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6259A - 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方法及微流控芯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方法及微流控芯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6259A
CN110026259A CN201910349053.7A CN201910349053A CN110026259A CN 110026259 A CN110026259 A CN 110026259A CN 201910349053 A CN201910349053 A CN 201910349053A CN 110026259 A CN110026259 A CN 1100262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rop
infusion
mobile devic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490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26259B (zh
Inventor
陈天蓝
董铖
邬祥俊
窦佳敏
梁美贤
米常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Diqifurui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Diqifuru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Diqifurui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Diqifuru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4905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262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26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62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262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62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01L3/50273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or forces applied to move the fluid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62Systems in which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is excited whereby it emits light or causes a change in wavelength of the incident light
    • G01N21/63Systems in which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is excited whereby it emits light or causes a change in wavelength of the incident light optically excited
    • G01N21/64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8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labelled substances
    • G01N33/582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labelled substances with fluorescent lab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8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 B01L2300/0809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rectangular shap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8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 B01L2300/0887Laminated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400/00Moving or stopping fluids
    • B01L2400/04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 B01L2400/0403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 B01L2400/0415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electrical forces, e.g. electrokinetic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方法及微流控芯片,所述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包括基片、端口、电极组件以及电极引线;所述端口、电极组件以及电极引线设置在所述基片上,所述端口通过所述电极引线发送电压信号给所述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输液电极通道以及第二电极;所述输液电极通道由电极组成,用于将液体从第一电极输送到第二电极;本发明通过输液电极通道接收端口输出的电压信号,利用液体的电润湿原理,控制第一电极的液滴移动到第二电极进行检测,无需人工操作、移动速度快、效率高,且控制精度高、液滴消耗量小。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方法及微流控芯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流控芯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方法及微流控芯片。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技术(Microfluidics)是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由于它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交叉的崭新研究领域。
当前微流控系统主要以模拟控制为主,表现为在封闭的微通道或微管路内,通过微泵和微阀改变液流的流速、压力等参数,从而实现液体的定向移动。这种微流控技术当前得到了一些应用,其实质是一种在微小的空间里对模拟量的控制,整个液流空间实现密闭并不容易,尤其在驱动液体流动时,微泵加压时极易引起液体泄漏,并具有控制精度低、试剂消耗量大等很多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通过端口给电极组件输入电压信号,控制液滴的移动,无需人工操作、移动速度快、效率高且液滴消耗量小。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包括基片、端口、电极组件以及电极引线;所述端口、电极组件以及电极引线设置在所述基片上,所述端口通过所述电极引线发送电压信号给所述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输液电极通道以及第二电极;所述输液电极通道由电极组成,用于将液体从第一电极输送到第二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二电极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输液电极通道用于从所述第一电极存储的液体中分离出液滴,向多个第二电极中的部分或全部输送液滴。
