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83824A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83824A
CN109983824A CN201980000196.5A CN201980000196A CN109983824A CN 109983824 A CN109983824 A CN 109983824A CN 201980000196 A CN201980000196 A CN 201980000196A CN 109983824 A CN109983824 A CN 1099838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time
duration
resource
o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01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媛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83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38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2Timing of allocation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揭示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由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设备中的第一设备执行,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在进行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第i次传输,该第二设备是两个设备中的另一设备。本公开通过在第i次传输数据的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以及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避免了当前时隙内剩余时长不足时,需要在下一时隙进行传输而带来的传输时延问题,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用户通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移动新业务的不断涌现,推动着无线通信网络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的演进。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Communication,URLLC)是5G网络三大通信场景之一。
基于URLLC类型的通信业务,包括:车联网、工业控制、公共安全服务等,为了保证这些业务的安全运行,上下行用户面的移动网络需要提供毫秒级的时延要求,在端对端(End-to-End,E2E)数据传输的时延甚至要求低于0.5ms。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由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设备中的第一设备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次传输中的每一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在进行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所述第i次传输;所述第二设备是所述两个设备中的另一设备;
其中,可用传输时长是当前时隙中,位于第i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之后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长。
可选的,对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一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可选的,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第一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以及第一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起始符号位置是当次传输的第一个OFDM符号在对应的时隙中的位置。
可选的,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
可选的,当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是预设值时,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还包括起始位置指示信息,起始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起始符号位置是否大于预设符号位置。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第二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三位置信息,第三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四位置信息,且第四位置信息为空。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设备中的第一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由于获取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每一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传输模块,用于在进行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所述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所述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所述第i次传输;所述第二设备是所述两个设备中的另一设备;
其中,所述可用传输时长是所述当前时隙中,位于所述第i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之后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长。
可选的,对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一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可选的,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第一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以及第一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起始符号位置是当次传输的第一个OFDM符号在对应的时隙中的位置。
可选的,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
可选的,当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是预设值时,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还包括起始位置指示信息,起始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起始符号位置是否大于预设符号位置。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第二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三位置信息,第三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四位置信息,且第四位置信息为空。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设备中的第一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每一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在进行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所述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所述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所述第i次传输;所述第二设备是所述两个设备中的另一设备;
其中,所述可用传输时长是所述当前时隙中,位于所述第i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之后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长。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含可执行指令,第一设备中的处理器调用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选方案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设备通过获取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在进行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第i次传输,该第二设备是所述两个设备中的另一设备。本公开通过在第i次传输数据的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以及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避免了在当前时隙内的可传输时长小于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时,需要在下一时隙进行数据传输所带来的传输时延问题,减少了数据传输的等待时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突发传输在物理层的处理流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发送流程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发送流程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基站与终端之间数据按照HARQ重传的传输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时隙结构的分配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数据传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数据传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数据传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数据传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发送流程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公开中提及的“若干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定义的5G三大应用场景: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 Band,增强移动宽带),mMTC(massive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海量机器类通信),URLLC。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业务类型对无线通信技术有不同的要求,如eMBB业务类型主要的要求侧重在大带宽,高速率等方面;mMTC业务类型主要的要求侧重在机器类的连接速率方面;URLLC业务类型主要的要求侧重在较高的可靠性以及较低的时延方面。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是基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若干个终端110以及若干个基站120。
