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44675A -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44675A
CN109944675A CN201711409688.9A CN201711409688A CN109944675A CN 109944675 A CN109944675 A CN 109944675A CN 201711409688 A CN201711409688 A CN 201711409688A CN 109944675 A CN109944675 A CN 1099446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water inlet
engine
water
control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0968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44675B (zh
Inventor
张旭
吴广权
罗泽青
孙凡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0968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446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44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4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44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46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水泵、气缸体水套、气缸盖水套、温控模块和散热器,水泵流出的冷却液先从气缸盖水套的一侧流到气缸盖水套的另一侧后,再流经气缸体水套的第一空腔,并最后流回到水泵内,从而确保气缸盖得到充分的冷却。此外,当发动机的温度较高时,通过低温控制阀控制散热器对冷却循环中的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以确保气缸盖得到有效的冷却;同时,当发动机的温度更高时,通过高温控制阀控制从水泵流出的冷却液流经气缸体水套的第二空腔,以使气缸体也得到有效的冷却,从而实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分别对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进行充分的冷却,进而有效地控制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的温度。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在工作期间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若不进行适当的冷却,则容易导致零件强度降低、磨损加剧和机油变质等问题,并最终影响发动机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甚至降低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将发动机工作时的高温零件所吸收的热量及时带走,以使发动机保持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目前,现有发动机的冷却装置一般包括水泵、调温器控制阀、发动机的气缸体水套、发动机的气缸盖水套和散热器等元件,当现有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调温器控制阀达到开启温度时,现有发动机的冷却装置会进行正常的冷却循环,从水泵流出的冷却液先后流经发动机的气缸体水套和发动机的气缸盖水套,然后通过散热器将发动机的热量散发,从而降低发动机的温度。但是,在现有发动机的冷却装置中,由于冷却液先流经发动机的气缸体水套再流入发动机的气缸盖水套,导致经过发动机的气缸盖水套的冷却液的温度过高,极不利于发动机的气缸盖的冷却,从而容易造成发动机的充气效率低和燃烧爆震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能够分别对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进行冷却,从而有效地控制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的温度,以避免由于气缸盖过热而造成发动机的充气效率低和燃烧爆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水泵、气缸体水套、气缸盖水套、温控模块和散热器,所述气缸体水套内设有相互隔离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气缸盖水套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气缸盖水套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空腔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空腔的出水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三进水口连通,所述温控模块的第四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空腔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空腔的出水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二进水口连通;
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四进水口连通;
所述温控模块内设有高温控制阀和低温控制阀,所述高温控制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高温控制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低温控制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四进水口连通,所述低温控制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四出水口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温控模块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高温控制阀和所述低温控制阀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温控模块内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一进水口、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二进水口、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三进水口、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一出水口、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二出水口和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三出水口均设于所述第三空腔的外侧壁上;所述温控模块的第四进水口和所述温控模块的第四出水口均设于所述第四空腔的外侧壁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空腔和所述第四空腔相邻的侧壁上设有旁通管,所述旁通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三空腔连通,所述旁通管的出口与所述低温控制阀的第三端口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气缸盖水套设有排气歧管水套,所述排气歧管水套的进水口与所述气缸盖水套