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78388A -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78388A
CN109978388A CN201910244963.9A CN201910244963A CN109978388A CN 109978388 A CN109978388 A CN 109978388A CN 201910244963 A CN201910244963 A CN 201910244963A CN 109978388 A CN109978388 A CN 1099783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model
handheld terminal
smart machine
work or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449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威鑫
徐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efu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efu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efu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efu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4496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78388A/zh
Publication of CN109978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83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20Administration of product repair or maintenan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16Real estate
    • G06Q50/163Property managemen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手持端智能设备,用于将用户指令和设备信息发送给网络服务端;设备识别端,用于储存设备信息;传感器端,用于收集设备运营数据以及将设备的运营数据发送给网络服务端;网络服务端,用于手持端智能设备与数据库端的数据交互以及传感器端与数据库端之间的数据传输;数据库端,用于物业管理BIM模型以及项目图纸的存储、控制,并对设备的运营情况进行管理。本发明物业管理方法对所有的设备运营情况一目了然,方便进行能源管理;能直观的了解设备的信息以及上下游关系;设备维护、维修人员无需携带大量的纸质资料,一台移动设备可以完成所有工作;所有数据信息实时更新,响应速度快。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BIM,简单地说就是指基于相同的标准,能够集成从建筑设计阶段一直到运营维护阶段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与建筑工程项目相关的信息模型。BIM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进而实现有效管理的新型模式。它是指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在这里,信息的内涵不仅仅是几何形状描述的视觉信息,还包含大量的非几何信息,如材料的耐火等级、材料的传热系数、构件的造价、采购信息等。实际上,BIM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在计算机中建立一座虚拟建筑,提供一个单一的、完整一致的、有逻辑的建筑信息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中的设备也越来越复杂,对于物业管理的要求也原来越高,传统物业管理的弊端也就愈发明显。
(1)在物业设备接管验收和设备早期管理阶段,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设备清单、产品技术资料、设备卡片、竣工图、系统资料、系统阀门位置图表等未能得以完善建立,或者由于物业管理人员的流动,第一手资料流失现象非常严重,这势必给日后的设备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2)物业设备维修资料缺失:现在的物业设备维修记录大多还是采用纸质表格,有些设备维护人员,在检修完设备以后,没有及时填写设备检修记录或根本就没有填写检修记录。这样,就无从获取设备维修后的资料,为这些设备的后期运行维修带来困难。
(3)物业设备资料管理采用纸质档案或简易电子档案,无法提供实时资讯设备管理普遍采用手写记录单,这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来抄写、记录,还很容易造成错写、漏写等问题,而且纸质记录单容易丢失和损坏。同时,在设备基本信息查询、维修方案和检测计划的确定,以及对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时,往往需要从大量纸质的图纸和文档中寻找所需的信息,无法快速的获取有关该设备的信息,从而达不到物业设备管理的目的。