其中,终端110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终端110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终端110可以是物联网终端,如传感器设备、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物联网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固定式、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装置。例如,站(Station,STA)、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远程终端(remote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装置(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或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或者,终端110也可以是无人飞行器的设备、车载设备等。
基站120可以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侧设备。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4G)系统,又称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者,该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是5G系统,又称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或者,该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是5G系统的再下一代系统。
其中,基站120可以是4G系统中采用的演进型基站(eNB)。或者,基站120也可以是5G系统中采用集中分布式架构的基站(gNB)。当基站120采用集中分布式架构时,通常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 unit,CU)和至少两个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集中单元中设置有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的协议栈;分布单元中设置有物理(Physical,PHY)层协议栈,本公开实施例对基站120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加以限定。
基站120和终端110之间可以通过无线空口建立无线连接。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该无线空口是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4G)标准的无线空口;或者,该无线空口是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5G)标准的无线空口,比如该无线空口是新空口;或者,该无线空口也可以是基于5G的更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标准的无线空口。
可选的,上述无线通信系统还可以包含网络管理设备130。
若干个基站120分别与网络管理设备130相连。其中,网络管理设备130可以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核心网设备,比如,该网络管理设备130可以是演进的数据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中的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或者,该网络管理设备也可以是其它的核心网设备,比如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公用数据网网关(Public Data Network GateWay,PGW)、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单元(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PCRF)或者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omeSubscriber Server,HSS)等。对于网络管理设备130的实现形态,本公开实施例不做限定。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上述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在传输数据时,可能会出现一个或多个突发传输。
其中,上述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可以是基站和终端;比如,上述发送设备可以是基站,接收设备可以是终端;或者,上述发送设备可以是终端,接收设备可以是基站。或者,上述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也可以是都是终端;即发送设备是一个终端,接收设备可以是另一个终端。
以终端有突发数据需要向基站传输为例(即发送设备是终端,接收设备是基站),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突发传输在物理层的处理流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终端的发射端对一个突发传输的物理层处理流程可以如下:
在步骤201中,为每个传输块添加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码)。
发送端为了保证信道的错误检测,对于MAC层发送下来的数据块都许哟啊添加CRC校验码。其中,发送端可以是上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或者基站,即,当终端发送数据时,终端为发送端,基站在发送数据时,基站为发送端。
在步骤202中,码块分段以及为每个码块添加CRC。
发送端为了保证码块不大于X bit,需要对传输块进行码块分段处理;其中X bit可以是由发送端通过计算得到的,可选的,发送端可以通过时隙中可用的时频资源确定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与编码策略)等级,通过该MCS等级计算出该X的大小;为了接收端可以提前中止错误译码,其中还包括将每个码块添加CRC。
在步骤203中,信道编码。
在步骤204中,速率匹配。
在步骤205中,码块级联。
在步骤206中,信道交织。
在步骤207中,逻辑信道向物理信道映射。
在步骤208中,OFDM调制。
可选的,该发送端进行OFDM调制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其进行添加CP(CyclicPrefix,循环前缀)。其中,上述步骤204至步骤208在发送端可以通过并行执行,即,发送端可以在执行步骤204的时候同时执行步骤205至步骤208的步骤。
在步骤209中,并串变化。
在5G的通信场景中,5G的新空口波形是基于灵活可扩展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参数配置(Numerology,包括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符号长度等)。在这种新空口波形中,时隙的长度以及包含的符号数可以根据子载波间隔灵活配置。可选的,一个子帧可以划分成多个时隙,比如2个或4个时隙,每个时隙又可以包括多个OFDM符号,比如7个或者14个OFDM符号。此外,5G额外引入了最小时隙(mini-slots)的概念,可以将一个时隙拆分为若干个mini-slots,以便于数据的快速调度和传输。
数据在传输的时候,需要按照上述的时隙结构进行传输,比如,在一个时隙中的第2至3个符号内传输数据等。在当前的协议版本中,对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资源调度中,发送端在发送数据的时候,可以根据SLIV(Start and LengthIndicator Value,启动和长度指示器值)值来计算出传输数据时开始的起始符号位置S以及持续的时域资源的长度L。可选的,发送端中可以有S和L合理数值的参数表,如表1所示,其中包含了S和L合理的数值。
表1
可选的,发送端计算S和L的值的方法可以如下:
如果(L-1)≤7,则SLIV=14*(L-1)+S,否则SLIV=14*(14-L-1)+(14-1-S)。其中0<L≤14-S。发送端可以根据设备内部的算法,计算出S和L的值。比如当SLIV=58,根据发射端可以根据上述计算方法计算出S=2,L=5,并结合表1得到PDSCH影射类别为类别A,该发送端可以对应从当前时隙的符号2起始的连续5个符号内,以PDSCH影射类别为类别A的形式发送数据。可选的,该表1可以由开发人员或者运维人员预先在发送端中设置。
在相关技术中,发送端在当前时隙内传输数据的时候,发送端认为符合上述表1中定义的S、L的组合才是有效的。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果发送端根据SLIV值计算出的L值为7,即当传输数据时需要使用7个符号,而当前时隙中可用于传输数据的符号个数不足7个的时候,发送端只能等待到有足够可用于传输数据的符号个数满足7个符号的时隙到来后,在相应的时隙中传输数据。在目前的通信业务的通信要求中,这种等待的存在,导致传输数据的时延较大,数据的传输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当前时隙内可用于传输的符号数小于本次传输所需的符号数时,需要在下一时隙开始本次传输,从而导致时延较大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第一设备执行,该第一设备是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设备(即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中的一个设备。请参考图3,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发送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含如下步骤:
在步骤301中,获取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
