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3133B - 包括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和用于制造次级侧装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包括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和用于制造次级侧装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3133B
CN110023133B CN201780071697.3A CN201780071697A CN110023133B CN 110023133 B CN110023133 B CN 110023133B CN 201780071697 A CN201780071697 A CN 201780071697A CN 110023133 B CN110023133 B CN 1100231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structure
magnetic
magnetically permeable
permeable elemen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16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23133A (zh
Inventor
R·林特
F·加西亚
R·查因斯基
D·安德斯
A·克林斯波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pite Technology Co.,Ltd.
Yifudi Induction Charging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ombardier Primove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mbardier Primove GmbH filed Critical Bombardier Primove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0023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3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23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31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5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without mechanical contact between the collector and the power supply l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01F27/36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mad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2J5/005
    • H02J7/025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30AC to D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40DC to AC converters
    • B60L2210/44Current source i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10Vehicle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36Temperature of vehicle components or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90Vehicles comprising electric prime movers
    • B60Y2200/91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包括至少一个次级绕组结构(W)的次级侧装置(3)和用于制造这种次级侧装置(3)的方法,其中,次级侧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相线和每个相线一个次级绕组结构(W),其中,次级侧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导磁元件(5、5a、5b、5c、5d、5e),其中,次级侧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5e、5f)和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5b、5c),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宽度大于所述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5b、5c)的宽度,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5b、5e)的长度(L_5b、L_5e)小于所述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5a、5f)的长度(L_5a、L_5f)。

