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44906A - 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44906A
CN109944906A CN201910241459.3A CN201910241459A CN109944906A CN 109944906 A CN109944906 A CN 109944906A CN 201910241459 A CN201910241459 A CN 201910241459A CN 109944906 A CN109944906 A CN 1099449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ywheel
damping
hole
variable inertia
liquid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414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44906B (zh
Inventor
陈志勇
李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24145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449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449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49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449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49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旨在克服现有双质量飞轮阻尼不可控或可调节阻尼范围较小的问题。其包括初级飞轮组件、次级飞轮组件、励磁装置、阻尼液室组件、磁流变液体、内转子、两个变惯量圆盘和两个弧形弹簧;初级飞轮组件通过轴承分别支撑在第二飞轮连接轴和次级飞轮组件上,次级飞轮组件与第二飞轮连接轴配合;传力板与第二飞轮刚性连接,两个弧形弹簧对称安装在初级飞轮组件的两个弧形凹槽内;内转子和两个变惯量圆盘与第二飞轮连接轴配合,阻尼板与阻尼液室壳体上的阻尼卡槽配合形成多层流体间隙,阻尼液室上壳体和阻尼液室下壳体通过截面处的壳体延伸板实现连接,励磁装置固定在阻尼液室壳体的外侧。

Description

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上的传动减振阻尼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
背景技术
磁流变液的粘度以及屈服应力可以随外加磁场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快速、可逆及可控的特点。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它可以瞬间由类液体状态变为类固体状态,其粘度陡然大增甚至失去流动性,此时具有一定的抗剪切屈服应力。随着线圈中电流的增大,磁流变液体的屈服应力增大,此过程响应迅速、过程连续以及可逆。磁流变液体能够产生磁流变效应的这种特征,使得其能够在工程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磁流变阻尼器、发动机液压悬置、磁流变离合器、磁流变联轴器以及磁流变双质量飞轮等。
传统的双质量飞轮主要由第一飞轮、第二飞轮、弧形弹簧以及传力板等组成。第一飞轮通过圆盘中心6个或者8个螺栓孔与发动机曲轴法兰盘相连,用以传递扭矩。起动齿圈通过激光焊接固定在第一飞轮外沿,在点火阶段配合起动机带动飞轮转动。在第一飞轮和第二飞轮之间有一个环形油腔,用以安装弧形弹簧,在环形油腔中充满了油脂,起到润滑的作用。这样由发动机传递过来的转矩一次经过第一飞轮、弧形弹簧、传力板、第二飞轮,并最后传递到变速器的轴上。由于弧形弹簧的存在,初级飞轮组件和次级飞轮组件之间产生相对转角,有效衰减了汽车发动机在启动和扭矩突变工况下的振动振幅,延长了汽车传动系统中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提高了汽车的平顺性。
目前的双质量飞轮主要依靠弧形弹簧和润滑脂之间的摩擦来产生阻尼,其阻尼特性是不可控的。在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103758924A公开了一种半主动磁流变液双质量飞轮,中国专利CN103758923A公开了一种智能式磁流变液双质量飞轮以及中国专利CN106763486A公开了一种新型多间隙磁流变双质量飞轮。但是,上述双质量飞轮均存在工作间隙面积较小、产生的阻尼力矩较小以及扭转刚度不能满足车辆多工况需求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
本发明将磁流变控制技术应用于双质量飞轮之上,研发出新型的可控阻尼式变惯量双质量飞轮,通过磁流变液的流动特性及阻尼可实时控制的特点来弥补普通双质量飞轮摩擦阻尼不可控的不足,从而使减振效果达到最佳。当双质量飞轮在工作时,车辆通过传感器采集工况信号,经过控制器处理之后,给予第一励磁线圈适当大小的电流,改变磁流变液的粘度,从而改变内外转子之间的摩擦阻尼,有效衰减传动系的扭转振动,同时由于变惯量圆盘的存在,可以改变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二电磁线圈电流的大小而达到控制阻尼器工作时的转动惯量,从而衰减来自发动机的振动。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由双质量飞轮组、励磁装置、磁流变液体28、内转子组件和阻尼液室组件构成。
所述双质量飞轮组由初级飞轮组件和次级飞轮组件组成,其中初级飞轮组件由启动齿圈1、第一飞轮2和密封盖5组成,次级飞轮组件由第二飞轮7、滑动轴承6、铆钉8、传力板4和弧形弹簧3组成。第一飞轮2为圆盘类结构,在第一飞轮2的右端面上向左冲压两个对称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用以安装弧形弹簧3的弧形凹槽,两个弧形凹槽互不相通。第一飞轮2的周边设置有向右突出横截面为圆柱面的圆环体,横截面为圆柱面的圆环体与第一飞轮2中心通孔设置有回转轴线和第一飞轮2回转轴线平行等距的均匀分布的螺栓通孔。启动齿圈1和第一飞轮2上的飞轮外圆环体的外圆装配并点焊在一起,第一飞轮2的飞轮外圆环体的右端与密封盖5通过沉头螺钉连接。