(4)现在建筑的物业管理多采用纸质化作业,往往一个设施损坏需要将维修工单手工传导多次,造成维修效率低下,也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提出针对现有物业管理技术的缺陷以及现代物业管理对于智能建筑的要求,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手持端智能设备、设备识别端、传感器端、网络服务端和数据库端;
手持端智能设备,用于BIM模型数据的接收和控制,设备信息的读取,以及用户指令的发送;
设备识别端,包括RFID电子标签和二维码,用于储存设备信息;
传感器端,用于设备运营数据的收集;
网络服务端,用于手持端智能设备、传感器端与数据库端之间的数据交互,包括:手持端智能设备和数据库端之间的模型数据同步,将接收至手持端智能设备的设备信息发送到数据库端,将用户通过手持端智能设备发送的指令发送到数据库端,将传感器端收集的设备运营数据发送至数据库端;
数据库端,用于存储物业管理BIM模型并根据通过网络服务端接受手持端智能设备的信息更新BIM模型;
手持端智能设备、网络服务端、数据库端之间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实时的上传和下载。
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端包括如下装置:
传感器:用于收集电力设备电流、电压、能耗信息,水利设备水压、流速信息;
无限传输设备:用于传输传感器收集的设备运营数据;
数据传输装置:利用无线传输设备进行数据的接收与发送,无线传输设备的布置和建筑的空间相关,保证移动传输网络的全覆盖;
数据加密装置:和数据库端一起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与稳定。
进一步地,手持端智能设备包括BIM模型控制模块、工单发布模块、设备识别模块和维修维护模块;具体的:
(1)所述BIM模型控制模块,包括如下子模块:
模型展示模块,用于控制模型的放大、缩小、旋转、漫游、高度宽度测量、以及BIM模型的展示;
2D图纸展示以及定位模块,用于展示所有的相关图纸以及2D图纸到3D模型的定位;
构件显示模块,用于模型中各个模块和构件的信息和属性的显示;
模型更新模块,接收数据库端更新BIM模型的数据;
(2)所述工单发布模块,包括如下子模块:
构件拍摄模块,用于拍摄损坏构件的图像;
构件定位模块,用于构件在BIM模型中定位;
工单发布和接收模块,用于把工单发送到数据库端以及接收数据库端处理好的工单;
工单注释模块,用于对于损坏构件的注释;
(3)所述设备识别模块,包括如下子模块:
二维码识别模块,用于扫描以及识别构件上的二维码信息;
电子标签识别模块,用于识别构件上的电子标签信息;
(4)所述维修维护模块,包括如下子模块:
维修模块,用于查询维修记录、维修方案、维修清单;
维护模块,用于查询维护记录、记录维护信息、维护提醒。
进一步地,设备识别端包括RFID电子标签和二维码;
所述RFID电子标签贴在非外露的构件之上,包含了构件相关信息;
所述二维码贴在外露构件表面,包含了构件相关信息。
进一步地,数据库端储存了建筑设计模型以及物业管理模型;
所述建筑设计模型是指由revit architecture、revit structure、revit MEP、Tekla软件绘制,包含了建筑一切材质、结构、空间位置、设备管线信息的3D模型;
所述物业管理模型是指建筑设计模型在经过Navisworks以及相关物业管理软件的处理,对建筑信息模型的材质、结构信息进行简化,对设备管线信息进行细化的模型,与建筑设计模型实时交互同步数据;
传感器以及手持端智能设备收集的数据被同步到建筑设计模型上;
发送给手持端智能设备的是物业管理模型,以实现BIM模型与手持端智能终端的可视化交互。
进一步地,建筑设计模型在数据库端通过如下步骤转化为物业管理模型:
(1)导出建筑设计模型的IFC标准文件,使用官方的解析器解析IFC标准文件。提取IFC标准文件中的几何信息,几何信息包括了几何图形信息以及几何操作信息,利用AutoCAD的三维图像引擎重新生成实体模型。
所述IFC标准文件是指由revit软件导出的使用IFC标准的模型数据文件;
所述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 data model,IFC)标准是一套与BIM软件平台无关的开放数据格式,它是一个基于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思想的数据模型,采用EXPESS语言描述建筑工程信息。EXPRESS是一种产品数据标准化数据语言;
(2)利用Autocad的Acbr函数对于在AutoCAD三维图像引擎中重建的实体模型进行三角形网格划分,导出三角形的顶点坐标信息,利用三角形坐标信息重新生成表面模型。
(3)对IFC标准文件中的属性信息进行处理,仅保留与表面模型相关的材质、颜色、属性数据,将属性信息加载至表面模型。
(4)对表面模型的构件的物业管理信息进行细化,添加构件信息以及设备实时运营信息,生成物业管理模型。
进一步地,数据库端实时更新并同步模型信息,具体如下:
(1)传感器端实时把设备运营信息发送至数据库端,数据库端对运营信息进行解码、加密处理,并实时发送至手持端智能设备对物业管理模型更新;
