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45698B - 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45698B
CN109945698B CN201910098909.8A CN201910098909A CN109945698B CN 109945698 B CN109945698 B CN 109945698B CN 201910098909 A CN201910098909 A CN 201910098909A CN 109945698 B CN109945698 B CN 1099456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drainage piece
piece
width
mic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9890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45698A (zh
Inventor
周伟
袁丁
郑天清
褚旭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m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09890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4569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45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56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456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56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盖板、基板;盖板面向基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容置凹槽,基板面向盖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容置凹槽;第一容置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一引流件;第二容置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引流件;固定长条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三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第一引流件与第二引流件之间成第一角度设置,第三引流件与第四引流件之间成第二角度设置。第一引流件及第三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相同;第二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相同。应用本技术方案可实现在强化微通道换热性能的同时,具有流动阻力小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通道换热器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具有体积小,换热效果好等优点,特别适用于精密电子设备的换热要求。从几何尺寸上分类,微通道有高深宽比型,扁平型以及横截面宽度和高度相差不大的微通道类型。在高深宽比和扁平型这两种微通道中,底部及侧壁面法线方向的温度梯度分别远大于主流方向的温度梯度。在高度和宽度尺寸相差不大的微通道中,底部和侧壁面法线方向的温度梯度都远大于主流方向的温度梯度。由于微通道内壁面法线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几乎为零,导致其在整个横截面上的场协同换热同性能较差。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在微通道内引入径向、横向流动的方式来增加壁面法线方向上的速度分量,进而提升微通道内对流换热的场协同性能,增大其换热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在强化微通道换热性能的同时,具有流动阻力小的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盖板、基板;所述盖板面向所述基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容置凹槽,所述基板面向所述盖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容置凹槽;
所述第一容置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多排相互平行的第一引流排,所述的第一引流排由多个第一引流件并排设置;
所述第二容置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引流排相互平行的固定长条;每个所述固定长条之间的间隔处设置有一个第二引流排;所述第二引流排由多个第二引流件并排设置;所述固定长条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三引流排、第四引流排;所述第三引流排及第四引流排分别由多个第三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并排设置;
所述第一引流件与第二引流件之间为第一角度设置,所述第三引流件与第四引流件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设置;所述第一引流件及第三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相同;第二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相同。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流件在其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引流件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第一角度;
所述第三引流件在其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四引流件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第二角度。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的取值范围为25°至90°。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流件和第三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在0°~90°之间。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流件、第二引流件、第三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的投影的长度分别为第一长度、第二长度、第三长度、第四长度;所述第一引流件、第二引流件、第三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的投影的宽度分别为第一宽度、第二宽度、第三宽度、第四宽度;所述第一长度与第一宽度的比值范围、所述第二长度与第二宽度的比值范围、所述第三长度与第三宽度的比值范围、所述第四长度与第四宽度的比值范围均为1至10之间。