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31954B - 双摄透镜组及包括该双摄透镜组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双摄透镜组及包括该双摄透镜组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31954B
CN110031954B CN201910463587.2A CN201910463587A CN110031954B CN 110031954 B CN110031954 B CN 110031954B CN 201910463587 A CN201910463587 A CN 201910463587A CN 110031954 B CN110031954 B CN 1100319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group
lens
wide
angle
sh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635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31954A (zh
Inventor
张伊
张凯元
唐大维
戴付建
赵烈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6358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319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31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1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31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19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摄透镜组,该双摄透镜组包括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广角透镜组具有第一光轴和第一成像面,沿第一光轴,广角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的至少一个透镜,广角透镜组的透镜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该透镜具有负光焦度;长焦透镜组具有第二光轴和第二成像面,沿第二光轴,长焦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的至少一个透镜,长焦透镜组的透镜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为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该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TTLT/TTLW<1.35,其中,TTLT为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第二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W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第一成像面的轴上距离。

Description

双摄透镜组及包括该双摄透镜组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透镜组,具体地涉及一种双摄透镜组及包括该双摄透镜组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等便携式的电子设备通常具有照相功能,人们可以使用这类电子设备随时随地的照相。
人们期望同一台电子设备能满足各种不同拍摄需求,如远景、近景,而且期望针对不同的拍摄需求都会得到高质量的图像。这就需要电子设备的透镜组可以高质量的适应不同拍摄需求,这样的透镜组往往具有复杂的结构且体积大。而由于电子设备的体积较小,用于透镜组的空间较小,且将透镜组装配到电子设备中的工艺复杂、实施困难,使得市场需求与生产现状之间有矛盾。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成像质量好、装配性能好的透镜组。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成像质量好、装配性能好的双摄透镜组及电子设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双摄透镜组。该双摄透镜组可包括: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广角透镜组具有第一光轴和第一成像面,沿第一光轴,广角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的至少一个透镜,广角透镜组的至少一个透镜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长焦透镜组具有第二光轴和第二成像面,沿第二光轴,长焦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的至少一个透镜,长焦透镜组的至少一个透镜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为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TTLT/TTLW<1.35,其中,TTLT为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第二成像面二者在第二光轴上的距离,TTLW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第一成像面二者在第一光轴上的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第一成像面可与第二成像面位于同一平面。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双摄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TTLT/ImgHW<4.60,其中,ImgHW为第一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双摄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1.00<ImgHT/ImgHW<2.00,其中,ImgHT为第二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ImgHW为第一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双摄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0.5mm<t<3.00mm,其中,t为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之间的间距。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双摄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6.00<TTLW/fW<8.00,其中,fW为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双摄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1.50<R2W/fW<2.50,其中,R2W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W为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由物侧至像侧,广角透镜组包括依序设置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和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可选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00<10*T12W/TTLW<2.00,其中,T12W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二者在所述第一光轴上的距离。可选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30<R8W/R9W<1.50,其中,R8W为广角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W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可选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20<SAG31W/SAG32W<2.00,其中,SAG31W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物侧面具有的有效半径顶点与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物侧面和第一光轴形成的交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2W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像侧面具有的有效半径顶点与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像侧面和第一光轴形成的交点之间的轴上距离。可选地,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双摄透镜组可满足关系式:10.00<fT/fW<13.00,其中,fT为长焦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W为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可选地,广角透镜组的视场角大于长焦透镜组的视场角,且广角透镜组的视场角大于120度。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双摄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1.00<fT/f1T<2.44,其中,fT为长焦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1T为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ImgHT/fT<0.35,其中,ImgHT为第二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fT为长焦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长焦透镜组可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和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可选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2.00<10*CT3T/ImgHT<3.50,其中,CT3T为长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在第二光轴上的中心厚度,ImgHT为第二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可选地,长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可选地,长焦透镜组的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双摄透镜组。
