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4698A -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4698A
CN110024698A CN201910382968.8A CN201910382968A CN110024698A CN 110024698 A CN110024698 A CN 110024698A CN 201910382968 A CN201910382968 A CN 201910382968A CN 110024698 A CN110024698 A CN 1100246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iant panda
field
adaptation field
open country
before retur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8296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志和
齐敦武
周延山
侯蓉
杨洪
薛飞
冯菲菲
兰官伟
吴蔚
付明霞
宋心强
余吉
程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 filed Critical 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
Priority to CN20191038296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246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24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46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1/00Housing animals; Equipment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1/00Housing animals; Equipment therefor
    • A01K1/0005Stable partitions
    • A01K1/0017Gates, do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1/00Housing animals; Equipment therefor
    • A01K1/02Pigsties; Dog-kennels; Rabbit-hutches or the like
    • A01K1/035Devices for use in keeping domestic animals, e.g. fittings in housings or dog be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29/00Other apparatus for animal husbandry
    • A01K29/005Monitoring or measuring activity, e.g. detecting heat or ma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3/00Pasturing equipment, e.g. tethering devices; Grids for preventing cattle from straying; Electrified wire fencing
    • A01K3/005Electrified fencing for pastur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熊猫野化训练放归前的适应场。针对现有技术中没有规范化的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适应场具有海拔梯度,海拔梯度的范围为2100~3000m,适应场内部具备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所述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包括自然生长大熊猫食用竹、天然流动性水源、乔灌木,所述适应场的外围设置有围栏(5)。本发明适用于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

Description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熊猫野化训练放归前的适应场。
背景技术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人工圈养繁殖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圈养大熊猫的繁殖个体较少。到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圈养大熊猫的繁殖技术探索期,大熊猫种群数量略有增加。2000年后进入技术突破期,种群的快速增长期。截止目前,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已达548只,这一方面使得圈养基本达到了能自我维持的阶段,另一方面,在不影响圈养种群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为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化放归提供了种源保障。目前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为1864只,基于地理隔离、栖息地连接和干扰现状,大熊猫栖息地被隔离成33个斑块。对孤立的野生大熊猫小种群来说,圈养大熊猫的野化放归能改善野生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种群数量、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以及减少近亲繁殖,是促进局域小种群复壮的有效保护手段,从而维持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在野外长期续存。
当前,大熊猫野化放归的重点是野生大熊猫小种群复壮。实现大熊猫放归个体野外存活,即适应野外环境,且融入放归地野生大熊猫种群,提高遗传多样性。但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外生存能力低下,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天敌和其它大熊猫个体的识别能力弱。在放归前对野放个体进行系统的培训是有必要的,而培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建立不同的野化训练场,使其逐步适应野外环境,并逐步学会野外的生存技能。放归前适应场是在大熊猫栖息地修建的具有足够面积的围栏区域,该区域具备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和自然生态系统。就大熊猫野化放归前适应场的修建而言,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方法和定论。
建立满足大熊猫野外放归前适应场能为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科学研究提供规范化的硬件条件,为逐步实现大熊猫成功野化放归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因此建立规范化的大熊猫野化放归前适应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没有规范化的大熊猫野化放归前适应场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熊猫野化训练放归前的适应场。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所述适应场具有海拔梯度,海拔梯度的范围为2100~3000m,适应场内部具备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所述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包括自然生长大熊猫食用竹、天然流动性水源、乔灌木,所述适应场的外围设置有围栏。
