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4435A -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记录程序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记录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4435A
CN110024435A CN201780074282.1A CN201780074282A CN110024435A CN 110024435 A CN110024435 A CN 110024435A CN 201780074282 A CN201780074282 A CN 201780074282A CN 110024435 A CN110024435 A CN 1100244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fram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incid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42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24435B (zh
Inventor
下地龙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lley Keit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lley Kei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lley Keit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lley Keith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24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44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244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44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 H04L1/0034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where the transmitter decides based on inferences, e.g. use of implicit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85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in response to a specific request, e.g. to a polling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在向无线通信装置复数次传送检查用帧(Frame)时,算出检查用帧传送后在预设的第一基准时间内从无线通信装置接收ACK帧的概率的传送成功概率。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算出在第二基准时间内的检查用帧的可尝试传送次数。逾时发生率算出部(116)从传送成功概率与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在第二基准时间内,即使以可尝试传送次数反复传送检查用帧,并未从无线通信装置接收ACK帧的概率的逾时发生率。选定部(117)依逾时发生率是否小于预设的发生率临限值,来选定用于与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的MCS。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记录程序
技术领域
一种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记录程序。
背景技术
现已提出有切换复数种编码方式、调变方式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无线通信装置会依相同数据再传次数及通信成功与否,藉由变更调变与编码方案(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抑制再传的连锁以谋求提高通信率者。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77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解决的问题]
但是,由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无线通信装置会在开始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正常通信后,变更MCS值而且探索适合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的MCS值,因此在其探索中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帧损失(Frame Loss)。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创者,目的为提供一种可降低帧损失的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记录程序。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算出向其他无线通信装置复数次传送第一帧时,在前述第一帧传送后预设的第一基准时间内,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回答确认帧的概率的传送成功概率;
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算出在第二基准时间内的前述第一帧的可尝试传送次数;
逾时发生率算出部,从前述传送成功概率与前述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在前述第二基准时间内即使以前述可尝试传送次数反复传送前述第一帧,并未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前述回答确认帧的概率的逾时发生率;及
选定部,是依前述逾时发生率是否小于预设的发生率临限值,选定用于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的调变与编码方式。
从其他观点观看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算出向其他无线通信装置复数次传送第一帧时,在前述第一帧传送后预设的第一基准时间内,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回答确认帧的概率的传送成功概率;
算出在第二基准时间内的前述第一帧的可尝试传送次数;
从前述传送成功概率与前述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在前述第二基准时间内即使以前述可尝试传送次数反复传送前述第一帧,并未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前述回答确认帧的概率的逾时发生率;及
依前述逾时发生率是否小于预设的发生率临限值,选定用于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的调变与编码方式。
从其他观点观看本发明的记录程序,使计算机记录有发挥以下功能的程序:
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算出向其他无线通信装置复数次传送第一帧时,在前述第一帧传送后预设的第一基准时间内,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回答确认帧的概率的传送成功概率;
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算出在第二基准时间内的前述第一帧的可尝试传送次数;
