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06119B - 制冷机组及其运行方法、空调器及冰浆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制冷机组及其运行方法、空调器及冰浆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06119B
CN110006119B CN201910279693.5A CN201910279693A CN110006119B CN 110006119 B CN110006119 B CN 110006119B CN 201910279693 A CN201910279693 A CN 201910279693A CN 110006119 B CN110006119 B CN 1100061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e
water
heat exchanger
bent pipe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796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06119A (zh
Inventor
江耀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eili Low Carb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eili Low Carb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eili Low Carb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eili Low Carb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7969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061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06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06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061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061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80Food processing, e.g. use of renewable energies or variable speed drives in handling, conveying or stacking
    • Y02P60/85Food storage or conservation, e.g. cooling or drying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制冷机组及其运行方法、空调器及冰浆发生器,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制冷机组,包括蓄冰装置,具有容纳水和/或冰的空腔。散热装置,用于对室内降温。制冷系统,制冷系统被配置成提供冷量。制冰系统,制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与制冷系统进行热交换,制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使蓄冰装置内的水吸收制冷系统输出的冷量并转化成冰浆。融冰系统,融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使蓄冰装置内的水为散热装置提供冷量。其中,制冷机组具有以下工作模式中的至少两种,制冷系统与制冰系统进行热交换。散热装置与融冰系统进行热交换。散热装置与制冷系统进行热交换。此制冷机组节能减排,节约运行费用。

Description

制冷机组及其运行方法、空调器及冰浆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冷机组及其运行方法、空调器及冰浆发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过冷水蓄冰空调通常采用乙二醇溶液作为二次冷媒,先通过制冷剂作为一次冷媒对乙二醇进行降温,再通过乙二醇作为二次冷媒对房间进行降温,需要使用乙二醇系统,管路结构设置复杂。且空调的负荷一定要能够达到最热时期的空调的负荷,需要的负荷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机组及其运行方法、空调器及冰浆发生器,能够节能减排。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制冷机组,包括蓄冰装置,具有容纳水和/或冰的空腔。散热装置,用于对室内降温。制冷系统,制冷系统被配置成提供冷量。制冰系统,制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与制冷系统进行热交换,制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使蓄冰装置内的水吸收制冷系统输出的冷量并转化成冰浆。以及融冰系统,融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使蓄冰装置内的水为散热装置提供冷量。其中,制冷机组具有以下工作模式中的至少两种,处于第一种工作模式时,制冷系统与制冰系统进行热交换,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散热装置与融冰系统进行热交换,处于第三种工作模式时,散热装置与制冷系统进行热交换。
此制冷机组可以通过第一种工作模式制冰系统进行制冰获得冰浆;通过第二种工作模式的融冰系统使散热装置散热,从而对室内进行制冷;通过第三种工作模式的制冷系统使散热装置散热,从而对室内进行制冷。还可以同时通过融冰系统和制冷系统对散热装置进行散热,可以通过多种工作模式使散热装置散热制冷,节能减排,使空调的运行更加方便。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制冰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用于产生冰浆的冰浆发生器,蓄冰装置与第一换热器的冰水进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的过冷水出口与冰浆发生器的进口端连通,冰浆发生器的出口端用于将冰浆排出至蓄冰装置内。其中,制冰系统与制冷系统在第一换热器处进行热交换。
蓄冰装置内的冰水输送至第一换热器内,冰水在第一换热器内与制冷系统进行热交换使冰水降温成过冷水,过冷水输送至冰浆发生器内进行冰浆的制备,再将冰浆排出至蓄冰装置内。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融冰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蓄冰装置与第二换热器的冰水进口连通,第二换热器的热水出口用于将热水排出至蓄冰装置内。其中,融冰系统与换热装置在第二换热器处进行热交换。
蓄冰装置中的冰水输送至第二换热器内,在第二换热器内与散热装置进行热交换,使冰水的温度升高成热水,进入蓄冰装置内,将蓄冰装置内的冰浆融化成冰水。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融冰系统还包括冰浆发生器,第二换热器的热水出口与冰浆发生器的进口端连通,冰浆发生器的出口端用于将热水排出至蓄冰装置内。
使制冰系统和融冰系统可以共用一条管路,同一条管路上设置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在第一散热器处与制冷系统进行热交换从而获得过冷水进行制冰,在第二散热器处与散热装置进行换热从而对室内降温,使制冷机组的结构更加简单。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压缩机的出口与冷凝器的进口连通,冷凝剂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和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均连通,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和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与压缩机进口均连通。其中,制冷系统与散热装置在第三换热器处进行热交换。
压缩机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输送至冷凝器内进行冷却,再将冷却后的制冷剂输送至第一换热器内或者第三换热器内,在第一换热器处与冰水进行热交换以后转化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输送至压缩机,在第三换热器内与散热装置进行热交换以后转化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输送至压缩机。从而进行制冰或者对室内进行制冷。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水泵,蓄冰装置与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连通,第一水泵的出水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冰水进口和第二换热器的冰水进口均连通。
通过第一水泵可以同时对制冰系统的第一换热器和融冰系统的第二换热器进行冰水供给,使制冷机组的结构简单,设置和运行操作都更加方便。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水泵和第三水泵,蓄冰装置与第二水泵的进口和第三水泵的进水口均连通,第二水泵的出水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冰水进口连通,第三水泵的出水口与第二换热器的冰水进口连通。