其中,该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次传输中的每一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在步骤302中,在进行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第i次传输。
其中,第二设备是上述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设备中的另一设备。
该可用传输时长是当前时隙中,位于第i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之后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长。
当执行上述步骤的第一设备是发送设备时,上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第i次传输,可以是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i次传输对应的数据。
相应的,当执行上述步骤的第一设备是接收设备时,上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第i次传输,可以是接收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i次传输对应的数据。
可选的,对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一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可选的,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第一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以及第一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起始符号位置是当次传输的第一个OFDM符号在对应的时隙中的位置。
可选的,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
可选的,当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是预设值时,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还包括起始位置指示信息,起始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起始符号位置是否大于预设符号位置。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第二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三位置信息,第三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四位置信息,且第四位置信息为空。
综上所述,本公开通过在第i次传输数据的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以及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避免了在当前时隙内的可传输时长小于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时,需要在下一时隙进行数据传输所带来的传输时延问题,减少了数据传输的等待时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且以发送设备为基站,接收设备为终端举例,基站与终端之间的突发调度中,由基站主动向终端发送突发数据,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突发数据的过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请参考图4,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发送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含如下步骤:
在步骤401中,发送设备获取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
其中,该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次传输中的每一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一次传输可以是对一个传输块的单次传输,或者,上述至少一次传输也可以是对一个传输块的首次传输以及首次传输之后的至少一次重复传输。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接收设备在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时,可能由于数据之间的干扰或者接收端接收信号等原因,发送设备需要进行多次传输相同的数据给接收设备,从而使得接收设备可以得到正确、完整的数据。
比如,以发送设备是基站,接收设备是终端为例,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采用的重传技术可以是MAC层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的自动重复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HARQ中使用停等协议来发送数据,在停等协议中,发送设备发送一个传输块后,就停下来等待确认信息,接收设备可以使用1比特的信息对该传输块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确认。
请参考图5,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基站与终端之间数据按照HARQ重传的传输示意图。如图5所示,其中包含了第一时频资源501,第二时频资源502,第三时频资源503,基站在第一时频资源501中第一次发送传输块一,在第一次传输完成之后,可以通过一定的时间资源等待确认信息,当在第二时频资源502中接收到的确认信息是终端对该传输块一的否定确认时,基站可以在第三时频资源503中再次发送传输块一,发送完成之后可以再次等待接收端对本次发送的传输块的确认信息,如果基站本次接收到的确认信息仍然是否定确认时,终端可以在后续的时频资源上重复传输,使得接收端接收到准确的数据为止。
或者,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也可以不需要等待接收设备反馈的响应,直接按照预先设置的重传策略,直接对一个数据块进行多次重复传输。比如,按照预先确定的重传次数,在多个连续或者不连续的时频资源上,对同一数据块进行多次重复传输。
可选的,以发送设备是基站,接收设备是终端为例,在5G新空口系统中,基站在哪些时频资源上发送数据,可以由基站给终端发送的DCI告知终端,终端在接收到相应的DCI后,根据DCI指示的时频资源,接收或者发送相应的数据。即,基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可以通过DCI提前通知终端,自己将要在哪些时频资源上发送数据,终端根据接收到的DCI,在对应到来的时频资源内接收数据。可选的,DCI可以由基站广播的系统信息发出,比如,系统信息可以采用分级的方式进行发送,即发送端首先发送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该PBCH中包含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主信息块),后续分级发送包含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1以及RMSI(Remaining minimum systeminformation,剩余最小系统信息),以及包含其它SIB以及OSI(Open System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联)信息,其中,PBCH中包含有解RMSI的必要信息,RMSI和OSI中分别含有接入信息以及其他必要的系统信息。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基站与终端之间进行正常的数据传输过程中,基站可能需要将突发数据向终端传输,此时,基站可以根据需要发送的数据量的大小以及与终端之间的通信时延确定传输块的大小,并根据当前可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对该传输块的至少一次传输的MCS等级以及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可选的,该突发数据的产生包括但不限于终端向基站发送URLLC的业务请求。
请参考图6,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时隙结构的分配示意图。如图6所示,以一个时隙中有7个OFDM符号(0~6)为例,在一个时隙中包含了第一符号区域601,第二符号区域602。其中,第一符号区域601中已经有数据占用并传输,第二符号区域602中没有数据传输,即第二符号区域602是属于当前时隙中的可传输区域,其符号长度组成的时长即为当前时隙中的可传输时长。
可选的,对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一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该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可选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可以是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以及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可以包括第一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以及第一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该起始符号位置是当次传输的第一个OFDM符号在对应的时隙中的位置。
比如,上述起始符号位置可以是S值,OFDM符号数量可以是L值。当第一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为第5个符号,其传输时长为3个符号长度时,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中可以直接携带S值为“5”,L值为“3”。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可以包括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表1所示的SLIV机制的基础上,移除S和L之间的大小限制,即移除0<L≤14-S的限制。保留如果(L-1)≤7,则SLIV=14*(L-1)+S,否则SLIV=14*(14-L-1)+(14-1-S)的机制。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当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是预设值时,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还包括起始位置指示信息,该起始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起始符号位置S是否大于预设符号位置。可选的,基站中存储有包含SLIV预设值的预设表格。
由于本公开移除了0<L≤14-S的限制,导致某些SLIV数值可能得到两种不同的S值和L值的之和,而上述预设值是指沿用表1所示的SLIV机制时,可能得到两种解法组合的数值。比如按照上述如果(L-1)≤7,则SLIV=14*(L-1)+S,否则SLIV=14*(14-L-1)+(14-1-S)的机制,有两种解法组合的SLIV数值,以及对应的解法组合以及分配类型(即影射类型)如下述表2所示。