进一步地,第二电极所述输液电极通道包括至少一条主干电极通道和至少与所述第二电极数量相等的多条分支电极通道,一条分支电极通道对应一个第二电极,一条分支电极通道至少为一条主干电极通道的分支,相邻两条分支电极通道隔离设置;所述主干电极通道用于从所述第一电极存储的液体中分离出液滴,并将液滴输送给分支电极通道;所述分支电极通道用于将液滴分别输送给对应的第二电极。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主干电极通道由多个输液电极单元组成,每条分支电极通道由多个输液电极单元组成,每条分支电极通道至少与一条主干电极通道共用一个输液电极单元。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主干电极通道由多个输液电极单元沿着纵向设置;所述多条分支电极通道由多个输液电极单元沿着横向平行设置,相邻两条分支通道至少间隔一个输液电极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的尺寸大于所述输液电极单元的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的尺寸与所述输液电极单元的尺寸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数量。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沿着纵向隔离设置。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二电极阵列;所述第二电极阵列包括梳背部以及梳齿数量至少比所述主干电极通道的数量多一个的梳齿部,相邻两个梳齿的中间隔离嵌入一条主干电极通道。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电极还包括设置在靠近所述梳背部一侧的第一电极阵列;所述第一电极阵列呈“T”形或条形;所述第一电极阵列靠近所述梳背部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梳背部靠近所述第一电极阵列的一侧设置有嵌入所述凹槽的凸出部,或,所述梳背部靠近所述第一电极阵列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电极阵列靠近所述梳背部一侧的设置有嵌入所述凹槽的凸出部。
进一步地,所述液滴移动装置还包括基片涂层;所述基片涂层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涂覆在电极组件上的绝缘涂层和第二疏水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液滴移动装置还包括布设在电极组件外围的液滴阻挡物,用于防止液滴移动到电极组件以外的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液滴阻挡物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外围的第二电极阻挡物,用于防止从所述输液电极通道移动到所述第二电极的液滴移动到所述第二电极以外的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液滴阻挡物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外围的第一电极阻挡物,用于防止第一电极上的液体移动到第一电极和输液电极通道以外的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液滴阻挡物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极组件整体外围的整区阻挡物,用于限制液滴移动到所述电极组件以外的区域。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液滴阻挡物由布设在所述基片上的丝印制成。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电极放置有用于检测的预存试剂;所述第一电极存储的液体包括需要检测的溶液。
进一步地,所述液滴移动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端口电连接的加热丝;所述加热丝设置在所述基片上,用于给液滴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液滴移动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端口电连接的热敏电阻;所述热敏电阻设置在所述基片上,用于探测所述第二电极的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液滴移动装置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基片远离所述盖片一侧的底垫;所述底垫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热敏电阻的热敏电阻容纳槽,所述热敏电阻装配在所述热敏电阻容纳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液滴移动装置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基片远离所述盖片一侧的底垫;所述底垫采用导热材料制作。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方法,通过端口给电极组件输入电压信号,控制液滴的移动,无需人工操作、移动速度快、效率高且液滴消耗量小。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进液步骤,将液体加载在第一电极上;输液步骤,输液电极通道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将第一电极的液体输送给第二电极;复融步骤,移动到第二电极的液体与第二电极上的预存试剂复融。
进一步地,所述输液步骤包括以下步骤,(1)输液电极通道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从第一电极分离出液滴;(2)输液电极通道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将从第一电极分离出液滴输送给第二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输液步骤的步骤(1)为主干电极通道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从第一电极分离出液滴;所述输液步骤的步骤(2)包括以下步骤,(21)主干电极通道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将从第一电极分离出液滴输送给分支电极通道;(22)分支电极通道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将从主干电极通道接收的液滴输送给第二电极。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微流控芯片。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微流控芯片,包括上述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还包括盖片以及间隔物;所述间隔物设置在所述盖片与所述基片之间,用于形成液滴移动空间;所述盖片上设置有用于加入液滴的进液口以及用于输出液滴的出液口。
