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91268A - 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91268A
CN109991268A CN201910256909.6A CN201910256909A CN109991268A CN 109991268 A CN109991268 A CN 109991268A CN 201910256909 A CN201910256909 A CN 201910256909A CN 109991268 A CN109991268 A CN 1099912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thermal runaway
sample
temperature
c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569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亚伦
欧阳明高
卢兰光
杜玖玉
李建秋
冯旭宁
任东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25690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91268A/zh
Publication of CN109991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12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5/0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 G01N25/2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by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t, i.e. calorimetry, e.g. by measuring specific heat, by measur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通过对样本电池的拆解与重新组装,得到了除电池内部部件不完全相同,结构特性和尺寸特性均与所述样本电池相同的卡片电池。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通过对所述卡片电池进行热失控测试,可以定量的获得各个所述部件在热失控过程中单独或耦合作用下的温度变化。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通过对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和每一个所述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快速且准确的确定影响所述电池热失控的作用机制。

Description

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测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广泛应用,由电池引发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滥用导致或自引发的热失控过程。为确保电池安全,在电池设计与生产过程中必须对电池的安全性能进行设计与评估,具体包括ARC测试、热箱测试、针刺测试等过程,从而确定满足安全需求的电池设计方案。
当前采用的电池安全特性评估手段包括全电池热失控测试和材料温度扫描测试方法。全电池热失控测试准确获取了电池在特定状态、特定测试环境下的热失控过程。该方法对热失控现象具有良好的表征作用,然而由于电池热失控是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化学反应过程,该方法无法对现象的内在原因进行准确表征。材料温度扫描测试方法准确获取了电池各部件在一定温度速率下表现出的热稳定性。然而材料温度扫描测试方法无法准确建立各部件在电池中对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电池安全评估方法无法充分获取电池内部各部件对热失控过程的作用机制问题,提供一种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
一种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包括:
S10,提供多个样本电池;
S20,从所述多个样本电池中选取至少一个样本电池,并诱发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发生热失控,获取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
S30,对所述多个样本电池中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进行拆解,以得到多个部件;
S40,从所述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得到所述多个部件中选取至少一个部件,制作多个卡片电池;
S50,诱发所述多个卡片电池发生热失控,获取所述多个卡片电池中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
S60,比较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和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影响电池热失控的作用机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包括电池自产热作用机制和电池热失控触发作用机制;
所述S60,比较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和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影响电池热失控的作用机制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
根据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
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与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之间的第一差值,进而获得多个第一差值,并对每一个所述第一差值的大小进行排序;
从所述多个第一差值中选取最小的第一差值,则与所述最小的第一差值对应的所述卡片电池中的部件的耦合作用为影响所述电池自产热的作用机制;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
根据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
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与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之间的第二差值,进而获得多个第二差值,并对每一个所述第二差值的大小进行排序;
从所述多个第二差值中选取最小的第二差值,则与所述最小的第二差值对应的所述卡片电池中的部件的耦合作用为影响所述电池热失控触发的作用机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的步骤包括:
根据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每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
根据所述每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计算所述样本电池的平均自产热起始温度;
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的步骤包括:
根据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每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
根据所述每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计算所述样本电池的平均热失控触发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S30,对所述多个样本电池中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进行拆解,以得到多个部件的步骤包括:
对所述多个样本电池中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进行拆解,分离出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S40,从所述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得到所述多个部件中选取至少一个部件,制作多个卡片电池的步骤包括:
从每一个所述剩余样本电池中拆解得到的所述正极、所述负极、所述电解液和所述隔膜中选取一种或多种部件;
将从每一个所述剩余样本电池选取出来的所述一种或多种部件,在惰性环境中重新组装并密封成所述多个卡片电池,一个所述卡片电池中部件的种类与其他所述卡片电池中部件的种类不完全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S40,从所述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得到所述多个部件中选取至少一个部件,制作多个卡片电池的步骤包括:
从所述正极、所述负极、所述电解液和所述隔膜中选取负极、电解液以及隔膜;
将所述负极、所述电解液以及所述隔膜,在惰性环境中重新组装并密封成一个所述卡片电池,所述卡片电池与所述样本电池具有相同的结构特性和尺寸特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水含量小于1ppm,且氧含量小于1ppm的惰性环境中对每一个所述第二样本电池进行拆解操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样本电池温度变化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样本电池放入绝热环境中;
在所述样本电池的外表面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电连接至数据采集装置;
通过所述数据采集装置获取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热环境中的控温精度为0.001℃-1℃,所述绝热环境中的压力为0bar-100bar。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过充、短路、热滥用或针刺方式诱发所述样本电池发生热失控。
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通过对样本电池的拆解与重新组装,得到了除电池内部部件不完全相同,结构特性和尺寸特性均与所述样本电池相同的卡片电池。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通过对所述卡片电池进行热失控测试,可以定量的获得各个所述部件在热失控过程中单独或耦合作用下的温度变化。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通过对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和每一个所述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快速且准确的确定影响所述电池热失控的作用机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装样本电池及测试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失控演变时间对比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失控产热速率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电池热失控是指蓄电池在恒压充电时电流和电池温度发生一种积累性的增强作用并逐步损坏。目前,电池失水、蓄电池组中电池单体提前失效、充电器电压过高等均会引发电池热失控。
电池热失控过程中,获取电池内部各部件对热失控过程的影响机制和贡献程度,可以确定电池安全设计的薄弱环节,缩短电池安全设计开发时间。但目前电池安全特性评估手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全电池热失控测试。另一类为材料温度扫描测试方法。全电池热失控测试可以获取电池热失控后整个电池的温度特性。但全电池热失控测试无法对热失控现象的内在原因进行准确的表征。材料温度扫描测试方法为在电池热失控后,测量电池的各个部件的热稳定性。但电池热失控是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化学反应过程,材料温度扫描测试方法无法准确获取各部件耦合作用下,对热失控过程的影响机制和贡献程度。
请参见图1,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包括:
S10,提供多个样本电池。步骤S10中,当确定一种电池在一种状态下的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时,所述多个样本电池中的一个样本电池与其他样本电池的为相同环境、相同路径下调整至相同状态的电池。所述环境相同可以为温度相同、压力相同以及湿度相同等。所述路径相同可以为充放电模式相同、充放电倍率相同以及搁置时间相同。所述状态相同可以为荷电状态相同、健康状态相同、功率状态相同以及安全状态相同。通过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可以确定不同环境下按照不同路径调整至不同状态的电池的热失控作用机制。
S20,从所述多个样本电池中选取至少一个样本电池,并诱发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发生热失控,获取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步骤S20中,诱发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发生热失控的具体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确保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发生热失控后,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内的能量释放充分即可。可以理解,可以采用过充、短路、热滥用或针刺方式诱发所述样本电池发生热失控。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诱发所述样本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方式可以采用过充的方式。获取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的具体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确保在一个绝热的环境下获得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即可。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热电偶测量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即可。
S30,对所述多个样本电池中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进行拆解,以得到多个部件。步骤S30中,所述多个部件可以为所述样本电池的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其中所述正极、所述负极和所述电解液为活性部件。所述隔膜为非活性部件。
S40,从所述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得到所述多个部件中选取至少一个部件,制作多个卡片电池。步骤S40中,所述多个卡片电池的结构特性和尺寸特性与所述样本电池的结构特性和尺寸特性相同。所述结构特性包括卷绕特性和叠片特性。所述尺寸特性包括长、宽、厚等外形尺寸。可以理解为,所述卡片电池除了内部部件的种类与所述样本电池的内部部件的种类不同外,所述卡片电池与所述样本电池相同。