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排气歧管水套的出水口与所述气缸盖水套的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气缸盖水套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一进水口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气缸盖水套内设有环绕发动机的气缸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的进水口与所述气缸盖水套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冷却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气缸盖水套的第一出水口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水泵连接在所述气缸体水套的排气侧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还包括暖风机,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三出水口与所述暖风机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暖风机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进水口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还包括废弃再循环冷却器,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三出水口与所述废弃再循环冷却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废弃再循环冷却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暖风机的进水口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还包括补偿水箱,所述补偿水箱的第一进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溢气口连通,所述补偿水箱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废弃再循环冷却器的溢气口与所述补偿水箱的第二进水口连通。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水泵流出的冷却液先从气缸盖水套的一侧流到气缸盖水套的另一侧后,再流经气缸体水套的第一空腔,并最后流回到水泵内,从而确保气缸盖得到充分的冷却。此外,当发动机的温度较高时,通过低温控制阀控制散热器对冷却循环中的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以确保气缸盖得到有效的冷却;同时,当发动机的温度更高时,通过高温控制阀控制从水泵流出的冷却液流经气缸体水套的第二空腔,以使气缸体也得到有效的冷却,从而实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分别对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进行充分的冷却,进而有效地控制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的温度,以避免由于气缸盖过热而造成发动机的充气效率低和燃烧爆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气缸盖水套和气缸体水套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气缸盖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排气歧管水套与气缸盖水套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气缸体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气缸体水套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温控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在暖机阶段的工作原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在低温控制阀开启后的工作原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在高温控制阀开启后的工作原理图;
其中,1、水泵;11、水泵的进水口;12、水泵的出水口;
2、气缸体水套;21、第一空腔;211、第一空腔的进水口;212、第一空腔的出水口;22、第二空腔;221、第二空腔的进水口;222、第二空腔的出水口;
3、气缸盖水套;31、气缸盖水套的进水口;32、气缸盖水套的第一出水口;33、气缸盖水套的第二出水口;34、排气歧管水套;341、排气歧管水套的进水口;342、排气歧管水套的出水口;35、冷却通道;351、冷却通道的进水口;352、冷却通道的出水口;
4、温控模块;40、温控模块的第一进水口;41、温控模块的第二进水口;42、温控模块的第三进水口;43、温控模块的第四进水口;44、温控模块的第一出水口;45、温控模块的第二出水口;46、温控模块的第三出水口;47、温控模块的第四出水口;48、第三空腔;49、第四空腔;
5、散热器;51、散热器的进水口;52、散热器的出水口;53、散热器的溢气口;
6、高温控制阀;61、高温控制阀的第一端口;62、高温控制阀的第二端口;
7、低温控制阀;71、低温控制阀的第一端口;72、低温控制阀的第二端口;73、低温控制阀的第三端口;
8、温度传感器;
10、旁通管;101、旁通管的入口;102、旁通管的出口;
13、暖风机;131、暖风机的进水口;132、暖风机的出水口;
14、废弃再循环冷却器;141、废弃再循环冷却器的进水口;142、废弃再循环冷却器的出水口;143、废弃再循环冷却器的溢气口;
15、补偿水箱;151、补偿水箱的第一进水口;152、补偿水箱的第二进水口;153、补偿水箱的出水口;
16、机油冷却器;161、机油冷却器的进水口;162、机油冷却器的出水口;
17、进水管;171、进水管的第一进水口;172、进水管的第二进水口;173、进水管的第三进水口;174、进水管的第四进水口;175、进水管的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结合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水泵1、气缸体水套2、气缸盖水套3、温控模块4和散热器5,所述气缸体水套2内设有相互隔离的第一空腔21和第二空腔22;
所述水泵1的出水口12与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进水口31连通,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第一出水口32与所述第一空腔21的进水口211连通,所述第一空腔21的出水口212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三进水口42连通,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四出水口47与所述水泵1的进水口11连通;
所述水泵1的出水口12与所述第二空腔22的进水口221连通,所述第二空腔22的出水口222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二进水口41连通;
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一出水口44与所述散热器5的进水口51连通,所述散热器5的出水口52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四进水口43连通;
所述温控模块4内设有高温控制阀6和低温控制阀7,所述高温控制阀6的第一端口61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二进水口41连通,所述高温控制阀6的第二端口62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一出水口44连通;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第一端口71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四进水口43连通,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第二端口72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四出水口47连通。