进一步地,所述盖片靠近所述基片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盖片涂层;所述盖片涂层为涂覆在所述盖片上的第一疏水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盖片上还设置有用于加入油性物质的进油口。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液口上的导流机构。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设置在进液口上的导流机构为活塞。
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输液电极通道接收端口输出的电压信号,利用液体的电润湿原理,控制第一电极存储的液滴移动到第二电极,控制精度高、液滴消耗量小。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第一电极存储液体,通过输液电极通道从第一电极分离出的液滴,并输送给多个检测电极,操作简单的同时,提高了操作效率。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多条分支电极通道将主干电极通道传输的液滴输送给多个第二电极,控制精度高。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多个输液电极单元组成主干电极通道与分支电极通道,便于主干电极通道与分支电极通道的搭建。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纵向设置主干电极通道,横向设置多条分支电极通道,不仅简化了主干电极通道与分支电极通道的布局,而且便于延长主干电极通道的长度与分支电极通道的数量。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设置比输液电极单元尺寸更大的第一电极,便于第一电极存储足够多个第二电极所需的液体。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设置与输液电极单元尺寸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二电极数量的第一电极,便于第一电极存储足够所有第二电极所需的液体。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梳齿部之间的间隔嵌入主干电极通道,便于间隔不同的主干通道。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T”形或条形电极阵列存储大量液滴,且通过“T”型或条形电极阵列的多级布置,便于大量液滴的移动。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纵向设置多个第二电极,简化布局的同时,便于设置更多数量的第二电极;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绝缘涂层实现液滴与电极的绝缘,并通过绝缘涂层平整基片的表面;本发明第二疏水涂层起到疏水、疏油以及润滑的作用,便于加快液滴在基片上的移动。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布设在电极组件外围的液滴阻挡物,防止液滴移动到电极组件以外的区域。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预存试剂在第二电极上放置用于检测的预存试剂,通过输液电极通道将需要检测的液体移动到第二电极与预存试剂复融,不需要人工操作便可完成检测,不仅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检测效率高,而且通过在不同的第二电极上放置不同的预存试剂,可以同时完成多种检测,进一步地提高了检测效率。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加热丝给第二电极所处的基片区域加热,便于预存试剂与输送到第二电极处的液滴快速复融。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热敏电阻探测第二电极所在的基片区域的温度,保证第二电极的温度保持恒定的状态,防止检测温度过高,损伤需要检测的液体,比如生物提取液。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底垫保护基片远离盖片一侧的表面以及设置在该表面上的电极引线、加热丝以及热敏电阻。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采用导热材料制作底垫,保证基片的温度更稳定。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盖片与基片间隔设置,形成液滴移动空间,只能通过盖片上的进液口加入液滴,通过盖片上的出液口输出液滴。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在盖片靠近基片的一侧设置第一疏水涂层,第一疏水涂层起到疏水、疏油以及润滑的作用,便于加快液滴在基片上的移动。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在进液口加入液体之前,先在进油口加入油性物质进行润滑作用,便于液滴更顺畅地移动。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在进液口上设置导流机构,辅助加液,便于液体顺畅地从进液口进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基于数字控制的微流控芯片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基于数字控制的微流控芯片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除去基片涂层后基片顶平面上的器件布局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第一电极的布局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输液电极通道与第二电极的布局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液滴阻挡丝印的布局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基片底平面上的器件布局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第一电极的布局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第一电极的布局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四输液电极通道与第二电极的布局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第一电极的布局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五输液电极通道与第二电极的布局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六输液电极通道与第二电极的布局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第一电极的布局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七输液电极通道与第二电极的布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微流控芯片包括盖片100、盖片涂层110、导流机构(未图示)、间隔物200、密闭填充物(未图示)、液滴移动装置、加热丝350、热敏电阻360、液滴阻挡物以及底垫400;液滴移动装置包括基片300、基片涂层310、端口320、电极组件330以及电极引线;盖片100、间隔物200、基片300以及底垫400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了便于描述,本文以基片300朝向盖片100的方向为上,以盖片100朝向基片300的方向为下);盖片100上设置有进液口131、进油口132以及出液口133;导流机构设置在进液口131以及进油口132上;盖片涂层110为涂覆在盖片100靠近基片300一侧表面上的第一疏水涂层;电极组件330、电极引线以及液滴阻挡丝印370设置在基片300靠近盖片100一侧的表面;基片涂层310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涂覆在电极组件330、电极引线、液滴阻挡丝印370上的绝缘涂层311以及第二疏水涂层312;间隔物200设置在第一疏水涂层与第二疏水涂层312之间;加热丝350以及热敏电阻360设置在基片300远离盖片100一侧的表面。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间隔物200设置在盖片100与基片300之间,使盖片100与基片300在形成一定距离的前提下保持平行,形成液滴的移动空间;密闭填充物围设在盖片100与基片300的周侧,用于盖片100与基片300的密封衔接。