所述密封盖5为类圆环盘类结构,在密封盖5左圆环端面上向右冲压了两个与第一飞轮2上的弧形凹槽结构相同的凹槽。第一飞轮2和密封盖5上的弧形凹槽是完全对称分布的。第一飞轮2通过第一轴承11支撑在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密封盖5内侧圆环体通过滑动轴承6支撑在第二飞轮7上的凸起圆环上。密封盖5上设置有与第一飞轮2右端圆环体上预留的螺栓通孔同轴线、同尺寸的、同数量的、且与密封盖5回转轴线平行等距的均匀分布的螺栓通孔。
所述弧形弹簧3安装在密封盖5和第一飞轮2上对应的弧形凹槽内,两个结构相同的弧形弹簧在各自的弧形凹槽内其一端挤压在弧形凹槽一端的端面上,另一端与传力板4的侧耳板一侧面焊接,用以传递扭矩,衰减发动机曲轴的不平衡振动。
所述传力板4为圆环盘类结构。传力板4的中心处设置有传力板中心通孔。传力板中心通孔的周围设置有6个均匀分布的回转轴线和传力板回转轴线平行等距的铆接孔,传力板上的铆接孔与第二飞轮7上的铆接孔结构相同;传力板4的周边沿径向对称设置两个向外伸出的侧耳板,2个侧耳板的对称线在同一直径上。
所述第二飞轮7为圆盘类结构,第二飞轮7的中心处设置有内花键孔,其与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预留的第一键槽9配合,使得来自第一飞轮2的动力传入第二飞轮7上后可以从第二飞轮连接轴10输出。第二飞轮7圆周上还设置有6个均匀分布的回转轴线和第二飞轮7的回转轴线平行的装配孔,且第二飞轮7圆周上还设置有一向左凸起的圆环体。初级飞轮组件的右端通过滑动轴承6支撑在第二飞轮7的圆环体上。
所述励磁装置由右线圈盖20、左线圈盖23、第一电磁线圈21、隔磁环22和沉头螺钉24组成。其中,右线圈盖20与阻尼液室上壳体39点焊,左线圈盖23和右线圈盖20配合处设置有隔磁环22,第一电磁线圈21设置在左线圈盖23和右线圈盖20配合后的内部空腔中,左线圈盖23通过沉头螺钉24与右线圈盖20固定。励磁装置与阻尼液室组件共旋转轴线。
所述内转子组件由第二飞轮连接轴10、内转子26、变惯量圆盘45、惯性质量块32、第二电磁线圈33、弹簧34、隔磁套筒35和惯性质量滑道36组成。其中,内转子26和两个变惯量圆盘45圆心处均预留有内花键孔46,通过在内花键孔46和第二键槽37、第三键槽38之间设置定位销实现内转子26和两个变惯量圆盘45的固定。两个变惯量圆盘45对称分布在内转子26两侧,变惯量圆盘45沿圆周方向每间隔90°设置一个开口沿径向向外的惯性质量滑道36,隔磁套筒35设置于惯性质量滑道36内壁中,且与惯性质量滑道36内壁紧密贴合。每个惯性质量滑道36中设置有惯性质量块32,第二电磁线圈33设置在惯性质量块32外侧,且随着惯性质量块32一起运动。阻尼液室内部的磁流变液体28可以渗透惯性质量块32和隔磁套筒35之间的缝隙,使整个惯性质量滑道36内充满磁流变液体28,从而在第二电磁线圈33通电后,在惯性质量块32和隔磁套筒35之间产生阻尼力。惯性质量块32的一侧与内部的弹簧34焊接,弹簧34的另外一侧焊接在变惯量圆盘45底部内壁中,四个惯性质量滑道36内部设置的惯性质量块32的质量和弹簧34的刚度均相同。
所述内转子26外侧圆周沿轴向每隔一定距离挖去一部分形成多级环形凹槽,内转子26的径向截面为工字型截面,其中心处设有用于和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的花键轴连接的内花键孔。内转子26的外圆周的多级环形凹槽与固定在阻尼液室上壳体39与阻尼液室下壳体15上阻尼板卡槽43中的阻尼板25配合形成多层流体间隙,在有限的空间内大大增加了双质量飞轮可调节阻尼的最大范围。第二飞轮连接轴10、变惯量圆盘45、内转子26共旋转轴线。
所述阻尼液室组件由阻尼液室上壳体39、阻尼液室下壳体15、密封毛毡12、轴承端盖13、第一环形密封圈16、第二环形密封圈29、第二轴承14、注液孔30、注液塞31、壳体延伸板40、螺纹孔41、矩形密封槽42、阻尼板卡槽43、缺口矩形密封圈44、螺栓17、螺母18、垫圈19组成。其中,阻尼液室下壳体15与阻尼液室上壳体39在分割面处分别向外延伸形成壳体延伸板40,并在壳体延伸板40上设置螺纹孔41,上、下壳体分割面内设置矩形密封槽42,矩形密封槽42内放置缺口矩形密封圈44。阻尼液室上壳体39与阻尼液室下壳体15通过第二轴承14支撑在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第二轴承14的内侧通过第二飞轮连接轴10阶梯轴的轴肩实现轴向固定,外侧通过轴承端盖13实现固定,轴承端盖13内部设置密封毛毡12防止阻尼液室内部的磁流变液体28泄漏。阻尼液室上壳体39和阻尼液室下壳体15轴向圆截面处分别对称设置三个光孔27和一个注液孔30。阻尼液室内部的磁流变液体28通过注液孔30注入,并设置有注液塞31实现密封。第一环形密封圈16和第二环形密封圈29分别置于阻尼液室壳体内侧的轴向半圆壳体内壁处,实现液室内部液体的密封,第一环形密封圈16上开有与壳体上开设的注液孔30同轴线、同尺寸的注液孔。阻尼液室上壳体39和阻尼液室下壳体15上的半圆柱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阻尼板卡槽43,阻尼板大端251卡入阻尼板卡槽43中,其上预留的光孔与阻尼液室上壳体39、阻尼液室下壳体15上预留的光孔27尺寸相同且共轴线,阻尼板大端251在卡入阻尼板卡槽43的同时,其轴向通过螺栓17、螺母18和垫圈19实现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改变第一电磁线圈中电流的大小可以改变阻尼液室内部磁场力的大小,从而改变阻尼液室内部磁流变液体的粘度,可有效衰减宽频带扭振;同时由于阻尼板是通过螺栓等安装在阻尼板卡槽中,故可以根据车辆的具体使用情况来增加或减小安装在阻尼板卡槽上阻尼板的个数来控制流体间隙的层数,从而进一步改变阻尼液室的可调控阻尼的大小,使双质量飞轮可在较大频率范围内正常工作。
2、变惯量圆盘的设置使得圆盘的转动惯量变化值随着转速和第二电磁线圈内电流的大小的改变而改变。当第二飞轮连接轴的转速上升时,若第二电磁线圈内无电流且不考虑惯性质量块受到的摩擦阻力,惯性质量块会因离心力的作用而沿惯性质量滑道沿径向滑动,使得其与变惯量圆盘圆心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直到极限位置,此过程是一个仅与速度相关的不可控过程;当第二电磁线圈通电且电流发生改变时,此时惯性质量块与隔磁套筒(惯性滑块通道)内壁上的阻尼力也随之发生改变。进一步的解释为:若惯性质量块与隔磁套筒(惯性滑块通道)内壁上无阻尼力阻碍惯性质量块作远离圆心的运动时,则当第二飞轮连接轴的转速达到某一较高转速时,惯性质量块会达到远离圆心的极限位置而直接挤压弹簧。根据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可知,虽然变惯量圆盘的转动惯量最大值和最小值与其转速无关,但是其转动惯量的变化值与转速有关。上述过程中,变惯量圆盘的转动惯量变化值表现为不可控制。本发明中,可以通过改变第二电磁线圈中电流的大小进而控制惯性质量块与隔磁套筒(惯性滑块通道)内壁上的阻尼力来提高惯性质量块到达极限位置时对应的第二飞轮连接轴的最大转速。随着变惯量圆盘转动惯量的增加(未到达最大值之前),变惯量圆盘吸收振动的振动频带在增大,这说明可以通过改变变惯量圆盘的转动惯量来适应不同激励频率下对主系统的减振。