结合图1至图10,下面对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暖机阶段为第一工作阶段,以所述低温控制阀7开启后,所述高温控制阀6开启前为第二工作阶段,以所述低温控制阀7和所述高温控制阀6均开启后为第三工作阶段,对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第一工作阶段:当发动机刚启动时,由于冷却液的温度低于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开启温度Tlc,因此所述低温控制阀7和所述高温控制阀6均关闭,从所述水泵1流出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气缸盖水套3,再流经位于所述气缸盖水套3下方的气缸体水套2的第一空腔21,接着,冷却液通过温控模块4回流到所述水泵1内,并继续在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内循环流动;此外,由于所述高温控制阀6关闭,因此所述气缸体水套2内的冷却液保持静止;
第二工作阶段:当发动机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冷却液不断吸收发动机的热量,当冷却液的温度高于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开启温度Tlc且低于所述高温控制阀6的开启温度Thc时,所述低温控制阀7开启,所述高温控制阀6仍然关闭;此时,由于所述低温控制阀7开启,因此冷却液通过所述散热器5进行冷却后,再回流到所述水泵1内并继续在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内循环流动,从而使得所述气缸盖水套3得到有效的冷却;另外,由于随着冷却液的温度进一步升高,所述低温控制阀7开启的程度逐步增大,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冷却液通过所述散热器5进行换热;此外,由于所述高温控制阀6关闭,因此所述气缸体水套2内的冷却液继续保持静止;
第三工作阶段:当发动机工作的时间较长时,由于冷却液不断吸收发动机的热量,因此冷却液的温度高于所述高温控制阀6的开启温度Thc,此时,所述高温控制阀6和所述低温控制阀7均开启,从所述水泵1流出的冷却液除了流经所述气缸盖水套3之外,还流入所述气缸体水套2的第二空腔22内,从而对所述气缸体进行冷却,另外,由于随着冷却液的温度进一步升高,所述高温控制阀6开启的程度逐步增大,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气缸体水套2。
上述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中,水泵1流出的冷却液先从气缸盖水套3的一侧流到气缸盖水套3的另一侧后,再流经气缸体水套2的第一空腔21,并最后流回到水泵1内,从而确保气缸盖得到充分的冷却。此外,当发动机的温度较高时,通过低温控制阀7控制散热器5对冷却循环中的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以确保气缸盖得到有效的冷却;同时,当发动机的温度更高时,通过高温控制阀6控制从水泵1流出的冷却液流经气缸体水套2的第二空腔22,以使气缸体也得到有效的冷却,从而实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分别对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进行充分的冷却,进而有效地控制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的温度,以避免由于气缸盖过热而造成发动机的充气效率低和燃烧爆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低温控制阀7开启后,其开启程度随着检测到的冷却液的温度升高而增大,当冷却液的温度达到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全开温度Tlq后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开启程度为最大;所述高温控制阀6开启后,其开启程度随着检测到的冷却液的温度升高而增大,当冷却液的温度达到所述高温控制阀6的全开温度Thq后所述高温控制阀6的开启程度为最大;其中,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开启温度Tlc和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全开温度Tlq的关系为:
Tlq=Tlc+12℃;
所述高温控制阀6的开启温度Thc和所述高温控制阀6的全开温度Thq的关系为:
Thq=Thc+12℃;
所述高温控制阀6的开启温度Thc和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开启温度Tlc的关系为:
Thc≥Tlc+8℃。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开启温度Tlc的温度范围为80~90℃,所述高温控制阀6的开启温度Thc的温度范围为90~100℃。
结合图7至图10所示,为了便于控制所述高温控制阀6和所述低温控制阀7开启或关闭,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温控模块4上设有温度传感器8,所述温度传感器8、所述高温控制阀6和所述低温控制阀7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当所述温度传感器8检测的冷却液温度高于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开启温度Tlc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低温控制阀7开启,以使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四进水口43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四出水口47连通,从而使得较热的冷却液通过所述散热器5进行换热冷却后再流入水泵1继续冷却循环,以确保气缸盖得到足够的冷却。当所述温度传感器8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高于所述高温控制阀6的开启温度Thc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高温控制阀6开启,以使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二进水口41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一出水口44连通,从而使得在较高温度时,气缸体能够得到有效的冷却。通过温度传感器8、所述高温控制阀6和所述低温控制阀7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以便于控制所述高温控制阀6和所述低温控制阀7开启或关闭,从而提高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自动化程度。