在本实施例中,基片300选择的材料为印刷电路板,盖片100选择的材料为具有导电特性的玻璃材料;在其它实施例中,基片300选择的材料为陶瓷、玻璃、石英及单晶硅等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装置设置在进液口131以及进油口上,导流装置为活塞;设置在进液口131上的活塞用于提供液滴进入进液口的通道,便于液体顺畅地从进液口131进入;设置在进油口132上的活塞用于提供油性物质(在本实施例中为硅油)进入进油口132的通道,便于油性物质顺畅地从进油口132进入液体顺畅地。
在本实施例中,先向设置在进油口132上的活塞滴入用于润滑的硅油,再向设置在进液口131上的活塞中滴入需要检测的液体,便于液体在基板300上更顺畅地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盖片100上设置有三个出液口133,便于快速输出不同位置的液滴。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间隔物200为环形垫片,环形垫片使盖片100与基片300平行间隔设置,进而与盖片100以及基片300形成液滴和油性物质的移动空间;环形垫片的靠近盖片100的一侧以及靠近基片300的一侧涂覆有粘胶,用于盖片100与基片300的固定装配。
在其它实施例中,间隔物200为围成环形的双面胶;双面胶靠近盖片100的一侧以及靠近基片300的一侧均具有粘性(通过涂覆胶水具有粘性),使盖片100与基片300固定装配;双面胶围成的区域用于液滴的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涂层用于液滴与电极组件330的绝缘,平整基片300的表面,绝缘涂层优选PI膜;第一疏水涂层和第二疏水涂层起到疏水、疏油以及润滑的作用,便于加快液滴在基片300上的移动。
如图2所示,底垫400靠近基片300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纳热敏电阻360的热敏电阻容纳槽410,热敏电阻360装配在热敏电阻容纳槽410中;底垫400不仅用于保护基片300远离盖片100一侧的表面以及设置在该表面上的电极引线、加热丝350以及热敏电阻360,而且底垫400采用导热材料制作,保证基片300的温度更稳定。
如图3,4,5所示,电极组件330包括第一电极331、输液电极通道332以及第二电极333;输液电极通道332用于将液滴从第一电极331输送到第二电极333;第一电极331的局部或全部与进液口131的位置对应,液体从进液口131进入到第一电极331所在的区域后,被输液电极通道332输送到第二电极333。
如图4所示,第一电极331包括第一电极阵列3311以及第二电极阵列33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阵列呈“T”形,第一电极阵列包括电极E01、电极E02、电极E03、电极E04、电极E05、电极E06以及电极E07,电极E01、电极E02、电极E03、电极E04、电极E05、电极E06以及电极E07拼接成T形布置在基片300上,形成由电极E01、电极E02、电极E03、电极E04、电极E05作为“T”形纵向部分,电极E04、电极E05、电极E06、电极E07作为“T”形横向部分的电极阵列;第二电极阵列呈梳子形,第二电极阵列3312包括梳背部33121和梳齿部33122,梳背部33121包括电极E11,梳齿部33122包括电极E12形成的左侧梳齿、电极E13、电极E14形成的中部梳齿以及电极E15形成的右侧梳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阵列3311主要用于存储液体;第二电极阵列3312用于分隔出供主干电极通道3321嵌入的间隔。
如图4所示,电极E01、电极E02、电极E03、电极E04以及电极E05主体是长L1为7.185mm、宽W1为1.785mm的长方形,电极E06和电极E07是长L2为4.68mm、宽W2为3.471mm的长方形;电极E02、电极E03、电极E04以及电极E05的前侧中部分别设置有长L11为3.315mm、宽W11为0.625mm的长方形凸出部,电极E01、电极E02、电极E03、电极E04以及电极E05的后侧中部分别设置有长L12为3.465mm、宽W12为0.625mm的长方形凹槽;电极E05的长方形凸出部嵌入电极E04的长方形凹槽,电极E04的长方形凸出部嵌入电极E03的长方形凹槽,电极E03的小长方形凸出部嵌入电极E02的长方形凹槽,电极E02的长方形凸出部嵌入电极E01的长方形凹槽;电极E06和电极E07分别设置在电极E04和电极E05左侧和右侧;电极E01、电极E02、电极E03、电极E04、电极E05、电极E06以及电极E07的相邻电极间距D1为0.075mm,不产生电接触。
如图4所示,电极E11主体是长L3为10.71mm、宽W3为1.71mm的长方形,电极E12、电极E13、电极E14以及电极E15是长L4为4.25mm、宽W4为1.71mm的长方形;电极E11前方中部设置有长L11为3.315mm、宽W11为0.625mm的前方中部长方形凸出部,后方设置有长L13为1.86mm、宽W13为1.005mm的左侧长方形凹槽以及右侧长方形凹槽,左侧长方形凹槽和右侧长方形凹槽中间部分是长L14为3.475mm、宽W13为1.005mm的后方中部长方形凸出部,左侧长方形凹槽和右侧长方形凹槽两侧分别形成长W4为1.71mm、宽W13为1.005mm的左侧长方形凸出部及右侧长方形凸出部;电极E11的前方中部长方形凸出部嵌入电极E05的长方形凹槽,电极E11与电极E05间距D2为0.075mm,不产生电接触。
如图4所示,电极E12纵向设置在电极E11的左侧长方形凸出部的后侧,与电极E11的左侧长方形凸出部间隔D3为0.075mm,不产生电接触;电极E13和电极E14并排设置在电极E11的后方中部长方形凸出部的后侧,电极E13与电极E14的间隔D4为0.075mm,电极E13与电极E14和电极E11间隔D3均为0.075mm,不产生电接触;电极E15纵向设置在电极E11的右侧长方形凸出部的后侧,与电极E11的右侧长方形凸出部的间隔D3为0.075mm,不产生电接触。
如图5所示,输液电极332包括两条主干电极通道3321以及十二条分支电极通道3322;一条主干电极通道3321包括嵌入左侧梳齿与中部梳齿中间的间隔,沿着纵向设置的多个输液电极单元E2;另一条主干电极通道3321包括嵌入中部梳齿与右侧梳齿中间的间隔,沿着纵向设置的多个输液电极单元E2。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条分支电极通道3322包括多个横向设置的输液电极单元E2,每个分支电极通道3322与每条主干电极通道3321共用一个输液电极单元E2,即,每条分支电极通道3322同时是两条主干电极通道3321的分支,两条主干电极通道3321均可以输出液滴给十二条分支电极通道3322;第二电极333包括沿着纵向设置的十二个电极E3;十二条分支电极通道3322从两条主干电极通道3321出发,分别通向十二个电极E3。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干电极通道3321以及分支电极通道3322中的输液电极单元E2是边长A1为1.71mm的正方形;主干电极通道3321与“梳齿”的间距为0.075mm,不产生电接触;主干电极通道3321中的相邻两个输液电极单元E2的间隔是0.075mm,不产生电接触;分支电极通道3322中的相邻两个输液电极单元E2的间隔是0.075mm,不产生电接触;分支电极通道3322远离主干电极通道3321的一侧与电极E3的间隔0.075mm,与电极E3不产生电接触;第二电极333的电极E3是边长A2为2.515mm的正方形;第二电极333的相邻两个电极E3的间距为1.048mm,相邻两个电极E3不产生电接触;电极E3距离最近的分支电极通道3322的间隔为0.075mm,不产生电接触。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个主干电极通道3321包括纵向设置的二十九个输液电极单元E2,相邻两个主干电极通道3321之间间隔两个输液电极单元E2;每个分支电极通道3322包括六个横向设置的输液电极单元E2,相邻两个分支电极通道3322中间间隔一个输液电极单元E2。