3、工作可靠,提高弹簧的使用寿命。在半主动原件失效后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传统双质量飞轮的减振性能。能源消耗少,可在车载能源的范围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的全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的全剖视图中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中所采用的变惯量圆盘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中所采用的变惯量圆盘的轴测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中所采用的内转子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中所采用的内转子的轴测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中所采用的阻尼液室上壳体的仰视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中所采用的阻尼液室上壳体的轴测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中所采用的的阻尼板的轴测图;
图10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中所采用的的缺口矩形密封圈的轴测图。
图中:1.启动齿圈 2.第一飞轮 3.弧形弹簧 4.传力板 5.密封盖 6.滑动轴承 7.第二飞轮 8.铆钉 9.第一键槽 10.第二飞轮连接轴 11.第一轴承 12.密封毛毡 13.轴承端盖 14.第二轴承 15.阻尼液室下壳体 16.第一环形密封圈 17.螺栓 18.螺母 19.垫圈20.右线圈盖 21.第一电磁线圈 22.隔磁环 23.左线圈盖 24.沉头螺钉 25.阻尼板 251.阻尼板大端 252.阻尼板小端 26.内转子 27.光孔 28.磁流变液体 29.第二环形密封圈30.注液孔 31.注液塞 32.惯性质量块 33.第二电磁线圈 34.弹簧 35.隔磁套筒 36.惯性质量滑道 7.第二键槽 38.第三键槽 39.阻尼液室上壳体 40.壳体延伸板 41.螺纹孔 42.矩形密封槽;43.阻尼板卡槽 44.缺口矩形密封圈;45.变惯量圆盘 46.内花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将磁流变液体技术应用到双质量飞轮中,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变惯量的半主动控制的双质量飞轮,包括了磁流变液流体间隙层数的选择,阻尼液室的密封,励磁装置的布置,初级飞轮组和次级飞轮组的布置和变惯量圆盘的应用等实现了双质量飞轮阻尼的半主动控制,在车辆要求的较低频率和较高频率的工作范围内均能满足正常的性能要求,提升了车内的乘坐舒适性。
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由双质量飞轮组、励磁装置、磁流变液体28、内转子组件和阻尼液室组件构成。
如图1所示,所述双质量飞轮组由初级飞轮组件和次级飞轮组件组成。其中,初级飞轮组件包括启动齿圈1、第一飞轮2和密封盖5。次级飞轮组包括弧形弹簧3、传力板4、滑动轴承6、第二飞轮7和铆钉8。
所述第一飞轮2为圆盘类结构,在第一飞轮2的右端面上向左冲压两个对称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用以安装弧形弹簧3的弧形凹槽,两个弧形凹槽互不相通。所述启动齿圈1和第一飞轮2上的飞轮外圆环体的外圆装配并点焊在一起,第一飞轮2的飞轮外圆环体的右端与密封盖5通过沉头螺钉连接。第一飞轮2的周边设置有向右突出横截面为圆柱面的圆环体,横截面为圆柱面的圆环体与第一飞轮2中心通孔设置有回转轴线和第一飞轮2回转轴线平行等距的均匀分布的螺栓通孔。
所述密封盖5为类圆环盘类结构,在密封盖5左圆环端面上向右冲压了两个与第一飞轮2上的弧形凹槽结构相同的凹槽。第一飞轮2和密封盖5上的弧形凹槽是完全对称分布的。第一飞轮2左侧的中心圆环体通过第一轴承11支撑在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密封盖5内侧的圆环体通过滑动轴承6支撑在第二飞轮7上的向左凸起的圆环体上。
所述弧形弹簧3安装在密封盖5和第一飞轮2上对应的弧形凹槽内,两个结构相同的弧形弹簧在各自的弧形凹槽内其一端挤压在弧形凹槽一端的端面上,另一端与传力板4的侧耳板侧面焊接。
所述传力板4为圆环盘类结构。传力板4的中心处设置有传力板中心通孔。传力板中心通孔的周围设置有6个均匀分布的回转轴线和传力板回转轴线平行等距的铆接孔,传力板上的铆接孔与第二飞轮7上的铆接孔结构相同;传力板4的周边沿径向对称设置两个向外伸出的侧耳板,2个侧耳板的对称线在同一直径上。
所述第二飞轮7为圆盘类结构,第二飞轮7的中心处设置有内花键孔,其与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预留的第一键槽9配合,使得来自第一飞轮2的动力传入第二飞轮7上后可以从第二飞轮连接轴10输出。第二飞轮7圆周上还设置有6个均匀分布的回转轴线和第二飞轮7的回转轴线平行的装配孔,且第二飞轮7圆周上还设置有一向左凸起的圆环体。初级飞轮组件的右端通过滑动轴承6支撑在第二飞轮7上的圆环体上。
所述励磁装置由右线圈盖20、左线圈盖23、第一电磁线圈21、隔磁环22和沉头螺钉24组成。其中,右线圈盖20与阻尼液室上壳体39点焊,左线圈盖23和右线圈盖20配合处设置有隔磁环22,第一电磁线圈21设置在左线圈盖23和右线圈盖20配合后的内部空腔中,左线圈盖23通过沉头螺钉24与右线圈盖20固定。励磁装置与阻尼液室组件共旋转轴线。