逾时发生率算出部,从前述传送成功概率与前述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在前述第二基准时间内即使以前述可尝试传送次数反复传送前述第一帧,并未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前述回答确认帧的概率的逾时发生率;及
选定部,会依前述逾时发生率是否小于预设的发生率临限值,选定用于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的调变与编码方式。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时,逾时发生率算出部会从第一帧的传送成功概率与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逾时发生率,选定部会依逾时发生率是否小于预设的发生率临限值,来选定用于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的调变与编码方式。藉此,例如无线通信装置首先由选定部选定逾时发生率低的调变与编码方式后,可开始与使用选定的调变与编码方式的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正常通信。因此,与无线通信装置开始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正常通信后,探索适合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的调变与编码方式的构成比较,可降低帧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通信系统构成图。
图2是显示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硬件构成方块示意图。
图3是显示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功能构成方块示意图。
图4是显示实施形态的DBPS信息记忆部的内容图。
图5是显示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执行的MCS设定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显示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执行的MCS设定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7是显示连接于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的PC屏幕上显示的显示画面的一例图。
图8是显示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执行的目的地确认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显示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执行的成功/失败次数统计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0A是显示比较例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帧损失发生率的变动概略图。
图10B是显示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帧损失发生率的变动概略图。
图11是显示实施例的DBPS信息记忆部的内容图。
图12是显示变形例的无线通信装置执行的MCS选定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列表】
1、2 无线通信装置
3 PC
4 屏幕
101 CPU
102 主记忆部
103 辅助记忆部
104 界面
105 无线模块
111 判定部
112 模块控制部
113 帧生成部
114 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
115 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
116 逾时发生率算出部
117 选定部
118 信息输出部
121 成功/失败次数记忆区域
122 目的地确认用判定结果记忆区域
123 判定结果履历记忆区域
131 设定信息记忆部
132 DBPS信息记忆部
133 结果记忆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一种实施形态的通信系统。
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是与特定的无线通信装置半永久性进行无线通信者。该无线通信装置具有选定适合与做为通信对象的特定无线通信装置的间通信的调变与编码方案(以下称「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的功能。而后,无线通信装置在其设置时选定适合与特定的无线通信装置的间通信的MCS,以后,即以选定的MCS与特定的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藉此,降低该无线通信装置与特定的无线通信装置的间通信时的帧损失。无线通信装置依据以复数种MCS对通信对象的特定无线通信装置复数次尝试传送检查用帧时的传送成功概率,与检查用帧的大小(size),算出检查用帧的逾时发生率。而后,无线通信装置依据算出的逾时发生率选定适合与特定的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的MCS。
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例如图1所示,包括:无线通信装置1、2、PC(Personal Computer)3、屏幕4。无线通信装置1经由信号线L1与PC3连接。无线通信装置2经由信号线L2与屏幕4连接。PC3是生成影像数据,并将所生成的影像数据通过信号线L1输出至无线通信装置1。无线通信装置1将从PC3输出的影像数据转换成无线信号后传送至无线通信装置2。无线通信装置2将从无线通信装置1所接收的无线信号转换成影像数据后输出至屏幕4。屏幕4依据从无线通信装置2输入的影像数据显示影像。另外,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系统不限于应用在图1所示的影像数据的传送。例如,亦适用于在工厂内的网络中,2个无线通信装置的位置关系无变化,不过,以有线网络连接其两者在场内布局的关系上有困难时等。此外,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系统是显示无线通信装置1与无线通信装置2的1对1的通信,不过在1对N的通信中亦可适用。
其次,说明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1的硬件构成。如图2所示,无线通信装置1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01、主记忆部102、辅助记忆部103、接口104、及无线模块105。主记忆部102由挥发性内存构成,作为CPU101的作业区域。辅助记忆部103由非挥发性内存构成,记忆控制程序及内容等。CPU101将辅助记忆部103记忆的控制程序读入主记忆部102而执行。接口104连接于PC3,执行与PC3间收发的数据的协议转换。
无线模块105在与无线通信装置2之间建立通信链接,进行无线通信。无线模块105具有生成无线信号的信号生成电路与天线。无线模块105例如以IEEE802.11a,b,g,n等适合无线LAN规格的通信方式通信。
其次,说明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1的功能构成。无线通信装置1是藉由CPU101将辅助记忆部103记忆的控制程序读入主记忆部102而执行,来发挥图3所示的各部的功能。换言之,是藉由CPU101执行控制程序,而发挥判定部111、模块控制部112、帧生成部113、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逾时发生率算出部116、选定部117、及信息输出部118的功能。此外,在主记忆部102中设有成功/失败次数记忆区域121、目的地确认用判定结果记忆区域122与判定结果履历记忆区域123。成功/失败次数记忆区域121记忆检查用帧的传送成功次数、传送失败次数。目的地确认用判定结果记忆区域122用在后述的目的地确认处理。判定结果履历记忆区域123记忆检查用帧的传送成功或传送失败的判定结果履历。此外,主记忆部102记忆用于统计后述的成功/失败次数统计处理的重复次数的统计处理计数器,与显示无线通信装置1、2间的通信状态的状态旗标。再者,主记忆部102记忆用于统计重复判定检查用帧传送成功或失败次数的判定计数器。