通过第二水泵对制冰系统的第一换热器进行冰水供给,第三水泵对融冰系统的第二换热器进行冰水供给,分别通过两个水泵对两个系统进行冰水供给,使冰水的供给更加方便,以便随时进行制冰或者融冰。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四水泵,散热装置与第四水泵的进水口连通,第四水泵的出水口与第二换热器的热水进口和第三换热器的热水进口均连通,第二换热器的冷水出口和第三换热器的冷水出口与散热装置均连通。
通过第四水泵可以同时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进行热水供给,在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处进行热交换得到冷水,使制冷机组的结构简单,设置和运行操作都更加方便。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五水泵和第六水泵,散热装置与第五水泵的进水口和第六水泵的进水口均连通,第五水泵的出水口与第二换热器的热水进口连通,第六水泵的出水口与第三换热器的热水进口连通,第二换热器的冷水出口和第三换热器的冷水出口与散热装置均连通。
通过第五水泵对第二换热器进行热水供给,第六水泵对第三换热器进行热水供给,在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处进行热交换得到冷水,使热水的供给更加方便,以便通过融冰系统或制冷系统对室内进行降温。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蓄冰装置内设置有保温层。在晚上制冰以后,冰浆保存在设置有保温层的蓄冰装置内,避免冰浆的融化,以便白天融冰的顺利进行。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蓄冰装置包括蓄冰池,蓄冰池内设置有第一过滤装置将蓄冰池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冰浆发生器中的冰浆和第二换热器的热水用于进入第一腔室内,第二腔室与第一换热器的冰水进口和第二换热器的冰水进口连通。
通过第一过滤装置将蓄冰池分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内放置冰,第二腔室用于放置冰融化后得到的冰水,第二腔室与第一换热器的冰水进口和第二换热器的冰水进口连通,由于第一过滤装置的作用,避免冰浆进入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内,避免堵塞。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蓄冰装置包括蓄冰池和积水槽,积水槽与蓄冰池连通且积水槽与蓄冰池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滤装置,冰浆发生器中的冰浆和第二换热器的热水用于进入蓄冰池内,积水槽与第一换热器的冰水进口和第二换热器的冰水进口连通。
通过在蓄冰池与积水槽的设置,蓄冰池中的冰浆融化后进入积水槽内,对第一散热系统和第三循环系统进行冰水的供给。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蓄冰池和积水槽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滤装置。进行可以避免冰浆进入积水槽内,避免冰浆进入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内,使循环系统正常运行,避免堵塞。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过滤装置,积水槽与第一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滤装置。进一步避免冰浆进入第一换热器内。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的过冷水出口和冰浆发生器的进口端通过过冷水输送管路连通,过冷水输送管路的靠近进口端的一端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过冷水的温度大约为(-1.8~-2.5)℃,比如:-2℃,所以,制冷循环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温度传感器监测到过冷水输送管路的温度为(-1.8~-2.5)℃,如果过冷水输送管路中产生冰浆,则过冷水输送管路中的温度会升高,从而监测到过冷水输送管路中产生了冰浆,以便制冷机组进行除冰操作,避免过冷水输送管路发生堵塞。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冰浆发生器包括管道本体,第一换热器的过冷水出口与冰浆发生器的进口端通过过冷水输送管路连通,过冷水输送管路的管径小于管道本体的管径,管道本体具有进口端、出口端和至少一段弯管部,进口端与过冷水输送管路的远离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通,出口端与蓄冰装置连通,进口端通过至少一段弯管部与出口端连通。
在过冷水进入冰浆发生器进行制冰的过程中,过冷水从进口端进入管道本体内,由于管径迅速增大,过冷水的温度为(-1.8~-2.5)℃,比如:-2℃,过冷水在管道本体内流动的过程中,会撞击至少一段弯管部的管壁,撞击时会产生气泡,形成冰核、冰晶和冰浆,进行过冷水的制冰,冰浆发生器的结构简单,不需要使用超声装置就能够很好的进行制冰。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段弯管部包括连通的第一弯管部和第二弯管部,以使管道本体沿进口端到出口端的方向呈迂回状延伸。
通过两段呈迂回状延伸的第一弯管部和第二弯管部的设置,使过冷水在撞击第一弯管部的管壁和第二弯管部的管壁的时候,可以产生回旋,制冰效果更好,且设置两段弯管部,在能够实现良好制冰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堵塞。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弯管部和第二弯管部均为U型管。使过冷水的回旋效果更好,产生气泡、冰核、冰晶,使过冷水转化成冰水混合状态的冰浆。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管道本体还具有第一直管部和第二直管部,第一直管部、第一弯管部、第二弯管部和第二直管部依次连通,第一直管部的远离第一弯管部的端部为进口端,第二直管部的远离第二弯管部的端部为出口端,第一弯管部的最高点和第二弯管部的最高点均位于进口端和出口端之间。
过冷水先进入第一直管部以后,再进入第一弯管部和第二弯管部进行制冰,通过第一弯管部制冰完成以后,冰浆会进入第一直管部或者第二弯管部,第一直管部的设置,可以避免冰浆直接进入运输过冷水的过冷水输送管路内,避免过冷水输送管路堵塞,且由于第一弯管部的最高点和第二弯管部的最高点均位于进口端和出口端之间,可以进一步避免冰浆在第一弯管部和第二弯管部内堵塞,避免冰浆堵塞在冰浆发生器内。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布板,分布板设置于第二直管部的远离第二弯管部的一端,分布板具有空腔以及与空腔连通的多个分布口,空腔与第二直管部连通,多个分布口与蓄冰装置连通。
通过多个分布口的设置,可以使冰浆发生器制得的冰浆能够均匀分布在蓄冰装置内,以便后续进行融冰,同时,还可以避免冰浆发生器的堵塞。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制冷机组。空调使用上述制冷机组,可以通过制冰系统制得冰浆,并将冰浆存储在蓄冰装置内,再利用融冰装置进行融冰,以便通过散热装置对室内进行制冷,还可以在单独制冷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制冷系统对室内进行制冷,可以减少空调的主机以及相应的变压器、供配电的装机容量,进行节能减排。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机组的运行方法,制冷机组包括蓄冰装置,具有容纳水和/或冰的空腔,散热装置,用于对室内降温,制冷系统,制冷系统被配置成提供冷量,制冰系统,制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与制冷系统进行热交换,制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使蓄冰装置内的水吸收制冷系统输出的冷量并转化成冰浆,以及融冰系统,融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使蓄冰装置内的水为散热装置提供冷量。运行方法包括:制冰运行方法:制冷系统与制冰系统热交换使蓄冰装置内的水吸收制冷系统输出的冷量并转化成冰浆。融冰运行方法:融冰系统与散热装置热交换为散热装置提供冷量。直供运行方法:制冷系统与散热装置热交换为散热装置提供冷量。
通过制冰运行方法进行制冰,融冰运行方法进行融冰对室内进行制冷,直供运行方法对室内进行制冷或者通过融冰运行方法和直供运行方法一起对室内进行制冷,可以通过多种运行方法对室内进行制冷。
结合第三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当夜晚低温时期,制冰运行方法运行;当白天高温时期,融冰运行方法运行。利用夜间谷电进行制冰,白天谷峰进行融冰,可以减少空调白天高峰用电的负荷,节约空调运行费用,减少空调的主机以及相应的变压器、供配电的装机容量,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负荷,有效利用夜间谷电,节能减排,节约空调运行费用。
结合第三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制冰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和冰浆发生器,第一换热器的过冷水出口和冰浆发生器的进口端通过过冷水输送管路连通,过冷水输送管路的靠近进口端的一端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制冰运行方法,还包括:当温度传感器监测到过冷水输送管路的温度升高时,压缩机停止工作。