所述内转子组件由第二飞轮连接轴10、内转子26、变惯量圆盘45、惯性质量块32、第二电磁线圈33、弹簧34、隔磁套筒35以及惯性质量滑道36组成。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为阶梯轴,其上分别设置有供安装第二飞轮7、内转子26、变惯量圆盘45的第一键槽9、第二键槽37和第三键槽38。支撑阻尼液室上壳体39和阻尼液室下壳体15的第二轴承14和支撑第一飞轮2的第一轴承11的一侧均通过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的轴肩实现轴向固定。
所述阻尼液室组件由阻尼液室上壳体39、阻尼液室下壳体15、密封毛毡12、轴承端盖13、第一环形密封圈16、第二环形密封圈29、第二轴承14、注液孔30、注液塞31、壳体延伸板40、螺纹孔41、矩形密封槽42、阻尼板卡槽43、缺口矩形密封槽44、螺栓17、螺母18、垫圈19组成。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变惯量圆盘45为圆盘类构件,在变惯量圆盘45的中心处设置有内花键孔46,其与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预留的两个第二键槽37配合使两个关于内转子26对称分布的变惯性圆盘45固定在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变惯量圆盘45沿径向设置有四个惯性质量滑道36,四个惯性质量滑道36之间的角度间隔为90°,隔磁套筒35设置于惯性质量滑道36内壁中,且与内壁紧密贴合。每个惯性质量滑道36中设置一个惯性质量块32。第二电磁线圈33缠绕在惯性质量块32外侧,且随着惯性质量块32一起上下运动。阻尼液室内部的磁流变液体28可以渗透惯性质量块32和隔磁套筒35之间的缝隙,使整个惯性质量滑道36内充满磁流变液体28,从而在第二电磁线圈33通电后,在惯性质量块32和隔磁套筒35之间产生阻尼力。惯性质量块32的一侧与内部的弹簧34焊接,弹簧34的另外一侧焊接在变惯量圆盘45底部内壁中,每个惯性质量滑道36还设置有一个弹簧34,弹簧34的一侧焊接在惯性质量滑道36底部内壁上,另外一侧与惯性质量块32连接。每个惯性质量滑道36内设置的弹簧34的刚度和惯性质量块32的质量均相同。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内转子26为类工字型圆盘构件。同样的内转子26的中心处开有内花键孔,其与预留在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的第三键槽38配合,使得内转子26固定在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内转子26外侧圆周沿轴向挖去一部分形成多级环形凹槽结构,其与卡在阻尼液室上壳体39和阻尼液室下壳体15上的阻尼板25配合形成多层流体间隙,这就大大增加了充斥在流体间隙内的磁流变液体28产生剪切力的工作面积,在有限的空间内大大增大了阻尼液室能够产生的最大阻尼。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阻尼液室上壳体39为内壁设置有若干个阻尼板卡槽43的半圆柱体构件,阻尼液室上壳体39的一侧半圆形壳体面上开有注液孔30和光孔27。阻尼液室上壳体39和阻尼液室下壳体15的配合面处向外适当延伸形成壳体延伸板40,壳体延伸板40上开有矩形密封槽42和六个螺纹孔41,螺纹孔41的轴线相互平行且在一条直线上。在阻尼液室上壳体39和阻尼液室下壳体15内部的侧壁上每隔一定距离挖去一部分以形成若干个阻尼板卡槽43,阻尼板大端251卡入阻尼板卡槽43内,阻尼板小端252与内转子26的多级环形凹槽配合形成多层流体间隙。在阻尼板大端251上也设置有通孔,且与光孔27共轴线,尺寸相同,螺栓17依次穿过阻尼液室壳体的一侧的光孔、若干个阻尼板卡槽43上的通孔、若干个阻尼板大端251上的通孔、阻尼液室壳体的另一侧的光孔再配合使用螺母18和垫圈19实现若干个阻尼板25与阻尼板卡槽43之间的固定。第一环形密封圈16上开有与注液孔30相同大小且共轴线的孔,第一环形密封圈16和第二环形密封圈29分别设置在阻尼液室壳体轴向半圆截面的内侧壁上,注液孔30处设置有注液塞31。当阻尼液室内部的零部件安装好后,将缺口矩形密封圈44放置于矩形密封槽42内部进一步实现对阻尼液室内部液体的密封。阻尼液室壳体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二轴承14支撑在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第二轴承的一侧通过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的轴肩实现轴向固定,另外一侧设置有轴承端盖13实现轴向固定,轴承端盖13内部设有密封毛毡12。所述第二飞轮连接轴10、变惯量圆盘45、内转子26共旋转轴线。
如图9所示,所述阻尼板25为横截面为圆环而径向截面为T字型的构件。其中,阻尼板大端251设有与阻尼液室壳体上预留的光孔27尺寸相同且共轴线通孔。阻尼板大端251卡入阻尼板卡槽43中,并通过螺栓17穿过光孔27与螺母18配合并设置垫圈19实现阻尼板25的固定。阻尼板小端252与内转子26上的多级环形凹槽结构配合形成多层流体间隙,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了磁流变液体在内转子侧壁与阻尼板小端252相对面上能够产生剪切力的工作面积,大大增大了阻尼液室能够产生的最大阻尼。
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的工作原理:
发动机点火启动,转矩首先传至第一飞轮2,第一飞轮2与密封盖5共同旋转工作,密封盖5内的弧形凹槽端部压缩弧形弹簧3,弧形弹簧3受到挤压后推动传力板4的侧耳板,传力板4与第二飞轮7刚性连接,转矩便传递到第二飞轮7,并由第二飞轮7上的内花键孔和第一键槽9传递到第二飞轮连接轴10,最终输出给变速器一轴。由于弧形弹簧3的存在,初级飞轮组和次级飞轮组之间存在相对转动,磁流变液体28一般是由分散在载体介质中的微小的、可磁化的极性粒子构成。当作用在一个磁场中时就形成了粒子链。在流体间隙内粒子链的断裂与形成取决于磁场的强度。当没有磁场作用时,磁流变液体28呈类液体状态,在阻尼液室内自由流动;在磁场的作用下磁流变液体28由类液体变为类固体状态。当发动机怠速运转时,增加线圈内的电流使其产生的磁场强度增大,阻尼液室中的磁流变液体28的粘度快速增加。由于内转子26和变惯量圆盘42均与第二飞轮连接轴10处于刚性连接状态,内转子26和变惯量圆盘45与第二飞轮7同角速度转动。内转子26与阻尼板小端252之间的多层流体间隙内的磁流变液体28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若干个通道面上的阻尼力可有效衰减发动机扭振;相反地,当发动机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时,即在高频区,通过减小线圈的电流,使其产生的磁场强度减弱,磁流变液体28的粘度减小,使整个双质量飞轮装置的阻尼降低,降低高频振动传递率,减小传动系的噪声和振动。