如图7所示,为了节省所述温控模块4的内部空间,从而减小所述温控模块4体积,进而节省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空间,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温控模块4内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三空腔48和第四空腔49,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一进水口40、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二进水口41、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三进水口42、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一出水口44、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二出水口45和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三出水口46均设于所述第三空腔48的外侧壁上;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四进水口43和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四出水口47均设于所述第四空腔49的外侧壁上。通过在所述温控模块4内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三空腔48和第四空腔49,并将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一进水口40、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二进水口41、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三进水口42、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一出水口44、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二出水口45和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三出水口46均设于所述第三空腔48的外侧壁上,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四进水口43和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四出水口47均设于所述第四空腔49的外侧壁上,以节省所述温控模块4的内部空间,从而减小所述温控模块4体积,进而节省了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空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8设置于所述第三空腔48内。所述温度传感器8通过检测所述第三空腔48内的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一出水口44、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二出水口45和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三出水口46混合后的冷却液的温度,以代表冷却发动机后的冷却液的温度,从而将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与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开启温度Tlc和所述高温控制阀6的开启温度Thc进行比较。
结合图7至图10所示,为了进一步节省所述温控模块4的内部空间,从而进一步减小所述温控模块4体积,进而进一步节省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空间,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三空腔48和所述第四空腔49相邻的侧壁上设有旁通管10,所述旁通管10的入口101与所述第三空腔48连通,所述旁通管10的出口102与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第三端口73连通。通过在所述第三空腔48和所述第四空腔49相邻的侧壁上设有旁通管10,所述旁通管10的入口101与所述第三空腔48连通,所述旁通管10的出口102与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第三端口73连通,以使得所述第三空腔48内的冷却液通过所述旁通管10后,再从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第三端口73流到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第二端口72,然后再经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四出水口47流出,以进一步节省所述温控模块4的内部空间,从而进一步减小所述温控模块4体积,进而进一步节省了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空间。
结合图1至图4所示,为了安装在所述排气歧管水套34内的排气歧管能够得到有效的冷却,以避免排气歧管温度过高导致热疲劳开裂,从而确保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气缸盖水套3设有排气歧管水套34,所述排气歧管水套34的进水口341与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进水口31连通,所述排气歧管水套34的出水口342与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第二出水口33连通,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第二出水口33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一进水口40连通。通过在所述气缸盖水套3设有排气歧管水套34,并使所述排气歧管水套34的进水口341与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进水口31连通,所述排气歧管水套34的出水口342与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第二出水口33连通,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第二出水口33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一进水口40连通,以使得安装在所述排气歧管水套34内的排气歧管得到有效的冷却,以避免排气歧管温度过高导致热疲劳开裂,从而确保了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
结合图1至图3、图8至图10所示,为了使得安装在发动机内的多个气缸得到均匀的冷却,从而有利于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气缸盖水套3内设有环绕发动机的气缸的冷却通道35,所述冷却通道35的进水口351与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进水口31连通,所述冷却通道35的出水口352与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第一出水口32连通。通过在所述气缸盖水套3内设有环绕发动机的气缸的冷却通道35,所述冷却通道35的进水口351与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进水口31连通,所述冷却通道35的出水口352与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第一出水口32连通,以使得发动机的气缸得到均匀的冷却,从而有利于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结合图1至图3、图8至图10所示,当发动机的气缸为多个时,为了使得安装在发动机内的多个气缸得到均匀的冷却,从而有利于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冷却通道35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冷却通道35的进水口351分别与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进水口31连通,多个所述冷却通道35的出水口352分别与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第一出水口32连通;其中,多个所述冷却通道35与发动机的气缸一一对应。