(2)手持端智能设备发送相关构件变动信息至数据库端,数据库端根据手持端智能设备的反馈,实时对模型进行更改,并生成新的物业管理模型同步至手持端智能设备。
进一步地,数据库端对工单信息进行处理,具体如下:
(1)每个手持端智能设备都被授权发布工单申请,所述工单申请包括损坏构件在模型中的位置、损坏构件的图像信息、损坏构件的标注信息;
(2)数据库端对工单申请进行审核和处理,通过审核的工单申请变为工单,由数据库端发送至相关人员手持端智能设备和手机;
(3)数据库端对每个工单的结果进行反馈并成为维修记录同步至手持端智能设备。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建筑现有cad建筑、结构、MEP图纸利用revit architecture、revitstructure、revit MEP、Tekla软件绘制BIM建筑设计模型;
(2)对建筑内的建筑构件进行统计和资料收集,在外露构件上放置二维码、在非外露构件上放置电子标签;
(3)在建筑中主要运营设施上安装传感器;
(4)计算建筑空间大小搭建移动网络,保证启动网络的全覆盖;
(5)在数据库端将建筑设计模型转化为物业管理模,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5.1)导出建筑设计模型的IFC标准文件,使用官方的解析器解析IFC标准文件。提取IFC标准文件中的几何信息,几何信息包括了几何图形信息以及几何操作信息,利用AutoCAD的三维图像引擎重新生成实体模型。
(5.2)利用Autocad的Acbr函数对于在AutoCAD三维图像引擎中重建的实体模型进行三角形网格划分,导出三角形的顶点坐标信息,利用三角形坐标信息重新生成表面模型。
(5.3)对IFC标准文件中的属性信息进行处理,仅保留与表面模型相关的材质、颜色、属性数据,将属性信息加载至表面模型。
(5.4)对表面模型的构件的物业管理信息进行细化,添加构件信息以及设备实时运营信息,生成物业管理模型。
(6)将初始的物业管理模型储存至手持端智能设备,并在上面存储相应的维修、维护信息;
(7)当构件损坏时利用手持端智能设备对构件的二维码或者电子标签进行扫描,定位构件在模型中的位置,利用手持端智能设备拍摄构件损坏信息,生成工单申请,并对工单申请进行标注;
(8)数据库端对工单申请进行处理,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8.1)每个手持端智能设备都被授权发布工单申请,所述工单申请包括损坏构件在模型中的位置、损坏构件的图像信息、损坏构件的标注信息;
(8.2)数据库端对工单申请进行审核和处理,通过审核的工单申请变为工单,由数据库端发送至相关人员手持端智能设备和手机;
(8.3)数据库端对每个工单的结果进行反馈并成为维修记录同步至手持端智能设备;
(9)利用手持端智能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巡视工作,具体如下:
(9.1)在进行日常维护和巡视时利用手持端智能设备搭载的物业管理模型对周围需要维护的构件进行搜索,完成维护和巡视工作后扫描构件上的二维码和电子标签,生成维护和巡视记录;
(9.2)对于需要定期维护设备进行维护提醒,当日期到达距离上次维护的额定期限时提醒使用者进行维护直至维护结束;
(10)利用手持端智能设备发送构件改变信息,具体如下:
(10.1)扫描构件二维码或电子标签定位构件位置;
(10.2)通过图像和文字描述构件改变的信息并发送至数据库端;
(11)监管设备实时运营情况,具体如下:
(11.1)数据库接受并同步设施运营信息至手持端运营设备,相关人员通过手持端智能设备对设施运营信息进行监控;
(11.2)当设施运营信息超过预设的阀值时发送警报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12)数据库端根据维修记录以及手持端智能设备的反馈对物业管理模型进行实时更新并将更新信息同步至手持端智能设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建筑运营阶段的物业管理大部分的工作是对设施的管理,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涌现,设施管理的成本在设施管理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将BIM技术运用到设施管理系统中,使系统包含设施所有的基本信息,可以实现三维动态的观察设施的实时状态,从而使设施管理人员了解设备的使用状况,也可以根据设备的状态提前预测设备将要发生的故障,从而在设备发生故障前就对设备进行维护,降低维护费用。
区别于现有技术,在现有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管理方式,可以减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人力消耗,同时,在审核原材料的过程中,采用溯源方式追踪,可以有效的管控原材料质量以及整体运输过程,更加节省了人力劳动,提升工程质量,便于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结构框图;
图2为建筑设计模型在数据库端转化为物业管理模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手持端智能设备、设备识别端、传感器端、网络服务端和数据库端;手持端智能设备、网络服务端、数据库端之间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实时的上传和下载。