表2
如表2所示,当基站获得到的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并通过查询表1或者表2得知,该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属于表2中的SLIV数据时,该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还包括起始位置指示信息,即,基站在传输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时,可以在控制信令中单独多添加1比特(即起始位置指示信息)用于区分起始符号位置S的取值是否大于7。例如,用0表示S取值小于等于7,用1表示S取值大于7。通过该起始位置指示信息,即可以从表2中确定出对应的一个S值、L值的解法组合,以及对应的影射类型。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对于上述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该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该第二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
也就是说,当第一次传输之后的第i次传输中,如果第i次传输的时域资源是紧接在上一次传输之后的,但是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与第一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不同,此时不需要再指示第i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而只需要指示第i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即可。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根据第二位置消息,可以默认将第i-1次传输所使用的最后一个OFDM符号的再下一个符号作为第i次传输的第一个OFDM符号。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该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三位置信息,第三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
也就是说,当第一次传输之后的第i次传输中,如果第i次传输的时域资源不是紧接在上一次传输之后的,但是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与第一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相同,此时不需要再指示第i次传输的OFDM符号数量,而只需要指示第i次传输所使用的起始符号位置即可。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根据第三位置消息,可以默认将第一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作为第i次传输的OFDM符号数量。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该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四位置信息,且第四位置信息为空。
也就是说,当第一次传输之后的第i次传输中,如果第i次传输的时域资源是紧接在上一次传输之后的,且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与第一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相同,此时不需要再指示第i次传输的OFDM符号数量和起始符号位置。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根据第4位置消息,可以默认将第一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作为第i次传输的OFDM符号数量,并将第i-1次传输所使用的最后一个OFDM符号的再下一个符号作为第i次传输的第一个OFDM符号。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对于该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该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该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该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该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该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该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该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也就是说,当第一次传输之后的第i次传输中,如果第i次传输的时域资源不是紧接在上一次传输之后的,且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与第一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也不相同,此时需要重新指示第i次传输的OFDM符号数量和起始符号位置。
在步骤402中,发送设备将获取的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发送给接收设备。
相应的,接收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
比如,以发送设备是基站,接收设备是终端为例,终端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时,可以获知基站将在哪些时频资源位置发送突发数据,终端在相应的时频资源位置接收相应的突发数据。
例如,基站在发送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时,如果第i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仅需要包含当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S时,基站可以用4比特信息来表征。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基站可以通过编码的方式来对起始符号位置S进行表示。比如,将起始符号位置通过4位二进制进行表示,当起始符号位置S=9时,可以表示为1001,S=7时,可以表示为0111,依次表示,可以对一个时隙中的14个OFDM符号位置进行一对一表示,从而发送给终端。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基站可以设计4比特信息来表示第i次传输与第i-1次传输相对的传输偏移位置,其编码方式也可以类似于起始符号位置S的编码,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果第i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仅需要包含当次传输的符号长度L时,同符号位置类似,基站可以也用4比特信息来表征,也可以通过编码方式对符号长度L进行表示。比如,符号长度L=2时,可以表示为0010,符号长度L=5时,可以表示为0101,以此类推,可以将符号长度均表示出来。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述采用的4个比特信息不足以表示最大的符号长度L或者起始符号位置S时,可以转变编码方式或者增加比特信息,本公开对此并不加以限定。
在步骤403中,发送设备在进行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向接收设备发送第i次传输对应的数据。
其中,该可用传输时长是当前时隙中,位于第i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之后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长。
可选的,当基站计算得出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大于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时,基站仍然从当前时隙内的对应的起始符号位置S处开始传输突发数据。请参考图7,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数据传输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其中包含了第一时隙701,第一符号区域702,第二时隙703,其中,第二时隙703为第一时隙701之后相邻的一个时隙,第一时隙701中的可用传输时长为第一符号区域702组成的时域资源,当基站计算得到的当前时隙内第i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为“4”,需要传输的时长为5个OFDM符号长度,此时,当前时隙701中没有这么多的OFDM符号资源供本次数据传输的完成,基站可以在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如第二时隙702内),选择剩余的OFDM符号个数进行补充传输此次数据。
在步骤404中,接收设备在进行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i次传输对应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对于上述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请参考图8,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数据传输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其中包含了第一资源801,第二资源802。其中第一资源801是第2次传输持续的OFDM符号,第二资源802是第3次传输持续的OFDM符号,终端在解析到第3次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的是第三位置信息,且第三位置信息包括当前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时,可以自动在第2次接收突发数据之后,按照第3次传输的OFDM符号数量继续接收基站第3次传输的突发数据。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请参考图9,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数据传输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其中包含了第一资源901,第二资源902。其中第一资源901是第2次传输持续的OFDM符号,第二资源902是第3次传输持续的OFDM符号。终端在解析到第3次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的是第四位置信息,且第四位置信息包括第3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时,可以自动在第2次接收突发数据之后,按照第3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以及第1次传输的符号数量,接收基站第3次传输的突发数据。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请参考图10,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数据传输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其中包含了第一资源1001,第二资源1002。其中第一资源1001是第2次传输持续的OFDM符号,第二资源1002是第3次传输持续的OFDM符号。终端在解析到第3次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的是第四位置信息,且第四位置信息为空时,可以自动在第2次接收突发数据之后,按照接收基站第一次传输突发数据的OFDM符号数量继续接收基站第3次传输的突发数据。
