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1145A - 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1145A
CN110021145A CN201910262627.7A CN201910262627A CN110021145A CN 110021145 A CN110021145 A CN 110021145A CN 201910262627 A CN201910262627 A CN 201910262627A CN 110021145 A CN110021145 A CN 1100211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coding
presented
target code
huma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6262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AFENC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AFENC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AFENC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AFENC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21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11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04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non-activity, e.g. of elderly persons
    • G08B21/0407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non-activity, e.g. of elderly persons based on behaviour analysis
    • G08B21/0415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non-activity, e.g. of elderly persons based on behaviour analysis detecting absence of activity per s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04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non-activity, e.g. of elderly persons
    • G08B21/0407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non-activity, e.g. of elderly persons based on behaviour analysis
    • G08B21/0423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non-activity, e.g. of elderly persons based on behaviour analysis detecting deviation from an expected pattern of behaviour or schedul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04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non-activity, e.g. of elderly persons
    • G08B21/0407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non-activity, e.g. of elderly persons based on behaviour analysis
    • G08B21/043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non-activity, e.g. of elderly persons based on behaviour analysis detecting an emergency event, e.g. a fall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04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non-activity, e.g. of elderly persons
    • G08B21/0438Sensor means for detecting
    • G08B21/0469Presence detectors to detect unsafe condition, e.g. infrared sensor, microphon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04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non-activity, e.g. of elderly persons
    • G08B21/0438Sensor means for detecting
    • G08B21/0476Cameras to detect unsafe condition, e.g. video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3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indoor environments, e.g. build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90Services for handling of emergency or hazardous situations, e.g. earthquake and tsunami warning systems [ETW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rontology & Geriatric Medicin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ocial Psychology (AREA)
  • Psychiatry (AREA)
  • Psycholog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mergency Alarm Devices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及系统,通过获取到的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并比较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在持续时间大于相应的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将人体在日常活动中可能的行为姿态转化为具有逐一对应的目标编码来表示,并对目标编码进行时间赋值后预置于系统中,通过记录其于各处的人体呈现信息编码与对应的目标编码在匹配状态下的持续时间,就能对其中出现的行为姿态持续时间大于相匹配的目标编码的时间阈值的异常状况生成求助信息,告知外部家人或护理人员及时进行核查确认,从而实现室内无人看护而外部全天有人照看/救助的高效运用。

Description

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看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年长者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出现突发状况的概率远高于年轻人,常见的突发状况包括意外跌倒、突然的身体不适或难言的病痛而导致行动困难等。对于在如居家、老人公寓等等室内出现的上述状况而现场又无旁人的情况下,如果有某种辅助设施能够从旁察觉出长者行动陷入困难的异常状况,而在第一时间告知其家人或托管服务机构的人员进行核查确认后及时施行救助,将极大增强长者独自生活期间的安全保障。
目前用于帮助长者在出现突发状况时向外求助的看护技术,如果不考虑面向专业护理场所使用的专业装备,主要包括可穿戴无线设备、固定或便携式无线呼救(遥控)器和室内视频监看等。可是现今轻巧的无线穿戴设备如手环,还不能正确鉴别人体是否陷入行动困难,反而在使用中要靠用户自己施行紧急呼救操作,且电池续航能力弱,需要经常取下进行充电,不能保证年长者可以长期穿戴并随时执行呼救操作;而具备一定看护能力的穿戴设备又体形偏大妨碍身体活动且对用户行为多有限制,并不适用于广泛的生活场景;至于长者在突发状况下,例如沐浴期间出现身体不适,行动困难甚至意思模糊时,要求其寻取到非穿戴的固定式通话器或便携式遥控器进行呼叫求助更是困难;再说室内视频监看的方式,即使以后不依靠人力实时观察,而是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图像解读判断,仅这种对长者的所有生活行为进行全天监看的方法本身,明显违反伦理,就难以被接受采用。
综上,目前的各种室内看护求助技术面对实际需求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室内看护求助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免穿戴、无须用户操作并尽量维护其生活隐私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及系统作为完善和补充。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包括步骤:
获取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
根据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
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
若持续时间大于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则生成求助信息。
一种室内看护求助装置,包括:
呈现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
呈现信息编码模块,用于根据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