辅助记忆部103具有:设定信息记忆部131、DBPS信息记忆部132、结果记忆部133。设定信息记忆部131记忆无线通信装置1通信对象的无线通信装置2的MAC地址、及使用于通信的频道。此外,设定信息记忆部131记忆:用于判定对无线通信装置1传送的检查用帧、确认用帧成功与否而使用的第一基准时间、第二基准时间及第三基准时间;及后述的MCS设定处理时使用的对逾时发生率的发生率临限值。再者,设定信息记忆部131记忆:检查用帧的大小、后述的成功/失败次数统计处理的重复次数的统计处理重复次数;及在后述的目的地确认处理中规定重复传送确认用帧次数的目的地确认用传送次数。统计处理重复次数及目的地确认用传送次数皆预先设定,例如设定成1000次。此外,设定信息记忆部131记忆规定检查用帧的传送成功或失败判定的重复次数的判定重复次数。该判定重复次数是预先设定,例如设定成100次。
DBPS信息记忆部132例如图4所示,是将每1个符号的位数(Data Bit Per Symbol:DBPS)与识别各MCS的MCS值相对应而记忆。
结果记忆部133将复数个MCS对无线通信装置2复数次传送检查用帧时的传送成功概率及逾时发生率与MCS值相对应而记忆。此外,结果记忆部133将从检查用帧的大小、用于判定检查用帧传送失败的判定时间、对应于各MCS值的DBPS而规定的可尝试传送次数,与MCS值相对应而记忆。
帧生成部113生成:用于确认无线通信装置1通信对象的无线通信装置2是否为可通信状态而使用的确认用帧;及用于选定适合与无线通信装置2通信的MCS而使用的检查用帧。
模块控制部112执行无线模块105的启动及停止。此外,模块控制部112将藉由帧生成部113生成的确认用帧、检查用帧经由无线模块105向无线通信装置2传送。
判定部111判定设定信息记忆部131记忆的使用频道能否使用。具体而言,判定部111例如判定使用频道能否在日本国内使用。此时,例如辅助记忆部103预先记忆显示在日本国内可使用的频道的频道信息,判定部111参照该频道信息判定使用频道能否使用。此外,判定部111判定无线通信装置1通信对象的无线通信装置2是否为可通信状态。此处,判定部111向无线通信装置2复数次传送确认用帧(第二帧)时,判定在确认用帧传送后第三基准时间内有无从无线通信装置2接收ACK(ACKNOWLEDGE)帧(回答确认帧)。该第三基准时间是预先设定,例如设定成4msec。判定部111判断无线通信装置2不存在时,经由接口104向PC3输出警报信息。
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算出向无线通信装置2复数次传送检查用帧(第一帧)时,在检查用帧传送后第一基准时间内从无线通信装置2接收ACK帧的概率的传送成功概率。第一基准时间预先设定,例如设定成4msec。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藉由重复执行统计向无线通信装置2复数次传送检查用帧时的传送成功次数与传送失败次数的后述的成功/失败次数统计处理,而算出传送成功概率。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使对应于算出的各MCS值的传送成功概率记忆于结果记忆部133。
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算出在第二基准时间内检查用帧的可尝试传送次数。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依据对应于传送检查用帧使用的MCS的DBPS(Data Bit PerSymbol:传送率)与检查用帧中包含的数据大小,算出传送检查用帧时的频带占有时间。而后,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依据第二基准时间对算出的频带占有时间的比率算出可尝试传送次数。具体而言,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首先从设定信息记忆部131取得检查用帧的大小,并从DBPS信息记忆部132取得对应于算出可尝试传送次数的对象的MCS的DBPS。而后,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使用下列公式(1)的关系式,算出以算出可尝试传送次数的对象的MCS来传送检查用帧时的频带占有时间。
[数1]
其中,j表示MCS值,TX(j)表示以对应于MCS值「j」的MCS来传送检查用帧时的频带占有时间,L是检查用帧大小,DBPS(j)表示对应于MCS值「j」的DBPS。此外,TXpre表示检查用帧的前置频带占有时间,TXsym表示每1个符号的频带占有时间,TXACK表示从无线通信装置2传送的ACK帧的等待时间。另外,Roundup(*)表示数值*的小数点以下进位的函数。例如,检查用帧的大小L为1000字节(8000位),算出可尝试传送次数的对象的MCS的MCS值为「13」,检查用帧的前置频带占有时间TXpre及ACK帧等待时间TXACK分别为40μsec,每1个符号的频带占有时间TXsym为3.6μsec。此时,传送检查用帧时的频带占有时间TX(j)为152μsec。
而后,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从使用前述公式(1)算出的频带占有时间与第二基准时间算出可尝试传送次数。具体而言,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是使用下列公式(2)的关系式算出可尝试传送次数。
[数2]
其中,j表示MCS值,R(j)表示以对应于MCS值「j」的MCS来传送检查用帧时可尝试传送次数。此外,TX(j)表示由公式(1)所求出以对应于MCS值「j」的MCS来传送检查用帧时的频带占有时间,S表示第二基准时间。另外,Rounddown(*)表示数值*的小数点以下舍去的函数。例如,传送检查用帧时频带占有时间TX(j)为152μsec,第二基准时间为4msec。此时,检查用帧的可尝试传送次数为26次。此外,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使算出的对应于各MCS值的可尝试传送次数记忆于结果记忆部133。
逾时发生率算出部116从传送成功概率与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在第二基准时间内即使以可尝试传送次数重复传送检查用帧,仍无法从无线通信装置2接收ACK帧的概率的逾时发生率。逾时发生率算出部116使用下列公式(3)的关系式算出逾时发生率。
[数3]
B(j)=(1-P(j))R(j)···公式(3)
其中,j表示MCS值,B(j)表示以对应于MCS值「j」的MCS来传送检查用帧时的逾时发生率。此外,P(j)表示检查用帧的传送成功概率,R(j)表示由公式(2)所求出以对应于MCS值「j」的MCS来传送检查用帧时的可尝试传送次数。逾时发生率算出部116使算出的对应于各MCS值的逾时发生率记忆于结果记忆部133。
选定部117从设定信息记忆部131取得发生率临限值。而后,选定部117参照对应于结果记忆部133记忆的各MCS值的逾时发生率,从复数个MCS值中选定传送检查用帧时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发生率临限值是预先设定,例如设定成1×10-16。选定部117使选定的MCS值记忆于设定信息记忆部131。
信息输出部118将表示结果记忆部133记忆的对应于各MCS值的传送成功概率、可尝试传送次数及逾时发生率的信息,经由接口104输出至PC3。
其次,参照图5至图7详细说明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1执行的MCS设定处理。该MCS设定处理是无线通信装置1、2间开始正常无线通信之前,将用于无线通信装置1、2间通信的适切的MCS设定于无线通信装置1的处理。该MCS设定处理例如将无线通信装置1设置于用户规定的场所后,对无线通信装置1开启电源作为契机而开始。另外,无线通信装置1在开始该MCS设定处理时成为不执行CSMA/CA(避免碰撞的载波感测多重存取(Carrier Sense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的通信步骤,亦不执行帧运用的设定。首先,判定部111取得藉由用户设定而设定信息记忆部131记忆的各种信息(步骤S1)。该各种信息包含表示前述无线通信装置2的MAC地址、使用频道、第一基准时间、第二基准时间、第三基准时间、发生率临限值、检查用帧大小、统计处理重复次数的信息。
其次,判定部111判定使用频道是否可使用(步骤S2)。判定部111判定为使用频道无法使用时(步骤S2:否),经由接口104输出警报信息至PC3(步骤S3)。而后,结束MCS设定处理。
另外,判定部111判定为使用频道可使用时(步骤S2:是),模块控制部112启动无线模块105(步骤S4)。继续,判定部111将设定信息记忆部131记忆的帧的再传送次数设定为「0」次(步骤S5)。藉此,无线通信装置1即使帧传送失败仍不再传送帧。
然后,执行目的地确认处理,判定赋予了从设定信息记忆部131取得的MAC地址的无线通信装置2是否是可通信状态(步骤S6)。藉由执行该目的地确认处理,设定表示与无线通信装置2的通信状态的状态旗标内容。状态旗标在可与无线通信装置2通信时设定为「0」,无法与无线通信装置2通信时设定为「-1」。该目的地确认处理的详情于后述。