通过控制长焦透镜组的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及控制广角透镜组的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使得长焦透镜组的结构和广角透镜组的结构更便于匹配;进而控制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第二成像面之间的轴上距离TTLT以及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第一成像面之间的轴上距离TTLW满足条件式:TTLT/TTLW<1.35,使得长焦透镜组与广角透镜组之间的高度差可以控制在利于装配的范围内,使得双摄透镜组的装配质量易于得到保证且成像质量稳定。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以下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以上及其它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附图旨在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摄透镜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广角透镜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A至图3C依次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广角透镜组的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倍率色差曲线;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二的长焦透镜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A至图5C依次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二的长焦透镜组的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倍率色差曲线;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广角透镜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A至图7C依次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广角透镜组的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倍率色差曲线;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四的长焦透镜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9A至图9C依次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四的长焦透镜组的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倍率色差曲线;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五的广角透镜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1A至图11C依次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五的广角透镜组的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倍率色差曲线;
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六的长焦透镜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3A至图13C依次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六的长焦透镜组的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倍率色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或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中,最靠近被摄物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中,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在本文中,我们定义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为Z轴方向,与Z轴垂直且位于子午平面内的方向为Y轴方向,与Z轴垂直且位于弧矢平面内的方向为X轴方向。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中除涉及视场的参量符号以外的各参量符号(例如,曲率半径等)均表示沿摄像镜头组的Y轴方向的特征参量值。例如,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条件式“R8W/R9W”表示广角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Y轴方向的曲率半径R8W与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Y轴方向的曲率半径R9W的比值。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以下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照图1、图2和图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摄透镜组,其包括: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例如,图2中所示的广角透镜组1和图4中所示的长焦透镜组2),广角透镜组的视场角Semi-FOVw比长焦透镜组的视场角Semi-FOVT大,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W比长焦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T小。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广角透镜组的视场角Semi-FOVw大于120度。
广角透镜组具有第一光轴和第一成像面,沿第一光轴,广角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的至少一个透镜,广角透镜组的至少一个透镜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长焦透镜组具有第二光轴和第二成像面,沿第二光轴,长焦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的至少一个透镜,长焦透镜组的至少一个透镜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为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本申请提供的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26<TTLT/TTLW<1.50,其中,TTLT为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第二成像面二者在第二光轴上的距离,TTLW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第一成像面二者在第一光轴上的距离。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26<TTLT/TTLW<1.40,例如1.28<TTLT/TTLW<1.35。
通常将透镜的外周固定于一个或若干个套筒,以使各个透镜之间相对固定,可以将套筒的外形视为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的外形尺寸。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二者各自的透镜具有适宜的Z轴间隔,二者分别具有适宜的总长度及Y轴尺寸且二者之间的距离t适于装配。
在摄像过程中,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交替使用,由此达到混合光学变焦的效果,使本申请提供的双摄透镜组具有无损变焦的性能。
本申请提供的双摄透镜组,通过控制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进而控制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第二成像面之间的轴上距离TTLT以及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第一成像面之间的轴上距离TTLW满足条件式:TTLT/TTLW<1.35,使得长焦透镜组与广角透镜组之间的高度差可以控制在利于装配的范围内,使得双摄透镜组的装配质量易于得到保证,此外在满足较好的变焦摄远功能的同时,还满足了高质量的成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成像面与第二成像面位于同一平面。对应广角透镜组的感光元件及对应长焦透镜组的感光元件可以设置在同一块板上,使感光元件布置的整齐,且该双摄透镜组的内部的芯片更容易与外部元件匹配并整齐的接线;将第一成像面与第二成像面设置于同一平面后,广角透镜组1朝向物侧的一端与长焦透镜组朝向物侧的一端之间的高度差可控,批量生产时更便于控制装配质量。可选地,广角透镜组朝向物侧的一端与长焦透镜组朝向物侧的一端齐平,更容易与外部部件如手机的外壳装配,且减轻透镜组之间的遮挡;利用两个相对独立的板分别配合第一成像面的位置及第二成像面的位置,以消除位置的差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TTLT/ImgHW<4.60,其中,ImgHW为第一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TTLT/ImgHW<4.00,例如2.00<TTLT/ImgHW<3.00。通过限定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第二成像面之间的轴上距离TTLT与第一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ImgHW的比值,使得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二者物侧端的高度差及像侧端的高度差分别匹配,同时二者的芯片的差异较小,对装配及成像的影响较小,使得该双摄透镜组的装配性能好且能形成高质量的图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00<ImgHT/ImgHW<2.00,其中,ImgHT为第二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ImgHW为第一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20<ImgHT/ImgHW<2.00,例如1.50<ImgHT/ImgHW<1.80。控制第一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的对角线长度与第二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的对角线长度的比值,使得广角透镜组的芯片与长焦镜头组的芯片二者之间的规格相近,性能相互匹配,使得该双摄透镜组的成像质量好,且适应不同拍摄场景。