时间记录模块,用于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
求助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在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大于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室内看护求助方法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室内看护求助方法的步骤。
一种探测桩,包括探测桩支架以及设置在探测桩支架上的一个或多个探测单元;各个探测单元被配置为探测对应的预设高度区间的人体呈现信息。
一种室内看护求助系统,包括第一处理单元和第一通信单元及上述的探测桩;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设置在所述探测桩支架上,并分别连接探测桩支架上的探测单元;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通信单元;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设置在所述探测桩支架上;
第一处理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并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向外传送所述呈现信息编码。
第一处理单元还被配置为在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时,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还被配置为在所述持续时间大于与所述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向外发送所述求助信息;其中,所述持续时间阈值与所述目标编码相对应。
一种室内看护求助系统,包括第二处理单元、第二通信单元以及上述的探测桩;
第二处理单元连接第二通信单元,并用于分别连接探测单元;
第二处理单元被配置为收集第一通信单元传送的呈现信息编码,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当持续时间大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时时,生成求助信息,并通过第二通信单元向外发送求助信息。其中,所述持续时间阈值与所述目标编码相对应;
第二处理单元被还被配置为根据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并被配置为在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时,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还被配置为在其持续时间大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时时,生成求助信息,并通过第二通信单元向外发送求助信息;其中,时间阈值与目标编码相对应。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及系统,通过获取到的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并比较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在持续时间大于相应的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基于此,如果将人体在日常活动中可能的行为姿态转化为具有逐一对应的目标编码来表示,并对目标编码进行时间赋值(不论正常或异常状态下的行为姿势都赋予一个允许持续的时限)后预置于系统中,当室内只有一人时,通过记录其于各处的人体呈现信息编码与对应的目标编码在匹配状态下的持续时间,就能对其中出现的行为姿态持续时间大于相匹配的目标编码的时间阈值的异常状况生成求助信息,告知外部家人或护理人员及时进行核查确认,决定是否需要实施救助,从而实现室内无人看护而外部全天有人照看/救助的高效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流程图;
图2为一具体应用例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示意图;
图3为另一另一具体应用例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室内看护求助装置模块结构图;
图5为实施例三的探测桩结构示意图;
图6为幕帘式探头的结构原理图;
图7为可选实施方式的探测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8为分体式探测桩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四的探测桩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五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模块结构图;
图11为实施例六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模块结构图;
图12为实施例六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模块结构图;
图13为具体应用例的室内看护系统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说明。同时声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为实施例一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流程图,包括步骤S101至S104::
S101,获取各预设高度区间的人体呈现信息;
其中,人体呈现信息是指可以利用电磁波探知的人体外形直观信息或人体红外辐射等非直观信息,。优选地,人体呈现信息为人体红外辐射信息,即可以采用被动红外探测技术如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结合光学透镜如菲涅尔透镜组成如幕帘式红外探头探测到的人体活动信息。
其中,预设高度区间中的高度指离地垂直高度,预设高度依据用户的具体身高可以在区间内调整改变。下面以三个预设高度区间为例,对高度区间的设置进行解释说明,其中,三个预设高度区间包括第一预设高度区间、第二预设高度区间和第三预设高度区间。第一预设高度区间为130至150cm,第二预设高度区间为80至90cm,第三预设高度区间为10至20cm。这样,对于身高1.8米以下的被看护者,当其处于探测范围之内以站立姿态或行走通过时,第一预设高度区间、第二预设高度区间和第三预设高度区间内均可探测到被看护者的人体呈现信息;当室内被看护者处于双脚落地的坐姿,例如坐在凳椅沙发或马桶上时,则第二预设高度区间和第三预设高度区间内可探测到被看护者的人体呈现信息(即上身和腿脚活动都会被探测到);当室内被看护者双脚离地坐于床上、凳椅沙发上时,就只可能在第二预设高度区间探测到其人体呈现信息;而如果被看护者仰面躺倒/趴伏于地面或垂头坐于地上时,则只有在第三预设高度区间内可以探测到被看护者的人体呈现信息;当被看护者处于系统有效探测范围以外或离开室内当前看护区域后,第一预设高度区间、第二预设高度区间和第三预设高度区间内均无法探测到被看护者的人体呈现信息。但特别的是,若系统采用被动红外探测技术获取人体呈现信息,则即使被看护者仍在看护区域(有效探测范围)内,可肢体行为由明显活动转变为静止或不明显活动(即活动幅度低于红外探头探测能力)一段时间,那将可能导致在此期间的人体呈现信息为零。显然,这并不意味着被看护者已经离开有效看护区域。
可选地,可根据被看护区域的人体活动特点相应简化设置预设高度。举个例子,如果被看护区域是卫生间或厨房,因为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此处躺下休息的行为,则只需设置第二预设高度区间和第三预设高度区间,就足以及时发现人体行为是否出现异常。
S102,根据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各预设高度区间出现人体呈现信息时,根据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即在预设高度区间出现人体呈现信息时,记录该人体呈现信息,并结合记录的各预设高度区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数字或字符表示同一地址上不同高度区间人体呈现信息,并依照各高度区间的顺序排列形成的字符组合(编码组合)即为呈现信息编码。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呈现信息编码是把各预设高度区间内出现人体呈现信息以二进制表示,然后依照各预设高度的顺序进行排列形成的二进制数字串。
可选地,根据所述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某地址上呈现信息编码的过程,包括步骤:获取地址信息;对地址信息与人体呈现信息进行编排组合,获得呈现信息编码。
即根据人体呈现信息和地址信息进行叠加排列,生成的呈现信息编码包括了地址特征。以上述第一预设高度区间、第二预设高度区间和第三预设高度区间为例,对呈现信息编码进行解释说明:设第一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为P1,第二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息为P2,第三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为P3。可选地,具体以二进制表示就是:若第一预设高度区间内探测到人体呈现信息,则P1=1,没有探测到人体呈现信息则P1=0;同理,P2=1或0,P3=1或0。那么三个高度的人体呈现信息,按预设高度顺序进行排列为:P1+P2+P3,就会对应以上S101步骤中举例所述的人体行为出现以下编码结果:被看护者立于地面活动或行走时,P1+P2+P3=111;被看护者双脚落地坐于床铺、凳椅沙发或马桶上时,P1+P2+P3=011;如果被看护者出现了倒伏于地面的状况,一定是P1+P2+P3=001。若设各个看护区域的地址位置信息采用A、B、C等字母表示(当然也可以直接采用数字表示)并置于呈现信息编码首位,则原来无人的区域A有人进入时,在S102步骤中生成的呈现信息编码(字符串)就是(从A000转为)A111;如果被看护者从区域A进入区域C例如卫生间,首先在步骤S102中生成编码C111,然后生成A000(离开A地);如果他坐于马桶上,就会出现编码C011;而若其坐于马桶上出现意外倒地,就会在S102生成编码C001等等。
可选地,可以采用非连续的方式获取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即每相隔一个时间周期,获取一次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逐次将获取到的人体呈现信息与地址位置信息相结合得到当前地址上的呈现信息编码。