继续,判定部111判定为状态旗标设定为「-1」时(步骤S7:否),经由接口104输出警报信息至PC3(步骤S3)。而后,MCS设定处理结束。
另外,藉由判定部111判定为状态旗标是设定为「0」(步骤S7:是)。此时,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从设定信息记忆部131取得表示检查用帧的大小的大小信息(步骤S8)。然后,帧生成部113生成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所取得的大小信息表示的帧大小的检查用帧(步骤S9)。
其次,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将用于计算成功/失败次数统计处理的重复次数的统计处理计数器i设定为「0」(步骤S10)。其次,执行统计从无线通信装置1对无线通信装置2传送默认数量帧时的传送成功次数与传送失败次数的成功/失败次数统计处理(步骤S11)。该成功/失败次数统计处理的详情于后述。
继续,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将藉由成功/失败次数统计处理算出每个MCS值的传送成功次数与传送失败次数,分别加上记忆于成功/失败次数记忆区域121的每个MCS值的传送成功次数、传送失败次数(步骤S12)。成功/失败次数记忆区域121记忆的每个MCS值的传送成功次数与传送失败次数初始值设定为「0」。而后,每次执行成功/失败次数统计处理时更新每个MCS值的传送成功次数与传送失败次数。
然后,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将统计处理计数器i递增「1」(步骤S13)。其次,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判定统计处理计数器i的值是否未达从设定信息记忆部131取得的统计处理重复次数imax(步骤S14)。藉由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判定为统计处理计数器i的值未达统计处理重复次数imax时(步骤S14:是),再度执行步骤S11的处理。
另外,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判定为统计处理计数器i的值大于统计处理重复次数imax时(步骤S14:否),如图6所示,从记忆于成功/失败次数记忆区域121的每个MCS值的传送成功次数、传送失败次数算出每个MCS值的传送成功概率(步骤S15)。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使算出的每个MCS值的传送成功概率记忆于结果记忆部133。
继续,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算出在第二基准时间内检查用帧的可尝试传送次数(步骤S16)。此时,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如前述依据对应于传送检查用帧时使用的MCS的DBPS与检查用帧中包含的数据大小,使用公式(1)算出传送检查用帧时的频带占有时间。而后,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依据第二基准时间对算出的频带占有时间的比率,使用公式(2)算出可尝试传送次数。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使算出的每个MCS值的可尝试传送次数记忆于结果记忆部133。
然后,逾时发生率算出部116如前述从传送成功概率与可尝试传送次数,使用公式(3)算出即使在第二基准时间内只以可尝试传送次数重复传送检查用帧仍无法从无线通信装置2接收ACK帧的概率的逾时发生率(步骤S17)。此时,逾时发生率算出部116是就每个MCS值从传送成功概率与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传送逾时概率。逾时发生率算出部116使对应于算出的各MCS值的传送逾时概率记忆于结果记忆部133。
其次,信息输出部118将表示结果记忆部133记忆的对应于各MCS值的传送成功概率、可尝试传送次数及传送逾时概率的信息通过接口104输出至PC3(步骤S18)。此时,PC3从无线通信装置1输入表示对应于各MCS值的传送成功概率、可尝试传送次数及传送逾时概率的信息时,例如图7所示,将各信息显示于显示部。藉此,用户可经由连接于PC3的显示部掌握对应于各MCS值的传送成功概率、可尝试传送次数及传送逾时概率。
返回图6,继续,选定部117依据结果记忆部133记忆的对应于各MCS值的传送逾时概率,选定适合无线通信装置1与无线通信装置2间通信的1个MCS(步骤S19)。然后,选定部117使选定的MCS值记忆于设定信息记忆部131(步骤S20)。
其次,判定部111将设定信息记忆部131记忆的帧的再传送次数设定成预设的1以上次数(步骤S21)。藉此,无线通信装置1即使以默认次数传送帧失败仍然再度传送帧。然后,MCS设定处理结束。
该MCS设定处理结束后,无线通信装置1以藉由该MCS设定处理所设定的MCS开始与无线通信装置2之间实际通信。
其次,参照图8详细说明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1执行的目的地确认处理。首先,判定部111将设定信息记忆部131记忆的MCS值设定成「0」(步骤S601)。藉此,无线通信装置1以确认用帧最容易到达无线通信装置2的MCS执行与无线通信装置2的通信。
然后,帧生成部113生成用于确认无线通信装置1的通信对象是否为可通信状态的确认用帧(步骤S602)。该确认用帧例如由将赋予无线通信装置1的通信对象的无线通信装置2的MAC地址作为目的地的帧构成。
其次,模块控制部112将藉由帧生成部113所生成的确认用帧经由无线模块105传送至无线通信装置2(步骤603)。此时,无线通信装置2从无线通信装置1接收确认用帧时,将ACK帧传送至无线通信装置1。
继续,判定部111判定传送确认用帧成功或失败(步骤S604)。此时,判定部111于模块控制部112传送确认用帧后,在第三基准时间经过之前从无线通信装置2接收ACK帧时,判定为确认用帧传送成功。另外,判定部111在模块控制部112传送确认用帧后,在第三基准时间经过之前未接收ACK帧时,判定为确认用帧传送失败。第三基准时间是预先设定,例如设定成4msec。然后,判定部111使表示确认用帧传送成功与否的判定结果的判定结果信息记忆于目的地确认用判定结果记忆区域122(步骤S605)。
然后,判定部111判定确认用帧的传送次数是否到达从设定信息记忆部131取得的目的地确认用传送次数N(步骤S606)。藉由判定部111判定为确认用帧的传送次数尚未到达目的地确认用传送次数N时(步骤S606:否),再度执行步骤S603的处理。
另外,判定部111判定为确认用帧的传送次数已到达目的地确认用传送次数N时(步骤S606:是),参照目的地确认用判定结果记忆区域122判定确认用帧的传送是否成功1次以上(步骤S607)。判定部111判定为确认用帧的传送成功1次以上时(步骤S607:是),将表示无线通信装置2是否为可通信状态的状态旗标设定成「0」(步骤S608)。另外,判定部111判定为确认用帧的传送全部失败时(步骤S607:否),则将状态旗标设定成「-1」(步骤S609)。然后,执行后述图5的步骤S7的处理。
其次,参照图9详细说明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1执行的成功/失败次数统计处理。首先,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将用于统计重复判定检查用帧的传送成功或失败次数的判定计数器的值x设定为「1」(步骤S1101)。其次,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将判定检查用帧的传送成功或失败的对象的MCS值设定成「0」(步骤S1102)。具体而言,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将设定信息记忆部131记忆的MCS值设定成「0」。
继续,模块控制部112以对应于设定信息记忆部131记忆的MCS值的DBPS传送检查用帧至无线通信装置2(步骤S1103)。此时,无线通信装置2从无线通信装置1接收检查用帧时,对无线通信装置1传送ACK帧。
然后,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判定检查用帧的传送成功或失败(步骤S1104)。此时,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于模块控制部112传送检查用帧后,在预设的第一基准时间经过之前接收到ACK帧时,判定为检查用帧传送成功。另外,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于模块控制部112传送检查用帧后,于第一基准时间经过之前未接收ACK帧时,判定为检查用帧传送失败。第一基准时间例如设定成4msec。然后,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使表示检查用帧的传送成功与否的判定结果的判定结果信息记忆于判定结果履历记忆区域123(步骤S1105)。