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5mm<t<3.00mm,其中,t为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之间的间距。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50mm<t<3.00mm,例如1.70mm<t<2.20mm。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50mm<t<0.80mm。控制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在前述范围,可以使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具有更好的安装工艺性,同时,安装后的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之间可较好的避免相互遮光,而且该双摄透镜组施用时,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之间可平衡的变焦过渡。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6.00<TTLW/fW<8.00,其中,fW为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示例性的,本申请提供的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6.00<TTLW/fW<7.60,例如6.50<TTLW/fW<7.60。通过控制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第一成像面之间的轴上距离TTLW与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W的比值,使广角透镜组也具有较好的摄远功能,进而该双摄透镜组的成像质量更好。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50<R2W/fW<2.50,其中,R2W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W为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50<R2W/fW<2,例如1.70<R2W/fW<2,例如1.90<R2W/fW<2.1。通过控制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W与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W的比值满足前述条件式,可以矫正该双摄透镜组的象散量,进而保证边缘视场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物侧至像侧,广角透镜组包括依序设置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和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五片透镜可以以均匀的间隔和总长度实现广角透镜组的功能,同时单片透镜的制造难度较低。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广角透镜组中的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可选地,广角透镜组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非球面透镜的曲率是连续变化的,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如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广角透镜组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文所述的五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可有效地缩小广角透镜组的体积、降低广角透镜组的敏感度并提高广角透镜组1的可加工性,使得广角透镜组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双摄透镜组中。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广角透镜组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光阑。该光阑可根据需要设置在适当位置处,例如设置在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与广角透镜组的第四透镜之间。可选地,上述广角透镜组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广角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第一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之间包括空气间隔。广角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与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之间的间隔充入空气形成空气间隔,制造比较方便。可选地,广角透镜组的各透镜之间分别包括空气间隔。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00<10*T12W/TTLW<2.00,其中,T12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二者在第一光轴上的距离。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50<10*T12W/TTLW<2.00,例如1.50<10*T12W/TTLW<1.70,例如1.80<10*T12W/TTLW<2.00。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和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二者之间的近轴区域为空气间隔,控制二者间轴上距离,有利于减小该双摄透镜组的尺寸,降低该双摄透镜组形成鬼像的风险,同时在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像侧的透镜的配合下,降低该双摄透镜组的色差,此外,该双摄透镜组满足前述关系式时,可较容易的制造各个透镜。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通过控制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和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的光焦度,以及像侧面为凸面,可以使该双摄透镜组在较小的体积下成像的质量较好。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30<R8W/R9W<1.50,其中,R8W为广角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W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40<R8W/R9W<1.10,例如0.40<R8W/R9W<0.60,例如1.00<R8W/R9W<1.20。通过控制R8W和R9W的比值满足条件式0.30<R8W/R9W<1.50,使得广角透镜组的第四透镜和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二者具有更好的加工性,而且,满足该条件式的二者在该双摄透镜组内具有较小的球差贡献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20<SAG31W/SAG32W<2.00,其中,SAG31W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具有的有效半径顶点与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第一光轴形成的交点之间的距离,SAG32W为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的有效半径顶点与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和第一光轴形成的交点之间的距离。示例性的,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20<SAG31W/SAG32W<0.50,示例性的,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00<SAG31W/SAG32W<2.00,例如1.70<SAG31W/SAG32W<2.00。通过控制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20<SAG31W/SAG32W<2.00,使该双摄透镜组具有更好的像差矫正能力,此外,使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具有较好的加工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双摄透镜组可满足关系式:10.00<fT/fW<13.00,其中,fT为长焦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W为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示例性的,10.50<fT/fW<13.00,例如10.50<fT/fW<12.60。通过控制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和长焦透镜组的有效焦距的比值,使该双摄透镜组具有5倍以上的光学变焦能力,具有良好的变焦摄远能力。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00<fT/f1T<2.44,其中,fT为长焦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1T为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00<fT/f1T<2.42,例如1.00<fT/f1T<1.50,例如1.00<fT/f1T<1.20。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2.00<fT/f1T<2.44,例如2.10<fT/f1T<2.40。通过控制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00<fT/f1T<2.44,使得正光焦度的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对长焦透镜组贡献的正三阶球差和负五阶球差受控,进而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像侧设置有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该透镜产生的负三阶球差和正五阶球差可以对应抵消长焦透镜组贡献的正三阶球差和负五阶球差,使得长焦透镜的轴上视场的成像质量较好,继而该双摄透镜组具有较好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ImgHT/fT<0.35,其中,ImgHT为第二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fT为长焦透镜组的有效焦距。