S103,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并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阀值进行对比;
其中,所谓目标编码是指预设于系统之中,可以通过匹配方法从其中获取的与外部的呈现信息编码完全相同,逐个镜像对应的一组编码。这些与外部呈现信息编码逐一镜像对应的所有编码构成了一个目标编码集。集合中的每个目标编码能够反映一个人体在室内某地某种可能的(正常或异常)的行为姿态,整个目标编码集则反映了一个人体在室内各地所可能有的行为姿态。所以通过这个目标编码集合中的某个目标编码就能够知道与之匹配的某个呈现信息编码所代表的是怎样的人体行为姿态。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根据人体呈现信息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布状况与其行为姿态具有某种对应的关系,可预先在系统内建一个利用人体呈现信息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布状况来描绘人体行为姿态的预设编码集合。如果这些预设编码与外部的呈现信息编码采用完全一致的编码方式并对应相同的各个预设高度区间,如前所述,这些预设编码就能做为目标编码而与外部的各个呈现信息编码逐一镜像对应,从该目标编码集中可以获得每个目标编码及其代表的数据值—某种人体行为姿态所允许的持续时限,即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时间阈值)。
具体说明如下:
一.室内一人的坐、卧、立、行等等行为姿态在垂直方向上会呈现不同高度的分布。
对于没有肢残导致身体失能的长者而言,若非严重驼背者,其于室内的日常生活行为姿态(不包括独自使用普通浴缸、蹲厕及翻滚跳跃等危险行为),在垂直方向上的体态分布与以下高度明确对应:
1.站立于地面上活动及行走的姿态;
例如原来身高1.5米的长者,即使长者稍微躬身驼背,其站立或行走时的体态高度就不会低于1.3米。
2.坐于凳椅沙发、床铺或马桶之上的行为姿态;
由于书桌、餐台等等台面在居家环境下的高度几乎都在0.8米左右,各种身高的成人在这些桌、台面前的坐姿高度,不论是餐饮、聊天或阅读,即使是埋头伏案者头部离地都会高于0.8米。而不是位于桌、台面前时,即使身高如1.4米者,其坐于凳椅沙发或床铺、马桶之上时头部离地高度也不低于0.8米。
3.躺倒于床铺或凳椅沙发上的行为姿态;
在普通家具规格的环境中,不论长者身高多少,其平躺于床铺及凳椅沙发上时肢体离地高度也不会低于0.5米。
4.当长者出现全身倒地的行为姿势时,例如对于1.8米以下身高者,无论是平躺曲膝、伸手挣扎还是匍匐爬行,其肢体高度都不会超过0.8米;。
至于俯身弯腰、蹲下、甚至登高攀爬这些偶尔出现的行为动作,虽然危险,但其体态同样在垂直高度上对应着不同的分布关系。
二.如果采用与外部的呈现信息编码相同的编码方式,对应相同的各预设高度区间,就可以把反映一个人体在室内各地可能出现的各种行为姿态的所有编码做为目标编码(集合)预设于系统中。那对于某个时间来自外部的某个呈现信息编码,就可以利用匹配方法从此系统中的目标编码集合中配准出与呈现信息编码镜像对应的一个目标编码。通过这个目标编码而知道此呈现信息编码反映了这个人体当前在此地某种可能的行为姿态。
由以上说明一可见,如果合理地选择若干关节高度去观察人体行为在不同高度呈现的体态分布,就可以反过来从一地多个高度上的人体呈现信息分布判断出此人当前可能处于的某种行为姿态。这样,如果采用与步骤S102所述相同的编码方式,对同样三个高度的人体呈现信息以P1、P2、P3表示,并以二进制表示有人体呈现信息为1,无人体呈现信息为0,且地址位置也以A、B、C…N等等表示,那么以N+P1+P2+P3=NP1P2P3形式排列的编码,就可以相应地反映出S102步骤中举例说明的在N地址上对应的人体行为可能的某个姿态。仍然以S102步骤中的三个观察高度说明(对于身高1.8米以下者),如果A表示的地址是卧室,那编码A110就反映人体当前的姿势可能是在卧室爬梯登高,也可能是两脚离地站立于凳椅沙发或床上;如果编码是A010,反映了人体双脚离地坐于床铺及凳椅沙发上的姿势;如果编码是A011,那应该是双脚落地坐于床铺、凳椅沙发上或是俯身弯腰的姿势;如果C表示卫生间,那编码C011就表明人体可能是坐于马桶上,也可能是俯身弯腰的姿势;如果编码是N001,那一定是反映了人体倒伏于N处地面或低头蹲下的姿势;如果编码是N100,表明有人在N地爬梯登高或从天而降;而编码101不可能有人体行为与之对应。
这样,就可以将一个地址上在多个层级高度中展现的人体信息而构成的一种人体呈现信息分布,逐层以数字或字符代表组成一个字符串作为目标编码,来反映此地当前一人可能的某种行为姿态,当然其准确性与选取的各层级高度及层级数量有关。
三.由于目标编码与呈现信息编码都是排列格式完全相同的字符串,因而可以通过采用如数据匹配的方法从目标编码集合中配准出与某个呈现信息编码完全相同,镜像对应的目标编码。因而在此S103步骤中所述的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就是等同于记录与其匹配的目标编码(出现)的持续时间,也就是记录由目标编码代表的某种行为姿态的持续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包括陷入行动困难等异常,人体各种行为姿态在不同场合的持续时间都应该有一个可允许极限,因此可以为每个目标编码代表的编码数据确定一个数值,即时长界限,就是赋予所述的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例如在卧室B,夜晚躺到(休眠)10或12个钟头内应该起床,如果10或12个钟头期间或之后还没有出现起身或下床(站立、行走)的行为姿态,那就需要外部人员注意观察。若在卧室B也是设立三个探测高度,采用与S102中相同的编码方式,则从1.3米、0.6米及0.2米三个高度探测人体呈现信息所得到的的呈现信息编码中,只有B010对应的行为姿态可能是双脚离地坐于或躺倒在床铺及长椅沙发上,因而可以设定目标编码B010m(具有后缀字母m的编码即为目标编码,下同)对应的时间阈值为10或12小时。当然,如果是设立1.3米、0.9米、0.6米及0.2米四个探测高度,那就能进一步区别是双脚离地坐着还是平身躺下了。其中对应于双脚离地坐在床铺或长椅沙发上的体态的目标编码B0110m,其时间阀值可以允许为例如3小时;而相应于体态为双脚离地身体平躺的目标编码B0010m,其时间阀值则同样还是10或12小时。再例如,不论何时,一个长者的体态分布信息从站立(例如沐浴)、行走或坐姿转变为只在离地0.7米以下的高度出现,那持续时间超过1分钟就应该尽快查看其是否是处于跌倒伏地的姿态,对应这种人体高度分布姿态的允许持续时限就可以设定在1分钟内。那与此姿态对应的目标编码例如C001被赋予的时间阈值就是1分钟。同理,集合中的目标编码A001、B001、N001等等对应的时间阈值都是1分钟
以这些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阀值作为参考,与外部当前人体对应相同的姿态下实际行为活动的持续时间进行对比,就能发现当前的人体活动行为是否因为超过了可允许的的持续时间而可能处于异常的状态。
以上述举例的第一预设高度区间、第二预设高度区间、第三预设高度区间获得的特征信息编码进行解释,说明S103的执行步骤(参考图3):
如果在步骤S102中生成了编码C011,到步骤S103就会先从目标编码集合中匹配出与C011镜像对应的目标编码C011m,然后记录C011的持续时间TC011。同时将TC011与目标编码C011m被赋予的时间阀值TC011m进行比对。如果目标编码C011m的时间阈值是TC011m=30分钟,S103的执行结果就是要看TC011是否超过30分钟,即最终是否出现了TC011/TC011m>1,只要出现了TC011/TC011m>1,就进入S104。
S104,若所述持续时间大于与所述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则生成求助信息。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若时间TC011大于目标编码C011m对应的时间阈值TC011m,即出现TC011/TC011m>1,就在S104中则生成求助信息向外呼救。
至此可见,如果获得的各预设高度人体呈现信息是连续存在的实时信息,那就可以如上述S101至S103各步方法所述,利用预先建立的目标编码做为参考依据,对当前室内的人体行为是否出现异常做出判别。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人体热成像扫描技术或激光(雷达)扫描成像技术等方法实现有效运用。
但如果采用由热释电传感器构成的被动式红外探头获取人体呈现信息,在目前普通的技术条件下只能获得不连续的人体呈现信息。这是因为目前普通的商品化被动式红外探头只能探测达到一定幅度以上的人体活动,当人体活动由明显转变为静止或不明显,可能导致此后获得的人体呈现信息为零。这样即使被看护者仍在同一(看护区域)地址内没有离开,只是相同体态高度下的行为从明显活动转为不明显或停止,例如,行走中停下驻足站立,坐下后闭目休息,躺倒后进入睡眠等等,都会导致人体呈现信息由非零转变为全零,即如呈现信息编码会从N111转变为N000而非持续保持为N111。具有如这样的人体行为姿态未变,但是获得的人体呈现信息却会从非零变为全零特点的被动红外探测系统,很显然是不能直接利用上述S101至S103各步骤的方法得到正确结论的。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可把非全零的人体呈现信息构成的呈现信息编码做为呈现信息第一编码;而把人体呈现信息全为零的呈现信息编码做为呈现信息第二编码。
使所述记录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的过程,包括步骤:目标编码包括第一编码和第二编码;若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从与第一编码处于匹配状态改变为与第二编码处于匹配状态,则继续记录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与所述第二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其中,所述第二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与所述第一编码相对应。
其中,第二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与所述第一编码相匹配,即第二编码的选定与第一编码相关联。在确定第一编码改变为第二编码后,才能通过第一编码确定第二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以第一编码为A或B,第二编码为C为例,呈现信息编码匹配的编码在发生A变为C,或者发生B变为C的改变后,匹配后,记录的第二编码C的持续时间对应的时间阈值,与第一编码A或C相关联,即第一编码A和第一编码C分别对应不同的时间阈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S101步骤中从两个预设高度区间获取人体呈现信息,采用与S102中相同的编码方式编排呈现信息编码,然后把非全零的信息构成的信息编码做为第一编码;而把人体呈现信息全为零的信息编码做为第二编码。当在S103中出现呈现信息编码从第一编码改变为第二编码的现象时,继续记录所述呈现信息编码持续为第二编码的时间,并依据之前的第一编码选择与其相匹配的目标编码作为第二编码。就可以同样采用预设于系统中的目标编码作参考,判别当前由被动式红外探头获得的呈现信息编码所反映的一个人体行为,是否可能处于某种异常状态。