其次,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将判定检查用帧的传送成功或失败的对象的MCS值递增「1」(步骤S1106)。继续,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判定判定对象的MCS值是否小于可能用于与无线通信装置2通信的MCS值中最大的MCS值(步骤S1107)。藉由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判定为判定对象的MCS值小于最大的MCS值时(步骤S1107:是),再度执行步骤S1103的处理。
另外,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判定为判定对象的MCS值比最大的MCS值大时(步骤S1107:否),将判定计数器的值x递增「1」(步骤S1108)。然后,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判定判定计数器的值x是否小于从设定信息记忆部131取得的判定重复次数xmax(步骤S1109)。藉由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判定为判定计数器的值x小于判定重复次数xmax时(步骤S1109:是),再度执行步骤S1102的处理。
另外,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114判定为判定计数器的值x比判定重复次数xmax大时(步骤S1109:否),参照记忆于判定结果履历记忆区域123的判定结果履历,统计每个MCS值检查用数据的传送成功次数与传送失败次数的结果(步骤1110)。然后,执行前述图5的步骤S12的处理。
其次,将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1以对应于MCS值「0」至「7」的MCS而与无线通信装置2进行通信时,传送成功概率与对应于此等的逾时发生率的一例显示于下述表1。
[表1]
此时,将逾时发生率临限值设定成1×10-16时,选定部117选定MCS值「3」至「6」中任何1个。
再者,无线通信装置有例如将MCS值设定成最大值,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之间开始正常通信(以下称「正常运用」。),依开始正常运用后的帧损失发生率而阶段性缩小设定MCS值者(以下,将此种无线通信装置称为「比较例的无线通信装置」。)。该比较例的无线通信装置时,如图10A所示,在时刻T10启动无线模块开始正常运用。因而如图10A的曲线C1所示,从时刻T0起无线通信装置探索适当的MCS中,帧损失发生率升高。
反之,采用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1时,逾时发生率算出部116是从检查用帧的传送成功概率与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逾时发生率,选定部117依逾时发生率是否小于预设的发生率临限值来选定用于与无线通信装置2通信的MCS。藉此,例如无线通信装置1首先在选定部117选定逾时发生率低的MCS值后,可以对应于所选定的MCS值的MCS开始与无线通信装置2正常通信。亦即,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1时,如图10B所示,在时刻T20启动无线模块105后,首先藉由执行MCS设定处理来设定适切的MCS。而后,无线通信装置1在时刻T21于MCS设定完成后开始正常运用。藉此,如图10B的曲线C2所示,在时刻T21以后,帧损失发生率是以比较低的位准(Level)在稳定状态下变动。因而,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1与如比较例的无线通信装置在开始正常运用后,探索适合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的MCS的构成比较,具有降低帧损失的优点。
此外,本实施形态的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依据对应于传送检查用帧时使用的MCS的DBPS与检查用帧中包含的数据大小,算出传送检查用帧时的频带占有时间。而后,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115依据第二基准时间对算出的频带占有时间的比率算出可尝试传送次数。藉此,由于逾时发生率算出部116可精确算出逾时发生率,因此选定部117可选定适合无线通信装置1、2间的通信状况的MCS。
再者,本实施形态的无线通信装置1包括判定部111,是依据传送确认用帧后在预设的第三基准时间内是否从无线通信装置2接收ACK帧,来判定无线通信装置2是否为可通信状态。藉此,例如可防止在无线通信装置2无法与无线通信装置1通信状态下无谓地执行MCS设定处理。
[变形例]
以上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不过本发明并非限定于前述实施形态的构成者。实施形态的说明是将第一基准时间、第二基准时间及第三基准时间皆设定为4msec。此等基准时间作为用于判断传送成功与否的时间实际上应为相似的数值,不过,此等3种基准时间当然不需要相同。
此外,例如选定部117首先就依据调变方式分类复数个MCS时的各调变方式,算出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的比率。而后,选定部117亦可构成从对应于算出的比率最大的调变方式的MCS中选定用于与无线通信装置2通信的MCS。以下详述本变形例。
本变形例是DBPS信息记忆部132只须如图11所示记忆显示对应于各MCS值的调变方式的信息即可。图11中并未图示对全部MCS值的调变方式,不过例如以下,MCS是「0」及「1」时为BPSK;MCS是「2」及「3」时为QPSK,MCS是「4」及「5」时为16QAM,MCS值是「6」及「7」时为64QAM等。而后,选定部117只须参照表示DBPS信息记忆部132的调变方式的信息,依据调变方式分类复数个MCS值即可。
其次,说明本变形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执行的MCS设定处理。另外,本变形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执行的MCS设定处理及目的地确认处理的内容,与实施形态的MCS设定处理及目的地确认处理的内容相同。此外,本变形例的MCS设定处理在实施形态的MCS设定处理中,仅与图6的步骤S19所示的MCS选定处理的内容不同。以下,参照图12详细说明该MCS选定处理的内容。首先,选定部117决定算出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值的比率的对象的调变方式(步骤S1901)。此时,例如选定部117是从调变方式BPSK、QPSK、16QAM、64QAM中决定对象的调变方式。
其次,选定部117指定分类于决定的调变方式的MCS值(步骤S1902)。选定部117例如在决定的调变方式是BPSK时,指定「0」「1」作为MCS值。
继续,选定部117就指定的MCS值算出逾时发生率小于预设的发生率临限值的比率(步骤S1903)。例如就各MCS临限值的逾时发生率,是显示实施形态的表1所示的值。而后,将发生率临限值设定成10x-16。此时,决定的调变方式是BPSK时,就MCS值「0」、「1」,由于逾时发生率皆比发生率临限值大,因此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值的比率为「0」。另外,决定的调变方式为16QAM时,就MCS值「4」、「5」,由于逾时发生率皆小于发生率临限值,因此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值的比率为「1」。
然后,选定部117判定是否还有其他尚未成为算出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值的比率的对象的调变方式(步骤S1904)。选定部117判定为还有其他尚未成为算出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值的比率的对象的调变方式时(步骤S1904:是),再度执行步骤S1901的处理。
