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81134B -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81134B
CN109981134B CN201910244947.XA CN201910244947A CN109981134B CN 109981134 B CN109981134 B CN 109981134B CN 201910244947 A CN201910244947 A CN 201910244947A CN 109981134 B CN109981134 B CN 1099811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module
antenna module
informati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449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81134A (zh
Inventor
苗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4494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811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81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1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81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11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258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used with computer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1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包括:获取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设备形态信息和应用信息;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转变为第二模式,使得第二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第一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的同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通信设备上集成的天线越来越多。例如,一台手机上可能同时集成有:3G天线、4G天线、WiFi天线、蓝牙天线或无线充电模组的充电天线。若这些天线布局不合适,会使得天线之间产生耦合现象,而这种耦合现象会使得相互耦合的天线中的一个或多个出现通信质量差的现象,故如何减少这种耦合是现有技术中提高无线通信质量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设备形态信息和应用信息;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转变为第二模式,使得第二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第一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转变为第二模式,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特征从第一特征转换为第二特征,其中,具有所述第二特征的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具有第一特征的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物理特征从第一特征转换为第二特征,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位置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形态从第一形态切换到第二形态;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尺寸从所述第一尺寸切换到第二尺寸。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位置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旋转使得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收发面从朝向所述第一位置切换到所述第二位置。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形态从第一形态切换到第二形态,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卷曲或展开使得所述天线模组的形状从第一形状切换到第二形状。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获取第一信息,包括:
获取处于应用状态的应用类型;其中,所述应用类型与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类型相对应。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转变为第二模式,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根据应用信息及所述应用信息所对应的设备形态信息,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所述第一模式转变为所述第二模式。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转变为第二模式,使得第二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第一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包括:
若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且所述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两个子模组能够工作,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子模组的优先级,控制所述天线模组中优先级高的子模组进入到工作状态。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设备形态信息和应用信息;
控制模块,用于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转变为第二模式,使得第二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第一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能够发生形态变化;