一、手持端智能设备,用于BIM模型数据的接收和控制,设备信息的读取,以及用户指令的发送;手持端智能设备包括BIM模型控制模块、工单发布模块、设备识别模块和维修维护模块;具体的:
(1)所述BIM模型控制模块,包括如下子模块:
模型展示模块,用于控制模型的放大、缩小、旋转、漫游、高度宽度测量、以及BIM模型的展示;
2D图纸展示以及定位模块,用于展示所有的相关图纸以及2D图纸到3D模型的定位;
构件显示模块,用于模型中各个模块和构件的信息和属性的显示;
模型更新模块,接收数据库端更新BIM模型的数据;
(2)所述工单发布模块,包括如下子模块:
构件拍摄模块,用于拍摄损坏构件的图像;
构件定位模块,用于构件在BIM模型中定位;
工单发布和接收模块,用于把工单发送到数据库端以及接收数据库端处理好的工单;
工单注释模块,用于对于损坏构件的注释;
(3)所述设备识别模块,包括如下子模块:
二维码识别模块,用于扫描以及识别构件上的二维码信息;
电子标签识别模块,用于识别构件上的电子标签信息;
(4)所述维修维护模块,包括如下子模块:
维修模块,用于查询维修记录、维修方案、维修清单;
维护模块,用于查询维护记录、记录维护信息、维护提醒。
二、设备识别端,包括RFID电子标签和二维码,用于储存设备信息;
所述RFID电子标签贴在非外露的构件之上,包含了构件相关信息;
所述二维码贴在外露构件表面,包含了构件相关信息。
三、传感器端,用于设备运营数据的收集,包括如下装置:
传感器:用于收集电力设备电流、电压、能耗信息,水利设备水压、流速信息;
无限传输设备:用于传输传感器收集的设备运营数据;
数据传输装置:利用无线传输设备进行数据的接收与发送,无线传输设备的布置和建筑的空间相关,保证移动传输网络的全覆盖;
数据加密装置:和数据库端一起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与稳定。
四、网络服务端,用于手持端智能设备、传感器端与数据库端之间的数据交互,包括:手持端智能设备和数据库端之间的模型数据同步,将接收至手持端智能设备的设备信息发送到数据库端,将用户通过手持端智能设备发送的指令发送到数据库端,将传感器端收集的设备运营数据发送至数据库端;
五、数据库端,用于存储物业管理BIM模型并根据通过网络服务端接受手持端智能设备的信息更新BIM模型;数据库端储存了建筑设计模型以及物业管理模型;
所述建筑设计模型是指由revit architecture、revit structure、revit MEP、Tekla软件绘制,包含了建筑一切材质、结构、空间位置、设备管线信息的3D模型;
所述物业管理模型是指建筑设计模型在经过Navisworks以及相关物业管理软件的处理,对建筑信息模型的材质、结构信息进行简化,对设备管线信息进行细化的模型,与建筑设计模型实时交互同步数据;
传感器以及手持端智能设备收集的数据被同步到建筑设计模型上;
发送给手持端智能设备的是物业管理模型,以实现BIM模型与手持端智能终端的可视化交互。
如图2所示,建筑设计模型在数据库端通过如下步骤转化为物业管理模型:
(1)导出建筑设计模型的IFC标准文件,使用官方的解析器解析IFC标准文件。提取IFC标准文件中的几何信息,几何信息包括了几何图形信息以及几何操作信息,利用AutoCAD的三维图像引擎重新生成实体模型。
所述IFC标准文件是指由revit软件导出的使用IFC标准的模型数据文件;
所述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 data model,IFC)标准是一套与BIM软件平台无关的开放数据格式,它是一个基于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思想的数据模型,采用EXPESS语言描述建筑工程信息。EXPRESS是一种产品数据标准化数据语言;
(2)利用Autocad的Acbr函数对于在AutoCAD三维图像引擎中重建的实体模型进行三角形网格划分,导出三角形的顶点坐标信息,利用三角形坐标信息重新生成表面模型。
(3)对IFC标准文件中的属性信息进行处理,仅保留与表面模型相关的材质、颜色、属性数据,将属性信息加载至表面模型。
(4)对表面模型的构件的物业管理信息进行细化,添加构件信息以及设备实时运营信息,生成物业管理模型。
数据库端实时更新并同步模型信息,具体如下:
(1)传感器端实时把设备运营信息发送至数据库端,数据库端对运营信息进行解码、加密处理,并实时发送至手持端智能设备对物业管理模型更新;
(2)手持端智能设备发送相关构件变动信息至数据库端,数据库端根据手持端智能设备的反馈,实时对模型进行更改,并生成新的物业管理模型同步至手持端智能设备。
数据库端对工单信息进行处理,具体如下:
(1)每个手持端智能设备都被授权发布工单申请,所述工单申请包括损坏构件在模型中的位置、损坏构件的图像信息、损坏构件的标注信息;
(2)数据库端对工单申请进行审核和处理,通过审核的工单申请变为工单,由数据库端发送至相关人员手持端智能设备和手机;
(3)数据库端对每个工单的结果进行反馈并成为维修记录同步至手持端智能设备。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建筑现有cad建筑、结构、MEP图纸利用revit architecture、revitstructure、revit MEP、Tekla软件绘制BIM建筑设计模型;
(2)对建筑内的建筑构件进行统计和资料收集,在外露构件上放置二维码、在非外露构件上放置电子标签;
(3)在建筑中主要运营设施上安装传感器;
(4)计算建筑空间大小搭建移动网络,保证启动网络的全覆盖;