综上所述,本公开通过在第i次传输数据的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以及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避免了发送设备在当前时隙内的可传输时长小于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时,需要在下一时隙进行数据传输所带来的传输时延问题,减少了数据传输的等待时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也可以是图1所示实施环境中不同的终端,比如,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正常通信的过程中,当第一终端有突发数据需要向第二终端传输时,第一终端可以类似本实施例中发送设备一样,按照上述步骤,完成对第二终端(接收设备)突发数据的传输。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以发送设备为终端,接收设备为基站举例,基站与终端之间的突发调度中,由终端主动向基站发送突发数据,在基站接收终端发送的突发数据的过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请参考图11,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发送流程图。如图11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含如下步骤:
在步骤1101中,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缓存指示信息。
其中,该缓存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待传输的数据的缓存大小。
相应的,接收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缓存指示信息。其中,待传输的数据可以是发送设备中缓存的,将要发送给接收设备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该步骤之前,发送设备可以通过向接收设备发送突发传输通知,该突发传输通知用于通知接收设备,将要向该接收设备执行突发传输。其中,该突发传输通知中可以包含上述缓存指示信息。
在步骤1102中,接收设备根据该缓存指示信息获取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
其中,该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次传输中的每一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接收设备接收到发送设备发送的缓存指示信息后,根据缓存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待传输数据的缓存大小,以及延时大小确定出传输块大小,并根据当前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可用的时频资源生成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其中,该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每一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可选的,接收设备获取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的执行过程可以参照步骤401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步骤1103中,接收设备将该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发送给发送设备。
相应的,发送设备接收该接收设备发送的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
发送设备在接收到接收设备发送的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时,可以得到自己可以在接收设备分配的哪些时频资源位置发送突发数据,从而,发送设备在相应的时频资源位置发送突发数据。可选的,接收设备发送获取的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的方式可以参照步骤402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也就是说,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所使用的资源,由接收设备进行调度管理。比如,以发送设备是终端,接收设备是基站为例,终端向基站发送数据时所使用的时频资源是由基站调度管理的,即,基站可以将可使用的时频资源位置通过告知终端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的方式通知终端,终端便可以在基站指示的时频资源上发送数据,相应的,基站也在相应的时频资源位置接收终端发送的数据。
在步骤1104中,发送设备在进行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向接收设备发送第i次传输对应的数据。
其中,该可用传输时长是当前时隙中,位于第i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之后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长。
可选的,该发送设备进行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向接收设备发送第i次传输对应的数据的执行方式和步骤403中的发送设备的执行步骤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步骤1105中,接收设备在进行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i次传输对应的数据。
类似的,该接收设备在进行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i次传输对应的数据的执行方式和步骤404中的接收设备的执行步骤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公开通过在第i次传输数据的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以及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避免了发送设备在当前时隙内的可传输时长小于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时,发送设备需要在下一时隙进行数据传输所带来的传输时延问题,减少了数据传输的等待时延,提高了数据的传输效率。
下述为本公开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公开方法实施例。对于本公开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公开方法实施例。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如图12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可以通过硬件或者软硬结合的方式实现为第一设备中的全部或者部分,以执行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执行的步骤,或者,执行图4或图11所示实施例中的发送设备/接收设备执行的步骤。该数据传输装置可以包括:
获取模块1201,由于获取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每一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传输模块1202,用于在进行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所述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所述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所述第i次传输;所述第二设备是所述两个设备中的另一设备;
其中,所述可用传输时长是所述当前时隙中,位于所述第i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之后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长。
可选的,对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一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可选的,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第一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以及第一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起始符号位置是当次传输的第一个OFDM符号在对应的时隙中的位置。
可选的,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
可选的,当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是预设值时,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还包括起始位置指示信息,起始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起始符号位置是否大于预设符号位置。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第二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三位置信息,第三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四位置信息,且第四位置信息为空。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在实现其功能时,仅以上述各个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容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能够实现本公开上述图3、图4或图11所示实施例中由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设备中的第一设备执行的全部或者部分步骤,该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次传输中的每一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在进行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所述第i次传输;所述第二设备是所述两个设备中的另一设备;