天线模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处理器,与所述多个模组连接,位于所述壳体内,用于通过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执行,实现前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会获取第一信息,而第一信息同时包括:设备形态信息和应用信息;综合这两个信息判断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如果满足预设条件,会控制天线模组进行模式切换,具体如从第一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后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提高了,如此,电子设备会根据设备形态信息指示的设备形态和应用信息对应的通信需求,动态调整天线模组的工作模式,从而相对于单一的固化的模式,能够提升电子设备的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两种设备形态的相同示意图;
图3A至3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位于电子设备的凸起上的天线模组的三种天线形态的效果示意图;
图3D至图3E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模组位于电子设备的主体端部的效果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S110:获取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设备形态信息和应用信息;
步骤S120: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转变为第二模式,使得第二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第一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可以应用于具有通信功能的通信设备中。该通信设备可包括移动通信设备:便携式通信设备或者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便携式通信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或对讲机等各种手持式通信设备。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耳部穿戴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会获取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可以为传感器的检测的设备形态信息,还可包括:处理器根据资源分配和/或消息队列获取的指示应用状态的应用信息。
在一些场景下,所述应用信息和所述设备形态信息具有对应关系,电子设备在获取应用信息和设备形态信息中一个时,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补全另一个,从而获得完整的所述第一信息。
总之,所述电子设备获取所述第一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具体实现就不再这里一一举例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设备形态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电子设备当前的设备形态。例如,若所述电子设备可为可折叠或者可弯折的设备,所述设备形态信息可至少用于指示所述电子设备当前时刻的设备形态。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的表面设置有应力传感阵列;所述电子设备的设备形态发生变化,所述应力传感阵列不同位置的应力传感片检测到的应力发生变化,如此,可以通过应力传感阵列返回的应用值,获得所述设备形态信息。
再例如,在所述电子设备可弯曲或者可弯折的位置设置有行程开关或者压力传感器等,如此电子设备在弯曲或弯折的时候,行程开关或压力传感器的传感信号的信号值不同,如此,电子设备的处理模组(例如,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应用处理器或可编程阵列)等根据信号值的变化或者根据信号值本身就能够判别出所述电子设备当前的设备形态,并获得所述设备形态信息。
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若电子设备可以在多个预定的设备形态之间切换,电子设备的上设置有供用户指示当前设备形态的形态控件,该形态控件可为物理按键或者显示的虚拟控件;如此,可以基于用户指示确定出所述设备形态信息。
所述应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电子设备内所安装应用的状态信息和/或属性信息,例如,该状态信息包括:指示特定应用是否启动的第一启动指示信息;指示对应应用是否在电子设备前台运行的运行状态信息;指示电子设备内哪些应用启动的第二启动信息。所述属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指示电子设备当前启动应用的应用类型信息;指示对应应用所支持通信制式或通信类型的通信关联信息。
总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息至少包括设备形态信息和应用信息,如此,在步骤S120中至少会结合设备形态信息和应用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在本实施例中,若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就会自动切换天线模组的工作模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的工作模式至少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天线模组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天线模组的工作参数是不同的。
所述工作参数不同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
天线模组处于工作状态的子模组的个数不同;
天线模组的天线特征不同;此处的天线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天线的朝向、天线的长度、天线的形态及天线所在的位置的至少其中之一;
天线模组内处于工作状态的子模组的类型不同;
天线模组内处于工作状态的子模组的位置不同等。
总之,所述天线模组具有至少两种工作模式,基于设备形态信息指示的当前电子设备的设备形态,和应用信息指示的电子设备的应用的状态信息和属性信息等应用相关的信息不同。