另外,选定部117判定为就全部调变方式已算出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值的比率时(步骤S1904:否),指定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值的比率为最大的调变方式(步骤S1905)。例如前述,就各MCS临限值的逾时发生率显示实施形态的表1所示的值。而后,将发生率临限值设定成10x-16。此时,分类于调变方式BPSK的MCS值「0」「1」时,由于此等两者的逾时发生率皆比发生率临限值大,因此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值的比率是「0」。此外,分类于调变方式QPSK的MCS值「2」「3」时,MCS值「2」是逾时发生率比发生率临限值大,MCS值「3」是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因此,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值的比率为「0.5」。分类于调变方式16QAM的MCS值「4」「5」时,由于此等两者的逾时发生率皆小于发生率临限值,因此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值的比率为「1」。此外,分类于调变方式64QAM的MCS值「6」「7」时,MCS值「6」是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MCS值「7」是逾时发生率比发生率临限值大。因此,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值的比率为「0.5」。此时,选定部117指定调变方式16QAM作为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值的比率最大的调变方式。
其次,选定部117从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值的比率为最大的调变方式中选定MCS值(步骤S1906)。例如,选定部117指定调变方式16QAM作为逾时发生率小于发生率临限值的MCS值的比率为最大的调变方式时,是选定MCS值「4」或「5」。然后,执行实施形态说明的图6的步骤S20的处理。
采用本构成时,是选定部117依据对应于各MCS值的调变方式选定MCS值。藉此,选定与无线通信装置2通信适切的MCS,具有可确实降低无线通信装置1、2间通信时的帧损失的优点。
实施形态是说明无线通信装置1仅与1台无线通信装置2通信的例,不过不限于此,例如无线通信装置1亦可构成与特定的复数个无线通信装置通信。此时,无线通信装置1在其设置时,只须分别对特定的复数个无线通信装置执行MCS设定处理即可。
实施形态是说明选定部117藉由使选定的MCS值记忆于设定信息记忆部131,来设定无线通信装置1用于与无线通信装置2间的通信的MCS的例。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亦可构成选定部117将表示选定的MCS值的信息经由接口104输出至PC3。此时,PC3将从无线通信装置1输入的MCS值显示于显示部的构成,只须用户确认显示于显示部的MCS值,来设定无线通信装置1用于与无线通信装置2间的通讯的MCS即可。
实施形态中,亦可构成无线通信装置1于启动时,在1天24小时中预设的复数个时刻执行MCS设定处理,将各时刻的MCS值与该时刻对应而记忆于设定信息记忆部131。而后,无线通信装置1以后亦可每当预设的复数个时刻到来时,使用设定信息记忆部131记忆的依对应MCS值的MCS来与无线通信装置2通信。
采用本构成时,即使在无线通信装置1、2间的通信状况在1天中的复数个时间带变化的环境下使用时,仍可以适合无线通信装置1、2间的通信的MCS进行无线通信装置1、2间的通信。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1的各种功能无须专用系统,只要使用具备无线通信模块的计算机系统即可实现。例如,亦可构成在连接于网络的计算机中,将用于执行上述动作的程序储存分配于计算机系统可读取的永久性记录媒体(CD-ROM等),藉由将该程序安装于计算机系统,构成执行上述处理的无线通信装置1。
此外,对计算机提供程序的方法不拘。例如程序亦可上载于通信线路的服务器,并经由通信线路分发至计算机。而后,计算机启动该程序,并在OS控制下,与其他应用程序同样地执行。藉此,计算机发挥执行上述处理的无线通信装置1的功能。
以上,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及变形例(包含后记者。以下相同),不过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等者。本发明包含适当组合实施形态及变形例者、以及对其加以适当变更者。
本申请案是依据2016年11月3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233202号。本说明书以参照的方式纳入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233202号的全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图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适合作为商业设施或工厂中用于数字广告牌的无线终端装置。

Claims (6)

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算出向其他无线通信装置复数次传送第一帧时,在前述第一帧传送后预设的第一基准时间内,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回答确认帧的概率的传送成功概率;
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算出在第二基准时间内的前述第一帧的可尝试传送次数;
逾时发生率算出部,从前述传送成功概率与前述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在前述第二基准时间内即使以前述可尝试传送次数反复传送前述第一帧,并未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前述回答确认帧的概率的逾时发生率;及
选定部,前述逾时发生率是否小于预设的发生率临限值,选定用于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的调变与编码方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是依据对应于传送前述第一帧使用的调变与编码方式的传送率,与前述第一帧包含的数据大小,算出传送前述第一帧时的频带占有时间,并依据前述第二基准时间对前述频带占有时间的比率算出前述可尝试传送次数。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判定部,依据向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复数次传送第二帧时,在传送前述第二帧后预设的第三基准时间内是否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回答确认帧,来判定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是否为可通信状态。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逾时发生率算出部算出使用复数个调变与编码方式传送前述第一帧时的各个逾时发生率,
前述选定部由依据调变方式分类前述复数个调变与编码方式时的各调变方式,算出逾时发生率小于前述发生率临限值的调变与编码方式的比率,并从对应于算出的比率最大的调变方式的调变与编码方式中选定用于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的调变与编码方式。
5.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算出向其他无线通信装置复数次传送第一帧时,在前述第一帧传送后预设的第一基准时间内,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回答确认帧的概率的传送成功概率;
算出在第二基准时间内的前述第一帧的可尝试传送次数;
从前述传送成功概率与前述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在前述第二基准时间内即使以前述可尝试传送次数反复传送前述第一帧,并未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前述回答确认帧的概率的逾时发生率;及
依前述逾时发生率是否小于预设的发生率临限值,选定用于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的调变与编码方式。
6.一种记录程序,其特征在于,使计算机记录有发挥以下功能的程序:
传送成功概率算出部,算出向其他无线通信装置复数次传送第一帧时,在前述第一帧传送后预设的第一基准时间内,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回答确认帧的概率的传送成功概率;
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部,算出在第二基准时间内的前述第一帧的可尝试传送次数;
逾时发生率算出部,从前述传送成功概率与前述可尝试传送次数,算出在前述第二基准时间内即使以前述可尝试传送次数反复传送前述第一帧,并未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前述回答确认帧的概率的逾时发生率;及
选定部,依前述逾时发生率是否小于预设的发生率临限值,选定用于与前述其他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的调变与编码方式。
CN201780074282.1A 2016-11-30 2017-11-20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100244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3202A JP6142124B1 (ja) 2016-11-30 2016-11-30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233202 2016-11-30
PCT/JP2017/041723 WO2018101110A1 (ja) 2016-11-30 2017-11-20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4435A true CN110024435A (zh) 2019-07-16
CN110024435B CN110024435B (zh) 2023-06-09

Family

ID=59012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4282.1A Active CN110024435B (zh) 2016-11-30 2017-11-20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8633B2 (zh)
EP (1) EP3534641B1 (zh)
JP (1) JP6142124B1 (zh)
CN (1) CN110024435B (zh)
TW (1) TWI745496B (zh)
WO (1) WO20181011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2124B1 (ja) 2016-11-30 2017-06-07 サイレックス・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200358551A1 (en) * 2017-11-20 2020-11-12 Murata Machinery, Ltd. Control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1172388B2 (en) 2019-09-18 2021-11-0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Link quality awareness for uplink transmissions from nodes to gateways
US11778511B2 (en) * 2019-09-18 2023-10-0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ransmission parameter probing and searching for agile link quality adaptation
WO2021251370A1 (ja) * 2020-06-09 2021-12-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WO2022131317A1 (ja) * 2020-12-17 2022-06-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ステーション装置およびアクセスポイント装置
US20210168187A1 (en) * 2020-12-23 2021-06-03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audio traffic over a bluetooth link
JP7489718B2 (ja) 2021-08-31 2024-05-24 サイレックス・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56596A1 (en) * 2001-05-24 2003-08-21 Atushi Sumasu Base sta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packet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04166123A (ja) * 2002-11-15 2004-06-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基地局装置及びmcs選択方法
CN103297201A (zh) * 2013-07-08 2013-09-11 东南大学 一种小区干扰下的自适应调制编码选择方法
WO2016027063A1 (en) * 2014-08-19 2016-02-25 Cambium Networks Ltd Rate adaption algorithm for a wireless connection
GB201612342D0 (en) * 2016-07-15 2016-08-31 Toshiba Kk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imiltaneous transmit and receive network mo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05604B2 (ja) * 2003-07-18 2008-06-2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パケット通信方法
JP4994706B2 (ja) * 2006-05-12 2012-08-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データ伝送方法
US7826474B2 (en) * 2006-07-13 2010-11-02 Harris Corporation P-persistent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for non-packetized wireless digital voice networks
JP5063255B2 (ja) * 2007-08-22 2012-10-3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伝送速度選択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BRPI0722339B8 (pt) * 2007-12-21 2020-09-01 Telecom Italia Spa método para programar serviços de transmissão, programador, dispositivo de comunicação, e, meio de armazenamento legível por computador
JP5139222B2 (ja) 2008-09-30 2013-02-06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無線通信装置
JP2010098739A (ja) * 2008-10-17 2010-04-30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電波環境判定機能を有する無線送信局
WO2010045954A1 (en) * 2008-10-22 2010-04-29 Telecom Italia S.P.A. Method for setting the operation of a routing node of an asynchrono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network node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US8249117B2 (en) * 2009-12-21 2012-08-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adjustment of reordering release timer