具体说明如下:
图2为一具体应用例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S101步骤中,对一个地址只采用从1.3米及0.8米两个预设高度获取人体呈现信息,;使1.3米和0.8两个高度上设置的被动式红外探头D1、D2的探测区域在垂直方向上仰尽量呈小张角α例如30°以内,在水平方向呈广角例如100°以上的较扁平扇形空间(较佳的是采用幕帘式红外探头),并使两个探头的探测区域在垂直方向的下边界在前方整个扇面的水平方向上互不重叠如图2所示,从而保证对前方扇面区域内的人体活动在不同高度姿态下的呈现信息探测不会产生交叉重叠的错误。由于不采用贴近地面高度获得的低位人体呈现信息,每个呈现信息编码的格式都会减少一位,成为如前所述的N+P1+P2=NP1P2。当然这就意味着不能通过从这样布置的两个被动式红外探头获得的人体活动信息,直接判断其探测区域内的人体活动行为是否出现了跌倒于地面的姿态。
而在S102步骤中,运用相同的编码方式对应S101中的两个预设高度上获得的人体呈现信息结合地址信息生成呈现信息编码;同样地,预先将所有呈现信息编码的镜像对应编码组成目标编码集。但对于人体呈现信息为全零的呈现信息编码(第二编码),因为并非是人体离开当前地址而使呈现信息消失,而是从0.8米到1.3米高度以上可探测到的身躯肢体停止了活动,或是身体完全处于0.8米之下无法探知。所以是一定会有相应的目标编码反映其可能的行为,只是其目标编码不止一个。当然每个目标编码的时间阀值是不相同的。例如,进入卧室W后出现坐下的行为,在S102中分别先是获得W11的呈现信息编码,然后获得W01的呈现信息编码。如果是坐下后闭目休息(几乎静止不动),就会获得呈现信息编码W00。那对应的目标编码W00m的时间阀值就可以允许例如是2小时。而如果在卧室行走中意外跌倒而出现编码W00,对应的目标编码W00m的时间阀值只能允许例如为1分钟。因此每个人体呈现信息为全零的呈现信息编码(第二编码)NP1P2=N00,都会对应两个目标编码,分别以N00m1及N00m2表示。
这样进入S103后,在遇到呈现信息编码从第一编码变化为第二编码时,将继续记录此呈现信息第二编码的持续时间,并依据之前的第一编码选择与当前的相匹配的第二编码。以上述举例说明,同样是在卧室W内出现了呈现信息编码从第一编码变化为第二编码,即从非零的呈现信息编码W11及W01变为全零的呈现信息编码W00,那面对同样的呈现信息编码W00时,就需要考虑是何行为导致,即需要参考W00前的呈现信息编码是W01还是W11,才能决定当前对应的目标编码应该是W00m1还是W00m2。
以下举例说明S103在以下多个场景的运行:
长者进入起居室A后坐于凳椅沙发上,只要坐下后不是纹丝不动使之在0.8米的高度上于例如2分钟内至少被探得一次A01的呈现信息编码,则即便之后因为闭目休息使身体几乎静止不动而使S103中出现A00的呈现信息编码,可因为是从A11到A01之后出现的A00,S103就会以A00之前的A01做为依据,选择对应的目标编码A00m1的时间阀值与A00的持续时间进行对比,如果TA00m1的时间阀值是2小时,当出现TA00/TA00m1>1的结果,就进入S104发出信息,要求外部人员通过音/视频设备查看长者为何2小时还不起。而如果在TA00/TA00m1<1期间(即2小时内),长者起身却感觉头晕难受又坐下不动甚至是跌倒,例如超过2分钟几乎静止不动,那S103会因为在编码A11之后直接出现了编码A00而依据A11选择目标编码A00m2的时间阀值与A00的持续时间进行比较。如果TA00m2=2分钟,当出现TA00/TA00m2>1时,即2分钟后,S103会进入S104生成求助信息发出呼救。
再例如长者进入卫生间C后坐于马桶上,S103会持续出现C11、C01、C01。。。的呈现信息编码。即长者坐下马桶后会于0.8米的探测高度断续出现身体活动。虽然其间会因为静止不动而在C01编码之后出现了C00编码,但S103依据之前的编码C01,选择与C00匹配的目标编码C00m1。如果允许C00m1的时间阀值是例如99秒,只要长者在99秒的期间不是一直静止不动而使S103中出现TC00/TC00m1>1,那S103就不会进入后面的S104,而是于复现编码C01之后,重新记录再次出现的C00编码的持续时间同时与TC00m1比对。但如果其间的任何时刻发生长者因为如便秘导致心梗难受而倒地挣扎,且99秒内没有在0.8米的高度出现人体呈现信息编码C01或是代表站立的信息编码C11,S103就会在TC00/TC00m1>1(即99秒后)进入S104生成求助信息向外发出呼救。
同样在卫生间C,如果长者站立沐浴期间意外滑倒而使S103中出现C00的呈现信息编码,因为是直接从编码C11来到编码C00,所以S103会依据编码C11为此时的编码C00而选择目标编码C00m2的时间阀值做参考,如果允许的时间阀值TC00m2=1分钟,那S103就会在TC00/TC00m2>1(即1分钟)后进入S104生成求助信息向外发出呼救。
由上述可见,在把探测人体呈现信息的预设高度只安排在非近地面的两个高度例如1.3米及0.8米,并把获得的目标编码区分为第一编码和第二编码后,在遇到呈现信息编码从第一编码变为第二编码时,继续记录呈现信息第二编码的持续时间,并依据之前的第一编码选择与其相相匹配的目标编码做为第二编码,就能同样采用S101至S104各步骤,运用被动红外探测技术对长者一人生活时的行为进行多方面照看,及时对其身体活动出现的疑似异常状态发出求助,尽快联系外部照看人员核查及救助。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非幕帘形探测区间的被动式红外探头,经过例如遮蔽探头透镜的部分区域,或外加某种结构限制、减小探头的探测张角α等等改动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图2所示的运用。
图3为另一具体应用例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示意图,如图3所示,结合地址信息对上述举例进行说明。实施例一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结合地址信息N可获取地址N下的呈现信息编码NP1P2P3,记录呈现信息编码NP1P2P3的持续时间TNP1P2P3;然后从目标编码集合中匹配出与呈现信息编码NP1P2P3镜像对应的的目标编码NP1P2P3m,比较呈现信息编码NP1P2P3的持续时间TNP1P2P3与目标编码为NP1P2P3m对应的时间阈值TNP1P2P3m,若出现TNP1P2P3/TNP1P2P3m大于1,则生成求助信息。
其中,求助信息可以为图像、文字、语音及各种编码文件,例如一帧图像、求助电话、求助短信或求助邮件等。向外发送求助信息,即将求助信息发送至被看护者的家人、值班照看人员或社区服务机构等等外部的信息接收装置中。
可选地,求助信息与目标编码相对应。即如果某个行为姿态的持续时间超过了其对应的目标编码的时间阀值,表示当前的人体行为可能处于异常状况。如求助信息为求助邮件,则求助邮件的内容包括被看护者的行为异常状况。发送的求助信息可使外部人员针对异常行为状况利用视频/音频设备及时进行观察确认,提高救助的效率。
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通过获取到的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并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进行对比,在时间大于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基于此,如果将人体的日常行为姿态转化为可以用逐一对应的目标编码来表示,并对目标编码进行时间赋值(设置合理的时间阈值),就可以利用这些表示人体在日常活动时的各种行为姿态的允许持续时间(阀值)作为参考与室内个人的活动行为持续时间进行比较,在出现持续时间大于时间阈值的异常行为状态时向外发送求助信息,告知外部人员及时(通过视频、音频设备)进行核查确认,决定是否需要实施救助,从而实现室内无人看护而外部全天有人照看救助的高效运用。
图4为实施例二的室内看护求助装置模块结构图,如图4所示,为实施例二的室内看护求助装置模块结构图,包括:
特征信息获取模块201,用于获取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呈现信息编码模块202,用于根据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时间记录模块203,用于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求助信息发送模块204,用于在持续时间大于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
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室内看护求助装置,通过获取到的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并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进行比较,在持续时间大于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基于此,如果将人体的日常行为姿态转化为可以用逐一对应的目标编码来表示,并对目标编码进行时间赋值(设置合理的时间阈值),就可以利用这些表示人体在日常活动时的各种行为姿态的允许持续时间(阀值)与室内个人的活动行为持续时间进行比较,在出现大于时间阈值的异常行为姿态时向外发送求助信息,告知外部人员及时(通过视频、音频设备)进行核查确认,决定是否需要实施救助。从而实现室内无人看护而外部全天有人照看救助的高效运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程序时实现上述室内看护求助方法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步骤。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计算机设备,通过获取到的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并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进行对比,在持续时间大于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基于此,如果将人体的日常行为姿态转化为可以用逐一对应的目标编码来表示,并对目标编码进行时间赋值(设置合理的时间阈值),就可以利用这些表示人体在日常活动时的各种行为姿态允许的正常持续时间(阀值)与室内个人的活动行为持续时间进行比较,在出现大于时间阈值的异常状态时向外发送求助信息,以使外部人员获知求助信息,此而实现室内无人看护而外部全天有人照看救助的高效运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室内看护求助方法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步骤。此外,通常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的程序通过直接将程序读取出存储介质或者通过将程序安装或复制到数据处理设备的存储设备(如硬盘和或内存)中执行。因此,这样的存储介质也构成了本发明。存储介质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记录方式,例如纸张存储介质(如纸带等)、磁存储介质(如软盘、硬盘、闪存等)、光存储介质(如CD-ROM等)、磁光存储介质(如MO等)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获取到的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并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进行对比,在持续时间大于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基于此,如果将人体的日常行为姿态转化为可以用逐一对应的目标编码来表示,并对目标编码进行时间赋值(设置合理的时间阈值)而组成参照数据库,就可以利用这些表示人体在日常活动时的各种行为姿态的正常持续时间(阀值)与室内个人的活动行为持续时间进行比较,在出现大于时间阈值的异常状态时向外发送求助信息,告知外部人员及时(通过视频、音频设备)进行核查确认,决定是否需要实施救助。从而实现室内无人看护而外部全天有人照看救助的高效运用。