Description

包括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和用于制造次级侧装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和一种用于制造次级侧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车辆、特别是有轨车辆和/或公路汽车可以通过借助于感应式功率传输传递的电能操作。这种车辆可以包括可以是牵引系统或车辆的牵引系统的一部分的电路装置,所述电路装置包括适于接收交变电磁场并通过电磁感应产生交流电流的接收装置。此外,这种车辆可包括适于将交流电(AC)转换为直流电(DC)的整流器。DC可用于为牵引电池充电或操作电机。在后一种情况下,DC可以通过逆变器转换成AC。
使用两组绕组结构执行感应式功率传输。第一组安装在地面上(初级绕组结构),并可由路边电源转换器(WPC:wayside power converter)供电。第二组绕组(次级绕组结构)安装在车辆上。例如,在电车情况下,在其一些挂车下方,第二组绕组可以附接在车辆下方。对于汽车,它可以连接到车辆底盘上。次级绕组结构或通常是次级侧装置通常被称为拾取装置或接收器或者是其一部分。初级绕组结构和次级绕组结构形成高频变压器以将电能传递到车辆。这可以在静止状态(当车辆没有移动时)和动态状态(当车辆移动时)进行。
特别是在公路汽车的情况下,固定的初级单元包括多个元件,这些元件通常在空间上分开布置。
GB 15 11 259.2(尚未公开)公开了一种包括至少一个次级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其中,次级侧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相线和每个相线一个次级绕组结构,其中,次级侧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磁元件或包括多个导磁元件的布置结构,其中,至少一个导磁元件的至少一个区段延伸到次级绕组结构或次级绕组结构的至少一个子绕组结构中。然而,所公开的装置具有在多个铁氧体条的横向外排中提供高磁通密度的缺点。因此,工作期间横向外铁氧体条的温度比内铁氧体条的温度增加的量大,这导致铁素体结构中的热失衡和额外损耗。
GB 16 07 032.8(尚未公开)公开了一种感应式功率传输单元,其中感应式功率传输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绕组结构和至少一个磁通引导装置,其中感应式功率传输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元件,其中至少一个磁通引导装置的至少一部分是天线元件的一部分。
存在提供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的技术问题和一种用于制造次级侧装置的方法的技术问题,其中导磁元件之间的热应力分布的不平衡和所导致的损失被最小化。
发明内容
所述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具有本发明的特征的主题提供。进一步有利的实施例通过具有本发明的特征的主题提供。
提出了包括至少一个次级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其中,次级侧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相线和每个相线一个绕组结构。
次级侧装置的绕组结构可以是例如包括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子绕组结构。至少一个子绕组可以提供环或线圈。子绕组可以通过绕组结构的至少一个区段提供。而且,子绕组可以提供或形成例如具有预定匝数的线圈或环,其中环或线圈通过绕组结构的一个或两个以上区段区段提供。
子绕组结构,特别是环或线圈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矩形。当然,其它几何形状也是可能的。
绕组结构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导体提供。相线可以通过绕组结构提供,反之亦然。
次级绕组结构沿次级侧装置的纵向轴线延伸。优选地,次级绕组结构包括两个或更多个沿着次级侧装置的纵向轴线延伸的子绕组结构,所述纵向轴线可以平行于一个绕组结构的纵向轴线。在这种情况下,绕组结构的相继的子绕组结构可以沿着所述纵向轴线彼此相邻地布置。彼此相邻可以意味着子绕组的中心轴线,特别是对称轴线例如沿纵向轴线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此外,邻近或相邻的子绕组可以是反向的。
特别地,绕组结构可以通过扁平的子绕组结构、特别是扁平的环或线圈提供。这意味着次级绕组结构基本上布置在由次级侧纵向轴线和横向轴线形成的二维平面内。如果绕组结构用交流电激励,则每个子绕组结构可以提供相应相线的一个极。
次级侧装置的纵向轴线表示至少一个次级绕组结构的至少一个子绕组结构延伸所沿的轴线。这意味着,次级绕组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沿所述纵向轴线延伸的区段。次级侧纵向轴线可以例如是平行于车辆的侧倾轴线。如果车辆直线前进,则次级侧装置的纵向轴线可以平行于车辆的行进方向定向。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可以使用以下参考坐标系。第一轴线(也可以称为纵向轴线或x轴线)可以平行于绕组结构的纵向轴线,例如上述延伸部方向延伸。第二轴线(也可以称为横向轴线或y轴线)可以平行于绕组结构的横向轴线定向。此外,横向轴线可以垂直于纵向轴线定向。第三轴(也可以称为垂直轴线或z轴线)可以垂直于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定向。第三轴线可以平行于所需的功率传输方向、即从初级单元到次级单元的传输方向定向。如果从初级单元指向次级单元,则垂直轴线可以从底部到顶部定向。
绕组结构,特别是至少一个或每个子绕组结构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沿纵向轴线延伸的绕组区段和至少一个沿横向轴线延伸的绕组区段。横向轴线和纵向轴线可以形成上述平面,绕组结构基本上布置在该平面中。纵向轴线和横向轴线都可以垂直于垂直轴线定向,其中垂直轴线可以平行于子绕组结构的对称轴线定向并且从初级侧装置朝向次级侧装置定向。特别地,垂直轴线可以与功率传输的主方向平行。所述参考坐标系的原点可以是绕组结构或一个子绕组结构的几何中心点。
长度可以沿第一轴线测量,宽度可以沿第二轴线测量,高度可以沿第三轴线测量。涉及诸如“之上”、“之下”、“上”、“下”等方向的方向性术语涉及垂直轴线或z轴线。术语“上”和“下”是指次级侧装置的背离初级侧装置的那一侧。涉及诸如“外”、“内”、“旁边”等方向的方向性术语涉及横向轴线或y轴线。涉及诸如“前”、“后”等方向的方向性术语涉及纵向轴线或x轴线。
次级侧装置的绕组结构可以具有偶数或非偶数数量的子绕组,这些子绕组沿着次级侧纵向轴线彼此相邻地布置。
在初级侧装置和次级侧装置的对正状态下,初级侧装置的纵向轴线和次级侧装置的纵向轴线可以是平行的。
此外,次级侧装置的至少一个绕组结构可包括至少一个绕组区段,该绕组区段沿着垂直于次级侧纵向轴线定向的次级侧横向轴线延伸。在对正状态下,初级侧横向轴线和次级侧横向轴线也可以平行定向。次级侧横向轴线可以平行于车辆的俯仰轴线定向。
优选地,次级绕组结构恰好包括两个相邻或相继的子绕组。此外,子绕组可以具有矩形形状。
次级侧装置可以是也可以称为拾取装置的次级单元或接收单元的一部分。次级单元还可以包括整流器、至少一个补偿电容、用于监控次级单元的温度的装置、至少一个例如微控制器的控制单元和/或至少一个通信装置。所述至少一个通信装置可用于例如经由WLAN或BluetoothTM或任何其它无线通信与相应的初级单元交换或传输数据。
该系统可以例如设计成使得3.6kW的电功率可以传输给车辆。特别地,车辆可以是汽车。然而,该系统可能被设计成传输其它功率水平,例如功率为11kW或200kW。
次级侧装置的绕组结构可以提供主电磁场或由感应电流产生的电磁场的至少一个、两个或甚至更多个极。如果所述初级绕组结构通电,则主电磁场可以表示由初级绕组结构产生的电磁场。优选地,次级侧装置包括恰好一个(次级)绕组结构。
此外,次级侧装置、特别是绕组结构可以在每个横向侧包括绕组头。绕组头优选地平行于纵向方向布置并且连接绕组结构的两个横向延伸的电线。该装置可以包括每个子绕组结构至少一个绕组头。特别地,该装置可包括每个子绕组结构两个绕组头,其中,子绕组结构的第一绕组头布置在子绕组结构的第一横向侧,而另一个绕组头布置在子绕组结构的相反横向侧。绕组头可以布置在子绕组结构或绕组结构的横向侧或边缘或者沿着横向方向布置在子绕组结构或绕组结构旁。