(5)在数据库端将建筑设计模型转化为物业管理模,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5.1)导出建筑设计模型的IFC标准文件,使用官方的解析器解析IFC标准文件。提取IFC标准文件中的几何信息,几何信息包括了几何图形信息以及几何操作信息,利用AutoCAD的三维图像引擎重新生成实体模型。
(5.2)利用Autocad的Acbr函数对于在AutoCAD三维图像引擎中重建的实体模型进行三角形网格划分,导出三角形的顶点坐标信息,利用三角形坐标信息重新生成表面模型。
(5.3)对IFC标准文件中的属性信息进行处理,仅保留与表面模型相关的材质、颜色、属性数据,将属性信息加载至表面模型。
(5.4)对表面模型的构件的物业管理信息进行细化,添加构件信息以及设备实时运营信息,生成物业管理模型。
(6)将初始的物业管理模型储存至手持端智能设备,并在上面存储相应的维修、维护信息;
(7)当构件损坏时利用手持端智能设备对构件的二维码或者电子标签进行扫描,定位构件在模型中的位置,利用手持端智能设备拍摄构件损坏信息,生成工单申请,并对工单申请进行标注;
(8)数据库端对工单申请进行处理,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8.1)每个手持端智能设备都被授权发布工单申请,所述工单申请包括损坏构件在模型中的位置、损坏构件的图像信息、损坏构件的标注信息;
(8.2)数据库端对工单申请进行审核和处理,通过审核的工单申请变为工单,由数据库端发送至相关人员手持端智能设备和手机;
(8.3)数据库端对每个工单的结果进行反馈并成为维修记录同步至手持端智能设备;
(9)利用手持端智能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巡视工作,具体如下:
(9.1)在进行日常维护和巡视时利用手持端智能设备搭载的物业管理模型对周围需要维护的构件进行搜索,完成维护和巡视工作后扫描构件上的二维码和电子标签,生成维护和巡视记录;
(9.2)对于需要定期维护设备进行维护提醒,当日期到达距离上次维护的额定期限时提醒使用者进行维护直至维护结束;
(10)利用手持端智能设备发送构件改变信息,具体如下:
(10.1)扫描构件二维码或电子标签定位构件位置;
(10.2)通过图像和文字描述构件改变的信息并发送至数据库端;
(11)监管设备实时运营情况,具体如下:
(11.1)数据库接受并同步设施运营信息至手持端运营设备,相关人员通过手持端智能设备对设施运营信息进行监控;
(11.2)当设施运营信息超过预设的阀值时发送警报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12)数据库端根据维修记录以及手持端智能设备的反馈对物业管理模型进行实时更新并将更新信息同步至手持端智能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简介运用在其他相关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手持端智能设备、设备识别端、传感器端、网络服务端和数据库端;
手持端智能设备,用于BIM模型数据的接收和控制,设备信息的读取,以及用户指令的发送;
设备识别端,包括RFID电子标签和二维码,用于储存设备信息;
传感器端,用于设备运营数据的收集;
网络服务端,用于手持端智能设备、传感器端与数据库端之间的数据交互,包括:手持端智能设备和数据库端之间的模型数据同步,将接收至手持端智能设备的设备信息发送到数据库端,将用户通过手持端智能设备发送的指令发送到数据库端,将传感器端收集的设备运营数据发送至数据库端;
数据库端,用于存储物业管理BIM模型并根据通过网络服务端接受手持端智能设备的信息更新BIM模型;
手持端智能设备、网络服务端、数据库端之间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实时的上传和下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手持端智能设备包括BIM模型控制模块、工单发布模块、设备识别模块和维修维护模块;具体的:
所述BIM模型控制模块,包括如下子模块:
模型展示模块,用于控制模型的放大、缩小、旋转、漫游、高度宽度测量、以及BIM模型的展示;
2D图纸展示以及定位模块,用于展示所有的相关图纸以及2D图纸到3D模型的定位;
构件显示模块,用于模型中各个模块和构件的信息和属性的显示;
模型更新模块,接收数据库端更新BIM模型的数据;
所述工单发布模块,包括如下子模块:
构件拍摄模块,用于拍摄损坏构件的图像;
构件定位模块,用于构件在BIM模型中定位;
工单发布和接收模块,用于把工单发送到数据库端以及接收数据库端处理好的工单;
工单注释模块,用于对于损坏构件的注释;
所述设备识别模块,包括如下子模块:
二维码识别模块,用于扫描以及识别构件上的二维码信息;
电子标签识别模块,用于识别构件上的电子标签信息;
所述维修维护模块,包括如下子模块:
维修模块,用于查询维修记录、维修方案、维修清单;
维护模块,用于查询维护记录、记录维护信息、维护提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设备识别端包括RFID电子标签和二维码;
所述RFID电子标签贴在非外露的构件之上,包含了构件相关信息;
所述二维码贴在外露构件表面,包含了构件相关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数据库端储存了建筑设计模型以及物业管理模型;
所述建筑设计模型是指由revit architecture、revit structure、revit MEP、Tekla软件绘制,包含了建筑一切材质、结构、空间位置、设备管线信息的3D模型;