海拔梯度对野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影响非常明显,原因如下:
(1)海拔对竹林基径、株高有显著影响,整齐度、均匀度、基径和株高分布的偏度值和峰度值均随海拔变化而变化。
(2)海拔对大熊猫食用竹营养含量随季节而变化,每个竹种在叶、枝、杆三个部位间的营养均有显著差异。
(3)海拔对竹林结构及营养的显著影响决定了大熊猫对食用竹的取食策略,大熊猫夏季在高海拔地区活动,其余季节在低海拔地区活动。
由于海拔梯度对大熊猫食用竹的影响,因此,必须改变圈养大熊猫的取食策略,使其也能够夏季在高海拔地区活动,其余季节在低海拔地区活动。采用该技术方案后,适应场内的环境与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环境相同,圈养大熊猫的取食策略也慢慢改变,使在适应场经过放归前的适应性训练后的野放个体能更好的适应栖息地的生活环境,提高放归的成功率。为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科学研究提供规范化的硬件条件,为逐步实现大熊猫成功野化放归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并且适应场外围设置有围栏,能够防止大熊猫逃出适应场。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设置有小圈和大圈,所述小圈和大圈相连且连接部位设置有门供人和大熊猫自由出入。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前期将圈养大熊猫转移到小圈中让其适应环境,同时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观察,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及时救助,待大熊猫适应了小圈的生存环境后,再将大熊猫转移大圈中,使得圈养大熊猫能够逐步适应野外环境,避免环境骤变对圈养大熊猫造成心理伤害。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的占地面积为850~1150亩,其中小圈占地面积为150~300亩,大圈占地面积为700~850亩。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小圈的面积足够大熊猫适应栖息地环境,也便于观察大熊猫的情况,大圈有足够的场地面积和竹子供熊猫食用。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内大熊猫食用竹占地面积不小于适应场面积的2/3。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适应场内的食用竹的面积能够满足大熊猫每天必需的进食量。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还包括大熊猫饲养兽舍,所述大熊猫饲养兽舍位于适应场外围,并与适应场连接,所述大熊猫饲养兽舍与适应场之间设置有门供大熊猫出入。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当大熊猫生病或者受伤后,可以将大熊猫转移到大熊猫饲养兽舍中进行医治,保障大熊猫的生命安全。
优选的,所述大熊猫饲养兽舍包括室内兽舍和室外活动场。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大熊猫在恢复期间,可以在室外活动场进行活动,加快恢复速度。
优选的,所述室内兽舍和室外活动场之间设置有重锤门。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在启闭门时,工作人员始终与大熊猫隔离开,可保护工作人员能免受大熊猫伤害。
优选的,所述的围栏为铁网和不锈钢板组合式围栏,围栏的高度为3~3.5m,所述不锈钢板设置在铁网上部,且不锈钢板底部到顶部的高度不小于1.5m。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由于钢板上无着力点,大熊猫无法翻越围栏,逃出适应场。
优选的,所述围栏面向适应场一侧设置有脉冲式电网,脉冲电压5000~7000V。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当大熊猫接触脉冲式电网时,受到脉冲电击,自动远离围栏,并且脉冲电击不会使大熊猫受伤。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中设置有监控设备,所述监控设备呈网状分布,所述监控设备包括固定监控设备和移动监控设备,所述固定监控设备设置于围栏上,所述固定监控设备为俯角监控设备,所述俯角监控设备的安装高度为3.3~3.5m。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便于工作人员对大熊猫进行实时监控,随时监控大熊猫的动态,保证大熊猫的安全,对大熊猫的行为进行分析,为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适应场内的环境与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环境相同,圈养大熊猫的取食策略也慢慢改变,使在适应场经过放归前的适应性训练后的野放个体能更好的适应栖息地的生活环境,提高放归的成功率。为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科学研究提供规范化的硬件条件,为逐步实现大熊猫成功野化放归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并且适应场外围设置有围栏,能够防止大熊猫逃出适应场。
2.前期将圈养大熊猫转移到小圈中让其适应环境,同时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观察,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及时救助,待大熊猫适应了小圈的生存环境后,再将大熊猫转移大圈中,使得圈养大熊猫能够逐步适应野外环境,避免环境骤变对圈养大熊猫造成心理伤害。
3.小圈的面积足够大熊猫适应栖息地环境,也便于观察大熊猫的情况,大圈有足够的场地面积和竹子供熊猫食用。
4.适应场内的食用竹的面积不小于适应场总面积的2/3,能够满足大熊猫每天必需的进食量。
5.设置大熊猫兽舍,当大熊猫生病或者受伤后,可以将大熊猫转移到大熊猫饲养兽舍中进行医治,保障大熊猫的生命安全。
6.设置室外活动场,大熊猫在恢复期间,可以在室外活动场进行活动,加快恢复速度。
7.室外活动场与室内兽舍之间设置重锤门,在启闭门时,工作人员始终与大熊猫隔离开,可保护工作人员能免受大熊猫伤害。
8.围栏采用钢板和铁网组合式围栏,由于钢板上无着力点,大熊猫无法翻越围栏,逃出适应场。
9.围栏上设置脉冲电网,当大熊猫接触脉冲式电网时,受到脉冲电击,自动远离围栏,并且脉冲电击不会使大熊猫受伤。