此外,次级侧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导磁元件。一个导磁元件可包括至少两个导磁子元件。特别地,一个导磁元件可以由多个导磁子元件提供,其中,一个子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邻接至少一个其它子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导磁(子)元件也可以称为通量引导元件。通量引导元件用于引导由初级侧装置产生的电磁场的磁通量。导磁(子)元件可以例如是铁氧体元件或可以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铁氧体元件。因此,这里使用的导磁元件可以表示导磁子元件的结构,优选地用于将磁通量从次级侧装置的第一磁极引导到第二磁极。
至少一个导磁元件或这种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特别是一个子元件可以布置在次级绕组结构上方,特别是在次级绕组结构的在充电操作期间远离或背向初级绕组结构的一侧。替代地或附加性地,至少一个导磁元件或其至少一部分,特别是子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地或完全地布置在布置有一个绕组结构的平面内。特别地,至少一个导磁(子)元件可以布置在或可以延伸到或穿过由次级绕组结构的一个子绕组结构包围的空间或区域。
至少一个导磁元件可以沿纵向轴线延伸。特别地,至少一个导磁元件和/或子元件可以是带状或条形元件。换句话说,至少一个导磁元件和/或这种导磁元件的至少一个子元件可以是条元件,例如铁氧体条。这有利地允许减小在不希望的方向上远离次级侧装置扩展的磁通量。
此外,次级侧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此外,次级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
横向外导磁元件可以表示在所提出的装置的所有导磁元件的组的横向侧或边缘处提供导磁元件的导磁元件。
内导磁元件可以表示不在所提出的装置的所有导磁元件的组的横向侧或边缘处提供导磁元件的导磁元件。
换句话说,如果从所述参考坐标系的原点观察,则内导磁元件可在沿横向轴线的方向上布置在横向外导磁元件之前。此外,内导磁元件的横向坐标的大小,特别是内导磁元件的几何中心或纵向轴线的横向坐标,小于横向外导磁元件的横向坐标的大小,特别是小于横向外导磁元件的几何中心或纵向轴线的横向坐标。
特别地,次级侧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横向外导磁元件。第一横向外导磁元件和第二横向外导磁元件在所提出的装置的所有导磁元件的组的相反横向侧或边缘处提供导磁元件。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沿横向轴线布置在第一和第二横向外导磁元件之间。特别地,次级侧装置包括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内导磁元件。
优选地,在沿着横向轴线彼此相邻布置的导磁元件之间提供非零间隙,特别是气隙或填充有非导磁材料的间隙。非导磁材料优选是对磁场几乎没有影响的磁中性材料。非导磁材料的示例材料是聚氨酯、聚酯和环氧树脂以及结构增强材料,例如织造或非织造玻璃纤维或布。每种所述材料可用于不同目的。聚氨酯可以用作粘合件或粘附件,以使磁性材料元件彼此紧密地对齐,以最小化磁阻,同时保持磁性元件易于安装分离。环氧树脂涂层可用于降低磁性材料对脆性断裂的敏感性。整个结构布置在浇注聚氨酯树脂中。非导磁材料对于比诸如条的长方体更复杂的导磁元件的结构特别重要。
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的宽度大于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的宽度。特别地,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的宽度大于所有内导磁元件的宽度的组中的最大宽度。
如果所述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的宽度变化,则所述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的最大宽度可以大于所述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的最大宽度。
所有导磁元件的长度可以相等。
提供更大宽度的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有利地降低外导磁元件中的磁通密度,特别是降低由至少一个绕组头提供或产生的磁通部分的磁通密度。因此,磁通密度分布的不平衡以及因此导磁元件之间的热应力分布的不平衡和所导致的损失被最小化。
替代性地或附加性地,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的长度小于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并非所有的导磁元件都具有相同的长度。特别地,所有内导磁元件的长度的组中的最小长度小于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的长度。
提供更大宽度的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有利地允许降低外导磁元件中的磁通密度,特别是降低由至少一个绕组头提供或产生的磁通部分的磁通密度。因此,磁通密度分布的不平衡以及因此导磁元件之间的热应力分布的不平衡和所导致的损失被最小化。此外,与具有相同长度的导磁元件的配置相比,提供了附加的安装空间,例如用于如螺钉的紧固装置的安装空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磁元件由条元件提供。或者,导磁元件包括多个子元件,其中至少一个子元件由条元件提供。条元件沿其长度可以具有恒定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条元件可以具有长方体形状。或者,条元件沿其长度可具有变化的高度。特别地,条元件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具有恒定高度的区段和至少一个具有增加高度的区段。可以沿次级绕组结构的垂直轴线测量高度。
导磁元件的不同子元件可以由相同的材料、例如具有相同导磁率的材料制成。
所有导磁元件的配置可包括多排子元件,其中,每排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子元件。每排优选地沿纵向轴线延伸。
与单排铁氧体的配置方式相比,这有利地促进了导磁元件的配置的制造,同时保持了铁氧体的所需磁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磁元件包括每排至少两个导磁子元件的至少一排导磁子元件。在这种情况下,导磁元件可包括多个子元件。这些子元件可以布置成使得子元件沿纵向轴线延伸。多个子元件可沿直线或平行于直线布置,其中,所述直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定向。这种布置也可以称为子元件排,即条元件。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条元件的布置可以沿纵向轴线延伸。
此外,这些多个子元件可以在子元件的前端区段或后端区段处邻接或重叠。特别地,第一子元件的端部区段,特别是前端区段或后端区段可以与另一个子元件的端部区段重叠。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子元件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可以邻接另一子元件的下表面或上表面。或者,第一子元件的端面侧,例如正面侧或背面侧可以邻接另一个子元件的端面侧。
这有利地实现导磁元件装置的简单制造。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排的至少两个子元件至少部分地彼此重叠。特别地,该排中的至少两个相继的子元件至少部分地彼此重叠。如前所述,至少两个子元件可以在导磁元件的前端或后端区段处彼此重叠。
这可意味着至少两个导磁子元件沿着上述垂直轴线布置在不同的垂直位置。重叠的子元件或重叠的部分可以彼此机械接触或邻接。
这有利地便于适于次级绕组结构的设计的导磁元件的配置的制造。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排的至少两个子元件、特别是两个相继的子元件彼此横向偏移地设置。这可以意味着,沿着初级绕组结构的横向轴线在这两个子元件的纵向轴线或几何中心之间设置了非零距离。横向偏移可沿横向轴线或逆横向轴线设置。此外,在该排的每隔一个的导磁子元件之间不存在横向偏移。
该配置可以具有多排,其中,两个相继子元件之间的横向偏移仅在所选择的排中提供,而不是在所有排中提供,特别是仅在提供内导磁元件的排中提供。这意味着该配置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这样的排,特别是提供横向外导磁元件的排,其中,多个子元件布置成没有横向偏移;和一个或两个以上这样的排,其中,至少两个相继的子元件布置成具有所述横向偏移。