其中,可用传输时长是当前时隙中,位于第i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之后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长。
可选的,对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一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可选的,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第一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以及第一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起始符号位置是当次传输的第一个OFDM符号在对应的时隙中的位置。
可选的,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
可选的,当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是预设值时,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还包括起始位置指示信息,起始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起始符号位置是否大于预设符号位置。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第二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三位置信息,第三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
可选的,对于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
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四位置信息,且第四位置信息为空。
上述主要以接收设备和发送设备为例,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接收设备和发送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公开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模块及算法步骤,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可以实现为上述图3所示实施例中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设备中的第一设备;或者,该通信设备可以实现为上述图4或图11所示实施例中的发送设备或者接收设备。
通信设备1300包括通信单元1304和处理器1302。其中,处理器1302也可以为控制器,图13中表示为“控制器/处理器1302”。通信单元1304用于支持车联网设备与其它网络实体(例如其它车联网设备诶等)进行通信。
进一步的,通信设备13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303,存储器1303用于存储车联网设备130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图13仅仅示出了通信设备1300的简化设计。在实际应用中,通信设备1300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处理器,控制器,存储器,通信单元等,而所有可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发送设备都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通信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方法所设计的程序。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0)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由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设备中的第一设备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每一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在进行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所述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所述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所述第i次传输;所述第二设备是所述两个设备中的另一设备;
其中,所述可用传输时长是所述当前时隙中,位于所述第i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之后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
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所述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以及所述第一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所述起始符号位置是当次传输的第一个OFDM符号在对应的时隙中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是预设值时,所述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还包括起始位置指示信息,所述起始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起始符号位置是否大于预设符号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所述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所述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
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所述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所述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所述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所述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
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所述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所述第二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所述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所述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
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所述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三位置信息,所述第三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所述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所述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
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所述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四位置信息,且所述第四位置信息为空。
10.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设备中的第一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由于获取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每一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传输模块,用于在进行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所述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所述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所述第i次传输;所述第二设备是所述两个设备中的另一设备;
其中,所述可用传输时长是所述当前时隙中,位于所述第i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之后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
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所述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以及所述第一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所述起始符号位置是当次传输的第一个OFDM符号在对应的时隙中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次传输的SLIV数值是预设值时,所述第一次传输的第一位置信息还包括起始位置指示信息,所述起始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起始符号位置是否大于预设符号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所述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所述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
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所述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所述第一位置信息用于指示当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16.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所述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不同,且所述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