当发动机的气缸为多个时,通过多个所述冷却通道35的进水口351分别与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进水口31连通,多个所述冷却通道35的出水口352分别与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第一出水口32连通;其中,多个所述冷却通道35与发动机的气缸一一对应,以使得安装在发动机内的多个气缸得到均匀的冷却,从而有利于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结合图1至图6所示,为了使得气缸体水套2的排气侧B和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排气侧得到有效的冷却,同时使得气缸体和气缸盖的冷却更加均匀,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水泵1连接在所述气缸体水套2的排气侧B上。由于发动机的排气侧比发动机的进气侧的温度高,因此通过将所述水泵1连接在所述气缸体水套2的排气侧B上,以使得从水泵1流出的冷却液先流经温度较高的气缸体水套2的排气侧B,再流经温度相对较低的气缸体水套2的进气侧A,从而使得气缸体水套2的排气侧B得到有效的冷却,同时使得气缸体的冷却更加均匀;同理,由于所述水泵1连接在所述气缸体水套2的排气侧B上,以便于由水泵1流出的冷却液先流经温度较高的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排气侧,再流经温度较低的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进气侧,从而使得所述气缸盖水套3的排气侧得到有效的冷却,同时使得气缸盖的冷却更加均匀。
结合图1、图8至图10所示,为了提高车厢内的温度以及降低冷却液的温度,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还包括暖风机13,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三出水口46与所述暖风机13的进水口131连通,所述暖风机13的出水口132与所述水泵1的进水口11连通。通过将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三出水口46与所述暖风机13的进水口131连通,所述暖风机13的出水口132与所述水泵1的进水口11连通,从而将冷却液的热量传递给车厢内的暖气,进而提高车厢内的温度以及降低冷却液的温度。
结合图1、图8至图10所示,为了有效地提高了车厢内的温度,同时使得发动机的排气热量得到有效利用,从而节省能源,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还包括废弃再循环冷却器14,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三出水口46与所述废弃再循环冷却器14的进水口141连通,所述废弃再循环冷却器14的出水口142与所述暖风机13的进水口131连通。通过将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三出水口46与所述废弃再循环冷却器14的进水口141连通,所述废弃再循环冷却器14的出水口142与所述暖风机13的进水口131连通,从而将所述发动机的排气热量回收并用于暖风机13供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车厢内的温度,同时使得发动机的排气热量得到有效利用,从而节省能源。
结合图1、图8至图10所示,为了稳定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压力,从而提高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还包括补偿水箱15,所述补偿水箱15的第一进水口151与所述散热器5的溢气口53连通,所述补偿水箱15的出水口153与所述水泵1的进水口11连通;所述废弃再循环冷却器14的溢气口143与所述补偿水箱15的第二进水口152连通。通过将所述补偿水箱15的第一进水口151与所述散热器5的溢气口53连通,所述补偿水箱15的出水口153与所述水泵1的进水口11连通;所述废弃再循环冷却器14的溢气口143与所述补偿水箱15的第二进水口153连通,以使得当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受热膨胀时,所述补偿水箱15容纳冷却液的膨胀量,当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由于漏水或降温时,所述补偿水箱15为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补充冷却液,此外,所述补偿水箱15通过将冷却液在加热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空气排出,以稳定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压力,从而提高了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结合图1、图8至图10所示,为了使得机油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从而使得机油保持具备一定的润滑性,进而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还包括机油冷却器16,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二出水口45与所述机油冷却器16的进水口161连通,所述机油冷却器16的出水口162与所述水泵1的进水口11连通。通过将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二出水口45与所述机油冷却器16的进水口161连通,所述机油冷却器16的出水口162与所述水泵1的进水口11连通,以使得当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温度较低的冷却液对机油进行冷却,从而使得机油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进而使得机油保持具备一定的润滑性,以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
如图1所示,为了简化结构,以节省成本,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还包括进水管17,所述进水管17的第一进水口171与所述补偿水箱15的出水口153连通,所述进水管17的第二进水口172与所述机油冷却器16的出水口162连通,所述进水管17的第三进水口173与所述暖风机13的出水口132连通,所述进水管17的第四进水口174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四出水口47连通,所述进水管17的出水口175与所述水泵1的进水口11连通。通过所述进水管17的第一进水口171与所述补偿水箱15的出水口153连通,所述进水管17的第二进水口172与所述机油冷却器16的出水口162连通,所述进水管17的第三进水口173与所述暖风机13的出水口132连通,所述进水管17的第四进水口174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四出水口47连通,所述进水管17的出水口175与所述水泵1的进水口11连通,以简化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结构,从而节省成本。
结合图1至图10,下面对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第一工作阶段:当发动机刚启动时,由于冷却液的温度低于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开启温度Tlc,因此所述低温控制阀7和所述高温控制阀6均关闭,从所述水泵1流出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气缸盖水套3,再流经位于所述气缸盖水套3下方的气缸体水套2的第一空腔21,接着,冷却液通过温控模块4回流到所述水泵1内,并继续在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内循环流动;此外,由于所述高温控制阀6关闭,因此所述气缸体水套2内的冷却液保持静止;另外,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二出水口45流出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机油冷却器16,由于此时机油冷却器16内的冷却液的温度比机油的温度高,因此冷却液将其热量传递给机油;从所述温控模块4的第三出水口46流出的冷却液先后通过所述废弃再循环冷却器14和所述暖风机13进行换热;