图5为实施例三的探测桩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包括探测桩支架301以及设置在探测桩支架上的一个或多个探测单元302;各个探测单元302被配置为探测对应的各预设高度区间的人体呈现信息。
可选地,探测单元302为幕帘式探头,幕帘式探头包括由环形聚焦支架和沿支架环面固定的菲涅尔透镜所构成的聚光窗;环形聚光支架的焦点处设置有用于探测人红外体特征信息的传感器。
图6为幕帘式探头的结构原理图。如图6所示,环形聚焦支架402和菲涅尔透镜403所构成的聚光窗,红外热释电传感器(PIR)401固定在聚光支架402的焦点处。
具体地,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的幕帘式探头可为利用“单/双区多段水平式”菲涅尔透镜做成的幕帘式探头——其传感器401固定于环形聚焦支架402的焦点处,环形聚焦支架402和透镜403构成一段圆拱向外的聚光窗。若传感器401选用广角人体红外热释电传感器PIR,可使幕帘式探头对水平前方探测角α≥100°,垂直于前方的探测角β≤15°,从而让幕帘式探头对前方获得相对扁平的扇面形探测能力。如果把这样的幕帘式探头的聚光窗面朝室内水平横置,再将若干探头沿垂直方向相隔一定距离固定并保持约β/2的仰角或俯角,就能使这些探头在探测范围内共同对同一地点的同一个人的身体活动在不同高度进行分层次探测而不会产生信号重叠,从而获得对应的各预设高度区间的人体呈现信息。
如果室内能有较为开阔的视场竖直面设置这样的探测桩,每个探测桩就可以对水平前方的扇面形约100°的室内范围的人体呈现信息进行不同高度上的分层探测。
可选地,图7为可选实施方式的探测单元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探测单元302包括非幕帘式探头401和外部遮挡结构501;遮挡结构501设置在探头401外部,用于限制探头401对前方的垂直张角。
具体地,如图7所示,通过部分的光路遮蔽的办法,使用遮挡结构501限制探头401对前方的垂直张角,使探头拥有相对扁平的探测能力。如果把遮挡结构朝室内水平横置,再将若干探头沿垂直方向相隔一定距离固定,就能使这些探头在探测范围内共同对同一地点的同一个人的身体活动在不同高度进行分层次探测,探测对应的各预设高度区间的人体呈现信息。
可选地,图8为分体式探测桩支架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探测桩支架包括多个分体式探测桩支架601;每个分体式探测桩支架601的侧壁上固定一个探测单元302;且各个探测单元302之间通过线缆电连接。每个分体式探测桩支架601一侧可用于设置一个探测单元302,另一侧用于与竖直面固定;分体式探测桩支架601的底部可用于与水平面固定。
本可选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分体式探测桩601,便于在有建筑结构或家具挡住探测单元302的探测范围时,对各探测单元进行灵活高效的布设。
实施例三所提供的探测桩,便于安装人员布设用于探测被看护人员的人体呈现信息的探测单元302,提高安装探测单元302的效率和便利性。
图9为实施例四的探测桩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探测桩还包括第一处理单元701和第一通信单元702;
第一处理单元701设置在探测桩支架301上,并分别连接探测桩支架301上的探测单元302;第一处理单元701连接第一通信单元702;所述第一通信单元702设置在探测桩支架上;第一处理单元701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并通过第一通信单元702向外传送呈现信息编码。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处理单元701被配置为根据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并被配置为在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时,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还被配置为在该持续时间大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时时,生成求助信息,并通过第一通信单元702向外发送求助信息;其中,时间阈值与目标编码相对应。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实施例四的探测桩还包括工作环境监测单元703。
工作环境监测单元703连接第一处理单元701,用于监测系统的自运行保障及被看护区域的环境状态,及时将工作环境出现的状况异常信息发送至第一处理单元701,在第一处理单元701生成提示信息的同时,还将环境状况异常信息通过第一信息单元702对外发送。
其中,所述工作环境监测单元为供电电力监测装置、温度探测装置、外部障碍物探测装置、燃气探测装置及烟火探测装置。
实施例四所提供的探测桩,集成了探测单元302,第一处理单元701和第一通信单元702,以及工作环境监测单元703,具有完整的独立运行能力,便于多点布设,通过把探测单元302探测到的人体呈现信息结合地址信息而获得的呈现信息编码及时传送给外部的主机进行集中处理(由主机记录各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的时间,然后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阀值进行对比),可以及时发现当前室内一人活动时的行为状态是否出现异常,如果对出现的异常行为及时向外部人员报告进行核查确认,就能对确实发生了意外状况的长者及时进行救助,最大程度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
图10为实施例五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模块结构图,如图10所示,包括第二处理单元801、第二通信单元802以及探测桩803;第二处理单元801连接第二通信单元802,并用于分别连接探测单元302;各探测单元302被配置为探测对应的各预设高度区间的人体呈现信息;第二处理单元801被配置为根据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并被配置为在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时,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还被配置为在该时间大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时时,生成求助信息,并通过第二通信单元802向外发送求助信息;其中,时间阈值与目标编码相对应。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0,第二通信单元802还被配置为收集所述第一通信单元702传送的呈现信息编码;并被配置为在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时,记录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还被配置为在所述持续时间大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单元802向外发送所述求助信息;其中,所述持续时间阈值与所述目标编码相对应。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实施例五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还包括路由器单元803,所述路由器单元803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单元801,所述第二处理单元801用于生成求助信息的时,控制所述路由器单元803与外部网络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互连通信,从而使所述第二通信单元802及已连接路由器单元803的室内音/视频监控设备能在此允许的时间内,通过路由器单元803向外部网络发送求助信息及室内现场的音/视频信息;而在这些允许的时间之外,所述路由器单元803将不会执行与外部网络之间的互连通信。
其中,路由器单元803连接外部网络,使外部人员可通过外部网络获知求助信息,并能否利用音/视频设备核查看护场所的状况,以决定是否进行救助。
其中,第二处理单元801可采通用处理器,如DSP处理器等。其中,第二通信单元802可包括4G通信模块、WiFi通信模块或卫星通信模块等。优选地,第二通信单元802还用于与服务器连接,将求助信息发送至服务器,以使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服务器获取到求助信息。
实施例五所提供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探测单元302获取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第二处理单元801根据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并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进行对比,在持续时间大于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并通过第二通信单元802向外发送求助信息。基于此,如果将人体的日常行为姿态转化为可以用逐一对应的目标编码来表示,并对目标编码进行时间赋值(设置合理的时间阈值)就可以利用这些反映人体在室内活动时的各种行为姿态的目标编码的持续时间(阀值)与室内个人的活动行为持续时间进行比较,在出现大于时间阈值的异常姿态时向外发送求助信息,告知外部人员及时(通过视频、音频设备)进行核查确认,决定是否需要实施救助。从而实现室内无人看护而外部全天有人照看救助的高效运用。