S50,诱发所述多个卡片电池发生热失控,获取所述多个卡片电池中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步骤S50中,诱发所述多个卡片电池中每一个卡片电池发生热失控的具体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确保所述多个卡片电池中每一个卡片电池发生热失控后,所述多个卡片电池中每一个卡片电池内的能量释放充分即可。可以理解,可以采用过充、短路、热滥用或针刺方式诱发所述多个卡片电池中每一个卡片电池发生热失控。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诱发所述多个卡片电池中每一个卡片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方式可以采用过充的方式。获取所述多个卡片电池中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的具体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确保在一个绝热的环境下获得所述多个卡片电池中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即可。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热电偶测量所述多个卡片电池中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即可。
S60,比较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和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影响电池热失控的作用机制。步骤S60中,定量的获得各个所述部件在热失控过程中单独或耦合作用下的温度变化。并通过所述各个所述部件在热失控过程中单独或耦合作用下的温度变化与所述样本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的对比,可以确定影响电池热失控的作用机制。
本实施例中,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通过对样本电池的拆解与重新组装,得到了除电池内部部件不完全相同,结构特性和尺寸特性均与所述样本电池相同的卡片电池。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通过对所述卡片电池进行热失控测试,可以定量的获得各个所述部件在热失控过程中单独或耦合作用下的温度变化。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通过对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和每一个所述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快速且准确的确定影响所述电池热失控的作用机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包括电池自产热作用机制和电池热失控触发作用机制。所述S60,比较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和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影响电池热失控的作用机制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根据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与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之间的第一差值,进而获得多个第一差值,并对每一个所述第一差值的大小进行排序。从所述多个第一差值中选取最小的第一差值,则与所述最小的第一差值对应的所述卡片电池中的部件的耦合作用为影响所述电池自产热的作用机制。
所述确定自产热起始温度的步骤可以为从所述多个样本电池中选取一个样本电池。根据一个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一个所述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所述自产热起始温度的确定可以通过设定一个温升速率阈值,当一个所述样本电池或所述卡片电池的温升速率大于所述设定的温升速率阈值时,则所述一个所述样本电池或所述卡片电池的温升速率所对应的温度值为所述一个样本电池或所述卡片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根据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与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之间的第二差值,进而获得多个第二差值,并对每一个所述第二差值的大小进行排序。从所述多个第二差值中选取最小的第二差值,则与所述最小的第二差值对应的所述卡片电池中的部件的耦合作用为影响所述电池热失控触发的作用机制。
所述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的步骤可以为从所述多个样本电池中选取一个样本电池。根据一个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一个所述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所述热失控触发温度的确定可以通过设定一个温升速率阈值,当一个所述样本电池或所述卡片电池的温升速率急速上升时,则所述一个所述样本电池或所述卡片电池的温升速率急速上升时所对应的温度值为所述一个样本电池或所述卡片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通过将每一个所述卡片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和热失控触发温度与所述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和热失控触发温度一一对比,选取与所述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和热失控触发温度最相近的卡片电池。此卡片电池内部件的耦合作用即为影响电池热失控的自产热过程主要作用机制和热失控触发的主要作用机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的步骤包括:
根据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每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根据所述每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计算所述样本电池的平均自产热起始温度。
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的步骤包括:
根据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每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根据所述每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计算所述样本电池的平均热失控触发温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通过获取多个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并计算多个所述样本电池平均自产热起始温度和平均热失控触发温度。所述样本电池的平均自产热起始温度和平均热失控触发温度可以提高确定所述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值和热失控触发温度值的精确度,进而可以提高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准确性。
请参见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S40,从所述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得到所述多个部件中选取至少一个部件,制作多个卡片电池的步骤包括:
从每一个所述剩余样本电池中拆解得到的所述正极、所述负极、所述电解液和所述隔膜中选取一种或多种部件。将从每一个所述剩余样本电池选取出来的所述一种或多种部件,在惰性环境中重新组装并密封成所述多个卡片电池。一个所述卡片电池中部件的种类与其他所述卡片电池中部件的种类不完全相同。
当研究单一部件热失控特性时,采用一种部件进行组装。当研究不同部件耦合作用下的热失控特性时,采用对应的几种部件进行组装。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水含量小于1ppm,且氧含量小于1ppm的惰性环境中对每一个所述第二样本电池进行拆解操作。所述惰性环境可以由手套箱提供。