在本实施例中,各个电极之间通过间隔设置,间隔内的材料是绝缘材料,达到不产生电接触的效果,也称为隔离设置(或绝缘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30中采用的电极(包括电极E01、电极E02、电极E03、电极E04、电极E05、电极E06、电极E07、电极E11、电极E12、电极E13、电极E14、电极E15、输液电极单元E2以及电极E3)主体均为矩形;在其它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30中的电极主体可以采用梯形、三角形、扇形、正方形、其它多边形以及不规则形状的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333上放置有用于检测的预存试剂;第一电极331存储的液体包括需要检测的溶液预存试剂预存试剂;输液电极通道332将需要检测的溶液输送到第二电极333;需要检测的溶液与第二电极333上的预存试剂预存试剂复融,进行反应;不同第二电极333上可以放置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预存试剂预存试剂。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上放置有用于检测的预存试剂,通过输液电极通道将需要检测的液体移动到第二电极与预存试剂复融,不需要人工操作便可完成检测,不仅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检测效率高,而且通过在不同的第二电极上放置不同的预存试剂,可以同时完成多种检测,进一步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31上存储的液体为生物提取液,比如DNA、RNA、蛋白质等;预存试剂为对生物提取液进行检测的试剂。
在本实施例中,预存试剂为通过冷冻干燥机冷冻干燥而成的冻干粉。。
在本实施例中,输液电极单元E2是边长为1.71mm的正方形,电极E3是边长为2.215mm的正方形;第一电极331的尺寸大于输液电极单元E2的尺寸,可以存储更多液滴;进液口131的孔径比出液口133的孔径大,便于快速加入大量液滴;假设第一电极331存储的液滴总体积为Vm,输液电极通道332中的输液电极单元E2输出给第二电极333的液滴体积为V0,则第一电极331存储的液滴能够供给的第二电极333的数量N=Vm/V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31存储的液滴能够供给的第二电极333的数量N大于第二电极333的数量(即十二个),只需在进液口131加入一次体积为Vm的水,输液电极通道332中的输液电极单元E2每次输送体积为V0的液滴给第二电极333,不需要多次加入水,便可以完成所有第二电极33上的生物反应试剂与水复融。
如图3,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引线包括顶层电极引线341与底层电极引线342,顶层电极引线341布置在基片300靠近盖片100一侧的表面,底层电极引线342布置在基片300远离盖片100一侧的表面;电极组件330中的电极通过电极引线与端口320电连接;端口320为设置在基片300后侧的金手指;加热丝350由设置在基片300上的铜线绕制形成,布置在与第二电极333对应的区域;加热丝350电连接到端口320,用于给基片300加热,进而给基片300上的液滴加热,加速预存试剂与液滴的复融;热敏电阻360设置在第二电极333所在的基片300区域,热敏电阻360通过引线与端口320电连接,用于检测第二电极333所处的基片300区域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端口320接收主控板输出的电压信号,将电压信号通过电极引线340发送给电极组件330中的电极,控制液滴的移动;端口接收主控板输出的电流,将电流发送给加热丝350;热敏电阻360通过端口320将第二电极333所处的基片300区域的温度发送给主控板。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液滴阻挡物370包括第一电极阻挡物371、第二电极阻挡物372以及整区阻挡物373;第一电极阻挡物371设置在第一电极331的外围(除了与主干电极通道3321对应部分的侧面),用于防止从进液口131进入到第一电极331的液滴移动到除了主干电极通道3321的第一电极331以外的区域;第二电极阻挡物372设置在第二电极333的外围(除了与分支电极通道3322对应部分的侧面),用于防止液滴移动到第二电极333以外的区域;整区阻挡物373设置在电极组件330整体外围,用于限制液滴移动到电极组件330以外的区域。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阻挡物371与整区阻挡物373共用部分阻挡物37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阻挡物371、第二电极阻挡物372以及第三电极阻挡物373由设置在基片上的丝印组成。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输液电极通道332将液滴从第一电极331输送给第二电极333的工作原理如下:端口320通过电极引线按照由近及远(主干电极通道3321靠近第一电极331的一端为近)的顺序依次给主干电极通道3321上的输液电极单元E2提供电压,驱动液滴沿着主干电极通道3321移动;当液滴移动到主干电极通道3321和分支电极通道3322的共有的输液电极单元E2时,端口320通过电极引线依次给共有的输液电极单元E2所处的分支电极通道3322上的各个输液电极单元E2提供电压,驱动液滴沿着该分支电极通道3322移动;当液滴移动到分支电极通道3322靠近第二电极333的一个输液电极单元E2时,端口320停止给该靠近第二电极333的输液电极单元E2供电,并给第二电极333提供电压,驱动液滴移动到第二电极333,与第二电极333上的预存试剂复融。
在本实施中,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进液步骤,将液体加载在第一电极331上;输液步骤,输液电极通道332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320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将第一电极331的液体输送给第二电极333;复融步骤,移动到第二电极333的液体与第二电极333上的预存试剂复融。
其中,进液步骤为通过进液口131将液体加载在第一电极331上,第一电极331上存储液体;输液步骤包括以下步骤,(1)输液电极通道332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320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从第一电极331分离出液滴;(2)输液电极通道332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320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将从第一电极331分离出液滴输送给第二电极333。