其次,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变惯量圆盘45等可以认为是安装于主系统(内转子与阻尼板组成的减振器称为主系统)上的子系统,称为子减振器,此时构成双质量系统。当没有子减振器时,主系统为单自由系统,其只有单个固有频率;当加入子减振器后,系统为二自由度系统,具有两个固有频率。当激励频率小于一阶固有频率时,子系统增加了主系统振幅,但是激励频率大于一阶固有频率时,子系统对主系统减振效果明显。而第一阶固有频率与第二阶固有频率之间为子减振器的主要吸振频率。随着子减振器(变惯量圆盘45)的转动惯量的增加,主系统振幅放大倍率与频率关系曲线整体向左移(即频率左移),但是第一阶固有频率移动的距离明显大于第二阶固有频率移动的距离,这说明随着子减振器的转动惯量的增加,子系统的工作频带在增大。且转动惯量的变化导致在相同激励频率作用下,子减振器对主系统的减振效果不同,这说明可以通过改变子减振器的转动惯量来适应不同激励频率下对主系统的减振。而在本发明中,子减振器(变惯量圆盘45)的转动惯量可以通过改变第二电磁线圈33中的电流,进而改变惯性质量块32与隔磁套筒35之间的阻尼力来控制惯性质量块32在不同转速情况下距离变惯量圆盘45圆心的距离,从而达到半主动控制子减振器的转动惯量的目的。
子减振器的具体工作原理为:阻尼液室内部的磁流变液体28可以渗入惯性质量块32和第二电磁线圈33与隔磁套筒35之间的间隙而充满整个惯性质量滑道36内部。起初,第二飞轮连接轴10的转速较低,惯性质量块32与变惯量圆盘45圆心之间的距离较小,变惯量圆盘的转动惯量较小。当第二电磁线圈33通电时,此时惯性质量滑道36内部充满磁场,磁流变液体28由类液体状态转化为类固体状态,惯性质量块32与惯性质量滑道36(隔壁套筒35)之间产生阻尼力。若忽略惯性质量块32与惯性质量滑道36之前的摩擦阻力,惯性质量块32在双质量飞轮工作时仅仅受到离心力和阻尼力的作用。当惯性质量块32受到的离心力大于其受到的阻尼力时,惯性质量块与变惯量圆盘圆心之间的距离增大,子减振器表现为转动惯量增大。当需要调节惯性质量块32所受到的阻尼力时,可以通过改变第二电磁线圈33内电流的大小实现,此过程是一个半主动控制过程。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但本发明不应该局限于该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所以凡是不脱离本发明所公开的精神下完成的等效或修改,都落入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包括由初级飞轮组件和次级飞轮组件组成的双质量飞轮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励磁装置、安装在双质量飞轮组左侧与励磁装置共旋转轴线的阻尼液室组件以及设置在阻尼液室组件内的磁流变液体(28)和内转子组件;
所述初级飞轮组件包括第一飞轮(2)以及与第一飞轮(2)相连的启动齿圈(1)和密封盖(5);所述次级飞轮组件包括滑动轴承(6)、第二飞轮(7)、与第二飞轮(7)刚性连接的传力板(4)以及对称安装在第一飞轮(2)和密封盖(5)上弧形凹槽中的两个弧形弹簧(3),两个弧形弹簧(3)的一端抵靠在弧形凹槽端部的端面内,另一端分别与传力板(4)的两个侧耳板焊接;传力板(4)中心通孔与第二飞轮(7)处通孔同轴线,且通过铆钉(8)刚性连接;
所述励磁装置包括右线圈盖(20)和通过沉头螺钉(24)与其固定配合的左线圈盖(23),且配合处设有隔磁环(22),配合后的内部空腔中设有第一电磁线圈(21),右线圈盖(20)与阻尼液室上壳体(39)点焊;
所述阻尼液室组件包括阻尼液室下壳体(15)和阻尼液室上壳体(39),在其配合面处分别向外延伸形成壳体延伸板(40),壳体延伸板(40)上设有矩形密封槽(42);阻尼液室上壳体(39)和阻尼液室下壳体(15)的轴向半圆壳体壁上分别对称设置有三个光孔(27)和一个供磁流变液体(28)注入的注液孔(30);上、下阻尼液室壳体的内壁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有阻尼板卡槽(43);
所述阻尼板卡槽(43)中卡入阻尼板(25),阻尼板(25)的阻尼板大端(251)通过螺栓(17)依次穿过阻尼液室壳体一侧的光孔(27)、阻尼板卡槽(43)上的通孔、阻尼板大端(251)上的通孔和阻尼液室壳体另外一侧的光孔(27)与螺母(18)和垫圈(19)配合固定;
所述内转子组件包括第二飞轮连接轴(10)以及与第二飞轮连接轴(10)共旋转轴线配合的内转子(26)和两个变惯量圆盘(45);内转子(26)外侧圆周沿轴向设置有多级环形凹槽;所述两个变惯量圆盘(45)对称分布在内转子(26)两侧,变惯量圆盘(45)内部每间隔90°设置一个惯性质量滑道(36),每个惯性质量滑道(36)内壁设有隔磁套筒(35),其内还设有一个惯性质量块(32),惯性质量块(32)外围设置有能随其在惯性质量滑道(36)内移动的第二电磁线圈(33),弹簧(34)的一侧与惯性质量块(32)相连,另一侧与变惯量圆盘(45)底部相连;阻尼液室内部的磁流变液体(28)能够渗透惯性质量块(32)和隔磁套筒(35)之间的缝隙,使整个惯性质量滑道(36)内充满磁流变液体(28),从而在第二电磁线圈(33)通电后,在惯性质量块(32)和隔磁套筒(35)之间产生阻尼力;内转子(26)的多级环形凹槽与卡在阻尼液室上壳体(39)和阻尼液室下壳体(15)的阻尼板卡槽(43)中的阻尼板(25)配合形成多层流体间隙;
所述初级飞轮组件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一轴承(11)和滑动轴承(6)支撑在第二飞轮连接轴(10)和第二飞轮(7)的圆环体上;所述第二飞轮(7)、内转子(26)、两个变惯量圆盘(45)分别通过键槽与第二飞轮连接轴(10)配合;所述阻尼液室上壳体(39)和阻尼液室下壳体(15)分别通过第二轴承(14)支撑在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飞轮(2)周边设置有向右突出横截面为圆柱面的圆环体,其与第一飞轮(2)中心通孔设置有回转轴线和第一飞轮(2)回转轴线平行等距的均匀分布的螺栓通孔;第一飞轮(2)的右端面上向左冲压两个对称的横截面为半圆形弧形凹槽;