当然,除了横向偏移之外,还可以在一排的两个相继元件之间提供垂直偏移。通过提供横向偏移,可以沿横向方向改变,例如增加两个相邻排之间的间隙。这有利地允许在两个相邻排之间布置其它部件,例如包围铸造树脂的固定装置或优选由塑料材料制成的固定件。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磁元件包括至少一个下部分和至少一个上部分。换句话说,下部分的垂直位置、即沿垂直轴线的位置,特别是所述下部分的中心线、纵向轴线或几何中心的垂直位置可小于上部分的垂直位置、即沿垂直轴线的位置,特别是所述上部分的中心线、纵向轴线或几何中心的垂直位置。换句话说,下部分和上部分沿垂直轴线布置在不同的高度水平。
此外,凹部可以由至少一个下部分和至少一个上部分提供或包围。优选地,凹部由两个下部分和一个上部分提供或包围。
特别地,一排多个子元件可包括至少一个下导磁子元件和至少一个上导磁子元件。沿着一排多个子元件的两个相继的元件的组中的一个子元件可以由上子元件提供,其中,所述组的另一个子元件可以由下子元件提供。
在这种情况下,下部分可以由下导磁子元件提供,上部分可以由上导磁子元件提供。优选地,导磁元件包括三个子元件,其中,两个子元件是下子元件,一个元件是上子元件。沿着该排,特别是沿着纵向轴线,第一下子元件后可以跟随着上子元件,上子元件后跟随着第二下子元件。
下和上子元件可以彼此重叠。此外,下和上子元件可以彼此横向偏移地设置。
这有利地允许使导磁元件的几何形状适配次级绕组结构的设计。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磁元件提供凹部以接收次级绕组结构的至少一个区段。特别地,凹部可以布置和/或设计成接收次级绕组结构的沿着横向轴线延伸或平行于横向轴线延伸的区段。更特别地,凹部可以被设计和/或布置成使得次级绕组结构的在沿纵向轴线从一个子绕组结构到相继的子绕组结构的过渡处的区段可以布置在凹部内。在次级侧装置中,次级绕组结构的至少一个区段可布置在凹部内。
如前所述,导磁元件的导磁子元件可布置成一排。此外,至少两个相继的导磁元件可以彼此垂直偏移地设置。这可意味着,沿着或逆垂直轴线在两个相继的导磁子元件的纵向轴线或几何中心之间提供有非零距离。此外,在一排中的每隔一个的导磁子元件之间不存在垂直偏移。通过提供垂直偏移,可以提供上述凹部。例如如果由没有垂直偏移的子元件提供的两个子元件之间存在非零距离,则可以提供凹部。
换句话说,一排的导磁子元件可以布置成使得提供凹部。例如如果一个导磁元件,特别是条形元件的端部区段相应地与另外的导磁元件的端部区段重叠,则可以提供凹部。
例如,可能的是,一排包括下导磁子元件和至少一个上导磁子元件,其中,下子元件被布置成使得沿纵向轴线或平行于纵向轴线在下导磁元件之间提供非零间隙、非零距离。此外,上子元件可以布置成使得下子元件之间的区段由上子元件桥接。
此外,下导磁子元件可以布置在由次级绕组结构的(子)绕组结构包围的空间或区域内,其中,上导磁元件桥接绕组结构的在两个相邻的子绕组结构的结构体之间的区段。在这种情况下,上导磁子元件的第一端部区段可以与第一下导磁子元件的端部区段重叠,其中,上导磁子元件的另一个端部区段与第二下导磁子元件的端部区段重叠。
在垂直于横向轴线定向的剖面区域的剖面中,该排中的导磁子元件的这种配置提供了帽状结构。
尺寸、特别是长度和/或宽度和/或高度可以适配要接收的次级绕组结构的区段的尺寸。
换句话说,可以设计一排多个导磁子元件,使得子元件的第一子组布置在第一垂直位置,子元件的第二组布置在第二垂直位置,其中,第二垂直位置高于或低于第一垂直位置。在沿着该排的子元件的布置内,可以提供来自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子元件的交替序列。在这种配置中,可以在一组的两个子元件之间提供间隙,其中,该间隙被另一组的一个子元件覆盖或界定。换句话说,子元件的这种布置或排可以提供凹部以接收绕组结构的至少一个区段。特别地,凹部可以布置和/或设计成接收绕组结构的沿着横向轴线延伸或平行于横向轴线延伸的区段。更特别地,凹部可以被设计和/或布置成使得绕组结构的在沿纵向轴线从一个子绕组结构到相继的子绕组结构的过渡处的区段可以布置在凹部内。此外,子元件或子元件的排的至少一个区段可以延伸到绕组结构的一个子绕组结构中。这可意味着,至少一个区段延伸到由子绕组结构包围的空间或区域中。
提供凹部有利地减少了所提出的装置的安装空间要求。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导磁元件的至少一个区段延伸到或穿过由次级绕组结构或次级绕组结构的子绕组结构包围的空间或区域。
换句话说,至少一个导磁元件的至少一个区段可以布置在由次级绕组结构的(子)绕组结构包围的空间或区域内。布置在由子绕组结构包围的空间内的导磁元件的高度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子绕组结构的高度。这有利地进一步减少了安装空间要求。此外,导磁元件在该空间内的布置有利地增加了交变电磁场的延伸通过所述空间的场线的量,因为导磁元件用作场收集器。
由子绕组结构包围的空间的30%至70%,优选45%至55%可以填充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导磁元件。
如果导磁元件包括一排或多排每排多于一个的导磁子元件,则一排的导磁子元件可以布置成使得次级绕组结构的至少一个区段布置在由该排提供的凹部内,其中该排的至少一个其它区段布置在由(子)绕组结构包围的空间或区域内。特别地,下导磁子元件可以布置在由次级绕组结构的(子)绕组结构包围的空间或区域内,其中上导磁元件如前所述桥接下导磁元件之间的区段。换句话说,一排可包括下导磁子元件和至少一个或两个以上上导磁子元件,其中,下导磁子元件均布置在由子绕组结构包围的空间或区域内,其中,上导磁子元件桥接绕组结构的在两个相邻的子绕组结构的结构体之间的区段。在这种情况下,上导磁子元件的第一端部区段可以与第一下导磁子元件的端部区段重叠,其中上导磁子元件的另一个端部区段与第二下导磁子元件的端部区段重叠。凹部设置在下导磁元件之间。在剖面中,该排中的导磁元件的这种布置提供了帽状结构。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沿着横向方向在两个相邻的导磁元件之间提供非零间隙。这已在前面解释过了。这有利地允许制造导磁元件的这种配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横向外导磁元件的宽度沿着横向外导磁元件的长度在至少一个区段中变宽。还可能的是,横向外导磁元件的宽度沿着横向外导磁元件的长度在至少一个另外的区段中复原。
特别地,横向外导磁元件可以具有至少两个区段,其中第一区段的宽度小于横向外导磁元件的第二区段的宽度。
此外,横向外导磁元件可以具有第三区段,其中第三区段的宽度小于第二区段的宽度,特别是等于第一区段的宽度,其中如果适用的话,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是沿纵向轴线的相继区段。或者,第三区段的宽度可以高于第二区段的宽度。在这种情况下,横向外导磁元件可以具有第四区段,其中第四区段的宽度小于第三区段的宽度,特别是等于第二区段的宽度。此外,横向外导磁元件可以具有第五区段,其中第五区段的宽度小于第四区段的宽度,特别是等于第一区段的宽度。
更一般地,横向外导磁元件可以具有多个具有不同宽度的区段,其中这些区段是沿着纵向轴线的相继区段。
区段的宽度沿区段的长度可以是恒定的。一个区段的长度可以是例如非零长度,例如长度大于1mm。
如果横向外导磁元件包括布置成排的多个子元件,则区段可以由一个子元件或其一部分提供。因此,区段的宽度可以是子元件的宽度或子元件的一部分的宽度。
第一子元件的一部分可以提供第一区段,其中第一子元件的其余部分、第二子元件和第三子元件的一部分提供第二区段。第三子元件的其余部分可以提供第三区段。此外,第一子元件的一部分可以提供第一区段,其中第一子元件的其余部分提供第二区段。第二个子元件提供第三区段。第三子元件的一部分提供第四区段。第三子元件的其余部分可以提供第五区段。第一和第三子元件可以是下子元件,其中第二子元件可以是上子元件。
还可能的是,内导磁元件的宽度沿着内导磁元件的长度是恒定的。或者,内导磁元件的宽度可以变化,例如,沿着内导磁元件的长度增加和/或减小。内导磁元件的宽度可以与横向外导磁元件相同的方式变化。
提供具有变化宽度的横向外导磁元件有利地允许提供用于在两个相邻的导磁元件之间布置例如固定装置的其它部件的空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横向外导磁元件具有或提供横向突出区段。横向突出区段可以例如沿横向轴线远离内导磁元件向外突出。
横向突出区段可以由导磁元件的子元件,特别是上子元件或其一部分提供。
横向突出区段可以在次级绕组结构上方,特别是在绕组头或至少其一部分上方延伸。