其中,输液步骤中的步骤(1)为主干电极通道3321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320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从第一电极331分离出液滴;输液步骤中的步骤(2)包括以下步骤,(21)主干电极通道3321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320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将从第一电极331分离出液滴输送给分支电极通道3322;(22)分支电极通道3322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320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将从主干电极通道3321接收的液滴输送给第二电极。
实施例二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不包括电极E12、电极E13、电极E14以及电极E15;“梳齿”部包括电极E11的左侧长方形凸出部形成的左侧“梳齿”、电极E11的后方中部长方形凸出部形成的中部“梳齿”以及电极E11的右侧长方形凸出部形成的右侧“梳齿”。
实施例三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不包括电极E06与电极E07;第一电极331包括条形电极阵列3311以及“梳子”形电极阵列3312。
实施例四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十二条分支电极通道3322中,六条分支电极通道3322是一条主干电极通道3321的分支,另外六条分支电极通道3322是另一条主干电极通道3322的分支。
实施例五
如图11,1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输液电极通道332包括三条主干电极通道3321;“梳子”形电极阵列3312的“梳齿”部33122包括四个“梳齿”,四个梳齿组成三个间隔,用于嵌入三条主干电极通道3321。
实施例六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十二条分支电极通道3322中,四条分支电极通道3322是第一条主干电极通道3321的分支,四条分支电极通道3322是第二条主干电极通道3321的分支,另外四条分支电极通道3322是第三条主干电极通道3322的分支。
实施例七
如图14,1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输液电极通道332仅包括一条主干电极通道3321;“梳子”形电极阵列3312的“梳齿”部33122包括两个“梳齿”,两个梳齿组成一个间隔,用于嵌入一条主干电极通道332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9)

1.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包括基片、端口、电极组件以及电极引线;所述端口、电极组件以及电极引线设置在所述基片上,所述端口通过所述电极引线发送电压信号给所述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输液电极通道以及第二电极;所述输液电极通道由电极组成,用于将液体从第一电极输送到第二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二电极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输液电极通道用于从所述第一电极存储的液体中分离出液滴,向多个第二电极中的部分或全部输送液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电极所述输液电极通道包括至少一条主干电极通道和至少与所述第二电极数量相等的多条分支电极通道,一条分支电极通道对应一个第二电极,一条分支电极通道至少为一条主干电极通道的分支,相邻两条分支电极通道隔离设置;所述主干电极通道用于从所述第一电极存储的液体中分离出液滴,并将液滴输送给分支电极通道;所述分支电极通道用于将液滴分别输送给对应的第二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干电极通道由多个输液电极单元组成,每条分支电极通道由多个输液电极单元组成,每条分支电极通道至少与一条主干电极通道共用一个输液电极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干电极通道由多个输液电极单元沿着纵向设置;所述多条分支电极通道由多个输液电极单元沿着横向平行设置,相邻两条分支通道至少间隔一个输液电极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尺寸大于所述输液电极单元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尺寸与所述输液电极单元的尺寸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沿着纵向隔离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二电极阵列;所述第二电极阵列包括梳背部以及梳齿数量至少比所述主干电极通道的数量多一个的梳齿部,相邻两个梳齿的中间隔离嵌入一条主干电极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还包括设置在靠近所述梳背部一侧的第一电极阵列;所述第一电极阵列呈“T”形或条形;所述第一电极阵列靠近所述梳背部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梳背部靠近所述第一电极阵列的一侧设置有嵌入所述凹槽的凸出部,或,所述梳背部靠近所述第一电极阵列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电极阵列靠近所述梳背部一侧的设置有嵌入所述凹槽的凸出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片涂层;所述基片涂层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涂覆在电极组件上的绝缘涂层和第二疏水涂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设在电极组件外围的液滴阻挡物,用于防止液滴移动到电极组件以外的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滴阻挡物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外围的第二电极阻挡物,用于防止从所述输液电极通道移动到所述第二电极的液滴移动到所述第二电极以外的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滴阻挡物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外围的第一电极阻挡物,用于防止第一电极上的液体移动到第一电极和输液电极通道以外的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滴阻挡物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极组件整体外围的整区阻挡物,用于限制液滴移动到所述电极组件以外的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滴阻挡物由布设在所述基片上的丝印制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放置有用于检测的预存试剂;所述第一电极存储的液体包括需要检测的溶液。
1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端口电连接的加热丝;所述加热丝设置在所述基片上,用于给液滴加热。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端口电连接的热敏电阻;所述热敏电阻设置在所述基片上,用于探测所述第二电极的温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基片远离所述盖片一侧的底垫;所述底垫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热敏电阻的热敏电阻容纳槽,所述热敏电阻装配在所述热敏电阻容纳槽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基片远离所述盖片一侧的底垫;所述底垫采用导热材料制作。