所述密封盖(5)左圆环端面上向右冲压了两个与第一飞轮(2)上的弧形凹槽结构相同且对称分布的弧形凹槽;密封盖(5)上设有与第一飞轮(2)右端圆环体的螺栓通孔同轴线、同尺寸、同数量且与密封盖回转轴线平行等距的均匀分布的螺栓通孔;
所述第二飞轮(7)为圆盘类结构,其中心处设置有内花键孔(46),圆周上还设置有一向左凸起的圆环体;
所述传力板(4)的中心处设置中心通孔,中心通孔的周围设置有六个均匀分布的回转轴线和传力板(4)回转轴线平行等距的铆接孔;传力板(4)的周边沿径向对称设置两个向外伸出的侧耳板,两个侧耳板的对称线在同一直径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齿圈(1)与第一飞轮(2)飞轮外圆环体的外圆点焊,第一飞轮(2)飞轮外圆环体的右端与密封盖(5)通过沉头螺钉(24)连接;所述传力板(4)通过铆钉(8)与第二飞轮(7)刚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液室上壳体(39)和阻尼液室下壳体(15)的轴向半圆内壁设置有第一环形密封圈(16)和第二环形密封圈(29),第一环形密封圈(16)上开有与注液孔(30)相同大小且共轴线的通孔,注液孔(30)处设置有注液塞(3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其特征在于:阻尼液室上壳体(39)和阻尼液室下壳体(15)通过壳体延伸板(40)上设置的六个螺纹孔(41)、螺栓(17)和螺母(18)连接成为完整的阻尼液室,并设置有垫圈(19)防止松动;阻尼液室上壳体(39)和阻尼液室下壳体(15)装配完成后的矩形密封槽(42)内部设有缺口矩形密封圈(4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液室上壳体(39)和阻尼液室下壳体(15)的内壁每隔一定距离挖去一部分形成阻尼板卡槽(43),阻尼板大端(251)卡入阻尼板卡槽内,阻尼板小端(252)与内转子(26)的多级凹槽配合形成多层流体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子(26)的径向截面为工字型截面,内转子(26)中心处开有内花键孔(4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惯性质量滑道(33)内部设置的惯性质量块(32)质量相同,且弹簧(34)的刚度相同,变惯量圆盘(45)的中心处设置有内花键孔(4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飞轮(2)通过第一轴承(11)支撑在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密封盖(5)内侧的圆环体通过滑动轴承(6)支撑在第二飞轮(7)的圆环体上;所述第二轴承(14) 的一侧通过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的轴肩实现轴向固定,另外一侧设置有轴承端盖(13)实现轴向固定,轴承端盖(13)内部设有密封毛毡(1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飞轮(7)中心的内花键孔(46)与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的第一键槽(9)配合;所述内转子(26)中心的内花键孔(46)与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的第三键槽(38)配合;所述两个变惯量圆盘(45)的中心内花键孔(46)与第二飞轮连接轴(10)上的两个第二键槽(37)配合。
CN201910241459.3A 2019-03-28 2019-03-28 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9449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1459.3A CN109944906B (zh) 2019-03-28 2019-03-28 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1459.3A CN109944906B (zh) 2019-03-28 2019-03-28 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4906A true CN109944906A (zh) 2019-06-28
CN109944906B CN109944906B (zh) 2020-07-28

Family

ID=67012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4145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944906B (zh) 2019-03-28 2019-03-28 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44906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2276A (zh) * 2019-07-17 2019-10-15 重庆大学 变惯容变阻尼减振器
CN110566624A (zh) * 2019-09-27 2019-12-13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一种可分相自适应控制的半主动减振装置
CN110962520A (zh) * 2019-11-28 2020-04-07 江苏大学 一种惯质系数多级可调的惯容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1623080A (zh) * 2020-05-13 2020-09-04 嘉兴学院 一种基于磁流变脂的发动机扭振减振器
CN113858180A (zh) * 2021-11-05 2021-12-3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用于下肢外骨骼的磁流变关节
CN114909425A (zh) * 2022-04-27 2022-08-16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大功率船用发动机变阻尼减振机构及其方法
CN115095631A (zh) * 2022-07-11 2022-09-23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带导向定位结构的高转动惯量飞轮