所述物业管理模型是指建筑设计模型在经过Navisworks以及相关物业管理软件的处理,对建筑信息模型的材质、结构信息进行简化,对设备管线信息进行细化的模型,与建筑设计模型实时交互同步数据;
传感器以及手持端智能设备收集的数据被同步到建筑设计模型上;
发送给手持端智能设备的是物业管理模型,以实现BIM模型与手持端智能终端的可视化交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建筑设计模型在数据库端通过如下步骤转化为物业管理模型:
导出建筑设计模型的IFC标准文件,使用官方的解析器解析IFC标准文件。提取IFC标准文件中的几何信息,几何信息包括了几何图形信息以及几何操作信息,利用AutoCAD的三维图像引擎重新生成实体模型。利用Autocad的Acbr函数对于在AutoCAD三维图像引擎中重建的实体模型进行三角形网格划分,导出三角形的顶点坐标信息,利用三角形坐标信息重新生成表面模型。
对IFC标准文件中的属性信息进行处理,仅保留与表面模型相关的材质、颜色、属性数据,将属性信息加载至表面模型。
对表面模型的构件的物业管理信息进行细化,添加构件信息以及设备实时运营信息,生成物业管理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数据库端实时更新并同步模型信息,具体包括:
传感器端实时把设备运营信息发送至数据库端,数据库端对运营信息进行解码、加密处理,并实时发送至手持端智能设备对物业管理模型更新;
手持端智能设备发送相关构件变动信息至数据库端,数据库端根据手持端智能设备的反馈,实时对模型进行更改,并生成新的物业管理模型同步至手持端智能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数据库端对工单信息进行处理,具体如下:
每个手持端智能设备都被授权发布工单申请,所述工单申请包括损坏构件在模型中的位置、损坏构件的图像信息、损坏构件的标注信息;
数据库端对工单申请进行审核和处理,通过审核的工单申请变为工单,由数据库端发送至相关人员手持端智能设备和手机;
数据库端对每个工单的结果进行反馈并成为维修记录同步至手持端智能设备。
8.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建筑现有cad建筑、结构、MEP图纸利用revit architecture、revit structure、revit MEP、Tekla软件绘制BIM建筑设计模型;
对建筑内的建筑构件进行统计和资料收集,在外露构件上放置二维码、在非外露构件上放置电子标签;
在建筑中主要运营设施上安装传感器;
计算建筑空间大小搭建移动网络,保证启动网络的全覆盖;
在数据库端将建筑设计模型转化为物业管理模,
将初始的物业管理模型储存至手持端智能设备,并在上面存储相应的维修、维护信息;
当构件损坏时利用手持端智能设备对构件的二维码或者电子标签进行扫描,定位构件在模型中的位置,利用手持端智能设备拍摄构件损坏信息,生成工单申请,并对工单申请进行标注;
数据库端对工单申请进行处理;
利用手持端智能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巡视工作,利用手持端智能设备发送构件改变信息:
监管设备实时运营情况
数据库端根据维修记录以及手持端智能设备的反馈对物业管理模型进行实时更新并将更新信息同步至手持端智能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库端将建筑设计模型转化为物业管理模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1:导出建筑设计模型的IFC标准文件,使用官方的解析器解析IFC标准文件。提取IFC标准文件中的几何信息,几何信息包括了几何图形信息以及几何操作信息,利用AutoCAD的三维图像引擎重新生成实体模型;
步骤2:利用Autocad的Acbr函数对于在AutoCAD三维图像引擎中重建的实体模型进行三角形网格划分,导出三角形的顶点坐标信息,利用三角形坐标信息重新生成表面模型;
步骤3:对IFC标准文件中的属性信息进行处理,仅保留与表面模型相关的材质、颜色、属性数据,将属性信息加载至表面模型;
步骤4:对表面模型的构件的物业管理信息进行细化,添加构件信息以及设备实时运营信息,生成物业管理模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库端对工单申请进行处理的具体步骤包括:
每个手持端智能设备都被授权发布工单申请,所述工单申请包括损坏构件在模型中的位置、损坏构件的图像信息、损坏构件的标注信息;
数据库端对工单申请进行审核和处理,通过审核的工单申请变为工单,由数据库端发送至相关人员手持端智能设备和手机;
数据库端对每个工单的结果进行反馈并成为维修记录同步至手持端智能设备。
CN201910244963.9A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及方法 Pending CN1099783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4963.9A CN109978388A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4963.9A CN109978388A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8388A true CN109978388A (zh) 2019-07-05

Family