图11为实施例六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模块结构图,如图11所示,室内看护求助系统还包括工作环境状态监测单元901;
所述工作环境监测单元901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单元801,用于监测系统自运行保障及被看护区域的环境状态,将工作环境状态出现的环境状态异常信息传送至所述第二处理单元801,以使第二处理单元生成提示信息并将所述环境状态异常信息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向外发送。工作环境状态监测单元901连接第二处理单元801,用于被看护区域的环境出现状态异常时,将被看护区域的环境状态异常信息发送至第二处理单元801;第二处理单元801还用于通过第二通信单元802发送环境状态异常信息。
实施例六所提供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通过工作环境信息监测单元901的配合应用,可以及时发现系统内外的运行环境是否出现异常,在出现环境状况异常甚至危险时,能及时报告外部的看护人员核查或救险,充分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当然也能同时提醒室内人员(在出现高温、有燃气溢出及烟火时)尽量及时避险或逃生。
图12为实施例六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模块结构图,如图12所示,室内看护求助系统还包括报警模块1001;报警模块1001连接第二通信单元902,并被配置为根据求助信息生成报警信号。
其中,报警信号包括室内报警信号和室外报警信号,如警示声光信号、音频提示等。室内报警信号用于提醒室内的被看护人员,若求助信息出现错误,便于被看护人员及时消除求助。室外报警信号用于提醒室外的被看护人员,如可为设置在社区公共场所的广播信号,以提醒相关人员进行救助。
以下通过一具体应用例对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进行解释,图13为具体应用例的室内看护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图13所示电路为基于单片机的电路原理模块,包括主机1101、主机供电电源1102、编码接收模块1103、无线路由器1104、计时模块1105、语音/音频模块1106和环境信息接收模块1107。
其中,主机1101为单片机主机,编码接收模块1103、路由器单元1104、计时模块1105、语音/音频模块1106和环境信息检测模块1107均可为外围电路。主机供电电源1102可为AC/DC供电电源或电池供电电源。编码接收模块1103连接探测单元302,可为无线通信模块或有线通信模块。计时模块1105用于记录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可为脉冲计时等等电路。语音/音频模块1106用于播报报警及提示信息,可为外放功放。环境信息接收模块1107连接环境状态监测单元901,可为具备模数转换功能的外围电路。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具体应用例的室内看护系统的电路还包括外部障碍物探测模块1108,外部障碍物探测模块1108连接主机1101,用于在探测到有较大体积/面积的障碍物出现于前方而导致可能妨碍探测单元工作时,生成报告信息并发送至主机1101。其中,主机1101可根据报告信息控制语音/音频模块1106播放语音,以提示用户及时移开/清除障碍物。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5)

1.一种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获取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
根据所述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
记录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
若所述持续时间大于与所述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则生成求助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的过程,包括步骤:
获取地址信息;
对所述地址信息与所述人体呈现信息进行组合,获得所述呈现信息编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体呈现信息包括人体红外辐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编码包括第一编码和第二编码;
所述记录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的过程,包括步骤:
若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从与所述第一编码处于匹配状态改变为与所述第二编码处于匹配状态,则继续记录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与所述第二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其中,所述第二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与所述第一编码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求助信息与所述目标编码相对应。
6.一种室内看护求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呈现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
呈现信息编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
时间记录模块,用于记录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
求助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大于与所述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
7.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的步骤。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内看护求助方法的步骤。
9.一种探测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探测桩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探测桩支架上的一个或多个探测单元;
各个所述探测单元被配置为探测对应的预设高度区间的人体呈现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探测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桩支架包括多个分体式探测桩支架;
每个所述分体式探测桩支架上固定一个所述探测单元;且各个所述探测桩支架之间通过线缆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探测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单元为幕帘式红外探头;
所述幕帘式红外探头包括由环形聚焦支架和沿支架环面固定的透镜所构成的聚光窗;
所述环形聚焦支架的焦点处设置有用于探测人体呈现信息的传感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探测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幕帘式红外探头的透镜为菲涅尔透镜。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探测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探头的传感器为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探测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单元包括非幕帘式的探头和遮挡结构;
所述遮挡结构设置于所述探头外,用于限制探头的某种探测范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探测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探头的传感器为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
16.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任意一项所述的探测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处理单元和第一通信单元;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设置在所述探测桩支架上,并分别连接探测桩支架上的探测单元;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通信单元;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设置在所述探测桩支架上;
第一处理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各探测单元获得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并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向外传送所述呈现信息编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探测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被配置为在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时,记录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还被配置为在所述持续时间大于与所述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向外发送所述求助信息;其中,所述持续时间阈值与所述目标编码相对应。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工作环境监测单元;