第二工作阶段:当发动机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冷却液不断吸收发动机的热量,当冷却液的温度高于所述低温控制阀7的开启温度Tlc且低于所述高温控制阀6的开启温度Thc时,所述低温控制阀7开启,所述高温控制阀6仍然关闭;此时,由于所述低温控制阀7开启,因此冷却液通过所述散热器5进行冷却后,再回流到所述水泵1内并继续在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中循环流动,从而使得所述气缸盖水套3得到有效的冷却;另外,由于随着冷却液的温度进一步升高,所述低温控制阀7开启的程度逐步增大,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冷却液通过所述散热器5进行换热;此外,由于所述高温控制阀6关闭,因此所述气缸体水套2内的冷却液继续保持静止;另外,由于此时所述机油冷却器16内的冷却液的温度比机油的温度低,因此机油将其热量传递给冷却液;
第三工作阶段:当发动机工作的时间较长时,由于冷却液不断吸收发动机的热量,因此冷却液的温度高于所述高温控制阀6的开启温度Thc,此时,所述高温控制阀6和所述低温控制阀7均开启,从所述水泵1流出的冷却液除了流经所述气缸盖水套3之外,还流入所述气缸体水套2的第二空腔22内,从而对所述气缸体进行冷却,另外,由于随着冷却液的温度进一步升高,所述高温控制阀6开启的程度逐步增大,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气缸体水套2。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水泵1流出的冷却液先从气缸盖水套3的一侧流到气缸盖水套3的另一侧后,再流经气缸体水套2的第一空腔21,并最后流回到水泵内,从而确保气缸盖得到充分的冷却。此外,当发动机的温度较高时,通过低温控制阀7控制散热器5对冷却循环中的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以确保气缸盖得到有效的冷却;同时,当发动机的温度更高时,通过高温控制阀6控制从水泵1流出的冷却液流经气缸体水套2的第二空腔22,以使气缸体也得到有效的冷却,从而实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分别对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进行充分的冷却,进而有效地控制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的温度,以避免由于气缸盖过热而造成发动机的充气效率低和燃烧爆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泵、气缸体水套、气缸盖水套、温控模块和散热器,所述气缸体水套内设有相互隔离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气缸盖水套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气缸盖水套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空腔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空腔的出水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三进水口连通,所述温控模块的第四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空腔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空腔的出水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二进水口连通;
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四进水口连通;
所述温控模块内设有高温控制阀和低温控制阀,所述高温控制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高温控制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低温控制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四进水口连通,所述低温控制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四出水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温控模块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高温控制阀和所述低温控制阀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模块内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一进水口、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二进水口、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三进水口、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一出水口、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二出水口和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三出水口均设于所述第三空腔的外侧壁上;所述温控模块的第四进水口和所述温控模块的第四出水口均设于所述第四空腔的外侧壁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空腔和所述第四空腔相邻的侧壁上设有旁通管,所述旁通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三空腔连通,所述旁通管的出口与所述低温控制阀的第三端口连通。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水套设有排气歧管水套,所述排气歧管水套的进水口与所述气缸盖水套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排气歧管水套的出水口与所述气缸盖水套的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气缸盖水套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一进水口连通。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水套内设有环绕发动机的气缸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的进水口与所述气缸盖水套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冷却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气缸盖水套的第一出水口连通。
7.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连接在所述气缸体水套的排气侧上。