22.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21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的液滴移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进液步骤,将液体加载在第一电极上;输液步骤,输液电极通道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将第一电极的液体输送给第二电极。
23.一种采用权利要求2-8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的液滴移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进液步骤,将液体加载在第一电极上;输液步骤,输液电极通道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从第一电极分离出液滴;输液电极通道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将从第一电极分离出液滴输送给第二电极。
24.一种采用权利要求3-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的液滴移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进液步骤,将液体加载在第一电极上;输液步骤,主干电极通道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从第一电极分离出液滴;主干电极通道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将从第一电极分离出液滴输送给分支电极通道;分支电极通道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将从主干电极通道接收的液滴输送给第二电极。
25.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的液滴移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进液步骤,将液体加载在第一电极上;输液步骤,输液电极通道通过电极引线从端口接收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将第一电极的液体输送给第二电极;复融步骤,移动到第二电极的液体与第二电极上的预存试剂复融。
26.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21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滴移动装置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片以及间隔物;所述间隔物设置在所述盖片与所述基片之间,用于形成液滴移动空间;所述盖片上设置有用于加入液滴的进液口以及用于输出液滴的出液口。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片靠近所述基片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盖片涂层;所述盖片涂层为涂覆在所述盖片上的第一疏水涂层。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片上还设置有用于加入油性物质的进油口。
29.根据权利要求26-28任意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液口上的导流机构。
CN201910349053.7A 2019-04-26 2019-04-26 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方法及微流控芯片 Active CN1100262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9053.7A CN110026259B (zh) 2019-04-26 2019-04-26 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方法及微流控芯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9053.7A CN110026259B (zh) 2019-04-26 2019-04-26 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方法及微流控芯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6259A true CN110026259A (zh) 2019-07-19
CN110026259B CN110026259B (zh) 2023-09-12

Family

ID=67240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49053.7A Active CN110026259B (zh) 2019-04-26 2019-04-26 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方法及微流控芯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2625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6258A (zh) * 2019-04-26 2019-07-19 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数字微流控芯片的检测电路、装置及dna或rna检测装置
CN111266139A (zh) * 2020-03-02 2020-06-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微流控芯片的温度控制系统、检测系统及温度控制方法
WO2024074150A1 (zh) * 2022-10-08 2024-04-11 江苏液滴逻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流控芯片及注油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66191A1 (en) * 2002-02-04 2003-08-14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Laminar flow-based separations of colloidal and cellular particles
US20050103690A1 (en) * 2003-11-19 2005-05-19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Micro liquid control system
CN102671723A (zh) * 2011-02-17 2012-09-19 王崇智 介质上电润湿微电极阵列结构上的液滴处理方法
CN104248998A (zh) * 2013-06-27 2014-12-31 李木 一种模拟、数字混合式微流控芯片及其控制方法
CN104248997A (zh) * 2013-06-27 2014-12-31 李木 一种数字式微流控芯片及其控制方法
CN109557150A (zh) * 2019-01-14 2019-04-02 大连大学 数字微流控芯片及基于其的病原体免疫检测方法
CN211385053U (zh) * 2019-04-26 2020-09-01 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及微流控芯片