ID=67081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44963.9A Pending CN109978388A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78388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0790A (zh) * 2020-05-07 2020-06-09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扫描技术的结构工程虚拟仿真系统及方法
CN112861220A (zh) * 2021-01-19 2021-05-2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ar技术的通讯设施装维方法及装置
CN112990401A (zh) * 2021-04-19 2021-06-18 北京天润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实测实量数据的显示方法
CN113409172A (zh) * 2021-06-28 2021-09-17 深圳市绿大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生态云平台、管理方法、程序产品及存储介质
CN113435439A (zh) * 2021-06-30 2021-09-24 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 单据的审核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3505499A (zh) * 2021-09-10 2021-10-15 江西武大扬帆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bim和大数据分析的水利工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CN113610666A (zh) * 2021-07-13 2021-11-05 北京公维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gis和bim模型可视化的物业管理系统
CN114357591A (zh) * 2022-02-28 2022-04-15 深圳市筑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物建造质量追踪分析管理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5335A (zh) * 2016-03-15 2016-08-03 杭州睿兴栋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施工现场车辆和设备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05844336A (zh) * 2016-03-15 2016-08-10 杭州睿兴栋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物业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06228476A (zh) * 2016-07-01 2016-12-14 杭州睿兴栋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基于bim的物业工单派遣系统及派遣方法
CN108764668A (zh) * 2018-05-15 2018-11-06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设施管理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5335A (zh) * 2016-03-15 2016-08-03 杭州睿兴栋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施工现场车辆和设备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05844336A (zh) * 2016-03-15 2016-08-10 杭州睿兴栋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物业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06228476A (zh) * 2016-07-01 2016-12-14 杭州睿兴栋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基于bim的物业工单派遣系统及派遣方法
CN108764668A (zh) * 2018-05-15 2018-11-06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设施管理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0790A (zh) * 2020-05-07 2020-06-09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扫描技术的结构工程虚拟仿真系统及方法