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所述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所述第二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所使用的OFDM符号数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所述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所述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不相邻时,
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所述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三位置信息,所述第三位置信息包括当次传输的起始符号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i次传输,当i大于等于2,所述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长相同,且所述第i次传输的资源与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1次传输的资源相邻时,
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中包含所述第i次传输对应的第四位置信息,且所述第四位置信息为空。
19.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设备中的第一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至少一次传输的资源位置指示信息,所述资源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每一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和传输时长;
在进行所述至少一次传输中的第i次传输时,若当前时隙内的可用传输时长小于所述第i次传输的传输时长,则在当前时隙以及所述当前时隙之后的至少一个时隙内,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所述第i次传输;所述第二设备是所述两个设备中的另一设备;
其中,所述可用传输时长是所述当前时隙中,位于所述第i次传输的起始传输位置之后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长。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含可执行指令,第一设备中的处理器调用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1980000196.5A 2019-02-22 2019-02-22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099838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075910 WO2020168557A1 (zh) 2019-02-22 2019-02-22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83824A true CN109983824A (zh) 2019-07-05

Family

ID=67073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0196.5A Pending CN109983824A (zh) 2019-02-22 2019-02-22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00088B2 (zh)
CN (1) CN109983824A (zh)
WO (1) WO202016855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77792A1 (zh) * 2020-10-16 2022-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2879A (zh) * 2017-01-06 2018-07-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8201984A1 (zh) * 2017-05-05 2018-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WO2018226054A1 (ko) * 2017-06-08 2018-1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관련 시그널링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57472B2 (en) * 2017-12-18 2022-09-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itial access block on stand-alone NR unlicensed spectrum
CN108076525B (zh) * 2018-01-19 2022-03-18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上行时域资源调度方法和网络设备
US11399334B2 (en) * 2019-05-02 2022-07-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access for discovery reference signal (DRS) transmission in new radio-unlicensed (NR-U)
US11627019B2 (en) * 2021-05-26 2023-04-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naging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repetitions through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2879A (zh) * 2017-01-06 2018-07-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8201984A1 (zh) * 2017-05-05 2018-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WO2018226054A1 (ko) * 2017-06-08 2018-1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관련 시그널링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장치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SSON: ""R1-1810174 Enhancement to Uplink and Downlink Physical Channels for NR URLLC"", 《3GPP TSG_RAN\WG1_RL1》 *
ERICSSON: "《PUSCH Enhancements for NR URLLC》",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6 R1-1901595》 *
ERICSSON: "《PUSCH Enhancements for NR URLLC》", 《3GPP TSG RAN WGI AD-HOC MEETING 1901 R1-1900160》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77792A1 (zh) * 2020-10-16 2022-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50002A1 (en) 2022-05-12
WO2020168557A1 (zh) 2020-08-27
US11700088B2 (en) 2023-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32778B2 (en) Uplink channel power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7233583B2 (ja) 通信装置、処理装置及びデータユニットを送信する方法
JP7233582B2 (ja) 通信装置、処理装置及びデータユニットを送信する方法
JP6932928B2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9392126A (zh) 上行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200007298A1 (en) Multiplex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signalling
CN110034864A (zh)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04936189A (zh) 一种ue、基站中在非授权频带上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05634688B (zh) 一种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7124254A (zh) 支持harq的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9586854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166200A (zh) 通信过程中获知资源单元数量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09219135A (zh) 一种上行资源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6301444B (zh) 射频处理设备及处理方法
CN103997396B (zh) Fdd‑lte网络中混合自动重传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KR2023004443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9818720A (zh) 一种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5991274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9952805A (zh) 非授权频段上的随机接入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8696939A (zh) 一种发送调度信息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EP3860259A1 (en) Harq process id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medium
CN102595609B (zh) 一种子帧捆绑时实现上行子帧调度的方法和系统
CN107113839A (zh) 通信资源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565868A (zh) 基于免授权上行调度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383733A (zh) Harq反馈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