特别地,突出区段可以由宽度高于导磁元件的至少一个其它区段的宽度或者高于导磁元件的所有其它区段的宽度的区段提供。特别地,突出区段可以由横向外导磁元件的上述第二或第三区段提供。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元件,其中至少一个导磁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是天线元件的一部分。天线元件可以是功率传输单元的通信单元或定位系统的一部分。通信单元可以是例如发送单元或接收单元,特别是用于单向通信。至少一个天线元件设计成与绕组结构分离。这意味着天线元件不是由绕组结构提供的。此外,天线元件可以是用于通信信号的接收天线元件或发送天线元件。通信信号可以特别是低频信号。这可以意味着天线元件被设计成使得所述天线元件可以发送或接收频率范围为100kHz至400kHz的信号。换句话说,天线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集成到至少一个通量引导装置中或上。特别地,天线元件可以是所谓的铁氧体棒天线,其中,天线绕组结构布置在铁氧体元件上。在这种情况下,铁氧体棒天线的铁氧体元件对应于或等于至少一个通量引导装置的至少一部分。通常,天线元件可以是所谓的磁棒天线,其中天线绕组结构布置在磁性材料棒上。该磁性材料可以是至少一个通量引导装置的一部分。
此外,天线元件可以缠绕在导磁元件、特别是内导磁元件的至少一个区段上。此外,天线元件可以缠绕在多个通量引导装置的至少一个区段上。此外,天线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布置在共同的投影平面中由绕组结构包围的区域内和/或天线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布置在共同的投影平面中有由绕组结构包围的区域外。
进一步描述了一种用于感应式功率传输的系统的初级单元和次级单元之间的通信的方法,其中,次级单元包括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之一的包括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其中次级单元通过至少一个天线元件向初级单元发送信号和/或次级单元通过至少一个天线元件接收初级单元的信号。
进一步描述了一种用于感应式功率传输的系统,其中该系统包括具有初级绕组结构的初级侧装置。这种初级侧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三个相线和每个相线至少一个绕组结构,其中,每个绕组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子绕组结构,其中绕组结构沿着初级侧装置的纵向轴线延伸。
此外,绕组结构的相应子绕组结构之间的间距沿纵向轴线变化和/或绕组结构的子绕组结构的长度沿纵向轴线变化。
此外,第一绕组结构和第二绕组结构的相应的子绕组结构之间的间距可以从一个子绕组结构的长度的区间[0,1]中选择。
此外,第一绕组结构和第三绕组结构的相应的子绕组结构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第一绕组结构和第二绕组结构的相应的子绕组结构之间的间距。
初级侧装置例如在PCT/EP2016/064556(尚未公开)和PCT/EP2016/064557(尚未公开)中描述,它们都通过引用全部并入本文。特别地,初级侧装置可以根据PCT/EP2016/064556(尚未公开)中公开的权利要求1至18之一或根据PCT/EP2016/064557(尚未公开)中公开的权利要求1至5之一来设计。
此外,该系统包括根据本公开中公开的实施例之一的次级侧装置。
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制造包括至少一个次级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至少一个相线和每个相线一个次级绕组结构,
-提供至少两个导磁元件,
-通过布置导磁元件使得其布置在所有导磁元件的组的横向侧来提供导磁元件中的一个作为横向外导磁元件,
-通过布置导磁元件使得其不布置在所有导磁元件的组的横向侧来提供导磁元件中的一个作为内导磁元件,
-提供横向外导磁元件和内导磁元件,使得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的宽度大于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的宽度和/或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的长度小于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的长度。
该方法有利地允许提供根据本发明中描述的实施例之一的次级侧装置。因此,该方法可以包括所有步骤,以便提供这种次级侧装置。
附图说明
将参考通过以下附图说明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附图显示:
图1:初级侧装置和包括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根据现有技术的包括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3:根据本发明的包括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的顶视图,
图4:包括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的示意性剖面。
图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包括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具有相同或相似技术特征的元件。
图1示出了用于感应式功率传输的系统1的透视图,其中该系统包括具有初级绕组结构W1_p、W2_p、W3_p的初级侧装置2。这种初级侧装置2包括具有三个子绕组结构的第一绕组结构W1_p,具有三个子绕组结构的第二绕组结构W2_p和具有三个子绕组结构的第三绕组结构W3-p。这些绕组结构W1_p、W2_p、W3_p各自提供三相拓扑的相线。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子绕组结构具有矩形环的形状。
进一步示出的是具有初级侧纵向轴线xp和初级侧横向轴线yp的初级侧坐标系。这些轴线xp、yp的方向用箭头表示。这些轴线xp、yp形成一个平面,其中,绕组结构W1_p、W2_p、W3_p基本上布置在平行于所述平面的平面中。初级侧垂直轴线zp垂直于所述平面定向。垂直轴线zp的方向由箭头指示并且从初级侧装置2朝向次级侧装置3定向。绕组结构W1-p、W2-p、W3_p可以布置在不同的平面中,以便相互重叠。进一步示出了初级侧坐标系的原点Op,其由初级侧装置2的几何中心提供。
绕组结构W1_p、W2_p、W3_p沿纵向轴线xp延伸。示出了每个绕组结构W1_p、W2-p、W3-p均包括三个子绕组结构,其中,每个绕组结构W1_p、W2_p、W3-p的子绕组结构沿纵向轴线xp延伸。一个绕组结构的子绕组结构沿纵向轴线xp彼此相邻地布置并且不重叠。
该系统还包括具有一个次级侧绕组结构W的次级侧装置3。次级绕组结构W包括两个相邻的子绕组结构SW1、SW2,它们沿着次级侧纵向轴线x彼此相邻布置。次级绕组结构W2的子绕组SW1、SW2被成形为矩形环。
此外,次级绕组结构W基本上布置在由次级侧纵向轴线x和垂直于次级侧纵向轴线x定向的次级侧横向轴线y形成的平面中。次级侧轴线x、y都垂直于次级侧垂直轴线z定向。这些轴线x、y、z的方向用箭头表示。次级侧垂直轴线z定向在远离初级侧装置2的方向上。
进一步示出了次级侧坐标系的原点O,其由次级侧装置3的几何中心提供。
次级侧装置3可以是附接到车辆、特别是汽车的接收单元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次级侧纵向轴线x可以平行于车辆的翻滚轴(roll axis)定向,次级侧横向轴线y可以平行于车辆的俯仰轴(pitch axis)定向,次级侧垂直轴线z可以平行于车辆的横摆轴(yawaxis)定向。
在初级侧装置2和次级侧装置3的对正状态下,对应的轴线xp、x;yp、y;zp、z可以彼此平行定向。此外,次级绕组结构W的几何中心0可以布置在由初级侧装置2的绕组结构W1_p、W2_p、W3_p包围的活动区域之上或布置在所述活动区域的预定子区域或包括所述活动区域的预定区域之上。
图2示出了具有次级绕组结构W的现有技术的次级侧装置3的示意性透视图。次级绕组结构可以被设计为图1中所示的次级绕组结构W。次级侧装置3还包括多排、特别是五排5铁氧体条9,它们沿横向轴线y彼此相邻地布置。
每排5提供导磁元件,其中,一排5铁氧体条9提供所述排5的导磁子元件,即所述导磁元件的导磁子元件。一排5铁氧体元件包括多个铁氧体条9、特别是三个铁氧体条9。
排5彼此间隔开而沿横向轴线y具有非零距离。每排5沿纵向轴线具有相同的长度。此外,所述排5的宽度沿着每排5的长度是恒定的,其中所有排5的宽度相等。
图2示出了每排5、进而的导磁元件提供凹部14以接收次级侧绕组结构W2的区段。特别地,子绕组结构SW1、SW2的沿着次级侧横向轴线y延伸的相邻区段布置在凹部14内。每排5的后端区段,特别是该排5的第一铁氧体条9a延伸到第一子绕组结构SW1的内部空间中,其中,内部空间表示由提供第一子绕组结构SW1的矩形环包围的空间。每排5的前端区段,特别是该排5的第三铁氧体条9c延伸到第二子绕组结构SW2的内部空间中。每排5的中心区段的后端区段和前端区段,特别是该排5的第二铁氧体条9b的后端区段和前端区段分别与第一和第三铁氧体条9a、9c重叠,使得凹部14设置在排5的第一和第三铁氧体条9a、9c之间并由排5的第二铁氧体条9b覆盖或桥接。