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ImgHT/fT<0.28,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3<ImgHT/fT<0.35。通过控制长焦透镜组满足条件式:ImgHT/fT<0.35,使得长焦透镜组与广角透镜组在装配时更容易匹配。同时二者的成像性能配合的更好,使得该双摄透镜组具有良好的摄远功能。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长焦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和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五片透镜可以以均匀的间隔和总长度实现长焦透镜组的功能,同时单片透镜的制造难度较低。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长焦透镜组中的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可选地,长焦透镜组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长焦透镜组的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长焦透镜组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光阑。该光阑可根据需要设置在适当位置处,例如设置在物侧与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之间。可选地,上述长焦透镜组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长焦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第二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2.00<10*CT3T/ImgHT<3.50,其中,CT3T为长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在第二光轴上的中心厚度,ImgHT为第二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2.00<10*CT3T/ImgHT<2.50,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3.00<10*CT3T/ImgHT<3.30。控制长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在第二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T与第二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ImgHT的比值,可以控制长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尺寸以使双摄透镜组的尺寸较小,同时控制长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提供的场曲量,使双摄透镜组具有好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长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通过控制长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形态,可以使长焦透镜组具有紧凑的结构以便于装配,进而使得该双摄透镜组具有较小的尺寸。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长焦透镜组的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通过控制长焦透镜组的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形态,可以使长焦透镜组具有紧凑的结构以便于装配,进而使得该双摄透镜组具有较小的尺寸,此外利于提高成像质量。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2至图3C,本实施例的广角透镜组1具有第一光轴101,沿第一光轴101,广角透镜组1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光阑STO1、第四透镜14、第五透镜15和广角滤光片16,广角透镜组1形成的第一成像面102位于广角滤光片16的像侧方向,第一成像面102处适于设置感光元件。任意两个相邻的透镜之间可具有空气间隔。
广角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1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111为凹面,像侧面112为凹面;第二透镜1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121为凸面,像侧面122为凸面;第三透镜13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131为凹面,像侧面132为凸面;第四透镜1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141为凸面,像侧面142为凹面;第五透镜1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151为凸面,像侧面152为凸面;广角滤光片16的物侧面161和像侧面162均为曲率半径无穷大的球面,可视为平面。来自物体的光依次穿过前述各表面(广角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11的物侧面111至广角滤光片16的像侧面162),并成像在第一成像面102上。
表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广角透镜组1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具体如下:
表1
其中,TTLW为广角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11的物侧面111至第一成像面102在第一光轴101上的距离,ImgHW为第一成像面102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Semi-FOVW为广角透镜组1的最大半视场角,FnoW为广角透镜组1的光圈数,fW为广角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
广角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11至第五透镜15中任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第一光轴101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根据实施例一的广角透镜组1的各非球面(广角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11的物侧面111至广角透镜组1的第五透镜15的像侧面15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2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A20
111 6.5648E-01 -6.8883E-01 5.2921E-01 -2.9115E-01 1.1159E-01 -2.8898E-02 4.8125E-03 -4.6471E-04 1.9762E-05
112 3.4728E-01 -8.4355E-01 1.0233E+01 -4.2395E+01 9.3949E+01 -1.2287E+02 9.3637E+01 -3.8370E+01 6.5386E+00
121 -3.9508E-01 1.7297E+00 -6.8009E+00 1.8856E+01 -3.5974E+01 4.2266E+01 -2.8479E+01 9.8619E+00 -1.2948E+00
122 -2.5150E-01 2.2008E+00 -1.2114E+01 3.9437E+01 -8.2196E+01 1.1131E+02 -9.4559E+01 4.5675E+01 -9.5579E+00
131 2.7648E-01 2.9311E-01 -6.9611E-01 -9.6864E+00 8.8657E+01 -3.1692E+02 5.9839E+02 -5.8730E+02 2.3808E+02
132 -5.0724E-01 6.9049E+00 -1.1926E+02 1.6250E+03 -1.4396E+04 8.0565E+04 -2.7441E+05 5.1969E+05 -4.1956E+05
141 -1.2890E+00 2.7791E+01 -7.2745E+02 1.2831E+04 -1.5562E+05 1.2774E+06 -6.8115E+06 2.1229E+07 -2.9194E+07
142 -2.5671E+00 2.8004E+01 -2.6179E+02 1.7554E+03 -7.6672E+03 1.8726E+04 -1.7274E+04 -1.6909E+04 3.5283E+04
151 -2.2670E+00 2.0125E+01 -1.3373E+02 7.7054E+02 -3.2520E+03 9.1044E+03 -1.5869E+04 1.5588E+04 -6.5932E+03
152 6.5434E-01 -5.5913E+00 9.0800E+01 -7.7791E+02 4.3470E+03 -1.5477E+04 3.4316E+04 -4.2832E+04 2.2922E+04
图3A示出了实施例一的广角透镜组1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3B示出了实施例一的广角透镜组1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3C示出了实施例一的广角透镜组1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3A至图3C可知,实施例一所给出的广角透镜组1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二
以下参照图4至图5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二的长焦透镜组2,在本示例性实施例及以下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一的广角透镜组1相似的描述。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二的长焦透镜组2的示意性结构图,长焦透镜组2具有第二光轴201,沿第二光轴201,长焦透镜组2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2、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和长焦滤光片26,长焦透镜组2形成的第二成像面202位于长焦滤光片26的像侧方向,第二成像面202处适于设置感光元件。任意两个相邻的透镜之间可具有空气间隔。
长焦透镜组2的第一透镜2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211为凸面,像侧面212为凸面;第二透镜2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221为凸面,像侧面222为凹面;第三透镜23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231为凸面,像侧面232为凹面;第四透镜2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241为凹面,像侧面242为凸面;第五透镜2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251为凹面,像侧面252为凸面;长焦滤光片26的物侧面261和像侧面262均为曲率半径无穷大的球面,可视为平面。来自物体的光依次穿过前述各表面(长焦透镜组2的第一透镜21的物侧面211至长焦滤光片26的像侧面262),并成像在第二成像面202上。