CN115199712A (zh) * 2022-07-20 2022-10-18 湖南大学 一种自调节双稳态波能转换器
CN115217901A (zh) * 2022-06-06 2022-10-2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传动调节系统、车辆动力传动调节方法及车辆
CN115653995A (zh) * 2022-10-18 2023-01-31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电控液体阻尼铰链
CN115749032A (zh) * 2022-12-05 2023-03-07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位移和加速度分级双控混合阻尼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875130A1 (ru) * 1979-07-23 1981-10-23 Каунасский Поли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Им. Антанаса Снечкуса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переменным моментом инерции
CN2381840Y (zh) * 1999-08-17 2000-06-07 上海交通大学 离心式转动惯量自适应飞轮
US6186290B1 (en) * 1997-10-29 2001-02-13 Lord Corporation Magnetorheological brake with integrated flywheel
CN101915285A (zh) * 2010-07-19 2010-12-15 谭晓婧 转动惯量可调的惯性飞轮
DE102010049928A1 (de) * 2009-11-16 2011-05-1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Dämpfungseinrichtung für Drehschwingungen
CN102518746A (zh) * 2012-01-10 2012-06-27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直槽高速内平衡变惯量飞轮
CN203702984U (zh) * 2014-01-22 2014-07-09 吉林大学 半主动磁流变液双质量飞轮
CN204312618U (zh) * 2014-12-12 2015-05-06 吉林大学 内嵌转子式磁流变液双质量飞轮扭振减振器
CN107269763A (zh) * 2017-05-11 2017-10-20 浙江大学 一种低摩擦多变量可调负载飞轮装置
CN107956839A (zh) * 2017-11-27 2018-04-24 吉林大学 一种具有颗粒阻尼及电磁阻尼的复合可调式传动系统扭转减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875130A1 (ru) * 1979-07-23 1981-10-23 Каунасский Поли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Им. Антанаса Снечкуса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переменным моментом инерции
US6186290B1 (en) * 1997-10-29 2001-02-13 Lord Corporation Magnetorheological brake with integrated flywheel
CN2381840Y (zh) * 1999-08-17 2000-06-07 上海交通大学 离心式转动惯量自适应飞轮
DE102010049928A1 (de) * 2009-11-16 2011-05-1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Dämpfungseinrichtung für Drehschwingungen
CN101915285A (zh) * 2010-07-19 2010-12-15 谭晓婧 转动惯量可调的惯性飞轮
CN102518746A (zh) * 2012-01-10 2012-06-27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直槽高速内平衡变惯量飞轮
CN203702984U (zh) * 2014-01-22 2014-07-09 吉林大学 半主动磁流变液双质量飞轮
CN204312618U (zh) * 2014-12-12 2015-05-06 吉林大学 内嵌转子式磁流变液双质量飞轮扭振减振器
CN107269763A (zh) * 2017-05-11 2017-10-20 浙江大学 一种低摩擦多变量可调负载飞轮装置
CN107956839A (zh) * 2017-11-27 2018-04-24 吉林大学 一种具有颗粒阻尼及电磁阻尼的复合可调式传动系统扭转减振装置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2276A (zh) * 2019-07-17 2019-10-15 重庆大学 变惯容变阻尼减振器
CN110566624A (zh) * 2019-09-27 2019-12-13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一种可分相自适应控制的半主动减振装置
CN110566624B (zh) * 2019-09-27 2024-02-06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一种可分相自适应控制的半主动减振装置
CN110962520A (zh) * 2019-11-28 2020-04-07 江苏大学 一种惯质系数多级可调的惯容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1623080A (zh) * 2020-05-13 2020-09-04 嘉兴学院 一种基于磁流变脂的发动机扭振减振器
CN111623080B (zh) * 2020-05-13 2021-07-23 嘉兴学院 一种基于磁流变脂的发动机扭振减振器