过冷水的温度大约为(-1.8~-2.5)℃,比如:-2℃,所以,制冷循环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温度传感器监测到过冷水输送管路的温度为(-1.8~-2.5)℃,如果过冷水输送管路中产生冰浆,则过冷水输送管路中的温度会升高,从而监测到过冷水输送管路中产生了冰浆,则压缩机停止工作,则不能够再进行制冰,避免过冷水输送管路堵塞。
结合第三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制冰运行方法,还包括:当温度传感器监测到过冷水输送管路的温度高于0℃时,压缩机继续工作。
压缩机不工作以后,则冰水进入第一换热器以后,不会进行制冷,直接通过过冷水输送管路,冰水会将过冷水输送管路中的冰浆冲掉,冲掉以后,过冷水输送管路流动的是冰水,冰水是冰浆熔化以后得到,并且通过第一水泵流动至第一换热器,在流动至过冷水输送管路内,由于压缩机不工作,所以,不会进行制冷,冰水的温度会从0℃升高至0-0.5℃之间,温度传感器监测到过冷水输送管路的温度高于0℃以后,则说明过冷水输送管路中的冰浆完全去除,则开启压缩机,使其继续工作,进行制冰的过程,避免过冷水输送管路堵塞。
结合第三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冰浆发生器包括管道本体,过冷水输送管路的管径小于管道本体的管径,管道本体具有进口端、出口端和至少一段弯管部,进口端与过冷水输送管路的远离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通,出口端与蓄冰装置连通,进口端通过至少一段弯管部与出口端连通。制冰运行方法还包括:过冷水从第一换热器的过冷水出口排出,从进口端进入管道本体内,过冷水与至少一段弯管部撞击,使过冷水转化成冰浆,冰浆从出口端排出进入蓄冰装置。
由于过冷水输送管路的管径小于管道本体的管径,过冷水在管道本体内流动,会撞击至少一段弯管部的管壁,水受到撞击以后会产生气泡,过冷水在气泡周围会产生冰核、冰晶和冰浆,从而进行制冰。在制冰模式中,不需要使用超声就能够直接进行制冰,制冰方便。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冰浆发生器,包括:用于与过冷水输送管路连通的管道本体,过冷水输送管路的管径小于管道本体的管径,管道本体具有供过冷水进入的进口端、供冰浆排出的出口端以及至少一段弯管部,进口端用于与过冷水输送管路连接,进口端通过至少一段弯管部与出口端连通。
在进行制备冰浆的时候,先使过冷水从进口端进入管道本体内,由于过冷水的温度为(-1.8~-2.5)℃,比如:-2℃,当过冷水撞击至少一段弯管部的管壁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周围迅速形成冰核、冰晶和冰浆,进行制冰,且其结构简单,制备方便,不需要使用超声装置,发生器不易发生损坏。
结合第四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段弯管部包括连通的第一弯管部和第二弯管部,以使管道本体沿进口端到出口端的方向呈迂回状延伸。
通过两段呈迂回状延伸的第一弯管部和第二弯管部的设置,使过冷水在撞击第一弯管部的管壁和第二弯管部的管壁的时候,可以产生回旋,制冰效果更好,且设置两段弯管部,在能够实现良好制冰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堵塞。
结合第四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弯管部和第二弯管部均为U型管。使过冷水的回旋效果更好,产生气泡、冰核、冰晶,使过冷水转化成冰水混合状态的冰浆。
结合第四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管道本体还具有第一直管部和第二直管部,第一直管部、第一弯管部、第二弯管部和第二直管部依次连通,第一直管部的远离第一弯管部的端部为进口端,第二直管部的远离第二弯管部的端部为出口端,第一弯管部的最高点和第二弯管部的最高点均位于进口端和出口端之间。
过冷水先从进口端进入第一直管部以后,再进入第一弯管部和第二弯管部进行制冰,通过第一弯管部制冰完成以后,冰浆会进入第一直管部或者第二弯管部,第一直管部的设置,可以避免冰浆直接进入运输过冷水的过冷水输送管路内,避免过冷水输送管路堵塞,且由于第一弯管部的最高点和第二弯管部的最高点均位于进口端和出口端之间,可以进一步避免冰浆在第一弯管部和第二弯管部内堵塞,避免冰浆堵塞在冰浆发生器内。
结合第四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布板,分布板设置于第二直管部的远离第二弯管部的一端,分布板具有空腔以及与空腔连通的多个分布口,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二直管部连通。
通过多个分布口的设置,可以使冰浆均匀进入蓄冰池内,以便后进行冰浆的存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也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制冷机组的第一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蓄冰池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冰浆发生器中管道本体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冰浆发生器中管道本体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冰浆发生器中管道本体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冰浆发生器中管道本体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制冷机组的第二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制冷机组的第三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标:110-蓄冰装置;122-第一水泵;123-第一三通阀;124-第一换热器;200-冰浆发生器;125-第一过滤装置;126-第二过滤装置;127-压缩机;128-冷凝器;129-第一节流阀;131-第二换热器;132-风机盘管;133-第四水泵;134-第二三通阀;135-第二节流阀;136-第三换热器;111-第一腔室;112-第二腔室;113-第三过滤装置;114-积水槽;115-蓄冰池;210-管道本体;211-进口端;212-弯管部;213-出口端;214-第一直管部;215-第一弯管部;216-第二弯管部;217-第二直管部;220-分布板;221-分布口;137-温度传感器;138-过冷水输送管路;310-第二水泵;320-第三水泵;330-第五水泵;340-第六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实施例1
制冷机组包括蓄冰装置110、散热装置、制冰系统、融冰系统和直供系统。在夜间谷电期,通过制冰系统进行制冰,在白天用电谷峰期,直接将夜间制的冰浆融化,通过融冰系统进行融冰供冷,可以有效减少空调白天高峰用电的负荷,节约空调运行费用,减少空调的主机以及相应的变压器、供配电的装机容量,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负荷,有效利用夜间谷电,节能减排,节约空调运行费用。
相应地,如果在夏天温度最高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段内,融冰系统不能供应足够的冷量时,可以采用直供系统进行冷量的供应,以便空调能够在外界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行恒温制冷。且与现有的制冷空调相比,可以减小空调的直供制冷的负荷,减少空调主机和相应变压器以及供配电装机容量的负荷。
其中,蓄冰装置110,具有容纳水和/或冰的空腔。散热装置,用于对室内降温。制冷系统,制冷系统被配置成提供冷量。制冰系统,制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与制冷系统进行热交换,制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使蓄冰装置110内的水吸收制冷系统输出的冷量并转化成冰浆。以及融冰系统,融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使蓄冰装置110内的水为散热装置提供冷量。其中散热装置可以是风机盘管132或散热片。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机组的流程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图中箭头方向指的是流体流动的方向,本实施例中,制冷机组包括蓄冰装置110、第一水泵122、第一三通阀123、第一换热器124、第二换热器131、第三换热器136、第四水泵133、第二三通阀134、冰浆发生器200、风机盘管132、压缩机127、冷凝器128、第一节流阀129和第二节流阀135。
制冰系统包括第一水泵122、第一三通阀123、第一换热器124和冰浆发生器200,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27、冷凝器128、第一节流阀129和第一换热器124。
其中,蓄冰装置110与第一水泵122的进水口连通,第一水泵122的出水口与第一三通阀123的第一接口连通,第一三通阀123的第二接口与第一换热器124的冰水进口连通,第一换热器124的过冷水出口与冰浆发生器200连通,冰浆发生器200与蓄冰装置110连通,且蓄冰装置110、第一水泵122、第一三通阀123、第一换热器124和冰浆发生器200之间均通过输送管路连通。
相应地,压缩机127出口与冷凝器128进口连通,冷凝器128出口与第一节流阀129的第一接口连通,第一节流阀129的第二接口与第一换热器124的制冷剂进口连通,第一换热器124的制冷剂出口与压缩机127进口连通,且压缩机127、泠凝器、第一节流阀129和第一换热器124之间均通过输送管路循环连通。