表3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长焦透镜组2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4示出了可用于本实施例长焦透镜组2的各个非球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前述公式(1)限定,具体如下:
表3
其中,TTLT为长焦透镜组2的第一透镜21的物侧面211至第二成像面202在第二光轴201上的距离,ImgHT为第二成像面202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Semi-FOVT为长焦透镜组2的最大半视场角,FnoT为长焦透镜组2的光圈数,fT为长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
表4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A20
211 -4.7810E-03 -8.9600E-03 2.0200E-02 -3.3748E-02 3.3440E-02 -2.0566E-02 7.4783E-03 -1.4787E-03 1.2358E-04
212 -6.3685E-02 7.5116E-02 -8.0217E-02 6.9016E-02 -3.7692E-02 1.1402E-02 -1.2973E-03 -1.6304E-04 4.3364E-05
221 -1.5267E-02 6.3103E-02 -8.9554E-02 4.0948E-02 5.3582E-02 -7.8816E-02 4.2810E-02 -1.1253E-02 1.1919E-03
222 -1.0040E-02 6.8567E-02 -2.9800E-02 -2.3136E-01 6.3871E-01 -7.6751E-01 5.2247E-01 -1.9511E-01 3.0523E-02
231 -1.4400E-01 8.2509E-02 1.0512E-01 -4.5434E-01 8.4826E-01 -8.5505E-01 5.0340E-01 -1.6529E-01 2.3726E-02
232 -1.8788E-01 2.0853E-01 -1.0979E+00 5.0463E+00 -1.4357E+01 2.5319E+01 -2.6844E+01 1.5691E+01 -3.8861E+00
241 -1.9390E-02 -3.0833E-01 2.2731E+00 -9.4623E+00 2.4408E+01 -3.9916E+01 3.9501E+01 -2.1369E+01 4.7281E+00
242 5.6307E-02 1.2335E-01 -2.5736E-01 7.8448E-01 -1.5535E+00 1.7543E+00 -1.1561E+00 4.1394E-01 -6.1860E-02
251 -2.7011E-02 1.7823E-01 -2.4597E-01 1.9118E-01 -9.0481E-02 2.6310E-02 -4.5488E-03 4.3018E-04 -1.7319E-05
252 -1.3927E+00 2.6488E+00 -3.1222E+00 2.4004E+00 -1.2303E+00 4.1598E-01 -8.8826E-02 1.0810E-02 -5.6882E-04
图5A示出了实施例二的长焦透镜组2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5B示出了实施例二的长焦透镜组2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5C示出了实施例二的长焦透镜组2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5A至图5C可知,实施例二所给出的长焦透镜组2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双摄透镜组包括实施例一的广角透镜组1和实施例二的长焦透镜组2,长焦透镜组2的物侧端与广角透镜组1的物侧端齐平,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TTLT/TTLW=1.30;TTLT/ImgHW=4.44,该双摄透镜组易于装配,装配后物侧端整齐、适于与外部元件配合,且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三
以下参照图6至图7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广角透镜组1。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广角透镜组1的示意性结构图,本实施例的双摄透镜组包括广角透镜组1,广角透镜组1具有第一光轴101,沿第一光轴101,广角透镜组1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光阑STO1、第四透镜14、第五透镜15和广角滤光片16,广角透镜组1形成的第一成像面102位于广角滤光片16的像侧方向,第一成像面102处适于设置感光元件。任意两个相邻的透镜之间可具有空气间隔。
广角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1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111为凹面,像侧面112为凹面;第二透镜1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121为凸面,像侧面122为凸面;第三透镜1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131为凹面,像侧面132为凸面;第四透镜1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141为凸面,像侧面142为凹面;第五透镜1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151为凸面,像侧面152为凸面;广角滤光片16的物侧面161和像侧面162均为曲率半径无穷大的球面,可视为平面。来自物体的光依次穿过前述各表面(广角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11的物侧面111至广角滤光片16的像侧面162),并成像在第一成像面102上。
表5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广角透镜组1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6示出了可用于本实施例广角透镜组1的各个非球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前述公式(1)限定,具体如下:
表5
表6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A20
111 6.3161E-01 -6.3642E-01 4.6783E-01 -2.4815E-01 9.2471E-02 -2.3473E-02 3.8565E-03 -3.6898E-04 1.5576E-05
112 3.8641E-01 -1.0956E+00 9.8600E+00 -3.5932E+01 7.2173E+01 -8.7160E+01 6.1862E+01 -2.3638E+01 3.7471E+00
121 -3.1116E-01 6.6308E-01 -8.3982E-01 -2.7928E+00 1.3444E+01 -2.6597E+01 2.8140E+01 -1.5303E+01 3.3556E+00
122 -2.7627E-01 1.1723E+00 -5.3933E+00 1.7582E+01 -3.7689E+01 5.1608E+01 -4.2606E+01 1.8689E+01 -3.1284E+00
131 -2.1835E-01 -3.9925E+00 1.5732E+02 -2.0743E+03 1.6530E+04 -8.3909E+04 2.6413E+05 -4.6917E+05 3.5996E+05
132 -1.9012E+00 1.1788E+01 3.1257E+02 -1.0427E+04 1.6770E+05 -1.6183E+06 9.3519E+06 -2.9709E+07 3.9940E+07
141 -1.9397E+00 4.2473E+01 -1.4503E+03 3.5960E+04 -5.7090E+05 5.7263E+06 -3.5215E+07 1.2139E+08 -1.7981E+08
142 -1.8291E+00 1.0477E+01 -7.3707E+01 5.7075E+02 -4.1808E+03 2.5501E+04 -1.1655E+05 3.2468E+05 -3.9018E+05
151 -8.8384E-01 7.1888E+00 -5.0135E+01 3.0449E+02 -1.2289E+03 3.1262E+03 -4.8790E+03 4.2911E+03 -1.6356E+03
152 3.2052E-01 2.3503E-01 4.7606E+00 -2.6442E+01 1.2851E+02 -4.3372E+02 1.0350E+03 -1.4068E+03 7.8035E+02
图7A示出了实施例三的广角透镜组1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7B示出了实施例三的广角透镜组1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7C示出了实施例三的广角透镜组1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7A至图7C可知,实施例三所给出的广角透镜组1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的广角透镜组1可以应用到实施例二提供的双摄透镜组,或者,实施例二中的长焦透镜组2可以应用于本实施例。
实施例四
以下参照图8至图9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四的长焦透镜组2。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长焦透镜组2的示意性结构图,长焦透镜组2具有第二光轴201,沿第二光轴201,长焦透镜组2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2、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和长焦滤光片26,长焦透镜组2形成的第二成像面202位于长焦滤光片26的像侧方向,第二成像面202处适于设置感光元件。任意两个相邻的透镜之间可具有空气间隔。
长焦透镜组2的第一透镜2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211为凸面,像侧面212为凸面;第二透镜2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221为凹面,像侧面222为凹面;第三透镜2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231为凸面,像侧面232为凹面;第四透镜2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241为凹面,像侧面242为凸面;第五透镜2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251为凹面,像侧面252为凹面;长焦滤光片26的物侧面261和像侧面262均为曲率半径无穷大的球面,可视为平面。来自物体的光依次穿过前述各表面(长焦透镜组2的第一透镜21的物侧面211至长焦滤光片26的像侧面262),并成像在第二成像面202上。