第一和第三铁氧体条9a、9c也可以称为下铁氧体条,其中,第二铁氧体条9b可以称为上铁氧体条9b。关于垂直方向z,排5的第二铁氧体条9b设置在子绕组结构SW1、SW2的布置在凹部14中的相邻区段之上。此外,排5的第二铁氧体条9b布置在该排5的第一和第三铁氧体条9a、9c之上。换句话说,每排中的第一和第二铁氧体条9a、9b沿着z方向彼此以非零垂直偏移量设置。在由第一和第二铁氧体条9a、9b之间的非零垂直偏移量提供的自由空间中,可以布置粘合构件和铸造材料,以便保持铁氧体条9a、9b彼此定位并且便于安装铁氧体条9a、9b。每排中的第一和第三铁氧体条9a、9c彼此没有垂直偏移量地对齐,并且都布置在与绕组结构W1、W2相同的平面中。
此外,第一排5a提供第一横向外导磁元件。第五排5e相对于横向轴线y提供第二横向外导磁元件。第二、第三和第四排5b、5c、5d相对于横向轴线y均提供内导磁元件。第一排5a和第五排5e是布置在所有排5的组的相反横向侧或边缘处的排5。第二、第三和第四排2、3、4是不在所有排5的横向侧或边缘处提供排5的排。特别地,第二、第三和第四排2、3、4沿横向轴线y布置在第一和第二横向外排5a、5e之间。
图3示出了次级绕组结构W的次级侧装置3的示意性顶视图,其具有两个子绕组结构SW1、SW2,它们沿纵向轴线x彼此相邻布置。图3中所示的实施例类似于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
与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和第四排5a、5d提供第一和第二横向外导磁元件,并且布置在所有排5的组的相反横向侧或边缘处。第二和第三排2、3提供内导磁元件,并且沿横向轴线y布置在第一和第二横向外排5a、5d之间。
此外,第一排5a的最大宽度Wmax_5a和第四排5d的最大宽度Wmax_5d均大于第二行和第三排5b、5c的宽度组W_5b、W_5c的最大宽度。
第二和第三排5b、5c的最大宽度W_5b、W_5c可以相等。而且,第一和第四排5a、5d的最大宽度Wmax_5a、Wmax_5d可以相等。
进一步示出第一排5a的第一铁氧体条9a的最大宽度Wmax_5a_9a均大于第二排和第三排5b、5c的第一铁氧体条9a的等于所述排5b、5c的宽度W_5b、W_5c的宽度。第二和第三排5b、5c的宽度沿长度是恒定的。
而且,第一排5a的第二铁氧体条9b的最大宽度Wmax_5a_9b均大于第二和第三行5b、5c的第二铁氧体条9b的宽度,所述第二和第三行5b、5c的第二铁氧体条9b的宽度也等于所述排5b、5c的宽度W_5b、W_5c。此外,第一排5a的第二铁氧体条9b的最大宽度Wmax_5a_9b大于第一排5a的第一铁氧体条9a的最大宽度Wmax_5a_9a。然而,这是优选的但不是强制性的特征。第一排5a的第二铁氧体条9b的最大宽度Wmax_5a_9b也可以等于第一排5a的第一铁氧体条9a的最大宽度Wmax_5a_9a。此外,第一排5a的第三铁氧体条9c的最大宽度Wmax_5a_9c均大于第二和第三排5b、5c的第三铁氧体条9c的宽度,所述第二和第三排5b、5c的第三铁氧体条9c的宽度也等于所述排5b、5c的宽度W_5b、W_5c。此外,第一排5a的第三铁氧体条9c的最大宽度Wmax_5a_9c小于第一排5a的第二铁氧体条9b的最大宽度Wmax_5a_9b。然而,这是优选的但不是强制性的特征。第一排5a的第三铁氧体条9c的最大宽度Wmax_5a_9c也可以等于第一排5a的第二铁氧体条9b的最大宽度Wmax_5a_9b。特别地,第一排5a的第三铁氧体条9c的最大宽度Wmax_5a_9c等于第一排5a的第一铁氧体条9a的最大宽度Wmax_5a_9a。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和第四排5a、5d的宽度沿着所述排5a、5d的长度变化。特别地,宽度沿着长度在至少一个区段中变宽并且在另一区段中复原。
示出了第一排5a的第一铁氧体条9a的第一区段具有最小宽度Wmin_5a_9a,其中,第一排5a的第一铁氧体条9a的第二区段具有对应于第一铁氧体条9a的最大宽度Wmax_5a_9a的较大宽度。第一铁氧体条9a的第二区段沿纵向轴线x与第一铁氧体条9a的第一区段相继。因此,第一铁氧体条9a的宽度沿其长度变化。沿纵向轴线,第一铁氧体条9a的宽度增加。
进一步示出第一排5a的第三铁氧体条9c的第二区段具有最小宽度Wmin_5a_9c,其中,第一排5a的第三铁氧体条9c的第一区段具有对应于第三铁氧体条9c的最大宽度Wmax_5a_9c的较大宽度。第三铁氧体条9c的第二区段沿纵向轴线x与第三铁氧体条9c的第一区段相继。因此,第三铁氧体条9c的宽度沿其长度变化。沿纵向轴线,第三铁氧体条9c的宽度减小。
结果表明,宽度沿纵向轴线x的增加和减小是阶梯式增加或减小。然而,宽度变化的其它形式也是可实现的,例如,线性增加或减小或曲线式增加或减小。
由于第一排5的宽度增加或减小,第一排5a和第二排5b之间的间隙也减小或增大。增加的间隙可以例如用于在第一排5a和第二排5b之间布置次级侧装置的其它部件,例如,诸如螺钉的紧固装置。特别地,这样的安装空间6在第一排5a的第一铁氧体条9a的第一区段与第二排5b的第一铁氧体条9a之间以及第一排5a的第三铁氧体条9c的第二区段与第二排5b的第三铁氧体条9c之间提供。
第一排5a提供或具有突出区段4,其中,所述突出区段4在绕组结构W的子区段、特别是绕组结构W的绕组头WH的至少一部分之上。这意味着,在垂直于垂直轴线z(参见图2)定向的共同投影平面中,突出区段4与至少一个绕组头WH和/或绕组结构W重叠,特别是与绕组结构W的至少一个子绕组SW1、SW2重叠。突出区段4可以设置在第一排5a的横向外边缘或外侧。
突出区段可以例如由第一排5a的第二铁氧体条9b提供。
第四排5d的设计通过由纵向轴线x和垂直轴线z形成的镜像平面镜像第一排5a来提供。因此,相应的宽度相关特征适用于第四排5d和所述第四排5d的铁氧体条9a、9b、9c的设计。
进一步示出的是天线元件10,其中,天线元件10的绕组结构11围绕铁氧体条9中的一个的一个区段缠绕,特别是围绕第二排5b的第一铁氧体条9a缠绕。或者,也可以通过围绕第二排5b的另一个铁氧体条9b、9c缠绕或围绕另一排5a、5c、5d的另一个铁氧体条9a、9b、9c缠绕的绕组结构提供天线元件10。
图4示出了次级侧装置沿图3中所示的绕组结构W的剖面线A-A所作的示意性剖面。示出了第四排5d的第二铁氧体条9b的后端区段与第四排5d的第一铁氧体条9a的前端区段重叠。此外,第二铁氧体条9b的前端区段与第三铁氧体条9c的后端区段重叠。
进一步示出了铁氧体条9a、9b、9c沿其相应的纵向轴线具有恒定的高度。第一和第三铁氧体条9a、9c的高度可以相等。第二铁氧体条9b的高度也可以等于第一和第三铁氧体条9a、9c的高度。或者,第二铁氧体条9b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一和第三铁氧体条9a、9c的高度。
沿纵向轴线x的两个相继的铁氧体条9a、9b、9c彼此垂直偏移地设置。第一和第三铁氧体条9a、9c布置在相同的高度。
此外,在第一和第三铁氧体条9a、9c之间沿纵向轴线x提供非零间隙。选择第一和第二铁氧体条9a、9b之间的垂直偏移量、第二和第三铁氧体条9b、9c之间的垂直偏移量以及非零间隙,使得在第一、第二和第三铁氧体条9a、9b、9c之间提供凹部14,以接收绕组结构W的区段。
铁氧体条9a、9b、9c布置成排5。第一和第三铁氧体条9a、9c也可以称为下铁氧体条,其中,第二铁氧体条可以称为上铁氧体条9b。示出了相继的铁氧体条9a、9b、9c的端部区段彼此机械接触。特别地,第二铁氧体条9b的前端部区段处的第二铁氧体条9b的底侧接触第三铁氧体条9c的后端部区段处的第三铁氧体条9c的上侧。此外,第二铁氧体条9b的后端部区段处的第二铁氧体条9b的底侧接触第一铁氧体条9a的前端部区段处的第一铁氧体条9a的上侧。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包括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3的顶视图。装置3包括每排包括三个铁氧体条9a、9b、9c的六排5a、5b、5c、5d、5e、5f,其中,一排5a、5b、5c、5d、5e、5f设计成图2所示的排5。特别地,排5a、...、5f沿横向轴线y彼此相邻地布置,在两个相邻排5a、...、5f之间提供非零间隙。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排5a提供第一横向外导磁元件,第六排5f提供第二横向外导磁元件。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排5b、5c、5d、5e均提供内导磁元件。
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示出了第二和第五排5b、5e具有长度L_5b、L_5e,它们分别小于第一排5a的长度L_5a和第六排5f的长度L_5f。另外,第二排5b和第五排5e的长度L_5b、L_5e分别小于第三排5c的长度L_5c和第四排5d的长度L_5d。第一、第三、第四和第六排5a、5c、5d、5f的长度L-5a、L-5c、L-5d、L-5f可以相等。