10.设置固定监控设备和移动监控设备,便于工作人员对大熊猫进行实时监控,随时监控大熊猫的动态,保证大熊猫的安全,对大熊猫的行为进行分析,为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大熊猫野化放归前适应场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其中,1-小圈,2-大圈,3-室内兽舍,4-室外活动场,5-围栏,6-门,7-重锤门。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下面结合图1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所述适应场具有海拔梯度,海拔梯度的范围为2100~3000m,适应场内部具备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所述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包括自然生长大熊猫食用竹、天然流动性水源两处、乔灌木,所述适应场的外围设置有围栏5。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设置有小圈1和大圈2,所述小圈1和大圈2相连且连接部位设置有门6供人和大熊猫自由出入。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的占地面积为1036.16亩,其中小圈1占地面积为204.19亩,大圈2占地面积为831.97亩。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内大熊猫食用竹为冷箭竹,占地面积大于适应场总面积的2/3,竹林盖度大于90%,竹林距离水源的平均距离为53m,且乔木层和灌木层丰富。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还包括大熊猫饲养兽舍,所述大熊猫饲养兽舍位于适应场的外围,并与适应场连接,所述大熊猫饲养兽舍与适应场之间设置有门供大熊猫出入。
优选的,所述大熊猫饲养兽舍包括两间室内兽舍3和一个室外活动场4,室外活动场4的面积为7.3亩。
优选的,所述室内兽舍3和室外活动场4之间设置有重锤门7。所述重锤门7为现有技术中的重锤门,在启闭门时,工作人员始终与大熊猫隔离开,可保护工作人员能免受大熊猫伤害。
优选的,所述的围栏5为铁网和不锈钢板组合式围栏,围栏的高度为3m,所述不锈钢板设置在铁网上部,且不锈钢板底部到顶部的高度为1.5m。
优选的,所述围栏5面向适应场一侧设置有脉冲式电网,脉冲电压7000V。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中设置有监控设备,所述监控设备包括固定监控器和移动监控器,所述固定监控器设置于围栏上,所述固定监控器为俯角监控器,所述俯角监控器的安装高度为3.5m。监控设备的安装原则上无盲区,设备线路为地下掩埋,信号为数字化信号,利用intel网监视平台。
实施例二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所述适应场具有海拔梯度,海拔梯度的范围为2600~3500m,适应场内部具备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所述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包括自然生长大熊猫食用竹、天然流动性水源两处、乔灌木,所述适应场的外围设置有围栏5。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设置有小圈1和大圈2,所述小圈1和大圈2相连且连接部位设置有门6供人和大熊猫自由出入。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的占地面积为919.99亩,其中小圈1占地面积为170.85亩,大圈2占地面积为749.14亩。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内大熊猫食用竹为冷箭竹,占地面积为适应场总面积的3/4,竹林盖度大于92%,竹林距离水源的平均距离为62m,且乔木层和灌木层丰富。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还包括大熊猫饲养兽舍,所述大熊猫饲养兽舍位于适应场的外围,并与适应场连接,所述大熊猫饲养兽舍与适应场之间设置有门供大熊猫出入。
优选的,所述大熊猫饲养兽舍包括四间室内兽舍3和两个室外活动场4,室外活动场4的面积分别为5.4亩和5.8亩。
优选的,所述室内兽舍3和室外活动场4之间设置有重锤门7。所述重锤门7为现有技术中的重锤门,在启闭门时,工作人员始终与大熊猫隔离开,可保护工作人员能免受大熊猫伤害。
优选的,所述的围栏5为铁网和不锈钢板组合式围栏,围栏的高度为3.5m,所述不锈钢板设置在铁网上部,且不锈钢板底部到顶部的高度为1.8m。
优选的,所述围栏5面向适应场一侧设置有脉冲式电网,脉冲电压6500V。
优选的,所述适应场中设置有监控设备,所述监控设备包括固定监控器和移动监控器,所述固定监控器设置于围栏上,所述固定监控器为俯角监控器,所述俯角监控器的安装高度为3.3m。监控设备的安装原则上无盲区,设备线路为地下掩埋,信号为数字化信号,利用intel网监视平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应场具有海拔梯度,海拔梯度的范围为2100~3000m,适应场内部具备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所述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包括自然生长大熊猫食用竹、天然流动性水源、乔灌木,所述适应场的外围设置有围栏(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应场设置有小圈(1)和大圈(2),所述小圈(1)和大圈(2)相连且连接部位设置有门(6)供人和大熊猫自由出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应场的占地面积为850~1150亩,其中小圈(1)占地面积为150~300亩,大圈(2)占地面积为700~850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应场内大熊猫食用竹占地面积不小于适应场总面积的2/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应场还包括大熊猫饲养兽舍,所述大熊猫饲养兽舍位于适应场的外围,并与适应场连接,所述大熊猫饲养兽舍与适应场之间设置有门供大熊猫出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熊猫饲养兽舍包括室内兽舍(3)和室外活动场(4)。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兽舍(3)和室外活动场(4)之间设置有重锤门(7)。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围栏(5)为铁网和不锈钢板组合式围栏,围栏的高度为3~3.5m,所述不锈钢板设置在铁网上部,且不锈钢板底部到顶部的高度不小于1.5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栏(5)面向适应场一侧设置有脉冲式电网,脉冲电压5000~7000V。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应场中设置有监控设备,所述监控设备包括固定监控设备和移动监控设备,所述固定监控设备设置于围栏上,所述固定监控设备为俯角监控设备,所述俯角监控设备的安装高度为3.3~3.5m。
CN201910382968.8A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 Pending CN1100246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82968.8A CN110024698A (zh)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82968.8A CN110024698A (zh)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4698A true CN110024698A (zh) 2019-07-19

Family

ID=67241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82968.8A Pending CN110024698A (zh)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24698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55568A (zh) * 2020-12-29 2021-04-16 杨保山 一种可组合式兽栏及使用方法