表7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长焦透镜组2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8示出了可用于本实施例长焦透镜组2的各个非球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前述公式(1)限定,具体如下:
表7
表8
图9A示出了实施例四的长焦透镜组2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9B示出了实施例四的长焦透镜组2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9C示出了实施例四的长焦透镜组2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9A至图9C可知,实施例四所给出的长焦透镜组2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摄透镜组包括实施例四的长焦透镜组2,还包括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三中的广角透镜组1。例如,包括实施例三的广角透镜组1,第二成像面202与第一成像面201位于同一平面,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TTLT/TTLW=1.32;TTLT/ImgHW=4.44,该双摄透镜组易于装配,适于规整的布置外接线,且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五
请参照图10至图11C,本实施例的双摄透镜组包括广角透镜组1,广角透镜组1具有第一光轴101,沿第一光轴101,广角透镜组1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光阑STO1、第四透镜14、第五透镜15和广角滤光片16,广角透镜组1形成的第一成像面102位于广角滤光片16的像侧方向,第一成像面102处适于设置感光元件。任意两个相邻的透镜之间可具有空气间隔。
广角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1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111为凹面,像侧面112为凹面;第二透镜1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121为凸面,像侧面122为凹面;第三透镜1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131为凹面,像侧面132为凸面;第四透镜1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141为凸面,像侧面142为凹面;第五透镜1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151为凸面,像侧面152为凸面;广角滤光片16的物侧面161和像侧面162均为曲率半径无穷大的球面,可视为平面。来自物体的光依次穿过前述各表面(广角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11的物侧面111至广角滤光片16的像侧面162),并成像在第一成像面102上。
表9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广角透镜组1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0示出了可用于本实施例广角透镜组1的各个非球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前述公式(1)限定,具体如下:
表9
表10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A20
111 7.1226E-01 -7.3245E-01 5.3830E-01 -2.8200E-01 1.0294E-01 -2.5426E-02 4.0434E-03 -3.7320E-04 1.5181E-05
112 5.3286E-01 -1.4068E+00 1.5111E+01 -4.8866E+01 7.0137E+01 -1.4589E+01 -8.3507E+01 9.9471E+01 -3.7053E+01
121 -3.7088E-01 2.1054E+00 -6.7278E+00 1.4189E+01 -2.2995E+01 3.0837E+01 -3.7162E+01 3.0866E+01 -1.1044E+01
122 -5.2915E-01 7.2017E+00 -5.3072E+01 2.4101E+02 -7.5444E+02 1.6142E+03 -2.2260E+03 1.7705E+03 -6.1518E+02
131 -5.6092E-01 1.0297E+01 -1.1546E+02 7.8918E+02 -3.5921E+03 1.0899E+04 -2.0999E+04 2.3106E+04 -1.1029E+04
132 -4.3203E-01 -3.4803E+00 4.5054E+02 -1.1065E+04 1.5382E+05 -1.2986E+06 6.6234E+06 -1.8842E+07 2.3184E+07
141 -2.1611E+00 3.3841E+01 -1.5626E+03 5.2210E+04 -1.1461E+06 1.6074E+07 -1.3843E+08 6.6555E+08 -1.3650E+09
142 -2.0041E+00 1.4220E+01 -1.1828E+02 7.1408E+02 -4.2139E+03 3.0525E+04 -1.9400E+05 7.1147E+05 -1.0646E+06
151 -6.9917E-01 9.8363E+00 -6.6502E+01 4.2749E+02 -2.5783E+03 1.1447E+04 -3.2142E+04 5.0361E+04 -3.3630E+04
152 4.9887E-01 1.3831E+00 -6.9369E+00 1.2892E+02 -8.2459E+02 3.0795E+03 -5.3508E+03 2.0951E+03 2.7403E+03
图11A示出了实施例五的广角透镜组1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1B示出了实施例五的广角透镜组1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1C示出了实施例五的广角透镜组1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1A至图11C可知,实施例五所给出的广角透镜组1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双摄透镜组包括实施例五中的广角透镜组1,以及实施例二或实施例四提供的长焦透镜组2。
实施例六
以下参照图12至图13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六的长焦透镜组2,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长焦透镜组2的示意性结构图,长焦透镜组2具有第二光轴201,沿第二光轴201,长焦透镜组2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2、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和长焦滤光片26,长焦透镜组2形成的第二成像面202位于长焦滤光片26的像侧方向,第二成像面202处适于设置感光元件。任意两个相邻的透镜之间可具有空气间隔。
长焦透镜组2的第一透镜2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211为凸面,像侧面212为凹面;第二透镜2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221为凸面,像侧面222为凹面;第三透镜2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231为凸面,像侧面232为凹面;第四透镜2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241为凸面,像侧面242为凹面;第五透镜2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251为凹面,像侧面252为凸面;长焦滤光片26的物侧面261和像侧面262均为曲率半径无穷大的球面,可视为平面。来自物体的光依次穿过前述各表面(长焦透镜组2的第一透镜21的物侧面211至长焦滤光片26的像侧面262),并成像在第二成像面202上。
表1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长焦透镜组2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2示出了可用于本实施例长焦透镜组2的各个非球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前述公式(1)限定,具体如下:
表11
/>
表12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A18 A20
211 8.4485E-03 -4.6311E-02 1.2854E-01 -2.0695E-01 1.9062E-01 -1.0437E-01 3.3573E-02 -5.8665E-03 4.3008E-04
212 -4.3028E-01 6.2132E-01 -7.7737E-01 9.3611E-01 -8.5692E-01 5.0417E-01 -1.7745E-01 3.4050E-02 -2.7434E-03
221 -3.8775E-01 6.5639E-01 -7.6148E-01 8.0332E-01 -5.3543E-01 1.0133E-01 8.8491E-02 -5.4383E-02 8.9711E-03
222 -5.5490E-02 3.6407E-01 -8.5742E-01 1.9321E+00 -2.7510E+00 2.4010E+00 -1.2510E+00 3.5880E-01 -4.4315E-02
231 -1.3639E-01 2.7333E-02 3.9790E-02 5.0015E-02 -2.2950E-01 3.6379E-01 -2.9116E-01 1.1807E-01 -1.9415E-02
232 -2.2493E-01 9.4756E-02 -2.2387E-01 5.8393E-01 -8.6187E-01 8.0040E-01 -4.5066E-01 1.3819E-01 -1.7469E-02
241 2.0219E-01 1.6379E-01 -1.3046E+00 3.8642E+00 -7.7686E+00 1.0109E+01 -8.0790E+00 3.5951E+00 -6.8472E-01
242 3.1867E-01 2.4103E-02 -1.9932E-01 3.9016E-01 -1.3970E+00 2.8610E+00 -3.0892E+00 1.6946E+00 -3.7344E-01
251 1.8923E-01 -6.1965E-01 1.5767E+00 -2.1739E+00 1.6026E+00 -6.1098E-01 9.7683E-02 -1.5408E-03 -5.9766E-05
252 -1.3759E+00 4.0329E+00 -7.1038E+00 8.1641E+00 -6.1703E+00 3.0180E+00 -9.1720E-01 1.5735E-01 -1.1654E-02