Claims (55)

1.一种包括至少一个次级绕组结构(W)的次级侧装置(3),其中,所述次级侧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相线和每个相线一个次级绕组结构(W),其中,次级侧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导磁元件(5、5a、5b、5c、5d、5e),其中,次级侧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5e、5f)和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5b、5c),
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宽度大于所述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5b、5c)的宽度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5b、5e)的长度(L_5b、L_5e)小于所述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5a、5f)的长度(L_5a、L_5f),其中次级绕组结构沿次级侧装置的纵向轴线延伸,次级绕组结构包括两个或更多个沿着次级侧装置的纵向轴线延伸的子绕组结构,其中绕组结构的相继的子绕组结构沿着所述纵向轴线彼此相邻地布置,其中次级绕组结构基本上布置在由次级侧纵向轴线和横向轴线形成的二维平面内,其中至少一个子绕组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沿纵向轴线延伸的绕组区段和至少一个沿横向轴线延伸的绕组区段,其中横向轴线与纵向轴线垂直,其中,长度沿纵向轴线测量,宽度沿横向轴线测量,以及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区段延伸进入或穿过由次级绕组结构(W)或次级绕组结构(W)的子绕组结构(SW1、SW2)包围的空间或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磁元件(5)由条元件(9)提供,或者导磁元件(5)包括多个子元件,其中,一个子元件由条元件(9a、9b、9c)提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磁元件(5)包括每排至少两个导磁子元件的至少一排导磁子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排的至少两个子元件至少部分地彼此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排的至少两个导磁子元件彼此横向偏移开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排的至少两个导磁子元件彼此横向偏移开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磁元件(5)包括至少一个下部分和至少一个上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磁元件(5)包括至少一个下部分和至少一个上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磁元件(5)包括至少一个下部分和至少一个上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磁元件(5)包括至少一个下部分和至少一个上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提供凹部(14),以接收次级绕组结构(W)的至少一个区段。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提供凹部(14),以接收次级绕组结构(W)的至少一个区段。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提供凹部(14),以接收次级绕组结构(W)的至少一个区段。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提供凹部(14),以接收次级绕组结构(W)的至少一个区段。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提供凹部(14),以接收次级绕组结构(W)的至少一个区段。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区段延伸进入或穿过由次级绕组结构(W)或次级绕组结构(W)的子绕组结构(SW1、SW2)包围的空间或区域。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区段延伸进入或穿过由次级绕组结构(W)或次级绕组结构(W)的子绕组结构(SW1、SW2)包围的空间或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区段延伸进入或穿过由次级绕组结构(W)或次级绕组结构(W)的子绕组结构(SW1、SW2)包围的空间或区域。
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区段延伸进入或穿过由次级绕组结构(W)或次级绕组结构(W)的子绕组结构(SW1、SW2)包围的空间或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区段延伸进入或穿过由次级绕组结构(W)或次级绕组结构(W)的子绕组结构(SW1、SW2)包围的空间或区域。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横向方向在两个相邻的导磁元件(5、5a、...、5f)之间提供间隙。
2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横向方向在两个相邻的导磁元件(5、5a、...、5f)之间提供间隙。
2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横向方向在两个相邻的导磁元件(5、5a、...、5f)之间提供间隙。
2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横向方向在两个相邻的导磁元件(5、5a、...、5f)之间提供间隙。
2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横向方向在两个相邻的导磁元件(5、5a、...、5f)之间提供间隙。
2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横向方向在两个相邻的导磁元件(5、5a、...、5f)之间提供间隙。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横向方向在两个相邻的导磁元件(5、5a、...、5f)之间提供间隙。
28.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宽度沿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长度在至少一个区段中变宽。
2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宽度沿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长度在至少一个区段中变宽。
3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宽度沿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长度在至少一个区段中变宽。
3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宽度沿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长度在至少一个区段中变宽。
3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宽度沿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长度在至少一个区段中变宽。
3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宽度沿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长度在至少一个区段中变宽。
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宽度沿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长度在至少一个区段中变宽。
3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宽度沿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长度在至少一个区段中变宽。
36.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具有或提供横向突出区段(4)。
3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具有或提供横向突出区段(4)。
3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具有或提供横向突出区段(4)。
3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具有或提供横向突出区段(4)。
4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具有或提供横向突出区段(4)。
4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具有或提供横向突出区段(4)。
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具有或提供横向突出区段(4)。
4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具有或提供横向突出区段(4)。
4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具有或提供横向突出区段(4)。
45.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侧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0),其中,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部分是天线元件(10)的一部分。
4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侧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0),其中,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部分是天线元件(10)的一部分。
4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侧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0),其中,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部分是天线元件(10)的一部分。
4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侧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0),其中,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部分是天线元件(10)的一部分。
4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侧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0),其中,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部分是天线元件(10)的一部分。
5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侧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0),其中,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部分是天线元件(10)的一部分。
5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侧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0),其中,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部分是天线元件(10)的一部分。
5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侧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0),其中,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部分是天线元件(10)的一部分。
5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侧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0),其中,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部分是天线元件(10)的一部分。
54.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次级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侧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天线元件(10),其中,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部分是天线元件(10)的一部分。
55.一种制造包括至少一个次级绕组结构(W)的次级侧装置(3)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提供至少一个相线和每个相线一个次级绕组结构(W)的步骤:
-提供至少两个导磁元件(5),
-通过布置导磁元件(5)使得其布置在所有导磁元件(5a、...、5f)的组的横向侧来提供导磁元件(5)中的一个作为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5e、5f),
-通过布置导磁元件(5)使得其不布置在所有导磁元件(5a、...、5f)的组的横向侧来提供导磁元件(5)中的一个作为内导磁元件(5b、5c),
-提供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和内导磁元件(5b、5c),使得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5a、5d)的宽度大于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5b、5c)的宽度,和/或至少一个内导磁元件(5b、5e)的长度(L_5b、L_5e)小于至少一个横向外导磁元件(5a、5f)的长度(L_5a、L_5f),
其中次级绕组结构沿次级侧装置的纵向轴线延伸,次级绕组结构包括两个或更多个沿着次级侧装置的纵向轴线延伸的子绕组结构,其中绕组结构的相继的子绕组结构沿着所述纵向轴线彼此相邻地布置,其中次级绕组结构基本上布置在由次级侧纵向轴线和横向轴线形成的二维平面内,其中至少一个子绕组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沿纵向轴线延伸的绕组区段和至少一个沿横向轴线延伸的绕组区段,其中横向轴线与纵向轴线垂直,其中,长度沿纵向轴线测量,宽度沿横向轴线测量,以及至少一个导磁元件(5)的至少一个区段延伸进入或穿过由次级绕组结构(W)或次级绕组结构(W)的子绕组结构(SW1、SW2)包围的空间或区域。
CN201780071697.3A 2016-12-22 2017-12-20 包括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和用于制造次级侧装置的方法 Active CN1100231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1621930.5A GB2562447A (en) 2016-12-22 2016-12-22 A secondary-sided arrangement of winding structures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condary sided arrangement
GB1621930.5 2016-12-22
PCT/EP2017/083782 WO2018115105A1 (en) 2016-12-22 2017-12-20 A secondary-sided arrangement of winding structures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condary-sided arrange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3133A CN110023133A (zh) 2019-07-16
CN110023133B true CN110023133B (zh) 2022-12-02