所述工作环境监测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用于监测系统的自运行保障及被看护区域的环境状态,将系统工作环境出现的状态异常信息传送至所述第一处理单元,以使第一处理单元生成提示信息并将所述状态异常信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向外发送。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环境监测单元为供电电力监测装置、温度探测装置、外部障碍物探测装置、燃气探测装置及烟火探测装置。
20.一种室内看护求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处理单元、第二通信单元、以及如权利要求9至16任意一项所述的探测桩;所述第二处理单元连接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并用于分别连接所述探测单元;
所述第二处理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各预设高度区间内的人体呈现信息,获得呈现信息编码;并被配置为在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时,记录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还被配置为在所述持续时间大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向外发送所述求助信息;其中,所述持续时间阈值与所述目标编码相对应。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收集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传送的呈现信息编码;所述第二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时,记录所述呈现信息编码与目标编码处于匹配状态的持续时间;还被配置为在所述持续时间大于目标编码对应的时间阈值时,生成求助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向外发送所述求助信息;其中,所述持续时间阈值与所述目标编码相对应。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报警模块;
所述报警模块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单元,并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求助信息生成报警信号。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工作环境状态监测单元;
所述工作环境监测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监测系统自运行保障及被看护区域的环境状态,将系统工作环境出现的状态异常信息传送至所述第二处理单元,以使第二处理单元生成提示信息并将所述状态异常信息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向外发送。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室内看护求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环境监测单元为供电电力监测装置、温度探测装置、外部障碍物探测装置、燃气探测装置及烟火探测装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0至24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内看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路由器单元;所述路由器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单元,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生成求助信息时,控制所述路由器单元与外部网络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互连通信,从而使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及已连接路由器单元的室内音/视频监控设备能在此允许的时间内,通过路由器单元向外部网络发送求助信息及室内现场的音/视频信息;而在这些允许的时间之外,所述路由器单元将不会执行与外部网络之间的互连通信。
CN201910262627.7A 2018-04-03 2019-04-02 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100211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88863.1A CN108510710A (zh) 2018-04-03 2018-04-03 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及系统
CN2018102888631 2018-04-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1145A true CN110021145A (zh) 2019-07-16

Family

ID=6337990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88863.1A Withdrawn CN108510710A (zh) 2018-04-03 2018-04-03 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及系统
CN201910262627.7A Pending CN110021145A (zh) 2018-04-03 2019-04-02 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及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88863.1A Withdrawn CN108510710A (zh) 2018-04-03 2018-04-03 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32693B2 (zh)
CN (2) CN108510710A (zh)
WO (1) WO201919203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04254B2 (en) 2019-08-16 2023-03-14 Fujitsu Limited Radar-based posture recogni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9544A (zh) * 2019-04-23 2019-06-28 张达 一种户内跌倒综合识别及渐进式报警的方法及系统
CN113063563B (zh) * 2021-03-15 2024-02-06 读书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距离感应的工厂流水线测试辅助方法
CN113516383B (zh) * 2021-06-30 2024-05-03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施工安全管控方法和装置
CN114267153B (zh) * 2021-12-29 2024-03-26 苏州英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居家安全监控管理系统
TWI823508B (zh) * 2022-08-03 2023-11-21 崑山科技大學 非接觸式之肢障患者的求助方法及系統
CN115497251B (zh) * 2022-08-19 2024-03-29 浙江智物慧云技术有限公司 人体晕倒躺卧姿态检测告警方法及其检测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52194A1 (fr) * 1990-04-04 1991-10-16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détecteur de mouvements et système de surveillance de personnes le mettant en oeuvre
US5905436A (en) * 1996-10-24 1999-05-18 Gerontological Solutions, Inc. Situation-based monitoring system
JP3887646B2 (ja) * 2005-10-28 2007-02-28 富山県 高齢者安否確認システム
US20070075860A1 (en) * 2005-09-30 2007-04-05 Larry Tracy Alarm for selectively detecting intrusions by persons
FR2920575A1 (fr) * 2007-09-03 2009-03-06 Omicron Soc Responsabilite Lim Dispositif de determination de la presence et de la position sur un plan vertical d'une personne,d'un animal ou d'un objet
CN101782661A (zh) * 2009-09-22 2010-07-21 奥泰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调节红外幕帘探测器灵敏度的方法及一种红外幕帘探测器
WO2013014578A1 (en) * 2011-07-26 2013-01-3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monitored area
CN103295364A (zh) * 2013-05-15 2013-09-11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双鉴的摔倒事件检测系统
CN204926413U (zh) * 2015-09-09 2015-12-30 湖南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和物联网的老年人智能安防系统
CN105934781A (zh) * 2014-01-03 2016-09-07 玛丽卡尔公司 用于监测的方法和系统
CN105931171A (zh) * 2016-06-12 2016-09-07 佛山市威格特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资产管理终端智能出入库识别系统