CN215743523U (zh) * 2021-08-10 2022-02-08 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通道微流控芯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66191A1 (en) * 2002-02-04 2003-08-14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Laminar flow-based separations of colloidal and cellular particles
US20050103690A1 (en) * 2003-11-19 2005-05-19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Micro liquid control system
CN102671723A (zh) * 2011-02-17 2012-09-19 王崇智 介质上电润湿微电极阵列结构上的液滴处理方法
CN104248998A (zh) * 2013-06-27 2014-12-31 李木 一种模拟、数字混合式微流控芯片及其控制方法
CN104248997A (zh) * 2013-06-27 2014-12-31 李木 一种数字式微流控芯片及其控制方法
CN109557150A (zh) * 2019-01-14 2019-04-02 大连大学 数字微流控芯片及基于其的病原体免疫检测方法
CN211385053U (zh) * 2019-04-26 2020-09-01 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及微流控芯片
CN215743523U (zh) * 2021-08-10 2022-02-08 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通道微流控芯片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ADASHI ISHIDA. ETL: "First-come-first-store microfluidic device of droplets using hydrophobic passive microvalve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vol. 254, pages 1005 - 1010 *
童艳丽;李偶连;刘翠;李想;杨秀娟;陈缵光;: "微流控芯片电解质介导连接在柱式电导检测", vol. 37, no. 07, pages 1088 - 1091 *
许晓威等: "介电湿润芯片上液滴从静止到运动的机理", 《中国机械工程》, vol. 29, no. 24, pages 2905 - 2911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6258A (zh) * 2019-04-26 2019-07-19 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数字微流控芯片的检测电路、装置及dna或rna检测装置
CN110026258B (zh) * 2019-04-26 2023-11-28 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数字微流控芯片的检测电路、装置及dna或rna检测装置
CN111266139A (zh) * 2020-03-02 2020-06-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微流控芯片的温度控制系统、检测系统及温度控制方法
WO2021175163A1 (zh) * 2020-03-02 2021-09-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微流控芯片的温度控制系统、检测系统及温度控制方法
CN111266139B (zh) * 2020-03-02 2022-06-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微流控芯片的温度控制系统、检测系统及温度控制方法
WO2024074150A1 (zh) * 2022-10-08 2024-04-11 江苏液滴逻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流控芯片及注油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6259B (zh) 2023-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6259A (zh) 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方法及微流控芯片
KR100314996B1 (ko) 액체분배시스템
US7943030B2 (en) Actuators for microfluidics without moving parts
US5869004A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 situ concentration and/or dilution of materials in microfluidic systems
US8529743B2 (en) Electrowetting-driven micropumping
US5989402A (en) Controller/detector interfaces for microfluidic systems
JP4753517B2 (ja) サンプル注入器を備えるマイクロ流体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JP2020532723A5 (zh)
JP2003527616A (ja) さらなる周辺チャンネルを有する微小流動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ステム
EP2659977B1 (en) Microfluidics system for sequencing
US20030215335A1 (en) Micro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for controlled movement of a fluid
US20090181864A1 (en) Active control for droplet-based microfluidics
WO2002068821A2 (en) Microfluidic control using dieletric pumping
WO200004376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liquid flow in microscale channels using pressure injection, wicking, and electrokinetic injection
CA2301309A1 (en) Microstructures for the manipulation of fluid samples
WO2002001163A2 (en) Feedback control for microfluidic cartridges
CN110026258A (zh) 基于数字微流控芯片的检测电路、装置及dna或rna检测装置
CN106061611A (zh) 用于装载液体样品的系统和方法
EP1403383A1 (en) Micropump, in particular for integrated device for biological analyses
CN211385053U (zh) 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液滴移动装置及微流控芯片
EP2049260B1 (en) Channelless fluidic sample transport medium
CN215743523U (zh) 一种多通道微流控芯片
CN109844528A (zh) 用于纳米孔测序的集成电路和流动池的多芯片包装
CN102703373A (zh) 一种计算机图像识别细胞分离方法及系统
TWI444324B (zh) 液體介電泳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