Family

ID=58360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1697.3A Active CN110023133B (zh) 2016-12-22 2017-12-20 包括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和用于制造次级侧装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742137B2 (zh)
EP (1) EP3558745B1 (zh)
JP (1) JP2020515037A (zh)
KR (1) KR20190100201A (zh)
CN (1) CN110023133B (zh)
CA (1) CA3038710A1 (zh)
GB (1) GB2562447A (zh)
WO (1) WO20181151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80122A (en) 2018-12-21 2020-07-15 Bombardier Primove Gmbh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with reduced 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s within a conductor arrangem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10437A (ja) * 2000-09-29 2002-04-12 Toko Inc 電源装置
DE102010014281A1 (de) * 2010-04-08 2011-10-13 Exscitron Gmbh Induktive elektronische Baugruppe und Verwendung einer solchen
CN104955674A (zh) * 2013-01-31 2015-09-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力接收装置、电力发送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GB2533367A (en) * 2014-12-18 2016-06-22 Bombardier Transp Gmbh A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an inductance of an electric condu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48829B4 (de) * 2006-10-11 2016-05-25 Thyssenkrupp Transrapid Gmbh Empfangseinheit mit einer Empfängerspule zur berührungslosen Übertragung von elektrischer Energie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JP4209437B2 (ja) * 2006-11-10 2009-01-1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移動体の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その保護装置
DE102009013103B4 (de) * 2009-03-03 2012-08-02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Anlage mit über den Boden bewegbaren Fahrzeugen
US10343535B2 (en) * 2010-04-08 2019-07-09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antenna alignment adjustment system for vehicles
WO2012150898A1 (en) * 2011-05-03 2012-11-0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Network node,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configuring cells for downlink operations
CN103733460B (zh) * 2011-07-08 2019-07-23 奥克兰联合服务有限公司 用于感应功率传输系统的磁结构的互操作性
CN104380567A (zh) 2012-02-16 2015-02-25 奥克兰联合服务有限公司 多线圈通量衬垫
KR20130134759A (ko) * 2012-05-31 2013-12-10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이중 모드 안테나용 인쇄 회로 기판, 이중 모드 안테나 및 이를 이용한 사용자 단말
CN104604080A (zh) 2012-07-09 2015-05-06 奥克兰联合服务有限公司 通量耦合装置以及其磁性结构
DE102013101152A1 (de) * 2013-02-05 2014-08-21 Conductix-Wampfler Gmbh Spuleneinheit und Vorrichtung zur induktiven Übertrag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DE102013101150A1 (de) * 2013-02-05 2014-08-21 Conductix-Wampfler Gmbh Spuleneinheit und Vorrichtung zur induktiven Übertrag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DE102013010695B4 (de) * 2013-02-11 2022-09-29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mit Wicklungsanordnung und Anordnung, insbesondere Ladestation, zur berührungslosen Energieübertragung an ein Elektro-Fahrzeug, mit einer Wicklungsanordnung
JP6377336B2 (ja) * 2013-03-06 2018-08-22 株式会社東芝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58423B2 (ja) * 2013-06-10 2016-08-02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非接触給電用パッドの製造方法、その製造方法により製作される非接触給電用パッド、およびその非接触給電用パッドを用いたフォークリフトの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
US10186912B2 (en) * 2013-09-13 2019-0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ckup coil design for tight spaces and asymmetrical coupling
US9772401B2 (en) * 2014-03-17 2017-09-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adar-based detection of objects in a predetermined space
US20170221625A1 (en) 2014-08-07 2017-08-03 The Trustees Of Dartmouth College Magnetic devices including low ac resistance foil windings and gapped magnetic cores
US9960607B2 (en) * 2014-12-29 2018-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intra-base array network coupling
GB2539885A (en) 2015-06-26 2017-01-04 Bombardier Transp Gmbh A primary-sided and a secondary-sided arrangement of winding structures, a system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and a method for inductively supplying power
WO2016207291A1 (en) 2015-06-26 2016-12-29 Bombardier Primove Gmbh A primary sided-arrangement of primary winding structures,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primary-sided arrangement, a system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and a method for inductively supplying power to a vehicle
US9825484B2 (en) * 2015-08-25 2017-11-21 Motorola Mobility Llc Multiple coil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types of wireless charging an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GB2543344A (en) * 2015-10-16 2017-04-19 Bombardier Transp Gmbh An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unit, a system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and a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CN109155535B (zh) * 2016-03-10 2022-07-26 无线先进车辆电气化有限公司 双平面无线功率传输垫
US10333293B2 (en) * 2016-12-20 2019-06-25 Witricit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increasing pad efficiency and robustness
US10984946B2 (en) * 2016-12-20 2021-04-20 Witricity Corporation Reducing magnetic flux density proximate to a wireless charging pad
JP2018101725A (ja) * 2016-12-21 2018-06-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送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10437A (ja) * 2000-09-29 2002-04-12 Toko Inc 電源装置
DE102010014281A1 (de) * 2010-04-08 2011-10-13 Exscitron Gmbh Induktive elektronische Baugruppe und Verwendung einer solchen
CN104955674A (zh) * 2013-01-31 2015-09-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力接收装置、电力发送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GB2533367A (en) * 2014-12-18 2016-06-22 Bombardier Transp Gmbh A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an inductance of an electric condu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58745B1 (en) 2020-08-26
GB201621930D0 (en) 2017-02-08
CA3038710A1 (en) 2018-06-28
KR20190100201A (ko) 2019-08-28
US11742137B2 (en) 2023-08-29
CN110023133A (zh) 2019-07-16
US20200118739A1 (en) 2020-04-16
EP3558745A1 (en) 2019-10-30
GB2562447A (en) 2018-11-21
WO2018115105A1 (en) 2018-06-28
JP2020515037A (ja) 2020-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10357B (zh) 绕组结构的初级侧和次级侧装置、用于感应电力传输的系统以及向车辆感应式地供电的方法
US10250071B2 (en) Wireless power supply coil
KR20180105747A (ko) 도로에서 전력을 공급받는 전기 차량 시스템
JP2014521304A (ja) 複導体単相誘導給電トラック
CN108431912B (zh) 感应式功率传输单元、用于感应式功率传输的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10023133B (zh) 包括绕组结构的次级侧装置和用于制造次级侧装置的方法
EP3262665B1 (en) Power transfer unit of a system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rimary power transfer unit and of operating a primary power transfer unit
KR101741678B1 (ko) 상하좌우 편차에 강인한 무선 급·집전 장치
GB2539885A (en) A primary-sided and a secondary-sided arrangement of winding structures, a system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and a method for inductively supplying power
US11850952B2 (en) System for power feeding during traveling
KR101386669B1 (ko) 고출력 집전 및 급전 시스템과 그를 위한 고출력 집전 장치
CN117154961A (zh) 基于隐极型发射导轨的两相动态无线供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12

Address after: De Fentel, Netherlands

Patentee after: Aipite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Netherlands

Address before: Berlin,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BOMBARDIER PRIMOVE GmbH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Germany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Evringen Kiechen, Germany

Patentee after: Yifudi Induction Charg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Germany

Address before: Evringen Kiechen,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Aipit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German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08

Address after: Evringen Kiechen, Germany

Patentee after: Aipit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Germany

Address before: De Fentel, Netherlands

Patentee before: Aipite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Nether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