WO2016170231A1 (en) * 2015-04-20 2016-10-27 Viasec Oy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person in one or more buildings
EP3163545A1 (en) * 2015-10-29 2017-05-03 Thomson Licensing Abnormal activity detection for elderly and handicapped individuals
WO2017182712A1 (en) * 2016-04-22 2017-10-26 Maricare Oy Sensor and system for monitor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7624A (zh) * 2008-05-21 2009-11-25 上海新联纬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与识别人员意外情况的系统
US8384556B2 (en) * 2010-04-21 2013-02-26 Gordon Ko Solar powered light and alarm system
US20120116252A1 (en) * 2010-10-13 2012-05-10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 Body Corporat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body orientation or posture
US9530060B2 (en) * 2012-01-17 2016-12-27 Avigilon Fortres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uilding automation using video content analysis with depth sensing
US8810718B1 (en) * 2013-03-07 2014-08-19 Non Typical, Inc. Hybrid IR flash for trail camera
CN203289562U (zh) * 2013-05-21 2013-11-13 成都德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视频监控和家居系统
EP3319058A4 (en) * 2015-06-30 2018-06-27 Fujitsu Limited Anomaly detection method, anomaly detection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WO2017146643A1 (en) * 2016-02-23 2017-08-31 Apeiron Technology Pte Ltd A patient monitoring system
CN206236248U (zh) * 2016-11-29 2017-06-09 武汉易安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卫生间意外检测报警器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52194A1 (fr) * 1990-04-04 1991-10-16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détecteur de mouvements et système de surveillance de personnes le mettant en oeuvre
US5905436A (en) * 1996-10-24 1999-05-18 Gerontological Solutions, Inc. Situation-based monitoring system
US20070075860A1 (en) * 2005-09-30 2007-04-05 Larry Tracy Alarm for selectively detecting intrusions by persons
JP3887646B2 (ja) * 2005-10-28 2007-02-28 富山県 高齢者安否確認システム
FR2920575A1 (fr) * 2007-09-03 2009-03-06 Omicron Soc Responsabilite Lim Dispositif de determination de la presence et de la position sur un plan vertical d'une personne,d'un animal ou d'un objet
CN101782661A (zh) * 2009-09-22 2010-07-21 奥泰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调节红外幕帘探测器灵敏度的方法及一种红外幕帘探测器
WO2013014578A1 (en) * 2011-07-26 2013-01-3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monitored area
CN103295364A (zh) * 2013-05-15 2013-09-11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双鉴的摔倒事件检测系统
CN105934781A (zh) * 2014-01-03 2016-09-07 玛丽卡尔公司 用于监测的方法和系统
WO2016170231A1 (en) * 2015-04-20 2016-10-27 Viasec Oy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person in one or more buildings
CN204926413U (zh) * 2015-09-09 2015-12-30 湖南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和物联网的老年人智能安防系统
EP3163545A1 (en) * 2015-10-29 2017-05-03 Thomson Licensing Abnormal activity detection for elderly and handicapped individuals
WO2017182712A1 (en) * 2016-04-22 2017-10-26 Maricare Oy Sensor and system for monitoring
CN105931171A (zh) * 2016-06-12 2016-09-07 佛山市威格特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资产管理终端智能出入库识别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04254B2 (en) 2019-08-16 2023-03-14 Fujitsu Limited Radar-based posture recogni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42908A1 (en) 2020-07-30
WO2019192036A1 (zh) 2019-10-10
CN108510710A (zh) 2018-09-07
US11232693B2 (en) 2022-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1145A (zh) 室内看护求助方法及系统
Miskelly Assistive technology in elderly care
JP5668995B2 (ja) ベッド上及び室内の見守りシステム
US710688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bject physical position and security determination
Ariani et al. Simulated unobtrusive falls detection with multiple persons
CN105934781A (zh) 用于监测的方法和系统
EP2472487A2 (en)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Williams et al. It is always on your mind: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falling of older people and their carers and the potential of a mobile falls detection device
CN108091105A (zh) 一种居家老人照护方法及照护系统
Burton et al. Care-home environments and well-being: Identifying the design features that most affect older residents
CN105989695B (zh) 监护对象活动风险评估方法及装置
US11394247B1 (en) Charging technologies
WO2013014578A1 (en)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monitored area
US10706706B2 (en) System to determine events in a space
CN103003761B (zh) 处理视觉、听觉、嗅觉和/或触觉信息的系统和方法
CN104793504A (zh) 一种智能老年公寓系统
CN105809884A (zh) 一种在宅事故监控系统
KR100950062B1 (ko) 노약자를 위한 스마트 홈의 모니터링 및 알림 서비스 장치및 그 방법
JP2013238964A (ja) 監視通報装置、監視通報システム、監視通報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Noury et al. Smart Sweet Home… A Pervasive Environment for Sensing our Daily Activity?
KR102397078B1 (ko) 반려 로봇을 이용한 실버 케어 시스템
Ariani et al. Design of an unobtrusive system for fall detection in multiple occupancy residences
CN208985344U (zh) 探测桩及室内看护探测系统
CN115862265A (zh) 一种针对认知症老人的居家安全保障系统及方法
CN105225170A (zh) 一种以钟为中枢的智能管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1138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