所述电子设备会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模式,从而使得其他电子设备在不改变收发信号的信号强度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接收信号强度,在电子设备不提升自身发射信号的发射功率的情况下向外辐射更高信号强度的发射信号,从而提升通信设备的通信质量,减少因为通信设备的设备形态改变对通信质量干扰导致的通信质量差等问题;从而提升了通信设备的通信质量。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20可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切换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中处于工作状态的天线子模组,其中,切换后的所述天线模组中处于工作状态的天线子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切换前的处于工作状态的天线子模组的信号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20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中处于工作状态的第一子模组切换到非工作状态,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中处于非工作状态的第二子模组切换到工作状态,其中,工作状态下的所述第二子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工作状态下的所述第一子模组的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一子模组和第二子模组在所述电子设备上的分布位置不同,和/或,所述第一子模组和所述第二子模组的天线特征不同,其中,该天线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天线尺寸、天线形态和/或天线位置;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增加所述天线模组中处于工作状态的子模组的个数;其中,增加后处于工作状态下的子模组的总信号强度,高于增加前的处于工作状态下的子模组的总信号强度。
例如,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一子模组,在电子设备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二子模组;第一子模组和第二子模组为同类型的天线子模组。
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一表面的相反面。
所述步骤S120具体可包括:
根据所述应用信息,确定当前需要开启的所述天线子模组的目标类型,该目标类型可为备选类型之一;该备选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移动天线的天线类型;蓝牙天线的天线类型;WiFi天线的天线类型;无线充电天线的天线类型;红外天线的天线类型;超声波天线的天线类型;设备到设备(D2D)天线的天线类型;
根据所述设备形态信息,确定当前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位于电子设备外侧表面的目标表面,其中,所述目标表面为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
选择所述目标类型中处于所述目标表面的第二子模组进入工作状态,并控制处于目标表面相反表面的第一子模组进入到非工作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进入到工作状态的第一子模组,相当于该第一子模组被开启,则被开启的第一子模组就可以收发无线信号;进入到非工作状态的第二子模组,相当于该第二字模组被关闭,进入到非工作状态的第二子模组不能够接收无线信号。
所述选择所述目标类型中处于所述目标表面的第二子模组进入工作状态,并控制处于目标表面相反表面的第一子模组进入到非工作状态,包括:
当前第一表面为电子设备当前设备形态下的外侧表面,而第二表面为电子设备当前设备形态下的内侧表面,第二表面的子模组将会被电子设备的壳体或者其他功能模组所遮挡,导致第二表面上的子模组收发信号的强度较弱,此时,控制处于外侧的第一表面的子模组进入到工作状态。
和/或,
当前第二表面为电子设备当前设备形态下的外侧表面,而第一表面为电子设备当前设备形态下的内侧表面,则第一表面的子模组将会被电子设备的壳体或者其他模组所遮挡,导致第一表面的子模组收发信号的强度较弱,此时,控制当前处于电子设备外侧的第二表面的子模组进入到工作状态。
例如,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三形态和第四形态,在第三形态下所述电子设备呈矩形状,在所述第四形态下所述电子设备呈环状。所述电子设备在呈环状时,所述电子设备可被用户佩戴在手腕等处。
图2所示为一种电子设备的两种设备形态,其中直板状的形态可为前述的第三形态;环状的设备形态可为前述的第四形态。若电子设备被弯折成环状,则在两个相反的表面的相同类型的一个天线子模组,至少一个被遮挡;在本实施例的所述步骤S120中会根据设备形态信息和所述应用信息,确定天线模组中位于呈环状的电子设备的外表面的所需开启的目标类型的子模组开启,进入到工作状态,以确保信号收发足够强,以确保通信质量。
再例如,所述电子设备可包括两个本体,这两个本体可360度旋转。电子设备的两个本体在旋转的过程中,位于电子设备上不同位置出的天线模组中的子模组被遮挡的情况会发生改变。此时,所述设备形态信息至少可指示两个本体之间的相对角度,在步骤S120中可以根据这两个本体的相对角度及当前应用的应用需求,确定使得当前未被遮挡的天线模组进入到工作状态进行无线信号的收发。
所述根据所述应用信息,确定当前需要开启的所述天线子模组的目标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若所述应用信息指示多媒体应用开启的蓝牙音频外设互连功能,确定所述目标类型包括:天线模组的蓝牙子模组;该蓝牙子模组可以收发蓝牙信号;其中,所述多媒体应用包括但不限于:音频应用、视频应用;所述音频应用包括但不限于音乐应用(例如,QQ音乐、网易云音乐)、广播应用;所述视频引用包括但不限于:视频网站应用(例如,优酷、爱奇艺或者腾讯视频等网站视频应用)、短视频应用(抖音)等。
若所述应用信息指示开启了互联网应用,且当前在WiFi网络的覆盖范围内,确定所述目标类型包括:天线模组的WiFi子模组;此处的WiFi子模组能够收发WiFi信号。
若所述应用信息指示所述电子设备作为其他红外接收设备的控制设备使用,确定所述目标类型包括:天线模组的红外子模组;该红外子模组能够收发红外信号。例如,所述电子设备为手机或可穿戴式设备,能够作为智能电视或网络电视、冰箱等智能家居的无线控制器使用,但是该电子设备作为无线控制器使用时,与智能家居设备之间传输的红外信号,说明当前有传输红外信号的需求。
前述的互联网应用可为需要连接到网络与其他设备进行信息交互的各种应用,例如,这种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即时通信应用、网页应用、购物应用、支付应用、在线娱乐应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20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位置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形态从第一形态切换到第二形态;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尺寸从所述第一尺寸切换到第二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模组可为自动调整其在电子设备上运动的模组。
例如,所述天线模组能够在电子设备设置的导轨上朝至少一个方向移动;所述电子设备检测到当前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利用步进电机等电机驱动模组或其他类型的驱动模组,驱动所述天线模组的辐射体在电子设备内从第一位置移动第二位置。此处的辐射体可包括:能够将无线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或者,将电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的金属片、金属丝或金属杆等具有信号辐射能力的辐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天线模组中辐射体的运动轨迹重叠或平行。