其中,制冰系统使用制冰运行方法进行制冰,处于第一种工作模式,制冷系统与制冰系统进行热交换。制冰运行方法包括:制冷系统和制冰系统热交换使蓄冰装置110内的水吸收制冷系统输出的冷量并转化成冰浆。详细地,控制第一三通阀123使第一水泵122和第一换热器124的冰水进口连通,控制第一三通阀123使第一水泵122与第二换热器131的冰水进口断开,蓄冰装置110、第一水泵122、第一三通阀123、第一换热器124和冰浆发生器200保持依次循环连通。第一节流阀129打开,第二节流阀135关闭,压缩机127、冷凝器128、第一节流阀129和第一换热器124保持依次循环连通。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压缩机127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输送至冷凝器128内部进行冷却得到液态制冷剂,再将冷却后的液态制冷剂输送至第一节流阀129,通过第一节流阀129节流降压以后得到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并通过第一换热器124的制冷剂进口进入第一换热器124内进行热交换,得到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并输送至压缩机127内,进行制冷剂的循环。
同时,蓄冰装置110内的冰融化以后,通过第一水泵122将蓄冰装置110内的冰水抽出,通过第一三通阀123使冰水从第一换热器124的冰水进口进入第一换热器124内,并与第一换热器124内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对冰水进行进一步降温,得到过冷水,从过冷水出口输送至冰浆发生器200内进行冰浆的制备,冰浆进入蓄冰装置110内进行存储。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24可以是板式换热器,第一换热器124的过冷水出口通过过冷水输送管路138与冰浆发生器200的进口端211连通,过冷水输送管路138的靠近冰浆发生器200的一端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37,过冷水输送管路138的靠近进口端211的一端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37。温度传感器137可以监测过冷水输送管路138的温度。
制冰运行方法还包括:当温度传感器137监测到过冷水输送管路138的温度升高时,压缩机127停止工作。当温度传感器137监测到过冷水输送管路138的温度高于0℃时,压缩机127继续工作。
过冷水的温度大约为(-1.8~-2.5)℃,比如:-2℃,温度传感器137用于监测过冷水输送管路138内的过冷水的温度,正常情况下,温度传感器137监测到的温度与过冷水的温度一致,为(-1.8~-2.5)℃,当过冷水输送管路138被冰浆堵塞时,由于冰浆是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温度传感器137监测到的温度升高至0℃,则可以说明过冷水输送管路138内产生了冰浆,则控制压缩机127停止工作,则第一换热器124内没有与冰水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第一换热器124内不发生热交换,冰水经过第一换热器124以后,得到的依然是冰水,使用冰水可以将过冷水输送管路138处堵塞的冰浆消除,避免过冷水输送管路138被堵塞。
停止制冰过程的时候,则不产生过冷水,冰水直接输送至过冷水输送管路138内,蓄冰装置110内的冰水的温度为0℃,由于第一水泵122、第一三通阀123和第一换热器124等输送了一段时间,使冰水的温度高于0℃,则温度传感器137监测到过冷水输送管路138的温度高于0℃时,说明过冷水输送管路138中的冰浆已经完全消除,可以继续进行制冰,则压缩机127继续工作进行制冰。如此反复,可以避免过冷水输送管路138堵塞。
融冰系统包括第一水泵122、第一三通阀123和第二换热器131,第一散热系统包括风机盘管132、第四水泵133、第二三通阀134和第二换热器131。
其中,蓄冰装置110与第一水泵122的进水口连通,第一水泵122的出水口与第一三通阀123的第一接口连通,第一三通阀123的第三接口与第二换热器131的冰水进口连通,第二换热器131的热水出口与蓄冰装置110连通,且蓄冰装置110、第一水泵122、第一三通阀123、第二换热器131和蓄冰装置110之间均通过输送管路连通。
相应地,风机盘管132与第四水泵133的进水口连通,第四水泵133的出水口与第二三通阀134的第一接口连通,第二三通阀134的第二接口与第二换热器131的冷冻水进口连通,第二换热器131的冷冻水出口与风机盘管132连通,风机盘管132、第四水泵133、第二三通阀134和第二换热器131通过输送管路循环连通。
融冰系统使用融冰运行方法进行融冰,处于第二种工作模式,融冰系统与风机盘管132热交换为风机盘管132提供冷量。详细地,融冰运行方法包括:控制第一三通阀123使第一水泵122与第一换热器124的冰水进口断开,控制第一三通阀123使第一水泵122与第二换热器131的冰水进口连通,第一节流阀129关闭,压缩机127和冷凝器128不工作,蓄冰装置110、第一水泵122和第二换热器131保持依次循环连通。控制第二三通阀134使第四水泵133和第二换热器131的冷冻水进口连通,控制第二三通阀134使第四水泵133和第三换热器136的冷冻室进口断开,使风机盘管132、第四水泵133、第二三通阀134和第二换热器131保持依次循环连通。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第四水泵133将风机盘管132处的热的冷冻水抽出,通过第二三通阀134使热的冷冻水从第二换热器131的冷冻水进口进入第二换热器131内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器131的冷冻水出口处流出冷的冷冻水,并输送至风机盘管132处对室内进行降温。
同时,蓄冰装置110内的冰浆融化以后,通过第一水泵122将冰水抽出,通过第一三通阀123使冰水从第二换热器131的冰水进口进入第二换热器131内,并与第二换热器131内的冷冻水进行热交换,使冷冻水降温,冰水升温得到热水,从第二换热器131的热水出口输送至蓄冰装置110内,使蓄冰装置110内的冰浆融化,又得到冰水。
利用夜间谷电进行制冰,白天谷峰进行融冰,可以减少空调白天高峰用电的负荷,节约空调运行费用,减少空调的主机以及相应的变压器、供配电的装机容量,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负荷,有效利用夜间谷电,节能减排,节约空调运行费用。
如果制冰模式和融冰模式同时进行,则可以控制制冰系统和融冰系统同时工作,也就是控制制冰运行方法和融冰运行方法同时进行。则控制第一三通阀123使第一水泵122和第一换热器124的冰水进口和第二换热器131的冰水进口均连通,第一节流阀129打开,第二节流阀135关闭,控制第二三通阀134使第四水泵133与第二换热器131的冷冻水进口连通,控制第二三通阀134使第四水泵133和第三换热器136的冷冻水进口断开。在夜晚谷电进行制冰的过程中,也可以同时进行融冰,对室内进行制冷。
本实施例中,蓄冰装置110用于装放冰浆,蓄冰装置110内设置有保温层,避免蓄冰装置110内的冰浆融化,以便进行夜间制冰,白天融冰。
蓄冰装置110包括积水槽114和蓄冰池115,蓄冰池115内设置有保温层,积水槽114与蓄冰池115连通,冰浆发生器200中的冰浆可以进入蓄冰池115内,以便进行蓄冰。相应地,第二换热器131内的热水进入蓄冰池115内,以便进行融冰。积水槽114与第一水泵122的进水口连通,以便积水槽114内的冰水进入第一水泵122内。
可选地,蓄冰池115和积水槽114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滤装置126,通过第二过滤装置126可以过滤冰渣,避免冰渣进入积水槽114内,从而避免冰渣进入第一水泵122内,以便水泵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积水槽114与第一换热器124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滤装置113,也就是说,第一水泵122与第一换热器124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滤装置113,也就是说,第一三通阀123的第二接口与第一换热器124的冰水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滤装置113,避免冰渣进入第一换热器124内,避免在第一换热装置内形成过冷水的过程中结冰,避免输送管路堵塞。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蓄冰装置110的另一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2,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积水槽114,蓄冰装置110包括蓄冰池115,蓄冰池115内设置有保温层,蓄冰池115内设置有第一过滤装置125将蓄冰池115分隔成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冰浆发生器200中的冰浆和第二换热器131的热水用于进入第一腔室111内,第二腔室112与第一换热器124的冰水进口和第二换热器131的冰水进口连通。
其中,第一腔室111用于装放冰浆,第二腔室112用于装放冰水,冰浆发生器200内的冰浆进入第一腔室111内进行制冰,第二换热器131的热水出口中的热水进入第一腔室111内进行融冰。第一腔室111内的冰浆融化成冰水以后,穿过第一过滤装置125进入第二腔室112内,第二腔室112内的冰水通过第一水泵122输送至第一换热器124或第二换热器131内。
可选地,第一腔室111位于第二腔室112的上方,第一水泵122的进水口与第二腔室112连通,冰浆发生器200的出口端213位于第一腔室111上方,第二换热器131的热水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路与喷洒器连通,喷洒器位于第一腔室111的上方,使热水进入第一腔室111内。
