后根据断面输送能力和直流故障后功率波动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的稳态值及峰值;
算数单元,用于根据承受功率转移的稳态值及峰值对功率转移强度指标进行计算。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算数单元包括:
第一计算子单元,用于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的稳态值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
第二计算子单元,用于计算承受功率转移的峰值最大的功率转移强度指标。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评价子模块,还用于:
利用功率转移强度指标校验交流输电通道的支撑能力。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计算子模块,还用于计算描述电压支撑强度指标的各直流多馈入短路比MISCRi'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评价子模块,还用于:
对所有直流的多馈入短路比进行判断,若存在多馈入短路比小于第一阈值则认为电压支撑能力弱;否则,认为电压支撑能力强。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计算子模块,还用于计算描述频率支撑强度指标的频率支撑临界功率。
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评价子模块,包括:
第三判断单元,用于比较频率支撑临界功率和交流电网最大一条直流输送功率,判断是否满足频率支撑要求,包括:
PDCmax_1>ΔP0.2Hz时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能力弱;
PDCmax_1<ΔP0.2Hz时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能力强;
其中:PDCmax_1表示交流电网最大一条直流输送功率。
24.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模块,用于在所述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之后,对直流支撑程度弱的指标采取加强措施。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模块,包括:
第一加强子模块,用于基于功率转移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程度弱时,采取新增线路加强功率转移通道或降低交流输电通道初始功率的加强措施;和
第二加强子模块,用于基于电压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电压支撑强度弱时,采取加装同步调相机或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加强措施;和
第三加强子模块,用于基于频率支撑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当所述频率支撑强度弱时,采取增大同步电网规模的加强措施。
CN201810066784.6A 2018-01-24 2018-01-24 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100702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66784.6A CN110070200A (zh) 2018-01-24 2018-01-24 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66784.6A CN110070200A (zh) 2018-01-24 2018-01-24 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70200A true CN110070200A (zh) 2019-07-30

Family

ID=67365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66784.6A Pending CN110070200A (zh) 2018-01-24 2018-01-24 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7020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91675A (zh) * 2021-05-20 2021-07-30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多直流送端电网规划方案适应性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5663810A (zh) * 2022-11-10 2023-01-31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交直流并联系统的功角失稳确定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19760A (zh) * 2014-06-30 2015-01-28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多直流馈入的交流电网电压支撑能力的评估方法和系统
CN106558879A (zh) * 2015-09-30 2017-04-05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安全稳定指标的电网安全稳定分析方法
CN107248747A (zh) * 2017-06-23 2017-10-13 国家电网公司 特高压直流受端交流电网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布点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19760A (zh) * 2014-06-30 2015-01-28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多直流馈入的交流电网电压支撑能力的评估方法和系统
CN106558879A (zh) * 2015-09-30 2017-04-05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安全稳定指标的电网安全稳定分析方法
CN107248747A (zh) * 2017-06-23 2017-10-13 国家电网公司 特高压直流受端交流电网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布点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徐政等: "描述交直流并列系统电网结构品质的3种宏观指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1 March 2013 (2013-03-21), pages 1 - 6 *
蔡晖;张文嘉;万振东;祁万春;谢珍建;黄俊辉;赵欣;: "苏州南部电网的电压稳定问题及无功补偿策略研究",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no. 01, 25 February 2017 (2017-02-25), pages 113 - 119 *
赵良: "适应智能电网发展的电网规划评价模型与方法",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 15 February 2017 (2017-02-15), pages 32 - 49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91675A (zh) * 2021-05-20 2021-07-30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多直流送端电网规划方案适应性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5663810A (zh) * 2022-11-10 2023-01-31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交直流并联系统的功角失稳确定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aileselassie Control, dynamics and operation of multi-terminal VSC-HVDC transmission systems
Chi et al. Circuits and systems issues in power electronics penetrated power grid
Al‐Jaafreh et al. Planning and operation of LV distribution network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Sciano et al. Evaluation of DC links on dense-load urban distribution networks
WO2015028840A1 (en) Composable method for explicit power flow control in electrical grids
Ahmad et al. A placement method of fuzzy based 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 to enhance voltage stability margin
JP2006246683A (ja) 配電線自動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ならびにそれを搭載した配電線自動制御システム
Hossain et al. Decentralized robust 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 control for wind farms to augment dynamic transfer capability
CN110165660A (zh) 一种受端电网暂态电压预防控制优化方法及其系统
CN110070200A (zh) 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及系统
Davoudi et al. Network reconfiguration with relaxed radiality constraint for increased hosting capacity of distribution systems
CN109659966A (zh) 一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交替迭代方法及系统
Debnath et al. Models and Methods for Assessing the Value of HVDC and MVDC Technologies in Mondern Power Grids
CN106451421B (zh) 一种含电磁环网交直流电网的建模与解环方法
Babazadeh et al. Survey on the factors required in design of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for future dc grids
Rashed et al. Enhancing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Pakistani system considering FACTS devices and distributed generation: Feasibility study
CN106777701A (zh) 一种多场景应用的移相变压器仿真分析方法
Kirakosyan et al. An improved frequency support algorithm for MT-HVDC systems
Jafari et al. Using wide-area signals to improve the inter-area mode damping performance of static VAR compensators
Powalko et al. System observability indices for optimal placement of PMU measurements
Pegueroles-Queralt et al. Power routing strategies for dense electrical grids
de la Rubia Herrera et al.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 of MVDC system in a distribution grid compared to a UPFC system
CN106055847B (zh) 一种缩小运行与规划阶段输电能力差距的分析方法
Canelhas et al. Review of static voltage stability screening methods for application in AC power grids with large-scale wind penetration and VSC HVDC interconnectors
CN107809118B (zh) 一种电磁环网解环方案的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