例如,在电子设备的壳体外延,设置有一个直线型的辐射体,该辐射体的长度小于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平直状态下的长度,该辐射体在驱动模组的驱动下,能够从电子设备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运动。所述第二端为所述第一端的相对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模组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是通过转动实现的,则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线。此时,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天线模组的运动轨迹不重叠也不平行。
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尺寸从所述第一尺寸切换到第二尺寸,包括: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伸缩使得所述天线模组的长度从第一长度切换到第二长度。
例如,所述天线模组包括一个或多个具有伸缩结构的天线模组,此时,在步骤S120中电子设备的处理模组可以控制伸缩结果的伸缩实现天线模组的长度从第一长度切换到第二长度。
所述第一长度不等于所述第二长度,具体包括:所述第一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长度;或者,所述第一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长度。
具体地,电子设备包括不规则形状的外壳,例如,电子设备的外壳是具有一个或多个向外的凸起。
为了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该凸起可以拟态结构,如,该凸起的形态与兔子的耳朵类似。
该凸起与电子设备的本体连接处是通过转轴连接,通过驱动转轴向所述转轴施加驱动力,通过转轴的转动,带动该凸起的转动,从而实现使得位于凸起上的天线模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切换。
该凸起可为柔性凸起可弯折或可卷曲,若利用电子设备内的驱动模组施加一定驱动力,该凸起的形状发生改变,则位于该凸起上的天线模组的形状也发生改变。例如,通过卷曲或伸展所述凸起,改变位于所述凸起上天线模组的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模组中辐射体的长度与辐射频率相关,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改变天线尺寸实现不同辐射频率的信号收发。
如图3A至图3B为凸起的三种形态,而凸起3种形态变换,导致位于凸起上的天线模组的天线形态也具有至少三种形态。图3A中凸起是呈现直立形态,设置于凸起上的天线模组也呈现直立形态;
图3B所示的凸起在第一平面内卷曲;则同样的位于凸起上的天线模组也在第一平面内卷曲。
图3C所示的一个凸起在第二平面内卷曲,则同样的位于该凸起上的天线模组也在第二平面内卷曲;其中,所述第二平面垂直于第一平面。
在图3A至图3B所示的凸起上在一侧设置有天线模组,在具体实现时,在该凸起的两侧都可以设置有天线模组的不同子模组,如此,凸起一侧子模组向内卷曲,则另一侧的子模组向外卷曲,故而天线模组的不同子模组在电子设备发生形变时,子模组的天线形变也会不同。
在图3A至图3B中所示的天线模组包括两个子模组,具体实现时一个所述凸起上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子模组,这些子模组在凸起上的分布位置不同,则具有不同的天线特征,从而可以满足设备形态和应用需求不同时的通信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模组包括但不限于电驱动模组;该电驱动模组包括但不限于:线性马达和/或旋转电机;该旋转电机包括但不限于步进电机。
图3D和图3E是同一个电子设备处于不同设备形态时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的两个相对设置的表面上都布局有天线模组的不同子模组。图3D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直立(即未弯曲)的设备形态;图3E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弯曲的设备形态。参考图3E可知,若电子设备弯曲则位于弯曲内侧的第一子模组可能被电子设备自身所遮挡,从而导致信号收发强度降低。如此在步骤S120中可以控制第二子模组替代第一子模组进入到工作状态,进行信号收发。
例如,所述天线模组的辐射体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活动连接;
所述步骤S120可包括:若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运动,从而改变所述天线模组整个辐射体的天线尺寸。
此处的天线尺寸包括但不限于:天线的辐射体的长度和/或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线特征还可包括:天线辐射体与天线的匹配网络之间的信号传输路径的长度;信号传输路径长度越大,则该传输路径的阻抗越大;如此,通过阻抗匹配的调整,也可以调整所述天线模组的辐射频率,从而使得天线模组的天线特征发生变化。
例如,所述第二部分若通过翻转等类型的运动运动到第一部分重叠,则该天线模组的辐射体的长度减半但是厚度加倍。
再例如,第二部分通过前后推动,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从第一表面的接触连接切换到第二表面接触连接;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接触,天线模组的辐射体的长度可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长度之和。若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在第二表面接触连接,则第二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具有重叠区域;则该天线模组的辐射体的长度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长度之和,减去第二表面接触部分的长度。
总之,在本实施例中,天线尺寸改变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局限于上述举例。
具体地如,所述步骤S120可包括: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旋转使得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收发面从朝向所述第一位置切换到所述第二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模组可为定向天线,则该天线模组的收发面的朝向决定了该天线模组的收发信号的面。
在电子设备的设备形态发生改变的过程中,可能会遮挡当前应用所需的天线模组的收发面。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20可包括:调整所述天线模组的收发面,从而使得天线模组的收发面朝向电子设备的外部,以接收其他电子设备发送的信号,及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20可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卷曲或展开使得所述天线模组的形状从第一形状切换到第二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模组能够给卷曲和被展开。例如,该天线模组可为弹性材料支撑的弹性模组;在天线模组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导管,容置腔、填充物及液压驱动等驱动模组。