图13A示出了实施例六的长焦透镜组2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3B示出了实施例六的长焦透镜组2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3C示出了实施例六的长焦透镜组2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3A至图13C可知,实施例六所给出的长焦透镜组2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双摄透镜组包括实施例六的长焦透镜组2,以及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三中的广角透镜组2。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双摄透镜组包括实施例六的长焦透镜组2和实施例五的广角透镜组1,该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TTLT/TTLW=1.33;TTLT/ImgHW=4.52,该双摄透镜组易于装配且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虽然上文中对广角透镜组1和长焦透镜组2均以包括五片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广角透镜组1和/或长焦透镜组2的透镜数量。如果需要,广角透镜组1和长焦透镜组2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同时,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上文所提及的广角透镜组1和长焦透镜组2的各个实施例可进行任意组合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前述的双摄透镜组。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电子设备可为任何适当的设置,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该双摄透镜组可以是单独使用的成像装置,与电子设备的主体拆卸的连接,该双摄透镜组的第一成像面102及第二成像面202可分别设置有感光元件,具体地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该双摄透镜组也可以是搭载于电子设备主体的成像模块。
示例性的,该双摄透镜组的广角透镜组1与长焦透镜组2并排设置,第一光轴101与第二光轴201平行。以物侧和像侧在水平方向时拍照为例,广角透镜组1与长焦透镜组2可以水平方向排列,也可铅垂方向排列,当然二者的排列方式不限于此,二者间的距离t也可根据设计需要调整变大。根据电子设备的主体而调整该双摄透镜组的广角透镜组1与长焦透镜组2的位置,一方面可以使该双摄摄像组的芯片布置的规整,还可以使该电子设备具有合适的握持方式,便于用户使用该电子设备拍摄取像。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所举的示例,而不是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凡在本申请的教导和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32)

1.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包括: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
所述广角透镜组具有第一光轴和第一成像面,沿所述第一光轴,所述广角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的至少一个透镜,所述广角透镜组的至少一个透镜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四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所述广角透镜组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的片数为五;
所述长焦透镜组具有第二光轴和第二成像面,沿所述第二光轴,所述长焦透镜组包括由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序设置的至少一个透镜,所述长焦透镜组的至少一个透镜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与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二透镜,其像侧面为凹面;与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二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与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四透镜;与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四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所述长焦透镜组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的片数为五;
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26 <TTLT/TTLW < 1.50,其中,TTLT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第二成像面二者在所述第二光轴上的距离,TTL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第一成像面二者在所述第一光轴上的距离;
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关系式:10.00 <fT/fW< 13.00,其中,fT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像面与所述第二成像面位于同一平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2.00<TTLT/ImgHW < 4.60,其中,ImgHW为所述第一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00<ImgHT/ImgHW< 2.00,其中,ImgHT为所述第二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ImgHW为所述第一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5mm <t< 3.00mm,其中,t为所述广角透镜组和所述长焦透镜组之间的间距。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6.00<TTLW/fW < 8.00,其中,f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50< R2W/fW < 2.50,其中,R2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和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的光焦度的符号的正负属性相同。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00< 10*T12W / TTLW < 2.00,其中,T12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二者在所述第一光轴上的距离。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30< R8W/R9W < 1.50,其中,R8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20 < SAG31W/SAG32W < 2.00,其中,SAG31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具有的有效半径顶点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第一光轴形成的交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2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的有效半径顶点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一光轴形成的交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视场角大于所述长焦透镜组的视场角,且所述广角透镜组的视场角大于120度。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00 < fT/f1T < 2.44,其中,fT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1T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ImgHT/fT < 0.35,其中,ImgHT为所述第二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fT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2.00 < 10*CT3T/ImgHT < 3.50,其中,CT3T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在所述第二光轴上的中心厚度,ImgHT为所述第二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
16.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摄透镜组。
17.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广角透镜组和长焦透镜组;
所述广角透镜组具有第一光轴和第一成像面,沿所述第一光轴,所述广角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的至少一个透镜,所述广角透镜组的至少一个透镜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四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所述广角透镜组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的片数为五;
所述长焦透镜组具有第二光轴和第二成像面,沿所述第二光轴,所述长焦透镜组包括由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序设置的至少一个透镜,所述长焦透镜组的至少一个透镜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与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二透镜,其像侧面为凹面;与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二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与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四透镜;与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四透镜像侧面相邻的透镜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所述长焦透镜组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的片数为五;