可以理解,所述密封的具体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确保组装完成的所述卡片电池内部不引入与活性部件发生反应的外界物质即可。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方式可以包括塑封口密封。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方式还可以包括热封机密封。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隔膜为非活性部件。所述隔膜不会影响电池热失控的作用机制。当研究负极和电解液耦合作用下的热失控特性时,可以从所述正极、所述负极、所述电解液和所述隔膜中选取负极、电解液以及隔膜。将所述负极、所述电解液以及所述隔膜,在惰性环境中重新组装并密封成一个所述卡片电池。所述卡片电池与所述样本电池具有相同的结构特性和尺寸特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通过对拆解后的所述样本电池进行重组,得到了卡片电池。所述卡片电池与所述样本电池具有一致的结构特性和尺寸特性。所述卡片电池的制作避免了电池部件相对位置、作用界面以及尺寸维度对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影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样本电池温度变化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样本电池放入绝热环境中。在所述样本电池的外表面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电连接至数据采集装置。通过所述数据采集装置获取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
所述绝热环境中的控温精度为0.001℃-1℃,所述绝热环境中的压力为0bar-100bar。为了保证所述绝热环境,可以将所述锂离子电池和加热装置放入加速绝热量热仪中。
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以为热电偶。具体地,通过耐高温胶布将所述热电偶固定至所述样本电池上。为使得温度测量准确,所述热电偶在所述样本电池上等距设置。可选地,两个所述热电偶之间相隔5毫米。
本实施例中,所述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可以实时获取所述样本电池热失控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请参见图3和图4,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热失控演变时间对比示意图和热失控产热速率对比示意图。图中对比了样本电池热失控过程、负极与电解液卡片电池热失控过程、正极与负极卡片电池热失控过程。
由图3可知,负极与电解液卡片电池热失控演变时间与所述样本电池热失控演变时间相近。与之对比,负极与正极卡片电池热失控演变时间长于所述样本电池热失控演变时间。由图4可知,负极与电解液卡片电池热失控产热速率略高于全电池热失控。负极与正极卡片电池热失控产热速率慢于全电池热失控。因而,通过对比可知,所述样本电池热失控过程中,所述负极与所述电解液耦合作用为影响电池热失控的作用机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0,提供多个样本电池;
S20,从所述多个样本电池中选取至少一个样本电池,并诱发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发生热失控,获取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
S30,对所述多个样本电池中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进行拆解,以得到多个部件;
S40,从所述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得到所述多个部件中选取至少一个部件,制作多个卡片电池;
S50,诱发所述多个卡片电池发生热失控,获取所述多个卡片电池中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
S60,比较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和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影响电池热失控的作用机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包括电池自产热作用机制和电池热失控触发作用机制;
所述S60,比较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和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影响电池热失控的作用机制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
根据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
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与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之间的第一差值,进而获得多个第一差值,并对每一个所述第一差值的大小进行排序;
从所述多个第一差值中选取最小的第一差值,则与所述最小的第一差值对应的所述卡片电池中的部件的耦合作用为影响所述电池自产热的作用机制;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
根据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
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与所述每一个卡片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之间的第二差值,进而获得多个第二差值,并对每一个所述第二差值的大小进行排序;
从所述多个第二差值中选取最小的第二差值,则与所述最小的第二差值对应的所述卡片电池中的部件的耦合作用为影响所述电池热失控触发的作用机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的步骤包括:
根据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每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
根据所述每一个样本电池的自产热起始温度,计算所述样本电池的平均自产热起始温度;
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的步骤包括:
根据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确定所述每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
根据所述每一个样本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计算所述样本电池的平均热失控触发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0,对所述多个样本电池中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进行拆解,以得到多个部件的步骤包括:
对所述多个样本电池中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进行拆解,分离出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0,从所述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得到所述多个部件中选取至少一个部件,制作多个卡片电池的步骤包括:
从每一个所述剩余样本电池中拆解得到的所述正极、所述负极、所述电解液和所述隔膜中选取一种或多种部件;
将从每一个所述剩余样本电池选取出来的所述一种或多种部件,在惰性环境中重新组装并密封成所述多个卡片电池,一个所述卡片电池中部件的种类与其他所述卡片电池中部件的种类不完全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0,从所述剩余的每一个所述样本电池得到所述多个部件中选取至少一个部件,制作多个卡片电池的步骤包括:
从所述正极、所述负极、所述电解液和所述隔膜中选取负极、电解液以及隔膜;
将所述负极、所述电解液以及所述隔膜,在惰性环境中重新组装并密封成一个所述卡片电池,所述卡片电池与所述样本电池具有相同的结构特性和尺寸特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含量小于1ppm,且氧含量小于1ppm的惰性环境中对每一个所述第二样本电池进行拆解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样本电池温度变化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样本电池放入绝热环境中;