若所述导管为空,则所述天线模组在自身继续的弹性形变力的作用下,带到导管维持卷曲状。若将液压驱动等驱动模组,将容置腔内的填充物驱动到所述导管内后,导管在填充物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伸直;导管带动天线模组伸直。如此,实现天线模组的卷曲和展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20还可包括:
输出天线模组的卷曲提示或展开提示;
该卷曲提示可以用于提示外力作用于天线模组使得天线模组进行卷曲;
该展开提示,用于提示外力作用于天线模组使得天线展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模组可包括多个折叠片,所述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折叠片之间折叠角度的变化,使得所述天线模组实现卷曲和展开的两种形态之间的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10可包括:获取处于应用状态的应用类型;其中,所述应用类型与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类型相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所需的通信类型进行应用分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应用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需要使用移动天线的第一类型,该移动天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2G天线、3G天线、4G天线、5G天线或5G以上移动通信的天线;
需要使用蓝牙天线的第二类型;
需要使用WiFi天线的第三类型;
需要使用红外天线的第四类型;
需要使用无线充电天线的第五类型,该类型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无线充电应;
需要使用设备到设备(D2D)天线的第六类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检测当前所开启应用的应用类型;从而确定出当前需要开启的天线类型;从而可以确定出包含有多个子模组的天线模组中哪一种类型的子模组需要开启,或者需要发生天线特征的改变。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检测当前所开启应用的应用类型,并会进一步确定所开启应用类型的应用当前是否有通信需求,若有通信需求,则会根据该应用类型确定出所需开启的天线类型,从而可以确定出包含有多个子模组的天线模组中哪一种类型的子模组需要开启,或者需要发生天线特征的改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20可包括: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根据应用信息及所述应用信息所对应的设备形态信息,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所述第一模式转变为所述第二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息包括应用信息和不完整的设备形态信息;如此,可以根据应用信息所对应的设备形态信息,从而补全设备形态信息;从而根据应用信息及应用信息所对应的设备形态信息,控制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
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应用信息和第一设备形态信息;但是同时电子设备内记载了有应用信息和其所对应的设备形态信息的对应关系。此时,第一信息中的第一设备形态信息和应用信息所对应的第二设备形态信息有冲突,根据该对应关系基于第一信息中应用信息,及该应用信息所对应的第二设备形态信息,控制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
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检测了应用信息,然后根据应用信息和设备形态信息的对应关系,确定出指示电子设备当前设备形态的设备形态信息,共同构成所述第一信息;此时,在步骤S120中是根据获取的应用信息和应用信息所对应的设备形态信息,控制所述天线模组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20可包括:若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且所述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两个子模组能够工作,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子模组的优先级,控制所述天线模组中优先级高的子模组进入到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子模组设置有优先级,且优先级越高,则可能通信质量越佳,此时,若在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天线模组存在两个子模组能够工作,优先选择优先级高的子模组进入到工作状态,以确保通信质量。
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若在所述设备形态信息指示设备形态及应用信息所对应的应用需求下,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两个子模组能够工作,且这两个子模组同时开启会相互干扰,则根据这两个子模组的优先级,优先开启优先级高的子模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子模组设置的优先级与应用需求的紧急程度或者重要程度或者使用频次正相关;则若该子模组的优先级越高,则说明该子模组所对应的通信需求的紧急程度越高、重要程度越大、或者使用频次越高等。
例如,移动天线(3G天线、4G天线或5G天线)子模组的优先级,高于WiFi子模组的优先级、WiFi子模组的优先级高于蓝牙子模组的优先级或者WiFi子模组的优先级与蓝牙子模组的优先级平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子模组的优先级还会根据电子设备的当前设备状态会发生变化,例如,无线充电天线子模组,在电子设备的电荷量高于电荷量阈值时,具有第一优先级;在电子设备的电荷量低于电荷量阈值时,具有第二优先级;第二优先级高于第一优先级。
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若在所述设备形态信息指示设备形态及应用信息所对应的应用需求下,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两个子模组能够工作,且这两个子模组同时开启会相互干扰,则根据这两个子模组所对应应用的优先级,优先开启优先级高的子模组。
如图4 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获取模块110,用于获取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设备形态信息和应用信息;