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流件、第二引流件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分别为第一高度、第二高度;所述第一容置凹槽与第二容置凹槽的深度总和即为微通道的深度;所述第一高度与第二高度之和与所述微通道的深度的比值在0.1~0.5之间。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引流件、第四引流件沿水平方向上的高度分别为第三高度、第四高度;所述第一容置凹槽与第二容置凹槽沿水平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即为所述微通道的宽度;所述第三高度与所述第四高度之和与所述微通道的宽度的比值在0.1~0.5之间。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上密封板及下密封板;所述上密封板设置于所述盖板背向所述基板的一面,所述下密封板设置于所述基板背向所述盖板的一面。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下密封板上还设置有多个加热孔。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通过在盖板及基板上制造交错排列的相互之间具有一定间隔角度的第一引流件、第二引流件、第三引流件、第四引流件,使流体沿着第一引流件、第二引流件、第三引流件、第四引流件流动,使流体沿着径向、横向分别具有速度分量,即流体沿着壁面温度梯度方向流动,解决了径向和横向协同换热的问题。由于第一引流件、第二引流件、第三引流件、第四引流件相对呈一定角度排列,使整体形成类螺旋结构可诱发纵向涡、提升微通道纵向换热性能;在微通道主流动方向诱发纵向涡,强化纵向换热。同时壁面的第一引流件、第二引流件、第三引流件、第四引流件增大了换热面积、破坏了边界层,起到促进换热的作用。本发明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具有以低压降为代价增强换热的效果,在强化微通道换热性能的同时,具有流动阻力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引流结构参数整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基板引流件排列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基板第三引流件排列及结构参数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基板第一引流件与第二引流件协同换热原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基板第三引流件与第四引流件协同换热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参考图1至4,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盖板3、基板4;所述盖板3面向所述基板4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容置凹槽31,所述基板4面向所述盖板3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容置凹槽41;还包括上密封板2及下密封板5;所述上密封板2设置于所述盖板3背向所述基板4的一面,所述下密封板5设置于所述基板4背向所述盖板3的一面。所述上密封板2及盖板3上均设置有流体入口1,且两个流体入口1沿竖直方向连通,所述基板4与下密封板5上均设置有流体出口7,且两个流体出口7沿竖直方向连通;所述下密封板5上还设置有多个加热孔6。具体参考图4至7,所述第一容置凹槽31的底部设置有多排相互平行的第一引流排,所述的第一引流排由多个第一引流件32并排设置;
所述第二容置凹槽41的底部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引流排相互平行的固定长条43;每个所述固定长条43之间的间隔处设置有一个第二引流排;所述第二引流排由多个第二引流件42并排设置;所述固定长条43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三引流排、第四引流排;所述第三引流排及第四引流排分别由多个第三引流件44及第四引流件45并排设置;
为了形成类螺旋结构,从而诱发纵向涡、提升微通道纵向换热性能,所述第一引流件32与第二引流件42之间为第一角度γ1设置,所述第三引流件44与第四引流件45之间为第二角度γ2设置;所述第一引流件及第三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相同;第二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相同。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引流件32、第三引流件44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βi在0°~90°之间。第一引流件32与第二引流件42成第一角度设置,第三引流件44与第四引流件45成第二角度设置。
各个所述的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第四引流件45之间均沿各自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但各个所述的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第四引流件45之间可以是连续等距的也可以是不连续、不等距的;当所述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第四引流件45之间的间距为不连续等距分布时,在相同面积的第一容置凹槽31及第二容置凹槽41中,所述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第四引流件45分布的数量较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第四引流件45之间的间距为连续等距时少,这样使得所述第一容置凹槽31及第二容置凹槽41的内部压力减小,那么在相同的能源供给下,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实现能源节约,更有利于环保。但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书附图当中,所述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第四引流件45之间是连续等距的。
具体来说,参考图8至9,所述第一引流件32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引流件42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的第一引流件32沿竖直方向对应一个所述的第二引流件42,所述第一引流件32在其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引流件42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第一角度γ1;所述第三引流件44的数量与所述第四引流件45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的第三引流件44沿水平方向对应一个所述的第四引流件45,所述第三引流件44在其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四引流件45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第二角度γ2。具体来说,所述第一角度γ1及第二角度γ2的取值范围为25°至90°。