在所述样本电池的外表面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电连接至数据采集装置;
通过所述数据采集装置获取所述样本电池的温度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环境中的控温精度为0.001℃-1℃,所述绝热环境中的压力为0bar-100bar。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过充、短路、热滥用或针刺方式诱发所述样本电池发生热失控。
CN201910256909.6A 2019-04-01 2019-04-01 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 Pending CN10999126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6909.6A CN109991268A (zh) 2019-04-01 2019-04-01 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6909.6A CN109991268A (zh) 2019-04-01 2019-04-01 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1268A true CN109991268A (zh) 2019-07-09

Family

ID=67132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56909.6A Pending CN109991268A (zh) 2019-04-01 2019-04-01 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9126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4878A (zh) * 2021-01-26 2021-06-08 同济大学 一种基于弛豫电压曲线的电池安全性诊断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8813A (zh) * 2014-12-12 2016-07-06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在线监测储能电池安全状态的方法
CN108445039A (zh) * 2018-02-07 2018-08-24 清华大学 动力电池热失控安全性能预测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19021880A1 (ja) * 2017-07-24 2019-01-3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8813A (zh) * 2014-12-12 2016-07-06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在线监测储能电池安全状态的方法
WO2019021880A1 (ja) * 2017-07-24 2019-01-3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445039A (zh) * 2018-02-07 2018-08-24 清华大学 动力电池热失控安全性能预测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冯旭宁: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 *
袁庆丰: "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和电池安全性的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4878A (zh) * 2021-01-26 2021-06-08 同济大学 一种基于弛豫电压曲线的电池安全性诊断方法
CN112924878B (zh) * 2021-01-26 2021-11-09 同济大学 一种基于弛豫电压曲线的电池安全性诊断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eng et al. Analysis on the fault features for internal short circuit detection using an electrochemical-thermal coupled model
CN106680726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检验方法
Barai et al. A study of the open circuit voltage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 and hysteresis assessment of lithium-ion cells
JP5585718B2 (ja) 二次電池の検査方法
Lam et al. A practical circuit-based model for Li-ion battery cells in electric vehicle applications
Zhu et al. Studies on the medium-frequency impedance arc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onsidering various alternating current amplitudes
US20110068800A1 (en) Internal short circuit evaluation apparatus for battery
Thanagasundram et al. A cell level model for battery simulation
CN104865536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性能衰减原因的测试及诊断方法
CN104237798A (zh) 一种铅蓄电池加速寿命检测方法
CN101907688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性能一致性的检测方法
CN108160531A (zh) 一种电池自放电分选方法
CN109411840A (zh) 基于阻抗相位角的锂离子电池温度检测方法
CN109030567B (zh) 一种锂离子电芯内部水含量判别方法
Aizpuru et al. Passive balancing design for Li-ion battery packs based on single cell experimental tests for a CCCV charging mode
Barai et al.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pressure on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a lithium-ion pouch cell
CN112630670A (zh) 电池安全性参数获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KR20110105047A (ko) 교류 임피던스 측정에 의한 리튬이차전지의 출력 측정 방법
CN107390134A (zh) 长寿命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寿命快速检测方法
CN102830358A (zh) 一种电池热电参数测试装置
CN109991268A (zh) 确定电池热失控作用机制的方法
Song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LiFePO4 cathode) from novel perspectives using a new figure of merit,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alysis, and cell package analysis
Wan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nternal resistance and heat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thium ion power battery with NCM/C material system
WO2020015226A1 (zh) 铅酸蓄电池滥用过放电性能评价及容量恢复方法
JP7074731B2 (ja) 蓄電デバイスの検査方法及び蓄電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