控制模块120,用于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转变为第二模式,使得第二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第一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110及控制模块120为程序模块,所述程序模块被处理器执行后,能够实现第一信息的获取,及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到第二模式的切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110及所述控制模块120可为软硬结合模块;所述软硬结合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可编程阵列;所述可编程阵列可包括:复杂可编程阵列或现场可编程阵列。
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110及控制模块120还可为纯硬件模块;所述纯硬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专用集成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120,具体用于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特征从第一特征转换为第二特征,其中,具有所述第二特征的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具有第一特征的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120,具体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之一: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位置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形态从第一形态切换到第二形态;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尺寸从所述第一尺寸切换到第二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120,具体用于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旋转使得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收发面从朝向所述第一位置切换到所述第二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120,具体用于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卷曲或展开使得所述天线模组的形状从第一形状切换到第二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110,具体用于获取处于应用状态的应用类型;其中,所述应用类型与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类型相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120,具体用于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根据应用信息及所述应用信息所对应的设备形态信息,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所述第一模式转变为所述第二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120,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且所述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两个子模组能够工作,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子模组的优先级,控制所述天线模组中优先级高的子模组进入到工作状态。
如图5 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包括柔性部分,其中,柔性部分能够发生形态变化;
天线模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处理器,与所述多个模组连接,位于所述壳体内,用于通过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执行,实现前述任意技术方案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整个可为柔性壳体,则整个壳体都可以发生柔性形变。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可为局部柔性壳体;即所述壳体包括:柔性部分和刚性部分。例如,电子设备可包括:矩形状的第一形态和弯折之后所述第一形态之外的第二形态;电子设备的四个角处的壳体可为刚性部分,剩余部分可为柔性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模组的至少部分位于壳体内,该天线模组位于壳体内部分与设备内其他功模组连接,例如,此处的其他功能模组包括但不限于处理模组。
例如,所述天线模组可包括:辐射体和收发器;该天线模组的辐射体可以设置在壳体的外表面;与所述辐射体连接的收发器位于所述壳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 ,所述处理器,还与天线模组的天线特征改变的驱动模组连接,用于向所述驱动模组输出控制指令;
所述驱动模组,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向所述天线模组提供调整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特征的驱动力;
所述天线模组,还用于在所述驱动力的驱动下改变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模组,具体用于提供驱动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特征从第一特征转换为第二特征的驱动力,其中,具有所述第二特征的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具有第一特征的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
具体地,所述驱动模组,具体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之一:
提供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位置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驱动力;
提供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形态从第一形态切换到第二形态的驱动力;
提供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尺寸从所述第一尺寸切换到第二尺寸。
例如,所述驱动模组,具体用于提供控制所述天线模组旋转使得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收发面从朝向所述第一位置切换到所述第二位置的驱动力;
再例如,所述驱动模组,具体用于提供控制所述天线模组卷曲或展开使得所述天线模组的形状从第一形状切换到第二形状的驱动力。
以下结合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一个具体示例:
示例1:
本示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天线模组及处理模组,该处理模组与天线模组连接,可以根据获取的第一信息控制天线模组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切换。