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2.00<TTLT/ImgHW < 4.60,其中,ImgHW为所述第一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
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关系式:10.00 <fT/fW< 13.00,其中,fT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像面与所述第二成像面位于同一平面。
19.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6.00 <TTLW/fW < 8.00,其中,f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26 <TTLT/TTLW < 1.50,其中,TTLT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第二成像面之间的轴上距离,TTL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第一成像面之间的轴上距离。
21.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00 <ImgHT/ImgHW< 2.00,其中,ImgHT为所述第二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ImgHW为所述第一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
22.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5mm <t< 3.00mm,其中,t为所述广角透镜组和所述长焦透镜组之间的间距。
23.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50 < R2W/fW < 2.50,其中,R2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和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的光焦度的符号的正负属性相同。
25.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00 < 10*T12W / TTLW < 2.00,其中,T12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二者在所述第一光轴上的距离。
26.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30< R8W/R9W < 1.50,其中,R8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27.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0.20 < SAG31W/SAG32W < 2.00,其中,SAG31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物侧面具有的有效半径顶点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物侧面和所述第一光轴形成的交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32W为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像侧面具有的有效半径顶点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像侧面和所述第一光轴形成的交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2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广角透镜组的视场角大于所述长焦透镜组的视场角,且所述广角透镜组的视场角大于120度。
29.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1.00 < fT/f1T < 2.44,其中,fT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1T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30.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ImgHT/fT < 0.35,其中,ImgHT为所述第二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fT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31.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摄透镜组满足条件式:2.00 < 10*CT3T/ImgHT < 3.50,其中,CT3T为所述长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的在所述第二光轴上的中心厚度,ImgHT为所述第二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一半。
32.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7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摄透镜组。
CN201910463587.2A 2019-05-30 2019-05-30 双摄透镜组及包括该双摄透镜组的电子设备 Active CN1100319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63587.2A CN110031954B (zh) 2019-05-30 2019-05-30 双摄透镜组及包括该双摄透镜组的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63587.2A CN110031954B (zh) 2019-05-30 2019-05-30 双摄透镜组及包括该双摄透镜组的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1954A CN110031954A (zh) 2019-07-19
CN110031954B true CN110031954B (zh) 2024-03-01

Family

ID=67243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63587.2A Active CN110031954B (zh) 2019-05-30 2019-05-30 双摄透镜组及包括该双摄透镜组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3195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4655A (zh) * 2017-01-11 2017-03-2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07490842A (zh) * 2017-09-26 2017-12-19 北京地平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成像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CN207008164U (zh) * 2017-08-15 2018-02-1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组
CN207123645U (zh) * 2017-09-13 2018-03-2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08983390A (zh) * 2017-06-02 2018-12-11 康达智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4655A (zh) * 2017-01-11 2017-03-2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08983390A (zh) * 2017-06-02 2018-12-11 康达智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
CN207008164U (zh) * 2017-08-15 2018-02-1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组
CN207123645U (zh) * 2017-09-13 2018-03-2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07490842A (zh) * 2017-09-26 2017-12-19 北京地平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成像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1954A (zh) 2019-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8915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9164560B (zh) 成像镜头
CN107957619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399175B (zh) 成像镜头
CN117741916A (zh)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07121756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531500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9375349B (zh) 成像镜头
CN11004548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49058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109235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490587B (zh) 成像镜头
CN109491054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09911623U (zh) 成像镜头
CN109239894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780422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679407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275279B (zh) 光学成像镜头组
CN109856782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058389B (zh) 组合式变焦双摄镜头
CN108345092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0015289U (zh) 组合式变焦双摄镜头
CN211043778U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262016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10015285U (zh) 光学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