8.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还包括暖风机,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三出水口与所述暖风机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暖风机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进水口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还包括废弃再循环冷却器,所述温控模块的第三出水口与所述废弃再循环冷却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废弃再循环冷却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暖风机的进水口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还包括补偿水箱,所述补偿水箱的第一进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溢气口连通,所述补偿水箱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废弃再循环冷却器的溢气口与所述补偿水箱的第二进水口连通。
CN201711409688.9A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Active CN1099446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09688.9A CN109944675B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09688.9A CN109944675B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4675A true CN109944675A (zh) 2019-06-28
CN109944675B CN109944675B (zh) 2020-05-12

Family

ID=67006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09688.9A Active CN109944675B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4467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98189A (zh) * 2020-09-17 2022-03-18 深圳臻宇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25015A (ja) * 1990-01-31 1991-10-04 Yamaha Motor Co Ltd 内燃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CN101368504A (zh) * 2008-08-13 2009-02-1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1606141U (zh) * 2010-03-08 2010-10-13 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201896658U (zh) * 2010-12-09 2011-07-1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的快速水冷系统
CN102182538A (zh) * 2011-04-21 2011-09-1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953798A (zh) * 2011-08-23 2013-03-06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冷却系统和方法
US9518503B2 (en) * 2012-02-28 2016-12-13 Toru Tsuchiya Cooling water control valve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25015A (ja) * 1990-01-31 1991-10-04 Yamaha Motor Co Ltd 内燃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CN101368504A (zh) * 2008-08-13 2009-02-1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1606141U (zh) * 2010-03-08 2010-10-13 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201896658U (zh) * 2010-12-09 2011-07-1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的快速水冷系统
CN102182538A (zh) * 2011-04-21 2011-09-1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953798A (zh) * 2011-08-23 2013-03-06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冷却系统和方法
US9518503B2 (en) * 2012-02-28 2016-12-13 Toru Tsuchiya Cooling water control valve apparatu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98189A (zh) * 2020-09-17 2022-03-18 深圳臻宇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4675B (zh) 2020-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68504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3352752B (zh) 具有分流冷却功能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及相应的车辆
CN207526569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JPH06123231A (ja) 内燃機関用冷却装置
CN105673185B (zh) 一种集成中冷器的进气歧管
CN108049956A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8643998A (zh) 一种发动机热管理系统
CN213654973U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CN109915249A (zh)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575566A (zh)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CN109888437B (zh) 一种电池包冷却加热系统
CN106499494B (zh) 汽车发动机零流量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539106B (zh) 一种新型柴油机冷却系统
CN107905882A (zh) 一种发动机逆流式冷却系统
KR20200048578A (ko) 엔진의 냉각장치
CN102639835A (zh)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CN207538886U (zh) 一种能够预热机油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CN110242396A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
CN109944675A (zh)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CN103615333A (zh) 一种发动机缸体水套
CN212079449U (zh) 一种调温器总成、发动机及汽车
CN201723297U (zh) 一种新型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8778075U (zh) 使用润滑油的智能缸套热管理系统
CN215633288U (zh) 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以及摩托车
CN108425737A (zh) 小型单缸水冷式柴油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