冰浆发生器200制得的冰浆进入第一腔室111内,由于第一过滤装置125的作用,使第一腔室111内的冰浆融化成水以后,进入第二腔室112内,而冰浆则会由于第一过滤装置125的阻隔,而不能进入第二腔室112内,第一水泵122直接抽取第二腔室112中的冰水即可进行制冰或者融冰。
其中,第一过滤装置125包括过滤网和过滤框,过滤网的四周安装过滤框,过滤框固定于蓄冰池115的内壁,使过滤网将蓄冰池115分隔成上下两个腔室,并通过过滤网将冰浆与冰水隔开。
第二过滤装置126和第三过滤装置113与第一过滤装置125的结构类似,只是过滤框的结构根据设置的位置进行适应性修改。比如:第三过滤装置113设置于输送管路内壁,则过滤框为圆形,第二过滤装置126设置于积水槽114内壁,第二过滤装置126的过滤框的形状与积水槽114的形状一致。
在另一实施例中,蓄冰装置110还可以是封闭式结构,冰浆发生器200的出口端213和喷洒器均位于蓄冰装置110内部。
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27、冷凝器128、第二节流阀135和第三换热器136,第二散热系统包括风机盘管132、第四水泵133、第二三通阀134和第三换热器136。
其中,压缩机127出口与冷凝器128进口连通,冷凝器128出口与第二节流阀135的第一接口连通,第二节流阀135的第二接口与第三换热器136的制冷剂进口连通,第三换热器136的制冷剂出口与压缩机127进口连通,且压缩机127、泠凝器、第二节流阀135和第三换热器136之间均通过输送管路循环连通。
相应地,风机盘管132与第四水泵133的进水口连通,第四水泵133的出水口与第二三通阀134的第一接口连通,第二三通阀134的第三接口与第三换热器136的冷冻水进口连通,第三换热器136的冷冻水出口与风机盘管132连通,风机盘管132、第四水泵133、第二三通阀134、第三换热器136和风机盘管132通过输送管路循环连通。
处于第三种工作模式,散热装置与制冷系统进行热交换,直供运行方法包括:制冷系统与风机盘管132热交换为风机盘管132提供冷量。详细地,第一节流阀129关闭,第二节流阀135打开,压缩机127、冷凝器128、第二节流阀135和第三换热器136保持依次循环连通。控制第二三通阀134使第四水泵133和第三换热器136连通,控制第二三通阀134使第四水泵133与第二换热器131断开,风机盘管132、第四水泵133、第二三通阀134和第三换热器136依次循环连通。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压缩机127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输送至冷凝器128内部进行冷却得到液态制冷剂,再将冷却后的液态制冷剂输送至第二节流阀135,通过第二节流阀135节流降压以后得到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并通过第三换热器136的制冷剂进口进入第三换热器136内进行热交换,得到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并输送至压缩机127内,进行制冷剂的循环。
同时,通过第四水泵133将风机盘管132处的热的冷冻水抽出,通过第二三通阀134使热的冷冻水从第三换热器136的冷冻水进口进入第三换热器136内,并与第三换热器136内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三换热器136的冷冻水出口处流出冷的冷冻水,并输送至风机盘管132处对室内进行降温。
如果第二种工作模式和第三种工作模式同时进行,散热装置与融冰系统和制冷系统进行热交换。也就是说控制融冰运行方法和直供运行方法同时进行。则控制第一三通阀123使第一水泵122和第二换热器131连通,控制第一三通阀123使第一水泵122和第一换热器124断开,控制第二三通阀134使第四水泵133和第二换热器131和第三换热器136均连通,第二节流阀135打开,第一节流阀129关闭,则在融冰系统对室内供冷不足时,可以通过制冷系统对室内进行供冷。
如果第一种工作模式和第三种工作模式同时进行,则可以控制制冰系统和制冷系统同时工作,也就说控制制冰运行方法和直供运行方法同时进行。则控制第一三通阀123使第一水泵122和第一换热器124连通,控制第一三通阀123使第一水泵122和第二换热器131断开,第一节流阀129打开,第二节流阀135打开,控制第二三通阀134使第四水泵133和第三换热器136连通,控制第二三通阀134使第四水泵133与第二换热器131断开,则在夜晚谷电时期,既可以通过制冰系统进行制冰,也可以通过制冷系统对室内进行制冷。
上述制冷机组通过冰浆发生器200进行制冰。本实施例中,冰浆发生器200包括管道本体210,也就是说,冰浆发生器200是一种管道形成,管道本体210的内径大于制冷机组的过冷水输送管路138的内径,容易在管道本体210内形成冰浆,且不会将管道本体210堵塞。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冰浆发生器200中管道本体210的第一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管道本体210具有进口端211、出口端213以及一段弯管部212,进口端211用于供过冷水进入管道本体210内,进口端211与过冷水输送管路138的远离第一换热器124的一端连通,出口端213用于供冰浆排出,出口端213位于蓄冰池115的上方,从出口端213排出的冰浆可以直接进入蓄冰池115内,进口端211通过一段弯管部212与出口端213连通。
其中,过冷水是指温度低于凝固点但仍不凝固或结晶的水。过冷水是不稳定的,只要投入少许该物质的晶体,便能诱发结晶,并使过冷水的温度回升到凝固点。这种在微小扰动下就会很快转变的不稳定状态称为亚稳态。
本实施例中,过冷水的温度大约为(-1.8~-2.5)℃,当过冷水在管道本体210内流动的时候,过冷水会撞击弯管部212的管壁,从而产生气泡,过冷水中产生气泡,可以诱发结晶,且过冷水的温度回升至水的凝固点,产生冰核、冰晶和冰浆,进行制冰,且结构简单,制冰方便,不需要使用超声装置就可以制冰,且使用管路结构,不易发生损坏。
本实施例中,弯管部212可以是一个90°弯管,在过冷水撞击弯管部212的管壁以后,形成的冰浆直接可以直接进入弯管部212的靠近出口端213的一端,并通过出口端213排出,管道本体210不易发生堵塞。
在另一实施例中,弯管部212可以是一个120°弯管,或者150°弯管、或者180°弯管等。
在其他实施例中,弯管部212是一个U型管,在过冷水撞击U型管的管壁时,过冷水不仅能够产生气泡,还能够在U型管内进行回旋,从而使过冷水的结冰效果更好,得到更多的冰浆。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冰浆发生器200中管道本体210的第二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4,管道本体210具有进口端211、出口端213、第一弯管部215和第二弯管部216,通过第一弯管部215和第二弯管部216的设置,可以使管道本体210沿进口端211到出口端213的方向呈迂回状延伸。第一弯管部215的远离第二弯管部216的端部为进口端211,进口端211与过冷水输送管路138的远离第一换热器124的一端连通,第二弯管部216的远离第一弯管部215的端部为出口端213,出口端213位于蓄冰池115的上方,从出口端213排出的冰浆可以直接进入蓄冰池115内。
在过冷水撞击第一弯管部215的管壁时,其会产生气泡,气泡和过冷水一起朝向第二弯管部216的方向流动,由于管道本体210呈迂回状延伸,使过冷水产生回旋,在气泡周围结晶,产生冰核、冰晶和冰浆,产生冰浆的量更多,且也不会发生堵塞。
可选地,第一弯管部215和第二弯管部216均为U型管。使过冷水的回旋效果更好,产生气泡、冰核、冰晶,使过冷水转化成冰水混合状态的冰浆。
在另一实施例中,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冰浆发生器200中管道本体210的第三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5,管道本体210具有进口端211、第一直管部214、第一弯管部215和第二弯管部216,第一直管部214、第一弯管部215和第二弯管部216依次连通,第一直管部214的远离第一弯管部215的端部为进口端211,进口端211与过冷水输送管路138的远离第一换热器124的一端连通,第二弯管部216的远离第一弯管部215的端部为出口端213,出口端213位于蓄冰池115的上方,从出口端213排出的冰浆可以直接进入蓄冰池115内。
过冷水先从进口端211进入第一直管部214以后,再进入第一弯管部215和第二弯管部216进行制冰,通过第一弯管部215制冰完成以后,冰浆会进入第一直管部214或者第二弯管部216,第一直管部214的设置,可以避免冰浆直接进入运输过冷水的过冷水输送管路138内,避免过冷水输送管路138堵塞。
在另一实施例中,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冰浆发生器200中管道本体210的第四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6,管道本体210具有进口端211、第一直管部214、第一弯管部215、第二弯管部216、第二直管部217和出口端213,第一直管部214、第一弯管部215、第二弯管部216和第二直管部217依次连通,第一直管部214的远离第一弯管部215的端部为进口端211,进口端211与过冷水输送管路138的远离第一换热器124的一端连通,第二直管部217的远离第二弯管部216的端部为出口端213,出口端213位于蓄冰池115的上方,从出口端213排出的冰浆可以直接进入蓄冰池115内。第一弯管部215的最高点(第一弯管部215的最高点为第一弯管部215的弯曲中心点)和第二弯管部216的最高点(第二弯管部216的最高点为第一弯管部215的弯曲中心点)均位于进口端211和出口端213之间。
过冷水先从进口端211进入第一直管部214以后,再进入第一弯管部215和第二弯管部216进行制冰,通过第一弯管部215制冰完成以后,冰浆会进入第一直管部214或者第二弯管部216,第一直管部214的设置,可以避免冰浆直接进入运输过冷水的过冷水输送管路138内,避免过冷水输送管路138堵塞,且由于第一弯管部215的最高点和第二弯管部216的最高点均位于进口端211和出口端213之间,可以进一步避免冰浆在第一弯管部215和第二弯管部216内堵塞,避免冰浆堵塞在冰浆发生器200内。