该天线模组包括一种或多种子模组。例如,不同的子模组支持的通信协议不同,或者,使用的通信频段不同。例如,所述子模组包括:3G 天线、4G天线、蓝牙天线、WiFi天线近场通信(NFC)天线,无线充电天线。
一个所述子模组包括至少一根天线。在一些情况下,一个所述子模组可包括多根天线,这些天线可以位于电子设备的不同位置处。
对于某一种天线,可以存在多个,这些天线安置在设备的不同位置,比如,两个WiFi天线分布在设备的两端或两个相反面。
电子设备的处理模组分析当前的应用状态并分析通讯要求,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天线模组的工作模式。
设备可以根据当前形状,启用或关闭对应天线。 比如,当将柔性的电子设备卷起来时,被卷在里侧的WiFi天线关闭,由外侧的WiFi天线接替。阶梯里侧的WiFi天线开启并开始收发WiFi信号。
电子设备可以自动改变形状,满足当前的通讯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提示用户,用户主动改变设备形状,达到更好的天线分布。 比如,可以语音和/或动画等提示方式向用户输出提示信息,把设备展开,可以获得更强的WiFi信号,例如,通过提示信息提示用户把电子设备折成V字形,可以更好的通信效果。
示例2:
对于任何可变形的设备,由于天线是其设备的一部分,其形状改变,必然会改变如下的一种或者多种:
天线本身的形状,影响天线本身的谐振频率;
天线相对设备其他元器件的位置,会使得天线被设备其他部分遮挡导致该天线收发的信号被屏蔽,和/或,对其他元器件电路出现干扰;
天线相对其他天线的位置;改变了MIMO多天线间的位置,影响效率,和/或,对其他天线出现干扰
对于可变形设备,存在多种应用场景,对于某种应用场景,存在至少一种或者多种形状,适合这种应用场景。
如果用户在某种形状X1下使用应用场景S,并且使用天线类型T传输数据,系统可以搜索适合S应用场景的其他形状X2,X3,X4…,如果发现X2能更好的或者同样适合S, 并且X2形状能更好的发挥天线T的性能,则推荐用户改变设备形状为X2。
在一些场景下,具体开启哪些天线,可以通过推荐信息向用户推荐,最终电子设备开启的天线,还是根据用户针对于所述推荐信息的反馈指令来确定。例如,所述反馈指令表示用户同意开启推荐的天线,则电子设备开启推荐信息中推荐的天线,否则可以维持各个天线当前的开启状态。
在一些场景中,一些类型的天线都有多根,分布在电子设备的不同位置,如此,电子设备的设备形态发生改变时,不会是的同一个类型的所有天线的信号质量都下降,此时可以控制信号质量未下降的天线开启,以处于可以收发信号的工作状态。
电子设备可以到云端数据库中搜索目前自身的设备形态和/或应用状态及开启的应用属性所对应天线的天线特征和/或需要处于工作状态下的天线。在一些场景下,所述电子设备也可以本地存储需要从云端数据库搜索的数据,该云端数据库存储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指示设备形态的设备形态信息和所需开启的天线的对应关系;应用状态和/或应用属性等应用信息与所需开启的天线的对应关系;设备形态信息和应用信息共同与所需开启天线的对应关系。
在本示例中,所述天线的天线特征的改变,包括:通过电子设备自身的形态改变使得天线特征的改变,此处,天线特征的改变包括但不限于:天线形态、天线尺寸、处于工作状态下的天线位置(即开启的天线)。例如,柔性笔记本或柔性手机等通过自身的卷曲、拉直或折叠等,使得天线在电子设备上的位置发生改变,例如,笔记本通过折叠使得天线位于电子设备的外表面或内表面;位于内表面的天线的收发信号容易被屏蔽或遮挡,故信号强度较低,此时可以控制天线模组通过模式切换,使得位于外表面的天线进入到工作状态,以期获得比较好的信号强度。
设备形状的改变可以由设备内的驱动模组驱动设备改变,也可以是由用户手动改变。例如,在一些场景下,电子设备输出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改变设备的形态;和/或,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如何改变电子设备的形态,或者,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子设备所需的设备形态,用户可以参考进行调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设备形态信息和应用信息;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控制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转变为第二模式,使得第二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第一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
其中,所述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转变为第二模式,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特征从第一特征转换为第二特征,其中,具有所述第二特征的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具有第一特征的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特征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天线的尺寸;天线的形态;天线所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特征从第一特征转换为第二特征,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位置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形态从第一形态切换到第二形态;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尺寸从第一尺寸切换到第二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位置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旋转使得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收发面从朝向所述第一位置切换到所述第二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形态从第一形态切换到第二形态,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卷曲或展开使得所述天线模组的形状从第一形状切换到第二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获取第一信息,包括:
获取处于应用状态的应用类型;其中,所述应用类型与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类型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转变为第二模式,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根据应用信息及所述应用信息所对应的设备形态信息,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所述第一模式转变为所述第二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转变为第二模式,使得第二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第一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包括:
若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且所述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两个子模组能够工作,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子模组的优先级,控制所述天线模组中优先级高的子模组进入到工作状态。
8.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设备形态信息和应用信息;
控制模块,用于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天线模组从第一模式转变为第二模式,使得第二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第一模式下的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
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如果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特征从第一特征转换为第二特征,其中,具有所述第二特征的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高于具有第一特征的所述天线模组的信号强度;所述天线模组的天线特征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天线的尺寸;天线的形态;天线所在的位置。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能够发生形态变化;
天线模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处理器,与多个模组连接,位于所述壳体内,用于通过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执行,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提供的方法。
CN201910244947.XA 2019-03-28 2019-03-28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99811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4947.XA CN109981134B (zh) 2019-03-28 2019-03-28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4947.XA CN109981134B (zh) 2019-03-28 2019-03-28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81134A CN109981134A (zh) 2019-07-05
CN109981134B true CN109981134B (zh) 2021-03-19

Family

ID=67081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44947.XA Active CN109981134B (zh) 2019-03-28 2019-03-28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81134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4316A (zh) * 2015-06-29 2015-11-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1070A (zh) * 2009-12-29 2010-08-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内置无线终端的节能控制方法、系统及一种内置无线终端
CN105812008B (zh) * 2014-12-30 2018-12-1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4752823A (zh) * 2015-04-09 2015-07-01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金属边框的天线模块及移动设备
CN108521012B (zh) * 2018-03-01 2020-04-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天线切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4316A (zh) * 2015-06-29 2015-11-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81134A (zh) 2019-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31243B2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EP3376593B1 (en) Antenna device having split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604086B1 (ko)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58789B1 (ko) 이동 단말기
KR20200124989A (ko) 롤-슬라이드 이동 단말기
US10827046B1 (en) Assembly for folding and unfolding screen, and terminal
EP3428772A1 (en) Mobile terminal
CN104247286B (zh) 无线对接链路预算优化系统
CN109638451B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天线控制方法
KR102646776B1 (ko) 롤-슬라이드 이동 단말기
KR20170128820A (ko)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801192B1 (ko) 이동 단말기
KR20150008982A (ko) 이동 단말기
KR102450421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포밍을 수행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이를 위한 방법
KR20190005030A (ko) 전자장치
KR20160000330A (ko) 이동 단말기
KR20160097034A (ko) 이동 단말기
KR102393824B1 (ko) 복수의 통신 방식들 중 신호의 강도에 기반하여 선택된 통신 방식에 따라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작동 방법
KR20220041046A (ko) 이동 단말기
CN109981134B (zh)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0277642A (zh) 移动终端
KR20190105101A (ko) 이동 단말기
CN110350306B (zh) 一种天线结构、终端及控制方法
KR20150082842A (ko) 이동 단말기의 통신 장치
CN208445633U (zh) 移动终端侧按键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