EP2490501A1 (en) * 2011-02-18 2012-08-22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Interference and congestion mitigation in a CSMA/CA system
US8929319B2 (en) * 2011-12-23 2015-01-06 Blackberry Limited Updating scheduling request resources
US9544904B2 (en) * 2013-05-03 2017-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use of a wireless medium for high efficiency wifi
JP6136830B2 (ja) * 2013-10-04 2017-05-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干渉源の位置推定装置,位置推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6068669B (zh) * 2014-03-21 2019-10-25 索尼公司 通信设备和通过无线接入接口进行通信以执行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方法
KR102233371B1 (ko) * 2014-06-24 2021-03-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캐스트 네트워크에서의 릴레이 방법 및 장치
US10531433B2 (en) * 2014-10-29 2020-0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user uplink access
WO2016156766A1 (en) * 2015-03-31 2016-10-06 Toshiba Research Europe Limited Ap coordinated dynamic sensitivity control in 802.11 stations
US9820325B2 (en) * 2015-04-02 2017-11-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assisting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RAT) communications using another RAT
JP6142124B1 (ja) 2016-11-30 2017-06-07 サイレックス・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56596A1 (en) * 2001-05-24 2003-08-21 Atushi Sumasu Base sta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packet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04166123A (ja) * 2002-11-15 2004-06-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基地局装置及びmcs選択方法
CN103297201A (zh) * 2013-07-08 2013-09-11 东南大学 一种小区干扰下的自适应调制编码选择方法
WO2016027063A1 (en) * 2014-08-19 2016-02-25 Cambium Networks Ltd Rate adaption algorithm for a wireless connection
GB201612342D0 (en) * 2016-07-15 2016-08-31 Toshiba Kk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imiltaneous transmit and receive network mo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2555A (zh) 2018-06-16
JP6142124B1 (ja) 2017-06-07
EP3534641B1 (en) 2021-10-06
EP3534641A1 (en) 2019-09-04
US10868633B2 (en) 2020-12-15
EP3534641A4 (en) 2020-07-01
TWI745496B (zh) 2021-11-11
JP2018093296A (ja) 2018-06-14
US20190386768A1 (en) 2019-12-19
WO2018101110A1 (ja) 2018-06-07
CN110024435B (zh) 2023-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4435A (zh)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记录程序
US11968676B2 (en)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CN104412665B (zh) 用于动态可配置空中接口的系统和方法
CN105933854A (zh) 实现机器对机器业务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11277361B (zh) 传输块大小确定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07707338A (zh) 码块组分组确定/指示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及存储介质
CN109088702A (zh)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
CN1973282A (zh) 用于管理针对集群配置的改变的系统和方法
CN113497680B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反馈方法、终端及网络节点
CN101422068B (zh) 用于预测下行链路突发中的连接标识符的方法及装置
CN111817824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控制节点
CN110971533B (zh) 用于数据通信的方法、服务器装置、客户端装置和介质
CN108293244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冲突避免
CN101160999A (zh) 使放置在一起的多个无线设备间的干扰最小化的方法和装置
KR100631736B1 (ko) Ack 프레임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WO2020199933A1 (zh) 旁链路同步信号块传输位置确定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0247742B (zh) 一种通信方法、接入热点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3692767A (zh) 无线通信设备和方法
CN115514799A (zh) Tcp连接方法、系统、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643591A (zh) 资源占用位置确定方法、终端设备及基站
JP7427836B1 (ja) 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制御システム
CN114827020B (zh) 一种数据包传输路径定制方法、系统和可读存储介质
EP4055891B1 (en) Wireless network access point and method for operation thereof
WO2024055739A1 (zh) 用于确定上行信道的方法及终端、网络设备
US20240107368A1 (e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low lat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