可选地,第一直管部214的轴线和第二直管部217的轴线平行,第一弯管部215和第二弯管部216均为U型管。第一弯管部215和第二弯管部216呈迂回状延伸。第一弯管部215的U型中心点为第一弯管部215的最高点,第二弯管部216的U型中心点为第二弯管部216的最高点。第一弯管部215的最高点与第二弯管部216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直管部214的轴线与第二直管部217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可以避免冰浆发生器200堵塞。
可选地,第一直管部214的轴线和第二直管部217的轴线平行,第一弯管部215的轴线和第二弯管部216的轴线均为半圆形,第一弯管部215和第二弯管部216呈迂回状延伸。第一弯管部215的半圆形中心点为第一弯管部215的最高点,第二弯管部216的半圆形中心点为第二弯管部216的最高点。第一弯管部215的最高点与第二弯管部216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直管部214的轴线与第二直管部217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可以避免冰浆发生器200堵塞。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三个弯管部212、四个弯管部212等,以满足冰浆的制备。
本实施例中,冰浆发生器200还包括分布板220,分布板220具有空腔以及与空腔连通的多个分布口221,多个分布口221位于蓄冰池115的上方。分布板220的空腔与管道本体210的空腔连通,分布板220设置于第二直管部217的远离第二弯管部216的一端,通过管道本体210制备得到的冰浆可以在分布板220内分布,并通过多个分布口221均匀排出至蓄冰池115内,进行冰浆的存储,也可以避免冰浆发生器200的堵塞。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机组,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实施例1描述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实施例1已经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制冰系统和融冰系统共用一条输送管路。
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机组的第二流程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7,本实施例中,制冰系统包括第一水泵122、第一换热器124和冰浆发生器200。融冰系统包括第一水泵122、第二换热器131和冰浆发生器200。
也就是说,制冰系统和融冰系统共同形成一个循环回路,此循环回路为蓄冰装置110、第一水泵122、第一换热器124、第二换热器131和冰浆发生器200,蓄冰装置110与第一水泵122的进水口连通,第一水泵122的出水口与第一换热器124的冰水进口连通,第一换热器124的过冷水出口与第二换热器131的冰水进口连通,第二换热器131的热水出口与冰浆发生器200的进口端211连通,冰浆发生器200位于蓄冰装置110的上方,使冰浆发生器200产生的冰浆进入蓄冰装置110的蓄冰池115内。且蓄冰装置110、第一水泵122、第一换热器124、第二换热器131和冰浆发生器200之间通过输送管道连通。
当进行蓄冰时,第二换热器131不工作,第一换热器124工作,冰浆发生器200工作,第一水泵122将蓄冰装置110中的冰水抽出,冰水从第一换热器124的冰水进口进入第一换热器124内,与第一换热器124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冰水降温成过冷水,过冷水流过第二换热器131以后,进入冰浆发生器200内进行冰浆的制备,并将冰浆排出至蓄冰装置110中。
当进行融冰时,第一换热器124不工作,冰浆发生器200不工作,第二换热器131工作,第一水泵122将蓄冰装置110中的冰水抽出,冰水直接流过第一换热器124,从第二换热器131的冰水进口进入第二换热器131内,与第二换热器131内的热的冷冻水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冷冻水降温,对风机盘管132进行制冷,热水从第二换热器131的热水出口流出,流过冰浆发生器200,通过冰浆发生器200的出口端213将热水排出至蓄冰装置110内。
使整个制冷机组的结构更加简单,利用夜间谷电进行制冰,白天谷峰进行融冰,可以减少空调白天高峰用电的负荷,节约空调运行费用,减少空调的主机以及相应的变压器、供配电的装机容量,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负荷,有效利用夜间谷电,节能减排,节约空调运行费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机组,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实施例1描述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实施例1已经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制冰系统、融冰系统、第一散热系统和第二散热系统,每个系统均分别使用一个水泵。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机组的第三流程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8,其中,制冰系统包括依次循环设置且连通的蓄冰装置110、第二水泵310、第一换热器124和冰浆发生器200。融冰系统包括依次循环设置且连通的蓄冰装置110、第三水泵320、第二换热器131和冰浆发生器200。第一散热系统包括依次循环设置且连通的风机盘管132、第五水泵330和第二换热器131。第二散热系统包括依次循环设置且连通的风机盘管132、第六水泵340和第三换热器136。
也就是说:蓄冰装置110与第二水泵310的进水口连通,第二水泵310的出水口与第一换热器124的冰水进口连通,第一换热器124的过冷水出口与冰浆发生器200的进口端211连通,冰浆发生器200位于蓄冰装置110的上方,使冰浆发生器200产生的冰浆进入蓄冰装置110的蓄冰池115内。蓄冰装置110、第二水泵310、第一换热器124和冰浆发生器200通过输送管路连通。
蓄冰装置110与第三水泵320的进水口连通,第三水泵320的出水口与第二换热器131的冰水进口连通,第二换热器131的热水出口与喷洒器连通,喷洒器位于蓄冰池115内,使热水进入蓄冰装置110的蓄冰池115内。蓄冰装置110、第三水泵320、第二换热器131和喷洒器通过输送管路连通。
风机盘管132与第五水泵330的进水口连通,第五水泵330的出水口与第二换热器131的冷冻水进口连通,第二换热器131的冷冻水出口与风机盘管132连通。风机盘管132、第五水泵330、第二换热器131和风机盘管132通过输送管路循环连通。
风机盘管132与第六水泵340的进水口连通,第六水泵340的出水口与第三换热器136的冷冻水进口连通,第三换热器136的冷冻水出口与风机盘管132连通。风机盘管132、第六水泵340、第三换热器136和风机盘管132通过输送管路循环连通。
制冰系统、融冰系统、第一散热系统和第二散热系统分别通过一个水泵进行液体的输送,使液体的输送更加顺畅。
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1-3提供的制冷机组,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器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能够利用夜间谷电进行制冰,白天谷峰进行融冰,可以减少空调白天高峰用电的负荷,节约空调运行费用,减少空调的主机以及相应的变压器、供配电的装机容量,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负荷,有效利用夜间谷电,节能减排,节约空调运行费用。
2、能够同时进行制冰模式和融冰模式、制冰模式和直供模式以及融冰模式和直供模式进行配合使用,可以根据整个夏天天气的需求,或者一天中白天与夜间的气温需求进行调节,使空调的使用更加优化。
3、在过冷水输送管路138设置温度传感器137,可以监测过冷水输送管路138中是否产生冰浆,进行实时监控和调节,避免过冷水输送管路138堵塞。
4、冰浆发生器200的结构简单,制备方便,不需要使用超声进行制冰,不易发生损坏。
5、不需要乙二醇系统和外置制冰装置等,整个制冷机组的流程结构简单紧凑,节约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蓄冰装置,具有容纳水和/或冰的空腔;
散热装置,用于对室内降温;
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被配置成提供冷量;
制冰系统,所述制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与所述制冷系统进行热交换,所述制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使所述蓄冰装置内的水吸收所述制冷系统输出的冷量并转化成冰浆;
所述制冰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用于产生冰浆的冰浆发生器,所述蓄冰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冰水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过冷水出口与所述冰浆发生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冰浆发生器的出口端用于将所述冰浆排出至所述蓄冰装置内;其中,所述制冰系统与所述制冷系统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处进行热交换;