CN112861220A (zh) * 2021-01-19 2021-05-2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ar技术的通讯设施装维方法及装置
CN112990401A (zh) * 2021-04-19 2021-06-18 北京天润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实测实量数据的显示方法
CN113409172A (zh) * 2021-06-28 2021-09-17 深圳市绿大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生态云平台、管理方法、程序产品及存储介质
CN113435439A (zh) * 2021-06-30 2021-09-24 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 单据的审核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3435439B (zh) * 2021-06-30 2023-11-28 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 单据的审核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3610666A (zh) * 2021-07-13 2021-11-05 北京公维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gis和bim模型可视化的物业管理系统
CN113505499A (zh) * 2021-09-10 2021-10-15 江西武大扬帆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bim和大数据分析的水利工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CN114357591A (zh) * 2022-02-28 2022-04-15 深圳市筑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物建造质量追踪分析管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78388A (zh)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5844336A (zh) 一种基于bim的物业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03530826B (zh) 基于bim的盾构法隧道施工管理方法
CN104866952B (zh) 水电站工程项目三维数字化管理实施方法
CN207517058U (zh) 一种基于bim和云计算的智慧建筑安全等级评估系统
CN109146089A (zh) 一种基于bim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
CN104680320A (zh) 基于bim的工程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06595565A (zh) 一种基于bim的智能化监测系统
CN105825335A (zh) 一种基于bim的施工现场车辆和设备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03473720A (zh) 基于bim的盾构法隧道施工管理系统
CN106775746A (zh) 一种智能变电站三维仿真培训软件系统及其平台搭建方法
CN104504497A (zh) Bim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03093663A (zh) 水电站三维精确建模及可视化仿真培训系统及其实施方法
CN102819861A (zh) 电力系统三维设备场景建模方法
CN104778742A (zh)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飞机3d数字维修平台的方法
CN102360535A (zh) 三维可视化仿真培训系统及其方法
CN107315774B (zh)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营配调一体化数据普查系统及普查方法
CN104317855A (zh) 一种基于实时数据库的计量生产实时监控方法
CN111368391B (zh) 一种面向运载火箭系统仿真的模型转换方法
CN111967077A (zh)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工程施工建造管理数字化平台
CN105894576A (zh) 一种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3d变电站全景实时调控系统
CN107748902A (zh) 一种基于现场营配贯通数据采集的方法
CN102880790A (zh) 基于pda模式的现场标准化作业系统及作业流程
CN108805424A (zh) 基于位置信息的自动推送巡检对象的智能巡检系统及方法
CN105069051A (zh) 移动gis辅助中低压电网资源数据采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