CN113858180B (zh) * 2021-11-05 2023-03-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用于下肢外骨骼的磁流变关节
CN113858180A (zh) * 2021-11-05 2021-12-3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用于下肢外骨骼的磁流变关节
CN114909425A (zh) * 2022-04-27 2022-08-16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大功率船用发动机变阻尼减振机构及其方法
CN114909425B (zh) * 2022-04-27 2023-08-08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大功率船用发动机变阻尼减振机构及其方法
CN115217901A (zh) * 2022-06-06 2022-10-2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传动调节系统、车辆动力传动调节方法及车辆
CN115217901B (zh) * 2022-06-06 2023-07-04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传动调节系统、车辆动力传动调节方法及车辆
CN115095631A (zh) * 2022-07-11 2022-09-23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带导向定位结构的高转动惯量飞轮
CN115199712A (zh) * 2022-07-20 2022-10-18 湖南大学 一种自调节双稳态波能转换器
CN115199712B (zh) * 2022-07-20 2024-04-26 湖南大学 一种自调节双稳态波能转换器
CN115653995A (zh) * 2022-10-18 2023-01-31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电控液体阻尼铰链
CN115749032A (zh) * 2022-12-05 2023-03-07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位移和加速度分级双控混合阻尼器
CN115749032B (zh) * 2022-12-05 2024-05-24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位移和加速度分级双控混合阻尼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4906B (zh) 2020-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44906A (zh) 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半主动控制变惯量双质量飞轮
US6280330B1 (en) Two-mass flywheel with a speed-adaptive absorber
US4002043A (en) Apparatus for absorbing torque fluctuations produced by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101358998B1 (ko)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US5829318A (en) Dynamic balanc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3027355B2 (ja) ねじり振動を減衰する装置
US8161739B2 (en) Force transmission device in particular for power transmission between a drive engine and an output
US4966261A (en) Lock-up torque converter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CN101398054B (zh) 用于车辆传动装置的弹簧-质量阻尼器系统
CN107956839B (zh) 一种具有颗粒阻尼及电磁阻尼的复合可调式传动系统扭转减振装置
CN103758923B (zh) 智能式磁流变液双质量飞轮
US9995366B2 (en) Torsional vibration absorption system
US9982765B2 (en) Fluid coupling
WO2013161493A1 (ja) 発進装置
CN203702984U (zh) 半主动磁流变液双质量飞轮
DE112014005763T5 (de) Übertragungs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Kraftfahrzeug
US5845542A (en) Dynamic balanc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KR20080065648A (ko) 4-실린더-엔진을 갖는 차량-구동 트레인
US10393247B2 (en) Hydrokinetic torque coupling device with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in combination with two vibration absorbers
US5194045A (en) Resilient damping coupling for installation in a drive line of a motor vehicle
KR20150007308A (ko) 특히 차량의 파워 트레인을 위한 비틀림 진동 감쇠 장치
US20080006502A1 (en) Clutch arrangement for the drive train of a vehicle
CN203627744U (zh) 扭矩波动减小装置
JP6896293B2 (ja) 流体力学的トルク結合装置のねじり振動ダンパ用の周波数ダイナミック・アブソーバー
CN206368940U (zh) 新型多间隙磁流变液双质量飞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