CN113551747A (zh) * 2021-07-13 2021-10-26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一种大熊猫在野外环境下称重的方法
CN113575440A (zh) * 2021-07-27 2021-11-02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一种用于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场的巢穴
CN115152648A (zh) * 2022-08-02 2022-10-1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33763B1 (ko) * 2007-03-24 2007-06-29 김두영 야생 동물퇴치용 전자 울타리 시스템
JP2011167105A (ja) * 2010-02-17 2011-09-01 Ip Service:Kk 野生シカ捕獲飼育方法とその設備
CN202565921U (zh) * 2012-04-01 2012-12-05 华东师范大学 一种人工养殖獐的笼舍结构
CN204217638U (zh) * 2014-11-18 2015-03-25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一种圈舍
CN106508698A (zh) * 2016-10-10 2017-03-22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场组合式围栏
CN107211909A (zh) * 2017-07-14 2017-09-29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场
CN206576015U (zh) * 2017-03-20 2017-10-24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一种大熊猫兽舍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33763B1 (ko) * 2007-03-24 2007-06-29 김두영 야생 동물퇴치용 전자 울타리 시스템
JP2011167105A (ja) * 2010-02-17 2011-09-01 Ip Service:Kk 野生シカ捕獲飼育方法とその設備
CN202565921U (zh) * 2012-04-01 2012-12-05 华东师范大学 一种人工养殖獐的笼舍结构
CN204217638U (zh) * 2014-11-18 2015-03-25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一种圈舍
CN106508698A (zh) * 2016-10-10 2017-03-22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场组合式围栏
CN206576015U (zh) * 2017-03-20 2017-10-24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一种大熊猫兽舍
CN107211909A (zh) * 2017-07-14 2017-09-29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55568A (zh) * 2020-12-29 2021-04-16 杨保山 一种可组合式兽栏及使用方法
CN113551747A (zh) * 2021-07-13 2021-10-26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一种大熊猫在野外环境下称重的方法
CN113575440A (zh) * 2021-07-27 2021-11-02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一种用于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场的巢穴
CN115152648A (zh) * 2022-08-02 2022-10-1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4698A (zh)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
CN102144612B (zh) 一种平胸龟的仿生态养殖方法
CN106719387B (zh) 一种大熊猫的野化训练方法
CN205124694U (zh) 林下养鸡的轮牧鸡舍
Avery et al. Diazacon inhibits reproduction in invasive monk parakeet populations
Villemey et al. Testing restocking methods for an endangered species: Effects of predator exclusion and vegetation cover on common hamster (Cricetus cricetus)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CN107148948B (zh) 一种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饲养方法
CN101766147B (zh) 蛤蚧、穿山甲仿生态、立体化、标准化养殖方法
CN204335582U (zh) 大鲵仿生态养殖设施
Rotics et al. Light masking in the field: an experiment with nocturnal and diurnal spiny mice under semi-natural field conditions
CN106508698A (zh)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场组合式围栏
Ning et al.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social vulnerabilit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ilemmas on the road to pastoral reform
CN107156057B (zh)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人工介入的驯化方法
Monecke All things considered? Alternative reasons for hamster extinction
CN204634695U (zh) 一种饲料草循环养鸡装置
CN109479828A (zh) 一种养殖成本低的胡蜂人工规模化放养技术
CN110024703A (zh) 一种大熊猫野化训练场钢板-铁网组合式围栏
Górecki et al. Exposure to humans and activity pattern of European souslik (Spermophilus citellus) in zoo conditions
Goodman et al. Targeted grazing of white locoweed: short-term effects of herbivory regime on vegetation and sheep
CN106259085B (zh) 一种中华鳖繁殖方法
CN204362748U (zh) 黑鸡专用牧养场
CN205106025U (zh) 可移动人工繁殖鳅鱼苗孵化装置
CN108142299B (zh) 一种无稳定供水环境下的野生动物免冲洗兽舍及设置方法
WO2014071868A1 (zh) 一种利用人工生态环境养殖食蟹猴的方法
Huang JianHui et al. Case study 3: Xilingol grassland, Inner Mongol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