具体参考图5至7,所述第一引流件32之间间隔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引流件42之间间隔第二距离;所述第三引流件44及第四引流件45之间分别间隔第三距离、第四距离。为了方便标记,所述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三距离、第四距离均记为Lpi(i=1,2,3,4);所述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及第四引流件45在各自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均为平行四边形;所述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及第四引流件45的平行四边形投影的长度分别为第一长度、第二长度、第三长度、第四长度,记为Li(i=1,2,3,4);所述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及第四引流件45的平行四边形投影的宽度分别为第一宽度、第二宽度、第三宽度、第四宽度,记为wi(i=1,2,3,4);所述第一长度与第一宽度的比值范围、所述第二长度与第二宽度的比值范围、所述第三长度与第三宽度的比值范围、所述第四长度与第四宽度的比值Li/wi(i=1,2,3,4)的范围均为1至10之间。
所述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分别为第一高度H1、第二高度H2;所述第一容置凹槽31与第二容置凹槽41的深度总和即为微通道的深度H;所述第一高度与第二高度之和(H1+H2)与所述微通道的深度H的比值在0.1~0.5之间。
所述第三引流件44、第四引流件45沿水平方向上的高度分别为第三高度H3、第四高度H4;所述第一容置凹槽31与第二容置凹槽41沿水平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即为所述微通道的宽度W;所述第三高度与所述第四高度之和(H3+H4)与所述微通道的宽度W的比值在0.1~0.5之间。
当流体流经微通道时,在所述盖板3上的第一引流件32和所述基板4上的第二引流件42的引流作用下,分别形成第一横向流动分量和第二横向流动分量,导致壁面处热流体流向中心冷流体;设置于基板4的固定长条43的两壁面流体形成横向对流换热。在设置于固定长条43的两侧面的第三引流件44及第四引流件45的引流作用下,分别形成第一径向流动分量和第二经向流动分量,基板4底部热流体与盖板3处冷流体形成对流换热。当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及第四引流件45的个数增加时,基板4、盖板3交错排列的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及第四引流件45形成类螺旋结构,流体流经微通道时沿主流方向产生纵涡,增强主流方向的换热。
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第四引流件45可以为凹槽引流件,也可以为突起引流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第四引流件45具体为形状为平行四边形的突起引流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通过在盖板3及基板4上制造交错排列的相互之间具有一定间隔角度的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第四引流件45,使流体沿着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第四引流件45流动,使流体沿着径向、横向分别具有速度分量,即流体沿着壁面温度梯度方向流动,解决了径向和横向协同换热的问题。由于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第四引流件45相对呈一定角度排列,使整体形成类螺旋结构可诱发纵向涡、提升微通道纵向换热性能;在微通道主流动方向诱发纵向涡,强化纵向换热。同时壁面的第一引流件32、第二引流件42、第三引流件44、第四引流件45增大了换热面积、破坏了边界层,起到促进换热的作用。本发明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具有以低压降为代价增强换热的效果,在强化微通道换热性能的同时,具有流动阻力小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范围的行为。

Claims (3)

1.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盖板、基板;所述盖板面向所述基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容置凹槽,所述基板面向所述盖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容置凹槽;
所述第一容置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多排相互平行的第一引流排,所述的第一引流排由多个第一引流件并排设置;
所述第二容置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引流排相互平行的固定长条;每个所述固定长条之间的间隔处设置有一个第二引流排;所述第二引流排由多个第二引流件并排设置;所述固定长条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三引流排、第四引流排;所述第三引流排及第四引流排分别由多个第三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并排设置;
所述第一引流件与第二引流件之间为第一角度设置,所述第三引流件与第四引流件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设置;所述第一引流件及第三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相同;第二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相同;
还包括上密封板及下密封板;所述上密封板设置于所述盖板背向所述基板的一面,所述下密封板设置于所述基板背向所述盖板的一面,所述上密封板及盖板上均设置有流体入口,且两个流体入口沿竖直方向连通,所述基板与下密封板上均设置有流体出口,且两个流体出口沿竖直方向连通;
所述第一引流件在其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引流件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第一角度;所述第三引流件在其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四引流件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第二角度;
所述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的取值范围为25°至90°;
所述第一引流件和第三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在0°~90°之间;
所述第一引流件、第二引流件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分别为第一高度、第二高度;所述第一容置凹槽与第二容置凹槽的深度总和即为微通道的深度;所述第一高度与第二高度之和与所述微通道的深度的比值在0.1~0.5之间;