所述冰浆发生器包括管道本体,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过冷水出口与所述冰浆发生器的进口端通过过冷水输送管路连通,所述过冷水输送管路的管径小于所述管道本体的管径,所述管道本体具有进口端、出口端和至少一段弯管部,所述进口端与所述过冷水输送管路的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通,所述出口端与所述蓄冰装置连通,所述进口端通过所述至少一段弯管部与所述出口端连通;
所述至少一段弯管部包括连通的第一弯管部和第二弯管部,以使所述管道本体沿所述进口端到所述出口端的方向呈迂回状延伸;所述第一弯管部和所述第二弯管部均为U型管;
所述管道本体还具有第一直管部和第二直管部,所述第一直管部、所述第一弯管部、所述第二弯管部和所述第二直管部依次连通,所述第一直管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弯管部的端部为所述进口端,所述第二直管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弯管部的端部为所述出口端,所述第一弯管部的最高点和所述第二弯管部的最高点均位于所述进口端和所述出口端之间;
以及融冰系统,所述融冰系统被配置成能够使所述蓄冰装置内的水为所述散热装置提供冷量;
其中,所述制冷机组具有以下工作模式,处于第一种工作模式时,所述制冷系统与所述制冰系统进行热交换,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融冰系统进行热交换,处于第三种工作模式时,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制冷系统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冰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蓄冰装置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冰水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热水出口用于将热水排出至所述蓄冰装置内;
其中,所述融冰系统与所述散热装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处进行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冰系统还包括所述冰浆发生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热水出口与所述冰浆发生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冰浆发生器的出口端用于将热水排出至所述蓄冰装置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进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和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均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压缩机进口均连通;
其中,所述制冷系统与所述散热装置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处进行热交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水泵,所述蓄冰装置与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冰水进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冰水进口均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水泵和第三水泵,所述蓄冰装置与所述第二水泵的进水口和所述第三水泵的进水口均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冰水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冰水进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水泵,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第四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四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热水进口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热水进口均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水出口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水出口与所述散热装置均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水泵和第六水泵,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第五水泵的进水口和所述第六水泵的进水口均连通,所述第五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热水进口连通,所述第六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热水进口连通,所述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水出口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水出口与所述散热装置均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装置内设置有保温层。
10.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装置包括蓄冰池,所述蓄冰池内设置有第一过滤装置将所述蓄冰池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冰浆发生器中的冰浆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热水用于进入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冰水进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冰水进口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装置包括蓄冰池和积水槽,所述积水槽与所述蓄冰池连通且所述积水槽与所述蓄冰池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滤装置,所述冰浆发生器中的冰浆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热水用于进入所述蓄冰池内,所述积水槽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冰水进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冰水进口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过滤装置,所述积水槽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滤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过冷水出口和所述冰浆发生器的进口端通过过冷水输送管路连通,所述过冷水输送管路的靠近所述进口端的一端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布板,所述分布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直管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弯管部的一端,所述分布板具有空腔以及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多个分布口,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二直管部连通,所述多个分布口与所述蓄冰装置连通。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
16.一种制冷机组用冰浆发生器,适用于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过冷水输送管道连通的管道本体,所述过冷水输送管路的管径小于所述管道本体的管径,所述管道本体具有供过冷水进入的进口端、供冰浆排出的出口端以及至少一段弯管部,所述进口端用于与所述过冷水输送管道连接,所述进口端通过所述至少一段弯管部与所述出口端连通;
所述至少一段弯管部包括连通的第一弯管部和第二弯管部,以使所述管道本体沿所述进口端到所述出口端的方向呈迂回状延伸;所述第一弯管部和所述第二弯管部均为U型管;
所述管道本体还具有第一直管部和第二直管部,所述第一直管部、所述第一弯管部、所述第二弯管部和所述第二直管部依次连通,所述第一直管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弯管部的端部为所述进口端,所述第二直管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弯管部的端部为所述出口端,所述第一弯管部的最高点和所述第二弯管部的最高点均位于所述进口端和所述出口端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机组用冰浆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布板,所述分布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直管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弯管部的一端,所述分布板具有空腔以及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多个分布口,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二直管部连通。