所述第三引流件、第四引流件沿水平方向上的高度分别为第三高度、第四高度;所述第一容置凹槽与第二容置凹槽沿水平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即为所述微通道的宽度;所述第三高度与所述第四高度之和与所述微通道的宽度的比值在0.1~0.5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件、第二引流件、第三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的投影的长度分别为第一长度、第二长度、第三长度、第四长度;所述第一引流件、第二引流件、第三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的投影的宽度分别为第一宽度、第二宽度、第三宽度、第四宽度;所述第一长度与第一宽度的比值范围、所述第二长度与第二宽度的比值范围、所述第三长度与第三宽度的比值范围、所述第四长度与第四宽度的比值范围均为1至1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密封板上还设置有多个加热孔。
CN201910098909.8A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99456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98909.8A CN109945698B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98909.8A CN109945698B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5698A CN109945698A (zh) 2019-06-28
CN109945698B true CN109945698B (zh) 2023-11-14

Family

ID=67007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98909.8A Active CN109945698B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456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4727A (zh) * 2020-05-14 2020-09-15 厦门大学 一种无需外界能场作用即可主动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
CN112206728A (zh) * 2020-08-03 2021-01-12 厦门大学 一种气液和气液固多相微通道反应器和反应系统
CN112563225B (zh) * 2020-12-11 2022-09-16 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一种微通道相变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03600A (en) * 1994-05-09 1998-09-08 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Gmbh Static micromixer with heat exchanger
KR20060061472A (ko) * 2004-12-02 2006-06-08 주식회사 이노윌 3차원 마이크로 채널을 구비한 플레이트 및 이를 이용한열교환기
CN102706201A (zh) * 2012-05-29 2012-10-03 浙江微智源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
CN103954162A (zh) * 2014-05-16 2014-07-30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强化微通道换热的低阻水力空化结构
CN104880106A (zh) * 2015-06-12 2015-09-02 浙江大学 一种带正弦流道的微通道板式换热器
CN105698563A (zh) * 2016-04-08 2016-06-22 厦门大学 一种具有分流-汇流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03600A (en) * 1994-05-09 1998-09-08 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Gmbh Static micromixer with heat exchanger
KR20060061472A (ko) * 2004-12-02 2006-06-08 주식회사 이노윌 3차원 마이크로 채널을 구비한 플레이트 및 이를 이용한열교환기
CN102706201A (zh) * 2012-05-29 2012-10-03 浙江微智源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
CN103954162A (zh) * 2014-05-16 2014-07-30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强化微通道换热的低阻水力空化结构
CN104880106A (zh) * 2015-06-12 2015-09-02 浙江大学 一种带正弦流道的微通道板式换热器
CN105698563A (zh) * 2016-04-08 2016-06-22 厦门大学 一种具有分流-汇流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5698A (zh) 2019-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45698B (zh) 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
CN107677152B (zh) 一种微通道液冷冷板
KR100938802B1 (ko) 마이크로채널 열교환기
CN109104844B (zh) 一种微通道冷板
US6286588B1 (en) Evaporator
CN111415915B (zh) 一种微通道散热器散热结构
CN103954162A (zh) 一种强化微通道换热的低阻水力空化结构
US9837956B2 (en) Heat exchanger for photovoltaic panels
CN105423789B (zh) 一种三角形内翅片热管
CN104034190A (zh) 双点波图案的热交换器
CN105305226A (zh) 一种回水层设有交错排列倾斜柱状扰流脊的微通道热沉
CN103727828A (zh) 流体通道横截面积不等的板式换热器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CN112399779A (zh) 一种梯形与波形结合的混合微通道散热器
US20160252311A1 (en) Wavy Fin Structure and Flat Tube Heat Exchanger Having the Same
CN104390507A (zh) 一种人字形波纹板
CN210400089U (zh) 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
CN108548437B (zh) 基于仿生的鱼刺型微小交错肺泡换热器芯体及换热器
KR20130016586A (ko) 배기열 회수용 열교환기
TW201437599A (zh) 扁管板片及對流熱交換器
CN106802099A (zh) 一种换热器
EP3023727A1 (en) Fluid guide plate and associated plate heat exchanger
KR20170113980A (ko) 열전달 촉진용 딤플구조가 적용된 방열핀
CN104768356B (zh) 一种应用3d打印技术的新型水冷板结构
CN204534886U (zh) 一种散热器及空调器
CN203928842U (zh) 矩形平齿翅片管及矩形平齿翅片管换热管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