CN201910279693.5A 2019-04-08 2019-04-08 制冷机组及其运行方法、空调器及冰浆发生器 Active CN1100061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79693.5A CN110006119B (zh) 2019-04-08 2019-04-08 制冷机组及其运行方法、空调器及冰浆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79693.5A CN110006119B (zh) 2019-04-08 2019-04-08 制冷机组及其运行方法、空调器及冰浆发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06119A CN110006119A (zh) 2019-07-12
CN110006119B true CN110006119B (zh) 2020-04-10

Family

ID=67170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79693.5A Active CN110006119B (zh) 2019-04-08 2019-04-08 制冷机组及其运行方法、空调器及冰浆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061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97487A (zh) * 2020-09-29 2021-01-08 成都利尼科医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专用液冷循环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07683A (ja) * 1993-04-22 1994-11-01 Mitsui Eng & Shipbuild Co Ltd 氷蓄熱システム
JP2003021366A (ja) * 2001-07-10 2003-01-24 Nkk Corp 水和物スラリ冷熱利用システム
JP2009121766A (ja) * 2007-11-15 2009-06-04 Mayekawa Mfg Co Ltd 氷スラリー充填方法及び装置
CN201652646U (zh) * 2010-02-08 2010-11-24 重庆远雄制冷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动态冰蓄冷系统
CN203274351U (zh) * 2013-04-26 2013-11-06 周平中 冰浆冷水热泵机组
CN104896641A (zh) * 2015-06-29 2015-09-09 中机西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蒸发器动态冰蓄冷系统
CN106288571A (zh) * 2016-10-12 2017-01-04 广州高菱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过冷水动态冰浆制造系统
CN106500421A (zh) * 2016-12-22 2017-03-15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直接式过冷水动态制冰系统
CN109140629A (zh) * 2018-07-30 2019-01-04 东南大学 一种冰浆式蓄冷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85070B2 (ja) * 1997-09-05 1999-11-29 新菱冷熱工業株式会社 氷製造装置
JP2000274747A (ja) * 1999-03-23 2000-10-06 Sadasuke Ito ダイナミック式氷蓄熱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二重管式熱交換器と過冷却解除管
JP2001132988A (ja) * 1999-11-05 2001-05-1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氷濃度調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氷水搬送冷却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07683A (ja) * 1993-04-22 1994-11-01 Mitsui Eng & Shipbuild Co Ltd 氷蓄熱システム
JP2003021366A (ja) * 2001-07-10 2003-01-24 Nkk Corp 水和物スラリ冷熱利用システム
JP2009121766A (ja) * 2007-11-15 2009-06-04 Mayekawa Mfg Co Ltd 氷スラリー充填方法及び装置
CN201652646U (zh) * 2010-02-08 2010-11-24 重庆远雄制冷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动态冰蓄冷系统
CN203274351U (zh) * 2013-04-26 2013-11-06 周平中 冰浆冷水热泵机组
CN104896641A (zh) * 2015-06-29 2015-09-09 中机西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蒸发器动态冰蓄冷系统
CN106288571A (zh) * 2016-10-12 2017-01-04 广州高菱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过冷水动态冰浆制造系统
CN106500421A (zh) * 2016-12-22 2017-03-15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直接式过冷水动态制冰系统
CN109140629A (zh) * 2018-07-30 2019-01-04 东南大学 一种冰浆式蓄冷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06119A (zh) 2019-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72077B1 (en) Heat storage air conditioner
CN104613577B (zh) 内融冰冰蓄冷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3917834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313331B (zh) 冰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CN101377371A (zh) 动态过冷水循环制冰系统
CN110006119B (zh) 制冷机组及其运行方法、空调器及冰浆发生器
US20120247114A1 (en) Water Cooling System For Intercooled Turbines
CN102384551B (zh) 外融冰式冰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CN207350607U (zh) 一种冰蓄冷空调结构
CN103453701A (zh) 一种具有热管和过冷功能的冷液机
EP2678612B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ice storage
CN104315635B (zh) 中小型大温差双工况动态流态冰冰蓄冷空调
CN207881055U (zh) 一种动态冰蓄冷空调系统
CN102506473A (zh) 直接蒸发式冰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CN202303727U (zh) 直接蒸发式冰蓄冷制冷系统
CN202303728U (zh) 外融冰式冰蓄冷制冷系统
CN210035776U (zh) 集成式冷站及空调系统
CN202303729U (zh) 并联单泵式冰蓄冷制冷系统
CN202284833U (zh) 并联双泵式冰蓄冷制冷系统
CN209910086U (zh) 一种用于空调上的制冷蓄冰系统
CN102506474B (zh) 并联式冰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KR20100046705A (ko) 폐회로를 이용한 빙축열 시스템
CN202281328U (zh) 冰蓄冷制冷系统
CN209310299U (zh) 湿膜式低温型风冷热泵多联机组
CN106347071B (zh) 具有相变储冷功能的制冷设备和旅居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Refrigeration unit and its operating method, air conditioner and slurry generator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25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

Pledgee: Bank of Beijing Limited by Share Ltd. Shenzhen branch

Pledgor: SHENZHEN WEILI LOW-CARBON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7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